桧木研究进展

桧木研究进展

一、我国桫椤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启杰[1](2021)在《基于MaxEnt模型的孑遗植物桫椤在不同时期的潜在适生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桫椤是极为珍贵的孑遗树蕨,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研究桫椤不同时期的潜在适生区,深化对桫椤潜在适生区变化机制的认识,可为桫椤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全球2.5’分辨率的环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重建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桫椤的全球的潜在适生区,模拟桫椤在不同时期和气候情景下的全球潜在适生区并比较其变化;分析影响桫椤分布的主导因子;描绘不同时期桫椤潜在适生区几何形心的转移轨迹。在中国范围内,基于空间分辨率为30"的环境数据,在当前气候情景下,综合考虑生物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土地覆盖等因子,更精细地模拟了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全球尺度: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桫椤的全球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分别为920.9万km2和677.7万km2,均远大于当前气候下的全球潜在适生区的总面积。除了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和大陆架出露情况对桫椤潜在适生区面积变化也有明显影响。(2)当前气候条件下,桫椤的全球潜在适宜面积为357.1万km2,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和中美洲,南印度洋的香草四岛、新西兰岛和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岛有少量低适生区分布。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约有176.7万km2,占亚洲适生区面积的55%。主导因子和最适宜区间分别为:最暖季降水量(>600mm)、7月降水量(200mm~800mm)、最干月降水量(50mm~240mm)、温度季节性(3.6℃~6℃)、昼夜温差月均值(2℃~6℃)。(3)未来,依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在绿色发展路径下,2041—2060年和2081—2100年,桫椤全球潜在适生区面积预测先减少7.8%,后增加3.2%;在中度发展路径下,2041—2060年和2081—2100年,其面积估计分别增加2.9%和7.2%;在常规发展路径下,2041—2060年和2081—2100年,其面积估计分别增加3.3%和5.3%。(4)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中期经当代至21世纪末,桫椤潜在适生区的几何形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迁移。(5)依区域尺度: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为92.8万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主导气候因子的最适宜区间分别为最干月降水量>50mm、7月降水量200mm~700mm、温度季节性2℃~8℃、最暖季降水量>700mm。植被类型也是主导因子之一,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对应的主要植被型组有栽培植被、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丛等。(6)本文揭示了影响桫椤分布的关键生态因子,描绘了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当前和本世纪末不同时期桫椤潜在适生区的分布图景,成果可为找寻尚未发现的桫椤天然分布地、避开桫椤引种的风险区和规划桫椤适宜的引种栽培地提供指引;也有助于根据桫椤的生态位特性进行桫椤栽培人工气候环境的调控。

赵浩翔[2](2021)在《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珍稀濒危植物是一地区自然植被群落和物种生存的重要基础,并且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有着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探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特征能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本文利用MaxEnt模型模拟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水杉、秃杉、人参、桫椤、珙桐、银杉,望天树和金花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并研究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预测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变化趋势,探明其生态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系统保护规划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影响其生长的环境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我国更多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1)在影响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主导环境因子中,降水因子是影响珍稀濒危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的影响较小,但是也不能忽视。(2)除了人参外的7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人参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主要分布于中国的东北部地区。(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银杉和秃杉的潜在适宜生境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将会使得这些物种的生境在未来时期面临威胁;水杉、珙桐、人参、桫椤、和金花茶的潜在适宜生境呈增加趋势,说明这些物种的生境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可能会受益,望天树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小。(4)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丰富度格局表明: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为广西、云南和四川地区,这些地区有着较多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5)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系统保护规划区域主要位于吉林的中部和南部地区、辽宁的东部地区、山东、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区。(6)8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空缺区域相较于其受保护区域面积相差较大。

李飞[3](2021)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针对树形孢子植物—桫椤进行保护的国家级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以北的赤水市的葫市镇,同时作为赤水市主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该区空气氧含量高、高温高湿,由于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原始生态保存十分完整。通过对该区进行苔藓植物实地采样和标本收集,共得到近3000份苔藓植物标本。鉴定结果显示该区采集到的标本涵盖66科168属565种(含种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下同)苔藓植物,其中藓类植物38科123属398种;苔类植物门27科44属166种;角苔植物门1科1属1种;对该区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本区有12个优势科,藓类植物9科以及苔类植物3科;有13个优势属,包括藓类植物10属及苔类植物3属。同时,本区还存在较多仅采集到单种苔藓植物标本的科属,其中单种属含72个,占总属数的43.45%;将该区苔藓植物物种名录与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比对,发现该区存在3种濒危(EN)及3种易危(VU)苔藓植物。根据对该区苔藓植物生境数据分析得出:该区苔藓植物分布广泛,生境类型多样。按生境的基质特点整理为五个大生境类型,包含15种小生境,对五类大生境进行数据交叉比对并利用R语言软件中的Venn Diagram包绘制各生境物种分布的韦恩图,得出有5种苔藓植物在各大类型的生境中均有分布,对该区适应力极强;该区石生生境种类众多,涵盖总种类的79.29%,符合该区内岩石纵生的环境特点;该区作为贵州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将该区苔藓植物物种分布与喀斯特地貌区比较得出,两种地貌区的苔藓植物均以石生生境为主,但石生生境分布的种类存在差异。就该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得出,该区区系可划分为13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占比最大,热带成分是该区的第二大成分;热带成分中热带亚洲成分物种分布较多,占热带成分的42.18%;温带成分与热带成分相差不大,其中北温带成分含种数最多,具明显优势;该区中国特有成分分布54种苔藓植物,占有一定比例;将本区区系成分与按纬度从高至低筛选出的其他15个地区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区与重庆大巴山区系地理成分相关性最为紧密,与乌拉山关系最疏远。

张华,赵浩翔,徐存刚[4](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孑遗植物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文中提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和物种变迁以及地理区系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桫椤在中国地区的111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同时综合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评估了制约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本研究还采用了响应曲线来确定环境因子的适宜值,进一步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和面积。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达0.959;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60.15×104km2,主要位于中国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温因子(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最干季平均温度)、降水因子(最干季降水量)和地形因子(坡度),其中最干季降水量是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桫椤的总适宜生境面积增加,高适宜生境和中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低适宜生境面积增加,桫椤的高适宜生境重心向西北方向和高纬度地区转移。研究结果将为桫椤的科学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徐东山[5](2020)在《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主要害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近些年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桫椤植株存在严重害虫危害,且相关虫害研究资料匮乏,为弄清该保护区桫椤植株相关害虫情况,本文通过对桫椤植株上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群等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地区桫椤植株的主要虫害类群,并对优势种进行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相关研究,为保护区对桫椤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桫椤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发现,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植株上的节肢动物群落分属于6目14科15种。其中植食性害虫3目6科6种,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和绿带妒尺蛾Phthonolba viridifasciata为主要害虫;天敌群落物种丰富度高于害虫群落,天敌资源9种,捕食性6种,寄生性3种。寄生性类群为桫椤害虫的主要天敌。2.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研究。桫椤叶蜂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年发生四代,每一代发育历期约为45天;每年的46月为桫椤叶蜂的发生高峰期,5月中下旬虫量较大,4月至6月发生两代,78月发生虫量较少,越冬代出现在10月下旬。明确其寄生天敌为长角髭寄蝇Vibrissina turrita。寄生虫体多出现在56月。绿带妒尺蛾为新发现害虫,一年发生5代,3月下旬天气回暖时虫蛹开始羽化,4月上旬第一代卵开始孵化,幼虫以刚舒展的新鲜桫椤叶为食;5月下旬第二代发生,幼虫集中在6月;第三代发生时正处7、8月;前三代发育历期约为45天,第四代发生在10月,幼虫发育期和蛹期比之前三代较长;越冬代发生在12月中旬到1月中旬。明确了其寄生天敌为姬蜂类,6月和8月被寄生的绿带妒尺蛾多于其他月份。绿带妒尺蛾非新传入害虫,可能与当年桫椤叶蜂同时存在。3.桫椤叶蜂与绿带妒尺蛾幼虫种群空间分布型。桫椤叶蜂幼虫和绿带妒尺蛾幼虫所有指标都表现为聚集分布。由于两者的λ值均大于2,表明桫椤叶蜂幼虫和绿带妒尺蛾幼虫的聚集原因是由昆虫自身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的,受两者共同影响决定。桫椤叶蜂幼虫和绿带妒尺蛾幼虫同表现为聚集分布,其幼虫个体间存在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并且桫椤叶蜂幼虫和绿带妒尺蛾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通过最适理论抽样模型确定了在不同种群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肖湘[6](2020)在《白桫椤和中华桫椤有性世代及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是现存的唯一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但是国内开展相关研究较晚,且只局限于桫椤科植物的群落学、人工繁殖及引种栽培、药用成分等方面。对其孢子发生、配子体发育以及性器分化、胚胎形成等过程的形态结构及内部结构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可以为研究孢子体发生的内在机制提供实验基础,并为桫椤科植物的繁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选取古老的孑遗类植物桫椤科中两个不同属的代表种为研究材料,通过对研究材料的无菌培养及土壤培养两种培养方式,对两种桫椤的有性世代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结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观察比较。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法观察到精子器、颈卵器及胚胎的连续发育过程。同时就两种桫椤繁育过程中的培养条件进行探究。通过比较桫椤科两个属代表植物的生殖发育,可以从微观了解两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还可以为桫椤科植物的生殖生物学方面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有性世代方面,白桫椤和中华桫椤孢子均是四面体型,呈辐射对称,孢子颜色为棕褐色,于三裂缝处开始萌发原叶体母细胞。同时白桫椤相比于中华桫椤萌发时间更短,长势更快。两种桫椤在发育过程中均没有毛状体的出现,符合原始蕨类的特性。营养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中华桫椤更容易出现多种病变,发育成为坏死细胞,因此中华桫椤的培养更具有难度,即中华桫椤对生境要求更高。两种桫椤的成熟原叶体都可以发育成为两种不同形态,典型的心形配子体及带状配子体。白桫椤与中华桫椤性器形态特征基本相同,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由上至下结构依次为盖细胞、环细胞及底部的基细胞。发育均起源于原叶体表面的精原细胞,但白桫椤精子器的发育及成熟时间远少于中华桫椤。两种桫椤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形态、大小及发育过程基本相似。着生位置均为原叶体生长点腹侧正下方。发育过程中同时进行平周分裂和垂周分裂。白桫椤和中华桫椤的胚胎发育过程基本相似,在两种桫椤的胚胎发育模式的研究结果中发现,合子的第一次分裂均是沿X面进行,形成上下紧密连接的两个等体积细胞。胚胎发育模式均可以确定为XZY型发育,发育过程并无差异性,所以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特征不能作为白桫椤和中华桫椤的分类依据,但是在桫椤科植物胚胎发育的特征中表现出相同点。本研究中,发现白桫椤与中华桫椤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均较高,配子体发育过程中都出现受病害坏死的情况。在配子体进行孢子体诱导的组织培养实验中发现,白桫椤和中华桫椤的最佳基质都是1/2MS加10g/L蔗糖培养基,但是两组实验中,白桫椤的孢子体转化率明显高于中华桫椤。在对两种桫椤生殖过程中的温度、光照、pH、播种密度4种环境因素进行单因素对照实验的探究中,发现最适培养白桫椤与中华桫椤的条件为温度25℃、光照强度150μmol·m-2·s-1、pH值为6.5。通过最适宜生长条件下比较白桫椤与中华桫椤的生殖能力,发现白桫椤的萌发时间、丝状体出现时间、片状体出现时间、原叶体形成时间均早于中华桫椤。最终白桫椤形成原叶体约需要40d左右,中华桫椤约需要50d左右,可以确定,白桫椤的生殖能力比中华桫椤强。

张慧芳[7](2020)在《桫椤叶多酚提取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症缓解作用初探》文中认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Tryon.]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同时又是我国南方的传统中药材。桫椤茎干入药,有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胃炎、水肿、肾虚腰痛等;汁液外用可治癣症。有研究认为桫椤叶和茎干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所以本研究以桫椤叶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究桫椤叶多酚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及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探究桫椤叶多酚对阿尔茨海默症(AD)的改善及作用机制,为桫椤叶的利用及开发提供依据。取得的结果如下:(1)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使用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的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为240 W,料液比为1:25.00 g/mL,乙醇浓度为40.00%,提取时间为20.00 min。在此条件下桫椤叶多酚实际得率为8.79%,与理论得率8.83%相近。(2)考察了7种大孔树脂对桫椤叶多酚粗提物吸附率和解吸率的影响,发现AB-8大孔树脂对桫椤叶多酚的纯化效果较好;进一步分析了其上样浓度、上样速度、洗脱剂浓度及洗脱速度对AB-8大孔树脂纯化桫椤叶多酚的影响。得出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3 mg/mL,洗脱剂浓度70%,上样速度3 mL/min,洗脱速度2 mL/min。该工艺条件下纯化桫椤叶多酚后,多酚纯度由纯化前的17.34±0.05%,提升到纯化后的47.00±0.04%。(3)纯化后的桫椤叶多酚(ASP)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0.06 mg/mL,羟基自由基IC50值0.69 mg/mL,ABTS自由基IC50值0.05mg/mL,抗脂质氧化IC50值为1.99 mg/mL。(4)桫椤叶多酚(ASP)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能够提高其抗热应激及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温度诱导的瘫痪率;并能通过提高体内的SOD、CAT酶活力及降低体内膜脂过氧化的发生来减轻阿尔茨海默症症状。(5)桫椤叶多酚(ASP)通过上调skn-1基因表达量激活抗氧化防御系统来改善阿尔茨海默症;同时下调pdk-1、akt-1基因表达量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阿尔茨海默症。

王延坤[8](2019)在《基于森林康养理念的重庆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森林公园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其主要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游憩境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森林康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重庆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地勘察、文献研究、实践研究等方法,对重庆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现状、资源禀赋与特色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对该森林公园进行了总体规划。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结合森林生态、森林美学、森林康养等理论将规划区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一般游憩区和管理服务区等4个功能分区。生态保育区体现森林公园生态保护的核心作用;核心景观区形成公园特色;一般游憩区重点突出森林康养功能并突出公园的主题定位;管理服务区体现公园的服务功能。2.生态保育区以封山育林为主要功能进行严格保护;一般游憩区梳理出17处建设景点;核心景观区建设景点3处;管理服务区主要建设9处服务设施。3.一般游憩区规划中,除满足生态保护这一基础外,重点突出禅修养生、运动健身、药膳食疗等森林康养的主题活动。

纪善博[9](2019)在《Cd2+、Pb2+胁迫对三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文中指出桫椤科是侏罗纪孑遗的唯一树状蕨类,曾因生境破碎而不断濒危,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加目前其群落有所恢复,但近年研究发现,许多桫椤群落均出现了衰退、幼苗数量减少等问题,亦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Cd2+、Pb2+是广泛分布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情况随着矿业的发展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日益加剧,而Cd2+、Pb2+胁迫对桫椤科植物配子体及幼苗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用笔筒树、中华桫椤、大叶黑桫椤为材料,人工模拟Cd2+(配子体0.2、0.4、0.8、1.6mg·kg-1,幼苗2、4、8、16mg·kg-1)、Pb2+(配子体20、40、80、160mg·kg-1,幼苗100、200、400、800mg·kg-1)污染土壤,研究了Cd2+、Pb2+对三种桫椤配子体及幼苗生理指标、配子体形态特征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以期为Cd2+、Pb2+胁迫对桫椤科植物的伤害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桫椤科植物的进一步保护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Cd2+、Pb2+胁迫均导致三种桫椤配子体细胞完整性、叶绿体、性器、假根等各部分发生形态学改变,导致了其结构的改变和选择透过性、光合能力等功能的丧失。(2)随Cd2+、Pb2+胁迫浓度的增加,三种桫椤配子体及幼苗光合系统和膜系统均受到一定的伤害,低浓度的Cd2+、Pb2+胁迫下,保护酶活性的升高有效降低了植物受到伤害的程度,但高浓度下保护酶系统的保护作用十分有限;三种桫椤对Cd2+、Pb2+的抗性强弱顺序均为大叶黑桫椤>笔筒树>中华桫椤。(3)随着Cd2+、Pb2+胁迫浓度的增加,三种桫椤配子体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均受到一定的影响,低浓度下对部分酶类表现为促进作用,高浓度下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4)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表明,不同浓度Cd2+、Pb2+胁迫会导致笔筒树、中华桫椤配子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有所上升,但微生物数量有所下降;而对大叶黑桫椤的相关影响正好相反,表现为群落丰富度下降,微生物数量上升。(5)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Cd2+、Pb2+胁迫下,大叶黑桫椤根际土壤细菌形成了以芽孢杆菌属为主的优势菌种,而中华桫椤、笔筒树配子体根际土壤细菌未出现明显的优势菌种。结合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Cd2+、Pb2+胁迫会对三种桫椤生殖发育及土壤环境等多个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影响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加剧;配子体较幼苗对Cd2+、Pb2+胁迫更为敏感;精母细胞发育为成熟精子的过程可能是桫椤科植物世代交替过程中对Cd2+、Pb2+胁迫最为敏感的环节。本文首次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等方法,综合研究了重金属对桫椤科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Cd2+、Pb2+对桫椤科植物生长生殖各环节及土壤环境均存在一定的伤害作用,而根际土壤微生态的改变会进一步加剧植物受到的伤害。

瞿欢欢[10](2019)在《毛竹扩张对桫椤根系形态可塑性及根际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为桫椤科(Cyatheaceae)桫椤属(Alsophila)植物,它不仅是地球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科学研究的活化石,在研究植物起源、进化和地理区系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桫椤现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气候的变化及生境的破坏致其数量急剧减少。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内共有桫椤四万余株,为世界上拥有桫椤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林区之一。保护区内采伐的禁止使得毛竹大量扩张,迅速入侵到桫椤林中,桫椤生长的原生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原有的桫椤纯林近年来已不复存在。从竞争干扰的角度来看,植物地下部分的竞争比地上部分更为激烈。研究表明,毛竹在与针阔树的地下竞争中会通过增加根系生物量密度、细根比根长,降低相邻同级侧根节点距的策略来占据竞争优势。同时,入侵种的扩张会改变土壤养分循环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促进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发挥,从而创造对自身有利的土壤微环境,加速其入侵进程。本文以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不同程度干扰的桫椤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分别研究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毛竹、桫椤根系形态可塑性变化。又依据根际微生物与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的原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受毛竹轻度、中度、重度干扰的桫椤根际土壤qnorB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从地下微生态角度为桫椤种群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毛竹、桫椤根系垂直方向的分布格局显示,随干扰强度的增大毛竹总根系生物量密度显着增加,桫椤根系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0-10 cm土层毛竹根系生物量密度最大,为951.95 g/m2,占总量的39.09%;直径>5 mm的毛竹根系仅分布在重度干扰的10-20 cm土层中;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桫椤总根系生物量密度逐渐增加,即桫椤根系多集中分布于20-30 cm土层。(2)各干扰程度下毛竹周围各径级的桫椤根系生物量密度均远低于毛竹根系,≤2 mm的毛竹根系在3个土层中均随着离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2-5 mm根系水平方向上总体变化同≤2 mm根系;毛竹周围的桫椤根系总生物量随干扰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其随着离竹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多。各样地桫椤周围的毛竹根系在离桫椤60 cm处最多,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毛竹总根系生物量密度逐渐增大。桫椤根系在3个土壤层次中均表现为离桫椤20 cm处最高,40 cm处次之,离桫椤较远的60 cm处最低。(3)重度干扰下的毛竹细根比根长较轻度和中度干扰显着增加,平均增幅为66.9%。桫椤细根比根长在10-20 cm土层中先升高后降低,在其余土层中的桫椤细根比根长则逐渐降低,总体上,重度干扰下桫椤细根比根长较轻度干扰下降了28.71%。在三个土层中毛竹一级侧根节点距均随干扰程度的增强而减小,二级侧根节点距在10-20 cm土层中变化趋势同一级侧根,在其余土层中均先增加后减少。总体来看,毛竹一、二级侧根节点距在重度干扰下最小,且在各干扰程度下均表现为表层土壤中节点距最小,侧根数目最多。(4)随毛竹干扰程度的增强,土壤碱解氮含量显着增加,速效磷含量显着降低(P<0.05),pH、含水量及土壤有机质均无显着变化。(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3个不同干扰程度下桫椤根际土壤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201641条,优化序列119600条;鉴定出的qnorB型反硝化细菌有4-5门,11-13纲,19-20目,23-25科,25-28属,33-37种,其中轻度干扰下反硝化细菌组成最少,重度干扰下细菌种类最为丰富。(6)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在各样地中的丰度均大于6.5%,为优势菌群,除厌氧粘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外,其余属的群落丰度均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受毛竹中度和重度干扰的样地具有更高的Ace和Chao值;重度干扰下的qnorB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具有最高的Shannon指数值及最低的Simpson指数值。UPGMA和PCoA分析均显示,重度干扰下的qnorB型反硝化细菌群落与轻度干扰下的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并结合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保护对策:(1)保护区应加强对毛竹扩张的GPS遥感监控,实时了解、监测毛竹扩张的状态及桫椤种群的变化;(2)在受毛竹中度及重度干扰的桫椤群落中及时、适度间伐毛竹,避免毛竹进一步侵占桫椤的生长地;(3)应加强人工孢子繁育及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在受到毛竹干扰严重的群落中适当栽植桫椤幼苗。

二、我国桫椤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桫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axEnt模型的孑遗植物桫椤在不同时期的潜在适生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桫椤的分布环境
        1.2.2. 桫椤的实用价值
        1.2.3. 小结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的研究进展
        1.3.2.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研究进展
        1.3.3. 小结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2. 生态位理论及模型假设
    2.1. 生态位理论
    2.2. 最大熵模型的优点
    2.3. 模型假设
        2.3.1. 维持物种生存的生态环境
        2.3.2. 获得全面的物种点数据
        2.3.3. 选择合适的环境数据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数据来源与数据预处理
        3.1.1. 物种分布数据与地理底图数据
        3.1.2. 环境变量数据
        3.1.3. 数据预处理
    3.2. 模型构建
    3.3. 模型评价
    3.4. 技术路线
4. 桫椤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全球潜在适生区
    4.1. 桫椤在当前气候下的潜在适生区
        4.1.1. 物种分布数据
        4.1.2. 环境因子
        4.1.3. 当前气候下桫椤在全球的潜在适生区识别
        4.1.4. 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4.1.5. 模型精度检验
        4.1.6. 主导因子的筛选
    4.2.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桫椤的全球潜在适生区变化
    4.3. 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桫椤的全球潜在适生区重建
    4.4. 桫椤潜在适生区形心的迁移
    4.5. 小结与讨论
        4.5.1. 桫椤的潜在分布区
        4.5.2. 影响桫椤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
        4.5.3. 未来不同气候变化下桫椤的潜在适生区
        4.5.4. 古气候变化对桫椤潜在适生区的影响
5. 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与土地利用/覆盖的对应分析
    5.1. 物种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
        5.1.1. 桫椤的分布现状
        5.1.2. 环境因子
    5.2. 当前气候条件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5.3. 模型精度检验
    5.4. 当前气候下桫椤适生区的主导因子
        5.4.1. 环境因子对建模贡献率大小和置换重要性
        5.4.2. 刀切法检验及环境变量综合
        5.4.3. 气候响应曲线
    5.5. 桫椤潜在适生区对应的植被类型
    5.6. 桫椤潜在适生区对应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5.7. 小结与讨论
        5.7.1. 桫椤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5.7.2. 模型精度检验和主导因子
        5.7.3. 潜在适生区所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
        1.2.2 物种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2.3 生态位模型研究
        1.2.4 系统保护规划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物种选择原则
    2.3 数据来源与筛选
        2.3.1 物种分布数据
        2.3.2 气候数据
        2.3.3 其他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
        2.4.1 MaxEnt模型构建
        2.4.2 MaxEnt模型评价
        2.4.3 Marxan模型构建
3 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特性及现状分布
    3.1 生物学特征
    3.2 生态与经济价值
    3.3 分布现状
4 现代气候条件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与环境因子分析
    4.1 模型性能评价
    4.2 主导环境因子
    4.3 响应曲线
    4.4 潜在地理分布区
    4.5 小结
5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及其变化
    5.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地理分布区
    5.2 未来气候变化对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影响
    5.3 小结
6 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的GAP分析
    6.1 丰富度格局
    6.2 系统保护规划
    6.3 保护空缺分析(GAP)
    6.4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苔藓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贵州研究现状
    1.3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近况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植被类型
        2.1.3 气候条件
        2.1.4 地貌特点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采集
        2.2.2 物种鉴定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第三章 物种调查
    3.1 物种组成及讨论
        3.1.1 藓类植物物种组成及讨论
        3.1.2 苔类及角苔类植物物种组成及讨论
    3.2 优势科属组成及讨论
        3.2.1 优势科组成及讨论
        3.2.2 优势属组成及讨论
    3.3 单种科组成
    3.4 单种属组成
    3.5 受威胁物种
第四章 生境调查
    4.1 生境调查结果及讨论
        4.1.1 生境组成情况
        4.1.2 五大类型生境物种交叉比对结果
    4.2 讨论
    4.3 与贵州2 个喀斯特地貌区苔藓植物物种生境比较分析
第五章 区系成分调查
    5.1 区系成分调查结果
        5.1.1 区系成分组成
        5.1.2 讨论
        5.1.3 区系成分物种分布
    5.2 与其他地区区系成分相关性调查
        5.2.1 相关性调查结果
        5.2.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物种调查
        6.1.2 生境调查
        6.1.3 区系成分调查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名录
    Ⅱ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气候变化背景下孑遗植物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物种分布数据
    1.2 环境因子筛选和数据处理
    1.3 矢量图及模型来源
    1.4 Max Ent模型的构建
    1.5 模型精度评估
    1.6 环境变量的重要性评估
2 结果和分析
    2.1 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
    2.2 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
    2.3 气候变化对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
3 讨论
    3.1 气候因子对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限制
    3.2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变化
4 结论

(5)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主要害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桫椤的研究概况
        1.2.2. 桫椤病虫害研究进展
        1.2.3. 昆虫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运用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区域概况
    2.2. 样点选择
    2.3. 桫椤上节肢动物群落调查
        2.3.1. 采样方法及标本处理
        2.3.2. 数据处理
    2.4. 桫椤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研究
        2.4.1. 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4.3. 数据处理
    2.5. 桫椤主要害虫分布型研究
        2.5.1. 调查方法
        2.5.2. 空间分布型的测定
        2.5.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桫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3.1.1. 桫椤节肢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3.1.2. 桫椤上节肢动物群落各类群相对多度
        3.1.3. 桫椤植株上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
        3.1.4. 桫椤植株上节肢动物群落类群比较
        3.1.5. 小结
    3.2. 桫椤主要害虫生物学研究
        3.2.1. 桫椤叶蜂
        3.2.2. 绿带妒尺蛾
        3.2.3. 小结
    3.3. 桫椤主要害虫空间分布型
        3.3.1. 桫椤叶蜂幼虫空间分布分析
        3.3.2. 绿带妒尺蛾幼虫空间分布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桫椤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类
    4.2. 桫椤主要害虫的生物学研究
    4.3. 桫椤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4.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白桫椤和中华桫椤有性世代及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桫椤科植物研究概况
        1.1.1 桫椤科孢子体研究现状
        1.1.2 桫椤科配子体研究现状
        1.1.3 桫椤科胚胎发育研究现状
    1.2 研究材料概况
        1.2.1 白桫椤
        1.2.2 中华桫椤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白桫椤和中华桫椤的配子体发育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白桫椤配子体发育
        2.3.2 中华桫椤配子体发育
    2.4 分析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白桫椤和中华桫椤性器及配子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白桫椤性器
        3.3.2 中华桫椤性器
    3.4 分析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白桫椤和中华桫椤胚胎发育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白桫椤胚胎发育
        4.3.2 中华桫椤胚胎发育
    4.4 分析讨论
        4.4.1 胚胎发育模式
        4.4.2 第一叶与第一根的发育次序
        4.4.3 通过胚胎发育探讨根茎叶的起源顺序
    4.5 小结
第五章 白桫椤和中华桫椤孢子体发育的相关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3 结果
        5.3.1 白桫椤孢子体发育的相关研究
        5.3.2 中华桫椤孢子体发育的相关研究
        5.3.3 孢子体的移栽
    5.4 分析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环境条件对白桫椤和中华桫椤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研究方法
        6.2.3 结果统计
    6.3 结果
        6.3.1 不同环境条件对白桫椤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6.3.2 不同环境条件对中华桫椤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6.3.3 最适培养条件下白桫椤与中华桫椤发育对比
    6.4 分析讨论
        6.4.1 温度的影响
        6.4.2 光照强度的影响
        6.4.3 PH值的影响
        6.4.4 密度的影响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桫椤叶多酚提取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症缓解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桫椤研究概述
        1.1.1 桫椤的生物学特性
        1.1.2 桫椤的化学成分分析
        1.1.3 桫椤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
    1.2 多酚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多酚概述
        1.2.2 植物多酚的提取
        1.2.3 植物多酚的纯化方法
        1.2.4 植物多酚的活性研究
    1.3 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进展
        1.3.1 阿尔茨海默症概述
        1.3.2 阿尔茨海默症病理的主要机制
        1.3.3 PI3K/AKT信号通路与AD
    1.4 秀丽隐杆线虫
        1.4.1 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性
        1.4.2 秀丽隐杆线虫模式生物具有的优势
        1.4.3 线虫CL4176 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应用
2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2.1 立题依据
    2.2 技术路线
3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 材料
    3.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
4 研究方法
    4.1 桫椤叶多酚超声波辅助优化提取
        4.1.1 材料预处理
        4.1.2 单因素提取多酚
        4.1.3 响应面优化设计
        4.1.4 最佳提取工艺验证
    4.2 桫椤叶多酚纯化工艺优化
        4.2.1 桫椤叶多酚的制备
        4.2.2 大孔树脂预处理
        4.2.3 大孔树脂筛选
        4.2.4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及解吸
        4.2.5 上样浓度筛选
        4.2.6 解吸乙醇浓度筛选
        4.2.7 动态吸附及解吸实验
        4.2.8 最佳工艺验证
    4.3 高效液相(HPLC)分析
    4.4 体外氧化活性分析
        4.4.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4.4.2 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
        4.4.3 ABTS·~+清除活性测定
        4.4.4 抗脂质氧化活性
    4.5 秀丽隐杆线虫体内活性测定
        4.5.1 大肠杆菌OP50(E.coli OP50)及秀丽隐杆线虫的培养
        4.5.2 样品对线虫食物E.coli OP50 的影响
        4.5.3 应激实验
        4.5.4 瘫痪实验
        4.5.5 秀丽隐杆线虫酶活及MDA含量测定
        4.5.6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含量
        4.5.7 荧光定量分析基因表达量
5 结果与分析
    5.1 桫椤叶多酚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5.1.1 单因素结果分析
        5.1.2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5.2 桫椤叶多酚的纯化
        5.2.1 大孔树脂的筛选
        5.2.2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及解吸曲线
        5.2.3 上样浓度的筛选
        5.2.4 解吸乙醇浓度筛选
        5.2.5 上样速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5.2.6 洗脱速度对解吸率的影响
        5.2.7 纯化工艺验证
    5.3 高效液相色谱对桫椤叶组分的分析
    5.4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5.4.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5.4.2 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
        5.4.3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
        5.4.5 抗脂质氧化活性
    5.5 秀丽隐杆线虫体内活性研究
        5.5.1 ASP对大肠杆菌OP50 生长的影响
        5.5.2 ASP对热应激条件下秀丽隐杆线虫生存的影响
        5.5.3 ASP对氧化应激条件下线虫存活率的影响
        5.5.4 ASP对CL4176 瘫痪率的影响
        5.5.5 ASP对热应激下秀丽隐杆线虫MDA含量的影响
        5.5.6 ASP对热应激下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5.8 荧光定量分析氧化损伤和PI3K/AKT信号通路
6 讨论
    6.1 桫椤叶多酚提取优化
    6.2 桫椤叶多酚纯化工艺优化
    6.3 桫椤叶多酚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6.4 桫椤叶多酚对线虫体内阿尔茨海默症活性探究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基于森林康养理念的重庆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森林康养
        2.1.1 森林康养
        2.1.2 内涵解析
    2.2 森林公园规划理论
        2.2.1 森林景观资源
        2.2.2 森林生态
        2.2.3 森林美学
        2.2.4 规划设计
        2.2.5 景观设计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
        3.1.1 区位分析
        3.1.2 自然条件
    3.2 社会经济
        3.2.1 行政区划
        3.2.2 人口
        3.2.3 社会经济
        3.2.4 交通
    3.3 历史沿革
    3.4 现状调查
    3.5 森林风景资源调查
        3.5.1 生物景观资源
        3.5.2 地文景观资源
        3.5.3 水文景观资源
        3.5.4 天象景观资源
        3.5.5 人文景观资源
        3.5.6 可借景观资源
    3.6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与分析
        3.6.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3.6.2 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3.6.3 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3.6.4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3.6.5 评价
第四章 规划研究
    4.1 规划依据
    4.2 范围与期限
    4.3 公园性质与定位
        4.3.1 公园性质
        4.3.2 主题定位
    4.4 规划指导思想
    4.5 规划原则
    4.6 功能分区
        4.6.1 核心景观区
        4.6.2 一般游憩区
        4.6.3 管理服务区
        4.6.4 生态保育区
    4.7 分区建设项目及景点规划
        4.7.1 核心景观区
        4.7.2 一般游憩区
        4.7.3 管理服务区
    4.8 植被景观规划
        4.8.1 植被现状
        4.8.2 主题风景林的营造
        4.8.3 风景林改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Cd2+、Pb2+胁迫对三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重金属污染概况
        1.1.1 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
        1.1.2 重金属对土壤的影响
    1.2 桫椤科研究现状
        1.2.1 形态特征及孢粉学
        1.2.2 生殖发育
        1.2.3 种群结构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Cd_(2+)、Pb_(2+)胁迫对三种国产桫椤配子体形态特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处理方法
        2.2.3 结果整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配子体细胞完整性
        2.3.2 叶绿体
        2.3.3 精子器
        2.3.4 颈卵器
        2.3.5 假根
    2.4 讨论
        2.4.1 细胞完整性
        2.4.2 叶绿体
        2.4.3 性器
        2.4.4 假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b_(2+)、Cd_(2+)对三种国产桫椤配子体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处理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物量
        3.3.2 膜系统
        3.3.3 光合系统
        3.3.4 保护酶系统
        3.3.5 抗性隶属值的计算
        3.3.6 PCA分析
    3.4 讨论
        3.4.1 生物量
        3.4.2 膜系统
        3.4.3 光合系统
        3.4.4 保护酶系统
        3.4.5 三种国产桫椤对Cd_(2+)、Pb_(2+)抗性的分析
        3.4.6 各浓度及指标间的PCA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Pb_(2+)、Cd_(2+)对三种国产桫椤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处理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膜系统
        4.3.2 光合系统
        4.3.3 保护酶系统
        4.3.4 抗性隶属值的计算
        4.3.5 PCA分析
    4.4 讨论
        4.4.1 膜系统
        4.4.2 光合系统
        4.4.3 保护酶系统
        4.4.4 隶属值计算及各指标PCA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b_(2+)、Cd_(2+)对三种国产桫椤配子体根际土壤酶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处理方法
        5.2.3 测定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脲酶
        5.3.2 脱氢酶
        5.3.3 酸性磷酸酶
        5.3.4 过氧化氢酶
        5.3.5 PCA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Pb_(2+)、Cd_(2+)对三种国产桫椤配子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处理方法
        6.2.3 测定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
        6.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底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
        6.3.3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能力
        6.3.4 不同Cd_(2+)、Pb_(2+)浓度下土壤微生物各碳源利用能力相关分析
        6.3.5 不同Cd_(2+)、Pb_(2+)浓度下土壤微生物各碳源利用能力与土壤酶活性的PCA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Pb_(2+)、Cd_(2+)对三种国产桫椤配子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处理方法
        7.2.3 测定方法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Shannon-wiener曲线
        7.3.2 细菌群落组成
        7.3.3 样本群落丰度聚类分析
        7.3.4 Ternary Plot三元相分析
        7.3.5 物种组成单因素方差分析
    7.4 讨论
        7.4.1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7.4.2 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毛竹扩张对桫椤根系形态可塑性及根际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入侵
        1.1.1 植物入侵概念
        1.1.2 植物入侵的危害
    1.2 毛竹入侵及种群扩张
        1.2.1 毛竹入侵概况
        1.2.2 毛竹扩张研究现状
    1.3 桫椤基本概况
        1.3.1 桫椤一般特征
        1.3.2 桫椤的地理分布
        1.3.3 桫椤的研究概况
        1.3.4 保护区桫椤研究概况
    1.4 根系相关研究
        1.4.1 毛竹根系
        1.4.2 桫椤根系特征
        1.4.3 根系形态可塑性
    1.5 土壤微生物研究现状
        1.5.1 土壤微生物简介
        1.5.2 土壤微生物的功能
    1.6 反硝化细菌的研究
        1.6.1 反硝化细菌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1.6.2 反硝化细菌的应用
        1.6.3 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概况
第3章 不同样地毛竹、桫椤根系形态可塑性比较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3.1.2 根系处理与测定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根系垂直分布格局
        3.3.2 根系水平分布格局
        3.3.3 各样地毛竹、桫椤细根比根长
        3.3.4 毛竹根系相邻同级侧根节点距
        3.3.5 毛竹、桫椤细根生物量密度spearman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3.4.1 根系生物量及空间分布
        3.4.2 形态可塑性与毛竹扩张
第4章 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4.3.2 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分析
第5章 不同样地桫椤根际qnorB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样品的采集
    5.2 测定方法
        5.2.1 样品DNA的提取
        5.2.2 PCR扩增及测序
    5.3 数据分析
        5.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5.3.2 稀释性曲线比较
        5.3.3 物种组成分析
        5.3.4 群落多样性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测序数据分析
        5.4.2 桫椤根际qnorB型反硝化细菌物种统计
        5.4.3 桫椤根际土壤qnorB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统计
        5.4.4 桫椤根际qnorB型反硝化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5.4.5 桫椤根际qnorB型反硝化细菌Beta多样性分析
        5.4.6 反硝化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5.4.7 反硝化细菌与桫椤生长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5.5 讨论与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保护对策及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四、我国桫椤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xEnt模型的孑遗植物桫椤在不同时期的潜在适生区研究[D]. 杨启杰. 浙江大学, 2021
  • [2]八种中国一级珍稀濒危植物潜在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GAP分析[D]. 赵浩翔.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D]. 李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气候变化背景下孑遗植物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J]. 张华,赵浩翔,徐存刚. 生态学杂志, 2021(04)
  • [5]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主要害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D]. 徐东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1)
  • [6]白桫椤和中华桫椤有性世代及胚胎发育的比较研究[D]. 肖湘.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桫椤叶多酚提取及其对阿尔茨海默症缓解作用初探[D]. 张慧芳.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8]基于森林康养理念的重庆玉龙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研究[D]. 王延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9]Cd2+、Pb2+胁迫对三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D]. 纪善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10]毛竹扩张对桫椤根系形态可塑性及根际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D]. 瞿欢欢.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桧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