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平衡

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平衡

一、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鹏,刘远翔,黄若萱,刘成武,刘润恒,刘泉,黄宝鑫,陈泽涛,陈卓凡[1](2020)在《氟化猪骨羟基磷灰石修复犬植体周骨缺损的显微CT与组织形态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显微CT(micro-CT)和组织形态学分析探讨氟化猪骨羟基磷灰石(fluorinated porcine hydroxyapatite, FPHA)修复比格犬下颌种植体颊侧开裂型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6只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两个时间点(骨增量术后4和12周)处理, 每个时间点3只。拔除犬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 术后12周下颌骨每侧制备4个种植窝洞, 在窝洞颊侧骨壁制备开裂型骨缺损。将48个缺损位点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脱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 DBBM)组、猪骨羟基磷灰石(porcine hydroxyapatite, PHA)组和FPHA组(每组每个时间点6个位点)。种植体植入后, 在缺损区分别植入相应骨替代材料, 空白对照组不放置任何材料, 各组均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后无张力缝合创口。分别于骨增量术后4、12周处死动物, 获取种植位点标本, 通过micro-CT分析获得新生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 BV/TV)和骨小梁分离度(bone trabecular separation degree, Tb.Sp), 进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 通过组织形态学分析评价材料对种植体颊侧开裂型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 micro-CT结果显示, 术后4周DBBM、PHA与FPHA均能成功维持缺损区牙槽骨外形轮廓, 空白对照组缺损区牙槽骨轮廓塌陷;FPHA组BV/TV[(24.77±2.20)%]显着大于PHA组[(16.89±1.70)%]和DBBM组[(15.68±3.15)%](P<0.05);FPHA组Tb.Sp(0.70±0.07)显着小于DBBM组(1.03±0.19)(P<0.05)。术后12周DBBM、PHA和FPHA组缺损区牙槽骨轮廓维持良好, 空白对照组牙槽骨轮廓仍塌陷。DBBM、PHA、FPHA组BV/TV和Tb.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 术后4周骨缺损中央区FPHA组材料颗粒周围新生骨含量和成熟度高于PHA和DBBM组, 4组骨缺损区均可见新生骨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术后12周DBBM、PHA和FPHA组材料颗粒被大量成熟的新生骨包绕。结论 FPHA可在引导骨再生的早期有效促进种植体周骨缺损的修复。

吴玉沙[2](2020)在《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主要目标,指引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认知活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化学相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意识,使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内化为一种固有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是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化学基础教育相对薄弱,就该地区高中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民族地区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对象为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师和学生。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践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围绕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展开研究。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第二部分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化学核心素养背景下黔南州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方法。通过调查及分析发现:1.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总体上一般。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教师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为中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情况为中等偏下。3.大部分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猜想和验证。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主要是:1.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善于引导学生以简代繁进行建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意识。针对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基于“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提出了黔南州高中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建议。

李知可[3](2019)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土壤中的分配特征及其氧化修复研究》文中提出邻苯二甲酸酯(PAEs)常用作农用地膜等塑料制品的增塑剂,作为一种典型的环境激素,摄入人体将对人类生殖健康造成严重影响。PAEs属于中等极性化合物,容易滞留于土壤中,研究PAEs在土壤中的分配特征有助于认识PAEs在水土体系中的界面过程,为土壤中PAEs污染修复提供依据。S2O82-氧化体系具有性质稳定、寿命长的优点,在修复PAEs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深入研究S2O82-氧化修复PAEs污染土壤对控制PAEs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PAEs中优先管控的物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DBP在水土体系中的分配规律,研究了S2O82-氧化体系降解土壤中DBP的影响因素和氧化降解机理,在土柱中模拟了氧化修复过程,利用土柱中的土壤研究了氧化修复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DBP在水土体系中的分配规律。通过批实验研究了实验土壤对DBP的等温吸附模型以及吸附动力学特征;讨论了pH、离子强度、溶解性有机质(DOM)对DBP在水土体系中分配的影响;通过土柱淋滤实验,研究了土壤对DBP的持留能力。研究发现实验土壤对DBP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型(1/n≈1)和双室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KF与温度负相关,表明土壤对DBP吸附是放热的多域线性吸附过程。因素实验表明DBP在酸性介质、高离子强度条件下更易分配在土壤相中;DOM对DBP在水土体系中的分配具有两面性。土柱淋滤实验表明土柱对DBP的截留主要在015 cm,DBP对表层土壤的威胁更大。(2)探究了S2O82-氧化体系降解土壤中DBP的影响因素。通过批实验探究了pH、S2O82-/Fe2+摩尔比、水土比对氧化修复土壤中DBP的影响,利用土柱实验模拟了氧化修复过程。研究表明低pH时利于降解反应,S2O82-/Fe2+摩尔比为5/1,水土比在1/10时降解效果较佳;土柱实验结果显示S2O82-氧化体系对土层中DBP的修复效果明显。(3)阐释了S2O82-氧化体系降解土壤中DBP的的氧化机理以及界面过程。在水相中通过反应动力学研究了氧化降解的机理;依据不同淋洗剂(羟丙基-β-环糊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氧化体系对DBP污染土壤的总降解率分析了氧化主要发生介质。氧化机理表明主要活性自由基是SO4·和·OH,且DBP的降解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反应过程与DBP浓度以及氧化自由基产生速率有关;反应介质研究中存在增溶而抑制氧化作用的吐温80使得DBP的水土总降解率升高,表明水土体系中氧化过程主要发生在水相中。(4)研究了S2O82-氧化修复对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的影响。对土柱中氧化后的土壤,通过激光粒度仪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分析了修复后土壤的粒径以及结构形貌变化的原因。物理性质变化研究发现,水土分离性能增强,氧化后土壤在128 nm处的粒径分布消失,表明实验土壤在水中的悬浊物主要是细黏粒,氧化体系引起细黏粒聚集是水土分离性能增强的直接原因。土壤颗粒平均粒径(d50)随着土柱深度增加而变小,表明S2O82-氧化体系可以造成土壤大粒径颗粒裂解。(5)分析了S2O82-氧化修复对土壤重金属以及氮磷形态的影响。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化学提取法探究了土壤重金属含量以及土壤主要营养元素(N、P)的形态变化。重金属含量变化研究发现土柱重金属含量随土柱深度增加而增加,与土柱中土壤粒径变化一致,且土柱中各层土壤pH值相近,表明土柱中重金属含量随土柱深度变化主要是S2O82-氧化体系造成大粒径颗粒裂解引起,与pH无直接关系。氧化体系造成淋出液中总氮(TN)浓度增加,土壤中氨氮含量升高,表明氧化作用加剧土壤TN流失,促进土壤有机氮向无机氮转化。氧化体系造成淋出液中总磷(TP)浓度增加,表明氧化作用加剧TP流失。有效磷(Ava-P)与交换态磷(EX-P)显着相关,表明土壤Ava-P下降的与EX-P大量流失存在关联。

庞莎莎[4](2017)在《高镁锂比卤水沉淀法除镁与镁产品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海盐湖的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是我国主要的锂镁资源。开发适用于高镁锂比卤水、节能低耗、对环境友好的锂镁分离提锂工艺仍是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在卤水提锂的方法中,沉淀法是节能低耗、污染小、成本低的最简单工艺,但不适用于高镁锂比卤水,所以在高镁锂比卤水中运用沉淀法提锂必须首先降低镁锂比。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常数很小,而氢氧化锂是可溶的,因此可运用氢氧根沉淀除镁而降低镁锂比。但是氢氧化镁沉淀的成核离子定向速率小、胶核聚集速率大、其通过氢氧根桥联而形成水化程度极高的凝胶体,固液分离困难,因而难以在工艺上实现锂镁分离。为此,本课题对沉淀除镁反应进行改进,设计合成与镁试剂的结构具有相似性的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将其与氢氧化钠主沉淀剂复配成复合沉淀剂,通过对复合沉淀剂作用于高镁锂比卤水中进行锂镁分离探究以及对沉淀法除镁得到的氢氧化镁进行镁质多孔材料的制备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按照n(对氨基苯磺酸):n(亚硝酸钠):n(硫酸):n(苯酚)=1:1.2:3:1加入反应物,在2℃-3℃下重氮化反应3 h,调节成弱碱性,加入苯酚,偶联反应3 h,合成得到了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产率为85.26%。经重结晶纯化后测得其熔点为314.8℃,熔程(ΔT=0.3℃)较窄,纯度较高。运用高斯软件计算得到了其理论振动频率和理论IR图,与实测IR图进行比对,确定了合成产物为目标分子,并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光谱对结构表征进行了佐证。(2)考察了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对镁离子的选择性。将其分别作用到锂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的五种不同金属离子溶液中,其只与镁离子作用。用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作用于高镁锂比模拟卤水时,其对镁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沉淀作用,选择性系数达416.72,而对锂离子的选择性系数仅为0.0024。(3)以氢氧化钠为主沉淀剂,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为辅助沉淀剂,复配成复合沉淀剂,将其作用到高镁锂比模拟卤水中进行锂镁分离研究。通过过滤速率、除镁率、锂损失率等对复合沉淀剂沉淀除镁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复合沉淀剂的最佳除镁条件为:反应温度60℃,正向滴加方式,40 mL、2 mol·L-1NaOH溶液,添加主沉淀剂相对量的1%的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添加0.2%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到高镁锂比模拟卤水(ρ(Mg2+)=90 g/L;ρ(Li+)=3 g/L;Mg/Li=30)中作分散剂。反应后固液分离的过滤速率由氢氧化钠直接除镁时的0.56 mL·min-1提高至3.86 m L·min-1,过滤速率提高至原来的7倍;反应后除镁率达100%,镁离子沉淀完全;锂损失率由氢氧化钠直接除镁时的21.20%降低至1.78%;得到了团聚更少、易过滤、颗粒均匀、晶型结构完整的氢氧化镁沉淀。(4)将沉淀除镁得到的氢氧化镁沉淀进行镁质多孔材料的制备研究。将得到的氢氧化镁高温煅烧成氧化镁,采用固相烧结法将此氧化镁制成镁质多孔材料,即在氧化镁中添加造孔剂、粘结剂、烧结助剂按一定比例配料,通过球磨、干燥、成型、烧结等工序制备得到镁质多孔材料,通过对造孔剂种类、造孔剂含量、烧结温度和烧结助剂等制备条件进行探索,对所得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确定了镁质多孔材料的最佳制备条件为:以淀粉作造孔剂、添加量为35%,SiO2作烧结助剂、添加量为5%,聚乙烯醇作粘结剂,1200℃的温度下进行烧结,制备得到了气孔率为63.90%、体积密度为1.14 g·cm-3、抗压强度为5.47 MPa、导热系数为0.0506 W·(m·K)-1的镁质多孔材料。

杨皓程[5](2017)在《基于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技术的聚合物膜表界面工程》文中认为聚合物膜表界面工程是实现分离膜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的重要途径。以多巴胺沉积为代表的贻贝仿生沉积技术是一种新兴且极富潜力的表面工程手段。传统的多巴胺沉积存在时间长、均匀性与稳定性差、亲水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极大限制了该技术在膜表面工程上的应用。本文发展了一种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改性技术,解决了多巴胺沉积中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该技术被分别用于膜表面可控改性、分离层构建及有机-无机复合膜界面调控三个方面,所制备的分离膜被应用于油水分离、CO2固定、膜蒸馏、纳滤等领域。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发展了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改性技术,初步揭示了其沉积机理:多巴胺与聚乙烯亚胺通过迈克尔加成或席夫碱反应形成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复合物,并向气/液或液/固界面迁移、沉积;比较了共沉积法与传统多巴胺沉积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改性上的差异,表明该技术在沉积速率、均匀性、亲水性、稳定性、重复利用性上具有显着优势;研究了聚乙烯亚胺分子量与溶液组成对沉积行为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聚乙烯亚胺分子量(600 Da)及溶液中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质量比(1:1至2:1)。发展了单面共沉积技术用于制备具有非对称浸润性的Janus平板膜与中空纤维膜,研究了平板膜表面的液滴传递现象;设计了 Janus平板膜鼓泡器并用于CO2的酶法固定,其亲水侧表现出水下超疏气性,有利于降低气泡脱离尺寸,疏水侧有助于气体进入膜孔,降低操作能耗;将Janus中空纤维膜用于直接接触式膜蒸馏,其不对称结构在降低传质阻力的同时保证了传热阻力,使膜蒸馏性能显着提升。发现并研究了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溶液的界面成膜行为,表征了薄膜两侧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不对称性;发展了气/液界面辅助薄层复合膜制备技术,制备了厚度约60nm的荷正电纳滤膜,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完善了仿生矿化膜构建模型,以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涂层为中间层,利用仿生矿化过程制备了 Si02与ZrO2水合物矿化膜,探索了制备条件对膜结构的影响,表征了膜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其被用于水包油乳液的分离,表现出优异的分离性能及抗污染能力;ZrO2水合物涂层可增强膜的结构刚性,从而提高其抗卷曲性与热稳定性。

张汉卿,韩艾芳,李志鹏,黄宝鑫,陈卓凡[6](2014)在《猪骨羟基磷灰石的体外溶解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猪骨羟基磷灰石(PHA)的体外溶解行为。方法:运用固体滴定-激光散射监测法测定PHA在0.1 mol·L-1KCl溶液中的37℃等温溶解线;以钙离子活度计监测PHA浸泡于超纯水中的Ca2+释放动态变化。结果:PHA在pH值为3.05.0的0.1 mol·L-1 K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与化学合成的羟基磷灰石(H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着低于牛骨羟基磷灰石,溶解度随pH值降低而升高;超纯水浸泡液中Ca2+浓度恒定维持在3035×10-6范围内,不受浸泡时间和浸泡物质量影响,更新浸泡液后PHA继续释放Ca2+至原始浓度。结论:PHA的溶解度与溶液pH值密切相关,在中性溶液中可释放Ca2+且浓度稳定。

郭文娟[7](2013)在《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环境影响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炭(biochar)是秸秆、动物粪便等农林废弃物不完全燃烧或无氧低温热解所产生的高含碳颗粒,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和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使得生物炭具有对重金属较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加强生物炭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对恢复农田土壤健康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棉花秸秆为原料制备而成的生物炭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吸附实验和大田修复试验,研究了生物炭对Cd的吸附特性,对土壤重金属Cd污染的钝化修复效应以及钝化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等的影响行为。研究结果如下:1)吸附实验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的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38mg·g-1(288.15K)、10.14mg·g-1(298.15K)、10.40mg·g-1(308.15K)、10.71mg·g-1(318.15K);热力学参数表明生物炭吸附Cd2+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min即可达到平衡。溶液pH值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较大,在pH28范围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XPS分析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化学吸附机制主要为表面羟基(-C-OH)与羰基(-C=O)与Cd2+发生络合化学反应。2)大田试验表明,低(5t·ha1)、中(10t·ha1)、高(20t·ha1)三种用量生物炭单施及其与发酵鸡粪(10t·ha1)、氮磷钾复合肥(0.6t·ha1)复配钝化处理均可显着降低油麦菜可食部分和根部对Cd的吸收积累,与对照相比,各钝化处理后油麦菜可食部分Cd含量降低32.6%54.8%,根部Cd含量降低14.4%30.9%,其中生物炭与发酵鸡粪复配处理对油麦菜可食部分和根部镉含量的降低效果最好。各钝化处理后,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对照均显着降低,降幅为7.04%21.85%。生物炭单施以及高用量生物炭与氮磷钾复合肥复配等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的pH值,增幅为0.030.25个单位,而生物炭与发酵鸡粪复配以及低用量生物炭与氮磷钾复合肥复配处理则较对照降低0.040.14个单位pH值。油麦菜可食部分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之间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与对照相比,各钝化处理后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均显着提高,增幅分别为10.2%34.9%、18.0%38.5%和0.7%13.4%,土壤的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含量也显着增加,增幅分别为61.1%105.8%、64.6%295.5%和54.0%212.5%。对于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仅生物炭与发酵鸡粪复配以及中、高量生物炭与氮磷钾复合肥复配处理较对照有显着增加,增幅为21.5%134.5%。与对照相比,土壤中有效Cu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有效Mn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有效Ca、Mg、Fe、Zn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由低于对照上升为高于对照。施入生物炭后,镉污染土壤微生物丰度较对照有所提高,相似性指数和聚类分析均显示,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张磊[8](2012)在《龙须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文中提出龙须菜中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藻胆蛋白、琼胶应用价值较高,但常规生产方法将两者提取过程割裂进行,造成了极大浪费。本研究主要改进提取方式,从而达到综合提取的目的,增加龙须菜的利用价值。首先依据已有的提取工艺,分别对藻胆蛋白、琼胶两种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并改善传统的加工工艺,对产品性质进行探寻;之后引入蒸汽爆破技术,替代传统的细胞破碎技术,一步将藻胆蛋白、琼胶分离,分别进行提取,并对结果进行比较,考察新技术的替代意义。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藻胆蛋白:采用冻融、粉碎对龙须菜进行预处理,比较了三氯乙酸、乙醇、硫酸铵三种蛋白沉淀剂,粗提效果三氯乙酸最佳,粗提液纯度1.44;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蛋白纯度提高至3.75。确定藻胆蛋白最佳条件为pH7.0、4℃下保藏。(2)琼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浓度为10%的NaOH溶液70℃处理2h,5%的次氯酸钠漂白1h,121℃加热提胶2h,最终提取率为29.3%,凝胶强度为543g/cm2。分析电解质对凝胶强度的影响,确定在氯化钾添加量为0.2%时,凝胶强度最高,为632g/cm2。(3)综合提取:经实验分析确定最佳蒸汽爆破参数为加热温度150℃、保压时间15s、装料比80%,并对琼胶碱处理过程进行了调整,降低碱浓度至2.5%,处理0.5h,最终提胶率为32%,藻胆蛋白纯度为4.06。经分析比对发现蒸汽爆破技术在藻胆蛋白、琼胶提取方面均较常规工艺有所增加,并且通过综合提取,减少了对原料的损耗,借助于工艺的改进,减少了碱及其它试剂的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龙须菜的利用价值。

陈卓凡,黄宝鑫,梁超伦[9](2009)在《无机牛骨的体外溶解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机牛骨(ABB)的体外溶解行为。方法在37℃恒温水浴系统中以ABB为固体滴定物,运用半导体激光散射系统确定滴定终点,利用滴定终点的固体滴定总量和溶液pH值获取ABB在0.1mol/L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等温线。以合成羟基磷灰石(HA)的溶解度等温线作为对照。使用X射线衍射(XRD)、能谱弥散X射线谱(EDX)、透射电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ABB在两种pH值下(pH=3.99,4.46)的溶解-再沉淀物进行分析。结果37℃下ABB在pH为4~5的0.1mol/L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是合成HA的5~20倍,且溶解度随pH值降低而升高。溶解-再沉淀物为HA,结晶度和钙磷比随pH值降低而降低。结论ABB的溶解度与溶液的pH值密切相关,溶液pH值的改变影响ABB溶解-再沉淀物的结晶度。

黄宝鑫,陈卓凡[10](2009)在《牛骨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固体滴定法测定牛骨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度(37℃)并鉴定其溶解-再沉淀物的成分。方法:以牛骨羟基磷灰石为固体滴定物加入0.1 mol·L-1氯化钾溶液中,运用二极管激光散射监测系统确定滴定终点。利用滴定终点的固体滴定总量和溶液pH值获取无机牛骨的溶解度等温线。使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能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透视电镜对溶解-再沉淀物进行鉴定。结果:牛骨羟基磷灰石在pH=3.5~5.0的0.1 mol·L-1氯化钾溶液中(37℃)的溶解度分别是合成的羟基磷灰石3~20倍,溶解-再沉淀物为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和钙磷比随溶液pH值降低而降低。讨论:牛骨羟基磷灰石中的CO32-,Mg2+和Na+是影响其溶解度高于羟基磷灰石的重要因素。固体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仅有微量固体过量,有效避免过量固体对材料溶解度测定的影响。结论:固体滴定法可作为测定磷酸钙类生物材料溶解度的标准方法。牛骨羟基磷灰石的溶解度与固体的钙磷摩尔比以及CO32-、Na+、Mg2+等离子替代密切相关。溶液pH值的改变影响牛骨羟基磷灰石溶解-再沉淀物的结晶度。

二、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2)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
        1.1.2 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1.3 民族地区学生发展需要
    1.2 研究综述
        1.2.1 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
        1.2.2 有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内容
        1.3.1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的认识与解读
        1.3.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1.3.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
        1.3.4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1.3.5 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建议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实践研究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有意义学习理论
        2.1.3 学习进阶理论
    2.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与联系
        2.2.1 证据推理的涵义
        2.2.2 模型认知的涵义
        2.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内涵
        2.2.4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关系
3 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3.1 研究思路
    3.2 调查工具
        3.2.1 问卷来源
        3.2.2 问卷结构
        3.2.3 问卷的处理
        3.2.4 调查访谈设计
    3.3 调查对象的选取
    3.4 施测
        3.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3.4.2 正式调查
    3.5 调查结果及分析
    3.6 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分析
4 黔南州高中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教学实践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变量控制
        4.2.1 研究方法
        4.2.2 研究的变量控制
    4.3 研究假设与研究路线
    4.4 实践对象
    4.5 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实践时间
        4.5.1 教学内容的选择
        4.5.2 教学实践时间
    4.6 教学实践案例
        4.6.1 人教版选修四“盐类的水解”的教学实践
        4.6.2 人教版选修四“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实践
    4.7 教学实践数据采集及分析
        4.7.1 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4.7.2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测试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部分
        5.1.2 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研究部分
    5.2 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
        5.3.1 研究的不足
        5.3.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黔南州高中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调查问卷
附录2 黔南州高中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3 黔南州高中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4 黔南州高中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培养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5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测试卷
在校读硕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土壤中的分配特征及其氧化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PAES在水土体系中的分配行为研究进展
    1.3 化学氧化修复技术
    1.4 S_2O_8~(2-)氧化修复土壤的界面过程研究
    1.5 氧化修复对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DBP在土壤中的分配规律研究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设计
        2.1.3 分析方法
        2.1.4 质量控制
    2.2 等温吸附
    2.3 吸附动力学
    2.4 DBP在水土体系中分配的影响因素
        2.4.1 pH
        2.4.2 离子强度
        2.4.3 溶解性有机质
    2.5 淋溶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_2O_8~(2-)修复土壤DBP影响因素及界面过程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设计
        3.1.3 分析方法
    3.2 降解的因素实验
        3.2.1 S_2O_8~(2-)/Fe~(2+)摩尔比
        3.2.2 pH
        3.2.3 水土比
        3.2.4 土柱氧化模拟实验
    3.3 土壤体系中的降解机理
        3.3.1 氧化机理分析
        3.3.2 氧化修复的界面过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_2O_8~(2-)氧化体系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设计
        4.1.3 分析方法
    4.2 S_2O_8~(2-)氧化体系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4.2.1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4.2.2 S_2O_8~(2-)氧化体系对土壤粒径的影响
    4.3 S_2O_8~(2-)氧化体系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4.4 氧化体系对土壤氮磷形态影响研究
        4.4.1 氮素
        4.4.2 磷素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高镁锂比卤水沉淀法除镁与镁产品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锂资源的性质及用途
    1.2 我国盐湖资源分布及特点
    1.3 锂镁分离的研究现状
        1.3.1 沉淀法
        1.3.2 离子交换吸附法
        1.3.3 溶剂萃取法
        1.3.4 其他方法
    1.4 偶氮化合物的发展
    1.5 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定义
        1.5.2 制备方法
        1.5.3 运用
    1.6 研究任务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路线
第2章 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合成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合成
        2.2.1 合成原理
        2.2.2 合成方案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理论计算
        2.3.2 测试表征
    2.4 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选择性探究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实测红外光谱图及理论计算
        2.5.2 其他表征
        2.5.3 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镁离子选择性
    2.6 小结
第3章 复合沉淀剂在锂镁分离中的应用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原理
    3.3 复合沉淀剂在锂镁分离中的条件探究
        3.3.1 实验内容
        3.3.2 滴加方式的选择
        3.3.3 氢氧化钠浓度的选择
        3.3.4 反应温度的选择
        3.3.5 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量的选择
        3.3.6 分散剂的选择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滴加方式的确定
        3.4.2 氢氧化钠浓度的确定
        3.4.3 反应温度的确定
        3.4.4 对羟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量的确定
        3.4.5 分散剂的确定
        3.4.6 最优条件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镁质多孔材料的制备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 实验内容
        4.2.1 原料的结构表征
        4.2.2 多孔材料的制备
    4.3 体积密度和气孔率的测试方法
    4.4 制备条件的探究
        4.4.1 造孔剂的选择
        4.4.2 造孔剂含量的选择
        4.4.3 烧结助剂和烧结温度的选择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原料的XRD分析
        4.5.2 造孔剂的确定
        4.5.3 造孔剂含量的确定
        4.5.4 烧结助剂和烧结温度的确定
        4.5.5 形貌及导热性能测定
    4.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基于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技术的聚合物膜表界面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膜的表面与界面
        1.2.1 膜表面改性的原理与方法
        1.2.1.1 表面等离子体处理
        1.2.1.2 表面涂覆与吸附技术
        1.2.1.3 界面交联
        1.2.1.4 层层自组装
        1.2.1.5 表面接枝
        1.2.1.6 贻贝仿生沉积
        1.2.2 表界面性质对膜性能的影响
        1.2.2.1 抗污染与抗菌性
        1.2.2.2 亲和识别与分离
        1.2.2.3 环境敏感型分离膜
    1.3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表面与界面
        1.3.1 有机-无机复合界面的形成与调控
        1.3.1.1 混合基质膜
        1.3.1.2 界面复合膜
        1.3.2 复合膜表面与界面对膜性能的影响
        1.3.2.1 表面浸润性
        1.3.2.2 表面活性
        1.3.2.3 有机-无机复合界面
    1.4 贻贝仿生化学对分离膜表界面性质的调控
        1.4.1 贻贝仿生表面修饰
        1.4.1.1 聚合与粘附机理
        1.4.1.2 物理与化学性质
        1.4.2 聚多巴胺对分离膜表界面性质的调控
        1.4.2.1 聚多巴胺修饰层用于表面改性
        1.4.2.2 聚多巴胺中间层用于界面调控
        1.4.2.3 聚多巴胺分离层用于薄膜构建
    1.5 课题提出
    1.6 研究内容
        1.6.1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6.2 共沉积技术用于聚合物膜非对称修饰
        1.6.3 共沉积技术用于薄层复合膜的构建
        1.6.4 共沉积技术用于有机-无机复合膜界面调控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设备
    2.3 材料制备
        2.3.1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法
        2.3.2 聚多巴胺梯度表面的制备
        2.3.3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自支撑膜的制备
        2.3.4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薄层复合膜的制备
        2.3.5 单面共沉积法制备Janus平板膜
        2.3.6 单面共沉积法制备Janus中空纤维膜
        2.3.7 氧化硅仿生矿化膜的制备
        2.3.8 氧化锆水合物仿生矿化膜的制备
    2.4 材料结构性质表征
        2.4.1 表面结构
        2.4.2 表面化学组成
        2.4.3 表面浸润性
        2.4.4 表面荷电性
        2.4.5 结构稳定性
        2.4.6 击穿压强
        2.4.7 涂层稳定性
    2.5 材料应用性能评价
        2.5.1 纯水通量的测定
        2.5.2 蛋白阻抗性评价
        2.5.3 纳滤性能评价
        2.5.4 鼓泡性能与二氧化碳固定性能评价
        2.5.5 膜蒸馏性能评价
        2.5.6 油水分离性能评价
第三章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3.1 引言
    3.2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机理
        3.2.1 多巴胺与聚乙烯亚胺的反应
        3.2.2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涂层粘附机理
        3.2.3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溶液的气/液界面成膜行为
    3.3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在聚丙烯微孔膜表面的共沉积
        3.3.1 表面形貌
        3.3.2 表面化学组成
        3.3.3 表面浸润性
        3.3.4 沉积速率与膜通量
        3.3.5 涂层稳定性
        3.3.6 溶液重复使用性
    3.4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的影响因素
        3.4.1 聚乙烯亚胺分子量对共沉积过程的影响
        3.4.2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比例对共沉积过程的影响
    3.5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聚丙烯膜的服役性能
        3.5.1 阻抗蛋白吸附
        3.5.2 油水分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涂层用于非对称膜表面构建
    4.1 引言
    4.2 单面沉积技术用于Janus平板膜与中空纤维膜的制备
        4.2.1 Janus平板膜的制备及其性质
        4.2.2 Janus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质
    4.3 Janus平板膜在鼓泡过程中的应用
        4.3.1 Janus膜鼓泡器的制备与性质
        4.3.2 鼓泡过程中气泡在膜表面的受力分析
        4.3.3 Janus鼓泡器的性能与应用
    4.4 Janus中空纤维膜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中的应用
        4.4.1 Janus膜在膜蒸馏中的传质与传热过程分析
        4.4.2 膜蒸馏性能
    4.5 聚多巴胺用于材料表面的梯度改性
        4.5.1 聚多巴胺梯度表面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4.5.2 聚多巴胺梯度表面的性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的薄层复合膜的制备与应用
    5.1 引言
    5.2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自支撑膜的性质与应用
        5.2.1 薄膜的形成机理与生长过程
        5.2.2 反应条件对自支撑膜形成过程的影响
        5.2.3 自支撑膜的性质与后功能化
    5.3 气-水界面制备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薄层复合膜
        5.3.1 复合膜的形成过程
        5.3.2 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质
        5.3.3 复合膜的纳滤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用于有机-无机复合界面调控
    6.1 引言
    6.2 仿生矿化膜的构建模型
    6.3 氧化硅矿化膜的制备与应用
        6.3.1 氧化硅矿化膜的构建与表面性质
        6.3.2 二氧化硅矿化膜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6.4 氧化锆水合物矿化膜的制备与应用
        6.4.1 氧化锆水合物矿化膜的构建与表面性质
        6.4.2 氧化锆水合物矿化膜的油水分离性能
        6.4.3 氧化锆水合物矿化膜的结构稳定性
    6.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一、技术方法创新
    二、理论认知创新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相关成果

(6)猪骨羟基磷灰石的体外溶解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 PHA的制备
    2固体滴定-激光散射检测体系[7]
        2.1化学反应器皿结构
        2.2激光散射光源探测器(laser-scattering detector,LSD)工作原理
        2.3固体滴定
    3 Ca2+释放检测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PHA溶解度的测定
    2 PHA钙离子的释放
讨论

(7)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环境影响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1.4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
        1.1.5 土壤重金属原位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1.2 生物炭应用研究现状
        1.2.1 生物炭的概念和特性
        1.2.2 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应用研究进展
        1.2.3 生物炭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研究进展
        1.2.4 生物炭施用的潜在风险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及机理探讨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生物炭的制备和表征
        2.1.2 吸附实验
        2.1.3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生物炭的性质表征
        2.2.2 吸附等温线
        2.2.3 吸附动力学
        2.2.4 pH 对吸附的影响
        2.2.5 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修复效应评价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与设备
        3.1.2 试验小区设计
        3.1.3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油麦菜可食部分 Cd 含量的影响
        3.2.2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油麦菜根部 Cd 含量的影响
        3.2.3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 Cd 污染土壤有效态 Cd 含量的影响
        3.2.4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 Cd 污染土壤 pH 值的影响
        3.2.5 土壤 pH 及有效态 Cd 含量与油麦菜吸收 Cd 的关系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镉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与设备
        4.1.2 试验小区设计
        4.1.3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 Cd 污染土壤主要酶活性的影响
        4.2.2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 Cd 污染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4.2.3 生物炭钝化修复对 Cd 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龙须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龙须菜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藻胆蛋白的结构及性质
        1.2.2 藻胆蛋白的提取
        1.2.3 藻胆蛋白的应用
        1.2.4 琼胶的结构与性质
        1.2.5 琼胶的提取工艺
        1.2.6 琼胶的应用
        1.2.7 蒸汽爆破技术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剂配制
        2.2.3 实验仪器
        2.2.4 龙须菜预处理
        2.2.5 藻胆蛋白粗提取
        2.2.6 藻胆蛋白的分离纯化
        2.2.7 电泳
        2.2.8 稳定性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龙须菜预处理分析
        2.3.2 藻胆蛋白提取
        2.3.3 藻胆蛋白分离纯化
        2.3.4 藻胆蛋白性质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琼胶提取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试剂
        3.2.4 碱处理对琼胶提取产率及质量的影响
        3.2.5 加热提胶对琼胶提取产率的影响
        3.2.6 漂白剂对琼胶脱色效果的影响
        3.2.7 琼胶性能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碱处理对琼胶产率的影响
        3.3.2 加热提胶对琼胶提取产率及质量的影响
        3.3.3 漂白剂对琼胶脱色效果的影响
        3.3.4 琼胶性能测定
    3.4 小结
第4章 活性物质综合提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仪器
        4.2.3 试剂配制
        4.2.4 汽爆条件对细胞破碎程度的影响
        4.2.5 藻胆蛋白提取比较
        4.2.6 琼胶提取率比较
        4.2.7 琼胶提取中碱处理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汽爆条件对细胞破碎程度的影响
        4.3.2 藻胆蛋白提取比较
        4.3.3 琼胶提取率比较
        4.3.4 汽爆工艺中碱处理的优化
        4.3.5 凝胶强度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无机牛骨的体外溶解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材料与仪器
    二、化学反应器皿的结构[8]
    三、激光散射光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9]
    四、固体滴定过程
    五、收集溶解-再沉淀物
    六、固体的鉴定与分析
结果
    一、ABB的成分分析
    二、ABB溶解度测定
    三、溶解-再沉淀物的鉴定
讨论

四、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 [1]氟化猪骨羟基磷灰石修复犬植体周骨缺损的显微CT与组织形态学评价[J]. 李志鹏,刘远翔,黄若萱,刘成武,刘润恒,刘泉,黄宝鑫,陈泽涛,陈卓凡.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11)
  • [2]黔南州高中化学教学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D]. 吴玉沙.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0(04)
  • [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土壤中的分配特征及其氧化修复研究[D]. 李知可.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高镁锂比卤水沉淀法除镁与镁产品制备研究[D]. 庞莎莎.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3)
  • [5]基于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技术的聚合物膜表界面工程[D]. 杨皓程. 浙江大学, 2017(11)
  • [6]猪骨羟基磷灰石的体外溶解行为研究[J]. 张汉卿,韩艾芳,李志鹏,黄宝鑫,陈卓凡.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05)
  • [7]生物炭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及其环境影响行为[D]. 郭文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8]龙须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D]. 张磊.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2(01)
  • [9]无机牛骨的体外溶解行为研究[J]. 陈卓凡,黄宝鑫,梁超伦.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09(05)
  • [10]牛骨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行为研究[A]. 黄宝鑫,陈卓凡. 第六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9

标签:;  ;  ;  ;  ;  

羟基磷灰石在氯化钾溶液中的溶解平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