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战注意心理战

备战备战注意心理战

一、重视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心理战(论文文献综述)

许翔杰[1](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贾珍珍[2](2016)在《信息战的哲学视界》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科学技术恶用的历史,乃是战争形态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可以说,20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确立了信息科学以及信息技术以龙头地位,从而掀起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改写了材料或者能源主导社会的时代篇章。这一事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就是引发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改弦更张,让一个全新的概念——信息战响彻世界上空,也使我军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军事领域所发生的一切,从来就没有逃离过哲人的眼光。面对信息战的到来,当今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大国还是小国,强国还是弱国,其军队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走向,即致力于实现信息化。为什么信息战会成为未来世界的基本作战样式?信息战的物质基础、科学内涵、领域分布到底是什么?打赢信息战究竟需要怎样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信息战的源与流、矢与的、本与末等等诸种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认真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正确应对未来军事革命与挑战,将不无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世界科学技术与军事变革的密切关系为宏阔背景,以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领域的长期成果积累为基础,运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注重军事社会历史事实,注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着眼应对军事斗争准备的未来机遇与挑战,就信息战的物质基础、战争本质、领域分布、装备创新、智力支持、艺术空间诸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力争在哲学的俯瞰下,将一个全景透视的信息战展示在世人面前。简言之,本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第一,信息战是什么?文章回顾了人类战争中武器装备从材料对抗、能量对抗到信息对抗的漫长历史,根据香农信息论的本源意义和科学界的普遍理解,对物理信息、生理信息和心理信息作了基本的逻辑区分,相应地界定了物理信息战、生理信息战和心理信息战的大体范围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过去的30年来,有很多人围绕着信息战的特点、规律、战法展开过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却没有较为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信息战,并非他们津津乐道的那般模样,而对于信息战的理解,应当有更宽广、更宏阔的视野。第二,如何打赢信息战?文章以战斗力构成三要素为依据,围绕装备研发,分析比较了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和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三类装备创新模式的利弊优劣,进而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非对称发展两条在技术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思路;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考察了体能、技能、智能因素在武器装备发展不同阶段所占据的地位,分析了个体智慧正在让位于集体智慧的时代大潮,进而论证了现代智库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围绕作战方式创新,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与战争艺术空间拓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了战争艺术空间压缩与扩张的辩证法,指出了未来战争艺术空间全维拓展对人类提出的更高要求。早在2500多年前,中国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孙子就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后来的中国兵家则将此思想概括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则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由此看来,物理信息战只是初步的、基础的,当然也是必要的。从物理信息战控制能量的精准杀伤出发,经过生理信息战针对不同个体的选择杀伤,最后达致心理信息战对不同思想观念意识的围剿,进而实现对人的思想控制——那才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最终走向,也是人类战争的最高境界。

蔡易坚[3](2015)在《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文中提出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新的国家政权颠覆模式——“颜色革命”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思考。围绕“颜色革命”的研究有多种视角,本文侧重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的不同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在“颜色革命”的前期铺垫中,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基础,表现为凸显信息地位、催生信息武器和扩展信息战场;在“颜色革命”的筹划过程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手段,不仅为“颜色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信息收集方式,还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垄断;在“颜色革命”的发动阶段,信息技术为“颜色革命”的动员、组织提供了平台,同时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为了另一个“革命”阵地。文章紧扣“颜色革命”的发展过程与信息要素,通过展现信息技术对“颜色革命”的推动和影响,得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颜色革命”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技术基础、是推动战争模式转变的重要力量等结论。论文创新了关于“颜色革命”的研究视角,凸显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勾勒了未来信息战的宏观图景,对于丰富科学技术哲学内涵、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钱振勤[4](2012)在《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基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发展。高新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着战争及战争各要素的发展,这大大拓展了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因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促进部队新型战斗力迅速提升,推进渗透在战斗力诸要素中的军事软实力建设,关系我军新型战斗力生成的全局,已被看成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而又迫切的战略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军事指导理论作为指南,以胡锦涛战斗力建设思想为主线,以国内外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借鉴,本研究紧密结合现代军事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依据现实环境的具体需要,从战略层面上审视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发展问题。在对军事软实力的基本内含、本质特征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系统科学思维方法对军事软实力的要素构成及其功能作用、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理清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对人类有史以来从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到信息化时代战斗力生成过程中的军事软实力进行了全程透视,对各时代军事软实力系统内在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与战斗力中军事硬实力的辩证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及其逻辑起点;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作用机理,在深入分析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统-继承传统与推进创新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努力将军事软实力全方位渗透于各军事领域之中,实现对软实力各要素质量的提升和结构优化,由此形成凝聚力、鼓舞力、文化力、整合力、创新力和瓦解力,极大地提高军队战斗力。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诸多要素,任何一个环节、一个要素出了问题都不利战斗力的生成和模式转变。因此,依据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本研究分析了军事软实力诸要素的内在关联,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明确了各要素间的隶属关系和相互作用,指出各要素组合的最佳点及核心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军事软实力建设最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所给出的分析结果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加以进一步佐证。最后提出只有着眼战斗力生成规律、聚焦战斗力生成需要,科学选择军事软实力建设路径,把握建设核心,加强建设重点,才能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需要,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增强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能力。

张雷[5](2009)在《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培育官兵敢打必胜信心,是我军战时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加强这一研究,对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应对强敌介入挑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基本理论、客观分析了强敌介入对我军官兵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及其特点、提出了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培育的对策。通过研究,提出敢打必胜信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政治思想要素、能力要素和心理要素;敢打必胜信心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实质是各种战场信息输入官兵头脑,经思维加工提炼,形成对作战必胜坚定信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循环往复,逐次提升的开放性过程;敢打必胜信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从众性,不完全真从众是战争初期官兵的主流心态;强敌介入条件下培育官兵敢打必胜信心,必须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注重心理疏导,构筑心理防线;严格新闻舆论管控。

蒋一斌,隆志秀[6](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军事心理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我国军事心理学发展30年的回顾,概括了我国军事心理学发展30年来的辉煌历程,梳理了我国军事心理学发展30年来的丰硕成果,总结了我国军事心理学发展30年来的基本经验。

常艳娥,刘戟锋[7](2007)在《论信息时代政治作战的发展趋势》文中提出信息时代政治作战的主要趋势是:政治作战与不断创新的军事理论互为牵引;政治作战从军事斗争的从属地位跃升为主导地位;政治作战成为信息化战争超时空独立的作战样式;政治作战嵌入网络中心战体系;政治作战组织体系日臻完善;政治作战攻防并重。据此,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政治作战理论建设;要将政治作战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之中;要将全维作战作为谋划政治作战的基本原则;要加强政治作战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要不断完善政治作战组织体系;要在攻防兼备中提高政治作战效能。

周文[8](2007)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军事革命,这次深刻的变革被称为“新军事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兴起的主要背景,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上局部战争仍时起时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新军事变革的影响下,军事对抗的重心与焦点转向信息角逐。战争由传统的立足地理空间的角逐,正在向立足信息空间的无形较量转变。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都已经是战略进攻和战略防御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其威力并不亚于今天的许多高技术武器装备。因此,在当下这一语境中研究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极具现实和战略意义。文章首次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本文主要是从军事新闻传播所涵盖的两个部分——战时军事新闻传播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入手展开研究的。对于战时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通过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由美国发动的四次局部战争(尤其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争新闻、战争新闻传播媒介以及战争新闻传播的实施方法所表现出的新内容、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特定的对象采取案例分析方法进行论证说明。从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传播的解析中,作者提出了未来战争中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应对之道。对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由于军事新闻传播与军队、社会以及国家这三方面联系紧密且这几方面又决定其存在价值。因此,该论文便对军事新闻在这些领域因新军事变革冲击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新任务和新功能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和平时期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策略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文章以这两方面的研究论证为基点,对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一定要注重传播视野的国际化、传播媒介的高技术化以及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升。整个研究一直是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寻找着指导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实践、旨在提升中国军事新闻传播效力的内在规律。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文立论的基础和背景。在第一章中,作者重点论述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由来、影响及其对传播的内在的必然需求。并对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再认识,为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研究作铺垫。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有机组成,是信息时代中国新国家安全观构建的必然要求。本章中对于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是以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功能、新定位为基础的,这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点。在文章的第二章,作者在分析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的若干要素后,主要聚焦此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并分别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媒介,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了能更清楚地考察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在舆论战和心理战中的新规律和重要作用,在本章中,作者主要是结合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这几次局部战争来研究战争新闻传播的。特别是在对战时舆论战和心理战的战略战术进行分析时,重点是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为例来进行研究的。这是由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发生的,是时间距离今天最近的一次局部战争。在此次战争中,未来信息化的高技术战争已初现端倪。对其仔细考察可管窥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的雏形,因此对它的研究事关中国能否打赢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为中国未来战时军事新闻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作者在第三章中主要是对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研究。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在传播形式、要求、目的、内容等诸多方面与战争新闻传播迥异。但是,战争新闻传播与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当今这一信息时代是一个军事信息化和信息军事化的时代,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更多的是为未来战争做准备的,所以在这一章中,作者结合和平时期军事新闻传播的具体特点,聚焦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又由于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这一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军事新闻传播在军队建设、社会价值和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的巨大作用。文章结合当下社会变迁和军事转型的具体特点,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对之进行了研究分析,作者在研究后提出了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的传播策略。作者在第四章论述的是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通过第一、二、三章的论证分析,作者对新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进行了重新定位。由于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未来中国特色的军事新闻传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者认为主要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适应国际军事新闻传播的要求,军事新闻的传播理念与方法必须和国际接轨,为未来中国的舆论战略打下基础;第二、要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满足国际、国内信息市场的需求。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在有十分清醒的认识的同时还要有充分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因此,在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事关国家的安危和发展战略。依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走向的思考。结语部分是对研究课题做概括性的总结。在交代当今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时,结语部分再一次强调了研究对象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另外,作者就自己的研究意图和研究中的不足,以及该课题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说明。

张文生[9](2006)在《“三战一体”与对台文攻》文中研究表明

马云峰[10](2006)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作战样式》文中研究指明首先阐述了研究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的心理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对于心理战的相关研究,并且对心理战的概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战进行分类,回顾了心理战的发展历史,概括了现代心理战与传统心理战相比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然后,对现代心理战在时空条件、作战范围、作战要求、作战手段、目标与对象、地位与作用等方面与传统心理战之间的差别进行了对比,并对各种新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接着,对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实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心理战作战样式的研究结果,最后,指出了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心理防御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心理防御。

二、重视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心理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心理战(论文提纲范文)

(1)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模式
        1.4.2 培养模式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1.5 文献回顾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1.5.5 小结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概念框架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访谈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2.3.4 研究方法反思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5.1.1 两种培养形式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5.2.1 教学方式特点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6.2.1 现行带教特征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7.2.1 质量管理特点
        7.2.2 质量管理不足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7.3 小结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信息战的哲学视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信息战的物质基础
    2.1 人类社会的存在
        2.1.1 物质存在
        2.1.2 能量存在
        2.1.3 信息存在
    2.2 信息体系的演进
        2.2.1 系统、体系与体系作战
        2.2.2 古代人力信息体系
        2.2.3 近代电讯信息体系
        2.2.4 当代计算机信息体系
    2.3 武器装备的对抗
        2.3.1 材料对抗
        2.3.2 能量对抗
        2.3.3 信息对抗
第三章 信息战的战争本质
    3.1 信息战的政治目的
        3.1.1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3.1.2 霸权主义的现实表现
        3.1.3 规制霸权主义的载体
    3.2 信息战的暴力内涵
        3.2.1 战争存在的暴力基础
        3.2.2 物理信息战的暴力表现
        3.2.3 信息战中暴力表现的新面貌
    3.3 信息战的实力支撑
        3.3.1 战争力量的内涵
        3.3.2 战争实力的分类
        3.3.3 信息战的实力特点
    3.4 信息战的博弈特性
        3.4.1 战争博弈的组织性
        3.4.2 战争博弈的对抗性
        3.4.3 战争博弈的破坏性
第四章 信息战的领域分布
    4.1 物理信息战领域
        4.1.1 物理信息战的内涵
        4.1.2 物理信息战的发展
        4.1.3 物理信息战的影响
    4.2 生理信息战领域
        4.2.1 生理信息战的内涵
        4.2.2 生理信息战的发展
        4.2.3 生理信息战的影响
    4.3 心理信息战领域
        4.3.1 心理信息战的内涵
        4.3.2 心理信息战的发展
        4.3.3 心理信息战的影响
第五章 信息战的装备创新
    5.1 装备创新的时代内涵
        5.1.1 创新的含义
        5.1.2 装备创新的含义
        5.1.3 需求与装备创新的关系
    5.2 装备创新的发展模式
        5.2.1 理论延展的装备创新
        5.2.2 适应需求的装备创新
        5.2.3 创造需求的装备创新
    5.3 装备创新的弯道超车
        5.3.1 装备创新的瓶颈
        5.3.2 装备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5.3.3 装备创新的非对称发展
第六章 信息战的智力支持
    6.1 从体能较量到智能较量
        6.1.1 体能较量
        6.1.2 技能较量
        6.1.3 智能较量
    6.2 从个体智慧到群体智慧
        6.2.1 我国古代幕僚:个体智慧
        6.2.2 德国总参谋部:集体智慧
        6.2.3 现代智库:专业智慧
    6.3 军队人才发展的建设方略
        6.3.1 智力基础:科技素质
        6.3.2 智力依托:工程机制
        6.3.3 智力表现:技战融合
第七章 信息战的艺术空间
    7.1 古代战法变换塑造的单一维度
        7.1.1 战争艺术的基本内涵
        7.1.2 战法变换的历史选择
        7.1.3 战法变换的艺术表现
    7.2 近代装备革新带来的大幅拓展
        7.2.1 装备革新的社会基础
        7.2.2 装备革新的战争实践
        7.2.3 装备革新的艺术表现
    7.3 现代智能较量创造的广袤空间
        7.3.1 现代战争的信息迷雾
        7.3.2 智能较量的复杂环境
        7.3.3 智能较量的艺术表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科技革命年表
附录 B 美军未来信息作战环境描绘

(3)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颜色革命”的前提与信息基础
    2.1 能量主导式武器陷入困境
        2.1.1 历史上对能量杀伤的追求
        2.1.2 工业技术和平主义的梦想
        2.1.3 核能与超杀
    2.2 暴力斗争出现拐点
        2.2.1 基础科学奠定技术基础
        2.2.2“和平演变”战略埋下伏笔
    2.3 信息技术奠定信息基础
        2.3.1 信息技术凸显信息地位
        2.3.2 信息技术催生信息武器
        2.3.3 信息技术扩展信息战场
第三章“颜色革命”的筹划与信息手段
    3.1“颜色革命”的目标锁定
        3.1.1 历史背景
        3.1.2 地缘政治
        3.1.3 现实选择
    3.2“颜色革命”的时机选择
    3.3 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手段
        3.3.1 信息技术为“颜色革命”提供技术条件
        3.3.2 信息网络为信息收集提供新的方式
        3.3.3 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发布垄断
第四章“颜色革命”的发动与信息传播
    4.1“颜色革命”的发动方式
        4.1.1 街头政治成为发动“革命”的主要形式
        4.1.2 选举之时成为“革命”之机
        4.1.3 精英阶层成为“革命”主力军
        4.1.4 西方国家进行操纵渗透
    4.2 信息技术助力“颜色革命”的爆发
        4.2.1 信息技术助力“革命”动员
        4.2.2 信息技术助力“革命”组织
        4.2.3 信息网络成为“革命”阵地
第五章“颜色革命”的效果与未来信息战
    5.1“颜色革命”的发动效果
        5.1.1 物理效果
        5.1.2 心理效应
    5.2 信息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战
        5.2.1 物理信息战
        5.2.2 生物信息战
        5.2.3 精神信息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基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理论成果认识的需要
        二、是丰富和完善军事软实力与战斗力建设理论的需要
        三、是对我军军事软实力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的清醒认识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的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结构体系与创新之处
        一、结构体系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分析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分析方法
第一章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的相关界定
    第一节 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含义
        一、“软实力”的由来和发展
        二、军事软实力的本质
    第二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的特征
        一、阶级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二、长期性与复杂性相统一
        三、可塑性与变动性相统一
        四、文化性与精神性相统一
        五、导向性与相随性相统一
        六、柔武性与合作性相统一
    第三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的结构与功能
        一、军事软实力的主要构成
        二、军事软实力的功能作用
第二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成果的理论指导
        一、中国共产党军事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最新成果
        二、胡锦涛关于战斗力建设思想是对党军事指导理论的新贡献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推进战斗力生成相关理论借鉴
        一、约瑟夫·奈软权力学说及其对军事软实力的影响
        二、美军军事软实力建设理论及其培育的启示
        三、国内学者有关军事软实力理论思考的借鉴
第三章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的系统分析
    第一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归类
        一、实体性要素
        二、渗透性要素
        三、组合性要素
    第二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组合
        一、战斗力生成的要素条件
        二、软实力要素的组合方式
    第三节 战斗力生成中军事软实力要素演化
        一、军事软实力要素变化的动态特征
        二、军事软实力要素系统演化的动力
        三、军事软实力要素系统演化的规律
第四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历史追溯
        一、冷兵器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二、热兵器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三、机械化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四、信息化时代战斗力生成中的军事软实力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与战斗力生成的辩证关系
        一、部队战斗力是军事软实力的物质基础
        二、军事软实力是部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三、部队战斗力和军事软实力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第三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规律
        一、不变与变化的规律
        二、一般与特殊的规律
        三、内因与外因互动规律
        四、局部和整体的规律
第五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条件因素
        一、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有利条件
        二、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不利因素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方法论原则
        一、坚持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统一
        二、坚持继承传统与推进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相对性与绝对性相统一
    第三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机制分析
        一、将战斗力诸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聚力
        二、激励军事人员产生战斗精神形成鼓舞力
        三、改善战斗力诸要素质量水平形成文化力
        四、变革战斗力诸要素组合方式形成创造力
        五、将战斗力诸要素以最佳组合形成整合力
        六、直接作用敌方人员思想行为形成瓦解力
第六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作用模型
    第一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二、模型的算法流程
    第二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模型的要素最优解
        一、建立层次结构
        二、数据引入与计算
        三、权重结果分析
    第三节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模型的深层次分析
        一、数据引入与计算
        二、权重结果分析
第七章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建设方略
    第一节 着眼战斗力生成规律,科学选择军事软实力建设的路径
        一、总体要求上,实现从传统思想观念向综合集成观念转变
        二、指导原则上,实现从单个要素发展向整体要素发展转变
        三、思想观念上,实现从狭义军营文化向广义军事文化转变
        四、功能定位上,实现从单纯文艺娱乐向培养战斗精神转变
        五、建设主体上,实现从只重军人群体向社会广泛参与转变
        六、形式选择上,实现从偏重层次发展向先进性广泛性转变
    第二节 夯实战斗力生成根基,着力加强军事软实力建设的核心
        一、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进一步提升过硬的战斗精神
        二、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进一步增强我军集体凝聚力
        三、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进一步塑造我军的良好形象
        四、以培育核心价值观为牵引,创新发展我军先进军事文化
    第三节 聚焦战斗力生成需要,切实把握军事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一、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二、加速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
        三、科学调整和改革编制体制
        四、推进军事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重视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六、抓好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
        七、提高官兵地位和切身利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应对强敌介入条件下作战的需要
        1.1.2 提升我军战斗力的需要
        1.1.3 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1.1.4 创新战时政治工作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主要创新点
        1.4.1 分析了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生成机理
        1.4.2 提出了强敌介入条件下培育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基本对策
第二章 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理论探析
    2.1 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基本功能
        2.1.1 激励士气
        2.1.2 凝聚力量
        2.1.3 稳定心理
    2.2 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构成要素
        2.2.1 思想政治要素
        2.2.2 能力要素
        2.2.3 心理要素
        2.2.4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3 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生成机理
        2.3.1 敢打必胜信心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2.3.2 敢打必胜信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从众性
        2.3.3 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敢打必胜信心生成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 强敌介入对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影响
    3.1 强敌介入对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积极影响
        3.1.1 提高官兵对战争正义性的认识
        3.1.2 激发官兵的民族自尊心
        3.1.3 引发官兵的仇敌情绪
        3.1.4 增强官兵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3.2 强敌介入对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的消极影响
        3.2.1 部分官兵思想负担加重
        3.2.2 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2.3 影响官兵士气
    3.3 强敌介入对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影响的主要特点
        3.3.1 影响效果受控于强敌介入程度及官兵的思想和心理素质
        3.3.2 影响因素复杂
        3.3.3 影响对象全员
        3.3.4 影响手段多样
        3.3.5 影响焦点集中于军心士气
第四章 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培育的基本对策
    4.1 狠抓思想教育,构筑精神支柱
        4.1.1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教育
        4.1.2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4.1.3 战斗精神教育
        4.1.4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教育
        4.1.5 仇视鄙视蔑视强敌教育
    4.2 培育坚强意志,巩固心理防线
        4.2.1 研究强敌介入条件下作战官兵心理变化的特点规律
        4.2.2 学习强敌介入条件下心理战知识
        4.2.3 开展以强敌介入为背景的军事训练,磨练官兵意志品质
        4.2.4 搞好强敌介入条件下作战官兵心理疏导
    4.3 控制新闻传媒优化舆论环境
        4.3.1 及时传播我军作战胜利消息
        4.3.2 重视英雄模范事迹宣传
        4.3.3 大力宣扬党和人民对我军的支持关怀
        4.3.4 坚决抵制有害新闻传播
    4.4 运用战争法规,开展法理斗争
        4.4.1 广泛开展战争法教育
        4.4.2 与强敌进行法理斗争
        4.4.3 扩大国际法理空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改革开放30年军事心理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事心理学发展30年的辉煌历程
    (一) 1978年——1988年为军事心理学的学习借鉴阶段
    (二) 1989年——1997年为军事心理学的曲折发展阶段
    (三) 1998年——2004年为军事心理学的快速发展阶段
    (四) 2004年——2008年为军事心理学的创新发展阶段
二、军事心理学发展30年来的丰硕成果
    (一) 翻译和介绍了一批外国军事心理学着作
    (二) 撰写和出版了一批中国特色的军事心理学着作
    (三) 组织和开展了全国与地区性的学术活动
    (四) 建立和健全了军事心理学学术研究组织
三、军事心理学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
    (一) 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开展研究是军事心理学发展的根本前提
    (二) 重视军事实践运用是军事心理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 勇于改革创新是军事心理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7)论信息时代政治作战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作战与不断创新的军事理论互为牵引, 要保持政治作战优势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政治作战理论建设
二、政治作战从军事斗争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信息化战争独立的作战样式, 要赢得国际斗争的胜利必须将政治作战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之中
三、政治作战成为超时空的独立作战样式, 要实现政治作战的长效功能必须将全维作战作为谋划政治作战的基本原则
四、政治作战已嵌入网络中心战体系中, 要实现一体化作战效能必须加强政治作战手段的现代化建设
五、政治作战组织体系日臻完善, 要形成系统合力必须不断完善政治作战组织体系建设
六、政治作战攻防并重成为实现综合效能的必然选择, 要取得政治作战的全面胜利必须在攻防兼备中提高作战效能

(8)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对于军事新闻传播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及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信息化”——“舆论战略”:新国家安全观构建下的新军事变革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一场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军事革命
        一、新军事变革的由来及发展
        二、新军事革命实质是军事信息化革命
        三、军事信息化对世界政治格局以及军事领域的影响
    第二节 信息化时代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构建对传播内在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构建:以世界的眼光谋划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二、信息时代西方国家的技术强势主导世界舆论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三、发展的中国要在与“妖魔化”的国际舆论的角力中崛起
    第三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对军事新闻的再认识及中国的舆论战略
        一、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对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再认识
        二、信息化时代战争领域的扩大促使舆论战略的改变
        三、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新作战原则指导下的舆论战略
第二章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战争新闻及其传播媒介
        一、战争新闻
        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新闻的功能及其特征变化
        三、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中的新闻传播媒介及其功能
    第二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新闻传播方法及规律的探讨
        一、战略层面:对敌实施舆论战
        二、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透析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时舆论战战法
        三、战术层面:对敌实施心理战
        四、以伊拉克战争为例透析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时心理战战法
    第三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传播启示
        一、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中的军事新闻宣传的启示
        二、新闻传媒是战时舆论战成败的关键
        三、心理战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组成
    第四节 未来战争中中国战时新闻传播的应对策略思考
        一、强化未来战争中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作战功能
        二、加大对新闻传媒管理的力度是中国赢得未来战争的前提
        三、在国际传媒领域抢占一席之地是中国实施战时舆论战略的保证
        四、充分做好未来反心理战的准备以便战时能有效地进行心理防御
第三章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军事新闻传播与中国军队建设
        一、军事新闻传播是中国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
        二、军事新闻传播是军队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军事新闻传播是国际军事演习影响力的倍增器
    第二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事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一、满足公众社会安全的心理需求
        二、拓展公众的知识面、影响其社会人格
        三、构建公众国家、民族安全责任感
    第三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军事新闻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一、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建构的重要性
        二、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三、军事新闻传媒是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有效手段
    第四节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重新定位和平时期中国的军事新闻传播
        二、拓展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传播领域并建立科学管理机制
        三、重视军事新闻发言人在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四、利用重大军事事件建构中国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形象
第四章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的走向
    第一节 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视野的国际化
        一、军事新闻国际化传播的内涵及层次分析
        二、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国际化走向的原因
        三、中国军事新闻国际化传播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媒介的高技术化
        一、现代战争中传统媒介的更新及新媒介广泛运用的挑战
        二、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媒介高技术化的原因
        三、未来中国军事新闻传播媒介高技术化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升
        一、中国军事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必备
        二、中国军事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10)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作战样式(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2 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章 心理战概述
    3.1 概念
    3.2 心理战与传统军事战法间的关系
    3.3 心理战的独特优势
    3.4 心理战发展历史回顾
第四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样式分析
    4.1 时空条件
    4.2 作战范围
    4.3 作战要求
    4.4 作战手段
    4.5 对象与目标
    4.6 地位与作用
    4.7 参战人员与部门的多元化与系统化
    4.8 策划与组织形式的变化
    4.9 心理战的特殊工具
第五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战例分析
    5.1 美军心理战
        5.1.1 海湾战争
        5.1.2 科索沃战争
        5.1.3 阿富汗战争
        5.1.4 伊拉克战争
        5.1.5 美军心理战特点小结
    5.2 英军心理战
        5.2.1 英军心理战特点小结
    5.3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心理战
        5.3.1 中东战争心理战特点小结
第六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样式研究
    6.1 最高层决策
    6.2 战略、战役和战术层面并存
    6.3 系统工程
    6.4 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
    6.5 和平时期即可进行
    6.6 多种手段并用
    6.7 信息的精心制作与投送是关键
第七章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防御问题
    7.1 心理战的征候识别
    7.2 建立心理战支持系统
    7.3 现代战争中的新闻管制
    7.4 对敌方心理战信息的有效隔离
    7.5 在己方军人的心里构筑起心理壁垒
    7.6 心理战体系建设
第八章 结束语
参考资料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四、重视军事斗争准备中的心理战(论文参考文献)

  • [1]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2]信息战的哲学视界[D]. 贾珍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3]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D]. 蔡易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4]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内在机理研究 ——基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指导理论最新成果的思考[D]. 钱振勤.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5]强敌介入条件下我军官兵敢打必胜信心培育研究[D]. 张雷.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S1)
  • [6]改革开放30年军事心理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历史考察[J]. 蒋一斌,隆志秀.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8(06)
  • [7]论信息时代政治作战的发展趋势[J]. 常艳娥,刘戟锋.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7(04)
  • [8]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新闻传播研究[D]. 周文. 四川大学, 2007(05)
  • [9]“三战一体”与对台文攻[J]. 张文生.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3)
  • [10]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心理战作战样式[D]. 马云峰. 苏州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备战备战注意心理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