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英语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英语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

一、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梅[1](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樊颖[2](2021)在《全身反应法在泰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全身反应法已有多年历史,它由美国心理学家James J.Asher提出,早期应用于美国移民儿童的教育。该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将语言学习与动作行为结合起来,主要通过教学指令配合身体动作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与模仿,循序渐进地习得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全身反应法在国内起初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全身反应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尝试将全身反应法引入泰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进行实践分析,从全身反应法的特点、教学形式、教学原则及其教学流程等方面出发,以Boonkua Wittaya学校为例,分析其汉语教学现状,再结合教师访谈及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探究全身反应法运用于泰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可行性。再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得出全身反应法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发展听说能力等方面有显着的效果。同时,总结出该教学法在适用对象、课堂管理及读写能力方面的局限。针对全身反应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建议教师提前做好教学准备、灵活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管理能力、综合其他教学方法;学生应树立主体及团队意识,积极参与动作设计;学校合理安排汉语课程、完善教学设备并适当减少班级人数。从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泰国汉语教师运用全身反应法有一定的参考。

王维婧[3](2021)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J小学的调查》文中指出游戏教学法因其在玩中学、学中乐,将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融入课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等特性深受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青睐。小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规定从小学三年级开设。在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倡通过“说唱”“玩演”等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当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游戏教学法是否普遍运用?运用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优化?这便是本研究要着力调查、分析、探讨的主要思路和问题。本研究以Q市J小学为例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运用的现状从师生对游戏教学法的态度、师生参与互动情况、游戏的选择与设计、游戏教学法的监控、游戏教学法的评价、游戏教学法的相关资源六个维度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虽然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普遍性较高,但师生对游戏教学法的认识并不充分,并且对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运用不完善。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游戏教学法选择运用的目的指向性空泛;游戏教学法运用的英语学科特点不突出;游戏教学法设计运用的创新性不足,包括游戏设计单一传统、教师对游戏难度的把握不准确、游戏规则讲解偏离规则设计的本意,学生理解偏差;游戏教学法的学生主体性有所缺失,包括学生参与游戏的机会不均等、师生互动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不佳;游戏教学法的监控和反馈随意性强,包括游戏准备时间不足、课堂秩序混乱,非预期问题处理不当、游戏结束后学生无法快速回归课堂、教师对游戏教学法缺乏总结和评价且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游戏观念和教学能力的限制,学生的参与和创设教学游戏的能力和习惯的缺失,学校游戏教学资源与管理的制约,游戏教学法内在属性的制约。因此,要优化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教师游戏观念和能力的提高是关键,学生参与和创设教学游戏的能力提高和习惯养成是着力点,学校提高对游戏教学资源与管理的重视程度是保障。

王默[4](2020)在《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常态,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是解读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知识结构的系统理论,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知识体系。尽管当前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TPACK研究,但这些研究对特定教学情境下TPACK研究仍不够充分,TPACK学科化是当前研究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针对美术学科而言,美术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如何紧跟时代发展更新迭进是现今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本研究旨在对美术教师的教学知识结构做出初步聚焦探讨,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选取小学美术教师为研究对象,提出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Fine Arts Knowledge,简称TPFAK);其次,采用调查研究、结构方程、视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结构建立的科学性、实践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再次,通过阐释TPFAK模型各元素的概念内涵、建立元素间的关系结构、探究小学美术现实课堂样态、观察挖掘TPFAK形成差异的各项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建立合理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教师教育策略,为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持。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五章)构成。导论主要从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设计与方法等方面做出简要陈述。第一章,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构建。该部分基于理论,构建了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阐释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的内涵,明确了结构的七个要素。并按照由外而内,从基础到核心,从单一到复合这三个层级关系对要素进行分层,并提出整合化、情境化、动态化、实践化、创造性等六个方面的结构特征。第二章,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模型构建研究。研究利用小学美术教师教学TPFAK知识水平测量工具开展测量,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工具,对TPFAK知识结构中的七个元素的影响关系进行建模和修正,最终得到拟合度较好的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模型,并验证了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第三章,基于TPFAK结构模型探究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实样态。运用视频分析法,结合课堂分析视知工具(Observed Known on Classroom,缩写为OKC)获得各编码元素的时长覆盖率和频次,从教学行为、媒体应用、TPFAK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探究小学美术教师TPFAK结构的课堂呈现方式和结构特点,以此审视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实样态。第四章,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差异影响因素研究。该部分采用访谈法对不同TPFAK水平(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的小学美术教师开展访谈,并基于扎根理论整理访谈数据,最后总结分析得出小学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影响因素,分别为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学科因素、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并构建出小学美术教师TPFAK差异影响因素模型。第五章,小学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构建及策略提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构建了三层“基于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立足于此认知模型提出用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作为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触媒;以创新和实践作为美术教师改革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培养的行动关捩。总体来看,本研究提出TPACK学科化的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并基于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验证了TPFAK结构的内在关系、现实样态和差异影响因素。以期通过该研究为优化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完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理念提供新的思路和应用策略。

赵钰[5](2020)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 ——基于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教师非言语行为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特有的、针对学生而出现的、与教师言语紧密联系并以交际为目的的非言语行为。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优化课堂效果等。近年来,涉及学科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中研究对象较为单一,本研究从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出发,进一步探索优化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策略,为小学英语教师提高有效课堂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先采用观察法,笔者选取所实习学校P小学四年级一名专家教师与一名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两位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从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表露性动作、工具性动作、适应性动作、调节性动作和距离性动作七方面的表现形式及其用于辅助修饰言语行为功能、代替言语行为功能、表达用语言难以表示的情感或态度功能、适应生理心理需要功能及调控组织语言教学功能五方面的功能同时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共观察记录两位教师教授unit1和unit6各一节、unit2至unit5各两节共计20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非言语行为,从而收集两位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的相关数据;为了更加具体了解教师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与真实想法,本研究对两位教师从自身非言语行为运用目的、运用效果及运用方法的认识三个方面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1)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非言语行为有相同之处但差异仍旧显着。在表现形式方面,比起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更多地运用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表露性动作及适应性动作;在功能类型方面,比起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更多地表现在辅助修饰言语行为、代替言语行为和调控组织言语教学;而在适应生理心理需要功能中,新手教师要显着多于专家教师。(2)专家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数量多且适当,能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有效地管理课堂行为。研究结果为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途径,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瞿蒨[7](2020)在《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好的学习环境,轻松的学习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听说能力,以交流运用为目的更是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受限于教育大环境及传统的教学方式等,快乐学英语始终是件不易的事。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为发现有效的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笔者探索了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左右脑分工理论和记忆痕迹理论的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发现它是一种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速高效地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且在激发兴趣和提高听说能力上有一定作用。笔者将其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通过行动研究来验证TPR的优势以及解决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其有效性。本研究在笔者所任教的上海市P小学一年级两个班级(一6班和一8班)中展开了为期15周的行动研究,其中6班为实验班,采用TPR教学;8班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数据,了解TPR的运用现状,然后通过两轮行动设计和实施,用课堂观察法和实验法进行分析探究,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1)TPR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有什么影响?(2)TPR如何有效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通过数据对比,观察分析,本论文在两轮行动研究后得出结论:TPR是较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种英语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TPR教学法创设了一个更轻松的学习氛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抽象的语言具象化,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并内化知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持久,同时较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更大胆地用英语交流。结合行动研究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笔者提出TPR更有效运用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新思路,让学生在无压力的环境下高效学习英语,提高语用能力。

宋林平[8](2019)在《“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及管理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要遵循重兴趣、重环境、重参与、重体验、重交流的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应用英语的渠道。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融合成为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及新课标要求的号召,全国各地开始推行“班班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更好地了解“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及管理现状,提高其使用效率,笔者基于语言习得、情境认知及经验之塔理论,以Q市三所乡镇小学三至六年级257名学生及18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课堂观察法探究“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及管理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规避问题的建议。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班班通”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总体较好,通过调查发现95%的教师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班班通”辅助教学;教师和学生对“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持积极态度,94%的教师认为“班班通”的使用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等。94%的学生认为“班班通”的使用能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让自己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把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第二,“班班通”教育教学管理中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信息量大于学生身心接受能力;课堂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计算机操作理论及技能有待提高;学校未建立完善的“班班通”多媒体设备管理体系。第三,针对“班班通”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管理角度出发提出了提高“班班通”课堂使用管理效率的建议如下:“班班通”多媒体教学须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效结合;适时、适度、适当使用“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学校重视培养提高教师多媒体操作能力;完善“班班通”使用管理制度。

周树楷[9](2019)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全球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地位受到了动摇,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责任指向和角色意识。因此,在面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师角色受到了挑战,这需要我们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近年来,有很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教师角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中学或大学的教师角色研究,对小学英语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仍比较欠缺。本论文旨在明确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所处职业的位置及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的独立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一些老师不知道如何做,也无法对自身角色做出有效的转变;但也有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技术本身却忽略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如果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那么将会影响了教育质量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本研究以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互动论为理论依据,进行定性研究,搜集关于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角色的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分别从学生的角度和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旨在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实际扮演的课堂角色是怎样的?(2)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的期望是怎样的?(3)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课堂角色的认知是怎样的?本研究以潍坊市某乡镇小学的五六年级各两个班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从2017年9月开始,到2018年9月结束,为期一年。本研究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厘清了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有了新的认识,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兴趣和自信,使他们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合作意识等方面取得进步。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最经常扮演的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组织者、日常学习监控者、课堂活动指导者、教学活动参与者这些角色,其次是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再次是课堂气氛营造者、自主学习者、知识体系建构者,扮演频次最低的是教学活动主导者、学习效果评估者。(2)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期望小学英语教师能够扮演多层面的角色,发挥多个角色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学生群适时调整角色扮演,最大程度的帮助和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发展。(3)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开始尝试和已经尝试新媒体教学,效果可观,教师体验到了先进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和进步,认识到在信息化环境下角色转变的必要性。本论文中进一步提出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和实施途径,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引导学生改变旧的学习观念,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虽然本论文探究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变的必然性和有效途径,但是研究本身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如研究时间短,研究样本比较单一且数量少,研究中的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需要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张璐[10](2019)在《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听说课“How can I get there”为例》文中提出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开始逐渐从过去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授转向对学习者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日常对话能力的训练。语言的学习需要良好的语境作为支撑,以“吸收型”(主要是阅读和听讲)为主的学习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而体验式学习由于强调学习的体验感和操作性受到英语教学的青睐。体验式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习情境的创设,传统的体验式学习旨在尽可能地将学习与实践结合,主张“做中学”,一般适用于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学习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教学对学习情境有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体验式学习逐渐无法满足教学对学习情境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技术促进体验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在这一点上,AR增强现实技术因其具有的“虚实结合”的特点在众多媒体和技术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技术辅助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增强现实因其独有的特点正在引起教育领域的关注。增强现实技术的种类很多,其中,移动增强现实由于操作简单、设备携带方便,成为增强现实技术走进课堂教学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本研究致力于基于增强现实技术设计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效果,验证其对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者日常对话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第一,通过文献研究厘清AR(增强现实)、体验式学习以及小学英语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和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分析体验式学习和AR的特点,建立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模型。第二,以小学英语听说课“How can I getthere”为例设计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流程。由于教学实验的需要,笔者基于一定的需求分析,利用Unity3D、3ds Max等软件设计并开发出可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AR软件。第三,使用设计好的的学习活动流程、采用实验法在目标学校对“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进行应用,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相同的学习内容、由同一名英语教师采用两种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流程来实施授课:实验组采用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对照组采用原有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学习活动流程。实验结束后通过测试题、问卷、访谈等的方式收据数据,主要测量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日常对话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满意程度差异,并通过分析整理回收来的数据得出结论。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软件易用性”、“软件有用性”和“对软件的满意度”三个维度测量实验组学生对AR软件的接受程度。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得到了实验组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并且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单词记忆和日常对话能力,同时对学习兴趣的提升也有积极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对AR软件普遍比较接受,认为软件简单易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二、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游戏
        1.4.2 游戏教学法
        1.4.3 彝族小学
        1.4.4 汉语拼音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1.6 理论基础
        1.6.1 沉浸理论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6.3 语境理论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2.2.1 访谈法
        2.2.2 实物研究法
        2.2.3 观察法
        2.2.4 测验法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研究场域分析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3.2.1 行动研究思路
        3.2.2 行动研究过程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4.1 问题和分析
        4.1.1 问题提出
        4.1.2 问题分析
    4.2 计划与实施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4.3 观察和反思
        4.3.1 观察
        4.3.2 反思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5.1 问题和分析
    5.2 计划与实施
        5.2.1 计划
        5.2.2 实施
    5.3 观察和反思
        5.3.1 观察
        5.3.2 反思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6.1.1 笔试成绩分析
        6.1.2 口试成绩分析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6.4 教学建议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6.5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全身反应法在泰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全身反应法概述
    2.1 全身反应法的基本概念
    2.2 全身反应法的理论基础
        2.2.1 心理学中的“记忆痕迹”理论
        2.2.2 语言学中的“输入假说”
        2.2.3 左右脑分工理论
    2.3 全身反应法的特点
        2.3.1 情境性
        2.3.2 可理解性
        2.3.3 趣味性
    2.4 全身反应法的教学形式
        2.4.1 结合身体动作进行教学
        2.4.2 利用直观手段辅助教学
        2.4.3 创设情境辅助教学
        2.4.4 利用游戏辅助教学
第三章 全身反应法应用于泰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可行性分析
    3.1 泰国Boonkua Wittaya小学汉语教学现状
        3.1.1 课程设置
        3.1.2 教材选用
        3.1.3 师资力量
        3.1.4 学生情况
    3.2 全身反应法应用于Boonkua Wittaya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可行性分析
        3.2.1 从教学内容分析
        3.2.2 从学习者特点分析
        3.2.3 从初级汉语综合课特点分析
        3.2.4 从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全身反应法应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原则
        3.3.1 动作结合指令原则
        3.3.2 先听后说原则
        3.3.3 准备充分原则
        3.3.4 减轻心理压力原则
第四章 全身反应法应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实践与分析
    4.1 语音教学案例
        4.1.1 声调及声韵拼合教学
        4.1.2 语音教学案例分析
    4.2 词汇教学案例
        4.2.1 主题词汇教学
        4.2.2 词汇教学案例分析
    4.3 语法教学案例
        4.3.1 副词“在”及相关句型
        4.3.2 语法教学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全身反应法应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启示
    5.1 全身反应法应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优势
        5.1.1 有效吸引注意力,增强学习信心
        5.1.2 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5.1.3 增强互动,发展学生听说能力
    5.2 全身反应法应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不足
        5.2.1 教学内容及适用对象受限
        5.2.2 课堂管理难度大
        5.2.3 读写能力培养缺失
    5.3 对全身反应法应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建议
        5.3.1 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5.3.2 对学生的建议
        5.3.3 对学校开设汉语课的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Boonkua Wittaya 小学汉语教学运用全身反应法的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二 Boonkua Wittaya 学校小学生对全身反应法了解及适应情况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J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1.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阶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说唱”“玩演”等游戏活动是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法
        3.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游戏教学法的相关问题理析
    (一)游戏教学法的界定
    (二)游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游戏理论
        2.二语习得理论
    (三)游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学生主体性原则
        4.趣味启发性原则
二、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中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目的
        2.调查问卷的设计
        3.访谈提纲的设计
        4.课堂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
        1.问卷对象
        2.访谈对象
        3.观察对象
    (三)调查实施
        1.问卷调查法的实施
        2.访谈法的实施
        3.观察法的实施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普遍性
        2.师生对游戏教学法的认识
        3.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运用
三、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戏教学法选择运用的目的指向性空泛
    (二)游戏教学法运用的英语学科特点不突出
    (三)游戏教学法设计运用的创新性不足
        1.游戏设计单一传统,缺乏时代性
        2.教师对游戏难度的把握不准确
        3.游戏规则讲解偏离规则设计的本意,学生理解偏差
    (四)游戏教学法的学生主体性有所缺失
        1.学生参与游戏的机会不均等
        2.师生互动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效果不佳
    (五)游戏教学法的监控和反馈随意性强
        1.游戏准备时间不足
        2.课堂秩序混乱,非预期问题处理不当
        3.游戏结束后学生无法快速回归课堂
        4.教师对游戏教学法缺乏总结和评价且评价方式单一
四、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游戏观念和教学能力的限制
        1.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的意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2.教师游戏教学法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3.教师课后反思总结不全面、不深刻
    (二)学生的参与和创设教学游戏的能力和习惯的缺失
        1.学生对游戏教学法的认识存在误解
        2.学生对自身主体性认识不足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校游戏教学资源与管理的制约
        1.学校对相关教学资源投入少
        2.学校开展游戏教学法的相关培训活动不足
        3.学校过于关注考试成绩
    (四)游戏教学法内在属性的制约
五、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在课堂运用中的优化策略
    (一)教师游戏观念和能力的提高是关键
        1.教师增加游戏教学法的知识技能储备,树立游戏创新观念
        2.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设置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游戏
        3.教师关注全体学生,正视个体差异
        4.教师制定课堂游戏的纪律原则,加强纪律管理
        5.教师积极反思,加强交流,及时调整游戏
    (二)学生参与和创设教学游戏的能力提高和习惯养成是着力点
        1.学生参与游戏设计与评价,明确运用游戏教学法的目的
        2.克服消极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3.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校提高对游戏教学资源与管理的重视程度是保障
        1.学校提供游戏教学法需要的相关资源
        2.学校开展与游戏教学法相关的教师培训活动
        3.学校组织开展教师教研活动,加强经验交流
        4.学校组织多种拓展活动,多元化评价教学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家的政策导向
        (二)美术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小学美术教师素养新要求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小学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的研究
        (二)关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研究
        (三)关于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研究
    五、理论基础
        (一)DBAE理论
        (二)TPACK理论
        (三)具身认知理论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构建
    第一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理论渊薮
        一、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结构框架(TPACK)内涵
        二、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结构框架(TPACK)特征
    第二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分析
        一、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TPFAK的内涵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
        三、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层级关系
    第三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框架特征
        一、解构到重构——知识元素整合化
        二、适应到联动——知识元素情境化
        三、求变到追优——知识元素动态化
        四、内隐到外显——知识元素实践化
        五、智慧到创新——知识元素创造性
第二章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小学美术教师的TPFAK知识结构组成元素水平测量
        一、问卷设计与修正
        二、数据搜集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模型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师TPFAK理论假设模型的构建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结构方程模型的识别与修正
        三、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评价指标
    第三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内涵及元素相互影响关系
        一、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内涵及构成元素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核心知识元素间的影响关系
第三章 基于TPFAK结构模型的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实样态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视频分析在课堂观察中的应用
        二、课堂行为分析在TPACK研究中的应用
        三、相对中心度测量
    第二节 研究实施
        一、研究对象
        二、编码量表的设计
        三、研究工具开发
        四、编码记录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美术教师课堂行为维度分析
        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媒体维度分析
        三、小学美术教师TPACK维度分析
        四、以某一种维度为主课堂TPACK趋势分析
        五、基于编码数据分析的教师小学美术教师TPFAK课堂样态分析
第四章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访谈实施过程
        一、研究对象
        二、访谈问题设计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过程
        四、访谈过程
        五、访谈资料整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师的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差异
        三、新课改下的学科教学差异
    第三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影响因素模型
        一、个人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形上内因”
        二、组织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制度支架”
        三、学科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客观实存”
        四、环境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外部境况”
        五、技术因素——影响美术教师TPFAK共同差异形成的“工具载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小学美术教师TPFAK知识结构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的意义
        二、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实际情况
        三、小学美术教师TPFAK教学知识结构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建立
        二、基于美术教师结构认知层次模型的专业发展策略
    第三节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美术教师 TPFAK 知识水平测量问卷
附录二 视频分析部分编码记录
附录三 视频分析视知工具 V1.0 专利证书扫描件
附录四 小学美术教师 TPFAK 访谈提纲
附录五 小学美术教师访谈第一遍整理稿 (片段截取)
后记

(5)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 ——基于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概念界定
        2.教师非言语行为相关研究
    (四)理论基础
        1.符号互动理论
        2.二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对象
        2.观察过程
        3.观察内容
    (二)访谈法
三、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比较
    (一)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整体情况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1.表现形式中各项目的比较
        2.表现形式七个项目中各子项目的比较
    (三)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功能类型
        1.功能类型中各项目的比较
        2.教师非言语行为表现形式的功能分布
四、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表现形式维度存在显着差异
        1.象征性动作:专家教师擅用手势掌势
        2.说明性动作:专家教师描摹无生命物
        3.表露性动作:专家教师用爱注视环视
        4.适应性动作:专家教师巧用手置胸前、新手教师习惯撑桌
    (二)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非言语行为在功能类型维度存在显着差异
        1.辅助修饰、代替言语功能
        2.调控组织课堂教学功能
    (三)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非言语行为观念存在差异
        1.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目的的认识
        2.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效果的认识
        3.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方法的认识
    (四)结论
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建议
    (一)运用建议
        1.重视教师非言语行为、深化相关理论认识
        2.规范教师非言语行为、提高相应教学技巧
        3.遵循教师非言语行为运用原则、提升教师运用能力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英语课堂教师非言语行为观察表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学英语教学法发展的需要
        1.1.2 小学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
        1.1.3 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TPR的国外研究
        1.3.2 关于TPR的国内研究
        1.3.3 文献述评
2 TPR的理论概述和理论基础
    2.1 TPR的理论概述
        2.1.1 TPR的定义
        2.1.2 TPR的特点
        2.1.3 TPR的教学步骤
    2.2 TPR的理论基础
        2.2.1 二语习得理论
        2.2.2 左右脑分工理论
        2.2.3 记忆痕迹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工具
        3.4.1 问卷调查
        3.4.2 访谈
        3.4.3 课堂观察
        3.4.4 实验
    3.5 行动研究的思路和步骤
4 TPR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TPR应用调查结果
        4.1.1 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4.1.2 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
    4.2 TPR应用调查结论
        4.2.1 TPR教学实施中的优势
        4.2.2 TPR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4.3 确立研究问题
5 行动研究过程——以P小学一年级为例
    5.1 第一轮行动研究
        5.1.1 行动目标
        5.1.2 行动计划
        5.1.3 行动实施
        5.1.4 观察
        5.1.5 反思
    5.2 第二轮行动研究
        5.2.1 行动目标
        5.2.2 行动计划
        5.2.3 行动实施
        5.2.4 观察
        5.2.5 反思
        5.2.6 分析与讨论
6 TPR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6.1 TPR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
        6.1.1 TPR较传统教学法呈现优势明显
        6.1.2 合理设计TPR教学,可有效突破其局限
        6.1.3 TPR行动研究反思
    6.2 TPR教学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建议
        6.2.1 教法引领
        6.2.2 教师主导
        6.2.3 学校辅助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TPR课堂观察评价表
附录 D 实验数据
    表D1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
    表D2 控制班前后测成绩
附录 E TPR学生学习自评表
致谢
附件

(8)“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及管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概述
    (一)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关于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
    (三)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及管理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二)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四、“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二)课堂信息量大于学生身心接受能力
    (三)课堂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
    (四)教师计算机操作理论及技能有待提高
    (五)学校未建立完善的“班班通”多媒体设备管理体系
五、提高“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管理效率的建议
    (一)“班班通”多媒体教学须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效结合
    (二)适时、适度、适当使用“班班通”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交流
    (四)学校重视培养提高教师多媒体操作能力
    (五)完善“班班通”使用管理制度
六、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目的
    0.3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教育信息化的界定
        1.1.1 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1.1.2 教育信息化现存问题
    1.2 国内外有关教师角色的研究
        1.2.1 国外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1.2.2 国内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1.3 国内外有关教育信息化下教师角色的研究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
    2.2 人本主义
    2.3 多元智能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法
        3.3.2 访谈法
        3.3.3 观察法
    3.4 研究过程
        3.4.1 教师访谈
        3.4.2 教师课堂观察
        3.4.3 学生调查问卷
        3.4.4 教师调查问卷
    3.5 数据收集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4.1 访谈结果分析
    4.2 课堂观察记录分析
    4.3 问卷结果分析
        4.3.1 学生问卷分析
        4.3.2 教师问卷分析
第五章 启示与建议
    5.1 研究发现
    5.2 教学建议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 研究启示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
附录4 课堂展示活动观评记录表
附录5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6 授课教案
附录7 教学评价

(10)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听说课“How can I get ther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新课标对小学英语课程的要求
        1.1.2 传统的体验式学习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
        1.1.3 AR(增强现实)在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现状
        1.2.1 AR(增强现实)教育应用研究现状
        1.2.2 体验式学习研究现状
        1.2.3 学习活动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AR(增强现实)
        2.1.2 体验式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体验式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教学媒体观
        2.2.4 情境认知理论
        2.2.5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
第3章 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
    3.1 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3.1.1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性
        3.1.2 注重过程中的反思
        3.1.3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交互
        3.1.4 强调学习结果的实用性
    3.2 AR技术的特点
        3.2.1 移动设备的便捷性和操作的灵活性
        3.2.2 多种形式学习资源的整合
        3.2.3 能够创建有沉浸感的学习情境
    3.3 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
        3.3.1 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要素
        3.3.2 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模型
第4章 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案例设计
    4.1 课程的选择
    4.2 活动流程及要素分析
        4.2.1 需求分析
        4.2.2 学习目标设计
        4.2.3 学习情境和交互设计
        4.2.4 学习反思设计
        4.2.5 学习评价设计
    4.3 具体活动流程设计
        4.3.1 warming-up(课前热身)
        4.3.2 pre-learning(课程导入)
        4.3.3 while-learning(新课学习)
        4.3.4 post-learning(巩固操练)
        4.3.5 summary and homework(总结和布置作业)
    4.4 AR软件的设计和开发
        4.4.1 软件需求分析
        4.4.2 软件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介绍
        4.4.3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4.4.4 软件开发流程
        4.4.5 软件关键功能的实现
        4.4.6 软件测试
第5章 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案例实施和评价
    5.1 实验目的和实验对象
    5.2 实验变量
        5.2.1 自变量
        5.2.2 因变量
    5.3 测量工具
        5.3.1 测试卷
        5.3.2 “学习效果及学习体验”调查问卷
        5.3.3 “AR软件接受度”调查问卷
        5.3.4 访谈提纲
    5.4 实验过程
        5.4.1 明确实验对象
        5.4.2 确定实验时间和地点
        5.4.3 实施实验
        5.4.4 实验数据的收集
        5.4.5 实验结果的分析
    5.5 实验结果分析
        5.5.1 测试卷结果分析
        5.5.2 “学习效果及学习体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5.3 “AR软件接受度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5.4 访谈结果分析
    5.6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全身反应法在泰国小学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樊颖.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Q市J小学的调查[D]. 王维婧.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整合技术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知识结构研究[D]. 王默.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 ——基于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分析[D]. 赵钰.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全身反应法(TPR)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瞿蒨.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班班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及管理探究[D]. 宋林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2)
  • [9]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研究[D]. 周树楷.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基于AR的小学英语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听说课“How can I get there”为例[D]. 张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对小学英语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