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影响的研究

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影响的研究

一、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璋[1](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潘东明[2](2019)在《葛明胶囊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作用及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葛明胶囊对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血脂、肝功能及SOD水平的影响,探讨葛明胶囊抗实验性高脂血症脂肪肝的药效作用;同时通过建立葛明胶囊多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和测定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为进一步阐明葛明胶囊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及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葛明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药物组,每组10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5组高脂饲料连续喂养6w,造模同时给药葛明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服3.89、7.78、15.56 g/kg的葛明胶囊浸膏溶液,阳性药物组灌服33.33 mg/kg的辛伐他汀溶液,连续给药6 w,正常组和模型组则灌服等量蒸馏水。于第6 w末取血及肝组织,测定血清中TC、TG、LDL-C、HDL-C、ALT、AST、SOD等指标水平,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2、通过HPLC法测定葛明胶囊多种成分含量。Agilent Zorbox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g),流动相甲醇(A)-0.15%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DAD检测器,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254 nm。3、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明胶囊的总黄酮含量。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优选葛明胶囊提取条件,以空白管作对照,用酶标仪在25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由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算出含量。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肝重、肝指数及血清中TC、TG、LDL-C、ALT、AST等指标均明显升高,而HDL-C、SOD明显降低,肝组织中脂肪变性明显加重。与模型组对比,葛明胶囊给药后,大鼠的体重、肝重、肝指数及血清TC、TG、LDL-C等明显降低,而HDL-C有升高趋势,SOD活力明显升高,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减轻;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2、建立的HPLC法可同时测定葛明胶囊多种成分的含量,经方法学考察,分离度、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良好。3、最佳提取条件:70%乙醇为提取溶剂,以1:30为料液比,40 min超声时间,45KHz超声频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率均良好。葛明胶囊及其组方中药、浸膏中总黄酮平均含量分别为61.01、18.11、27.42 mg/g,RSD分别为2.05%、1.00%、0.88%(n=3)。结论:葛明胶囊对高脂饲料喂养诱导的高脂血症性脂肪肝模型大鼠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其能调节血脂异常,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肝脏功能,改善肝组织的脂肪变性程度。本研究建立的葛明胶囊中多种活性成分含量同时测定及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科学,进一步提高了该复方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为该产品的新药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柴露露[3](2019)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我国具有丰富的银杏叶资源,银杏树保有量约占全球银杏树资源的90%,是银杏叶的主产地。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2017年产量达到558.4吨,生产规模也超过1.9亿元,说明在我国银杏叶制剂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银杏叶制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及纳入医保目录,说明人们对银杏叶制剂的需求量逐渐增高。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用于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痴呆等疾病的治疗,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辅助用药,需要积极探索银杏叶制剂的具体目标人群。因此对银杏叶进行全背景的文献计量,分析银杏叶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阻断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受体结合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银杏叶片在专家共识作为推荐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之一。因此选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高质量循证评价提供参考和方向。研究一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以“银杏叶”为关键词,搜集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按发表时间、文献发表类型、银杏叶制剂剂型、不良反应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分析和评价银杏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932篇有关银杏叶的文献,其中3945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基础研究;3837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临床研究;994篇文献涉及银杏叶制剂的提取制备等;156篇涉及银杏叶的分布、种植、培育等。2发表的文献按其类型分为4类: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其他类型。有关银杏叶研究的年均文献量由1985年之前的1篇到1985~1998年的42篇,再增至1998~2011年的424篇,最后至2011~2018年的410篇。3 3945篇基础研究的文献中:有1004篇文献涉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有845篇文献涉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有542篇文献涉及缺氧模型的实验研究;有368篇文献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有255篇文献涉及糖尿病相关模型的实验研究;有112篇文献涉及痴呆模型的实验研究;余下855篇的文献由于作用机制难以进行分类则归为其他。4 3837篇临床研究按银杏叶剂型分为注射剂1742篇、片剂1222篇、丸剂288篇、胶囊465篇、冲剂12篇、其他剂型15篇,如酊剂、膏剂等,余93篇文献则未具体描述剂型。3837篇临床研究中有1468篇关于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1346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394篇关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文献;159篇关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文献;142篇关于肾脏系统疾病的文献;103篇关于肺脏系统疾病的文献;72篇为其他系统疾病的文献。5临床研究的3837篇文献分布于545种期刊,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只刊登一篇文献的期刊有218种,占期刊总数的40%;刊登12篇以上文献的期刊有34种,占期刊总数的6%。其中华东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少。6本研究共纳入描述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43篇,包括综述10篇。33篇文献中有30篇文献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使用银杏叶注射剂造成的,其余3篇文献则未详述具体使用哪种剂型。银杏叶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反映在皮肤及血管损害、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心脑血管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心绞痛、肝损害等。银杏叶制剂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主要是舒血宁注射液与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前列腺素E1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头孢拉定等抗感染药存在配伍禁忌;金纳多与呋噻米注射液也存在配伍禁忌。研究小结:1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银杏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且银杏叶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献数量基本相同,说明研究者既重视银杏叶的临床应用疗效,又重视其作用机制、药效基础及药物成分的研究;2银杏叶制剂包括多种剂型,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是注射剂;3银杏叶制剂在临床最常用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4银杏叶注射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及血管损害和全身性损害;5银杏叶制剂中的舒血宁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在临床上要减少或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使用。研究二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方法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angfang Data、CBM、VIP、CNKI等数据库,纳入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查重、筛选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9篇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16篇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最终纳入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纳入的文献多数未提及其分配隐藏的方法;漏斗图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2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共有5项研究的对照药为中成药,分别是血脂康胶囊、绞股蓝总甙胶囊、脂必妥片;有4项研究的对照药为西药,分别是辛伐他汀、烟酸肌醇酯。16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的对照药均为他汀类药物。以上各项研究的I2均大于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3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疗效:3.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77,-0.12),P=0.007<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48,0.86),P=0.60>0.05]。3.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00,0.35),P=0.34>0.05];银杏叶制剂效果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34,0.13),P=0.38>0.05]。3.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提高H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0.18),P=0.04<0.05];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6),P=0.02<0.05]。3.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64,0.26),P=0.41>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2,2.02),P=0.25>0.05]。4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疗效:4.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1.21,-0.53),P<0.00001]。4.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61,-0.39),P<0.00001]。4.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升高H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23,0.43),P<0.00001]。4.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02,-0.55),P<0.00001]。5不同年龄段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年龄分层将9项研究分为三组:分别是Ⅰ.年龄≤50岁;Ⅱ.50岁<年龄≤60岁;Ⅲ.60<年龄≤70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50岁到6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烟酸肌醇酯、绞股蓝总甙胶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93,-0.24),P=0.0009<0.05]。其余两个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不低于对照组。在≤5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降低TG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1),P=0.01<0.05]。其余两个年龄段,试验组降低TG水平不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结果: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有3篇未提及不良反应;3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篇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共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共出现10例胃肠道反应,出现2例皮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16项研究中9篇未提及不良反应;2篇未发现不良反应;5篇发现不良反应,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但经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研究小结:1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偏倚,大多未具体描述其随机方法、如何分配隐藏及如何设计盲法,说明多数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在试验设计及报告规范方面存在缺陷;2在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中,银杏叶制剂存在单独应用和合并应用的情况,最常合并药物为他汀类药物;3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的患者,银杏叶制剂在降低TC水平方面有显着作用。银杏叶制剂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提高临床疗效。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构建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生物网络,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靶点,探索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并对筛选出的成分进行靶标预测。以OB>30%,DL>0.18为条件,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的靶标预测。(2)通过UniProt、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数据库检索高脂血症的疾病靶点。(3)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银杏叶有效成分及靶点:在TCMSP数据库筛选出26个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出26个活性成分的390个潜在靶点。2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在线软件、Cytoscape软件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3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靶点分析: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与高脂血症的靶点相互映射,得到银杏叶有效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18个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18个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生物学过程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负调节、调节脂质代谢过程、调节胆固醇体内平衡、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对药物的反应、肽基-苏氨酸磷酸化、昼夜节律、对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反应;细胞组分分析中前10的有核、膜、核质、细胞质、质膜、受体复合物、高尔基体、微管相关复合物、纺锤体微管、ER到高尔基体运输囊泡膜;分子功能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蛋白质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载脂蛋白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糖蛋白结合;KEGG通路分析排名靠前的有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弓形体病、丙型肝炎、MAPK信号通路、Ⅱ型糖尿病、卵巢类固醇生成。研究小结: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方面阐述银杏叶通过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银杏叶主要通过作用 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 等靶点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通路,为临床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结论:1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常用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银杏叶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血管损害;2基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能提高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且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患者的TC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银杏叶主要通过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等靶点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调节脂质代谢,纠正血脂异常。

李鑫[4](2019)在《从中医脾肾角度探讨血脂异常证治特点的文献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中医证候分布、治则分布、用药特点及基本病机。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近10年来有关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所涉及到的证候、治则及用药进行提取,采用频次、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40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n=8)、模型组(n=8)、健脾化痰组(n=8)、健脾温肾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8只/笼,分组并编号,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正常提供饮用水。其中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均以20ml/1kg/d高脂乳剂进行灌胃,高脂乳剂配方为:猪油20g,胆固醇5g,蛋黄粉5g,丙硫氧嘧啶0.25g,吐温-804ml,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同时,正常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20ml/1kg/d。持续2周进行造模。从实验第三周起,各组大鼠仍按前法饲养。同时,使用蒸馏水对正常组、模型组按照20ml/1kg/d进行灌胃。各治疗组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具体给药剂量如下:健脾化痰组10.000g/kg/d;健脾温肾组12.803g/kg/d;阿托伐他汀组4.167mg/kg/d,每日一次,连续4周。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515篇中:涉及中医证型的有213篇,有33种证候,其中明确与脾相关的约占全部证候出现频率的22.43%,与肾明确相关的约占全部证候出现频率的17.83%;本文提取的基本证候27种,其中明确与脾相关的约占全部基本证候出现频次的13.73%,与肾明确相关的约占全部基本证候出现频次10.99%;涉及治则的文献470篇,提取基本治则19种,其中明确与脾相关的约占全部治则出现频率的19.77%,与肾明确相关的约占全部治则出现频率10.19%;涉及有效治疗病例的文献515篇,包括方剂584首,包含中药278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依次为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等;在584首方剂中,药物的四气主要以温性居于首位,约占整体的42.37%;药物的五味主要以甘味频次居于首位,约占整体的36.09%;药物的归经主要以归属肝经的药物居于首位,约占整体的22.05%;在584首方剂中,共提取出治疗血脂异常常用药对25组,分别为①丹参-山楂;②泽泻-山楂;③丹参-泽泻;④丹参-泽泻-山楂;⑤决明子-山楂等;共提取出常用药物组合10组,分别为:①陈皮、半夏、茯苓、神曲、橘红;②陈皮、甘草、茯苓、积壳、柴胡、桔梗;③党参、砂仁、山药、巴戟天;④钩藤、天麻、地龙、神曲、橘红、麦芽;⑤山药、山茱萸、巴戟天、熟地黄、牡丹皮等。2.实验研究结果①对实验第6周末的模型组与治疗各组的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健脾化痰组的TC、LDL-C均值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脾温肾组的LDL-C均值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的TC、LDL-C、HDL-C均值均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次:P<0.01;P<0.05;P<0.05)。其中,健脾温肾组的HDL-C均值显着高于阿托伐他汀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各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模型组的LDL-C、HDL-C均值均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健脾化痰组的HDL-C均值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脾温肾组的HDL-C均值显着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的TG均值显着降低,LDL-C、HDL-C均值显着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对模型组与治疗各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的差值进行比较,发现:各组间的TC差值的均值无显着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TG差值的均值显着高于模型组、健脾化痰组、健脾温肾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阿托伐他汀组HDL-C差值的均值显着高于模型组、健脾温肾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次:P<0.05;P<0.01),与健脾化痰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健脾化痰组、健脾温肾组LDL-C差值的均值显着高于模型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次:P<0.05;P<0.01),模型组与阿托伐他汀组LDL-C差值的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肾”两脏在血脂异常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脾失健运是导致血脂异常发生的基本病机;健脾化痰是血脂异常的基本治疗原则;通过温补肾阳可以加强脾的健运功能,从而提高对血清LDL-C指标的治疗效果。

綦向军,周润吉,刘惠平,高帅,谢雅颖,侯靖萱,黎健敏,李柯谊,陈国铭,徐福平[5](2019)在《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方规律分析》文中指出遴选并整理《新编国家中成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新药转正标准》《中成药标准汇编》《中国药典》中所记载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中成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高脂血症中成药成方规律。运用Microsoft Excel2010统计中药频次,运用SPSS Clementine 12. 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通过SPSS 18. 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运用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进行因子适应型检验,决策树采用CRT,CHAID,QUEST进行。最终纳入94个中成药处方,共涉及173味中药,中药频次结果显示共得到高频中药33种。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2条,3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25条,4味中药药组关联规则6条,聚类分析得到药组11个。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1个公因子。关联规则体现出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治法特点;聚类分析反应了益气养阴、化瘀泄浊的治法,因子分析所得规律更加侧重于祛瘀除湿;以山楂为因变量的决策树体现出泽泻、五味子在配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运用数据挖掘手段能较为全面的对高脂血症中成药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究,有助于指导中成药的开发和中医临床实践。

吴雅清,许瑞安[6](2018)在《降血脂多糖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脂血症是体内血脂异常引起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危害为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引起冠心病、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控制和降低血脂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以化学合成药为主,但其长期应用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于是越来越倾向于寻找天然来源的降血脂物质。多糖因具有生物相容性良好、毒副作用少等特点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多糖为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动物细胞膜和微生物细胞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大量研究表明天然来源多糖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查阅并整理了目前国内外已报道具有降血脂作用的多糖,对其降血脂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多糖在降血脂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丁庆学,王德学,李凯歌,邢志强[7](2017)在《酒客降脂外敷茶疗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中医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组方机理、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的阐述,初步讨论酒客降脂外敷茶疗方治疗AFLD的机理,分析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吴雅清[8](2017)在《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是星虫动物门的一个中国特有种,可药食两用,具有益气补血、滋阴降火、通乳等功效。为开发其作为保健食品的潜在价值及扩大其应用范围,本论文针对可口革囊星虫的辅助降血脂功能进行探索,发现其具有显着的降血脂活性。为进一步探索其降血脂活性成分,本论文对可口革囊星虫的多糖进行提取,接着用体外抗氧化实验和脂肪细胞实验进行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降血脂活性初筛,最后用动物实验验证,以期挖掘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功效,为其在降血脂、预防血栓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为可口革囊星虫的开发、合理利用及和扩大应用范围提供前期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可口革囊星虫降血脂作用研究:将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1(大豆磷脂软胶囊)、阳性对照组2(降脂灵片)和低剂量星虫组、中剂量星虫组、高剂量星虫组,每组各10只。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后,灌胃低、中、高三个剂量(0.675 g/kg、1.35 g/kg、2.7 g/kg)的可口革囊星虫粉,称量小鼠体重和肝重量,检测小鼠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水平和肝组织中的TG、TC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计算肝脏系数和动脉硬化指数(AI)。结果显示:三个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使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的TG、TC、LDL-C水平和AI显着降低,显着升高血清的HDL-C水平;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显着降低肝组织中TG和TC水平,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具有显着的降血脂作用,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减少脂质积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肝组织中AST和ALT活性,改善高脂饮食带来的肝损伤。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粉均使高脂血症小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着提高,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具有显着的降血脂作用和肝脏保护作用,推测其机理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2)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采用热水提取、复合酶酶解得到可口革囊星虫多糖,提取率为63.09%,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为31.08%。(3)可口革囊星虫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亚铁离子螯合实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实验、羟自由基清除实验和总多酚的测定对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mg/mL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6.51%(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1.16 mg/mL)、对亚铁离子的螯合率为18.59%(EC50为6.41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3.30%、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3.75%(EC50为2.30 mg/mL)及总多酚用没食子酸当量表示为36.63±5.08 mg/g,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4)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影响:采用MTT方法,测定细胞存活率,考察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确定给药浓度;用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组成的分化液将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同时设立对照组和给药组,给药组给予不同浓度梯度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干预,诱导分化8天后,经油红O染色考察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用异丙醇溶解测定细胞分化率,同时检测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累积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表达,初步探讨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脂肪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最佳给药浓度为0.1 mg/mL,该浓度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与未加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正常组相比较,0.1 mg/mL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能抑制脂肪细胞的形成,降低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率,减少TG累积,上调SirT1的蛋白表达,下调PPARγ的蛋白表达,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具有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5)可口革囊星虫多糖降血脂作用研究:以高脂血症小鼠为动物模型,灌胃给予1.35 g/kg可口革囊星虫粉和0.2 g/kg、0.4 g/kg、0.8 g/kg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检测血清和肝脏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可口革囊星虫粉和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中TC、TG、LDL-C水平和AI,使HDL-C水平显着升高,以及显着降低肝组织中TC和TG水平,具有显着的降血脂作用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口革囊星虫粉和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够显着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系数,显着降低血清和肝组织中AST和ALT活性,对高脂血症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口革囊星虫粉和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使高脂血症小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中、高剂量的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均能显着提高血清中SOD活性,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物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累积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具有显着的降血脂活性和肝脏保护作用,推测其降血脂活性可能是通过抗氧化起作用。综上,可口革囊星虫的降血脂活性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论文首次对可口革囊星虫的降血脂活性进行探索并证实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均具有显着的降血脂功效,能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还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对高脂血症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效果均与已知临床使用的保健品大豆磷脂软胶囊相一致,提示可口革囊星虫具有开发成降血脂保健品的潜在价值,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可口革囊星虫多糖还具有体外抗氧化能力及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提示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及抑制脂肪细胞形成起到降血脂的效果。然而关于可口革囊星虫的降血脂作用机制以及物质基础还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郭伟[9](2017)在《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研究纂要》文中研究说明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该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行了整理: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及其展望。经过医务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使中医药在防治高脂血症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石亮,黄娜娜,孙蓉[10](2016)在《血脂宁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血脂宁相关制剂近10年来的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为进一步合理应用血脂宁提供文献依据。方法对国内外近10年来发表的血脂宁相关制剂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血脂宁具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心绞痛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药理作用为增强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软化血管,提高心肌对强心苷作用的敏感性,抗心律失常及高脂血症;其降脂机制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临床未发现其毒性及副作用报道。结论血脂宁通过抑制人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吸收、分解、排泄及其在血管壁沉积等不同途径影响血脂代谢,并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黏度,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的毒副作用报道。

二、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1.1.6 其他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1.2.4 高脂血症分型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1.3.1 证与辨证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1.3.3 其他辨证方法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2.1 文献资料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规范证型
        2.2.2 提取证素
        2.2.3 规范中药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讨论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制作量表
        3.2.2 收集临床信息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基础情况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3.4 讨论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2.1 气血津液失和
        4.2.2 脏腑功能失调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4.4.1 抑制脂类吸收
        4.4.2 抑制脂质合成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4.4.4 抗过氧化作用
        4.4.5 提高HDL-C水平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4.6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知情同意书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2)葛明胶囊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作用及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葛明胶囊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大鼠药效试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品及试剂
        1.4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造模与给药
        2.2 血液及组织样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葛明胶囊对大鼠体重、肝重及肝/体指数的影响
        3.2 病理观察
        3.3 葛明胶囊对大鼠血清中TC、TG、LDL-C、HDL-C的影响
        3.4 葛明胶囊对大鼠血清中ALT、AST的影响
        3.5 葛明胶囊对大鼠血清中SOD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
        4.2 试验结果分析
第二章 葛明胶囊多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样品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3 实验结果
        3.1 专属性试验
        3.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3 精密度实验
        3.4 稳定性实验
        3.5 重复性实验
        3.6 加样回收率实验
        3.7 样品含量测定
    4 讨论
        4.1 流动相的选择
        4.2 进样量的选择
        4.3 检测结果分析
第三章 葛明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样品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最佳提取条件的优化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3 实验结果
        3.1 最佳提取条件
        3.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3 精密度实验
        3.4 稳定性实验
        3.5 重复性实验
        3.6 加样回收率实验
        3.7 样品含量测定
    4 讨论
        4.1 总黄酮含量检测方法的选择
        4.2 总黄酮提取方法的选择
        4.3 最佳提取条件的选择
        4.4 检测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高脂血症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机制研究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1 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3.2 合并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文献综述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1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的主要机制研究
    2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1 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2.2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前言
研究一 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纳排标准
        2.3 建立数据库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 银杏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3.3 银杏叶研究文献发表类型统计
        3.4 银杏叶基础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3.5 银杏叶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3.6 银杏叶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4 讨论
        4.1 银杏叶制剂的常用剂型和常用疾病分析
        4.2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分析
        4.3 银杏叶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分析
        4.4 临床研究的期刊及作者分布分析
        4.5 本文的局限性
    5 小结
研究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3.4 单独使用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3.5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3.6 不良反应
        3.7 发表偏倚分析
    4 讨论
        4.1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4.2 临床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5 小结
研究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的筛选
        2.2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预测
        2.3 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
        2.4 网络构建
        2.5 GO Ontology和KEGG通路
    3 研究结果
        3.1 银杏叶有效成分-预测靶点网络
        3.2 与高脂血症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3.3 银杏叶有效成分-高脂血症靶点网络构建
        3.4 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作用于高脂血症靶点的银杏叶有效成分分析
        4.2 靶点功能分析
        4.3 关键靶点分析
        4.4 KEGG通路分析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从中医脾肾角度探讨血脂异常证治特点的文献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1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1.1 饮食不节
        1.2 过逸少劳
        1.3 情志失调
        1.4 痰浊、血瘀为血脂异常常见的致病因素
        1.5 脾失健运是血脂异常发生的根本原因
        1.6 肾气不足是血脂异常发生的重要因素
        1.7 肝失疏泄与血脂异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2 血脂异常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进展
        2.1 基于文献研究的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2.2 基于临床调研的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3 血脂异常治疗原则的研究进展
        3.1 从痰瘀论治
        3.2 从脾论治
        3.3 从肾论治
        3.4 从肝论治
    4 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4.1 单味中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4.2 中药复方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4.3 中成药治疗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探讨血脂异常证治特点的文献研究
    前言
    1 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路径
        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纳入分析的文献
    2 方法
        2.1 证候名称的规范
        2.2 基本证候的提取
        2.3 基本治则的提取
        2.4 中药名称的规范
        2.5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证候类型分布情况
        3.3 基本证候分布情况
        3.4 基本治则分布情况
        3.5 用药频次分布情况
        3.6 药物四气分布情况
        3.7 药物五味分布情况
        3.8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3.9 常用药对分布情况
        3.10 药物组合分布情况
    4 讨论
        4.1 血脂异常文献中证候及基本证候分布特点分析
        4.2 血脂异常文献中治则分布特点分析
        4.3 血脂异常文献中用药分布特点分析
        4.4 血脂异常文献中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布特点分析
        4.5 血脂异常文献中用药模式及规则的特点分析
        4.6 血脂异常文献中药物组合特点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脂异常证治特点的实验验证
    前言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动物饲料
        3 实验用药
        4 实验仪器与器械
        5 指标检测
    二 实验方法
        1 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
        2 实验干预
    三 实验结果
        1 各组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比较
        2 各组治疗前后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比较
        3 各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差值比较
        4 小结
    四 讨论
        1 关于动物模型的评价
        2 实验的均衡性
        3 治法与组方
        4 阳性药物的选择
        5 实验疗效结果分析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方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预处理及提取
        1.4.1 资料预处理
        1.4.2 资料提取
    1.5 统计分析
        1.5.1 频次统计
        1.5.2 关联规则分析
        1.5.3 聚类分析
        1.5.4 因子分析
        1.5.5 决策树
2 结果
    2.1 中成药方纳入
    2.2 中药频次统计
    2.3 关联规则
    2.4 聚类分析
    2.5 因子分析
    2.6 决策树
        2.6.1 数据预读
        2.6.2 CHAID决策树模型
        2.6.3 CRT决策树模型
        2.6.4 QUEST决策树模型
3 讨论

(6)降血脂多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具有降血脂作用的多糖
    1.1 植物多糖
    1.2 动物多糖
    1.3 微生物多糖
2 多糖降血脂作用机制
    2.1 抑制外源性脂质吸收或促进胆固醇排泄
        2.1.1 抑制外源性脂质在机体吸收或减少肝肠循环重吸收入血
        2.1.2 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 增强胆固醇排出体外
    2.2 影响脂质的转运或分布
    2.3 影响内源性脂质的合成和代谢
        2.3.1 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
        2.3.2 促进胆固醇代谢
        2.3.3通过调控脂质代谢过程的转录因子和脂肪因子来调控
        2.3.4 提高LDL受体 (LDLR) 表达, 加速LDL-C分解
    2.4 通过抗氧化降血脂
3 多糖在降血脂方面的应用
4 展望

(7)酒客降脂外敷茶疗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2 酒客降脂外敷茶疗方的组方机理
3 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4 小结

(8)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降血脂的研究进展
        1.2.1 高脂血症简介
        1.2.2 高脂血症危害
        1.2.3 高脂血症的防治措施
        1.2.4 降血脂的生物活性物质
        1.2.5 降血脂的作用机理
        1.2.6 降血脂活性的评价方法
    1.3 可口革囊星虫的研究进展
        1.3.1 星虫动物门的研究概况
        1.3.2 可口革囊星虫的形态与生态特征
        1.3.3 可口革囊星虫的化学成分
        1.3.4 可口革囊星虫的药理活性
        1.3.5 可口革囊星虫的产品开发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口革囊星虫降血脂作用初探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动物及饲料
        2.1.3 实验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建立
        2.2.3 肝脏外观观察和肝脏系数的计算
        2.2.4 血清中血脂指标的测定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计算
        2.2.5 肝组织蛋白含量测定和血脂指标的测定
        2.2.6 肝组织AST和 ALT活性的测定
        2.2.7 肝组织SOD活性的测定
        2.2.8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外观及体重的影响
        2.3.2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脏外观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2.3.3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2.3.4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组织血脂水平的影响
        2.3.5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组织AST和 ALT活性的影响
        2.3.6 可口革囊星虫对小鼠肝组织SOD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耗材
        3.1.4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
        3.2.2 多糖提取率的计算
        3.2.3 多糖含量的测定
        3.2.4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5 多糖中硫酸根含量的测定
        3.2.6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3.2.7 多糖中单糖的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的提取率及含量
        3.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3.3.3 单糖分析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样品
        4.1.2 实验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2 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4.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4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2.5 总多酚的测定
        4.2.6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亚铁离子的鳌合作用
        4.3.3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3.4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4.3.5 总多酚的测定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细胞株
        5.1.2 实验样品
        5.1.3 实验试剂
        5.1.4 实验耗材
        5.1.5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试剂配制
        5.2.2 细胞复苏、传代与冻存
        5.2.3 药物浓度初筛
        5.2.4 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试验
        5.2.5 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5.2.6 油红O染色及细胞分化率的计算
        5.2.7 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测定
        5.2.8 3T3-L1 细胞中SirT1、PPARγ 蛋白表达
        5.2.9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溶液的浓度初筛结果
        5.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
        5.3.3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细胞分化的影响
        5.3.4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3T3-L1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5.3.5 可口革囊星虫对3T3-L1 细胞SirT1、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降血脂作用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1.1 实验样品
        6.1.2 实验动物及饲料
        6.1.3 实验试剂
        6.1.4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建立
        6.2.2 小鼠血清和肝脏的处理
        6.2.3 肝脏外观观察和肝脏系数的计算
        6.2.4 血清中血脂指标的测定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计算
        6.2.5 肝组织蛋白含量测定和血脂指标的测定
        6.2.6 血清和肝组织中AST和 ALT活性的测定
        6.2.7 血清中SOD活性的测定
        6.2.8 血清中MDA含量的测定
        6.2.9 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
        6.2.10 数据处理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6.3.2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肝脏外观和肝脏系数的影响
        6.3.3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血脂水平的影响
        6.3.4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肝组织血脂水平的影响
        6.3.5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和肝组织AST和 ALT活性的影响
        6.3.6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6.3.7 可口革囊星虫多糖对小鼠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6.3.8 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A 具有降血脂作用的多糖

(9)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研究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2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2.1 古代经方的临床研究
    2.2 自拟方的临床研究
3 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
    3.1 单味中药的实验研究
    3.2 复方的实验研究
4 展望

(10)血脂宁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作用
    1.1 降血脂
        1.1.1 降血脂特点[4]
        1.1.2 降血脂临床评价
        1.1.3 降脂潜在物质基础
    1.2 抗心绞痛
    1.3 对冠心病的预后作用
2 毒理作用
3 不良反应
4 讨论

四、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葛明胶囊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作用及活性成分含量测定研究[D]. 潘东明.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9)
  • [3]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柴露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4]从中医脾肾角度探讨血脂异常证治特点的文献及实验研究[D]. 李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成方规律分析[J]. 綦向军,周润吉,刘惠平,高帅,谢雅颖,侯靖萱,黎健敏,李柯谊,陈国铭,徐福平.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9)
  • [6]降血脂多糖的研究进展[J]. 吴雅清,许瑞安.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7)
  • [7]酒客降脂外敷茶疗方治疗酒精性脂肪肝机理初探[J]. 丁庆学,王德学,李凯歌,邢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 2017(19)
  • [8]可口革囊星虫及其多糖的降血脂活性研究[D]. 吴雅清. 华侨大学, 2017(12)
  • [9]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研究纂要[J]. 郭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3)
  • [10]血脂宁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J]. 石亮,黄娜娜,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 2016(06)

标签:;  ;  ;  ;  ;  

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