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酰胺类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种酰胺类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4种酰胺类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及药效(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鹏[1](2021)在《异丙甲草胺对高粱安全性及安全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具有优良的抗逆性,有资料表明当前化学除草是影响高粱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高粱作为一种较为敏感的小杂粮作物,一旦用药不当,就会发生除草剂药害,从而引严重后果。异丙甲草胺具有价格低廉、广谱高效、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良特性,是高粱田当前登记在册的常用酰胺类土壤处理除草剂,部分地区利用异丙甲草胺土壤处理防治高粱田杂草,但在黑龙江省关于其对高粱的安全性的研究尚未报道,在高粱田使用技术尚未完善,因此易出现药害。除草剂安全剂可以保护作物免受除草剂的药害,从而增加作物的安全性和改进杂草防除效果的化合物。二氯丙烯胺、苯叉酰胺(AD-67)、解草啶、解草酮均可用作酰胺类除草剂的安全剂,但有关于安全剂对高粱异丙甲草胺药害缓解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选择了黑龙江省常用的13个高粱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了供试品种对不同剂量异丙甲草胺的敏感型性,明确了异丙甲草胺对供试高粱品种的安全性。为了提高异丙甲草胺的使用安全性,对酰胺类除草剂的4种安全剂进行筛选。利用所筛选到的安全剂进行了高粱药害的缓解作用研究,确定高粱田最佳安全剂种类与使用剂量,并对其保护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旨在为异丙甲草胺在高粱田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对黑龙江省高粱的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13个高粱品种对异丙甲草胺敏感性表现不同供试13个高粱品种在苗后不同生长时期对异丙甲草胺敏感性表现不同,在田间推荐剂量1350 g a.i./ha下,根据株高、鲜重与对照差异,在苗后5 d时,13个高粱品种对异丙甲草胺都表现敏感;在苗后10 d时,10个高粱品种都表现对异丙甲草胺敏感,占总品种数的76.9%,龙杂11、绥杂7、齐杂7这3个品种表现为耐性;在苗后15 d时,有8个高粱品种对异丙甲草胺表现敏感,占总品种数的61.5%,龙杂11、龙杂17、龙杂21、绥杂7、齐杂7这5个品种表现耐性。所有品种在高剂量1650 g a.i./ha、2700 g a.i./ha剂量时都对异丙甲草胺表现敏感;根据单穗粒重在田间推荐剂量1350 g a.i./ha下对照的差异性,评价龙杂11、龙杂17、龙杂21、龙杂22、绥杂7、齐杂7等6个品种表现耐性,为耐性品种,占总品种数的46.2%;糯粮2、龙杂19、龙杂18、龙杂24、龙杂10、龙杂25、米粮1等7个品种表现敏感,为敏感性品种。(2)供试四种安全剂对不同敏感性的高粱品种作用效果不同四种安全剂在供试剂量下,对糯粮2(S)的抑制作用要普遍高于绥杂7(N);除解草酮处理在低剂量(0.25 g/kg、0.5 g/kg)时对绥杂7(N)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外,解草啶、解草酮、AD-67、二氯丙烯胺种子处理对糯粮2(S)、绥杂7(N)的株高、鲜重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解草酮在0.25 g/kg、0.5 g/kg、1 g/kg三个处理剂量下,对敏感性不同的两个高粱品种安全,因此可选用解草酮作为高粱种子安全剂。(3)解草酮可以有效缓解异丙甲草胺对高粱产生的药害当解草酮处理剂量1 g/kg时,可以缓解异丙甲草胺药害,对糯粮2(S)异丙甲草胺4个不同剂量药害的缓解率在9.01%至24.96%之间;对绥杂7(N)异丙甲草胺4个不同剂量药害的缓解率在12.98%至28.08%之间。(4)解草酮对不同敏感性的高粱品种保护作用表现差异1)使用解草酮与异丙甲草胺联合作用处理的高粱体内CAT、POD活性都高于只加异丙甲草胺处理的活性,在受到外界胁迫后二者体内CAT、POD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明显高于对照,表明解草酮处理对高粱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高粱体内的CAT、POD活性。2)使用解草酮与异丙甲草胺联合作用处理的高粱体内SOD活性都高于只加异丙甲草胺处理的活性,绥杂7(N)受药剂胁迫后反应更为明显,相同时间内SOD活性变化率远高于糯粮2(S),表明解草酮处理对高粱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高粱体内的SOD活性,其中耐性品种的SOD活性更高,保护作用更为明显。3)使用解草酮与异丙甲草胺联合作用处理的高粱体内MDA含量都低于只加异丙甲草胺处理的含量,绥杂7(N)的MDA含量变化率降低趋势要明显早于糯粮2(S),表明耐性品种绥杂7(N)能更快的清除体内的MDA来避免受害。因此,解草酮的加入缓解了高粱在异丙甲草胺胁迫下发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且对耐性品种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梁德祺[2](2021)在《硝磺草酮和烟嘧磺隆对玉米田杂草最低有效控制剂量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针对玉米田常用的两种除草剂硝磺草酮和烟嘧磺隆对杂草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进行研究,两种药剂分别设置了5种不同处理剂量进行田间施药,通过对杂草的调查及计算得到两种药剂的防效,同时采集不同生长时期的玉米,采用残留检测的分析方法得到两种除草剂的最终残留量和消解数据,进一步得到两种除草剂的残留消解规律,并在玉米成熟后对试验田进行测产。最终,以两种除草剂的最佳田间防效为主要选定标准,通过两种除草剂在玉米中的残留量加以验证,使其在达到最佳防效的同时也达到国内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依此筛选出两种除草剂对玉米田杂草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研究结果如下:1、15%硝磺草酮悬浮剂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为146.3 g a.i./hm2。不同处理剂量的田间防除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在146.3 g a.i./hm2处理剂量下,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在施药后30 d对杂草总株防效为88.8%,总鲜重防效为89.6%,防除效果最佳。并在此处理剂量下靶区残留量表明:在146.3 g a.i./hm2处理剂量下上部叶片及下部叶片残留量较高,中部叶片次之,根部残留量最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量逐渐减少,3 d消解率都达到90%以上,3 d之后残留量低于最低检测浓度,残留量达到国内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同时在146.3 g a.i./hm2处理剂量下增产量及增产率最高,每公顷增产250kg,增产率为4.6%。146.3 g a.i./hm2即为15%硝磺草酮悬浮剂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2、60 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为59.4 g a.i./hm2。不同剂量处理下对玉米田杂草的田间防除效果存在显着差异,在59.4 g a.i./hm2处理剂量下,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在药后30 d对杂草总株防效为88.5%,总鲜重防效为88.3%,防治效果最佳。并在此浓度下靶区残留量表明:在59.4 g a.i./hm2处理浓度下上部叶片及下部叶片残留量较高,中部叶片次之,根部残留量最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量逐渐减少,3 d消解率都达到90%以上,3 d之后残留量低于最低检测浓度,残留量达到国内农药残留限定标准,同时在59.4 g a.i./hm2处理剂量下增产量及增产率最高,增产量为每公顷240kg,增产率为4.7%。59.4 g a.i./hm2即为60 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最低有效控制剂量。

李如男[3](2020)在《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在农业生产中大量应用,其生产和施用未区分对映体的差异,可能导致农药过量施用、不可预测的生态风险及风险评估不准确。本研究从对映体水平系统开展氟恶唑酰胺及抑霉唑对映体的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为手性农药应用风险准确评价及开发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单体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完成氟恶唑酰胺、抑霉唑及其主要代谢物R14821(抑霉唑-M)对映体的基线分离。成功制备了高纯度的单个对映体,明确了其旋光性及绝对构型,揭示了在不同溶剂和土壤中的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的稳定性。2.发现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4种典型靶标害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和朱砂叶螨)、抑霉唑对映体对7种病原菌(番茄叶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晚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葡萄/苹果炭疽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柑桔绿霉菌)存在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活性差异。S-(+)-氟恶唑酰胺生物活性分别为R-(-)-氟恶唑酰胺和rac-氟恶唑酰胺的52.1-304.4和2.5-3.7倍。S-(+)-抑霉唑生物活性分别为R-(-)-抑霉唑和rac-抑霉唑的3.0-6.6和1.4-2.2倍。3.明确了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意大利成年工蜂、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的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发现S-(+)-氟恶唑酰胺对意大利成年工蜂的急性毒性是R-(-)-氟恶唑酰胺的30倍以上,rac-氟恶唑酰胺是S-(+)-氟恶唑酰胺急性毒性的4.3倍。S-(+)-抑霉唑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的1.2和2.2倍;而R-(-)-抑霉唑对斑马鱼的毒性是S-(+)-抑霉唑的1.2倍,S-(+)-抑霉唑-M对羊角月牙藻和大型溞的毒性是R-(-)-抑霉唑-M的2.2和1.7倍。4.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蛋白的序列比对解析了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差异机理。发现S-(+)-氟恶唑酰胺与γ-氨基丁酸受体的疏水和静电力作用比R-体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60.12 kcal/mol)绝对值比R-体(-56.59 kcal/mol)高。S-(+)-抑霉唑和甾醇14α-脱甲基酶P450结合位点的结合使构象能量比R体低而疏水作用比R体更强,S-体的Grid Score打分(-41.17kcal/mol)绝对值比R-体(-39.93 kcal/mol)高。5.揭示了氟恶唑酰胺在露地甘蓝、大白菜和湖南田间土壤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抑霉唑对映体在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和田间土壤(河北、辽宁、河南和山东)中无选择性降解行为。S-(+)-抑霉唑在山东嘎啦苹果中优先降解,在辽宁黄元帅苹果、番茄和黄瓜的果实和叶片中优先富集。在辽宁黄元帅苹果、河南藤木一号苹果、葡萄、黄瓜、番茄叶和黄瓜叶中约有1.0%-27.3%的抑霉唑代谢转化为抑霉唑-M;在辽宁、河南和山东土壤中约有2.8%-7.3%转化为抑霉唑-M。综上所述,建议开发S-(+)-氟恶唑酰胺既能提高药效并且可以降低对蜜蜂的风险,开发S-(+)-抑霉唑可减少农药使用同时降低对斑马鱼的风险。

李松宇[4](2020)在《助剂对除草剂增效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农业生产中杂草危害日益增加,化学除草剂因其经济、方便、省时、省力、经济等特点,成为防治农田杂草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除草剂的广泛应用,用量的不断提升,导致抗性杂草频发、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助剂的应用可以保证在降低药量的同时,达到预期的防效,因此除草剂助剂的研发与应用成为首要选择。除草剂助剂研发周期短,成本较低,对解决抗性杂草、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结合仪器分析的等方法研究了助剂与农药的可混性,及对除草剂药液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助剂对药液的物理性状、吸收和传导的影响;并且对不同条件下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表明:1.不同的助剂对大多数农药具有良好的可混性,特别是水剂,乳油和悬浮剂次之。水基助剂与悬浮剂和乳油的可混性稍优于油基助剂;助剂可以提高农药药液的稳定性,特别是对悬浮剂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剂和乳油。2.助剂可以有效地改善药液的物理性状,包括降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增加扩展直径、缩短干燥时间,特别是迪增(油基)。3.温度、施药后降雨时间、药液中钙离子浓度对除草剂药效影响明显,低温、施药后短时间内降雨、药液中钙离子浓度高均会降低除草剂防效。助剂的应用显着地改善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除草剂的防效的影响。4.助剂可以显着地提高苘麻叶片对硝磺草酮的吸收,提升率可达118.34%-167.08%;显着地提高硝磺草酮在苘麻植株内的传导速率,提升率可达181.25%-575.37%。5.助剂添加量(v/v)为0.3%时能显着提高硝磺草酮、异恶草松、氟磺胺草醚的药效,分别增效14.51%-20.72%、13.05%-17.21%、11.56%-17.87%。6.助剂与除草剂组合施用,对玉米和大豆是安全的。

郭红霞[5](2020)在《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制及增效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采用碱催化酯交换技术合成了7种甲酯化植物油,经进一步复配加工获得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技术,探明桶混助剂JZ-12对恶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和五氟磺草胺防除稻稗和雨久花具有显着增效作用,初步阐明了其增效机理。桶混助剂JZ-12可提高水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防效,对水稻安全。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减量增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本试验确定了7种甲酯化植物油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避免了皂化反应,实现了甘油与甲酯的快速分离,甲酯化植物油的产率均达92%以上。建立了液相色谱法检测出7种甲酯化植物油中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和棕榈酸甲酯的含量。将7种甲酯化植物油按一定比例复配,并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乳化剂加工成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采用温室盆栽法筛选出添加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的体积分数为喷液量的0.5%,此时药剂对杂草的防效最佳,且对水稻安全。在此用量下,与恶唑酰草胺120 g a.i./hm2相比,添加助剂JZ-9、JZ-12和JZ-14对防除稻稗的增效作用较好,对稻稗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92.18%、95.41%和95.33%;与二氯喹啉酸93.75 g a.i./hm2相比,添加助剂JZ-9、JZ-12和JZ-35对防除稻稗的增效作用较好,对稻稗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0.63%、88.13%和86.41%;与五氟磺草胺22.5 g a.i./hm2相比,添加助剂JZ-12和JZ-29对防除雨久花的增效作用较好,对雨久花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93.76%和91.16%。即添加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对3种除草剂防除稻稗和雨久花均具有增效作用。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均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性和低温稳定性。当20种助剂的体积分数为喷液量的0.5%时,添加JZ-12和JZ-20对恶唑酰草胺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效果较好,对其表面张力降低率分别为23.82%和27.34%,接触角降低率分别为39.36%和39.51%;添加JZ-12和JZ-35对二氯喹啉酸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效果较好,对其表面张力降低率分别为26.25%和28.97%,接触角降低率分别为36.54%和44.67%;添加JZ-12对五氟磺草胺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效果最好,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率分别为27.47%和52.38%。同时,添加JZ-12、JZ-14、JZ-15和JZ-35均可提高丽春红-2R在稻稗和雨久花叶面上的沉积量,4种助剂对稻稗叶表面沉积量提高率分别为143.60%、102.26%、87.96%和75.22%,对雨久花叶表面沉积量提高率分别为145.89%、72.79%、103.43%和64.04%。即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对3种药液表面张力、接触角和叶表面沉积量影响最大。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的田间使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五氟磺草胺在最低推荐剂量下混用,并添加体积分数为0.5%的桶混助剂JZ-12,对稻稗和雨久花防效分别提高了6.66%和5.00%,但在最低推荐剂量的基础上减量20%或40%后添加该助剂并不能提高防效。即2种药剂在推荐剂量下与助剂JZ-12混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稻稗和雨久花的防效。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种除草剂与桶混助剂JZ-12混用对水稻的生长无影响且无药害产生。因此,本试验筛选出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配方为:m(甲酯化花生油):m(甲酯化玉米油)=2:1,乳化剂m(OP-7):m(PEG-400):m(ZR-5)=1:1:0.5,含量为甲酯化植物油质量的20%]对3种除草剂防除稻稗和雨久花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王泽华[6](2020)在《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对除草剂乙草胺表现抗性的玉米自交系H726和感性自交系H811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处理研究了乙草胺对不同敏感性玉米自交系形态、光合荧光和根尖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挖掘了不同敏感性玉米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和差异机制,明确乙草胺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抗除草剂玉米自交系鉴定筛选、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乙草胺胁迫下,感性自交系H811的株高、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和地上、地下部干鲜重较对照显着降低,一直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相反,乙草胺处理对抗性自交系H726的形态指标差异不显着。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不同,并且造成减产的原因是乙草胺在苗期对玉米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2)根尖解剖结构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根冠、顶端分生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柱鞘细胞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中柱鞘细胞变小影响侧根的发生,从而减少乙草胺的吸收,减少药害,推测这是玉米对乙草胺胁迫的响应机制;抗性自交系H726的根尖解剖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不同敏感性玉米根系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3)根尖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抗、感自交系根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显着升高,但抗性自交系H726在5叶期就已经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感性自交系H811直到9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根尖抗氧化酶活性调节能力是导致玉米抗、感自交系根系对乙草胺的抗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抗性自交系H726,说明乙草胺对感性自交系H811根系影响更大。(4)光合指标研究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的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且所有光合指标直到11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抗性自交系H726的光合指标较于对照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玉米抗感自交系对乙草胺抗药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气孔因素导致H811光合效率下降。

施秀飞[7](2020)在《除草剂对白芨的安全性及其对共生菌根菌、根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筛选出能够有效防除白芨田杂草,对白芨及其共生菌根菌、根系土壤微生物安全的除草剂,以24常用除草剂为供试药剂,一年生白芨苗为供试作物,白芨菌根菌KB-3(荧)、G3和G4为供试菌株,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验证了除草剂对白芨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安全性和对白芨共生菌根菌的影响,初步探究35%二甲戊灵悬浮剂和50%乙草胺乳油对白芨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24种除草剂对一年生白芨的药害试验为了解除草剂对白芨的影响,筛选出对白芨无药害的除草剂,通过室内盆栽法,用24种常用除草剂对一年生白芨进行药害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的最高有效成分用量下,50%乙草胺乳油、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60%氟噻草胺水分散粒剂、75%氯吡嘧磺隆水分散粒剂、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10%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0 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0%精喹禾灵乳油、69 g/L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35%二甲戊灵悬浮剂、30%莎稗磷乳油、75%二氯吡啶酸可溶粒剂、15%硝磺草酮乳油和30%草除灵悬浮剂对一年生白芨苗无药害。2、5种除草剂对白芨及其菌根真菌的影响为明确除草剂对白芨及其菌根真菌的影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5种除草剂对KB-3、G3和G4的抑制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探究5种除草剂对白芨及其根际KB-3数量的影响。平板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下,98%氟噻草胺原药、95%氯吡嘧磺隆原药、97%烟嘧磺隆原药、96.3%砜嘧磺隆原药、96%精喹禾灵原药、95%精恶唑禾草灵原药、95%高效氟吡甲禾灵原药和98%二甲戊灵原药对KB-3的抑制率为-5.42%~7.75%,对G3的抑制率为-2.94%~32.05%,对G4的抑制率为-10.16%~34.55%。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下,500克/升氟噻草胺悬浮剂、35%二甲戊灵悬浮剂、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108克/升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和75%氯吡嘧磺水分散粒剂对KB-3无显着影响,对白芨无药害症状。3、5种除草剂对白芨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为明确除草剂在白芨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白芨的安全性,用2种土壤处理剂和3种茎叶处理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并记录白芨药害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500克/升氟噻草胺悬浮剂、35%二甲戊灵悬浮剂对杂草的防效高于91%,且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优于阔叶杂草;25%砜嘧磺隆水分散粒剂、108克/升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和75%氯吡嘧磺水分散粒剂对杂草的防效高于91%;5种除草剂均能有效地防除白芨田杂草,且对白芨安全。4、2种除草剂对白芨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明确除草剂对白芨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技术,分别对35%二甲戊灵悬浮剂和50%乙草胺乳油施用后3、7、14、21 d采集的土壤样品中真菌ITS1—ITS2区和细菌16Sr RNA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其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35%二甲戊灵悬浮剂1750 mg/kg和50%乙草胺乳油2250 mg/kg处理对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着影响,35%二甲戊灵悬浮剂1750 mg/kg于药后21 d显着降低了土壤中细菌的丰富度,其它时期无显着影响,50%乙草胺乳油2250 mg/kg处理在在各时期内均显着降低土壤中细菌的丰富度;35%二甲戊灵悬浮剂1750 mg/kg浓度处理对子囊菌门、被孢霉门、壶菌门、担子菌门、油壶菌门未分类的真菌群落丰度无显着影响,50%乙草胺乳油2250 mg/kg浓度处理显着降低了被孢霉门真菌的群落丰度和显着提高了担子菌门、油壶菌门、未分类的真菌的群落丰度,50%乙草胺乳油2250 mg/kg浓度处理显着提高了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细菌的群落丰度和显着降低了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的群落丰度,而35%二甲戊灵悬浮剂1750mg/kg浓度处理对各类群细菌丰度的影响层度明显小于50%乙草胺乳油2250mg/kg浓度处理。

金福[8](2019)在《河西走廊不同土壤水分下除草剂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除草效率,降低种植成本,我们筛选了玉豆间作茎叶除草剂。本试验于2016年在甘肃省农科院武威市黄羊镇试验场进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了5种茎叶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及对作物的安全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研究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带状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喷施噻吩磺隆第15 d、20 d、30 d的田间杂草防效与鲜草抑制率和噻吩磺隆对大豆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分别于药后7 d、15 d、25 d对大豆农艺性状与大豆单株产量进行逐步回归、通径分析,筛选出了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玉豆间作茎叶除草剂的筛选。噻吩磺隆对玉米安全,对大豆相对安全。噻吩磺隆对阔叶草防效较好,药后30 d阔叶草株防效、鲜草抑制率均大于80%。噻吩磺隆显着增加玉米产量,间作系统产量较CK增加3.7%。2.不同土壤水分对噻吩磺隆药效的影响。杂草防效随噻吩磺隆喷施剂量增加而增加,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提高杂草防效。25±5%土壤水分喷施27 g/hm2噻吩磺隆的杂草株防效、鲜草抑制率分别为84%、87%,较该土壤水分下喷施9 g/hm2噻吩磺隆的杂草株防效、鲜草抑制率分别高14.7%、17%。3.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增加噻吩磺隆剂量明显提高大豆药害,25±5%土壤水分加剧大豆药害,但有利于大豆药害恢复生长,然而该剂量对大豆造成的药害超出了自身恢复生长的范围。25±5%土壤水分喷施27 g/hm2噻吩磺隆第15 d,大豆叶片受害率达65%,较15±5%土壤水分下喷施相同剂量噻吩磺隆的大豆叶片受害率高10%,药后28 d大豆单株叶面积的恢复率为55%,较15±5%土壤水分下喷施相同剂量噻吩磺隆的大豆单株叶面积的恢复率高出11%。药后25 d大豆叶片受害率的恢复率为53%,较15±5%土壤水分的大豆叶片受害率的恢复率高出12%。15±5%土壤水分喷施18 g/hm2噻吩磺隆第15 d大豆叶片受害率为45%,较25±5%土壤水分下喷施相同剂量噻吩磺隆的大豆叶片受害率低15%,药后28 d大豆叶片SOD、MDA、Pn均恢复至清水对照水平(CK),而25±5%土壤水分下药后28 d大豆叶片SOD、MDA均未恢复至清水对照水平(CK)。4.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喷施9 g/hm2噻吩磺隆的除草效果较差,对大豆产量贡献不显着。喷施27 g/hm2噻吩磺隆虽然能有效提高田间杂草防除效果,但是对大豆药害较重,大豆产量较对照(CK)增加不显着。15±5%土壤水分下喷施18 g/hm2噻吩磺隆表现出较好的杂草防除效果,显着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1.32、1.34 t/hm2,较25±5%土壤水分分别增加2.3%、3.7%。5.影响大豆单株产量的关键因子的筛选。在药后7 d、15 d、25 d对大豆农艺性状与大豆单株产量进行逐步回归、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大豆株高抑制率是唯一的对大豆单株产量有贡献的因子。大豆株高抑制率与大豆单株产量相关性大于0.7,药后15 d大豆株高抑制率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为0.987。这说明大豆增产与喷施噻吩磺隆调控大豆旺长有关系。

霍云雷[9](2019)在《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农药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安全、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农业生产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其中,乙草胺(Acetochlor)是东北玉米农田常用土壤封闭处理酰胺类除草剂,主要应用于玉米、大豆、油菜等旱田作物,芽前以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性杂草。随着乙草胺的大量使用,诸多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出来,由于自身或其降解产物有可能危害非靶标生物,使用不当将会对土壤环境质量及后茬敏感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有害生物群落演替单一、抗性杂草增多、农药用量加大、残留污染与药害重,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本文研究了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中靶区沉积量与消解规律。探讨了不同施药量下农药沉积规律与药效关系,确定了对有害生物防控最低有效剂量,明确了农药施用量-靶区沉积量-防效三者之间关系。同时,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了乙草胺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初步确定乙草胺降解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了农田黑土中不同浓度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有关部门提供精准的生态环境效应数据及为乙草胺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保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上沉积量与药效关系。根据乙草胺登记浓度,本研究设不同田间施药剂量,于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分别在不同时期采取土壤、植株样品,测定土壤和植株在玉米种植不同时期沉积量与消解规律,同时在施药后40 d调查乙草胺对杂草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按照农药推荐施用剂量设置乙草胺施药有效浓度为675、1012.5、1350、2025 g/hm2,在吉林地区两年土壤中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6331.824 mg/kg和1.9284.307 mg/kg,在两年植株中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1910.316 mg/kg和0.1870.478mg/kg。随着施药时间增加,土壤中乙草胺沉积量逐渐降低,其两年在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6.811.7 d和8.39.9 d,40 d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乙草胺在植株中半衰期为3.85.1d和5.46.0 d,30 d降解率也均达90%以上。收获期各浓度处理均未检测出乙草胺残留。施药后40d在吉林两年土壤中乙草胺沉积量分别为0.0170.154 mg/kg和0.1580.202mg/kg,当施药浓度在1350 g/hm2以上时,40 d对马唐、稗草和狗尾草等主防杂草的总防效均达90%以上。(2)环境条件对玉米田土壤中乙草胺降解因素的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持效性,明确不同环境因素对乙草胺降解速率的影响。以吉林省玉米田三种典型农田土壤(黑钙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可控条件下,研究了乙草胺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含水量、不同温度以及添加其它除草剂条件下的降解规律,初步探究影响乙草胺降解的外界因素。结果表明,相同处理下,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乙草胺降解速率加快。温度对乙草胺的降解影响最为明显,在草甸黑土中,当温度从5℃增加到35℃,土壤半衰期分别由44.6 d缩短至13.2 d。乙草胺在土壤中降解速率快慢与土壤含水量也有一定关系,随着含水量增加降解速率加快,当土壤含水量从5%增加到20%时,半衰期分别由原来的25.6 d缩短至14.7 d。加入不同浓度莠去津对乙草胺降解速率无明显影响,说明乙草胺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与温度和含水量有关且呈正相关趋势。(3)探讨了农田黑土中乙草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明确了乙草胺在黑土环境中的微生物效应,揭示乙草胺在黑土环境中的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不同浓度乙草胺处理玉米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玉米田黑土中微生物数量并对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土壤处理714 d各浓度处理对土壤细菌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30 d仅有最高剂量(2025 g/hm2)对细菌有抑制作用,45 d后抑制作用得以缓解并逐渐趋于对照水平。施药后7 d对真菌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0 d后真菌数量恢复正常水平;放线菌对乙草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施药后7 d,随着施药量的增加促进效果加强,之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同时研究乙草胺对土壤酶影响,各处理浓度对过氧化氢酶没有显着影响;对土壤脲酶表现出高浓度抑制作用而低浓度抑制效果并不明显,30 d后抑制效果逐渐恢复,各浓度处理恢复对照水平;对土壤脱氢酶的作用效果随施药浓度增加,促进效果越大。

郑文娜[10](2019)在《针对精异丙甲草胺药害的新型安全剂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异丙甲草胺属于酰胺类除草剂,主要防治部分小粒种子阔叶杂草以及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田间用量大,药害明显。解草啶是嘧啶类安全剂,化学结构简单、易于进行结构改造,但用量大,结构中含有对哺乳动物有轻微毒性的氯原子,存在环境隐患。天然产物山椒素类化合物具有安全剂活性,在药物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环境友好。因此,就当今现状而言,针对精异丙甲草胺药害,对解草啶和山椒素类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开发出环境友好、效果理想的新型除草剂安全剂迫在眉睫。基于商品化肟醚类除草剂安全剂结构中含醚键,便以醚键代替解草啶的氯原子,设计了第Ⅰ系列化合物,4-氯-6-(取代苯氧基)-2-苯基嘧啶类化合物。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用能调节植物生长的活性片段(-C=NNH-)替代解草啶的氯原子,设计了第Ⅱ系列化合物,(E)-4-(2-苄亚肼基)-6-氯-2-苯基嘧啶类化合物。依据天然产物山椒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设计了第Ⅲ系列化合物,N-烷基与N-烯基取代酰胺类化合物。共计86个化合物。对第Ⅰ,Ⅱ,Ⅲ系列化合物进行安全活性试验,除草剂安全剂活性试验,或者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 mg/L的Ⅰ、Ⅱ以及浓度为8 mg/L的Ⅲ系列化合物均对水稻生长几乎无抑制作用。第Ⅰ、Ⅱ和Ⅲ系列中90.70%的化合物针对精异丙甲草胺对水稻药害有解毒作用,具有安全剂活性。Ⅰ-05、Ⅰ-08、Ⅱ-09、Ⅱ-20、Ⅲ-06和Ⅲ-28被筛选为高活性化合物。对这6个化合物进行了降低浓度试验,得出以下结论:Ⅰ-05、Ⅱ-09、Ⅱ-20、Ⅲ-06和Ⅲ-28对精异丙甲草胺的解毒能力分别在0.05 mg/L、0.5 mg/L、0.025 mg/L、0.25 mg/L和1 mg/L达到最佳。Ⅰ-05在最佳浓度时,解毒能力远优于解草啶;其它4个化合物(Ⅱ-09、Ⅱ-20、Ⅲ-06和Ⅲ-28)在最佳浓度下解毒能力接近解草啶的解毒能力。Ⅰ-08对精异丙甲草胺的解毒能力在浓度为0.025 mg/L和0.05 mg/L时与解草啶相近,但无法准确判断哪个为最佳浓度。这6个化合物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合成且对环境友好的优点,可作绿色新型除草剂安全剂候选化合物。在50 mg/L浓度下,第Ⅰ和Ⅱ系列目标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小麦赤霉病、西瓜枯萎病和水稻纹枯病病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结构是活性抑菌结构。

二、4种酰胺类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及药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种酰胺类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及药效(论文提纲范文)

(1)异丙甲草胺对高粱安全性及安全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高粱生产发展现状
        1.1.1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概况
        1.1.2 几种专用高梁及发展前景
    1.2 高粱田杂草发生与防除
    1.3 高粱田化学除草现状
        1.3.1 高粱田除草剂应用现状
        1.3.2 高粱田应用化学除草剂引发的问题
    1.4 除草剂安全剂
        1.4.1 除草剂安全剂的发展历史
        1.4.2 除草剂安全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1.4.3 酰胺类除草剂安全剂
    1.5 目的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药剂
        2.1.2 供试高粱品种
        2.1.3 主要设备仪器
        2.1.4 供试化学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异丙甲草胺对不同高粱品种安全性的研究
        2.2.2 高粱安全剂的筛选
        2.2.3 解草酮缓解高粱药害的效果研究
        2.2.4 解草酮对高粱保护机理初步研究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异丙甲草胺对不同高粱品种的安全性研究
        3.1.1 异丙甲草胺对高粱生长的影响
        3.1.2 异丙甲草胺对不同高粱品种产量的影响
        3.1.3 高粱对异丙甲草胺的敏感性测定
    3.2 高粱异丙甲草胺安全剂的筛选
        3.2.1 四种安全剂对不同敏感性高粱生长性状的影响
        3.2.2 小结
    3.3 安全剂对高粱药害缓解作用的研究
        3.3.1 解草酮对敏感型高粱药害缓解作用研究
        3.3.2 解草酮对耐性高粱药害缓解作用研究
        3.3.3 小结
    3.4 解草酮对高粱保护机理的初步探究
        3.4.1 解草酮对高粱过氧化氢酶(CAT)影响的研究
        3.4.2 解草酮对高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影响的研究
        3.4.3 解草酮对高粱过氧化物酶(POD)影响的研究
        3.4.4 解草酮对高粱丙二醛(MDA)影响的研究
4 讨论
    4.1 异丙甲草胺对不同高粱品种的敏感性
    4.2 高粱异丙甲草胺安全剂的筛选
    4.3 解草酮对丙甲草胺药害的缓解效果研究
    4.4 解草酮对高粱保护机理初步探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硝磺草酮和烟嘧磺隆对玉米田杂草最低有效控制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硝磺草酮、烟嘧磺隆及玉米田杂草研究现状
    1.1 硝磺草酮的使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2 烟嘧磺隆的使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玉米田杂草除草研究现状
    1.4 农药减量控害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15%硝磺草酮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5%硝磺草酮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2.2.2 15%硝磺草酮悬浮剂在玉米不同部位的残留试验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60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60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防除效果
        3.2.2 60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在玉米不同部位的残留试验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15%硝磺草酮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最低有效控制剂量的结论
        4.1.2 60g/L烟嘧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最低有效控制剂量的结论
        4.1.3 建议施药剂量及时期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分离及制备研究进展
        1.1.1 晶体法
        1.1.2 色谱法
        1.1.3 化学拆分
        1.1.4 酶和微生物转化法
        1.1.5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1.1.6 其他方法
    1.2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杀虫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2 杀菌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2.3 除草剂立体异构体对靶标生物选择性生物活性
    1.3 手性农药立体异构体对非靶标生物选择性毒性研究进展
        1.3.1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活体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1.3.2 手性农药对映体对体外细胞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1.4 手性农药在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研究进展
        1.4.1 手性农药在动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4.2 手性农药在植物中的选择性富集及降解
    1.5 手性农药在土壤和水中的选择性降解研究进展
        1.5.1 手性农药在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1.5.2 手性农药在水中的选择性降解
    1.6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研究进展
        1.6.1 手性农药氟恶唑酰胺研究进展
        1.6.2 手性农药抑霉唑研究进展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计划
第二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分离、制备及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
        2.2.2 化学品及试剂
        2.2.3 标准溶液配制
        2.2.4 手性分离及制备条件
        2.2.5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分离
        2.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分离
        2.3.3 对映体制备
        2.3.4 对映体旋光及绝对构型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
        3.2.2 化学品及试剂
        3.2.3 光解稳定性实验
        3.2.4 水解稳定性实验
        3.2.5 土壤中稳定性实验
        3.2.6 样品前处理
        3.2.7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2.8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3.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光解稳定性
        3.3.3 抑霉唑对映体水解稳定性
        3.3.4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在土壤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活性差异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
        4.2.2 化学品和试剂
        4.2.3 生物测定方法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活性差异
        4.3.2 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立体选择性毒性差异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
        5.2.2 化学品及试剂
        5.2.3 供试生物
        5.2.4 毒性测定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对蜜蜂的选择性急性毒性
        5.3.2 抑霉唑及抑霉唑-M对映体选择性急性毒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活性及毒性差异机理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2.1 同源模建方法
        6.2.2 分子对接计算方法
        6.2.3 蛋白序列的保守性分析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氟恶唑酰胺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及毒性机理
        6.3.2 抑霉唑对映体选择性生物活性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仪器
        7.2.2 化学品和试剂
        7.2.3 田间实验设计
        7.2.4 样品分析方法
        7.2.5 残留分析方法评价
        7.2.6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分析方法优化及评价
        7.3.2 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在作物和土壤中的选择性降解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助剂对除草剂增效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业生产中杂草的危害
    1.2 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3 除草剂应用存在的问题
        1.3.1 除草剂药效不稳定
        1.3.2 药害问题严重
        1.3.3 抗性杂草发生周期缩短
        1.3.4 农田环境逐渐恶化
    1.4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4.1 除草剂新品种的研发
        1.4.2 除草剂混用的研发
        1.4.3 除草剂助剂的研发
    1.5 除草剂助剂的种类
        1.5.1 表面活性剂
        1.5.2 油类助剂
        1.5.3 有机硅类助剂
        1.5.4 铵盐类助剂
        1.5.5 保湿类助剂
        1.5.6 抗漂移助剂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试验技术流程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农药
        2.1.2 供试助剂
        2.1.3 供试杂草
        2.1.4 供试土壤
        2.1.5 供试试剂
        2.1.6 供试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助剂与不同剂型农药的可混性研究
        2.2.2 不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后稳定性研究
        2.2.3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2.2.4 助剂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2.2.5 硝磺草酮分析方法
        2.2.6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2.2.7 不同助剂的安全性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助剂与不同剂型农药的可混性研究
        3.1.1 助剂与农药水剂的可混性研究
        3.1.2 助剂与农药乳油的可混性研究
        3.1.3 助剂与农药悬浮剂的可混性研究
        3.1.4 助剂和农药混合后静置不同时间对可混性的影响
    3.2 不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后的稳定性研究
        3.2.1 不同助剂与硝磺草酮悬浮剂混用后稳定性分析
        3.2.2 不同助剂与异恶草松乳油混用后稳定性分析
        3.2.3 不同助剂与氟磺胺草醚水剂混用后稳定性分析
        3.2.4 迪增(油基)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稳定性的影响
    3.3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3.1 助剂对硝磺草酮悬浮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助剂对异恶草松乳油物理性状的影响
        3.3.3 不同助剂对氟磺胺草醚水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3.4 迪增(油基)助剂对不同除草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4 不同环境因素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影响的研究
        3.4.1 施药后不同时间降雨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4.2 不同水硬度条件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4.3 不同温度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4.4 11℃条件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5 不同助剂对除草剂吸收传导效果的影响
        3.5.1 硝磺草酮标准曲线的测定
        3.5.2 硝磺草酮的回收率
        3.5.3 不同助剂对苘麻叶片中硝磺草酮吸收量的影响
        3.5.4 不同助剂对苘麻叶片中硝磺草酮传导速率的影响
    3.6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3.6.1 助剂对硝磺草酮悬浮剂的增效作用
        3.6.2 助剂对异恶草松乳油的增效作用
        3.6.3 助剂对氟磺胺草醚水剂的增效作用
        3.6.4 迪增(油基)对三种剂型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3.7 不同助剂的安全性评价
        3.7.1 不同助剂结合硝磺草酮悬浮剂施用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7.2 不同助剂结合硝磺草酮悬浮剂施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7.3 不同助剂结合异恶草松乳油施用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3.7.4 不同助剂结合异恶草松乳油施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7.5 不同助剂结合氟磺胺草醚水剂施用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3.7.6 不同助剂结合氟磺胺草醚水剂施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助剂对农药稳定性的影响
    4.2 助剂对茎叶除草剂的增效机理
    4.3 助剂对茎叶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制及增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1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究概况
        1.1.1 桶混助剂发展介绍
        1.1.2 桶混助剂分类
    1.2 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研究进展
        1.2.1 酯化植物油合成工艺研究
        1.2.2 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增效机理研究
        1.2.3 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在除草剂上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合成与加工
    2.1 试验材料
    2.2 甲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合成
        2.2.1 植物油酸值测定
        2.2.2 植物油皂化值测定
        2.2.3 植物油平均分子量计算
        2.2.4 甲酯化植物油合成工艺优化
        2.2.5 甲酯化植物油成分检测
    2.3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加工
        2.3.1 桶混助剂乳化剂选择
        2.3.2 桶混助剂的制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植物油酸值与皂化值的测定及平均分子量计算
        2.4.2 甲酯化大豆油合成工艺优化
        2.4.3 甲酯化玉米油合成工艺优化
        2.4.4 甲酯化菜籽油合成工艺优化
        2.4.5 甲酯化花生油合成工艺优化
        2.4.6 甲酯化葵花籽油合成工艺优化
        2.4.7 甲酯化蓖麻油合成工艺优化
        2.4.8 甲酯化芝麻油合成工艺优化
        2.4.9 甲酯化植物油成分检测
        2.4.10 桶混助剂乳化剂选择与加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对3种除草剂活性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桶混助剂不同体积分数对除草剂活性影响
        3.2.2 桶混助剂对恶唑酰草胺活性影响
        3.2.3 桶混助剂对二氯喹啉酸活性影响
        3.2.4 桶混助剂对五氟磺草胺活性影响
        3.2.5 桶混助剂的添加对水稻安全性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桶混助剂不同体积分数对除草剂活性影响
        3.3.2 桶混助剂对恶唑酰草胺活性影响
        3.3.3 桶混助剂对二氯喹啉酸活性影响
        3.3.4 桶混助剂对五氟磺草胺活性影响
        3.3.5 添加桶混助剂对水稻安全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对除草剂增效机理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桶混助剂乳化分散性测定
        4.2.2 桶混助剂低温稳定性测定
        4.2.3 桶混助剂表面张力测定
        4.2.4 桶混助剂接触角测定
        4.2.5 桶混助剂对丽春红-2R在叶表面沉积量影响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桶混助剂乳化分散性测定
        4.3.2 桶混助剂低温稳定性测定
        4.3.3 添加桶混助剂对恶唑酰草胺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4.3.4 添加桶混助剂对二氯喹啉酸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4.3.5 添加桶混助剂对五氟磺草胺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4.3.6 丽春红-2R标准曲线制定
        4.3.7 桶混助剂对丽春红-2R在稻稗叶表面沉积量的影响
        4.3.8 桶混助剂对丽春红-2R在雨久花叶表面沉积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 使用技术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施药方法
        5.2.4 防效调查及统计方法
        5.2.5 安全性调查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添加桶混助剂JZ-12 对除草剂药效影响
        5.3.2 添加桶混助剂JZ-12 对水稻安全性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甲酯化植物油合成工艺优化
        6.2.2 甲酯化植物油成分检测
        6.2.3 桶混助剂乳化分散性测定
        6.2.4 添加桶混助剂对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6.2.5 桶混助剂对叶表面沉积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玉米田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1.1.1 玉米田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1.2 玉米田除草剂药害的研究进展
    1.2 乙草胺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1.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1.3.1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1.3.2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3.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根尖石蜡切片的观察
        2.3.3 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4 光合指标测定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6 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3.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3.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纵切面的影响
        3.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横切面的影响
    3.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活力的影响
        3.4.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
        3.4.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5.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5.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参数的影响
        3.5.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3.5.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影响
        3.5.6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化学(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3.5.7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4.2.3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7)除草剂对白芨的安全性及其对共生菌根菌、根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芨资源的研究概况
    1.2 白芨田杂草防控的研究概况
    1.3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概况
    1.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概况
    1.5 本文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24种除草剂对白芨的药害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结果
    2.3 小结和讨论
第3章 除草剂对白芨及其菌根菌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5种除草剂对白芨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2种除草剂对白芨根系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录

(8)河西走廊不同土壤水分下除草剂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除草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2.2 单子叶、双子叶除草剂的使用研究
        1.2.3 除草剂药效的影响因素
        1.2.4 除草剂的药害及恢复
    1.3 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玉豆间作苗后茎叶除草剂的筛选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豆间作田苗后茎叶除草剂的筛选
        3.1.1 不同除草剂对作物安全性评价
        3.1.2 不同除草剂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
        3.1.3 不同除草剂对玉米、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
        3.2.1 不同土壤水分对噻吩磺隆药效的影响
        3.2.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3.2.3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2.4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3.2.5 大豆农艺性状与大豆单株产量逐步回归、通径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玉豆间作药效的影响
    4.2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药害及药害恢复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土壤水分下噻吩磺隆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乙草胺概述
    1.2 乙草胺应用及环境行为特点
    1.3 影响农药降解因素
    1.4 乙草胺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乙草胺在玉米种植体系上沉积量与药效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环境因素对不同土壤类型中乙草胺降解的影响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乙草胺对玉米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4.1 供试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10)针对精异丙甲草胺药害的新型安全剂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除草剂精异丙甲草胺
        1.1.1 精异丙甲草胺的来源
        1.1.2 精异丙甲草胺的作用
    1.2 安全剂的研究进展
        1.2.1 安全剂的种类及应用
        1.2.2 安全剂作用机制
        1.2.3 部分安全剂及其衍生物具有抑菌活性
    1.3 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3.1 背景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Ⅰ系列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部分
        2.2.1 目标化合物Ⅰ的合成
        2.2.2 目标化合物Ⅰ生物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目标化合物Ⅰ结构表征与图谱分析
        2.3.2 目标化合物Ⅰ生物活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Ⅱ系列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部分
        3.2.1 目标化合物Ⅱ的合成
        3.2.2 目标化合物Ⅱ生物活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化合物Ⅱ结构表征与图谱分析
        3.3.2 目标化合物Ⅱ生物活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Ⅲ系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部分
        4.2.1 目标化合物Ⅲ的合成
        4.2.2 目标化合物Ⅲ生物活性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目标化合物Ⅲ结构表征与图谱分析
        4.3.2 目标化合物Ⅲ生物活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4种酰胺类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及药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异丙甲草胺对高粱安全性及安全剂的研究[D]. 张春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硝磺草酮和烟嘧磺隆对玉米田杂草最低有效控制剂量的研究[D]. 梁德祺.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3]氟恶唑酰胺和抑霉唑对映体生物活性、生态毒性差异及立体行为研究[D]. 李如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助剂对除草剂增效作用的研究[D]. 李松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制及增效机理研究[D]. 郭红霞.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 王泽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除草剂对白芨的安全性及其对共生菌根菌、根系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施秀飞. 长江大学, 2020(02)
  • [8]河西走廊不同土壤水分下除草剂对玉豆间作的药效、药害及恢复生长的影响[D]. 金福.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乙草胺在玉米生态系统中沉积及其与药效关系[D]. 霍云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针对精异丙甲草胺药害的新型安全剂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 郑文娜. 湖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四种酰胺类除草剂对玉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