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专家系统开发研究

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专家系统开发研究

一、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专家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世梦倪[1](2021)在《基于创新链视角我国玉米种业科技产出及产业化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作物,占全国粮食产量近40%,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我国是种业大国,但还不是种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在玉米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保存、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运用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时代,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玉米育种研究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玉米育种创新的产业发展贡献,可为促进我国玉米种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本研究在育种创新链视角下分析我国玉米育种创新链中各环节现状,以玉米育种领域的科技论文、育种专利和品种权产出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和农业知识产权理论。综合运用描述统计、文献分析和专利信息分析等方法,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玉米育种研究领域的优势与不足;其次运用描述统计和计量模型,测算玉米育种成果产业化运用中品种改良对玉米增产的贡献。本论文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育种基础研究看,国内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发文中玉米与水稻、拟南芥差距较大;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技论文发文量居全球第二,但发文质量及影响力较为一般,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均为美国的大学;通过Cite Space关键词时区图说明我国处于分子技术辅助选育的育种时代。第二,从育种技术创新看,中国玉米育种专利授权量从2010年开始波浪式上升,研究热点为改良基因型的方法;美国玉米育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是玉米育种领域最主要的技术来源国;我国玉米育种领域处于研发与产业化并行的阶段,关键技术集中在龙头企业和农业类高校及科研院所;我国玉米育种专利所有权转让数量极小。第三,从新品种培育看,1999-2019年我国玉米品种权申请量稳步上升,授权量波浪式上升,在所有授权品种类型中,玉米最多;企业参与玉米育种创新较为活跃;我国品种转让呈现曲折上涨的趋势,截至2019年底,共有539个申请保护的玉米品种进行了转让。第四,从品种审定推广及育种创新的产业发展贡献看,截至2020年底,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共17323个,推广品种数量从1999年开始稳步增长,增长幅度远低于审定品种增长幅度;利用C-D生产函数测算玉米新品种改良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为42.18%,表明品种改良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中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加大对育种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邢川平[2](2018)在《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玉米品种鉴别系统研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我国作为玉米种植和消费大国,对玉米品种的鉴别需求在不断增长。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准确、无损特点对玉米品种进行鉴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检测手段。为实现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玉米品种鉴别系统,本文主要在玉米品种鉴别方法与系统实现上做了相应的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确定以KS方法为样本集划分方法;对原始光谱数据采用平滑+中心化+归一化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以消除光谱数据中的噪声信息;对光谱数据信息的特征提取采取DPLS+LDA的处理方式;SVM为模型的分类器。利用上述方法构建的玉米种子单天数据鉴别模型正确识别率达到了 93.75%。构建的玉米种子多天数据鉴别模型正确识别率达到了 89%,而PCA+SVM方法只有85.25%,SIMCA方法为87.5%。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好识别玉米品种的方法。以MFC应用框架为系统的开发平台,利用OpenCV与TeeChart插件结合数据库,实现对光谱数据矩阵的高速运算处理与光谱数据二维图表显示的功能。经测试系统功能完善,鉴别结果准确,能够满足对玉米品种的鉴别需求。

赵向田,王长魁,王托和[3](2015)在《信息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促进了作物育种信息化进程。作物育种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呈指数增长,这些数据类型十分复杂,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利用是作物育种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作物育种技术数据检索、共享困难。通过对国内现有育种软件及网络的研究与比较,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温凤荣[4](2014)在《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玉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比重为34.87%,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高于稻谷0.2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2013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36.17%,高于稻谷2.4个百分点。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7124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加10190万吨,占粮食产量增加量的60%。近年来玉米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由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向产需缺口继续扩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与此同时面临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硬约束和科技有效支撑不足、国际市场动荡的软约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研究玉米产业竞争力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主产省之一山东省为例,由表及里揭示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因素,以期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总体采用了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在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又通过比较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考察并设计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思路。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分析及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第三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探寻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现状;第四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价格和质量安全两方面分析;第五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主要对食用和饲用玉米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包括生产要素、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等基础要素和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分析;第七章对政府在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中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进行分析;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增强竞争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和农业不同点进行分析,对适合发达国家工业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政府主导的钻石模型。(2)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比较,发现虽然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自2004-2012年表现出逐年增强发展态势,但通过选用2012年相关指标发现山东省在七个玉米主产省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中排名第六位,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深究竞争力较弱的根本原因。(3)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中着重分析价格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通过采用三项式模型对1982-2012年间七个玉米主产省实际平均出售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竞争力略强于四川省低于其它五省,不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比较变异指数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七省中排名第六,略好于河南省。接着对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测定,采用波动周期理论对其分析,发现价格波动具有波动频率高、强度大等特征;进一步由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对其波动机理进行建模,对1987年以来山东省玉米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价格波动中78.88%成分属于趋势分量,21.12%的成分属于波动分量;通过对波动分量进行自回归模型估计,发现内部传导机制对价格波动影响程度只有11.55%,外部冲击因素达到88.45%。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发现外部因素中的政府政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小麦价格等供需两方面因素是影响玉米价格主要因素,其中政府政策影响系数最大。在对质量竞争力的分析中发现山东省排名第五,略好于河南和黑龙江两省。在各种影响因素中良种选用、氮磷钾配比施用、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田间管理和农药施用等是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4)在需求方面的间接因素分析中,首先采用林德的正相关学说,通过“变量增量贡献F检验”发现国内需求对山东省玉米竞争力具有正相关作用,而国外需求具有负相关作用,得以确定研究重点为国内市场。通过对食用玉米、饲用玉米需求的分析,发现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生产;饲用玉米的大规模消耗推动玉米规模化种植;国内需求结构变化诱导生产者经营方式转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良种种植、较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总之国内玉米需求出现的新趋势对玉米产业竞争力提升将具有正向拉动作用。(5)基本要素分析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资本、劳动、土地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玉米生产函数属于规模递增函数。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资本增加对总产量的增加起次要作用。而劳动力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主要是因为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所占比重降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年龄逐渐老化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等;在气象因素影响玉米单产分析中,发现降水量与玉米单产是同向关系,日照时间与玉米单产是反向关系;在分析自然灾害因素时,涝灾和旱灾是影响山东玉米产量的主要灾害因素,且涝灾影响程度大于旱灾;在基础设施分析方面,主要分析了山东省机械化水平、水利化程度等。小型拖拉机、农用机械排灌电动机、机动脱粒机等方面台数较少;山东省目前采用土渠灌溉,灌溉技术水平较低。(6)高级要素分析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和玉米技术两方面。山东省农户整体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合作社在于合作社的收益与不参加合作社收益的比较,以及是否有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对山东省玉米生产资本、劳动、土地和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提高作用显着。虽然种植面积对总产值提高亦有较大作用,但受耕地面积约束无法依靠大幅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来持续提高总产值。且利用弹性理论证明了影响山东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是农户收入与采用先进技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玉米是需求缺乏弹性粮食产品,所采用的是提高普通玉米产量的技术,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下跌的结局。(7)在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分析中,采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其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在对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政府应逐渐减少粮价政策干预,加强粮食生产间接因素方面的干预,包括粮食经营主体、人才培养、抵制自然灾害发生、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上,以提高玉米产业综合竞争力。

刘海龙[5](2011)在《作物生产系统水分和氮素管理的DSSAT模型模拟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氮素是作物生产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造成资源浪费、产量和品质下降,同时还引起环境污染。因此,探讨不同水分管理和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实现合理施肥,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应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简称DSSAT模型)对不同田间试验进行模拟,评估了该模型的性能和地区适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1959~2008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进行50年肥料效应长期定位试验,包括春玉米连作施肥处理(CC-F)和不施肥处理(CC-NF)。通过对模型需要输入的玉米遗传特性参数的校验研究,引入了不同玉米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RUE)作为模型中玉米的遗传参数,以适应不同试验、不同地区的模拟状况。本研究在模拟50年的玉米产量时,把50年的玉米品种遗传参数划分为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一套玉米遗传特性参数代表不同时期的玉米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相比50年用一套玉米参数,用4套参数能够更好地模拟CC-F和CC-NF处理的玉米产量。DSSAT模型模拟的CC-F处理的产量比模拟CC-NF处理的产量更精确,CC-F处理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是39%,决定系数(R2)为0.36;CC-NF处理的n-RMSE值为82%,R2为0.40。虽然DSSAT模型不能精确地模拟玉米的逐年产量,但是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产量变化趋势。模型模拟的2008年土壤表层(0~15 cm和15~30 cm)矿质氮(NH4-N和NO3-N)的含量与实测值也有较大差异,CC-F处理相应分析的n-RMSE值的范围是58~60%,CC-NF处理为64~89%。模型模拟的CC-F处理的1998~2000年的累计硝态氮淋失量与测量值比较一致,相应统计值n-RMSE为29%,预测效率(EF)为0.63;而对于CC-NF处理,DSSAT模型过高地估计了累计硝态氮淋失,相应的n-RMSE统计值为160%,EF为0.04。表明模型不能很好模拟长期不施肥导致土壤退化条件下氮素的状态。2.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实施了5年(2000~2004)的玉米-大豆轮作田间试验,处理包括自由地下暗管排水(TD)和控制的地下暗管排水-地下灌溉(CDS)。模拟结果显示,DSSAT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CDS和TD条件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n-RMSE:4.3%~14.0%,d:0.985~0.998),较好地模拟0~30 cm根域土壤水含量(n-RMSE:9.9%~14.8%,d: 0.724~0.831),模拟地下暗管排水的硝态氮淋失(n-RMSE: 17.8%~25.2%,d: 0.529~0.979)效果尚可。因此,DSSAT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工具来模拟在试验所在地区或相同条件下CDS和TD处理对环境质量、作物生产力和土壤氮循环过程的短期影响(5-8年)。3. 2006年和2007年在中国吉林省进行了不同氮素对玉米生长、氮素吸收和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中国东北的黑土区雨养条件下,通过校验DSSAT模型中的玉米品种参数、RUE和土壤肥料参数(SLPF),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地上部生物量(如校验年份d = 0.95~0.98)和籽粒产量(n-RMSE = 4.6%~9.0%;d = 0.68~0.95),但不能精确地模拟玉米氮素吸收。通过对模型中氮胁迫参数相关的氮含量参数b的敏感性分析表明,调节b值大小可以提高玉米氮素吸收的模拟精度。校验后的DSSAT模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决策支持工具,有助于协助决策者、研究人员和生产者优化玉米的生产管理。

程刚[6](2011)在《数据挖掘技术在北方玉米调优栽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产量的增加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玉米现己成为我国东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玉米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发现技术,能够有效切实的从大量的玉米数据信息库中寻找出潜在的和有用的农业相关知识和数据,为相关农业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为知识管理者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平台,促进玉米产量高效和质量优质,从而有效的推动我们农村经济的高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北方玉米调优栽培系统。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对玉米栽培体系深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数据项与指标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有效研究和预测,把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新技术(包括权威的专家知识,成熟的新的科研成果,农户的种田经验和用于指导生产的数学模型等)和数据挖掘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它能够方便的解答玉米如何实现优质,高产方面的问题,模糊评价算法是本系统的理论基础。该系统处于试行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整个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处于探索的过程,还需要长时间的观测和试验,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王凤格,赵久然,孙世贤,刘亚维,李林,易红梅,杨国航,李瑞媛,王璐[7](2010)在《我国玉米DNA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文中提出经过3年的开发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玉米DNA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http://www.maizeDNA.com),该系统具有数据管理、数据浏览和数据分析3部分功能,通过将品种的基本信息、形态数据和图片、DNA指纹数据和指纹图谱等各种数据信息汇总起来,建立强大的联合查询系统。该网站将为国家品种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手段。

葛建镕[8](2009)在《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SSR标记、AFLP标记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构建玉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探讨已经构建的鉴定技术体系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保护中的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从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检测等环节对SSR标记和AFLP标记技术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一套完善的、适用于本实验室的SSR标记和AFLP标记鉴定技术体系。2、以我国较常用的92份玉米自交系和东北地区160份主推杂交种为材料,从2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带型稳定的15对引物,初步构建了DNA指纹图谱数据库。15对引物在92份自交系和160份杂交种间共检测出82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变化于0.5836-0.8607之间,平均0.7229。3、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且具有代表性的2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从64个MseI和EcoRI引物组合中筛选出7对引物组合,初步构建了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每个引物组合的多态性信息量均在0.98以上,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为4.1647-4.7326。4、基于已经构建的鉴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SSR标记完全可用于玉米种质资源鉴定;结合田间试验,可用于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将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完全可以应用于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刘忠[9](2005)在《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回顾了国内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历史,阐述了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现状,并总结了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在总结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预测了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郭银巧[10](2005)在《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是玉米智能栽培和信息栽培的核心内容,是当今数字农业理论与技术的前沿领域。本研究着重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来研究玉米栽培管理的知识表示体系,在广泛搜集整理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数据和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必要的试验支持研究,对玉米生育及管理指标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及生产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归纳和提炼及量化表示,构建了基于作物—环境关系的、可适用于不同时空环境的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 具有时空适应性的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所实现的功能包括播前方案设计和产中动态调控指标预测两大部分。其中播前方案设计知识模型具体包括:产量目标的确定、品种选择、播期确定、密度和播种量设计以及水肥管理等。产中动态调控指标预测知识模型包括叶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等生长指标动态及其粒叶比源库指标。 产量目标知识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光温潜力和栽培措施的动态量化,它首先以决策点的最大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值为基础,通过量化温度、水分和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等多个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合前三年历史平均产量水平而建立的。品种选择基于囊括品种特征值(积温、产量、抗逆性等)的品种数据库,结合决策点的气候条件和具体的茬口安排,以农户期望值为导向,通过比较品种特征值和期望值来计算品种置信度,进而推荐适宜的品种。适宜播期的确定依据玉米生长发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原理,关键使抽雄吐丝期处于最佳光温水生态条件下的概率最大,结合茬口安排和品种熟性等综合考虑。品种和播期确定以后,根据不同的地力水平按照不同的原则确定适宜种植密度—高产田“以光定株”、中低产田“以产定株”,在此基础上,应用相对权重法计算土壤理化环境、播种质量和整地质量等多个生态环境因子对出苗率的综合影响,进而确定适宜播种量。肥料运筹动态知识模型基于平衡施肥的原理,综合量化了品种遗传特征、土壤理化特性、水分管理水平等多种因子的影响,通过引入玉米籽粒及秸秆中氮磷钾素含量、氮磷钾素吸收效率等品种参数来定量描述不同品种类型在氮磷钾需求量及吸收量方面的遗传差异,根据土壤理化特性及基础养分含量等计算土壤氮磷钾的当季供应量,确立了玉米氮磷钾肥合理用量、有机氮无机氮比例以及无机氮的基追比等项目。根据水分平衡原理,通过获取气象资料(日照时数、温度、降雨量)计算田间蒸散量和有效降雨量,结合玉米的需水规律,动态计算了玉米整个生育时期的灌溉定额和各个生育时期的水量分配。 根据玉米完成某一生育阶段所需累计生长发育度日(GDD,>=10℃积温)恒定的原理,通过动态计算不同环境条件下到达各主要生育时期所需的GDD,建立了以动态GDD为主线的玉米适宜动态生育指标预测知识模型。通过引入玉米的品种特征遗传参数叶热间距、品种总叶片数,结合决策点的气象条件建立了玉米叶龄动态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根据叶龄指数与穗分化各时期之间稳定的同伸关系,建立了穗分

二、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专家系统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专家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创新链视角我国玉米种业科技产出及产业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育种创新链
        1.2.2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1.2.3 玉米育种技术创新
        1.2.4 粮食增产影响因素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育种创新链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育种创新链
    2.2 育种创新的主要环节
        2.2.1 种质资源收集
        2.2.2 种质资源鉴定、登记和保存
        2.2.3 种质资源利用
        2.2.4 植物新品种的申请和育种者权利
        2.2.5 品种审定与登记
    2.3 理论基础
        2.3.1 技术创新理论
        2.3.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3 农业知识产权理论
第三章 我国玉米育种创新链
    3.1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
    3.2 玉米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利用
    3.3 玉米育种领域的科技产出
        3.3.1 基础研究
        3.3.2 技术创新
        3.3.3 新品种培育
    3.4 玉米育种成果的产业化运用
第四章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产出的国际比较
    4.1 基础研究比较
        4.1.1 科技论文国家分布
        4.1.2 科技论文发文机构
        4.1.3 科技论文研究热点
    4.2 技术创新比较
        4.2.1 育种专利国家分布
        4.2.2 育种专利权人分布
        4.2.3 育种专利研究热点
        4.2.4 专利所有权转让趋势
    4.3 新品种培育比较
第五章 我国玉米育种创新的产业发展贡献分析
    5.1 我国玉米品种推广
    5.2 品种改良水平测算指标
        5.2.1 品种更新率
        5.2.2 品种进步率
    5.3 品种改良水平测算
    5.4 测算模型与实证分析
        5.4.1 理论模型
        5.4.2 实证模型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分析结果
    5.5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6.2.2 推进育种技术创新
        6.2.3 加大对育种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
        6.2.4 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玉米品种鉴别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研究目标
    1.6 技术路线
    1.7 本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1.7.1 本文的工作
        1.7.2 本文组织结构
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简介
    2.1 KS方法划分样本集
    2.2 近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简介
    2.3 近红外光谱数据特征提取方法简介
    2.4 分类器简介
    2.5 本章小结
3 玉米品种鉴别系统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3.1.1 开发平台简介
        3.1.2 数据处理插件
        3.1.3 图形显示插件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可行性分析
        3.3.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3.2 经济可行性分析
    3.4 功能分析
    3.5 数据库设计
        3.5.1 E-R图
        3.5.2 数据表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4.1 采集玉米种子近红外光谱数据
    4.2 光谱管理
    4.3 模型管理
        4.3.1 样本集划分
        4.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4.3.3 特征提取
        4.3.4 定性分析模型建立
        4.3.5 模型适应性分析
    4.4 定性鉴别
    4.5 帮助
    4.6 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4.6.1 功能测试
        4.6.2 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3)信息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育种数据管理概况
2 我国玉米育种数据管理现状
3 我国玉米育种数据管理存在问题

(4)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与对象
        1.5.1 研究路线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3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2.2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金碚的工业品竞争力模型
        2.2.5 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2.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测度与综合评价
    3.1 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3.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3.2.1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3.2.2 可比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玉米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指标
        3.3.2 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指标
        3.3.3 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指标
    3.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分析
        3.4.1 纵向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设置
        3.4.2 因子分析过程
        3.4.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3.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3.5.1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指标设置原则
        3.5.2 玉米主产省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概况
    4.2 山东省玉米价格与其他玉米主产省的比较
        4.2.1 七大玉米主产省玉米平均实际出售拟合价格比较
        4.2.2 山东省与其它六省玉米价格波动比较
        4.2.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价格波动比较结果
    4.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4.3.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
        4.3.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总体特征
        4.3.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结果
    4.4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理分析
        4.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分析步骤
        4.4.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4.5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分析
        4.5.1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现状
        4.5.2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4.5.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质量竞争力比较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需求方面
    5.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理论分析
    5.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5.2.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5.2.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玉米国内需求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食用玉米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2 饲用玉米需求变化分析
        5.3.3 工业用玉米需求
        5.3.4 未来玉米消费走向
    5.4 国内需求状况对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5.4.1 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种植和加工
        5.4.2 饲用玉米大规模消耗推动规模化种植
        5.4.3 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诱导生产者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注重良种种植,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
6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供给方面
    6.1 山东省玉米产业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
        6.1.1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模型构建
        6.1.2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结果分析
    6.2 劳动和耕地要素分析
        6.2.1 劳动力现状分析
        6.2.2 耕地现状分析
    6.3 气候条件分析
        6.3.1 山东省玉米气象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6.3.2 降水量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3 光照时间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4 气候条件分析结果
    6.4 自然灾害对产量影响分析
        6.4.1 洪涝灾害对山东省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4.2 旱灾对山东省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6.5 基础设施分析
        6.5.1 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
        6.5.2 水利化程度
    6.6 山东省玉米产业高级要素分析
        6.6.1 农业经营主体文化层次状况
        6.6.2 农民组织化程度
        6.6.3 山东省玉米技术进步率测算
    6.7 相关和支持产业
        6.7.1 农业生产资料业
        6.7.2 玉米种业
        6.7.3 玉米加工业
    6.8 本章结论
7 影响玉米竞争力深层次因素——政府主导作用
    7.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7.1.1 政府角色转换——变辅助作用为主导作用
        7.1.2 农业的特殊性
    7.2 政府政策对直接因素的影响
        7.2.1 山东省粮食补贴政策历史沿革
        7.2.2 日本、韩国粮食价格政策分析
        7.2.3 日本、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启示
    7.3 政府对玉米质量安全的主导作用
        7.3.1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市场失灵
        7.3.2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政府干预
    7.4 政府政策对间接因素的影响
        7.4.1 政府政策没有完全调动起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7.4.2 政府政策对合作社整体结构失衡现状缺少足够关注
        7.4.3 缺少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体面投身农业生产一线
        7.4.4 政府政策侧重提高粮食数量对质量关注度不够
        7.4.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工不明确
        7.4.6 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缺陷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纵向比较竞争力逐年增强,横向比较结果显示竞争力较弱
        8.1.2 直接因素竞争力较弱
        8.1.3 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表明需求对竞争力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和高级生产要素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8.1.4 政府过多干预玉米等大宗粮食价格
    8.2 政策建议
        8.2.1 多方面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8.2.2 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的生产,满足多样化玉米需求
        8.2.3 减少对玉米价格的直接干预,加大玉米质量监管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作物生产系统水分和氮素管理的DSSAT模型模拟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模型
        1.2.2 作物模型优点
        1.2.3 作物模型分类
        1.2.4 作物模型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
        1.2.5 作物模型国内研究进展
        1.2.6 存在问题与前景
    1.3 DSSAT 模型
        1.3.1 DSSAT 模型的发展
        1.3.2 DSSAT 模型的构成
        1.3.3 DSSAT 作物系统模型
        1.3.4 DSSAT 水分平衡模型
        1.3.5 DSSAT 碳氮模型
    1.4 DSSAT 输入、输出和试验性能数据文件
        1.4.1 输入文件
        1.4.2 输出文件
        1.4.3 田间试验性能数据文件
    1.5 DSSAT 模型研究进展
        1.5.1 DSSAT 在国外的应用研究
        1.5.2 DSSAT 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1.6 研究契机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契机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模型选定
    2.2 田间试验
        2.2.1 加拿大长期定位试验
        2.2.2 加拿大水分管理试验
        2.2.3 中国吉林公主岭施肥试验
    2.3 模型输入数据构建
        2.3.1 试验数据文件
        2.3.2 土壤数据
        2.3.3 气象数据
        2.3.4 作物品种遗传特性参数
    2.4 模拟性能评价方法
第三章 应用DSSAT 模拟长期定位试验单作玉米的产量和土壤氮素循环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田间试验数据
        3.2.2 模型的输入/输出和评估数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品种参数校验
        3.3.2 产量评估
        3.3.3 土壤矿质N 模拟
    3.4 小结
第四章 应用DSSAT 模拟地下排水与控制的地下排水-地下灌溉作物系统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与设计
        4.2.2 模型描述
        4.2.3 模型输入
        4.2.4 模型性能指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土壤水含量
        4.3.2 作物产量
        4.3.3 地下暗管排水中的硝态氮淋失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DSSAT 模型中国东北地区玉米肥料管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田间试验设计
        5.2.2 校验和评估数据
        5.2.3 CERES-Maize 模型描述
        5.2.4 模型输入
        5.2.5 模型模拟性能指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校验
        5.3.2 模型评估
        5.3.3 植物氮和地上氮吸收评估
        5.3.4 氮素吸收的敏感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数据挖掘技术在北方玉米调优栽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1.6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技术
    2.1 数据挖掘的基本知识
    2.2 数据挖掘的处理过程的模型
    2.3 数据挖掘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方法
    2.4 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总体的思路
    3.2 玉米调优栽培体系
    3.3 任务的概述及系统结构图
    3.4 开发的环境
    3.5 系统的构建及子系统结构
    3.6 系统数据字典
    3.7 系统的程序框架
第四章 算法设计及系统使用
    4.1 模糊评价算法在玉米调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4.2 关联规则算法在北方玉米调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4.3 系统实现的操作
    4.4 编辑程序语言
    4.5 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的具体规则
    4.6 模型系统的建立以及量化分析
    4.7 系统实现的主要编程(部分代码)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我国玉米DNA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信息的整理
    1.1 信息类资料
        1.1.1 品种信息
        1.1.2 引物信息
        1.1.3 形态性状信息
    1.2 数据类资料
        1.2.1 DN A指纹数据
        1.2.2 形态性状数据
    1.3 图片类资料
        1.3.1 形态性状图片
        1.3.2 引物扩增图片
        1.3.3 纯度DN A指纹图片
2 分析功能的设计及实现
    2.1 主要功能
    2.2 品种查询比较功能的设计
        2.2.1 品种查询比较功能的重要指标及公式
        2.2.2 品种查询比较
    2.3 亲子鉴定功能的设计
        2.3.1 亲子鉴定功能的重要指标及公式
        2.3.2 界面设计
        2.3.3 应用中可能面对的实际操作需求
    2.4 品种指纹图谱绘制功能的设计
3 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3.1 建立玉米DNA指纹国际联合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3.2 建立DNA指纹数据库、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三位一体的高效玉米育种技术体系

(8)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种质资源概念
    1.2 种质资源重要性
    1.3 种质资源工作内容
    1.4 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1.5 种质资源鉴定技术
    1.6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工作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第二章 本土化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2.1 本土化SSR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2.2 本土化AFLP标记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3.1 基于SSR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3.2 基于AFLP标记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的构建
第四章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
    4.1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
    4.2 SSR标记在玉米丝黑穗抗病性评价中的应用
    4.3 分子标记在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2 国内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2.1 国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
        2.1.1 国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2.1.2 国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服务
    2.2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
        2.2.1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2.2.2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目的
        2.2.3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
        1) 品种种质资源管理
        2) 土壤/土地资源管理
        3) 气象/农情数据管理
        4) 有害生物防治管理
        5) 农资企业业务管理
        6) 畜禽生产管理
        7) 渔业水产管理
        8) 农业机械化管理
        9) 水利灌溉管理
        2.2.4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现状
        1) 系统分析技术
        2) 系统设计技术
        3) 系统开发技术
        4) 系统布局类型
        5) 系统开发中的数据库技术
        6) 系统开发中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
3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行之有效的标准, 导致系统重复开发, 利用率不高
    3.2 片面追求大而全, 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值
    3.3 重硬件轻软件, 重开发轻维护, 重结果轻过程
    3.4 队伍建设滞后
4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和趋势
    4.1 系统架构将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4.2 系统应用将向决策支持化方向发展
    4.3 开发方法向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方向发展
    4.4 信息规模向海量数据处理方向发展
    4.5 技术体系向与更多的新技术集成的方向发展
5 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学科建设, 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人才
    5.2 加强基础资源建设, 开展农业信息化服务
    5.3 完善标准规范建设

(10)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玉米栽培理论研究进展
    1.2 玉米栽培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玉米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玉米专家系统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2 材料来源
        2.2.1 文献资料与专家咨询
        2.2.2 田间试验
    2.3 研究方法
        2.3.1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的构建
        2.3.2 系统程序开发技术
        2.3.3 模型验证
3 玉米播前技术方案设计知识模型
    3.1 模型的描述
        3.1.1 产量目标确定
        3.1.2 品种选择
        3.1.3 播期确定
        3.1.4 密度和播种量确定
        3.1.5 肥料运筹
        3.1.6 水分管理
    3.2 模型实例检验
        3.2.1 产量目标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3.2.2 品种选择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3.2.3 播期确定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3.2.4 密度和播种量设计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3.2.5 肥料运筹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3.2.6 水分管理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4 玉米适宜动态生育指标预测知识模型
    4.1 模型的描述
        4.1.1 叶龄动态
        4.1.2 叶面积指数动态
        4.1.3 干物质积累动态
        4.1.4 适宜源库指标
    4.2 模型实例分析
        4.2.1 适宜生长指标动态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4.2.2 适宜源库指标知识模型实例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玉米栽培知识模型创建的意义
        5.2.2 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
        5.2.3 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符号与参数说明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录

四、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专家系统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创新链视角我国玉米种业科技产出及产业化运用研究[D]. 刘世梦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玉米品种鉴别系统研建[D]. 邢川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信息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 赵向田,王长魁,王托和. 中国种业, 2015(05)
  • [4]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D]. 温凤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5]作物生产系统水分和氮素管理的DSSAT模型模拟与评价[D]. 刘海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6]数据挖掘技术在北方玉米调优栽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程刚. 吉林农业大学, 2011(11)
  • [7]我国玉米DNA指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J]. 王凤格,赵久然,孙世贤,刘亚维,李林,易红梅,杨国航,李瑞媛,王璐. 玉米科学, 2010(02)
  • [8]分子标记技术在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保护中的应用[D]. 葛建镕.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9]中国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对策[J]. 刘忠. 农业工程学报, 2005(S1)
  • [10]玉米栽培管理知识模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银巧.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标签:;  ;  ;  

玉米品种资源数据库专家系统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