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乳化沥青浆料密封技术的应用

改性乳化沥青浆料密封技术的应用

一、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辉,王海有,王健,郏付堂[1](2021)在《微表处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微表处技术在公路建设和养护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了微表处技术的合理应用和更好发展,介绍了微表处技术的起源,分析了微表处结构的特殊性及优点和缺点,指出了合理运用微表处技术的方法、措施、范围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预热拌稀浆表处施工工艺、稀浆表处减噪技术和超粗型稀浆表处设计方法,以适应公路工程建设和养护的需要。分析结果表明:稀浆表处的成型厚度不得大于最大碎石粒径;当稀浆表处用于填补车辙时,车辙深度应与稀浆表处型号即最大碎石粒径相匹配;预热拌施工工艺能够使稀浆表处的使用寿命显着延长;掺加废胎胶粉可以减小行车噪音。

刘乾浩[2](2021)在《微表处用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指标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网建设事业快速推进,并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大量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公路进入了维修养护时期,为了阻止老旧路面状况持续恶化,保持路面的使用性能与服务质量,需根据路面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选择适用的养护手段对路面进行养护。微表处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造价低廉、施工周期短以及开放交通快等优点,已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然而,微表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微表处路面的使用寿命较短,极大地限制了微表处技术在我区预防性养护的应用于推广,究其原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合理且有效的微表处用乳化沥青评价方法及技术指标,部分室内试验测得的指标缺乏科学性与适用性,乳化沥青的设计指标与气候条件、荷载组成相关性差,难以满足现阶段对乳化沥青质量的控制需求。乳化沥青作为微表处的主要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微表处工程的质量。本文将采用乳化沥青SPG试验方法体系,根据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交通荷载等因素推荐出适应于内蒙古不同气候分区的乳化沥青SPG等级以及根据SPG技术要求确定各气候分区的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指标。本文首先根据中国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图(温度)确定出内蒙古地区存在的分区,在各分区内选择多个地区,对其近十年的极端气象数据进行调查整理,通过LTPP建立的高温模型公式,计算出各区路面设计温度,依据乳化沥青SPG体系的分级方法,确定出适应于内蒙古沥青路面各分区的乳化沥青SPG等级,并针对不同分区的等级依照SPG规范内的技术要求提出适用于各区的乳化沥青技术指标。其次,从流变学的角度对改性乳化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进行评价,结合现有微表处混合料试验,分析改性乳化沥青流变性能及SPG等级对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以及二者的联系。进一步验证SPG规范中表征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的指标的合理性,为SPG技术指标在乳化沥青性能评价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王怀庆[3](2021)在《SBR改性复配型慢裂乳化沥青制备及路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乳化沥青是一种常温下就可以施工的沥青类型,乳化沥青产品使用方便,与矿料有很好的粘附性,乳化沥青混合料常温下有较好的流动性,对道路快速修复和养护有优异的效果,可以节约成本,延长施工季节。微表处和稀浆封层用的乳化沥青为慢裂型乳化沥青,目前大多乳化沥青为快裂和中裂,不适用于微表处和稀浆封层,而慢裂型乳化沥青的研究与应用又比较少。所以,本研究复配阳离子乳化剂与一种新型非离子乳化剂,结合两种乳化剂的优势,制备出慢裂型沥青乳化剂,用于微表处施工。本文介绍了乳化沥青以及复配型乳化剂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复配的优势,介绍了乳化沥青的作用机理。同时也分析了SM-100非离子乳化剂与以往使用OP-10非离子乳化剂的区别。通过大量实验确定了复配型乳化沥青的制备工艺。设计对比试验得到SM-100非离子和阳离子乳化剂的最佳配比,乳化剂和稳定剂的最佳掺量。软化点和储存稳定性在乳化剂配比为7:3时为最佳,稳定剂含量为0.4%时,软化点和5d储存稳定性最佳,乳化剂的掺量为2.5%时,性能最均衡。因此,得到乳化沥青最佳乳化配方:乳化剂配比为7:3,稳定剂掺量0.4%,乳化剂掺量2.5%。使用自制乳化沥青与OP-10非离子乳化剂的复配产品进行对比,发现自制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较好。并且加入SM-100非离子乳化剂后,不仅乳化沥青的可拌和时间延长,而且破乳时间也延长。自制复配型乳化沥青属于慢裂型乳化沥青。使用SBR胶乳对复配型乳化沥青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改性。通过分析0%-5%胶乳使用量下蒸发残留物的技术指标,发现在胶乳掺量为5%时,针入度最小;软化点,延度,恩式粘度最大,因此最佳胶乳掺量为5%。使用差热-热重热性能分析仪对自制改性复配型乳化沥青与不同破乳速度的乳化沥青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慢裂型乳化沥青的吸热峰值热流量和峰值温度区间都要高于另外两种乳化沥青。使用差热-热重分析仪也可以对不同破乳速度的乳化沥青破乳过程和蒸发残留物含量进行测定。使用动态剪切流变仪测定自制乳化沥青、复配型乳化沥青和基质沥青的流变性能,发现SBR胶乳和非离子乳化剂对沥青的温度稳定性和抗车辙能力有较好的提高。使用自制乳化沥青进行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级配选用MS-3级配,通过拌和试验测得最佳拌和水掺量为10%。水泥掺量为1%-1.5%时,拌和状态最好,综合拌和试验来确定最佳水泥掺量为1%。湿轮磨耗试验测定最低油石比为6.5%,负荷轮粘附砂试验测得最高油石比为7.5%,结合两个试验曲线得到最佳油石比为6.8%。由此确定了微表处混合料的最佳配合比。

张成雪[4](2021)在《开普封层材料组成优化与层间黏结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开普封层作为碎石封层和微表处结合的复合路面结构,是一种高效的路面养护方式,在性能方面结合了两者的优势,但在受到行车荷载作用时易与下承层产生滑移失去作用。部分再生沥青混合料RAP(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被用于公路养护,在路面封层中的应用多见于碎石封层、微表处,但RAP由于性能不足利用率较低。因此,针对开普封层与下承层黏结失效及再生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将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于开普封层中,进一步优化开普封层材料组成,并对其黏结性能进行了研究。根据经验计算法设计碎石封层材料用量,优化了现行养护技术规范热沥青用量的推荐值,在制作开普封层试件时:基质沥青用量范围定为1.2~1.4kg/m2,SBS改性沥青用量范围定为1.2~1.4kg/m2,橡胶沥青用量范围定为2.2~2.4kg/m2,改性乳化沥青用量范围定为2.0~2.2kg/m2。且通过层间拉拔、直剪、扭剪等试验,提出了制备开普封层车辙试件时的高温养生方式。结果表明,碎石覆盖率在88~92%范围内,且上下层组合方式为4.75~9.5mm碎石封层+MS-3型微表处时,开普封层层间黏结性能较优。在此基础上,为了充分利用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增强沥青与石料的黏结和裹覆效果,提出了 RAP预裹覆技术,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此技术室内试验制备参数:基于确定的碎石质量,选取30%的RAP取代碎石与新石料在160℃下拌和90s后进行摊铺。通过分析RAP预裹覆开普封层的表面性能和黏结性能,说明RAP预裹覆技术的可行性。最后,借助PFC软件建立了开普封层路面结构的二维离散元模型,研究了不同轮胎接触压力和车速下,开普封层与下承层界面处的力学结构响应。对比分析了模拟计算得出的最大拉伸应力、最大剪切应力和试验得出的三种类型开普封层的抗拉强度、剪切强度,并推荐了合适的车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 RAP预裹覆技术的可行性,并建议适当提高路面的限重限速:车辆实际运行过程中车速控制在60~80km/h。

迟韵博[5](2021)在《沥青路面冷铺型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刘克非,李超,朱俊材,张雪飞,吴超凡,罗鹏[6](2020)在《氧化石墨烯-改性竹纤维复合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通过研究氧化石墨烯(GO)掺量对乳化沥青拌和性、施工和易性、粘聚力和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GO的最佳掺量。采用ES-3型级配设计确定了稀浆封层混合料的最佳乳化沥青掺量。对不同改性竹纤维掺量下稀浆封层混合料的湿轮磨耗和负荷轮粘砂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改性竹纤维的最佳掺量。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GO与改性竹纤维的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稀浆封层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粘附性、抗永久变形能力和耐磨性。

符小红[7](2020)在《微表处用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重心从建设向养护方面的转移,微表处作为一种预防性养护方法,因其出色的养护效果得以广泛应用。微表处用沥青乳化剂须为慢裂快凝型,用其制备的乳化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的相关性能必须满足微表处的使用要求。然而,目前微表处用的乳化剂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价格较昂贵,制备过程比较复杂,对不同的沥青或不同的集料使用效果差异大,慢裂快凝效果不佳等。因此,研制综合性能突出且成本低廉的沥青乳化剂具有较大的工程意义。本文选择来源广泛、成本较低和无环境污染的脂肪酸和多乙烯多胺为原料,系统地合成了酰胺类乳化剂和咪唑啉类阳离子型乳化剂,考察了乳化剂的合成工艺和乳化工艺。并从两类乳化剂中选择性能最为优异的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OP-10复配使用,以进一步提高乳化剂的综合性能,降低乳化剂的成本。最后,将两种复配型乳化剂应用于微表处,并测试了微表处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在系列酰胺类和咪唑啉类乳化剂的研究过程中,均以月桂酸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研究了乳化剂的合成和乳化工艺。研究表明,酰胺类乳化剂的最佳合成工艺为: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6 h,反应原料酸和胺的摩尔比1:1.2;最佳的乳化工艺为:乳化剂掺量1.5%,胶体磨剪切时间4 min,皂液温度60℃。咪唑啉类乳化剂的最佳环化条件为:环化温度220℃,环化时间6 h;最佳乳化工艺为:乳化剂掺量2%,胶体磨剪切时间4 min,皂液温度60℃。两种阳离子乳化剂与非离子乳化剂OP-10的最佳复配比例均为6:4,此时制备出的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优良。将两种复配型乳化剂制备的改性乳化沥青进行稀浆混合料试验,探究了最佳油石比,并测试了微表处混合料的性能。结果发现,两种改性乳化沥青微表处混合料的耐磨耗性、抗水损害性、抗车辙性、抗滑性能和抗渗性能均很好地满足微表处使用的规范要求。

侯艺桐[8](2020)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及其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水性环氧树脂具有高强度、热稳定性和极强的黏附能力,本文以水性环氧树脂为改性剂,制备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以此改善普通乳化沥青黏附性差、高温稳定性差等缺点,并将其应用在微表处工程中。本文利用乳化沥青储存稳定性试验分析了水性环氧体系各组分与乳化沥青的相容性,并优选出适宜的水性环氧体系。测试了水性环氧体系各组分性能参数,并通过水性环氧树脂涂膜性能试验,确定了固化剂的掺量为水性环氧树脂的50%,涂膜附着力达到Ⅰ级,硬度最大达到6H;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分别对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反应时间、固化物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证明了固化反应时间为24h,固化物结构致密、高温稳定性好。采用一次冷混合法制备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胶结料,红外光谱表明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改性机理为物理共混,通过荧光显微镜与扫描电镜(SEM)观测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观形貌。采用水煮法、拉拔试验、抗剪试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综合热分析仪(DSC)、旋转薄膜烘箱老化试验(RTFOT)表征水性环氧乳化沥青与粗集料黏附性、粘结强度、抗剪强度、高温流变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抗老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水性环氧树脂掺量的增加,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胶结料与集料黏附性、粘结强度、抗剪强度、高温流变性能与抗老化性能均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水性环氧树脂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MS-3级配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浸水1h湿轮磨耗试验与负荷车轮粘砂试验,确定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混合料油石比合理范围为6.5%~8.5%,但较高的油石比会使混合料表面产生油光,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确定理论最佳油石比为6.5%;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混合料可拌和时间随水性环氧树脂、油石比掺量的增加而延长,30min粘聚力随水性环氧掺量的增加而减小,60min反之;不论是30min粘聚力还是60min粘聚力,都会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性环氧掺量增加,微表处混合料耐磨性、抗车辙能力、抗水损害能力随着水性环氧掺量的增加逐渐提升,微表处混合料抗车辙能力会随油石比的增大呈现先提高后减小的趋势,路用性能优于普通微表处混合料。根据沥青路面养护应用需求,开展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探讨了影响稀浆混合料路用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水性环氧树脂体系掺量的影响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海南省定安县国道G223段中,成功铺筑了3000m2预防性养护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试验路。综上,水性环氧树脂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采用水性环氧树脂对乳化沥青进行改性,能够提高乳化沥青粘结强度、与集料黏附性、高温稳定性;用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制备微表处混合料,其施工性能与路用性能良好,可用于道路养护工程。

李太阳[9](2020)在《玄武岩纤维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各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预防性养护提上日程。微表处养护技术作为公路预防性养护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污染小、可快速恢复和改善原沥青路面的磨损、老化、光滑、松散等病害、并提高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防病害能力。微表处养护技术由于开放交通快、抗滑性能卓越、可修复路面车辙、抗渗水效果好、使用寿命长、节约能源等优良性能,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在我国公路养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目前公路工程常用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玄武岩短切纤维BFCS-17-225.8-6-O和水泥混凝土玄武岩短切纤维BFCS-15-175.8-6-W在微表处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BFCS-17-225.8-6-O亲油型玄武岩纤维开纤分散成絮状纤维对于提高微表处的抗磨耗性能、抗轮辙变形性能、抗水损害性能、抗高温车辙性能有着显着效果。尤其是掺加量为矿料质量的0.3%时,在最佳油石比下,亲油型玄武岩短切纤维BFCS-17-225.8-6-O开纤分散加入混合料的抗磨耗性能要比不开纤分散的亲油型束状玄武岩纤维微表处加入混合料更抗磨,抗水损害效果更好,抗车辙宽度变形率降低1%2%,抗高温车辙较好;BFCS-15-175.8-6-W亲水型玄武岩纤维,在水损害试验中表现出严重水损害趋势,建议不要在微表处中使用。为此,根据试验室的混合料性能对比,在试验路段中,改进施工工序,加入纤维预拌工艺。在各个铺筑完成的路段处,拨开混合料内部,发现纤维分散成丝儿状,清晰可见,纤维束打开分散效果较好,为玄武岩纤维在微表处施工技术的不足进行补充。

周启伟[10](2019)在《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末期,随着我国高速路网的完善,高速公路将由快速发展的建设期进入大规模的养护阶段。高性能乳化沥青作为高速公路预防性养护技术的核心材料成为广大道路工程师竞相研究的热点。树脂类材料以其具有强度高、黏结力强、应用工艺相对简单而被广泛应用于热熔胶材料中,如何将树脂类材料应用于乳化沥青中,并提升乳化沥青的综合性能是当前高性能乳化沥青领域的新靶点。基于树脂材料的特性,本文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树脂材料对乳化沥青进行共混改性,提出了针对两种不同树脂的乳化沥青制备工艺,研究了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宏观性能,同时采用微观手段分析了树脂-乳化沥青的细观特性及改性机理;最后进一步采用橡胶对共混物进行复合改性,并研究其宏观性能和细观特性;以期研究成果为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的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根据聚合物乳液共混理论,制备了双组份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基于拉拔试验、凝胶试验及动态热机械分析(DMA)试验评价了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黏结性能、凝胶热线和动态热力学特性,得出了共混物的最佳比例范围;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揭示了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及共混机理;(2)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根据相似相容原理制备了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基于沥青三大指标试验、拉拔强度试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动态剪切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试验评价了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常规性能、黏结性能、贮存稳定性、动态热力学特性、流变特性和抗变形能力;得出了共混物的最佳比例范围;并借助荧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揭示了其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微观相结构及共混机理;(3)胶乳-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评价采用两种不同胶乳对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共混物进行改性,基于拉伸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评价了两种胶乳对共混物拉伸性能、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得出了胶乳的最佳掺量,并借助荧光显微镜揭示了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及三相共混物的强度形成机理;(4)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评价基于沥青三大指标试验、乳化沥青贮存稳定性试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及动态剪切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MSCR)试验评价了 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的常规性能、贮存稳定性、动态热力学特性、流变特性及抗变形能力;并借助荧光显微镜揭示了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的三相结构和共混机理。

二、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表处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表处技术的起源
2 微表处技术的应用现状
    2.1 微表处的应用范围
    2.2 微表处的缺点
    2.3 微表处的型号
    2.4 微表处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 微表处的特殊性分析
    3.1 微表处的特殊结构分析
    3.2 稀浆表处的特殊性能分析
        3.2.1 稀浆表处的抗剪强度分析
        3.2.2 稀浆表处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
        3.2.3 稀浆表处对结合料性能要求的特殊性分析
4 稀浆表处技术的应用研究
    4.1 预热拌稀浆表处施工工艺
        4.1.1 稀浆表处设计使用寿命较短的机理
        4.1.2 预热拌稀浆表处施工工艺
        (1)预热拌稀浆表处施工工艺设计
        (2)预热拌稀浆表处施工工艺参数
        (3)预热拌稀浆表处使用寿命长的机理
    4.2 稀浆表处减噪技术
        4.2.1 稀浆表处噪音大的原因
        4.2.2 稀浆表处减噪主要措施
    4.3 超粗型稀浆表处设计方法
        4.3.1 超粗型稀浆表处型号及所用材料的选择
        4.3.2 超粗型稀浆表处集料级配设计方法
        (1)现有沥青路面集料级配范围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2)超粗型稀浆表处集料级配范围计算方法
        (3)超粗型稀浆表处集料级配设计方法
        4.3.3 超粗型稀浆表处油石比确定方法
        4.3.4 超粗型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施工性能验证方法
5 结论

(2)微表处用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微表处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2.1 各国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标准简述
        2.1.1 美国标准
        2.1.2 日本标准
        2.1.3 中国标准
    2.2 各国乳化沥青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分析
        2.2.1 分类标准
        2.2.2 黏度指标
        2.2.3 蒸发残留物
        2.2.4 筛上剩余量
        2.2.5 集料的粘附性
        2.2.6 储存稳定性
    2.3 本章小结
3 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指标研究
    3.1 我国现行规范存在的问题
    3.2 乳化沥青PG分级
        3.2.1 发展背景
        3.2.2 表面处治性能分级(SPG)
        3.2.3 表面处治性能分级(EPG)
    3.3 PG分级的温度确定
        3.3.1 高温确定
        3.3.2 低温确定
    3.4 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的微表处用乳化沥青SPG分级研究
        3.4.1 内蒙古自治区沥青路面气候分区
        3.4.2 内蒙古自治区沥青路面不同气候分区高低温等级确定
        3.4.3 内蒙古沥青路面各气候分区微表处用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指标
    3.5 本章小结
4 改性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指标与微表处混合料性能的关联性研究
    4.1 微表处混合料原材料选取
        4.1.1 改性乳化沥青
        4.1.2 集料
        4.1.3 填料
        4.1.4 水
        4.1.5 SBR胶乳改性剂
        4.1.6 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4.2 改性乳化沥青高温性能指标与微表处混合料性能相关性研究
        4.2.1 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
        4.2.2 微表处混合料车辙变形试验
        4.2.3 SPG分级规范中高温评价指标与微表处混合料性能关联性分析
    4.3 改性乳化沥青低温性能指标与微表处混合料性能关联性研究
        4.3.1 弯曲梁流变试验(BBR)
        4.3.2 湿轮磨耗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SBR改性复配型慢裂乳化沥青制备及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乳化沥青发展历史
        1.2.1 国外发展历史
        1.2.2 国内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1.3.2 改性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1.3.3 非-阳离子乳化剂复配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复配型乳化沥青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2.1 乳化沥青的乳化机理
    2.2 乳化沥青的破乳机理
    2.3 原材料的选用
    2.4 仪器的使用
    2.5 复配乳化沥青配方设计
        2.5.1 制备工艺
        2.5.2 蒸发残留物含量
        2.5.3 正交试验
        2.5.4 单因素分析
        2.5.5 对比实验
    2.6 乳化沥青破乳速度试验
    2.7 乳化沥青拌和试验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SBR改性复配型乳化沥青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3.1 SBR胶乳改性剂
    3.2 改性乳化沥青制备工艺选择
        3.2.1 先改性后乳化
        3.2.2 先乳化后改性
        3.2.3 边乳化边改性
    3.3 胶体磨剪切时间
    3.4 SBR胶乳掺量确定
    3.5 差热-热重热分析
        3.5.1 快裂型乳化沥青热分析
        3.5.2 中裂型乳化沥青热分析
        3.5.3 慢裂型乳化沥青热分析
        3.5.4 自制改性乳化沥青热分析
    3.6 动态剪切流变性能分析
        3.6.1 复数剪切模量G*
        3.6.2 相位角δ
        3.6.3 车辙因子G*/sin?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
    4.1 微表处材料技术要求
        4.1.1 改性乳化沥青
        4.1.2 集料
        4.1.3 其他材料
    4.2 微表处混合料级配设计
    4.3 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4.3.1 可拌和时间试验
        4.3.2 粘聚力试验
        4.3.3 湿轮磨耗试验
        4.3.4 负荷轮粘附砂试验
        4.3.5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4)开普封层材料组成优化与层间黏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开普封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开普封层材料组成设计优化
    2.1 碎石封层设计方法分析
        2.1.1 理论计算法
        2.1.2 经验计算法
    2.2 碎石封层材料用量优化
        2.2.1 试验仪器改进
        2.2.2 原材料性能
        2.2.3 材料用量优化
    2.3 微表处配合比设计优化
        2.3.1 技术指标的确定
        2.3.2 材料用量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开普封层与下承层层间黏结性能研究
    3.1 开普封层材料设计
        3.1.1 碎石封层与微表处的黏结性能
        3.1.2 基于碎石覆盖率的碎石封层设计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仪器
        3.2.2 开普封层试件成型
        3.2.3 黏结试验方法
    3.3 碎石覆盖率及养生方式对层间黏结性的影响
        3.3.1 试验条件
        3.3.2 拉拔试验分析
        3.3.3 直剪试验分析
        3.3.4 扭剪试验分析
        3.3.5 碎石覆盖率的确定
    3.4 碎石封层与微表处组合方式对层间黏结的影响
        3.4.1 试验条件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RAP预裹覆对开普封层黏结性能影响
    4.1 RAP预裹覆技术
        4.1.1 定义
        4.1.2 预裹覆机理及优势分析
        4.1.3 RAP沥青含量测定
    4.2 预裹覆技术参数确定
        4.2.1 常规预裹覆碎石封层
        4.2.2 RAP预裹覆影响因素分析
        4.2.3 RAP预裹覆碎石封层正交试验
        4.2.4 RAP预裹覆技术参数的确定
    4.3 RAP预裹覆技术对开普封层表面功能的影响
        4.3.1 预裹覆开普封层试件制作
        4.3.2 抗滑性能
        4.3.3 渗水性能
    4.4 RAP预裹覆技术对黏结性能的影响
        4.4.1 试验条件及材料分析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界面黏结性能模拟分析
    5.1 离散元颗粒流方法简介
    5.2 路面结构层间模型建立
    5.3 开普封层界面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5.3.1 轮胎接触压力和车速对界面拉应力的影响
        5.3.2 轮胎接触压力和车速对界面剪应力的影响
        5.3.3 层间黏结效果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氧化石墨烯-改性竹纤维复合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试验
    1.1 原材料
    1.2 改性乳化沥青试样制备及混合料级配设计
        1.2.1 改性乳化沥青试样制备
        1.2.2 稀浆封层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GO改性乳化沥青性能评价
    2.2 GO-改性竹纤维复合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评价
        2.2.1 稀浆封层混合料中乳化沥青最佳掺量的确定
        2.2.2 竹纤维掺量对稀浆封层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2.2.3 GO-改性竹纤维复合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3 结论

(7)微表处用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乳化沥青的研究现状
        1.2.1 乳化沥青的概念
        1.2.2 乳化机理
        1.2.3 破乳机理
        1.2.4 乳化沥青的应用
        1.2.5 乳化沥青的发展
    1.3 沥青乳化剂的研究现状
        1.3.1 非离子沥青乳化剂
        1.3.2 阴离子沥青乳化剂
        1.3.3 阳离子沥青乳化剂
        1.3.4 两性离子沥青乳化剂
        1.3.5 乳化剂在微表处的应用
        1.3.6 沥青乳化剂的复配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脂肪酰胺类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材料与仪器
        2.1.2 合成方法
        2.1.3 反应产率的测定
        2.1.4 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
        2.1.5 结构表征
        2.1.6 表面张力和CMC的测定
        2.1.7 乳化沥青的制备
        2.1.8 乳化沥青的性能测试技术指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乳化剂合成条件的优化
        2.2.2 合成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2.2.3 乳化沥青的乳化工艺
        2.2.4 脂肪酰胺类沥青乳化剂对沥青的乳化情况
        2.2.5 乳化沥青的性能测试
        2.2.6 红外分析
        2.2.7 表面张力和CMC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咪唑啉类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与仪器
        3.1.2 合成方法
        3.1.3 结构表征
        3.1.4 表面张力和CMC的测定
        3.1.5 乳化沥青的制备
        3.1.6 乳化沥青的性能测试技术指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环化反应条件的优化
        3.2.2 乳化沥青的乳化工艺
        3.2.3 咪唑啉类阳离子乳化剂对沥青的乳化情况
        3.2.4 乳化沥青的性能
        3.2.5 红外分析
        3.2.6 表面张力和CMC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乳化剂的复配及其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与仪器
        4.1.2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过程
        4.1.3 改性乳化沥青的性能测试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酰胺乳化剂C18′-23与非离子乳化剂OP-10的复配研究
        4.2.2 咪唑啉乳化剂ImC18′-34与非离子乳化剂OP-10的复配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表处混合料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与仪器
        5.1.2 微表处性能测试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微表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2.2 微表处的路用性能
    5.3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及其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性环氧树脂
        1.2.2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
        1.2.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性环氧体系的优选及性能表征
    2.1 试验仪器及原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原材料
    2.2 水性环氧体系的选择与性能表征
        2.2.1 相容性分析
        2.2.2 水性环氧体系各组分性能测试
        2.2.3 水性环氧体系最佳配比
    2.3 水性环氧涂膜性能测试
        2.3.1 固化速度
        2.3.2 附着力
        2.3.3 硬度
        2.3.4 最佳固化剂含量
    2.4 水性环氧体系微观结构分析
        2.4.1 红外分析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3 热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胶结料性能测试
    3.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胶结料的制备
        3.1.1 原材料
        3.1.2 制备工艺
    3.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观结构分析
        3.2.1 红外分析
        3.2.2 荧光显微镜分析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性能测试
        3.3.1 三大指标
        3.3.2 与粗集料的黏附性
        3.3.3 粘结强度
        3.3.4 抗剪强度
        3.3.5 流变性能
        3.3.6 低温性能
        3.3.7 抗老化性能
    3.4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强度形成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
    4.1 原材料
        4.1.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胶结料
        4.1.2 集料
        4.1.3 填料
        4.1.4 水
    4.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1 级配
        4.2.2 最佳油石比范围的确定
    4.3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混合料施工性能
        4.3.1 可拌和时间
        4.3.2 粘聚力
    4.4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
        4.4.1 耐磨耗性能
        4.4.2 抗车辙性能
        4.4.3 抗水损害性能
        4.4.4 长期使用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微表处试验路铺筑
    5.1 试验路概况
    5.2 施工流程
    5.3 原材料与混合料配合比
        5.3.1 原材料
        5.3.2 混合料配合比
    5.4 试验路摊铺及路用性能检测
        5.4.1 施工前准备
        5.4.2 试验路摊铺
        5.4.3 试验路路用性能检测
    5.5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玄武岩纤维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第2章 纤维微表处原材料选取
    2.1 纤维种类选取
        2.1.1 纤维的性能比选试验
        2.1.2 玄武岩纤维
        2.1.3 玄武岩纤维送检报告
        2.1.4 玄武岩纤维吸油率试验
        2.1.5 玄武岩纤维在沥青中的分散性试验
    2.2 改性乳化沥青
    2.3 集料
    2.4 填料
    2.5 水
    2.6 本章总结
第3章 配合比设计试验研究
    3.1 纤维微表处配合比设计
        3.1.1 级配设计
        3.1.2 油石比设计
    3.2 拌和试验
    3.3 粘聚力试验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
    4.1 抗磨耗性能研究
        4.1.1 评价抗磨耗性能试验方法
        4.1.2 抗磨耗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4.2 抗水损害性能研究
        4.2.1 评价抗水损害性能试验方法
        4.2.2 水损害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4.3 抗轮辙变形性能研究
        4.3.1 评价抗轮辙性能试验方法
        4.3.2 轮辙变形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4.4 层间剪切性能研究
        4.4.1 评价层间剪切性能试验方法
        4.4.2 层间剪切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4.5 抗高温车辙性能研究
        4.5.1 评价抗高温车辙性能试验方法
        4.5.2 高温车辙性能评价结果分析
    4.6 抗渗水性能研究
        4.6.1 评价抗渗水性能试验方法
        4.6.2 渗水性能试验评价结果分析
    4.7 构造深度性能研究
        4.7.1 评价构造深度性能方法
        4.7.2 构造深度评价结果分析
    4.8 摩擦系数性能研究
        4.8.1 评价摩擦系数试验方法
        4.8.2 摩擦系数评价结果分析
    4.9 混合料微观结构研究
        4.9.1 评价混合料微观结构试验方法
        4.9.2 混合料微观结构评价结果分析
    4.10 本章总结
第5章 试验路段路用性能研究
    5.1 设计要求
    5.2 工程概况
    5.3 施工部署
    5.4 施工方案
        5.4.1 .配合比
        5.4.2 .施工工序
        5.4.3 .注意事项
    5.5 纤维微表处摊铺施工工艺及检测
        5.5.1 施工工艺流程
        5.5.2 施工质量检验
    5.6 不同路段处纤维分散状态
    5.7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性乳化沥青研究现状
        1.2.2 水性环氧树脂制备技术现状
        1.2.3 水性环氧树脂改性乳化沥青应用现状
        1.2.4 存在的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制备工艺研究
    2.1 聚合物共混理念和工艺
    2.2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2.2.1 基础环氧增韧改性
        2.2.2 水性环氧树脂乳液的制备
        2.2.3 乳化沥青的制备
        2.2.4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配伍性分析
        2.2.5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2.3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2.3.1 增黏树脂基本特性
        2.3.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3.1 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3.1.1 力学性能
        3.1.2 凝胶特性
    3.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宏观性能
        3.2.1 常规性能
        3.2.2 黏结性能
        3.2.3 贮存稳定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
    4.1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分析
        4.1.1 相结构
        4.1.2 动态热力学
        4.1.3 共混机理
    4.2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细观特性分析
        4.2.1 相结构
        4.2.2 动态热力学
        4.2.3 流变特性
        4.2.4 共混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胶乳-水性环氧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研究
    5.1 胶乳的性能
        5.1.1 胶乳的类型
        5.1.2 合成胶乳的基本性能
    5.2 胶乳对共混物拉伸性能的影响
        5.2.1 胶乳改性共混物制备
        5.2.2 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5.3.1 SBR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5.3.2 氯丁胶乳对共混物相结构的影响
    5.4 胶乳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4.1 胶乳掺量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4.2 不同胶乳最佳掺量对共混物动态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BS-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性能研究
    6.1 原材料及制备
    6.2 常规性能
    6.3 贮存稳定性
    6.4 相结构
    6.5 动态热力学
    6.6 流变特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7.1 增黏树脂-乳化沥青微表处性能研究
        7.1.1 配合比设计
        7.1.2 路用性能对比
        7.1.3 试验段铺筑及检测
    7.2 水性环氧乳化沥青防护性封涂层性能研究
        7.2.1 防护性封涂层的制备
        7.2.2 防护性封涂层最佳配比
        7.2.3 试验段铺筑及检测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成果及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表处技术的应用研究[J]. 赵辉,王海有,王健,郏付堂.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1(03)
  • [2]微表处用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指标研究[D]. 刘乾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SBR改性复配型慢裂乳化沥青制备及路用性能研究[D]. 王怀庆.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4]开普封层材料组成优化与层间黏结性能研究[D]. 张成雪.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5]沥青路面冷铺型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研究[D]. 迟韵博. 长安大学, 2021
  • [6]氧化石墨烯-改性竹纤维复合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研究[J]. 刘克非,李超,朱俊材,张雪飞,吴超凡,罗鹏. 新型建筑材料, 2020(10)
  • [7]微表处用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 符小红. 长安大学, 2020(06)
  • [8]水性环氧乳化沥青及其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D]. 侯艺桐.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玄武岩纤维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D]. 李太阳. 北华大学, 2020(12)
  • [10]树脂-乳化沥青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启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改性乳化沥青浆料密封技术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