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煤层气资源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煤层气资源

一、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瑞,傅雪海,张宝鑫,冯嘉楠,李伟松[1](2021)在《煤系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前景初探——以华北太原组为例》文中指出煤系碳酸盐岩天然气的勘探前景是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以华北太原组为例进行初步研究分析。太原组是华北最有利的生烃岩系之一,煤层之上发育多套灰岩。近年来,丰富的太原组碳酸盐岩天然气资源在山西霍西煤田被发现,该发现可为今后煤系碳酸盐岩天然气的勘探提供启示。首先剖析了霍西煤田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实例,其次对太原组灰岩的空间展布规律、太原组烃源岩和热演化程度、灰岩储层发育、盖层、圈闭、运移和保存条件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太原组煤层-灰岩沉积组合与其上的多套泥岩和煤层可以组成生储盖组合,而储层的近烃源岩优势使得煤系气易于在太原组灰岩中聚集。从太原组煤和灰岩厚度分布特点来看,北部煤层厚而灰岩薄,南部煤层薄而灰岩厚。从烃源岩角度来看,太原组煤层和暗色泥岩是优质的烃源岩,而中等变质程度的煤有利于游离的煤成气的形成。从储集空间来看,华北许多地区太原组灰岩普遍具有较好的岩溶和裂隙储集空间发育。从封盖条件看,太原组灰岩层上覆的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因此,太原组具有煤系碳酸盐岩气藏形成所需的物质基础。此外,华北太原组煤系碳酸盐岩气藏的形成需要多个地质要素在时间与空间上相互匹配。煤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和圈闭的发育是气藏得以形成的前提,晚期成藏是气藏能否形成的关键。华北主要含煤盆地均广泛发育圈闭,而盆地新生代总体伸展背景下的局部隆升以及现今煤矿采动导致的储层压力降低都可能有利于煤系气向煤系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中运移和聚集。

李勇,许卫凯,高计县,吴鹏,陶传奇,田阳,李军辉,张怡乐[2](2021)在《“源-储-输导系统”联控煤系气富集成藏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文中指出煤系气资源丰富,如何系统认识煤系多种非常规天然气富集成藏机制,是实现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从"源-储-输导系统"时空耦合配置角度,阐明煤系生烃—运聚—成藏的关键过程和主控因素,建立煤系气富集序列,丰富煤系气综合成藏内涵。稳定烃源岩是煤系气富集的基础,沉积微相宏观上控制优势储层展布,储层物性微观上决定成藏有效性,在输导体系影响下动态调整构成煤系综合含气系统。输导系统和储集系统受控于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生烃强度和生烃演化过程直接影响气体运移和聚集,输导系统转换是界定源内滞留和源外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输导系统转换界面之下,以煤系煤层和页岩内部发育的微纳米孔喉网络作为储集系统,煤系气在其中不运移或短距离运移;界面之上以砂体、裂缝和断层作为输导系统,煤系气就近或远距离运移。在此基础上,提出煤系气综合成藏序列,包括原位滞留型(包括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气及页岩气)、近源充注型(包括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致密气)和远源调整型(包括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砂岩气和马家沟组灰岩气)的煤系气综合聚集模式,借此分析了华北地台煤系气富集规律和勘探方向,为煤系多气多层综合开发提供借鉴。

冯琦[3](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与油气赋存》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多个构造域交汇的部位,地质构造特征复杂,其中又以西缘中南段最为典型。该地区已开发马家滩、大水坑等中生代油田。近年来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在奥陶系、二叠系等多个地层钻获高产工业气流,显示其在多个层系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然而,该地区断裂构造特征极其复杂,已发现的油气藏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明显,且经历了多期次强烈的后期改造,加之前期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探井较少,致使对该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的认识存疑较多,油气赋存、成藏主控因素仍不甚明确。本文以西缘中南段为主要研究对象,调研前人诸多研究成果,对新采集及重处理的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进行了精细剖析,结合野外露头调查,系统研究了主要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和认识:研究区自西向东分别发育青铜峡—固原、青龙山—平凉、韦州—安国和惠安堡—沙井子四条分带断裂。在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东部的烟墩山—马家滩地区,以石炭—二叠系煤层及泥岩层为滑脱面,发育多组次级断裂。此外在天环向斜西部还发育多组与西缘构造演化相关的低序级断层。厘定了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覆构造并进行了详细讨论。研究区自北向南可划分为石沟驿—马家滩、惠安堡、沙井子三段,呈现南高北低的构造格局。其中,北部的韦州—石沟驿向斜与周边地层呈现出明显的不协调性,分析认为该复向斜为由南向北滑覆形成,叠加在已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之上,分别以奥陶系顶风化剥蚀面、石炭—二叠系及刘家沟组、延安组的煤层及泥岩层和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为滑脱面,并使二叠系砂岩发生脆—韧性变形,由南向北滑移,并在前缘及外缘形成推挤带,该构造形成时间在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沉积前。在上述成果与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生长地层分析、平衡剖面恢复、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统计等研究,认为研究区演化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而现今构造格局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晚期以来。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西缘中南段发生了强烈的自西向东逆冲挤压,并由于挤压强度的差异形成了南高北低的格局,形成了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和叠加其上的拆离滑覆构造。而此后研究区及邻区又经历了早白垩世伸展、晚白垩世区域性隆升、始新世反转伸展断陷、中新世晚期差异升降,使断裂构造格局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区发育多套烃源岩,油气藏赋存于多个层位、类型多样,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类型有中生界构造油藏、上古生界构造—岩性油气藏、石炭系羊虎沟组致密气藏、中上奥陶统海相页岩气以及煤层气等。构造活动对油气藏赋存控制明显,如控制烃源岩的展布范围和热演化程度、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及演化,在改善储层物性、提供运移通道等方面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同时也会造成油气藏的重新调整再分配或破坏散失。

董大忠,邱振,张磊夫,李树新,张琴,李星涛,张素荣,刘翰林,王玉满[4](2021)在《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沉积研究进展与页岩气新发现》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成功规模效益开发,使我国页岩气跨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确立了页岩气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丰富,有望成为我国页岩气增储上产的现实领域。目前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地质评价还处在初期阶段,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特征与分布、沉积模式、有机质富集机理等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相关研究有待深入。通过系统厘定海陆过渡相相关概念与特征,明确了国内外典型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系统总结海陆过渡相页岩沉积研究现状与新进展,揭示了海陆过渡相中富有机质页岩有利发育环境、主要沉积模式和页岩气储层基本特征。系统梳理鄂尔多斯、四川、渤海湾等盆地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新发现,指出了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具有良好勘探开发前景。海陆过渡相页岩层系常伴有煤层,可进行页岩气、煤层气等联合开采,实现"体积开发",以期有效推动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大发展。

侯晓伟[5](2020)在《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共生成藏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下特有的岩性多样、旋回性叠置沉积产物——煤系,具备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及合探共采的基础和可能,亟需开展创新性探索。本文力求全面地表征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效应,探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煤系气运移机理及赋存规律,揭示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及有效含气层段地质选择过程。以沁水盆地太原组–山西组煤系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调研→野外勘探→实验测试→数值模拟→示范工程剖析→理论升华的综合研究思路,以分异–互联储层控气机理调控下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及有效含气层段地质选择过程为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凝练出以下主要认识:(1)精细评价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基础地质条件:指出了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III型干酪根,整体处于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聚集有机质煤不仅具有相对良好的物性条件,同时具备了极好的生烃潜力,对区内煤系气共生成藏潜力起决定性作用。有机–无机组分控制了煤系气储层孔裂隙系统的发育程度,依据控气作用差异性将全尺度孔裂隙系统(TPV)划分为束缚孔系统(IPV)和自由孔系统(MPV),前者控制了煤系气储层的吸附性能,后者则决定了煤系气储层的渗透能力;(2)深入阐释了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其地质控制效应:创新地提出变孔压缩系数理念并依此反演了深部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地质响应规律。构建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煤系气综合传输模型,阐述了煤系气运移/传输机理。综合运用直接法和间接法优选了煤系气原位含气性评价方案,剖析了原位煤系气含量的地质控制效应,阐明了深部煤系气差异性分段式赋存规律;(3)详实剖析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地质演化过程及共生成藏效应:划分出源–储综合体系叠置配套期、初次生烃高峰期、生烃停滞–动态调整期、二次生烃高峰期和共生调整定型期五个煤系气共生成藏地质演化阶段,明确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关键期。建立了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地质演化模式并定量评价了煤系气运移和赋存规律的阶段式地质演化过程。揭示了区内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并剖析了煤系气共生调节机制;(4)系统判识了煤系气有效含气层段时空发育规律并阐明了其地质选择过程:识别出煤系气共生含气层段空间规律性间断式分布特征,划分了煤系页岩气主导型共生气藏、煤层气主导型共生气藏和多元型煤系气共生气藏三类深部煤系气共生成藏组合类型。明确了煤系气共生有效含气层段需要同时兼具优势的生、储、盖组合配置——煤层发育程度决定了有效共生含气层段的发育程度,埋藏条件造就了共生煤系气优势气藏类型的差异性,有机–无机组分与物性特征限制了煤系页岩气和煤系砂岩气的成藏潜力。证实了区内广覆式共生煤系气藏具有气源同源性,揭示了有效含气层段多阶段分异性时空演化的地质选择过程。该论文有图226幅,表19个,参考文献300篇。

余志勇[6](2020)在《临兴地区含煤地层多类型气藏统筹勘探与资源预测》文中指出临兴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晋西挠褶皱带北部,目前已发现致密砂岩气、煤层气以及页岩气等天然气资源。本文通过对临兴地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三类天然气的成藏条件、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等进行分析,明确了三类天然气含气量分布规律、气藏特征,并从统筹勘探角度对三类天然气资源量进行预测、对统筹勘探有利区进行优选。临兴地区具有广覆式烃源岩(煤岩、泥岩),其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处于成熟至过成熟阶段,为三类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同时研究区内广泛发育有不同类型储集砂体、含气煤层与含气页岩,且各类储集层累计厚度较大,为三类天然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储集条件。此外,区内砂岩、泥岩和煤层在垂向上频繁叠置,形成多套生储盖组合,有利于进行多类型天然气统筹勘探。通过对临兴地区三类气藏成藏期次、成藏演化过程研究可知,其主要成藏时期均为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其中早白垩世是最重要的成藏期。在早白垩世,由于地温升高和局部岩浆烘烤的影响,各类烃源岩进入高成熟阶段,此时以煤岩和泥页岩为主的烃源岩开始大量生气,并且在异常高压作用下以东部紫金山岩体为中心向外运聚。晚白垩世至今地层持续抬升,三类气藏亦经历了次生演化过程,原生气藏遭到不同程度的调整、散失甚至完全破坏,同时也接受了研究区西侧远源天然气的补充,最终形成了现今天然气分布状态。临兴地区三类天然气的含量分布均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三类天然气中以煤层气含气量最高,并存在“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致密砂岩气次之,且存在“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页岩气含气量最低,其分布规律与煤层气大致相同,但高含气中心较煤层气向西南方向偏移。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法对三类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临兴地区致密砂岩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砂岩孔隙度,而煤层气与页岩气成藏主控因素相同,均为有机质丰度。采用面积丰度法预测了三类天然气资源量,并从统筹勘探理论角度出发计算了总资源量。三类天然气统筹前预测资源量总和为2101.98×108m3,其中致密砂岩气为886.88×108m3、煤层气为981.27× 108m3、页岩气为233.83 × 108m3;依据统筹勘探理论三类天然气预测资源量总和为2430.41 ×108m3,其中致密砂岩气为999.69×108m3、煤层气为1114.50×108m3、页岩气为316.22× 108m3。统筹勘探使三类天然气预测资源量增加了 328.16×108m3、增长15.61%,其中致密砂岩气增加了 112.81 × 108m3、增长12.72%,煤层气增加了133.23 ×108m3、增长13.58%,页岩气增加了 82.39 × 108m3、增长35.23%。总体看来,统筹勘探效果显着。根据三类天然气含量、气藏特征、采出方式异同等,优选出适用的统筹开发方式,并按照不同类型气藏组合下单采及统筹开发资源量标准,划分了单采及统筹开发有利区。研究区内致密砂岩气有利区为T25-T13-L9井区、L4-L5井区、T24-T29井区;煤层气有利区为T25-T13-L9井区、T3-T9井区、T24-T29井区以及雷家碛以南部分区域;页岩气有利区为T25-T13-L9井区、T9井区;致密砂岩气与煤层气统筹开发有利区为T25-T13-L9井区、T24-T29井区;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统筹开发有利区为T25-T13-L9井区;煤层气与页岩气统筹开发有利区为T25-T13井区、T3-T9井区;三类气藏统筹开发有利区为T13-T25-L9 井区。

刘灿[7](2020)在《山西兴县石炭系本溪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文中研究表明山西兴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华北地块晚古生代煤的主力产煤区之一,其石炭-二叠系煤的地质勘探工作离不开煤地质学的研究。近年来,关于盆地东缘二叠系煤的煤岩特征、聚煤规律和成煤环境等系统研究日趋完善,而有关石炭系本溪组煤地质学研究却很少涉及。本文在全工业分析、矿物学分析、煤岩组分分析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石炭系本溪组煤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和成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二段煤为低变质气煤,煤中水分及固定碳产率较低,灰分、挥发分、全硫及镜质组含量较高。煤岩结构疏松,矿物含量较高,以高岭石为主。在镜下,高岭石多呈条带状和团粒状分布。煤中富集Fe、K、Si、Al、V、Cr、Ni、Rb、Zr、Hf、U、La、Ce、Pr、Nd、Sm,亏损Na、Sr、Th,稀土元素Ce无异常,Eu呈弱负异常,配分模式曲线呈左倾和近水平两种形态,轻稀土元素分化严重。成煤环境表现为极潮湿强覆水的咸水沉积环境,成煤沼泽类型属于富营养低位泥炭沼泽。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一段煤为低变质气煤,煤中水分产率中等,灰分、固定碳及全硫含量较低,挥发分及镜质组含量较高。煤岩致密性较差,矿物含量较低,以高岭石为主。在镜下,高岭石主要以附着煤岩表面的方式赋存。煤中富集Mg、Ca、Na、Ni、Ba,亏损Mn、Ti、K、Cu、Zn、Rb、Nb、Hf、Ta、Th,稀土元素无Ce、Eu异常,重稀土元素含量稳定。成煤环境表现为潮湿覆水的咸水沉积环境,成煤沼泽类型属于贫营养高位泥炭沼泽。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二段成煤沼泽处于早期低位发育阶段,水体富营养化,因此煤中灰分及矿物含量较高于本溪组一段煤,进而造成煤中Al、Si、V、Cr、Rb、Nb、Hf、Ta、Cu含量较高。本溪组一段煤由于其吸水能力强,成煤植物喜Ca、亲Mg,古土壤贫Ti、贫Mn,因而在海水的影响下,煤中水分、Ca、Mg含量较高于本溪组二段煤,Ti、Mn含量则较低。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煤属于近海含煤岩系,其聚煤作用开始于海退期,终止于海侵期,由于成煤期海侵速度较快、泥炭累积厚度较小、成煤速度缓慢,所以煤层厚度较薄。在煤化作用期间,煤层长期处于低温、低压环境中,因此其变质程度低于唐公塔矿区太原组6号煤和双柳矿区山西组4号煤,进而造成煤中挥发分产率相对较高。此外,由于受海水影响较大,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煤表现高Ni特征。

刘金城[8](2020)在《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层序地层及矿产资源分布》文中指出通过对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进行的基于露头和岩心的相、古土壤和层序地层分析,论文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在该格架内,分析了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盆地充填演化和矿产资源成矿(藏)作用、时空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包含13种相组合,分别记录了以下沉积体系:中陆棚(开阔陆棚)(FA1)、内陆棚(局限陆棚、陆棚海湾或陆棚泻湖)(FA2)、浪控滨面(FA3)、潮控海湾(FA4)、泻湖(FA5)、开阔海岸潮坪(FA6)、碳酸盐开阔海岸潮坪(FA7)、非三角洲海岸平原(FA8)、河控三角洲(FA9)、浪控三角洲(FA10)、潮-浪混控三角洲(FA11)、冲积平原(FA12)和湖泊(FA13)。其中,FA1和FA2属于陆棚沉积体系;FA3–FA11属于海岸沉积体系;FA12和FA13属于陆相沉积体系。(2)华北晚古生代克拉通内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识别出七种古土壤类型,包括有机土(P1)、原始土(P2)、变性土(P3)、潜育土(P4)、钙质土(P5)、石膏土(P6)和氧化土(P7)。其中,有机土和氧化土主要发育在潮湿、排水良好的环境中;钙质土和石膏土主要发育在半干旱-干旱、排水良好和季节性降水环境中;变性土和潜育土主要发育在半潮湿和季节性降水环境中。(3)通过相和古土壤类型的地层叠置样式的观察,识别出三种主要类型的地层旋回类型,包括下部碳酸盐陆棚-上部内陆棚至海岸旋回(SC1)、海岸-内陆棚旋回(SC2)和河流-湖泊旋回(SC3),每一种地层旋回记录了一个典型的层序类型;根据生物地层约束下的层序地层对比,论文在华北晚古生代克拉通内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中共识别出33个层序(即层序1–层序33),这些层序从盆地边缘的被陆上不整合面(SU)限定的SC3型层序和/或被浪蚀面(WRS)或潮蚀面(TRS)再作用并替代的陆上不整合面(WRS/SU或TRS/SU)限定的SC2型层序向盆地中心过渡为被WRS/SU或TRS/SU限定的SC1型层序。根据跨越层序1–层序33界面的相迁移的相对强度和/或华北陆表海内记录的海侵-海退旋回的强度,本论文提出了一个三重层序地层级别体系。其中,整个华北晚古生代克拉通内盆地充填被定义为一级层序I;嵌套在层序I中的5个层序(即层序A-层序E)被划分为二级层序;嵌套在层序A-层序E中的层序1–层序33被划分为三级层序。(4)以二级层序为单元,将华北晚古生代克拉通内盆地充填划分为饥饿充填早期(层序A)、饥饿充填晚期(层序B)、平衡充填时期(层序C)、过饱和充填早期(层序D)和过饱和充填晚期(层序E)5个演化阶段。在这5个演化阶段内,华北西部主体沉积背景分别为岩溶地貌、海岸至内陆棚(局限陆棚、陆棚海湾或陆棚泻湖)、碳酸盐陆棚(开阔陆棚)、河流-三角洲和内陆河流-湖泊环境。根据生物-年代地层对比,华北盆地层序A和层序B海侵-海退旋回大体上分别与北美新墨西哥州西南部和亚利桑那州东南部的Pedregosa和Tombstone二级层序的海平面升降同步;层序C至层序E海侵-海退旋回大体上与北美德克萨斯州西部的Transpecos二级层序的海平面升降同步。(5)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煤炭、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石灰岩、高岭土、铝土矿和铁矿八种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独一无二的时空分布模式反映了华北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海平面升降、气候和沉积过程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饥饿充填早期赋存的G层铝土矿和山西式铁矿与该时期华北克拉通受古亚洲洋俯冲导致的沉降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占压倒性优势导致的研究区沉积背景从岩溶地貌转变为海岸至内陆棚环境有关;饥饿充填晚期赋存的煤、煤层气、致密气和页岩气储层与该时期内蒙古隆起剥蚀、沉积物供给量逐渐增加导致的研究区沉积背景主体为海岸至内陆棚环境有关;平衡充填时期赋存的煤、页岩气储层和石灰岩与该时期沉积物供给速率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持平导致的研究区从北往南长期维持海岸平原、内陆棚和中陆棚的沉积格局有关;平衡充填晚期赋存的高岭岩与该时期全球海平面下降驱使的海岸平原泥炭遭受风化有关;过饱和充填早期赋存的煤、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储层与该时期沉积物供给速率开始大于可容空间增长速率导致的研究区沉积背景从内陆棚依次过渡为河流-三角洲和内陆河流-湖泊环境有关;过饱和充填晚期赋存的致密气储层与该时期内蒙古隆起强烈抬升、全球海平面下降和亚热带干燥气候占主导导致的研究区主体为内陆河流-湖泊环境有关。

陶传奇[9](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储层及资源赋存的特性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深部煤储层钻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开展了煤的物质组成、覆压孔渗、低温液氮吸附、CO2吸附和高温高压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等测试研究。基于“煤化作用分异-生烃期次剖析-温压特性影响-吸附孔控制-地质作用控藏”这一主线,精细描述了深部煤储层及煤的发育特征,恢复了煤系地层埋藏史、关键生烃期次,量化表征了深部煤储层煤不同尺度的微观孔隙发育特性,揭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煤的吸附/解吸特性,剖析了深部煤层气的富集成藏规律,建立了深部煤层气富集区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深部煤储层钻测井地质资料,结合数值模拟研究方法,恢复了临兴地区煤系地层埋藏史、热史和煤的成熟度史,阐明了煤层气储层成藏演化特征,揭示了临兴地区煤储层大埋深、高温压、煤变质程度差异分布的规律。8+9号煤层埋深为1086~2158 m,平均为1870 m;煤储层地温为38.4~63.0℃,储层压力主要为10.0~20.5 MPa;煤的最大镜质体反射率主要为1.06~1.5%,在岩浆热事件影响区,可增大至3%以上。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分析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布规律,同时,与煤系地层埋藏史、煤成熟度史的恢复结果相结合,揭示出临兴地区煤系地层存在两个关键生烃期次。明确出关键生烃期的发生,为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的富集成藏奠定了气源基础。(2)依据煤低温液氮吸附和CO2吸附测试分析,阐述了煤的微观孔隙发育特征。指出在1.7~100nm孔径范围内,10~100 nm的孔隙主要贡献了煤的孔隙体积,2~3 nm的孔隙主要贡献了煤的孔比表面积。在0.489~1.083 nm孔径范围内,超微孔的孔径分布呈双峰型,两个峰值区间分为0.56~0.62 nm和0.82~0.88 nm,超微孔的孔比表面积占吸附孔总孔比表面积的98.79~99.52%。指出在深部高压条件下,超微孔对深部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起到决定性控制。同时,阐述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孔体积、孔比表面差异发育的特征规律。(3)针对深部煤储层高温、高压的特殊地质条件,开展了煤的高温高压等温吸附/解吸实验。揭示出煤的吸附特性受温度负效应和吸附压力正效应的双重控制,煤的变质程度通过影响煤孔体积和孔比表面积的发育特性,从本质上控制着煤的吸附特性。从热力学能量变化的角度,诠释了煤吸附甲烷难易程度的微观能量变化控制机理。在煤吸附甲烷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吸附势、吸附空间及表面自由能等微观能量的变化。揭示出高温高压条件下亦存在解吸滞后效应,应用Frechet距离可以量化评价解吸滞后效应的强弱,温度的升高会使滞后效应逐渐变弱。探讨了多种含气量预测方法与预测模型的适用性,指出吸附势理论在深部煤储层含气性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即考虑温度、压力、煤变质程度三个关键地质参数,又充分体现煤微小孔对吸附甲烷的影响。(4)对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进行了解剖,总结出煤变质程度、温压条件及地质条件控制了深部煤储层含气量的差异分布。指明煤的吸附特性、储层温压、沉积条件、构造条件及水动力条件是影响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的5个关键控因,同时,建立了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区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李夏[10](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研究区气藏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其主控因素,总结了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预测了有利勘探区,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依据。临兴地区石炭-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条件较好。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处于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已达到生气高峰。研究区储层主要以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岩石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和岩屑。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其次为原生孔隙和裂缝。研究区砂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局部发育较好的储层。区域盖层主要为河流相泥岩,厚度可达60~110 m,分布稳定。临兴地区断裂不甚发育,具备较好的在保存条件。利用三孔隙度曲线重叠法、声波时差法、交会图版法等多种方法,对研究区进行气层解释,共解释气层47层,差气层16层,含气水层2层。该区致密砂岩泥质含量偏高,因此对印尼公式的各项参数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提高了该区砂岩含气量计算的精度。计算结果表明,本区致密砂岩含气量呈现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规律,东部砂岩含气量在平面上绕紫金山岩体呈环带状分布。采取偏相关性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含气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含气量的最主要因素为砂岩孔隙度,其次为含气饱和度,第三为含气砂岩直接盖层排替压力。通过详细的气藏解剖得出,气藏类型以岩性气藏和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为主,其次为构造气藏。气藏分布规律为:①储集物性较好的砂体决定着岩性气藏的分布;②背斜、鼻状构造控制构造气藏的分布;③断裂及构造微裂缝的发育程度决定着上部气藏分布层位。利用面积丰度法,预测全区天然气资源量为1645.36×108 m3,其中岩性圈闭资源量1044.15×108m3,构造圈闭资源量601.21×108m3。根据气藏分布主控因素,共优选出Ⅰ类有利区3块、Ⅱ类有利区2块。Ⅰ类有利区分别位于赵家坪乡周边的LX4-LX7井区域、圪挞上乡周边LX2-LX8以西的区域和兔坂镇LX1-TB05周边的区域;Ⅱ类有利区位于研究区东北部贺家会乡以北的区域和研究区西部LX-3井以西、第八堡乡以东的区域。

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煤系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前景初探——以华北太原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霍西煤田实例及启示
2 太原组空间展布规律
3 太原组烃源岩和热演化程度
4 太原组灰岩储集空间
5 盖层条件
6 圈闭、运移和保存条件
7 结 论

(2)“源-储-输导系统”联控煤系气富集成藏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煤系烃源岩
    2.1 发育特征
    2.2 生烃潜力与演化
3 煤系气储层
    3.1 自源储层物性与含气性
    3.2 相控下的砂岩储层物性
4 煤系气输导系统与源储关系
5 煤系气综合聚集模式及启示
    5.1 煤系气综合聚集模式
    5.2 区域性煤系沉积规律与勘探方向
6 结 论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与油气赋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西缘构造属性
        1.2.2 西缘分段性
        1.2.3 西缘及邻区构造演化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分布特点
        2.2.1 中、上元古界
        2.2.2 下古生界
        2.2.3 上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研究区地震地层特征
第三章 西缘中南段断裂构造特征
    3.1 断裂特征
        3.1.1 边界断裂
        3.1.2 东西分带断裂
        3.1.3 南北分段断裂
        3.1.4 次级断裂
        3.1.5 低序级断层
    3.2 构造分段特征
        3.2.1 马家滩段构造特征
        3.2.2 甜水堡段构造特征
        3.2.3 沙井子段构造特征
第四章 西缘中南段拆离滑覆构造的发现与厘定
    4.1 拆离滑覆构造的定义
    4.2 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覆构造的确定依据
        4.2.1 地震反射特征不协调
        4.2.2 地层厚度与沉积特征不协调
        4.2.3 构造特征不协调
    4.3 韦州—石沟驿拆离滑覆构造特征
        4.3.1 拆离滑覆构造的展布范围
        4.3.2 拆离滑覆构造变形系统特征
    4.4 拆离滑覆构造的滑移方向、距离与形成时间
        4.4.1 滑移方向
        4.4.2 滑移距离
        4.4.3 形成时间
第五章 西缘中南段构造演化过程及动力学背景
    5.1 前中生代西缘中南段构造演化背景
        5.1.1 早古生代台地边缘阶段
        5.1.2 晚古生代克拉通内拗陷阶段
    5.2 西缘中南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5.2.1 三叠纪—中侏罗世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
        5.2.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坳陷盆地
        5.2.3 晚白垩世以来后期改造
    5.3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构造演化对油气赋存的影响
    6.1 研究区油气藏主要类型与分布特点
        6.1.1 油气藏类型
        6.1.2 油气藏分布
    6.2 构造活动对油气成藏赋存的影响
        6.2.1 构造活动对烃源岩演化的控制
        6.2.2 构造活动对圈闭形成的控制
        6.2.3 构造活动对油气疏导运聚的控制
        6.2.4 后期改造对原生油气藏的破坏与调整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沉积研究进展与页岩气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海陆过渡相概念与划分
2 国外典型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
    2.1 美国圣胡安盆地白垩系
    2.2 澳大利亚北卡那封盆地三叠系与波拿巴盆地侏罗系
3 国内典型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
    3.1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与山西组
    3.2 南华北盆地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与山西组
    3.3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与山西组
    3.4 四川盆地二叠系龙潭组
    3.5 湘中盆地二叠系龙潭组与大隆组
4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沉积研究进展
    4.1 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环境
        4.1.1 三角洲相页岩
        4.1.2 泻湖相页岩
    4.2 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
    4.3 页岩气储层特征
5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新发现及前景
    5.1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新发现
    5.2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前景展望
6 结论

(5)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共生成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特征
3 煤系气共生成藏基础地质条件评价
    3.1 煤系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3.2 煤系气储层物性特征评价
    3.3 煤系气源–储层综合评价体系
    3.4 小结
4 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研究
    4.1 煤系气储层输导体系地质控制效应
    4.2 多尺度煤系气储层中煤系气综合传输模型
    4.3 煤系气储层气体运移特征与传输机理
    4.4 深部煤系气赋存特征与赋存规律
    4.5 小结
5 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
    5.1 研究区构造演化史
    5.2 煤系气共生成藏地质演化过程
    5.3 煤系气共生成藏关键期
    5.4 煤系气共生成藏效应
    5.5 小结
6 煤系气共生含气层段及共生成藏组合类型
    6.1 有效含气层段空间分布特征及共生成藏类型
    6.2 有效含气层段地质基础与时空配置条件
    6.3 煤系气有效含气层段地质选择过程
    6.4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临兴地区含煤地层多类型气藏统筹勘探与资源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完成工作
2 成藏地质背景
    2.1 盆地演化
    2.2 研究区地层
    2.3 研究区构造
3 成藏条件分析
    3.1 烃源岩评价
    3.2 储集层评价
    3.3 盖层与生储盖组合
    3.4 保存条件
4 气藏形成过程及其分布
    4.1 气藏形成与演化过程
    4.2 气层识别方法
    4.3 气层评价
5 气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5.1 致密砂岩气藏特征
    5.2 煤层气藏特征
    5.3 页岩气藏特征
    5.4 主控因素分析
6 统筹勘探及其运用
    6.1 统筹勘探技术与资源预测
    6.2 统筹开发分析
    6.3 统筹开发方式优选
    6.4 统筹开发有利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山西兴县石炭系本溪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炭系煤
        1.2.2 成煤环境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演化与聚煤作用
    2.2 区域上古生界简述
    2.3 兴县关家崖地区地质概况
第3章 煤岩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实验方法
    3.2 本溪组二段煤
        3.2.1 煤岩类型
        3.2.2 显微特征
        3.2.3 无机矿物
    3.3 本溪组一段煤
        3.3.1 煤岩类型
        3.3.2 显微特征
        3.3.3 无机矿物
    3.4 煤岩学特征对比
第4章 煤地球化学特征
    4.1 本溪组二段煤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2 本溪组一段煤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煤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
第5章 成煤环境研究
    5.1 煤系沉积背景
    5.2 成煤环境
        5.2.1 本溪组二段煤
        5.2.2 本溪组一段煤
    5.3 成煤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层序地层及矿产资源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1.2.2 克拉通内层序地层的研究现状
        1.2.3 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层序地层的研究现状
        1.2.4 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岩石地层特征
        2.2.2 生物地层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相分析
    3.1 陆棚沉积体系
        3.1.1 相组合1(FA1):中陆棚(开阔陆棚)
        3.1.2 相组合2(FA2):内陆棚(局限陆棚、陆棚海湾或陆棚泻湖)
    3.2 海岸沉积体系
        3.2.1 相组合3(FA3):浪控滨面
        3.2.2 相组合4(FA4):潮控海湾
        3.2.3 相组合5(FA5):泻湖沉积
        3.2.4 相组合6(FA6):开阔海岸潮坪
        3.2.5 相组合7(FA7):碳酸盐开阔海岸潮坪
        3.2.6 相组合8(FA8):非三角洲海岸平原
        3.2.7 相组合9(FA9):河控三角洲
        3.2.8 相组合10(FA10):浪控三角洲
        3.2.9 相组合11(FA11):潮-浪混控三角洲
        3.2.10 海岸沉积体系总结
    3.3 陆相沉积体系
        3.3.1 相组合12(FA12):冲积平原
        3.3.2 相组合13(FA13):湖泊
    3.4 本章小结
4 古土壤分析
    4.1 古土壤类型和成土环境解释
        4.1.1 古土壤类型1(P1):有机土
        4.1.2 古土壤类型2(P2):原始土
        4.1.3 古土壤类型3(P3):变性土
        4.1.4 古土壤类型4(P4):潜育土
        4.1.5 古土壤类型5(P5):钙质土
        4.1.6 古土壤类型6(P6):石膏土
        4.1.7 古土壤类型7(P7):氧化土
    4.2 本章小结
5 层序地层分析
    5.1 地层单元、界面和层序模式
        5.1.1 地层旋回 1(SC1):下部碳酸盐陆棚—上部内陆棚至海岸旋回
        5.1.2 地层旋回 2(SC2):海岸-内陆棚旋回
        5.1.3 地层旋回 3(SC3):河流-湖泊旋回
    5.2 层序地层划分及对比
        5.2.1 层序 1-层序 6
        5.2.2 层序 7-层序 11
        5.2.3 层序 12-层序 17
        5.2.4 层序 18-层序 27
        5.2.5 层序 28-层序 33
    5.3 层序地层级别
    5.4 本章小结
6 盆地充填演化
    6.1 饥饿充填早期
    6.2 饥饿充填晚期
    6.3 平衡充填时期
    6.4 过饱和充填早期
    6.5 过饱和充填晚期
    6.6 本章小结
7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7.1 能源矿产
        7.1.1 煤和煤层气
        7.1.2 页岩气
        7.1.3 致密砂岩气
    7.2 金属矿产
        7.2.1 铝土矿和铁矿
    7.3 非金属矿产
        7.3.1 高岭岩
        7.3.2 石灰岩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煤层气的概念与内涵
        1.2.2 深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1.2.3 深部煤储层温压及地应力条件
        1.2.4 深部煤储层吸附/解吸及含气性
    1.3 面临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本章小结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构造发育特征
    2.3 地层与含煤地层
    2.4 岩浆活动特征
    本章小结
3 深部煤储层地质条件及演化特征
    3.1 深部煤储层演化特征
        3.1.1 构造演化史特征
        3.1.2 埋藏史与成熟度史数值模拟
        3.1.3 关键生烃期次恢复
    3.2 深部煤储层地质条件
        3.2.1 煤层的埋深
        3.2.2 地温场分布特征
        3.2.3 储层压力变化规律
        3.2.4 地应力状态特征
    3.3 煤的物质组成及孔渗特征
        3.3.1 宏观煤岩特征
        3.3.2 显微煤岩及工业分析
        3.3.3 煤的变质程度
        3.3.4 煤孔渗特性
    本章小结
4 高温高压作用下煤的吸附/解吸特性
    4.1 实验样品条件
    4.2 实验煤样的低温液氮吸附
        4.2.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
        4.2.2 孔隙类型与孔径分布
        4.2.3 煤变质程度控制下的孔隙发育特性
    4.3 实验煤样的二氧化碳吸附
        4.3.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
        4.3.2 孔径分布特征
        4.3.3 基于DFT理论的孔隙特征分析
    4.4 高温高压条件下煤的吸附/解吸实验
        4.4.1 实验设备与实验条件
        4.4.2 高温高压控制下煤的吸附特性
        4.4.3 高温高压吸附过程中微观能量变化
        4.4.4 高温高压控制下煤的解吸特性
    本章小结
5 深部煤储层含气性特征
    5.1 含气量求取方法适用性探讨
    5.2 深部煤储层吸附气量预测
        5.2.1 温压对吸附势与吸附空间的控制
        5.2.2 深部煤储层吸附气量预测模型
    5.3 深部煤储层含气量空间变化
        5.3.1 含气量的平面分布
        5.3.2 含气量纵向上的变化
    5.4 深部煤储层解吸气与残余气
    5.5 深部与浅部煤层气的差异变化
    本章小结
6 深部煤层气控气特征及选区评价
    6.1 沉积条件控气特征
        6.1.1 沉积相及聚煤作用
        6.1.2 煤的物质组分控气
        6.1.3 围岩封闭性
    6.2 构造条件控气特征
        6.2.1 褶皱与断层发育特征
        6.2.2 褶皱与断层控气
    6.3 水文地质条件控气
        6.3.1 区域水动力条件
        6.3.2 流体势的计算
        6.3.3 水动力控气
        6.3.4 水化学条件
    6.4 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类型分区
    6.5 深部煤层气富集区评价
        6.5.1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
        6.5.2 富集区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及其特征
    2.3 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标志
3 天然气成藏条件
    3.1 烃源条件
    3.2 储层特征
    3.3 盖层特征
    3.4 保存条件
4 气层解剖及含气量计算
    4.1 气层识别与评价
    4.2 含气量计算研究及分布特征
5 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5.1 气藏特征描述
    5.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5.3 气藏分布规律
6 资源潜力及有利区优选
    6.1 资源潜力分析
    6.2 有利区优选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主要成果

四、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系煤层气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系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前景初探——以华北太原组为例[J]. 王瑞瑞,傅雪海,张宝鑫,冯嘉楠,李伟松. 煤炭科学技术, 2021
  • [2]“源-储-输导系统”联控煤系气富集成藏机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J]. 李勇,许卫凯,高计县,吴鹏,陶传奇,田阳,李军辉,张怡乐. 煤炭学报, 2021(08)
  • [3]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南段构造特征及演化与油气赋存[D]. 冯琦. 西北大学, 2021(12)
  • [4]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层系沉积研究进展与页岩气新发现[J]. 董大忠,邱振,张磊夫,李树新,张琴,李星涛,张素荣,刘翰林,王玉满. 沉积学报, 2021(01)
  • [5]沁水盆地深部煤系气储层控气机理及共生成藏效应[D]. 侯晓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临兴地区含煤地层多类型气藏统筹勘探与资源预测[D]. 余志勇.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山西兴县石炭系本溪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D]. 刘灿.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8]华北西部晚古生代克拉通内层序地层及矿产资源分布[D]. 刘金城.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D]. 陶传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 [10]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D]. 李夏.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系二叠系煤层气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