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你的聪明翅膀——来自班改实验区的声音

释放你的聪明翅膀——来自班改实验区的声音

一、放飞灵动的翅膀——来自课改实验区的声音(论文文献综述)

吴薇娟[1](2021)在《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B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探究式学习活动正逐渐成为大中小学的重要教学形式,但探究式教学活动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中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始终处于较薄弱环节。然而,打击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且幼儿具有敲敲打打的天性,因此适宜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但在幼儿园常规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以“机械操作”、“简单模仿”为主,这违背了幼儿园音乐教育所提倡的“激发幼儿创造力表现”的宗旨。本研究期望从幼儿对音乐的探究表现力出发,聚焦现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忽视音乐探究力的问题,对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教学进行研究,以此总结在探究式打击乐教学中提升幼儿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本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随机选择上海市一所公办幼儿园两个大班的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三轮探究式打击乐教学活动的实施,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究性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评价。同时,深入研究如何通过探究式打击乐活动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欣赏感知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表现,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的发展,获得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经验。最后,研究者将在整个行动研究实施后,对三轮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利用《幼儿打击乐即兴能力评价量表》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幼儿在此次研究实施中的探究能力发展情况,并反思此次研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对整个研究方案进行调整,从而提出在打击乐活动中有效促进幼儿探究能力提升的实施策略:第一,教师应调整常规教学活动的课程设置,强调幼儿主体地位,改善师幼互动形式,合理安排并优化设计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第二,教师应重视幼儿音乐要素的理解以及音乐活动中探究成分的比重,兼顾个体差异,力求幼儿音乐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共同发展;第三,教师需关注幼儿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最后,研究者对整个行动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庞玉玲[2](2020)在《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实行新教育实验的学校逐渐增多,朱永新教授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的重要概念与理论的核心思想对学校教学行动管理意义重大。截至2019年7月,新教育实验已经惠及560多万的师生。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及学校的发展趋势用实力证明了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涵盖:“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其中以“营造书香校园”、“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为先锋,对国家新时代教育改革意义重大。新教育实验视域下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改革性、先进性、行动性,符合新时代教师和学生健康成长的规律。在教学行动中注重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起点,掀起营造“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新教育变革的旋风。然而任何教育实验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合理化管理对策,发挥领导管理优势,促进行动管理进展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地方学校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分析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总结优秀成果归因,取其精华,贡献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的个案研究成果,分享行动管理的宝贵经验,探究行动管理中三层管理者的力量。希望与通辽市各小学共享榜样力量,迅速惠及通辽市广大中小学师生。以地方榜样带动地方教育,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学校管理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细做好真正接地气的地方教育事业。

赵亚会[3](2017)在《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三位齐鲁名校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学校质量的高低必然有赖于校长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由此可见,校长个人的能力素质绝不仅仅是校长个人的问题,而是关乎学校发展和教育事业振兴的大事。校长肩负着教育振兴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山东省齐鲁名校长是山东省优秀中小学校长的先进代表,齐鲁名校长的研究可以带动全省中小学校长的发展与进步,引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推进学校发展的内涵化,进而实现向优质学校的发展转变。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其一,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名校长及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程序,对中小学校长、校长专业发展、齐鲁名校长进行了概念界定。其二,论述了结构功能理论、符号互动理论、成就动机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其三,对三位齐鲁名校长进行了深度访谈,收集其专业发展的相关资料。着重从影响他们专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事件以及他们的成长历程进行叙述。基于此,从家庭环境、受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人格特征等五个方面进行解读,将他们的专业发展过程形象、动态、真实地呈现出来。其四,从三位名校长的成长历程中归纳总结出影响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其五,根据影响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策略。其六,总结与反思。

陈秀丽[4](2017)在《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华特·科勒涅斯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素质教育推进到今天的语文教育,依然缺乏对生活世界的思考与探究,因而语文教育还处于无家可归的境地:语文教学缺乏人文关怀;语文教学远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忽视个性体验。遗忘生活世界的语文课程陷入与生活相隔离的误区,隔断了语文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失去了语文学科最为根本的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等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灌输,变成一味注重应试技能训练的短期内难有突破的畸形的“局”。因此时代呼唤生活化的语文教育。为寻求破“局”之良策,故选取语文名师中特别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群体为研究样本,旨在“法乎其上”,至少也能“得乎其中”。语文名师让生活与语文共舞,所合成的生活语文教学,指向“化”人的终极目标的实践,让我们找到新的研究方向。根据对话理论,语文名师通过语文与生活、教师与生活、教材与生活、学生与生活之间对话关系的存在与延续,使得师生双方都实现自我的丰富、发展与超越,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语文名师素质的优秀性、教学的创造性、成就的显着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取决于语文名师以生活语文的自“化”与“化”人的专业素养。语文名师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使学生更好了解生活,创造生活。语文名师能够充分沟通语文与生活间的关系,并发挥其优势及教学智慧,抓住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各种契机,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和富有情趣的情境创设,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实践。因此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研究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既有利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同时又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名师以生活语文“化”人,必先自化,主要策略有:“目中有人”的专业意识:语文要回归生命,从而关注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和价值升华;“富有情趣”的人文素养:用充满生活化的情趣滋润学生的心田;“诗意灵动”的专业素养: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悟性,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整合资源”的学科特色:以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创新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语文名师以生活语文自“化”,然后化人。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包括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又包括从思维到能力,从品德到情感,从个性到人格等素养:“知书达理”的举止;“闻一知二”的悟性;“文化底蕴”的言说;“各领风骚”的行文;“计字日诵”的习惯;“各如其面”的为人;“各见其长”的处世。

陶芳铭[5](2017)在《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学校道德教育主要资料的德育教科书,其文本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内容对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从文本中探究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发展,是对德育教科书选择和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解读,是对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反思。论文以“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为题,按照初中德育教科书如何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重点以新课改以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初中《思想品德》实验教科书为分析对象,并辅以各个阶段德育课程标准(大纲)的解读和其他出版社德育教科书文本的对比研究,剖析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论文尝试从初中德育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融合”三部分对初中德育教科书实际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初中德育教科书的价值追求”对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总结与展望,从如何处理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外国与中国的关系对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走向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探讨,论文认为,从实然的角度来看,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在空间上体现了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时间上反映了其价值取向恒定与嬗变的特点;从应然的角度来看,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中应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平衡、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整合。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实然也反映了应然的要求。未来德育教科书的发展应该立足中国当下,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外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纳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在倡导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融合到德育课程和教科书之中。

管娅萍[6](2015)在《小学数学教学智慧形成原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智慧的研究由来己久,但至今,有关教育智慧的深层次研究,特别是对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教学智慧研究,却为数不多.即便有所涉及,似乎多半只是一些外延式、描述式的研究.目前关于教学智慧的研究基本形成了“课前预设”和“课堂机智”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在理论层面,对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智慧理论研究较多,但多以静态的视角进行分析.但针对小学数学教师这一特殊人群的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的研究还比较少,且对教学智慧生成的动力也很少研究,这方面的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本研究主要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是什么能力驱动的,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一特殊语境下,将一线教师的教学智慧的体会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去分析.本研究选择了十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一线教师的关于教学智慧的论点中所隐含的生成因素.通过系统地研究教学智慧的生成过程和动因,得到了一个智慧形成的逻辑发展模式图.本文认为,教学智慧的形成有基础(个人基础和社会基础)、动因(创造性思维和教学反思)、素养(心理素养和专业素养)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学智慧本身包括课前设计智谋和现场调适机智,所以有效发展教学智慧必须在三类生成原因或教学智慧本身上直接作用.本文还提出了“伪教学智慧”的概念,更有效地表明了智慧的内涵;本文还在一般教学智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局限于小学数学教学范围内的教学智慧,并提炼出“吃透教材”和“熟悉学生”为产生教学智慧的直接途径;最后以专家型教师张齐华和严育洪的理论与实践为个案进行个案研究,一方面证实了本文的“模式”,另一方面获得“智慧教育”和“文化涵养”方面的补充.综合教学智慧的形成原因和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内涵,本文列出了几点可操作的教学智慧发展策略:1.发展综合文化修养.2.发展学科教学知识.3.教学反思.4.争取同行帮助.

林琳[7](2015)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科书与人类的生存和教育发展密切相关,教科书凝聚着人类经验的精华,而知识经验的传递又必须借助教科书这个载体通过教学得以实现。因此,教科书建设和编写是事关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工程,教科书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教科书的建设,新课标背景下修订的教科书紧紧把握住了课改的特点,力求符合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以新的理念、新的结构、新的内容和新的呈现方式,得到了人们充分注意和重视。什么样的音乐教科书,才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呢?有鉴于此,本文从简述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开始,通过对2011年《新课标》以后修订的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内容、体例结构、评价与考核设计、版面设计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出音乐教科书的结构特色和规律特点,以揭示音乐教科书知识选择与组织的基本规律,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研制与编写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本文分六各部分:在论文的开篇,笔者就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等相关的概念做以界定和厘清,为更进一步的论述做一个基本的理论铺垫。第二章以较大篇幅论述本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由于目前音乐教科书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本章笔者试图从音乐教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分析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和设计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其中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关于哲学基础,笔者对音乐教育哲学的三种哲学观——审美哲学观、实践哲学观和文化哲学观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探讨了上述哲学思想对音乐教科书编写和设计理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学基础,文中对建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建构主义课程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的理念可以开拓教科书编写的思路,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提供了很多具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并可为音乐教科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关于心理学基础,本文梳理和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心理学及其教育观和课程论,重点分析了上述理论在音乐教科书的目标拟定、内容选择与组织,音乐教科书的架构和评价等方面的影响,笔者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为音乐教科书的整体设计架构进一步提供了依据,成为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心理学基础。第三章主要进行教科书史论方面的研究。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论述了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随课程标准的演变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将清末以来各主要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教科书及其特征加以梳理,从而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历史长河中的纵向发展脉络有了基本的认识。这种回顾和总结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将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放在我国近现代和当代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中来观照的。第四章本文以《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十套音乐教科书的容量、单元主题、单元内容、附属栏目的静态分析、比较、研究,探讨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体现。总结十套教科书反映出的共性与不足之处。第五章是在第四章对全国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比较,共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十套音乐教科书的个性研究。着重分析总结了人教版、人音版、湘版、沿海版、广西版五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在编写理念、编写思路、编写内容、体例结构、评价与考核设计、版面设计等方面的结构特色和规律特点,简要分析了其他五套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为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为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最后,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编写的四点结论。

孙婷婷[8](2014)在《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在不断变革,试题也在不断创新。2004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高考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下放到天津、福建、广东、辽宁、湖北等11个省市;到2013年为止,全国共有18个省市实行了自主命题。这为高考作文命题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十年间各地命题者在作文命题的形式、内容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创新。然而,目前对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研究却比较零散,有待全面系统地深入探讨。本文结合教育学、考试学和写作学的相关理论,尝试对近十年间的高考作文命题做一番较为全面的分析,希望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为高考作文命题更趋科学化与合理化提供一点线索。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章。第一章回顾了建国之后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历程,发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与探索后,高考作文命题视野由政治本位、社会问题的外部关照转向个体生命的内部关照,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时代作文教育的普世价值。第二章介绍了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背景,重点分析了高考作文的文化特质——高考作文的命题不仅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和作文题型的发展与创新,还是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第三章详细分析了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三种形式: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并对三种题型的得失稍作总结。第四章探讨了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及其特点:贴近实际生活、突出理性思辨、回归生命本真、渐显地域特征。最后一章是对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反思。2004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逐渐进入“后命题时代”,思想重心从宏大叙事下移到生活细节,指向本色的“普通人生、普通人性和生活冥想”;与此同时,也存在外松内紧,隐性制约自由思维的弊端。我们希望未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能更多地真正具有开放性,尊重独立思考、个性表达,鼓励思维的自由驰骋。

贾晓琳[9](2014)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鲜明的旗帜,揭开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后,将选修课纳入课程改革内容中,并占据重要地位,这为选修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教育全球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选修课程的实施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实行高中学分制搭建了平台。本研究选取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典型案例,通过对一所学校的跟踪调查,了解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现状,发现影响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揭示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进而提出促进高中选修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期望对国家或地方在今后进一步修订新课程方案中,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使新课程方案能切实落到实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目的:一是通过个案学校和其他同类学校的调查,了解新课程改革后选修课程实施的近况;二是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的管理体制,期望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有效的指导;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的实施作出判断和建议,使新课程改革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本文采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访谈和观察,更深入的了解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实施的状况。同时辅以量化研究,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出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其次,从个案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概括并归纳选修课程实施的特征,发现必修课与选修课、选修Ⅰ与选修Ⅱ,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的链接与延伸、拓展与补充。第三,通过样本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典型现状和特点,进行文本归纳分析,找出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得出总的研究结论,为我国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提出参考建议。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选修课的实施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选修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二、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在新课程改革的轨迹下,各学校按照国家、本省规定的课程模块开设相对应的选修Ⅰ课程仍未开齐开全,依旧选开与高考试题有关的科目,认为高考是重中之重,认为学生们参加选修课学习,必会占用他们学习高考内容的时间。三、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高考方案对新课程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考成绩的高低也是评价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成绩的重要途径,学校无论是开设选修Ⅰ还是选修Ⅱ,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围绕着高考进行。只要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不变,新课程改革就不会真正地落到实处。四、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选修Ⅱ(即校本课程)的开设,在系统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拓展学校办学自主权、发挥学校教育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起到导向性、推动性的作用,但选修Ⅱ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校师资水平和办学设施的限制。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备,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五、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选修课的实施并没有完全实行走班,这与选修课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相偏离,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制约了培养学生特长和学生个性发展。新课改实施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期望本文能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建议或参考,以促使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王华[10](2014)在《新课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文中提出伴随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对语文高考命题的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更为准确地体现作文试题对学生的选拔性考查,及新课标对作文命题的改变是我们探索的方向与目的。高考作文试题作为语文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占一方的分值比重及全面而细致的能力考查范围一直备受师生关注。但对其的施教过程仍然存在单一化、难突破的状态。多数写作教学停留在仅高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却限制学生发散创造思维、一味追求模板教学以求取高分的阶段。这种学习现状淹没了写作本身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道德情操的能力,甚至淡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目标。基于教学对写作的偏向引导,本文以高考作文题型作为专项研究对象,从深入而广泛的角度进行研究,旨在从两方面取得研究成果:一、窥视新课标指导下作文命题的演变情况,以此反思新课标实施的效果。二、分析归纳近年作文“考情”,以有效地带动“学情”。高考的教育导向作用不能否认,但高考内容是否达到检验人才的标准值得斟酌。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高考作文的概念界定与现状分析,从高考作文的性质与任务、新课标高考作文特征特点及《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要求这些方面进行综述,了解新课标指导下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特点。第二部分细致分析新课标卷作文试题特点,从命题形式的演变过程和考查内容的体现两方面进行归类阐述。第三部分根据所归纳出的内容,科学合理地探析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与规律。最后一部分针对新课标指导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现状,反思写作教学,并对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文所承载的考查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近7年时间,从最初新课改试行的四个实验区到全国范围施行的课改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型的研究,能清楚地看到高考语文试卷一直在推陈出新,去体现新课标精神,彰显学生创新发散思维,紧贴社会生活与热点,回归语文课本。改革之路必定布满荆棘,但一切的变化都是为日后试题的更加合理科学而努力,对作文试题的命制还需开放,对写作教学还需自然。

二、放飞灵动的翅膀——来自课改实验区的声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飞灵动的翅膀——来自课改实验区的声音(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B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源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源于教育理念革新的需求
        (三)源于幼儿园打击乐活动的开展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四、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打击乐活动
        (二)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国内外探究式学习活动开展的研究
        (一)探究式学习概述
        (二)幼儿园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现状
    二、关于探究式音乐活动的研究
        (一)国外探究式音乐学习活动开展现状
        (二)国内探究式音乐学习活动开展现状
        (三)国内外探究式音乐学习活动实施差异
    三、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研究
        (一)幼儿园打击乐活动的开展现状
        (二)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开展现状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现场
        (二)研究对象
        (三)参与教师及分工
    二、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三、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设计思路及原则
        (一)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设计思路
        (二)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设计原则
        (三)环境及乐器准备的原则
第四章 关于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一、第一轮关于实施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行动研究
        (一)集体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
        (二)非集体活动中的幼儿反馈
        (三)活动反思
    二、第二轮关于实施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行动研究
        (一)集体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
        (二)非集体活动中的幼儿反馈
        (三)活动反思
    三、第三轮关于实施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行动研究
        (一)集体活动中的设计与实施
        (二)非集体活动中的幼儿反馈
        (三)活动反思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论
    一、数据分析
        (一)实验组及对照组在音乐感知及乐器演奏维度的前测
        (二)实验组及对照组在音乐感知及乐器演奏维度的后测
        (三)各维度上前后测的差异比较(对照组)
        (四)各维度上前后测的差异比较(实验组)
    二、研究结论
第六章 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安排并优化设计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
        (一)教师应优化调整传统教学环节设计,巧设问题情景
        (二)强调幼儿主体地位,改善打击乐活动中师幼互动形式
        (三)多途径开展探究式打击乐活动,形成自然渗透
    二、教师应兼顾幼儿音乐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共同发展
        (一)应重视幼儿对于音乐要素的表现
        (二)应重视音乐活动中探究成分的比重
        (三)应重视幼儿探究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三、教师需关注幼儿探究能力的持续发展
        (一)幼儿阶段是探究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
        (二)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是长期教学任务
        (三)教师应不断提升丰富自身音乐教育素养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四) 核心概念
    (五) 研究综述
    (六) 研究方法
    (七) 研究思路
    (八) 可能的创新点
二、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一) 引领者管理情况阐述
        1、学校组织文化引领行动
        2、校长对课程改革的引领
        3、校长教学行动管理机智
        4、引领者管理问题反思
    (二) 执行者管理情况阐述
        1、管理理念奠基行动发展方向
        2、管理方式助力管理任务实现
        3、管理过程铸就行动成果
        4、执行者管理问题反思
    (三) 实施者管理情况阐述
        1、教育理念打造
        2、教学行动研究
        3、师德师风建设
        4、管理者问题反思
    (四) 家长参与教学行动情况阐述
        1、初涉行动情况
        2、体验行动情况
        3、后期行动期望
    (五) 学生参与教学行动情况阐述
三、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经验总结
    (一) 教学行动个案价值
    (二) 文化传承与借鉴
    (三) 营造书香校园行动
    (四) 研发卓越课程行动
    (五) 缔造完美教室行动
四、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 师资队伍建设
    (二) 课程研发管理
    (三) 学校硬件设施和物资配备管理
    (四) 校外教师资源管理
    (五) 激励机制管理
五、解决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对策
    (一) 构筑新时代教学理念
    (二) 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三) 建构良性管理机智
    (四) 吸收借鉴成功经验
    (五)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六)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七) 稳步推动教学行动
    (八) 积极倡导综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三位齐鲁名校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推动
        2.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趋势引领
        3.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工程的激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现状
        1.关于名校长的研究
        2.关于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研究
    (四)相关概念界定
        1.中小学校长
        2.校长专业发展
        3.齐鲁名校长
    (五)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方法
        2.研究程序
二、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论视角
    (一)结构功能理论
    (二)符号互动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
三、三位名校长专业发展的案例解读
    (一)善爱教育的引路人
        1.董校长的故事
        2.董校长的专业发展解读
    (二)行动研究的践行者
        1.赵校长的故事
        2.赵校长的专业发展解读
    (三)终身发展的弘道者
        1.孙校长的故事
        2.孙校长的专业发展解读
四、影响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家庭环境
        2.受教育背景
        3.人格特征
    (二)工作环境因素
        1.重要他人
        2.培训交流的机会
五、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提升人格魅力
    (二)创新教育思想
    (三)发展能力素养
    (四)把握战略机遇
    (五)利用社会资源
    (六)重视重要他人
    (七)完善科学管理
六、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研究综述
    1 语文名师的研究
    2 生活语文的研究
    3 生活语文“化”人的研究
二 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概念界定
    1 语文名师的概念阐释
        1.1 素质的优秀性
        1.2 教学的创造性
        1.3 成就的显着性
        1.4 影响的广泛性
    2 生活语文的理论借鉴
    3 生活语文“化”人的诠释
三 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若干对话
    1 语文教育与生活
        1.1 语文源于生活
        1.2 语文用于生活
        1.3 语文教育生活化
    2 语文教师与生活
    3 语文教材与生活
        3.1 语文教材选文的生活化
        3.2 语文教材突出语文实践
        3.3 语文教材重视应用文体
    4 生活语文“化”学生
四 语文名师生活语文的“化”己策略
    1 “目中有人”的专业意识
        1.1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1.2 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1.3 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1.4 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2 “富有情趣”的人文素养
        2.1 情有独钟传“言”趣
        2.2 情不自禁设“境”趣
        2.3 情趣相投展“动”趣
        2.4 别有情致显“美”趣
        2.5 情投意合入“情”趣
    3 “诗意灵动”的专业素养
        3.1 对话式的师生关系
        3.2 动态型的知识结构
        3.3 开放型的课堂环境
        3.4 可持续的教学目标
        3.5 开放型的教学过程
    4 “整合资源”的学科特色
五 语文名师生活语文的“化”人实践
    1 “知书达理”的举止
    2 “闻一知二”的悟性
    3 “文化底蕴”的言说
    4 “各领风骚”的行文
    5 “计字日诵”的习惯
    6 “各如其面”的为人
    7 “各见其长”的处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初中德育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1 德育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
    2.2 德育教科书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2.2.1 家国情怀教育
        2.2.2 社会关爱教育
        2.2.3 人格修养教育
    2.3 德育教科书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承接
3 初中德育教科书对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与吸纳
    3.1 德育教科书中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内容选择
    3.2 德育教科书关于外国优秀文明成果的体现
        3.2.1 和平发展思想
        3.2.2 公平正义思想
        3.2.3 民主自由思想
    3.3 德育教科书中外国与中国文明的汇通
4 初中德育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融合
    4.1 德育教科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
    4.2 德育教科书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4.2.1 国家价值目标
        4.2.2 社会价值取向
        4.2.3 个人价值准则
    4.3 德育教科书中价值观的全面融合
5 初中德育教科书的价值追求
    5.1 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总结
        5.1.1 体现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统一
        5.1.2 反映了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恒定与嬗变
        5.1.3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憾与不足
    5.2 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可能走向
        5.2.1 坚持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的统一
        5.2.2 体现国际性和保持民族性的结合
        5.2.3 注重文化的承接古今与融汇中外
    5.3 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实然与应然
6 结语
    6.1 本研究主要观点概述
    6.2 本研究的初步探索与不足
        6.2.1 初步的探索
        6.2.2 不足与局限
    6.3 尾声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小学数学教学智慧形成原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课题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和创新之处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关于教学智慧的研究综述
    2.1 关于教育机智
    2.2 关于教学智慧
        2.2.1 什么是教学智慧
        2.2.2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2.3 教学智慧的特点
    2.4 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因素
        2.4.1 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观因素
        2.4.2 影响教师教学智慧的客观因素
第3章 教学智慧调查分析
    3.1 问卷调查分析
        3.1.1 调查内容
        3.1.2 调查结果
        3.1.3 调查分析
第4章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形成原因分析
    4.1 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涵
        4.1.1 教师缄默性知识的特征
        4.1.2 从思维的分类看创造性思维
        4.1.3 有关“创造”的进一步概念界定
    4.2 教学反思的内涵
        4.2.1 反思的类型和方法
        4.2.2 教学反思的内容和策略
    4.3 教学智慧的形成模式
        4.3.1 教学智慧形成的静态模式
        4.3.2 教师成长的个人基础和社会基础
        4.3.3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养
        4.3.4 教学智慧的转化过程
        4.3.5 教学智慧的创造性
        4.3.6 关于伪教学智慧的生成
        4.3.7 教学反思的作用
    4.4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研究
        4.4.1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特征
        4.4.2 小学数学课前预设智谋与现场调试机智的构成
        4.4.3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实践型文献选评
    4.5 小结
第5章 小学数学智慧型专家教学智慧个案拾撷
    5.1 小学数学教学名师张齐华个案分析
        5.1.1 背景介绍
        5.1.2 给数学课注入些“文化的元素”
        5.1.3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5.1.4 个案小结
    5.2 严育洪老师的教学智慧研究
        5.2.1 严育洪老师的教学设计智慧
        5.2.2 严育洪老师关于教师情感系统思想
        5.2.3 严育洪老师关于教师信念系统的思想
        5.2.4 严育洪老师关于教学反思的经验
        5.2.5 严育洪老师访谈和教学片断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教学智慧发展策略
    6.1 研究结论
    6.2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表——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构成和生成原因
致谢

(7)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缘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深入探讨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材、音乐教科书
        (一) 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的含义
        (二) 音乐课程标准与音乐教学大纲的异同
        (三) 音乐教科书与音乐教材的概念界定
        (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音乐教科书的关系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规划及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的状况
        (二) 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改革的现状
        (三) 音乐教育哲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化学、研究方法的现状
    四、思路与方法
    五、历史的回顾: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演变
        (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注释
第二章 本课题研究的宏观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一) 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
        (二) 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
        (三) 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二、教育学基础
        (一) 建构主义课程论
        (二) 后现代课程理论
    三、心理学基础
        (一) 心理学的影响
        (二) 音乐心理学的影响
    注释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
    一、近现代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历史沿革
        (一) 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奠基石——学堂乐歌(1902一 1919)
        (二)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初创期(l911一 1949)
        (三)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转型期(1949—1966)
        (四)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1966一 1976)
        (五)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恢复期(1976一 1985)
        (六)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科书的繁荣期(1985一 2000)
    二、2001年以来的实验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153]
        (二) 《课标(实验稿)》版中小学音乐教科书
    三、2011年以来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
        (一) 新课标音乐教科书修订的主要依据[161]
        (二) 新课标音乐教科书修订后的主要变化
    注释
第四章 《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比较
    一、十套音乐教科书容量分析比较
    二、十套音乐教科书单元主题分析比较
    三、十套音乐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比较
        (一) 对单元内容进行统计
        (二)十套教科书在内容上所体现的共同特点
    四、十套音乐教科书附属栏目比较分析
    注释
第五章 《新课标》十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个性分析研究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体现音乐课程的性质
        (二)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三)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四) 适中的容量和难度
    二、人民音乐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单元(课)设置具创新性,整体布局科学合理
        (二) 选材内容具创新性,更新曲目落实课标
        (三) 编写体例具创新性,细化要求重视评价
        (四) 版面设计具创新性,图文并茂形式新颖
    三、湖南文艺出版社《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修订后教科书的整体编写思路与单元(课)体例
        (二) 湘版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四、沿海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同时,关注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二) 重视音乐实践,强调音乐创造
        (三) 结合国情,创造性地吸收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
        (四) 曲目突出了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特点,选材数量较大,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五、广西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一) 修订后教科书的基本架构与编写体例
        (二) 广西版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六、其他五套《新课标》音乐教科书的编写特色
        (一) 江苏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二) 河北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三) 西师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四) 沪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五) 辽海版《新课标》音乐教科书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atalogue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实践背景
        (二)理论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分析法
第一章 建国以来高考作文命题回顾
    一、建国初期至“文革”前期(1951—1966 年):政治本位
    二、高考恢复至二十世纪末(1977—1999 年):关注社会
    三、二十一世纪以来(2000—今):人文关怀
第二章 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背景
    一、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二、语文课改与作文命题
    三、作文题型的发展与创新
第三章 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类型
    一、话题作文
    二、命题作文
    三、材料作文
第四章 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及其特点
    一、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内容
        (一)社会人生领域
        (二)学生生活领域
        (三)认知思维领域
        (四)心灵情感领域
    二、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内容的特点
        (一)贴近实际生活
        (二)突出理性思辨
        (三)回归生命本真
        (四)渐显地域特征
第五章 关于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考
    一、欣慰
        (一)时代转换:从“命题”到“后命题”
        (二)思想重心:从宏大叙事到生活细节
    二、隐忧:外松内紧,对自由思维的隐性制约尚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9)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 普通高中
        (二) 课程
        (三) 选修课
        (四) 课程实施
    二、 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研究综述
        (一) 课程目标
        (二) 课程结构
        (三) 课程内容
        (四) 课程管理
        (五) 课程评价
    三、 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研究现状
        (一) 我国选修课的历史沿革
        (二) 国外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三) 国内的高中选修课实施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一) 质化研究
        (二) 工具性个案研究
        (三) 量化辅助研究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
        (一) 个案选取
        (二) 研究对象抽样
    四、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 进入研究现场
        (二)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五、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背景追问
    一、 个案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文化背景
        (二) 办学理念
    二、 个案高中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
        (一) 人才素质的需求
        (二) 办学思想的驱动
    三、 国家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一) 国际与国内课程改革背景
        (二) 个案高中整体课程结构与课程方案
    四、 个案高中课程设置的内在因素
        (一) 国家课程与特色课程设置
        (二)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三) 选修Ⅰ与选修Ⅱ的关系
第五章 个案高中选修Ⅰ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二) 评价理念与目标
        (三) 学分认定方法及功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语言与文学
        (二) 数学
        (三) 人文与社会
        (四) 科学
        (五) 技术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六章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现状
    一、 个案高中选修Ⅱ实施方案
        (一) 选课原则
        (二) 选课要求
        (三)选课程序
        (四)具体实施
    二、 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
        (一) 普及型选修课
        (二) 学科特色选修课
        (三) 艺术特色选修课
        (四) 学生社团活动选修课
    三、 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
        (一) 课程管理
        (二) 课程评价
第七章 个案高中选修课实施的特征
    一、 课程设计
        (一) 兴趣性特征
        (二) 持续性特征
        (三) 主体性特征
        (四) 开放性特征
    二、 课程实施
        (一) 主导性特征
        (二) 合作性特征
        (三) 实效性特征
    三、 选修课的价值取向
        (一) 学校价值取向
        (二) 教师价值取向
        (三) 学生价值取向
第八章 普通高中选修课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自身的影响因素
        (一)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二) 改革方案的实用性
        (三) 改革内容的多样性
    二、 课程主体影响因素
        (一) 校长因素
        (二) 教师因素
        (三) 学生因素
    三、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一) 与社区、家长对接
        (二) 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对接
        (三) 与各个层面对高考所持态度对接
第九章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 存在问题
        (一) 管理制度与教学实际存在偏差
        (二) 选修教材的开发尚显不足
        (三) 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四) 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待提高
        (五)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难以消除
    二、 改进建议
        (一) 转变师生观念
        (二) 完善课程实施方案
        (三) 合理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六) 合理处理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
        (七)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第十章 研究结论
    一、 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得到学校和学生认同
    二、 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改革存在差距
    三、 选修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考
    四、 选修Ⅱ的开设受学校条件制约
    五、 选课走班体制仍需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新课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2章 高考作文的概念界定与现状
    2.1 高考作文的性质与任务
    2.2 新课程高考作文的特征分析
        2.2.1 高考作文的地位
        2.2.2 能力考查范围
    2.3 新课标作文的特点
    2.4 2007年—2013年《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
        2.4.1 《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规范作用
        2.4.2 全国卷与课标卷《考试大纲》关于考试能力的要求
        2.4.3 考试说明对作文考试内容的要求
第3章 新课标作文试题特点分析
    3.1 新课标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
        3.1.1 命题作文
        3.1.2 材料作文
        3.1.3 话题作文
        3.1.4 作文文体运用与限制的变化
    3.2 新课改高考作文考查内容分析
        3.2.1 作文立意导向性渐褪是新趋势
        3.2.2 开创二元对立论断形式,着力打开考生复合思维方式
        3.2.3 持续关注社会热点,注重贴切考生生活
        3.2.4 文化气息浓郁
        3.2.5 小故事折射大智慧
第4章 新课标作文问题讨论与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4.1 出现大小作文是趋势
    4.2 作文地位不会降低
    4.3 作文命题保持限制性倾向
第5章 新课标指导下写作教学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放飞灵动的翅膀——来自课改实验区的声音(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园探究式打击乐活动的实施策略研究 ——以上海市B幼儿园为例[D]. 吴薇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新教育实验视域下教学行动管理研究 ——以通辽市A小学为例[D]. 庞玉玲.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中小学名校长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以三位齐鲁名校长为例[D]. 赵亚会.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4]语文名师生活语文“化”人的实践研究[D]. 陈秀丽. 温州大学, 2017(03)
  • [5]初中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陶芳铭. 浙江大学, 2017(10)
  • [6]小学数学教学智慧形成原因的研究[D]. 管娅萍. 苏州大学, 2015(06)
  • [7]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分析研究[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8]近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研究[D]. 孙婷婷. 渤海大学, 2014(09)
  • [9]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 贾晓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10]新课标高考作文命题研究[D]. 王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释放你的聪明翅膀——来自班改实验区的声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