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尾同时控制的采样方案

两尾同时控制的采样方案

一、同时控制两个尾部的抽检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袁凡[1](2020)在《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快速检测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作为高铁高速稳定运行的基石,应用更加广泛。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长5600毫米,宽2500毫米,由混凝土等材料铸造而成。轨道板上分布有偶数规则排列的混凝土承轨台,承轨台尺寸较大,表面精度要求高,相关尺寸检测难度较大。现有测量方法或采用人工配合全站仪,或抽检采用离线式三坐标,效率低,耗时耗力,部分尺寸检测精度不高,无法满足铁道部要求的轨道板全检的要求,阻碍了高铁的建设步伐,并带来安全隐患。本文提出了 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立式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与上一道工序“水养”工序无缝衔接,避免了轨道板来回翻转,节省了 2道工序,与现有的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的生产线实现集成,保证了生产节拍的稳定运行,同时达到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全检全测的质量要求。通过设计与轨道板承轨台对应的9组激光传感器与磁栅尺,分别采集轨道板形貌数据与高度位移数据,实时获得承轨台轮廓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利用激光传感器与磁栅尺同步采集的方法保证高精度采集轨道板形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处理点激光数据,对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并对不同振动、温度等情况下验证检测精度,研究结果证明了算法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针对承轨台预埋套管孔点激光扫描数据不完整的情况,采用线激光采集三维点云数据,并基于RANSAC和Alpha-shape的优化算法来拟合线激光点云平面数据以及提取套管内圆边界点,并用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精度。通过MFC基于VS2013平台自行开发上位机,完成了对测量过程的自动控制与状态监测,数据处理与生成报表,并将结果上传至信息化平台。本文设计的检测系统己成功应用于郑济高速铁路河南濮阳轨道板厂,现场检测表明,该轨道板检测系统检测效率较高,单板检测耗时不到7分钟,完全能实现铁道部全检的要求;检测精度较高,满足检测指标的要求;高度自动化,解放了人力;实时性高,能实时处理数据并上传报表。

朱通[2](2020)在《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产现场是将家具订单转化为客户需求产品的重要场所,也是家具生产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核心工序之一。目前家具现场管理模式落后,无法及时响应多品种、变批量混线生产模式下的车间需求,上层计划与现场控制层之间信息脱节问题严重,制约了家具生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MES系统的应用是提升家具生产企业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能为家具生产企业提供一个响应迅速、弹性化、细致化的生产制造环境,可以为家具生产企业生产带来全方位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特征、现存问题和管理需求进行系统分析,结合MES系统理论知识,建立了技术资料管理为基础、以生产计划管理为源头、以生产过程管理为核心,同时兼顾物料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等重要生产组成部分的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模型,并对各个模块功能细分做了详细的阐述。通过探讨MES系统与企业计划层、控制层之间的关系,设计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框架图及功能模块内部信息交互过程;通过分析MES系统功能模块在家具业务流程中发挥的作用,初步完成了适用于生产现场管理的MES系统构建。同时,本文通过分析家具生产现场生产异常特点,确定了计划扰动、执行扰动、资源扰动和工艺扰动四类扰动事件,并针对性给出了各类扰动事件的处理目标与处理思路,最终得出基于不同生产扰动事件下的车间自动调度技术流程框架。

郭孟潮[3](2020)在《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速,国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国民对医疗升级的需求持续增加,表现之一是对境外高端产品及优质服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2014—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国产比例较低。与此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印度等地区人口红利逐步凸显,东南亚国家原料成本和用工成本优势明显,因此,很多跨国企业纷纷从中国搬迁至东南亚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国产产品质量,既能帮助中国制造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能降低因质量问题带来的成本浪费,缓解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压力,避免制造迁移现象。本论文对R公司展开调查研究,将为“如何提升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R公司是一家专业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德国总部有184年历史,在中国的生产中心已持续运营15年。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如GMP和ISO13485仅体现最低法律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已出现质量问题突出的现象。随着手术器械业务的持续增长,降低返工率,减少质量成本浪费,提高整个组织的生产效率、人均效能,对于R公司的卓越运营和在兄弟公司中凸显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R公司医疗器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前三大的质量返工问题:磕碰伤,砂带印,外形不良。通过层层聚焦分析,分别找出影响返工问题的主要工序为清洗工序和打磨工序,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为:运输路线过长、清洗吹干方式、清洗摆放方式、粗磨余量不足、外形规格不清晰等因子,并通过质量控制计划予以识别和控制。与此同时,从管理角度深入剖析返工问题居高不下的原因:(1)从现有组织架构图可以看出,QM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工厂验收合格,并非工厂日常运营的质量问题的解决和改进,该部分职责缺失。(2)R公司的QM部门人力配置不足,表现为部分工作不能按时充分完成。(3)QM部门不直线汇报于R公司的执行总裁,存在汇报效率低及权威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对R公司质量管理机制分析,发现得知,四道质量门归属生产部门,质量门之间相对独立,不能有效联动。后3道质量门检验项目高度重合,存在工作效率损失。QC部门仅有质量最终检验的职责,经常与生产部门发生判定标准和意见不一致现象。产品质量严重依赖于最后一道质量门,控制时机太晚。通过重新优化QC组织职责,将原隶属于生产的检验员择优归入QC,并加重过程中QC检验任务和人员配置,设计能与最终检验联动的检验计划,进而优化质量管理机制。通过QVSM,鱼骨图,MSA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图六西格玛工具,对3大返工问题的深入分析验证,优化质量控制流程和质量门设置,相应改善原有KPI评价指标,使得R公司从“事后质量控制”转型为“过程质量管理”。同时并嵌入持续改进元素在企业日常运作中,通过一系列改善活动,在组织中践行了 DMAIC的方法论,并总结出适合R公司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方法“十步法”,R公司的系列改进措施,对于医疗行业中小型制造企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康立[4](2020)在《基于财务绩效评价的美信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外贸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下,第三方检测行业蓬勃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检测机构36052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检测机构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以更好服务客户,另一方面检测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对促进公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优劣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财务绩效评价是从结果角度出发来评价营销策略,可以发现被评价对象的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本文以深圳市美信检测技术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公司近年来销售净利率下降的问题,以财务绩效评价为工具,对美信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系统性研究。首先,遵循4Ps营销理论对美信公司的服务项目、定价、销售渠道与促销策略进行了详细的投入产出分析,通过对其进行财务绩效评价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然后以提高公司营销策略的财务绩效为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美信公司的营销策略提出了多项优化方案:第一,优化产品组合。将零散的单项测试升级为产品质量问题解决方案,提高订单均价和客户的复购率。第二,需求导向定价。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技术咨询类项目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以客户对技术咨询服务的感知价值为参考,结合标的物价值来定价。第三,激励销售团队。改善销售人员薪酬结构,改用阶梯式业绩提成制度,激励销售人员冲刺业绩目标。第四,强化互联网渠道。加大互联网广告投入,重视第三方检测行业客户分散的特点,重视长尾效应的应用,以低成本获取大量新客户。第五,控制应收账款促销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强化客户信用管理,降低公司的收款风险。本文通过对美信公司营销策略进行财务绩效分析,发现营销策略的薄弱环节,结合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美信公司各服务项目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条具体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目的在于帮助美信公司提高市场营销绩效,实现扩大收入、提升利润的经营目标。同时,本文对同行业的民营检测检测公司也有一定借鉴价值。

傅科杰[5](2020)在《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服装在穿着时会与皮肤直接接触,服装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在穿着时会使人体有化学暴露的风险。开发高效分析方法对纺织工业控制污染物以及消费者在使用中可能会暴露的有害化合物进行检测与危害性评估,同时为纺织服装商品的进出口和检验检疫提供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本研究以纺织品中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检测与防控为研究目标,选择纺织生产中具代表性的酯类、酰胺类、甘醇类以及烯烃类广谱小分子溶剂的代表性化合物为目标物,以色谱法检测技术为支撑,以实现纺织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害残留检控为出发点,开展纺织品中小分子溶剂的残留检测与控制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纺织品中富马酸二甲酯残留的定量检测方法。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在优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参数和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萃取条件下提取织物中的富马酸二甲酯。以SIM选择离子(特征离子m/z 113)进行定性,外标法定量,目标物在0.1-2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85%~95%之间,RSD为2.8%~6.5%,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0.01mg/kg。2.探索建立了纺织品中酰胺类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检测分析方法。采用超纯水机械振荡法提取、反相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法(RP-HPLC法)分析与乙酸乙酯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两种方法测定了生态纺织品中二甲基甲酰胺(DMFa)、二甲基乙酰胺(DMAc)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3种有机残余溶剂的方法。同时采用了 Accuracy profile理论方法对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对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估。建立了超纯水机械振荡提取RP-HPLC检测方法,对DMFa、DMAc与NMP的检出限分别为3.7、9.3和8.7 mg/kg;建立的GC-MS检测方法对样品中DMFa、DMAc和NMP的检出限为5.0~8.4mg/kg。开发的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和精密性,灵敏度高,能满足REACH法规中SVHC限用物质清单对这三种物质的检测限量要求。3.建立了简便、快速地测定生态纺织品中乙二醇单甲醚(EGME)、乙二醇单乙醚(EGEE)、乙二醇甲醚乙酸酯(EMA)、乙二醇乙醚醋酸酯(EGEA)、二乙二醇二甲醚(DEGDME)和三甘醇二甲醚(TEGDME)六种有机残余溶剂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结果表明,本方法对6种目标物定量的线性范围为0.5~10.0 mg/L,回收率在90%~107%之间,样品检出限为3.4~5.6 mg/kg,满足商业检测要求。4.建立了 SC-CO2与超声提取干洗后衣物中残留PCE的前处理条件,确立了 GC-MS检测四氯乙烯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对常规纺织品的检出限值为0.9 mg/kg,毛皮服装的检出限为3.0 mg/kg,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等参数满足检测要求。通过模拟开放环境,研究了干洗后的各类服装材质中四氯乙烯的释放情况,并进行了负指数函数建模。研究表明干洗后聚酯和皮革中四氯乙烯的残留量较高,丝和棉材料吸附能力较低。通过密闭环境中分析温度、湿度及材质对纺织品中四氯乙烯挥发的影响,发现影响干洗后四氯乙烯残留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纤维材质,而环境温度与湿度对其释放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建立了 4种不同分子结构类型的小分子溶剂的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灵敏度和准确性高,能满足准确快速地高效同时测定多种目前国内外技术法规中限用化学物质;(2)研究了服装干洗剂四氯乙烯在服装材料的残留与挥发特性。通过模拟服装实际存放环境实验分析了环境风速、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服装纤维材料对四氯乙烯的挥发和残留的影响研究,发现影响干洗后四氯乙烯残留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其纤维材质,而环境温度与湿度对其释放的影响较小。(3)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高效应用于纺织服装材料中小分子溶剂残留的提取。通过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的工艺参数如夹带剂的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速等条件,引入了响应曲面法对各个参数的交互作用进行评价,研究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为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超临界CO2萃取提取和分析提供借鉴。

裴亚建[6](2020)在《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中的群锚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迅猛发展,公路、铁路等建设不可避免要进行边坡开挖,保障边坡的安全稳定性就显得十分重要。预应力锚索结构体因其具有经济性、安全性和施工方便等特性,一直被广泛应用在边坡加固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在施工运用中,经常会出现不同原因的锚固力损失状况,需要二次补强。但对边坡二次锚索补强预应力加固时,新增锚索的加入使得新旧锚索间距急剧减小,在小间距情况下,群锚之间的应力在岩土中相互叠加,增加了锚索位移量和降低了锚固力,使得新增锚索在既有锚索的影响下锚固效果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群锚效应。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进一步研究群锚效应产生的机理及关键影响因素,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以解决新增锚索加固问题,保障边坡的安全稳定性。目前预应力锚索加固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锚固段长度因素影响下的应力与应变之间关系,通过加大锚固段长度以保证加固效果,但对锚索间距布置的研究较少。因此,通过相关文献的学习研究,本文将从锚固段作用机理问题出发,着重对锚固段因不同布置间距产生的群锚加固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分析锚固段荷载位移关系,并利用三阶段的剪切滑移曲线模型解析锚固段剪应力和剪位移分布,最后通过案例计算得出锚固段应力非均匀分布。对于群锚加固,中心锚索锚固段的剪应力还应考虑周围锚索应力叠加影响,因此通过半无限弹性体中的应力Mindlin解分布模型解出周围锚固段对中心锚的叠加的附加剪应力,进而推导出群锚效应系数方法。在软件数值模拟中,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单锚进行拉拔模拟分析,验证了锚固段应力非均匀分布这一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群锚加固不同间距情况下的锚固段应力与位移进行了模拟计算,验证了本文提出群锚效应系数计算理论的合理性。最后依托实例工程项目,分析了新增锚索与既有锚索之间的群锚效应现象并运用群锚效应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并通过现场检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袁彬淦[7](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线束端子压接外观检测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在线束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其普遍面临着质量检测技术“滞后”的难题。而线束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线束端子压接的好坏,现有的线束端子压接质量检测方式主要分为:在线压接波形检测和离线断面图像抽检,其存在检测结果不直观、效率低、漏检率高的缺点。而线束端子压接质量大部分可由压接外观直接评定,鉴于此,本文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开发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线束端子压接外观检测系统。全文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线束行业检测规范和实际生产需求,首先对线束端子常见外观缺陷进行分析,明确本系统的检测内容及性能要求;然后对图像采集系统进行设计:包括相机、镜头、光源的选型设计,获取清晰的线束端子图像;最后构建基于图像差分技术提取的端子前景图像库:P1000001、P1000002、P1000003,为后续外观检测算法设计与验证提供图像数据支持。(2)设计了线束端子待检部位图像分割算法。针对常用的图像分割算法分割结果中干扰多、耗时长的缺点,本文设计一种定位基准平移分割算法,通过提取线束端子的定位基准线,按照端子压接前的尺寸规格,平移分割出待检部位图像。并对不同尺寸、形状的线束端子进行分割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分割算法能准确完成线束端子各待检部位图像分割提取,算法具有一定通用性,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3)设计了线束端子待检部位图像缺陷检测算法。根据各部位缺陷表现形式,设计了:基于芯线数量和长度特征的芯线出头部(A部)和绝缘皮位置部(C部)缺陷检测算法、基于轮廓提取的芯线压脚部(B部)缺陷检测算法和基于面积特征的绝缘皮压脚部(D部)缺陷检测算法。最后对离线图像库P1000001、P1000002、P1000003进行四部位缺陷综合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对图像库中线束端子检测平均准确率达到99.80%,无漏检现象,单根端子检测平均耗时10ms内,算法具有较高准确率和检测效率。(4)开发了线束端子压接外观检测软件系统。将视觉硬件设备、图像处理算法进行集成,并进行上机动态测试。通过对3600根HPC-001型线束端子的测试结果分析,系统检测准确率达到99.72%,误检率为0.28%,无漏检现象发生,单根端子检测平均耗时80ms,各项指标达到设计预期要求。通过与离线检测结果对比,分析了动态检测模式下准确率降低的原因,经过对端子机设备的改进,压接合格率从98.97%提升到99.89%,提高了 0.92%,验证了结果分析的正确性,对端子压接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最后结合次品压接图像,对进一步提高线束整体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

李轶楠[8](2019)在《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过去20年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建居住建筑面积大幅增加。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的高速增长,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的紧缺程度。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包含法律法规、财政激励和标准规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世界银行研究,中国城镇化水平于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进一步的能源紧缺,如何系统化地设定我国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并确定相应的技术发展策略、技术路径及配套政策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SIX-SIGMA DMAIC方法对整体研究方法进行构建。根据方法学框架,研究首先基于来自一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意见、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历程及发展趋势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进行构建,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未来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评价指标体系(路线图)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能效提升技术策略、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并通过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进行了验证。研究引进政策周期理论、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相应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进行了系统化的评估和分析。评估基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机构问卷与德尔菲法问卷对我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员”进行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问卷对可量化描述的数据采用李克特五分度量表进行量化。获得数据依据相应的数据特征和预期结论要求,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进行了设计及研究。体系内单项措施的设计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单项措施有效性的评估基于专家给出的打分进行。在筛选出具有高有效性的措施并去重后,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综合政策体系,并基于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资源理论对该政策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定义应明确,并且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从2020年开始,新建居住建筑的能效水平应每五年提升30%,即与20世纪80年代典型居住建筑的能耗水平相比,新建居住建筑于2020年应实现75%的节能率。这一水平到2025年应提升为82%,到2030年提升为88%。为达到该能效目标,技术策略为“被动式技术优先加可再生能源辅助”。关于新建居住建筑实际能效水平提升及高能效水平新建居住建筑的推广,目前核心障碍是“预期的节能量无法有效转化成实际的节能收益”。这种转化机制的缺乏是政府政策设计缺陷及其实施不足,利益相关方缺乏实施能力,以及相关市场的法制化水平相对较低三个主要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主要障碍与政策周期相关,后两个障碍存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促进的政策环境中。针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消除障碍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政策类因素的影响将在远期下降,市场因素将占据影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措施在促进近期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方面至关重要。从远期来看,政府应逐步开始综合利用政策资源,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针对驱动力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对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是推动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建筑能效提升的源驱动力。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及“地方业绩政府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将居民的需求转变为地方政府推动工作的实际动力。这样的动力机制使得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一直保持在政策议程中。最终,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目标路线图,并提出了实现相应目标的技术策略和关键技术。根据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影响因素及驱动力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以及促进政府持续激励并引导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约束措施体系。本研究对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一线人员对该领域内的诸多研究问题的意见进行了调研、描述,采用针对政策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相应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林绍廉[9](2019)在《双面弹子锁结构的尺寸链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公差设计是产品结构设计的核心,而在公差设计之中,最为重要的是尺寸链分析计算。本文结合笔者所在企业运用尺寸链计算在产品设计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剖析典型产品,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尺寸链计算来控制和提高产品设计质量。本文以某型号双面弹子锁为例,运用尺寸链理论,按分析、优化和验证三个阶段展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识别出影响双面弹子锁钥匙插拔不顺畅的主要因素为弹子孔中心偏移量及弹子边缘与锁壳空心弹子孔边缘的间隙,影响双面弹子锁互开率高的主要因素为锁壳与锁芯的径向间隙、插入钥匙后弹子与锁芯的径向间隙、空心弹子的倒角及级差,并通过尺寸链的极值法计算分析造成钥匙插拔不顺畅的原因为弹子孔中心偏移量最大值为0.32远大于弹子边缘与锁壳空心弹子孔边缘间隙的最小值0.01,造成互开率高的原因为空心弹子边缘与锁芯弹子孔边缘的径向间隙最大值为0.675远大于现行的级差0.4。然后,分析可改善的影响因素,得出改善钥匙插拔不顺畅的优化方案为通过调整尺寸及公差,使弹子孔中心偏移量呈对称分布,同时加大弹子倒角使弹子边缘与锁壳空心弹子孔边缘的间隙加大,改善互开率高的优化方案为通过调整锁壳内孔、锁芯外径及弹子长度的尺寸公差来减小影响因素的累积尺寸公差,同时加大级差为0.5,并通过尺寸链的极值法计算进行理论上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分析模型。最后,通过安排小批量试产,验证了优化方案现实的可行性。研究证明了采用尺寸链公差累积分析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进而为双面弹子锁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和方法。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双面弹子锁结构设计初始阶段,运用尺寸链公差累积分析可以提高装配成功率、产品质量、缩短交货期和降低成本,促进企业效益增长。

吴龙源[10](2019)在《K公司X车型排气系统质量管理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前期中国客车企业起步阶段,我国客车制造商在出口欧盟发达国家市场当地面临着许多法规差异、标准差异、工艺差异等问题。长期以往,给各个发达国家客户多少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印象,故目前提升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的风险防范工作尤其重要。与此同时,目前车辆的排放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新能源客车暂时还未在全球大范围投入的情况下,后处理系统的优化成为影响排气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K公司出口的其中一款X车型的车辆起火事故的调查,引出对此款客车原后处理系统的结构深入研究分析。首先将排气系统的质量管理流程进行详细分解,大致将其划分为在设计阶段、材料检验和制造阶段、以及售后服务阶段等流程的递进管理;其次,对K公司现有的各个分解流程现状进行逐步分析后,结合此次事故原因的深度分析引出各个流程中存在缺陷、或者可以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分别结合DFMEA的风险序数值(RPN)计算、建立新的项目责任矩阵、六西格玛理论中的DMAIC步骤和方法、IATF16949体系流程管理等方面对原各个流程中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并且通过建立新关键零部件清单、对后续此款车型的排气等系统关键零部件的相关制作标准进行管控和规范,通过严格规范来料检验要求、技术设计标准、安装工艺文件的流程更新、建立IPTV故障统计与管控流程,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便后续在材料本身、产品结构的的设计与安装上都得到有效管控,达到提升质量管理的目的。最后,此类问题不但对产品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且对品牌形象也会引起较大的担忧和影响。故在客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对此类问题深入研究和改善,可以更好的了解欧六或者国六发动机后处理系统的属性和参数,以便在后续同款产品上可以避免类似关键零部件系统的问题,在产品竞争力上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同时控制两个尾部的抽检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时控制两个尾部的抽检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快速检测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轨道板制造技术发展动态
        1.1.2 轨道板检测技术发展动态
    1.2 轨道板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2 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检测方案及硬件系统设计
    2.1 检测需求分析
    2.2 检测方案设计
        2.2.1 设计思路
        2.2.2 检测设备技术路线
        2.2.3 传感器选型
    2.3 检测机床设计
        2.3.1 机床主体设计
        2.3.2 轨道板液压定位装置设计
        2.3.3 机床驱动控制模块设计
    2.4 机床精度保障设计
        2.4.1 检测基准设计
        2.4.2 激光传感器位姿校准
    2.5 本章小结
3 点激光数据处理与精度分析
    3.1 基于差值处理的点激光数据分割预处理
    3.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单轨枕内关键几何尺寸参数计算方法
    3.3 点激光数据算法精度分析
        3.3.1 检测精度一致性分析
        3.3.2 与三坐标机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3.3.3 振动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3.3.4 温度对检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线激光点云数据处理算法研究
    4.1 线激光点云数据预处理
        4.1.1 线激光点云数据拼接与分割
        4.1.2 预埋套管孔中心距与歪斜计算方法
    4.2 预埋套管端面拟合及套管内边界提取方法研究
        4.2.1 基于RANSAC算法与最小二乘算法的预埋套管端面拟合
        4.2.2 基于Alpha-shape算法的预埋套管内侧边界点提取
    4.3 算法精度分析
        4.3.1 预埋套管孔中心距算法精度分析
        4.3.2 预埋套管歪斜算法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检测系统上位机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技术介绍
        5.1.1 MFC框架编程原理
        5.1.2 MFC常用控件
        5.1.3 多线程概念
        5.1.4 线程分类
    5.2 通信协议
    5.3 上位机软件模块设计
        5.3.1 液压控制系统
        5.3.2 伺服控制系统
        5.3.3 步进系统
    5.4 GUI典型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与测试
        5.4.1 检测模块GUI典型人机交互界面的实现与测试
        5.4.2 检测状态监控模块
        5.4.3 数据处理与查询模块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和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参与项目与获奖

(2)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MES系统研究现状
        1.3.2 国内MES系统研究现状
    1.4 MES系统应用现状及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5.1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1.5.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3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MES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2.1 MES系统的产生
    2.2 MES系统理论简介
    2.3 MES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2.4 MES系统应用效果
3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流程与生产特征分析
        3.1.1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管理流程
        3.1.2 家具生产企业生产特征分析
    3.2 家具生产企业市场现状与信息化现状分析
        3.2.1 家具生产企业面临的市场现状
        3.2.2 家具生产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3.3 家具生产企业现场管理问题与MES系统解决方案
    3.4 家具生产企业实施MES系统必要性分析
4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构建研究
    4.1 家具生产企业需求分析
        4.1.1 总体需求分析
        4.1.2 模块需求分析
    4.2 MES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4.2.1 建设目标
        4.2.2 建设原则
    4.3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
        4.3.1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3.2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总体设计
        4.3.3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结构框架
    4.4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1 生产计划管理
        4.4.2 技术资料管理
        4.4.3 生产过程管理
        4.4.4 设备管理
        4.4.5 质量管理
        4.4.6 物料管理
    4.5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内部信息交互框架
    4.6 家具生产企业MES系统业务流程框架
5 家具生产扰动下的MES系统调度技术研究
    5.1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因素分析
        5.1.1 计划层扰动分析
        5.1.2 工艺层扰动分析
        5.1.3 资源层扰动分析
        5.1.4 执行层扰动分析
    5.2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事件总体处理思路
    5.3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下的调度调整目标
    5.4 家具生产现场扰动事件分类处理思路
    5.5 家具生产扰动驱动下调度流程研究
        5.5.1 计划层扰动处理流程
        5.5.2 工艺层扰动处理流程
        5.5.3 资源层扰动处理流程
        5.5.4 执行层扰动处理流程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应用研究
        2.1.1 质量管理基础理论
        2.1.2 质量管理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2.2 持续改进理论应用研究
        2.2.1 持续改进基础理论
        2.2.2 持续改进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现状测量
    3.1 R公司发展现状
    3.2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问题表现
        3.2.1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生产过程质量问题
        3.2.2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毛坯来料质量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4.1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问题生产要素原因分析
        4.1.1 手术器械产品磕碰伤问题原因分析
        4.1.2 手术器械产品砂带印问题原因分析
        4.1.3 手术器械产品外形不良问题原因分析
    4.2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问题管理要素原因分析
        4.2.1 R公司质量管理机制分析
        4.2.2 R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分析
        4.2.3 R公司质量管理关键指标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问题改进措施研究
    5.1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问题改进措施制定
        5.1.1 手术器械产品磕碰伤问题改进措施
        5.1.2 手术器械产品砂带印问题改进措施
        5.1.3 手术器械产品外形不良问题改进措施
    5.2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优化
        5.2.1 R公司质量门优化
        5.2.2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管理流程优化
        5.2.3 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在线质量控制
        5.2.4 R公司质量相关KPI改善措施
    5.3 持续改进机制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财务绩效评价的美信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论文结构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结构
    1.3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市场营销策略
        2.1.1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概述
        2.1.2 STP理论
        2.1.3 4Ps营销策略组合
    2.2 营销绩效评价
    2.3 财务绩效评价
        2.3.1 财务绩效评价概述
        2.3.2 财务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2.4 营销策略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第三章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的现状分析
    3.1 美信公司的概况
    3.2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的STP
        3.2.1 市场细分
        3.2.2 目标市场
        3.2.3 市场定位
    3.3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的现状
        3.3.1 产品策略
        3.3.2 价格策略
        3.3.3 渠道策略
        3.3.4 促销策略
    3.4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的财务绩效状况
        3.4.1 美信公司财务绩效现状
        3.4.2 企业营销投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3.4.3 同行业其他企业营销投入与财务绩效对比
    3.5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5.1 服务项目的自愿性导致客户复购率低
        3.5.2 被动提供单项测试导致金字塔型订单结构
        3.5.3 定价方式忽视需求价格弹性
        3.5.4 销售团队效率低
        3.5.5 互联网推广成本上升
        3.5.6 应收账款促销风险加大
第四章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4.1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4.1.1 营销策略优化的目标
        4.1.2 营销策略优化的原则
    4.2 美信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4.2.1 优化产品组合
        4.2.2 需求导向定价
        4.2.3 激励销售团队
        4.2.4 强化互联网渠道
        4.2.5 控制应收账款促销风险
第五章 实施营销策略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服装生产链中的化合物使用现状
        1.1.1 纺织纤维中化合物的使用现状
        1.1.2 纺织服装生产工艺
        1.1.2.1 预处理
        1.1.2.2 染色
        1.1.2.3 印花
        1.1.2.4 后整理
        1.1.3 各国法规及标准对纺织品化合物的限定
        1.1.4 纺织服装中广谱小分子有机溶剂的种类与来源
        1.1.5 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1.5.1 色谱检测技术的发展
        1.1.5.2 小分子有机溶剂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 纺织服装中有害化合物的人体暴露评价
        1.2.1 纺织品中化合物的人体暴露途径
        1.2.2 纺织品中化合物的人体暴露评价模型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纺织品及皮革中酯类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设备与样品
        2.1.2 溶液配制
        2.1.3 样品测试溶液的制备
        2.1.3.1 超声波提取法制备样品测试溶液
        2.1.3.2 超临界CO_2提取方法制备样品测试溶液
        2.1.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超声波提取方法的优化
        2.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1.2 提取工艺参数的确定
        2.2.1.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2.2 超临界CO_2提取方法的优化
        2.2.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2.2 萃取条件的优化
        2.2.3 超声萃取与超临界萃取对比
        2.2.4 色谱分析过程
        2.2.4.1 色谱分离条件的确定
        2.2.4.2 富马酸二甲酯的确证
        2.2.5 方法确认
        2.2.5.1 标准曲线的确定
        2.2.5.2 精密度与回收率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纺织品中酰胺类有机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标准溶液的配制
        3.1.4 不同检测方法对比
        3.1.4.1 HPLC
        3.1.4.2 GC-MS
        3.1.5 实验
        3.1.5.1 前处理条件优化
        3.1.5.2 方法验证
        3.1.5.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PLC/DAD检测方法研究
        3.2.1.1 液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3.2.1.2 提取条件优化
        3.2.1.3 方法验证
        3.2.1.4 实际样品测定
        3.2.2 GC-MS测定方法研究
        3.2.2.1 样品前处理的选择
        3.2.2.2 GC-MS条件优化
        3.2.2.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2.2.4 方法的准确性的验证
        3.2.2.5 实际样品检测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纺织品中甘醇类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1.4 实验方法研究
        4.1.4.1 实验步骤和技术路线
        4.1.4.2 样品前处理
        4.1.4.3 分析条件
        4.1.4.4 实验方法准确性的验证
        4.1.4.5 实际样品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4.2.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4.2.1.2 提取方式的选择
        4.2.1.3 提取时间的选择
        4.2.2 GC-MS检测条件的优化
        4.2.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4.2.2.2 质谱条件的选择
        4.2.3 分析方法的建立
        4.2.3.1 方法的线性范围
        4.2.3.2 方法检出限
        4.2.4 方法的准确性的验证
        4.2.4.1 回收率验证
        4.2.4.2 方法准确性与精密度
        4.2.5 实际样品检测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一般纺织品与皮革毛皮中PCE残留量的检测及释放模型的建立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与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5.1.4 材料阳性样品的制备
        5.1.5 提取方法的优化
        5.1.5.1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材料中的PCE
        5.1.5.2 超声萃取技术提取材料中的PCE
        5.1.6 仪器分析条件
        5.1.7 PCE释放模型的建立实验
        5.1.7.1 开放环境模拟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5.1.7.2 干洗服装中PCE残留在密闭环境下释放行为研究
        5.1.7.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PCE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5.2.1.1 超临界实验条件
        5.2.1.2 超声提取条件的确立及优化
        5.2.2 GC-MS检测条件的确定
        5.2.3 分析方法建立与验证
        5.2.3.1 标准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
        5.2.3.2 回收率
        5.2.4 开放环境中PCE释放的数学模拟
        5.2.4.1 负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
        5.2.4.2 释放预测模型构建
        5.2.4.3 毛皮纺织材料的释放趋势研究
        5.2.5 密闭环境中环境因素对PCE挥发的响应
        5.2.5.1 温度对PCE残留挥发的影响
        5.2.5.2 湿度对PCE残留的影响
        5.2.6 干洗对纤维及皮革形貌的影响
    5.3 吸附机理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中的群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边坡预应力锚索研究现状
        1.2.1 试验研究
        1.2.2 相关力学理论研究
        1.2.3 数值模拟研究
    1.3 群锚效应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锚固段荷载作用机理
    2.1 拉力型锚索加固系统
    2.2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剪切位移
    2.3 预应力锚索锚固段剪应力分布特性
        2.3.1 锚固段剪应力分布模型
        2.3.2 剪应力与剪位移关系分析
        2.3.3 剪应力沿长度分布模式
    2.4 锚固段剪应力算例分析
        2.4.1 弹性阶段分析
        2.4.2 塑性阶段分析
        2.4.3 残余强度阶段分析
        2.4.4 剪应力与剪位移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indlin解的群锚加固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Mindlin解的锚固附加应力计算
        3.2.1 弹性半无限围岩体中的Mindlin解
        3.2.2 锚固群的分解离散化
        3.2.3 锚固段上加剪应力计算
        3.2.4 锚固段承载力的群锚效应系数
    3.3 相关参数分析
        3.3.1 不同预应力荷载与影响系数关系
        3.3.2 不同锚固长度与影响系数关系
        3.3.3 不同锚固段间距与影响系数关系
        3.3.4 不同锚固体直径与影响系数关系
        3.3.5 不同围岩类型与影响系数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锚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程序介绍
        4.1.1 概述
        4.1.2 本构模型
        4.1.3 锚固结构单元
        4.1.4 接触面问题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参数取值
        4.2.2 模型结构的建立
    4.3 单根锚索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剪应力作用效果分析
        4.3.2 轴向荷载影响分析
        4.3.3 锚固长度影响分析
    4.4 群锚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间距下剪应力分布
        4.4.2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群锚数值模拟
        4.4.3 群锚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工程实例研究
    5.1 工程概况
        5.1.1 场地情况
        5.1.2 水文地质条件
    5.2 原预应力锚索加固情况
        5.2.1 现场检测
        5.2.2 检测结果及分析
    5.3 考虑群锚效应的锚索补强加固分析
        5.3.1 二次补增预应力中的群锚效应影响
        5.3.2 新增独立锚索的锚固方案
    5.4 基于FLAC 3D的新增锚索群锚效应研究
        5.4.1 基于Rhino 3D与 FLAC 3D的模型建立
        5.4.2 参数及边界条件选择
        5.4.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5.4.4 方案应用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机器视觉的线束端子压接外观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检测系统整体分析与设计
    2.1 线束端子外观缺陷说明
    2.2 检测系统各性能指标要求
    2.3 图像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2.3.1 相机的选型与设计
        2.3.2 镜头的选型设计
        2.3.3 照明方案设计
        2.3.4 辅助设备选择
    2.4 线束端子图像数据库构建
        2.4.1 基于图像差分的线束端子前景提取
        2.4.2 线束端子前景图像库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束端子待检部位图像分割算法设计
    3.1 图像预处理
        3.1.1 图像灰度化
        3.1.2 图像滤波
    3.2 图像处理中常用分割算法举例
        3.2.1 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
        3.2.2 基于边缘检测的图像分割
        3.2.3 基于区域生长的图像分割
    3.3 线束端子定位基准平移分割算法
        3.3.1 定位基准包含区域(ROB)图像获取
        3.3.2 线束端子定位基准线提取与拟合
        3.3.3 线束端子图像水平校正
        3.3.4 定位基准线平移分割待检图像
    3.4 分割算法通用性验证
        3.4.1 不同尺寸的线束端子分割验证
        3.4.2 不同形状的线束端子分割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束端子待检部位图像缺陷检测算法设计
    4.1 线束端子A、C部位缺陷检测
        4.1.1 基于数量和长度特征的检测算法
        4.1.2 线束端子A部位缺陷检测示例
        4.1.3 线束端子C部位缺陷检测示例
    4.2 线束端子B部位缺陷检测
        4.2.1 基于轮廓提取的检测算法
        4.2.2 线束端子B部位缺陷检测示例
    4.3 线束端子D部位缺陷检测
        4.3.1 基于面积特征的检测算法
        4.3.2 线束端子D部位缺陷检测示例
    4.4 线束端子各部位缺陷离线综合检测
        4.4.1 HPC-001型线束端子离线库P1000_ 001测试
        4.4.2 HPC-002型线束端子离线库P1000_002测试
        4.4.3 HPC-003型线束端子离线库P1000_003测试
        4.4.4 HPC-pin型特殊类线束端子检测示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测系统软件开发与测试分析
    5.1 检测系统软件开发
        5.1.1 系统开发环境
        5.1.2 功能模块设计
    5.2 检测系统上机测试
    5.3 检测系统准确性分析
    5.4 检测系统运行效率分析
    5.5 检测结果分析与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重要性
        1.1.2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能效
        1.1.3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现状
        1.1.4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问题简析
        1.1.5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未来发展趋势甄别
    1.2 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国际经验
        1.2.1 发达国家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总结
        1.2.2 德国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体系分析
    1.3 文献综述及简析
        1.3.1 路线图与政策体系
        1.3.2 技术与政策——系统化视角的重要性
        1.3.3 实证分析——一线利益相关方声音的重要性
    1.4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文章结构简述
第2章 政策研究相关理论与适应性分析
    2.1 SIX-SIGMA DMAIC方法——整体研究方法构建
        2.1.1 SIX-SIGMA DMAIC方法综述
        2.1.2 SIX-SIGMA DMAIC适用性分析
        2.1.3 SIX-SIGMA理论主要架构适应性分析
    2.2 预测理论及方法——对于未来场景的描述
        2.2.1 预测方法综述
        2.2.2 预测方法筛选评价体系研究
    2.3 政策周期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系统化分析框架
    2.4 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如何设计良好的能效提升措施
    2.5 问卷设计、质量评估及样本选择方法
        2.5.1 问卷设计原则
        2.5.2 问卷具体设计方法及调研质量评估
        2.5.3 调研样本选择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SIX-SIGMA DMAIC框架下政策研究范围界定
    3.2 基于SIX-SIGMA DMAIC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3.2.1 第一步:定义
        3.2.2 第二步:评估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现状
        3.2.3 第三步:分析
        3.2.4 第四步:改进——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措施开发
        3.2.5 第五步:控制——促进政府机构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开发
    3.3 整体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法
    3.4 目标设定与德尔菲法
        3.4.1 设定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指标体系陈述
        3.4.2 目标设定数据收集——德尔菲法及修正及大规模机构问卷
        3.4.3 德尔菲法问卷过程及数据处理
    3.5 障碍识别及评估方法学研究
        3.5.1 障碍收集及识别
        3.5.2 障碍评估数据处理——李克特五分度量表及聚类分析
    3.6 影响因素识别及分析方法学研究
        3.6.1 影响因素识别及层次结构建立
        3.6.2 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3.7 驱动力识别及影响评估
        3.7.1 驱动因素识别
        3.7.2 驱动力影响评估数据收集
        3.7.3 驱动力影响评估
    3.8 基于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的关键技术分析及验证
        3.8.1 建筑能耗模拟方法及软件分析
        3.8.2 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实验设计方法
        3.8.3 模拟参数设定及关键技术验证方法
    3.9 问卷设计及质量分析
        3.9.1 问卷内容设计
        3.9.2 问卷实施过程及数据处理
        3.9.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10 调研机构及专家选择
        3.10.1 样本选择
        3.10.2 问卷调研机构选择原则及结果
        3.10.3 德尔菲法专家筛选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
        4.1.1 机构问卷调研结果——定义要素分析
        4.1.2 专家问卷结果分析——定义逻辑及定义形成
    4.2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设定与路线图
        4.2.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
        4.2.2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指标体系
    4.3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策略及技术路线
        4.3.1 技术发展现状评估—基于大规模问卷
        4.3.2 建筑能效提升技术发展理念
        4.3.3 技术策略及关键技术识别
        4.3.4 数据验证——基于模拟数据验证
    4.4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障碍识别
        4.4.1 障碍收集结果
        4.4.2 机构评估意见统计分析
        4.4.3 聚类分析结果
        4.4.4 障碍的综合性评估
    4.5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5.1 层次结构建立及调研结果
        4.5.2 标准分类和子分类中因素的权重和排序
        4.5.3 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4.6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驱动力分析
        4.6.1 驱动力独立评估分析
        4.6.2 驱动力综合评估分析
    4.7 信度与效度分析
        4.7.1 信度分析
        4.7.2 效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政策资源视角的综合措施体系研究
    5.1 障碍、影响因素、驱动力的关系
    5.2 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及政策设计
    5.3 市场机制完善措施研究
        5.3.1 措施设计框架
        5.3.2 理念提升——提高市场绿色化程度
        5.3.3 意愿提升——提高市场活力
        5.3.4 规则完善——提高市场健全程度
        5.3.5 消除制度障碍
    5.4 能力提升体系评估及综合分析
        5.4.1 建筑各阶段权责需明确
        5.4.2 产业链内相关主体能力提升
    5.5 技术支撑体系
    5.6 政策措施体系建议及评价
    5.7 政府体系内部综合措施开发(控制)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双面弹子锁结构的尺寸链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对双面弹子锁的研发概况
    1.3 公差分析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面弹子锁的设计问题分析
    2.1 双面弹子锁的设计问题分析
        2.1.1 双面弹子锁的结构特点
        2.1.2 双面弹子锁的工作原理
        2.1.3 双面弹子锁的设计问题
    2.2 尺寸链计算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2.2.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2.2.2 用极值法计算尺寸链
        2.2.3 用概率法计算尺寸链
    2.3 尺寸链优化设计的一般流程
    2.4 尺寸链分析公差设计对双面弹子锁设计的影响
        2.4.1 尺寸链分析钥匙插拔不顺畅产生原因
        2.4.2 尺寸链分析互开率高产生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尺寸链分析优化公差设计
    3.1 解决钥匙插拔不顺畅的公差设计优化方案
    3.2 解决互开率高的公差设计优化方案
    3.3 分析模型创建
        3.3.1 钥匙插拔不顺畅问题分析模型创建
        3.3.2 互开问题分析模型创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尺寸链分析优化公差设计验证
    4.1 小批量零件试制
    4.2 小批量装配验证
    4.3 确定管理计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
    5.1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概述
    5.2 计算机辅助设计公差分析软件简介
    5.3 计算机辅助公差分析软件在双面弹子锁设计中的运用
        5.3.1 计算机辅助公差分析的基本流程
        5.3.2 计算机辅助公差分析软件验证人工计算结果
        5.3.3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分析几何公差在双面弹子锁设计中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结论
    6.3 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10)K公司X车型排气系统质量管理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车辆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2.2 理论工具
        2.2.1 FMEA失效分析
        2.2.2 六西格玛理论
        2.2.3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K公司X车型排气系统质量管理流程
    3.1 排气系统设计质量管理流程现状
    3.2 X车型排气系统材料检验流程现状
    3.3 X车型排气系统制造流程现状
    3.4 X车型排气系统售后服务流程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K公司排气系统的质量管理流程优化与实施
    4.1 基于DFMEA的设计流程优化方案
        4.1.1 基于DFMEA的设计流程分析
        4.1.2 基于DFMEA的设计流程改善措施
    4.2 基于六西格玛的材料检验和制造流程优化方案
        4.2.1 基于六西格玛的材料检验和制造流程分析
        4.2.2 基于六西格玛的材料检验和制造流程改善措施
    4.3 基于IATF16969的售后管理流程优化方案
        4.3.1 基于IATF16949的售后管理流程分析
        4.3.2 基于IATF16949的售后管理流程优化
    4.4 K公司排气系统的质量管理流程优化前后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同时控制两个尾部的抽检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快速检测系统分析与设计[D]. 袁凡.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家具生产企业生产车间现场管理MES系统构建研究[D]. 朱通.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3]R公司手术器械产品质量改进研究[D]. 郭孟潮. 山东大学, 2020(05)
  • [4]基于财务绩效评价的美信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康立. 兰州大学, 2020(01)
  • [5]基于色谱技术的纺织服装残留小分子有机溶剂高效检测与应用研究[D]. 傅科杰.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1)
  • [6]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中的群锚效应研究[D]. 裴亚建.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基于机器视觉的线束端子压接外观检测系统设计[D]. 袁彬淦. 厦门理工学院, 2019(01)
  • [8]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D]. 李轶楠. 天津大学, 2019(02)
  • [9]双面弹子锁结构的尺寸链优化设计研究[D]. 林绍廉. 厦门大学, 2019(09)
  • [10]K公司X车型排气系统质量管理优化的研究[D]. 吴龙源. 厦门大学, 2019(12)

标签:;  

两尾同时控制的采样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