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优质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

食用优质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

一、食用优质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苗雪雪,刘泽民,陶曙华,余亚莹,黄伟东,周昆,阳标仁[1](2021)在《人工加速老化对稻谷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和储藏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解不同品种稻谷在储藏过程中碾米品质、食用蒸煮品质和储藏品质的变化,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法,对3个优质稻品种和3个杂交稻品种在100%相对湿度和40℃条件下分别处理0、1、3、5、7天。结果显示,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稻谷的脂肪酸值含量均明显升高,但优质稻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杂交稻。稻谷糙米率、蛋白质总量和胶稠度的变化不大,优质稻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所升高,所有稻谷的整精米率经老化处理后都有所降低,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储藏时间稻谷的安全性和品质的差异。稻谷在真空包装下品质变化速度小于网袋包装条件,说明真空包装可以适当延缓稻谷的陈化。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稻谷耐储藏实践中延缓稻谷陈化和品质劣变提供技术参考。

吴小敏[2](2020)在《基于农艺性状信息的石阡县优质稻品种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助力石阡县成功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同时也为了解决当前石阡县优质稻市场品种较少,种子市场杂乱,优质品种老化,且没有适合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种植的品种,更没有适合创建品牌的优质稻米品种等现状问题。本研究根据优质稻谷国家标准(GB/T17891-2017),选取国标3级以上优质稻品种14个与石阡县当地种植的优质稻中优169为对照进行区域试验。依据石阡县的海拔差、经纬跨度、地形、地貌等特点,采用信息技术中的BIGEMAP技术进行试验地选点,在县域东部、西部、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选取试验地点6个(即本庄镇乐桥村、石固乡公鹅村、大沙坝乡任家寨村、龙井乡孔石化村、聚凤乡各旧村、五德镇地印村),根据参试品种在2018年和2019年度在各试验点的不同农艺性状表现,包括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以及有效分蘖数、穗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抗逆性,并对这些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特别是对产量与有效分蘖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关分析,再对各品种的抗倒伏、抗稻瘟病、抗稻曲病、抗纹枯病性状进行分析。分析发现:(1)丰产、稳产且抗性能力强的品种有宜香优2115、F优498,可在石阡县域范围大面积种植;(2)丰产抗性能力较强但不稳产的品种有德优4923、绿优4923、德优4727、Y两优585、蓉18优2348,该5个品种可在部分区域选择性种植,但不能在全县范围大面积推广;(3)宜香优1108、宜香优2168、晶两优华占这三个品种具有丰产性,但不稳产、抗性能力弱,该3个品种的只能在石阡部分区域种植,且注意防治病害;(4)荃优822、内5优39、川优6203、晶两优534这4个品种的丰产性较低抗逆性能力较弱,不适宜在石阡县域范围推广。综上所述,可在石阡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有宜香优2115和F优498,将此品种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控制措施要求种植,达到优质稻谷和优质稻米质量安全,并可将该两个品种作为石阡县的优质稻米品牌打造,在助力石阡成功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同时助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魏雪松[3](2020)在《优质粳稻品质地域差异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全国有半数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传统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人们对优质稻米追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稻米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简单的受单因素控制,而是品种遗传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域的差异性对稻米的生长发育及其品质的形成也有显着影响,因此科学、准确并且有效地评价稻米品质的地域差异性及发展不同地域优质稻米的检测技术是目前研究的关键部分,这对稻米品质的改善、优质稻米的因地制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收集了24份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纬度分布范围24.546.87?)的优质粳稻,探究其食味特性及理化品质特性的数值分布及地域差异性,同时分析品质随纬度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地域粳稻指标间的相关性,最后完成优质粳稻品质地域差异性指标的优选,实现对不同地域粳稻品质有效的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地域粳稻品质特性数值分布的测定及差异性分析。以米饭食味计测定了供试粳稻的食味特性,其中食味综合评分的变异幅度为57.6789.87,在不同地域差异显着;以RVA快速粘度分析仪测定了供试粳稻RVA谱特征值的数值分布,包括崩解值、峰值粘度、消减值、最终粘度、最低粘度、糊化温度。其中以崩解值、峰值粘度与消减值的地域差异最显着,崩解值的变异幅度为4393378cP,峰值粘度的变异幅度为21084533cP,消减值的变异幅度为4732446cP;以质构仪测定供试粳稻质构特性的数值分布。以硬度、咀嚼性两特征参数的地域差异最显着,硬度的变异幅度133780g,咀嚼性的变异幅度为0.42.1mJ;以DSC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供试粳稻热力学特性的数值分布。起始糊化温度与糊化焓在不同地域间差异最显着,起始糊化温度的变异幅度为50.1869.44℃,糊化焓的变异幅度为1.123.33J/g。以流变仪测定供试粳稻流变学特性的数值分布,贮能模量G’的变异幅度为95.59381.5,损耗模量G’’的变异幅度为12.847.27,其中以G’在地域间差异最大。(2)不同地域粳稻品质特性与纬度间关系分析。稻米食味特性与纬度间不具备显着相关性;RVA谱特征值中的糊化温度与纬度间相关系数为0.51,达显着负相关水平,表明随着纬度增大,稻米的糊化温度自南向北有逐渐降低趋势;质构特性的五个特征参数中,硬度与纬度间为显着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56,弹性与纬度间关系为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9。即硬度大小在地域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而弹性则呈现南低北高的特征;热力学特性中,热焓值有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表现为随纬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热焓值与纬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55;流变学特性的贮能模量G’与损耗模量G’’与纬度间不存在有规律的变化趋势。(3)优质粳稻客观特征参数和主观特性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经不同理化品质特性与食味特性间相关性分析表明,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糊化温度、最终粘度与食味特性的食味综合评分呈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62、0.58,峰值粘度、崩解值与食味综合评分达到了极显着相关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1;粳稻质构特性的硬度、咀嚼性与食味综合评分间也存在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5、0.85;弹性与食味综合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59,达显着相关水平。热力学特性的起始糊化温度、热焓值与食味综合评分具有极显着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2。流变学特性的贮能模量G’与食味综合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2,达显着相关水平。研究表明食味品质好的粳稻品种应具有高崩解值、峰值粘度大、硬度小、有咀嚼性、低糊化温度等特征。(4)稻米品质地域差异性指标优选。在对四种稻米理化品质特性检测方法测定的特征参数数值分布、地域差异性以及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在快捷性、经济性、稳定性、操作复杂性四个方面对四种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衡量。认为RVA快速粘度分析仪测定的糊化特性及质构仪测定的质构特性具有快捷、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等特点,在稻米品质地域差异性分析上具有一定优势,特别体现在崩解值、峰值粘度、消减值、硬度及咀嚼性特征参数上。

杨清华[4](2020)在《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糜子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作物,因其较强的抗性和较短的生育期而广泛种植于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是重要的制米作物,脱壳产品为黄米,其不仅营养丰富且具有预防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功效,是人们提升生活水平和追求膳食平衡的多元化特色食物之一。糜子根据直链淀粉含量可分为粳性(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糯性(低直链淀粉含量)两种,因品质特性的不同,在种植区域和应用方向中有很大差别。糜子外观、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对其生产加工和商品特性具有显着影响。目前,糜子的研究大都集中于抗逆性和作物栽培等方面,关于品质特性,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的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与大宗作物相比,黄米品质研究起步较晚,这与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糜子的产业化发展。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主栽粳糯糜子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粳性和糯性糜子品种,对其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糊化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粳糯糜子的综合品质特性;在此基础上,对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籽粒形态、籽粒剖面微观结构、蒸煮特性指标、有序结构、热特性和糊化特性进行分析,探究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揭示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加工工艺差异;进一步分析粳糯糜子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探究粳糯糜子品质形成机理。为推进糜子开发利用,对粳糯糜子芽粉的营养特性、活性物质、理化特性、面团特性和消化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糜子功能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方向。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糜子核心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粳糯糜子主栽品种在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中表现出明显差异,但育成糜子品种性状表现较为单一。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变异丰富,表型性状和品质性状变幅大为目标株型塑造及品质改良提供较大空间。各个性状间表现出了显着相关性,通过其相关性状可对部分性状进行快速有效的选择。粳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以黄色、红色和黑色为主;糯性糜子品种中,粒色为红色和白色为主。粳糯糜子品种花序色均以绿色为主,穗型均以侧穗为主。粳性糜子品种产量在3304.3-4515.3 kg/hm2,平均为3987.9 kg/hm2,产量在3500.0-4500.0 kg/hm2的品种占86.4%。糯性糜子品种产量在2750.7-3902.1 kg/hm2之间,平均为3144.6 kg/hm2,产量低于3500.0 kg/hm2的品种占94.4%。粳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大,糯性糜子品种黄色素含量变化幅度较小。糯性糜子的蛋白质平均含量比糯性糜子高2.59%。此外,近年育成的糜子品种在生育期、株高、节数、千粒重、穗粒重、主穗长和产量等方面变幅较小,品种类型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和市场对糜子品种多元化需求。(2)粳糯糜子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具有显着差异。糜子籽粒的物理特性(千粒重、粒长、粒宽、长宽比)在品种之间具有显着差异,但粳糯糜子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糯性糜子籽粒亮度(L*)显着高于粳性糜子,且粳糯糜子总色差值具有显着差异;粳性糜子籽粒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且含有较多的角质型胚乳,而糯性糜子透光性较差且含有较多的粉质型胚乳。营养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糜子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丰富,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5%-88.4%),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粳糯糜子在脂肪酸和氨基酸得分图中均很好的分离,明显聚集为两类。(3)粳糯糜子在蒸煮食味品质方面差异显着。粳性糜子在蒸煮中具有较低的米汤p H,较高的吸水率、体积膨胀比、米汤固形物、吸光值和碘蓝值。粳性糜子米汤中溶入了更多的营养物质,使米汤更加浓稠,因此,粳性糜子更适合做粥。糜子饭的质构特性显示,蒸煮后的粳性糜子硬度更大,更耐咀嚼;而蒸煮后的糯性糜子黏着性和内聚力更大。与粳性糜子相比,糯性糜子含有更多的分支状结构,互相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可能也是粳糯糜子饭质构特性产生差异的原因。粳性糜子饭中的快速消化淀粉显着低于糯性糜子饭,其抗性淀粉含量显着高于糯性糜子饭,表明粳性糜子饭淀粉更难被消化。此外,糜子中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比较高(47.56%-55.80%),是提供能量的理想型食物。香气直接影响糜子食味品质。粳糯糜子粥中共检测出59种挥发性物质,包含6种醇类、14种醛类、22种烷类、4种酮类、1种苯类、8种酸脂类、2种胺类、1种杂环类和1种烯烃类。粳糯糜子总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糯性糜子很好的聚为一类。此外,挥发性物质含量与直链淀粉和脂肪酸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糯性糜子更容易被糊化(完全糊化时间:糯性糜子20min,粳性糜子25 min),但粳性糜子变形更大且一致性较差。粳糯糜子均由籽粒边缘部位开始,向中部和心部逐渐糊化。完全糊化后,糯性糜子籽粒微观结构呈分支状结构,而粳性糜子籽粒呈蜂窝状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逐渐增加。粳性糜子的吸水率、膨胀体积、米汤固形物和碘蓝值均高于糯性糜子。粳糯糜子的长程和短程有序结构均随着蒸煮逐渐被破坏,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20°2θ处的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峰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典型的V型结构。随着蒸煮时间的增加,糜子粉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点温度(Tc)显着增加,而热焓值(ΔH)却显着降低,最终,分别在蒸煮20 min和25min时,粳糯糜子热特性吸收峰完全消失。此外,糜子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在蒸煮过程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5)粳糯糜子淀粉表观结构特征和理化特性差异显着,这也可能是导致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偏振光下,粳糯糜子淀粉具有典型的“马耳他十字”,扫描电镜结果可知,粳糯糜子淀粉颗粒呈规则的多边形和球形,且在几种杂粮淀粉中,其颗粒尺寸较小。粳糯糜子的结晶度分别为37.6%和38.4%,高于其他几种杂粮的结晶度。糯性糜子淀粉回生值低,表现出比较好的稳定性。此外,糯性糜子淀粉稳定性好,可作为冷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增稠剂,粳性糜子淀粉具有适当的回生速率和膨胀度,适合制作凉皮、粉丝等产品。(6)发芽是提高面粉营养与功能价值的一种简便有效方式。发芽显着降低了面粉的直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增加了面粉中的粗纤维、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α-淀粉酶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含量。发芽增加了粳糯糜子粉的亮度(L*)、水溶性和膨胀度,降低了粳糯糜子的密度。在发芽过程中,部分淀粉被水解,转化为发芽所需要的能量,导致了粳糯糜子结晶结构部分被破坏,结晶度下降;To、Tp和Tc增加,ΔH降低;糊化黏度曲线的下降;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降低。此外,发芽导致了粳糯糜子淀粉体外消化率的降低和蛋白体外消化率的升高。在主成分分析中,粳糯糜子粉主要分布于成分2的负半轴,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粳糯糜子面粉逐渐向成分1的负半轴移动。

李馨[5](2019)在《4个籼型水稻两系不育系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新选育的4个水稻两系不育系(望S、N111S、B621S和023S)和8个父本(KDML105、粤禾丝苗、粤晶丝苗、桂晶丝苗、黄莉丝苗、黄广华占、华航48号、象牙香占)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分析其在海南三亚和湖南望城2个地点种植的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淀粉特性等,探讨两个不同地点种植的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间的差异,分析稻米品质性状和淀粉特性的配合力,为优质稻育种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111S/粤禾丝苗、N111S/黄广华占、N111S/华航48号、N111S/粤晶丝苗,N111S/黄莉丝苗、望S/粤禾丝苗、023S/黄莉丝苗的稻米品质在两个地点都达到了部标二级或三级优质食用籼稻品种标准,说明这7个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优且受环境的影响较小。(2)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等碾米品质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恢复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主要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主要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且受不育系的影响更大;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胶稠度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3)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且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较大。(4)4个不育系中023S和N111S在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8个恢复系中粤晶丝苗在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容易配出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好的杂交组合。(5)不育系望S和恢复系华航48号在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好,容易配出食味品质优良的杂交稻组合。(6)品种、地点及品种与地点互作均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粒长、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11个稻米品质性状有极显着影响,其中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胶稠度5个性状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7)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热浆粘度主要受品种和品种与地点互作间的影响;品种、地点及品种与地点间互作对RVA谱其他7个特征值均有显着影响,但RVA谱特征值主要受基因型的影响。

胡启星[6](2019)在《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稻米品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开展了南方双季优质水稻品种的温光适应特性研究,旨在为探究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与温光条件的关系以及为优质稻种植区划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于2017-2018年在江西上高、兴国,广东广州(分别为较高、中等、较低纬度)采用4个优质籼稻和1个高产对照品种,开展南方优质双季籼稻不同生态区产量与品质的变异特征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纬度降低,水稻全生育期天数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缩短的主要生育时期是播种至齐穗期,而齐穗至成熟期变幅较小。晚稻全生育期缩短天数变幅比早稻更为明显。随纬度降低,早稻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基本呈现升高的趋势;而晚稻基本呈现降低的趋势。2、随纬度降低,生育期缩短导致了产量相应的降低。早稻产量随着纬度降低总体呈降低的趋势,但两年早稻存在年际间差异。晚稻随着纬度降低,产量也呈降低的趋势。晚稻广州点(较低纬度)比上高点(较高纬度)产量平均显着降低14.2%、18.5%。纬度降低总体有利于改善早稻加工品质,但优质晚稻加工品质变化因品种而异。优质早晚稻外观品质受生态区的影响均不明显。优质早晚稻胶稠度表现为低纬度地区要高于高纬度地区。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低纬度地区要低于高纬度地区,但存在年际间差异。蛋白质含量受生态区的影响不明显。两年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下降,峰值粘度、崩解值总体呈下降的趋势,但2017年晚稻随着纬度降低,峰值粘度、崩解值总体表现为升高的趋势,说明RVA谱特征值在晚稻季存在着年际差异。相关分析表明RVA谱特征值早稻季峰值粘度与抽穗-成熟期日最低温、日均温呈显着正相关,较低的日最低温和日均温有助于峰值粘度的提高,从而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早籼稻整精米率主要与整个灌浆结实期光照时数、灌浆初期日均温呈显着正相关。说明早稻光照时数多,日均温较高的条件下有利于整精米率的提高。而晚稻整个灌浆结实期日温差越大,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则越高。

袁道骥[7](2019)在《水分含量对优质稻储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稻谷水分含量对其储藏后品质有重要影响,为改善优质稻储藏入库前水分含量,本文以研究不同水分含量优质稻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在15℃和20℃下对六种不同水分梯度(11.5%、12.5%、13.5%、14.5%、15.5%、16.5%)的优质稻进行模拟储藏。对优质稻进行360天储藏,每隔60天测定优质稻加工品质(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垩白粒率)、储藏品质(脂肪酸值、还原糖、发芽率、降落数值、米粉峰值粘度)、食味品质(巯基含量、米饭食味计感官评分、品尝评分)、微观结构(差式扫描量热仪、x-衍射)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优质稻储藏过程中,其加工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优质稻出糙率缓慢下降,水分含量为13.5%~14.5%时,出糙率能保证在较好水平;水分含量为12.5%~14.5%范围内整精米率较好,水分含量小于15.5%黄粒米能较好的控制,垩白粒率与水分含量关系不大,优质稻储藏半年即达到最佳食用品质且偏高水分优质稻食用品质稍好;准低温以下温度储藏优质稻,其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率、垩白粒率与储藏温度无关。2、储藏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脂肪酸值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水分含量为12.5%~15.5%都能保证脂肪酸值相对较好水平,储藏1年内脂肪酸值仍然在安全储藏范围内(小于30mg/100g),温度越低,脂肪酸值上升越缓慢;水分含量对还原糖影响显着,水分含量为11.5%时,其还原糖比其他水分相对高,水分含量为12.5%~14.5%,能保证还原糖在相对较好水平;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发芽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水分含量为11.5%~14.5%,其发芽率下降趋势较缓慢,水分含量为15.5%和16.5%时,其发芽率相对较差;优质稻水分含量对降落数值影响显着,水分含量高,降落数值高,α-淀粉酶活低;通过对优质稻RVA糊化特性相关参数分析发现,水分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着,水分含量较低时峰值粘度较低,水分含量升高峰值粘度逐渐升高;准低温以下温度对还原糖、发芽率影响差别不大,温度高降落数值高,α-淀粉酶活低,温度对稻谷糊化特性影响较显着,温度较低时峰值粘度增加的较慢,温度较高时峰值粘度增加较快。3、食味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储藏时间延长,巯基含量逐渐降低,水分对巯基含量变化影响较小,除去含水量为11.5%的优质稻巯基下降速度快,其他含水量优质稻巯基含量差别不大;温度对巯基含量影响显着,温度越高,疏基下降速度越快。由于优质稻存在后熟作用,新收获的优质稻食味品质并未达到最佳,优质稻完成后熟作用后,即180天左右时,食味品质达到最佳,之后随着储藏时间延长,食味品质开始逐渐下降。4、大米微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水分条件下优质稻随储藏时间的推移各DSC参数的变化发现,准低温以下温度,水分含量为12.5%~14.5%,能有效的控制优质稻糊化起始温度及所需热焓,能更好的延缓优质稻陈化,保证其食用品质。利用XRD测定大米淀粉晶型变化发现,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优质稻的大米淀粉晶型并未发生改变,水分含量为12.5%~4.5%大米淀粉结晶度相对稳定。

吕艳梅[8](2015)在《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求优质水稻品种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在高温及高温与水分互作逆境条件下对水稻籽粒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本研究以一等优质稻品种“玉针香”和三等优质稻品种“湘晚籼12号”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设置了相同温度水平(37℃)不同处理时长(1、4、7d)试验和在高温35℃和适温24℃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水分(淹水,中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在灌浆期以高温(37℃,下同)处理7d,与同期自然温度(平均日高温33℃)条件相比,玉针香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分别下降23.37%、13.36%,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19.40%、10.53%,两个品种直链淀粉分别上升16.61%、12.44%。灌浆期以严重干旱高温互作处理与淹水适温互作处理相比,玉针香、湘晚籼12号直链淀粉分别上升18.04、17.84个百分点,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下降3.65、8.38个百分点,淀粉总含量下降1.10、8.63个百分点。玉针香的淀粉组分和含量变幅大于湘晚籼12号。2在灌浆期高温处理,两个品种籽粒清蛋白、谷蛋白含量随高温处理天数延长而上升,球蛋白、醇溶蛋含量下降。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粗蛋白含量分别上升18.5%、16.7%。在灌浆期除以淹水适温互作处理外,其它各互作处理均使籽粒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下降,谷蛋白、粗蛋白含量上升。以严重干旱高温互作与淹水适温互作处理比较,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谷蛋白、粗蛋白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其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上升19.2%、16.4%。玉针香蛋白质各组分变幅均大于湘晚籼12号;各组分含量变化的第一因素为水分,第二因素为温度。3抽穗期高温处理7d,玉针香和湘晚籼12号染色花粉粒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6.1%、62.3%;花粉萌发率分别较对照降低68.3%、67.5%。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的结实率分别为23.4%、33.1%,分别下降67.22%、60.31%。在孕穗期高温处理对结实率影响较小,抽穗期、灌浆期高温处理对结实率影响均较大。孕穗期、抽穗期高温对玉针香结实率的影响大于湘晚籼12号。4在灌浆期以37℃处理7d后,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精米率较对照分别下降5.1、3.5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分别下降5.8、3.9个百分点,垩白度分别提高12.2%、17.5%,垩白粒率分别提高25.0%、15.7%。灌浆期高温天气对玉针香品质性状的影响大于湘晚籼12号。在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和淹水与适温互作处理比较,玉针香、湘晚籼12号精米率分别下降4.1、3.9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分别下降4.7、4.9个百分点,垩白粒率分别增加0.8、1.2个百分点,垩白度分别上升0.06、0.05个百分点。5灌浆期在高温和适温条件下酶活性均随着干旱程度加剧,蔗糖合成酶(SS)、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均低于在淹水条件下的活性。在淹水适温条件下的AGPase活性高峰值均高于其它处理。湘晚籼12号、玉针香分别在处理后4d、7d的SSS活性达到最大值,分别在处理后第9d、15d起SSS活性下降缓和。在灌浆期高温处理后,玉针香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峰值高于湘晚籼12号。淹水适温互作处理GBSS活性最高,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GBSS活性均低于其它处理。淹水适温、淹水高温、中度干旱适温互作处理的GBSS活性高于中度干旱高温、严重干旱适温、严重干旱高温互作处理。干旱为影响GBSS活性的第一因素,高温是第二因素。6在灌浆期高温处理期间,两个品种的NR活性下降,高温处理结束后活性上升,此后再下降。湘晚籼12号比玉针香NR活性值高。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对两个品种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影响最大,淹水适温互作处理影响最小,玉针香受影响程度大于湘晚籼12号。在高温处理期间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下降,高温持续时间延长,体内其它酶失活导致GOGAT活性下降。玉针香的GOGAT活性变化幅度大于湘晚籼12号。灌浆期以各种互作处理后玉针香GDH活性起点低于湘晚籼12号,各处理后的GDH活性变化大于湘晚籼12号,尤其以淹水高温互作处理、淹水适温处理后GDH活性变化,玉针香GDH活性变化极显着大于湘晚籼12号。7玉针香孕穗、抽穗、灌浆期分别以高温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分别较同期对照下降了14.0%、19.1%、25.1%;抽穗期高温处理1、4、7d,玉针香光合速率分别较对照低6.60%、9.67%、18.96%,湘晚籼12号分别较对照低3.55%、8.95%、13.77%。玉针香在三个时期,尤其在抽穗期以高温处理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均显着大于湘晚籼12号。在孕穗、抽穗、灌浆期以高温处理,玉针香干物质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49.33%、40.30%、21.16%;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43.41%、39.56%、24.27%,两品种下降幅度无显着差异。在三个时期高温处理对干物质积累影响为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玉针香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的幅度大于湘晚籼12号。灌浆期以严重干旱与高温互作处理,玉针香单株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转换率分别较以淹水与适温互作处理下降34.98%、55.93%、70.04%,湘晚籼12号分别下降33.29%、54.27%、61.56%,湘晚籼12号干物质转换率受影响程度显着小于玉针香。8总体结论:灌浆期高温干旱处理对稻米淀粉组分及含量、蛋白质组分和籽粒重影响最大,抽穗期高温干旱对花粉萌发率、结实率影响最大,孕穗期高温干旱主要影响剑叶光合速率、花粉发育。干旱是影响籽粒品质与产量的第一因素,高温为第二因素。玉针香在孕穗、抽穗、灌浆期对高温、干旱的耐性均低于湘晚籼12号。在品种改良上应进一步将品质性状、产量性状与耐旱性、耐热性统一,在优质稻品种推广应用上应根据品种适应性选择适宜区域,在适宜季节推广,并及时采用技术措施防控干旱与高温对品质性状的不利影响。

何秀英,程永盛,刘志霞,陈钊明,刘维,卢东柏,陈粤汉,廖耀平[9](2015)在《国标优质籼稻的稻米品质与淀粉RVA谱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国标优质籼稻的米质特点.【方法】以广东省最近育成的水稻品种粤晶丝苗2号等为研究材料,对稻米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淀粉RVA谱进行了测定和相关分析.【结果和结论】国标优质籼稻具有整精米率较高、粒型窄长、腹心白少、透明度好、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和长胶稠度等优点;蛋白质含量品种间差异不大,脂肪酸含量品种间的差异较大,粤秀占、巴太香1号、粤晶丝苗2号的脂肪酸含量较高;国标优质籼稻的RVA谱具有高崩解值、低消减值的特点,食味品质优于非国标优质籼稻,其中粤晶丝苗2号的崩解值和消减值符合公认的优质食味指标值,是一个食味品质优良的籼稻品种.直链淀粉、胶稠度与RVA谱的冷胶黏度、崩解值和消减值密切相关,在水稻品质育种中增加RVA谱测定,尤其是将直链淀粉、胶稠度的选择与崩解值、碱消值分析相结合,可有效地提高水稻食味品质选择的准确性.

王侯聪,邱思密,黄育民,江良荣,郑景生,陈如铭,钟新斌[10](2011)在《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文中研究说明经过30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以成熟花粉辐照诱变为主的水稻优质新种质技术;采用自创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新途径,积累了一大批长大粒低垩白为主要特点的优质籼稻新材料;应用SSR标记技术定位出多个籼稻品质性状的QTLs,并初步建立了实用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的早籼稻"佳禾早占"、"佳辐占"等6个水稻新品种,其品质符合部颁优质食用米三级以上标准."佳辐占"等品种在福建省累计推广了66.67×104hm2,为农民增收20多亿元.这些优质品种的育成,基本解决了水稻育种中长期存在的大粒不优质,早籼稻难优质,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等难题,为未来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积累有益的经验.

二、食用优质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优质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加速老化对稻谷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和储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仪器
    1.3 人工加速老化处理
    1.4 指标与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谷人工老化过程中碾米品质的变化
    2.2 稻谷人工老化过程中蒸煮食用品质的变化
    2.3 稻谷人工老化过程中储藏品质的变化
3 结论
4 讨论

(2)基于农艺性状信息的石阡县优质稻品种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优质稻品种筛选研究现状
        1.1.1 国外优质稻品种筛选研究现状
        1.1.2 国内优质稻生产及品种筛选研究现状
        1.1.3 贵州省优质稻生产情况
        1.1.4 石阡优质稻生产概况与存在问题
    1.2 水稻农艺性状组成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1.2.1 农艺性状组成因素
        1.2.2 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品种及其来源
        2.1.1 选种标准
        2.1.2 确定参试品种
    2.2 试验地选点
        2.2.1 选点依据
        2.2.2 BIGEMAP简介
        2.2.3 确定试验地点
        2.2.4 试验地点基本情况
    2.3 试验设计
    2.4 调查测定项目
        2.4.1 分蘖动态及生育期记载
        2.4.2 病虫害、倒伏情况
        2.4.3 考种方法
        2.4.4 小区产量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信息
        3.1.1 生育期
        3.1.2 产量信息
    3.2 产量信息因子分析
        3.2.1 有效分蘖数分析
        3.2.2 穗粒数分析
        3.2.3 穗实粒数分析
    3.3 相关分析
        3.3.1 产量与有效分蘖数的相关分
        3.3.2 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分析
        3.3.3 产量与穗实粒数的相关分析
        3.3.4 产量与结实率的相关分析
    3.4 抗逆性分析
        3.4.1 抗倒伏力分析
        3.4.2 抗稻瘟病分析
        3.4.3 抗稻曲病分析
        3.4.4 抗纹枯病能力分析表
    3.5 确定丰产、稳产品种
        3.5.1 Franics-Kannenberg模型简介
        3.5.2 丰产、稳产品种
    3.6 相关性分析
        3.6.1 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3.6.2 Pearson分析法和显着性双侧检验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优质粳稻品质地域差异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稻米品质及其地域差异性研究概述
        1.1.1 稻米品质研究概述
        1.1.2 稻米品质地域差异性研究概述
    1.2 生态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1 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2 光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3 海拔和纬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4 水稻的全国地理区域划分
    1.3 理化指标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3.1 食味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3.2 RVA谱特征值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3.3 质构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3.4 热力学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3.5 流变学特性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优质粳稻品质测定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仪器与耗材
        2.1.2 供试材料
    2.2 稻米理化性状的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食味特性的测定与方法
        2.2.2 RVA谱特征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2.2.3 质构特性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2.2.4 淀粉热力学特性的测定与方法
        2.2.5 淀粉流变学特性的测定与方法
    2.3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粳稻品质地域差异性分析
    3.1 不同地域粳稻食味特性分析
        3.1.1 食味特性差异性分析
        3.1.2 食味特性地域纬向性变化
        3.1.3 食味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3.2 不同地域粳稻RVA谱特征值分析
        3.2.1 RVA谱特征值差异性分析
        3.2.2 RVA谱特征值地域纬向性分析
        3.2.3 RVA谱特征值间相关性分析
    3.3 不同地域粳稻质构特性分析
        3.3.1 质构特性差异性分析
        3.3.2 质构特性纬向性地域变化
        3.3.3 质构特性指标相关性
    3.4 不同地域粳稻热力学特性分析
        3.4.1 热力学特性差异性分析
        3.4.2 热力学特性地域纬向性变化
    3.5 不同地域粳稻流变学特性分析
        3.5.1 粘弹性行为分析
        3.5.2 损耗正切值分析
        3.5.3 流变学特性地域纬向性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粳稻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1 粳稻食味特性与理化品质特性间相关性分析
        4.1.1 食味特性与RVA谱特征值相关性分析
        4.1.2 食味特性与质构特性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1.3 食味特性与热力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4.1.4 食味特性与流变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4.2 粳稻理化品质特性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2.1 RVA谱特征值与质构特性相关性分析
        4.2.2 RVA谱特征值与热力学特性相关性分析
        4.2.3 热力学特性与质构特性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粳稻品质地域差异性评价方法优选
    5.1 稻米品质地域差异性评价方法分析
        5.1.1 食味特性评价法
        5.1.2 理化品质特性评价法
    5.2 理化品质特性测定方法的综合分析
        5.2.1 操作复杂性分析
        5.2.2 经济性分析
        5.2.3 稳定性分析
        5.2.4 快捷性分析
    5.3 对《吉林大米》标准修改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糜子产业发展现状
        1.1.1 糜子起源与分类
        1.1.2 糜子遗传资源研究与利用
    1.2 糜子综合品质特性
        1.2.1 外观品质
        1.2.2 营养品质
        1.2.3 加工品质
        1.2.4 常见糜子食品及产品
    1.3 谷物品质研究进展
    1.4 淀粉结构及特性
        1.4.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结构
        1.4.2 糜子淀粉研究进展
    1.5 谷物中淀粉与品质关系研究
    1.6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糜子主栽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与设备
        2.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3 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鉴定与评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糜子核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及评价
        2.2.2 糜子主栽品种综合评价
    2.3 讨论
        2.3.1 糜子资源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2.3.2 各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2.3.3 糜子育种改良前景展望
    2.4 小结
第三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籽粒外观品质
        3.2.2 营养品质
        3.2.3 糊化特性
        3.2.4 蒸煮品质
        3.2.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特性
        3.2.6 食味品质研究
    3.3 讨论
        3.3.1 糜子籽粒外观品质
        3.3.2 糜子的营养品质
        3.3.3 糜子的糊化特性
        3.3.4 蒸煮食味品质
        3.3.5 蒸煮后糜子的淀粉体外消化率
        3.3.6 糜子的挥发性物质
    3.4 小结
第四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形态变化
        4.2.2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蒸煮特性的变化
        4.2.3 化学组分
        4.2.4 蒸煮过程中糜子籽粒及糜子粉的显微结构观察
        4.2.5 结晶结构和有序结构
        4.2.6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热特性
        4.2.7 蒸煮过程中粳糯糜子粉的糊化特性
    4.3 讨论
        4.3.1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形态及剖面结构的变化
        4.3.2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淀粉结构的变化
        4.3.3 粳糯糜子蒸煮过程中热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化学组分分析
        5.2.2 淀粉颗粒的形态特征
        5.2.3 淀粉颗粒大小分布情况
        5.2.4 淀粉的分支度及分子量分析
        5.2.5 支链淀粉的链长分布
        5.2.6 X-射线衍射分析
        5.2.7 淀粉糊理化特性
        5.2.8 淀粉糊化特性
        5.2.9 淀粉热焓特性
        5.2.10 主成分分析及相关性分析
    5.3 讨论
        5.3.1 淀粉的组成与结构
        5.3.2 淀粉颗粒形态分析
        5.3.3 糜子淀粉结构及理化特性与谷物品质相关性
    5.4 小结
第六章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营养品质
        6.2.2 α-淀粉酶和生物活性成分
        6.2.3 理化特性
        6.2.4 结晶结构
        6.2.5 热特性
        6.2.6 糊化特性
        6.2.7 流变学特性
        6.2.8 消化特性
        6.2.9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核心种质资源及主栽糜子品种农艺、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7.1.2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综合分析
        7.1.3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7.1.4 粳糯糜子蒸煮食味品质与淀粉理化特性的关联
        7.1.5 粳糯糜子芽粉营养、理化及消化特性研究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4个籼型水稻两系不育系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优质稻育种现状
    1.2 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
        1.2.1 稻米品质的遗传
        1.2.2 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1.4 稻米RVA谱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供试组合海南三亚种植的稻米品质及配合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材料种植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总体表现
        2.2.2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差异
        2.2.3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2.4 供试组合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研究
    2.3 小结
        2.3.1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2.3.2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2.3.3 供试组合的稻米淀粉RVA谱特征
第3章 供试组合湖南望城种植的稻米品质及配合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种植
        3.1.2 材料种植
        3.1.3 品质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供试组合稻谷品质总体表现
        3.2.2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差异
        3.2.3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2.4 供试组合稻米淀粉RVA谱特征研究
    3.3 小结与讨论
        3.3.1 稻米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3.3.2 亲本稻米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
        3.3.3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配合力分析
        3.3.4 亲本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一般配合力
第4章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材料种植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海南三亚和湖南望城两点种植稻米品质性状联合方差分析
        4.2.2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4.2.3 海南三亚和湖南望城两点种植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联合方差分析
        4.2.4 供试组合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稳定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基因型和环境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4.3.2 基因型和环境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4.3.3 供试组合稻米品质性状的稳定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个人简历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温光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1.2.1 水稻的生育特性
        1.2.2 环境对水稻生长生育的影响
    1.3 温光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1.3.1 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3.2 温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3.3 光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3.4 光照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4 纬度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1.5 优质稻的研究进展
        1.5.1 优质稻的发展
        1.5.2 优质稻品质的保优技术研究
    1.6 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1.7 研究内容、目标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标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籼稻生育期及积温的变化特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点概况
        2.2.2 试验品种
        2.2.3 试验设计
        2.2.4 测定项目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气温变化特征
        2.3.2 生育期
        2.3.3 有效积温
    2.4 讨论
        2.4.1 不同生态区对优质籼稻生育期变化的影响
        2.4.2 不同生态区对优质籼稻有效积温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变化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点概况
        3.2.2 试验品种
        3.2.3 试验设计
        3.2.4 测定项目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量变化特征
        3.3.2 加工品质
        3.3.3 外观品质
        3.3.4 蒸煮与食味品质
        3.3.5 营养品质
        3.3.6 稻米淀粉粘滞性(RVA)
        3.3.7 灌浆结实期不同温度光照特征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不同生态区对优质籼稻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生态区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3.4.3 不同生态区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4.4 不同生态区对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的影响
        3.4.5 不同生态区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4.6 不同生态区对稻米淀粉粘滞性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1.1 不同生态区下优质籼稻生育期及积温的变化特征
        4.1.2 不同生态区下优质籼稻稻米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差异
    4.2 本研究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水分含量对优质稻储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1.1 优质稻
        1.1.2 稻谷储藏
        1.1.3 水分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1.2 国内外对优质稻储藏的研究进展
    1.3 优质稻储藏期间主要品质特性的变化
        1.3.1 糖类的变化
        1.3.2 蛋白质的变化
        1.3.3 脂类物质的变化
        1.3.4 水分的变化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加工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设计与方法
        2.3.1 实验设计
        2.3.2 出糙率测定
        2.3.3 整精米率测定
        2.3.4 黄粒米测定
        2.3.5 垩白粒测定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出糙率的影响
        2.4.2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2.4.3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黄粒米的影响
        2.4.4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垩白粒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3.3.1 稻谷脂肪酸值测定
        3.3.2 稻谷还原糖测定
        3.3.3 稻谷发芽率测定
        3.3.4 降落数值测定
        3.3.5 大米及米粉糊化特性测定
        3.3.6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脂肪酸值的影响
        3.4.2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还原糖的影响
        3.4.3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发芽率的影响
        3.4.4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降落数值的影响
        3.4.5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峰值粘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食味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4.3.1 巯基含量测定
        4.3.2 米饭食味计品尝评分测定
        4.3.3 感官评分测定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巯基的影响
        4.4.2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蒸煮品质的影响
        4.4.3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米饭感官评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微观结构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设计与方法
        5.3.1 优质稻热力学特性测定
        5.3.2 优质稻晶体结构测定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水分对储藏优质稻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5.4.2 水分对优质稻储藏晶体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各指标方差分析
    2. DSC数据图
    3. XRD数据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籽粒品质关键指标及品质形成的主要特点
        1.1.1 水稻籽粒的品质指标及其意义
        1.1.2 水稻籽粒品质成分形成的特点
    1.2 水稻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1.2.1 水稻籽粒淀粉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1.2.2 水稻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品质的关系
    1.3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1.4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碳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
    1.5 水稻灌浆期高温对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影响的生理生化机理
    1.6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1.7 高温和水分互作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1.7.1 干旱和渍水对水稻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1.7.2 干旱和渍水对水稻植株碳代谢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1.8 高温和水分逆境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1.8.1 高温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1.8.2 水分胁迫对水稻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1.9 高温和水分对水稻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1.9.1 高温和水分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1.9.2 高温和水分逆境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9.3 高温和水分胁迫对脯氨酸的影响
        1.9.4 高温和水分胁迫对质膜透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10 优质水稻育种与推广现状及展望
第2章 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品种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段高温处理时期的田间自然温度与处理高温的比较
        2.2.2 高温胁迫对两个品种干物质运输与积累的影响
        2.2.3 高温胁迫对两个品种光合速率的影响
        2.2.4 抽穗期高温胁迫不同天数对花粉染色率和萌发率的影响
        2.2.5 高温胁迫对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2.2.6 籽粒灌浆期高温胁迫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2.2.7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
        2.2.8 高温胁迫对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2.9 高温胁迫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2.10 高温对供试品种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2.2.11 高温对水稻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2.2.12 高温胁迫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2.3.1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光合效应与干物质转运及积累的表现
        2.3.2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产量性状的表现
        2.3.3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其含量的表现
        2.3.4 高温胁迫条件下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的表现
        2.3.5 高温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表现
        2.3.6 高温胁迫对蛋白质合成相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3.7 高温胁迫对两品种植株内源激素的影响
        2.3.8 高温胁迫对稻米碾米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第3章 两个优质水稻品种灌浆期高温干旱互作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3.1.2 试验设计方法
        3.1.3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剑叶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2.2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3.2.3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
        3.2.4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谷籽粒性状的影响
        3.2.5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籽粒淀粉形成的影响
        3.2.6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7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3.2.8 高温干旱互作对水稻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3.2.9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3.3.1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水稻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3.3.2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籽粒产量性状的影响
        3.3.3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剑叶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3.4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稻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3.3.5 高温干旱互作胁迫对植株茎鞘干物质运输与积累的影响
        3.3.6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7 高温干旱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8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株叶片内源激素的影响
        3.3.9 高温干旱互作对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
第4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及主要创新
    4.1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品质性状影响的差异
        4.1.1 对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组分及其含量影响的差异
        4.1.2 对两个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及其含量影响的差异
        4.1.3 对两个品种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4.2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产量性状影响的差异
        4.2.1 对两个品种结实率影响的差异
        4.2.2 对两个品种千粒重影响的差异
    4.3 高温和干旱对两个品种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差异
        4.3.1 两个品种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表现的差异
        4.3.2 两个品种蛋白质合成相关键酶活性表现的差异
        4.3.3 两个品种植株体内源激素表现的差异
        4.3.4 对两个品种光合效应与干物质转运及积累的表现
    4.4 问题讨论
        4.4.1 关于优质稻品种的选育目标与途径
        4.4.2 关于优质稻的推广与保优保产栽培技术
    4.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国标优质籼稻的稻米品质与淀粉RVA谱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稻米品质的测定
    1.3稻米淀粉黏滞性的测定
    1.4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国标优质籼稻的碾磨、外观和蒸煮品质性状
    2.2国标优质籼稻的蛋白质和脂肪酸含量
    2.3国标优质籼稻的RVA谱特征值
    2.4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5稻米品质性状与RVA谱特征值的相关性
3讨论

(10)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质早籼稻新品种育种技术
    1.1 应用辐照诱变技术培育新种质
    1.2 创建水稻优质育种技术
    1.3 培育长粒型品种以获得优质高产品种
    1.4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水稻分子育种
2 “佳辐占”的特征特性及应用
    2.1 特征特性
    2.2 产 量
    2.3 品质特点
    2.4 抗病虫能力
    2.5 推广与产业化
3 结束语

四、食用优质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加速老化对稻谷碾米品质、蒸煮品质和储藏品质的影响[J]. 苗雪雪,刘泽民,陶曙华,余亚莹,黄伟东,周昆,阳标仁.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2]基于农艺性状信息的石阡县优质稻品种筛选研究[D]. 吴小敏. 贵州大学, 2020(01)
  • [3]优质粳稻品质地域差异性的研究[D]. 魏雪松. 吉林大学, 2020(08)
  • [4]粳糯糜子品种品质评价与蒸煮食味品质特性研究[D]. 杨清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4个籼型水稻两系不育系稻米品质性状配合力研究[D]. 李馨.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不同生态区双季优质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特征研究[D]. 胡启星.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7]水分含量对优质稻储藏品质的影响[D]. 袁道骥.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3)
  • [8]两个优质水稻品种孕穗至灌浆期高温干旱对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D]. 吕艳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9]国标优质籼稻的稻米品质与淀粉RVA谱特征研究[J]. 何秀英,程永盛,刘志霞,陈钊明,刘维,卢东柏,陈粤汉,廖耀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03)
  • [10]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J]. 王侯聪,邱思密,黄育民,江良荣,郑景生,陈如铭,钟新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食用优质稻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稳定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