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一、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马凯玲[1](2021)在《固元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临床观察旨在明确以固元通络立法,主方六味地黄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其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方面的优势进行科学客观评价,为该理论指导本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从中药和西药联合的角度提升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例6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入组患者均先进行常规治疗以保证均衡可比,待一般状况稳定后开始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补充钙剂及骨化三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六味地黄合桃红四物汤,治疗时间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血肌酐、尿素氮及安全性指标的情况。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0.6%,对照组有效率65.6%,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中医证候积分及有效率比较: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证候积分较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12周较同一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有效率93.8%,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68.8%,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比较:两组治疗12周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治疗6周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6周、12周较同时期对照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肌酐、尿素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较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6周较同时期对照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治疗12周较同时期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肝功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安全,无不良事件。结论六味地黄合桃红四物汤能够改善CKD3-4期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纠正钙磷代谢,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组,一定程度上延缓肾功能进展,治疗安全,疗效确切,固元通络法指导本病治疗切实可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存在优势,可在临床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唐宇[2](2021)在《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阴阳两虚兼血瘀型CKD3-4期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阴阳两虚兼血瘀型CKD3-4期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从本院肾病科门诊和病房共收集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均予以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珍牡肾骨胶囊,治疗组予以地黄饮子加减方。疗程12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时记录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钙、血清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尿素氮、腰椎骨密度值(L2-L4)等,将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观察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8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以及各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的血清钙、血清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肌酐、尿素氮及腰椎骨密度值(L2-L4)较治疗前比较均有一定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地黄饮子加减方可改善CKD3-4期阴阳两虚兼血瘀型肾性骨病患者的钙磷代谢水平,降低i PTH,改善肾功能,提高腰椎骨密度值(L2-L4),且治疗组对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2.地黄饮子加减方可有效改善CKD3-4期阴阳两虚兼血瘀型肾性骨病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且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

齐芮[3](2021)在《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让临床运用有据可循。方法:用计算机检索的中外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资源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日期为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手工检索学位论文,《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等检索有关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由两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如发生分歧由导师进行判断。并将筛选出的文章应用改良版的Jadad量表与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文献中的实验指标:血钙浓度、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浓度、血钙磷乘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血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KT/V、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中,共观察患者1683名,其中服用尿毒清颗粒结合西医治疗的试验组842名,未使用尿毒清颗粒的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841名。其中有19篇研究对象为血透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腹膜透析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慢性肾衰3-4期非血透患者,故先分为3个亚组进行试验数据的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透组:研究血透患者血钙浓度变化的有17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钙浓度的MD=0.22,95%CI(0.13,0.31),Z=4.81(P<0.00001),试验组在升高血钙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钙浓度;研究对血磷浓度的影响有18篇文献,结果显示试验组降低患者血磷浓度MD=-0.29,95%CI(-0.34,-0.23),Z=10.7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磷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磷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甲状旁腺素浓度变化的17篇,试验组降低血甲状旁腺素浓度SMD=-1.58,95%CI(-1.9,-1.27),Z=9.8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抑制血透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研究血透患者血钙磷乘积变化的有3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钙磷乘积的M D=-0.35,95%CI(-1.08,-0.37),Z=0.95(P=0.3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浓度变化的有8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肌酐浓度的[MD=-36.09,95%CI(-45.41,-26.76),Z=7.59(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尿素氮浓度变化的有7项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 D=-5.69,95%CI(-6.46,-4.92),Z=14.51(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尿素氮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尿素氮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有2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肌酐清除率MD=2.34,95%CI(1.1,3.58),Z=3.69(P=0.0002),试验组在提高血肌酐清除率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清除率;(2)腹膜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试验组对于提高血钙浓度[MD=0.30,95%CI(0.17,0.43),Z=4.26(P<0.0001)]、降低血磷浓度MD=-0.49,95%CI(-0.66,-0.33),Z=5.75(P<0.00001)、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MD=-2.63,95%CI(-4.2,-1.06),Z=3.29(P=0.001)]、提高白蛋白浓度[MD=6.06,95%CI(2.07,10.05),Z=2.98(P=0.003)],结果显示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在对于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提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甲状旁腺素、提高白蛋白上有明显疗效;(3)CKD3-4期非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其中试验组对于降低血磷浓度的[MD=-1.61,95%CI(-2.89,-0.33),Z=2.46(P=0.01<0.05)]、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D=-1.98,95%CI(-2.58,-1.38),Z=6.49(P<0.00001)、提高肾小球滤过率MD=3.47,95%CI(0.82,6.12),Z=2.57(P=0.01<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KD3-4期非透析组降低血钙浓度、降低尿素氮浓度、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方面有明显疗效;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服用方便,适合临床应用;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存在偏倚风险。

孙龙[4](2021)在《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文中指出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20%-40%DM患者在发病后的20-25年内进展为DKD,目前在中国DKD已成为住院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首要病因。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骨痛、骨质疏松、骨折或骨骼畸形等骨骼质量和强度的损害,是D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代谢异常的危害不仅引发骨骼病变,其引起的钙磷代谢紊乱还会加剧罹患心血管等高死亡率并发症的风险。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健脾补肾、通腑泄浊功效的肾元颗粒(Shenyuan Granules,SYG)具有改善DKD模型动物肾功能、血管钙化和骨密度降低等并发症的作用,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其在改善DKD骨代谢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目的: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作用的机制,为中医药防治DKD骨代谢异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内实验采用db/db小鼠配合高磷饮食构建DKD小鼠模型,将30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b/db+蒸馏水)、肾元颗粒低剂量组(db/db+SYG 1.5g/kg,db/db+SYG-L)和肾元颗粒高剂量组(db/db+SYG 6g/kg,db/db+SYG-H),每组10只,给予1.2%高磷饲料。另用10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db/m+蒸馏水),给予0.2%正常磷含量饲料。各组小鼠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2周。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体重、饮水、摄食、毛发及反应状态等生命体征,并记录其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的变化。于药物干预的第12周收集各组小鼠24h尿液,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 ALB)和尿肌酐(UCr),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12周药物干预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麻醉收集各组小鼠的血液、肾脏和骨骼等标本。检测其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i)、甲状旁腺激素(PTH)、1,25(OH)2D3(1,25D)、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和Klotho的含量。采用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病理形态的改变,采用HE、TRAP、Von Kossa和Goldner`s三色法染色观察各组小鼠骨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通过Micro CT检测骨微结构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改变。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骨组织中ALP、OC和CTSK骨代谢标志分子的表达,及FGF23、VDR和RXR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小鼠骨组织中VDR/RXR的共表达。体外实验采用成骨细胞UMR-106,首先观察高糖环境对UMR-106细胞活力和FGF23表达的影响,分别用5.5mmol/L、10mmol/L、20mmol/L和30mmol/L浓度的葡萄糖干预UMR-106细胞,通过CCK-8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活力,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FGF23的表达。然后观察在高糖和非高糖环境下1,25D对UMR-106细胞FGF23表达的影响,分别于高糖环境和非高糖环境(30mmol/L)下向UMR-106细胞中添加0.1nmol、1nmol和10nmol的1,25D,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FGF23的表达,筛选合适浓度的1,25D用于后续实验。观察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UMR-106细胞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先制备肾元颗粒含药血清,给予Wistar大鼠(n=15)2.72g/kg肾元颗粒灌胃,对照组(n=15)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日2次,连续7天,于第7天末次灌胃1h后收集两组大鼠血液,经离心、灭活、过滤和分装后备用,经课题组前期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得血清中主要含有淫羊藿苷、黄芪甲苷和大黄素等药效成分。通过CCK-8法筛选出合适的肾元颗粒含药血清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UMR-106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渗组、1,25D组和肾元颗粒组,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VDR、RXR和FGF23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各组细胞VDR/RXR的共表达。结果:1.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一般状况和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1)一般状况: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FBG均明显增加(P﹤0.01),并出现体型肥胖、颈部背侧毛发脱落、伤口愈合延迟、活动频率降低和反应迟钝等表现。与模型组比较,肾元颗粒组小鼠的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FBG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其未出现毛发脱落,且反应较灵敏。(2)肾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Cr、BUN、Pi、PTH、1,25D和FGF23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血清Ca的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血清SCr、BUN、Pi、PTH、1,25D和FGF23的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血清Ca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 ALB含量显着升高(P﹤0.01),而UCr水平显着降低(P﹤0.01),导致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显着增加(P﹤0.01),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m ALB含量降低(P﹤0.05),使得UACR也明显降低(P﹤0.05)。(4)肾脏形态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出现肾小球面积增大、系膜基质增生、纤维化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还伴随肾小管的管腔扩张和刷状缘脱落。肾元颗粒干预后,db/db小鼠的肾小球面积、系膜基质和纤维化面积呈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或P﹤0.01),而且肾小管的损伤也有所减轻。2.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1)骨微结构和骨形态计量学: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量明显丢失,松质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密度(BMD)均显着降低(P﹤0.01),而骨小梁分离度(Tb.Sp)和结构模型指数(SMI)均增加(P﹤0.01)。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的BV/TV、Tb.N、Tb.Th和BMD(P﹤0.05或P﹤0.01)增加,并降低Tb.Sp和SMI(P﹤0.05或P﹤0.01)。(2)骨组织形态结构: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股骨远端干骺端松质骨的骨体积明显降低,骨小梁数量减少、厚度变薄、分布稀疏、连接减少,骨髓腔中充满大量的脂肪细胞,填充于骨小梁之间,皮质骨中出现广泛的侵蚀样空洞。此外,模型组小鼠股骨远端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标记区域和骨中钙盐沉积均明显降低,同时伴有骨小梁的矿化功能的损害。与模型组相比,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的骨小梁数量、厚度、分布和连接增多,骨髓腔中脂肪细胞的数量减少,并且破骨细胞标记区域面积、钙盐沉积和矿化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组织中ALP和OC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而CTSK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则显着降低(P﹤0.05)。经肾元颗粒干预,db/db小鼠骨组织中ALP、OC的表达降低(P﹤0.05),而CTSK的表达升高(P﹤0.05),改善db/db小鼠的骨代谢功能。4.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组织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免疫荧光双标显示VDR/RXR的共表达增加。而肾元颗粒干预使db/db小鼠骨组织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降低(P﹤0.05),并降低骨组织中VDR/RXR的共表达。5.高糖环境对UMR-106细胞活力及FGF23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正常浓度葡萄糖(5.5mmol/L)环境并不会改变UMR-106细胞的活力和FGF23的表达,而高浓度葡萄糖(30mmol/L)环境则明显降低细胞的活力,并抑制其FGF23的表达(P﹤0.05)。6.1,25(OH)2D3对高糖环境下UMR-106细胞FGF23表达的影响。在非高糖环境下,1,25D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上调细胞中FGF23的表达,当用10nmol 1,25D干预时细胞FGF2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对照空白组相比,高糖环境使UMR-106细胞FGF23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但10nmol 1,25D依然会使高糖环境下该细胞FGF23的表达升高(P﹤0.05)。7.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UMR-106细胞VDR/RXR/FGF23信号通路的影响。CCK-8法显示10%浓度的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UMR-106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故选择此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FGF23、VDR和RXR m RNA与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P﹤0.05),而且细胞中VDR/RXR的共表达也下降。与对照组相比,高渗组细胞中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与高糖组比较,1,25D组细胞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且细胞中VDR/RXR的共表达也显着升高。而与1,25D组比较,用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干预会使细胞FGF23、VDR和RXR的表达均下调(P﹤0.05),且VDR/RXR的共表达也降低。结论:1.db/db小鼠联合高磷饮食动物模型表现出肾脏结构功能受损和钙磷代谢紊乱,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的肾功能和钙磷水平,并缓解其肾脏病理改变;2.db/db小鼠的骨微结构、骨形态计量参数和骨病理形态等均出现损害。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骨量的丢失、骨骼微结构的破坏和骨重塑的异常,发挥改善其骨骼质量和强度的作用;3.肾元颗粒可以改善db/db小鼠骨代谢异常并抑制其骨骼中FGF23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肾元颗粒调节骨组织中VDR/RXR/FGF23信号通路有关。4.本研究初步从肾-骨轴探讨了DKD骨代谢异常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肾主骨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应用。

达虹康[5](2021)在《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肾脏病4期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的意义。方法: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患者中选取慢性肾脏病4期伴发肾性骨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同时在饮食控制、降压、降糖等基础上,对照组服用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左归丸加减方配方颗粒。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KD-MBD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的变化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BUN、Scr、e GFR)、血清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密度和安全性指标变化水平,运用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CKD-MBD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48.4%。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肾功能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1例,稳定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6例,稳定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54.9%,治疗组对肾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4%。提示治疗组对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5.肾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e GFR均较治疗前改善,组间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钙、磷、钙磷乘积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腰椎骨密度(BMD)、甲状旁腺激素(PTH)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RBC、HGB比较: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计数较前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药物安全性方面: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左归丸加减方是治疗肝肾阴虚型CKD4期肾性骨病安全有效的方剂。结论:1.左归丸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钙磷代谢、PTH、BMD、改善贫血,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降低肾性骨病患者骨折发生率,减轻血管、心脏瓣膜钙化。2.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王义元[6](2021)在《清肾颗粒治疗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清肾颗粒对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异常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或病房并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68例(按15%脱落率,各组增加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两组均予以黄苓解毒泄浊颗粒灌肠治疗及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肾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口苦口干、口中粘腻、乏力、恶心、呕吐、骨痛、脘腹胀满)的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肾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比较2组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生化指标,包括(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比较2组骨标志物(β-CTX、TPINP、N-MID)以及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疾病疗效:治疗组总体有效率(86.7%),对照组总体有效率(60.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66.67%),差异明显(P<0.01)。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Scr、eGFR、BUN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Scr水平明显下降(P<0.01),eGFR水平明显升高(P<0.01),BUN水平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Scr水平下降,eGFR水平升高,BUN水平降低(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血清Ca、P、PTH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a水平明显升高(P<0.05),P、iPTH、ALP水平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血清Ca水平略有升高(P<0.05),P、iPTH、ALP水平有降低趋势(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骨标志物β-CTX、TPINP、N-MID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β-CTX、TPINP、N-MID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β-CTX、TPINP、N-MID水平降低,不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分析:药物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清肾颗粒治疗非透析CKD-MBD湿热证患者临床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清肾颗粒明显改善血清Ca、P、iPTH、ALP水平及骨标志物(β-CTX、TPINP、N-MID)水平,对于CKD-MBD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3.治疗期间使用清肾颗粒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表明该药安全性高。

李燕[7](2021)在《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血清DKK1、Wnt3a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蓉黄颗粒对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血清分泌蛋白Dickkopf-1(DKK1)、分泌性糖蛋白-3a(Wnt3a)的影响,分析蓉黄颗粒治疗CKD-MBD的临床疗效,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角度探讨其治疗CKD-MBD的分子机制,为评价蓉黄颗粒治疗CKD-MBD进一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3例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2例,另外再随机选取20例健康人员设为正常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蓉黄颗粒,观察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iPTH)、DKK1、Wnt3a、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同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两组疗程均为12周。正常组仅检测血清DKK1、Wnt3a。结果:(1)疾病疗效:治疗后,CKD-MBD疗效、肾功能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4周末无差异(P>0.05),治疗8周末、12周末均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均以治疗组为优。(2)中医证候积分值: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积分值在治疗4周末无差异(P>0.05),在治疗8周末、12周末均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证候积分值在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值下降幅度同期比较,治疗4周末无差异(P>0.05),治疗8周末、12周末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均以治疗组下降幅度为大。(3)Scr、eGFR、BUN:两组患者治疗前Scr、eGFR、BUN比较均无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Scr、eGFR在治疗4周末、8周末均无差异(P>0.05),在治疗12周末均有显着差异(P<0.05);BUN在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均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Scr、eGFR、BUN在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均有显着差异(P<0.05或P<0.01)。两组肾功能指标同期比较,Scr、eGFR、BUN在治疗4周末、8周末均无差异(P>0.05),在治疗12周末治疗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血清Ca、P、iPTH: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P、iPTH比较均无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Ca、iPTH在治疗4周末均无差异(P>0.05),在治疗8周末、12周末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血清P在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均显着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Ca、P、iPTH在治疗4周末、8周末、12周末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血清Ca、P在治疗4周末均无差异(P>0.05),在治疗8周末、12周末治疗组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iPTH在治疗4周末、8周末均无差异(P>0.05),在治疗12周末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血清DKK1、Wnt3a:治疗前,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血清DKK1、Wnt3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而两组患者之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DKK1、Wnt3a表达均无差异(P>0.05)。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血清DKK1、Wnt3a表达均显着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1)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具有显着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2)蓉黄颗粒能够显着改善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的肾功能,并能够调节钙磷水平,显着抑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3)蓉黄颗粒改善CKD-MBD患者病情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Wnt3a表达、上调DKK1表达从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有关。

张浩,舒冰,李晓锋,王晶,赵世天,杨骏杰,赵东峰,赵永见,王拥军[8](2020)在《中医“肾主骨”理论与肾性骨病刍议》文中提出中医"肾主骨"理论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防治骨与关节退变性和衰老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价值。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养会导致多种骨病的发生,因而从"肾"论治骨病成为历代医家沿用的治病法则。肾性骨营养不良(简称"肾性骨病")是指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体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导致骨转化、矿化以及骨量改变的疾病。由于肾精亏虚是肾性骨病的重要病机之一,补肾方药对于改善骨代谢异常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减轻骨代谢和钙磷代谢紊乱,从而改善骨病症状,但如何鉴别补肾中药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进一步优化和精简补肾复方,并在肾性骨病的早期积极干预,仍是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程海涛,张晓暄,李银辉[9](2020)在《肾性骨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肾性骨病(renal osteopathy),泛指继发于肾脏疾病的代谢性骨病,是慢性肾脏病晚期与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广义的肾性骨病是指一切和肾脏有关的骨病;狭义的肾病骨病也称肾性骨营养不良(ROD),即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论述了肾性骨病的概念、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肾性骨病的分型、与肾性骨病相关的分子通路、肾性骨病的治疗原则。旨在为临床肾性骨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王玮[10](2020)在《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OC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3~4期慢性肾脏病(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血清骨钙素(OC)水平的变化及加味六味地黄汤干预后的影响,探讨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病例采集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住院的78例病情稳定的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36)。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并予降压、护肾排毒、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味六味地黄汤,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中医候症积分、血清钙(Ca)、磷(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 GFR)、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积分56.25±5.98,治疗后积分44.67±8.69,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积分57.24±9.28,治疗后积分36.89±5.94,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的改善率分别为80.95%,83.33%,83.33%,73.81%,对照组的概率分别为77.77%,72.22%,80.55%,66.67%,提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更明显;(4)肾功能疗效比较:对照组e GFR治疗前为22.68±10.67 ml/min,治疗后上升到24.68±9.36 ml/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e GFR治疗前为23.25±8.96 ml/min,治疗后上升到31.56±7.94 ml/min,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对肾功能改善作用明显。 2.实验室指标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a、P、ALP、i PTH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Ca水平显着上升,血清P和ALP水平显着下降,血清i PTH水平无显着变化;(2)治疗前两组患者Scr,BUN,e GFR都没有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在降低Scr、BUN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e GFR显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e GFR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OC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OC水平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Spearman相关分析:检测血清OC与e GFR呈负相关(P<0.01),血清OC与ALP和i PTH呈正相关(P<0.01);血清OC与P呈正相关(P<0.01),血清OC与Ca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加味六味地黄汤改善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的症状,降低Scr、BUN水平,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可能具有较好的肾保护作用。 2.加味六味地黄汤降低血清i PTH、P水平,升高血清Ca水平,纠正钙磷代谢紊乱,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可能有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及改善CKD-MBD的作用。 3.加味六味地黄汤降低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血清OC水平,提示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CKD-MBD的机制可能与降低OC有关。

二、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固元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致谢
作者简介

(2)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阴阳两虚兼血瘀型CKD3-4期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肾性骨病的研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现代中医学家对于肾性骨病的认识
        1.4 中医药治疗的现状
    2.现代医学对肾性骨病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肾性骨病分类
        2.3 发病机制
        2.4 西医治疗肾性骨病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与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岁 )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4 两组患者原发病比较
        1.5 两组患者CKD分期比较
    2.临床疗效分析
        2.1 总体疗效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2.4 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
    3.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立题依据
    2.对照药物选择
    3.治则浅析
    4.组方依据
    5.方药分析
        5.1 主要配伍分析
        5.2 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6.本课题研究分析结果及探讨
        6.1 临床总体疗效评价
        6.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3 对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7.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纳入标准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措施
        1.4 研究指标
    2.排除标准
    3.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方式
        3.1 检索范围
        3.2 检索方式
    4.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提取
    5.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结果:
    1.文献筛选结果
    2.纳入研究的特征
    3.文献质量评价
    4.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5 Meta分析结果
        5.1 对于血透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5.2 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5.3 对于CKD3-4 期非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5.4 不良反应
    6.发表偏倚评价
讨论
    1.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1.3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探究
        1.4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2.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2.1、病名
        2.2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中医各家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3.尿毒清颗粒
        3.1 尿毒清颗粒的药理研究
        3.2 尿毒清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
    4、对于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西医的研究
        1.1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并发症的研究:
        1.2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
    附录二: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中医的研究
        2.1 病名渊源
        2.2 中医对肾性骨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
        2.3 中医对于肾性骨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三: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内实验研究
    实验一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一般状况和肾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肾元颗粒对db/db小鼠骨组织VDR/RXR/FGF23 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研究
    实验一 高糖环境对UMR-106 细胞活力及FGF23 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肾元颗粒含药血清对高糖环境下UMR-106 细胞VDR/RXR/FGF23 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FGF23 在慢性肾脏病骨代谢异常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2 病例选择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和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案
        4.1 对照组治法
        4.2 治疗组治法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疗效性指标
        5.3 疗效判定标准
        5.4 药物安全性评估
        5.5 统计方法
        5.6 主要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身高、体重比较
        1.3 两组患者原发病分布比较
        2 临床疾病疗效的分析
        2.1 两组患者CKD-MBD疗效对比分析
        2.2 两组患者肾功能疗效分析
        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中医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比较
        4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4.1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P、Ca×P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甲状旁腺激素比较
        5 安全性指标比较
        5.1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5.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讨论
        1 骨痿的中西医结合探讨
        2 左归丸加减方与骨痿相关性
        3 左归丸加减方方药组成与组方分析
        4 疗效评价
        4.1 左归丸加减方对综合疗效的评价
        4.2 左归丸加减方对甲状旁腺激素、骨密度的影响
        4.3 左归丸加减方对血钙、血磷、钙磷乘积的影响
        4.4 左归丸加减方对BUN、Scr、e GFR的影响
        4.5 左归丸加减方对患者RBC、HGB的影响
        4.6 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肾性骨病的安全性评价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肾性骨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1 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
        1.2 CKD-MBD的诊断方法
        1.3 西医对CKD-MBD的治疗
    2 中医对 CKD-MBD 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肾性骨病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肾性骨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病例登记报告表
附录3 伦理审查文件
附录4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5 受试者基本信息
附录6 观察指标记录表
附录7 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清肾颗粒治疗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CKD-MBD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对CKD-MBD的认识
        1.2 中医药对CKD-MBD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CKD-MBD的认识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CKD-MBD的机制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CKD-MBD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及脱离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测指标
    3 疗效判断标准
        3.1 疾病疗效判断标准
        3.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4 不良反应判断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6.5 CKD-MBD相关生化指标比较
    7 安全性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清肾颗粒组方分析
    2 清肾颗粒既往研究进展
        2.1 抗肾脏纤维化
        2.2 抗炎、调节免疫
        2.3 清肾颗粒对CKD钙磷代谢的干预作用
    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本课题对非透析CKD-MBD证型及方剂的选择
    5 骨标志物在本次研究中的意义
    6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7)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血清DKK1、Wnt3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6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7 疗效评定标准
    1.8 不良事件观察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疾病疗效比较与分析
    2.2 中医证候积分值比较与分析
    2.3 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比较与分析
        2.3.1 肾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与分析
        2.3.2 血清 Ca、P、iPTH 变化比较与分析
        2.3.3 血清DKK1、Wnt3a变化比较与分析
    2.4 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3.1 CKD-MBD的中医认识
    3.2 西医对CKD-MBD发病机制的研究
        3.2.1 钙磷代谢紊乱、SHPT及活性维生素D缺乏
        3.2.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CKD-MBD的关系
    3.3 蓉黄颗粒治疗CKD-MBD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3.4 蓉黄颗粒治疗CKD-MBD的结果分析
        3.4.1 蓉黄颗粒对CKD-MBD疗效及肾功能的影响
        3.4.2 蓉黄颗粒对中医临床表现的影响
        3.4.3 蓉黄颗粒对血清Ca、P、iPTH的影响
        3.4.4 蓉黄颗粒对血清DKK1、Wnt3a的影响
        3.4.5 安全性评价
    3.5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讨蓉黄颗粒改善CKD-MBD患者病情的作用机制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CKD-MBD中常见骨转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研究生个人简介
致谢

(8)中医“肾主骨”理论与肾性骨病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肾主骨”理论渊源
    1.1 中医“肾”的概念
    1.2 “肾主骨”理论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中的体现
    1.3 从“肾”论治骨相关疾病
2 肾性骨病及其相关研究
    2.1 肾性骨病概念出处
    2.2 肾性骨病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
        2.2.1 钙磷代谢紊乱和骨代谢异常
        2.2.2 钙磷代谢调节相关因子
        2.2.2.1 VitD
        2.2.2.2 PTH
        2.2.2.3 FGF23
    2.3 “肾性骨病”中医病机和辨证论治
    2.4 补肾法治疗肾性骨病的机制研究
3 肾主骨理论对“肾性骨病”早期防治的意义

(9)肾性骨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肾性骨病的概念
2 肾性骨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2.1 钙磷代谢调节障碍
    2.2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2.3 维生素D代谢障碍
    2.4 铝中毒
    2.5 代谢性酸中毒
3 肾性骨病的分型
4 与肾性骨病相关的主要分子通路
    4.1 肾脏-PTH通路
    4.2 Klotho蛋白
    4.3 Wnt/β-catenin通路
    4.4 骨形态发生蛋白通路
5 肾性骨病的治疗原则
    5.1 肾性骨病治疗的主要目标
    5.2 肾性骨病的主要治疗策略
        5.2.1 控制血磷
        5.2.2 调节血钙
        5.2.3 钙受体(CaR)激动剂
        5.2.4 血液净化
        5.2.5 甲状旁腺切除术

(10)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OC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试验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3.1 西医临床指标判定
        3.2 中医临床疗效判定
        3.3 安全性评价
    4.统计学分析方法
    5.结果
        5.1 一般资料统计
        5.2 临床疗效比较
        5.3 两组患者肾功能比较
        5.4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血清Ca、P、ALP和 i PTH比较
        5.5 相关性分析
    6.讨论
        6.1 中医学对CKD-MBD的认识
        6.2 西医对CKD-MBD的认识
        6.3 CKD与OC的关系
        6.4 加味六味地黄汤的相关研究
    7.安全性评价及不足和展望
        7.1 安全性
        7.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肾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元通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肾性骨病(肾虚络瘀证)的临床研究[D]. 马凯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阴阳两虚兼血瘀型CKD3-4期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D]. 唐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D]. 齐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基于VDR/RXR/FGF23信号通路探讨肾元颗粒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骨代谢的机制[D]. 孙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左归丸加减方治疗肝肾阴虚型肾性骨病的临床观察[D]. 达虹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清肾颗粒治疗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义元.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蓉黄颗粒对非透析CKD-MBD肾虚湿热证患者血清DKK1、Wnt3a的影响[D]. 李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医“肾主骨”理论与肾性骨病刍议[J]. 张浩,舒冰,李晓锋,王晶,赵世天,杨骏杰,赵东峰,赵永见,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6)
  • [9]肾性骨病发病机制研究及进展[J]. 程海涛,张晓暄,李银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10)
  • [10]加味六味地黄汤对34期CKD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证患者OC水平的影响[D]. 王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肾性骨病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