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一、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曾端香,袁涛,王莲英[1](2021)在《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对牡丹菌根化组培苗培养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MF)在牡丹组培中的应用,解决牡丹组培苗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培育优质牡丹菌根化组培苗,以多个牡丹品种和杂交系组培苗为接种对象,设计筛选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瓶内接种,在根长≥2.0 cm时接种AMF的菌根苗,AM菌根的侵染率与侵染强度最高,根长和根数分别比不接种AMF(对照)增长了49.29%和46.99%。AMF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一致,对于‘Z1-10-3’,接种混合孢子Glomus geosporum+Glomus mosseae(Gg+Gm)的侵染率(93.12%)与侵染强度(31.23)最高,极显着(P=0.01)高于单一接种剂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geosporum(Gg);‘Z1-WM’接种Gg+Gm的侵染率(95.96%)与侵染强度(33.33)也最高,其次是Gg,然后是Gm;对于‘乌龙捧盛’,接种Gg的侵染率(85.76%)和侵染强度(25.80)最高。瓶内接种AMF能更有效地提高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45.88个百分点。因此,牡丹组培苗在瓶内根长≥2.0 cm时接种混合AMF孢子,可实现组培苗菌根化过程,且其移栽成活率有效提高。

王晓鸣[2](2017)在《海南特有种华石斛菌根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科植物Orchidaceae是典型的菌根植物。菌根共生真菌已被证实是其人工栽培、引种驯化、资源再生及保护的关键限制性因子。附生兰科植物约占兰科植物种数的69%。然而与地生兰科植物相比,附生兰科植物的菌根共生研究相对缺乏。石斛属植物Dendrobium是附生兰科植物的第二大类群,集观赏和药用价值为一体,其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华石斛(Dendrobiumsinense Tang et Wang),海南特有濒危种,仅分布于海南岛中西部山区。研究华石斛的菌根生物学是有效利用其共生真菌资源的前提,在维持物种多样性和园艺栽培、药用生产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还缺乏对其菌根生物学的系统研究。本课题开展华石斛D.sinens 的菌根生物学研究,从菌根内生真菌多样性、菌根形态与结构、种子室内共生萌发、共生体系的建立和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等方面,讨论菌根共生关系的多样性、专一性和共生机制。研究结果可以帮助理解华石斛菌根共生的内在机制,也可为附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案例。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如下:1.华石斛菌根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探索华石斛的2个偏好性附生树种(碎叶蒲桃、毛棉杜鹃)、2个非偏好性附生树种(碟斗青冈、竹叶松)与华石斛根部菌根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从36棵附生树上的华石斛根部中,共分离得到421株内生真菌,鉴定得到56个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71 株类丝核菌归属于 7 个 OTUs,均属于胶膜菌科 Tulasnellaceae;炭角菌科 Xylariaceae 真菌(25 OTUs,RF=27.79%)是华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最优势类群,木霉属Trichoderma、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炭角菌属Xylaria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是优势属;(2)分离自华石斛根部的菌根内生真菌群落,其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受到附生树种的强烈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分析都表明,附生在碎叶蒲桃Syzygium buxilium上的华石斛根部菌根内生真菌多样性程度最高;(3)群落成分分析表明,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真菌是附生在碎叶蒲桃和毛绵杜鹃上华石斛根部的优势类群,在另外两种附生树上则不常见;(4)说明菌根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能够反映华石斛的附生偏好性,为附生树种导致附生兰科植物菌根内生真菌的差异提供了证据。2.华石斛菌根的形态与结构通过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以华石斛野生植株和菌根化组培苗为对比,观察华石斛菌根的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菌根真菌侵入方式及在菌根内的分布和消长状况。结果发现:(1)华石斛根的横切面包括根被、皮层和中柱,外皮层分布有通道细胞;野生菌根与组培苗根的基本结构无明显区别,主要差异在于根中是否有入侵的真菌;(2)华石斛菌根是典型的附生兰科植物菌根,菌根真菌通过通道细胞侵入皮层细胞,菌丝的不断入侵和消解为华石斛生长提供营养,可同时观察到丝状菌丝、菌丝团和菌丝团残片3种不同形态的菌丝;(3)供试的7个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菌株能与华石斛建立共生关系,是真正的菌根真菌;(4)菌根化组培材料的菌根真菌总侵染率以及丝状菌丝与菌丝团的侵染率,都显着高于野生菌根材料,但是菌丝团残片的侵染率显着低于野生菌根材料,说明在组培条件下,菌根真菌更容易侵染华石斛营养根。3.华石斛种子的室内共生萌发以野生华石斛种子为材料,与已被确认是华石斛真正的菌根真菌的7个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菌株,在燕麦培养基上进行室内共生萌发试验。结果发现:(1)播种16周后,非共生萌发的华石斛种子停留在阶段1-2,7个供试菌株均能成功侵染华石斛种子,并且不同程度地促进种子萌发;(2)除了 Tul-07以外,供试菌株均能促进种子进入阶段3或以上的萌发进程,其中,Tul-06处理的种子总是率先进入更高阶段,Tul-01与Tul-04处理的种子进入了阶段4,只有Tul-06与Tul-03处理的种子进入了阶段5;(3)总萌发率TGR、萌发率指数GRI和生长指数GI的分析结果表明,胶膜菌属Tulasnella sp.菌株Tul-06对华石斛的种子萌发与原球茎发育表现出最显着的促进效果,Tul-03次之,Tul-07的促进效果最差;(4)说明在室内条件下,华石斛种子能够与胶膜菌科菌根真菌形成共生关系,并且不存在严格的专一性,菌株Tul-06能同时显着促进种子萌发与原球茎发育,说明也不存在阶段专一性。4.华石斛菌苗共生体系的建立建立华石斛组培苗与菌根内生真菌共生体系,对比混接内生细菌对菌苗共生体系的影响,筛选促生真菌菌株和促生“真菌+细菌”组合。结果发现:(1)改良DE培养基上的组培苗与菌根内生真菌的共生关系更和谐,是合适的共生培养基;(2)以基本生物量鲜重、分蘖和生根为指标,筛选出8个促生真菌菌株:胶膜菌科Tulasnellaceae sp.菌株 Tul-02、Tul-05、Tul-07,镰刀菌属Fusari m sp.菌株 Fus-01、乳孔菌属Theleporus sp.菌株 The-01 和木霉属Trichoderma sp.菌株 Tri-01、Tri-02、Tri-03,其中,Tul-07和Tri-01能够极显着地促进华石斛组培苗生长;(3)8株促生内生真菌与3株促生内生细菌平板对峙时,24种组合中筛选出10个非拮抗组合;菌苗共生培养后,筛选出4 个促生组合 Tul-05+Bac-01、Tul-07+Bac-01、Fus-01+Ser-01 和 Tri-01+Bac-01;(4)最优促生组合Tul-07+Bac-01和Tri-01+Bac-01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华石斛吸收矿质元素(N、P、K、B、Fe、Mn)、提高光合性能(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调节内源激素(IAA、GA3、ABA含量),并且分别在部分指标上表现出协同效应;(5)说明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的双重混合接种可以促进兰科植物的生长,细菌菌株Bac-01(韦氏芽孢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可能是华石斛的菌根促生细菌MHB,并且对合作真菌没有表现出严格的专一性。5.华石斛共生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通过PEG模拟干旱胁迫,以不同接菌处理的华石斛共生苗为对比,观察干旱条件下的植株形态变化,比较分析相关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1)华石斛组培苗植株的根部形态与结构发生变化:叶绿素减少、产生假根毛(Rhizoids)、根被组织增加2-3层细胞等;(2)华石斛植株的光合性能指标(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大小、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高低与植株抗旱能力呈正相关,膜透性指标(细胞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大小与植株抗旱能力呈负相关;(3)说明干旱胁迫能使华石斛根部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抑制植株的光合性能,损害细胞膜透性,导致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上升,而且胁迫时间越长,效果就越明显;(4)单接真菌处理Tul-07与Tri-01只能显着提高华石斛共生苗的鲜重增长,不能显着提高抗旱能力,“真菌+细菌”混接组合Tul-07+Bac-01和Tri-01+Bac-01处理能显着提高华石斛共生苗的抗旱能力;(5)相关生理指标分析表明:2个混接组合Tul-07+Bac-01和Tri-01+Bac-01能够不同程度地缓解干旱胁迫对华石斛植株光合性能的抑制,降低细胞膜透性指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累积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说明潜在的菌根促生细菌MHB菌株Bac-01(韦氏芽孢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 能够协助菌根内生真菌提高华石斛组培苗的抗旱能力。

唐齐[3](2017)在《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福建金线莲为材料,对金线莲菌根菌和茎腐病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菌-苗共生体系的建立、菌根菌与金线莲共生体系的显微观察、菌根菌对金线莲抗病性和生长的影响以及金线莲组织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出7种菌根菌,皆为首次在金线莲中发现,通过形态学鉴定和DNA 比对,鉴定出它们分别是镰刀菌属(Fusarium concentricum)、柄孢壳菌(Podospora sp)、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 commune)、雅致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legans)、烟管菌属(Bjerkandera sp.PTY1)、硬孔菌属(Rigidoporus vinctus)、芽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pseudocladosporioides);(2)确定了金线莲茎腐病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3)在回接实验中确定了最佳菌根菌与植株的共生体系为:在金线莲炼苗期,用20g/L葡萄糖水作为稀释液将镰刀菌属(Fusarium concentricum)菌液稀释3倍后,加到金线莲组培苗中共培养的培养体系;(4)显微观察表明Fusarium concentricum通过金线莲根部根毛区的表皮进入皮层细胞,形成的菌丝结定殖位置在金线莲根部的皮层细胞;(5)金线莲组培结果显示,促茎段芽增殖及苗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培养基(大量元素减半,其它不变)+蔗糖2%+香蕉50g/L+琼脂0.9%+0.5mg/L 6-BA+0.5mg/L NAA+0.1mg/L GA3。以上结果不仅为菌根菌与金线莲共生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大棚和野外林下种植金线莲的生产提供科学参考。

王慧娟,吴曰程,张忠兰,杨守军,潘仕梅[4](2017)在《菌根真菌与樱桃苗建立共生组织的培养基筛选》文中提出【目的】筛选适宜菌根真菌与樱桃苗建立共生组织的培养基,为提高樱桃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培养基为DE、1/2DE、1/4DE及1/8DE的樱桃组培苗瓶中分别接种纯化菌根真菌,接种30、40、50和60 d后分别测定樱桃组培苗根系的侵染率、株高、叶片酶活性、根系分枝数及组培苗成活率,筛选出适宜菌根真菌与樱桃组培苗建立共生组织的培养基。【结果】培养基为DE和1/2DE的樱桃组培苗在接种菌根真菌30和50 d后全部死亡,培养基为1/4DE和1/8DE的樱桃组培苗在接种菌根真菌60 d后仍保持20.0%和70.0%的成活率。接种菌根真菌30 d后,培养基为1/4DE和1/8DE樱桃组培苗的根系侵染率、根系分枝数、株高及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渐增加,在接种菌根真菌后60 d达最大值。【结论】在组培苗培养过程中接种菌剂使其根系菌根化,实际上是组培苗、菌根真菌和培养基间复杂的相互反应结果。1/8DE可作为较适宜菌根真菌与樱桃组培苗建立菌根共生组织的培养基。

陈金花,王存,黄素荣,杨光穗[5](2017)在《3株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解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Rhynchostylis gigantea)无菌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研究共生培养90 d后3株菌根真菌对组培苗的鲜重、根数、叶数、叶绿素、蛋白质、核酸、光合特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真菌W01和W02对植株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其中W02显着提高植株的鲜重增长量,W01显着提高了植株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与核酸含量,S01对植株有致病性;海南钻喙兰的光合途径含有CAM途径,为兼性CAM植物,接种W01处理的植株其叶绿素a+b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并提升了植株的光合能力。

黄弄璋[6](2017)在《‘正午’与‘凤丹’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牡丹(Paeonia sect.Moutan)的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增殖率低、生根困难、移栽存活率低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阻碍了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对’正午’(Paeonia ×lemoinei’High Noon’)、’凤丹’(P.ostii ’Feng Dan’)单株中的FD1、FD6等牡丹品种进行了研究,为优化牡丹的组织培养体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启动培养:在改良WPM(Ca2+3倍)培养基中附加Meta-Toplin(MT)0.5mg.L-1、GA30.2mg.L-1牡丹品种’正午’、’凤丹’萌发率达到100%且生长正常;’正午’外植体类型在污染率和增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鳞芽的污染和增殖均高于茎段)。2.增殖培养: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筛选出适合’正午’增殖的培养基为大量元素75ml/L、钙 75ml/L、微量元素 2.5ml/L、有机物质 2.5ml/L、铁盐 4ml/L、肌醇 7.5ml/L,优化后增殖率提升了 10%;NAA和黑暗处理不适合用于’正午’增殖;1OOmg.L-1的水解乳蛋白对增殖苗生长有利;增殖率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连续使用BA继代培养2次,增殖苗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但是交替使用MT和BA可以缓解;适合FD1 增殖的培养基 WPM(Ca2+3 倍)+BA0.3mg.L-1+GA30.05mg.L-1+KT0.1 mg.L-1,增殖系数为2.56,继代周期为35~40d较适宜。3.生根培养:在根诱导前用0.3mg.L-1PP333壮苗10d,能够显着提高’正午’试管苗的生根率(51.22%),且根系发育较好,基部愈伤组织较少;在根诱导培养基中添加防褐化剂对’正午’的生根率无明显提高但能防止试管苗褐化枯死,而黄腐酸钾跟芦丁会阻碍试管苗的生根,生根率为0;通过正交实验得出WPM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钙同时减半,在继代次数较高(19~20代)时有助于提高’正午’的生根率(16.77%),而在继代5代时作用不明显(23.41%);二次根诱导培养中,’正午’切除第一次诱导的愈伤组织再次诱导后会枯死,而FD6切除愈伤组织后,二次诱导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生根组培苗;少量NAA有助于试管苗的生根,其中适合’正午’的根诱导培养基为 1/2WPM+NAA0.3mg.L-1+IBA1.Omg.L-1+Put1.Omg.L-1,生根率达到 64%;适合 FD6的根诱导培养基是1/2WPM+NAA0.1mg.L-1+IBA0.5mg.L-1+Put1.Omg.L-1,生根率达到43%;适合FD1的根诱导培养基是1/2WPM+IBA1.0mg.L-1+Put1.0mg.L-1,平均生根率达到65%。4.驯化移栽:移栽前的处理对于’正午’生根试管苗的存活率具有显着的差异,其中冷藏是移栽存活的关键;根形成阶段切除根尖能够提高侧根数;移栽时加入Glomus mosseae菌种能够能提高’正午’和FD6的存活率,但是在地上部分的生长上,’正午’的效果优于FD6。

李景蕻,张丽华[7](2015)在《药用兰科植物组培苗菌根化技术在种苗生产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繁殖系数极低,而组织培养的兰科植物由于缺少与之相应的菌根真菌共生,存在着组培苗驯化过程中成活率低、生长缓慢等问题。要促使兰科药用植物组培苗菌根化,关键是采用组培技术与菌根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组培苗菌根共生培养体系。这不仅是工厂化生产种苗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保护和利用野生兰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一种新的高效途径。

张芳芳[8](2015)在《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筛选及其促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兰科植物是典型的菌根共生植物,菌根真菌是其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而菌根共生并非只是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还包括内生细菌。内生细菌可影响兰科植物菌根形成和共生关系的稳定性,在兰科植物的生活史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东南亚特有种五唇兰(Phalaenopsis pulcherrima (Lindl) J.J. Sm.)为研究对象,采集来自不同生境的野生植株的新鲜营养根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分析不同生境五唇兰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再以五唇兰成熟种子和无菌组培苗为回接对象进行促生细菌筛选,丰富五唇兰内生细菌资源。同时,为探讨兰科植物内生细菌的促生机理,本研究又开展了促生菌株的植物促生活性检测。最后,结合4株五唇兰促生内生真菌:毛壳孢属Chaeromium (B03G1-7)、漆斑菌属Myrothecium (29r-9)、盘多孢属Pestalotia (021-4)和球座菌属Guignardia (111-7),非拮抗筛选后混合接种于五唇兰无菌组培苗,旨在初步探讨内生真菌与内生细菌互作对五唇兰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组织破碎与稀释涂布法分离来自为林下落叶层和生在石头上的野生五唇兰植株根部内生细菌59株,其中从在林下落叶层中生长的五唇兰植株中分离出内生细菌45株、从生在石头上的五唇兰植株中分离出内生细菌14株,分别占总数的76.27%和23.73%。(2)采用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59株内生细菌进行鉴定,细菌序列划分10个otu。两种生境的五唇兰内生细菌共分7个属,分别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草酸菌属((Pandoraea)、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泛菌属(Pantoea)、欧文氏菌属(Erwinia),其中芽孢杆菌属、伯克氏菌属、泛菌属占.84.74%是五唇兰内生细菌的优势属。对五唇兰内生细菌进行AMOVA分析与多样性分析表明其多样性受生境的影响,土生型的多样性水平比石生型高,林下枯枝落叶层最有利于五唇兰内生细菌的生长。(3)根据鉴定结果挑选出15株代表菌株分别接种于五唇兰种子和组培苗培养90天,结果表明,3种内生细菌(Bacillus megaterium, Bacillus mycoides, Bacillus cereus)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8种内生细菌(Paenibacillus graminis, Pantoea agglomerans, Bacillus megaterium, Bacillus mycoides, Pandoraea pnomenusa, 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 Burkholderia sp., Erwinia tasmaniensis)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五唇兰组培苗的生长。B. megaterium (TW1-1), B. mycoides (SW2-3)既可显着促进五唇兰种子的萌发又可显着促进组培苗的生长,这2株内生细菌在五唇兰的不同的生长时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1株促生细菌中只有类芽孢杆菌属(TW2-1)对五唇兰组培苗的各个形态指标、干重和鲜重增长率等多方面有显着性的影响。(4)对13株内生细菌进行促生活性分析,9株细菌具有固氮能力;7株内生细菌具有溶解无机磷的能力,溶磷量范围为13.311-77.023mg/L,;8株细菌具有产IAA能力,产IAA范围为5.673-29.256μg/mL。9株细菌具有合成铁载体能力。Burkholderia sp.(TW3-1)、 B.mycoides (SW2-3)和P.graminis (TW2-1)同时具有固氮、溶磷、产IAA和合成铁的能力。高浓度的IAA有利于五唇兰种子的萌发但不利于后续的生长发育;兼顾固氮性和可分泌IAA能力的内生细菌促生效果更好。(5)4株五唇兰促生真菌与8株五唇兰促生细菌进行平板对峙非拮抗筛选,共有15组有拮抗作用,17组为非拮抗作用。将17株非拮抗组合与五唇兰组培苗共培养120天获得9组处理苗的鲜重净增长率、干重等生物量都能明显高于不接菌,表现出了促生的效果。将9组组培苗与单接菌组培苗相比,筛选出4个优势组合,分别为B03Gl-7+TW3-2、021-4+TW2-1、021-4+TW3-2和111-7+SW2-3。优势组合组培苗的干重和鲜重明显高于对照,呈现出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张文泉[9](2013)在《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生物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包括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形态学、组织学特征分析,外生菌根分子鉴定,外生菌根真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樟子松组培苗菌根化等四部分内容,现分述摘要如下:(一)外生菌根形态学、组织学特征分析外生菌根中真菌组织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的稳定性,为外生菌根的分类鉴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性,在进行外生菌根分类鉴定时,重点应放在真菌组织的特征上。本研究从樟子松为出发点,以菌根共生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地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角度研究了与之共生的外生菌根类型,详细描述了19种外生菌根类型,并根据图鉴对所分出的外生菌根的颜色、外部形态、菌套表面结构及内部解剖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探索了以宏观的形态、颜色和显微结构中菌套菌丝排列图式、菌套表面结构及菌丝和菌索内部结构等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外生菌根分类鉴定的可行性。(二)外生菌根根尖分子鉴定研究本研究在分出基本类型的基础上,以樟子松的菌根共生体的根尖为材料,提取DNA,利用真菌特有引物ITS1F和ITS4,在PCR基础上对外生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然后与互联网上DNA序列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比较,确定其外生菌根真菌的多样性。本研究中共分出19个菌根类型,并鉴定科和属或者到种的水平,鉴定到科水平的有3个类型,鉴定到属的有1个类型,其余14个类型都鉴定到了种;其中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有15株,子囊菌亚门的有4株。本研究在进行分子鉴定的同时,充分的利用了互联网上的生物信息资源,构建了分类报告,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三)外生菌根真菌对樟子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对樟子松幼苗与点柄乳牛肝菌、褐环乳牛肝菌、块菌、绒边乳菇、黄孢红菇、兰丝膜菌、彩色豆马勃和土生空团菌的菌根人工合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试验研究。通过观测苗木生长、根系和菌根的发育、生物量累积,研究了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形成及对苗木生长效应的影响,并对樟子松优良菌根真菌的筛选进行尝试。试验结果表明:点柄乳牛肝菌与褐环乳牛肝菌与樟子松根系快速形成菌根,对樟子松幼苗的早期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樟子松菌根化育苗首选的菌根真菌。接种该两种菌种的樟子松幼苗的平均苗高、地径、生物累积量均因菌根的形成而明显增加,生物累积量甚至可达到未接种苗的2~3倍。另外,对樟子松菌根化苗(合成130d)进行了自然干旱胁迫研究,目的是探讨菌根化樟子松苗木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菌根化苗木可以通过提高苗木光合速率、增加苗木根茎比,提高叶片SOD活性、Pro.含量、降低MDA在植物体内的积累等多种生理、生化代谢途经提高樟子松苗木的抗旱性,其中抗旱性最强的菌种为褐环乳牛肝菌,其菌根化苗较对照苗临界致死时间推迟61h。(四)组培苗菌根化本研究以樟子松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樟子松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并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建立了樟子松植株再生体系,确立了樟子松组织培养各阶段的最优条件: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1.5mg L-12,4-D+0.5mg L-16-BA;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1.0mg L-12,4-D+0.2mg L-16-BA;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0.1mg L-1IBA+1.0mg L-16-BA;不定芽伸长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1%活性炭,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4MS+0.5mg L-1NAA+0.2mg L-1IBA。对移栽后樟子松组培苗接种外生菌根真菌S.g和G-S.g,5个月以后,其菌根化率均达到了98%,其菌根侵染率均达到了75%以上,菌根化樟子松组培苗苗高、地茎、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显着性提高,组培苗菌根化,可以显着促进宿主苗木的生长,尤其是地下生物量的增加。

陈丽娜,刘晓华,曹荷艳,吕英民[10](2012)在《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菌根学作为与植物学的交叉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菌根的概况以及近年来丛枝菌根真菌在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并重点叙述了其在组培苗移栽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有改善植物的生长势,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等的作用。

二、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对牡丹菌根化组培苗培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AMF菌种
        1.1.2 供试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无菌条件下牡丹组培苗瓶内接种AMF试验
        1.2.2 牡丹组培苗移栽时接种AMF试验
        1.2.3菌根侵染指标测定
        1.2.4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组培苗的瓶内AMF接种时期选择
    2.2 瓶内接种不同种类AMF对牡丹组培苗菌根侵染的影响
    2.3 AMF对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3 结论
4 讨论

(2)海南特有种华石斛菌根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附生兰科植物菌根研究综述
        1.1.1 兰科菌根的概况
        1.1.2 附生兰科植物的概况
        1.1.3 附生兰菌根的特点
        1.1.4 附生兰菌根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1.1.5 附生兰菌根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1.1.6 附生兰菌根内生真菌的专一性
        1.1.7 附生兰的真菌营养模式
        1.1.8 附生兰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
    1.2 华石斛研究综述
        1.2.1 生物学特性与分布
        1.2.2 种群生态学研究
        1.2.3 传粉生物学研究
        1.2.4 天然药用产物研究
        1.2.5 菌根内生微生物研究
        1.2.6 保育策略研究
    1.3 课题选择
        1.3.1 选材依据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样地
        1.4.1 海南岛概况
        1.4.2 霸王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概况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与特色
2 华石斛菌根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采样策略
        2.1.2 真菌分离
        2.1.3 真菌鉴定
        2.1.4 系统发育分析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根内生真菌分离率
        2.2.2 菌根内生真菌鉴定
        2.2.3 α-多样性与群落成分
    2.3 讨论
        2.3.1 菌根内生真菌群落成分
        2.3.2 附生树种对真菌群落成分的影响
    2.4 小结
3 华石斛菌根的形态与结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根材料
        3.1.2 石蜡切片制作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根部结构
        3.2.2 真菌菌丝的入侵与消解
        3.2.3 菌根皮层中的菌丝形态
    3.3 讨论
        3.3.1 根部的结构与特点
        3.3.2 真菌菌丝的入侵与消解
        3.3.3 生长条件对菌根侵染的影响
    3.4 小结
4 华石斛种子的室内共生萌发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种子与菌株材料
        4.1.2 室内共生萌发
        4.1.3 共生检测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萌发动态
        4.2.2 种子萌发率指数
        4.2.3 原球茎生长指数
    4.3 讨论
        4.3.1 室内种子共生萌发
        4.3.2 共生萌发的营养供应
        4.3.3 有效菌株的专一性
    4.4 小结
5 华石斛菌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组培苗与菌株材料
        5.1.2 促生真菌初筛
        5.1.3 非拮抗组合筛选
        5.1.4 非拮抗组合与组培苗共培养
        5.1.5 共生检测
        5.1.6 生理指标测定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促生真菌初筛
        5.2.2 非拮抗组合
        5.2.3 促生组合筛选
        5.2.4 促生效果比较
        5.2.5 促生机制分析
        5.2.6 共生检测
    5.3 讨论
        5.3.1 菌苗共生体系建立成功的关键因素
        5.3.2 真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5.3.3 细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5.3.4 真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5.3.5 混合接种对兰科植物生长的影响
    5.4 小结
6 华石斛共生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组培苗与菌株材料
        6.1.2 PEG模拟干旱胁迫
        6.1.3 菌苗共生培养
        6.1.4 根部形态与结构
        6.1.5 共生检测
        6.1.6 生理指标测定
        6.1.7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根部形态与结构的变化
        6.2.2 抗旱能力比较
        6.2.3 基本生物量分析
        6.2.4 光合性能分析
        6.2.5 渗透调节物质分析
        6.2.6 膜透性与抗氧化酶系统分析
    6.3 讨论
        6.3.1 兰科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结构响应
        6.3.2 兰科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6.3.3 共生菌对兰科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6.4 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华石斛菌根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7.1.2 华石斛菌根共生真菌的专一性
        7.1.3 共生苗对内生细菌与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7.2 建议与展望
        7.2.1 附生兰科植物的菌根营养模式
        7.2.2 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互识别机制
        7.2.3 兰科菌根真菌与菌根促生细菌的互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培养基配方)
    附录2 (附表)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金线莲的化学成分
    2. 金线莲的药理研究
        2.1 镇痛
        2.2 保肝护肝
        2.3 抗氧化
        2.4 抗癌
        2.5 降血糖
        2.6 降血压
        2.7 抑菌消炎
        2.8 临床应用
    3. 金线莲的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3.1 组织培养的研究现状
        3.2 与真菌共生研究现状
        3.3 人工野外种植技术研究现状
    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与用品
        1.3 培养基配制
        1.4 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2.1 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
        2.2 金线莲菌根真菌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2.3 rDNA-ITS区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调查结果
        2.2 病原菌形态特征与致病性监测
        2.3 rDNA-ITS区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菌根菌对金线莲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根菌与金线莲组培苗共生体系的建立
        2.2 不同稀释液对接种效果的影响
        2.3 在不同生长环境中接菌对金线莲苗生长的影响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金线莲与菌根菌共生的显微观察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植物生长物质与有机复合物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植物生长物质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有机复合物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菌根真菌与樱桃苗建立共生组织的培养基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植物及菌根菌剂
        1.1.2 菌根真菌分离纯化及共生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菌根真菌对樱桃组培苗根系侵染率的影响
    2.2 接种菌根真菌对樱桃组培苗根系分枝数的影响
    2.3 接种菌根真菌对樱桃组培苗株高的影响
    2.4 接种菌根真菌对樱桃组培苗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2.5 接种菌根真菌对樱桃组培苗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5)3株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组培苗鲜重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2.2 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组培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核酸含量的影响
    2.3 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组培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菌根真菌的专一性
    4.2 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生长的影响
    4.3 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组培苗光合生理的作用

(6)‘正午’与‘凤丹’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进展
        1.1.1 增殖培养
        1.1.2 生根培养
        1.1.3 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
        1.1.4 提高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新探索
        1.1.5 牡丹组培中存在的问题与丛枝菌的应用前景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2 启动培养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的统计及培养条件
    2.2 结果分析
        2.2.1 不同品种的启动培养效果
        2.2.2 不同外植体的启动培养效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增殖培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培养条件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继代次数对增殖的影响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继代次数对增殖的影响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组培苗的增殖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正午'增殖培养的优化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WPM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4.1.3 试验方法
        4.1.4 培养条件和数据统计和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响应曲面法优化培养基对增殖的影响
        4.2.2 暗处理对'正午'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4.2.3 水解乳蛋白对'正午'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4.2.4 NAA对'正午'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4.2.5 MT和BA交替使用对'正午'增殖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响应曲面法优化培养基对增殖的影响
        4.3.2 暗处理对'正午'的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4.3.3 水解乳蛋白对'正午'的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4.3.4 NAA对'正午'的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4.3.5 MT和BA交替使用对'正午'增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生根培养
    5.1 材料和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培养条件和数据统计和分析
    5.2 结果和分析
        5.2.1 多效唑(PP333)壮苗对'正午'生根的影响
        5.2.2 不同添加物对'正午'试管苗的生根影响
        5.2.3 二次诱导对'正午'和FD6生根的影响
        5.2.4 NAA、IAA和IBA组合生长调节剂对'正午'和FD6的生根影响
        5.2.5 根诱导培养基的优化对生根的影响
        5.2.6 IBA浓度对FD1生根的影响
    5.3 讨论
        5.3.1 多效唑(PP_(333))壮苗对'正午'生根的影响
        5.3.2 不同添加物对'正午'试管苗的生根影响
        5.3.3 二次诱导对'正午'和FD6的生根影响
        5.3.4 NAA、IAA和IBA组合生长调节剂对'正午'和FD6的生根影响
        5.3.5 根诱导培养基优化对生根的影响
        5.3.6 IBA浓度对FD1生根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驯化移栽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培养条件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6.2 结果和分析
        6.2.1 移栽前不同处理对移栽存活的影响
        6.2.2 根诱导冷藏移栽接种丛枝菌对存活的影响
    6.3 讨论
        6.3.1 移栽前不同处理对移栽存活的影响
        6.3.2 根诱导冷藏移栽接种丛枝菌对存活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筛选及其促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1.1.1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1.1.2 兰科植物内生细菌物种多样性
    1.2 内生细菌对兰科植物的促生影响
        1.2.1 刺激和调节植物的生长
        1.2.2 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1.2.3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1.3 内生细菌与菌根真菌的互作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
    1.5 课题的创新性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五唇兰内生细菌的分离
        2.1.1 样品采集
        2.1.2 分离培养基与所需设备
        2.1.3 方法
    2.2 五唇兰内生细菌的鉴定
        2.2.1 材料
        2.2.2 供试试剂与培养基
        2.2.3 方法
    2.3 五唇兰内生细菌促生筛选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五唇兰内生细菌促生活性分析
        2.4.1 材料
        2.4.2 方法
        2.4.3 数据分析
    2.5 混合接种促生微生物对五唇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2.5.1 材料
        2.5.2 方法
        2.5.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境五唇兰内生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3.1.1 最佳表面消毒时间的确定
        3.1.2 五唇兰内生细菌的分离
        3.1.3 培养特征与生理生化特征
        3.1.4 DNA的提取及测序结果
        3.1.5 五唇兰内生细菌多样性
    3.2 五唇兰内生细菌促生筛选
        3.2.1 种子共生萌发
        3.2.2 组培苗的共生效应
    3.3 五唇兰内生细菌促生活性分析
        3.3.1 内生细菌促生活性筛选
        3.3.2 溶磷性的测定
        3.3.3 内生细菌分泌IAA定量测定
    3.4 混合接种对五唇兰组培苗的影响
        3.4.1 非拮抗作用筛选
        3.4.2 混合接种对五唇兰组培苗的影响
        3.4.3 共生检测
4. 讨论
    4.1 不同生境五唇兰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4.1.1 内生细菌的分离
        4.1.2 保存方法对内生细菌的影响
        4.1.3 五唇兰内生细菌多样性
    4.2 五唇兰内生细菌促生筛选
        4.2.1 种子共生萌发
        4.2.2 内生细菌与组培苗的共培养
        4.2.3 五唇兰内生细菌的促生效应
    4.3 五唇兰内生细菌促生活性分析
        4.3.1 促生细菌分泌IAA能力
        4.3.2 促生细菌的固氮及合成铁载体能力
        4.3.3 促生细菌溶磷能力
    4.4 混合接种促生微生物对五唇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4.1 真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
        4.4.2 真菌与细菌互作对五唇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4.4.3 真菌与细菌之间的专一性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五唇兰内生细菌的分离
        5.1.2 不同生境五唇兰内生细菌多样性
        5.1.3 五唇兰促生细菌筛选
        5.1.4 五唇兰内生细菌促生活性分析
        5.1.5 混合接种对五唇兰组培苗的影响
    5.2 建议与展望
        5.2.1 内生细菌间的互作对兰科植物的影响
        5.2.2 兰科植物促生菌剂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生物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菌根简介
    1.2 外生菌根概况
        1.2.1 外生菌根的形成及其真菌种类
        1.2.2 林木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研究
    1.3 外生菌根真菌分类学研究
        1.3.1 外生菌根真菌形态学研究
        1.3.2 外生菌根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外生菌根真菌对林木生长影响及生理生态研究
    1.5 外生菌根合成与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5.1 影响外生菌根形成的因素
        1.5.2 外生菌根形成机制
        1.5.3 外生菌根抗旱机理研究进展
    1.6 外生菌根生物技术及应用现状
        1.6.1 菌根真菌的采集和分离
        1.6.2 优良外生菌根真菌的筛选
        1.6.3 菌剂及接种技术
        1.6.4 应用技术
        1.6.5 研究现状
        1.6.6 存在的问题
    1.7 植物组培苗菌根化研究
        1.7.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7.2 植物菌根化技术研究
    1.8 樟子松概述
        1.8.1 自然分布
        1.8.2 引种造林
        1.8.3 生物学特性
    1.9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1.9.1 研究背景
        1.9.2 主要研究内容
        1.9.3 采样地基本概况及技术路线
2 樟子松外生菌根形态分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樟子松外生菌根形态解剖特征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3 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分子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生菌根真菌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2 rDNA ITS 区段的 PCR 扩增
        3.2.3 rDNA ITS 区段测序的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试验室条件下樟子松菌根合成及外生菌根真菌对樟子松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菌种的不同菌剂对樟子松实生苗菌根感染率的影响
        4.2.2 不同菌种与樟子松实生苗形成的菌根形态
        4.2.3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影响
        4.2.4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樟子松外生菌根化苗抗旱机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总生物量及根茎比的影响
        5.2.3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4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5.2.5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5.2.6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5.2.7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含量的影响
        5.2.8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2.9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叶水势的影响
        5.2.10 干旱胁迫下不同处理对樟子松实生苗萎蔫及临界致死时间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6 樟子松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外植体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激素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6.2.2 不同激素处理对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6.2.3 不同激素处理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6.2.4 不同处理对不定芽伸长生长的影响
        6.2.5 不同处理对不定根诱导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7 樟子松组培苗菌根化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接种牛肝菌对樟子松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7.3 结论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8.2 主要结论
    8.3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对牡丹菌根化组培苗培养的影响[J]. 曾端香,袁涛,王莲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2]海南特有种华石斛菌根生物学研究[D]. 王晓鸣. 海南大学, 2017(08)
  • [3]金线莲菌根真菌的分离、筛选和应用研究[D]. 唐齐.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4]菌根真菌与樱桃苗建立共生组织的培养基筛选[J]. 王慧娟,吴曰程,张忠兰,杨守军,潘仕梅. 南方农业学报, 2017(05)
  • [5]3株菌根真菌对海南钻喙兰幼苗生长的影响[J]. 陈金花,王存,黄素荣,杨光穗. 广东农业科学, 2017(04)
  • [6]‘正午’与‘凤丹’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D]. 黄弄璋.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药用兰科植物组培苗菌根化技术在种苗生产中的应用[J]. 李景蕻,张丽华. 种子, 2015(08)
  • [8]五唇兰根部内生细菌筛选及其促生效应研究[D]. 张芳芳. 海南大学, 2015(10)
  • [9]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菌根生物技术研究[D]. 张文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10]丛枝菌根真菌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A]. 陈丽娜,刘晓华,曹荷艳,吕英民. 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 2012

标签:;  ;  ;  ;  ;  

菌根真菌在植物组培苗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