误诊蕈样真菌病一例

误诊蕈样真菌病一例

一、蕈样霉菌病误诊1例(论文文献综述)

邵世宏,王彦,代晓艳,肖雨婧,管静静,林东亮,王继纲,李玉军,邢晓明,赵鹏[1](2020)在《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五例临床病理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00例T细胞淋巴瘤,从中筛选出5例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复习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47~64岁,平均年龄56岁,包括2例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2例皮肤蕈样霉菌病(1例为斑块期,1例为肿瘤期),1例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免疫组织化学:5例患者均表达多种T细胞标志物(CD3、CD4、CD5、CD7、CD8),仅表达1种B细胞标志物CD20(其中3例患者首次诊断时CD20阴性,在疾病复发或进展后,二次活检诊断时CD20弥漫阳性),不表达CD79α及PAX5。5例患者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T细胞受体(TCR)重排均显示β链和/或γ链和/或δ链单克隆性重排,Ig重排均为多克隆性重排。5例患者均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截至2020年2月,4例患者带病生存,1例患者无病生存,其中蕈样霉菌病肿瘤期患者进展较快,生活质量差。结论 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极少见,其预后与T细胞淋巴瘤具体类型、临床分期和初始治疗效果密切相关。CD20阳性表达提示疾病复发或进展,预后相对差。当T细胞淋巴瘤CD3表达缺失时,易误诊为B细胞淋巴瘤,联合运用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及分子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司成,占承志,曾智,郑香玉[2](2018)在《蕈样霉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蕈样霉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例蕈样霉菌病病人(2例斑片期、3例斑块期、1例肿瘤期)临床资料、病理形态以及特征。结果在6例蕈样霉菌病人中,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3.0岁。临床表现符合临床蕈样霉菌病斑片、斑块到肿瘤期的病变过程。通过多种检测分析得知,蕈样霉菌病病理表现为其真皮内具有脑回状细胞核的异型T淋巴细胞呈片状,并伴有灶性,还有轻微弥漫性浸润,而且渗入皮下脂肪组织,会出现亲表皮性和Pautrier微脓肿。在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中,CD3、CD4以及CD45R O均是表达内容。在蕈样霉菌病早期可进行生物学治疗或者使用皮肤靶向治疗,均可以使病情得到适当缓解,对蕈样霉菌病晚期病人进行联合化疗,也能延缓病情。结论蕈样霉菌病属于T细胞淋巴瘤,病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通过病理学检测进行诊断。

张奕杰,杨万军,晏子媛,刘俊,刘大虎,王代文[3](2017)在《Sézary综合征累及骨髓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90岁,全身红皮病,伴顽固性瘙痒和脱屑3+年,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升高1+月。外周血淋巴细胞数达41.83×109/L。外周血流式细胞免疫荧光分析结果:T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约为56.5%,免疫表型为CD2(+),CD3(+),CD5(+),CD4(+),CD8(-),CD7(表型丢失),CD4∶CD8>10。TCRγ基因重排检测(片段分析)检测到单克隆重排。骨髓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示:间质内见散在脑回状细胞(Sézary细胞)浸润,免疫表型为CD2(弱+),CD3(弱+),CD4(弱+),CD8(-),CD5(弱+),CD7(表型丢失),CD43(弱+),Ki-67增殖指数约35%。病理诊断为Sézary综合征累及骨髓。

邱晔,李必迅,陈晓菊,任爽,巫丽丽,卜昆鹏[4](2017)在《嗜毛囊型蕈样霉菌病1例》文中提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因"反复多发红斑及斑块样皮疹伴瘙痒13年余,泛发加重半年"于2015年6月2日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诉2002年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额面部散在皮疹,呈环状伴脱屑、瘙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稍缓解。因上述症状反复分别于2006年12月、2008年1月到区级某医院就诊,额面部皮疹病理示:慢性非特异性皮炎,毛囊周围中等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切片未见肿瘤性病变,予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治疗,

杨丽[5](2014)在《巨大瘤块蕈样霉菌病一例》文中研究指明蕈样霉菌病是一种成熟的T细胞淋巴瘤,表现为皮肤的斑片/斑块,以小至中等大小的脑回样核的T细胞浸润表皮和真皮为特征。此种疾病有较长的自然病史,因此,许多患者在组织学诊断前表现为多年非特异性有鳞屑的皮疹。最初诊断性的病变常是局限在躯干的斑片和/或斑块,这些病变可持续多年。然而,大多数患者进展为全身的浸润性斑块,最终进展为肿瘤。因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认识不足,常被误诊为银屑病、湿疹等其他皮肤病。现将1例报告

于欣[6](2013)在《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及蕈样肉芽肿分子标志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背景(1)关于皮肤淋巴瘤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论,2005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共同发表2005年WHO-EORTC分类。研究表明,淋巴瘤的亚型在亚欧国家存在显着分布差异。然而,关于其流行病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在亚洲地区的研究报道比较少见。缺乏在中国大陆的流行病学数据。由于目前皮肤淋巴瘤的病因仍未明确,不同地区的亚型分布的差异可以为探讨其发病病因及机制提供线索。(2)文献报道TOX基因多种恶性肿瘤相关,包括乳腺癌、肺癌、白血病、淋巴瘤等。蕈样霉菌病(MF)为最常见皮肤淋巴瘤的亚型,但其早期诊断困难,缺乏阳性分子标志物。2012年,Yaohua Zhang等人发现在早期MF(eMF)患者中TOX基因mRNA表达明显升高,显着高于正常皮肤(TOX基因表达比值:10.38)和炎症性皮肤病(TOX基因表达比值:5.36)。并且该研究进一步使用免疫荧光以及免疫组化技术,证实了TOX蛋白在早期MF细胞中表达,而在炎症组织中TOX蛋白表达均为阴性,从而提出TOX蛋白可能作为诊断早期MF分子标志物。但是该研究免疫组化以及免疫荧光涉及病例数较少,仅有8例MF患者,有一定局限性。2.目的(1)根据WHO-EORTC(2005版)关于皮肤淋巴瘤的分类探讨中国大陆皮肤淋巴瘤的分型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病理特征,并与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比较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之间的差异,进而探讨差异与淋巴瘤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2)验证TOX蛋白及TOX基因在MF、正常皮肤以及良性炎症性皮肤病中表达情况,探讨其作为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提高MF的早期诊断与预后。3.方法(1)复习纳入标准的皮肤淋巴瘤患者病例的临床病历、HE及免疫组化切片,依据WHO-EORTC(2005版)对皮肤淋巴瘤的进行分型,并总结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以及与预后。(2)免疫组化:35例MF病变皮肤组织蜡块为病例组,10例正常皮肤、20例炎症皮肤(10例银屑病,5例湿疹,5例扁平苔藓)组织蜡块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TOX蛋白表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表达差异,探讨TOX蛋白作为MF分子标志物的可能。(3)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RT-PCR:3例手术取下的新鲜MF皮肤作为实验组,2例正常皮肤,2例慢性炎症皮肤作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检测TOX蛋白的表达,并用real-time RT-PCR检测TOX的1nRNA的表达情况。4.结果(1)共收集100例皮肤淋巴瘤病例,其中,98例为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2例为继发性皮肤淋巴瘤(SCL)。原发性皮肤淋巴瘤(PCL)中,92例(94%)为成熟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CTCL),6例(6%)为成熟B细胞淋巴瘤(CBCL)。蕈样霉菌病(MF)为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占PCL的63%,其次为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非特殊型(13%)、皮肤CD30+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1%)。PCL患者的总体1年生存率为90%。早期MF的1年生存率为100%,晚期MF为60%。MF预后与其TNM临床分期相关,晚期MF预后显着差于早期MF(P=0.002)。(2)35例MF病人中,27例(90%)TOX蛋白表达阳性:10例正常皮肤中,0例TOX蛋白表达阳性,20例良性炎症患者中,8例(40%)TOX蛋白表达阳性。TOX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相应的CD4染色也为阳性。在MF组织中,可见Pautrier’s微脓疡内的淋巴细胞TOX及CD4染色均为阳性。(3) Western bloti正实TOX蛋白在MF、炎症以及正常皮肤中均存在表达,在MF中表达高于对照组;real-time RT-PCR证实TOX基因的mRNA在MF中特异性高表达,显着高于TOX在炎症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5.结论(1)与欧美国家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皮肤T和NK细胞淋巴瘤(CTCL)比相对较高(94%vs.77%or71.3%),皮肤B细胞淋巴瘤(CBCL)比例相对较低。本次研究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研究一致,证实了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有明显差异。淋巴瘤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亚型分布地理位置的差异对于探讨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供了线索。研究还证实,MF预后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提示MF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但MF尤其是早期MF临床误诊率较高,因此,探讨MF的早期分子标志物非常重要。(2)本实验首次证实了在TOX蛋白在良性炎症皮肤表达也可为阳性,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免疫组化TOX蛋白的表达差异进行显着性检验,证实两者表达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使用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验证TOX基因mRNA以及蛋白表达的差异。证实TOX蛋白可能成为MF的分子标志物,但尚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费晓春,许海敏,吴华成,金晓龙[7](2012)在《蕈样霉菌病24例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蕈样霉菌病(MF)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4例MF(包括6例斑片期、11例斑块期和7例肿瘤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24例MF患者中,男女比为1.7∶1,平均年龄为52岁。临床表现多数符合经典的斑片、斑块至肿瘤期的演变过程。病理表现为真皮内具有脑回状细胞核的异型T淋巴细胞呈灶性、片状或弥漫性浸润,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可见亲表皮性及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3、CD45RO、CD4。早期患者经皮肤靶向治疗及生物学治疗,病情可部分缓解,2例晚期患者给予联合化疗。随访患者中仅有2例在7个月内死亡(平均随访时间1.9年)。结论:M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时淑舫,刘金香,周晓鸽,刘健[8](2011)在《麻风病临床及病理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各型麻风病的病理及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吸取误诊教训。方法收集皮肤麻风病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HE、抗酸染色及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9例中,根据麻风病的病理分型,表皮出现非浸润带,真皮内是否有神经炎性改变,上皮样肉芽肿或巨噬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以及抗酸染色,来区分麻风病的病理分型,易误诊,例如皮炎,皮肤病,Poems病及糖尿病皮肤损害,和过敏性疾病。结论麻风病现已少见,有些类型及非典型病例易误诊为皮肤病及其它炎性疾病。

林洁,康慧媛,朱宏丽,王全顺[9](2011)在《Sezary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报告1例sezary综合征以及文献复习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sezary综合征,并对国内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26例sezary综合征患者,男性23例占88.5%,中位年龄59.5岁,主要表现为全身红皮病,伴有瘙痒,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升高,外周血中可找到sez-ary细胞。皮肤或淋巴结活检可发现sezary细胞。部分患者经以激素为主的治疗后获得缓解。结论:sezary综合征是一罕见的淋巴瘤,对此病的认识还需提高,国内尚需加强对细胞免疫分型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

王公明,耿丽[10](2010)在《蕈样肉芽肿六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对蕈样肉芽肿(MF)诊断及治疗的认识。方法对1988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例MF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6例MF确诊时临床分期: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3例。均有不同程度误诊,误诊时间最长达6年。Ⅱ期患者1例行放疗,其余患者行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行综合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干细胞移植术。所有6例患者中,4例于2年内死亡,死亡原因多为感染及全身衰竭;1例带瘤生存3年11个月;1例失访。结论 MF早期皮损不典型,易误诊,早期皮肤活检有助早期确诊,晚期则预后不良。

二、蕈样霉菌病误诊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蕈样霉菌病误诊1例(论文提纲范文)

(2)蕈样霉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蕈样霉菌病临床表现
    2.2 蕈样霉菌病病理表现
    2.3 免疫组化结果
    2.4 治疗方案
3 讨论
    3.1 蕈样霉菌病临床特点
    3.2 蕈样霉菌病病例特点
    3.3 治疗方案以及预后

(3)Sézary综合征累及骨髓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文献资料
3 讨论

(4)嗜毛囊型蕈样霉菌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5)巨大瘤块蕈样霉菌病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6)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及蕈样肉芽肿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
1、前言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4.1 人口统计学数据
    4.2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4.3 继发性皮肤淋巴瘤
    4.4 MF
    4.5 原发性皮肤CD30+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4.6 生存率
5、讨论 第二章 应用免疫组化病理检测蕈样肉芽肿患者TOX蛋白的表达
1、前言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3.1 免疫组化步骤
    3.2 结果判定
    3.3 统计学处理
    3.4 主要材料、试剂及配制
4、实验结果
5、讨论 第三章 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蕈样肉芽肿患者TOX的表达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Western blot
    2.2. Real-time PCR
3、实验结果
4、实验讨论
结论 第四章 TOX基因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1、TOX基因的结构
2、TOX基因生物学功能
3、TOX基因与肿瘤
    3.1 乳腺癌、肺癌
    3.2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3.3 淋巴瘤
4、TOX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
5、TOX基因与肿瘤标志物
6、结论
7、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蕈样霉菌病24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方法
结果
    一、临床资料
    二、组织病理学表现
    三、免疫组化结果
    四、临床分期及治疗
    五、随访
讨论

(8)麻风病临床及病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方法
    1.3 麻风临床分型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麻风病各型皮损特点及临床特点
    2.3 麻风病的各型皮肤组织学表现及病理特点
3 讨论
    3.1 对麻风病的认识
    3.2 麻风病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
    3.3 麻风病的诊断

四、蕈样霉菌病误诊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五例临床病理学特征[J]. 邵世宏,王彦,代晓艳,肖雨婧,管静静,林东亮,王继纲,李玉军,邢晓明,赵鹏.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0(10)
  • [2]蕈样霉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总结[J]. 司成,占承志,曾智,郑香玉. 皮肤病与性病, 2018(02)
  • [3]Sézary综合征累及骨髓1例并文献复习[J]. 张奕杰,杨万军,晏子媛,刘俊,刘大虎,王代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7(12)
  • [4]嗜毛囊型蕈样霉菌病1例[J]. 邱晔,李必迅,陈晓菊,任爽,巫丽丽,卜昆鹏.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7(04)
  • [5]巨大瘤块蕈样霉菌病一例[J]. 杨丽. 华夏医学, 2014(06)
  • [6]皮肤淋巴瘤的亚型分布及蕈样肉芽肿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 于欣. 山东大学, 2013(S2)
  • [7]蕈样霉菌病24例临床病理分析[J]. 费晓春,许海敏,吴华成,金晓龙.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04)
  • [8]麻风病临床及病理特点[J]. 时淑舫,刘金香,周晓鸽,刘健.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24)
  • [9]Sezary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J]. 林洁,康慧媛,朱宏丽,王全顺.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1(01)
  • [10]蕈样肉芽肿六例[J]. 王公明,耿丽. 白血病·淋巴瘤, 2010(08)

标签:;  ;  ;  ;  ;  

误诊蕈样真菌病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