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负载高铁酸钾的动态水溶解特性

粘土负载高铁酸钾的动态水溶解特性

一、粘土负载高铁酸钾的动态水溶出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芙[1](2020)在《包覆/负载型高铁酸盐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卡马西平去除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这类痕量、顽固的新型有机物开始被广泛使用并且直接从城市居民用水系统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加处理地进入地表水环境甚至地下水环境,因此,PPCPs成为自来水、再生水及地表水中的高被检出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这类物质经过污水处理厂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难以被有效去除,需进行工艺优化或深度处理才可有效降低其在出水中的浓度。高铁酸钾(K2FeO4)是具有强氧化性的绿色多功能水处理剂,可用作氧化剂、消毒剂、絮凝剂,但由于自身在水溶液中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在储存过程中也容易发生自分解而变质,导致其活性成分含量低,在水处理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在应用上受到限制。本文提出在高铁酸盐强氧化性的基础上对吸附作用进行集成,制备吸附-氧化一体化复合材料,以包覆及负载作为基础方法合成包覆型高铁酸钾及负载型高铁酸钾,考察其对再生水中卡马西平(CBZ)的去除效能,并研究其降解机理及途径。通过对复合材料的合成进行初步探索,确定了以高铁酸钾和β-环糊精(β-CD)为制备包覆型高铁酸钾的原材料,以高铁酸钾和生物质半焦为制备负载型高铁酸钾的原材料,分别通过融化悬浮冷凝法、高能球磨法制备,并对制备产物进行了缓释性能、稳定性、吸水性测试及一系列物理表征。通过缓释性能测试可知:两种复合材料在碱性溶液中的120min最大释放率分别为53.62%和62.13%;40d后在空气中的最小剩余百分比分别为73.44%和63.8%;10d后最大吸水率分别为9.86%和6.79%。综合来看,两种复合材料的性能相比高铁酸钾均有了较大提升,说明两种工艺均对高铁酸钾起到了保护、缓释的作用。对已制备的两种复合材料进行了污染物质CBZ去除效能实验,并与高铁酸钾氧化效果、生物质半焦及β-CD吸附效果进行对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两种复合材料相比高铁酸钾对CBZ的降解率最高可提高49.1%和44.5%,且复合材料吸附-氧化一体化降解体系中吸附作用占比约为15%-20%,氧化降解作用占比约为80%-85%,说明该体系中氧化作用对降解率起主要贡献。经过条件优化得出利用复合高铁酸钾进行CBZ去除的最佳条件:反应时间30min,高铁酸钾浓度为5mg/L,包覆型高铁酸钾反应温度设置为40℃,负载型高铁酸钾反应温度设置为50℃,溶液初始p H=8.0-9.0。探索了降解效能及最佳反应条件之后,进一步对复合材料降解CBZ的机理及途径进行了探索,借助液质联用技术对不同反应时刻的样品进行测定,根据总离子图、质谱图及谱库数据推测出CBZ的四种中间产物,并根据质荷比对分子结构进行了推测,从而推测出了降解途径。根据降解途径可知吸附-氧化一体化复合材料降解CBZ主要是高铁酸钾破坏CBZ烯烃双键、通过氧化作用不断加氧使其开环重组的过程,降解过程与假一级动力学所反应的规律一致。综上所述,本文通过高铁酸钾复合材料实现了对再生水中CBZ的有效去除,为高铁酸盐复合材料去除PPCPs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再生水的水质安全提供了保障。

骆传婷[2](2014)在《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及修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铬渣堆场普遍存在污染物含量高、扩散快、污染面积广等现状,由此带来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污染也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作为我国土壤污染重点治理对象,有关铬污染场地的治理与修复才刚刚起步,尚未建立健全的铬污染土壤修复体系。此外,土壤中铬的迁移转化是影响铬污染场地修复效果的关键,而其迁移转化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青岛红星化工厂铬污染场地为对象,提出“解毒铬污染土壤+阻截铬污染地下水”的治理思路,综合考虑多因素,采用“污染土壤特性调节+化学淋洗+化学还原/稳定”的联合修复工艺,通过确定土壤修复条件研究、Cr(VI)静态吸附实验筛选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填充介质、动态淋洗实验探究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及修复的影响、修复结束后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对铬污染土壤修复的同时,有效阻截铬污染地下水的迁移,揭示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分析修复工艺的可行性,为其它污染场地的治理和预防提供参考。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调查发现,污染场地绝大部分处于重度污染,总铬的最高含量为27254.50mg/kg,平均值是全国和山东环境背景值的8090倍,Cr(VI)的含量占总铬的31.9%,土壤中的铬具有极大迁移风险。(2)选取铬污染场地中浓度最高点进行土壤修复条件的确定研究得出,改变土壤溶液的pH、调节土壤有机质,有利于Cr(VI)的迁移转化,可降低土壤中铬被生物直接或间接利用的风险。pH通过影响土壤中铬的溶解、螯合、氧化还原来影响Cr(VI)的迁移转化,有机质则会因投加量和表面基团的差异造成还原性不同,最终影响Cr(VI)的迁移转化。pH值越低,有机质还原性越强,越有利于Cr(VI)的迁移转化。一定浓度碳酸钠溶液有利于土壤中Cr(VI)的浸出,但浓度过高又会抑制Cr(VI)的浸出。(3)Cr(VI)静态吸附实验表明,以“活性炭/酸化活性炭+硫酸亚铁”或“人工沸石/酸化的人工沸石+硫酸亚铁”组成的活性反应介质能有效去除Cr(VI),去除效率取决于吸附剂本身的吸附特性、酸化处理所用酸提供H+能力以及吸附剂同还原剂间的相互作用。活性炭/酸化活性炭做吸附剂的活性反应介质对Cr(VI)的去除率达到85%99%,远高于人工沸石/酸化人工沸石,且酸化更利于活性炭和人工沸石对Cr(VI)的去除。以膨润土、高岭土和凹凸棒石负载壳聚糖组成的三种复合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量与壳聚糖理论负载量成正比,粘土矿物的晶格结构不同,复合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能力不同。载体为膨润土的复合吸附剂对Cr(VI)的吸附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4)动态淋洗实验得出,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的影响规律不同,修复结束后的风险程度也不同。不同层次结构改变了土壤体系对铬的截留能力,填充介质层数越多,去除铬的贡献率越大,截留能力也越强。大孔隙通过增加土壤渗流量、减少迁移阻力,缩短土壤与淋洗剂的接触时间、降低淋洗剂的淋洗效率,减小填充介质的固定容量和截留能力来影响铬的迁移转化。土壤质地的改变,短期内对土壤中不稳定态铬的影响高于相对稳定态,但总体上对各形态铬的影响小且未呈规律性。修复结束后,多层结构下的土壤中铬和Cr(VI)迁移风险和生物利用风险均降低,大孔隙结构下的土壤中铬和Cr(VI)迁移风险降低,但生物利用风险升高。(5)采用“污染土壤特性调节+化学淋洗+化学还原/稳定”的联合修复工艺,修复结束后污染土壤中Cr(VI)含量下降了约92%,阻断了60%以上淋洗迁出的铬,有效延迟了出流液中Cr(VI)峰值浓度的出现,降低了峰值浓度大小,故可知该工艺具有可行性。

高玉梅,丁小会[3](2009)在《高铁酸盐的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高铁酸盐是一种绿色环保净水剂.通过对影响高铁酸盐稳定性的因素与提高其稳定性所采取的措施的综述,得出影响高铁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高铁自身浓度、Fe3+、pH值、溶液中杂质、存放环境等;一般采取加入稳定剂或制备成负载型高铁酸盐的方法延长高铁酸盐的存放时间.今后应着重对优化制备工艺流程,减少制备步骤进行研究.

任丽英[4](2009)在《含硼铁锰氧化物中硼的释放特性及其在黄棕壤上的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合成了不同形态的含硼针铁矿和含硼水锰矿,通过将它们引入到黄棕壤中,来研究含硼氧化物中硼的植物有效性及含硼氧化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针铁矿,水锰矿以及它们的含硼氧化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论述,并从氧化物的比表面积,扫描电镜照片和氧化物的硼含量等方面讨论了不同氧化物的性质差别,对氧化物特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结果表明:针铁矿的比表面积和水锰矿的变化规律一致,即硼包被态氧化物>普通氧化物>硼吸附态氧化物。并且铁氧化物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硼包被态针铁矿的颗粒明显比普通针铁矿和硼吸附态针铁矿要细,这和硼在氧化物上的结合形式有关。通过不同的提取方式测定了氧化物中硼的含量,发现针铁矿和水锰矿两种氧化物中硼的含量有很大的差别,含硼针铁矿中硼的含量远远高于含硼水锰矿。并且硼吸附态氧化物和硼包被态氧化物的硼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别,硼吸附态针铁矿中硼的有效性远远高于硼包被态针铁矿,而水锰矿两种负载体中硼有效性的差异相对较小。2、通过在黄棕壤上添加不同量的氧化物,我们研究了含硼氧化物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对土壤硼含量,土壤酸度变化以及油菜硼含量和油菜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含硼针铁矿在土壤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硼含量和油菜中硼含量也呈现一个逐渐升高的趋势,并且当含硼针铁矿的添加量达到5或10 g kg-1土时,土壤和植物中硼的含量呈现一个急剧的上升现象,但是普通针铁矿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对土壤和油菜中硼含量却有一个小幅度的降低作用。不同量的含硼水锰矿对土壤和油菜硼含量的影响也呈现一种随添加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随着含硼氧化物添加量的增加,油菜的生物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氧化物的添加量为3 g kg-1土时油菜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含硼铁锰氧化物对土壤酸度的改变呈现明显的剂量关系,含硼铁氧化物对土壤酸度的改变呈现稳定的升高趋势,而含硼水锰矿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在2 g kg-1土时出现一个明显的转折点。综合以上现象,我们将2-3 g氧化物kg-1土的添加剂量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最佳剂量。3、通过盆栽试验的方式,将人工合成的含硼铁锰氧化物引入土壤,研究含硼氧化物对土壤中不同形态硼含量以及油菜硼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含硼铁锰氧化物的引入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水溶态硼,非专性吸附态硼,专性吸附态硼及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硼的含量。其中含硼针铁矿对土壤不同形态硼含量的提高作用要远远大于含硼水锰矿。含硼铁锰氧化物的引入也大大促进了油菜对硼的吸收,提高了油菜地上部和根部的硼含量。通过对土壤不同形态硼含量与油菜硼含量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土壤中水溶态硼,非专性吸附态硼,专性吸附态硼及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硼含量均与油菜地上部和根部的硼含量有很大的相关性。但逐步回归发现只有水溶态硼和无定形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硼含量与油菜硼含量存在直接的相关关系,这说明不仅土壤水溶态硼含量可以作为诊断植物有效性的指标,而且铁铝氧化物固定态硼在保持植物对硼吸收利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4、含硼氧化物的引入改善了土壤中硼,钙,镁,铁,锰,铜,锌的有效性。并促进了油菜对这些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了油菜生物量。通过对土壤中养分含量与油菜生物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土壤中钙和镁的含量与油菜生物量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但是多重回归的结果则显示只有钙的含量显着影响油菜生物量的累积。可见,含硼氧化物提供植物硼营养只是植物对养分吸收的一个前提,而真正促进油菜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含硼氧化物的加入为油菜吸收利用养分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5、通过根箱试验,研究了含硼氧化物的加入对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含硼氧化物的加入对根际土壤性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交换性酸,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均表现出正根际效应,而根际土壤pH和交换性钾的含量却比非根际低。含硼氧化物的加入也刺激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其中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比非根际高,而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却比非根际土壤低。通过WinRHIZO 2.0根系扫描仪对油菜根系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含硼氧化物的加入促进了油菜根系的生长,它们增加了包括总根长,根尖数,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在内的油菜根系形态指标。6、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含硼氧化物在黄棕壤上的添加对油菜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含硼氧化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油菜的生理适应性。与对照相比,含硼氧化物的加入均提高了油菜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油菜的根系活力,且降低了油菜叶片中丙二醛和脯氨酸的积累。7、通过将含硼氧化物负载到石英砂上,用砂培的方式获得较单一的氧化物体系,从而清楚地观察到氧化物中硼的释放规律,该规律可以阐明含硼氧化物中硼的释放机理。实际上,氧化物在石英砂上负载之后覆盖了石英砂的大部分表面,但是铁氧化物并不是均匀分布在石英砂表面,而是主要负载在石英砂粗糙的表面或孔隙中。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对铁氧化物,石英砂及负载铁氧化物的石英砂中的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只有Fe, Si和O的信号可以被检测到,B元素的信号没有在图片中显示出来。能谱仪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硼包被态针铁矿负载的石英砂中Fe元素的含量达到29.51%,明显高于针铁矿和硼吸附态针铁矿负载的石英砂中铁的百分比。8、通过砂培方式,研究了含硼氧化物随时间的变化硼的释放规律,以及氧化物中硼的释放对营养液中硼含量和油菜硼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溶液中硼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氧化物水溶态硼含量的变化规律非常相似,都是在0-2 d有一个急剧的变化,只是氧化物中硼的含量急剧下降,溶液中硼的含量急剧升高。氧化物中全硼含量的变化相对水溶态硼含量的变化要缓慢很多,没有观察到前两天的突降现象,只是在第6d到第8d有一个相对强烈的下降。氧化物对油菜硼吸收的影响呈现一个单峰曲线变化的规律。氧化物的加入对营养液的酸度起到很大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营养液的酸化呈现一种缓解的趋势,两种氧化物对营养液pH的改变分别从最初的pH 5.02上升到实验结束时的7.97和7.73。为了更好的了解含硼氧化物中硼释放的规律,对含硼氧化物中的硼随时间的释放规律,含硼氧化物对上清液中硼的含量及pH的变化进行了曲线拟合,并做了相应的参数估计。结果发现Elovich方程最能反映氧化物中硼的释放过程,其次是抛物线方程和权函数方程。含硼氧化物对上清液中硼含量影响曲线拟合以零级方程,一级方程和权函数方程的拟合度最高,与含硼氧化物中硼的释放规律不一样,这可能是因为植物对硼吸收的缘故。含硼氧化物对上清液pH的影响与含硼氧化物中硼的释放规律相吻合,而且无论是氧化物中全硼的释放量还是水溶性硼的释放量均与溶液pH的增加量达到极显着的相关性,这说明氧化物中硼的释放量与溶液的酸度变化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

向玲[5](2009)在《高铁电池正极材料的精制、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铁电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问世以来,以其绿色环保、放电电压平坦、高比容量等诱人的优势成为电池领域研究新热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高铁电池正极材料自身的稳定性问题是制约其应用开发的主要因素。本文从高铁电池正极材料高铁酸钾的研究出发,组装成模拟电池,针对高铁酸钾因纯度导致的不稳定因素,对高铁酸钾进行精制、固相掺杂改性及改性精制高铁电池电化学性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采用次氯酸盐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亚铬酸盐氧化滴定法分析高铁酸钾的纯度,纯度可达97%以上。运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分析表征了高铁酸钾的微观结构和晶体形貌。经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证实,合成的产物为精制高铁酸钾单相,扫描电镜测试表明精制高铁酸钾外形呈长而薄的片状结构。在精制高铁酸钾稳定性研究中,考察了在干燥空气、不同浓度氢氧化钾溶液等不同环境对精制高铁酸钾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体精制高铁酸钾在干燥的空气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晶体结构保持完好;氢氧化钾溶液浓度越大,精制高铁酸钾在其中的稳定性越高,在14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精制高铁酸钾具有低溶解性和高稳定性,可选择该浓度作为精制高铁电池的电解液。通过充放电循环测试发现,Zn/ K2FeO4模拟电池的可逆性较差。本文研究氢氧化钡对精制高铁酸钾的改性及对其放电性能的影响,并研究改性精制高铁电池的循环伏安性能。结果表明:氢氧化钡能改善精制高铁电池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20%Ba(OH)2/K2FeO4复合材料电极比单纯的K2FeO4电极的放电时间和放电比容量有所提高,复合材料电极具有更高的放电电压,在1.5V以上放电平台能持续36.7h,放电比容量从原来的175.6mAh/g提高到242mAh/g。并且通过循环伏安分析,20%Ba(OH)2/ K2FeO4复合材料电极比单纯的K2FeO4电极峰形尖锐且峰面积较大,说明添加20% Ba(OH)2可改善精制高铁酸钾电极的循环可逆性。在改性精制高铁电池放电性能测试中,本文分别考察了负载、隔膜、材料纯度、浸泡时间、导电剂含量等对改性精制高铁电池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得出最佳的改性精制高铁电池电池测试条件。

苑志华[6](2009)在《高铁酸钾在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多功效水处理剂,它具有良好的氧化除污功效、优异的混凝与助凝作用、优良的杀菌作用以及高效脱味除臭功能。在水处理过程中,高铁酸钾不与有机物作用产生类似有机氯代物等新的污染物,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和其他副作用,是一种安全的绿色水处理剂。全国每年开采煤炭16~18亿吨,排放矿井水总量大约22亿吨,平均利用率不到50%。就淮南矿区而言,矿井涌水量1787万吨,利用率44%,排放率56%,万吨煤排放量0.38万吨。就是这利用率不到50%的矿井水,多数也只是作为井下降尘洒水、煤矸石山防自燃浇水、工业广场绿化冲厕等用水。本课题系统的研究了高铁酸钾在矿井水中的混凝、氧化和杀菌消毒作用,同时,以矿井水可饮用化为目的,针对高铁酸钾在对矿井水处理的特点,提出了“改性粉煤灰联合高铁酸钾和光催化技术”的水处理工艺,并进行了中试试验。高铁酸钾作为混凝剂处理矿井水,当用量与悬浮物的含量比约为0.73时,对浊度和悬浮物的去除率都达到94%以上。但是由于矿井水中悬浮物含量高,导致高铁酸钾用量过大,使处理成本过高,所以,必须进行预处理。高铁酸钾联合粉煤灰工艺处理矿井水,处理效果好,且成本低廉。该工艺经过实验室小试,出水水质指标都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IV类标准。考察了高铁酸钾对矿井水中CODcr的氧化去除效果,研究了影响高铁酸钾氧化性能的因素;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高铁酸钾氧化性难以充分发挥,在pH =7~10时,其氧化性发挥较好,水中硬度、SO42-和低浓度(小于7mg/L)的Na对高铁酸钾的氧化性基本没有影响,但当Na含量大于30mg/L时,能够轻微增加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高铁酸钾在发挥混凝作用的同时,研究其对微污染水中细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能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高铁酸钾杀菌效果的因素主次大小为:氧化时间>加药量>pH。在pH=8、氧化时间30min时,25mg/L的高铁酸钾对微污染水中菌落和总大肠菌群的杀灭率分别为99.75%和100%,同时,对浊度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为84.4%和83.3%。研究了高铁酸钾对矿井水中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pH对高铁酸钾去除矿井水中高浓度的Pb、Cd、Fe、Zn、Mn和Cu有很大影响,去除率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采用改性粉煤灰联用高铁酸钾和活性炭负载改性纳米TiO2水处理工艺,在潘三矿矿井水净化厂开展了中试试验,针对部分污染较重的指标如pH、悬浮物和浊度、氟化物、部分重金属、CODMn、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和石油类等的参数进行了考察,结果良好,经过新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符合最新的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也达到了建设部颁布的可以作为直饮水的《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05)。通过试验稳定性及工艺的经济效益分析,矿井水新处理工艺效果理想,具有扩大推广应用的前景。

陈永明[7](2009)在《盐酸体系炼锌渣提铟及铁资源有效利用的工艺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为有效利用硫化锌精矿中的铁资源,避免铁渣堆存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简化现有铁矾渣提铟流程,提高铟的直收率,消除低浓度SO2烟气排放危害,本论文提出了盐酸体系中炼锌废渣湿法提铟及铁资源有效利用的新工艺。首先对盐酸体系中铟锌提取、铁黄制备以及铁矾渣碱分解等过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理论分析,详细阐明其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规律。采用双平衡法详细讨论了Zn(Ⅱ)-Fe(Ⅲ)-NH3-CO32--C1-H2O体系铁酸锌前驱体共沉淀过程中,[Zn]T、[Fe]T、[NH3]T、[CO32-]T、pH之间的平衡关系,确定了Zn2+、Fe3+离子共沉淀的最佳pH范围为6.3<pH<7.3。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炼锌渣的热酸浸出、浸出液还原与净化、TBP萃取铟锌等过程进行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90℃、时间2h~4h、MHC1/MTheory=1.5~2.5、液固比L/S-(3~5):1的条件下,炼锌渣中Zn、Fe、In的浸出率均达95%以上。向热酸浸出液中加入磁黄铁矿或硫化锌精矿进行还原浸出。以磁黄铁矿为还原剂时,在Wpyrrhotite/WTheory=1.4、温度90℃、时间2h、磁黄铁矿粒度为0.088mm~0.106mm的优化条件下,Fe3+的还原率高达96.30%,As3+、Sb3+脱除率分别为67.7%和24.77%;采用硫化锌精矿为还原剂时,在温度90℃、时间3h、硫化锌精矿粒度45μm、WZnS/WTheory=1.1的最佳条件下,Fe3+平均还原率为96.62%,Zn、Fe、In平均浸出率分别为93.89%,94.46%和97.89%。在温度50℃、时间25min、铁粉用量为1.6倍理论量的最优条件下添加铁粉置换除杂,Cu2+、Pb2+、Cd2+的脱除率分别为99.90%、32%和17%,In的损失率<1%。所得净化液在水相酸度1.5mol·L-1、有机相组成70%TBP+30%磺化煤油、相比O/A=1.5:1、室温、振荡及静置时间均为10min、3级逆流萃取的最佳条件下同时萃取铟锌,In、Zn、Sn的萃取率均>99%,Fe2+萃取率<1%,由此实现Fe与Zn、In的有效分离。在相比O:A=3:1、3级逆流反萃、室温、振荡及静置时间均为5min的最佳条件下,纯水反萃负载有机相,In、Zn反萃率分别为99%和60%-90%,而Sn的反萃率则<3%。常温下锌板置换反萃液中In3+可产出海绵铟和纯ZnCl2溶液,铟置换率>99%。以净化后的FeCl2萃余液为原料,加入2mol·L-1NH4HCO3溶液中和沉淀制取Fe(OH)2+FeC03悬浮液,再通入空气氧化反应产出铁黄。整个氧化过程遵循“溶解电离.氧化沉淀”反应机制,分为晶核形成和晶体生长两个阶段,均为相界面的氧化反应控制,其活化能分别为127.26kJ·mol-1和237.86kJ·mol-1。氧化温度、空气流量和体系初始pH值均对氧化速率有显着影响。所得的氧化铁产物均为晶型规整的针形或纺锤形α-FeOOH晶粒聚集成的圆球。FeCl2萃余液经H2O2氧化后,在有机相组成80%TBP+20%磺化煤油、水相酸度3.5mol·L-1、相比O/A=3:1、相接触时间5min、室温的工艺条件下单级萃铁,平均萃铁率达99.69%;再在相比O/A=1.5:1、相接触时间3min、三级逆流反萃、室温的条件下纯水反萃,铁的平均反萃率为97.3%。所得纯FeCl3纯溶液与ZnCl2按nZn:nFe=1:2混合均匀,总金属离子浓度为0.3mol·L-1,加入0.5mol·L-1的NH4HCO3溶液作为沉淀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在温度50℃、M(NH4HCO3):MTheory=1.2:1、搅拌速度600r·min-1~850r·min-1、添加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工艺条件下制备铁酸锌前驱体。Zn2+、Fe3+离子基本按理论配比均匀沉淀,两者的液计平均沉淀率分别为Zn99.83%和Fe 99.92%。所得前驱体为单一、分散的球形粒子,平均粒径为100nm~120nm,锌铁摩尔比为nZn:nFe=0.999:2。根据热重-差热分析结果,在500℃~700℃温度下煅烧前驱体,得到晶型规整、形貌单一、粒径分布窄的铁酸锌粉体。但煅烧温度的上升加剧了粉体的团聚,最佳煅烧温度为500℃,所得铁酸锌粉体平均粒径为150nm左右。提出了“NaOH分解-盐酸还原浸出-TBP萃取铟锌”的含铟铁矾渣湿法处理流程。在NaOH体系中分解铁矾渣,产出Na2SO4溶液和含In、Zn铁渣。前者经净化除杂、浓缩结晶回收芒硝后返回分解工序;后者则纳入盐酸体系选择性浸出和TBP萃取In、Zn,浸出渣经磁选富集后作为炼铁原料。对铁矾渣碱分解和分解渣HCl浸出进行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WNaoH:W铁矾渣=0.3814:1、温度60℃、液固比2:1、时间2h的最优条件下,铁矾渣分解率高达98.03%,As的浸出率为83.36%,In、Cu、Pb、Cd、Ag、Zn、Sb、Sn等杂质绝大部留于分解渣。DSC-TGA热分析和XRD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铁矾渣碱分解过程中,铁主要以Fe3O4形式入渣。分解渣中Fe、In、Zn的含量分别为38.81%、0.23%和12.89%,采用HCl在温度40℃、液固比7:1、反应时间2h、MHcl/MTheory=1.8的最优条件下浸出,In、Zn、Cu、Cd、As、Sn、Sb、Pb、Ag的渣计浸出率分别为98.26%、99.35%、98.79%、98.93%、76.27%、68.50%、80.12%、64.82%和60.80%。分解渣中89.25%的Fe留于浸出渣中,浸出渣Fe含量高达52.48%,经磁选富集和除杂后可作为炼铁原料。盐酸体系中炼锌废渣湿法提取铟、锌及制备铁黄、铁酸锌新工艺实现了铁渣和低浓度SO2烟气的零排放,In和Zn的直收率大幅提高。原料中的铁可以铁黄、铁酸锌、铁红、铁精矿等多种形式得到有效利用,消除了铁渣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本工艺可有效处理传统湿法炼锌提铟流程产出的含铟、锌的浸出渣和铁矾渣,对我国储量丰富的高铁铟闪锌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刘林林[8](2007)在《Fe(Ⅵ)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提出Fe(VI)化合物在水处理、有机合成和化学电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在国内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其水溶液的不稳定性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提高Fe(VI)化合物水溶液的稳定性对扩大其开发和利用非常重要。本文利用分光光度法对Fe(VI)化合物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测定,进而评价其稳定性。首先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或蒸馏水中添加不同的稳定剂,分别考察了强氧化剂体系,含有S2O82-,BrO3-,ClO3-,ClO4-,IO3-等离子的化合物,以及Ca2+体系,Cl-体系和添加其它几种典型离子的体系(CH3COO-,HCOO-等)中Fe(VI)化合物的稳定性,考察因素有Fe(VI)化合物初始浓度、碱浓度、反应温度、稳定剂种类及用量、反应体系的pH值等。其次考察了磷酸盐缓冲溶液,硼酸盐缓冲溶液,碳酸盐缓冲溶液,有机酸盐缓冲溶液及其他一些缓冲溶液体系中Fe(VI)化合物的稳定性,考察因素有缓冲剂配比,与Fe(VI)化合物配比的数量级等。对于稳定机理及分解反应动力学本文也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Na2S2O8/K2S2O8,Ca(ClO)2及KCl/NaCl等在特定条件下对Fe(VI)化合物的稳定作用明显,且Fe(VI)化合物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CH3COONa等化合物无论是在蒸馏水还是在2.57mol·L-1 NaOH溶液中,对Fe(VI)化合物都有催化分解作用。针对不同的稳定剂,碱浓度、温度、体系pH值等对Fe(VI)化合物的稳定性影响均有特定的条件。磷酸盐、硼酸盐、碳酸盐缓冲溶液在特定条件下对Fe(VI)化合物稳定效果很好。其它缓冲体系对其无影响或起到催化作用,加速其分解。

董娟[9](2007)在《化学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及其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高铁酸钾制备条件严苛、稳定性差,对高铁酸钾的制备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将高铁酸钾用于有机废水处理。通过次氯酸盐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的工艺,探讨了次氯酸盐浓度、铁盐投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后续处理工艺等对高铁酸钾纯度、产率的影响。在水浴条件下,控制反应时间为1小时,当初始ClO-浓度为137.3g/L,铁盐投加量为化学计量的30%,可得到纯度为96.4%、产率为45.3%的高铁酸钾固体。后续纯化工艺如二次提纯氢氧化钾浓度、析出温度、洗涤溶剂等对高铁酸钾纯度和产率均有影响。用XRD、FIRT和SEM对制备产品进行了表征分析,证明产物为高铁酸钾晶体。改进了亚铬酸盐滴定法测定高铁酸钾。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最大吸收波长为510nm处测定高铁酸钾浓度。初步研究了高铁酸钾母液中KOH、KCl、KNO3、Fe(NO3)3、KClO等杂质及外加掺杂离子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高铁酸钾稳定剂的筛选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碱度越高,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越强,KCl、KNO3使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略有降低,KClO对高铁酸钾溶液具有强稳定性,三价铁盐的存在能促进高铁酸钾溶液的快速分解。KIO4、NaSiO3、CuCl2对高铁酸钾溶液具有稳定作用;NaSiO3和KIO4组成的稳定剂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作用最强,KIO4与NaSiO3、KClO、CuCl2等配合在减缓高铁酸钾分解中无明显协同作用;硅酸钠和氯化铜组成的复合稳定剂对高铁酸钾溶液的稳定作用不如次氯酸钾明显。硝基苯初始浓度为55.04mg/L,pH=9.0时,反应时间为30min,高铁酸钾(摩尔比为10:1)对硝基苯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5%和55%左右;改变反应过程pH值,硝基苯和CODcr的去除率均有提高,硝基苯去除率可达98.2%,CODcr去除率可达91.9%;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色质联机分析,发现硝基苯降解过程没有难降解中间产物产生,最终硝基苯被降解为一系列脂环烃,对高铁酸钾降解硝基苯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经过经济核算,高铁酸钾处理硝基苯价格昂贵,宜与其他水处理剂联用,以达到低成本、高去除率的处理效果。苯胺初始浓度为62.04mg/L,pH=9.0时,反应时间为20min,高铁酸钾(摩尔比为1:1)对苯胺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91.03%和56.14%;改变反应过程pH值,苯胺去除率变化较小,CODcr去除率可达94.8%;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色质联机分析,发现苯胺降解过程有中间产物偶氮苯产生,苯胺最终被降解为链状脂环烃分子,对高铁酸钾降解苯胺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经过经济核算,每处理1吨苯胺废水需费用19.99元。

兰华春[10](2006)在《包覆型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地下水三氯乙烯(TCE)污染问题,本文以高铁酸钾作为高效氧化剂,制得包覆型高铁酸钾,探索其在原位化学氧化治理地下水TCE污染方面的应用。首先通过实验条件优化制备了高纯度高铁酸钾,改进了高铁酸钾的测定方法。以含NaOH的蒸馏水,通氯饱和后作为制备高铁酸钾的反应液,硝酸铁为制备高铁酸钾的铁源; 反应液中NaOH投加量为30.50g、硝酸铁投加量为14.50g,反应时间为67min时,高铁酸根浓度可达26.15g/L; 磁力搅拌条件下,控制体系温度为15~20℃,用6mol/L KOH溶液二次提纯,高铁酸钾晶体纯度可达93.67%。制备产物进行IR和XRD分析,证明产物为高铁酸钾晶体,根据DSC测试发现,产物在40~300℃范围内都有很好的热稳定性。然后以切片石蜡为包覆壁材,高铁酸钾为包覆芯材,采用熔化悬浮冷凝法制备了包覆型高铁酸钾,并研究了它的缓释和稳定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包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浴温度80℃左右,转速=800转/min、超声时间=15min。根据IR和XRD测试分析发现,包覆过程中包覆壁材并不会与高铁酸钾作用而破坏高铁酸钾活性; 根据DSC测试分析,包覆型高铁酸钾作为水处理剂能适用于一般温度的地下水水体。包覆型高铁酸钾在空气条件具有很好稳定性; 其在水溶液中的释放行为符合Q=ktn缓释动力学模型,同时溶液中TCE的存在会使包覆壁材溶解,加速高铁酸钾活性组分的的释放,实现高铁酸钾对目标污染物TCE的有效传输。最后研究了包覆型高铁酸钾对TCE污染物的氧化去除效能。结果结果为:TCE浓度为6.12mg/L,包覆型高铁酸钾投加量为0.12g,当pH=4.0~6.0时,氧化时间为60min,TCE能达到90%以上; 在pH=10.0的碱性条件下,延长氧化时间,TCE去除率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可见包覆型高铁酸钾在pH=4.0~10.0范围内都适用,克服了高铁酸钾只能在偏碱性条件下应用的局限。并且根据GC-MS产物分析发现,在不同氧化时间,TCE含量有明显地减少,而GC-MS分析结果中TCE氧化产物并没有出现,TCE可能是被氧化分解成气态小分子有机物或直接矿化成无机物,逸出了反应体系。

二、粘土负载高铁酸钾的动态水溶出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土负载高铁酸钾的动态水溶出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包覆/负载型高铁酸盐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卡马西平去除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再生水中PPCPS污染现状及去除技术
        1.2.1 再生水概述
        1.2.2 再生水中PPCPs污染现状
        1.2.3 PPCPs的去除技术研究现状
    1.3 高铁酸盐特性及对污染物去除研究现状
        1.3.1 高铁酸盐理化性质
        1.3.2 高铁酸盐除污染技术研究现状
        1.3.3 高铁酸盐去除污染物机理
        1.3.4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4 复合高铁酸盐在水处理中的研究现状
        1.4.1 包覆型复合高铁酸盐
        1.4.2 负载型复合高铁酸盐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2.2 复合材料性能分析实验
        2.2.3 β-环糊精/半焦的除污吸附特性实验
        2.2.4 复合高铁酸盐的除污染性能测定实验
    2.3 检测方法及材料表征方法
        2.3.1 卡马西平的浓度测定方法
        2.3.2 高铁酸盐浓度测定方法
        2.3.3 中间产物及终产物测定
        2.3.4 复合材料理化性质表征方法
第3章 高铁酸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包覆型高铁酸钾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3.2.1 包覆型高铁酸钾制备方法的确定
        3.2.2 包覆工艺因素考察及制备条件优化
        3.2.3 包覆型高铁酸钾理化性质表征
    3.3 负载型高铁酸盐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3.3.1 负载型高铁酸钾制备方法的确定
        3.3.2 负载工艺因素考察及制备条件优化
        3.3.3 负载型高铁酸钾理化性质表征
    3.4 高铁酸盐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4.1 碱性溶液中缓释性能
        3.4.2 空气中稳定性能
        3.4.3 空气中吸水性能
    3.5 复合材料缓释动力学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酸盐复合材料对CBZ的去除效能及最佳参数研究
    4.1 引言
    4.2 氧化时间对降解CBZ的影响
    4.3 高铁酸盐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
        4.3.1 高铁酸盐浓度对降解CBZ的影响
        4.3.2 CBZ初始浓度对降解CBZ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降解CBZ的影响
        4.3.4 溶液初始pH对降解CBZ的影响
    4.4 生物质半焦/β-环糊精对CBZ的吸附动力学
    4.5 高铁酸盐复合材料对CBZ的去除效能研究
        4.5.1 高铁酸盐浓度对降解CBZ的影响
        4.5.2 CBZ初始浓度对降解CBZ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对降解CBZ的影响
        4.5.4 溶液初始pH对降解CBZ的影响
    4.6 CBZ降解机理探究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及修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土壤中铬的环境化学行为
        1.2.1 土壤中铬的价态及形态
        1.2.2 土壤中铬的迁移转化及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物理修复技术
        1.3.2 化学修复技术
        1.3.3 生物修复技术
    1.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4.1 基于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1.4.2 铬的相关标准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铬渣污染场地现状调查
    2.1 引言
    2.2 研究区概况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2.3.2 实验材料
        2.3.3 实验内容
    2.4 铬渣污染场地调查结果分析与风险评价
        2.4.1 土壤的基本理化特性分析
        2.4.2 研究区铬的含量分布
        2.4.3 研究区土壤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确定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条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确定土壤修复的最佳条件
        3.3.2 确定浸出液的最佳浓度
    3.4 本章小结
4 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填充介质的筛选
    4.1 引言
    4.2 填充介质的特性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确定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活性反应介质
        4.4.2 确定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复合吸附剂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的影响及风险评价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装置
        5.2.3 试验方法与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层次结构对铬迁移转化的影响
        5.3.2 大孔隙结构对铬迁移转化的影响
        5.3.3 修复后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高铁酸盐的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高铁酸盐稳定性的因素
    1.1 自身浓度的影响
    1.2 Fe3+的影响
    1.3 pH值的影响
    1.4 溶液中其他物质对高铁酸盐稳定性的影响
    1.5 存放环境的影响
2 提高高铁酸盐稳定性的措施
    2.1 在制备过程中加入稳定剂
    2.2 对初级产品进行稳定处理
3 展 望

(4)含硼铁锰氧化物中硼的释放特性及其在黄棕壤上的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土壤中常见铁锰氧化物的性质及功能
        1.1.1 土壤中常见的铁锰氧化物
        1.1.1.1 土壤中常见的铁氧化物及其性质
        1.1.1.2 土壤中常见的锰氧化物及其性质
        1.1.2 铁锰氧化物的吸附性能
        1.1.2.1 铁锰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
        1.1.2.2 铁锰氧化物对含氧阴离子的吸附作用
        1.1.3 铁锰氧化物在环境中的应用
        1.1.3.1 铁锰氧化物对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作用
        1.1.3.2 铁锰氧化物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的修复作用
        1.1.3.3 铁锰氧化物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1.3.4 铁锰胶膜对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作用
    1.2 土壤中硼的行为及其植物有效性
        1.2.1 我国主要土壤硼含量现状
        1.2.2 土壤硼分级
        1.2.3 影响土壤硼有效性的因素
        1.2.3.1 土壤酸碱度
        1.2.3.2 土壤母质
        1.2.3.3 铁铝氧化物
        1.2.3.4 有机质
        1.2.3.5 土壤质地及粘土矿物类型
        1.2.3.6 土壤水分
        1.2.3.7 作物种类
        1.2.4 土壤中硼的吸附和解吸作用
        1.2.5 硼的植物有效性
    1.3 土壤酸化及其改良现状
        1.3.1 土壤酸化
        1.3.1.1 土壤的酸度
        1.3.1.2 土壤酸化现状
        1.3.2 土壤酸化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3.2.1 土壤酸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2.2 土壤酸化对土壤物理性状以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1.3.3 土壤酸化改良
        1.3.3.1 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1.3.3.2 外源阳离子对土壤酸化的缓解效应
        1.3.3.3 硼在铝毒缓解中的作用
        1.3.4 氧化物吸附离子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
    1.4 根际土壤性质研究
        1.4.1 根际土壤的重要性
        1.4.2 根际对土壤中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4.3 根际pH
        1.4.4 根系形态及活力
        1.4.5 根际土壤酶活性
2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创新点
    2.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含硼铁锰氧化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2.2.2 不同量的含硼铁锰氧化物对土壤性质及油菜生长的影响
        2.2.3 含硼铁锰氧化物中硼的有效性研究
        2.2.4 含硼铁锰氧化物对土壤养分含量及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2.2.5 含硼铁锰氧化物对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2.2.6 含硼铁锰氧化物对油菜生理反应的影响
        2.2.7 含硼铁氧化物中硼的释放动力学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的创新点
3 不同形态铁锰氧化物的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铁锰氧化物的合成
        3.2.2 硼吸附态氧化物合成(王娟,2006)
        3.2.3 硼包被态氧化物合成(王娟,2006)
        3.2.4 测定方法
        3.2.4.1 铁锰氧化物比表面积的测定
        3.2.4.2 铁氧化物的SEM表征
        3.2.4.3 含硼铁锰氧化物硼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铁锰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和形貌
        3.3.2 铁锰氧化物硼含量
    3.4 结论
4 不同量的含硼氧化物对土壤性质及油菜生长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方法
        4.2.3.1 土壤硼含量测定方法
        4.2.3.2 植物硼含量测定方法
        4.2.3.3 土壤pH测定方法
        4.2.3.4 土壤交换性酸测定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量的含硼氧化物对土壤硼含量和油菜硼吸收量的影响
        4.3.2 不同量的含硼氧化物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4.3.3 不同量的含硼氧化物对土壤酸度的影响
    4.4 结论
5 含硼氧化物对土壤不同形态硼含量及油菜硼吸收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2.3.1 土壤硼分级提取方法(Jin et al.,1987)
        5.2.3.2 植物硼含量的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含硼氧化物对土壤各形态硼含量的影响
        5.3.2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硼吸收的影响
        5.3.3 不同形态土壤硼含量与油菜硼吸收量间的相关分析
    5.4 结论
6 含硼氧化物对土壤养分含量和油菜养分吸收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6.2.3.1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
        6.2.3.2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含硼氧化物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6.3.2 含硼氧化物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6.3.3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
        6.3.4 土壤养分含量与油菜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6.4 结论
7 含硼氧化物对根际土壤性质和油菜根系形态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根箱实验设计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2.3.1 土壤酸度测定(鲍士旦,2000)
        7.2.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7.2.3.3 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测定
        7.2.3.4 油菜根系形态分析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含硼氧化物对根际土壤酸度的影响
        7.3.2 含硼氧化物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3.3 含硼氧化物对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的影响
        7.3.4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根系形态的影响
    7.4 结论
8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8.2.3.1 叶绿素含量测定
        8.2.3.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8.2.3.3 丙二醛含量测定
        8.2.3.4 脯氨酸含量测定
        8.2.3.5 油菜根系活力测定
        8.2.4 数据处理
    8.3 结果分析与讨论
        8.3.1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8.3.2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8.3.3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8.3.4 含硼氧化物对油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8.4 结论
9 含硼铁氧化物中硼的释放动力学
    9.1 前言
    9.2 材料与方法
        9.2.1 铁氧化物的合成
        9.2.2 铁氧化物包被的石英砂
        9.2.2.1 石英砂的准备
        9.2.2.2 铁氧化物包被的石英砂的合成
        9.2.3 植物生长试验的设计
        9.2.3.1 育苗
        9.2.3.2 试验设计
        9.2.4 测定方法
        9.2.4.1 铁氧化物包被的石英砂形貌观察及能谱分析
        9.2.4.2 铁氧化物包被的石英砂硼含量的测定
        9.2.4.3 植株硼含量测定
        9.2.4.4 溶液pH测定方法
        9.2.5 数据处理
    9.3 结果分析与讨论
        9.3.1 铁氧化物包被的石英砂形貌特征
        9.3.2 针铁矿包被的石英砂能谱分析
        9.3.3 含硼氧化物随时间的变化硼的释放及油菜对硼吸收
        9.3.4 油菜生长介质pH变化
        9.3.5 含硼氧化物硼释放过程曲线拟合
        9.3.6 含硼氧化物对上清液pH影响曲线拟合
    9.4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
致谢

(5)高铁电池正极材料的精制、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化学电源概述
        1.1.1 电池的组成结构
        1.1.2 化学电源的发展史
    1.2 高铁电池的优势
    1.3 高铁电池的研究现状
        1.3.1 高铁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高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
        1.3.3 高铁电池存在的不足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精制正极材料K_2FeO_4的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高铁酸钾材料的制备
        2.2.2 高铁酸钾的纯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KOH 溶液温度、浓度对粗产品产率、纯度的影响
        2.3.2 铁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2.3.5 重结晶中碱度的选择
        2.3.6 有机溶剂的选择
    2.4 材料的表征分析
        2.4.1 材料的形貌表征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2.4.3 FTIR 光谱分析
    2.5 材料的稳定性测试
        2.5.1 精制K_2FeO_4 在室温空气中保存纯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5.2 不同浓度的KOH 溶液中精制K_2FeO_4 的稳定性
    2.6 本章小节
第三章 Ba(OH)_2·8H_2O 对精制高铁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高铁酸钡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3.1.1 高铁酸钡材料的合成及纯度分析
        3.1.2 高铁酸钡材料的表征
        3.1.3 电化学测试方法
        3.1.4 高铁酸盐电极的电化学测试比较
    3.2 改性前精制高铁电池可逆循环性能的研究
    3.3 改性后精制高铁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3.4 循环伏安分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改性精制高铁电池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电池材料
        4.1.2 测试仪器
        4.1.3 实验过程的电化学原理
        4.1.4 电池的放电及数据处理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负极种类的影响
        4.2.2 不同隔膜的影响
        4.2.3 电解液浓度的影响
        4.2.4 导电剂含量的影响
        4.2.5 浸泡时间的影响
        4.2.6 K_2FeO_4 纯度的影响
        4.2.7 放电电流的影响
        4.2.8 改性K_2FeO_4 与MnO_2 电化学性能比较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高铁酸钾在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高铁酸钾的研究进展与矿井水处理现状
    2.1 绿色水处理剂高铁酸钾
        2.1.1 高铁酸钾的性质
        2.1.2 高铁酸钾的制备方法
        2.1.3 高铁酸钾的测定方法
        2.1.4 高铁酸钾的稳定性研究
        2.1.5 高铁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2 矿井水的特征和处理现状
        2.2.1 矿井水的水质特征
        2.2.2 矿井水的分类
        2.2.3 国内外矿井水处理现状
3 高铁酸钾作为混凝剂处理矿井水的研究
    3.1 混凝的作用机理及常用混凝剂
        3.1.1 混凝的作用机理
        3.1.2 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
        3.1.3 常用混凝剂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药剂
        3.2.2 高铁酸钾的制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原水相关水质
    3.3 高铁酸钾对高浊度矿井水的混凝效果
        3.3.1 加药量对高铁酸钾混凝效果的影响
        3.3.2 PH 值对高铁酸钾混凝效果的影响
        3.3.3 温度对高铁酸钾混凝效果的影响
        3.3.4 氧化、絮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3.5 高铁酸钾和聚合氯化铝的混凝效果对比
        3.3.6 高铁酸钾混凝高浊度矿井水的效果及经济性分析
    3.4 高铁酸钾联合改性粉煤灰处理矿井水
        3.4.1 粉煤灰的性质及改性方法
        3.4.2 实验所用粉煤灰成分及矿井水水质
        3.4.3 粉煤灰投加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4.4 粉煤灰改性效果分析
        3.4.5 高铁酸钾与改性粉煤灰的掺杂效果
        3.4.6 高铁酸钾对低浊度矿井水的混凝效果
        3.4.7 使用该工艺处理矿井水的出水水质分析
    3.5 小结
4 高铁酸钾去除有机物和杀菌能力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高铁酸钾的制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相关水质
    4.3 高铁酸钾去除有机物的影响因素及优化
        4.3.1 PH 对高铁酸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4.3.2 高铁酸钾投加量对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4.3.3 温度对高铁酸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4.3.4 Na 对高铁酸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4.3.5 硬度对高铁酸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4.3.6 SO_4~(2-)对高铁酸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
    4.4 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4.4.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4.2 极差分析
        4.4.3 趋势图分析
        4.4.4 结果验证
    4.5 对总大肠菌群的杀灭效果
    4.6 小结
5 高铁酸钾去除重金属的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高铁酸钾的制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相关水质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铁酸钾对铅的去除效果
        5.3.2 高铁酸钾对镉的去除效果
        5.3.3 高铁酸钾对铁的去除效果
        5.3.4 高铁酸钾对锰的去除效果
        5.3.5 高铁酸钾对铜、锌的去除效果
    5.4 小结
6 高铁酸钾在矿井水饮用化工艺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潘三矿水处理厂概况
    6.3 工艺思路及工艺主体介绍
        6.3.1 工艺思路
        6.3.2 工艺主体介绍
        6.3.3 工艺流程及装置
        6.3.4 工艺运行方式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H 值的变化
        6.4.2 对浊度和悬浮物的去处效果
        6.4.3 对COD_(Mn) 的去处效果
        6.4.4 对部分重金属的去处效果
        6.4.5 对石油类的去除效果
        6.4.6 对矿井水中微生物的去除效果
        6.4.7 出水水质状况全面分析
    6.5 经济效益分析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悬浮澄清池和滤池的结构图以及管道连接图
附录B 悬浮澄清池和滤池实物图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盐酸体系炼锌渣提铟及铁资源有效利用的工艺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评述
    1.1 锌冶金
        1.1.1 概述
        1.1.2 火法炼锌
        1.1.3 湿法炼锌
    1.2 锌冶金工业中铟的富集与回收
        1.2.1 概述
        1.2.2 火法炼锌过程中铟的富集与回收
        1.2.3 湿法炼锌过程中铟的富集与回收
    1.3 有色金属矿伴生铁资源利用现状
        1.3.1 概述
        1.3.2 湿法炼锌铁渣
        1.3.3 炼铝赤泥
        1.3.4 钛白工业副产FeSO_4废液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4.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流程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1.1 原料
        2.1.2 辅助物料及试剂
    2.2 实验流程
    2.3 实验设备及方法
        2.3.1 浸出渣热酸浸出
        2.3.2 浸出液还原与净化
        2.3.3 锌铁分离及提铟
        2.3.4 Fe~(2+)氧化与TBP萃Fe~(3+)
        2.3.5 空气氧化法制备铁黄
        2.3.6 铁酸锌粉体制备
        2.3.7 铁矾渣提铟
    2.4 分析与检测方法
        2.4.1 化学分析
        2.4.2 样品表征与检测
第三章 盐酸体系中炼锌渣湿法提铟及铁资源利用理论基础
    3.1 炼锌渣热酸浸出过程机理
    3.2 三价铁还原理论分析
        3.2.1 硫化锌精矿还原
        3.2.2 磁黄铁矿还原
        3.2.3 铁粉置换
    3.3 硫化脱砷理论分析
    3.4 TBP萃取锌、铟、铁机理
    3.5 空气氧化法制备铁黄机理
    3.6 铁酸锌前驱体共沉淀过程热力学分析
        3.6.1 热力学模型的构建
        3.6.2 热力学模型的求解与讨论
    3.7 铁矾渣碱分解过程机理
第四章 盐酸体系中含铟铁渣提铟及制备铁黄新工艺研究
    4.1 含铟铁渣热酸浸出
        4.1.1 浸出条件实验
        4.1.2 综合扩大实验
    4.2 浸出液还原及硫化除砷
        4.2.1 探索实验
        4.2.2 铁屑还原
        4.2.3 磁黄铁矿还原
        4.2.4 热酸浸出和还原硫化除杂综合扩大实验
    4.3 铟、锌萃取
        4.3.1 铟、锌萃取等温线的测定
        4.3.2 萃取条件实验
        4.3.3 萃取综合扩大实验
    4.4 铟、锌反萃
        4.4.1 反萃体系的选择
        4.4.2 相比的影响
        4.4.3 时间的影响
        4.4.4 级数的影响
        4.4.5 反萃综合扩大实验
    4.5 空气氧化法制备铁黄
        4.5.1 氧化温度的影响
        4.5.2 空气流量的影响
        4.5.3 初始pH值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盐酸体系中锌浸出渣提铟及制备铁酸锌新工艺研究
    5.1 锌浸出渣热酸浸出
        5.1.1 浸出条件实验
        5.1.2 综合扩大实验
    5.2 还原浸出
        5.2.1 还原浸出条件实验
        5.2.2 综合扩大实验
    5.3 置换除铜
        5.3.1 除铜条件实验
        5.3.2 综合扩大实验
    5.4 锌铁分离及铟的提取
        5.4.1 铟、锌萃取
        5.4.2 铟、锌反萃
        5.4.3 铟的置换
    5.5 萃余液的净化
        5.5.1 Fe~(2+)的氧化
        5.5.2 Fe~(3+)萃取实验
        5.5.3 Fe~(3+)反萃试验
    5.6 铁酸锌的制备
        5.6.1 概述
        5.6.2 铁酸锌前驱体的合成
        5.6.3 铁酸锌前驱体的煅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矾渣提铟新工艺研究
    6.1 概述
    6.2 铁矾渣的碱分解
        6.2.1 碱分解条件实验
        6.2.2 综合扩大试验
    6.3 分解渣的盐酸浸出
        6.3.1 浸出条件实验
        6.3.2 综合扩大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Fe(Ⅵ)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Fe(VI)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1.1 Fe(VI)化合物的结构化学特性
        1.1.2 Fe(VI)化合物的电化学特性
        1.1.3 Fe(VI)化合物的热分解特性
    1.2 Fe(VI)化合物的制备和分析方法
        1.2.1 Fe(V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2.2 Fe(VI)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1.3 Fe(VI)化合物的应用
        1.3.1 Fe(VI)化合物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1.3.2 Fe(VI)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方面的应用
        1.3.3 Fe(VI)化合物在化学电源方面的应用
        1.3.4 Fe(VI)化合物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1.4 Fe(VI)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1.4.1 Fe(VI)化合物的稳定性
        1.4.2 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4.3 增加Fe(VI)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措施
    1.5 Fe(VI)化合物的研究展望
    1.6 本论文的研究构想
第二章 实验原理和研究方法
    2.1 主要分析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原理
    2.3 研究方法
    2.4 Fe(VI)标准曲线的绘制
        2.4.1 Fe(VI)化合物溶液的预处理
        2.4.2 Fe(VI)化合物的直接测定方法及回归方程
        2.4.3 Fe(VI)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氧化剂对Fe(VI)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3.1 概述
    3.2 实验方法
    3.3 强氧化剂对蒸馏水或碱液中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3.4 S_2O_s~(2-)对Fe(VI)化合物NaOH 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3.4.1 Na_2S_2O_8 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3.4.2 K_2S_2O_8 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3.4.3 S_2O_8~(2-)对Fe(VI)化合物NaOH 溶液稳定作用的动力学及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缓冲溶液中Fe(VI)化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方法
    4.3 磷酸盐缓冲溶液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4.3.1 考察缓冲剂不同配比对高铁酸钾稳定性的影响
        4.3.2 考察缓冲剂对高铁酸钾的数量级的改变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4.4 硼酸盐缓冲溶液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4.4.1 考察缓冲剂不同配比对高铁酸钾稳定性的影响
        4.4.2 考察缓冲剂对高铁酸钾的数量级的改变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4.5 碳酸盐缓冲溶液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4.5.1 考察缓冲剂不同配比对高铁酸钾稳定性的影响
        4.5.2 考察缓冲剂对高铁酸钾的数量级的改变对其稳定性的影响
    4.6 高铁酸钾在其它缓冲溶液中的稳定性
    4.7 各缓冲溶液对Fe(VI)化合物稳定作用的动力学及原因分析
        4.7.1 动力学分析
        4.7.2 稳定性初步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种典型添加剂对Fe(VI)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5.1 概述
    5.2 实验方法
    5.3 Ca~(2+)体系对Fe(VI)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5.3.1 Ca(ClO)_2 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5.3.2 Ca~(2+)体系对Fe(VI)化合物稳定作用的动力学及原因分析
        5.3.3 Ca~(2+)体系结论
    5.4 Cl~-体系对Fe(VI)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5.4.1 KCl 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5.4.2 NaCl 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5.4.3 Cl~-体系对Fe(VI)化合物稳定作用的动力学及原因分析
        5.4.4 Cl~-体系结论
    5.5 HCOONa 等添加剂对Fe(VI)化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化学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及其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处理剂发展现状
        1.1.1 国外发展现状
        1.1.2 国内发展现状
    1.2 水处理剂的分类
        1.2.1 化学絮凝剂的定义
        1.2.2 化学絮凝剂的分类
    1.3 水处理剂的发展方向
    1.4 多功能绿色水处理剂——高铁酸钾
        1.4.1 高铁酸钾的合成
        1.4.2 高铁酸钾的性质
        1.4.3 高铁酸盐的应用
        1.4.4 高铁酸盐的发展前景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铁酸钾的制备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浓度次氯酸钾溶液的制取
        2.3.2 高铁酸钾的制备
        2.3.3 高铁酸钾的纯化
    2.4 小结
第三章 高铁酸钾的性质表征
    3.1 高铁酸钾定性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2 高铁酸钾的定量分析
        3.2.1 高铁酸钾的定量分析方法
        3.2.2 铬酸盐法测定高铁酸钾
        3.2.3 分光光度发测定高铁酸钾溶液的浓度
    3.3 小结
第四章 高铁酸钾稳定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温度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4.2.2 浓度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4.2.3 pH值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4.2.4 高铁母液中掺杂离子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4.2.5 外加掺杂离子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4.2.6 温度对高铁酸钾固体稳定性的影响
        4.2.7 纯度对高铁酸钾固体稳定性的影响
        4.2.8 贮存条件对高铁酸钾固体稳定性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高铁酸钾处理硝基苯废水
    5.1 硝基苯的测定
        5.1.1 方法原理
        5.1.2 标准曲线绘制
        5.1.3 样品测定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仪器分析条件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铁酸钾对硝基苯的去除
        5.3.2 高铁酸钾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5.3.3 高铁酸钾降解硝基苯产物分析
        5.3.4 高铁酸钾降解硝基苯机理讨论
    5.4 经济核算
    5.5 小结
第六章 高铁酸钾处理苯胺废水
    6.1 苯胺的测定
        6.1.1 方法原理
        6.1.2 标准曲线绘制
        6.1.3 样品测定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及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高铁酸钾对苯胺的去除
        6.3.2 高铁酸钾去除效果对比研究
        6.3.3 高铁酸钾降解苯胺产物分析
        6.3.4 高铁酸钾降解苯胺机理讨论
    6.4 经济核算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包覆型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地下水三氯乙烯(TCE)污染
        1.1.1 TCE 污染及危害
        1.1.2 TCE 污染的治理措施
    1.2 高铁酸钾概述
        1.2.1 高铁酸钾的性质
        1.2.2 高铁酸钾的制备
        1.2.3 高铁酸盐的分析方法
        1.2.4 高铁酸盐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包覆技术概述
        1.3.1 颗粒表面包覆的机理
        1.3.2 颗粒表面的无机分子包覆
        1.3.3 颗粒表面的有机分子包覆
        1.3.4 颗粒表面有机包覆的常用方法
        1.3.5 包覆技术在水处理剂中的应用及优势
    1.4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固体高铁酸钾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液的选择
        2.2.2 不同铁盐对高铁浓度的影响
        2.2.3 制备高浓度高铁酸根溶液的实验条件优化
        2.2.4 提纯KOH 浓度对高铁酸钾纯度的影响
        2.2.5 析出温度和搅拌对高铁酸钾析出的影响
        2.2.6 仪器表征
    2.3 小结
第三章 高铁酸盐定量分析的改进研究
    3.1 滴定法测定高铁酸盐的改进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2 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铁酸盐的改进研究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包覆型高铁酸钾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包覆材料的筛选
        4.2.2 高铁酸钾粒径的选择
        4.2.3 分散条件的选择
        4.2.4 包覆工艺因素考察
        4.2.5 工艺条件的优化
        4.2.6 萃取方式对包覆率测定的影响
        4.2.7 仪器表征
        4.2.8 包覆型高铁酸钾稳定性能研究
        4.2.9 包覆型高铁酸钾释放性能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包覆型高铁酸钾对TCE 的去除效能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5.1.2 仪器分析条件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TCE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2 包覆型高铁酸钾氧化去除TCE 的工艺条件研究
        5.2.3 包覆型高铁酸钾氧化处理TCE 的产物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

四、粘土负载高铁酸钾的动态水溶出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包覆/负载型高铁酸盐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卡马西平去除效能研究[D]. 李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不同土壤质地对铬迁移转化及修复的研究[D]. 骆传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3]高铁酸盐的稳定性研究进展[J]. 高玉梅,丁小会.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4]含硼铁锰氧化物中硼的释放特性及其在黄棕壤上的生物效应研究[D]. 任丽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5)
  • [5]高铁电池正极材料的精制、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向玲. 天津大学, 2009(S2)
  • [6]高铁酸钾在煤矿矿井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苑志华.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7]盐酸体系炼锌渣提铟及铁资源有效利用的工艺与理论研究[D]. 陈永明. 中南大学, 2009(03)
  • [8]Fe(Ⅵ)化合物水溶液稳定性的研究[D]. 刘林林. 大庆石油学院, 2007(02)
  • [9]化学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及其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D]. 董娟. 东华大学, 2007(05)
  • [10]包覆型高铁酸钾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兰华春. 福州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粘土负载高铁酸钾的动态水溶解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