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活性的关系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活性的关系

一、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金圣博[1](2021)在《血清IgG及IgM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激素疗效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病变多起自直肠,可逆行性延伸至乙状结肠、降结肠甚至全结肠。既往无创性评估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主要依据炎症指标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免疫球蛋白对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及激素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但研究尚不足。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的UC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n G,IgG)及免疫球蛋白M(immune globulin M,IgM)水平的差异,探究IgG及IgM对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肠道病变范围及激素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并住院的106例活动期UC患者,依据改良True-love和Witt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中度UC组及重度UC组,依据蒙特利尔分型分为左半结肠组及广泛结肠组,回顾性分析各组间UC患者的IgG、IgM、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实验室指标,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各组间检验结果差异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肠道病变范围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最佳临界值(cut-off值)、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1)在106例活动期UC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8,年龄49.67±15.13岁,BMI 23.04±3.95 kg/m2,平均病程时间为53.70±14.72月。其中轻中度UC组61例,重度UC组45例,左半结肠UC组38例,6例为重度,广泛结肠UC组68例,39例为重度,激素治疗有效的UC患者有95例,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UC患者有11例。纳入的UC患者临床症状包括腹痛87例、腹泻74例、粘液脓血便91例及发热22例。(2)重度UC组患者的IgG(P<0.001)及IgM(P=0.036)水平明显低于轻中度UC组,而CRP(P<0.001)及ESR(P=0.037)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组。(3)广泛结肠型UC组IgG水平明显低于左半结肠型UC组(P<0.001),IgM水平无明显差异;广泛结肠型UC组CRP明显高于左半结肠型UC组(P=0.003),ESR无明显差异。(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RP及IgG水平与UC疾病严重程度分别呈高度及中度相关(r=0.540,P<0.001;r=-0.426,P<0.001),而IgM及ESR水平均呈低度相关(r=-0.233,P=0.016;r=0.288,P=0.003),IgG及CRP水平与UC肠道病变范围均呈中度相关(r=-0.384,P<0.001;r=0.314,P=0.002),IgM及ESR与肠道病变范围无明显相关性(P>0.05)。(5)采用ROC曲线比较IgG、IgM、CRP及ESR对活动期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IgG的AUC为0.772,当IgG的cut off值为10.15 g/L时,敏感度为86.90%,特异性为60.00%,IgM的AUC为0.636,当IgM的cut off值为0.935g/L,敏感度为80.00%,特异性为75.6%,CRP及ESR的AUC分别为0.798及0.664。(6)采用ROC曲线比较IgG、IgM、CRP及ESR对肠道病变范围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IgG的AUC为0.731,当IgG的cut off值为12.90 g/L时,敏感度为71.10%,特异性为60.50%,IgM对病变范围无明显预测价值(P>0.05),CRP的AUC为0.655,ESR对病变范围无明显预测价值(P>0.05)。(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gG与IgM水平与激素有效性均呈中度正相关,采用ROC曲线比较IgG及IgM对激素有效性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IgG的AUC为0.770,当IgG的cut off值为10.85g/L时,敏感度为66.0%,特异性为83.3%,IgM的AUC为0.646,当IgM的cut off值为0.525g/L时,敏感度为87.2%,特异性为50.0%。结论:(1)重度UC患者IgG及IgM水平显着低于轻中度UC患者,广泛结肠型UC患者血清IgG水平显着低于左半结肠型UC患者,血清IgG水平与UC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肠道病变呈显着负相关,血清IgM水平仅与UC病情严重程度呈显着负相关。(2)血清IgG<10.15g/L或IgM<0.935g/L时,对重症UC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IgG的预测效能与CRP相当。(3)血清IgG<12.9g/L时对广泛结肠型UC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优于CRP。(4)血清IgG及IgM与激素有效性呈正相关且IgG>10.85g/L或IgM>0.525g/L时对UC患者激素有效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万捷[2](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炎症负担评估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结直肠,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发病原因多样的、涉及多基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 或 UC-CRC)是 UC 患者最严重并发症。UC-CRC较散发性大肠癌的发病率高4-10倍。UC-CRC仅占普通人群所有CRC病例的1-2%,但其死亡率在所有炎症性肠病患者中可以达到10%-15%[2]。2020年最新发表的GLOBOCAN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显示: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发病率为10%,排名第3位(其中男性为第3位,女性为第2位),死亡率第2位,为9.4%,(其中男性为第3位,女性为第3位)[1]。众多研究表明,炎症在癌症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炎症在UC-CRC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炎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炎症持续作用的时间、炎症的涉及范围和严重程度,均与UC-CRC的风险密切相关。由此我们可以推测,UC组织学炎症活动水平越高,其临床复发、异型增生以及结直肠切除的风险越高。所以,我们需要可以量化组织学炎症负担的指标。在治疗UC患者的过程中,依据组织学炎症指标,对UC患者进行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分级,可以为监测UC发展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提供更好的风险分层,从而制定个体化检测策略以及治疗手段,降低UC发展为UC-CRC的风险。研究目的分析UC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临床特点,并对所有UC患者依据病理结果进行组织学炎症评分。观察评分在UC癌变组、UC癌前病变组以及UC组患者中的差异,评估组织学炎症评分与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的相关性,评估最高HIA、平均HIA、改良T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以及UC组织学炎症评分的临床实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治疗并行结直肠镜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收集汇总资料。依据病理组织学报告将所有纳入研究的UC患者分为三组:UC癌变组、UC癌前病变组、UC组,并分别计算组织学炎症负担评分,包括最高HIA评分,平均HIA评分,改良TR评分,分析UC发展为UC-CRC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组织学炎症负担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以及炎组织学炎症负担与UC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306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68例(54.9%),女性患者138例(45.1%),男女之比为1.22:1,年龄分组中,青年组68例(22.2%),中年组164例(53.6%),老年组74例(26.2%),病程≤1年的例数最多,为154例,占据总例数的50.3%,1年<病程≤8年的例数为87例(28.4%),8年<病程≤15年例数为44例(14.4%),15年<病程≤20年例数为16例(5.2%),病程>20年有5例(1.6%),依据BMI计算:营养不足39例(12.7%),正常范围139例(45.4%),超重69例(22.5%),肥胖12例(3.9%)。306例患者中,有吸烟史的患者61例(19.9%),饮酒史73例(23.9%),合并高血压病40例(13.1%),冠心病17 例(5.6%),糖尿病 20 例(6.5%)。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中血便29例(9.5%),粘液脓血便222例(72.5%),腹痛 21 1 例(69.0%),腹泻 163 例(53.3%),腹胀 46 例(15.0%),里急后重75例(24.5%),体重下降131例(42.8%),发热44例(14.4%),便秘3例(1.0%)。3.病理表现:粘膜慢性炎108例(35.29%),粘膜急慢性炎149例(48.69%),中性粒细胞浸润44例(14.38%),溃疡形成138例(45.10%),隐窝炎21例(6.86%),隐窝脓肿72例(23.53%),炎性息肉15例(4.90%),增生性息肉15例(4.90%)。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8.8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1.96%),异型增生5例(1.63%),腺瘤38例(12.42%),腺癌12例(3.92%)。4.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9.5*109/L70例(23.0%),白细胞<3.5*109/L6例(2.4%),贫血 Hb<110g/L 97 例(32.0%),Hb>150g/L 18 例(7.3%)。白蛋白<40g/l 154(52.4%);血沉升高>20mm/h 91 例(43.8%);C-反应蛋白升高≥6mg/L 108 例(59.7%);前降钙素升高≥0.1ng/L35例(39.3%);抗核抗体未测206例(67.3%)阳性15例(4.9%),弱阳性11例(3.6%),阴性74例(24.2%);抗中性粒细胞核周抗体未测234例(76.5%),阳性17例(5.6%),阴性55例(18.0%);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未测234例(76.8%),阳性0例,阴性72例(23.2%);EB病毒感染未测261例(85.3%),阳性 23 例(7.5%),阴性 22 例(7.2%);CMV 病毒感染未测 256 例(83.7%),阳性3例(1.0%),阴性47例(15.4%)。5.组织学炎症活动性评分:最高HIA评分,0分6例(2.0%),1分61例(19.9%),2 分 69 例(22.5),3 分 2 例(0.7%),4 分 29 例(9.5%),5 分 139 例(45.4%)。改良TR 评分:1 分 6 例(2.0%),2 分 81 例(26.5%),3 分 219 例(71.6%)。6.统计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性别、BMI、Hb、ESR、腹痛、发热、以及最高HIA评分、平均HIA评分、改良TR评分在UC癌变组、UC癌前病变组、UC组患者中存在差异。在多因素回归分析,“癌及癌前病变组”与“UC组”进行分析比较,最高HIA评分、平均HIA评分、改良TR评分每增加1个单位,UC患者发生CRC及癌前病变的风险分别增加2.176倍(OR=2.176,P<0.01)、2.422 倍(OR=2.422,P<0.028)、4.805 倍(OR=4.805,P<0.006)。年龄为中年组的患者,相比于年龄为青年组及老年组的患者,发展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增加。最高HIA评分与、平均HIA评分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0.873,最高HIA评分与改良TR评分之间也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0.628,平均HIA评分与改良TR评分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r=+0.650。实验结论ESR增快、中年组UC患者发生UC-CRC及癌前病变的风险增加。最高HIA评分、平均HIA评分、改良TR评分增加1个单位,UC患者发生UC-CRC及癌前病变的风险增加2-4倍。三种组织学炎症评分、ESR、年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UC发生UC-CRC的可能性。三种评分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研究意义通过该研究,分析组织学炎症负担评分与UC-CRC的关系,分析组织学炎症评分与患者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是否发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评估组织学炎症评分可以对UC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的指导,评估结肠粘膜组织正常化可以作为UC患者的临床治疗终点。

马俊洲[3](2021)在《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为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选择及依据。方法:入组病例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就诊符合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68例(含剔除及脱落病例),分为观察组(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组)及对照组(美沙拉嗪组),每组34例,治疗8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改良的Mayo评分、Baron内镜下UC活动分级评分、ESR水平、CRP水平、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监测用药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由于患者依从性等原因,治疗期间观察组剔除2例(未按试验方法用药),脱落5例(因疫情自行退出),对照组剔除3例(未按试验方法用药),脱落3例(因疫情自行退出),最终完成试验观察组27例、对照组28例,共5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病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综合疗效相比治疗前均取得满意疗效,统计学有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2.59%,完全缓解的患者为9人,有效的患者为16人,无效的患者2人。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为82.14%,完全缓解的患者为3人,有效的患者为20人,无效的患者5人,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3)两组改良的Mayo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4)比较两组Baron分级评分,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5)两组ESR和CRP的数值,相比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6)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两组相比治疗前均取得满意疗效,统计学有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89%,临床缓解的患者为2人,显效的患者为9人,有效的患者为13人,无效的患者3人。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57%,临床缓解的患者为1人,显效的患者为3人,有效的患者为18人,无效的患者6人,治疗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着差异(P<0.05)。(7)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对比均满足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在腹痛、纳呆、腹胀、腰膝酸软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腹泻、黏液脓血便、形寒肢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一例胃部胀痛不适,经对症处理后改善,未影响后续治疗,对照组无人员不适。结论:对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联合美沙拉嗪优于单纯美沙拉嗪治疗,能有效提高综合疗效,降低Mayo疾病评分,改善黏膜愈合,负调节血清炎性指标水平,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提高中医证候疗效,具有可靠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机制研究与推广。

荣雨露,高海晋,许翠萍[4](2020)在《定量检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纳入UC患者113例,健康对照者50名,检测其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免疫球蛋白G(ANCA-IgG)和炎症、凝血、营养指标,分析各指标与UC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活动期UC组ANCA-IgG、CRP、ESR、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缓解期UC组,且上述指标随UC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增加而升高;ANCA-IgG、CRP与改良Mayo评分、UC内镜严重程度指数相关;ROC曲线显示ANCA-IgG联合CRP对活动期和重度UC的评估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研究提示血清ANCA-IgG水平与UC的活动性、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相关,对UC疾病监测有临床指导价值。

高艺格[5](2020)在《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Meta分析、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四部分来阐述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等情况,评价以往报导中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究“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免疫相关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IF-1)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轻重程度相关,并探寻“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及中国知网上收集了近十年来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对其阅读、研究,并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学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认识,诊断方法以及在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中国知网及万方资源数据库上搜集了近五年来中药口服、针灸治疗及中药口服联合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研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总结及分析评价。二、Meta分析目的:系统分析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纳入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RCT文献,使用RevMan5.3对所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1918例患者,结果显示针药联用治疗UC的总有效率与其他方法对比:RR=1.24,95%CI[1.20,1.29],P<0.00001,漏斗图和敏感性分析均显示异质性及发表偏倚较低。结论:针药联用治疗UC与西药或单用其中一种方法治疗对比,疗效更加明显。但鉴于文献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三、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寒热错杂、湿热瘀阻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免疫相关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IF-1)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轻重程度相关。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针药组与中药组,针药组给予温灸针刺+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口服治疗,治疗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安全性评估,观察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DQ量表积分及HCY、pANCA、AIF-1变化。结果:两组最终纳入合格病例共52例,针药组22例,中药组30例,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DQ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HCY、pANCA、AIF-1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针药组对患者畏寒、纳差、恶心呕吐、疲倦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能够明显改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并且针药联用较单用中药治疗在对患者全身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明显。但血清HCY、pANCA、AIF-1可能不能作为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程度的指标。四、动物实验目的:探究“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L-8、IL-10、IL-17、TNF-α的改变情况。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等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清肠温中方组、温灸针刺组、清肠温中方合并温灸针刺组,正常组正常饮食水,不予任何干预,其余4组均以4.5%DSS溶液自由饮水10天,进行溃疡性结肠炎造模,造模的同时各治疗组均以相应治疗,治疗10天。清肠温中方组采用清肠温中方颗粒按“人和动物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灌胃治疗,同时予以与温灸针刺组同样的抓取固定手法抓取固定;温灸针刺组将大鼠置于鼠套中固定,穴位选取中脘、水分、天枢(双)、大横(双)、气海、关元进行针刺,留针15min,并悬以艾灸,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同时予以与中药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清肠温中方合并温灸针刺组在用清肠温中方颗粒灌胃的同时予以与温灸针刺组相同的针灸治疗,期间每天观察各大鼠的一般状态,记录各大鼠的体重、大便性状及便潜血情况,评估DAI。边造模边治疗10天后,禁食不禁水24h准备结肠,进行取材,腹主动脉取血、离心、-80℃保存血清,Elisa 法检测血清 IL-6、IL-8、IL-10、IL-17、TNF-α 水平,同时取相同部位的结肠组织损伤处1×1cm以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情况,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S)。结果:模型组UC大鼠血清IL-6、IL-8、IL-17、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经过中药、针灸或针药联合治疗后,IL-6、IL-8、IL-17、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针灸组和针药组之间两两比较,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针灸组和中药组相比,针药组IL-8和IL-17水平下降更为明显,IL-10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从症状及病理评分方面来看,三个治疗组DAI和H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清肠温中方和温灸针刺均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症状以及肠黏膜损伤情况,可能通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IL-8、IL-17、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维持UC中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口服清肠温中方和温灸针刺两种治疗方法联用对疾病治疗是否有叠加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究。

荣雨露[6](2020)在《定量检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定量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s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水平,以探讨ANCA对UC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UC患者113例,健康对照50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定量检测ANCA-IgG,同时检测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凝血指标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及营养指标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水平,分析上述血液学指标与UC活动度、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的相关性。结果:1.UC组活动期ANCA-IgG、CRP、ESR、D-D显着高于对照组和UC缓解期组,ALB、HB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和UC缓解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CA-IgG、CRP、ESR、D-D水平随疾病严重程度(轻、中、重度)的增加和病变范围(E1、E2、E3)的扩大而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Spearman相关分析中,ANCA-IgG(r=0.790,P<0.001)、CRP(r=0.740,P<0.001)与改良Mayo评分、UC内镜严重程度指数(ulcerative colitis endoscopic index of severity,UCEIS)显着相关,且其相关性高于ESR、PLT、D-D、ALB和Hb;3.ROC曲线结果显示,ANCA-IgG联合CRP对活动期及重度UC的评估结果高于单独检测各指标。结论:1.ANCA-IgG、CRP、ESR、D-D与UC活动度、严重程度、病变范围有相关性,且ANCA-IgG、CRP与改良Mayo评分、UC内镜严重程度指数(UCEIS)呈强相关,对UC疾病监测有临床指导价值;2.ANCA联合CRP对活动期UC和重度UC有较好的评估作用,高于单项检测ANCA-IgG、CRP及本研究中其余血液学指标,可用于判断UC病情。

庞霄君[7](2019)在《炎症性肠病相关血清学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和评价血清学自身抗体的检测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并确诊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分别列为CD组、UC组;排除CD和UC的其他肠道疾病患者作为其他肠道疾病组;本院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健康人群组进行研究;比较抗酿酒酵母抗体(anti-saccharomycescerevisiae antibody,ASCA)、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p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anti-goblet cell antibody,GAB)、抗胰腺腺泡细胞抗体(anti-pancreatic acinus antibody,PAB)、抗 DNA 结合乳铁蛋白抗体(anti-DNA binding lactoferrin antibody,LFS),5种血清学抗体(包括IgA和IgG)单独检测在CD组、UC组、其他肠道疾病组、健康体检组的血清阳性表达率。比较五类抗体(IgA和IgG)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诊断CD和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差异。根据蒙特利尔CD表型分类法,按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将CD组患者再进行分组,比较CD组中各组内的相关抗体的阳性率的差异。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及改良的Mayo评分,将UC患者按不同性别、病变范围、有无UC相关肠道手术史、疾病活动性的严重程度再进行分组,比较UC组中各组内的相关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①136 例 CD 组患者的 ASCA-IgA 和 IgG,PAB-IgA 和 IgG,GAB-IgG 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5%、27.2%、16.9%、36%、32.4%,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除PAB-IgA 阳性率在不同病变部位CD亚组之间(P=0.042)存在差异外,其余抗体在CD各亚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55 例 UC 组患者的 pANCA-IgA 和 IgG,LFS-IgA 和 IgG,GAB-IgA 检测的阳性率分别 30.9%、58.2%、36.4%、54.5%、7.3%,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上述抗体在UC各亚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f>0.05)。③五类抗体联合检测IBD的敏感性显着高于各抗体单独检测的结果(P<0.05):CD 组中,ASCA+/PAB+/GAB+/pANCA-/LFS-(IgA和 IgG)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与ASCA,PAB,GAB(IgA和IgG)单独检测比较,X2值和P值分别是89.888(P<0.001),75.361(P<0.00I);UC 组中,ASCA-/PAB-/GAB-/pANCA+/LFS+(IgA 和 IgG)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与pANCA,LFS(IgA和IgG)单独检测的比较,X2值和P值分别是4.127(P<0.05),6.970(P<0.05),提示抗体的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ANCA、LFS有助于UC的诊断,ASCA与PAB有助于CD的诊断,GAB的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抗体的阳性率高低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各种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ASCA、PAB、GAB、pANCA、LFS五类抗体的联合检测有利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谭霞[8](2019)在《血清学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检测血清p-ANCA、GAB及ASCA抗体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上述三种血清抗体在IBD诊断、病变范围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至2018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诊断为IBD患者161例,分为UC组105例,男性63例,女42例,平均年龄47.08±15.67岁;CD组56例,男性33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0.07±17.46岁。根据蒙特利尔病变范围分型,将UC组分为E1组15例、E2组46例、E3组44例;根据Mayo活动度评分,分为缓解组9例、轻度活动组22例、中度活动组48例、重度活动组26例。根据蒙特利尔病变范围分型,将CD组分为L1组25例、L2组18例、L3组13例;根据蒙特利尔疾病行为分型,将CD组分为穿透组9例、非狭窄非穿透组25例、狭窄组22例;根据简化的CDAI评分,分为轻度组14例、中度组42例。所有受试者均采取晨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IgG的核周型ANCA,ASCA、GAB。计算血清p-ANCA、GAB及ASCA抗体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计算方法:特异性=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样本计算均数及标准差,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三种抗体与IBD的关系,α=0.05为检验水准,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UC与CD患者三种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UC组p-ANCA阳性率(51.43%)较CD中组(7.14%)高,两组间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1);CD组GAB阳性率(60.71%)较UC组(41.90%)高;两组间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CD组ASCA阳性率(41.07%)较UC组(7.62%)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种抗体与CD患者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的关系ASCA在L3组中的阳性率(69.23%)均高于L1组(40%)、L2组(22.2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SCA在穿透组中的阳性率(88.89%)明显高于非狭窄非穿透组(24%)与狭窄组(40.9%),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SCA在中度活动组的阳性率(50%)高于轻度活动组(14.2%),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AB中度活动组的阳性率(69.04%)高于轻度组(3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抗体与UC患者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的关系UC组中,p-ANCA在E2组与E3组阳性率(62.50%、47.72%)高于E1组(23.07%),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ANCA在UC重度活动组的阳性率(92.92%)明显高于轻度活动组(36.36%)及中度活动组(45.83%),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CD与UC组三种血清抗体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1)CD组中,血清p-ANCA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48.57%、10%与48.57%;血清ASCA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3.33%、92.38%、76.47%与74.05%;ASCA/p-ANCA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5.00%、96.19%、84.00%与72.14%;(2)UC组中,血清p-ANCA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1.43%、90%、90%与51.43%;血清ASCA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2%、56.67%、23.53%与25.92%;p-ANCA/ASCA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7.62%、98.33%、98.04%与51.75%。结论:1、p-ANCA与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指标;2、p-ANCA、GAB可以用于辅助诊断UC,而ASCA可以用于辅助诊断CD;p-ANCA、ASCA联合检测有利于鉴别CD和UC。

魏茂桂,刘财堂,晁丽华[9](2017)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Mayo评分、血清pANCA水平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Mayo评分及血清pANC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50例,分为大肠湿热证组、脾气虚弱证组、寒热错杂证组,每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ayo评分并检测血清pANCA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Mayo评分,轻度活动以脾气虚弱证组、寒热错杂证组多见,明显高于大肠湿热证组(P<0.05);重度活动以大肠湿热证组多见,明显高于脾气虚弱证组和寒热错杂证组(P<0.05);中度活动三组发生概率相当。血清pANCA阳性率比较,大肠湿热证组血清pANCA阳性率明显高于脾气虚弱证组、寒热错杂证组(P<0.05),寒热错杂证组血清pANCA阳性率略高于脾气虚弱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Mayo评分高低、血清pANCA水平高低与中医辨证分型有关,不同中医证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严重程度不同,通过Mayo评分和测量血清pANCA水平,可以协助中医辨证分型,判断病情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毛堂友[10](2017)在《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持续升高,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尚未阐明,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UC,辨证论治、内服外用,毒副作用较小,用药灵活,在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势必成为将来UC治疗的方向。清肠温中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科李军祥教授经过多年临床总结的临床经验方,前期临床探索已经表明,清肠温中方能显着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修复肠黏膜损伤,在UC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明确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疗效,并以MSP/RON通路和IP10/CXCR3轴为出发点,明确清肠温中方是否通过调控MSP/RON通路和IP10/CXCR3轴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从而阐明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靶点,为清肠温中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一:自由饮用4.5%DSS构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经过7天干预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评价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HE染色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检测MPO的活性水平。实验二:自由饮用4.5%DSS构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经过7天干预后,应用Real time-PCR、Western-blot检测Occludin、ZO-1、Claudin-1、Claudin-2、Claudin-4 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实验三:自由饮用4.5%DSS构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经过7天干预后,应用Elisa检测结肠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IL-17、TNF-α、IFN-γ)、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水平。实验四:自由饮用4.5%DSS构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经过7天干预后,应用Elisa检测血清MSP水平,Real time-PCR检测RON的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RON、AKT、p-AKT的蛋白表达,IHC检测RON、p-AKT的蛋白分布情况。实验五:自由饮用4.5%DSS构建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经过7天干预后,应用Elisa 检测血清 IP10 水平,Real time-PCR、Western-blot、IHC 检测 IP10、CXCR3、NF-κBp65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实验一:自由饮用4.5%DSS溶液后,模型组大鼠第2天即出现便潜血阳性,第4天即出现肉眼血便,大便性状开始变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鼠便血情况加重,性状转变为稀溏,体重开始下降,毛色逐渐失去光泽,活动性变差,反应较为迟缓、懒动。至第7天,便血、大便性状、体重下降、毛色、活动度等均最为严重。而给予清肠温中方、美沙拉嗪灌胃后,各组大鼠的便血、性状、体重、毛色及活动度等均较模型组有好转。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DAI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经过7天的清肠温中方干预后,DAI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水平均明显的下降(P<0.01,P<0.05)。实验二:DSS 诱导的 UC 大鼠肠黏膜的 occludin、ZO-1、claudin-1、claudin-4 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claudin-2的基因和蛋白呈现高表达,而经过7天的清肠温中方干预后,occludin、ZO-1、claudin-1、claudin-4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claudin-2的表达降低(p<0.01,p<0.05)。实验三:DS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炎症因子(IL-1 α、IL-1β、IL-6、IL-17、TNF-α、IFN-γ)、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而经过7天的清肠温中方干预后,IL-1α、IL-1β、IL-6、IL-17、TNF-α、IFN-γ、MCP-1 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实验四:DSS诱导的UC大鼠血清MSP的水平、结肠RON的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大鼠显着降低,而p-AKT/AKT水平显着升高(P<0.05、P<0.01),而经过7天的干预后,清肠温中方能明显促进MSP、RON的表达,降低p-AKT/AKT的水平(P<0.05,P<0.01);实验五:DSS诱导的UC大鼠血清IP10水平、结肠IP10、CXCR3、NF-κB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而经过干预后,清肠温中方能明显降低血清IP10水平,降低结肠IP10、CXCR3、NF-κB的表达。结论:1、清肠温中方能降低DAI指数和下调MPO活性水平,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UC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清肠温中方可能是通过调控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claudin-1、claudin-2、claudin-4的表达,从而增强肠黏屏障功能,修复肠黏膜损伤,最终达到治疗UC的目的。3、清肠温中方可抑制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4、清肠温中方可能是通过增强MSP/RON通路的功能,促进其抗炎作用及修复肠黏屏障功能,最终达到治疗UC的目的。清肠温中方可能是MSP/RON通路的激活剂。5、清肠温中方能明显抑制IP10/CXCR3轴的功能,降低其诱导炎症反应的水平,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趋化,减少肠黏屏障的损伤,从而修复肠黏膜,最终达到治疗UC的目的。清肠温中方可能是IP 10/CXCR3轴的抑制剂。6、清肠温中方一方面可以增强MSP/RON通路的抗炎及肠黏修复功能,另一方面抑制IP10/CXCR3轴介导的炎症反应,从正、反两个方面,抑制炎症反应,修复肠黏屏障,从而治疗UC。

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IgG及IgM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激素疗效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患者筛选流程
        1.5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纳入UC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
        2.2 血清IgG及IgM的检测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纳入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
    2.轻中症与重症UC患者临床检验结果比较分析
    3.左半结肠型与广泛结肠型UC患者临床检验结果比较分析
    4.IgG、IgM、CRP及ESR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的相关性分析
    5.IgG、IgM、CRP及ESR对UC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的预测价值
    6.IgG及IgM对激素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
讨论
    1.纳入UC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2.IgG与IgM与UC病情严重程度及肠道病变范围的相关性
    3.IgG及IgM对UC病情严重程度及肠道病变范围的预测价值
    4.IgG及IgM对UC患者激素疗效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价值
    5.UC患者发生IgG及IgM下降的可能机制及争议
    6.研究的局限性、临床意义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无创性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2)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炎症负担评估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符号缩写及说明
前言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意义及展望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基础
    1.中医对UC的认识
        1.1 UC病名的历史渊源
        1.2 UC的病因病机
        1.3 UC的辨证分型
        1.4 UC的中医治法
    2.西医对UC的认识
        2.1 西医对UC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UC的西医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案
        1.1 病源选择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情评估标准
        1.5 病例纳入标准
        1.6 病例排除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
        1.8 病例脱落及处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项目
        2.4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综合疗效评价
        3.3 两组改良的Mayo评分比较
        3.4 Baron内镜下UC活动分级评分
        3.5 治疗前后ESR、CRP水平
        3.6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7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3.8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择证依据
        4.2 选方研究
        4.3 疗效评价及意义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非侵入性检查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1.病因学
        1.1 免疫学说
        1.2 遗传因素
        1.3 肠道菌群
        1.4 其他因素
        2.诊断
        3.治疗
        3.1 氨基水杨酸
        3.2 糖皮质激素
        3.3 免疫抑制剂
        3.4 生物制剂
        3.5 JAK抑制剂
        3.6 益生菌
        3.7 外科手术治疗
        4.预后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针药治疗进展
        1.中药内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1.1 动物实验
        1.2 临床试验
        1.3 讨论
        2.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1 动物实验
        2.2 临床试验
        2.3 讨论
        3.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Meta分析 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
        1.4 数据提取
        1.5 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评价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1.研究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5.试验流程图
    6.结果
    7.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的UC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1.实验资料
    2.实验方法
    3.数据分析与统计
    4.实验流程图
    5.结果
    6.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定量检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和步骤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NCA-IgG及炎症、凝血、营养指标与UC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
    2.2 ANCA-IgG及炎症、凝血、营养指标与UC病变范围的关系
    2.3 ANCA-IgG及炎症、凝血、营养指标与改良Mayo评分和UCEIS的相关性
    2.4 ANCA-IgG联合CRP对 UC的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炎症性肠病相关血清学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人群的ASCA-IgA、ASCA-IgG阳性率的对比
    2.2 不同人群的PAB-IgA、PAB-IgG阳性率的对比
    2.3 不同人群的pANCA-IgA、pANCA-IgG阳性率的对比
    2.4 不同人群的GAB-IgA、GAB-IgG阳性率的对比
    2.5 不同人群的LFS-IgA、LFS-IgG阳性率的对比
    2.6 联合检测ASCA+/PAB+/GAB+/pANCA-/LFS-诊断C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2.7 联合检测ASCA-/PAB-/GAB-/pANCA+/LFS+诊断U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比较
    2.8 各种血清学抗体与IBD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血清学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病人分组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UC与 CD患者三种抗体阳性率比较
    2、三种抗体与CD患者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的关系
    3、三种抗体与UC患者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的关系
    4、UC与CD患者三种血清抗体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Mayo评分、血清pANCA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数据采集
        1.2.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型组Mayo评分比较
    2.2 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型组间血清pAN-CA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10)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部分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李军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
实验部分
    实验一 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UC大鼠肠黏膜屏障的调控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UC大鼠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UC大鼠MSP/RON通路的调控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基于IP10/CXCR3轴介导的炎症反应研究清肠温中方对UC大鼠的调控机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IgG及IgM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激素疗效的预测价值[D]. 金圣博. 青岛大学, 2021(02)
  • [2]溃疡性结肠炎组织学炎症负担评估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万捷. 山东大学, 2021(12)
  • [3]四神丸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D]. 马俊洲.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定量检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J]. 荣雨露,高海晋,许翠萍. 中华消化杂志, 2020(10)
  • [5]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D]. 高艺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定量检测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价值[D]. 荣雨露.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炎症性肠病相关血清学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庞霄君. 浙江大学, 2019(03)
  • [8]血清学抗体检测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意义[D]. 谭霞.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Mayo评分、血清pANCA水平的研究[J]. 魏茂桂,刘财堂,晁丽华.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5)
  • [10]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调控机制的研究[D]. 毛堂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标签:;  ;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溃疡性结肠炎活性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