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

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

一、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叶太平,韩雪,陈仁,王敏[1](2021)在《滇黔桂典型锰矿床矿相学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文中研究指明滇黔桂地区代表性锰矿包括贵州松桃大塘坡锰矿、广西大新下雷锰矿、遵义铜锣井锰矿和云南砚山斗南锰矿。本文利用显微镜、X衍射仪、扫描电镜等仪器,通过研究滇黔桂地区典型锰矿矿相学特征,结合碳酸盐岩研究方法,查明产于南华系大塘坡组第一段(Nh1d1)贵州松桃大塘坡锰矿矿物组合包括菱锰矿、钙菱锰矿、锰白云石、锰方解石、石英、伊利石,微相为SMF2、沉积相FZ1(盆地相),形成于沉积环境伸展阶段;产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D3w)广西大新下雷锰矿矿物组合包括褐锰矿、锰钾矿、菱锰矿、钙菱锰矿、蔷薇辉石、透闪石、石英,微相为SMF2和SMF15-M、沉积相FZ7(台地相),形成于沉积环境伸展阶段;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第二段(P2m2)遵义铜锣井锰矿矿物组合包括菱锰矿、钙菱锰矿、锰方解石、锰白云石、硫锰矿、黄铁矿、闪锌矿、高岭石、伊利石、菱铁矿,微相为SMF15-C和SMF17、沉积相FZ7(台地相),形成于沉积环境收缩阶段;产于中三叠统法郎组(T2f)其矿物成分包括云南砚山斗南锰矿矿物组合包括褐锰矿、水锰矿、钙菱锰矿、含锰方解石、方解石、石英,微相为SMF4和SMF13、沉积相FZ4(斜坡相),形成于沉积环境伸展阶段。

何明华[2](2021)在《南华系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新见解》文中研究说明黔湘渝鄂毗邻地区新元古界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属于典型的海洋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型菱锰矿床。大塘坡式菱锰矿属于一种海洋自生碳酸盐岩,在横向上常与含锰白云岩、白云岩、灰岩呈过渡关系,其结构构造又类似于灰岩、白云岩。作者认为,要形成区域上那么多的大中型菱锰矿床,必须要在成锰期之前漫长的地壳演化中,由岩浆-火山作用、各种海底喷流、古大陆风化剥蚀和搬运、古天然气渗漏等多种地质作用或事件,源源不断地为海洋盆地水介质提供大量的锰质,通过长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海解作用,使海洋盆地水介质中积累储存了丰富的Mn2+离子。在成锰期,其沉积盆地位于一个较宽阔的和多障壁地形的温暖、阳光充足、清澈的局限至半局限海岸-浅海陆架区,海流频繁,其中,浅海陆架盆地相带是菱锰矿沉积聚积的最佳相带。菱锰矿形成时的p H值在7~8,Eh值在-0.3EV左右。在此缺氧还原、碱性的底层水介质条件下,海水中的Mn2+离子易与HCO3-离子结合生成MnCO3析出沉淀。适宜的聚锰环境长期稳定、反复存在也是形成该区域内一些菱锰矿床中的多层富厚矿体的时间因素之一。

张予杰,安显银,刘石磊,高永娟,郑杰,桑永恒[3](2020)在《黔东北地区大塘坡组早期含锰沉积充填、岩相古地理与锰矿的关系》文中认为黔东北地区是中国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重要富集区,而岩相古地理是沉积型锰矿最重要的控矿因素。笔者根据松桃—江口地区南华系各组岩性及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对清水江组、两界河组、铁丝坳组及大塘坡组进行细致的地层划分,在建立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充填序列的同时,将本区沉积盆地划分为4个Ⅱ级盆地、12个Ⅲ级盆地以及11个次级(Ⅳ)聚锰盆地。在不同盆地内的大塘坡一段中识别出14种岩相类型,划分出2类沉积系、10类主要的岩相古地理单元,进而编绘了本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图。提出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的背景下,研究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环境应属大陆边缘障壁海岸体系,属于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与障壁后侧迅速沉降的深水局限盆地密切相关。

冯康宁[4](2020)在《广西宜州石炭系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桂中地区是我国石炭纪锰矿的重要成矿区,近年来锰矿找矿取得重要突破,新发现隐伏锰矿资源量逾8000万吨。然而,关于桂中石炭纪锰矿研究工作开展较少,涉及矿床成因、形成机理和成矿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广西宜州石炭纪龙头锰矿为例,通过详细地沉积学、矿物学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揭示锰矿床形成过程的氧化还原条件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分析锰质来源,并综合探讨石炭纪古海洋环境演化、冰川活动对海平面的控制作用以及右江盆地区域古构造、古地理演化对锰矿的影响和控制,刻画龙头锰矿床的成矿过程,为桂中石炭纪锰矿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科学支撑。宜州龙头锰矿赋存于石炭纪大塘阶,矿体产于多条同沉积断层控制的狭长裂陷盆地内,古地理格局上表现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矿区共分布四层锰矿,其中第一矿层主要为灰黑色和夹肉红色含锰灰岩(锰矿石),第二矿层主要为灰黑色含锰灰岩(锰矿石)和少量含锰泥质灰岩,第三矿层为灰白色含锰灰岩(锰矿石)夹少量硅质岩,第四矿层主要为灰黑色含锰灰岩(锰矿石),围岩以灰黑色灰岩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以致密块状为主,部分为条带状,显微结构中可见部分圈层结构。矿石含锰矿物主要为钙菱锰矿,少量菱锰矿和软锰矿。矿床微量元素V/Cr、Th/U、V/Sc比值,Ce正异常,以及Mo EF和UEF特征判别图解,并结合大塘期海水碳同位素组成,海平面上升的古地理背景,集中表明龙头锰矿成矿环境先后经历了次氧化—缺氧环境。矿石中存在诸多热水成因矿物及其组合特征,如黄铁矿、闪锌矿、重晶石、硫镍钴矿和白钨矿等。结合Fe-Mn-(Co+Ni+Cu)×10、lg U-lg Th、Co+Ni+Cu-Co/Zn和Cr-Zr成因判别图解、(La/Ce)N和Y/Ho等比值,反映成矿物质很可能来自热水系统。矿石87Sr/86Sr比值略高于石炭纪大塘期海水,但低于陆源碎屑物质的87Sr/86Sr比值,表明锰矿形成过程中可能较多地吸取了海水锶。结合地球化学指标以及古地理资料,龙头锰矿处于同沉积断裂发育的右江盆地东北缘的次级断陷盆地,含矿热液携带Mn(II)通过断裂或裂隙进入盆地与海水混合。早石炭世研究区局限盆地海平面上升,水体出现氧化还原分层,同时为锰在氧化水体和还原水体之间运移转换提供动力,沉积形成的锰的氢氧化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历成岩初期的还原作用和重溶,与海相碳酸盐岩水解以及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形成的重碳酸根离子结合,最终形成碳酸锰沉积。

孙小浩[5](2020)在《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资源储量丰富,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前人对沉积环境和成矿作用进行过一些研究,但其成矿规律、物质来源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大量阅读前人资料,对小茶园锰矿大塘坡组含锰岩系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区内锰矿的矿床地质和矿体矿石特征,对锰矿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构造环境、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等提出一定的认识。小茶园锰矿为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含锰岩系主要为黑色粉砂质碳质页岩、砂质碳质页岩等,具有从盆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的特征。主量元素特征显示Mn和Ca O、Mg O呈正相关,和Si O2、Ti O2、Al2O3呈负相关,和P相关性不大。微量元素特征显示Ag、As、Bi、Pb、Sb、Ba、U均高于陆壳丰度,而Co、V、Cu、Ni、Zn、Rb、Th、W、Zr与陆壳丰度相差不大,Cr、Nb、Sr则略低于陆壳丰度。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大,从菱锰矿到碳质页岩,表现出Eu弱负异常,且Eu负异常逐渐增大,Ce正异常逐渐减小,逐渐为负异常。通过相关元素比值以及Log U-log Th、Y-P2O5、Co/Zn-(Co+Ni+Cu)、Fe-Mn-(Ni+Cu+Co)×10、La-Ce、La/Yb-∑REE等图解也表明小茶园锰矿与热水沉积相关。C、O同位素显示小茶园锰矿为低温热水沉积成因,与岩浆源或深部来源的差别较小,可能为深部来源。Sr同位素结果表明87Sr/86Sr初始比值介于陆壳和地幔比值之间,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双重性,既有陆壳风化物,同时又有地幔物质。含锰岩系具有较高的δ34S同位素表明形成时为缺氧还原环境。含锰岩系中U、V、Mo较富集,局部明显;V/(V+Ni)、V/(V+Cr)、V/Cr、Ce/La比值说明形成时为一种贫氧、缺氧环境。异常高硫同位素值反映锰沉积环境为相对封闭还原条件的局限盆地,显示陆缘局限浅海环境的特点。Sr/Ba、Mg O/Ca O、Al2O3/Mg O比值说明为温暖湿润的过渡相半咸水-微咸水沉积环境。根据Al2O3/(Al2O3+Fe2O3)比值及La/Ce-Al2O3/(Al2O3+Fe2O3)、(K2O+Na2O)-Si O2图解,并结合稀土元素特征,说明小茶园锰矿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并伴有大陆岛弧的特征。Si O2/Al2O3比值、U-Th关系、C、Sr同位素等显示,小茶园锰矿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地幔,同时也有陆壳风化物质参与沉积。

王萍[6](2020)在《黔东地区南华纪裂谷型盆地锰矿成矿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硫循环与古气候记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元古代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包括两次全球性的冰期事件—Sturtian(~720-663 Ma)和Marinoan(~654-635 Ma)冰期、全球性成锰事件。华南新元古代南华盆地完整地记录了从Sturtian冰期到Marinoan冰期的沉积地层序列,并且在间冰期沉积的大塘坡组底部沉积一套含锰层。目前的研究认为“大塘坡式”锰矿中锰的沉积过程包括两个阶段:(1)水体中的Mn2+在氧化环境中被氧化,形成锰的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然后在地层中沉积下来;(2)在有机质富集的地层中,锰的氧化物或者氢氧化物被还原形成锰碳酸盐(菱锰矿)。南华盆地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裂陷型盆地,锰矿的沉积是否受到裂陷盆地的控制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一般认为地质历史时期锰矿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锰矿成矿环境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研究在全球和区域构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分析,对黔东地区南华纪地层的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讨论了南华裂谷的盆地结构及其对“大塘坡式”锰矿的控制作用,恢复了锰矿成矿环境,包括南华盆地中的硫循环和古气候变化。本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过程中,华南板块也发生裂解,在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形成南华裂谷盆地(I级)。南华裂谷盆地可分为武陵、雪峰两个次级裂谷盆地和二者之间的天柱-会同隆起(II级),在武陵次级裂谷盆地(II级)中又分为一系列次级的地垒和地堑盆地(III级),包括溪口-小茶园、松桃-古丈和玉屏-石竹溪断陷(地堑)盆地,甘龙-秀山和铜仁-凤凰隆起(地垒),在雪峰次级裂谷盆地(II级)中主要包括从江-城步断陷(地堑)盆地(III级),并且在III级地堑盆地中分布着一系列小的更次级的地堑盆地(IV级),包括贵州李家湾-道坨、西溪堡、大塘坡、大屋,湖南花垣民乐、烂泥田,重庆秀山笔架山等断陷(地堑)盆地。(2)通过对南华裂谷盆地的结构和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分布位置的分析,发现裂谷盆地的结构对锰矿具有控制作用。南华裂谷盆地(I级)控制着“大塘坡式”锰矿成矿区的分布,次级裂谷盆地(II级)控制着锰矿成矿带的分布,III级地堑盆地控制着锰矿成矿亚带的分布,IV级地堑盆地控制着锰矿床的分布。在华南“大塘坡式”锰矿床中,从矿床的中心到边缘,大塘坡组含锰岩系的厚度和锰矿层的厚度逐渐变薄,矿石品位逐渐降低。(3)在南华盆地中,根据对李家湾矿区PM001和PM002剖面、高地矿区ZK2115钻孔和西溪堡矿区ZK4207钻孔南华纪地层中硫同位素的分析,提出盆地中一种新的硫循环模式。Sturtian冰期沉积的铁丝坳组和Sturtian冰期之后沉积的大塘坡组含锰岩系都具有异常高的草莓状黄铁矿δ34S值(铁丝坳组:+36.4‰至+60.6‰;大塘坡组:+29.1‰至+72.4‰),大塘坡组含锰岩系锰矿层中也具有异常高的CAS(carbonate-associated sulfate)δ34S值(+38.8‰至+69.8‰),并且锰矿层中出现异常的硫同位素分馏(△34S;δ34SCAS-δ34Spy;-11.6‰至+13.5‰)。在李家湾—西溪堡—高地地区,随着水深的加深,大塘坡组锰矿层的CAS和草莓状黄铁矿都表现出硫同位素深度梯度现象,随着水深的加深,CAS(李家湾:+49.3‰;西溪堡:+57.9‰;高地:+62.4‰)和草莓状黄铁矿(李家湾:+44.5‰;西溪堡:+59.8‰;高地:+61.6‰)的δ34S值逐渐升高。结合已发表的黄铁矿δ34S数据,发现在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层中的黄铁矿也具有深度梯度现象,从杨家坪—民乐—高地地区,随着水深的加深,草莓状黄铁矿δ34S的值逐渐增加(杨家坪:+17.7‰;民乐:+51.4‰;高地:+52.6‰)。值得注意的是,铁丝坳组和大塘坡组含锰岩系都具有异常高的TS(total sulfur)含量(2.2±1.1%)。地层中特殊的硫同位素和TS特征反映南华盆地中具有强烈的热液活动,并且热液流体可以携带大量的34S富集的H2S。裂谷盆地中的同沉积深大断裂可作为热液流体的通道,使热液进入到南华盆地水体中。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华盆地中新的硫循环模式—热液释放34S富集的H2S模式。热液携带的大量的34S富集的H2S进入到南华盆地中,一部分直接与水体中的Fe2+结合形成草莓状黄铁矿,另一部分在浅水氧化环境中被氧化成硫酸盐,然后再通过微生物硫酸盐还原(MSR;microbial sulfate reduction)过程形成草莓状黄铁矿。与热液相关的相对富集34S的硫酸盐库与南华盆地中的硫酸盐库的垂直混合导致地层中的硫同位素深度梯度现象。该硫循环模式可以解释南华盆地中的特殊的硫同位素特征,也为研究半局限盆地中的硫循环过程提供新的见解,这一过程可能对新元古代海洋系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南华盆地中,南华纪地层沉积过程中发生的热液活动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热液活动从Sturtian冰期一直持续到间冰期,热液携带的H2S在南华纪地层具有广泛的记录,且主要以草莓状黄铁矿的形式存在。(4)Sturtian冰期-间冰期古气候的变化有利于“大塘坡式”锰矿的形成。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作为化学风化指标,也可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在高地矿区ZK2115钻孔中,为了排除大塘坡组锰矿层中菱锰矿的形成对碎屑成分中CIA的干扰,分别对全岩和碎屑部分(去除菱锰矿)进行主量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菱锰矿的形成不影响CIA的变化趋势。CIA从铁丝坳组冰碛岩(45-67)到大塘坡组锰矿层(60-72)和黑色页岩层(64-70)呈显着的增加趋势,表明从Sturtian冰期到间冰期期间,古气候从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的转变。在李家湾PM001和PM002剖面中,锰矿层厚度(PM001:1.2 m;PM002:4.6 m)明显小于ZK2115钻孔锰矿层的厚度(11 m),但是CIA都显示相似的趋势,说明锰矿层的厚度并不影响古气候的变化趋势。在Sturtian冰期-间冰期期间,由于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低温的海水和碎屑物质形成间歇性富氧底流。富氧底流携带大量的氧气进入到南华盆地深部,导致深部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由还原状态变成氧化状态,这也与前人认为的南华盆地水体的间歇性氧化观点一致。结合盆地中锰矿的形成过程,盆地深部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有利于锰的富集成矿。

郑海峰[7](2020)在《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表明新元古代的古气候是地质历史时期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之一,出现多个全球性的冰期。近年来,研究发现作为经典剖面的鄂西峡东地区地区新元古界地层发育并不完整,而其北部的湖北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地层发育更为完整,是扬子北缘南华系研究的理想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属于全球性的Sturtian冰期和Marinoan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沉积。本论文在对神农架地区南华系代表性的3条剖面(大九湖、宋洛和温水河剖面)进行详细实测的基础上,对剖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采样分析。在对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古环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收集到了古城、王家界、鱼泉、长沙坝、黄家河脚、中山岭巷道、民乐、杨立掌、白石溪、道坨、西溪堡、贵州从江、湘西南照洞等其它剖面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资料和地层剖面资料。开展了区域对比分析;在古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烃源岩发育与古环境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认识:(1)运用CIA、ICV、Al2O3/Mg O、Mg/Ca、Fe O/Mn O等相关指标研究表明,神农架大塘坡组沉积期整体为温暖湿润的气候,且神农架南华系冰期与间冰期的地层样品指标突变明显,表明气候的剧烈变化。(2)神农架温水河剖面大塘坡组样品K/Na、Ca O/(Ca O+Fe)、Rb/K等指标研究表明,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水体的盐度较稳定,为中低盐度的海水;而冰期样品比值表明,在神农架地区南沱冰期与古城冰期可能是高盐度水体沉积。(3)神农架地区各剖面样品的Ni/Co、V/(V+Ni)、Ceanom、Fe/Mn等指标研究表明,研究区大塘坡组沉积期沉积水体总体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水体环境。(4)扬子地区区域对比研究表明,大塘坡组地层岩性在剖面上自湖北古城开始出现二分性向南到桂北三江剖面岩性上下二分性消失,此外大塘坡组第一段的地层厚度由湖北古城到桂北三江经历了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扬子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古气候在区域上变化不明显,都为温暖湿润的气候。区域上沉积水体盐度变化明显,在扬子北缘(宋洛剖面、大九湖公路剖面、温水河公路剖面)是低盐度水体沉积而扬子南缘(湘西南照洞)为相对为高盐度水体沉积,在扬子板块的中部为高盐度水体沉积。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性变化较为频繁,主体属于弱氧化-弱还原的水体环境。(5)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大塘坡组间冰期神农架地区菌藻类、特别是底栖宏观藻类极其发育,有机质古生产力水平高,同时底层水体具有良好的有机质保存条件。良好的气候和沉积水体环境,使得大塘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达到好烃源岩级别,具有良好的生油生气的物质基础。神农架大塘坡组烃源岩是该区深部地层有利的烃源岩层位。

向明坤,何志威[8](2019)在《湘黔渝“大塘坡式”锰矿成因及待研究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前人资料对湘黔渝"大塘坡式"锰矿的成矿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成矿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综合分析了锰矿的物质来源、锰矿的成因机制等成矿因素,提出锰矿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桑永恒[9](2019)在《黔东北松桃地区西溪堡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黔东北断裂坳陷带是贵州重要的锰矿成矿带,并发育新元古代大塘坡期的一套完整―黑色岩系‖,锰矿主要赋存于该黑色岩系中。本文以松桃西溪堡锰矿床为例,通过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等方面,探讨这类锰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元素Mn/Fe、MnO/Al2O3、Co/Zn、Ba/Sr、Y/Ho、La/Ce比值及δCe值变化均显示热水沉积物的特征,且在Co/Zn-(Cu+Ni+Co)图解、La-Ce关系图解及La/Yb-REE图解中,矿石样品投影点均落在热水沉积区内,反映了热水对锰的富集和成矿有强烈的影响。(2)元素Al2O3/(Al2O3+Fe2O3)、Al/(Al+Fe+Mn)比值及δEu值变化,(Na2O+K2O)-SiO2及La/Ce-Al2O3/(Al2O3+Fe2O3)图解中,均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3)元素V、U和Mo值的富集,且V/Cr、Ce/La、V/(V+Ni)、V/(V+Cr)、(U+V)/(U+V+Mo)比值和图解,揭示了含锰岩系形成于缺氧环境。(4)流体包裹体的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平均在177°C)及盐度(平均在6.6%NaCleqv)及CH4、CO2及N2成分特征,显示出锰矿成矿过程中受到强烈的热水作用影响,同时亦有深部气体的参与。因此,锰矿的物质来源是通过热水的活动去承载的,并储存在古被动大陆边缘。

李凤杰,雷玉龙,龚光林,张昊,沈凡,荆锡贵,成晓雨[10](2019)在《湘西南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以湖南靖州照洞锰矿床为例》文中提出为了分析湘西南南华系大塘坡组照洞锰矿的沉积环境,对照洞锰矿床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析认为:照洞锰矿赋存于大塘坡组底部碳酸锰层中,包括条纹状菱锰矿和块状菱锰矿两种矿石类型.湘西南照洞锰矿的常量元素TiO2、SiO2、K2O、Fe2O3、S与Al2O3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CaO、MgO、MnO、P2O5和Al2O3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常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与黔东、湘西的典型锰矿之间存在一致性,反映这些锰矿可能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照洞锰矿的Fe/Mn值低,Th/U、Ni/Co、V/Cr、V/(V+Ni)等沉积环境古氧相的指标显示,湘西南照洞锰矿形成时的水体处于常氧-贫氧的条件下.湘西南照洞锰矿稀土元素总量较高,PAAS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重稀土亏损,中稀土富集的特征,具有弱的Ce正异常,类似现代海底铁锰结核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

二、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滇黔桂典型锰矿床矿相学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样品
    1.2 仪器及工作条件
2 典型矿石特征
    2.1 贵州松桃大塘坡锰矿典型矿石特征
    2.2 广西大新下雷锰矿典型矿石特征
    2.3 贵州遵义铜锣井锰矿典型矿石特征
    2.4 云南砚山斗南锰矿典型矿石典型矿石特征
    2.5 小结
3 讨论
    3.1 大塘坡锰矿
    3.2 下雷锰矿
    3.3 铜锣井锰矿
    3.4 斗南锰矿
4 结论

(2)南华系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新见解(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赋矿地层层序及其沉积环境演化
    2.1 赋矿地层层序
    2.2 沉积环境演化
3 矿体(层)特征
4 矿床成因与成矿条件分析
    4.1 锰质的主要来源
    4.2 菱锰矿床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及物理、化学条件
    4.3 菱锰矿床与沉积盆地、古构造之间的关系
5 结束语

(3)黔东北地区大塘坡组早期含锰沉积充填、岩相古地理与锰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黔东北地区南华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4 黔东北地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盆地沉积充填样式
    4.1 印江—石阡盆地沉积充填特征
    4.2 松桃—江口地垒区沉积充填特征
    4.3 松桃—江口地堑盆地沉积充填特征
    4.4 铜仁—岑巩陆棚
5 黔东北地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岩相古地理
    5.1 黔东北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一段岩相类型
    5.2 黔东北地区南华纪大塘坡早期沉积相和古地理
        5.2.1 印江—石阡潮坪带
        5.2.2 松桃—江口隆起区
        5.2.3 松桃—江口障壁性局限海盆地
        5.2.4 铜仁—岑巩陆棚
6 讨论
7 结论

(4)广西宜州石炭系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锰矿床研究现状
        1.2.1 矿床分类
        1.2.2 成矿环境
        1.2.3 矿床成因
        1.2.4 沉积模式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古地理及其演化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岩浆活动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矿体地质特征
    3.4 岩/矿石组构
        3.4.1 矿石
        3.4.2 围岩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分析方法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稀土元素
        4.2.4 碳-氧稳定同位素
        4.2.5 锶同位素
第五章 成矿作用机制
    5.1 成矿环境
        5.1.1 微量元素指示意义
        5.1.2 稀土元素指示意义
        5.1.3 同位素指示意义
        5.1.4 小结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5.2.2 锶同位素
    5.3 锰矿的形成与演化
        5.3.1 锰的沉淀过程
        5.3.2 矿质沉积机理探讨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交通位置
        1.2.2 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现状
        1.3.1 锰矿研究现状
        1.3.2 大塘坡式锰矿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2 构造
    2.3 矿产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2 矿床及矿体特征
        3.2.1 含锰岩系
        3.2.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结构
        3.3.2 构造
        3.3.3 矿物成分
        3.3.4 矿石化学成分
        3.3.5 类型
    3.4 锰矿体空间分布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4.1 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稀土元素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C、O同位素
        4.3.2 Sr同位素
        4.3.3 S同位素
第5章 锰矿床成因浅析
    5.1 形成环境及岩相古地理探讨
        5.1.1 岩相古地理
        5.1.2 沉积环境
        5.1.3 构造环境
    5.2 物质来源
    5.3 矿床成因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黔东地区南华纪裂谷型盆地锰矿成矿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硫循环与古气候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沉积型锰矿沉积环境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点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华南板块的形成和裂解
    2.2 研究区新元古代地层
    2.3 区域构造
第三章 典型矿床—李家湾-道坨锰矿床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石特征
    3.3 资源储量
第四章 武陵次级裂谷盆地结构及其控锰作用
    4.1 裂谷盆地的研究方法
    4.2 武陵次级裂谷盆地地层分区
    4.3 岩相突变带
    4.4 含矿岩系古地理
    4.5 裂谷盆地结构
    4.6 裂谷盆地控矿作用
第五章 大塘坡式锰矿的硫同位素及盆地硫循环对热液活动的启示
    5.1 样品和分析方法
    5.2 分析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大塘坡式锰矿CIA的古气候解释及成矿意义
    6.1 样品和分析方法
    6.2 分析结果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7.1 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南华系大塘坡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 实验及样品
    1.4 主要进展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研究区南华系地层发育
    2.3 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区域地层对比
第3章 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元素地球化学特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实验
    3.2 神农架地区大塘坡组沉积期的古环境
    3.3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第4章 扬子板块南华系大塘坡期古环境对比研究
    4.1 扬子板块古气候特征
    4.2 扬子板块盐度变化趋势
    4.3 扬子板块氧化还原性变化趋势
第5章 古环境与烃源岩发育
    5.1 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意义
    5.2 古环境与烃源岩发育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湘黔渝“大塘坡式”锰矿成因及待研究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特征
    1.1 矿床地质特征
    1.2 矿床沉积环境
    1.3 地球化学特征
2 锰矿成因
    1) 成矿物质来源:
    2) 锰矿床的形成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
3 存在问题
    1) 碳同位素:
    2) 沉积环境:
    3) 稀土元素(REE):
    4) 硫同位素:
4 结 论

(9)黔东北松桃地区西溪堡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历史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开展典型矿床及含锰岩系的研究
        1.3.2 开展新元古代古气候对锰矿沉积成矿研究
        1.3.3 开展锰矿沉积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华南裂谷盆地的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西溪堡锰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体构造
    3.4 矿石结构与构造特征
    3.5 矿物组分特征
    3.6 含锰岩系特征
第4章 西溪堡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
    4.2 微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
    4.4 流体包裹体
        4.4.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分析
        4.4.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4.4.3 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
        4.4.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5章 西溪堡锰矿床成因探讨
    5.1 锰质来源
    5.2 古地理环境
    5.3 矿床成矿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湘西南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以湖南靖州照洞锰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与含矿岩系特征
    1.1 研究区矿床地质背景
    1.2 矿床岩石学特征
2 样品选取与实验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常量元素分布特征
    3.2 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3.3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4 讨论
    4.1 沉积环境的古氧相分析
    4.2 锰的沉淀形式
5 结论

四、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滇黔桂典型锰矿床矿相学特征及其对成矿过程的指示[J]. 叶太平,韩雪,陈仁,王敏. 地球学报, 2021
  • [2]南华系大塘坡组菱锰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新见解[J]. 何明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21)
  • [3]黔东北地区大塘坡组早期含锰沉积充填、岩相古地理与锰矿的关系[J]. 张予杰,安显银,刘石磊,高永娟,郑杰,桑永恒. 中国地质, 2020(03)
  • [4]广西宜州石炭系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机制研究[D]. 冯康宁. 贵州大学, 2020(04)
  • [5]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D]. 孙小浩.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黔东地区南华纪裂谷型盆地锰矿成矿环境及其控矿作用:硫循环与古气候记录[D]. 王萍.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7]神农架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地球化学研究及油气意义[D]. 郑海峰. 长江大学, 2020(02)
  • [8]湘黔渝“大塘坡式”锰矿成因及待研究问题[J]. 向明坤,何志威. 中国锰业, 2019(05)
  • [9]黔东北松桃地区西溪堡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桑永恒.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湘西南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以湖南靖州照洞锰矿床为例[J]. 李凤杰,雷玉龙,龚光林,张昊,沈凡,荆锡贵,成晓雨. 地球科学, 2019(10)

标签:;  ;  ;  ;  ;  

早震旦世大塘坡期锰矿成因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