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舆情监督管理

党报舆情监督管理

一、党报舆论监督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忠原[1](2020)在《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 ——以《三民主义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1941-1945)》文中研究说明抗战时期,作为当时整合各个集团和革命力量的三民主义,得到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各政治势力的普遍认同。国民党出于政治需要,在抗战时期对三民主义的认知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十分重视三民主义这一极为重要的“政治符号”。为了将其一党独裁的集权统治披上合法外衣,国民党以报刊为媒介,对三民主义的战时内涵做出了符合其政治需要的建构与阐释。《三民主义半月刊》的发行正值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认知与践行三民主义的时期。在其刊登的文章中,为了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其在继承发展三民主义的立场上呈现出浓厚的实用性特点。在民族主义方面,其抬高美化三民主义,将孙中山描述为儒家正统的继承者者,以迎合抗战时期文化民族主义思潮,达成其反共产主义的政治图谋;抓住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的契机,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言论反对无产阶级政治理论,以达到其反共的目的。在民权主义方面,与现实中国民党一党专制和蒋介石个人独裁强化的政治现实相呼应,其篡改孙中山的“权能区分理论”,主张加强政府的权能,建设“万能政府”;同时它还鼓吹“一党专制”,排斥包括中共在内的其它党派。在民生主义方面,其放大孙中山民生史观中的消极成分,排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论;在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统制经济”,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营经济,对物价进行管制,结果事与愿违,造成了恶性的官僚资本膨胀和不受控制的物价高涨。《三民主义半月刊》的创办与发行不仅映射出时局的走向和变化的特点,也展现了战时国民党和蒋介石集权与专制的现实。从战时《三民主义半月刊》有关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中,我们可以看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和革命精神的背离以及在意识形态建设层面所存在的缺陷。

杨穆[2](2019)在《《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文中提出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后,三峡移民工作由试点转入全面启动,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三峡移民。从移民工作开始至今,关于三峡移民工作进展、移民工作中的问题、移民生活及社会适应性等问题一直受到媒体的持续关注,成为媒体的聚焦之点。本文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以《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北日报》1992年-2008年间的518篇三峡移民报道为研究样本,探究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如何呈现该议题的,对各个类目进行梳理,如对报道来源、报道时间及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等进行分析,对样本中的典型报道进行新闻图式分析、微观语义结构分析、风格和修辞分析,并总结《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特色及不足。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结合访谈《湖北日报》记者得到的一线采编经验,探究《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经验及启示。本文梳理《湖北日报》在对该议题报道时呈现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征,观察报道特色和不同移民时期报道的变化情况,《湖北日报》对三峡移民议题关注度极高,设立专版专栏报道、关注特殊节点策划系列报道、注重各界意见的反馈并保持与读者互动,同时也存在负面信息的回避、移民角色边缘化、议题深度性不足的问题。结合《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实践经验,观察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为今后其他工程移民报道提供借鉴。相关议题的报道应该注意“契合不同时期移民工作的重心”、“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及时满足社会需要”、“提升移民话语权,加强新闻的人情味”、“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文本可读性”、“正确应对负面消息,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为更好地实现新闻报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起到推动移民工作顺利进展的积极作用。

林娜[3](2019)在《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1931年5月至1948年5月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训政时期,此间中国分为近乎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与三年的国共内战两个主要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此后中国面临的最大议题即为国家重建与社会重组,如何复员遭受多年戡乱破坏的中国是其时多数人所考虑的,战后和平共建更是时年中国民众所普遍要求之所在,在此社会语境下的中国执政党如何建国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报刊媒介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变更密切关联,其依赖于国家的社会环境、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同时,报刊媒介作为历史痕迹的重要载体,其报刊版面刊载内容亦体现着社会脉络的发展变化。1946年至1948年为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期间《中央周刊》作为中国国民党重要党报之一,是中国国民党对外传述中央意旨的重要枢纽,其在宣传中国国民党的政治思想及建设方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的作用,同时亦是中国国民党党中央各项措施意旨的记录者与转述者,对其内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的工作内容及新闻聚焦所在,并有助于了解战后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与矛盾所在,探析抗战胜利后国民普遍要求和平的社会语境下南京国民政府的所实施的各项措施的真实意图。“刊”不同于“纸”,其内容的刊载较客观的新闻报道更偏向于有言论倾向的文章,《中央周刊》作为时年中国国民党唯一的党政周刊,通过对其刊载内容的分析更有助于了解中国国民党对于该党思想理论的宣传与党政方针政策的实施。本文以1946年至1948年出版发行的《中央周刊》为研究对象,以期探讨训政时期中国时事聚焦,其更深层面是以一份国民党机关报为研究介质,以揭示其办报旨趣及其所刊载的时事事件的角度和报道立场,通过分析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党报的舆论聚焦点所在及其刊载内容与经营策略的变化,以期探究该时期随着国共两党内战的不断激化和战争局势的不断变更,国民党在中国所实施的各项政治策略的真实意图及其在中国统治必然溃败的结局。作为媒介存在的报刊,其经营与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社会语境的变化发展影响着报刊新闻政策及报刊事业的经营,《中央周刊》的创办正处“七七事变”爆发一周年之际,救亡图存成为时年中国最为重要的任务,该刊出版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战时动员的话语体系。作为国民党机关刊物,《中央周刊》的发展可追溯至1928年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创办的《中央周报》,其对于《中央周报》“阐扬本党主义,传述领袖言行,宣达中央意旨”的使命既有所继承亦有所发展。《中央周刊》以宣传和传播国民党中央的政治策略方针、理论思想为宗旨,以期向时年中国民众传述国民党中央意旨,其报刊自身的发展变化深受社会实况的影响,同时作为国民党党刊,《中央周刊》在国民党报刊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维护国民党中央统治的作用。本文主要利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的研究办法,以具体的史料为依据分析《中央周刊》具体刊载内容,论证其办报旨趣及时事聚焦内容偏向。《中央周刊》对于时事内容的聚焦是怎样的,其根本立场又是怎样的,不同的编辑人员给《中央周刊》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是学生欲探析的焦点所在。1946年至1948年刊行的《中央周刊》刊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及时事报道,另有较多法律、新闻评论相关专业人士的投稿与意见的刊载,且时有“宪政”、“立宪”、“宪法草案”、“教育”、“共产党”等相关议题的刊载,内容及价值偏向性较强,深刻显示了其作为国民党党报存在的立场,随着国内外战争局势及国共两党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央周刊》在办报方针及内容刊载方面亦有所变化,且日益呈现着与政治思想宣传相偏离的现象,可谓是国民党党报政治舆论宣传失效的表现。同时,与“一党专政”相对应,国民党在新闻事业方面实施了较为严苛的新闻管控政策,其具体内容的刊载深受国民党训政时期战时新闻统治政策的影响。《中央周刊》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刊物,无可避免地处于党派之争的漩涡之中,沾染着党派之争的色彩,负担着宣传中国国民党政治意识的重任,报刊的政治色彩浓厚,根本利益立场坚定不移,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为获取国家的领导权,国共两党之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愈加激烈,值此社会语境下的报刊更是担负着舆论宣传的作用,然随着内战局势的不断变化,国民党势力日益削弱,《中央周刊》等国民党党刊亦在中国大陆亦无生存的空间。最后则是对训政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之后的《中央周刊》做总结性反思。《中央周刊》的停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则是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专制统治政权的溃败,然国民党权力的溃败则是其专制统治的结果。唇亡齿寒,随着国共内战局势的不断变化,国民党势力日渐衰败,其在报刊事业中即为各党报的“难以维持”,不日停刊。作为国民党党报的《中央周刊》,其停刊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作为信息的载录者,新闻媒介在传播讯息的同时亦记录着不同时间新闻事件的报道内容,是历史痕迹的承载者。不同立场的报刊,其内容的选择是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所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报刊,其内容的刊载与发展变化是由不同历史语境下各个利益集团互相争斗的结果。《中央周刊》及其前身《中央周报》前后共刊行近20年时间,自1928年至1948年末,见证与记载了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执政期间的诸多措施。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其内容的刊载与报刊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年中国国民党所实施的各项国家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1946年至1948年所刊行的《中央周刊》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更为深刻地探究时年中国国民党所进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真实意图及最终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政治统治溃败的原因。

丁捷[4](2018)在《“官”、“报”之间:清末新政中的《北洋官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古代到近代,从性质上来看,报刊大致可以划分官报和民报。近代是民报的勃兴和古代官报的衰落时期。而以《北洋官报》为代表的新式官报,在清末最后十年却进入大爆发的时期,成为报刊史上独特的一观。以民报作为参考来看待《北洋官报》,看到的是这份官报的落后性,似乎乏善可陈。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如果把官报纳入从古到今官方传播体系的演变过程之中,《北洋官报》的进步性就凸显出来,并且会启发人们从新的视角去提出问题。《北洋官报》在直隶新政中扮演何种角色?其和清廷、督抚、下级官员、士绅、议会等各种政治势力产生了怎样的互动,建立了怎样的关系?本文的主旨即在探讨新政背景下,《北洋官报》所构建的新型“官”与“报”之间的关系。为了探讨这种新的“官”与“报”关系,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把《北洋官报》的历史划分为兴起、发展、衰落、转变四个阶段,官报和政治关系的分析贯穿在每一个阶段中。具体来说,每一个阶段又大致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展开论述:官报和督抚或者议会的关系如何,官报自身的人事变化如何,官报的财政经济状况,官报本身的栏目或本文改革等等。每一章都对爬罗剔抉得来的零散史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把官报的所作所为放置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去描绘《北洋官报》具体的媒介实践,为分析官报所构建的新型“官”“报”关系打下基础。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了《北洋官报》并非只是一张官报,它从创办伊始就被纳入新政的有机系统中,其扮演着多种角色。它是新闻的报道者,承担报纸基本的告知功能;还是公文的传递者,成为政府信息传递机关;还增编宣讲用的白话报,担当社会教育的角色;它还通过赢利来援助学堂,充当慈善者的角色;并在救灾等公共事务中募集捐款,成为社会公益的鼓动者。《北洋官报》承担多种角色,说明了它和当时的经济政治改革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了新型的官报和政治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简单概述为:官报依靠政治力量获得初始资金,利用这笔资金和政治上的派销特权,实现自我经济独立和盈余,并反哺当时的改革。但是这种关系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现会影响官报和政治的关系,比如谘议局成立后,想斩断官报和政治的密切关系,要求督抚取消官报的政治特权。作为自救,《北洋官报》反而加深了对政治的依附,并于民国成立后不久归并直隶行政公署。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依托最新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北洋官报》和《袁世凯全集》等资料,完整地呈现《北洋官报》从创刊到进入民国后转变为公报的历史过程,丰富了对于这份报纸的研究;二是从媒介实践的研究路径出发,把《北洋官报》纳入清末政治改革的宏观视野中,分析其和政治之间的互动,梳理出新的“官”“报”关系模式。

梁德学[5](2017)在《《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文中认为在近现代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由于日人报纸的“垄断”特性,供职于此类报纸的中国报人群体也因之成为近现代东北报人的主体。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影响基本形塑了近现代东北新闻史的大体形态。中国东北地区最南端一隅,是被俄日先后占据的关东州租借地。由于日本侵占该地区长达四十年(1905-1945),此间日人报刊一家独大且数量可观,租借地内的公共舆论完全为日人报纸独占,这里也成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从未真正出现过近代国人报刊的商业繁盛地区。在该地区,一支重要的中国报人力量来自一份名为《泰东日报》的日人报纸。《泰东日报》创刊于1908年,终刊于1945年,历37年,是日人在华经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由于《泰东日报》在关东州及整个东北地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较大读者群,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报章言论和新闻叙事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涵化”着整个东北国人精神,在传播和建构殖民文化中曾起过“积极”作用。但严格来说,他们面对日本侵略,国人的精神抵抗也一直保持着、继续着。他们利用有限度的自由和独立空间,以《泰东日报》为阵地,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坚守爱国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日人报纸殖民话语的一种“解构”。本文以《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发掘新史料,并将星散于各类既有文献中的史料进行汇集整理,对存在错讹的史料加以甄别,从细微处发现线索,从最基础的人物发掘、名姓考辨、生平梳理入手,力求能够严谨、准确地摹画出《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基本“样貌”。以此为前提,深入探究《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在传播传统文化、建构或解构殖民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殖民处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国家认同。本文开篇为绪论,介绍了本次研究缘起、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历史分期和所用史料做了说明。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考证了近代关东州报业概况与《泰东日报》概况(包括报人群体概况),藉此为后续章节提供背景支持。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文核心章节,进入有关《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具体研究:第三章研究金子雪斋主持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涉及中国报人如何形塑《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私谊网络与公共网络、对爱国运动的声援、此时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等;第四章主要关注转折时期《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的活动情况;第五章重点分析“九一八”事变后《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转型、话语风格的“突变”、新闻业务能力的呈现等;第六章主要考察战时新闻体制下《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的公共言论表达、文人心态及表现、战争时期的家国认同等;第七章为全文末章,考察日本战败初期及《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由于相关史料匮乏,本文仅能依据史料实际保存情况结构第三至第七章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前后章节间的逻辑衔接与结构合理性。此一点,是本次研究的缺陷之一,也是一种无奈。研究发现,《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的报章文字中蕴含着极为隐晦、复杂的民族情感——他们承受着殖民压抑,却始终无法割断民族性。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特殊群体,他们真实的精神世界远比后人想象的情形远为复杂。首先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业务水准和职业认知;其次应肯定的是《泰东日报》中国报人为关东州华人同胞声张权益所作的努力;三是几代《泰东日报》中国报人完整地记录下了关东州租借地社会、政治、文化及经济状况,让我们得以看到,在殖民体系内部,被殖民者的选择空间相当大,其活动也多种多样,其精神世界异常复杂。概而言之,生存于日本在中国大陆殖民程度最深的地区,又谋食于日本人所经营的报纸,《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群体无法摆脱某种“原罪”。然而,当尽量避开政治与道德评判所带来的干扰,从其写作或编辑的浩繁文字中去捕捉这个“没有历史”的群体被掩盖的生命痕迹时,我们发现,他们竟如此鲜活地存在于那个阴暗的历史时空。在关东州租借地,与日人共事并不完全是人们从道德或民族主义方面考虑的问题,它有着十分复杂的解释维度。

李超[6](2016)在《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人民日报》评论版为例》文中提出当下,新的传播环境、新的媒介格局、新的舆论生态环境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曾几何时,党报的新闻评论在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疏导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舆论环境变化,各级党委机关报发行锐减,读者流失,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乏力。面对严峻挑战,党报如何坚守阵地,应势而变,通过党报的新闻评论拨云见日,激扬正气,壮大主流声音,发挥“金话筒”优势,更好地传递主流价值观念,搭建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舆论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人民日报》近年创办的评论版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个案研究、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依据,从题材选择、栏目设置、作者构成、评论意图、文风改变等方面探究评论版的特征,证实了《人民日报》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发挥党报的喉舌功能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笔者还通过分析《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创新举措,探寻出《人民日报》应对复杂环境的舆论引导路径:比如,依托多元化的评论栏目,实行差异化引导;对重大政治话题,系列评论持续跟进;对重大突发事件,以理性分析解疑释惑,凝聚舆论共识;面对社会热点,以主流价值观研判利弊,引领舆论。当前,党报新闻评论的发展面临各方压力,例如,受到来自网络舆论场、党报新闻评论刻板印象以评论员队伍多重因素制约。为了提升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党报新闻评论要注重创新互动模式,打通两个舆论场;消解党报评论刻板印象,提高评论吸引力;树立党报评论“共同体”意识,构建党报评论“国家队”。坚持以党性、导向性、“喉舌论”为核心理念,实践党媒姓党,强化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力。

姜翠英[7](2013)在《媒介新生态下地市级党报发展路径探究 ——以《咸宁日报》为个案》文中指出传播媒介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社会转型的历史场域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改变着传播媒介的生态环境。时下,一方面中国政治民主化程度提高、经济日益开放,市场规律的调控更加明显;另一方面新媒体风头强劲,打破了原有的媒介市场格局,影响力逐步提升,为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媒介市场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长期依靠财政拨款的党报不再具有竞争力优势、市场萎缩、影响力减弱。《咸宁日报》作为湖北省咸宁市市委机关报,担负着宣传当地政府重大方针政策和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这种处于中国党报系统中“三级办报”最基层,也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在媒介新生态下,由于受到自身城市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观念滞后等方面的局限,他们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媒介白热化竞争的情境下,新闻报道形式和版面编排难以满足受众需求;报社内部经营管理模式老化;地方广告份额缩减,并难以扩大;数字化、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报业集团组建困难等。近年来《咸宁日报》积极的面向受众,变革新闻生产,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显着提升;及时接受新事物,拓展数字化媒体;立足本土,实施品牌策略,收获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勇敢的面对市场竞争,发展产业,壮大实力;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效率。在与时俱进中,《咸宁日报》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孙健[8](2012)在《民国时期报刊客观性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西方,客观性不仅是一种报道规则,还是一种职业理想。那么,在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高潮时期,这种客观性思想是否出现过?这一思想在西方客观性思想传入之前是一种什么状态?西方客观性思想的传入对其有什么影响?它在民国时期是如何发展的?这一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怎样的关系?发展趋势如何?笔者希望能够抓住“客观性”理念的变迁过程,将当时的报业融入社会体系之中,从而能够对上述问题做一个基本的回答。文章最主要的创新有两点:第一,文章对客观性在民国报业中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探寻,并对其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思考。之前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系统关注很少。第二,客观性思想具体到不同的报人、报刊,表现有所不同,却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甚至在表述上也未必用“客观性”的说法,文章对这些零散的、隐藏的思想进行了挖掘。论文具体章节要点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民国时期的传媒生态,对民国前后报业发展的条件进行了介绍。在宏观上,主要条件有:政治上,封建制度解体,政治民主化初步发展;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的繁荣;社会上,家庭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瓦解,人际关系开放化;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等,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在微观上,科技方面,印刷/交通/电报等技术的推动,新的媒介技术营造出新的制度环境;社会多变动,信息需求大。第二章描述了客观性思想在中国的早期发展,介绍了王韬、汪康年等人的客观性报刊思想。同时对于有闻必录这一在中国出现的独特的报界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一种扭曲的报刊客观性思想。随后对早期报刊客观性思想的特点作了分析。第三章介绍了客观性报刊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盛行。这一时期,中国早期的传播学理论开始出现,徐宝璜、邵飘萍等人从学理方面对客观性思想作了一些研究和介绍。史量才主持的《申报》和张季鸾主持的《大公报》成为了中国报刊客观性思想和实践发展的高潮,然而亦存在缺点和不足,文章也对其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展现了国民党新闻统制下的报业生态,在这一新的报业生态下,客观性赖以发展的自由报业环境受到侵损,客观性的报刊思想开始出现衰落的趋势。随着抗战的结束,国民党的新闻统制进一步加强,民营报业逐渐走向衰落,客观性报刊思想逐渐终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报理论,把报纸作为党的喉舌,坚持全党办报,坚持党性原则。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中,真实、客观这些客观性的本质原则,一直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所坚持,客观性原则获得了一种新生。总之,客观性作为一种报业准则,产生于特定的报业环境之中,需要在适合的土壤之中才能为继,并且在不同的报业环境下,客观性也会有着不同的特点。然而,由于新闻与政治的交合,以及报人自身价值观、知识结构等原因,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而存在的。

李鹏[9](2006)在《论地市党报的创新 ——从《莱芜日报》看地市党报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地市党报如何通过创新应对众多媒体的竞争与挑战是关系其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迄今为止,论述地市党报创新的论文也已不少,但依据检索看,大多论文是对某一方面的探讨,非常零碎,且大多论文探讨的时间停滞在新世纪前。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样本分析调查的方法,以《莱芜日报》为研究对象,结合众多地市党报的具体实践,对新世纪以来地市党报媒体的现状、特点及发展创新方向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 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论,简述了《莱芜日报》新世纪以来面临的媒体竞争及创新成果;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地市党报媒体的地位、特点及当面面临的新形势;第三部分为重点,从地市党报的定位、新闻宣传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地市党报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措施;第四部分强调大力进行地市党报的广告创新;第五部分论述地市党报发行及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创新,壮大党报实力,为进一步巩固党的舆论阵地,做大做强报业夯实基础。第六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了简要总结。期望“一管之见”能对当前和未来地市党报的竞争发展研究有所助益。

钟潮,徐文霞[10](2004)在《《新闻知识》2004年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二、党报舆论监督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报舆论监督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 ——以《三民主义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194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前史回顾
        (一) 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研究
        (二) 有关抗战时期国民党舆论宣传研究
        (三) 战时国、共、伪三方的三民主义理论以及论战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民主义半月刊》概说
    第一节 刊物诞生之际的时局背景
        一、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消极认知与践行
        二、三青团的创建与三民主义理论的宣传
    第二节 刊物的创办与发展
        一、刊物的创办及宗旨
        二、经费来源与刊物发行
        三、作者群体分析
第二章 对民族主义的歪曲
    第一节 对三民主义的儒化
        一、蒋介石对孙王学说的调和
        二、贺麟与三民主义研究的“回归传统”
    第二节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的舆论攻势
第三章 对民权主义的背离
    第一节 对“权能区分”理论的探讨
        一、“以权能区分补救分权制衡之弊”
        二、对“期成宪草”与“五五宪草”的评判
    第二节 围绕战时政党问题的争论
        一、维护一党制,反对多党制
        二、对党治与民主的混淆
第四章 对民生主义的篡用
    第一节 以民生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
        一、对阶级斗争论的批判
        二、用民生主义置换共产主义
    第二节 民生主义旗帜下的经济政策
        一、力主统制经济
        二、管制物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2)《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问题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样本选取与类目建构
    1.1 研究对象
        1.1.1 三峡移民报道的界定
        1.1.2 媒体选择及分析单位
    1.2 样本选择
        1.2.1 样本的选取理由
        1.2.2 样本的时间范围
        1.2.3 样本的获取方法及原则
    1.3 类目建构及其原则
第二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分析
    2.1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形式层面分析
        2.1.1 报道时间及数量
        2.1.2 报道来源
        2.1.3 报道版面、篇幅及标题显着度
        2.1.4 报道配图
        2.1.5 报道体裁
    2.2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内容层面分析
        2.2.1 报道主题
        2.2.2 报道倾向
        2.2.3 报道重心
        2.2.4 报道地区
        2.2.5 标题及评价性报道关键词
第三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3.1 话语分析的样本选择
    3.2 新闻图式分析
    3.3 微观语义结构分析
    3.4 风格和修辞分析
        3.4.1 词汇语句具有积极指向性
        3.4.2 语言生活化,叙事故事化
        3.4.3 多使用引语及数字
第四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特色与不足
    4.1 特色分析
        4.1.1 设立专版专栏报道
        4.1.2 关注特殊节点,策划系列报道
        4.1.3 注重各界意见反馈,保持与读者互动
    4.2 存在不足
        4.2.1 负面信息的回避
        4.2.2 移民角色边缘化
        4.2.3 议题深度性不足,文本可读性不强
第五章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5.1 《湖北日报》三峡移民报道的实践经验
        5.1.1 选题来源及报道主题
        5.1.2 报道立足点及社会功能
        5.1.3 拓展与丰富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报道的内容
    5.2 对其他工程移民报道的启示
        5.2.1 报道契合不同时期移民工作的重心
        5.2.2 围绕社会关注热点,及时满足受众需要
        5.2.3 提升移民话语权,加强新闻“人情味”
        5.2.4 创新报道形式,增强文本可读性
        5.2.5 正确应对负面消息,做好舆论引导与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创刊的历史语境探讨
    第一节 训政阶段新闻较自由化发展
        一、抗日战争期间“新闻封锁”制度的实施
        二、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追求新闻自由
        三、新闻事业朝自由化发展
    第二节 训政时期的'一党专政'与预备立宪
        一、训政时期国民党'以党治国'与'一党专制'
        二、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合作
        三、训政到宪政国家体制的变更
    第三节 抗战胜利前后中国的国家重建与社会重组
        一、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新形势
        二、抗战胜利后亟待复兴的国内政治与经济
        (一) 国外力参与下的中国重建
        (二) 国共两党的“合商共建”
        三、战后国内经济基础的恢复与发展
第二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在国民党报刊体系中的地位分析
    第一节 《中央周刊》历史脉络阐述
        一、《中央周刊》对《中央周报》的沿袭与发展
        (一) 继承《中央周报》办报使命
        (二) 沿袭《中央周报》版面编排
        二、《中央周刊》自身发展历史及经营性质分析
        (一) 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中央周刊》的发展
        (二) 《中央周刊》经营方式分析
    第二节 《中央周刊》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报刊体系地位探析
        一、战后南京国统区国民政府党报系统探讨
        (一) 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国民党党报体系
        (二) “点对面”辐射状党报网络体系
        二、《中央周刊》与战后国民党其他党报的紧密联系
        (一) 大量刊载其他国民党党报的征订广告
        (二) 办报人员及作者群体的互动性
    第三节 《中央周刊》历任社长及来稿作者群体研析
        一、《中央周刊》历任社长兼主笔人员分析
        (一) 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周刊》社长人事变动
        (二)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周刊》社长的变更
        二、《中央周刊》主要作者群体分析
        (一) 党政机关人员政论性文章
        (二) 各界知名人士专业性文章
        (三) 读者群体来信杂论性文章
第三章 新闻统治政策延续下的《中央周刊》(1946-1948)刊载内容分析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新闻统治政策的实施
        一、呼吁新闻自由与战时新闻学兴起
        二、新闻统治政策下的新闻管控
        三、战后新闻统治政策的依旧执行
    第二节 新闻统治政策持续影响下《中央周刊》(1946-1948)刊载的内容分析
        一、“动员戡乱实施宪政”
        二、刻意报道所谓中共“罪行”
第四章 《中央周刊》(1946-1948)内容报道及其办报旨趣探究
    第一节 《中央周刊》(1946-1948)版面栏目设定及其意义分析
        一、版面编排及特定内容呈现
        (一) 常规性专栏版面的设立
        (二) 特殊时期特殊专栏议题的呈现
        二、专栏版面设置的意义分析
        (一) 板块化的新闻报道
        (二) 引导读者聚焦舆论事件
        (三) 传达中央意旨与政治意识
    第二节 《中央周刊》(1946-1947)文章内容类型及意义分析
        一、下达中央意旨传述国民党党中央政治策略
        二、专载各界知识精英有关政策的见解文章
        三、刊载文艺作品刊载内容多样化
        四、专栏刊载读者来信
    第三节 《中央周刊》(1946-1948)的新闻聚焦及其导向
        一、报道内容镜射国民党新闻焦点
        (一) 战后国家重建与复员
        (二) 聚焦立宪与宪政的实施
        (三) 亲美外交及国民政府改组
        (四) 日渐严重的通货膨胀
        (五) 积极开展反共宣传
        二、内容报道背后的意义探讨
        (一) 借宣传国民党法令政策引导民众意识
        (二) 诋毁共产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
        (三) 竭力刻画国民党正面形象
第五章 《中央周刊》的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央周刊》的发展与衰败
        一、《中央周刊》的报刊经营策略分析
        (一) 借宣传中央法令政策之由引导民众思想意识
        (二) 专栏版面登载新闻内容
        (三) 提升报刊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四) 刊载内容视线投射国内外
        二、《中央周刊》停刊原因探讨
        (一) 内战语境下国民党党报自主化经营的失败
        (二) 国民党在大陆溃败情形下办报阵地的转移
    第二节 《中央周刊》的历史价值评价
        一、呈现中国国家与社会变化的轨迹
        二、宣传各项建国方案掩饰专制独裁之心
结语
    一、实施全面党化媒介平台
    二、教化民众思想的工具
    三、“假宪政,真独裁”的鼓吹者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报纸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官”、“报”之间:清末新政中的《北洋官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晚清报刊史研究
        1.2.2 晚清媒体与政治研究
        1.2.3 晚清舆论研究
        1.2.4 清末官报研究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新式官报的溯源与早期实践
    2.1 “官—民”人际传播体系溯源及其危机
    2.2 邸报传播体系的构建及其不足
    2.3 从补充到赘疣——官方传播体系在晚清的不适应
        2.3.1 对新报的补充
        2.3.2 从补充到“疣赘”
        2.3.3 晚清士人官方传播的改进建议
    2.4 清廷的调适——清末中央和地方创立官报的尝试
        2.4.1 《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最早的新式官报
        2.4.2 《时务报》改官报的尝试及其失败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新政改革与《北洋官报》的创办
    3.1 庚子事变后官报思想的复活
        3.1.1 晚清大员办理官报的谏言
        3.1.2 清廷和民间的反应
    3.2 《北洋官报》的创办
        3.2.1 袁世凯创办北洋官报的动机
        3.2.2 创办初期袁世凯广揽人才
        3.2.3 创办初期的资金来源
        3.2.4 印刷业务的兴盛
        3.2.5 内部组织的建立及其评价
    3.3 《北洋官报》初期的栏目设置
        3.3.1 新闻栏目的设置
        3.3.2 图片栏目的设置
        3.3.3 评论的兴起
    3.4 初涉新政:创刊初期的新政报道
        3.4.1 新政开始:破旧
        3.4.2 新政构建:立新
        3.4.3 报道外省新政营造舆论
        3.4.4 翻译日本文章以资参考
    3.5 本章小结
4 袁世凯督直时期《北洋官报》的发展
    4.1 《北洋官报》报人群体的变动
    4.2 新政的报道文体与报道偏向
        4.2.1 报道文体——文体形式的多样性
        4.2.2 报道偏向——作为“精神奖励”的官报
        4.2.3 辟谣——官报对于新政的维护
    4.3 《北洋官报》附刊的演变与白话文转向
        4.3.1 附报的出现:学报的兴起和演变
        4.3.2 语体的变革:从文言到官话
        4.3.3 官话和白话的并行
        4.3.4 图片配图与白话文解说
    4.4 增加论说:袁世凯对《北洋官报》的第一次改革
        4.4.1 书册式到单张式再到书册式
        4.4.2 袁世凯的不满和官报的第一次改革
    4.5 突出公牍:袁世凯对《北洋官报》的第二次改革
    4.6 推动清廷立宪和地方自治
        4.6.1 反驳中国不能立宪之说
        4.6.2 敦促清政府加快立宪进度
        4.6.3 天津试办自治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4.7 本章小结
5 遭遇危机:直督的变动和《北洋官报》的衰落
    5.1 直督的变化和《北洋官报》人事的变迁
    5.2 “官纸归并官报”引发的风波
    5.3 “取缔北洋官报局”一案引发的纷争
        5.3.1 顺直谘议局对《北洋官报》的责问
        5.3.2 清廷政治改革成《北洋官报》的救命稻草
        5.3.3 两次风波与清末新政的关系分析
    5.4 作为“文书”的《北洋官报》的改革
        5.4.1 官报内容的变革
        5.4.2 官方发行方式的转变
    5.5 宪政背景下《北洋官报》的报道特点
        5.5.1 对于天津议事会所议事件的报道
        5.5.2 《北洋官报》对于谘议局议案的相关报道
        5.5.3 介入防疫救灾等公共事务
    5.6 本章小结
6 由官报到公报:《北洋官报》的转变
    6.1 动荡局势下《北洋官报》的舆论处置
    6.2 从晚清到民国的顺利转变与舆论特点
        6.2.1 由官报到公报的顺利过渡
        6.2.2 《北洋公报》的内容安排和评论分析
    6.3 《直隶公报》:独立性的完全丧失
        6.3.1 印刷和编辑业务的分开
        6.3.2 北洋印刷局的继续经营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官”“报”关系的独特形态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表格索引
附录二 :图片索引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报人
        二、日人报纸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一、《泰东日报》报史与报人研究
        二、近现代东北国人“国家认同”研究
    第四节 分期与史料
        一、历史分期
        二、所用史料
第一章 关东州:日人在华办报的区域样本
    第一节 日文报纸出现及相互竞争
    第二节 英文报纸创办与经济类报纸兴起
    第三节 日人对关东州中文报业的垄断
    第四节 日本战败与日人报业退场
第二章 《泰东日报》及其报人群体概述
    第一节 《泰东日报》概述
    第二节 《泰东日报》报人群体概述
        一、日本报人群体
        二、中国报人群体
第三章 1908-1925:金子雪斋时代中国报人的独立精神与爱国立场
    第一节 初代社长金子雪斋对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奠定
        一、金子雪斋其人
        二、经营《泰东日报》的风格与特征
        三、予以中国报人独立言论空间的思想根源
    第二节 创刊初期《泰东日报》中国人员考述
    第三节 傅立鱼入社与《泰东日报》“华人风骨”的形成
        一、关于主持笔政时间的考证与辩误
        二、报章言论与中日“亲善”观
        三、主持笔政期间的政治与社会活动
        四、在报纸“华人风骨”形成中的作用
    第四节 私谊网络与公共交往:中国报人的聚合及组织化
        一、私谊网络
        二、公共交往
    第五节 中国即“吾国”:中国报人与《泰东日报》国家认同
        一、“中国认同”之表征
        二、“中国认同”之成因
    第六节 对爱国运动的同情与声援:以五卅报道为例
        一、呈现沪案的论调、样态与策略
        二、无法回避的“正凶”——日本
        三、对东北爱国群众运动的声援
第四章 1925-1931:转折期中国报人生存环境恶化与国共两党报人活动
    第一节 金子雪斋离世后中国报人生存境况
    第二节 关东州本土第一代职业报人退场:以毕乾一为中心
        一、毕乾一报人生涯概述
        二、入社初期的“游戏文字”
        三、报章言论与文学作品中的“省籍”意识
    第三节 中共满洲省委建立前后地下党报人的活动与影响
        一、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建立前非采编人员的党团活动
        二、创建中共满洲省委大连特支的核心力量
        三、编辑局长陈涛及其所网罗的中共报人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与呈现
        五、“普罗文学”的有益尝试
    第四节 国民党报人在《泰东日报》的活动
第五章 1931-1937:中国报人对日立场“转变”与新闻业务领域拓展
    第一节 中国报人群体结构的历史转型
    第二节 殖民话语转向:以伪满洲国“建国”报道为例
        一、“他者叙事”与“殖民话语”
        二、他者叙事的权力逻辑
        三、呈现“他者”的方式选择
        四、难以调和的叙述冲突
        五、失真的“他者”形象
    第三节 到“宗主国”去:中国报人的日本之行及游记
        一、中国报人访日活动概述
        二、吕仪文、李永蕃及毕殿元的访日之行
        三、访日行记中的多重隐喻
    第四节 以社会新闻为特色的本埠新闻采编活动
        一、中国报人本埠社会新闻采编活动概述
        二、“大连摩登”:中国报人记录下的殖民都会图景
        三、从社会新闻采编管窥中国报人职业素养
    第五节 在副刊繁盛期:毕殿元与他主编的五种副刊
        一、从《儿童》入社
        二、彰显“健康美”的《体育双周》
        三、《文艺》及其衍生的《文艺周刊》与《群星》
第六章 1937-1945: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灰暗时代
    第一节 战时体制下中国报人的生存境遇
    第二节 置身于殖民统治下的公共言论表达
        一、为“宗主国”殖民侵略制造“正义”舆论
        二、战争动员与实用主义“节义观”生产
        三、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体验与传播
        四、质疑殖民当局施政并为华人利益发声
    第三节 殖民霸权与战争阴影下的文人心态
        一、对殖民“宗主国”的畏羡与顺应
        二、“东亚共荣”的欲念与幻想
        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矛盾背后的自我贬抑
        四、傀儡、边缘人与旁观者
    第四节 日治末期中国报人的国家认同
    第五节 报人身份的文学表达:以赵恂九小说创作为中心
        一、作为报人的赵恂九
        二、报人工作之余的小说创作活动
        三、文学书写中的报人印痕与被殖民者精神印记
第七章 日本战败后中国报人的抉择与命运
    第一节 重归祖国:“8·15”至停刊期间中国报人活动情况
        一、按苏军指示接管《泰东日报》
        二、参与维持大连地方秩序
        三、在国共两党之间抉择
    第二节 《泰东日报》停刊后中国报人的彷徨与隐迹
        一、参与创办大连市政府与市委机关报
        二、1946 年后部分报人的“逃离”与隐迹
结论
附录:《泰东日报》中国社员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人民日报》评论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舆论引导研究现状
        1.2.2 党报新闻评论研究现状
        1.2.3 关于对《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舆论引导
        2.1.1 舆论引导内涵
        2.1.2 舆论引导面临的新形势
    2.2 新闻评论
        2.2.1 新闻评论的定义
        2.2.2 党报新闻评论的传统
3 《人民日报》评论版研究
    3.1《人民日报》评论版演变过程
    3.2《人民日报》评论版显性特征
        3.2.1 题材丰富,选题趋向多元化
        3.2.2 作者覆盖官、学、民,官方声音占主导
        3.2.3 栏目表现形式多样化
    3.3《人民日报》评论版隐含逻辑特征
        3.3.1 评论意图以赞许、建议为主
        3.3.2 文风改进,可读性更强
        3.3.3 创新栏目表现形式,诙谐生动
4 《人民日报》评论版的舆论引导路径
    4.1 对舆论引导的溯源
    4.2 常规性事件舆论引导路径
        4.2.1 依托多元化的评论栏目,实行差异化引导
        4.2.2 系列评论持续跟进,提升舆论引导规模效益
    4.3 非常规性事件舆论引导路径
        4.3.1 突发事件:以理性分析解疑释惑,凝聚共识
        4.3.2 社会热点事件:以主流价值观念研判利弊,引领舆论
5 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困境与对策
    5.1 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困境
        5.1.1 网络舆论场的冲击导致观点引导权式微
        5.1.2 受众对党报的刻板印象致舆论引导乏力
        5.1.3 各级党报评论部协同力有待提升
        5.1.4 敏感议题偏少致舆论引导乏力
    5.2 《人民日报》评论版舆论引导力的提升策略
        5.2.1 以互动互赢模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5.2.2 消解刻板印象,提升舆论引导力
        5.2.3 树立“共同体”意识,打造党报评论“国家队”
        5.2.4 强化监督,积极应对,提升舆论引导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7)媒介新生态下地市级党报发展路径探究 ——以《咸宁日报》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从微观层面探讨具体的新闻业务
        1.3.2 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地市级党报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1.4 概念界定
        1.4.1 媒介新生态
        1.4.2 新媒体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咸宁日报》所处地区媒介新生态透析
    2.1 《咸宁日报》所处的政策环境分析
        2.1.1 政策法规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深入
        2.1.2 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加快,新闻报道体制转变
    2.2 《咸宁日报》所处的经济环境分析
        2.2.1 经济体制改革,传媒市场日益开放
        2.2.2 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居民购买力提高
        2.2.3 区位优势显现,媒体发展后劲十足
        2.2.4 城镇化加快,房地产广告成为“新宠”
    2.3 《咸宁日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2.3.1 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并存
        2.3.2 居民素质提高,参与意识增强
        2.3.3 地域文化凸显,媒体品牌打造
    2.4 媒介技术环境变化—新媒体异军突起
第三章 媒介新生态下《成宁日报》的改革创新
    3.1 面向受众,变革新闻生产
        3.1.1 转变新闻报道形式,加大民生新闻和舆论监督的力度
        3.1.2 品牌经营策略: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栏目
        3.1.3 加强媒体融合,“全覆盖式”报道
    3.2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效率
    3.3 发展经营实体,壮大实力
        3.3.1 发展产业
        3.3.2 开拓广告业务
第四章 目前《咸宁日报》面临的发展困境
    4.1 报社整体经营管理模式老化
    4.2 新闻与宣传、市场之间冲突明显
    4.3 地区内媒体竞争激烈,广告份额缩减
    4.4 版面受限,急需全面扩版
第五章 同类地市级党报创新发展对策
    5.1 立足本土特色,打造亮点民生栏目
    5.2 依托地域文化,发展传媒产业
    5.3 寻求党报形态多样化,发展数字化媒体
    5.4 创新经营模式,走特色集团化道路
        5.4.1 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整合力
        5.4.2 明确产权关系,强化资本运作
        5.4.3 探索科学管理,培养人才
        5.4.4 尝试报业联合,提高竞争力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民国时期报刊客观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概念梳理
    三、 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五、 本文创新与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传媒生态
    第一节 民国前后报业发展的条件
        一、 宏观条件
        二、 微观条件
        三、 小结
    第二节 民国建立前后的报业发展状况
        一、 报业整体结构状况
        二、 报刊业务与经营
        三、 传媒制度环境
    第三节 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形成与客观性思想
        一、 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嬗演
        二、 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传入
        三、 中国报刊自由主义理念的形成
        四、 自由主义的报刊之于客观性思想
第二章 客观性思想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自由独立的报刊思想
        一、 王韬的客观性报刊思想
        二、 汪康年的客观性报刊思想
        三、 梁启超的客观性报刊思想
    第二节 有闻必录:扭曲的报刊客观性思想
        一、 有闻必录
        二、 有闻必录与客观性
    第三节 早期报刊客观性思想的特点
        一、 理论与实践上的冲突
        二、 作为工具与策略的客观性
第三章 客观性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盛行
    第一节 客观性思想的学理研究
        一、 徐宝璜:全面且无偏向
        二、 邵飘萍:报纸应是“社会第三者”
    第二节 黄远生的客观性思想与实践
        一、 报刊应为平民服务,主持正论公理
        二、 真实
        三、 客观
        四、 不党之言
    第三节 申报(史量才时期)的客观性思想与实践
        一、 独立办报的思想
        二、 史家办报
    第四节 大公报的客观性思想研究
        一、 文人论政的独立报刊
        二、 四不主义
        三、 国家中心主义统摄下的客观性办报观
        四、 大公报的客观性思想之于西方专业主义
第四章 客观性思想的衰落与终结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政策与客观性
        一、 国民党的新闻统制
        二、 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空间
        三、 国民党新闻统制之于客观性思想
    第二节 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与客观性的终结
        一、 国民党新闻统制的加强
        二、 对国民党新闻统制的抗争
        三、 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
    第三节 无产阶级报刊理论的形成
        一、 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演迁
        二、 中国共产党对客观主义的批判
        三、 中国共产党对客观性本质的肯定
结语
    一、 中国的报刊客观性思想之于西方
    二、 客观性:一个崇高的理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后记

(9)论地市党报的创新 ——从《莱芜日报》看地市党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地市党报媒体的地位、特点及面临的新形势
    第一节 地市党报竞争的优势
    第二节 地市党报竞争面临的挑战与不利因素
第二章 地市党报突出重围,做大做强必须走向创新
    第一节 明确地市党报的创新定位
    第二节 加强新闻内容的创新
    第三节 大力进行新闻编排形式上的创新
第三章 地市党报的广告创新
    第一节 地市党报广告创新的优势
    第二节 地市党报广告创新的阻力与困难
    第三节 广告创新的策略与建议
第四章 强化地市党报发行及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创新
    第一节 努力推进党报发行创新
    第二节 推进报业产业化发展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党报舆论监督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战后期国民党对三民主义的话语建构 ——以《三民主义半月刊》为中心的探讨(1941-1945)[D]. 刘忠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湖北日报》三峡工程移民报道研究[D]. 杨穆. 广西大学, 2019(01)
  • [3]训政时期国民党报刊的舆论聚焦及展示 ——以《中央周刊》(1946-1948)为中心[D]. 林娜. 安徽大学, 2019(07)
  • [4]“官”、“报”之间:清末新政中的《北洋官报》研究[D]. 丁捷.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5]《泰东日报》中国报人研究(1908-1945)[D]. 梁德学. 吉林大学, 2017(07)
  • [6]党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研究 ——以《人民日报》评论版为例[D]. 李超. 重庆大学, 2016(03)
  • [7]媒介新生态下地市级党报发展路径探究 ——以《咸宁日报》为个案[D]. 姜翠英. 西北大学, 2013(S1)
  • [8]民国时期报刊客观性思想研究[D]. 孙健. 上海大学, 2012(05)
  • [9]论地市党报的创新 ——从《莱芜日报》看地市党报发展[D]. 李鹏. 山东大学, 2006(12)
  • [10]《新闻知识》2004年总目录[J]. 钟潮,徐文霞. 新闻知识, 2004(12)

标签:;  ;  ;  ;  ;  

党报舆情监督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