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分析

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分析

一、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连凤,陈文雄,李小晶,高媛媛,彭炳蔚,杨思达[1](2019)在《儿童脑寄生虫病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儿童脑寄生虫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例脑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2.81±1.53)岁。5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例,精神疲倦7例,呕吐5例,头痛2例,抽搐2例,左下肢瘫痪1例,共济失调1例,意识模糊伴精神行为异常1例,右上肢痛觉敏感1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8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异常8例,其中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和脑脊液寄生虫抗体均阳性5例。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广州管圆线虫2例。头颅MRI显示软脑膜强化2例,脑实质信号异常4例。最终7例确诊脑寄生虫病,分别为广州管圆线虫病5例、脑弓形虫病1例、脑裂头蚴病1例;临床疑诊2例。7例给予阿苯达唑治疗,1例先后经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治疗,另1例手术治疗。7例痊愈无后遗症,1例遗留左下肢跛行,1例失访。结论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应警惕脑寄生虫病,广东地区尤其应注意广州管圆线虫病。

苏海莹,杨淑君,彭鸿娟,王春梅[2](2019)在《弓形虫病临床误诊现状分析》文中认为为了解弓形虫病临床误诊现状,检索并整理2000年1月至2018年8月PubMed和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外弓形虫病的临床误诊病例,对患者误诊的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确诊方法、是否合并感染艾滋病、器官移植接受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可能的误诊原因。共获得弓形虫病误诊相关文献70篇,累计误诊病例数251例。文献结果显示,弓形虫病患者的误诊疾病类型共61种,误诊病例数居前的2类疾病分别是虹膜睫状体炎(29例,占11.6%)、视网膜炎(22例,占8.8%)。脑、眼、肝等部位发病的病例数较多,分别为84例(占34.2%)、 64例(占26.0%)和31例(占12.6%)。132例患者经血清学方法诊断为弓形虫抗体阳性; 68例患者(含25例死亡病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弓形虫滋养体或包囊; 13例患者经血液、体液、穿刺液涂片镜检方法查见弓形虫。49例患者出现艾滋病合并感染症状。13例患者接受过骨髓移植, 2例患者接受过肾移植。

罗潇,张莉,吕艳,李海龙[3](2018)在《我国弓形虫病误诊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刚地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机会致病性原虫,可入侵机体各种脏器,导致各型弓形虫病。免疫力正常人群感染弓形虫多呈隐性感染,弓形虫病发病者一般具有先行病症导致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不易鉴别,易造成误诊。本文对近年来我国较常见的弓形虫病误诊现状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黎永艺[4](2017)在《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的临床适用性评价及结脑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诊断效能,评估该评分标准在临床上的适用性;2、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出院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结核性脑膜脑炎”或“结核性脑脊髓膜炎”病例的临床资料,排除重复住院、病历资料不完整、脑脊液病原学找到细菌或真菌证据、长期用药方案包含抗真菌药物以及失访的病例。采用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总分依次分为确诊组、很可能组、可能组及不可能组。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或熟知患者病情及现状的家属,一方面了解有无误诊病例,以随访确诊方法作为参照,计算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的诊断灵敏度;另一方面对患者使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并根据mRS评分情况对患者预后进行分组(mRS<3分为预后良好,mRS≥3分为预后不良),分析预后不同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一步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1)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的效能评价:根据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纳入确诊组0例,很可能组56例(32.75%),可能组109例(63.74%),不可能组6例(3.51%);根据随访结果,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为157例(91.81%),确诊为非结核性脑膜炎为14例(8.19%)。以随访结果分组方法作参照,计算出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诊断的灵敏度为96.18%;(2)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对随访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157例患者根据mRS评分再次分组,其中预后良好组129例(82.17%),预后不良组28例(17.83%)。对2组患者的病例资料中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各项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理征阳性、意识障碍、脑积水、脑梗死、结核瘤、是否鞘注、是否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使用方式、开始抗结核距离发病的时长、脑脊液蛋白、脑脊液氯化物共12个单因素在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开始抗结核距离发病的时长(P=0.001,OR=1.017,95%CI:1.0071.028)、意识障碍(P=0.004,OR=4.324,95%CI:1.57811.851)、病理征阳性(P=0.011,OR=3.968,95%CI:1.36811.505)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在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以在临床上积极推广使用;(2)开始抗结核距离发病的时长、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是结核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结核性脑膜炎预后有关键作用。

张瑞雪[5](2016)在《GeneXpert MTB/RIF对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价值的评价》文中指出背景: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肺外结核中最严重的类型,有着非常高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而现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尚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一种新的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快速检测技术(GeneXpert MTB/RIF,简称Xpert MTB/RIF或Xpert)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用于结核病的诊断。然而该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尚不完全明确,并且国内缺乏对这方面较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评价Xpert MTB/RIF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准确性,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我们于2013年8月2015年10月招募进入西京医院就诊的疑似脑膜炎的连续病例264例,排除不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后,对纳入研究的218例患者收集各自的脑脊液标本,除用于鉴别诊断的常规检测外,分别各取1ml进行Xpert MTB/RIF、Ziehl–Neelsen染色、MGIT960液体培养和外周血T-SPOT.TB检测,并根据2010年南非专家共识对入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以MGIT960液体培养和临床评分>5分为参考标准,比较上述各方法的诊断性能,包括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尤登指数和kappa值。结果:218例纳入研究对象中(hiv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经mgit960培养确诊的tbm患者有42例,很可能的tbm患者有28例,可能的tbm患者有51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97例。收集入组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各1ml直接加入样本处理液后进行xpertmtb/rif检测。共检测到48例阳性结果(其中1例为假阳性)。其中确诊的tbm患者中xpertmtb/rif阳性的有35例(83.3%),很可能和可能的tbm患者中xpertmtb/rif阳性的分别为7例(25.0%)和5例(9.8%),xpertmtb/rif检测到脑脊液中结核菌含量绝大多数处于低或极低的水平(97.9%,47/48)。此外,脑脊液xpertmtb/rif阳性结果的ct值与mgit960液体培养报阳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γ=0.751,p<0.001)。xpertmtb/rif检出2例利福平耐药的标本,其中一例通过药敏试验得以确认,另一例为非结核性脑膜炎。另外检测出2例利福平耐药性不确定的结果,它们均为可能的tbm。以临床评分>5分为评价标准,xpertmtb/rif的灵敏度与mgit960液体培养相当(38.8%vs34.7%,p=0.505),明显优于抗酸染色法(38.8%vs12.4%,p<0.001),低于t-spot.tb(38.8%vs66.9%,p<0.001)。xpertmtb/rif、mgit960液体培养及抗酸染色法的特异性均明显高于t-spot.tb(99.0%、100.0%、99.0%vs79.4%,p<0.001)。考虑到早期快速诊断对于结脑的重要意义,将xpertmtb/rif和t-spot.tb联合起来,当两者任意一结果为阳性时即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与只进行xpertmtb/rif检测相比,灵敏度明显提高(69.4%vs38.8%,p<0.001),但特异性仅为78.4%(76/97)。若以mgit960液体培养培养为金标准,xpertmtb/rif的灵敏度与t-spot.tb无统计学差异(83.3%vs92.9%,p=0.313),两者联合平行试验的灵敏度为97.6%(41/42)。此外,xpertmtb/rif的尤登指数最高,为0.84。xpertmtb/rif与mgit960液体培养检测结果的kappa值为0.858。结论:xpertmtb/rif具有很好的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价值,灵敏度虽然还有待提高,但是与mgit960液体培养法相当,加之该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易于操作的优势,因此,xpertmtb/rif可作为首选的方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

李丹璇[6](2016)在《脑脊液和血T细胞斑点试验与诊断性抗痨的结脑诊断价值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研究了诊断性抗痨(short-term anti-tuberculosis)、外周血和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T-spot.TB)三种方法在结脑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并对脑脊液和外周血T-spot.TB检测的诊断价值进行进一步评价。方法收集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12月住院患者,有头痛、发热、呕吐、易激惹、颈项强直、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意识状态改变或倦怠的HIV阴性成人(≥18岁)病例,所有病例入院后行常规临床诊疗,包括影像、生化等检查,腰椎穿刺术除脑脊液常规等检查外,另取脑脊液5ml、0.5ml、2ml或以上分别做脑脊液T-spot.TB、改良抗酸染色、MGIT960系统结核杆菌培养,抽血5ml分别做外周血T-spot.TB检查。根据2009年结核性脑膜炎国际专家共识,将患者分为确诊的、很可能的、可能的和非结脑组,对前三组行诊断性抗痨。实验结束后,收集病例资料,剔除资料不全者或结果不确定者,筛选出确诊的结脑(即结脑组)和非结脑组(对照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用c2检验对诊断性抗痨、外周血和脑脊液T-spot.TB三者的灵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用ROC曲线对外周血和脑脊液T-spot.TB的结脑诊断价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结脑组病例的诊断性抗痨、外周血T-spot.TB和脑脊液T-spot.TB比较:使用脑脊液T-spot.TB(阳性率87.1%)和外周血T-spot.TB(阳性率81.4%)较诊断性抗痨(阳性率67.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7.9,P=0.005;?2=3.7,P=0.049);但使用脑脊液T-spot.TB(阳性率:87.1%)和外周血T-spot.TB(阳性率:81.4%)两种方法确诊结脑并无明显差异(?2=0.863,P=0.353)。2.对外周血T-spot.TB和脑脊液T-spot.TB行ROC曲线检验,T-spot.TB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0%和80.3%,AUC为0.832,约登指数为0.663;脑脊液T-spot.TB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3.7%,AUC为0.924。两种检测方法AUC均大于0.7,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使用改良抗酸染色确诊结脑(阳性率:95.7%)要明显高于诊断性抗痨(阳性率:67.1%)(?2=18.893,P<0.001);而诊断性抗痨(阳性率:67.1%)明显高于MGIT 960系统培养法(阳性率:11.4%)(?2=45.549,P<0.001)。结论HIV阴性成人脑脊液T-spot.TB和血T-spot.TB具有较高的结脑诊断参考价值,均优于诊断性抗痨,但诊断性抗痨对结脑诊断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崔方圆[7](2015)在《69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改变、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1年11月~2014年7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6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男女均可发病,好发于中青年,平均年龄40.50岁。常见症状头痛(94.2%)、发热(81.15%)、恶心、呕吐(24.78%)、项强(86.95%)。86.95%的患者颅内压力升高。脑脊液蛋白升高者100%,葡萄糖降低者72.46%,氯含量降低者52.17%,细胞数增多者100%(最高728×106/L),均呈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的混合细胞型反应。头CT并发脑积水者13.04%、并发脑梗死患者14.49%,头MRI并发脑积水者10.14%、并发脑梗死者3.04%,18.84%有肺结核。经过系统抗结核治疗后45例患者症状好转,3例患者症状加重放弃治疗。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可见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多见。头痛、发热、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为结核性脑膜炎主要表现。颅内压力升高,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含量中度增高,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发病28天内,脑脊液细胞学多呈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型反应。肺部CT可有活动性或陈旧性肺结核。头部CT/MRI可有脑积水、脑梗死病灶等。

毛莉萍,秦刚,徐建中,羌韧,章幼奕[8](2013)在《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的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艾滋病患者153例,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12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情况和结果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AIDS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中,隐球菌性脑膜炎6例、弓形虫脑病1例、未能明确病原体者5例。脑脊液压力、细胞数、蛋白部分患者升高;头颅MR检查异常8例。结论 AIDS患者容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密切相关,早期发现艾滋病毒感染并及时治疗可能是预防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办法。

魏洪霞,池云,成骢,胡志亮,姚文虎[9](2013)在《重症艾滋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重症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合并症或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重症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艾滋病患者中合并重症肺部感染38例,其中肺孢子菌肺炎(PCP,包括单发或合并其他病原感染)13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0例,其中隐球菌脑膜炎12例;脓毒败血症和/或感染性休克7例;颅内占位5例,肾功能不全或肾衰3例,肝衰竭2例,重度贫血2例,脑出血1例,全身衰竭1例,CMV所致多发性神经根炎1例,肝癌1例。25例死亡病例中以严重肺部感染及隐球菌脑膜炎最多见,颅内占位性病变也是常见的死因。结论:AIDS患者晚期机会性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其中肺部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也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可能的病原常常不是单一的,以混合感染多见。早期积极抗感染治疗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时有效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是艾滋病患者最根本的治疗,提高服药的顺应性,降低耐药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王月波,施裕新,张志勇[10](2012)在《AIDS及非AIDS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及影像学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艾滋病(AIDS)与非AIDS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M)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AIDS相关CM患者(AIDS组)与16例非AIDS相关CM患者(非AIDS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结果:AIDS组与非AIDS组发病年龄相仿,前者住院时间长于后者,主要临床表现相似,均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AIDS组继发脑膜刺激征、视力损伤及隐球菌肺炎的概率(分别为13.0%、13.0%、43.5%)较非AIDS组高(分别为6.3%、6.3%、0),其中继发隐球菌肺炎在AIDS组与非AIDS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CD4+T细胞计数<100个/μl的患者(23例,100%)多于非AIDS组(2例,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组病死率(17.4%)高于非AIDS组(6.3%)。影像学主要表现为VR间隙扩大、胶样假囊形成、脑膜强化、脑积水及肉芽肿性病变,其中AIDS组脑膜强化、肉芽肿性病变(分别为3例、1例)均少于非AIDS组(分别为9例、5例),且二者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DS相关CM患者免疫力低下,临床继发症状重,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AIDS组脑膜强化及肉芽肿性病变明显低于非AIDS组。

二、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脑寄生虫病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3讨论

(2)弓形虫病临床误诊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2 结果
    2.1 弓形虫病患者的误诊疾病类型
    2.2 弓形虫病患者的发病部位
    2.3 弓形虫病的诊断方法
    2.4 弓形虫病患者合并感染艾滋病和器官移植接受情况
3 讨论

(3)我国弓形虫病误诊现状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先天性弓形虫病误诊
2 获得性弓形虫病误诊
    2.1单一器官弓形虫病误诊
        2.1.1弓形虫脑病误诊

(4)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的临床适用性评价及结脑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辅助手段和预后不良危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GeneXpert MTB/RIF对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价值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一般特征分析
    1. 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脑脊液标本采集及常规实验室检测
        2.2 脑脊液抗酸染色、结核菌快速培养和药敏试验
        2.3 外周血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
        2.4 患者的分组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特征
        3.2 脑脊液抗酸染色、结核菌快速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3.3 外周血T-SPOT.TB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GeneXpert MTB/RIF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GeneXpert MTB/RIF检测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GeneXpert MTB/RIF的MTB半定量结果
        3.2 GeneXpert MTB/RIF与抗酸染色之间的关系
        3.3 GeneXpert MTB/RIF、MGIT960液体培养及临床评分之间的关系
        3.4 GeneXpert MTB/RIF对利福平耐药性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四种实验室检测方法临床诊断价值的比较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流程及主要结果
        3.2 脑脊液抗酸染色、MGIT960结核菌培养、外周血T-SPOT. TB和XpertMTB/RIF诊断性能的比较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脑脊液和血T细胞斑点试验与诊断性抗痨的结脑诊断价值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的收集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试剂
    2.4 主要配置试剂
    2.5 研究方法
        2.5.1 改良抗酸染色法
        2.5.2 T-spot.TB
        2.5.3 MGIT 960系统培结核杆菌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69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病理及病理生理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诊断
    2.6 鉴别诊断
    2.7 治疗
    2.8 预后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实验资料
        3.1.1 入组标准
        3.1.2 临床资料
        3.1.3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年龄及性别
    4.2 患者症状及体征
    4.3 颅内压测定
    4.4 脑脊液常规生化
    4.5 脑脊液细胞学计数分类
    4.6 脑脊液常规细菌学检查
    4.7 影像学检查
    4.8 治疗及预后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原及感染途径
    1.4 临床表现
    1.5 辅助检查
        1.5.1 实验室检查:12例均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及培养。
        1.5.2 影像学检查:
    1.6 治疗与转归
2 讨论

(10)AIDS及非AIDS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及影像学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1.临床表现
    2.治疗与转归
    3.影像学表现
讨 论

四、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脑寄生虫病9例临床分析[J]. 陈连凤,陈文雄,李小晶,高媛媛,彭炳蔚,杨思达. 临床儿科杂志, 2019(11)
  • [2]弓形虫病临床误诊现状分析[J]. 苏海莹,杨淑君,彭鸿娟,王春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3)
  • [3]我国弓形虫病误诊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 罗潇,张莉,吕艳,李海龙.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8(05)
  • [4]结核性脑膜炎评分标准的临床适用性评价及结脑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D]. 黎永艺.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5]GeneXpert MTB/RIF对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价值的评价[D]. 张瑞雪.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6]脑脊液和血T细胞斑点试验与诊断性抗痨的结脑诊断价值对比研究[D]. 李丹璇. 南华大学, 2016(03)
  • [7]69例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回顾性分析[D]. 崔方圆. 吉林大学, 2015(08)
  • [8]艾滋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2例临床分析[J]. 毛莉萍,秦刚,徐建中,羌韧,章幼奕. 疑难病杂志, 2013(05)
  • [9]重症艾滋病临床特征分析[A]. 魏洪霞,池云,成骢,胡志亮,姚文虎. 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换届暨第九次学术会论文集, 2013
  • [10]AIDS及非AIDS相关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及影像学对照研究[J]. 王月波,施裕新,张志勇. 放射学实践, 2012(09)

标签:;  ;  ;  ;  ;  

脑弓形虫病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5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