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原位等离子聚合或丙烯酸后等离子聚合改性的涤纶织物

用原位等离子聚合或丙烯酸后等离子聚合改性的涤纶织物

一、用丙烯酸的原位等离子体聚合或后等离子体聚合改性的涤纶织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天赐[1](2021)在《涤纶用含长碳链阳离子型吸湿排汗剂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涤纶是合成纤维,分子结构中缺少亲水基团,因此吸水性较差,是一种典型的疏水性纤维,单独使用时存在易产生静电的缺点,但涤纶纤维具有模量高、强度大和定型性好等诸多其他纤维不具备的特点,广为人们应用于服饰家居制品等。针对涤纶织物亲水性差这一问题,人们对涤纶织物进行亲水整理,目前市场上该类型的整理剂较多且具有一定的亲水吸湿整理效果,但对涤纶织物的抗静电性能提升不大,且耐洗性较差。为此,本文选择在聚酯聚醚类亲水整理剂的基础上,添加一种阳离子季铵盐与其进行缩聚反应合成新型的涤纶吸湿排汗整理剂,旨在提升织物吸湿快干性的同时赋予织物良好的抗静电性能和耐洗性能。实验以十二烷基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乙二醇(EG)和聚乙二醇(PEG)为原料通过酯交换和缩聚反应两步反应法合成自制吸湿排汗整理剂。通过对该整理剂整理织物的相关应用性能进行测试,证明其具有较好的整理效果,能兼具改善织物亲水吸湿性、抗静电性和耐久性。还对整理剂的合成工艺和整理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究,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十二烷基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与聚酯聚醚链段缩聚合成一种新型共聚物,对合成实验的工艺条件进行初步试验的探究。设计L9(34)正交试验,测试各因素及水平条件下合成产物的应用性能,通过极差分析对合成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合成实验的最佳条件为:选用PEG2000,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DMT):PEG为3:1.2,PEG:含长碳链季铵盐为1:0.37,缩聚反应温度为250℃,反应时间为30min。红外分析表明十二烷基双羟乙基甲基氯化铵链接到整理剂大分子链上;热重分析表明整理剂耐热稳定性较好。使用浸轧法整理涤纶织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两浸两轧法,轧余率为70%),整理剂的用量为25g/L,织物在105℃下烘干10min,采用焙烘温度为170℃,焙烘时间为60s。使用浸渍法整理涤纶织物,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整理剂用量为20%(o.w.f),整理液与织物的浴比为1:15,浸渍温度为60℃,浸渍时间为30min,织物在105℃下烘干10min,采用焙烘温度为170℃,焙烘时间为60s。将该整理剂与市售同类产品进行比较,采用最优浸轧整理工艺对涤纶织物进行整理,测试各整理剂整理织物的亲水吸湿性、快干性及耐洗性能并进行对比,测试数据显示经自制整理剂整理的涤纶织物,具有优于市售同类产品的亲水吸湿性及抗静电性能和良好的快干性及耐洗性能。

姚江薇,沈国建,邹专勇,缪宏超,占海华[2](2021)在《抗静电涤纶功能织物开发综述》文中认为涤纶性能稳定,强度较高,但吸湿性较差,静电现象严重。介绍了涤纶织物产生静电的原理及其抗静电机理,然后详细阐述了涤纶织物常用的抗静电整理的类型、方法和原理,并说明了影响涤纶织物抗静电整理效果的因素。简述了当前涤纶织物抗静电整理过程中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涤纶织物抗静电功能整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孟露[3](2019)在《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有害重金属离子废水和生物难降解的印染废水日益增加。吸附法由于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材料成本低且能再生利用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废水处理。纳米炭球的原料种类繁多,大多具有特殊的球形形貌,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道结构,在催化和吸附分离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作为吸附剂用于废水处理的纳米炭球多为粉末或颗粒状,存在粒径小、易团聚、分离困难、堵塞设备、成本高等问题。废旧涤纶织物量多且具有良好的热性能、机械性能、稳定性和无毒性,可用于基质来负载纳米炭球,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研究制备出一类环境友好型复合材料,对其物理化学性能进行检测表征,并模拟吸附处理废水应用。(1)制备葡萄糖炭-涤纶纤维复合材料并考察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主要考察了其对Pb(II)的吸附能力。以丙烯酸为交联剂,一步水热法制备出表面附有葡萄糖炭球的涤纶纤维纳米复合材料(GC@PFs)。保留了涤纶线的原始形态,合成的炭微球在涤纶纤维表面分布均匀,粒径0.51.5μm。复合纤维表面酸性基团总量为1.95 mmol/g,pHpzc在3.6附近。吸附试验中对Pb(II)的最大理论吸附量为20.2 mg/g(293.15K,pH=6.3)。吸附在180 min基本达到平衡,等温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度高。吸附剂用盐酸再生后,至少能循环三次使用,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2)对葡萄糖炭-涤纶纤维复合材料合成步骤改进,在水热前对涤纶纤维进行皂化预处理。先将涤纶织物浸入NaOH水溶液中皂化,然后以丙烯酸为偶联剂,通过一步法水热碳化合成葡萄糖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结果显示,皂化后的纤维表面出现一些腐蚀坑,增大了纤维表面的粗糙度,为后续提供更多的附着位点。水热碳化后涤纶纤维表面生成的炭微球数量较多且分布广泛,基本呈单分散态。复合材料等电点的pH为2.4,能有效选择性吸附酸性废水中的阳离子染料。复合材料对ST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在298.15K,pH=7时最大理论吸附量为35.48mg/g。经过10个再生循环后,吸附剂的染料去除率仍然大于85%。(3)制备磁性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并考察其对染料的吸附性能。以葡萄糖酸亚铁为单一的炭源、铁源,水热合成磁性炭微球。将经过皂化和柠檬酸预处理后的涤纶材料置入磁性炭微球悬浮液,超声波振动制备出磁性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结果显示成功制备出有碳层包裹Fe3O4的磁性炭球,并且成功负载到涤纶纤维表面。探讨了染料初始浓度和温度对亚甲基蓝吸附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93.15 K时复合材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量可达30.30 mg/g。此外,实验数据可以用Langmuir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描述,热力学参数△G<0和△H>0表明吸附是自发的吸热反应。五次循环吸附后,复合材料仍对亚甲基蓝具有70%的去除能力。

孙璇[4](2019)在《疏水性纤维的石墨烯整理及其表面功能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疏水性纤维织物的多功能性,本文选择聚四氟乙烯(PTFE)纤维、丙纶(PP)纤维和涤纶(PET)纤维三种典型的疏水性纤维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聚丙烯酸表面接枝反应和碱减量处理等改性技术在其表面引入羧基,然后使用氧化石墨烯(GO)通过常规工艺对三种改性疏水性纤维织物进行后整理,经还原处理后分别借助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分析技术对石墨烯整理的改性纤维织物进行表征,通过测定石墨烯整理改性纤维织物的亨特白度和表面电阻的方法评估其表面的石墨烯负载量和导电性能,重点考察了改性纤维的接枝率或减量率、氧化石墨烯浓度、整理浴温度与pH值等负载工艺条件以及还原剂性质和浓度、还原处理温度和时间等还原工艺条件对所得石墨烯整理改性疏水性纤维织物的亨特白度和表面电阻的影响。最后测定和比较了经优化整理工艺制备的三种石墨烯整理疏水性纤维织物的导电性、抗菌性能、电磁屏蔽性能、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等,并讨论了它们的接枝率或减量率对这些功能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改性疏水性纤维织物经改性反应后石墨烯负载量和导电性能均显着提高,并且它们的接枝率或减量率的增加会导致其表面石墨烯负载量和导电性能进一步增大。GO浓度的增加和整理浴温度的升高均能够显着改善整理织物的石墨烯负载量和导电性能,但是整理浴pH值的升高则不利于GO在改性纤维表面的负载。葡萄糖与Na2S2O4都能够使负载于纤维表面的GO还原为石墨烯,且通过优化葡萄糖还原条件能够使其达到与Na2S2O4相当的还原作用。增加还原剂浓度和还原温度均能提高石墨烯负载量。此外,三种石墨烯整理疏水性纤维织物都显示出优良的抗菌性和电磁屏蔽性能,并且其接枝率或减量率的提高使得这两种功能性得到显着改善。石墨烯整理后三种纤维织物的机械强力和热性能并未发生显着变化。在三种改性纤维表面羧基含量相似的情况下,经相同条件整理后PET纤维比其他两种纤维具有更高的石墨烯负载量和更强的导电性,而它们的抗菌性与电磁屏蔽性能等也未表现出显着的差别。

丁颖[5](2016)在《木棉纤维的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棉纤维是天然的具有中空与薄壁结构的非棉纤维素纤维,具有保健、保暖、超轻等特性。长期以来,木棉纤维主要应用于絮填料(如被褥、枕头、棉衣等)、隔热和吸声材料、浮力材料(如救生衣等水上救生用品)等,在服装、服饰等方面的应用却鲜有报道,是没有在服装、服饰行业得以广泛应用的天然纤维素纤维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可纺性较差,二是染色性能差(上染率极低)。近年来,木棉纤维可纺性差的缺陷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方法很少见报道。本论文探讨了采用阳离子改性、超支化聚合物改性、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及稀土改性等方法对木棉纤维预处理,以实现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的染色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如下方面:(一)木棉纤维的稀土改性与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了稀土对木棉纤维的改性,以及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在改性后木棉纤维上的染色性能。研究内容包括:稀土种类的筛选、稀土改性方式以及稀土媒染剂的配制等。结果表明:在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对木棉纤维的稀土改性媒染工艺中,相对于稀土铈和钕,稀土镧的改性效果较好;同浴媒染处理效果较好;柠檬酸作为络合剂与氯化镧形成媒染剂的配比为1:1较合适;媒染剂用量0.8%(o.w.f.)、染料用量1%(o.w.f.)、氯化钠浓度1020g/L、浴比1:50、60℃入染30min后,加碱剂10g/L固色60min。与未改性木棉纤维相比,媒染改性后,染料NOVACRON RED FN-R的上染率由38%提高到70%;固色率由29%提高到68%;皂洗牢度由4级提高到45级;染色K/S值基本无变化。(二)木棉纤维的阳离子改性及活性染料染色工艺以自制的阳离子改性剂对木棉纤维进行改性,以红外光谱和小角X衍射仪对阳离子改性前后木棉纤维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粒度与电位分析仪对改性前后木棉纤维的表面电势进行了分析。阳离子改性工艺为:改性剂的用量10%(o.w.f.);改性液的p H值1012;改性液温度75℃;改性时间45min。改性后用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进行染色,染料0.51.0%(o.w.f.)、温度40℃、Na Cl 20g/L、染色30min后加入10g/L的Na2CO3碱固色90min,染料在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可达90%以上。红外光谱测试表明:阳离子改性后的木棉纤维上,归属于C-O的伸缩振动(C-Ost)及-OH的面内弯曲或面内剪切振动(O-Hδ)的15101245cm-1区域的吸收峰变小或消失,表明改性剂中的长链脂肪烃-(CH 2)11-CH 3接枝到了木棉纤维分子上而限制了O-H的面内弯曲或剪切振动;Segal经验法分析表明:对纤维改性前后的晶粒尺寸、相对结晶度进行计算,发现改性前后的木棉纤维的微结构基本无变化;粒度与电位分析仪的分析表明:随阳离子改性剂浓度的增加,改性后木棉纤维在水溶液中的Zeta电位逐渐增加。(三)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木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以官能团活性不等的丙烯酸甲酯和二乙烯三胺为单体,采用不等活性双组份单体对法,甲醇做溶剂,合成了水性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NH2),并将其与自制的阳离子改性剂接枝,合成了季铵盐化超支化聚合物(HBP-HDC)。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核磁共振仪及乌氏粘度计对产品进行了表征。红外及紫外光谱分析确证了HBP-NH2的制备成功;核磁共振谱图确证了HBP-NH2与阳离子改性剂接枝成功,得到了季铵盐化的超支化聚合物HBP-HDC;HBP-NH2与HBP-HDC的最大吸收波长在245和295nm处;在强极性溶剂(如:水、乙醇等)中,HBP-NH2与HBP-HDC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在非极性溶剂(如:丙酮、氯仿等)中溶解性较差;HBP-NH2特性粘度[η]=4.313ml/g。木棉纤维经HBP-NH2改性后,表面富含活性氨基,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在改性后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由38%提高至75%左右,固色率与K/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提高HBP-NH2在木棉纤维上的结合牢度,对木棉纤维进行了半氧化改性,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改性后有新吸收峰出现,位置在1729 cm-1附近,经与标准谱图对比,归属于醛基中C=O伸缩振动,产生了醛基,半氧化改性成功。活性染料NOVACRON RED FN-R在HBP-NH2改性的半氧化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85%,固色率为65%,K/S值约为6,水洗牢度为4级。经HBP-HDC改性后,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可达近100%,固色率为77%,K/S值和耐水洗牢度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四)等离子体处理对木棉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及木棉纤维疏水原因探究NOVACRON RED FN-R在经过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84%,固色率65%,水洗牢度4-5级,K/S值6.3;在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80%,固色率62%,水洗牢度4-5级,K/S值6.7;在氮气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木棉纤维上的上染率为76%,固色率57%,水洗牢度4级,K/S值5.4。SEM观察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的表面产生明显刻蚀,刻蚀的程度与等离子体处理的气体环境有关,在空气、氧气和氮气环境中产生了多或深的刻蚀;动态接触角观察表明:木棉纤维经过氧气等离子体处理后,与水的接触角由原来的119.19°减小到94.6°。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结果表明:经空气、氮气与氧气环境的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表面C-C基团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C-O基团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甚至出现了C=O基团。说明经不同气体环境的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表面C-C等疏水基团的含量降低,C-O与C=O等亲水基团含量有所增加,纤维的亲水性有提高。经氧气与空气环境中等离子体处理后,木棉纤维表面-OH基团含量分别增加了50%与80%,氮气环境中处理,-OH基团含量减少了53%;-C=O含量有所增加,-O-C=O基团含量减少。说明在空气及氧气环境中用等离子体对木棉纤维进行处理,处理后纤维表面亲水性极强的-OH含量有了极大的提高,纤维的亲水性得以提高。(五)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原因分析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除了与纤维素含量低以外,还与其表面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元素含量有关,木棉纤维的外壁非常光滑,使得木棉纤维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导致染液无法在其上铺展及润湿纤维,染料不易上染。再者,纤维表面-C-C基团、-C=O与-C-C=O等亲水性较差的基团含量较高,也是造成纤维疏水的原因之一,同样使得染液无法在其上铺展及润湿纤维,染料不易上染。因此,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是因其纤维素含量低、表面光滑、疏水亲油以及纤维中亲水性基团少的特点而导致染液无法在其上润湿、铺展。

代国亮,肖红,施楣梧[6](2015)在《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文中认为基于涤纶亲水改性的原理和存在问题,结合目前常用的亲水改性方法,介绍了用于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的几种主要方法:表面形态结构改性、表面接枝改性和亲水整理剂的涂覆整理。着重介绍了表面接枝改性方法,尤其是辐射接枝改性,分析了辐照诱导接枝的机制和改善涤纶辐射接枝率的措施。基于对这些改性方法优缺点的分析,指出目前涤纶表面亲水改性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理想的涤纶亲水改性方法应该具有不损害其原有的优良性能,且耐久性好、经济效益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汪满意[7](2010)在《洁净服面料抗静电性的低温等离子体接枝改性》文中研究表明洁净服又称为防静电无尘服,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微电子、精密仪表、精密机械、食品工业、生命工程、精细化工等行业。洁净服不仅要求服装本身不应成为发尘源,同时还要对内部服装和人体表皮所产生的微尘具有一定的过滤效果。另外,洁净服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人体在工作时产生静电。目前企业所使用的洁净服基本上都是通过嵌织导电纤维来提高其抗静电性的,不仅耐洗性好,而且能适应低湿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电子产品,向着微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势必对静电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继续通过增加导电纤维的嵌入量来应对的话,则会大大增加其成本,影响面料的美观,而且织物的表面电阻的显着降低会增大静电荷释放时的电流值,这样人体可能会有不舒适感,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后整理在织物表面覆盖一层亲水层可以减少摩擦电荷量的产生和促进电荷的泄露,但是耐洗牢度差,且存在着对湿度的依赖性。鉴于此,本课题试图综合这两种方法,取长补短,向洁净服面料表面引入亲水性单体,希望通过减少摩擦电荷量,并借助单体本身和导电丝的导电性能实现高耐洗性和高抗静电的性能,满足市场需求。考虑低温等离子体接枝处理的优越性,本课题选择此法接枝改性。本实验分为两步对织物进行处理:1)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乙二醇200二甲基丙烯酸酯亲水单体;2)烘干交联,提高接枝率,进一步改善其抗静电性。接枝部分:1)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讨论了等离子体处理工艺参数、单体浓度、光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等对织物摩擦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延长,织物的摩擦电压降低,但是当超过5min后,有升高的趋势;极板间距对摩擦电压的影响和处理时间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氩气的加入有利于降低织物的摩擦电压,但成本比较高,所以本实验选择空气气氛;真空度的提高对降低织物的摩擦电压有帮助,但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不利于连续化生产,所以,本实验选择了常压条件。2)采用正交实验分析处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最佳工艺和单因素分析相一致;三个因素中,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织物摩擦电压的影响最大,交联剂次之,光引发剂最小。3)借助红外和电镜来表征接枝后的织物。结果证明:单体成功的接枝到了纤维分子链上,并探讨了接枝原理。交联部分:讨论了单体浓度、交联剂用量、交联时间和交联温度对织物摩擦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烘干交联处理能显着降低织物的摩擦电压;单体浓度50g/L,交联剂用量4%,交联温度95℃,交联时间6min条件时,效果最好,织物的摩擦电压从接枝后的487降低到184伏。最后,还研究了空气相对湿度对接枝交联织物的抗静电性的影响,处理后织物的耐洗性、回潮率、白度和断裂性能等。

刘艳璞[8](2009)在《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对聚合物表面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引发单体接枝聚合对聚合物的表面改性。首先,本文详细研究了等离子体引发丙烯腈(AN)及丙烯酰胺(AM)接枝聚合对聚乙烯(PE)的表面改性。以PE为聚合物底材接枝丙烯腈(AN)及丙烯酰胺(AM),利用ATR-FTIR分析证明了单体已接枝到聚合物薄膜样品表面。详细研究了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如接枝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单体浓度和溶剂。反应温度愈高,接枝率愈大,当反应温度达到溶液的沸点时,接枝率急剧增大;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大,接枝率几乎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接枝率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溶剂对接枝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当选用甲醇作为单一溶剂时,丙烯腈或丙烯酰胺的接枝率为零;选用乙醇或异丙醇作为单一溶剂时,丙烯腈或丙烯酰胺的接枝率不为零。对于PE接枝丙烯腈,当选用(甲醇+水)作为混合溶剂时,接枝率随着水与醇的体积比R(R=VH2O/VCnH2n+1OH)的增加而增加。当选用(乙醇+水)或(异丙醇+水)作为混合溶剂时,水醇体积比R为零(即溶剂为纯乙醇或异丙醇)时接枝率最大,当溶剂中有水参与时,接枝率下降。对于PE接枝丙烯酰胺,当在相同体积比的情况下,选用(醇+水)混合溶剂时接枝率的变化规律是:(异丙醇+水)≥(乙醇+水)>(甲醇+水)。当选用(异丙醇+水)作为混合溶剂时,水醇体积比R为零(即溶剂为纯异丙醇)时接枝率最大。其次,本文详细研究了PET接枝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的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规律。反应温度愈高,接枝率愈大,当反应温度达到溶液的沸点时,接枝率急剧增大;接枝反应时间越长,接枝率越高,随着时间的延长,接枝率几乎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接枝率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几乎呈现线性上升趋势。在相同接枝条件下PET接枝甲基丙烯酸的接枝率要明显高于PET接枝丙烯酸的接枝率。溶剂对接枝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当选用(醇+水)作为混合溶剂时,接枝率随着水与醇的体积比的增加而增加。当体积比为零(即选用醇作为单一溶剂)时,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接枝率不为零。对于PET接枝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当在相同体积比的情况下,选用(醇+水)混合溶剂时接枝率的变化规律为:PET-g-AA:(乙醇+水)>(甲醇+水):(乙醇+水)>(异丙醇+水)PET-g-MAA:(乙醇+水)≥(异丙醇+水)≥(甲醇+水)另外,紫外光谱中出现了红移现象,可以解释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在不同溶剂中的反应活性,这同样也可以解释接枝率的变化趋势。紫外光谱显示,298nm与800nm处的吸光度之差随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样品的红外谱图中的C=O伸缩振动吸收峰面积与接枝率成线性关系,随接枝率的增加而增加。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证明了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单体接枝到了PET薄膜样品表面。

赵莹[9](2009)在《改善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亲水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非织造布是目前纤维制品市场的一大门类产品,其用途越来越广泛,由于加工特点及产品成本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多采用合成纤维,并以涤纶、丙纶为最多,个别情况采用合成纤维、天然纤维混配纤维,造成产品的亲水性能差。非织造布无论是在医卫材料还是在服用、擦拭用材料方面均对亲水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改善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的亲水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改善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本文分别采用化学改性、等离子体改性和紫外辐照改性三种方法,通过亲水性测试指标的变化评价改性效果。采用表面活性剂KL-WPS200611108和KL-WPS200611105对非织造布进行亲水整理,利用正交实验分析确定出较优的整理工艺。实验表明,表面活性剂KL-WPS200611108能明显改善涤粘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最佳整理工艺参数为,整理剂浓度60g/L、浸渍时间20min、浸渍温度70℃、焙烘温度160℃。应用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酸接枝改善涤粘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并对结果进行直观分析,确定最佳水平组合,研究整理前后涤粘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的变化情况。通过亲水性能检测和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等离子体引发丙烯酸接枝改善涤粘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是可行的,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丙烯酸浓度、浸渍温度、极板间距、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整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经正交试验分析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丙烯酸浓度50%、浸渍温度40℃、极板间距5mm、处理时间6min。采用紫外辐照技术对浸渍丙烯酸的涤粘非织造布进行处理,详细探讨了丙烯酸浓度、浸渍温度、处理时间对整理效果的影响,通过亲水性能检测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整理效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紫外辐照技术改善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是可行的,当丙烯酸浓度50%、浸渍温度60℃、处理时间4min时,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达到较高水平。

耿轶凡[10](2009)在《涤纶织物等离子体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过去的十年间,利用等离子涂层技术改善织物的表面特性如吸湿性及与其他材料的粘合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传统的湿处理工艺相比,等离子体技术不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溶剂,对环境的污染相当有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整理技术,因而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聚酯织物由于表面缺少极性基团而具有较差的亲水性。为了获得较好的吸湿性,即较高的表面能,应该在织物的表面增加一些极性基团。另外,在某些应用中也需要织物具有超拒水性。织物的等离子体改性效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使用的气体种类,织物结构,处理时间,处理过程中的压强和功率。因此,我们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气体进行低温低压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以期获得具有较好亲水性的涤纶织物表面。在处理过程中,我们变化了处理压强和处理时间以获得较优化的处理效果。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可以显着改变材料的表面张力从而影响织物的润湿性能,但是这些处理效果并不十分稳定,伴随有老化现象的发生。随着处理过的织物在空气中存放时间的增加,我们还观察了亲水性效果的老化过程。根据织物不同的结构特征,每种织物的最佳处理效果都在不同的处理压强下获得,而这些织物处理效果的最佳抗老化性能却并非都在最佳处理效果的同一处理压强下获得。获得最快最好的处理效果的压强同获得最稳定的处理效果的压强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对某一特定织物来说,处理效果如处理完之后立刻测得的吸收时间,主要是由暴露在织物表面的纤维上的极性基团数量所决定。而其抗老化性能则由这些极性基团的稳定性和整块织物的被改性程度所决定。较高的处理压强可以在织物表面形成一块活性粒子密度较高的等离子体区域,但同时这也

二、用丙烯酸的原位等离子体聚合或后等离子体聚合改性的涤纶织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丙烯酸的原位等离子体聚合或后等离子体聚合改性的涤纶织物(论文提纲范文)

(1)涤纶用含长碳链阳离子型吸湿排汗剂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涤纶吸湿排汗整理概述
        1.2.1 吸湿排汗机理
        1.2.2 影响织物吸湿排汗性的因素
    1.3 涤纶织物的吸湿排汗整理方法
        1.3.1 纺丝改性
        1.3.2 整理改性
    1.4 亲水整理剂发展概况
        1.4.1 聚酯聚醚类亲水整理剂
        1.4.2 聚硅氧烷类亲水整理剂
        1.4.3 聚胺类亲水整理剂
        1.4.4 聚氨酯类亲水整理剂
        1.4.5 聚丙烯酸酯类亲水整理剂
        1.4.6 壳聚糖类亲水整理剂
    1.5 聚酯聚醚共聚物对涤纶亲水性整理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阳离子吸湿排汗剂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实验条件的选择
        2.3.2 正交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3.3 极差分析
        2.3.4 最佳合成工艺的确定
        2.3.5 物化性能测试数据
        2.3.6 红外光谱分析
        2.3.7 热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涤纶阳离子吸湿排汗剂的应用工艺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整理工艺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浸轧法应用条件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3.3.2 浸渍法应用条件对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整理剂应用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抗静电涤纶功能织物开发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品抗静电原理
2 涤纶织物常用抗静电方法
    2.1 应用抗静电剂对织物表面进行整理
    2.2 织物表面接枝共聚
    2.3 用导电纤维织入织物中
    2.4 使用抗静电涤纶
3 涤纶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因素
    3.1 整理过程
    3.2 使用环境
4 结语

(3)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水概述
        1.1.1 重金属离子废水污染概况
        1.1.2 染料废水污染概况
        1.1.3 废水的处理技术
    1.2 纳米材料
        1.2.1 纳米材料的介绍
        1.2.2 生物炭纳米材料的制备
    1.3 涤纶
        1.3.1 废旧涤纶织物的处理方法
        1.3.2 废旧涤纶织物的再资源化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葡萄糖炭-涤纶复合纤维对Pb(II)的吸附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样品合成
        2.2.3 实验样品表征
        2.2.4 吸附实验
        2.2.5 再生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复合纤维的形成
        2.3.2 SEM分析
        2.3.3 XRD分析
        2.3.4 FTIR分析
        2.3.5 zeta电位分析
        2.3.6 表面酸性基团的测定
        2.3.7 力学性能测试
        2.3.8 对Pb(II)的吸附性能测试
        2.3.9 复合材料再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葡萄糖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对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样品合成
        3.2.3 实验样品表征
        3.2.4 吸附实验
        3.2.5 再生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
        3.3.2 FTIR
        3.3.3 XPS
        3.3.4 拉曼光谱
        3.3.5 TG
        3.3.6 SEM
        3.3.7 拉伸试验
        3.3.8 对染料的选择性吸附
        3.3.9 对藏红T吸附行为的进一步探讨
        3.3.10 复合材料再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性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对染料吸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样品合成
        4.2.3 实验样品表征
        4.2.4 吸附实验
        4.2.5 再生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FTIR
        4.3.2 XRD
        4.3.3 SEM
        4.3.4 复合材料的合成机理
        4.3.5 TG
        4.3.6 拉伸试验
        4.3.7 对染料选择性吸附
        4.3.8 对亚甲基蓝吸附过程的分析
        4.3.9 复合材料再生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疏水性纤维的石墨烯整理及其表面功能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石墨烯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能
        1.2.1 石墨烯的分子结构
        1.2.2 石墨烯的主要性能
    1.3 氧化石墨烯的化学结构与性能
    1.4 氧化石墨烯的主要制备方法
        1.4.1 Brodie法
        1.4.2 Standenmaier法
        1.4.3 Hummers法
    1.5 氧化石墨烯在水中的分散技术原理
        1.5.1 氧化石墨烯的分散稳定理论
        1.5.2 氧化石墨烯在水中分散的特性
    1.6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技术
        1.6.1 葡萄糖
        1.6.2 维生素C
        1.6.3 植物提取物
    1.7 纺织品的石墨烯整理方法
        1.7.1 浸渍法
        1.7.2 浸轧法
        1.7.3 层层自主装法
        1.7.4 真空过滤法
        1.7.5 涂层法
    1.8 石墨烯在功能纺织品方面的应用
        1.8.1 导电类石墨烯整理纺织品
        1.8.2 抗菌类石墨烯整理纺织品
        1.8.3 电磁屏蔽类石墨烯整理纺织品
        1.8.4 其他功能织物
    1.9 石墨烯整理织物研究现状
        1.9.1 关于石墨烯整理天然纤维织物
        1.9.2 关于石墨烯整理合成纤维织物
    1.10 PTFE纤维及其改性技术
        1.10.1 PTFE纤维概述
        1.10.2 PTFE纤维的分子结构
        1.10.3 PTFE纤维的化学性能和热性能
        1.10.4 PTFE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1.10.5 PTFE纤维的改性技术原理
    1.11 PP纤维及其改性技术
        1.11.1 PP纤维概述
        1.11.2 PP纤维的表面改性技术
    1.12 涤纶纤维及其改性技术
        1.12.1 涤纶纤维概述
        1.12.2 涤纶织物的表面改性技术
        1.12.3 碱减量改性反应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试剂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丙烯酸对PTFE纤维表面的接枝改性反应
    2.3 丙烯酸对PP纤维表面的接枝改性反应
        2.3.1 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反应
        2.3.2 Co~(60)-γ射线引发接枝聚合反应
    2.4 涤纶织物的碱减量处理
    2.5 改性纤维织物表面羧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2.6 氧化石墨烯水分散液的制备方法
    2.7 石墨烯对纤维织物的整理方法
        2.7.1 纤维织物的预处理方法
        2.7.2 GO水分散液对改性纤维试样的整理
        2.7.3 GO整理改性纤维试样的还原处理方法
    2.8 石墨烯整理改性纤维试样的表征方法
        2.8.1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FE-SEM)
        2.8.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8.3 拉曼光谱分析
        2.8.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9 白度的测定
    2.10 表面电阻测量
    2.11 抗菌性能测试
    2.12 电磁屏蔽性能
    2.13 热稳定性能
    2.14 耐皂洗性能
    2.15 机械性能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石墨烯对改性PTFE纤维(PAA-g-PTFE)整理工艺
        3.1.1 GO对PAA-g-PTFE负载工艺优化
        3.1.2 GO-PAA-g-PTFE还原工艺优化
        3.1.3 RGO-PAA-g-PTFE的表征分析
        3.1.4 RGO-PAA-g-PTFE的抗菌性能
        3.1.5 RGO-PAA-g-PTFE的电磁屏蔽性能
        3.1.6 RGO-PAA-g-PTFE的热分析
        3.1.7 RGO-PAA-g-PTFE的机械性能
        3.1.8 RGO-PAA-g-PTFE的皂洗稳定性
    3.2 石墨烯对改性PP无纺织物(PAA-g-PP)整理工艺
        3.2.1 GO对PAA-g-PP负载工艺优化
        3.2.2 GO-PAA-g-PP还原工艺优化
        3.2.3 RGO-PAA-g-PP的抗菌性能
        3.2.4 RGO-PAA-g-PP的电磁屏蔽性能
        3.2.5 RGO-PAA-g-PP的机械性能
    3.3 石墨烯对改性涤纶织物(H-PET)整理工艺
        3.3.1 GO对H-PET负载工艺优化
        3.3.2 GO-H-PET还原工艺优化
        3.3.3 RGO-H-PET的抗菌性能
        3.3.4 RGO-H-PET的电磁屏蔽性能
        3.3.5 石墨烯整理改性涤纶织物的机械性能
    3.4 石墨烯对不同疏水性纤维表面的整理与性能比较
        3.4.1 羧酸含量的影响
        3.4.2 抗菌性能的比较
        3.4.3 电磁屏蔽性能的比较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木棉纤维的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木棉纤维概述
    1.2 木棉纤维的形态特征、性能、成分及其应用
        1.2.1 木棉纤维的形态特征
        1.2.2 木棉纤维的物理及机械性能
        1.2.3 木棉纤维的热性能
        1.2.4 木棉纤维的化学成分
        1.2.5 木棉纤维的纺纱与染色性能
        1.2.6 木棉纤维的应用
    1.3 稀土及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
        1.3.1 稀土的性质
        1.3.2 稀土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1.3.3 稀土在纺织品染色中的作用机理
    1.4 纤维素纤维的阳离子改性
        1.4.1 阳离子改性剂的种类
        1.4.2 阳离子改性剂在印染中的应用
        1.4.3 阳离子改性剂对木棉纤维的作用
    1.5 超支化聚合物及其在纺织品中的应用
        1.5.1 超支化聚合物的发展
        1.5.2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
        1.5.3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5.4 超支化聚合物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
    1.6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6.1 等离子体改性技术的特点
        1.6.2 等离子体的基本性质[169,182]
        1.6.3 产生等离子体的几种放电形式
        1.6.4 低温等离子体与纺织材料表面的作用机理
        1.6.5 低温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棉纤维的稀土改性与活性染料染色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活性染料对未改性木棉纤维的染色性能
        2.3.2 稀土的选择
        2.3.3 稀土媒染处理方法的确定
        2.3.4 稀土与配位体比例及其用量的确定
        2.3.5 木棉纤维的稀土媒染染色工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棉纤维的阳离子改性及活性染料染色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木棉纤维的阳离子改性工艺研究
        3.3.2 木棉纤维阳离子改性后的表征
        3.3.3 阳离子改性后木棉纤维的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木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2 HBP-NH2改性木棉及改性后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
        4.3.3 HBP-NH2改性半氧化木棉及改性后活性染料染色工艺研究
        4.3.4 木棉纤维的HBP-HDC改性及改性后活性染料染色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处理对木棉纤维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及木棉纤维疏水原因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等离子处理前后纤维的表面形态
        5.3.2 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对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上染率的影响
        5.3.3 不同气体环境下等离子体处理对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上染率的影响
        5.3.4 等离子体处理对活性染料在木棉纤维上染色性能的评价
        5.3.5 木棉纤维染色性能差的原因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表面形态结构改性
2表面接枝改性
    2.1化学引发接枝改性
    2.2辐射接枝改性
        2.2.1高能射线辐射接枝法
        2.2.2等离子体引发接枝
        2.2.3紫外光引发接枝
        2.2.4激光引发表面接枝
3亲水整理剂的涂覆整理
4涤纶亲水改性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4.1涤纶表面亲水改性存在的问题
    4.2涤纶亲水改性的发展方向
5结语

(7)洁净服面料抗静电性的低温等离子体接枝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洁净服概述
    1.2 静电与微尘对电子工业的危害
        1.2.1 静电产生的原因
        1.2.1.1 微观原因
        1.2.1.2 宏观原因
        1.2.2 服装静电现象及对电子产品的危害
        1.2.3 微尘的产生与危害
        1.2.3.1 微尘的产生
        1.2.3.2 微尘对电子产品的危害
    1.3 洁净服的功能要求
        1.3.1 防尘性能
        1.3.2 抗静电性能
    1.4 洁净服的发展
    1.5 国内外有关洁净服功能性的研究
    1.6 织物抗静电方法及其原理
        1.6.1 抗静电方法
        1.6.1.1 控制电荷的产生
        1.6.1.2 促进电荷的泄漏
        1.6.2 抗静电机理
        1.6.2.1 抗静电剂作用机理
        1.6.2.2 含导电纤维织物的抗静电机理
        1.6.2.3 防止静电荷产生机理
    1.7 国内外等离子体接枝改性的研究
        1.7.1 单体等离子体接枝
        1.7.2 等离子预处理,再接枝单体
        1.7.3 织物或薄膜浸渍单体后再用等离子体处理
    1.8 洁净服面料的抗静电性能测试
    1.9 抗静电性能评价
    1.10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及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准备
        2.3.2 处理工艺流程
        2.3.3 接枝率的测定
        2.3.4 增重率的测定
    2.4 性能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抗静电机理的探讨和静电测试指标的选择
    3.2 接枝单体的选择
    3.3 接枝方式的比较
    3.4 增重率与摩擦电压的关系
    3.5 接枝过程研究
        3.5.1 预处理条件对接枝织物摩擦电压的影响
        3.5.1.1 接枝单体浓度
        3.5.1.2 光引发剂用量
        3.5.1.3 交联剂用量
        3.5.2 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接枝织物摩擦电压的影响
        3.5.2.1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
        3.5.2.2 极板间距
        3.5.2.3 真空度
        3.5.2.4 氩气/空气混合比
        3.5.3 正交实验
        3.5.4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3.6 交联过程研究
        3.6.1 交联工艺条件对织物摩擦电压的影响
        3.6.1.1 预处理条件
        3.6.1.2 单体浓度
        3.6.1.3 交联剂用量
        3.6.1.4 交联温度
        3.6.1.5 交联时间
        3.6.2 织物的性能测试
        3.6.2.1 抗静电性能对空气湿度的依赖性
        3.6.2.2 耐洗性
        3.6.2.3 力学性能
        3.6.2.4 白度和回潮率
    3.7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形貌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对聚合物表面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等离子体基本理论
    1.2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改性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2 等离子体处理的实验方法
    2.3 等离子体引发PE接枝聚合丙烯腈及丙烯酰胺的实验方法
    2.4 等离子体引发PET接枝聚合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的实验方法
第三章 等离子体引发PE接枝丙烯腈聚合反应的研究
    3.1 等离子体引发PE接枝丙烯腈的接枝反应机理
    3.2 等离子体引发PE接枝AN反应
    3.3 接枝样品的表征
第四章 等离子体引发PE接枝丙烯酰胺聚合反应的研究
    4.1 等离子体引发PE接枝丙烯酰胺的接枝反应机理
    4.2 等离子体引发PE接枝AM反应
    4.3 接枝样品的表征
Chapter5 The investig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cold plasma induced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of acrylic acid
    5.1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afting yield
    5.2 Sample characterization
Chapter6 The investigation of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cold plasma induced grafting polymerization of methacrylic acid
    6.1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afting yield
    6.2 Sample characterization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改善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亲水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非织造布改性方法和亲水性测试指标
    2.1 合成纤维的吸湿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1.1 吸湿机理
        2.1.1.1 直接吸附
        2.1.1.2 间接吸收水
        2.1.1.3 晶区与非晶区吸收
        2.1.1.4 毛细水
        2.1.1.5 表面吸附
        2.1.2 纤维结构与吸湿性
        2.1.2.1 极性基的性质和数量
        2.1.2.2 结晶度和取向度
        2.1.2.3 比表面积
    2.2 改善化学纤维亲水性的方法
        2.2.1 化学接枝改性
        2.2.2 低温等离子体接枝改性
        2.2.3 紫外线接枝改性
        2.2.4 高能辐射接枝改性
        2.2.5 壳聚糖接枝改性
    2.3 非织造布亲水性的测试指标
        2.3.1 接枝率
        2.3.2 回潮率
        2.3.3 接触角
        2.3.4 液滴完全浸润时间
        2.3.5 表面张力
        2.3.6 吸水率的测试
        2.3.7 毛细效应
第三章 化学接枝改性
    3.1 化学亲水整理的方法
        3.1.1 分子结构的亲水化
        3.1.2 与亲水性单体的接枝改性
        3.1.3 纤维表面亲水化处理
    3.2 整理剂的选择及其性质
        3.2.1 亲水整理剂的种类
        3.2.1.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3.2.1.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2.1.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2.1.4 两性表面活性剂
        3.2.1.5 亲水剂的发展展望
        3.2.2 整理剂选择结果
    3.3 实验
        3.3.1 正交实验设计
    3.4 结果分析
        3.4.1 KL-WPS200611105 试验结果
        3.4.2 KL-WPS200611108 试验结果
        3.4.3 单因素分析
        3.4.3.1 单因素分析实验方案
        3.4.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4 整理效果评价
第四章 低温等离子体接枝改性
    4.1 等离子体技术简介及应用
        4.1.1 等离子体的概念
        4.1.2 等离子体的产生
        4.1.3 等离子体处理方法
        4.1.3.1 表面改性(PST 法)
        4.1.3.2 等离子体聚合(PPD 法)
        4.1.3.3 等离子体接枝聚合(PGP 法)
        4.1.4 等离子体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4.1.4.1 等离子体处理棉纤维
        4.1.4.2 等离子体处理羊毛纤维
        4.1.4.3 等离子体处理麻纤维
        4.1.4.4 等离子体处理涤纶纤维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原料与设备
    4.4 实验过程
        4.4.1 样品的前处理
        4.4.2 等离子体处理
        4.4.2.1 等离子体处理后浸渍丙烯酸溶液
        4.4.2.2 浸渍丙烯酸溶液后等离子体处理
        4.4.3 检测方法
        4.4.3.1 亲水性能检测
        4.4.3.2 红外光谱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等离子体处理后浸渍丙烯酸溶液实验分析
        4.5.2 单因素分析
        4.5.2.1 极板间距对亲水性能的影响
        4.5.2.2 处理时间对亲水性能的影响
        4.5.3 整理效果评价
        4.5.4 浸渍丙烯酸溶液后等离子体处理正交实验分析
        4.5.5 整理工艺优选
        4.5.6 红外光谱分析
    4.6 等离子体引发涤粘非织造布中的涤纶接枝丙烯酸机理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紫外辐照改性
    5.1 紫外辐照处理技术的特点
        5.1.1 紫外线的概念和特点
        5.1.2 紫外线的产生
        5.1.3 紫外线表面处理技术特点
    5.2 紫外辐照在表面处理上的应用
        5.2.1 紫外线在表面清洗处理中的应用
        5.2.2 紫外线在表面改性处理中的应用
        5.2.3 紫外线 UV 固化或接枝聚合技术
        5.2.4 紫外线在表面杀菌中的应用
    5.3 实验方案
    5.4 实验原理与设备
    5.5 实验过程
        5.5.1 样品前处理
        5.5.2 紫外辐照处理
        5.5.3 检测方法
        5.5.3.1 亲水性能检测
        5.5.3.2 红外光谱实验
    5.6 结果与讨论
        5.6.1 整理前非织造布的亲水性能
        5.6.2 先浸渍丙烯酸后紫外辐照
        5.6.2.1 丙烯酸浓度
        5.6.2.2 浸渍温度
        5.6.2.3 辐照时间
        5.6.3 先紫外辐照后浸渍丙烯酸
        5.6.3.1 辐照时间
        5.6.3.2 丙烯酸浓度
        5.6.3.3 浸渍温度
    5.7 整理工艺优选
    5.8 整理效果评价
    5.9 红外光谱分析
    5.10 紫外辐照引发涤粘非织造布中的涤纶接枝丙烯酸机理
    5.11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涤纶织物等离子体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等离子体介绍
        1.1.1 简介
        1.1.2 等离子处理的基本分类
        1.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 实验仪器
        1.3.1 等离子体处理机
        1.3.2 分析测量仪器
2 研究中使用的织物
    2.1 织物基本信息
    2.2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织物的观察与分析
3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
    3.1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的影响因素
    3.2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实验方法
    3.3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结果分析
        3.3.1 Ar/O_2混合气体的处理结果
        3.3.2 N_2气体的处理结果
        3.3.3 NH_3气体的处理结果
        3.3.4 CO_2气体的处理结果
4 等离子体薄膜化学衍生法
    4.1 等离子体薄膜衍生法的原理
        4.1.1 等离子体镀膜的原理
        4.1.2 化学衍生的原理
    4.2 等离子体薄膜衍生法处理效果的测试方法
    4.3 等离子体薄膜衍生法结果分析
        4.3.1 处理中发现的干扰因素
        4.3.2 第一组和第二组测试中的有效信息
        4.3.3 第三组处理试样处理的结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用丙烯酸的原位等离子体聚合或后等离子体聚合改性的涤纶织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涤纶用含长碳链阳离子型吸湿排汗剂的合成及应用[D]. 陈天赐. 东华大学, 2021(01)
  • [2]抗静电涤纶功能织物开发综述[J]. 姚江薇,沈国建,邹专勇,缪宏超,占海华. 上海纺织科技, 2021(04)
  • [3]炭微球-涤纶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孟露. 长安大学, 2019(01)
  • [4]疏水性纤维的石墨烯整理及其表面功能化[D]. 孙璇.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5]木棉纤维的改性及染色性能研究[D]. 丁颖. 东华大学, 2016(03)
  • [6]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J]. 代国亮,肖红,施楣梧. 纺织学报, 2015(08)
  • [7]洁净服面料抗静电性的低温等离子体接枝改性[D]. 汪满意. 东华大学, 2010(08)
  • [8]低温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对聚合物表面改性的研究[D]. 刘艳璞. 山东大学, 2009(05)
  • [9]改善医疗卫生用非织造布亲水性能的研究[D]. 赵莹. 大连工业大学, 2009(06)
  • [10]涤纶织物等离子体处理的研究[D]. 耿轶凡. 东华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用原位等离子聚合或丙烯酸后等离子聚合改性的涤纶织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