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蒸汽对溴化锂溶液吸收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

添加剂蒸汽对溴化锂溶液吸收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

一、关于添加剂蒸汽对溴化锂溶液吸收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婷[1](2020)在《盐溶液与湿空气间能质迁移行为微观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卤盐溶液具有吸湿性可用来去除空气中的水分,其依赖于水蒸气分压力差驱动除湿,且可利用太阳能、余热、废热等再生,因此节能效果显着,在空气调节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溴化锂和氯化锂溶液作为常用吸湿剂,与湿空气之间的热质交换是决定除湿/再生效果的关键过程。尽管大量实验研究工作已经准确揭示了动力学参数变化时溶液除湿/再生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但热力学参数对传质过程的影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目前发展的传质系数关联式型式不统一,对设备开发以及性能评估造成了困难;且传质强化手段有限,机理研究欠缺。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盐溶液与湿空气之间能量、质量输运过程的机理,为发展强化传质新方法以及建立统一的传质系数关联式型式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为保证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准确性,优选了适合描述浓溶液中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全原子力场;继而对比了平衡态时盐溶液与湿空气构成的气液两相系统界面层及液相体相特征。分别统计了粒子数目密度分布、径向分布函数、氢键分布、水分子取向和离子周围水分子取向,反映了气液两相系统的结构和主导相互作用;分析了溶液温度和浓度对水分子扩散系数和界面层厚度的影响,进而得出了界面层传质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溶液温度越高,浓度越低,水分子、锂离子和卤素离子在界面法向的分布越均匀,界面层中的总粒子数越多。离子的出现大大抑制了氢键的形成,常用浓度的溴化锂和氯化锂溶液中氢键不占主导作用。在液相体相,水分子偶极方向等概率随机分布,而在界面层中,水分子偶极方向倾向于略微指向气侧。锂离子周围水分子的偶极方向完全背对锂离子,卤素离子周围的水分子仅一个氢原子更靠近卤素离子,且锂离子近距离内的水分子数目比卤素离子多,故锂离子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强于卤素离子。由于粒子数目密度分布差异,界面层中水分子扩散系数在界面法向的分量远小于在界面切向的分量,但两者都大于水分子在液相体相的扩散系数;随着溶液浓度升高,界面层厚度与界面层水分子平均扩散系数的比值显着上升,这意味着界面层传质阻力的增大。其次,为研究溶液除湿/再生过程的分子迁移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了溴化锂溶液与空气之间能量、质量输运的非平衡过程,获得了溶液温度、浓度、干空气密度以及空气中水蒸气密度对输运过程的影响,讨论了分子迁移行为对质量、能量输运的贡献。追踪水分子的轨迹发现,水分子从空气侧向溶液侧迁移的过程可发生吸收、反射和置换行为,其中反射包括界面反射和气相空间反射;水分子从界面层向空气中迁移的过程可发生释放、反射和置换行为。净水分子输运量应同时考虑吸收、释放、反射和置换四种行为,宏观除湿和再生均是这四种行为的综合结果。空气中水蒸气密度的提高主要增加了水分子吸收量而干空气密度的提高则主要增加了水分子反射量;同比例提高空气中所有组分的密度可显着增加水分子净吸收量,因为吸收量的增加比例远大于反射量的增加比例。四种输运行为的直接温度效应研究显示水分子的界面反射对净质量输运量无贡献但对净能量输运量有贡献,水分子的吸收和释放对净质量输运量和净能量输运量皆有贡献。水分子的迁移行为研究有益于从微观角度认识盐溶液与湿空气间的耦合热质传递以及传质性能的提升。然后,定量分析了输运水分子与盐溶液-空气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小;为判断溶液中水分子、锂离子和卤素离子产生相互作用的大小,提出了累积相互作用概念,并建立了相互作用大小与水分子取向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分子与被吸收水分子之间的吸引相互作用极小,不考虑气相空间反射时,其对水分子从空气向溶液迁移过程的阻碍作用微弱。非平衡吸收过程中溶液中各组分产生吸引相互作用的大小顺序与平衡态时不同;在平衡态时,液相中单个锂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平均吸引相互作用最大,其次为单个卤素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平均吸引相互作用;而对非平衡吸收过程,在吸收初始阶段,水分子刚进入界面层时,溶液中单个卤素离子与被吸收水分子之间的平均吸引相互作用最大,这是因为被吸收水分子刚进入界面层时,有至少一个氢氧键朝向溶液侧的概率超过了80%,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被吸收水分子向液相体相扩散并调整围绕离子的取向,锂离子产生的吸引相互作用大大提升,结果逐渐向平衡态时转变。溶液中各组分与被释放水分子之间的吸引相互作用大小顺序与吸收时基本相同,吸引相互作用在释放过程阻碍水分子向空气的运动但在吸收过程促进水分子向溶液的运动。这为调整水蒸气分子偶极方向以及离子分布可能强化传质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为研究传质速率快慢的影响因素,类比化学反应,采用伞形抽样方法得出了不同溶液温度和浓度时水分子从液相体相经过界面层进入空气过程中的自由能势能面。发现水分子释放过程有巨大的自由能垒而水分子吸收过程几乎没有自由能垒,这意味着宏观溶液再生过程的传质系数远低于除湿过程。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以及溶液浓度的降低,水分子释放过程自由能垒降低,即再生过程传质系数升高。开展了溴化锂溶液降膜除湿/再生实验研究,发现在传质驱动力数值相同时,除湿过程传质系数仍远高于再生过程,且再生过程传质系数随溶液温度的增加和溶液浓度的减小而显着增大,与通过自由能垒变化预测的结果一致。用自由能垒准确预测了宏观中卤盐溶液与空气之间传质系数大小的规律,阐述了传质过程强弱变化的机理,为发展统一的传质系数关联式型式奠定了基础。

郭森森[2](2020)在《摇摆对LiBr-H2O降膜吸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船舶航行时船用柴油机存在大量可供利用的余热,而吸收式制冷机可以有效回收和利用这些余热,但船舶的摇摆运动会影响吸收器降膜吸收的效率。目前关于摇摆对降膜吸收影响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进一步研究摇摆对降膜吸收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不同摇摆状态下吸收器降膜吸收时的流型变化、温度分布和热质传递等特性进行研究。首先,本文通过理论热力计算设计了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各部件,在六自由度摇摆台上搭建了以LiBr-H20为制冷工质对的吸收式制冷实验台,为了使吸收器降膜吸收时可视化,吸收器中的一根降膜管使用透明玻璃管代替,实验主要从吸收器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摇摆条件对制冷性能的影响。然后,在不同的流量和摇摆条件下,分别使用高速摄像机和红外热像仪拍摄了吸收器竖直管降膜吸收时流型的变化和温度的分布,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流型和温度场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1)随着溶液流量的增加,降膜流动依次表现为稳定层流、“竹节”式波状流、合并波状流以及液膜脱落等形式;(2)摇摆频率越高,摇摆角度越大,降膜受到的扰动也越大,当降膜为层流小流量时,扰动越大放出的吸收热越多;(3)溶液在吸收器竖直管中降膜吸收时,存在两段高温区域,且第一段高温区域温升幅度较大。最后,根据实验拟合出了热力系数和不同实验条件之间的关系式,研究了溶液流量、加热温度和冷却温度在不同摇摆状态下对吸收器降膜吸收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当流量为光滑层流时,较大角度的摇摆更有利于吸收器的热质传递;当流量较大时,较小角度的摇摆更加有利于吸收器的热质传递;(2)其他条件一定时,发生温度越高、冷却温度越低,吸收器的热质传递通量越大。本文拟合的热力系数关系式与实验结果有较强的相关性,对现实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磊,李华山,陆振能,陈高凯,雷炯,马伟斌,龚宇烈[3](2019)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回顾了近十年来有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及主要研究成果。H2O/LiBr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吸收式制冷工质对,具有优良的热力学性能与环保特性,但存在结晶、腐蚀和循环性能低等问题。文章简述了醇类、盐混合物、离子液体及纳米颗粒等添加剂对H2O/LiBr溶液传热传质、防结晶及防腐蚀等性能的提升;介绍了关键部件吸收器和发生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现状;回顾了吸收式制冷系统循环优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归纳分析,总结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陈阵[4](2018)在《湿法脱硫塔内流场调控与强化传质过程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我国燃煤烟气超低排放要求的背景下,湿法脱硫技术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超低排放改造后系统运行成本高、机组负荷变化引起脱硫效率不稳定、排烟湿度高等。本文通过实验测试、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对喷淋塔内气液流动状态、传质过程进行了研究,为湿法脱硫系统脱硫效率提升与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提供指导。首先,采用在脱硫塔内加入导流板的方式,组织塔内气相流场,缓解烟气偏流,改善气液接触条件。通过搭建中试尺寸的实验平台,对比研究了不同喷淋塔内喷淋区烟气流动分布:加入托盘或导流板后,烟气分布均匀性得到了改善;导流板的加入可以降低系统阻力。结合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和双膜理论,建立了喷淋塔内气液流动与脱硫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进行了验证,由此获得了导流板结构对某660 MW机组脱硫塔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提出了一种气液流型调控方法,通过改变塔内局部气液流动状态的方式强化传质过程:相比空塔喷淋单元,加入流型调控单元的传质效果提升明显;得到了优化的流型调控单元结构参数;相比普通喷淋单元,脱硫效率由52.3%提高到76.8%,系统阻力增加了360 Pa;得到了脱硫效率随烟气流速、液气比、开孔率、开孔个数变化的数学关系式。与普通喷淋装置内的液滴捕集颗粒物的过程不同,流型调控单元内的气液流动状态更有利于颗粒物的惯性碰撞捕集和扩散捕集。中试尺寸的除尘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多孔托盘,流型调控装置可以以较低的阻力损失提高协同除尘效果。通过图像处理结果发现:普通喷淋单元壁面上呈现降膜流动状态;根据操作条件与孔板结构参数的不同,流型调控单元壁面上呈现强烈的鼓泡流动或搅混流动。最后,提出了湿法脱硫系统与液体吸收法相结合的烟气除湿方法。采用流型调控装置强化了吸湿过程,在一定操作条件下,除湿效率和系统阻力分别为41.3%、314 Pa。分析了相间传质系数与结构参数、操作条件之间的变化关系,建立了传质系数与烟气流速、液气比、吸收剂溶液温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式。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与现有“冷凝换热+烟气再热”除湿方法对比:基于湿法脱硫系统的液体吸收除湿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液气比条件下实现较高除湿效率,同时可维持或者小幅提升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

刘昊然[5](2018)在《运行参数及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气泡泵流型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增加而储备量减少,因此,如何提高能量利用率成为了热点话题。对于气泡泵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而言,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低品位能源作为热源,还替代了机械泵,减少高品位能源的消耗。通过对文献大量阅读发现,传统溶液泵被气泡泵代替后带来的溶液流量控制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因此从气泡泵流型着手进行实验研究,力图为气泡泵溶液流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主要从运行参数着手,探究溴化锂溶液浓度,加热功率以及纳米添加剂对气泡泵流型等方面影响。搭建两级溴化锂溶液气泡泵实验台,研究溴化锂溶液浓度,加热功率以及纳米添加剂对提升管内流型等因素影响。通过高速摄像仪记录分析各条件下的提升管内流型变化,得到各流型特点及各流对溶液提升量的影响,实验表明:各条件下均先后出现泡状流、弹状流、段塞流、搅拌流和环状流;弹状流、段塞流和环状流对溶液提升量随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纳米CuO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一定添加量后对溶液提升量影响不再提高。再将实验过程中所采集的温度与压力变化与各流型相耦合,得到各流型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及出现条件,实验表明:各流型出现时间随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纳米添加量增大而减小,随加热功率增大而减小;除泡状流外,其余流型持续时间随着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少,泡状流持续时间则是随着溴化锂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各流型持续时间均随着加热功率和纳米CuO添加量的增大而减少。

韩晓东[6](2016)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及其热质传递强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气候不断暖化的背景下,以太阳能热水作为驱动能源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其具有季节匹配性好、环保和节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研究。然而相比于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系数(COP)值相对较低,能源转换效率不高,而且由于太阳能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性以及能量密度低的特点,太阳能热水温度时常无法达到机组所需最低驱动热源温度,使得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基于此,本文以实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实现高效制冷为目标展开研究。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发生器内冷剂水蒸发能力不足是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冷剂水蒸发能力,即强化冷剂水的相变传质过程,需要通过提高传质驱动力和降低传质阻力两个方面进行。冷剂水的传质驱动力来源于太阳能热水对发生器内溴化锂水溶液所传递的热能,传质阻力则由溴化锂水溶液本身物性和发生器内部的真空度所决定。传统的被动式强化传质与传热手段对于低品位热能驱动的溴化锂水溶液的热质传递过程的强化作用相对有限,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超声波强化的主动式热质传递强化方法。本文通过建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研究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空调的热质传递特性和系统运行特性,并通过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分析和热力学完善度分析研究了其性能评价方法,为改善和优化机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评价指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的传质强化机理及其应用于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可行性。研究了超声波换能器与汽液分界面的距离、超声波功率等在不同驱动热源温度时对溴化锂溶液的冷剂水强化传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加热热源温度在65℃-80℃时,超声波对冷剂水传质的强化率可达到0.6至0.2之间;对于功率和频率一定的超声波,换能器与传质界面间存在一个最优距离使得超声波对于冷剂水传质的强化率最高。超声波可以显着减小溴化锂水溶液气液分界面处的传质阻力,有效提高发生器内冷剂水的传质速率。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波作用于不同结构的加热管壁面时对溴化锂水溶液沸腾传热过程的影响,并对溴化锂水溶液在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过程中的超声波强化传热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超声波强化沸腾传热机理。研究表明超声波对于沸腾传热过程起阻碍作用还是强化作用取决于加热壁面处蒸汽泡的初始半径及超声波的功率和频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也是不同研究文献中出现超声波对于沸腾传热过程起到强化或是抑制作用结论不同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通过选择适当频率的超声波在饱和沸腾下其对传热过程的负面影响有限,甚至可以促进发生器内的传热过程。最后根据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分析模型,使用MATLAB/SIMULINK数值计算与仿真软件对太阳能吸收制冷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根据实验所获得超声波对溴化锂溶液热传递过程的实验数据,仿真研究了超声波对整个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冷能力和制冷性能的影响。并在实验研究与系统仿真的基础上设计基于超声波强化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样机,该样机比传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时系统COP有了显着的提升。

耿亚峰[7](2016)在《含表面活性剂溴化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溴化锂(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以水为制冷剂,以无毒无臭的LiBr盐为吸收质,以低温热源为驱动力,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并逐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但LiBr盐溶液的换热特性较差,机组发生器的换热效率较低,因此改善LiBr溶液的换热特性十分必要,且目前关于该溶液的换热特性及相关强化换热还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故本文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和30%的LiBr盐溶液作为基液,分别以三种在酸碱盐环境中较为稳定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S)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聚氧乙烯单叔辛基苯基醚(Triton X-114)和异辛醇(2EH)作为添加剂,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研究了LiBr盐的浓度、溶液静态表面张力以及NS的浊点(CP)等因素对LiBr盐溶液的饱和温度、沸腾所需过热度和换热系数等池核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静态表面张力测量结果表明,LiBr盐的浓度对溶液表面张力有着显着影响;三种表面活性剂均能明显减小其表面张力,且2EH的效果较好,约能使其降低35%左右,但所需浓度较高,约为另外两者的六倍左右。此外LiBr盐的浓度对添加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也有一定影响,并且从表面张力的形成机理及LiBr的盐析效应出发,对其相关现象进行了较为详细地分析。针对NS的浊点特性,搭建相关观测装置,研究了NS的浓度对其自身浊点的影响规律,以及LiBr盐的浓度对活性剂溶液浊点的影响规律,并从浊点的形成机理入手,详细分析了相关实验现象,探讨了浊点对池核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机制。搭建了池核沸腾换热装置,详细分析了上述三种NS溴化锂水溶液的沸腾换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Triton X-100和Triton X-114均能够显着改善溴化锂水溶液的换热特性,其最佳浓度约在CMC附近,其中Triton X-100的效果较优,最大提升效果在40%左右,但2EH几乎没有相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表面张力、溴化锂盐浓度影响因子(CIF)和表面张力影响因子(SIF)等参数,对相关实验现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李斌[8](2016)在《超声强化热源驱动的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制造》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能源消耗的增加和气候的变暖,以太阳能作为驱动能源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其环保和节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相比于传统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的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其发生器内溴化锂溶液中的冷剂水蒸发分离能力存在不足,进而影响系统的制冷能力,使得能量转换效率不高。基于此,本文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在低品位太阳能热水驱动下实现高效制冷为目标,提出一种应用超声强化太阳能热源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本文首先研究超声强化发生器中溴化锂溶液的热质传递过程,从超声强化传质和超声强化传热两个方面研究了超声对于冷剂水蒸发分离能力的提升作用:一是超声在气液界面的雾化效应能有效降低气液分界面处溶液的粘度,减小传质层的液膜厚度,使得传质阻力下降,从而加速了溴化锂溶液中冷剂水的分离传质过程;二是超声空化及声流效应能强化发生器中换热管表面的对流传热,以及提升传热表面的沸腾相变换热,从而有效降低换热管固液界面的传热热阻,增强了溴化锂溶液中冷剂水分离传质的热驱动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一台太阳能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机组设计的目标制冷量为10kW、额定热力系数为0.64。太阳能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实验机组的设计包括机组的结构设计、机组的管路设计以及机组的控制系统设计。机组的结构设计首先计算系统的热力参数,然后依据热力参数对机组各换热部件进行传热计算、力学计算,再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和机组测试的要求完成结构设计。机组结构设计包括低压腔和高压腔各部件传热及结构设计、冷却塔设计以及机架设计。其中高压腔要结合实验研究来完成其结构设计,使腔内的发生器可以实现超声强化作用。然后依据设计完成机组结构制造成型。在机组腔体和冷却塔布置位置确定的基础上,依据机组测试需求的调节量和监测量,对机组系统的各管路进行设计,管路设计包括溴化锂溶液流路设计、冷剂水流路设计、冷却水循环流路设计、供热以及冷媒水流路设计。然后结合管路设计完成机组系统的制造成型。最后根据系统所需的热源热量完成太阳能集热器和蓄热水箱的选型。机组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了硬件设计以及相应的软件设计。硬件系统基于PLC来进行控制设计。软件设计基于机组的硬件设计,设计了系统的启动程序、停机程序以及故障保护程序,完善了机组的控制系统。

于文贤[9](2015)在《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和沸腾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探讨了气体在盐溶液中的溶解度。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浓度的纳米溴化锂水溶液在不同溶解度下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沸腾温度的影响。探索固、液、气三相添加剂对溴化锂水溶液沸腾温度影响的耦合机理,以期找到降低溴化锂机组发生器沸腾温度的添加剂,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考虑到工业上已有添加一定浓度的异辛醇强化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效率的实例,且异辛醇(2EH)低毒、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作为气相添加剂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有一定保障的前提下,便于实验。但在其影响沸腾传热的机理方面并没有确切的研究与理论分析。因此,本文选择了异辛醇作为气相添加剂。测量了纳米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和沸腾温度随气相异辛醇表溶解度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气相异辛醇后的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均有降低,且随着溴化锂水溶液浓度的增加,表面张力的变化曲率减小,这可以由气体在盐溶液中的溶解机理进行解释。在nano-Li Br-H2O中添加气相异辛醇后,与为增加纳米流体的稳定性而加入的分散剂的共同作用下,表面张力略有减小,因此沸腾温度较未添加气相异辛醇时有所降低,但由于接触角、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变化率随溴化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出现与表面张力不一致的现象。最后,从表面张力、粗糙度、空穴数等角度解释了三相添加剂均加入到溴化锂水溶液中时产生的现象:表面张力以液相异辛醇浓度为1.0%为界限,低于1.0%,同时添加三相添加剂时略低,高于1.0%后,与单独添加异辛醇的表面张力几乎相同;沸腾温度曲线则出现重合现象。并初步得出三相添加剂共同作用时的耦合影响机理。

齐好[10](2015)在《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气相异辛醇添加剂对纳米溴化理溶液降膜传质特性的影响根据异辛醇的分子结构,从固液界面、气液界面两个角度分析了异辛醇强化传质的机理。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了Marangoni对流产生的条件、过程和机理。并解释了气相添加异辛醇与液相添加异辛醇相比的不同和优势。根据液相添加异辛醇时纯溴化锂溶液、只添加纳米的溴化锂溶液、添加分散剂的纳米溴化锂溶液的表面张力变化,运用Gibbs吸附公式和希什科夫斯基经验公式,计算了不同成分溴化锂溶液异辛醇的饱和吸附量,并且得出了添加分散剂的纳米溴化锂溶液异辛醇吸附量减小的计算结果。将不同质量的液相异辛醇加入到水蒸气发生器中,并控制和计算了进入吸收器中气相异辛醇的含量。运用溴化锂传质性能试验台,对气相异辛醇添加剂对纳米溴化理溶液降膜传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了不同吸收压力、不同流量下添加纳米粒子和异辛醇以气相方式进入吸收器时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气的相对浓度差、水蒸气吸收速率、传质系数等传质特性,并用传质强化比addF表征了气相异辛醇所引起的Marangoni对流对传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相添加异辛醇和纳米粒子对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促进作用与降膜流量、吸收压力、异辛醇添加量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当吸收压力为1.6Kpa时,水蒸汽发生器中添加1%异辛醇时的传质系数是纯溴化锂溶液的1.74倍,是纳米溴化锂溶液的1.32倍。addF随流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根据水蒸气的吸收速率导出了异辛醇在吸收发生时的吸附量,并与第二章所计算的饱和吸附量值和传质强化比addF变化趋势相吻合,即addF并不是随着传质系数的增长而增长,并认为是流量增大对Marangoni对流的抑制和异辛醇的覆盖作用削弱了溴化锂溶液对水蒸气的吸收强化程度。

二、关于添加剂蒸汽对溴化锂溶液吸收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添加剂蒸汽对溴化锂溶液吸收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盐溶液与湿空气间能质迁移行为微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盐溶液-湿空气系统在空气调节及其它领域的应用
        1.1.2 盐溶液与湿空气间能量、质量输运过程微观机理研究的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热质耦合传递规律
        1.2.2 强化除湿/再生的方法及系统
        1.2.3 气液体系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方法概述及溶液力场选取
    2.1 分子动力学基本原理
        2.1.1 分子模拟的分类与发展
        2.1.2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流程
        2.1.3 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重要概念
    2.2 溶液物性模拟验证
        2.2.1 密度
        2.2.2 定压比热容
        2.2.3 输运性质
        2.2.4 表面张力
    2.3 小结
第三章 盐溶液-空气系统界面层及液相体相特征
    3.1 界面层结构
        3.1.1 密度分布
        3.1.2 径向分布函数
    3.2 水分子取向及氢键分布
        3.2.1 溶液浓度与温度对水分子取向的影响
        3.2.2 离子周围水分子的取向
        3.2.3 溶液浓度与温度对氢键数量的影响
    3.3 界面层厚度及扩散系数
        3.3.1 界面层厚度
        3.3.2 溶液体相及界面层中水的扩散系数
    3.4 小结
第四章 微观能量、质量输运过程的分子行为特性
    4.1 模拟系统及流程
    4.2 输运过程分子行为物理描述
        4.2.1 输运过程分子行为分类
        4.2.2 能量特征
    4.3 输运行为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4.3.1 溶液温度的影响
        4.3.2 溶液浓度的影响
        4.3.3 空气中水蒸气密度的影响
        4.3.4 干空气密度的影响
    4.4 输运行为的直接温度效应
        4.4.1 溶液温度和浓度对动能分布的影响
        4.4.2 四种输运行为对溶液和空气温度的直接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质量输运过程中的粒子间相互作用组成
    5.1 模拟系统及流程
    5.2 质量输运量
        5.2.1 溶液浓度对净质量输运量的影响
        5.2.2 溶液温度对净质量输运量的影响
    5.3 相互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
        5.3.1 库仑势与伦纳德琼斯势
        5.3.2 输运的水蒸气分子取向
        5.3.3 相互作用大小与输运的水分子取向之间的关系
    5.4 吸收过程溶液-空气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能贡献
        5.4.1 气相组分对水蒸气分子的相互作用能贡献
        5.4.2 溴化锂溶液中组分对被吸收水蒸气分子的相互作用能贡献
        5.4.3 氯化锂溶液中组分对被吸收水蒸气分子的相互作用能贡献
    5.5 释放过程溶液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能贡献
        5.5.1 溴化锂溶液中各组分对被释放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能贡献
        5.5.2 氯化锂溶液中各组分对被释放水分子的相互作用能贡献
    5.6 小结
第六章 热质传递过程强弱变化的机理
    6.1 自由能垒变化与传质速率相对快慢的关系
        6.1.1 浓度对自由能垒的影响
        6.1.2 温度对自由能垒的影响
    6.2 溶液-空气系统热质传递实验
        6.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6.2.2 传质系数随热力学参数的变化
        6.2.3 传质量随热力学参数的变化
        6.2.4 刘易斯因子的变化
    6.3 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2)摇摆对LiBr-H2O降膜吸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船舶余热的应用现状
    1.3 吸收式制冷的发展历程
    1.4 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现状
    1.5 降膜流动与降膜吸收的研究进展
        1.5.1 降膜流动的演化
        1.5.2 降膜吸收的形成
        1.5.3 静止状态下降膜吸收的研究现状
        1.5.4 摇摆状态下降膜吸收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吸收式制冷实验台的设计
    2.1 实验装置各状态点的热力计算
        2.1.1 对系统热力计算的条件假设
        2.1.2 各个状态点的参数值
    2.2 机组各部件换热面积的计算
        2.2.1 蒸发器
        2.2.2 吸收器
        2.2.3 冷凝器
        2.2.4 发生器
    2.3 热平衡计算
    2.4 制冷机组的设计
        2.4.1 蒸发器
        2.4.2 吸收器与预冷储液罐
        2.4.3 发生器
        2.4.4 冷凝器
    2.5 其它实验装置
        2.5.1 摇摆台
        2.5.2 数据采集仪
        2.5.3 测量设备
        2.5.4 其他仪器
    2.6 本章小结
3 摇摆条件下吸收器降膜吸收的可视化研究
    3.1 实验前的准备
        3.1.1 制冷机组的气密性
        3.1.2 灌装溶液
        3.1.3 抽真空
        3.1.4 红外热像仪的校准
    3.2 制冷机组的稳定性
    3.3 静止时降膜吸收的流型与温度变化分析
    3.4 摇摆状态下降膜吸收的流型与温度变化分析
        3.4.1 船舶摇摆参数
        3.4.2 不同摇摆状态下降膜的流型与温度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摇摆条件下吸收器热质传递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数据处理
        4.1.1 降膜雷诺数
        4.1.2 传质通量
        4.1.3 传热通量
        4.1.4 热力系数
    4.2 误差分析
    4.3 静止时吸收器内流动与传热传质特性
    4.4 摇摆状态对降膜吸收热质传递的影响
        4.4.1 摇摆状态与溶液流量对吸收器热质传递的影响
        4.4.2 摇摆状态与加热温度对吸收器热质传递的影响
        4.4.3 摇摆状态与冷却水温度对吸收器热质传递的影响
    4.5 经验关系式的拟合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质改性研究
    1.1 醇类添加剂
    1.2 盐混合物
    1.3 离子液体
    1.4 纳米颗粒
2 关键部件研究
    2.1 吸收器
        2.1.1 降膜吸收器
        2.1.2 喷雾吸收器
        2.1.3 膜吸收器
    2.2 发生器
        2.2.1 降膜发生器
        2.2.2 膜发生器
3 系统研究
4 结语

(4)湿法脱硫塔内流场调控与强化传质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燃煤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3 湿法脱硫强化传质研究现状
        1.3.1 第三相物质强化传质
        1.3.2 外场强化传质
        1.3.3 流型调控强化传质
    1.4 WFGD颗粒物协同脱除研究现状
    1.5 烟气除湿技术研究现状
        1.5.1 冷凝换热烟气除湿
        1.5.2 膜分离法烟气除湿
        1.5.3 吸收法烟气除湿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效低阻脱硫喷淋塔内流场组织
    2.1 本章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平台
        2.2.2 导流板设计
    2.3 数值计算方法
        2.3.1 气液两相流动
        2.3.2 SO_2 吸收模型
        2.3.3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2.4 实验与计算结果
        2.4.1 流场结构
        2.4.2 单相流场
        2.4.3 两相流场
    2.5 SO_2 吸收模型验证
    2.6 导流板优化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局部气液流型调控与强化传质
    3.1 本章引言
    3.2 技术方案
    3.3 FPC单元初步设计及结果分析
        3.3.1 实验系统
        3.3.3 脱硫浆液浓度
        3.3.4 操作条件的影响
    3.4 FPC单元结构优化及结果分析
        3.4.1 优化设计方案
        3.4.2 实验系统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FPC尺寸放大规律
        3.5.1 实验系统
        3.5.2 结果与讨论
        3.5.3 对比分析
    3.6 气液流动状态图像分析
        3.6.1 分析方法
        3.6.2 流场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喷淋塔内颗粒物协同脱除
    4.1 本章引言
    4.2 实验系统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气液流型与颗粒捕集机制
        4.3.2 分级除尘效率
        4.3.3 总除尘效率
        4.3.4 系统阻力与性能分析
    4.4FPC装置除尘中试实验
        4.4.1 中试实验系统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WFGD液体吸收法烟气除湿
    5.1 本章引言
    5.2 技术方案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系统
        5.3.2 液体吸收剂选择
        5.3.3 实验设备与仪器
        5.3.4 实验工况设定
    5.4 烟气除湿效果
        5.4.1 气液流动状态
        5.4.2 反应器结构的影响
        5.4.3 操作参数的影响
    5.5 传质过程分析
    5.6 热量与水分回收过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导流板优化设计计算结果
        A.1 孔板结构
        A.2 操作参数
    附录 B 除湿反应器内气液流动状态
        B.1 反应器结构
        B.2 孔板结构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运行参数及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气泡泵流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船舶余热及利用
        1.1.2 吸收式制冷发展及工作原理
    1.2 气泡泵吸收式制冷发展及工作原理
        1.2.1 国内外气泡泵发展状况
        1.2.2 气泡泵工作原理
    1.3 工质及其特性
    1.4 不同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台搭建及实验准备
    2.1 实验台及实验步骤简介
    2.2 实验测量仪器简介
        2.2.1 密度仪
        2.2.2 压力传感器
        2.2.3 温度传感器
        2.2.4 高速摄像仪
        2.2.5 数据采集仪
        2.2.6 精度天平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台改进
        2.3.1 气液分离器
        2.3.2 低压发生器
        2.3.3 蒸发器
        2.3.4 实验台架
    2.4 纳米流体组分
    2.5 纳米流体的制备
        2.5.1 悬浮液中纳米颗粒分散原理
        2.5.2 纳米颗粒分散技术
        2.5.3 添加剂和分散剂的确定
        2.5.4 溴化锂纳米流体的制备
        2.5.5 制备纳米颗粒振荡时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型及其对溶液提升量影响
    3.1 实验条件
    3.2 不同浓度及纳米添加量对气泡泵流型影响
        3.2.1 浓度对气泡泵流型影响
        3.2.2 纳米添加量对气泡泵流型影响
        3.2.3 有无添加剂对流型影响及分析
    3.3 不同条件下各流型对溶液提升量影响
        3.3.1 不同浓度及加热功率对各流型溶液提升量影响
        3.3.2 不同添加剂对各流型溶液提升量影响
    3.4 弹状流气泡融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纳米添加剂流型转换特征
    4.1 可信性实验
    4.2 浓度对各流型出现时间影响
        4.2.1 加热功率为1278W
        4.2.2 加热功率为1613W
    4.3 浓度对各流型转换时间影响
        4.3.1 加热功率为1278W
        4.3.2 加热功率为1613W
    4.4 加热功率对各流型出现时间影响
    4.5 加热功率对各流型持续时间影响
    4.6 不同浓度下各流型出现时压力与温度
    4.7 不同加热功率下各流型出现时压力与温度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纳米添加剂流型转换特征
    5.1 纳米添加量对各流型出现时间影响
    5.2 纳米添加量对各流型转换时间影响
    5.3 有无添加剂对流型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6)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及其热质传递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
        1.2.1 单效吸收式制冷循环
        1.2.2 两级吸收式制冷循环
        1.2.3 双效吸收式制冷循环
    1.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发展现状
        1.3.1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1.3.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质传递强化研究
        1.3.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研究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的目的
        1.4.3 研究的意义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
    2.1 引言
    2.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学模型
        2.2.1 集热器及储热水箱模型
        2.2.2 吸收式制冷机模型
        2.2.3 吸收式制冷机主要技术指标
    2.3 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火用)分析
        2.3.1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完善度
        2.3.2 (火用)分析的基本原理
        2.3.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火用)损
        2.3.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火用)效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收式制冷循环中的超声强化传质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超声波强化传质实验
        3.2.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溴化锂水溶液的沸腾传质特性
        3.3.2 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的空化作用
        3.3.3 超声振动对冷剂水传质过程的影响
        3.3.4 加热热源温度对超声传质强化率的影响
        3.3.5 超声波强化传质过程与电辅助加热时的冷剂水传质过程比较
        3.3.6 超声波换能器与传质界面的距离对传质强化的影响
        3.3.7 不同超声波功率对强化传质效果的影响
    3.4 超声波强化传质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对溴化锂溶液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水平铜管表面超声波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4.2.1 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4.2.2 实验步骤
        4.2.3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加热管表面结构对溴化锂水溶液强化传热影响
        4.3.2 不同结构管壁表面沸腾换热系数关联式
        4.3.3 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过冷沸腾的影响
        4.3.4 超声波对溴化锂水溶液饱和沸腾的影响
    4.4 超声波强化溴化锂水溶液沸腾传热机理
        4.4.1 二元混合溶液的气泡生长模型
        4.4.2 超声波强化沸腾传热
        4.4.3 超声波强化溴化锂水溶液传热的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及样机设计
    5.1 引言
    5.2 太阳能热水系统仿真模型
        5.2.1 太阳能辐照计算模型
        5.2.2 太阳能平板集热器模型
        5.2.3 储热水箱模型
    5.3 吸收式制冷机组件模型
        5.3.1 机组主要换热组件的仿真模型
        5.3.2 附属组件仿真模型
    5.4 工质物性计算模型
    5.5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分析
        5.5.1 基于MATLAB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仿真模型
        5.5.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5.6 基于超声波强化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样机设计与加工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7)含表面活性剂溴化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基本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盐溶液池沸腾换热
        1.2.2 活性剂强化换热模型
        1.2.3 活性剂强化换热
    1.3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文内容
第二章 池沸腾换热机理
    2.1 沸腾曲线
    2.2 气泡热力学
        2.2.1 气泡产生的热力平衡
        2.2.2 核化机理
    2.3 气泡动力学
        2.3.1 气泡的生长
        2.3.2 气泡的脱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溴化锂及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3.1 表面张力概述
        3.1.1 表面张力的形成
        3.1.2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3.1.3 溶液表面张力
    3.2 表面活性剂分类
    3.3 表面张力测量方法
    3.4 测量方法
        3.4.1 仪器校正
        3.4.2 溶液配制
        3.4.3 测量步骤
    3.5 准确度验证
    3.6 测量结果及分析
        3.6.1 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
        3.6.2 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溴化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浊点
    4.1 引言
    4.2 浊点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4.2.1 NS浓度的影响和机理
        4.2.2 分子结构的影响和机理
        4.2.3 添加物的影响和机理
    4.3 实验内容及目的
    4.4 实验装置与方法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方法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活性剂浓度对浊点的影响
        4.5.2 溴化锂对浊点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溴化锂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池核沸腾换热
    5.1 实验内容及目的
    5.2 实验设计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步骤
        5.2.3 数据处理
        5.2.4 不确定度分析
        5.2.5 可重复性实验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溴化锂盐对池核沸腾换热的影响
        5.3.2 添加剂对沸腾换热的影响
        5.3.3 浊点对沸腾换热影响的探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内容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8)超声强化热源驱动的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
        1.2.1 吸收式制冷循环
        1.2.2 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工质
        1.2.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1.3 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热质传递强化研究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标
        1.5.3 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超声强化发生器热质传递过程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超声强化传质实验研究
        2.2.1 引言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步骤
        2.2.4 实验结果分析
        2.2.5 超声强化传质机理分析
    2.3 超声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2.3.1 引言
        2.3.2 实验装置
        2.3.3 实验操作及测量
        2.3.4 声压分布模拟分析
        2.3.5 实验结果分析
        2.3.6 超声强化传热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组结构设计制造
    3.1 引言
    3.2 机组系统热力设计
        3.2.1 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平衡计算
        3.2.2 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性能指标
    3.3 机组低压腔各部件传热及结构设计
        3.3.1 吸收器设计
        3.3.2 蒸发器设计
        3.3.3 腔体容器及其他部件设计
    3.4 机组高压腔各部件传热及结构设计
        3.4.1 发生器设计
        3.4.2 冷凝器设计
        3.4.3 腔体容器及其他部件设计
    3.5 机组冷却塔设计
    3.6 机组机架设计
    3.7 制造成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组管路系统设计制造
    4.1 引言
    4.2 溴化锂溶液流路设计
    4.3 冷剂水流路设计
    4.4 冷却水循环流路设计
    4.5 供热及冷媒水流路设计
    4.6 制造成型
    4.7 太阳能系统设计
        4.7.1 气象参数分析
        4.7.2 太阳能集热
        4.7.3 太阳能蓄热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机组控制系统主要硬件的选型
        5.2.1 PLC主要功能及其选型
        5.2.2 变频器主要功能及其选型
        5.2.3 其他硬件的选型
    5.3 机组控制系统信号处理
    5.4 机组控制系统电气设计
        5.4.1 系统强电部分主电路
        5.4.2 PLC主电路
        5.4.3 PLC模拟量扩展模块
        5.4.4 PLC I/O通道分配
    5.5 机组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5.1 机组启动程序
        5.5.2 机组停机程序
        5.5.3 机组故障保护程序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和沸腾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纳米颗粒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1.2.2 液相添加剂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1.2.3 气相添加剂对溶液性质的影响
    1.3 研究现状小结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2章 沸腾理论及气体在盐溶液中的溶解机理
    2.1 沸腾分类
    2.2 泡点与沸点
    2.3 成核理论
        2.3.1 过热液体中的汽化成核理论(均相成核理论)
        2.3.2 加热壁面上的汽化成核过程(非均相成核过程)
    2.4 气泡动力学简介
    2.5 气体在溴化锂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2.5.1 基本假设
        2.5.2 溴化锂溶液影响气体溶解度的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原理及试验台介绍
    3.1 表面张力测量
        3.1.1 表面张力产生原因
        3.1.2 表面张力与沸腾温度的关系
        3.1.3 本试验测量表面张力的方法介绍
    3.2 沸腾温度测量
        3.2.1 纳米溴化锂水溶液沸腾特性试验台介绍
        3.2.2 精度分析
    3.3 溶解气体装置介绍
        3.3.1 装置介绍
        3.3.2 装置密闭性
    3.4 其他仪器简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对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的影响
    4.1 空气对水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的影响
        4.1.1 蒸馏水沸腾温度与空气的关系
        4.1.2 蒸馏水表面张力与空气的关系
    4.2 空气对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的影响
        4.2.1 溴化锂溶液沸腾温度随空气的变化
        4.2.2 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随空气的变化
    4.3 结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相添加剂对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和沸腾温度的影响研究
    5.1 多组分溶液沸腾理论
        5.1.1 多组分混合溶液沸腾机理
        5.1.2 气液相平衡
    5.2 气相添加剂的选择
    5.3 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研究
        5.3.1 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测试
        5.3.2 结果及机理分析
    5.4 气相异辛醇对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的影响研究
        5.4.1 试验原理及方法
        5.4.2 添加气相异辛醇的溴化锂水溶液的测试结果
        5.4.3 添加气相异辛醇对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和沸腾温度的影响研究
    6.1 纳米溴化锂溶液的配置
    6.2 添加气相异辛醇的纳米溴化锂水溶液的测试结果
    6.3 添加气相异辛醇对纳米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的影响
        6.3.1 添加气相异辛醇对纳米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6.3.2 添加气相异辛醇对纳米溴化锂溶液沸腾温度的影响
    6.4 气相添加剂、液相添加剂与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及沸腾温度影响的耦合作用
        6.4.1 气相添加剂、液相添加剂与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表面张力影响的耦合作用
        6.4.2 气相添加剂、液相添加剂与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沸腾温度影响的耦合作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液传质理论研究现状
        1.2.2 纳米流体研究现状
        1.2.3 表面活性剂强化传质研究现状
    1.3 有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异辛醇强化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的机理
    2.1 液体表面张力
    2.2 表面活性剂
    2.3 异辛醇在溴化锂溶液中的饱和吸附量
    2.4 Marangoni对流
第3章 实验台介绍
    3.1 实验台总体介绍
    3.2 实验系统
        3.2.1 斜板降膜吸收器
        3.2.2 溶液温度调节系统
        3.2.3 冷却水系统
        3.2.4 水蒸气发生系统
        3.2.5 抽真空系统
        3.2.6 控制测量系统
    3.3 测量仪器及精度
第4章 溴化锂溶液降膜强化传质实验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设计
        4.3.1 异辛醇浓度的确定
    4.4 实验步骤
    4.5 实验数据处理
第5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 吸收压力对相对浓度差的影响
    5.2 添加剂对相对浓度差的影响
    5.3 添加剂对水蒸气吸收速率的影响
    5.4 吸收压力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5 添加剂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5.6 MARANGONI对流引起的传质强化比
    5.7 误差分析
        5.7.1 函数的系统误差
        5.7.2 直接测量误差
        5.7.3 实验各参数系统误差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添加剂蒸汽对溴化锂溶液吸收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盐溶液与湿空气间能质迁移行为微观机理研究[D]. 陈婷婷. 东南大学, 2020(02)
  • [2]摇摆对LiBr-H2O降膜吸收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郭森森.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进展[J]. 杨磊,李华山,陆振能,陈高凯,雷炯,马伟斌,龚宇烈. 新能源进展, 2019(06)
  • [4]湿法脱硫塔内流场调控与强化传质过程研究[D]. 陈阵. 清华大学, 2018(06)
  • [5]运行参数及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气泡泵流型影响研究[D]. 刘昊然.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6)
  • [6]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及其热质传递强化研究[D]. 韩晓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7]含表面活性剂溴化锂水溶液池核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研究[D]. 耿亚峰. 江苏大学, 2016(11)
  • [8]超声强化热源驱动的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制造[D]. 李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9]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水溶液表面张力和沸腾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D]. 于文贤. 北京建筑大学, 2015(11)
  • [10]气相添加剂对纳米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齐好. 北京建筑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添加剂蒸汽对溴化锂溶液吸收促进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