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销售奖金被处罚

超额销售奖金被处罚

一、有奖销售奖金超额 受罚(论文文献综述)

满树军[1](2018)在《法理视域中的行贿罪治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界定了法理、视域及治理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我国法学界尚未对法理的概念和内涵形成共识,本文认为法理涵盖法学理论、部门法哲学、法治实践、政治和公共生活各个领域,具备解释分析、推理思维和辨证评判功能,具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和实践需要。视域是特定人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文化传统中,对特定领域特定问题的理解构架或视野,表现为具体的看法和观点。治理的概念和范畴非常广泛,概括而言,治理是公私领域管理经营相同事务的行为和方式的总和,调整利益冲突并协调互动的持续过程。包括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定授权机构的统治管理及相关规章制度。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本文以行贿犯罪治理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国际两个纵横维度进行梳理研究,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监察法等部门法和程序法在法治实践中的有效性、理性为验证,借助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视角,在公平正义和具体社会科学的规则下,对行贿罪治理进行分析、反思、提炼和研究,推演我国行贿犯罪及腐败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本文契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反对腐败和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反腐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有效遏制腐败蔓延,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优势的策略方针。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视域与世界各国政治法律运行实践横向观察,当前腐败治理是全球性的社会政治难题,贿赂犯罪是腐败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贿赂治理成效关乎腐败治理成败,是考核评价腐败治理的重要标准。本文对现实生活中多发的“受贿官员坐牢,行贿老板逍遥”的法律现象和盛行的破财免灾、花钱办事、利益交换的社会潜规则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法律效力空间被压缩扭曲,法律规则彰显不足,法律传统文化异化,法律失效性日益紧迫,法律价值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本文基于验证刑法的有效性和理性,以法理视域和法理思维,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视角深入考量行贿行为本质,行贿是法律责任风险评估后的经济寻租行为,是漠视法律责任的社会潜规则泛滥,是罔顾法律风险软性对抗政治统治的特殊社会手段,形成系统独立的法律形态。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定量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吸收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反思我国行贿罪治理现行模式的困境及其成因,提出我国行贿罪治理防控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并从立法实务改革、行贿罪预防等多层面探索建立适应我国腐败治理实践的行贿罪治理制度。本文论述围绕核心观点分三个维度展开:第一维度是为当代中国行贿罪治理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供制度方面的建议;第二维度是为当代中国行贿罪治理提供刑法规范之外新的理论视角;最后一个维度是为当代中国腐败治理探索新的思路,提供符合国情的治理模式。考察行贿、行贿罪及其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明确行贿行为作为一种利益交换行为,其载体是财物,是随着商品的出现和流通,伴随私有财产产生,行贿行为纳入法律规制为犯罪行为是伴随着私有制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行贿罪治理可借鉴的经验。本文重点分析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条约和欧美、亚洲一些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在行贿治理方面的制度和经验,总结出域外行贿罪治理的行贿受贿同罪同罚、轻自由刑、重罚金刑等六大趋势及规律性启示。从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通过规范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方法,运用大量实证数据分析了我国行贿罪治理的现状、困境及成因,论证了我国行贿罪治理滞后,立法司法方面存在的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基于分析提出了相应实务改革意见,即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世界各国反腐经验为参考,立足国情以务求实效为原则,完善法律制度使之更科学、严谨、有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法治中国建设。在此原则下提出重构行贿罪的犯罪构成与处罚标准、规范相关联犯罪、制定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建立高效的监察调查体系制度等。大力开展社会综合预防,全面推动国家廉政体系建设。在具体制度上完善财产申报、治理商业贿赂、建立行贿犯罪数据库和市场行贿禁入制度、完善信用与新闻媒体监督、完善举报人和污点证人保护制度,建立完善行贿罪惩治预防综合治理模式。本文以法理学方法研究传统意义上刑法领域的行贿罪治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尝试。第一是扩大了研究的视野和领域;第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以深入纵向历史考察和横向国际实践比较的方法,总结历史上和域外行贿罪治理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大量行业行贿案例进行行贿利润率测算,总结归纳并进行理论分析,推演出现代行贿犯罪主导的腐败社会行为类型模式;第三是观点和内容创新,也是最主要的创新。行贿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中的纳贡,是奴隶制国家初期的军事、政治斗争的手段,后演变为权钱交易犯罪;建议我国行贿罪治理应针对其贪利性,刑罚轻重分明,在实务中轻自由刑、重罚金刑,广泛适用资格刑;实行认罪认罚从轻处罚制度;受贿犯罪主体多元化,其犯罪本质扩展为侵犯公私职务授权行为的诚信性、廉洁性和不可收买性;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立法统一规制,完善贿赂犯罪治理;建立以行贿罪治理为中心的腐败综合治理模式,调整我国目前以受贿罪为重心的腐败治理模式。

易玄[2](2010)在《不完备审计契约的缔结与履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审计因何而产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现代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研究审计制度安排失效现象的关键。传统的审计动因理论大多从审计功能层面来解释独立审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审计制度安排及其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其关注的是审计制度安排的局部,而非整个关系网络,因此也就无法对审计中的关键性问题做出明确解释。本质上看,独立审计是企业系列契约的组成部分,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因此,从契约视角研究独立审计的产生、审计关系以及审计质量将是审计理论范式的变革。基于此,本文以契约理论的最新发展-不完备契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审计契约的缔结、履约机制,分析了审计契约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不完备审计契约治理的主要策略。研究意义在于,为独立审计的产生以及审计失败的形成提供一个系统解释,以弥补现行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不足;为提高审计契约效率,完善审计契约治理提供理论支持。现实中企业契约总是存在漏洞和缺口,必然借助于一系列约束机制对缔约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督。本文首先将不完备契约网络中的审计功能重新定位为:对企业契约缔约各方的产权及其变动信息进行界定,确定缔约各方对剩余权益的分享是否公平。同时对审计契约及其在契约网络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指出审计契约是各缔约主体在意愿自治以及地位平等基础的一种“合意”。这种意愿自治源自于缔约各方对经济利益最大化以及审计服务效果的预期。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契约语言描述的有限性、效率验证的模糊性,审计契约也是不完备的。这种不完备性将对审计契约的缔结与履约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文章从审计契约缔结动机以及缔结权配置两个层面研究了审计契约的缔约机制。由于契约不完备性将诱发缔约主体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对组织租金的争夺,不同契约冲突导致不同的审计契约缔结动机。研究发现,不同股权结构情况下,审计契约缔结表现为一种状态依存: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掏空效应导致股东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缔约的动机降低;但当股权高度集中时,股东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缔约的动机增强。债务契约的契约冲突表现为债权人与股东的冲突,契约冲突越严重,债权人就越有高质量审计契约的缔结动机。由于审计契约缔结本身是企业价值反映的信号之一,文章进一步从信号机制视角研究了审计契约的缔约动机。动态地看,审计契约的缔结过程是审计契约缔约权争夺与博弈的过程。文章论述了审计契约缔结权配置的基本原理,对现有单一享有缔结权的配置模式和共享缔结权配置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以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审计契约缔结的一般机制。再次,文章研究了不完备审计契约的履行机制。重点对法律以及声誉机制在不完备审计契约中的强制作用和自我实施机理进行了研究。指出,不完备审计契约的履行是法律强制与自我实施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审计契约不完备程度低的情况下,法律强制实施与惩罚威慑起决定作用;反之则更多的依赖审计契约的自我实施机制。最后,文章研究了不完备审计契约效率损失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策略。审计契约缔结权配置的异化是审计师独立性损失,以及审计契约效率低下的主要根源,文章对审计契约缔结权配置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论述,指出审计契约的“不完备”以及缔约者机会主义动机是缔约权配置异化的根源。作为公共契约的审计准则总存在一定的弹性“域”空间,审计契约缔结者据此可能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质量供需决策,从而影响到审计契约的运行效率。此外,由于不完备审计契约履行过程存在履约障碍,也将造成审计契约运行效率的损失。对审计契约效率损失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优化审计契约缔结模式是应对缔结权配置异化的主要举措;针对审计准则弹性“域”以及履约障碍产生的效率损失,文章提出了分类治理和改进履约效率的具体举措。

郝忠海[3](2009)在《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质量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是建筑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环节。特别是加入WTO以后,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质量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了工程质量的概念及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影响工程质量的五大因素,即人员、施工工艺(方法)、机械工具、材料和环境。然后对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基本情况,公司的组织机构形式及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对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的工程项目基础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运行、质量管理制度、工程质量检测体系、“QC”小组活动等五个方面的描述,介绍了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的质量管理现状。针对现状,通过前期的调研分析,后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找出了现阶段影响工程质量的六大因素,即质量通病屡屡出现,质量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工期与质量矛盾突出,对分包单位以包代管,管理团队执行力不强及“QC”小组形同虚设等。再次根据问题运用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理论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穿插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找出质量控制点和分析、发现质量问题从而找出对策,纠正和预防质量事故,最后对“QC”小组这种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途径进行了深入论述。本文研究对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质量管理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其他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杨英姿[4](2006)在《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改革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调整逐步深入,经营机制不断转换,市场竞争能力稳步提高,一大批国有企业发展壮大起来。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机制转换缓慢,竞争能力不强,生产经营发生困难,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经营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国有企业活力不够。 本文首先对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管理学的激励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演进过程,分析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找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的原因。最后,在参照美日颇为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并对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措施。

黄鸿图[5](2006)在《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之研究 ——兼论两岸《消保法》之法制》文中研究表明惩罚性损害赔偿乃是为惩罚被告的不法行为,以及威吓被告与其它潜在的不法行为人,使其不再于未来从事相同或相类似的不法行为之目的,而于补偿性损害赔偿之外,另行课予额外赔偿金额的制度。故该制度的目的系为了“惩罚”与“威吓”不法行为人,以管制不法行为的出现,而具有刑事处罚的性质;且该制度的特征在于课予超过补偿性损害赔偿以外的一笔赔偿金额,而异于民事损害赔偿制度中的补偿性原则。因此,该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坚持公私法相区别的立法体例以及民事损害赔偿补偿性原则的大陆法系国家所排斥,并为英美法系国家所独有的法律制度。 由于惩罚性损害赔偿于英美法系普通法上的实践过程中,每随历史时代背景的不同,其所强调的重点亦有不同,且亦衍生出许多争议问题。例如该制度是否违反宪法上的禁止双重处罚条款原则、禁止课处过度罚金条款原则、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原则等合宪性争议以及该制度的法律性质、赔偿数额的估算、雇用人的代负责任、可保性与域外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适用上与制度建构上的问题。现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相关判决已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乃为一种民事责任,故对于仅适用于刑事处罚的禁止双重处罚条款原则以及禁止课处过度罚金条款原则,并无所谓抵触的问题;而在正当法律程序条款原则方面,并认为惩罚性损害赔偿并无违反程序上的正当程序原则,但若该惩罚性损害赔偿数额过高而违反适当性与比例性原则时,则有违反实质正当程序原则的可能,故应按具体个案论断。而在惩罚性损害赔偿适用方面,认为原则上仅适用于侵权行为的案件类型,至于合同责任类型,则必须其中具有独立的侵权行为构成要素,方有适用之余地;而在数额估算方面,则已逐步建立起相关的判断衡量因素以供法院作为审酌上的参考,并要求原告必须以清楚且具说服力的证据来加以证明;而在受罚主体上,则已运用替代责任原则,而使雇用人对其受雇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加以负责;在可保性方面,美国法院多数肯定之,并已运用“疑义利益归诸他方的原则”“合理期待原则”来加以处理此一问题,至于惩罚性损害赔偿可保的范围在美国各州仍存有差异;最后,在域外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方面,日本与德国法院判决中均认为该制度与其公序良俗相违背,而不承认其执行性,但学界则对此问题意见纷歧,而值续予观察。 中国大陆与台湾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消费者问题,故均于其《消保法》中引进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藉之以完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而为大

惠恩才[6](2005)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加入WTO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实质上来看已经全方位展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那种靠外延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步走到了尽头,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缺乏新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这样一种新的经济格局,必须寻找新的能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强有力杠杆刺激经济的发展。从成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出新的经济高速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创新体系的助推器——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风险投资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以灵活的投资方式促进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前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曾经指出:风险投资是使大量新兴的科技成就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实业为高新技术产品催生的“温床”,是促成高新技术成果与市场经济联姻的“红娘”,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向导”。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一场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将最新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革命相继在美国、日本、西欧以及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并以全方位的方式向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加速渗透。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本国经济的振兴,逐步成为波及全球的潮流。高新技术是指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果基础上的一系列新兴技术所组成的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电脑、核能、激光、机器人、自动控制、光纤通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 科学技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和智慧发展的结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高科技正在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每一次重大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都给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会见九届全国政协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就我国而言,积

黄逸群[7](2004)在《营销伦理的生态建设》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日渐成熟,尤其在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的现阶段,市场秩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由于制度上的不完善,思想上的混乱等原因,企业营销活动中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的现象,不仅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从理论高度上认识营销的不道德行为对个人、行业、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危害性,找出其产生的根源,从企业、行业、政府、社会大众等诸多层面提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解决途径,以规范我国的市场,摆脱秩序混乱的状况,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心,营造社会整体崇尚道德的良好风气,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通过对营销伦理道德问题的分析研究,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联系,系统思考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对社会的危害等问题,伦理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构建一个有利于全球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企业行为体系。 根据以上目标,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列述企业营销中的不道德问题,分析营销不道德问题的成因,论证提高企业营销的道德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探讨对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企业营销道德如何实施,从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的不道德营销对社会的危害等方面研究伦理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企业营销伦理道德问题,特别是提出“伦理生态”的理念将生态系统观念引入营销伦理的构建中。通过“伦理-经济”的生态互动实现良性健康循环,建构具有伦理精神的营销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营销道德实施的战略途径、企业文化途径等等,同时也对社会、市场、政府等相关领域在企业营销道德实施中应起的作用和方式作了探讨。

刘根荣[8](2004)在《市场秩序理论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角度》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秩序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市场秩序问题是商品经济的特有现象。因此,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带来商品经济的复苏,市场秩序问题就日渐显现出来。可以说,人们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出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面对汹涌的市场无序现象,愤怒、失望、怀疑等各种情绪已弥漫整个社会。为社会作好理论准备,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市场秩序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无疑是当前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此,本文从市场利益博弈均衡的角度出发,充分论证了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理、演化机理,提出现代市场秩序的治理机制是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并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的治理对策。 1、本文的基本结构。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作者,首先回顾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研究的概况;进而对“秩序”、“市场秩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市场秩序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第二章,作者对国外市场秩序理论进行理论溯源与整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考察了早期秩序观念的产生与形成、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苏格兰传统的自发秩序观、布坎南的宪政自由主义秩序观、德国秩序自由主义秩序观、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秩序观;并对这些理论进行评论总结。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文对市场秩序研究的新视角:利益博弈均衡秩序论。第三章,作者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机理、演化机理做了博弈论的诠释。作者认为,稳定的市场秩序必然是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博弈均衡的稳定结果。第四章,作者从市场利益博弈的基本构架出发,分析了影响市场秩序的诸要素——市场信息、市场规则、市场主体。第五章,作者从现代市场利益博弈的复杂性出发,提出现代市场秩序治理的核心机制是市场法治。本章论述市场法治的基本原则以及基本框架;提出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契合,即社会信任机制是一种节约的市场治理机制;并以美国为例,从市场竞争法律制度、中小企业制度、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度等方面,全面分析美国的市场秩序治理的实践经验。第六章,作者描述了当前中国市场秩序混乱的种种景象,对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进行“病理”剖析,从一般性和特殊性出发,对中国市场秩序“病理”做全面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以推进市场制度化为目标的综合治理措施。 2、本文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在逻辑为:(1)从人的行为机制来看,利益冲突是导致市场秩序动荡无序的根本原因,因而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是引导市场行为进而引导市场秩序走向稳定有序的有力杠杆。合理的利益机制,既要保护人们基于自身利益需求的正当合理性,又要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有效的协调。(2)由于人的自利性、机会主义倾向以及有限理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财富的有限性,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通过利益的自我引导机制和社会协调机制,才会产生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的变动是因为物质利益冲突引起,又因为物质利益关系得到具体的整合从而相对稳定有序。这一过程永不停歇,它揭示了利益冲突、利益机制和市场秩序之间辨证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利益冲突,利益机制也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引导新的市场秩序形成。(3)中国转型时期市场秩序问题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诱因: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不同市场利益主体的不同偏好和选择所引起的一般利益矛盾:另一方面诱因是来自于“转型”引发的特殊利益矛盾,即由于企业转型、市场转型、政府转型、意识形态转型等原因导致市场利益规范和协调机制失灵,利益冲突激化。两个方面的诱因导致中国转型时期的市场秩序出现普遍的混乱无序状态。(4)为了有效治理当前市场秩序,必须以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为前提,以规范和协调市场利益关系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市场制度化建设。 3、本文在学术上的主要创新和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市场秩序概念的含义,区别了市场秩序与市场经济秩序等相近概念的差别,为系统研究市场秩序问题指明了研究对象。第二,系统回顾了西方市场秩序理论的形成、演化、发展,提出了利益博弈均衡市场秩序论,从利益互动的角度来把握市场秩序的本质。作者既从个体行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角度来深刻理解市场行为机制,又同时从博弈均衡的内在性以及社会构建性的角度分析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从而对市场秩序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博弈论诊释。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做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统一,并采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博弈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并且作者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伦理学、法理学、现代博弈理论等多重理论视角对市场秩序进行综合研究.

于璐[9](2003)在《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如何提高企业效率,如何对企业进行激励便成了企业制度安排的永恒主题。 虽然人们对现代公司激励问题的研究重心已经从对一般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转移到运用经济制度安排来激励约束企业的高层经理。但是,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内容不仅仅只是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因为企业的效率既取决于经营者的努力水平,又取决于企业组织内部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平。因此,我们必须把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对公司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寻求并建立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一个综合分析模式。 论文为构建现代公司激励机制体系,从七个部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论文首先从分析现代公司的激励问题入手,界定了现代公司的含义、类型,公司产权的概念及公司产权权能的两次分离状况,现代公司的特征,现代公司产生激励的制度原因、环境原因和人性原因,激励机制在现代公司的作用。论文从公司的本质和概念入手,系统地归纳了现代公司的特征,即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团队生产、契约的不完全性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结合,并认为正是源于现代公司的这样几个特征,我们才有必要研究现代公司的激励问题,来建立现代公司的激励机制。 其次,论文对古今中外的激励理论进行了一次梳理和集成,力求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完备的理论依据。因此,论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入手,寻找马克思有关激励的论述。论文又从西方管理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激励理论的不同发展轨迹进行比较,尤其是就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企业激励机制的制度化的促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同时也探讨了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激励问题的阐述。论文还结合我国当前理论界情况,介绍了我国理论界关于激励机制的诸多讨论。最后论文对这些中外理论进行了一个综合的评述。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然后,论文从激励机制的含义、激励主体、激励对象、激励手段、激励因素等多方面构建了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一个综合分析模式。针对当前对激励机制的讨论分散、片面等特点,我们把管理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和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适合经营者和员工的共同的公司激励机制。二者的结合点就是从人的需要出发,寻求经营者和内部员工的共同目标函数,该目标函数又必须同公司目标相一致,然后把激励机制建立在三者共同的目标基础上。论文根据激励手段的不同形式,提出了结构性激励手段的概念,并抛弃了传统的时间长短标准,重新界定了短期和长期的涵义,认为“短期”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时间长短,不是指日历时间。无论多少年之后,只要经营者或员工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他们一次性地行权或变现,进行一次性交易,那么对他们所采取的激励手段都应属于短期激励。所以,可以说短期激励是一种非合作性博弈,长期激励则是一种合作性博弈,长期激励机制应建立在经营者或员工的一生效用最大化基础上。 为建立一个更有效的现代公司激励机制,论文还分别从激励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约束机制、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借鉴了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激励机制模式,并对美、法、日、中四个国家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经营者约束机制、企业文化的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以便为我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以上是论文的理论分析部分,此外论文还结合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演变及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一些设想。 论文回顾了国有公司激励机制演变的进程,即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放权让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承包制中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并分析了演变中的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特点,提出现行激励机制的演进实际上是兼企业改制与激励为一体,国有企业希望借助实行激励机制来完成改制和产权结构的调整这样一个国有公司激励机制演进的实质。论文还概括了现行国有公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在现实中的诸多表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公司激励机制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其中年薪制、员工持股制以及股票期股期权制就是这些形式的代表。因此,论文详细介绍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薪制、员工持股制和股票期股期权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分析了它们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及适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它们实施的有效性进行了详细探讨和分析。论文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目前推崇备至的股票期权制,其有效性的发挥需要极其完备的假定条件,即企业价值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经营者的努力:企业绩效、企业价值的增加、经营者的努力都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观察,并以股价的高低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些条件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还存在着某种缺陷或不足,可以说股票期权制实施的理论条件和现实条件有一定的冲突。所以,论文认为把股票期权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并?

杨宏生,何婕[10](2002)在《有奖销售奖金超额 受罚》文中研究表明 北京东城工商分局建国门工商所日前巡查时发现,在恒基中心内摆放着两辆高级轿车,车身上贴着大大的"奖"字和"招商赢巨奖,奔驰开回家"等标有巨奖内容的宣传画。经查,这是"阳光莱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的恒基中心时尚广场招商部"为吸引商户入住,而举办的一次抽奖活动。该活动规定:凡在规定时间内交足商铺押金以及首期3个月租金的商户,方可参加抽奖活动,无论面积大小,均可以1个商铺为1个抽奖单

二、有奖销售奖金超额 受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奖销售奖金超额 受罚(论文提纲范文)

(1)法理视域中的行贿罪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二、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第一章 我国行贿罪治理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贿赂与行贿罪的起源
    第二节 我国古代行贿罪的治理
        一、先秦时期行贿罪的治理
        二、秦汉时期行贿罪的治理
        三、唐宋时期行贿罪的治理
        四、明清时期行贿罪的治理
        五、清末、中华民国转型时期行贿罪的治理
    第三节 我国历史上行贿罪治理的成效及评价
第二章 行贿罪治理的域外考察
    第一节 国际公约关于行贿罪的治理
        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行贿罪的治理
        二、经合组织《反贿赂公约》关于行贿罪的治理
        三、部分区际反腐败公约关于行贿罪的治理
    第二节 典型英美法系国家行贿罪的治理
        一、美国的行贿罪治理
        二、英国的行贿罪治理
    第三节 典型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行贿罪的治理
        一、法国行贿罪的治理
        二、德国行贿罪的治理
        三、意大利行贿罪的治理
        四、瑞典与俄罗斯行贿罪的治理
        五、日本行贿罪的治理
        六、新加坡和我国港澳台地区行贿罪的治理
    第四节 域外行贿罪治理的趋势及规律性启示
        一、重视行贿犯罪对合性与受贿罪同罚或相对轻罚
        二、行贿对象主体多元化,法网日趋严密
        三、行贿内容宽泛趋同为不正当利益或好处
        四、行贿的主观方面多元化
        五、行贿犯罪客观方面趋宽,涉罪起点低
        六、轻自由刑、重罚金刑且广泛适用
第三章 我国行贿罪治理的现状、困境及成因
    第一节 我国行贿罪的立法及治理沿革
        一、建国后行贿罪的治理
        二、改革开放后行贿罪的治理
    第二节 我国行贿罪治理取得的成效及评价
        一、治理范围趋窄、刑罚趋重成效有限
        二、行贿治理面临的法失效性困境
    第三节 我国行贿罪构成的立法困境分析
        一、行贿罪治理要件结构的束缚
        二、行贿罪的贿赂内容范围过窄
    第四节 我国行贿罪刑罚的立法困境分析
        一、量刑减免情节滥用有悖立法原则
        二、行贿罪刑罚规定的价值缺陷
    第五节 我国行贿罪治理的司法困境分析
        一、法不责众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
        二、行贿牵连其他犯罪规制复杂
        三、逆向行贿犯罪治理难度大
        四、多元管辖影响整体治理成效
第四章 行贿犯罪的多维法理分析
    第一节 行贿罪成因的法经济学考量
        一、行贿与经济寻租行为
        二、行贿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三、行贿利润率极高
    第二节 行贿罪的法社会学观察
        一、社会转型机制失衡诱发行贿犯罪
        二、熟人社会文化传统异化导致行贿发生
        三、社会潜规则泛滥造成行贿犯罪现象高发
    第三节 行贿罪的法政治学解读
        一、官本位文化是行贿犯罪的政治文化根源
        二、法治不彰是行贿罪易发的政治制度原因
        三、行贿是软性对抗政治统治的特殊社会手段
    第四节 行贿罪的形态学基础
        一、行贿罪的既遂形态分析
        二、行贿罪既遂标准整体趋宽缓及其后果
第五章 法理视域中的行贿罪法律制度改革
    第一节 重置行贿犯罪构成和处罚标准体系
        一、立法统一规制贿赂犯罪
        二、建立完善污点证人豁免制度
        三、取消行贿罪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要件
        四、完善罚金刑、资格刑刑罚制度
    第二节 修订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构成及刑事责任
    第三节 落实完善宽严相济的行贿罪治理刑事政策
        一、顺应严而不厉国际主流刑事政策发展趋势
        二、我国行贿罪治理厉而不严刑事政策反思
        三、落实完善行贿罪治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路径
    第四节 完善行贿罪治理监察管辖制度
        一、行贿罪治理职能由监察委依法行使
        二、整合原检察制度和原纪检监察制度资源
    第五节 确立行贿罪治理监察调查制度
        一、两规措施制度不再适用
        二、职务犯罪指定监视居住制度不再适用
        三、完善留置措施及相关制度
        四、规范完善监察谈话制度
        五、规范技术侦查制度
        六、加强监察初查措施体系建设
第六章 构建以行贿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腐败治理体系
    第一节 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及高薪养廉制度
        一、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借鉴
        二、完善高薪养廉制度
    第二节 全面系统治理商业贿赂
        一、治理商业贿赂的必要性
        二、商业贿赂的种类及危害
        三、商业贿赂治理思路借鉴
        四、我国系统治理商业贿赂整体思路
    第三节 完善行贿犯罪查询和市场禁入制度
        一、建立行贿查询和市场禁入制度的意义
        二、完善我国行贿犯罪资料库和市场禁入制度
    第四节 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
        一、市场经济社会中信用制度的意义
        二、发挥信用制度行贿治理作用
    第五节 完善新闻舆论等监督制度
    第六节 完善信访举报及污点证人保护制度
        一、完善信访举报保护制度
        二、建立完善污点证人保护制度
    第七节 建立根本解决行贿犯罪的综合反腐防控模式
        一、加强道德教育杜绝行贿观念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行贿及腐败滋生空间
结论
参考文献
案例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后记

(2)不完备审计契约的缔结与履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传统动因理论的局限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审计的契约本质:基于完备契约与不完备契约的理论比较
    2.1 企业的契约本质与企业契约理论
        2.1.1 企业的契约性质
        2.1.2 企业契约理论的发展脉络
    2.2 完备契约理论视角的审计观
        2.2.1 完备契约理论视角中的审计功能:代理理论审计观
        2.2.2 代理理论审计观的批判
    2.3 基于不完备契约理论的审计观:一个动态视角
        2.3.1 不完备契约理论视角的审计功能
        2.3.2 基于完备契约与不完备契约理论审计观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审计契约及其不完备性
    3.1 审计契约的概念诠释
        3.1.1 审计契约缔约方及其缔约目的
        3.1.2 审计契约的缔约原则
        3.1.3 审计契约的缔约核心
    3.2 审计契约在企业契约耦合体中的运行分析
        3.2.1 企业契约耦合体及其运行机理
        3.2.2 审计在企业契约耦合体中的功能
        3.2.3 审计契约在企业契约耦合体中的运行
    3.3 审计契约的属性
        3.3.1 审计契约是一组正式契约与非正式的契约
        3.3.2 审计契约是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联结
        3.3.3 审计契约的不完备
    3.4 审计契约不完备产生的根源
        3.4.1 不确定性与审计契约不完备
        3.4.2 契约绩效的不可验证性与审计契约不完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完备审计契约的缔结机制研究
    4.1 剩余争夺、所有权与审计契约缔结动机
        4.1.1 契约冲突与所有权权配置
        4.1.2 剩余争夺中的会计契约功能
    4.2 基于企业契约冲突的审计契约缔结动机分析
        4.2.1 管理者与股东契约冲突下的审计契约缔结动机分析
        4.2.2 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契约冲突下的审计契约缔结动机分析
        4.2.3 基于债务契约冲突的审计契约缔结机理分析
    4.3 基于信号机制的企业审计契约缔结动机分析
        4.3.1 企业价值传递的信号机制
        4.3.2 信号机制下企业审计契约主体的缔结动机分析
    4.4 审计契约缔结权的配置
        4.4.1 审计契约缔结权配置原则
        4.4.2 审计契约单一配置观及其应用模式
        4.4.3 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缔约权配置模式
        4.4.4 国内外审计契约缔结权配置的历史演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契约缔结机制的实证
    5.1 契约冲突、缔约权配置与审计契约缔结的实证
        5.1.1 研究目的
        5.1.3 研究思路、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5.1.4 样本获取与基本分析
        5.1.5 回归分析
    5.2 基于信号机制的审计契约缔结机制实证
        5.2.1 研究目的与相关文献回顾
        5.2.2 研究假设
        5.2.3 研究设计
        5.2.4 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5.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完备审计契约的履约机制研究
    6.1 审计契约的强制履约机制
        6.1.1 法在契约中作用的演进
        6.1.2 契约不完备与法律强制性履约
        6.1.3 审计契约的强制性履约机制
    6.2 审计契约自我实施机制
        6.2.1 个人履约资本与自我实施机制
        6.2.2 基于声誉的自我实施机制
    6.3 审计契约的履约机理分析
        6.3.1 审计契约的履约机制:自我实施与法律强制
        6.3.2 审计声誉与法律强制的共同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完备审计契约效率损失与治理研究
    7.1 审计契约效率与契约失效
        7.1.1 审计契约效率、失效及其表现
        7.1.2 审计契约失效的根源
    7.2 审计契约缔约权配置异化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
        7.2.1 审计契约不完备与缔约权配置异化
        7.2.2 股东缔结权配置异化与审计师独立性损失
        7.2.3 现行独立董事参与的审计委员会解决异化问题的有效性
        7.2.4 利益相关者共享审计契约缔结权模式的局限性
    7.3 准则弹性对审计契约效率的影响
        7.3.1 准则弹性的科学内涵
        7.3.2 审计准则弹性对审计契约缔结者质量供需决策的影响
    7.4 审计契约的履约障碍
        7.4.1 审计契约强制履约的障碍
        7.4.2 不完备审计契约自我实施机制可能失灵
    7.5 审计契约缔结模式的优化
        7.5.1 审计契约缔结权配置的状态依存
        7.5.2 审计契约缔结模式的优化思路
    7.6 审计准则弹性"域"的治理
        7.6.1 审计准则弹性"域"的事前分类治理
        7.6.2 审计准则弹性"域"的事后治理
        7.6.3 准则弹性"域"内审计契约履约失效治理的案例
    7.7 审计契约履约效率的提高
        7.7.1 审计契约强制履约机制的改进
        7.7.2 审计声誉机制的建设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未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8.3 本文的局限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2.2 论文研究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质量的概念
        2.1.2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2.2.1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特点
        2.2.2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原则
        2.2.3 建筑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重点
        2.2.4 建筑施工质量因素的管理
3 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质量管理现状
    3.1 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简介概况
    3.2 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组织结构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
    3.3 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的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3.1 工程项目质量基础管理现状
        3.3.2 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及运行现状
        3.3.3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制度及执行现状
        3.3.4 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及推行现状
        3.3.5 项目成立"QC质量小组"
4 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质量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其分析
    4.1 分包单位选择不当且大多实行以包代管,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4.2 施工管理人员执行力不够
    4.3 质量管理力量薄弱,无法有效承担质量管理任务
    4.4 没有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控制办法
    4.5 质量通病屡屡出现
    4.6 进度与质量管理矛盾突出
    4.7 工程实例-西安市××××办公楼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5 提高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质量管理的对策
    5.1 选择优秀的分包单位并加强对分包的管理
    5.2 强化施工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5.3 质量部门独立运作,质量员的选取和工作职责重新制定
    5.4 设置有效的质量控制点
    5.5 抓好"QC"质量小组活动
    5.6 合理选用新技术、新工艺
6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
    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1 选题目的
        2.2 选题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动态
        3.1 国外研究及发展动态
        3.2 国内研究及发展动态
    4 研究思路和方法
    5 研究框架和内容
    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1 经营者
        1.2 激励
        1.3 激励机制
    2 西方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3 西方经济学的激励理论
        3.1 委托-代理理论
        3.2 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理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1 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演变
        1.1 放权让利与引入竞争机制阶段
        1.2 年薪制试点和股权激励阶段
    2 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2.1 国企经营者的物质激励状况
        2.2 国企经营者的精神激励状况
    3 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2 原因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模式及启示
    1 美国模式
    2 日本模式
    3 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构建的启示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对策
    1 激励机制构建的原则
        1.1 企业分类原则
        1.2 重视激励的长期性原则
        1.3 报酬与绩效挂钩的原则
        1.4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2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对策
        2.1 明确国有企业的目标
        2.2 构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多元化报酬制度
        2.3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考评制度
        2.4 构建以声誉激励为主的精神激励机制
        2.5 规范国企内部约束机制
        2.6 完善市场环境
        2.7 健全法律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之研究 ——兼论两岸《消保法》之法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架构
第一章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基础概论
    第一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意义与沿革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意义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沿革
    第二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性质与辩证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性质的分析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与相关制度的辩证
    第三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目的与分析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目的的学说理论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目的的分析说明
第二章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宪法层次主要争点
    第一节 宪法主要争点概述
    第二节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重要判决发展
        一、禁止双重处罚条款方面
        二、正当法律程序条款方面
        三、禁止过度罚金条款方面
第三章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与数额量定
    第一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成立要件
        一、法院判决累积的成立要件
        二、《模范惩罚性损害赔偿法(草案)》的成立要件
    第二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一、受罚主体的范围与争论
        二、合同责任的适用与范围
    第三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数额量定
        一、惩罚性损害赔偿数额量定的争议所在
        二、惩罚性损害赔偿数额量定的参考因素与学理分析
        三、惩罚性损害赔偿数额量定的立法与趋势
第四章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可保性争论与现状
    第一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可保性争点
    第二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可保性争点的法院判决见解
        一、概说
        二、保险合同条款的解释
        三、公共政策的理由
    第三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可保性的美国各州现状
        一、概说
        二、美国各州现状
第五章 域外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第一节 日本对于美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概说
        二、日本最高法院的判决见解
        三、学术界的批判与建议
    第二节 德国对于美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一、概说
        二、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见解
        三、学术界的批判与建议
第六章 两岸《消保法》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 两岸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用语意义及其发展沿革
        一、用语意义
        二、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两岸惩罚性损害赔偿的立法目的与价值
        一、中国大陆法制的分析
        二、台湾法制的概述
        三、两岸法制的比较与借鉴
    第三节 两岸惩罚性损害赔偿的法律性质与责任类型
        一、中国大陆法制的分析
        二、台湾法制的概述
        三、两岸法制的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两岸惩罚性损害赔偿的适用争议与立法缺失
        一、中国大陆法制的分析
        二、台湾法制的概述
        三、两岸法制的比较与借鉴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总结
    第二节 两岸《消保法》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的总结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6)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发展演化
        一、风险投资是资本发展演化的产物
        二、风险投资是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发展演化的产物
        三、风险投资是企业创业及成长方式发展变化的产物
    第二节 风险投资释义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风险投资的解释
        二、欧洲风险投资协会(EVCA)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三、美国有关组织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四、英国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五、我国有关组织及学者对风险投资的定义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一、高风险
        二、高回报
        三、高投资
        四、专业化程度高
        五、买方金融投资
        六、公司主导性
        七、投入领域的前沿性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相关效应
        一、整合资源效应
        二、公司治理和融资模式的互动效应
        三、科技成果的转化效应
        四、风险投资的就业效应
第二章 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入口障碍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运作障碍
        一、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
        二、缺少具有发展前景的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难
        三、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需要规范
    第三节 风险投资发展环境障碍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企业制度障碍
    第五节 风险投资的退出障碍
第三章 大力培育风险投资主体
    第一节 风险投资参与主体
        一、风险投资供给主体
        二、风险投资机构
        三、风险投资资金需求主体
        四、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一、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
        二、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投入策略
        一、渐进投入策略
        二、组合投资策略
        三、联合群体投资策略
        四、企业家式融资策略
    第四节 建立风险投资投入供给体系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二、采取相应对策,降低投资风险
        三、把上市公司作为风险投资的主要供给主体
        四、证券公司参与风险投资
        五、利用外资参与风险投资
        六、允许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适度参与风险投资
第四章 科学选择风险投资项目
    第一节 投资项目的产生与选择
        一、确定合理投资规模
        二、确定选择标准—技术与市场
        三、确定最佳区位
        四、选择项目不同阶段
        五、考察创业者的素质
        六、分析公司管理能力
        七、选择投资重点
    第二节 风险投资决策依据与项目选择策略
        一、风险投资决策依据
        二、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策略
    第三节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
        一、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内容
        二、评估方法
        三、常用的评估指标体系
        四、考察风险企业的生存力
第五章 加强风险投资经营管理
    第一节 风险投资的监控与激励
        一、投资方对风险投资家的制约
        二、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监控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风险控制方法
        一、严格执行业务计划书
        二、分段投资
        三、组合投资
        四、联合投资
        五、多阶段投资
        六、追加募资
        七、高贴现率
        八、合同制约
        九、股份和优先股的转换价格的调整
        十、管理咨询
    第三节 风险投资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是风险投资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 风险投资的管理艺术
        一、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二、风险投资的高速管理
        三、风险投资的高能管理
第六章 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发展环境
    第一节 政府角色的经济学释义
        一、市场与政府
        二、风险投资发展的政府作用
    第二节 政府作用的国际对比分析
        一、美国政府的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二、日本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三、以色列政府风险投资发展策略
    第三节 我国政府在风险投资发展中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政策环境
        二、建立与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
        三、扮演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角色”
        四、建立风险投资的补偿与激励机制
        五、营造风险投资的良好运行环境
        六、充分调动风险投资积极性
        七、加快风险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建设
第七章 建立高效率的风险投资企业制度
    第一节 制度理论的引入
        一、制度的涵义
        二、制度变迁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三、制度变迁的原则
        四、制度变迁的方式
    第二节 风险投资企业制度的类型与比较
        一、公司制风险投资
        二、合伙制风险投资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
    第三节 不同制度类型的风险投资运行效率
        一、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二、公司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三、信托制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第四节 发展以有限合伙制为主流模式的制度策略
        一、有限合伙制公司的治理机制分析
        二、大力支持信托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
        三、取消合伙企业双重纳税问题
        四、加快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改革步伐
第八章 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第一节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主要功能
        一、风险投资寻求退出的原因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功能
    第二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渠道
        一、公开上市(IPO)
        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三、买壳上市
        四、收购与兼并
        五、其他退出渠道
        六、几种常见的退出渠道的比较
    第三节 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一、境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实践
        二、世界各国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失败案例
        三、经验和教训
    第四节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创业板市场
        一、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二、建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三、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早期尝试
        四、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想
        五、创业板市场起步——中小企业板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7)营销伦理的生态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营销伦理道德研究的兴起及理论回顾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 营销伦理道德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营销伦理道德涉及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 市场的伦理基础
第三章 营销伦理道德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营销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第二节 营销失范行为的后果
    第三节 营销伦理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营销道德的评价
    第一节 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一些主要理论
    第二节 亨特-维特尔的营销道德评价模型
    第三节 营销道德评价的思路
第五章 营销道德生态环境的营造
    第一节 企业生态环境中影响营销道德的法制因子
    第二节 企业生态环境中影响营销道德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第三节 企业生态环境中影响营销道德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第四节 营销伦理道德建设中政府的作用
    第五节 企业类群内道德生态营造--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
第六章 企业内部营销伦理生态的建设
    第一节 完善营销伦理道德管理机制
    第二节 建设强调营销伦理道德的企业文化
    第三节 建立道德型市场营销战略
    第四节 实施道德的市场营销组合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市场秩序理论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的研究状况
        一、 关于国内市场秩序问题的专题研究
        二、 国内关于市场秩序理论体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节 市场秩序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一、 秩序的含义
        二、 市场秩序概念的界定
        三、 市场秩序的特征
        四、 市场秩序的类型
    第三节 市场秩序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 市场秩序的两种状态:有序与无序
        二、 市场秩序的经济效应
        三、 市场秩序的社会效应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 本文的基本假设
        二、 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 本文结构安排及内在逻辑
第二章 市场秩序理论溯源与演变
    第一节 早期秩序观念的产生与形成
        一、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秩序观
        二、 中世纪基督教的秩序观
        三、 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观
        四、 早期秩序观的意义及局限性
    第二节 苏格兰传统的自发秩序观
        一、 苏格兰传统自发秩序思想溯源
        二、 斯密的自发秩序观
        三、 门格尔的自发秩序观
        四、 哈耶克的自发秩序观
        五、 对苏格兰传统自发秩序观的几点看法
    第三节 布坎南的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
        一、 布坎南的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的主要观点
        二、 对契约论宪法主义秩序观的评论
    第四节 欧肯的奥尔多自由主义秩序观
        一、 欧肯的经济秩序形态学体系
        二、 经济秩序的准则
        三、 竞争秩序
        四、 竞争秩序政策
        五、 奥尔多自由主义秩序观的借鉴意义
    第五节 现代市场秩序理论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秩序观
        一、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二、 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的内涵及其功能
        三、 制度的构成
        四、 制度变迁
        五、 新制度经济学秩序观的启示
    第六节 总结
第三章 市场秩序的利益博弈透视
    第一节 市场主体的行为动机分析
        一、 什么是利益
        二、 经济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三、 效用最大化行为分析--以假冒伪劣现象为例
    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利益结构
        一、 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
        二、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四、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五、 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节 市场秩序形成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一、 元制度与元秩序
        二、 市场秩序形成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第四节 市场秩序演进机理的博弈论诠释
        一、 主观博弈模型
        二、 市场秩序的演进机理
第四章 影响市场秩序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市场信息
        一、 信息与预期
        二、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秩序
        三、 建立有效信息机制
    第二节 市场规则
        一、 规则与预期
        二、 正式市场规则
        三、 非正式市场规则
        四、 市场规则的演进方式
        五、 市场规则的内在契合
    第三节 居民与企业
        一、 企业素质与市场秩序
        二、 居民素质与市场秩序
    第四节 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
        一、 政府与市场秩序
        二、 中介组织与市场秩序
        三、 政府监管与社会中介组织自治
第五章 现代市场秩序治理机制:法治与自治
    第一节 市场法治的基本理念
        一、 合同自由原则
        二、 公民财产权利不可侵犯原则
        三、 合乎正义原则
    第二节 市场法治的基本框架
        一、 市场法治之法的构成
        二、 市场法治的运行机制
        三、 市场法治的实施机制
    第三节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
        一、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关系
        二、 市场自治的三种形式
        三、 市场法治与市场自治的契合:社会信任机制
    第四节 市场法治的实践:以美国为例
        一、 美国的市场竞争法律制度
        二、 美国的保护中小企业法律制度
        三、 美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法律制度
第六章 转型时期中国市场秩序的特殊性及其治理
    第一节 当前中国市场失序的主要表现
        一、 不合格的市场主体
        二、 不正当交易行为
        三、 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 走私、逃税、骗税行为
        五、 恶意拖欠行为
        六、 不规范的中介行为
        七、 不规范的政府行为
    第二节 中国市场失序的一般原因
        一、 市场失灵
        二、 政府失灵
    第三节 转型与中国市场失序的特殊性
        一、 企业转型与市场秩序
        二、 市场转型与市场秩序
        三、 政府转型与市场秩序
        四、 意识形态转型与市场秩序
    第四节 市场制度化:中国市场秩序治理的必然选择
        一、 加快企业制度改革,重塑市场主体
        二、 培育市场体系,发展中介组织,强化市场自治
        三、 建立产权制度,健全法制体系,完善市场法治规则
        四、 厘清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实现市场法治
        五、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
        六、 培育市场精神,加强诚信教育,构筑市场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9)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0.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2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0.3 论文的创新观点
1 现代公司的激励问题
    1.1 现代公司的涵义、类型
        1.1.1 现代公司的涵义
        1.1.2 现代公司的类型
    1.2 公司产权
        1.2.1 产权的分类
        1.2.2 公司产权
        1.2.3 公司产权权能的分离
    1.3 现代公司的特征
        1.3.1 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1.3.2 团队生产
        1.3.3 契约的不完全性
        1.3.4 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相结合
    1.4 现代公司产生激励的原因
        1.4.1 制度原因--两权分离
        1.4.2 环境原因--信息不对称
        1.4.3 人性原因--机会主义
    1.5 激励机制在现代公司中的作用
2 激励理论综述
    2.1 马克思主义的激励理论
        2.1.1 产权的激励功能
        2.1.2 关于劳动力产权
        2.1.3 从劳动力资本差异引出激励问题
        2.1.4 剩余价值对资本家的激励
        2.1.5 工资对工人的激励
        2.1.6 按劳分配的激励功能
    2.2 人性假设理论
        2.2.1 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设
        2.2.2 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假设
        2.2.3 社会人假设
        2.2.4 复杂人性假设
    2.3 西方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2.3.1 管理激励
        2.3.2 组织激励
    2.4 西方经济学的激励理论
        2.4.1 现代企业理论为企业激励机制提供了制度基础
        2.4.2 人力资本理论在激励问题中的应用
    2.5 我国激励理论的演变和沿革
        2.5.1 我国古代的激励思想
        2.5.2 当前理论界对激励机制的探讨
    2.6 激励理论的评述
        2.6.1 提高企业效率是设计激励机制的最终目的
        2.6.2 建立广义的现代公司激励机制
        2.6.3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对现有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创新
        2.6.4 明确激励机制实施的不同前提
        2.6.5 选择一种激励递增的合同
3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框架
    3.1 激励机制概述
        3.1.1 激励的涵义
        3.1.2 机制的涵义
        3.1.3 激励机制的涵义
        3.1.4 激励机制的分类
    3.2 激励主体
    3.3 激励对象
        3.3.1 激励对象Ⅰ--公司经营者
        3.3.2 激励对象Ⅱ--公司员工
    3.4 激励手段
        3.4.1 结构化激励手段的特点
        3.4.2 结构化激励手段的分类
    3.5 激励因素
        3.5.1 正向激励因素和反向激励因素
        3.5.2 内在性激励因素和外在性激励因素
        3.5.3 去激励因素
    3.6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一个综合分析模式
        3.6.1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
        3.6.2 制定综合激励方案应考虑的因素
        3.6.3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设计的模型
        3.6.4 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的内容
4 主要的激励机制模式
    4.1 美国的公司激励机制模式
        4.1.1 激励机制
        4.1.2 内部监督机制
        4.1.3 外部约束机制
        4.1.4 美国的社会和企业文化环境
    4.2 法国的国有公司激励机制模式
        4.2.1 激励机制
        4.2.2 内部监督机制
        4.2.3 外部约束机制
    4.3 日本的公司激励机制模式
        4.3.1 激励机制
        4.3.2 内部监督机制
        4.3.3 外部约束机制
        4.3.4 日本的企业文化
    4.4 三种激励机制模式的比较
        4.4.1 物质激励比较
        4.4.2 精神激励比较
        4.4.3 经营者约束机制比较
        4.4.4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区别导致中西方员工激励方式的不同
5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演变及分析
    5.1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演变
        5.1.1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5.1.2 放权让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5.1.3 承包制中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5.1.4 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激励模式
        5.1.5 国有企业改革思路的不同观点
    5.2 演变中的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特点
        5.2.1 现行激励机制的演进是兼企业改制与激励为一体
        5.2.2 传统激励机制主要是晋升激励和收益激励
        5.2.3 激励的经济手段错位于政治手段
        5.2.4 激励结构较单一,激励方式缺乏多样化
        5.2.5 短期激励机制比较成功,长期激励机制几乎难以实施
        5.2.6 激励空缺与激励失效同时并存
    5.3 现行国有公司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5.3.1 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并没有真正解决
        5.3.2 产权主体缺位,委托人自身产生“偷懒行为”与“寻租行为”
        5.3.3 内部人控制严重
        5.3.4 政府对企业的大力支持在长期中有负面性
        5.3.5 没有一个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
        5.3.6 忽视了企业文化具有的激励功能
    5.4 现行国有公司激励机制问题的诸多表现
        5.4.1 国有企业“59岁现象”突出
        5.4.2 过度的在职消费,形成穷庙富方丈
        5.4.3 经理与职工合谋,使国家蒙受损失
        5.4.4 经营者无法预期自己的任期,产生一次性博弈
        5.4.5 “鞭打快牛”与短期化行为并存
        5.4.6 落后的企业文化带来的诸多表现
6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年薪制
        6.1.1 年薪制在我国的实践
        6.1.2 年薪制实施中的诸多争议
    6.2 员工持股制
        6.2.1 我国员工持股制的实践
        6.2.2 对员工持股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的思考
    6.3 股票期股期权制
        6.3.1 股票期股期权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
        6.3.2 有关股票期股期权制的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的分析
    6.4 激励机制的比较
        6.4.1 年薪制同承包制的比较
        6.4.2 经理层持股与股票期权制的比较
        6.4.3 期股与期权的比较
7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创新及建议
    7.1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创新的前提
        7.1.1 明晰的产权关系
        7.1.2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7.1.3 科学的公司业绩考评体系--引入EVA绩效评价体系
    7.2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运行过程
        7.2.1 资本所有者(委托人)对企业经营者(代理人)的激励过程
        7.2.2 上级经理(委托人)对下级员工(代理人)的激励过程
    7.3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有效组合
        7.3.1 调整薪酬结构
        7.3.2 将年薪制的利益激励与认股制的风险控制机制结合起来
        7.3.3 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7.3.4 不能忽略精神激励,尤其是声誉机制的作用
        7.3.5 应设计与年龄相关的激励方案
    7.4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的配套建设
        7.4.1 完善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实现经营者选择的市场化和职业化
        7.4.2 重视发挥银行对企业债务的约束作用,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
        7.4.3 继续规范产品市场,建立公平竞争原则,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7.4.4 塑造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7.5 中国国有公司激励机制实施的法律保障
        7.5.1 激励机制与《公司法》
        7.5.2 激励机制与《税法》
        7.5.3 激励机制与《证券法》
        7.5.4 激励机制与《会计法》
结论
参考文献
本人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声明
致谢

四、有奖销售奖金超额 受罚(论文参考文献)

  • [1]法理视域中的行贿罪治理[D]. 满树军. 吉林大学, 2018(12)
  • [2]不完备审计契约的缔结与履行机制研究[D]. 易玄. 中南大学, 2010(01)
  • [3]陕西省第X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研究[D]. 郝忠海.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4]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D]. 杨英姿. 湖南农业大学, 2006(12)
  • [5]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之研究 ——兼论两岸《消保法》之法制[D]. 黄鸿图. 中国政法大学, 2006(11)
  • [6]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D]. 惠恩才.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7]营销伦理的生态建设[D]. 黄逸群. 华侨大学, 2004(04)
  • [8]市场秩序理论研究——从利益博弈的角度[D]. 刘根荣. 厦门大学, 2004(04)
  • [9]现代公司激励机制研究[D]. 于璐. 四川大学, 2003(04)
  • [10]有奖销售奖金超额 受罚[J]. 杨宏生,何婕. 现代营销, 2002(01)

标签:;  ;  ;  ;  ;  

超额销售奖金被处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