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用相机的使用技巧

浅谈家用相机的使用技巧

一、浅议家用摄像机的使用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田晓雪[1](2018)在《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代言人,需要不断剥离陈旧的传播模式和理念,紧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国电视新闻自诞生以来,其语态同样在社会环境的变迁中不断和谐“变身”。电视新闻语态贯穿电视新闻主动表达的各个方面,对传播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便是从电视新闻媒体的表达特性——“语态”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展开对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演变的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观察法与归纳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创新性地以“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系统性分析逻辑来探索语态转换的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关于电视新闻语态构建的观点,以期为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主要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电视新闻语态”与“电视新闻语态演变”两个概念,梳理了电视新闻语态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相关理论与本研究的结合点,并对接下来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构做出了一定假设,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第二章,电视新闻语态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概述了电视新闻语态的内涵,结合诸学者对“新闻”、“电视新闻”以及“电视语态”等概念的阐述,归纳出“电视新闻语态”的整体概念,并对电视新闻语态的含义、属性与类型分别进行分析论述。第三章,电视新闻语态的演变。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能够呈现事物的发展规律与趋势。该部分则从我国电视新闻语态发展演变的视角,依次论述了以政治叙事为主的官方话语、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平民语态的盛行、信息时代的意见表达、多元化语态共存与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六个方面,并深入探析了每一时期背后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第四章,电视新闻语态变革的驱动力。驱动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演变的动力有很多,但究其主要动力,无非包括电视新闻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内部发展的需求。该部分则分别从技术因素、新的媒介格局的形成、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三个主要的外部动力与电视新闻媒体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部动力展开论述。第五章,电视新闻语态的构建趋势。通过梳理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演变的历程,分析驱动语态变革的原因,总结出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演变的规律,并进一步探索语态的构建趋势。这一部分主要对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构建的专业化、故事化、新媒体、人格化与贴近性五个趋势进行了探索。结语。该部分得出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即:电视新闻语态是不断融合发展的;电视新闻语态的演变与社会发展互动相关,更与受众的需求密不可分;电视新闻要实现语态的软化表达,同时将价值导向内隐其中,肩负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电视新闻语态的构建不是封闭静止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该部分进一步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将来我国电视新闻语态的发展与研究加以展望。

樊杨洁[2](2015)在《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音乐史的研究,主要依靠两方面的资料,一是文字史料,如历代音乐经典文献;另一方面要依靠古代保留下来的各种乐器、表演形式、表演场合等等的图像史料。此外,最近学术界又提出音乐史学的研究还可以依靠音乐田野考察得到的口述史料。在国外,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由于古代音乐文字史料的欠缺,所以音乐史学者很重视音乐图像史料的收集与研究。我国的中国音乐史研究由于古代文献浩如烟海,所以历代学者注重音乐文献的研究,对于音乐图像史料的收集与研究相对薄弱。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音乐史学界受国外音乐史学界的影响,将音乐图像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至今,学科的理论正逐渐完善。但在音乐图像的采集、拍摄方面依然存在着记录手段落后、拍摄图像信息不完整的缺点,我们可从目前出版的各种音乐图史、音乐文物大系等着作中观察到这一点。它与当今的科技发展现状极不相符。在音乐史研究中运用多媒体音乐图像技术记录历代遗存的音乐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物本身及存在的环境都将发生变化使其真实性衰减。当然,用多媒体音乐图像技术记录当今的各种音乐作品表演实况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从目前的音乐录像节目看,同样存在着拍什么、怎样拍摄才能更好地体现音乐作品要表现的深层含义这一问题。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仍然是十分缺乏的。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古代音乐事物遗迹与用多媒体技术记录当代音乐作品表演实况在学术要求上有较大的差异,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应分别研究,故本论文研究选题不涉及后者,研究目的在于解决目前音乐史研究中音乐图像所记录的各种音乐信息不完善问题(如《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收集的一件乐器图像只反映了音乐文物一个视角的状况,对于它的整体轮廓、内部构造、音响性能、局部细节等均做不到清晰地记录)。本论文选题的意义还在于,当前人类音乐文化遗产(非物质与物质)的保护已经在国际、国内提高到相当重视的程度上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了保护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同时启动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在此背景下,我国同步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其中涉及音乐艺术的项目占很大比重。本论文的选题对于音乐艺术遗产的真正保护同样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本论文在前代学者(如杨荫浏等史学大师)有关音乐图像研究的文献与实践基础上,对山西保存的古代音乐遗迹进行了多次实地田野考察工作(如对晋南陶寺遗址的考察;对稷山马村金墓的考察;对长治、晋城保存的音乐文物的考察等),据此提炼出多媒体音乐图像的摄制理论、技术与具体操作方案,以期对我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起到推进作用。笔者经过本课题的研究,最终完成了《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文中体现出的新研究成果或创新之处在于:1、明确地提出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应承载的内容:包括音乐事物所处的环境信息、音乐事物的本体信息、音乐事物的表演与表现信息、音乐事物的研究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后代学者不会感到遗憾。(详见本文第二章内容)2、在本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具有可行性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方案,应包括以下程序:①摄制前期准备材料;②多媒体音乐图像脚本(解说词)写作:③多媒体音乐图像脚本的分镜头设计;④多媒体音乐图像拍摄与编辑。(详见本文第四章内容)3、提出并论证了多媒体音乐图像脚本的写作原则:多媒体音乐图像脚本的写作应体现出对音乐事物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逻辑性、可视性。(详见本文第四章内容)4、以《晋南陶寺土鼓》为题,具体演示了该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的全过程,以验证本文提出的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理论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音乐图像学概述第二章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理论研究第三章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技术第四章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方案第五章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案例

王振兴[3](2013)在《微时代微电影艺术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一个崭新的名词或是术语应时代的发展而运生于世人面前,这就是“微电影”一词(英文可用“Microfilm”,其意为“缩微胶卷”,在此遵照于电影最初是用胶卷摄录的传统可引申意为“微电影”)。微电影最早是在中国率先提出的,但是它的存在已由来已久,所以说,一件事物的诞生或是产生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后随着时代发展的恰当时机的到来溢涌而出。在中国,是在改革开发30年后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应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以及在多种媒体融合的境遇下催生了微电影并使其有了全面的发展,这必然使微电影不可避免的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宣传产物,这就使微电影在影视与广告的夹缝中萌芽而出成为存在的必然和发展的可能。然而,微电影能够作为一个名词或者是一个术语或者是一种影视形态被提出来,说明它必然具备一定的元素、特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艺术存在价值。微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视、听综合的形态,也可以说是电影的一种新型形态,而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时空艺术,它也存在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最早的电影的诞生是为战争服务的,也就是说是有用途的,这也就是它存在的最早意义或是作用。当然,随着战争的平息而导演追求的是更多的艺术(其艺术的直接目的就是吸引观众而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总体来说,电影是用艺术的价值服务于经济的利益;但是,微电影自诞生就是在经济的驱使下而来,可是经济再怎么追求无不是诉诸于艺术的魅力,所以说,微电影更应该是在经济的支持下来诉诸艺术的追求,这正是与电影的诞生异渠奇长。自2010年以来在我国对微电影的探讨犹如一夜梨花盛开,但是这更多的局限于微电影日后经济的了望,而缺失其艺术发展探究的盛操。很多的研讨者居多为媒体记者,可见的参考资料多出自于它们凭个人感受而见诸于报纸的非权威的观点。随着微电影发展的火热进程,在2012年众多的学界对微电影的发展日渐颇盛,摒弃了以往对其商业价值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了艺术创作的视角,这是作为一门艺术发展研究可喜的一面。本文就沿着这股艺术创作之风深入研究,希望能在缺乏艺术指导的微电影发展中献谋献策,找出适合中国当下微电影艺术创作的规律及方法尔此推动或促进我国微电影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得到学界和业界的认可与推崇,以此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徐亚男[4](2011)在《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品牌栏目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空前繁荣,然而电视媒体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其中省级地面频道不但在覆盖面上不及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而且论紧贴性也比不上市、县级电视台,其发展陷入了“上不能登天,下不能入地”的尴尬局面,怎样才能异军突起,在有限的区域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是所有省级地面频道一直找寻的发展出路。自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开播十六年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秉承“或者第一、或者唯一”的办台理念,以不断改革和创新的姿态一路前行。近几年,齐鲁频道更是专注于全面开发山东本土市场,在竞争中发挥自身的强劲优势,另辟蹊径,打造出了一系列具有超强影响力的电视品牌栏目,迎来了省级地面频道发展的春天。其中,齐鲁频道积极关注社会、民生,对省内以及省外新闻、事件的全互动、全直播的“齐鲁模式”成为了齐鲁频道的一大亮点,全年平均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地面频道和省内频道最前列。广泛的影响力和高质量的节目,使得齐鲁频道成为省内电视观众的首选频道。其在栏目探索中的创新尝试以及经验得失等等,对省级地面频道的改革乃至全国电视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在激烈的电视媒体竞争中,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是非常有价值的。怎样抓住观众的眼球,让自己的栏目具有竞争力,从而达到频道的影响和收视共赢,电视品牌栏目的打造也就越来越成为电视台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齐鲁频道的品牌栏目《开讲天下》、《拉呱》、《每日新闻》出发,梳理齐鲁频道的发展轨迹,透析特色栏目的探索模式和频道的内部管理,依据大量一手资料,并深入齐鲁频道实地考察,结合观众反馈,以例证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文献法、比较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齐鲁频道的发展现状、成功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呈现出来。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齐鲁频道的发展历程,在这一章里,主要介绍齐鲁频道的形成背景,频道定位,电视节目编排以及品牌栏目简介。第二章是本篇论文的核心部分,以高收收视率和高影响力为切入点来透析其品牌栏目成功的原因。第三章是从品牌栏目的成功打造来反观频道的内部管理。最后一章为结语,对齐鲁频道进行总体评价。

叶贞[5](2009)在《从辉煌到困顿 ——解析湖南卫视《晚间》栏目的变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卫视的“电视湘军”称号崛起于频道创新下的品牌栏目,而在电视湘军的发展路程中,一档处于正统的《湖南新闻联播》之后的晚间时段栏目——《晚间新闻》以其独特风格,在中国电视新闻栏目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电视新闻的一颗怪味豆”。自1983年推出,1999年在频道改革的烘托下,《晚间新闻》栏目实行制片人制并得以全新改版,迅速以其新颖的报道视角和生动的报道形式被业界注视,在硝烟弥漫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掀起收视高潮;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差异化策略,过于推崇娱乐元素的运用、报道缺乏深度造成栏目陷入僵局,2008年四月消失荧屏。作为一档曾延续六年收视神话的栏目,《晚间新闻》的陨落让电视人和观众心中萌生困惑与思索。栏目的变局昭示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电视新闻界,以新闻为主导、以受众为本位、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标尺才能塑造并延续栏目品牌。

黄怡[6](2009)在《从儿童认知机制浅探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定位与发展》文中指出儿童电视节目因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易于被儿童认可和接受,它与儿童的成长关系密切。实验表明,儿童在电视机前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儿童能对节目中可理解的信息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加工和理解。另一方面,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电视对儿童的语言发展、道德和美感等方面的影响也是随之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工作者从儿童的认知机制出发,根据不同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合理使用各种制作手段,制作出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新中国儿童电视节目起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少儿频道和儿童节目,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电视节目制作人习惯用成人的思维模式,成人的眼光和行为方式来主持、制作少儿节目,儿童电视节目“不儿童”;。儿童动画节目缺少具有鲜明民族色彩和当代东方格调的作品;缺乏针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残障儿童的少儿电视节目。本文尝试从儿童收看电视的认识机制入手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解析,找到症结所在,并针对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电视节目能启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品德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儿童节目要以儿童为本位,平等地和儿童交流,与儿童进行心灵沟通,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语言描绘世界。

李长乐[7](2007)在《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表达》文中研究指明时下,似乎全世界都卷入了一种“娱乐化”的风潮中,一向严肃的新闻领域,在多方利益需求的刺激下,竞相上演着一个个“娱乐化”的短剧。在电视新闻领域,娱乐化的步伐虽然不是迈得最早的,但却是影响最大的。电视新闻因其独特的视听语言而有着非常多的表现手段,不论从电视画面、电视声音还是从后期剪辑(蒙太奇)制作方面都有着可以进行“文艺性”“表现”的特质。新闻娱乐化在国内的研究非常多,大都集中在文化背景、社会影响、受众分析等方面,鲜有将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表达手段当作研究和分析对象。本着这一出发点,本文以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为基础,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比较国内比较典型的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表达手法,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各种表达手法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试图在电视新闻传播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文章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选题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国内外整体来看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情况,对以娱乐化表达方式包装、装饰电视新闻的国内典型电视栏目进行概览。第三部分,主要利用国内外文献资料,从历史文化背景、新闻传播方式的变迁、经济因素三个方面来对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达风潮作背景成因的分析。第四部分,先对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分别采用各种实例从电视新闻文本语词、主持人整体风格、演播室布景、新闻配乐、方言配音、剪辑制作各种特技、戏曲电影手法拼贴、新闻事实搬演、导演、片头片花包装与设计、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游戏等各种娱乐化表达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分类、归纳、总结。第五部分,引入国内外电视新闻娱乐化发展例证,对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表达的发展方向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理性思考和分析。第六部分,从对电视新闻视听语言特性的合理利用,提出对电视新闻栏目制作的个人思考。

姚汝勇[8](2004)在《以“儿童本位”理念构建群体守望的精神家园 ——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强,儿童数量居世界首位。抓好儿童工作,不仅对未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稳定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促进人类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也会产生深远的巨大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新兴电子媒介如卫星电视、计算机等的发展,中国儿童开始进入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在媒介传播的影响下,儿童建立了关于社会现实的概念和信仰。尤其是电视媒介,它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愈来愈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电视正在影响、哺育着一代儿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儿童电视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同,节目与儿童受众之间的关系并不协调。因此.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分析我国儿童电视存在的问题,研究儿童电视创作的规则及规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描述并剖析儿童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透析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的规律和规则:第三,探索儿童电视创作的走向。我们将看到,在“儿童本位”理念的规定下,儿童电视节目创作者如何创作出真正符合儿童需要的节目,真正为儿童提供积极健康、高品位的精神食粮。

郝兆青[9](2000)在《浅议家用摄像机的使用技巧》文中指出本文从画面构图、拍摄技巧和个人经验三个方面介绍了家庭摄像的技巧 ,力求为家庭摄像提供一点参考。

二、浅议家用摄像机的使用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家用摄像机的使用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
    三、研究现状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假设与研究内容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
第二章 电视新闻语态概述
    第一节 电视新闻语态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电视新闻语态的含义分析
        一、语言:表达方式
        二、态度:人-媒关系
    第三节 电视新闻语态的属性分析
        一、一以贯之的政治立场
        二、灵活可塑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电视新闻语态的类型
        一、官方语态
        二、平民语态
第三章 电视新闻语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以政治叙事为主的官方话语
        一、“政府主导”的官方话语的统一
        二、计划经济下的媒介环境(1958年-1992年)
    第二节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一、受众地位的凸显
        二、媒介走向市场化(1993年-2001年)
    第三节 平民语态的盛行
        一、民生新闻的突围
        二、市场化进程加速(2002年-2008年)
    第四节 信息时代的意见表达
        一、新闻锐度的提高
        二、信息进入过剩时代(2009年-2013年)
    第五节 多元化语态共存
        一、融合时代的语态共生
        二、媒介融合方兴未艾(2014年至今)
    第六节 典型案例剖析:央视《新闻联播》改版
第四章 电视新闻语态变革的驱动力
    第一节 技术因素
        一、互联网的冲击
        二、媒介技术的革新
    第二节 新的传播格局的形成
        一、新闻客户端加速扩散
        二、微博成为公共讨论的主阵地
        三、问答平台成为新的策源地
    第三节 受众多元化信息需求
        一、认知性需求
        二、时效性需求
        三、接近性需求
        四、互动性需求
    第四节 电视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电视新闻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受到冲击
        二、电视新闻媒体公信力、引导力有待增强
第五章 电视新闻语态构建趋势
    第一节 语态构建的专业化趋势
        一、硬新闻软化表达
        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三、加强议程设置能力
    第二节 语态构建的故事化趋势
        一、新闻叙事故事化
        二、悬念的设置
    第三节 语态构建的新媒体趋势
        一、融合化趋势
        二、社交化趋势
    第四节 语态构建的人格化趋势
        一、强化服务功能
        二、关注人物命运
    第五节 语态构建的贴近性趋势
        一、语言表述亲民化
        二、内容生产智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音乐图像学概述
    1.1 西方的音乐图像学研究
    1.2 中国的音乐图像学研究
        1.2.1 20世纪前期(30至40年代)
        1.2.2 20世纪中期(50至70年代)
        1.2.3 20世纪后期(80至90年代)
        1.2.4 21世纪以来
    1.3 中国音乐图像技术的发展
        1.3.1 平面摄影技术
        1.3.2 数字音频技术
        1.3.3 多媒体音乐图像技术
第二章 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理论研究
    2.1 音乐事物所处的环境信息
    2.2 音乐事物的本体信息
        2.2.1 乐器类
        2.2.2 乐谱类
        2.2.3 图像类
        2.2.4 文字类
    2.3 音乐事物的表演与表现信息
    2.4 音乐事物的研究信息
第三章 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技术
    3.1 画面造型语言
        3.1.1 镜头
        3.1.2 景别
        3.1.3 景深与焦距
        3.1.4 镜头的角度
    3.2 构图
    3.3 白平衡调整
    3.4 曝光控制
    3.5 声画关系
    3.6 编辑
        3.6.1 镜头组接
        3.6.2 镜头选择
    3.7 特殊效果处理
        3.7.1 长镜头的使用
        3.7.2 其他技术切入
        3.7.3 录音问题
    3.8 剪辑使用的软件及操作
第四章 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方案
    4.1 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前的准备
        4.1.1 确定选题与初步田野考察
        4.1.2 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4.2 多媒体音乐图像脚本(解说词)撰写
        4.2.1 真实性
        4.2.2 完整性
        4.2.3 逻辑性
        4.2.4 可视性
    4.3 多媒体音乐图像脚本的分镜头设计
    4.4 多媒体音乐图像拍摄实践
        4.4.1 仪器设备的准备
        4.4.2 拍摄实践中可能遇到的若干问题
第五章 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案例
    5.1 多媒体音乐图像“晋南陶寺土鼓”摄制准备
        5.1.1 选题设想与田野考察准备
        5.1.2 “晋南陶寺土鼓”已有文献资料整理
        5.1.3 拍摄设备准备
    5.2 多媒体音乐图像“晋南陶寺土鼓”脚本撰写
    5.3 多媒体音乐图像“晋南陶寺土鼓”脚本分镜头设计与拍摄
        5.3.1 脚本分镜头设计
        5.3.2 拍摄过程
    5.4 多媒体音乐图像“晋南陶寺土鼓”编辑
        5.4.1 解说词的录制
        5.4.2 编辑软件的选择与使用
        5.4.3 特效、音乐、字幕的处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3)微时代微电影艺术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诞生
    一、 微时代的时代背景及特性
        (一) 微时代的时代背景
        (二) 微时代的时代特性
    二、 微时代下微电影的发展现状
    注释
第二章 微电影的类型探析
    一、 类型与类型微电影、微电影类型、商业微电影
        (一) 分类与类型
        (二) 微电影类型与类型微电影
        (三) 类型微电影与商业微电影
    二、 微电影类型的形成与审美观念
    三、 类型微电影的特征
    注释
第三章 微电影艺术创作分析
    一、 全球经济下的艺术市场
        (一) 市场与经济市场
        (二) 市场与艺术市场
    二、 微电影艺术创作孕育下的价值体现
        (一) 微电影艺术蕴含的社会价值
        (二) 微电影艺术蕴含的经济价值
        (三) 微电影创作蕴含的艺术价值
        (四) 微电影艺术蕴含的审美价值
        (五) 微电影艺术蕴含的历史价值
    三、 微电影创作的艺术形式
        (一) 微电影艺术的内形式
        (二) 微电影艺术的外形式
        (三) 微电影艺术内、外形式的辩证关系
    四、 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一) 微电影艺术创作的制约因素
        (二) 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与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五、 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
    六、 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一) 叙事方式
        (二) 叙事视角
        (三) 叙事结构
        (四) 叙事风格化
    七、 微电影艺术风格塑造
        (一) 微电影创作者的风格体现
        (二) 微电影作品风格的形成
    注释
第四章 微电影发展困境及未来展望
    一、 当下微电影之发展困境
    二、 微电影的未来展望
        (一) 微电影精品性构建
        (二) 微电影品牌的构建
        (三) 微电影模式化发展与产业化运用
    注释
结语:时代多元影响下的微幻影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品牌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齐鲁频道的发展历程
    一、齐鲁频道的定位
    二、齐鲁频道品牌栏目简介
    三、电视节目编排
第二章 对齐鲁频道品牌栏目成功的战略探析
    一、秉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打造全新节目形式
    二、品牌栏目打造,注入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三章 由品牌栏目的打造反观齐鲁频道内部人才管理
    一、创新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二、完善激励机制
    三、"柔性团队"打造"刚性管理"
第四章 结语
    一、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分析评判
    二、齐鲁频道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笔者学术成果、影像作品一览

(5)从辉煌到困顿 ——解析湖南卫视《晚间》栏目的变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晚间》发展概述
    第一节 《晚间新闻》之推出
    第二节 辉煌
    第三节 困顿
第二章 成功之道
    第一节 突破体制做新闻
    第二节 走出湖南做新闻
    第三节 做有"味"的新闻
        一、聚焦小人物
        二、发掘情与趣
        三、新闻再加工
    第四节 说新闻
        一、有情有理
        二、幽默风趣
        三、灵活多变
        四、擅用非语言符号
第三章 困顿之因
    第一节 娱乐性膨胀新闻性欠缺
    第二节 缺乏差异化策略 陷入同质化僵局 #28.
    第三节 报道浅显 深度缺乏
    第四节 忽视品牌推广 缺乏观众互动
第四章 启示
    第一节 以新闻为主导
    第二节 以受众为本位
    第三节 以创新为动力
    第四节 以市场为标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从儿童认知机制浅探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定位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2 儿童认知机制与电视的关系
    2.1 儿童收看电视的认知机制
    2.2 电视对各年龄阶段儿童认知的影响
    2.3 儿童对电视节目的需求
    2.4 儿童对不同媒介的选择
3 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现状
    3.1 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发展状况概述
        3.1.1 栏目数量增加,频道专业化发展
        3.1.2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画片占主导
    3.2 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3.2.1 电视节目"不儿童"
        3.2.2 说教成分过多
        3.2.3 缺少新闻资讯节目
        3.2.4 "民族化"内涵不够
        3.2.5 弱势儿童集体失语
4 "儿童本位"理念下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探索
    4.1 "儿童本位"理念解析
        4.1.1 "儿童本位"理念的生发
        4.1.2 "儿童本位"的哲学内涵
    4.2 "儿童本位"理念对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启示
        4.2.1 明确儿童电视节目的定位
        4.2.2 提高节目的艺术性,提升节目品位
结语
参考文献

(7)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1.1 国外电视新闻娱乐化概况
    1.2 国内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达概览
第二章 电视新闻娱乐化背景分析(发展轨迹)
    2.1 文化背景成因分析
    2.2 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变迁
    2.3 经济因素、收视率原因分析
第三章 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达的形式梳理
    3.1 电视新闻的特点
    3.2 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达的形式梳理
        (1) 电视新闻文本话语幽默与个性化
        (2) 主持人形象的艺术性元素装饰
        (3) 音乐的借用
        (4) 电影电视动漫戏曲片段的拼贴
        (5) 情节、细节的导演与搬演再现
        (6) 方言表达
        (7) 后期制作的非常规处理
        (8) 栏目包装、字幕、片花的漫画性
        (9) 以新闻为对象的互动游戏
第四章 关于电视新闻娱乐化表达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以“儿童本位”理念构建群体守望的精神家园 ——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创作现状:观念与实践的双重缺失
    一、 儿童电视节目发展历程描述
        (一) 1958-1979年:多样化探索阶段
        (二) 1980-1999年:栏目化形成阶段
        (三) 2000年后:专业化发展阶段
    二、 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现状
        (一) 观念的缺失
        (二) 实践的缺失
第二章 创作规则:“儿童本位”理念与电视视听的融汇
    一、 “儿童本位”理念解析
        (一) “儿童本位”理念的生发
        (二) “儿童本位”理念的哲学内涵
    二、 “儿童本位”理念与电视视听的融汇
        (一) 从受众找定位
        (二) 节目内容的构架
        (三) 视听语言的运用
        (四) 节目的组织编排
        (五) 主持人的塑造
第三章 创作走向:在全球化语境中探寻
    一、 创作观念的走向
        (一) 从“儿童本位”理念出发做节目
        (二) 从“寓教于乐”观念出发做节目
        (三) 用超前的意识做节目
    二、 创作实践的走向
        (一) 在全球中“织网”
        (二) 在本土中“寻根”
        (三) 在市场中“舞动”
        (四) 在频道中“长大”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浅议家用摄像机的使用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电视新闻语态演变研究[D]. 田晓雪.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2]音乐史研究中的多媒体音乐图像摄制理论与实践研究[D]. 樊杨洁. 山西大学, 2015(01)
  • [3]微时代微电影艺术创作研究[D]. 王振兴.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3)
  • [4]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品牌栏目研究[D]. 徐亚男. 西南大学, 2011(11)
  • [5]从辉煌到困顿 ——解析湖南卫视《晚间》栏目的变局[D]. 叶贞.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1)
  • [6]从儿童认知机制浅探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定位与发展[D]. 黄怡. 厦门大学, 2009(11)
  • [7]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表达[D]. 李长乐.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8]以“儿童本位”理念构建群体守望的精神家园 ——儿童电视节目创作研究[D]. 姚汝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9]浅议家用摄像机的使用技巧[J]. 郝兆青. 泰安师专学报, 2000(06)

标签:;  ;  

浅谈家用相机的使用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