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有性杂交优良克隆系选育初报

杨树有性杂交优良克隆系选育初报

一、白杨有性杂交优良无性系选育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顾光仕[1](2020)在《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锥栗(Castanea henryi)是我国特有的木本粮食树种。福建省建瓯市锥栗栽培历史悠久,通过不断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已形成了一批表型优良的农家品种。栗疫病的发生严重影响锥栗农家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选育高抗新品种是防治栗疫病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建瓯市主栽的17个锥栗农家品种为材料,建立锥栗疫病抗性的检测方法,进行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开展锥栗农家品种的人工杂交,研究锥栗杂交后代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变异,建立锥栗疫病抗性遗传作图群体。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锥栗疫病抗性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联合利用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来自建瓯市水源乡锥栗农家品种的染病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根据形态学观察和DNA序列测定,可确定该病原菌就是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通过对锥栗农家品种“处暑红”和“油榛”离体枝条的栗疫病抗性检测,确定适合评价栗疫病抗性的时间为接种后的第21d。2.对锥栗农家品种的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17个农家品种的栗疫病染病指数为23.55~59.00,其中栗疫病抗性最高的是小尖嘴,最易感病的是处暑红,将供试农家品种的抗病类型分为4类;24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7.78%~49.65%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1.79%,其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异系数最小,果实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农家品种间的叶脉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栗疫病染病率和其他17个性状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对24个表型性状进行标准化排序,处暑红、乌榛和黄榛排前3位。聚类分析可将17个农家品种聚为4大类。3.利用5个农家品种进行了双列杂交,共获得15个杂交组合的果实,杂交果实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在9.25%~35.87%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8.19%,果苞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坚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对锥栗农家品种杂交后代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27个家系的栗疫病染病指数从20到45不等,平均染病指数为30.77;其中疫病抗性最高的是JO4×JO1和JO6×JO12它们的染病指数均为20,最易感病的家系是JO12×JO6,染病指数为45。各性状变异系数在15.18~29.41%之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1.08%。家系间栗疫病染病率、苗高、叶片长、叶片长宽比、叶柄长和叶面积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对27个家系群体进行了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5.对4个较大的F1家系的栗疫病抗性及苗期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家系JO6×JO12的栗疫病染病率变异系数(19.43%)和苗期表型性状平均变异系数(25.54%)较大。结合亲本的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确定JO6×JO12家系可以作为构建锥栗遗传连锁图谱的作图群体。

郑颖[2](2020)在《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选育现状》文中提出从国内外无性系选育进展、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无性繁殖育苗、无性系选育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日本落叶松无性系选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金培林[3](2019)在《杨树优良品种(系)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箭杆杨(P.nigra L.var.thevestina(Dode)Bean.)和欧洲黑杨(P.nigra)的杂交选育出了箭黑杨(Populus.thevestina×P.nigraˋbaichengˊ),并进行了区域试验,吉林省和内蒙等干旱地区建立了5处杨树品种对比试验林。并在苗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造林试验,对树木生长指标进行了统计。通过多年的观测结果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箭黑杨以西安的箭杆杨为母本,以新疆阿勒泰的欧洲黑杨为父本,进行欧洲黑杨种内杂交育种试验,经过多年的对其杂种后代的反复试验、观测、筛选后,选育成功的一个杨树新品种。2、箭黑杨的物候期和引进的黑杨系列相似,生长期长,表现为萌动期相对较早,封顶期较晚。其萌动期为4月20日,展叶期为5月5日,封顶期为9月28日。3、通过对箭黑杨苗期的生长观测,对四平、白城和乌兰浩特等3处试验地上的杨树品比林的调查,箭黑杨保存率最高(2009年箭黑保存率分别91.7%、94.4%和97.2%;2010年保存率88.9%、94.4%和97.2%),由此可以推断在这些干旱的试验地上箭黑杨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4、箭黑杨幼树,在经历了白城市极端气温-37.9℃的严寒条件下没有发生枯梢和日灼现象。同时,通过2009年和2010年对坐落于四平、白城和乌兰浩特等3处试验地上的杨树品比林的调查表明箭黑杨均没有冻害发生。5、通过对成熟林的调查显示,箭黑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均显着地高于对照品种白城小黑杨。6、通过区域化试验发现箭黑杨在轻壤土、沙壤土和草甸土等不同土壤条件下,表现耐旱、耐寒、速生、抗病虫害。而且,通过综合评价分析可知,箭黑杨各方面性状表现最佳。因此,箭黑杨适宜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以及其邻近地区的沙地、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上,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时栽培推广,是东北中西部地区新的黑杨系列品种

李志新,戴福[4](2015)在《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杨树杂交育种的进程,着重阐述了国内杨树派内种间与派间杂交育种概况;最后讨论了杂交育种策略的发展过程。

翟洋[5](2014)在《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文中认为本试验主要以选育出高产优质杨树无性系为试验目的,以杂交育种和收集得到的无性系为材料,通过苗期选择及无性系区域试验,从生长量、形质指标、病虫害情况、生理指标、木材材性等方面,采用单性状评价、多性状综合选择的方法,选育出3个优良无性系,并通过苗期生长节律观测说明3个优良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量情况:3片区域试验林4年生杨树无性系的胸径分布分别为9.4—16.35cm、7.72—12.99cm、11.49—18.91cm;树高分布分别为9.82—14.33m、7.72—12.99cm、13.67-17.13m;材积生长量分布分别为0.00402—0.01136m3、0.00122—0.00499m3、0.00609—0.02067m3。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不同试验林最终生长量的不同,从平均水平来看生长最好的试验林是莒县试验林,最差的是宁阳试验林。2、连年生长量情况从各无性系两年生长量的情况来看,胸径的连年生长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2年的生长量最大;树高生长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材积的生长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胸径、树高、材积3各指标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逐年增大,表示各无性系间的差异性逐年加大。3、形质指标通过对各无性系树形、树冠的描述,得到的结果是形态特征较好的系号有03-04-171、03-02-13、03-02-15、03-05-156、03-05-206和03-19-99等6个系号。4、病虫害情况对各区域试验林进行调查,发现杨树无性系的病虫害比较严重,相对较好的系号有03-02-13、03-02-15、03-05-16、03-05-206和03-19-99。病虫害比较严重的是03-05-194和02-05-50,分别有大面积的叶锈病和叶斑病,02-05-50还受到杨雪毒蛾的虫害影响。5、生理特性对初选的几个系号进行光合作用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发现光合作用速率的日变化在上午10:00和下午14:00有两个峰值,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度相关。光和速率平均值最大的系号是03-19-99,其次是03-02-15和03-02-13;叶绿素含量日平均值最大的是03-02-13。6、木材物理性质对初选无性系的基本密度、抗弯强度和硬度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是基本密度最大的系号是03-19-99,达到了0.443g/cm2;抗弯强度表现最大的是03-02-15,达到了78N/cm2;对硬度的测试表明3个面的硬度大小规律为端面硬度>径面硬度>弦面硬度,在端面硬度中,最大的是03-02-15,径面硬度最大的是03-04-171;弦面硬度最大的是03-04-171。7、综合评价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各无性系进行评价,最终选择出综合评分最高的3个无性系,分别是:03-02-13、03-02-15和03-19-99。8、苗期生长节律对最终选择出来的3各无性系进行苗期生长节律观测,从物候期来看生长季节最长的是03-02-13;从生长速度来看03-02-13的速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03-02-15的速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03-19-99的速生期为6月下旬到7月下旬。

董玉峰[6](2014)在《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纸及纸板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造纸纤维原料自给率严重不足,杨木作为重要的纸浆原料来源,在造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选用杨树优良无性系,实行纸浆林定向培育,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是世界各国解决造纸原料不足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引进的24个杨树无性系,探索其生长和形质性状遗传变异规律,采用单指标评价与多指标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杨树纸浆林优良无性系选择,并对入选无性系与当前主栽杨树无性系同时从DNA水平上进行了多态性研究和遗传相似性分析,建立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开展了杨树纸浆林高效群体结构研究,分析不同群体配置对杨树纸浆林生长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上述影响规律产生的生态、生理学机制,旨为高效群体结构配置的制定积累基础数据。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5~6年4个地点的无性系区域测定,从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由24个参试无性系中初选出4个杨树无性系B1、B33、B40和B53,并结合抗病虫性、制浆造纸性能等综合评价,选出纸浆林优良无性系B1。无性系B1木材基本密度为0.377g/cm3,纤维长度为1.153mm,纤维长宽比为49.5,其化学组分中综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和戊聚糖等含量较低,浆料白度及强度性能各项指标优良,适合配抄各种中高档文化用纸。2、性状遗传分析表明:4年生参试杨树无性系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在0.75以上,遗传变异系数分布于6.8537.86%之间;入选无性系B1的5-6年生树高、胸径、材积与群体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21.2%、14.7%、66.8%,与对照相比的遗传增益分别是1.6%、6.0%、10.8%。3、AFLP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23个杨树无性系进行扩增分析,扩增谱带共有1183条,其中多态带921条,多态性带的比例为77.85%。每对引物组合对扩增的产物不同。每对引物所产生的总谱带数为131~212,其中多态带为97~183,多态带的比例为72.1~86.32%。多态性比例相对最高的为引物E-AAG/M-CAA,相对最低的为引物E-AAG/M-CTG。利用AFLP分子标记结果,通过比较各无性系间的特异带或特征带的差异进行无性系鉴别和测定,运用特殊谱带,建立了23个杨树无性系分子检索表,为杨树无性系鉴别提供更可靠的依据。4、在群体配置2m×3m、2m×4m、2m×5m和2m×6m林分中,树高生长虽存在一定差异性,但不显着。密度越大,冠幅越小。林分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林分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总体呈增大趋势。不同群体配置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未达显着水平。5、不同群体配置方式间生物量在地上树干、分枝和叶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基本一致,各生物量指标间及其与胸径和树高间均呈正相关性。枝条的数量、分枝角、枝长度、枝基径和枝生物量在4种参试密度下存在差异,其中分枝数量差异性达显着水平。叶面积指数总体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枝生物量均呈极显着相关。

姚淑均[7](2013)在《滇楸优树及其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选育适应于西南高山地区栽培的良种,探究滇楸(Catalpa fargesii Bur. f. duclouxii(Dode) Gilmour)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优良种源、家系和无性系的选育,在贵州、云南滇楸资源集中分布的区域,进行滇楸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取样调查,对优良的种质进行选择收集评价、对优树进行苗期子代测定,按照良种选育程序通过遗传参数估算选育优良的家系和无性系。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一、滇楸群体表型性状的变异类型非常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高。17个种群花部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及种群内差异均显着。种群间变异系数为19.88%~35.75%,性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28.26%,分化幅度为18.91%~42.15%,表型频率分化系数(Pst)为0.5147,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值(H’)在1.3490~2.5225之间,滇楸花部表型性状的重复力高,最高值花下萼唇长平均为0.685,花性状中花上萼唇长、下萼唇长和花径性状的稳定性强。花部性状与地理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花上萼唇长、下萼唇长、花径与纬度呈极显着相关,花枝长度与经度显着相关并与海拔呈极显着负相关。滇楸果实8个表型性状在滇楸的种群间及种群内均表现极显着差异。种群间的变异系数为31.03%(24.53%~39.28%),性状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22.81%(10.53%~39.28%),果实平均多样度系数Lst、Ls和Pst分别为0.0359、0.755和0.045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在1.6184~2.3617之间。果实性状间重复力平均值为0.543,变化幅度在0.399~0.694之间。相对花的重复力较低。对来自不同省份的9个种群果实性状进行UPGMA聚类,结果表明滇楸果实的表型变异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与花部性状聚类结果一致。二、滇楸不同气候区、种源、家系种子发芽性状遗传变异。滇楸的种子质量和播种品质在气候区、种源、家系间及家系内性状间变异系数的差异十分明显。其种子千粒重、场圃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4个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41%~20.57%、3.67%~28.89%、8.92%~30.82%和8.75%~34.13%之间。种子千粒重与7月均温和有效积温均显着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593和-0.662。三、滇楸家系子代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十分丰富。一、二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等性状方差分析显示,在气候区类型、种源、家系三个层次上的差异显着。一年生苗高、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二年生苗性状在不同家系间除苗高、地径在气候类型区间差异不显着外,其余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苗期生长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一、二年生地径生长与产地七月均温均呈显着相关(R=0.672,和R=0.595),二年生地径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R=-0.589),苗高与地径生长量在一、二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一年生苗高、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05和0.664,二年生苗高、地径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37和0.603。一、二年生家系间苗高、地径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8.798%、11.053%和10.141%、6.589%;一、二年生家系间苗高、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39.477%、28.461%和28.818%、35.408%;一二年生的遗传增益最高分别为24.96%和35.32%。对二年生苗木按I值选出最优家系31个,他们分别来源于兴仁、盘县和瓮安等10个种源。四、滇楸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无性系生长性状、叶部性状、木材材性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显着。无性系高、叶柄长、叶面积、基本密度、胞壁率、纤维实际长和双壁厚性状的重复力分别为0.921、0.960、0.946、0.842、0.872、0.792和0.725。无性系木材基本密度与解剖性状胞壁率、双壁厚、弦向胞腔直径、弦向中央直径分别显着相关。纤维实际长与各性状间相关不显着。通过遗传参数、相关分析、主成分、聚类分析和综合评分方法等,生长性状与叶部性状结合,筛选出7个优良无性系;联合生长、木材解剖与力学性状,选出生长量大,解剖结构好,木材物理性状稳定的5个优良无性系。

薄文浩[8](2012)在《藏川杨遗传多样性及杂交子代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var.tibetica)是杨柳科杨属青杨组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2000-4500m的山区,对西藏地区多变的环境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藏川杨有着较长的利用历史,但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本研究以藏川杨自然群体和其他杨树作为材料。对藏川杨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叶形模型数量化性状定位,杂交试验,对藏川杨杂交试验子代群体变异进行了研究,并筛选了一批可以在特定杂交组合中分离的SSR分子标记。为藏川杨今后的遗传进化研究和杂交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藏川杨群体期望杂合度,观测杂合度以及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值分别为0.3074,0.3464,0.3448,0.5038,有着较为丰富的多态性。对不同来源的藏川杨群体研究表明,藏川杨主要分为两大类群,第一类群以林芝,拉萨地区的样品为主,第二类群以山南,日喀则地区样品为主。藏川杨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变异,今后对藏川杨的遗传育种选择可以选择优良无性系为主。藏川杨可能与同在西南地区分布的滇杨有着共同起源的祖先。(2)通过图像对叶片性状进行数量化分析是可行的。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藏川杨叶片的形态数量性状可以转化为6个主成分因子来描述。基于连锁不平衡分析的方法,找到标记GCPM1063,GCPM1026-1, GCPM10931, PCPM1064-1, GCPM1-1,GCPM1034-1,GCPM1025-1,CPM1053-1可能与藏川杨群体叶形变化相关。(3)藏川杨与青杨组内的大青杨,滇杨以及黑杨组内的欧美杨亲本有着良好的杂交可配性,通过对提高水培基质含氧量和胚挽救的方式可以有效获得青杨组杨树作为母本时的组合杂交子代。(4)各个杂交组合间各种表型性状差异显着,欧美杨作为杂交母本时的组合生长,光合性状均表现突出,可以作为以后杂交工作的重点组合。遗传参数的估算发现,杂交组合苗期的表型性状大多受母本遗传影响。杂交组合pu-05×pdian-01,peu-01×pslz-02,peu-01×pu-01,有着生长量的杂种优势表现。今后的杂交工作可以以东北地区青杨组树种,黑杨组欧美杨,西南地区青杨组树种作为亲本进行组间和组内不同来源间杂交,可以更好产生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通过杂交试验,获得了青杨组新种质1200余份。(5)欧美杨×藏川杨杂交群体有着丰富的表型变异。通过对节间生长的性状分析发现节间生长性状与苗期高生长表现高度相关,与大田苗高生长表现相关性高于苗期高生长性状。且节间生长性状与封顶期性状高度相关。节间生长性状可以作为高生长和封顶期性状的早期选择参考性状。(6)筛选了可以在欧美杨×藏川杨杂交组合子代群体中出现分离现象的SSR引物共70对。发现欧美杨×藏川杨杂交组合子代群体中,有着较多的双亲均出现分离引物,说明欧美杨×藏川杨杂交组合子代群体是良好的藏川杨连锁图谱构建材料。为以后藏川杨图谱构建和QTLs工作打下了基础。

王威[9](2012)在《四川乡土杨树杂交及F1代苗期测定》文中认为为充分利用四川乡土杨树丰富的种质资源,选育对四川生态环境更为适宜的杨树新品种,本试验通过四川乡土杨树之间以及与黑杨、欧美杨之间的杂交试验及F1代苗期测定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杨树花枝水土培养装置的应用、杂交可配性、子代的变异性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力,从而为今后的乡土杨树杂交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并为后续优良杂种无性系的选育奠定材料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共进行了219个杂交组合的杂交试验,其中69个组合获得了种子。通过播种和未成熟胚离体培养,有31个组合种子或胚萌发。这31个组合包括21个杨树种之间的杂交,说明这21个组合间杂交具有可配性,可获得稳定遗传的杂交子代。(2)杂交组合青杨(10-25)×黑杨(10-19),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川杨(10-22)×黑杨(10-19),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种子萌发率和保存率较高,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获得种子最多,种子萌发数和成苗数最多,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组合青杨(10-25)×黑杨(10-19),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川杨(10-22)×黑杨(10-19),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的扦插和移栽成活率较高。(3)杨树花枝培养中,水土培养法有效地综合了水培法和土培法优点,防止落花落果效果显着,保证了杂交成功率和种子质量。嫩枝扦插快繁效果显着,扦插成活率达到67.06%,最高成活率可达83.33%,最低也在50%以上。(4)通过离体培养的方法对未成熟胚进行挽救是行之有效的。不同的杂交组合幼胚萌发率差异较大,萌发率最高的是美洲黑杨(10-15)×青杨(10-1),为68.75%,而美洲黑杨(10-18)×大叶杨(10-21)未萌发。不同杂交组合适宜萌发的蔗糖浓度不同,美洲黑杨(10-17)×三脉青杨(10-9)的最适萌发浓度为3%,美洲黑杨(10-18)×川杨(10-22)在3%和5%浓度下萌发率最高,美洲黑杨(10-15)×青杨(10-1)在7%蔗糖浓度下萌发效果最好。(5)杂交苗表型性状、生长量和病虫害抗性差异明显,离散程度大,选择基础较宽,获得优良子代的机率较高。其中生长量最大的组合是川杨(10-22)×黑杨(10-19),苗高超过群体均值24.97%,地径超过群体均值18.8%。对虫害抗性最高是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抗病性最高的是滇杨(10-13)×三脉青杨(10-9)。(6)杂交苗组合的遗传力大于单株的遗传力,说明杂交组合遗传力属于强遗传范围,单株遗传力属于弱遗传范围,表明该群体适合进行杂交组合选择,进行组合选择可以获得较大的增益。一般配合力最高的是黑杨(10-19),说明在杂交试验中,其优良性状可以固定遗传,一般其后代表现较好。特殊配合力川杨(10-22)×青杨(10-1)和二郎山杨(10-12)×青杨(10-1)大于川杨(10-22)×黑杨(10-19)和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7)以各指标的总平均值作为对照,采用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定,初选优良杂交组合三个:二郎山杨(10-12)×黑杨(10-19)、川杨(10-22)×黑杨(10-19)和三脉青杨(10-8)×黑杨(10-19),即为中选组合;并从中选组合构成的小群体中挑选出苗高、地径表现较优且无病虫害的单株30个,即为中选优株。中选单株的苗高增益31.85%-140.57%,地径增益27.51%-156.22%。

周翔[10](2011)在《美洲黑杨杂交F1代无性系造林测定与初选》文中研究表明以美洲黑杨6个杂交组合的F1代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对33个杂交无性系进行造林试验与6个初选无性系(暂定名为“华石1号杨”-“华石6号杨”)进行了造林品比试验,对杂交F1代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生长量、枝形性状、病虫害抗性等性状进行了造林测定,探讨了杂交无性系林期重要性状的差异,并对杂交F1代无性系进行了初选选择,为下一步区域造林选育优良杨树无性系及新品种审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美洲黑杨杂交F1代无性系造林试验(1)38个无性系的造林成活率达90.06%,保存率达83.04%,二者均为100%的杂交无性系有LN05-238、LH05-014、LH05-457、LN05-142、LH04-017。(2)运用综合评分法对无性系生长量综合评价,较优良的杂交无性系有LH04-017、♀L04-13、♀L04-15、NH05-20、SN05-10、LH05-014、♀L04-15、LH05-275、SN04-19、LN03-X9,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8.85%、16.83%、35.73%,无性系遗传力依次分别为材积>胸径>树高。(3)分枝角较小的杂交无性系有U04-03、U04-16、SN04-21、U04-KB3、NN05-a18、LN05-142,均在65°以下,分枝角遗传力为0.17。枝下高较高的无性系有LH04-018、LH05-014、LH05-275、♀L04-13、I-63杨、LN03-X9,枝下高遗传力为0.18。(4)锈病抗性较强的杂交无性系有LH05-228、♀L04-15、♀L04-13、NH05-20、LH05-275,溃疡抗性较强的杂交无性系有NN05-a18、LH05-111、LN05-080、NN04-11、LN05-238,天牛抗性较强的杂交无性系有♀L04-15、U04-KB3、♀L04-18、NN04-11、SN04-41、♀L04-15、LH04-X2、LH05-457、LH04-017。(5)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8个性状综合评价,较优良的杂交无性系有LN05-142、LN05-238、LH04-017、LH04-X2、NH05-20、LH05-288、♀L04-15。(6)在树龄为三年的无性系中,以单一性状进行早期选择的可行性依次分别为材积>胸径>树高,用三者的生长量综合性状进行早期选择是可靠的,分枝角与枝下高不宜作为早期选择的指标。2.“华石系列杨”造林品比试验(1)华石系列杨成活率介于95.24%~100%之间,成活率依次分别为华石2号=华石3号=华石4号=华石5号>华石6号>华石1号>中石7号>南林895>中潜3号。(2)生长量依次分别为华石4号>华石2号>华石5号>华石6号>华石3号>华石1号>中石7号>南林895>中潜3号,其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58、0.63、0.91。(3)锈病、溃疡病和天牛抗性强弱依次分别为华石4号>中石7号>华石2号>华石5号>南林895>华石3号>华石6号>华石1号>中潜3号,南林895>华石1号>华石6号>华石3号>华石5号>华石2号>中石7号>华石4号>中潜3号,华石5号>中潜3号>华石1号>中石7号>南林895>华石3号>华石2号>华石4号>华石6号。(4)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6个性状综合评价,排序分别为华石3号>华石2号>南林895>华石5号>华石4号>中石7号>华石6号>华石1号>中潜3号。

二、白杨有性杂交优良无性系选育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杨有性杂交优良无性系选育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锥栗概述
        1.1.1 锥栗的利用价值
        1.1.2 锥栗资源分布
        1.1.3 锥栗栽培技术研究
    1.2 栗疫病概述
        1.2.1 栗属树种感染栗疫病的症状
        1.2.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1.2.3 栗疫病的防治
        1.2.4 栗疫病的研究进展
    1.3 林木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1.3.1 选择育种
        1.3.2 杂交育种
        1.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3.4 转基因技术
    1.4 栗属树种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4.1 板栗
        1.4.2 锥栗
        1.4.3 欧洲栗
        1.4.4 美洲栗
        1.4.5 日本栗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锥栗疫病抗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3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2.1.4 病原菌序列分析
        2.1.5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2.2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2.2.3 病原菌核糖体DNA-ITS序列测定
        2.2.4 锥栗疫病抗性评价
    2.3 结论与讨论
3 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及重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3.1.3 重要经济性状的测定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评价
        3.2.2 变异分析
        3.2.3 方差分析及重复力估计
        3.2.4 相关性分析
        3.2.5 锥栗农家品种的聚类分析
        3.2.6 表型性状的评价
    3.3 结论与讨论
4 锥栗农家品种的有性杂交及杂交果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人工杂交
        4.1.3 果实收集及性状测定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变异分析
        4.2.2 方差分析
        4.2.3 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
    4.3 结论与讨论
5 锥栗杂交后代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5.1.3 苗期表型性状的测定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栗疫病抗性评价
        5.2.2 变异分析
        5.2.3 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5.2.4 相关性分析
        5.2.5 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的选择
    5.3 结论与讨论
6 锥栗疫病抗性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栗疫病抗性的检测
        6.1.3 苗期性状的测定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锥栗F1群体栗疫病抗性及苗期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
        6.2.2 亲本分子标记分析
        6.2.3 作图群体的确定
    6.3 结论与讨论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选育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林木无性系选育进展
2 我国日本落叶松无性系选育现状
3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3.1 优良无性系数量少、使用率低
    3.2 无性系育种程序不完善
    3.3 无性系配套苗木繁育技术不健全
    3.4 培训推广不到位

(3)杨树优良品种(系)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杨树概况
        1.1.1 杨树的特性及分布
        1.1.2 杨树的种质资源
    1.2 杨树优良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2.1 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2 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进展
        1.2.3 转基因育种
        1.2.4 无性系多性状综合选择
    1.3 杨树抗逆性研究进展
        1.3.1 抗旱性研究进展
        1.3.2 抗寒性研究进展
        1.3.3 抗病抗虫害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通榆新兴经营林场
        2.1.2 四平市梨树县靠山林场
        2.1.3 扶余增盛林场五家站营林区
        2.1.4 白城市林科院试验林场
        2.1.5 乌兰浩特大石寨
    2.2 实验材料
        2.2.1 区域试验品种
        2.2.2 杨树工业用材林综合效益评价试验品种
    2.3 实验方法
        2.3.1 物候期的观测
        2.3.2 苗期初选——杨树的生长、保存率和抗逆性研究方法
        2.3.3 杨树工业用材林综合效益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9个杨树品种(系)苗期物候观测
    3.2 杨树品种(系)抗旱性的对比
    3.3 杨树品种(系)抗寒性的对比
    3.4 杨树品种(系)成熟林生长量的调查
    3.5 杨树品种(系)抗病虫害调查
    3.6 杨树工业用材林综合效益评价
        3.6.1 不同品系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3.6.2 不同品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杂交育种的进程
    1.1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概况
    1.2 国内杨树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2.1 杨树派内种间杂交研究概况
        1.2.2 杨树派间杂交研究概况
2 杂交育种策略的发展

(5)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杨树的用材价值
        1.1.2 杨树的生态意义
        1.1.3 杨树的景观用途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杨树育种工作
        1.2.2 我国的杨树育种工作
    1.3 杨树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优良无性系的选择
        1.4.2 无性系的扩繁
        1.4.3 苗期初选
        1.4.4 区域试验林营建
        1.4.5 区域试验林观测
        1.4.6 综合评价
        1.4.7 入选无性系的生长节律观测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区域试验林
        2.1.2 苗期生长节律观测
    2.2 实验地概况
        2.2.1 区域试验林
        2.2.2 苗期初选实验苗圃
    2.3 实验方法
        2.3.1 苗期初选
        2.3.2 造林测定
        2.3.3 试验林生长观测
        2.3.4 形态特征观察
        2.3.5 病虫害情况
        2.3.6 生理特性测定
        2.3.7 木材材性测定
        2.3.8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苗期初选
    3.2 区域试验林的生长量情况
        3.2.1 生长量分析
        3.2.2 连年生长量分析
        3.2.3 各无性系的形态特征情况
        3.2.4 病虫害描述
        3.2.5 杨树无性系生理特性
        3.2.6 各无性系的材性评价
        3.2.7 杨树无性系的综合评价
    3.3 入选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规律
        3.3.1 入选无性系的物候期观测
        3.3.2 入选无性系的生长节律
4 讨论
    4.1 变异性讨论
    4.2 试验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5 结论
    5.1 杨树无性系生长量
        5.1.1 区域试验林 4 年生杨树无性系生长量
        5.1.2 连年生长量分析结果
    5.2 杨树无性系生长质量
    5.3 综合评价
    5.4 优良无性系的苗期生长节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概述
        2.1.1 国外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
        2.1.2 国内杨树纸桨林无性系选择研究
    2.2 杨树纸桨林群体结构研究概述
        2.2.1 群体结构的内涵
        2.2.2 群体结构研究进展
3 试验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3.1 试验区概况
        3.1.1 无性系区域测定试验地概况
        3.1.2 群体结构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2.1 无性系区域测定材料
        3.2.2 编制分子检索表的材料
        3.2.3 高效群体结构试验材料
    3.3 试验研究方案
        3.3.1 无性系区域测定方案
        3.3.2 高效群体结构研究方案
    3.4 试验测定方法
        3.4.0 生长指标
        3.4.1 形态及形质指标
        3.4.2 树冠特性观测
        3.4.3 无性繁殖能力
        3.4.4 抗病虫性观测
        3.4.5 生理生态因子观测
        3.4.6 木材制浆造纸性能
        3.4.7 分子标记方法
    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6 技术路线
        3.6.1 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
        3.6.2 纸浆材高效群体结构研究
4 杨树纸浆材林优良无性系选择
    4.1 杨树无性系丰产性、适应性及稳定性评价
        4.1.1 一年多点无性系区域试验统计分析
        4.1.2 多年多点无性系区域试验统计分析
    4.2 生长特性评价
    4.3 繁殖能力评价
        4.3.1 造林成活率调查
        4.3.2 水培生根特性分析
    4.4 抗病虫性评价
        4.4.1 大田感病情况调查
        4.4.2 树皮相对膨胀度分析
        4.4.3 愈伤组织形成情况调查
        4.4.4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4.4.5 树皮内含物含量测定
        4.4.6 抗病虫性综合评价
    4.5 无性系形质特性评价
        4.5.1 形质特性定性分析
        4.5.2 形质特性定量分析
        4.5.3 枝条性状的空间分布特性
        4.5.4 分枝特性的聚类分析
    4.6 无性系木材制浆性能评价
        4.6.1 纤维形态测定
        4.6.2 化学组分分析
        4.6.3 浆料性能评价
        4.6.4 纸张质量评价
    4.7 无性系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4.7.1 生长性状遗传特性分析
        4.7.2 形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4.8 无性系性状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4.8.1 材积与木材密度、形质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4.8.2 材积与木材化学组分和纸张性能的遗传相关性
        4.8.3 不同冠层分枝性状与生长和干形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4.9 无性系的多性状综合评价
        4.9.1 主成分分析
        4.9.2 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
    4.10 杨树无性系的分子标记与指纹鉴别
        4.10.1 AFLP 的选择性扩增结果
        4.10.2 聚类分析
        4.10.3 无性系分子鉴别
    4.11 小结
5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研究
    5.1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效应研究
        5.1.1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胸径生长的影响
        5.1.2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树高生长的影响
        5.1.3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冠幅生长的影响
        5.1.4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生物量的影响
        5.1.5 对生长性状与生物量相互关系的影响
    5.2 杨树纸浆林群体结构高效配置的生态生理机制研究
        5.2.1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一级枝生态特性的影响
        5.2.2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叶片生态特性的影响
        5.2.3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光辐射时空分布的影响
        5.2.4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5.2.5 不同群体结构配置对生态生理因子相互关系的影响
    5.3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杨树无性系抗病虫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6.1.2 杨树纸浆材无性系的理想冠型
    6.2 结论
7 创新点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滇楸优树及其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3 滇楸的分布及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滇楸花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来源
        2.1.2 试验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群体内群体间花部性状的方差分析
        2.2.2 群体内群体间花部性状的平均值及多重比较
        2.2.3 群体间花的形态变异特征
        2.2.4 滇楸群体间的表型分化
        2.2.5 花部发育性状表型频率多样度分析
        2.2.6 花发育性状多样性指数分析
        2.2.7 群体花部发育性状的重复力
        2.2.8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2.2.9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间的聚类分析
        2.2.10 滇楸群体花部发育性状各形态指标的相关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第三章 滇楸果实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来源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间结实状况分析
        3.2.2 群体的果实形态变异特征
        3.2.3 不同群体果实性状变异系数
        3.2.4 滇楸群体果实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2.5 不同群体果实表型性状间的聚类分析
        3.2.6 果实频率多样性分析
        3.2.7 果实表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比较
        3.2.8 果实性状的稳定性
        3.2.9 果实各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四章 滇楸种子发芽性状的遗传与变异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性状测定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子质量性状差异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第五章 滇楸家系苗期性状遗传与变异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地点
        5.1.3 性状测定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的的方差分析
        5.2.2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统计
        5.2.3 气候区、种源、家系苗期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5.2.4 遗传参数的估计
        5.2.5 优良家系选择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第六章 滇楸优良无性系选育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材料来源及试验筛选方法
        6.1.3 性状测定方法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无性系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
        6.2.2 无性系苗期性状的主成分比较分析
        6.2.3 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聚类分析
        6.2.4 无性系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6.2.5 无性系生长量方差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6.2.6 优良无性系选择
    6.3 结论与讨论
        6.3.1 结论
        6.3.2 讨论
第七章 无性系苗期材性遗传变异与早期选择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来源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无性系生长、苗期材性差异分析
        7.2.2 无性系生长、苗期材性统计
        7.2.3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遗传分析
        7.2.4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相关分析
        7.2.5 生长性状与苗期材性的主成分分析
        7.2.6 优良无性系的聚类分析
        7.2.7 优良无性系的综合选择评价
    7.3 结论与讨论
        7.3.1 结论
        7.3.2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
        8.1.2 种子发芽性状的变异
        8.1.3 种源、家系苗期性状的变异
        8.1.4 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的变异选择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藏川杨遗传多样性及杂交子代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内容
    2.1. 我国乡土杨树遗传资源研究进展
        2.1.1. 青杨组树种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2.1.2. 乡土杨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2.2. 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2.2.1. 白杨组树种的杂交育种
        2.2.2. 黑杨组树种的杂交育种
        2.2.3. 青杨组树种的杂交育种
        2.2.4. 青杨组与黑杨组树种的杂交育种
        2.2.5. 杨树杂交育种的杂种优势与父母本遗传差异
    2.3. 杨属植物遗传图谱构建与数量性状定位(QTL)研究进展
        2.3.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2.3.2. QTLs定位在杨属植物上的研究
    2.4. 藏川杨研究进展
    2.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以及研究路线
        2.5.1. 研究目的以及期望解决的问题
        2.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5.3. 技术路线图
3. 藏川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藏川杨与其他杨树亲缘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SSR引物设计以及筛选
        3.1.3. SSR标记PCR扩增过程
        3.1.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显影
    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2.1. 数据筛选与统计方法
        3.2.2. 藏川杨基于SSR分子标记的HW平衡检验
        3.2.3. 藏川杨基于SSR分子标记的中性检验
        3.2.4. 藏川杨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5. 藏川杨群体近交程度分析
        3.2.6. 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估算以及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3.2.7. 藏川杨群体之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分析
        3.2.8. 基于分子标记的藏川杨与其近缘树种关系
    3.3. 小结
4. 藏川杨叶片性状数量化统计模型与连锁不平衡分析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4.1.1. 叶片图片来源
        4.1.2. 标记来源
        4.1.3. 统计模型与分析方法
    4.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2.1. 照片中叶片的图像取出与统一化
        4.2.2. 叶片图像的边界确定
        4.2.3. 主成分分析
        4.2.4. QTLs连锁不平衡分析定位
    4.3. 小结
5. 藏川杨与其他杨树杂交试验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亲本材料
        5.1.2. 杂交组合方案
        5.1.3. 杂交过程
        5.1.4. 花序发育过程调查
        5.1.5. 有效胚珠数目观察统计
        5.1.6. 未成熟胚的挽救
    5.2. 数据统计与处理结果
        5.2.1. 杂交结果
        5.2.2. 各杂交亲本花序长度以及发育过程差异研究
        5.2.3. 各个树种杂交试验的杂交可配性分析
        5.2.4. 藏川杨为母本杂交组合不同发育时期胚挽救效果差异分析
    5.3. 小结
6. 藏川杨杂交子代各个组合间变异分析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地点与种植
        6.1.2. 所选用的子代群体
        6.1.3. 选组培瓶中实生苗生根调查
        6.1.4. 叶形状相关数据测定
        6.1.5. 生长量数据调查
        6.1.6. 光合指标测定
    6.2. 数据分析结果
        6.2.1. 组培瓶中实生苗生根方式差异分析
        6.2.2. 一年生实生苗叶形态父母本间差异分析
        6.2.3. 一年生实生苗株高父母本以及各组合间差异分析
        6.2.4. 一年生实生苗地径父母本以及各组合间差异分析
        6.2.5. 一年生实生苗光合参数(Pn Ci Gs Tr)父母本间差异分析
        6.2.6. 各个性状相关性分析
        6.2.7. 各个性状遗传参数计算
    6.3. 小结
7. 欧美杨×藏川杨杂交子代表型性状特点研究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7.1.1. 子代组合描述
        7.1.2. 试验地情况
        7.1.3. 节间数据调查统计
        7.1.4. 生长数据调查
        7.1.5. 光合指标测定
        7.1.6. 封顶期调查
        7.1.7. 大田内平茬苗生长数据调查
    7.2. 数据分析结果
        7.2.1. 各性状数据分布检测
        7.2.2. 各个性状相关性分析
        7.2.3. 一年生实生苗苗高与平茬子代苗高数据比较
    7.3. 小结
8. 欧美杨×藏川杨杂交子代的SSR引物筛选
    8.1. 实验材料与方法
        8.1.1. 选用子代群体描述
        8.1.2. 亲本与子代总DNA提取
        8.1.3. 引物设计
        8.1.4. SSR荧光引物PCR扩增过程
        8.1.5. 荧光引物毛细管电泳检测
    8.2. 结果与分析
        8.2.1. 引物筛选结果
        8.2.2. 共显性标记在子代中分离类型
        8.2.3. 荧光引物检测效果
    8.3.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9.1. 分析与讨论
        9.1.1. 藏川杨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9.1.2. 藏川杨叶片性状数量化统计模型与连锁不平衡分析
        9.1.3. 藏川杨与其组间组内其他杨树杂交试验
        9.1.4. 藏川杨子代的变异分析
        9.1.5. 欧美杨×藏川杨子代的表型性状特点研究
        9.1.6. 欧美杨×藏川杨子代的SSR分离引物筛选
    9.2. 主要结论
    9.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四川乡土杨树杂交及F1代苗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
    1.2 国内杨树杂交育种
    1.3 四川杨树良种选育
        1.3.1 四川杨树资源概况
        1.3.2 四川乡土杨树良种选育
        1.3.3 四川杨树引种概况
        1.3.4 四川杨树杂交育种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杂交亲本选择与优良种质收集
        2.2.2 培养装置的制作
        2.2.3 杂交
        2.2.4 未成熟胚的离体培养方法
        2.2.5 播种育苗
        2.2.6 嫩枝扦插
        2.2.7 大田移栽和性状测定
        2.2.8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母枝培养方式比较
    3.2 未成熟胚的离体培养
    3.3 杂交可配性
    3.4 子代苗期测定
        3.4.1 种子萌发率和存活率
        3.4.2 嫩枝扦插和大田移栽
        3.4.3 表型性状
        3.4.4 生长量分析
        3.4.5 病虫害分析
        3.4.6 优良杂交组合和优良单株初选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美洲黑杨杂交F1代无性系造林测定与初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概况
        1.1.1 我国杨树种质资源
        1.1.2 我国杨树杂交育种历史与成就
    1.2 林木早期选择研究进展
        1.2.1 早期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1.2.2 早期选择的主要途径
    1.3 中国杨树杂交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4 研究概况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3 研究基础及进展
第二章 美洲黑杨杂交F_1代无性系造林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试验设计
        2.2.2 试验地概况
    2.3 调查方法与统计
        2.3.1 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调查
        2.3.2 生长量性状调查
        2.3.3 枝下高与分枝角度调查
        2.3.4 杨叶感染锈病调查
        2.3.5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调查
        2.3.6 天牛寄生率调查
        2.3.7 无性系综合评价的方法
        2.3.8 统计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变异
        2.4.2 生长量性状遗传变异
        2.4.3 枝下高及分枝角变异
        2.4.4 病虫害抗性变异
    2.5 杂交F_1代无性系综合评价及初选
        2.5.1 综合评分法选育速生丰产无性系
        2.5.2 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无性系
    2.6 结论与讨论
        2.6.1 生长性状遗传测定
        2.6.2 枝形性状遗传测定
        2.6.3 病虫害抗性变异
        2.6.4 杂交无性系初选
第三章 "华石系列杨"造林品比试验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地概况
    3.4 调查方法与统计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造林成活率结果分析
        3.5.2 生长量性状遗传变异
        3.5.3 病虫害抗性变异
    3.6 华石系列杨与对照品种综合评价
        3.6.1 生长量性状评价
        3.6.2 综合性状评价
    3.7 结论与讨论
        3.7.1 华石系列杨与对照品种的造林成活率比较
        3.7.2 华石系列杨与对照品种生长量比较
        3.7.3 华石系列杨与对照品种病虫害抗性比较
        3.7.4 华石系列杨与对照品种综合比较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白杨有性杂交优良无性系选育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锥栗农家品种栗疫病抗性的变异分析及遗传作图群体的建立[D]. 顾光仕. 福建农林大学, 2020
  • [2]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选育现状[J]. 郑颖. 林业科技通讯, 2020(02)
  • [3]杨树优良品种(系)的筛选[D]. 金培林. 北华大学, 2019(01)
  • [4]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李志新,戴福. 林业科技情报, 2015(03)
  • [5]杨树优良无性系选育[D]. 翟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6]杨树纸浆材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高效群体结构研究[D]. 董玉峰.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7]滇楸优树及其子代苗期性状遗传变异研究[D]. 姚淑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3)
  • [8]藏川杨遗传多样性及杂交子代遗传变异研究[D]. 薄文浩.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9]四川乡土杨树杂交及F1代苗期测定[D]. 王威.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美洲黑杨杂交F1代无性系造林测定与初选[D]. 周翔.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杨树有性杂交优良克隆系选育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