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诱导对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紫外线诱导对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一、紫外线诱导对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齐梦娇[1](2021)在《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光照对杨树桑黄菌丝体生理代谢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照是真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境因子,作为一种外界信号来调控真菌的生长发育,真菌一般通过光受体来感受光信号。桑黄(Sanghuangporus)是中国着名传统药用真菌,目前市场上销售最多的是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其具有野生数量多、易人工栽培的特点,并且功效仅次于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但桑黄的栽培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光照对桑黄生长发育的影响基本未见报道,因此我们选择杨树桑黄为研究对象开展光照对杨树桑黄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本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杨黄菌丝黑暗培养7 d后分别进行黑暗培养3 d和白光(150 lx)照射培养3 d,结果发现黑暗培养下菌丝颜色为白色,而白光照射后菌丝颜色变为黄色,且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同时白光照射后的菌丝与黑暗培养的相比生长速度减慢。2、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杨黄在完全黑暗培养7 d后分别进行黑暗培养3 d与白光照射处理3 d菌丝的差异表达基因及代谢通路,其中黑暗培养3d的菌丝体作为对照组,白光处理3d的菌丝体作为实验组。结果表明共有59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226个,下调基因有370个。KEGG富集通路结果表明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淀粉蔗糖途径、氰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河马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等途径,其中涉及到的基因包括Cellulose-growth-specific protein、Exoglucanase、Reducing polyketide synthase swn K、Ergothioneine biosynthesis protein、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FCK2等。下调基因主要富集在乙醛酸和二元酸代谢、丙酮酸代谢、酪氨酸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等途径,涉及的关键基因主要有phosphatases II、Snod Prot1、class I heat shock protein、Manganese peroxidase、Glutathione S-transferase等。3、克隆杨黄蓝光受体蛋白基因(Svwc-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研究,确定了基因的结构。Sv WC-1与其它真菌的蓝光受体蛋白氨基酸相似性低,但都含有PAS保守结构域。SDS-PAGE结果表明,在E.coli BL21中成功诱导了Svwc-1基因的表达,与预期蛋白分子量大小一致。4、通过对杨树桑黄菌丝体进行不同光质、不同光照时间的处理,检测其中蓝光受体蛋白基因(Svwc-1)的表达水平,明确Svwc-1响应时间和光质的表达模式。RT-q PCR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在不同光质不同光照时间呈动态变化,蓝光受体蛋白基因在红光照射0.25 h达到最大值,白光在0.25 h达到一个峰值后开始下降,在9 h基因表达量达到最大值;黄光、绿光照射9 h表达量达到最大值;蓝光照射下7 h达到最大值。5、测定完全黑暗培养10 d和黑暗培养7 d后光照处理3 d的菌丝分泌的活性物质多酚、萜类和黄酮的含量发现,光照对菌丝代谢产物有显着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光照对黄酮和多酚含量的影响不显着,抑制三萜类物质产生。菌丝体内光照抑制黄酮和多酚类物质的产生,因此,黑暗培养有利于活性物质的积累。通过以上研究,确定了桑黄光照影响菌丝生长发育,筛选到了和光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初步分析了和光照相关的代谢通路,明确在这个过程中蓝光受体基因的功能及光照对桑黄菌丝生理代谢的影响为桑黄光生理的研究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优良菌株的培育和在生产中进行科学光照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最终促进桑黄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宋天磊[2](2021)在《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文中认为桑黄(Sanghuang)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因在抗肿瘤方面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最好的抗癌药用真菌,但目前存在桑黄子实体生长速度慢、药效含量低等问题,尤其在原生质体再生方面严重低于其它食药用菌,本文以桑黄菌丝体为材料,首先制备原生质体再分别进行自然再生和电晕电场诱变再生,筛选长势好的再生菌落进行单独培养,以期最终获得了较出发菌株生长速度快、药效含量高的桑黄诱变菌株,并用再生后的菌落人工栽培培养桑黄子实体。实验结果如下:1.桑黄菌丝体细胞壁在2%溶壁酶25℃--30℃条件下酶解3小时达到较好的脱壁效果,原生质体的产量与菌龄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2.原生质体最大再生率为0.05%-0.065%,原生质体再生菌株菌丝体生长速度发生变异,测序后发现碱基内部发生了变异。3.电场处理时间为40 s时,对桑黄再生菌丝的生长速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平均日生长较对照组提高1%;电场处理时间为30 s时,电场对桑黄再生菌丝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大较对照组日均生长速度降低16%。4.菌株zsh经电场处理10 s后再生菌株蛋白酶活力有所增加,菌株zhs-1经40 s电场处理后再生菌株蛋白酶活力有所增加,其分别提高了2.8%和6.8%,且菌株生长速度的快慢与蛋白活力的高低保持一致,可见菌丝生长速度与蛋白酶活力是有关系的;菌株zhs-1经电晕电场处理30 s后胞外淀粉酶的活力较对照组提高了57%,而另外一组菌丝体淀粉酶活力却很弱,并伴随菌丝体生长速度慢的情况,桑黄菌丝体生长快慢与淀粉酶活力是有关联的。5.再生菌株和出发菌株袋料培养菌丝体在生长速度上差异明显,获得部分较早形成子实体的桑黄菌株。

刘超雄,冯婷婷,李亚娇,慕宗杰,孙国琴,郭九峰,于传宗,王海燕,刘利[3](2021)在《物理诱变技术在药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药用真菌是指广泛地应用于中药领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大型真菌。提高和改善药用真菌产量和品质是药用真菌育种的重要目标,相比其他诱变方法,物理诱变在药用真菌诱变育种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紫外线诱变、电离辐射诱变、激光诱变、离子束诱变、超声波诱变、等离子体诱变、中子诱变、太空诱变、复合诱变9种不同物理诱变育种方法以及物理诱变技术在药用真菌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福森[4](2020)在《不同栽培基质对桑黄中主要成分累积的影响及抗炎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桑黄为药用野生真菌,富含多糖、黄酮、三萜、甾醇、纤维素酶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功效。目前关于桑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丝的人工栽培与发酵培养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研究,对于子实体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多糖和蛋白糖的分析方面。鉴此,本论文对长白山区野生桑黄菌株进行了分离筛选及固体栽培条件的优化,然后进行了利于桑黄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累积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和基于大鼠炎症模型的桑黄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研究。首先,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野生桑黄中提取菌种,确定桑黄的固体栽培条件。桑黄菌丝的分离纯化培养基为PDA,生长时间为15 d,培养温度为26-30℃,含水量为60-65%。二级菌种的培养基为麦粒培养基,子实体的生长最适温度为夜间不低于15℃,白天不高于26℃,最佳培养木段为柞树段。其次,为了解决桑黄木段栽培中所需条件苛刻、生物学效率低、难于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弊端,摸索了真菌的深层发酵技术。采用L9(34)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并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桑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进行考察,确定了有利于桑黄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累积的液体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配比为玉米粉2.5%+葡萄糖20 g,蛋白胨2%,磷酸二氢钾0.10%,硫酸镁0.2%条件下,培养基初始pH为5.0、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200 r/min、接种量为20%、装样量为100 mL、培养周期72 h时,所得到的桑黄菌丝体中多酚含量最高,产率为1.58%。最后,选择桑黄所含的多糖类活性物质,对炎症大鼠进行了抗炎实验,并初步对其抗炎药理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实验表明,海藻糖二水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当灌注10 mg/mL海藻糖溶液的炎症大鼠与生理盐水相比较大鼠左爪热刺激和机械刺激明显增加,灌注100 mg/mL海藻糖溶液的炎症大鼠与生理盐水相比较,大鼠右爪对不同的刺激表现不同的变化,而灌注50 mg/mL海藻糖溶液的炎症大鼠与灌注生理盐水相比较大鼠左爪和右爪机械刺激均显着增加,此时抗炎活性效果最佳。

宋林丽[5](2019)在《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收集及活性发现》文中认为大型真菌指能够形成大型子实体的一类高等真菌,形态多种多样。大型真菌中开发应用最广泛的是食药用菌,其食药用部位则多为子实体。大型真菌子实体的形成、生长和发育受到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目前一些具有重要食药用价值的菌类仍然无法实现人工栽培生产。本文对北京地区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采集、菌株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子实体诱导、营养成分测定及培养特性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种质保存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我们于2016-2018年间对北京地区的云蒙山、雾灵山、百花山、妙峰山、蒲洼、鹫峰、百望山、白虎涧等山地进行了大型真菌资源的采集,共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318份,鉴定为170种,隶属于2门5纲17目50科99属,其中食用菌有36种,药用菌有30种。2、对采集的318份大型真菌子实体进行了菌株分离,共成功分离得到166个菌株。经鉴定分别隶属于2门4纲14目41科76属104种,其中担子菌有73种,占所有菌株的70.19%,子囊菌有31种,占29.8%。经分子鉴定,所有担子菌菌株均对应于原子实体。3、对70个菌株进行了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大肠埃希菌、抗耻垢分枝杆菌活性筛选,对47个菌株进行了抑肝癌细胞株活性筛选,结果显示有4个菌株具有抗耻垢分枝杆菌的活性,26个菌株对肝癌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对30种食药用菌菌株进行了人工培养条件下的子实体诱导,共有10种产生了子实体原基,有6种培育出了成熟的子实体,分别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芬娜冬菇Flammulina fennae、多脂鳞伞Pholiota adiposa、裂拟迷孔菌Daedaleopsis confragosa、硬毛粗盖孔菌 Funalia trgii、桦褶孔菌 Lenzites btulinus。5、对芬娜冬菇、桦褶孔菌、硬毛粗盖孔菌、肺形侧耳、多脂鳞伞等5种人工培育出的子实体进行了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芬娜冬菇、肺形侧耳、多脂鳞伞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进一步开发为食用菌新品种的潜力。6、对芬娜冬菇和桦褶孔菌进行了培养特性研究,观察了芬娜冬菇子实体发育过程,测定了液体发酵和子实体发育过程胞外酶活性变化,对芬娜冬菇和桦褶孔菌菌丝最适生长条件进行正交实验,结果显示芬娜冬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原基形成期和担孢子发育期胞外酶活性较高,二者液体发酵过程中漆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升后降,二者菌丝生长最适氮源是酵母浸粉,最适碳源是麦芽糖,pH为6。

仝晶晶[6](2018)在《两种培养条件下蛹虫草代谢成分及其转录调控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虫草属模式种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Fr.)Link.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真菌,已形成良好的人工培养基础,并实现了产业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近年来针对蛹虫草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关于人工培养蛹虫草过程中其基因和代谢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同样具有抗癌活性的红豆杉浸膏进行蛹虫草发酵,进而发掘新的药用价值的试验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PDA和红豆杉浸膏两种培养基,对蛹虫草进行为期150 d的黑暗静置培养。并对2种培养基中培养了不同时期的蛹虫草开展转录组测序及重要功效成分检测,主要获得以下结果:为了比较2种不同培养条件下蛹虫草生长曲线及其功效成分的变化规律,选取不同时间的菌丝体测定生物量,并进行多糖、虫草酸、总皂苷、黄酮、腺苷、虫草素及麦角甾醇的测定,同时检测了菌丝体和培养基残基中紫杉醇的含量。结果发现,2种培养基培养下菌丝体生物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逐渐平稳的变化趋势。PDA组中多糖含量在培养期变化较大;黄酮及总皂苷的含量都在菌丝生长的稳定期稳定在了一个较高的范围内;腺苷和虫草酸的含量在培养初期急剧下降;而虫草素含量在前期升高在培养后期缓慢降低;麦角甾醇的含量则一直上升。浸膏培养下的蛹虫草出现了生长滞后、虫草酸和腺苷含量升高、多糖及虫草素含量降低的现象,而在菌丝体中未检测到紫杉醇,培养残基中紫杉醇的含量并未产生显着变化。相对来说,PDA培养基更适宜蛹虫草的培养,最佳培养时间为4045 d,利用浸膏培养的蛹虫草约在30 d时处于培养过程中的最优状态。选取PDA培养10、20和45 d,浸膏培养20、45和110 d的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选取相同培养条件下随时间变化产生不同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均显示,蛹虫草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增强蛋白质的合成,在生长后期减弱了膜的转运和合成过程,浸膏培养110 d后,其氨基酸与芳香族化合物的降解明显。同时发现在两种培养基培养下表达量都一直上调的22个差异基因中包括1个可能与溶菌酶有关的基因。虫草素合成相关基因Cns1、Cns2的表达量在PDA培养下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浸膏培养基中一直降低,且都在20 d时表达量相对最高。而麦角甾醇合成关键基因(基因簇),在两种培养条件下,都于20 d时活跃表达。选取部分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验证,发现与转录组结果一致。以PDA培养10 d的蛹虫草菌丝体为对照,将PDA培养20 d、45 d时上调或下调的差异基因同红豆杉浸膏培养20、45和110 d时上调或下调的差异基因进行对比,通过GO富集与KEGG富集分析添加红豆杉浸膏后对蛹虫草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加入红豆杉浸膏后,蛹虫草对蛋白质合成的响应机制减弱,脂肪酸以及糖类、硒的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了影响,同时,控制辅酶Q6合成的基因也因浸膏的加入上调了表达量,推测辅酶Q6的含量可能发生了变化。本论文从转录组水平解析蛹虫草在人工培养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明确了不同时期其基因水平动态变化引起的物质合成、能量传递差异,为后期有目的的开发利用蛹虫草的单一成分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获得了红豆杉浸膏影响蛹虫草生长的转录组差异,为两者的联合培养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探讨添加具有药用成分的辅料培养蛹虫草,进而发掘新的药用价值提供了范例。

刘迪[7](2017)在《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烟色烟管菌(Bjerkandera fumosa)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烟管菌属(Bjerkandera)的药用真菌,为一年生白腐真菌。野生烟色烟管菌的子实体提取物在东北民间被认为具有生物活性,如免疫调节和抗肿瘤(尤其是抗子宫癌)等。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烟色烟管菌子实体成分及功能的相关研究。近年来随着自然条件的破坏,野生真菌资源越来越匮乏,限制了药用真菌的开发和利用;而液体发酵法具有菌丝体产量高、培养周期短、易于控制、污染少等特点,是大量制备菌丝体及其活性物质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在此背景下,对烟色烟管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并对烟色烟管菌的菌丝体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理化性质、结构分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以期发现具有高活性的菌丝体多糖均一组分,为进一步开发该菌的药物提供初步研究和理论基础。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烟色烟管菌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以菌丝体产量为指标,用单因素法、Plackett-Burman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对烟色烟管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优发酵培养基为(g/L):玉米粉60,豆饼粉2,K2HPO4 1.5,KH2PO4 0.75,MgSO40.05,FeSO4 0.005,CuSO4 0.002,ZnSO4 0.001,CoCl2 0.0036,MnSO4 0.004,在此条件下,菌丝体产量高达19.303 g/L,是基础培养基菌丝体产量的7.114倍。(2)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通过发酵培养获得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将菌丝体依次经热水提取、醇沉、酶-Sevag法去蛋白,制备去蛋白多糖,命名为DBFM,为浅褐色粉末,且易溶于水。用DEAE-3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对去蛋白多糖DBFM进行初步分离,得到中性多糖DBFN及酸性多糖DBFA1和DBFA2,再用Sepharose CL-6B凝胶层析对DBFN、DBFA1和DBFA2进行进一步纯化,得到DBFM1、DBFM2和DBFM3。用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HPGLC)对DBFM1、DBFM2和DBFM3进行纯度检测,结果表明仅DBFM3为均一多糖组分,因此将DBFM3作为下一步的研究对象。(3)多糖DBFM3的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用HPGLC、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和间羟联苯法分别测定DBFM3的分子量、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结果显示其分子量为1.8×105 Da、总糖含量为57.64%、蛋白含量为1.758%、糖醛酸含量为7.29%。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DBFM3的单糖组成,结果显示DBFM3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18.16:0.702;用紫外光谱(UV)检测出DBFM3含有少量蛋白质成分;DBFM3的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分析表明:该多糖的糖环形式为吡喃糖环,糖苷键构型为β型,可能含有1→3、1→3,6及1→6糖苷键。(4)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体外抗氧化实验发现,去蛋白多糖DBFM及其纯化组分DBFM3能够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且存在剂量效应,且DBFM3的清除率高于DBFM;DBFM3对H2O2诱导的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减少了羟基自由基对质粒DNA的损伤;DBFM和DBFM3对H2O2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提高细胞存活率,且DBFM3的活性较未纯化多糖DBFM高。用体外脾淋巴细胞模型研究了去蛋白多糖DBFM及其纯化组分DBFM3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DBFM和DBFM3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对ConA/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定协同作用,且DBFM3的活性较未纯化多糖DBFM高。

张知晓,季梅,泽桑梓[8](2015)在《牛樟芝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是中国台湾特有的一种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其生长缓慢、寄主专一性强、药用成分不稳定,使得大规模开发应用牛樟芝成为难题。通过简要介绍牛樟芝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传统的培养方法,重点介绍近年来各学者在牛樟芝培养方面,针对菌体生长和增加活性成分所进行的一些研究,使广大学者明确牛樟芝培养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培养过程中添加诱导剂等新兴技术,为广大研究人员在快速培养具有原始生理活性、药用价值高的牛樟芝方面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陈程[9](2014)在《诱导剂对桦褐孔菌深层发酵生物合成三萜化合物的影响》文中指出桦褐孔菌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白腐真菌,被称为“桦树中的褐色灵芝”,具有许多类似于灵芝的功效,如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桦褐孔菌在摇瓶培养的条件下,以积累初生代谢产物为主,次级代谢产物无论在种类还是积累上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水平。近年来,添加诱导剂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已经广泛用于植物和少数真菌如灵芝中,来促进菌丝体生长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本论文采用两种方式改善生物量和三萜化合物产量,即利用复杂的培养基和添加诱导剂,以菌丝体量、总三萜以及5种重要桦褐孔菌三萜单体含量为指标,对比分析对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制备三萜化合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复杂培养基得到的菌丝体量和总三萜含量均明显优于基础培养基的,最大值分别达10.31±0.31g/L和74.98±3.18mg/g菌丝体干重,比基础培养基中的提高10.1%和15.5%。在总三萜浓度为0.5-3.5mg/mL时,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复杂培养中总三萜提取物的IC50为1.77mg/mL比基础培养基中的IC50(2.18mg/mL)小,说明优化培养基中总三萜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强。2.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的不同添加时间和助剂对三萜化合物的影响。当第6天添加50μM的MeJA(吐温-20为助剂)时,总三萜产量的促进效果最好,达81.74±2.46mg/100mL;对菌丝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丝体量最大为8.48±0.11g/L。另一方面,第6天添加50μM的MeJA(吐温-80为助剂)到培养基中,其最大菌丝体量为10.14±0.2g/L,总三萜产量最大为100.72±2.29mg/100mL,表明吐温-80是MeJA的最佳助剂。3.考察3种脂肪酸(亚油酸、油酸和软脂酸)对桦褐孔菌发酵产三萜的影响。表明三种脂肪酸均能促进桦褐孔菌在发酵过程中总三萜的积累,但积累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综合菌丝体量和总三萜产量,采用油酸添加的效果最佳。最佳浓度为1.5mg/L时,获得菌丝体为1.13±0.03g/100mL,总三萜产量为94.71±1.42mg/100mL。4.利用HPLC定量复杂培养基中得到的betulin、trametenolic acid、inotodiol、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al和lanosterol含量达到最大值比基础培养基中所对应的各个成分增加了3.3、2.1、0.6、1.0和1.6倍;MeJA(吐温-80为助剂)的添加到培养基后,各个三萜含量分别提高了20.9、5.0、3.6、4.2和3.7倍;油酸作为诱导剂,比基础培养基菌丝体内的各个三萜含量分别提高了18.3、4.1、2.5、2.6和1.76倍。综上所述,油酸添加到培养基中培养,其菌丝体量达到最大值;从总三萜含量的角度看,添加MeJA(吐温-80作为助剂)后,其总三萜产量和各个三萜组分相对比较高。综上所述,MeJA(吐温-80作为助剂)是促进三萜化合物的产量的最佳诱导剂。

李羿,杨胜,万德光[10](2012)在《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文中认为液体发酵已广泛地应用于药用真菌的培养,应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药用真菌代用品可有效解决野生药用真菌资源逐渐枯竭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难题。根据目前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的应用状况,结合在茯苓液体发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综述和讨论,为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二、紫外线诱导对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外线诱导对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光照对杨树桑黄菌丝体生理代谢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桑黄的研究概述
        1.1.1 桑黄的分类研究
        1.1.2 桑黄的药用价值
        1.1.3 桑黄的栽培研究
    1.2 光照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及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1.2.1 不同阶段光照的影响
        1.2.2 光质及光照强度的影响
        1.2.3 光照对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
    1.3 光受体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方案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杨树桑黄响应光照的转录组学测序及表达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丝培养
        2.2.2 RNA的提取和检测
        2.2.3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2.2.4 转录组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光照与黑暗处理下杨黄菌丝生长的比较
        2.3.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2.3.3 测序数据及其组装的质量分析
        2.3.4 Unigene注释结果
        2.3.5 Unigenes的 GO分类
        2.3.6 KEGG通路分析
        2.3.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2.4 讨论
第3章 杨树桑黄蓝光受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分析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杨树桑黄Svwc-1 基因的克隆
        3.2.2 杨黄菌丝不同光质不同光照时间处理及样品收集
        3.2.3 蓝光受体蛋白基因表达量测定
        3.2.4 Svwc-1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原核表达及鉴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vwc-1 克隆及分析
        3.3.2 SvWC-1 序列分析结果
        3.3.3 SvWC-1 二级和三级结构
        3.3.4 系统进化树
        3.3.5 不同光质不同光照时间Svwc-1 的表达量
        3.3.6 原核表达情况
    3.4 讨论
第4章 光照对杨树桑黄代谢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试剂与培养基的配制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药品配制
        4.2.2 菌丝体及其发酵液的培养与收集
        4.2.3 杨黄液体发酵菌丝及发酵液中多酚含量测定
        4.2.4 杨黄液体发酵菌丝及发酵液中三萜含量测定
        4.2.5 杨黄液体发酵菌丝及发酵液中黄酮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活性物质含量测定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桑黄概述
        1.1.1 桑黄生物学地位
        1.1.2 桑黄的分布
        1.1.3 桑黄形态及特征
        1.1.4 桑黄的药用价值
        1.1.5 桑黄多糖
        1.1.6 桑黄的人工栽培研究概况
    1.2 电晕电场与生物诱变研究概述
    1.3 原生质体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
        1.3.1 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变异
        1.3.2 原生质体诱变与微生物育种
第二章 桑黄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初步探索及再生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药品
        2.1.3 菌丝体生长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菌丝体的扩繁与培养
        2.2.2 桑黄菌丝体液体培养
        2.2.3 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对桑黄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2.2.4 对再生菌落进行 PCR 检测及 ITS 测序
    2.3 实验结果
        2.3.1 桑黄原生质体产量
        2.3.2 桑黄原生质体的再生率
        2.3.3 变异菌株的挑选
        2.3.4 电泳检测
    2.4 实验数据分析
        2.4.1 原生质体产量随酶解温度及时间变化关系
        2.4.2 DNAman比对结果
    2.5 结论
第三章 电晕电场诱变桑黄原生质体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培养基及试剂
        3.1.3 主要实验器材
    3.2 实验方法
        3.2.1 桑黄原生质体的制备
        3.2.2 高压电晕电场处理桑黄原生质体
        3.2.3 诱变菌株生长速度的比较
    3.3 数据与分析
        3.3.1 实验数据
        3.3.2 数据分析
        3.3.3 方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实验结果
        3.4.2 结果讨论
第四章 电晕电场对桑黄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培养基及试剂
        4.1.3 主要实验器材
    4.2 实验方法
        4.2.1 液体培养供试材料
        4.2.2 酪氨酸标准曲线
        4.2.3 粗酶液的制备
        4.2.4 桑黄蛋白酶活性测定
        4.2.5 桑黄淀粉酶活性测定
    4.3 实验数据与分析
        4.3.1 酪氨酸标准曲线
        4.3.2 诱变菌株蛋白酶活性
        4.3.3 诱变菌株淀粉酶活性
    4.4 结论
第五章 桑黄原生质体再生菌株出菇栽培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材料
        5.1.2 供试培养基及试剂
        5.1.3 主要实验器材
    5.2 实验方法
        5.2.1 袋料培养基的制备
        5.2.2 接种发菌
        5.2.3 桑黄子实体生长并采摘称重
    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3.1 袋料培养桑黄菌丝的生长速度
        5.3.2 方差分析
        5.3.3 子实体采摘及称重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物理诱变技术在药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诱变技术在药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1.1 紫外线诱变技术
    1.2 电离辐射诱变技术
    1.3 激光诱变技术
    1.4 离子束诱变
    1.5 超声波诱变技术
    1.6 等离子体诱变技术
    1.7 中子诱变技术
    1.8 太空诱变技术
    1.9 复合诱变技术
2 药用真菌物理诱变育种过程与方法
    2.1 诱变对象
    2.2 诱变预试验
    2.3 诱变后药用真菌菌种的筛选
    2.4 物理诱变后菌株的鉴定
        2.4.1 拮抗试验
        2.4.2 功能成分含量分析
        2.4.3 同工酶技术
3 展望

(4)不同栽培基质对桑黄中主要成分累积的影响及抗炎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桑黄研究概况
    1.1 桑黄分类学地位
        1.1.1 桑黄形态及分类
        1.1.2 桑黄真菌资源研究概况
    1.2 桑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作用
        1.2.1 多糖类成分及药理学活性
        1.2.2 黄酮类成分及药理学活性
        1.2.3 其他类成分及药理学活性
    1.3 桑黄人工培育情况
        1.3.1 固体发酵培养
        1.3.2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1.3.3 桑黄人工段木栽培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桑黄栽培技术的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菌种制备
        2.2.3 不同灭菌时间选择与菌丝生长情况进行对比
        2.2.4 子实体生产情况及子实体重量对比情况
    2.3 桑黄木段栽培过程
        2.3.1 培养基制备
        2.3.2 棚内管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菌种分离纯化
        2.4.2 不同灭菌时间菌袋杂菌污染率对比分析
        2.4.3 不同培养基质桑黄子实体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利于桑黄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累积的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多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3.3.2 最佳碳源、氮源的筛选
        3.3.3 桑黄液体发酵其他培养条件的优化
        3.3.4 发酵实验
    3.4 小结
第4章 桑黄提取物对大鼠抗炎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度提取物对炎症大鼠HWL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提取物对炎症大鼠血液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桑黄菌种的筛选及固体栽培
    5.2 桑黄液体深层发酵
    5.3 抗炎活性的筛选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收集及活性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型真菌子实体发生的形态学过程及调控机制
    1 大型真菌子实体发育的形态学过程
    2 环境因素对大型真菌子实体发育的影响机制
    3 大型真菌子实体发育的分子机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
    第一节 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概况
    第二节 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现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北京地区大型真菌的鉴定及菌株分离
    第一节 北京地区大型真菌的鉴定
    第二节 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菌株的分离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菌株的生物活性筛选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具食药用价值大型真菌子实体的诱导及营养成分测定
    第一节 具食药用价值大型真菌的子实体诱导
    第二节 诱导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两株大型真菌的培养特性研究
    第一节 芬娜冬菇的培养特性研究
    第二节 桦褶孔菌的培养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6)两种培养条件下蛹虫草代谢成分及其转录调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蛹虫草研究进展
        1.1 蛹虫草研究优势
        1.2 蛹虫草代谢成分简介
        1.3 蛹虫草产业化发展现状
    2 药用真菌发酵方式
        2.1 药用真菌发酵现状
        2.2 双向发酵研究进展
    3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概述
        3.2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3.2.1 基因芯片技术
        3.2.2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
        3.2.3 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
        3.2.4 RNA测序技术
        3.3 真菌转录组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两种培养基培养下蛹虫草代谢成分变化趋势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材料
        1.3.1 红豆杉浸膏
        1.3.2 培养基种类
        1.3.3 菌种活化
        1.3.4 液体培养
        1.3.5 液体扩大培养
        1.3.6 样品制备
        1.4 实验方法
        1.4.1 生物量的测定
        1.4.2 多糖的测定
        1.4.2.1 样品多糖的测定
        1.4.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1.4.2.3 方法性验证
        1.4.3 虫草酸的测定
        1.4.3.1 样品虫草酸的测定
        1.4.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1.4.3.3 方法性验证
        1.4.4 总皂苷的测定
        1.4.4.1 样品总皂苷的测定
        1.4.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1.4.4.3 方法性验证
        1.4.5 总黄酮的测定
        1.4.5.1 样品总黄酮的测定
        1.4.5.2 标准曲线的制备
        1.4.5.3 方法性验证
        1.4.6 腺苷及虫草素的测定
        1.4.6.1 样品腺苷及虫草素的测定
        1.4.6.2 HPLC色谱条件及标准曲线的制备
        1.4.6.3 方法性验证
        1.4.7 麦角甾醇的测定
        1.4.7.1 样品麦角甾醇的测定
        1.4.7.2 HPLC色谱条件及标准曲线的制备
        1.4.7.3 方法性验证
        1.4.8 紫杉醇的测定
        1.4.8.1 样品紫杉醇的测定
        1.4.8.2 HPLC色谱条件及标准曲线的制备
        1.4.8.3 方法性验证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过程中蛹虫草形态及生物量的变化
        2.2 培养过程中发酵体系代谢成分的变化
        2.2.1 虫草多糖的变化
        2.2.2 虫草酸的变化
        2.2.3 黄酮的变化
        2.2.4 总皂苷的变化
        2.2.5 腺苷的变化
        2.2.6 虫草素的变化
        2.2.7 麦角甾醇的变化
        2.2.8 紫杉醇的变化
    3 讨论
第三章 时间对蛹虫草菌丝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材料
        1.2.1 培养基种类
        1.2.2 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
        1.2.3 样品制备
        1.3 实验方法
        1.3.1 总RNA提取
        1.3.2 建库测序流程
        1.3.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1.3.3.1 测序质量控制
        1.3.3.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1.3.3.3 GO富集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
        1.3.3.4 聚类热图绘制
        1.3.3.5 RNA的反转录
        1.3.3.6 内参基因筛选
        1.3.3.7 引物设计
        1.3.3.8 RT-qPCR
        1.3.3.9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数据
        2.2 参考序列比对结果
        2.3 时间对蛹虫草菌丝体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3.1 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2.3.1.1 PDA培养下蛹虫草菌丝体表达趋势分析
        2.3.1.2 浸膏培养下蛹虫草菌丝体表达趋势分析
        2.3.1.3 一直上调表达的共有差异基因分析
        2.3.2 时间对主要代谢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影响
        2.3.2.1 虫草素及腺苷代谢通路
        2.3.2.2 麦角甾醇代谢通路
        2.4 荧光定量结果
        2.4.1 内参基因筛选结果
        2.4.2 荧光定量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不同培养基对蛹虫草菌丝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材料
        1.2.1 培养基种类
        1.2.2 菌种活化及扩大培养
        1.2.3 样品制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GO富集分析
        2.2 KEGG富集分析
        2.3 浸膏培养下特定上调表达的基因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药用真菌的培养
        1.1.1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特点
        1.1.2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进展
    1.2 真菌多糖研究进展
        1.2.1 真菌多糖的提取
        1.2.2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
        1.2.4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2.5 真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1.3 烟色烟管菌研究现状
        1.3.1 烟色烟管菌分布及分类地位
        1.3.2 烟色烟管菌的生物学特性
        1.3.3 烟色烟管菌的液体培养
        1.3.4 烟色烟管菌的药用价值
    1.4 本课题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烟色烟管菌液体发酵培养基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液培养
        2.2.2 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2.2.3 发酵条件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单因素法优化菌丝体产量
        2.3.2 Plackett-Burman实验分析
        2.3.3 最陡爬坡实验
        2.3.4 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实验药品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多糖的制备
        3.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3.2.3 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3.2.4 多糖的结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糖的分离纯化
        3.3.2 多糖的理化性质
        3.3.3 多糖的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2 多糖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3.2 多糖对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牛樟芝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樟芝的生物学特性
2牛樟芝传统培育方式
    2.1椴木栽培法
    2.2固体培养法
    2.3深层液体发酵法
3改善牛樟芝培养的新研究
    3.1加速菌体生长的研究
    3.2促进子实体形成的研究
    3.3促进有用成分合成的研究
        3.3.1三萜类化合物
        3.3.2多糖
        3.3.3 Antroquinonol
        3.3.4其他物质
    3.4新颖方法的发明研究
4展望

(9)诱导剂对桦褐孔菌深层发酵生物合成三萜化合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
        1.1.1 桦褐孔菌简介
        1.1.2 桦褐孔菌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1.1.3 桦褐孔菌的有效成分与药理活性
        1.1.4 桦褐孔菌的液体深层发酵
    1.2 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1 三萜化合物的结构
        1.2.2 三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1.2.3 三萜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2.4 三萜化合物的分离方法
        1.2.5 三萜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1.3 诱导剂在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3.1 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的作用
        1.3.2 真菌诱导剂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始菌种活化纯培养和深层发酵产三萜的基本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始菌种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4 培养基成分
    2.3 原始菌种的活化纯培养
        2.3.1 原始菌种的活化纯培养和形态学研究
        2.3.2 菌种的保藏
        2.3.3 桦褐孔菌菌种的平板扩大培养
        2.3.4 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
    2.4 桦褐孔菌深层基本发酵条件的探索
        2.4.1 桦褐孔菌的生物量
        2.4.2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
        2.4.3 发酵液中的 pH 值测定
        2.4.4 桦褐孔菌菌丝体内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桦褐孔菌三萜单体的提取分离及发酵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原始菌种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桦褐孔菌子实体三萜单体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3.3.2 液体发酵菌种的培养
        3.3.3 发酵菌丝体生物量和总三萜提取物的测定
        3.3.4 桦褐孔菌菌丝体内三萜单体含量测定
        3.3.5 DPPH 清除自由基活性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四种羊毛脂烷型的三萜化合物的表征
        3.4.2 菌丝体量和总三萜含量的动态变化
        3.4.3 菌丝体内三萜组成的动态变化
        3.4.4 总三萜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茉莉酸甲酯对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制备三萜化合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原始菌种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4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液体发酵菌种的培养
        4.3.2 诱导剂茉莉酸甲酯的配制和添加方法
        4.3.3 发酵菌丝体量和总三萜含量的测定
        4.3.4 桦褐孔菌菌丝体内三萜成分的组成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茉莉酸甲酯的添加时间对菌丝体生长和总三萜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茉莉酸甲酯的助剂对菌丝体生长和总三萜含量的影响
        4.4.3 茉莉酸甲酯对桦褐孔菌发酵过程中三萜成分的组成的影响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脂肪酸对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制备三萜化合物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原始菌种
        5.2.2 实验试剂
        5.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5.2.4 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液体发酵种子的制备和培养
        5.3.2 脂肪酸的添加方法
        5.3.3 发酵菌丝体量和三萜含量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不同浓度的脂肪酸对桦褐孔菌生物量和总三萜产量的影响
        5.4.2 脂肪酸对桦褐孔菌发酵过程中三萜组成成分的影响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研究进展
    1.1 发酵条件
    1.2 发酵培养基
        1.2.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2.3 药性培养基的研究
    1.3 发酵工程菌
2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2.1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水平尚需提高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1 提高发酵茯苓质量的策略
        2.1.2 提高茯苓液体发酵稳定性的策略
    2.2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质量难以科学评价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展望

四、紫外线诱导对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光照对杨树桑黄菌丝体生理代谢特性的影响[D]. 齐梦娇.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D]. 宋天磊.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物理诱变技术在药用真菌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 刘超雄,冯婷婷,李亚娇,慕宗杰,孙国琴,郭九峰,于传宗,王海燕,刘利. 北方农业学报, 2021(02)
  • [4]不同栽培基质对桑黄中主要成分累积的影响及抗炎活性评价[D]. 李福森.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北京地区大型真菌资源收集及活性发现[D]. 宋林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两种培养条件下蛹虫草代谢成分及其转录调控比较研究[D]. 仝晶晶. 云南大学, 2018(01)
  • [7]烟色烟管菌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 刘迪.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8]牛樟芝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 张知晓,季梅,泽桑梓. 热带农业科学, 2015(03)
  • [9]诱导剂对桦褐孔菌深层发酵生物合成三萜化合物的影响[D]. 陈程. 浙江理工大学, 2014(09)
  • [10]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J]. 李羿,杨胜,万德光. 中草药, 2012(10)

标签:;  ;  ;  ;  ;  

紫外线诱导对药用真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