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退耕还林成效显着

庆阳退耕还林成效显着

一、庆阳市退耕还林成效显着(论文文献综述)

杨灿,魏天兴,李亦然,郑粮,陈宇轩[1](2021)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还林工程前后NDVI时空变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植被覆盖变化特征,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对于制定更为有效的生态修复战略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为研究区,以EOT算法为核心,基于GIMMS NDVI数据集和MODIS NDVI数据集的重叠时期数据,构建1982-2000年1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EOT NDVI),并联合MODIS NDVI数据(2001-2019年),形成1982-2019年逐月1 km NDVI数据集(EM NDVI),以探究研究区的NDVI时空动态变化。【结果】(1)EOT算法对GIMMS NDVI降采样应用是合理的,同时期EOT NDVI与MODIS NDVI之间的平均误差(ME)、平均值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均较小,且决定系数(R2)较高;(2)1982-2019年年均NDV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年均NDVI增长速率为0.007 8;(3)1982-2019年植被增长速率呈现空间异质性,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82-2000年)年均NDVI呈下降趋势的地区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2001-2019年)年均NDVI增加趋势显着的地区。【结论】研究成果可为评估生态恢复措施实施效果和未来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任玺锦[2](2021)在《甘肃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与预测》文中认为土地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各项活动的重要承载因素。本文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了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运用修正后的模型对2005—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并借助GIS等软件实现了其空间分布。最后,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3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拟为推动研究区土地合理利用,以及土地功能分区的科学划定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5—2020年,甘肃省各地类面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他地类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显着(幅度达60.58%)。研究区各地类之间的转化主要受“退耕还林还草”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耕地向林、草地的转移类型主要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建设用地作为转入型用地,接收了耕地和未利用地大量面积的转入;而未利用地是补充各类用地的重要来源,作为主要的转出型用地,在维持甘肃省用地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地区。(2)总体上,2005—2020年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现先大幅下降再匀速增加的趋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并且以调节、支持服务为主。在14个地级市中,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市的地均ESV呈现相对较高的价值水平,嘉峪关市、武威市、金昌市和酒泉市地均ESV较低,其余7个地级市的地均ESV处于中等水平且差异不明显。从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贡献率来看,面积具有绝对优势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贡献率约40%。林地、水域、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贡献率次之。(3)从ESV的空间分布来看,研究期间甘肃省ESV的空间分布差异显着。ESV低值区集中位于甘肃省未利用地广泛分布的北部地区,同时由于北部地区存在ESV当量因子较高的石羊河、疏勒河和黑河水域的分布,ESV的中高值区和高值区也零星、交错分布于此;而中低值区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区,中值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和西南部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近15a,各个时期不同等级的ESV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益/减损,但变化幅度不大。从ESV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来看,呈现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相关指数总体上大于0.45。(4)甘肃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整体处于甘肃省几何中心(103°.08′E,36°.66′N)的南部,反映出南部ESV略高于北部地区。期间,重心坐标表现出从南向北的转移轨迹,迁移距离在不断缩短,说明甘肃省南北间ESV趋于平衡和稳定。此外,关于甘肃省ESV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探究发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ESV的影响力最大。因此,ESV重心转移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存在密切关系。(5)在自然发展情景下,2030年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得到控制,但水域面积的减少值得被关注。2030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处于下降状态。从单项ESV来看,由于水域面积减少导致其生态系统主导的4项ESV有所下降。从不同等级的服务价值变化来看,中低值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其他等级下的ESV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2030年ESV空间正相关关系略微减弱。

邓礼强[3](2021)在《2001-2016年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和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文中认为植被物候与生产力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黄土高原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区,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和生产力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气候波动的响应,对该地区合理实施退耕还林(草)政策、有效利用植被资源和促进当地农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1~2016年的MODIS NDVI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提取了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节的起始期和结束期并计算植被的生长季长度,结合同期的植被生产力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和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并依据植被物候与生产力的多年变化趋势,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遥感物候的提取结果表明,2001~2016年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SOS)集中在4月上旬,开始日期最早小于90 d,最迟晚于160 d。生长季结束日期(EOS)一般在10月下旬,结束日期最早小于280天,最迟晚于第310天。生长季长度(LOS)平均为162天,生长季长度最短小于120天,最长超过200天。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整体以6 d/10a呈现提前趋势,生长季结束期以2.8 d/10a的趋势推迟,生长季长度以8.8 d/10a呈现延长趋势。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力(GPP)多年均值为515.17 g C/m2,空间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规律。植被生产力整体上以12.76 g C/(m2·a)的速率增加,增长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2)在时间响应关系上,整体的季前降水量增多和日照时长增加有助于植被SOS提前。气温对植被SOS影响比较复杂,整体上季前气温升高有利植被开始生长,但是10月与2月的平均温度、10-12月的最高温度和11月与1月的最低温度升高会推迟植被生长季的到来。植被EOS受7月份降水影响最显着,7月的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推迟,而多数月份的日照时长增加则会导致植被生长季提前结束。7月份的平均温度和9月的最高温度升高会导致EOS提前,而9月的夜间最低温度升高则会让植被EOS推迟。(3)在空间响应关系上,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开始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主要以负相关为主。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SOS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其中平均温度、日间温度和夜间温度主导植被生长季开始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6.03%,36.74%和15.35%。植被SOS受季前降水和日照时长控制的区域面积相差不大,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的西南部。植被EOS与日照时长呈不显着负相关,与其他气候因子的关系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33.43%的植被EOS受到季前降雨的控制,这些的区域的土地覆盖类型主要以林地为主。18.2%的植被EOS受日照因子控制,总体与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植被EOS受三个温度因子控制的区域面积相当,空间上无明显分布的规律。(4)黄土高原平均气温升高不利于植被生产力积累,可能的原因是气温升高会导致水分蒸散发较快,导致植被生长受到水分胁迫。植被生产力与其余四个气候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具体表现为,黄土高原北部的植被GPP主要受到降水变化的影响,黄土高原南部的植被GPP主要受到气温因子的影响。其中最高气温对黄土高原东南部影响较大,而最低温度则主要影响黄土高原西南角区域。日照时长占主导地位的区域面积占比为3.87%,主要以像元的形式分散在青海的高寒区域。(5)植被物候与生产力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74%的区域植被生长季延长有助于植被生产力增加,23.5%的区域LOS缩短反而会促进GPP增加。植被生长季开始期提前会促进71%区域的春季植被生产力增加,21.5%的区域植被春季生产力会因为植被SOS推迟而增加。研究区植被以EOS推迟、GPP增加为主体,占研究区面积的67.3%,而EOS提前、GPP增加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28.8%。

杨帆[4](2021)在《云南省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云南省巧家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的工程建设成效。本文在充分借助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其县域基本信息以及该地区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和实施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应用统计学知识和比较分析法,对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提升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的相关措施,以期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在此得出以下结论:(1)巧家县土地类型多样化。全县土地总面积为319400hm2,其中耕地总面积为74878.8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3.42%,林业用地达178500.9hm2,占总面积的55.9%;有林地面积72580.8hm2,占国土面积的22.7%;疏林地14.9hm2;灌木林地面积80609.0hm2,占国土面积的25.2%。但坡耕地的比例较大,15度—25度的土地大约23951.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1.99%。(2)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持续推进。巧家县自2002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累积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3400hm2,配套荒山造林11133.3hm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造特色经济林11120hm2,退耕还林以来,巧家县的优质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逐步合理化、多元化。退耕还林工程尤其在2014年—2019年期间实现了高效增长,2018年达到峰值相比前后年份平均增长4.2个百分点。(3)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显着。巧家县2012—2018年退耕还林期间,粮食总产量也有了大幅提升。每亩地粮食产量由250公斤,提高到了400公斤;粮食总产量提升了20%;2019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55666.6hm2,农民实现产值5亿余元;花椒种植20466.6hm2,实现产值近5.5亿元;芒果和蚕桑共种植84533.3hm2,实现产值近9.6亿元;板栗种植566.6hm2,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几项产业达到近21亿元。生态建设方面,2015—2019年巧家县的乔木、灌木、乔灌木培育规模增量较大,2015年三类林木的培育总量为1133.3hm2,2016年为666.7hm2,2017年为2000hm2,2018年为10000hm2,2019年为8579hm2。对比2015年和2019年的不同造林地生物量和枯落物总量,2019年不同造林地生物总量为149.9t/hm2,比2015年的143.4t/hm2增长了6.5t/hm2;2019年的不同造林地枯落物总量为145.7t/hm2比2015年的105t/hm2增长40.7t/hm2。在水土保持、预防自然灾害,调节局地气候,保护野生动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效益方面,能源利用结构得到优化,截止2018年巧家县累计建设沼气池42104口,节柴灶7.57万眼,推广太阳能37804m2;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参与退耕还林的热情和自觉保护退耕还林成果的积极性得到提高。(4)巧家县退耕还林问题犹存。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存在政策落实不充分,宣传工作不到位、工程实施保障性不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性不高等问题。下一步工作中应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结合地区实际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提升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巧家县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人才建设;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监督及评价体系建设。

吴雪娇[5](2020)在《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文中指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该区的贫穷与落后,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1999年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实施以来,改善了该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因此,水土流失治理等大规模生态建设背景下,黄土高原农业产值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规律尚未被充分理解。本文采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模型对该区农业(即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影响农业的因素,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业各因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以6个类型区为例具体进行剖析。结果如下:(1)1995年、2000年、2008年、2013年、2017年5个时期,农业的产值不断地增加,农业结构变化不显着,基本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次之,林业比偏小。从空间分布来看,种植业的产值中部低四周高,且从东向西递减;林业的产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畜牧业的产值由西北向东南递减。3个产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性。(2)1995年、2000年、2008年、2013年、2017年5个时期,机械、劳动力等投入因子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最大的促进因素,因此在现有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加大机械、劳动力等的投入力度可促进农业的发展。而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原来陡坡耕地转变为林地,因此地形因子客观上推动了林业的发展。(3)6个类型区3个产业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存在差异,对于种植业而言,安塞区为农村人口,安定区、吉县为农业机械总动力,长武县为人口密度,原州区为林草地占比,准格尔旗为年平均降水;对于林业而言,安塞区为年平均气温,安定区、长武县、吉县为人口密度,原州区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准格尔旗为林草地占比;对于畜牧业而言,安塞区为畜牧业规模,安定区、吉县为林草地占比,原州区为年平均气温,长武县、准格尔旗为人口密度。因此可根据不同类型区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增加该要素的投入,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的农业。

王小帆[6](2020)在《基于水文特征分析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是在黄土高原特有地貌形态背景下实施的一项大型土地整治工程,国际上并无先例参考。由于对黄土塬区的生态环境缺乏系统的认识,对黄土塬–沟道的水土动力没有深入的理解,使得这些工程措施对于减缓沟头前进、保护塬面的力度仍显不足。本文在充分调查现有固沟保塬工程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对固沟保塬实施区域进行了水文特征研究,并针对目前固沟保塬工程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主要研究结论为:(1)固沟保塬沟头回填工程可缓解沟头延伸,治理效果立竿见影,但是长期力度不足。据多源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分析发现,西峰区火巷沟2000年进行回填工程治理后短期效果明显,但至2017年沟头仍前进了48m。(2)根据实地调查结果,总结提出了固沟保塬工程常见的四种治理模式。分别为:(1)简单填埋型;(2)排水+填埋型;(3)排水+填埋+护坡型;(4)排水+填埋+生态护坡型。其中第四种模式合理处理了径流冲蚀、雨水溅蚀等问题,治理效果最优。(3)沟道所在子流域地貌特征的不同,会导致侵蚀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火巷沟所在子流域多为城区,道路硬化会加速径流汇流,因此侵蚀方式主要是水力冲刷型;冯堡沟所在子流域多为乡村农田,下垫面的渗透系数比较大,易形成优势通道和陷穴,因此侵蚀方式多为陷穴诱发型。(4)在固沟保塬沟头区域,土壤含水量具有很强的空间分异性。将冯堡沟沟头区域划分为三部分:填埋治理区(LA)、塬面农耕区(FA)、沟道区(GA)。不同区域土壤平均含水量为:沟头治理区(17.80%)>沟道区(16.65%)>塬面农耕区(14.40%)。原因可能是填埋治理区位于水流路径上,是地表水,包气带水和地下水的聚集区。(5)基于流域水文分析,提出了径流自然管理法,有效阻止径流下沟。径流自然管理法的核心是依据自然径流路径,梯级截流,合理修建蓄水池,最大程度减缓水力侵蚀。提出了二叉树虹吸排水法,并根据道路梯级设计排水管网,从工程实施前的准备、工程实施中的管理、工程实施后的维护三方面优化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建议在流域水文分析基础上,考虑大尺度长时间范围,立足于“三区三线”方针,进行科学合理的固沟保塬工程措施,防止诱发次生地质灾害。本研究可为合理进行黄土高原水土运移调控,成功实施固沟保塬工程提供借鉴,最终服务于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

赵鸿雁,周翼,裴婷婷,陈英,谢保鹏[7](2019)在《甘肃中东部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坡度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生态工程治理多年且其成效备受关注的黄土高原地区基于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背景下的植被覆盖变化鲜有研究,采用MOD09Q1数据,运用最大值合成法、S-G滤波法与趋势分析法,对甘肃中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2008—2017年的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坡度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层面上来说,2008—2017年NDVI呈现出增加趋势,且以0.001 3/年的速率增加,2012年为一个明显的突变点;空间层面上来说,2008—2017年NDVI空间变化图与slope图均显示区域内低山丘陵区以及冲积平原区NDVI明显增加,植被覆盖状况明显改善,且部分中起伏山地植被覆盖出现减少的现象。年度空间变化显示期间NDVI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有所改善。(2)不同坡度等级下,NDVI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发展态势良好并于2013年后趋于稳定;6°以下与6°~15°区域内土地生产力明显提高,NDVI变化不大;15°~25°区域内多种生态工程治理成效显着;NDVI变化较大的是25°~35°与35°以上区域,主要以退耕为主,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本研究可为甘肃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情况改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也可为改善工程区生态面貌和加快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参考,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良好发展。

张文欢,李伟[8](2019)在《庆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年的退与还,退了广种薄收、生态恶化,还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建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国家投资逾5000亿,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随着1999年这一工程的实施,逐步改写了庆阳市"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历史。特别是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工程建设不仅成为了"全市七年再造一个子午岭"的苗林结合培育工程重要项目支撑,而且也使当地生态得以改善、农民得以增收、农村得以发展,成

雷阿芳[9](2019)在《甘肃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及其实现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它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和行动纲领。乡村振兴的本质,就是实现乡村现代化,乡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乡村治理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乡村社会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发展最不平衡不充分的就是农村地区。从甘肃陇东地区来看,虽然当地农村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现状不容乐观,农业发展质量差、效益低、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存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普及度不够,农业附加值低,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同时,陇东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现存经营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乡村振兴。明确陇东地区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深刻把握陇东地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才能科学地制定具体规划。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陇东地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建成富裕、文明、美丽、民主、和谐乡村。实施陇东地区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并且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就要科学谋划、创新路径,在制度设计与政策创新上想办法、求突破。把握好经济振兴在陇东地区乡村振兴中的这个关键,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业领域科技水平,推进和实现农业产业化。做好陇东地区乡村振兴保障工作,重视当地农村地区市场化建设、金融创新、农村公共服务及“三农”队伍培养。

赵瑾,王得祥,杨航,李文根,罗琦,张晓梅[10](2019)在《延安市退耕还林及植被恢复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文中提出利用1999-2015年延安市退耕还林数据,从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等6个方面对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为:2015年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为398.449 2亿元·a-1,其中不同生态服务价值量及其占总量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涵养水源181.81亿元·a-1、45.6%,固碳释氧80.86亿元·a-1、20.3%,净化大气环境53.54亿元·a-1、13.4%,生物多样性保护54.53亿元·a-1、13.7%,保育土壤16.45亿元·a-1、4.1%,林木积累营养物质11.31亿元·a-1、2.8%;三种植被恢复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及其占总价值量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退耕地还林地232.03亿元·a-1、58.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地157.88亿元·a-1、39.6%,封山育林地8.53亿元·a-1、2.1%;三个林种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及其占总价值量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林257.46亿元·a-1、64.6%,灌木林96.85亿元·a-1、24.3%,经济林44.18亿元·a-1、11.1%。

二、庆阳市退耕还林成效显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阳市退耕还林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2)甘肃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
        2.2.1 基础数据
        2.2.2 其他数据
        2.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3.1 土地利用面积变化
    3.2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转化
    3.3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转移
第四章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
    4.1 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模型
        4.1.1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测算基础
        4.1.2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参数修正及模型构建
        4.1.3 敏感性指数分析
    4.2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间变化
        4.2.1 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其变化
        4.2.2 各地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
        4.2.3 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
        4.2.4 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
第五章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及重心转移
    5.1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化
        5.1.1 不同等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5.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自相关变化
    5.2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因子探究
        5.2.1 影响因子探测及其分析
        5.2.2 交互作用影响力分析
    5.3 甘肃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心转移
第六章 甘肃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
    6.1 土地利用动态模拟
        6.1.1 模型构建原理
        6.1.2 模型构建
        6.1.3 甘肃省2015年土地利用模拟及精度检验
        6.1.4 甘肃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预测结果
    6.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
        6.2.1 数量预测及其变化
        6.2.2 空间分布预测及其变化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项目
导师简介

(3)2001-2016年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和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植被物候研究进展
        1.2.2 植被特征变化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研究进展
        1.2.3 植被物候与生产力变化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2.2.1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
        2.2.2 植被生产力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物候提取方法
        2.3.2 空间特征分析
        2.3.3 相关性分析
        2.3.4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第三章 植被物候与生产力特征变化分析
    3.1 植被物候空间特征分析
        3.1.1 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空间格局
        3.1.2 植被生长季开始期空间特征分析
        3.1.3 植被生长季结束期空间特征分析
        3.1.4 植被生长季长度空间特征分析
    3.2 植被生产力空间特征分析
        3.2.1 植被生产力多年均值空间格局
        3.2.2 植被生产力空间特征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被物候和生产力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4.1 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
        4.1.1 物候与气候因子的时间响应关系
        4.1.2 植被物候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响应关系
    4.2 植被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响应关系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被物候与生产力的关系分析
    5.1 生长季长度与生产力的关系分析
    5.2 生长季开始期、结束期与春季、秋季生产力的关系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云南省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退耕还林效益评价方法
        1.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1.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第二章 巧家县基本情况
    2.1 巧家县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2 巧家县自然资源及特点
        2.2.1 气候资源
        2.2.2 土地资源
        2.2.3 林业资源
    2.3 巧家县社会经济情况
    2.4 巧家县退耕还林现状
第三章 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3.1.1 气候资源方面
        3.1.2 土地资源方面
        3.1.3 林业资源方面
    3.2 经济效益
        3.2.1 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
        3.2.2 经济收入情况
        3.2.3 地区产业结构情况
    3.3 社会效益
        3.3.1 能源利用结构方面
        3.3.2 退耕区民众生态意识方面
        3.3.3 巧家农业基础建设方面
第四章 巩固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的策略分析
    4.1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4.2 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教育力度
    4.3 加强巧家县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地区经济实力
    4.4 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人才建设
    4.5 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监督及评价体系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与基础数据
        2.1.1 研究区域
        2.1.2 基础数据
    2.2 研究方法
        2.2.1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2.2.3 冗余分析
3 农业产值时空特征分析
    3.1 农业产值时空分异特征
        3.1.1 农业产值时空分异特征
        3.1.2 农业产值结构时空分异特征
    3.2 农业产值空间相关性分析
        3.2.1 种植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2.2 林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2.3 畜牧业产值空间相关分析
    3.3 小结
4 农业要素对农业影响的时空特征分析
    4.1 农业要素
    4.2 模型构建及检验
    4.3 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1 种植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2 林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3.3 畜牧业影响因子时空分异特征
    4.4 小结
5 不同类型区农业产值分析
    5.1 延安市安塞区
    5.2 定西市安定区
    5.3 固原市原州区
    5.4 咸阳市长武县
    5.5 临汾市吉县
    5.6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水文特征分析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沟道溯源侵蚀机理研究
        1.2.2 沟道溯源侵蚀影响因素研究
        1.2.3 沟道溯源侵蚀治理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特色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固沟保塬工程实施区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象水文特征
        2.1.3 土壤植被特征
    2.2 研究靶区选取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
    3.2 流域水文分析
    3.3 测区布设及样点采集
    3.4 土壤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常见的固沟保塬工程治理模式及特征研究
        4.1.1 早期回填工程治理效果评估
        4.1.2 固沟保塬工程常见治理模式
        4.1.3 固沟保塬工程不足之处
    4.2 基于水文分析的塬面径流特征研究
        4.2.1 西峰区董志塬塬面径流特征分析
        4.2.2 典型沟道径流入沟特征分析
        4.2.3 径流自然管理法
    4.3 固沟保塬工程实施后土壤水分分异特征分析
        4.3.1 土壤水分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
        4.3.2 土壤水分空间分异性分析
        4.3.3 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
    5.1 工程前期准备
        5.1.1 依据“三区三线”,制定科学系统完整的土地规划体系
        5.1.2 厘清侵蚀沟溯源侵蚀因素,针对主控因子“对症下药”
        5.1.3 气象土壤实时监测,建立水文模型
    5.2 工程中期实施
        5.2.1 沟道治理由主及次,保证方案执行完整
        5.2.2 健全管理机制,将工程保质落实到位
    5.3 工程后期维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
    专利
    资助项目
致谢

(7)甘肃中东部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坡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甘肃中东部2008—2017年植被时空变化特征
    2.2 甘肃中东部2008—2017年年际NDVI对坡度的响应分析
3 结束语

(8)庆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营造林面积增加。
    (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四)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五)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二、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收入增加,林农用地矛盾增大。
    (二)造林难度增大,种苗补助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三)畜牧业快速发展,管护危机凸显。
    (四)地方财政困难,管理经费缺乏。
    (五)没有做到应退尽退,退耕范围仍需扩大。
三、退耕还林工程对策
    (一)巩固生态林,改造经济林,提高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延长补助期限。
    (二)使用造林新技术,做好抚育提高成林率。
    (三)把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相结合,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四)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五)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做到应退尽退,减少沙化和水土流失。

(9)甘肃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及其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陇东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陇东地区的基本区情
        (一) 自然条件
        (二) 人文基础
        (三) 革命老区
        (四) 主要产业
    二、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在农村
        (一) 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二) 城乡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 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
        (四) 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堪忧
        (五) 农业存在着“资金贫血”现象
    三、农业产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二) 农业科技和科技创新落后
        (三) 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低
        (四) 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化不足
        (五) 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
        (六) 农产品增产到提质任务艰巨
    四、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一) 农村各种污染日趋严重
        (二) 快递垃圾在农村蔓延
        (三) 乱采乱挖现象屡禁不绝
        (四)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足
        (五) 化肥和农药滥用的污染
    五、现存经营体制对陇东地区乡村振兴的制约
        (一) 超小规模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的矛盾
        (二) 福利性承包权与生产效率的矛盾
        (三) 集体所有权与农民的土地处置权的矛盾
        (四) 半自然经济形态与市场农业的矛盾
        (五) 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的矛盾
第二章 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实现的目标
    一、富裕乡村
        (一) 产业兴旺
        (二) 收入多元
        (三) 生活富裕
        (四) 保障完善
        (五) 农民中产
        (六) 城乡一体
    二、文明乡村
        (一) 践行道德
        (二) 价值崇高
        (三) 文化繁荣
        (四) 精神富有
        (五) 崇尚科学
        (六) 乡风纯朴
    三、美丽乡村
        (一) 村容整洁
        (二) 生态宜居
        (三) 山青水绿
        (四) 蓝天白云
        (五) 一村一景
    四、民主乡村
        (一) 治理主体多元
        (二) 决策科学民主
        (三) 村务公开透明
        (四) 选举真实有效
        (五) 管理监督规范
    五、和谐乡村
        (一) 治安良好
        (二) 邻里亲善
        (三) 家庭和睦
        (四) 讼息诉止
        (五) 政通人和
        (六) 干群融洽
第三章 陇东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经济
    一、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一) 深入开展农村承包地的确权工作
        (二) 落实农村土地的“三权分置”
        (三) 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四) 大胆进行农民宅基地改革试点
        (五) 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六)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七)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二、提高农业领域科技水平
        (一)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
        (二)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三) 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培训
        (四)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三、推进和实现农业产业化
        (一) 创建深加工农业产业
        (二)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 打造农业产业集群
        (四)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保护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二) 实施农业节水工程
        (三) 开展农村新能源行动
        (四)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 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第四章 完善陇东地区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一、推进农村地区市场化建设
        (一) 引导农民走“市场农业”的道路
        (二) 提升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
        (三) 坚持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
        (四) 加大对农业生产领域的补贴力度
        (五) 改革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
    二、加快农村地区的金融创新
        (一) 鼓励发展农业互助保险
        (二) 优化村镇银行设立模式
        (三) 促进互联网金融支持
        (四) 试水承包权和住宅权抵押
        (五) 开发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
        (六) 支持涉农产业上市融资行为
    三、提升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一) 促进基层政府向公共服务转型
        (二)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
        (四) 完善农村的养老制度和低保制度
        (五) 健全对特殊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
    四、重视涉农产业人员的培养
        (一) 消除“贱农主义”的落后观念
        (二) 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三) 对新农民的职业培训常态化
        (四) 造就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10)延安市退耕还林及植被恢复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评估方法
    2.2 评估指标体系
    2.3 数据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动态变化
        3.1.1 不同退耕类型动态变化
        3.1.2 退耕还林工程不同退耕林种面积动态变化
    3.2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与价值量
        3.2.1 延安市3种植被恢复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3.2.2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3种林种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服务功能以涵养水源和固碳释氧为主
        4.1.2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以退耕地还林模式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大
        4.1.3延安市退耕换林工程以生态林的效益最大
    4.2 结论及建议

四、庆阳市退耕还林成效显着(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退耕还林工程前后NDVI时空变化特征[J]. 杨灿,魏天兴,李亦然,郑粮,陈宇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06)
  • [2]甘肃省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与预测[D]. 任玺锦.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
  • [3]2001-2016年黄土高原植被物候和生产力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D]. 邓礼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云南省巧家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 杨帆. 广西大学, 2021(12)
  • [5]西北黄土高原农业要素时空演变特征分析[D]. 吴雪娇.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水文特征分析的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D]. 王小帆. 长安大学, 2020(06)
  • [7]甘肃中东部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对坡度的响应[J]. 赵鸿雁,周翼,裴婷婷,陈英,谢保鹏. 遥感信息, 2019(04)
  • [8]庆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初探[J]. 张文欢,李伟. 甘肃林业, 2019(04)
  • [9]甘肃陇东地区乡村振兴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 雷阿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延安市退耕还林及植被恢复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J]. 赵瑾,王得祥,杨航,李文根,罗琦,张晓梅. 陕西林业科技, 2019(01)

标签:;  ;  ;  ;  ;  

庆阳退耕还林成效显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