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品种对玉米的影响试验

肥料品种对玉米的影响试验

一、肥料品种对玉米效应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彬[1](2021)在《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生菌提取物提高了作物的氮利用率,但其作用机理不明确,田间活性不稳定,施用费工。本研究以植物内生真菌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PVSE)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化分析、响应面优化、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等手段探索PVSE的基本理化性质及表征手段,优化PVSE高产稳质的工艺参数,以保证批次间PVSE的稳定性。利用色谱柱分离纯化和生物活性追踪技术获得PVSE中有效活性组分P4并通过液质和核磁鉴定其结构为尿嘧啶核苷。综合利用拟南芥氮相关基因转录组分析、q-PCR荧光定量、转录后酶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分析、生物表现型分析和小白菜的室内、大田农学评价揭示P4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的机制。最后,利用玉米大田试验探究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的主影响因素,以生物聚氨酯为载体双重控释PVSE与氮素养分,稳定PVSE作用的微环境,结合开发的肥料内PVSE检测技术调控PVSE和氮素释放规律与作物生育期相同步,利用甘薯农学评价一次性施用控释PVSE包膜尿素的田间效果。本研究为提高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和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SE的平均分子量小于379 Da,主要分布在70~500 Da之间,富含芳香和杂环结构,最大紫外吸收峰为210 nm。有机物中,糖类含量为33.3%,蛋白质含量为19.2%,氨基酸含量为29.0%,核苷含量为7.4%,脂质含量为3.8%。PVSE具有温度、酸碱、光、有机试剂和尿素稳定性。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PVSE的超声提取条件,确定最大产量提取条件为物料浓度40%,酒精浓度40%,提取时间和功率分别为58.2 min和6 k W。采用色谱指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PVSE的相似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确保不同批次产品的相似性大于90%,定量准确率大于99.9%,保证产品质量。经色谱柱将PVSE分离成16个组分。生测结果表明P4具有显着调控硝态氮代谢的活性。(2)P4激发NLP家族和激素路径来调控硝态氮代谢和信号转导,具体机制如下,P4在缺氮条件下诱导拟南芥细胞核NPL家族氮调控基因的高表达,调控硝态氮感应基因NPF6.3和NRT2.1的响应。首先,通过上调NRT2家族基因的表达来提高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下调NAXT1基因的表达来减少根系硝态氮的外排,进而增加植物体内氮素的积累。其次,根-冠间信号转导通过CLE家族信号肽分泌通路来介导,将植物缺氮信号反馈到植物地上部。然后,通过提高NPF7.3基因表达来增加根系硝态氮向地上木质部转移,通过抑制NPF7.2基因的表达来减少地上向木质部硝态氮的回流,提高地上部氮储存。地上部在营养期积累的氮营养通过NPF2.13由老叶向新叶转运,加快氮素的循环利用,同时上调NPF5家族基因表达来提高液泡内存贮硝态氮的外排后再利用。进一步,通过抑制BT1和BT2基因的表达,来提高缺氮条件下硝酸盐利用效率。其中,通过高表达GLN1.3和GLN1.4来提高氨基酸的合成,通过上调NPF8.2基因,提高二肽类化合物的富集和向苔部的转运。最后,苔部富集的氮营养通过NPF2.12转运基因的上调将营养转移到种子中,通过NPF2.7基因的上调介导植物种子液泡内硝态氮的存储。PVSE和P4对拟南芥氮响应、同化、代谢和循环路径的调控伴随着激素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它们介导NPF4.1、NPF4.5和NPF5.3加快ABA的积累,并通过NPF5家族调控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GA1/3/4,JA-Ile等激素的转移来调控花的发育和果实的成熟,进而提高拟南芥氮利用率。最终通过结构解析,确定P4为尿嘧啶核苷衍生物。(3)机理验证试验表明,PVSE和氮浓度协同影响作物的生物表观型、内源激素含量、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其中氮浓度为主影响因素。PVSE调控了适宜氮水平下植物IAA、ABA、ZT和GA等激素含量,协调NR、NIR、GS和GDH等氮同化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作物氮代谢和光合作用,增加氮、可溶性蛋白、氨基酸和糖的积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低温环境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缓解细胞膜损伤,稳定细胞膜结构。在减氮1/3和正常施氮水平下,配施PVSE提高小白菜氮素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偏生产力(PFPN),增产10.5%~19.6%,净收益增加0.43~0.91万元/hm2,实现增产增效,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根-冠间营养转移的机理。同时,减氮1/3配施PVSE较常规施氮处理产量和净收益无显着差异,NAE和PFPN显着提高37.8%、45.6%,实现了减氮1/3不减产。(4)常规氮用量下,施肥方式是影响玉米NUE、NAE和PFPN的主因素,环氧树脂包膜CRU配施PVSE较尿素配施PVSE处理产量、NUE和净收益分别增加5.7%、1.85倍和1311.61元/hm2,PVSE与控释肥料协同增效玉米的生产,验证了PVSE调控作物养分向籽粒转移的机理。以环保型生物基聚氨酯为载体,实现对PVSE和尿素的双重控制释放。不仅实现了外源营养供应与甘薯需肥吻合,而且甘薯本身在关键生育期受PVSE诱导,提高氮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增强光合强度,增加营养的积累。在块茎膨大期促进营养分配,验证了PVSE调控冠-块茎间营养转移的机理。膜内包覆PVSE控释肥料处理组较农民常规施肥、控释肥料、膜外包覆PVSE控释肥料甘薯产量分别增加29.3%、23.2%和7.0%,收益分别增加24.7%、15.9%和7.6%,P1CRF1较未配伍PVSE的控释肥(CRF1P0)还原糖、VC含量分别升高10.7%和19.3%,提高了作物产量、效益和品质。

纪朋涛[2](2021)在《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夏玉米氮素利用与代谢特征及其生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玉米产区,其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26%和7.67%。因此,该区域玉米高产稳产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区域玉米季生产中氮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壤营养失衡日益加剧,较低的肥料利用效率引发地下水污染和有害气体排放超量,引发系列环保问题。因此,本研究针对河北省低平原区玉米氮肥施用不合理、肥料利用低的问题,以氮肥管理模式和品种为切入点,在辛集市马庄河北农业大学试验站设置大田试验,以氮高效玉米品种先玉688(XY688)和氮低效玉米品种极峰2号(JF2)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夏玉米植株氮素利用与代谢特征及其生理机制,旨在为确定夏玉米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最佳配施比例提供科学依据,为河北省氮高效玉米品种遗传选育及优化氮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个玉米基因型产量和氮素利用具有显着差异。与氮低效品种JF2相比,氮高效品种XY688在不同氮肥种类施用下均能表现出更高的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增加,成熟期植株可以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籽粒产量显着提高。2019年和2020年XY688的籽粒产量比JF2分别增加6.92%和18.27%,其中穗粒数是增产的主要因素;XY688在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上具有优势。(2)两个玉米基因型叶片氮代谢生理具有显着差异。与氮低效品种JF2相比,氮高效品种XY688在不同氮肥种类施用下花后均能表现出更高的叶片NR活性,GS、GOGAT、GOT及GDH等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叶片IAA和GA等内源激素含量增加;在开花期和完熟期,XY688各处理平均叶面积指数比JF2分别提高22.79%和19.32%;XY688各处理的平均叶片光合速率分别比JF2分别提高12.64%和17.41%,保证了花后玉米可以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与JF2相比,XY688在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下,XY688各处理各时期叶片平均IAA含量比JF高10.89%,平均GA含量比JF高5.63%。在开花期和在完熟期,XY688各处理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比JF2分别提高9.13%和20.93%;XY688各处理平均叶片光合速率比JF2分别提高9.41%和16.84%。(3)聚天门冬氨酸螯合氮肥(PASPN)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PASPN处理能够保障氮高效品种XY688生育期对养分需求,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累积量。与FT和OPT处理相比,PASPN处理下XY688籽粒产量显着增加,与FT和OPT处理相比,XY688在PASPN处理下两年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1.21%和21.83%。(4)聚天门冬氨酸螯合氮肥(PASPN)影响了花后叶片氮代谢酶活性和基因表达。PASPN处理增加了叶片GS、GOGAT、GOT及GDH等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降低了玉米花后叶片NR活性,提高了花后叶片IAA和GA等内源激素含量增加,提升了花后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PASPN处理下,氮高效品种XY688花后叶片中ZmNR、ZmGAGOT、ZmAspAT和ZmGS、1.1ZmGS1.2、ZmGS1.3、ZmGS1.4和 ZmGS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上调表达,而对JF2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影响较小。(5)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处理能调控玉米花后叶片氮代谢和内源激素平衡。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US7)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花后叶片NR、GS、GOGAT、GOT及GDH等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了花后叶片IAA和GA等内源激素含量和花后叶片叶面积指数和光合速率,保证了花后玉米可以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6)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可降低肥料施用成本,实现肥料间养分供应持续接力,充分发挥控释尿素的养分控释增效性能。河北平原夏玉米常规尿素与缓释尿素最佳配施比例是3:7(US7)。综上,本研究通过系统解析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植株生育性状、氮素吸收和同化、生理参数、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以及产量性状,揭示了常规和缓释尿素不同配施处理对玉米植株氮素分配与转运、花后叶片氮代谢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明确了河北平原区适宜夏玉米生产采用的常规尿素和缓释尿素最佳配施比例(3:7,US7);阐明了氮高效玉米品种(XY688)植株氮同化特性及其响应PASPN的生理机制,明确了河北平原区PASPN改善夏玉米氮效率和生产潜力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将为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域缓释氮肥示范和规模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河北省夏玉米减氮高效、全基施简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成贵根[3](2021)在《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影响春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型肥料一次性施用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节约劳动成本的重要栽培措施。春玉米苗期温度低、生长慢、干物质积累少,播种时一次性施肥易造成肥料大量损失。本研究选用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苏玉30(SY30)和江玉877(JY877)为供试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氨基酸复合肥在春玉米播期(SF-0)、3叶期(SF-3)和6叶期(SF-6)一次性基施405 kg N/hm2,以不施肥(F0)和常规施肥方式405 kg N/hm2(CF)(基施普通复合肥135 kg N/hm2,拔节期追施尿素225 kg N/hm2,开花期追施尿素45 kg N/hm2)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吐丝期、鲜食期和成熟期玉米叶片、根系和土壤的理化特性等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春玉米在不同施肥处理下产量、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一次性施用能够显着提高春玉米的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SY30的SF-0、SF-3和SF-6处理较CF处理年均增产分别为8.1%、11.6%和17.2%,JY877 增产6.2%、6.5%和16.0%。3年SY30和JY877产量均在SF-6处理下最大,平均产量分别为10863和11536 kg/hm2。2、施用氨基酸复合肥较常规施肥方式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从而提升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同施氮量下,SF-0、SF-3、SF-6的干物质积累量较 CF 处理,SY30 增加 3.7%、8.7%和 11.4%,JY877 增加 11.9%、10.5%和18.6%。干物质积累总量在SF-6处理下最大,且SY30和JY877的干物质年均积累总量分别为23058和23912 kg/hm2。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一次性施用对SY30和JY877的干物质转运量有显着提升,但对干物质的转运率、贡献率和收获指数无显着影响。3、施用氨基酸复合肥较常规施肥方式能有效提高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相同施氮量下,与CF相比,SF-0、SF-3、SF-6的氮素积累量SY30分别增加10.8%、17.0%和 24.2%,JY877 分别增加 9.1%、10.6%和 19.4%。氮素积累总量在SF-6处理下最大,且SY30和JY877的氮素年均积累总量分别为292和296 kg/hm2。与 CF 相比,SF-0、SF-3、SF-6 的 NUE SY30 年均提高 6.1%、9.6%和13.8%,JY877提高5.5%、6.5%和11.8%。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一次性施用对SY30和JY877的氮素转运量,氮肥的PEP、AE、NUE有显着提升,且都在SF-6处理下最大。但对氮素的转运率、贡献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无显着影响。4、与常规施肥方式相比,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显着提高春玉米土壤、根系和叶片相关代谢酶活性,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以及无机氮含量,提高光合生产能力。两品种SF-6处理的吐丝后土壤有机质、全氮、无机态氮含量及 ASPD、GAD、TDC、Tsa、LS、TGS、NR、DHO、POD、CAT、Pho、Ure、Inv、Pro等酶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植株根系NR、GS、GOGAT、SOD、POD、CAT活性以及根系活力在吐丝后高于其它处理,根系MDA含量在吐丝后低于其它处理;叶片SPAD、净光合速率、LAI、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NR、GS、GOGAT、RuBPCase、PEPCase、SOD、POD、CAT、SS、SPS 等酶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而叶片MDA含量在吐丝后小于其它处理。5、三年研究结果表明,氨基酸复合肥6叶期一次性施用有利于提高植株中后期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叶片碳氮代谢能力,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强植株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进而促进春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最终实现增产。江苏省春玉米实际生产中,氨基酸复合肥在6叶期一次性施氮405 kg/hm2有利于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单旭东[4](202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秸秆富含作物必需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田后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的种植方式,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提升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时的玉米氮磷钾施肥量。在皖北砂姜黑土区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含量、植株磷素吸收累积量、小麦-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解析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旨在探究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后秸秆磷素替代化学磷肥的适宜比例,为秸秆还田后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的氮磷钾玉米施肥量,玉米产量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9.2-4.9-9.4;经济效益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7.9-4.6-8.7,环境效益最高的玉米施氮肥量为186.34kg·hm-2。2、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减少,小麦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减少的趋势。2019年和2020年,大气氮沉降通量分别为21.43 kg·hm-2、17.86 kg·hm-2;磷沉降通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0.55 kg·hm-2、0.44 kg·hm-2。麦玉轮作模式下,土壤中磷素净增加量随着磷肥投入量的递减而递减。3、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20%比配方磷肥处理的小麦成熟期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43.11%和22.4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61%和3.22%;玉米成熟期磷素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22%和8.4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3%、4.56%。与配方施肥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20%处理的小麦农学效率提高了6.65%39.87%、偏生产力提高了20.01%20.85%,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32.78%42.11%;而玉米的农学效率提高了30.43%49.61%、偏生产力提高了26.53%29.24%、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40.85%75.03%(P>0.05)。4、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10%处理比配方施肥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5.55%和6.75%,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59%和1.38%;玉米磷素的总累积量2019年比配方施肥提高8.89%,而在2020年则比配方施肥处理降低1.26%;玉米产量分别降低8.55%、7.01%(P>0.05)。5、2019年和2020年,与配方施肥相比,磷肥减量30%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8.11%和9.07%,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1.19%和2.69%;玉米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28.57%和53.46%,玉米产量降低了18.83%和15.87%。综上所述,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磷肥减量20%以内对小麦玉米产量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并且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能够实现减肥增效。

张金丹[5](2021)在《增密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氮素利用的补偿效应》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氮肥投入大、氮素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开展大田试验,设4.5万株/hm2(低)、6.0万株/hm2(中)、7.5万株/hm2(高)三种密度,单作和间作两种种植模式,270 kg/hm2(减量25%)、360 kg/hm2(传统)两种施氮梯度,探讨密度和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的补偿效应,揭示在减量施氮条件下密植结合间作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机理,以期为试区构建氮肥减量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减量施氮使玉米减产,密植对减量施氮玉米籽粒产量有补偿效应,且密植结合间作其补偿效应更明显;存在籽粒产量补偿效应的原因是减量施氮增强了玉米对小麦的竞争力(Amw),而玉米密度增加弱化了Amw、增强了麦后玉米恢复效应(Rm)。减量施氮较传统施氮玉米籽粒产量降低了4.3%~10.0%。中、高密度玉米籽粒产量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16.8%~23.5%、26.4%~39.4%。中、高密度对减量施氮玉米籽粒产量的补偿效应分别为11.1%、19.0%,中、高密度结合间作其补偿效应为50.5%、72.1%;减量施氮较传统施氮平均Amw提高了26.9%。中、高密度平均Amw较低密度分别降低了17.6%、31.3%。Amw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减量施氮使玉米的Rm降低了8.9%。中、高密度较低密度玉米的Rm分别提高了12.8%、19.0%。Rm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2.减量施氮降低了玉米植株吸氮量,密植有效补偿了减量施氮对植株吸氮量的负效应,且结合间作植株吸氮量的补偿效应增强;减量施氮结合密植间作可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减量施氮较传统施氮玉米植株吸氮量减少11.3%。中、高密度较低密度玉米植株吸氮量提高了7.0%~11.4%、22.6%~26.9%。高密度对减量施氮玉米吸氮量的补偿效应为10.1%,中、高密度与间作结合其植株吸氮量的补偿效应为25.9%、49.5%;减量施氮较传统施氮玉米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9.9%~14.6%、21.1%~34.0%。相对于传统施氮低密度单作处理,减量施氮结合中、高密度间作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9.4%、15.1%和100.1%、129.4%。3.减量施氮降低了玉米茎、叶氮转运量,但密植对减量施氮玉米茎叶氮转运量存在补偿效应,且结合间作进一步增强了密植的补偿效应;减量施氮使玉米带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减少,密植间作进一步降低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减量施氮降低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但密植及间作对减量施氮土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出补偿效应。减量施氮使玉米茎、叶的氮转运量降低了31.5%、15.1%。高密度对减量施氮玉米茎、叶氮转运量的补偿效应分别为17.9%、9.7%,中、高密度结合间作其茎和叶氮转运量的补偿效应为25.5%、34.9%和29.9%、28.8%;减量施氮结合中、高密度间作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较传统施氮低密度单作处理降低了23.8%、26.6%和6.4%、9.3%;中、高密度结合间作对玉米土壤带土壤尿酶和过氧化氢酶补偿效应分别为19.7%~44.7%、25.3%~47.1%和5.9%~48.4%、12.2%~51.6%。因此,在绿洲灌区,可以用密植结合间作种植模式来补偿由于减量施氮造成的玉米减产及氮素吸收降低的负效应,从而实现减氮与玉米高产、氮肥高效利用的双赢结果。

刘耀权[6](2021)在《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索陇中旱农区春玉米适宜的氮肥施用方案,本试验以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综合实验站2012年设定的氮肥运筹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四个氮肥水平(N0:不施氮肥,N1:施氮100 kg·hm-2,N2:施氮200 kg·hm-2,N3:施氮300 kg·hm-2)和两个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T1:1/3基肥+2/3拔节期追肥、T2:1/3基肥+1/3拔节期追肥+1/3大喇叭口期追肥)对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玉米生长发育、叶片抗衰老特性的角度探讨了氮肥运筹影响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主要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适宜的氮肥施用能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1、N2和N3水平下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N0增加了94.14%、170.99%和189.1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N0提高了79.31%、140.85%和160.81%,但N2和N3水平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着。方程拟合的最高籽粒产量及对应施氮量均接近N3水平。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N2水平下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N3水平提高了40.58%和35.60%。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对以上指标无显着影响。2.施氮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各施氮水平显着增加了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时,上述指标不再显着增加。施氮时期及分配比例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没有显着影响。3.施氮提高了玉米叶片抗衰老性能和抗旱性。抗衰老保护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及MDA(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N3水平的抗衰老保护酶系统综合得分较N2水平提高了200.00%;施肥时期及分配比例对以上指标影响不显着。在水分亏缺时,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抗旱性增强,而在水分充足时,可溶性糖含量主要受氮素胁迫的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减小趋势。4.施氮促进玉米的光合作用。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PPDK(丙酮酸磷酸双激酶)活性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提高。N1、N2和N3水平下玉米的平均净光合速率较N0分别提高了74.23%、128.22%和158.90%,N3水平的光合特性综合得分较N2水平提高了50.00%。5.玉米籽粒产量与抗衰老保护酶系统综合因子(0.912**)和光合特性综合因子(0.971**)均呈正相关关系;玉米籽粒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0.725**)和氮肥农学效率(-0.278)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合理的氮肥运筹能够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同时,合理施氮能够提高叶片抗衰老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强玉米的抗衰老能力,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关键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促进生育后期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促进玉米可持续生产。综合考虑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建议在陇中旱农区春玉米施氮200 kg·hm-2,按1/3基肥+2/3拔节期施用。

赵丽芳[7](2021)在《氮、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肥料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锌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土壤是植物吸收锌元素最主要的来源,而我国缺锌土壤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生产中通常通过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的方式来补充土壤与作物中的锌。土壤施用锌肥常存在施用不均的问题,且锌肥施用后易被土壤固定,降低其有效性。目前,有关锌在肥料中的添加比例、结合工艺及肥料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尚缺乏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锌肥(Zn SO4·7H2O)按0.5%和5%的质量比分别添加到尿素、磷肥中,制备含锌尿素和含锌磷肥,利用土柱栽培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含锌尿素和含锌磷肥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以及锌、氮、磷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明确了氮、磷肥中锌肥的最佳添加方式,为锌与氮磷化肥高效结合及含锌肥料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锌与尿素物理混合和熔融混合后均能够延缓尿素水解,在培养后期提高土壤NO3--N、NH4+-N以及矿质态氮含量,并可减少土壤对锌的固定,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且以熔融工艺效果最好。与物理混合相比,锌分别以0.5%和5%添加量与尿素熔融混合施用可使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提高10.91%和12.66%。(2)与普通尿素相比,锌与尿素熔融混合可显着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促进玉米养分吸收,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7.86%和6.35%。锌与尿素熔融结合还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氮利用率较普通尿素增加2.81个百分点,损失率降低5.19个百分点,提高了0-30 cm土壤氮残留量和有效锌含量,有利于后茬作物吸收利用。含锌尿素较普通尿素促进了锌在玉米籽粒中的积累,以熔融结合效果较佳,且0.5%锌添加量优于5%添加量。与5%添加量相比,锌以0.5%添加量与尿素熔融混合玉米籽粒锌累积量提高46.82%。(3)锌与磷肥物理混合和反应混合后施用均可减少土壤对锌的固定,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反应混合效果优于物理混合。与物理混合相比,锌分别以0.5%和5%添加量与磷肥反应混合施用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提高21.13%和7.37%;锌与磷肥反应混合能够减少磷和锌在土壤中的固定,提高土壤速效磷和有效锌含量,与5%添加量相比,锌以0.5%添加量与磷肥反应混合可使磷在土壤中的固定率平均降低3.03个百分点。(4)与普通磷肥相比,锌与磷肥结合施用可显着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5.18%和7.70%;锌与磷肥反应混合可增加玉米对磷素的吸收,以0.5%的锌与磷肥反应混合增加效果最明显,使籽粒磷吸收量提高16.67%,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2.78~7.33个百分点、14.57%~41.91%和3.58%~11.64%。与物理混合相比,锌与磷肥反应混合显着提高了玉米地上部锌累积量和锌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6.04%和7.94个百分点;显着提高了0-3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高出50.09%。与5%添加量相比,锌以0.5%添加量与磷肥反应混合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穗粒数、籽粒磷吸收量和磷肥表观利用率。

赵哲[8](2021)在《甘蓝型油菜硼磷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甘蓝型油菜对硼(B)、磷(P)养分需求多,并且对硼、磷养分缺乏敏感。土壤有效硼缺乏引起油菜“花而不实”,有效磷缺乏导致油菜分枝数和角果数减少,两者均使油菜产量显着降低。我国油菜主要种植区域的土壤硼磷养分普遍缺乏,这是我国油菜取得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施用化学硼肥和磷肥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有效农艺措施,但是硼矿和磷矿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过量施用硼肥容易造成作物硼中毒,而磷肥施用不当不仅会导致肥料资源浪费,还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养分互作是影响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和产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油菜如何协调硼磷营养以优化生长和产量对于硼磷养分管理策略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关于这两个元素如何互作的系统研究还很有限。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和目的,本文采用大田、盆栽和水培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油菜硼与磷营养的互作效应,分析了其互作效应的机制。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硼磷肥料配施对油菜产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不施用硼肥(P90B0,下标数字分别代表每公顷磷肥和硼肥施用量,下同)或磷肥(P0B9)时,油菜的产量最低。与不施硼肥(P90B0)处理相比,施用硼肥后油菜产量提高了30.8%-2181.6%;与不施磷肥(P0B9)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后油菜产量提高了134.5%-523.9%。平衡的硼磷肥料配合施用提高了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低磷配施低硼(P45B4.5)比低磷配施高硼(P45B18)时的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高,高磷配施高硼(P180B18)比高磷配施低硼(P180B4.5)时的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高。油菜硼与磷协同增效的硼肥(硼砂)施用量为4.5-9 kg/hm2,磷肥(P2O5)施用量为90-135 kg/hm2。在任一硼磷配比下,硼高效品种(抗缺硼)‘中双11号’(ZS11)和‘华高油1号’(HGY1)的产量和磷肥偏生产力均高于硼低效品种(缺硼敏感)‘Westar10’(W10),说明硼与磷协同增效存在显着的品种差异。16S r RNA基因测序表明,与P90B0或P0B9处理相比,P90B9处理显着提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2)硼磷配合施用对油菜磷营养状况的影响平衡的硼磷配施提高油菜产量。与高磷和低硼组合相比,高磷和高硼组合优化了油菜各部位的生长,并促进了磷向种子的分配,进而提高油菜产量,此效应在硼低效品种W10比硼高效品种ZS11更明显;相比于低磷配施高硼,低磷配施低硼促进了油菜苗期和抽薹期磷的吸收和成熟期向种子中的分配,使其有更高的光合效率,从而保障高产。有趣的是,在低磷条件下,高硼供应上调了磷饥饿诱导基因Bna C3.SPX3和磷转运基因Bna PHT1s在根中的表达,说明低硼促进根系对磷吸收可能是一个与Bna PHT1s无关的过程。硼磷互作对于硼低效品种W10和硼高效品种ZS11在成熟期总磷吸收和各部位磷分配、油菜产量以及净光合作用参数上存在显着差异,说明硼磷互作可能存在显着的品种差异。(3)硼磷配合施用对油菜磷营养状况的影响低硼条件下,磷肥增施显着促进了油菜在苗期和抽薹期的生长,而在成熟期高磷供应抑制了硼向籽粒的转移,加重了硼敏感品种W10硼缺乏症状,包括有效分枝数和角果数减少,最终导致产量严重下降;而硼高效品种ZS11虽能正常结实,但产量也有下降的趋势;在高硼条件下,磷肥施用促进了硼的吸收和向种子中的分配,使油菜产量显着增加了6.0-10.6倍。进一步分析表明,合适的硼磷组合可以增加苗期新生叶片和成熟期种子的硼浓度,同时降低了植物体内过高的磷硼比,并使缺硼植物中的元素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轻了缺硼对油菜生长和籽粒产量的抑制作用。硼磷互作对硼低效品种W10和硼高效品种ZS11在植物磷硼比和根系形态参数上存在显着差异,说明硼磷互作可能存在显着的品种差异。综上所述,协调的硼磷供应影响了土壤酶活性和细菌种群丰度变化,同时显着提高土壤硼、磷有效养分的含量等。这促进油菜根系对磷的吸收及其向籽粒的转运和分配,以及新生部位硼浓度,使之有更高的光合效率,进而保障了油菜籽粒产量的形成,这是油菜硼与磷协同增效的生理机制,这些硼磷互作的协同效应存在显着的品种差异。该研究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植物硼磷营养互作关系的认识,也为农业生产上油菜硼磷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了依据。

张变华[9](2021)在《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施肥是提高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矿区复垦土壤质量的提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的稳定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际是土壤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主要通道,决定着养分向植物根系的运输、植物吸收、运转以及降解代谢。目前针对施肥对煤矸石填埋复垦区不同时期轮作作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开展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以煤矸石填埋复垦区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时期大豆/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矿区不同时期大豆和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掲示轮作体系下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表明有机无机配施对于增加该复垦区大豆和玉米的株高、地上生物量的效果优于单施无机肥或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相较于有机肥、无机肥大豆产量显着增加,分别增产2433 kg/hm2和489 kg/hm2;无机肥相较有机肥可显着增产玉米5558kg/hm2,但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差异不大。(2)大豆/玉米轮作体系下,复垦土壤根际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玉米季相较于大豆季复垦土壤中碱解氮、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在大豆季,各施肥处理下根际养分富集率均为正值,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根际有机质富集率最高,相较于无机肥和有机肥处理分别增加7.14%~20.14%、1.09~15.41%;有机无机配施对于提高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根际效应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52~121.94、3.04~18.51和11.00~21.30。在玉米季,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根际养分富集率在不同时期均为正;除过氧化氢酶活性外,其他酶活性根际效应均与土壤有机质富集率显着相关;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根际效应R/S值变化范围分别为5.47~20.17、3.05~27.47和2.75~90.00。(3)初步明确了不同处理下复垦土壤中稳定的优势细菌门和属及有明显差异的细菌门和属。各施肥处理下,玉米和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和结构均随时间呈动态变化;但细菌群落结构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保持了相对稳定性,成为相对丰度大于20%的优势细菌门,类诺卡氏属成为相对稳定的优势细菌属。大豆季不同施肥处理下有明显差异的细菌有10门23属,而玉米季有10门34属。(4)筛查出不同作物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及其驱动因素。在大豆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主要为糖类、酸类和氨基酸类,驱动其变化的土壤养分因子在大豆生长较快的阶段主要为土壤全氮和速效养分,而在成熟阶段主要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在玉米种植季,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的碳源主要为糖类和氨基酸类,驱动其变化的关键养分因子在玉米生长较快的阶段主要为有机质和有效磷,在成熟期主要为土壤有机质。(5)研究了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作物生育期,影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导养分因子。大豆种植季,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主导养分因子各不相同;玉米种植季,各生育期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共有主导养分为有效磷,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共有主导养分为有机质。(6)通过评价复垦土壤肥力因子,确定了有机无机配施为矿区复垦土壤培肥的适宜施肥措施。

王怡针[10](2021)在《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绿肥油菜适宜还田时期及还田后配施氮肥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影响。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始花期(G1)、盛花期(G2)、角果发育成熟期(G3)及对照冬闲处理(G0),副区为玉米种植期间五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35 kg·hm-2(N135)、270 kg·hm-2(N270)、405 kg·hm-2(N405)、540 kg·hm-2(N540);设计尼龙网袋埋田法研究不同生育时期绿肥油菜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绿肥油菜各时期还田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均呈前快后慢,其中始花期和盛花期还田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随时间变化规律大体相同,至试验结束两个试验年度氮、磷累积释放率相当均达80%以上,碳累积释放率达87%以上,钾累积释放率达90%以上,而2019年和2020年角果发育成熟期还田磷释放率仅为71.65%和65.43%,氮释放率为68.04%和51.90%,碳释放率为77.16%和57.64%,钾释放相对较多均在84%以上;绿肥油菜始花期和盛花期还田较冬闲处理均能起到改善玉米穗部性状,提高吐丝期、成熟期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同时改善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能力,主要促进茎部光合产物和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其中,盛花期还田配施N270增产效应表现最好,行粒数、穗粒数及产量分别提高7.43%、11.05%、13.94%;较冬闲处理,玉米植株吐丝期和成熟期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8.39%和10.86%、24.70%和10.05%,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149.05%和42.04%;而角果发育成熟期还田吐丝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均值减少了7.26%和5.96%,氮素积累量分别减少了9.50%和7.95%,营养器官向籽粒转运效率也显着降低,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减少4.68%和4.81%。较冬闲处理,施氮条件下绿肥油菜始花期、盛花期、角果发育成熟期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8.25%、11.14%、3.02%,全氮含量提高了2.74%、4.08%、1.60%,碱解氮含量提高了7.79%、12.77%、4.12%,其中,盛花期还田配施N270氮素水平,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增幅最为显着。

二、肥料品种对玉米效应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料品种对玉米效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1.1.1 氮素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1.1.2 氮利用率低的危害
    1.2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路径及其信号调控机制
        1.2.1 植物吸收、转运、利用硝态氮的路径
        1.2.2 植物体内硝态氮转运和同化的分子系统及主要功能
        1.2.3 硝态氮信号调控的研究
        1.2.4 氮素与激素信号交互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1.3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应用研究的进展
        1.3.1 植物内生菌提取物在农业上应用的前景分析
        1.3.2 宛氏拟青霉SJ1 提取物(PVSE)的研究进展
    1.4 包膜控释肥料应用优势及发展方向
        1.4.1 包膜控释尿素应用的优势
        1.4.2 发展功能型控释肥料的意义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的构建
        2.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2 PVSE的理化性质分析
        2.1.3 PVSE 的稳定高效提取方法的建立
        2.1.4 PVSE液相指纹图谱的表征
        2.1.5 PVSE的酶联免疫表征
        2.1.6 PVSE活性组分的液相分离纯化及验证
    2.2 PVSE调控拟南芥硝态氮代谢的通路构建
        2.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2 植物培养方法
        2.2.3 表型采集及分析的方法
        2.2.4 转录组数据采集
        2.2.5 差异基因表达量热图和功能的分析
        2.2.6 q-PCR验证
        2.2.7 理化指标采集及分析
    2.3 PVSE调控氮代谢路径在作物上的验证
        2.3.1 PVSE在不同氮水平影响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2 不同PVSE水平调控小白菜氮代谢的室内验证
        2.3.3 PVSE调控小白菜氮代谢路径的大田验证
    2.4 PVSE控释技术开发
        2.4.1 PVSE与普通控释尿素协同增效的氮浓度探究
        2.4.2 控释PVSE包膜尿素肥料的制备
        2.4.3 控释PVSE包膜尿素中PVSE和尿素的释放率检测
        2.4.4 控释PVSE包膜尿素在大田的生测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PVSE提取、表征和分离纯化方法的技术体系的集成
        3.1.1 PVSE理化性质
        3.1.2 液态超声结合响应面技术提高PVSE产量
        3.1.3 PVSE的相似度评价技术
        3.1.4 PVSE的特异性表征技术
        3.1.5 PVSE组分的保活分离纯化
    3.2 P4 对拟南芥氮代谢调控的机理
        3.2.1 PVSE与氮水平互作对拟南芥表观型的影响
        3.2.2 P4 对拟南芥转录组的影响及调控路径
        3.2.3 P4 介导拟南芥氮代谢调控和激素路径的机理验证
        3.2.4 P4 结构的鉴定
    3.3 PVSE调控作物氮代谢机理的验证
        3.3.1 不同氮水平下PVSE对小白菜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浓度PVSE对小白菜功能蛋白合成和生长的影响
        3.3.3 PVSE对大田小白菜生长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4 控释PVSE肥料的制备及大田评价
        3.4.1 PVSE与控释氮素配伍对玉米协同增效
        3.4.2 控释PVSE对甘薯生长和氮利用的影响
4 讨论
    4.1 指纹图谱和酶联免疫技术保证了 PVSE 的组成稳定性和特异性
    4.2 PVSE 调控了作物硝态氮的同化和氮转运
    4.3 PVSE 同时介导了激素途径来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
    4.4 PVSE 和尿素的双重控释对作物增产增效
5 结论
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1.发表论文
    2.申请和授权专利
    3.待发表论文

(2)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夏玉米氮素利用与代谢特征及其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玉米植株对氮素吸收和利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1.2.2 玉米植株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研究进展
        1.2.3 玉米氮高效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生理机制
        1.2.4 缓释肥对玉米氮素吸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能力的影响
        1.2.5 聚天门冬氨酸(PASP)相关研究进展
        1.2.6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试验设计一
        1.3.2 试验设计二
    1.4 关于试验设计的说明
        1.4.1 试验地点选取
        1.4.2 供试玉米品种选取
        1.4.3 聚天门冬氨酸螯合氮肥(PASPN)选取
        1.4.4 氮肥管理模式
第二章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的影响
        2.2.2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的影响
        2.2.3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2.4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夏玉米植株氮代谢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2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3.2.3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3.2.4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2.5 品种和氮肥种类对玉米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的影响
        4.2.2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2.3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氮素转运特征的影响
        4.2.4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5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常规与缓释尿素配施对夏玉米植株氮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2.2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5.2.3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5.2.4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叶片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5.2.5 常规和缓释尿素配施对玉米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叶片氮代谢相关基因对氮肥的响应特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田间取样及标记
        6.1.4 基因相对表达量测定
        6.1.5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生育后期玉米衰老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6.2.2 生育后期玉米氮素同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6.2.3 生育后期玉米氮素再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检索报告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3)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影响春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肥料施用现状
    1.3 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4 施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5 施肥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场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产量的测定
        2.3.2 生物量积累的测定
        2.3.3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2.3.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5 根系活力的测定
        2.3.6 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4 相关参数计算
    2.5 数据分析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3.3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氮素积累、转运与分配的影响
    3.4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穗位叶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3.6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春玉米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3.7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8 相关分析
    3.9 经济效益
4 讨论
    4.1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4.3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与利用的影响
    4.4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叶片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4.5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6 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对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小麦-玉米养分吸收利用规律
        1.1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限制因素
        1.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规律
        1.2.1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1.2.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磷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2.3 麦玉轮作模式钾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3 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3.1 黄淮海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1.4.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4.5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秸秆还田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7 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
        1.8 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磷肥减量技术的应用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0 研究内容
        1.11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收集整合方法
        3.1.2 基于产量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3 基于经济效益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4 基于环境效益最高的施氮肥量的计算
    3.2 田间试验地点
    3.3 田间试验设计
        3.3.1 田间试验种植与管理
        3.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 大气氮磷沉降实验设计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黄淮海地区不同生产目标的最优施肥量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磷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4.2.4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2.5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6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2.7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1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含量的影响
        4.3.2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3.3 磷肥减量对玉米氮素含量的影响
        4.3.4 磷肥减量对玉米钾素含量的影响
        4.3.5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3.6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3.7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4 大气氮磷沉降对农田养分平衡的贡献
    4.5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4.5.1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2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氮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3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5.2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植株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5.3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5)增密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氮素利用的补偿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密度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影响研究进展
    1.1 优化密度增产的技术研究进展
    1.2 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技术
    1.3 间作增产及氮素高效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1.4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图
    2.4 试验材料
    2.5 试验设计
    2.6 作物田间结构与施肥制度
    2.7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2.8 数据统计
第三章 密植和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产量的补偿效应
    3.1 密植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补偿作用
    3.2 密度与施氮对间作和单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 间作和单作玉米在不同施氮和密度下的生长速率动态
    3.4 不同处理下间作玉米的偏土地当量比
    3.5 密度对减量施氮玉米相对于小麦种间竞争力的补偿作用
    3.6 密植对减量施氮麦后玉米恢复力的补偿效应
    3.7 玉米相对于小麦的竞争力及恢复效应与籽粒总产量的相关关系
第四章 密植和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氮素吸收的补偿效应
    4.1 密植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累积的补偿作用
    4.2 单作和间作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密度和施氮的响应
    4.3 单作和间作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对不同密度和施氮的响应
    4.4 单作和间作玉米氮素收获指数对不同密度和施氮的响应
第五章 密植和间作对玉米减量施氮的补偿利用机理
    5.1 玉米植株氮素累积量的动态变化
    5.2 不同处理玉米的氮素积累优势
    5.3 密植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植株氮素转运的补偿作用
    5.4 密度和施氮对单作和间作玉米带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5.5 密度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带土壤酶活性的补偿作用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密植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产量的补偿效应及其机理
    6.2 密植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补偿效应
    6.3 密植及间作对玉米减量施氮氮素高效利用的机理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6)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1.2 氮肥运筹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2 玉米叶片衰老与氮素调节
        1.2.1 玉米叶片衰老的表现与机理
        1.2.2 与玉米叶片衰老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1.2.3 氮肥运筹对玉米衰老的影响
    1.3 玉米光合生理特性与氮素调节
        1.3.1 氮肥运筹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1.3.2 氮肥运筹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3.3 氮肥运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4 氮肥运筹对玉米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路线
    2.3 试区概况
    2.4 试验设计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5.2 玉米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2.5.3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测定
        2.5.4 光合参数的测定
        2.5.5 保护酶活性及其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5.6 光合关键酶(PEPC、Rubisco、PPDK)活性的测定
        2.5.7 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的测定
    2.6 主要计算方法
        2.6.1 土壤重量含水量
        2.6.2 土壤体积含水量
        2.6.3 土壤贮水量
        2.6.4 土壤水分亏缺程度
        2.6.5 作物阶段耗水量
        2.6.6 水分利用效率(WUE)
        2.6.7 氮肥偏生产力(NPFP)
        2.6.8 氮肥农学效率(NAE)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抗衰老性能及抗旱性的影响
        3.2.1 氮肥运筹对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2 氮肥运筹对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2.3 氮肥运筹对CAT(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4 氮肥运筹对MDA(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5 氮肥运筹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6 氮肥运筹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7 氮肥运筹对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的影响
    3.3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光合作用及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3.1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影响
        3.3.2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3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3.3.4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3.3.5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PEPC活性的影响
        3.3.6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Rubisco活性的影响
        3.3.7 氮肥运筹对玉米叶片中PPDK活性的影响
    3.4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
        3.4.1 氮肥运筹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氮肥运筹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
    3.5 玉米叶片的抗衰老性能、光合特性与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影响玉米产量的生理机制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文章
导师简介

(7)氮、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肥料养分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锌与氮肥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
        1.2.2 锌与磷肥协同增效作用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有效性及尿素转化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土壤
        2.2.2 供试肥料
        2.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锌与尿素结合XPS能谱分析
        2.3.2 锌与尿素结合对15N核磁的影响
        2.3.3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
        2.3.4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尿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
        2.3.5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有效性及尿素转化的影响
        2.4.2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2.4.3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磷有效性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土壤
        3.2.2 供试肥料
        3.2.3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3.2.4 指标测定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锌与磷肥结合对Zn表面键能的影响
        3.3.2 锌与磷肥结合对P核磁的影响
        3.3.3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影响
        3.3.4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3.5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6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3.4.2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3.4.3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玉米产量及肥料氮、锌利用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4.3.2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4.3.3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4.4 讨论
        4.4.1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4.2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氮素去向的影响
        4.4.3 尿素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磷、锌利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试验设计与试验方法
        5.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5.3.2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5.3.3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肥利用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2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磷有效性的影响
        5.4.3 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甘蓝型油菜硼磷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磷营养概述
        1.1.1 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利用现状
        1.1.2 植物中磷的生物学功能
        1.1.3 植物对磷的吸收与利用
        1.1.4 植物磷高效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2 植物硼营养概述
        1.2.1 土壤中硼的有效性性和利用现状
        1.2.2 植物中硼的生物学功能
        1.2.3 植物对硼的吸收与利用
        1.2.4 植物硼高效的生理与分子机制
    1.3 植物硼磷养分之间关系
        1.3.1 养分互作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2 养分互作类型
        1.3.3 植物硼磷互作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硼磷肥料施用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4.1 微生物对养分循环和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1.4.2 硼磷肥料施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5 油菜生产与硼磷肥施用现状
        1.5.1 油菜生产现状
        1.5.2 油菜生产中硼磷肥料施用现状
        1.5.3 硼磷肥料配合施用
2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目标
        2.2.1 硼磷肥料配施对油菜产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2.2.2 硼磷配合施用对油菜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2.2.3 硼磷配合施用对油菜硼营养状况的影响
    2.3 技术路线
3 硼磷肥料配施对油菜产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点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3.2.4 土壤样品的测定项目及方法
        3.2.5 土壤总DNA的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3.2.6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3.2.7 植物样品采集与养分含量测定
        3.2.8 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调查
        3.2.9 数据计算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油菜品种产量对硼肥和磷肥施用水平的响应差异
        3.3.2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油菜成熟期产量的互作效应
        3.3.3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油菜产量构成因子的互作效应
        3.3.4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肥料利用率的互作效应
        3.3.5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苗期和抽薹期地上部磷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成熟期磷浓度、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3.3.7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土壤细菌总体结构的影响
        3.3.8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土壤群落组成的影响
        3.3.9 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3.3.10 不同硼磷肥料用量配施对土壤细菌功能组成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平衡的硼磷肥料供应提高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3.4.2 平衡的硼磷肥料供应增加土壤细菌多样性
    3.5 小结
4 硼磷配合施用对油菜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盆栽条件下硼磷互作对抽薹期生长表型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4.3.2 盆栽条件下硼磷互作对成熟期生长表型和产量的影响
        4.3.3 盆栽条件下硼磷互作对磷吸收分配的影响
        4.3.4 硼磷互作对磷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硼与磷协同调控油菜体内磷的吸收分配和生长
        4.4.2 硼通过非磷吸收转运相关基因PHT1 转录水平途径影响磷吸收
    4.5 小结
5 硼磷配合施用对油菜硼营养状况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盆栽试验
        5.2.3 营养液培养试验
        5.2.4 根系形态构型分析
        5.2.5 植物样品采集及养分含量测定
        5.2.6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盆栽条件下硼磷互作对油菜成熟期生长表型的影响
        5.3.2 盆栽条件下硼磷互作对油菜硼吸收分配的影响
        5.3.3 水培条件下硼磷互作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5.3.4 水培条件下硼磷互作对油菜硼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5.3.5 水培条件下硼磷互作对油菜氮、钾、钙和镁浓度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适宜的磷供应缓解缺硼对油菜生长的抑制
        5.4.2 合适的硼磷配施有利于维持油菜体内适宜的磷硼比
        5.4.3 合适的硼磷配施有利于维持油菜体内元素的平衡
    5.5 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本研究中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附录 Ⅱ 本研究中所用的引物
附录 Ⅲ 处理、基因型和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1.2.1 国外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1.2.2 国内矿区复垦研究进展
    1.3 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1.3.1 国外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1.3.2 国内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1.4 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国外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4.2 国内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5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5.1 国外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5.2 国内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6 轮作与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6.1 复垦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6.2 轮作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6.3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6.4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
        1.6.5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6.6 复垦区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1.9 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
        2.3.1 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2.3.2 非根际土壤样品采集
    2.4 项目测定与方法
        2.4.1 大豆和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测定
        2.4.2 大豆和玉米土壤养分测定
        2.4.3 大豆和玉米土壤酶活测定
        2.4.4 大豆和玉米土壤微生物区系
        2.4.5 大豆和玉米土壤16Sr DNA测序
        2.4.6 大豆和玉米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施肥对大豆生长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施肥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3.1.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株高的影响
        3.1.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茎粗的影响
        3.1.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4 施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2 施肥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3.2.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2.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的影响
        3.2.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3.2.4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2.5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2.6 复垦土壤养分与大豆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3.3 施肥对复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3.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3.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3.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3.4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3.3.5 复垦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富集率的相关性分析
    3.4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4.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3.4.2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3.4.3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3.4.4 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5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5.1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3.5.2 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3.5.3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3.5.4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门与属的影响
        3.5.5 RDA分析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3.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6.1 施肥对不同时期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3.6.2 PCA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3.6.3 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3.6.4 施肥对大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6.5 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3.7 小结
第四章 施肥对玉米生长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1 施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1.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株高的影响
        4.1.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茎粗的影响
        4.1.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4.1.4 施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施肥对复垦土壤养分的影响
        4.2.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4.2.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全氮的影响
        4.2.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4.2.4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4.2.5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4.2.6 复垦土壤养分与玉米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4.3 施肥对复垦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3.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4.3.4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3.5 复垦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富集率的相关性分析
    4.4 施肥处理对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4.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
        4.4.2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4.4.3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的影响
        4.4.4 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4.5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5.1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影响
        4.5.2 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4.5.3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影响
        4.5.4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门与属的影响
        4.5.5 RDA分析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4.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6.1 施肥对不同时期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的影响
        4.6.2 PCA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
        4.6.3 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率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4.6.4 施肥对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6.5 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相关性
    4.7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植季复垦土壤养分与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5.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养分比较分析
        5.1.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全氮比较分析
        5.1.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有机质比较分析
        5.1.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碱解氮比较分析
        5.1.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有效磷比较分析
        5.1.5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速效钾比较分析
    5.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酶活性的比较分析
        5.2.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过氧化氢酶比较分析
        5.2.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碱性磷酸酶比较分析
        5.2.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脲酶比较分析
        5.2.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蔗糖酶比较分析
    5.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较分析
        5.3.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数量比较分析
        5.3.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放线菌比较分析
        5.3.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真菌比较分析
    5.4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的比较分析
        5.4.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门比较分析
        5.4.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细菌属比较分析
    5.5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5.5.1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香浓-维纳指数比较分析
        5.5.2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一度指数比较分析
        5.5.3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优势度指数比较分析
    5.6 大豆/玉米轮作下复垦土壤综合肥力比较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施肥改变了大豆/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
        6.1.2 施肥增加了复垦土壤养分含量
        6.1.3 施肥提高了复垦土壤酶活性
        6.1.4 施肥改变了复垦土壤微生物数量
        6.1.5 施肥改变了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6.1.6 施肥对复垦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6.1.7 施肥提高了复垦土壤综合肥力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2 绿肥腐解的研究
    1.3 绿肥还田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4 绿肥还田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5 绿肥还田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绿肥油菜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3.1 绿肥油菜腐解特征
    3.2 绿肥油菜碳释放特征
    3.3 绿肥油菜钾释放特征
    3.4 绿肥油菜氮释放特征
    3.5 绿肥油菜磷释放特征
    3.6 绿肥油菜初始养分含量及含水率
第四章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4.1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影响
    4.2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转运影响
    4.3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4.4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第五章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5.2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5.3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5.4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5.5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全钾、速效钾的影响
    5.6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绿肥油菜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6.2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6.3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4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6.5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氮素积累及转运的影响
    6.6 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6.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肥料品种对玉米效应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宛氏拟青霉SJ1提取物调控作物硝态氮代谢机制及控释效应研究[D]. 王庆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不同氮肥管理模式下夏玉米氮素利用与代谢特征及其生理机制[D]. 纪朋涛. 河北农业大学, 2021
  • [3]氨基酸复合肥施用时期影响春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D]. 成贵根. 扬州大学, 2021
  • [4]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D]. 单旭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5]增密及间作对减量施氮玉米氮素利用的补偿效应[D]. 张金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6]氮肥运筹对旱农区玉米叶片抗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刘耀权.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7]氮、磷肥中锌的添加方式对肥料养分有效性的影响[D]. 赵丽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甘蓝型油菜硼磷互作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赵哲.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9]施肥对大豆玉米轮作及复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张变华. 山西农业大学, 2021(02)
  • [10]绿肥油菜还田时期和施氮量对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的影响[D]. 王怡针. 天津农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肥料品种对玉米的影响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