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应以股份计价

人力资本应以股份计价

一、人力资本应作价入股(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睿[1](2020)在《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产业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平台。我国产业技术结构相对落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孵化更多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对于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培育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过程中,资本的筹集和股权激励是关键,健全的出资制度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并为企业留住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所以,本文深入研究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出资特点和缺陷,并提出相关制度建议,充分利用风险投资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发展高科技创业企业,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出资制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引言主要是对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思路、创新点等问题进行阐述,以作为本文的前提基础。第二部分界定了高新技术出资的概念,认为高新技术出资是股东以高新技术对公司出资,换取公司股份的法律行为。指出高新技术具有先进性、法定性以及高智力性等特征。区分了高新技术创业企业与一般企业的不同之处。第三部分对我国现行高新技术出资入股的规定进行分析考察,指出我国高新技术出资入股规定的缺陷,包括高新技术的范围、出资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第四部分对完善我国高新技术出资入股的规定提出了若干建议。包括在建构高新技术出资入股法律制度时需要坚持资产信用理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在高新技术范围、出资程序、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更全面的规定。

贾瑞珂[2](2019)在《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促进青海省生态、生产、生活共同发展,是政府引领、牧民尝试共同探索出的模式,经过实践检验适合青海当地发展。本文运用个案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对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介绍了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现状与产权变化等情况,然后通过对青海六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股份合作社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按劳计酬等,还发现各州合作社发展的独特做法,并从理论角度对股份合作社发展原因进行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内部、外部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合作社对政府的依赖性强、合作社内部治理水平不足、社员综合能力较弱、缺少资金。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增加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合作社内部治理能力、提高社员综合能力、资金整合多元化、鼓励和完善联合社发展等建议,希望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帮助。

苏洋[3](2019)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及激励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大学、产业和经济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创业型大学、学术创业等成为重要研究主题。教师参与学术创业影响因素复杂,经济、制度、社会等外在因素,自我效能、风险感知等内部因素都可能影响教师参与学术创业。目前,我国学者针对研究型大学教师这一主体进行学术创业影响因素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基于质性数据和实证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教师个体层次,借鉴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三螺旋理论及知识生产新模式理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运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及激励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首先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框架,通过对20名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对214份问卷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模型。其次,通过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进行案例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模型,揭示出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形成机理,分析了不同学术创业形式(许可、技术作价入股、创办衍生企业)下,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以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因素模型为依据,分别从国家层面、大学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了激励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围绕三大问题展开:(1)影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是什么?(3)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应制定什么政策?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教师学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教师学术创业意愿间接影响教师学术创业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既可以直接影响教师学术创业行为,也可以通过教师学术创业意愿间接影响教师学术创业行为。物质预期对教师学术创业态度没有产生显着影响,社会化预期和自我评价预期对教师学术创业态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组织、领导、同事及榜样都会对教师学术创业主观规范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角色冲突对教师学术创业知觉行为控制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学术研究水平对教师学术创业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没有产生显着影响,先前经验和学术创业能力对教师学术创业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2)情境因素维度中的政策因素负向调节教师学术创业意愿和学术创业行为;考核评价机制负向调节教师学术创业意愿和学术创业行为;大学中介机构正向调节教师学术创业意愿和学术创业行为。(3)不同变量下(年龄、性别、学科门类、研究类型),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均具有显着差异。(4)不同学术创业形式(许可、技术作价入股、创办衍生企业)下,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存在差异。(5)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激励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对策建议。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术创业生态系统。具体建议包括:(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建立多元化的奖励体系;(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3)改善中试环境,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从大学层面而言,应设置学术创业行为的边界,在定义的边界内为学术创业提供支撑。具体建议包括:(1)采取有规则的“放手”策略,鼓励教师学术创业;(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出台兼职、离岗创业细则;(3)破除考核评价机制障碍,激发教师学术创业活力;(4)强化群体参照压力,营造学术创业氛围;(5)打通学术成果与市场对接的通道,补齐学术创业短板。从教师个体层面而言,应转变观念,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具体建议包括:(1)树立学术创业意识,提高学术创业能力;(2)明确个人定位,在教学、科研和学术创业之间寻求平衡。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点:(1)以计划理论为指导,运用扎根理论,对20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构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模型;(2)实证验证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3)运用案例分析法,进一步验证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形成机理,并分析了三种不同学术创业形式影响因素的异同;(4)提出了激励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对策建议。

惠祥[4](2018)在《基于夹层融资契约设计的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研究》文中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鼓励技术成果持有者运用民间可投资资本创立技术创业型企业,孵化转化位列世界前茅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达到民间资本稳态升值、创业者事业发展的双赢目的,实现增强我国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然而,绝大多数技术持有者因自有资本困扰,而不能独立进行原创技术的孵化转化,资本持有者又因专业技术知识的局限,而无法辨识成果转化可能产生的利益空间和风险所在,导致技术持有者与资金资本持有者难以形成“技术+资本”的持久稳固合作。即使参照国家多次修订颁发的技术入股指导性文件,促成技术创业团队与原始出资人合作创办技术创业型企业,由于此类企业“先小资本大风险孵化、后大资本小风险发展”的自有特点,在技术创业型企业良性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一方面因技术入股的股权静态配置无法体现资金风险逐渐降低、技术创业团队能动贡献愈显重要的客观事实,而诱发技术创业团队“患不均”的心理状态,难以促使技术创业团队积极进行差异性产品的持续研发;另一方面,技术创业型企业快速发展阶段的大规模再融资,在技术入股静态股权配置的基础上直接稀释了技术创业团队的持股比例,致使创业者因难以实现“创自己事业”的心理失衡而无法保证团队的长久稳定,甚至由于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引发企业夭折,造成技术创业团队和出资人两败俱伤的不堪局面。针对上述制约技术创业型企业成立和发展的资金融通与股权配置问题,本文以满足创业者资金需求和投资人资本升值为目标,比对决策参与的股权融资、固定收益的债权融资等融资工具与契约保证收益、决策过程参与的夹层契约模式在运作机理方面的差异,以技术创业型企业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股权动态配置与夹层融资设计展开了深入研究:(1)基于融资契约理论和证券设计理论,论证了融资契约设计和企业股权配置的影响关系;结合技术创业团队和原始出资人的股权配置需求及资本收益期望,分析了不同融资工具对技术创业型企业创始资金融资的适用性;依据夹层原理兼顾股东权益与资本收益的运作特点,和技术创业型企业收益的产出规律、资金的风险变化,提出了技术创业型企业夹层融资契约的设计原理。(2)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资本风险承担、可抵押性以及专用性和专有性等概念,理论分析资本参与企业股权配置的前提和股权在资本间配置的依据,得到人力资本主导企业的股权配置分析框架;从技术创业团队的创业需求、技术领先性保持的客观需要、资本快速增值的心理期望等方面切入,分析技术创业团队获得控制股权的必然趋势;将企业股权配置的分析框架与技术创业团队获得控制股权的必然趋势相结合,构建出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的理论体系。(3)基于技术创业型企业夹层融资契约设计和股权动态配置的理论体系,定义可分配收益和剩余可分配收益,构建技术创业型企业的股权动态配置时序模型,确定合理的可分配收益和剩余可分配收益的分配比例,运用算例演示股权动态变化趋势,推演出“收益分配与持股比例分离量化、优先分配与剩余分配比例倒挂”的股权动态配置模型。(4)明确民间资本增值途径的创新需求、资本与技术成功对接的待突破难点,分析创业保障平台与一般企业孵化器的本质差异;运用扎根理论展开多案例对比,梳理国内外创业平台成功运营的共性要素,设计创业保障平台的运营模式;结合夹层融资契约设计,构建创业保障平台的夹层收益分配和资本退出方式,最终形成促进股权动态配置和夹层融资契约顺利实现的保障平台。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以满足原始出资人的资本增值期望和技术创业团队的创业心理愿景为目标,以融资契约设计和企业股权配置的紧密联系为依据,通过夹层融资契约设计,实现技术创业型企业与收益相关的股权动态配置运作体系,充实了创业企业融资契约与股权配置关系的理论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技术创业型企业通过事前融资契约设计融得创始资金并实现股权动态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针对技术入股类股权静态配置模式在稳定技术创业团队与发展创业型企业等方面显现出的诸多缺憾,本文构建了“收益分配与持股比例分离量化、优先分配与剩余分配比例倒挂”的股权动态配置模型,使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配置处于随剩余可分配收益变化的连续状态,以体现原创技术和创始资金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专有性贡献变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为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提供实践指导。第三,针对民间资本与技术创业团队自由对接存在的专业辨识、信息不对称等客观问题,以及民间资本持有者在资本与技术一对一对接模式下的资金风险完全承担,以促进夹层融资契约和股权动态配置的顺利实现为目标,提出创业保障平台建设的学术构想,对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技术创业型企业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实现民间资本稳态升值、技术创业发展经济的双赢。

聂常虹,武香婷[5](2017)在《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科研人员进行股权激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激励措施。本文构建了一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概念模型,说明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并拓展出基于技术入股的股权激励和基于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两种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单位的股权激励情况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激励的建议。

吕彭[6](2014)在《论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制度构建》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处于科技飞速发展并逐渐主导各国经济力量的时代,一个国家、社会以及公司制企业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的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因其依附于人自身的知识与创新能力更符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更为各国公司制企业所需求。反映到公司法律层面,人力资本出资问题是当前及未来公司法学者不得不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本能否作价出资,如何出资以及出资后如何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我国公司实践中已出现人力资本出资的现实,个别地方性法律文件对此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虽然有些规定并不十分明确、完善,但这些现象的存在无不呼唤着我国《公司法》对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的正视。鉴于此,本文在阐述人力资本出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人力资本出资在我国的现状及存在的障碍,并借鉴国外人力资本出资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制度的构建,解决人力资本出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与障碍,释放出人力资本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的积极能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力资本出资概述。该部分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认为公司法语境下的人力资本是指依附于出资者自身,未来能为公司带来预期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决策人才的技能、知识、经验等。进而对人力资本出资进行理论评估,明确其利大于弊,可以用于股东的出资。第二部分: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现状及障碍分析。该部分从现行《公司法》与地方性法律文件的具体规定中得出我国《公司法》未给予人力资本出资明确的法律地位,进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司法》未明确人力资本出资的可能性障碍,主要包括:思想观念障碍、法律制度障碍、立法技术障碍、交易安全障碍等。第三部分:人力资本出资的国外立法模式及启示。该部分比较考察了世界上主要国家人力资本出资的三种立法模式,认为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对人力资本出资采取有限制的允许的立法态度。同时,应适当限制人力资本的出资范围,注重交易安全的维护以及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第四部分:完善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立法建议。该部分从立法角度出发,认为未来《公司法》原则上须明确人力资本出资的合法性,同时对人力资本出资的具体形式及出资条件做出相应的规定,进而通过对人力资本出资在评估、转让以及债权人保护等方面的弊端进行详细规制,能够构建起完善的人力资本出资法律制度。

陈明羽[7](2013)在《基于人力资本入股的企业员工收益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人力资本作价入股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企业成长,因此研究人力资本入股具有现实意义。人力资本入股以何种形式既让企业留住了需要的人才,又让员工在人力资本入股问题上不是被动接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人力资本股权理论、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理论及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理论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研究人力资本入股形式及入股后员工的收益分配问题。通过员工所在岗位来计量员工人力资本的贡献值,在人力资本贡献值的计算过程中,综合了要素计点法和海氏评价法的优点。在人力资本入股形式如何判定的研究中,提出三个标准:人数平均标准、固定数值标准和中心极限标准,并且说明了三种标准的优缺点。在人力资本入股形式的确定上,把人力资本入股形式分为三种:全部入股、部分入股和不入股,不仅有企业所允许员工人力资本入股形式,而且还考虑了员工的自主选择性,最终人力资本入股形式也是由员工来决定。在企业员工的收益分配研究中,强调人力资本入股后的人力资本股权收益,设计开发了基于Matlab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和相应的程序算法。最后,结合M企业进行了实例分析。论文将人力资本入股形式分为三种:全部入股、部分入股和不入股,在企业允许人力资本入股形式的基础上,考虑员工的自主选择权,让员工有更多的选择,充分尊重员工。企业留信了需要的人才,员工得到了人力资本股权收益,使企业和员工达到二个双赢的局面。

方雅舟[8](2012)在《人力资本股权化探析》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了继货币资本与物质资本之后促使企业获取更多收益的第三种资本。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起组成了公司这个契约,两者共享公司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从宏观上说,人力资本股权化能够完善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促进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才结构,促使我国向创新型国家的方向迈进。从公司个体上说,人力资本股权化能使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公司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调动其积极性,从而理顺代理问题,减少代理成本,最终促进公司的发展。人力资本股权化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体现其人力资本价值较为有效的方式。股票这个契约能将内在的人力资本与公司连结在一起,使人力资本的价值与公司的收益挂钩。本文将公司给予人力资本所有者股份的方式定义为人力资本股权化,并将其划分为直接股权化与间接股权化两种模式。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就是在公司设立时,人力资本经过评估作价出资入股,与物质资本一起共同组成公司的资本。人力资本间接股权化是在公司运行了一段时间后,人力资本所有者基于过去已经投入的人力资本而获得公司股份。目前我国人力资本股权化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以及市场环境下还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风险控制。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人力资本股权化概述。本部分从人力资本、股权等基础概念入手,简要分析了人力资本的法律属性,划分了人力资本股权化的两种不同模式,即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与人力资本间接股权化,并对这两种模式做了比较,为人力资本股权化后文的论述做了铺垫。第二部分,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现实需求及法律基础。本部分阐述了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人力资本股权化的法理基础与公司法基础,明确了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在公司法中的适格性。第三部分,我国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现状及障碍。首先,回顾了我国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的理论,并对地方法规对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的规定进行评析。其次,对我国人力资本间接股权化的三种实践形式,即股票期权制度、职工持股制度和股权奖励(技术干股与职务发明股权奖励),进行了介绍与评析。这三种制度分别对应了管理型人力资本、一般型人力资本以及技能型人力资本的股权化现状。最后,说明我国人力资本股权化的障碍在于法律体系不完善以及实务运行中存在问题。第四部分,我国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制度设计。在当前我国的法律环境及市场条件下,人力资本股权化还不能完全放开,有必要对其适用范围加以限制,并辅以其他的风险控制制度,如人力资本出资者的强制人身保险制度、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公示制度,以达到财产安全与资本效率的平衡。在人力资本股权化的问题上还存在争议,但是人力资本给公司经营带来的效益是无法否认的,并且人力资本的财产价值在经济学上已经被证明。所以,法律应该给予积极的回应,使其在经济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孙文[9](2011)在《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主导范式下的企业劳资分配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由传统的物质资本消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逐渐转变为科技带动进步的集约型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本将替代物质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科技进步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资金实力的竞争,逐渐转向了对于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攀升并且要求享有企业剩余的索取权,企业劳资分配关系由传统的物质资本主导并独享企业剩余的范式转化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主导并分享企业剩余的新型范式。本文首先从经济形态与资本形态的演进关系入手,分析研究从农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分配关系的演进规律,得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是大势所趋,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进而借助埃奇沃斯盒式图分析研究劳资分配范式变革的帕累托改进空间与改进路径。其次,分别研究部分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以及全部人力资本参与新型范式变革的分配机制,如股票期权、人力资本入股以及动态股权制等。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与全部人力资本参与新型范式变革的分配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其在新型范式下的应用。最后以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分析股票期权这种分配机制的具体实施模式以及实施效果。

曹云倩[10](2011)在《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正在经历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人力资本正在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如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不是或者主要不是物质资本之间的差距,而是表现在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凸显,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巨大能量是人类杜会发展的最终资源,是中国摆脱落后,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佳选择。因此,对于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不仅为经济法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素材,而且人力资本出资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激励机制。虽然我国2005年《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人力资本是否能够出资,但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都有相当规模的研究成果,其理论的合理性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国内部分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对此已经开始大胆的立法尝试,因此人力资本出资也具备可行性。但是要在法学上得以确认,还需要完成从经济学到法学的概念转变和具体机制设计,使人力资本在完善的制度中发挥更大效用。本文研究人力资本出资问题,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借鉴国外的立法例,分析人力资本出资制度在我国的合理性;结合我国的现状剖析人力资本出资可能遇到的障碍,最后提出我国人力资本出资制度一系列的立法构想。内容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首先从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特征入手,通过界定人力资本的概念推导出人力资本出资的内涵,然后对境内外的立法状况进行评析,旨在通过评析国外人力资本立法例,对我国的制度构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在企业投入产出中的作用及对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论证了人力资本出资的合理性;然后通过对现物出资的适格性以及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的分析论证了人力资本出资的可行性,此部分的论述为人力资本出资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从法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分析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困境,并结合现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探讨了人力资本出资的具体法律障碍与技术性问题。人力资本存在价值评估难、与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及债权人保护等问题,导致人力资本出资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障碍。第四部分,为了克服以上障碍,试图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我国的人力资本出资制度。在宏观上通过对地方性立法的分析,找到了构建人力资本出资制度的整体框架和路径;然后从微观上通过人力资本的计量评估制度、人力资本出资的责任制度、人力资本出资的股份转让制度、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竞业禁止义务等具体制度构建人力资本出资体系,保证人力资本制度的可操作性,以期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立法完善提供一定借鉴。

二、人力资本应作价入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力资本应作价入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概述
    2.1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界定
        2.1.1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概念
        2.1.2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特征
    2.2 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的特点
        2.2.1 高新技术出资具有支配性地位
        2.2.2 出资者集新技术的发明家和创业的企业家于一身
        2.2.3 风险投资具有巨大作用
3 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法律制度的现状
        3.1.1 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技术出资的立法现状
        3.1.2 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的立法现状
        3.1.3 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股权激励的立法现状
    3.2 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高新技术出资评估制度不尽完善
        3.2.2 出资公示制度不完善
        3.2.3 对出资方式的限制过严
        3.2.4 缺乏技术出资者权利义务的规定
        3.2.5 高新技术出资的法律责任不完善
4 完善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法律制度的建议
    4.1 完善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制度的总体思路
        4.1.1 制定专门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法》
        4.1.2 鼓励各地制定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地方性法规
        4.1.3 制定解决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纠纷的司法解释
    4.2 完善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制度的具体建议
        4.2.1 完善高新技术出资的评估制度
        4.2.2 完善高新技术出资的公示制度
        4.2.3 放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的限制
        4.2.4 明确高新技术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
        4.2.5 明确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的法律责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查法
        1.4.2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
        1.4.3 个案分析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畜牧业
        2.1.2 股份合作社
        2.1.3 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国家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股份合作制理论
        2.2.5 有限理性理论
第三章 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发展现状
    3.1 合作社发展情况与效益分析
        3.1.1 合作社发展情况
        3.1.2 合作社发展效益分析
    3.2 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异同分析
    3.3 产权分析
        3.3.1 传统草地畜牧业产权分析
        3.3.2 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的产权分析
第四章 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运行机制—个案分析
    4.1 案例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案例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2 个案分析
        4.2.1 案例一——拉格日合作社
        4.2.2 案例二——玉舟联合社
        4.2.3 案例三——岗龙合作社
        4.2.4 案例四——达玉合作社
        4.2.5 案例五——高原丰收合作社
        4.2.6 案例六——红旗合作社
    4.3 运行机制比较分析
        4.3.1 合作社运行的一般规律
        4.3.2 各合作社运行的独特做法
    4.4 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发展取得成效的理论分析
        4.4.1 国家大力支持
        4.4.2 顶层设计与农民探索相结合
        4.4.3 合作社减少交易费用
        4.4.4 产权细分降低禀赋效应
第五章 股份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政府依赖性强
    5.2 内部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5.3 社员综合能力较弱
    5.4 发展缺少资金
第六章 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增加发展内生动力
    6.2 提升内部治理能力
    6.3 提高社员综合能力
    6.4 资金整合多元化
    6.5 鼓励和完善联合社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3)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及激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1.1.2 大学职能的演化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3.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3.2 论文的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学术创业理论及述评
        2.1.1 学术资本主义
        2.1.2 知识生产模式:“模式Ⅱ”
        2.1.3 三螺旋理论
        2.1.4 对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2.2 学术创业研究及述评
        2.2.1 国内外学术创业研究概况
        2.2.2 学术创业相关概念界定
        2.2.3 学术创业的影响因素
        2.2.4 研究述评
    2.3 学术创业政策研究
        2.3.1 政策工具理论
        2.3.2 学术创业政策研究
        2.3.3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3.1.1 理性行为理论
        3.1.2 计划行为理论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2.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3.2.2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2.3 数据资料的扎根分析过程
    3.3 模型阐释与研究假设
        3.3.1 学术创业意愿与学术创业行为的关系
        3.3.2 知觉行为控制与教师学术创业行为的关系
        3.3.3 学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学术创业意愿的关系
        3.3.4 学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其前因变量间的关系
        3.3.5 情境因素对学术创业意愿与学术创业行为的调节作用
第四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研究设计与预测试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过程
        4.1.2 问卷内容
    4.2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4.2.1 前因变量
        4.2.2 中间变量
        4.2.3 结果变量
        4.2.4 调节变量:情境因素
    4.3 小规模访谈与预测试
        4.3.1 小规模访谈
        4.3.2 预测试
        4.3.3 正式问卷的形成
    4.4 问卷大规模发放
        4.4.1 样本选择与样本量要求
        4.4.2 数据收集
第五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问卷基本信息
        5.1.2 教师学术创业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5.2 数据质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结构方程测量模型概述
        5.2.2 结果预期
        5.2.3 参照群体
        5.2.4 人力资本
        5.2.5 社会网络
        5.2.6 角色冲突
        5.2.7 学术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变量
    5.3 .理论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5.3.1 结构方程结构模型概述
        5.3.2 模型设定
        5.3.3 模型识别
        5.3.4 模型评价
        5.3.5 假设检验
    5.4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5.4.1 相关分析
        5.4.2 多元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5.4.3 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5.5 不同变量下教师学术创业行为的差异分析
        5.5.1 不同性别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差异分析
        5.5.2 不同年龄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差异分析
        5.5.3 不同职称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差异分析
        5.5.4 不同学科门类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差异性分析
        5.5.5 不同研究类型教师学术创业行为差异分析
    5.6 研究结论及讨论分析
        5.6.1 结果预期与学术创业态度
        5.6.2 参照群体与主观规范
        5.6.3 人力资本与学术创业态度、知觉行为控制
        5.6.4 社会网络与知觉行为控制
        5.6.5 角色冲突与知觉行为控制
        5.6.6 学术创业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学术创业意愿和学术创业行为
        5.6.7 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案例研究
    6.1 案例研究方法
        6.1.1 研究方法概述
        6.1.2 案例研究设计
    6.2 “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技术”项目-许可案例
        6.2.1 案例背景
        6.2.2 学术创业形成机理分析
    6.3 “城市二元供水系统”项目-技术作价入股案例
        6.3.1 案例背景
        6.3.2 学术创业形成机理分析
    6.4 “五轴联动数控技术”项目-创办衍生企业案例
        6.4.1 案例背景
        6.4.2 学术创业形成机理分析
    6.5 多案例比较与总结
第七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的激励政策建议
    7.1 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学术创业生态系统
        7.1.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建立多元化奖励体系
        7.1.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7.1.3 改善中试环境,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7.2 大学层面:设置学术创业行为边界,在定义的边界内为学术创业提供支撑
        7.2.1 采取有规则的“放手”策略,鼓励教师学术创业
        7.2.2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出台兼职、离岗创业细则
        7.2.3 破除考核评价机制障碍,激发教师学术创业活力
        7.2.4 强化群体参照压力,营造学术创业氛围
        7.2.5 打通学术成果与市场对接的通道,补齐学术创业短板
    7.3 个人层面:转变观念,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7.3.1 树立学术创业意识,提高学术创业能力
        7.3.2 明确个人定位,在教学、科研和学术创业之间寻求平衡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访谈提纲
附录 Ⅱ:访谈对象
附录 Ⅲ:开放式编码举例
附录 Ⅳ:预测试问卷
附录 Ⅴ:正式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基于夹层融资契约设计的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技术创业型企业
        1.2.2 股权动态配置
        1.2.3 夹层融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文献综述
    2.1 融资契约的研究现状
        2.1.1 融资契约理论发展及其治理效用研究
        2.1.2 创业企业融资契约的相关研究
    2.2 股权配置的研究现状
        2.2.1 企业股权配置的相关研究
        2.2.2 技术股权配置的相关研究
    2.3 融资契约与股权配置的相关性研究
        2.3.1 融资契约与股权配置关系的理论发展
        2.3.2 企业融资与控制股权配置的关系
        2.3.3 融资工具选择与控制股权相机转移
    2.4 夹层融资的研究现状
    2.5 研究评述
3.夹层融资契约设计与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的理论分析
    3.1 技术创业型企业夹层融资契约的设计理论
        3.1.1 创始资金融资特征分析
        3.1.2 技术创业型企业创始资金融资工具对比选择
        3.1.3 夹层融资契约选择动因及设计原理
    3.2 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配置的理论分析
        3.2.1 企业股权配置的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
        3.2.2 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需求的形成路径分析
        3.2.3 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配置的动态化机理
    3.3 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的夹层融资契约设计理论
    3.4 本章小结
4.基于夹层融资契约设计的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模型构建
    4.1 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依据的量化指标设计
        4.1.1 可分配收益——初始股权配置相关的现金收益分配量化
        4.1.2 剩余可分配收益——股权动态配置实现的股权收益分配量化
    4.2 基于夹层融资契约的股权动态配置模型
        4.2.1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4.2.2 时序结构模型的建立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夹层融资契约股权收益的分配比例确认
    5.1 股权收益分配比例确认原则
    5.2 股权收益分配比例求解
        5.2.1 变量赋值
        5.2.2 时序模型变量计算
        5.2.3 股权收益分配比例比较和确认
    5.3 股权动态变化演示
    5.4 本章小结
6.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实现的平台保障研究
    6.1 保障平台建立的必要性和关键要素分析
        6.1.1 技术创业型企业的资本规模化投入需求
        6.1.2 民间资本升值的迷茫现状及其增值途经的创新需求
        6.1.3 资本与原创技术对接难对创新创业平台的迫切需求
    6.2 基于扎根理论的创业平台多案例对比分析
        6.2.1 案例选择、数据来源及分析策略
        6.2.2 单一案例开放式编码
        6.2.3 多案例主轴编码
        6.2.4 选择性编码
    6.3 创业平台成功运营的共性要素
    6.4 保障平台的运营理念和模式设计
        6.4.1 保障平台与企业孵化器运营理念的本质差异
        6.4.2 保障平台的运营模式
        6.4.3 保障平台的收益分配与资本退出方式
    6.5 保障平台的收益算例
    6.6 本章小节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扎根理论饱和度检测——YOZMA计划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理论分析
    1、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
    2、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股权激励模式
        (1)基于技术入股的股权激励
        (2)基于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
案例研究
    1、案例选择
    2、A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
        (1)激励对象
        (2)激励规定
    3、基于技术入股的股权激励案例
    4、基于创办企业的股权激励案例
    5、问题分析
        (1)科技成果定价问题
        (2)科技成果转化时股权激励的代持股问题
        (3)科研人员之间的股权分配缺乏指导
        (4)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是宽进严出
        (5)转化收益分配基准待明确
        (6)缺少具体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结论及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1)完善各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定价问题的规定
        (2)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审批权
        (3)加强对受到股权激励的科研人员的权利保障
        (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基准的规定
    2、加强股权激励方案设计
        (1)确定激励目标
        (2)确定激励对象与激励条件
        (3)其他需确定的激励要素
        (4)股权激励的公平性

(6)论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人力资本出资概述
    (一) 人力资本概念界定
        1. 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本
        2. 公司法语境下的人力资本
        3. 人力资本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二) 人力资本出资及其理论评估
        1. 人力资本出资的概念及特征
        2. 人力资本出资的必要性
        3. 人力资本出资的弊端
二、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现状及障碍分析
    (一) 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立法现状
        1. 现行《公司法》给予人力资本出资的模糊空间
        2. 地方性法律文件关于人力资本出资的规定
    (二) 我国《公司法》未明确人力资本出资的障碍分析
        1. 思想观念障碍:对人力资本出资认识不足
        2. 法律制度障碍:与法定资本制相冲突
        3. 立法技术障碍:缺乏客观评估体系
        4. 交易安全障碍:对债权人利益保护无配套规范
三、人力资本出资的国外立法模式及启示
    (一) 人力资本出资的国外立法模式
        1. 禁止模式——以德国、韩国为代表
        2. 限制模式——以法国、美国为代表
        3. 宽松模式——以英国、日本为代表
    (二) 国外人力资本出资的启示
        1. 立法上须明确人力资本出资的合法性
        2. 适当限制人力资本出资的范围
        3. 注重公司资本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四、完善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立法建议
    (一) 给予人力资本出资的原则地位
    (二) 立法上须明确人力资本出资的形式及其条件
        1. 技术型人力资本及其出资条件
        2. 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及其出资条件
    (三) 针对人力资本出资的弊端予以详细规制
        1. 人力资本评估体系的建立
        2. 人力资本股份转让制度
        3. 人力资本出资的责任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7)基于人力资本入股的企业员工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框架图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人力资本股权化
        2.1.1 员工持股计划
        2.1.2 利润分享制
        2.1.3 年薪制
        2.1.4 股票期权
        2.1.5 国内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研究现状
    2.2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
        2.2.1 人力资本价值的经济学计量
        2.2.2 人力资本价值的会计学计量
    2.3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
        2.3.1 国外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研究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的方法分析
    3.1 引言
    3.2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贡献值的计量
        3.2.1 要素计点法
        3.2.2 海氏评价法
        3.2.3 改进的岗位评价方法
    3.3 企业员工所被允许的入股形式的评价标准
        3.3.1 人数平均标准
        3.3.2 固定数值标准
        3.3.3 中心极限标准
    3.4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形式的确定
        3.4.1 企业员工所被允许的入股形式
        3.4.2 企业员工自主选择的入股形式
        3.4.3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的最终形式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后的收益分配研究
    4.1 引言
    4.2 企业员工的收益分析
        4.2.1 企业员工现有的收入构成
        4.2.2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后的收益构成
    4.3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后的收益分配分析
        4.3.1 企业可供分配的剩余价值
        4.3.2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的分配总额
        4.3.3 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股权收益
        4.3.4 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后的收益
    4.4 图形用户程序
        4.4.1 图形用户界面
        4.4.2 企业员工所被允许的入股形式的模块
        4.4.3 企业员工收益的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人力资本入股的企业员工收益分配实例分析
    5.1 引言
    5.2 M企业的基本情况介绍
        5.2.1 M企业的背景介绍
        5.2.2 M企业现行的员工收益分配方案
    5.3 M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后的收益分配方案
        5.3.1 M企业员工岗位贡献值的计量
        5.3.2 M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的形式
        5.3.3 M企业剩余价值的测算
        5.3.4 M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的收益
    5.4 M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入股的收益分配方案的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8)人力资本股权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人力资本股权化概述
    (一) 人力资本概述
        1. 人力资本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2. 人力资本的法律属性
    (二) 人力资本股权化的概念及分类
        1. 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相关概念
        2. 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分类
二、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现实需求及法律基础
    (一) 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现实需求
        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求
        3. 激励人才的需求
    (二) 人力资本股权化的法律基础
        1. 人力资本股权化的法理基础
        2. 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公司法基础
三、我国人力资本股权化的现状及障碍
    (一) 我国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的现状
        1. 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的理论回顾及评析
        2. 地方法规关于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的规定
        3. 小结
    (二) 我国人力资本间接股权化的现状
        1. 股票期权制度
        2. 职工持股制度
        3. 技术干股与职务发明股权奖励
        4. 小结
    (三) 人力资本股权化面临的障碍
        1. 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的障碍
        2. 人力资本间接股权化的障碍
四、我国人力资本股权化的制度设计
    (一) 完善人力资本股权化的法律体系
        1. 公司法
        2. 会计法
        3. 证券法
        4. 税法
    (二) 限制人力资本股权化的适用范围
        1. 人力资本直接股权化的适用
        2. 人力资本间接股权化的适用
    (三) 建立人力资本动态评估调整制度
        1. 评估方法
        2. 初期确定后期调整的评估原则
        3. 评估机构
    (四) 形成人力资本股权化的风险控制机制
        1. 入力资本股权化的公示制度
        2. 风险准备金制度
        3. 强制人身保险制度
    (五) 确立人力资本股的转让与退出机制
        1. 人力资本股的转让限制
        2. 人力资本股的退出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主导范式下的企业劳资分配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企业收益分配中的剩余索取权理论
        1.2.2 委托代理理论
        1.2.3 帕累托最优状态理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学者收入分配的研究
        1.3.2 国内学者收入分配的研究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 劳资共同主导范式视角的分配机理分析
    2.1 经济形态与资本形态的演进关系
        2.1.1 农业经济形态下的资本形态研究
        2.1.2 工业经济形态下的资本形态研究
        2.1.3 知识经济形态下的资本形态研究
    2.2 劳资分配范式变革的帕累托改进空间与改进路径
        2.2.1 劳资分配范式变革的演进分析
        2.2.2 不同行业类型的帕累托效用分析
        2.2.3 不同人力资本类型的帕累托效用分析
        2.2.4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帕累托效用分析
3 劳资共同主导范式视角的分配机制分析
    3.1 部分人力资本参与新型范式变革的分配机制
        3.1.1 企业分配的内容
        3.1.2 企业分配的依据
        3.1.3 企业分配的模式
        3.1.4 企业分配的原则
    3.2 全部人力资本参与新型范式变革的分配机制
        3.2.1 企业分配的内容
        3.2.2 企业分配的依据
        3.2.3 企业分配的模式
        3.2.4 企业分配的原则
    3.3 部分与全部人力资本参与新型范式变革的分配机制的比较
4 劳资共同主导范式视角的分配机制的应用分析
    4.1 劳资共同主导范式视角的分配机制的应用条件分析
    4.2 不同行业类型的劳资分配机制的应用
        4.2.1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应用
        4.2.2 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应用
        4.2.3 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应用
    4.3 不同企业类型的劳资分配机制的应用
        4.3.1 业主制企业的应用
        4.3.2 合伙制企业的应用
        4.3.3 公司制企业的应用
    4.4 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劳资分配机制的应用
        4.4.1 起步阶段的应用
        4.4.2 成长阶段的应用
        4.4.3 成熟阶段的应用
        4.4.4 衰落阶段的应用
5 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案例分析
    5.1 背景介绍
    5.2 方案简介
    5.3 实施效果分析
        5.3.1 股票期权方案实施前后企业收益情况的比较
        5.3.2 股票期权方案实施前后人力资本收益情况的比较
    5.4 方案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研究结论
    6.2 未来有待深入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人力资本出资概述
    1.1 人力资本界定
        1.1.1 人力资本的内涵
        1.1.2 人力资本的特质
    1.2 人力资本出资概念及特征
    1.3 对境内外人力资本出资的立法状况考察
        1.3.1 关于境外各国人力资本出资的立法规定及评析
        1.3.2 我国立法的相关规定及评析
2 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理论分析
    2.1 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合理性分析
        2.1.1 人力资本升值与企业制度变迁
        2.1.2 人力资本在企业投入产出中的作用
        2.1.3 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决定其出资的必然性
    2.2 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的可行性分析
        2.2.1 从公司资本功能看人力资本出资的可行性
        2.2.2 从现物出资适格性看人力资本出资适格性
3 人力资本出资的困境
    3.1 观念上人力资本出资的困境
    3.2 经济学中人力资本出资的困境
        3.2.1 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
        3.2.2 交易的抽象性
        3.2.3 市场信用机制的不成熟
    3.3 法学上人力资本出资的困境
        3.3.1 公司资本的充足
        3.3.2 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4 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制度构建
    4.1 人力资本出资制度立法的整体构想
        4.1.1 关于人力资本出资的地方立法尝试
        4.1.2 人力资本出资制度的演进路径及立法框架
    4.2 人力资本出资具体法律制度构建
        4.2.1 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体系
        4.2.2 人力资本出资的责任机制
        4.2.3 人力资本出资的运行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人力资本应作价入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出资法律制度研究[D]. 李思睿.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2]青海省草地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社研究[D]. 贾瑞珂. 青海大学, 2019(04)
  • [3]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影响因素及激励政策研究[D]. 苏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基于夹层融资契约设计的技术创业型企业股权动态配置研究[D]. 惠祥.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1)
  • [5]股权激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基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案例分析[J]. 聂常虹,武香婷. 管理评论, 2017(04)
  • [6]论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制度构建[D]. 吕彭. 山西大学, 2014(04)
  • [7]基于人力资本入股的企业员工收益分配研究[D]. 陈明羽. 西安工业大学, 2013(07)
  • [8]人力资本股权化探析[D]. 方雅舟.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 [9]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共同主导范式下的企业劳资分配关系研究[D]. 孙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10]我国人力资本出资法律问题研究[D]. 曹云倩. 河北经贸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人力资本应以股份计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