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包的生产技术

米面包的生产技术

一、米饭面包的制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范志红[1](2021)在《米和面,哪个做主食更健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到底吃米好还是吃面好,一直都是大众争议的话题。支持面的人说:你看吃面的北方人体格就是健壮,吃米的南方人都瘦瘦小小的,说明面食营养好!支持米的人说:你看吃面的人胖子多,高血压多,体型不苗条,说明吃面不利于预防肥胖和慢性疾病!当然,更多的人是米面全收。既吃米饭,又吃面包、点心、包子、饺子等面食。

侯丁瑕[2](2021)在《基于LingoAce平台的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个案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线下汉语教学的开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幸,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线上汉语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模式。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尤其是低龄儿童,选择线上汉语教学作为汉语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目前关于海外低龄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的研究却比较少。本文基于LingoAce线上汉语教学平台,结合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利用改进后的COLT观察量表,对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概述了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理论及平台介绍。对“海外低龄儿童”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介绍了海外低龄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LingoAce平台的基本概况和教学过程。第三部分,LingoAce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课堂观察与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LingoAce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课堂观察的背景,包括学生背景及课程背景;其次对课堂观察视频的转写规则以及分析工具COLT量表进行了说明,并结合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实践情况对COLT量表进行了改进;最后基于改进后的COLT量表对LingoAce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两次课堂实践《大房子和小房间》、《今天吃什么》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第四部分,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对两次课堂实践的观察与分析,总结了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问题及相应建议如下:一、低龄儿童注意力易分散,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维持低龄儿童注意力;二、低龄儿童课堂管理难度较大,应全面了解低龄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管理;三、线上一对一课堂交流互动不足,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激发低龄儿童互动积极性;四、线上汉语教学资料来源单一,应充分拓展教学资源,丰富线上汉语教学内容;五、线上汉语教学网络支持不稳定,应加强提升网络技术,保障线上汉语教学开展。

王琰[3](2020)在《中国面食文化在对泰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汉语教育不同于国内的语文教学,汉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更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但由于跨文化教学的桎梏,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产生了重语言教学而轻文化教学的现象。本文以中国面食文化作为对泰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研究窗口,力图展示当前重视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并分析当前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针对这种困境,本文以面食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已有的汉语教学资源,反思文化教学的设计思路,从而提出更为贴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得出结论:应从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样化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改善教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展示较为理想的面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不足,以供对外汉语教师们参考。因此,本文正文分为六大部分:绪论部分论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结合当前学界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详细介绍中国面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其由来和取材、加工、烹饪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用具体的案例分别展示中国面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第二章从我国现行汉语教学大纲和相关标准中的饮食文化教学要求出发,对泰国现行汉语教材进行全面的整理,厘清其中的面食文化教学内容分布现状;第三章立足于当前对泰汉语教学的日常呈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学生的学习与认知以及教师教学两方面描述对泰汉语教学中面食文化教学的现状,并进行分析归纳。第四章总结当前对泰汉语教学中面食文化教学所面临的桎梏,针对汉语教学中面食文化教学所暴露出的问题,反思当前文化教学思路,提出今后的面食文化教学改善路径。并且在前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后进行教学反思。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结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汗左拉·艾则孜[4](2020)在《《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智慧树》栏目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是节目主持人在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各种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特点及语用策略情况的综合表现。少儿节目对象比较特殊,他们主要为幼儿和儿童,智力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并处于语言习得阶段,这使得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有别于成人类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智慧树》栏目自2003年开播以来,便成为少儿节目中的领军者,节目之所以能在诸多少儿节目中成为佼佼者,与该节目的内容、板块构成和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策略密切相关。本文采用统计法和交叉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智慧树》栏目的10期节目内容进行转写、整理、归类并分析。在对大约41600字语料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特点进行归类并举例分析。其次,对非语言符号中体态语、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和道具的运用进行归类并分析。最后,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情况中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对《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特点的分析,发现《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的语言在语音方面,红果果和绿泡泡通过自身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语音要素,在停顿、重音、语调、语速等方面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在词汇方面,灵活运用语气词、频繁使用感叹词、常用基本词汇,为节目语言的简单易懂提供了基础;在语法方面,句类的选择、重复和省略的使用、口语词汇频率高体现出了少儿节目语言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修辞方面,拟人、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段的使用为节目语言增添了色彩;在非语言符号方面,节目主持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客体语言、环境语言及场景布置和道具的使用情况等体现出节目主持人善用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在语用分析方面,话题推进模式和语用策略情况不同于成人类节目,推进模式独特、语用策略类型丰富。

樊菁[5](2020)在《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航空配餐企业相比一般食品制造企业,具有产品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相比一般快餐、酒店等餐饮企业,又具有产品储存时间长、冷链运输、二次加热、空中食用等特点,而且航空食品不仅提供给旅客,也提供给机组人员,因此航空食品的安全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航空配餐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航空配餐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简称FSSC 22000)是一项全球性的、可审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结合了行业特定的前提方案、ISO 22000以及其他附加要求。本课题对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FSSC22000如何在航空配餐企业中实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探讨了FSSC 22000的由来、结构和认证范围,其拥有完整的前提方案、先进的附加要求,覆盖了来料、仓管、生产、配送、垃圾处理等完整的食品供应链,涵盖了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当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更适合航空配餐企业的安全需求;2.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通过对比GB31641和ISO/TS 22002-2:2013,评估差异性前提方案条款,确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通过建立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防护程序、预防食品欺诈程序和过敏原管理程序,从而落实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附加要求;3.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对标ISO 22000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包括核心原理HACCP、食品安全目标、应急准备和响应、可追溯性系统等;4.以厦门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为例,引入FSSC 22000后,旅客投诉量率连续三年下降,食品安全目标均能较好完成,体系文件增加“过敏原的管控”、“食品防护计划”、“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等内容,监控范围更加全面,证明FSSC 22000适合且有助于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杨清华[6](2020)在《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因其较强的抗性和较短的生育期而广泛种植于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是重要的制米作物,脱壳产品为黄米,其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功效,是人们提升生活水平和追求膳食平衡的多元化特色食物之一。糜子根据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粳性(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种,因品质特性的不同,在种植区域和应用方向中有很大差别。糜子外观、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对其生产加工和商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目前,糜子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抗逆性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关于品质特性,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与大宗作物相比,黄米品质研究起步较晚,这与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糜子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主栽粳糯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对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糊化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粳糯糜子的综合品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籽粒形态、籽粒剖面微观结构、蒸煮特性指标、有序结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探究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加工工艺差异;进一步分析粳糯糜子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探究粳糯糜子品质形成机理。为推进糜子开发利用,对粳糯糜子芽粉的营养特性、活性物质、理化特性、面团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糜子功能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糯糜子主栽品种在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育成糜子品种性状表现较为单一。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变幅大为目标株型塑造及品质改良提供较大空间。各个性状间表现出了显着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状可对部分性状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粳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以黄色、红色和黑色为主;糯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为红色和白色为主。粳糯糜子品种花序色均以绿色为主,穗型均以侧穗为主。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在3304.3-4515.3 kg/hm2,平均为3987.9 kg/hm2,产量在3500.0-4500.0 kg/hm2的品种占86.4%。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在2750.7-3902.1 kg/hm2之间,平均为3144.6 kg/hm2,产量低于3500.0 kg/hm2的品种占94.4%。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糯性糜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比糯性糜子高2.59%。此外,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和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品种类型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2)粳糯糜子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糜子籽粒的物理特性(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但粳糯糜子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糯性糜子籽粒亮度(L*)显着高于粳性糜子,且粳糯糜子总色差值具有显着差异;粳性糜子籽粒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含有较多的角质型胚乳,而糯性糜子透光性较差且含有较多的粉质型胚乳。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88.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糜子在脂肪酸和氨基酸得分图中均很好的分离,明显聚集为两类。(3)粳糯糜子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差异显着。粳性糜子在蒸煮中具有较低的米汤p H,较高的吸水率、体积膨胀比、米汤固形物、吸光值和碘蓝值。粳性糜子米汤中溶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使米汤更加浓稠,因此,粳性糜子更适合做粥。糜子饭的质构特性显示,蒸煮后的粳性糜子硬度更大,更耐咀嚼;而蒸煮后的糯性糜子黏着性和内聚力更大。与粳性糜子相比,糯性糜子含有更多的分支状结构,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也是粳糯糜子饭质构特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粳性糜子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显着低于糯性糜子饭,其抗性淀粉含量显着高于糯性糜子饭,表明粳性糜子饭淀粉更难被消化。此外,糜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比较高(47.56%-55.80%),是提供能量的理想型食物。香气直接影响糜子食味品质。粳糯糜子粥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包含6种醇类、14种醛类、22种烷类、4种酮类、1种苯类、8种酸脂类、2种胺类、1种杂环类和1种烯烃类。粳糯糜子总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糯性糜子很好的聚为一类。此外,挥发性物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和脂肪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糯性糜子更容易被糊化(完全糊化时间:糯性糜子20min,粳性糜子25 min),但粳性糜子变形更大且一致性较差。粳糯糜子均由籽粒边缘部位开始,向中部和心部逐渐糊化。完全糊化后,糯性糜子籽粒微观结构呈分支状结构,而粳性糜子籽粒呈蜂窝状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逐渐增加。粳性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高于糯性糜子。粳糯糜子的长程和短程有序结构均随着蒸煮逐渐被破坏,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20°2θ处的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峰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典型的V型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糜子粉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点温度(Tc)显着增加,而热焓值(ΔH)却显着降低,最终,分别在蒸煮20 min和25min时,粳糯糜子热特性吸收峰完全消失。此外,糜子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在蒸煮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粳糯糜子淀粉表观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这也可能是导致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偏振光下,粳糯糜子淀粉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十字”,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粳糯糜子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边形和球形,且在几种杂粮淀粉中,其颗粒尺寸较小。粳糯糜子的结晶度分别为37.6%和38.4%,高于其他几种杂粮的结晶度。糯性糜子淀粉回生值低,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此外,糯性糜子淀粉稳定性好,可作为冷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增稠剂,粳性糜子淀粉具有适当的回生速率和膨胀度,适合制作凉皮、粉丝等产品。(6)发芽是提高面粉营养与功能价值的一种简便有效方式。发芽显着降低了面粉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增加了面粉中的粗纤维、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α-淀粉酶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含量。发芽增加了粳糯糜子粉的亮度(L*)、水溶性和膨胀度,降低了粳糯糜子的密度。在发芽过程中,部分淀粉被水解,转化为发芽所需要的能量,导致了粳糯糜子结晶结构部分被破坏,结晶度下降;To、Tp和Tc增加,ΔH降低;糊化黏度曲线的下降;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降低。此外,发芽导致了粳糯糜子淀粉体外消化率的降低和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升高。在主成分分析中,粳糯糜子粉主要分布于成分2的负半轴,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面粉逐渐向成分1的负半轴移动。

金莹[7](2020)在《《改善糖尿病,对药物说拜拜》日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因为饮食不当而引发的富贵病日渐受到大家的关注,糖尿病就是其中一种富贵病。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预防为主,保健先行的医疗观念需要得到重视。鉴于上述理由翻译医学类科普文,科学普及糖尿病知识大有裨益。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是由日本名医栗原毅着写的《改善糖尿病,对药物说拜拜》科普书籍,作者通过提供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健康的运动疗法,通俗易懂地向大家普及糖尿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方法。1981年,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尽可能呈现原文的语义内容,译文语言尽可能符合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交际翻译则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要求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影响,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所产生的影响。而科普翻译要求译文遵循忠实准确、文采有趣、通俗易懂的原则。纽马克理论的语义翻译策略和交际翻译策略,正可满足科普文本的科学性所要求的语义准确,与文学趣味性所要求的交际效果,为糖尿病科普文本的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医学术语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和食物类专有名词翻译、省略句翻译这三个方面。在处理词汇翻译时,以语义翻译为指导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同时兼以交际翻译为指导采用改译法、意译法以及以英语为媒介的间接回译法等;而在省略句翻译上,主要根据句子存在的语义修辞上的省略和句法结构上的省略这两个视角进行分析。在语义修辞省略句中,按目的语读者的习惯,通过增译法在译文中适当增词以引申原文的实际内涵;在句法结构省略句中,通过增补日语中省略的句子成分以完善句子信息。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对整个翻译项目进行概述,主要描述了本次翻译项目的背景与内容、翻译项目的难点和意义。第二章,描述翻译实践的过程,由译前准备、初译过程以及译后整理三个部分组成。第三章,总结科普翻译的特征,论述纽马克理论的语义翻译策略和交际翻译策略的内涵,并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与科普翻译的相适性。第四章,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探究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策略在词汇翻译和句子翻译过程中的运用。第五章,总结归纳本次翻译实践报告。

松芳[8](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徐丹[9](2019)在《旧金山乳杆菌对酸面团面包品质影响机理及面包风味改良的研究》文中指出酸面团是由谷物、水和活性微生物,如乳酸菌和(或)酵母菌,经过发酵制得的一种面团。多项研究表明,与单纯酵母制作的面包相比,酸面团发酵技术有助于改善面包质构、增强面包风味、延长面包货架期,并能提高面包的营养价值,然而,目前对酸面团改善面包品质的机理,尤其是乳酸菌自身代谢产物对面团理化性质的影响并不十分明确。本论文以酸面团典型菌株旧金山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为发酵菌,探讨该菌株自身酶系和主要代谢产物及其与酵母共发酵时对小麦粉酸面团及面包品质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酸面团改善面包风味的方法,以期为我国酸面团面包工业化生产的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在酸面团发酵及面包制作过程中,酸化和乳酸菌自身酶系均能促进面筋蛋白分解,但谷蛋白大分子聚合体(GMP)含量与酸面团面包体积并无明显关联。以旧金山乳杆菌L.sanfranciscensis DSM20451T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缺失株L.sanfranciscensisΔgshR、NADH氧化酶(NOX)缺失株L.sanfranciscensisΔnox和不含GshR的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 LS8作为对照菌株,通过对比面包体积、游离巯基(SH)、面筋蛋白分子量变化等指标,考察了L.sanfranciscensis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酸面团面包相比,酸面团面包体积不受面团中GMP含量影响。L.sanfranciscensis的GshR在发酵过程中将促进面团游离SH积累,影响面包比容增大,然而过多游离SH的积累促进了SH和二硫键的交换作用,导致GMP的聚集,而这种作用受NOX影响较小。(2)酸面团发酵时,L.sanfranciscensis DSM20451T可原位生成胞外多糖(EPS),而添加蔗糖更有利于EPS积累,EPS通过改善面团的面筋网络结构起到改善面包质构的作用,同时抑制面包储存过程中支链淀粉的重结晶,延缓面包老化。通过面团的产气及持气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流变学、DSC热力学、X-射线衍射、面包质构等分析,证明EPS可以增强面团持气性、加强面筋蛋白之间的交联作用、降低面团的粘弹性(G’和G’’)、降低储藏期面包的老化回生焓值、抑制支链淀粉的重结晶,从而改善面包的品质,这种作用以添加纯化后的等量胞外多糖制作的非酸面团面包作为对照组得到印证,实验结果表明了L.sanfranciscensis的EPS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酸面团发酵中GMP降解对面包比容下降的影响。(3)L.sanfranciscensis与酵母共发酵制作的酸面团面包质构及风味主要受面团产气量、蛋白质的降解及酵母的酯化作用和对氨基酸的代谢能力影响。以欧洲常用的与乳酸菌共发酵制作酸面团的酵母Kazachstania humilis FUA4001、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UA4018和Wickerhamonyces anomalus FUA4025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面团的面筋蛋白分子量、产气量、EPS含量、游离SH和氧化还原物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面包芯风味物质等指标,考察了不同酵母与L.sanfranciscensis共发酵酸面团对面团品质,特别是面包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L.sanfranciscensis单菌株发酵相比,三种酵母的分别添加均没有降低酸面团中GMP的含量,酸面团面包的体积和柔软度与产气能力呈正相关,酸面团中酵母的添加不利于EPS积累,但有利于丰富面包的风味,这些风味物质的产生主要与小分子蛋白降解相关,并导致面包芯中吡嗪和呋喃类产物增多,不同菌株共发酵酸面团面包的风味差异取决于酵母菌株的酯化能力和氨基酸代谢能力。(4)从白酒大曲中筛选获得两株产香酵母,分别与L.sanfranciscensis共发酵酸面团,制作的面包风味得到改善。通过面包品质及感官评价的初筛和菌株生长曲线及发酵活力为指标的复筛,从酒曲中获得两株具有耐酸(pH=3)、耐高渗透压(60%葡萄糖或8%NaCl)的麦芽糖阴性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 EP1和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EH1,两株产香酵母具有不同程度的蛋白酶、脂肪酶、植酸酶和木聚糖酶活性。在与L.sanfranciscensis共发酵酸面团时,产香酵母促进了乳酸和乙酸的形成,制作的酸面团面包焙烤损失小,老化速率低、具有良好的质构;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有所提高,如醇类、醛类、酯类和杂环类的种类分别由L.sanfranciscensis单独发酵时的41种增加到P.kudriavzevii EP1共发酵组的44种和M.guilliermondii EH1组的46种。其中还检出了一些独有的强度较高的重要风味物质,如1-辛烯-3-醇、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酮、肉豆蔻酸异丙酯、4-乙烯基愈疮木酚和二甲基三硫醚等。最终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所筛选酵母共发酵酸面团制作的面包风味丰富独特,改善了面包的整体品质。(5)低温发酵酸面团可促进风味物质积累并强化面包风味。以微生物的生长及产酸速率、还原性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等为指标考察了温度对酒曲来源的产香酵母P.kudriavzevii EP1和M.guilliermondii EH1分别与L.sanfranciscensis共发酵时酸面团及面包品质的影响,并对游离氨基酸与代谢相关的风味物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低温发酵有利于面包质构的改善和风味物质的积累,重要风味物质如1-辛烯-3-醇、苯乙醇、4-乙烯基愈疮木酚、3-甲基丁醛、癸酸乙酯、2-戊基呋喃、糠醛、糠醇的含量都随着发酵温度降低而增多。

张琪[10](2019)在《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得到品质良好、口感醇香,且具有抗氧化性的营养复配米,本文以碎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复配米。探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复配米各品质的影响规律,优化了相应的工艺条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碎米为原料,辅以30%的马铃薯全粉,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探讨了不同的螺杆转速、糊化区温度和水分含量对马铃薯复配米的质构品质(包括硬度、弹性、黏性、咀嚼性、回复性)、吸水指数、水溶性指数、感官品质、米汤固形物和千粒重等性质的影响。发现螺杆转速140 rpm时,产品弹性达到了最大值,马铃薯复配米的最佳IV区温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在110~120℃和28~30%范围内。2、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发现了不同指标受各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不一,得到了马铃薯复配米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螺杆转速140 rpm,IV区温度115℃,水分含量29%。在此条件下挤压得到的产品品质良好,具有马铃薯的独特香气,感官评分可达84.88。3、以碎米和马铃薯全粉为主要原料,辅以肉苁蓉,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分析了不同螺杆转速、糊化区温度、水分含量和肉苁蓉的添加量对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各品质的影响规律。通过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工艺参数,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处理数据,分别以硬度的最小值和弹性、松果菊苷的含量、感官评分的最大值为响应值,拟合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综合分析后得到其最佳工艺为:螺杆转速139 rpm,IV区温度115℃,水分含量29%,肉苁蓉添加量0.7%。在此条件下挤压得到具有马铃薯和肉苁蓉的独特香气的产品,其口感良好。4、研究发现,双螺杆挤压作用或肉苁蓉的添加,均可提高复配米的吸水指数和水溶性指数,改善米饭的品质,使其黏弹性接近对照组石板大米。由于马铃薯中大量淀粉和肉苁蓉中多糖的存在,挤压糊化后得到的产品的硬度和咀嚼性高于对照组,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感官分数高达89.95。同时,赋予了产品功能性,每100克复配米中含有93.45毫克的松果菊苷成分。

二、米饭面包的制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米饭面包的制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LingoAce平台的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1.3.1 线上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3.2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1.3.3 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平台介绍
    2.1 海外低龄儿童界定
    2.2 海外低龄儿童线上汉语教学理论基础
        2.2.1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互动仪式链理论
    2.3 LingoAce平台情况介绍
        2.3.1 LingoAce概况
        2.3.2 LingoAce教学过程
第三章 LingoAce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课堂观察与分析
    3.1 LingoAce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课堂观察背景
        3.1.1 学生背景
        3.1.2 课程背景
    3.2 LingoAce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课堂分析——基于COLT量表
        3.2.1 COLT量表说明
        3.2.2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课堂观察量表改进及操作说明
        3.2.3 基于改进量表的LingoAce 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课堂分析
第四章 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4.1.1 低龄儿童注意力易分散
        4.1.2 低龄儿童课堂管理难度较大
        4.1.3 线上一对一课堂交流互动不足
        4.1.4 线上汉语教学资料来源单一
        4.1.5 线上汉语教学网络支持不稳定
    4.2 对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的建议
        4.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维持低龄儿童注意力
        4.2.2 全面了解低龄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管理
        4.2.3 有效利用多媒体,激发低龄儿童互动积极性
        4.2.4 充分拓展教学资源,丰富线上汉语教学内容
        4.2.5 加强提升网络技术,保障线上汉语教学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房子和小房间》课堂视频转写
    附录2 《今天吃什么》课堂视频转写

(3)中国面食文化在对泰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课题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面食文化教学的语境:中国面食文化概况
    第一节 中国面食文化中的食物处理
        一、面食的取材
        二、面食的加工
        三、面食的烹饪
    第二节 中国面食文化中的膳食观念
        一、节令面食文化
        二、地域面食文化
第二章 中国面食文化教学的规范与教材
    第一节 现行教学大纲和标准中的饮食文化教学要求
    第二节 泰国汉语教材中的面食文化内容分布
第三章 中国面食文化在泰国中学的教学现状
    第一节 泰国中学生对中国面食文化的认知情况与学习现状
        一、学生调查问卷及访谈设计
        二、学生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三、学生对中国面食文化学习认知特点
    第二节 在泰汉语教师对中国面食文化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访谈提纲设计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三、当前中国面食文化的教学缺陷
第四章 中国面食文化教学的教学启示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对泰汉语教学中中国面食文化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的文化素养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三、多样化运用教学方法
    第二节 中国面食文化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分析
        二、课堂教学
        三、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国中学生对中国面食文化的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二 :泰国中学生对中国面食文化的学习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泰国汉语教学中的中国面食文化教学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外语言风格的研究综述
        0.2.2 国内节目主持人语言研究
        0.2.3 少儿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0.5 创新之处
第1章 《智慧树》栏目概述
    1.1 《智慧树》栏目介绍
        1.1.1 《智慧树》栏目版块构成
        1.1.2 《智慧树》栏目人员构成
    1.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特征分析
        1.2.1 特殊的角色定位
        1.2.2 个性化的语言
        1.2.3 儿童化的形象
第2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符号特点
    2.1 语音要素及其特点
        2.1.1 停顿的使用
        2.1.2 重音的使用
        2.1.3 语调的使用
        2.1.4 语速的使用
    2.2 词汇要素及其特点
        2.2.1 灵活运用语气词
        2.2.2 频繁使用感叹词
        2.2.3 常用基本词汇
    2.3 语法要素及其特点
        2.3.1 句类的选择
        2.3.2 重复的使用
        2.3.3 省略的使用
        2.3.4 口语化程度高
    2.4 修辞要素及其特点
        2.4.1 拟人的使用
        2.4.2 比喻的使用
        2.4.3 对比的使用
        2.4.4 夸张的使用
第3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特点
    3.1 体态语的运用
        3.1.1 面部表情
        3.1.2 身体姿势
    3.2 客体语言的运用
    3.3 环境语言的运用
    3.4 场景布置及道具的运用
第4章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分析
    4.1 《智慧树》栏目话题推进模式分析
        4.1.1 话题的开始
        4.1.2 话题的推进
        4.1.3 话题的结束
    4.2 《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用策略分析
        4.2.1 语用策略的定义
        4.2.2 语用策略的功能
        4.2.3 《智慧树》栏目语用策略种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智慧树》栏目节目内容
附录B 十期《智慧树》栏目的转写语料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FSSC 22000概况
        1.1.1 FSSC 22000由来
        1.1.2 FSSC 22000结构
        1.1.3 FSSC 22000认证范围
        1.1.4 FSSC 22000研究与应用现状
    1.2 航空食品的安全管理
        1.2.1 航空食品的特点
        1.2.2 航空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3 常见的安全隐患和面临的新挑战
        1.2.4 航空配餐业中引入FSSC 22000的重要性和适宜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
    2.1 前提方案
        2.1.1 条款对照及差异分析
        2.1.2 评估及更改前提方案
        2.1.3 检查前提方案的执行情况
    2.2 附加要求
        2.2.1 食品防护
        2.2.2 预防食品欺诈
        2.2.3 过敏原管理
第3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 对标ISO22000 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
    3.1 核心原理HACCP
        3.1.1 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
        3.1.2 危害分析
        3.1.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4 建立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
        3.1.5 建立监控程序
        3.1.6 建立纠正措施
        3.1.7 建立验证程序
        3.1.8 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
    3.2 食品安全目标
        3.2.1 食品安全目标的制定
        3.2.2 食品安全目标的实施
    3.3 应急准备和响应
        3.3.1 成立应急处置小组
        3.3.2 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
        3.3.3 制定应急响应措施
        3.3.4 保障措施
        3.3.5 后期处理
        3.3.6 应急演练及培训
    3.4 可追溯性系统
    3.5 过程风险管控
        3.5.1 新原料风险评估
        3.5.2 新产品风险评估
        3.5.3 新设备风险评估
        3.5.4 新餐谱分析
    3.6 建立监管机制
        3.6.1 专项验证
        3.6.2 实验检测和验证
        3.6.3 内部审核
    3.7 验证活动结果分析
    3.8 改进工作
第4章 FSSC 22000运行效果评价
    4.1 旅客投诉指标
    4.2 食品安全目标完成情况
        4.2.1 异物检出率
        4.2.2 食品召回事件
    4.3 体系文件
        4.3.1 食品防护计划
        4.3.2 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
    4.4 审核发现
        4.4.1 内部审核
        4.4.2 外部审核
    4.5 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
        1.1.1 糜子起源与分类
        1.1.2 糜子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1.2 糜子综合品质特性
        1.2.1 外观品质
        1.2.2 营养品质
        1.2.3 加工品质
        1.2.4 常见糜子食品及产品
    1.3 谷物品质研究进展
    1.4 淀粉结构及特性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结构
        1.4.2 糜子淀粉研究进展
    1.5 谷物中淀粉与品质关系研究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糜子主栽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及评价
        2.2.2 糜子主栽品种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糜子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2.3.2 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2.3.3 糜子育种改良前景展望
    2.4 小结
第三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籽粒外观品质
        3.2.2 营养品质
        3.2.3 糊化特性
        3.2.4 蒸煮品质
        3.2.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特性
        3.2.6 食味品质研究
    3.3 讨论
        3.3.1 糜子籽粒外观品质
        3.3.2 糜子的营养品质
        3.3.3 糜子的糊化特性
        3.3.4 蒸煮食味品质
        3.3.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3.3.6 糜子的挥发性物质
    3.4 小结
第四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形态变化
        4.2.2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蒸煮特性的变化
        4.2.3 化学组分
        4.2.4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及糜子粉的显微结构观察
        4.2.5 结晶结构和有序结构
        4.2.6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热特性
        4.2.7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糊化特性
    4.3 讨论
        4.3.1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形态及剖面结构的变化
        4.3.2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
        4.3.3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热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学组分分析
        5.2.2 淀粉颗粒的形态特征
        5.2.3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5.2.4 淀粉的分支度及分子量分析
        5.2.5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5.2.7 淀粉糊理化特性
        5.2.8 淀粉糊化特性
        5.2.9 淀粉热焓特性
        5.2.10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5.3.2 淀粉颗粒形态分析
        5.3.3 糜子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与谷物品质相关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营养品质
        6.2.2 α-淀粉酶和生物活性成分
        6.2.3 理化特性
        6.2.4 结晶结构
        6.2.5 热特性
        6.2.6 糊化特性
        6.2.7 流变学特性
        6.2.8 消化特性
        6.2.9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主栽糜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7.1.2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7.1.3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7.1.4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7.1.5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改善糖尿病,对药物说拜拜》日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
    1.1 翻译项目的背景与内容
        1.1.1 项目背景
        1.1.2 项目内容
    1.2 翻译项目的难点与意义
        1.2.1 翻译项目的难点
        1.2.2 翻译项目的意义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初译过程
    2.3 译后整理
第3章 纽马克理论与科普翻译
    3.1 科普翻译的标准
    3.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核心概念
    3.3 纽马克理论与科普翻译的相适性
第4章 典型译例分析
    4.1 医学术语翻译
        4.1.1 英文缩写医学术语
        4.1.2 汉字词医学术语
        4.1.3 外来语医学术语
    4.2 文化负载词和食物类专有名词翻译
        4.2.1 文化负载词
        4.2.2 食物类名词
    4.3 省略句翻译
        4.3.1 语义修辞省略句
        4.3.2 句法结构省略句
第5章 实践总结
    5.1 收获与启示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书目(非直接引用)
附录二: 翻译执行表
附录三: 术语词汇翻译表
附录四: 翻译实践原文
附录五: 翻译实践译文
致谢

(8)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旧金山乳杆菌对酸面团面包品质影响机理及面包风味改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酸面团概述
        1.1.1 酸面团的定义
        1.1.2 酸面团的类型
        1.1.3 酸面团的主要微生物及其功能
    1.2 旧金山乳杆菌及其研究进展
        1.2.1 旧金山乳杆菌概述
        1.2.2 旧金山乳杆菌的代谢特征
        1.2.2.1 旧金山乳杆菌对碳源的代谢
        1.2.2.2 旧金山乳杆菌产酸与蛋白水解能力
        1.2.2.3 旧金山乳杆菌胞外多糖
        1.2.2.4 旧金山乳杆菌和酵母的相互作用
        1.2.3 旧金山乳杆菌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1.2.3.1 面包质构的改善
        1.2.3.2 面包风味的增强
        1.2.3.3 对面包营养的强化作用
        1.2.3.4 货架期的延长
    1.3 酸面团面包的风味研究进展
        1.3.1 面包的主要风味物质来源
        1.3.2 微生物发酵对风味的影响
        1.3.3 面包风味的改善方法
        1.3.4 生香酵母
    1.4 课题立题背景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研究路线
第二章 旧金山乳杆菌对面团面筋蛋白性质影响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菌株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原料与化学试剂
    2.3 方法
        2.3.1 菌体的培养
        2.3.2 酸面团发酵剂的制备
        2.3.3 发酵剂中乳酸菌菌落数的测定
        2.3.4 酸面团面包的制作
        2.3.5 发酵剂及面团的pH值的测定
        2.3.6 发酵剂及面团游离巯基的测定
        2.3.7 发酵剂及面团总过氧化物的测定
        2.3.8 凝胶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
        2.3.9 面包比容的测定
        2.3.10 面包芯质构的测定
        2.3.11 统计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乳酸菌的生长及酸化能力
        2.4.2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游离巯基含量变化
        2.4.3 酸面团发酵剂中菌落数及面包制作过程中 pH 值的变化
        2.4.4 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和NADH氧化酶(NOX)对面包质构的影响
        2.4.5 游离巯基和总过氧化物含量对面包质构的影响
        2.4.6 面筋蛋白的品质变化及其对面包质构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旧金山乳杆菌胞外多糖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菌株
        3.2.3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菌体的培养
        3.3.2 EPS的提取、单糖组成和分子量测定
        3.3.3 酸面团发酵剂的制备
        3.3.4 酸面团面包的制作
        3.3.5 pH及乳酸菌菌落数的测定
        3.3.6 发酵剂及面团中可溶性总多糖的测定
        3.3.7 面团中残余蔗糖的测定
        3.3.8 面团产气能力测定
        3.3.9 面团微观结构观察
        3.3.10 面团的流变学性质
        3.3.11 面包基本性质测定
        3.3.12 面包老化回生焓值测定
        3.3.13 XRD测淀粉结晶度
        3.3.14 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旧金山乳杆菌EPS理化性质分析
        3.4.2 酸面团及面包制作过程中基本指标测定
        3.4.3 酸面团发酵过程中及面团中可溶性多糖和残余蔗糖的含量变化
        3.4.4 EPS 对酸面团面包基本性质的影响
        3.4.5 EPS 对面团产气及持气能力的影响
        3.4.6 EPS对面团微观结构的影响
        3.4.7 EPS对酸面团流变学性能变化的影响
        3.4.8 热力学分析EPS延缓面包老化的原因
        3.4.9 EPS 对面包老化过程淀粉重结晶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旧金山乳杆菌与酵母共发酵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菌株
        4.2.3 培养基
        4.2.4 主要仪器
    4.3 方法
        4.3.1 菌体的培养方法
        4.3.2 酸面团发酵剂的制备
        4.3.3 发酵剂中乳酸菌与酵母菌菌落数的测定
        4.3.4 共发酵酸面团面包的制备
        4.3.5 发酵剂及面团的pH值测定
        4.3.6 发酵剂中总多糖的测定
        4.3.7 发酵剂及面团游离巯基的测定
        4.3.8 发酵剂及面团总过氧化物的测定
        4.3.9 发酵剂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3.10 面团产气能力的测定
        4.3.11 凝胶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
        4.3.12 面包基本性质测定
        4.3.13 面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测定
        4.3.14 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共发酵酸面团面包制作过程中菌落数及pH值的变化
        4.4.2 共发酵对酸面团中总多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4.4.3 共发酵对酸面团中游离巯基含量变化的影响
        4.4.4 酸面团面包制作过程中游离SH和总过氧化物含量的变化
        4.4.5 共发酵酸面团产气能力与面包质构的关系
        4.4.6 旧金山乳杆菌与不同酵母对面筋蛋白解聚程度的影响
        4.4.7 旧金山乳杆菌与不同酵母对酸面团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4.8 面包芯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其生成途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酒曲来源产香酵母与旧金山乳杆菌共发酵酸面团对面包风味的改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2.3 主要仪器
    5.3 方法
        5.3.1菌种的筛选、鉴定及生理生化实验
        5.3.2 酸面团发酵剂的制备
        5.3.3 酸面团面包的制做
        5.3.4 感官评定方法
        5.3.5 pH、总酸(TTA)、有机酸及菌落数的测定
        5.3.6 面包基本性质测定
        5.3.7 面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测定及嗅闻分析(GC-O)
        5.3.8 统计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产香酵母的筛选
        5.4.2 酵母的基本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5.4.3 共发酵酸面团的基本性质
        5.4.4 酸面团面包的基本性质
        5.4.5 面包芯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分析
        5.4.6 面包芯关键呈香活性物质成分分析
        5.4.7 感官评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温发酵对旧金山乳杆菌与产香酵母共发酵面包风味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
        6.2.1 菌株、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6.2.2 主要仪器、材料与试剂
    6.3 方法
        6.3.1 酸面团发酵剂的制备
        6.3.2 酸面团面包的制备
        6.3.3 pH、有机酸及菌落数的测定
        6.3.4 发酵剂中代谢产物测定
        6.3.5 面包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测定
        6.3.6 面包感官评定
        6.3.7 统计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发酵温度对酸面团酸化速率的影响
        6.4.2 发酵温度对酸面团中微生物生长速度的影响
        6.4.3 发酵温度对酸面团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6.4.4 发酵温度对酸面团中有机酸含量及发酵商(FQ)的影响
        6.4.5 发酵温度对面包质构的影响
        6.4.6 发酵温度对面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6.4.7 酸面团中总氨基酸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6.4.8 感官评定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附表及附图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挤压技术的简介
    1.2 挤压加工技术的应用
        1.2.1 挤压加工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1.2.2 挤压加工技术的其他应用
    1.3 挤压复配米的研究进展
        1.3.1 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
        1.3.2 复配米营养强化的研究
        1.3.3 复配米品质优化的研究
        1.3.4 复配米的其他研究
    1.4 马铃薯主食化的概述
        1.4.1 马铃薯简介
        1.4.2 马铃薯主食化研究现状
    1.5 肉苁蓉的研究概述
        1.5.1 肉苁蓉的简介
        1.5.2 肉苁蓉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1.5.3 肉苁蓉的药理作用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压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出工艺
        2.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2.3.3 正交试验设计
        2.3.4 质构品质
        2.3.5 吸水指数与水溶性指数
        2.3.6 感官品质
        2.3.7 米汤固形物含量
        2.3.8 千粒重
        2.3.9 试验数据处理
    2.4 试验结果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4.2 正交试验结果
        2.4.3 验证试验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压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设计方法
        3.3.1 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的挤出工艺
        3.3.2 单因素试验设计
        3.3.3 响应面试验设计
        3.3.4 验证试验设计
    3.4 质构品质
    3.5 吸水指数与水溶性指数
    3.6 松果菊苷的含量
        3.6.1 大孔树脂预处理
        3.6.2 松果菊苷测定波长的选择
        3.6.3 松果菊苷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3.6.4 松果菊苷的含量
    3.7 感官品质
    3.8 数据处理
    3.9 试验结果
        3.9.0 松果菊苷的标准曲线
        3.9.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9.2 响应面试验结果
        3.9.3 验证试验结果
    3.10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米饭面包的制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米和面,哪个做主食更健康[J]. 范志红. 保健医苑, 2021(09)
  • [2]基于LingoAce平台的海外低龄儿童一对一线上汉语教学个案研究[D]. 侯丁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中国面食文化在对泰汉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王琰. 广西大学, 2020(07)
  • [4]《智慧树》栏目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D]. 汗左拉·艾则孜. 新疆大学, 2020(07)
  • [5]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D]. 樊菁. 集美大学, 2020(05)
  • [6]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D]. 杨清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改善糖尿病,对药物说拜拜》日汉翻译实践报告[D]. 金莹.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8]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9]旧金山乳杆菌对酸面团面包品质影响机理及面包风味改良的研究[D]. 徐丹. 江南大学, 2019(05)
  • [10]肉苁蓉-马铃薯复配米挤压工艺的研究[D]. 张琪.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米面包的生产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