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能力的培养从辅导开始

社交能力的培养从辅导开始

一、社交能力培养从家教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高书国,张卜琪[1](2021)在《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父亲在位对人的道德素质、性格养成和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运用父亲在位理论,采用中学生父亲在位量表和青年学生社交能力问卷,从甘肃省庆阳市两所中学抽取417名学生作为被试开展问卷调查,同时使用访谈提纲对7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进行相互验证,旨在了解、分析和把握中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与其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中学生父亲在位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年级、是否住校和家庭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异;(2)中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整体水平良好,在是否担任班干部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着差异;(3)中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总分与各维度均与中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同时,母亲支持、身体互动和父亲影响三个分量表能够正向预测社会交往能力。为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父亲在位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采取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董娜娜[2](2021)在《积极青少年发展视域下江苏省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调研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运动员是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是促进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健康发展关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及繁荣。但是现实中,青少年运动员教育保障力依然不足,难于满足青少年运动员人才成长的要求,未能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发展。所以对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研究既是对青年工作的推动也符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本课题选择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的切入点,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与范式,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青少年运动员在联结、社交能力、道德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效能与执行力等12个维度的发展情况,从内外部的发展环境剖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聚焦如何为他们提供优良的发展资源,从青少年运动员发展的不同层次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来加强对青少年行为能力的培养,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完成个体积极发展目标的同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结论如下:1、首先,基于林丹华学者的概念,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发展涵盖能力、品格、自我价值、联结四个方面。能力方面,社交能力、心理弹性和执行能力发展良好,但是自我管理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品格方面,教练尤为看重运动员的感恩之心、进取之心,而教师则会更加注重青少年运动的社会美德,例如尊重、友善、诚实;在自我价值方面,青少年运动员的自信与自决方面还是需要来自第三方的帮助与支持;联结方面,青少年运动员的自评与教练老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青少年运动员还是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拥有自己的原则与底线,没有明显的短板,只是缺乏参与实践的机会。2、通过对12个维度的分析,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发展困境,即自律能力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学业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手机依赖、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对未来生活的消极等。并且在PYD理论视域下,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与社会极度脱节,社会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3、在运动员的认知中,管理要素和硬件要因素远远不如情感支持要素和软件要素来得重要,这四类属于外部发展资源,而个体内部仅动机与追求是运动员关心在意的。双方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发展。在充分的外部发展环境下,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程度和成就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运动天赋,动机以及人生追求。运动天赋是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必要条件,运动员的自信自律、心理弹性影响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有效,最终发展的结果则受他们对未来期望高度和人生追求的影响。建议如下:1、学校层面:为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发展,需要坚持体教融合,让教育系统发挥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主要责任;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宿舍管理制度执行,有错必罚有惩必行,强化他们的原则和规则意识;改善教育课程与内容;为青少年运动员多提供参与志愿活动的机会,通过提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以帮助青少年增强与社会的联系、发展社交技能,帮助他们建立与他人的积极联结。2、运动队层面:为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对教练员(教师)教学素质的考察与考核,不断提高他们教学能力。其次,加强队内的竞争与淘汰,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努力的习惯。3、家庭层面:为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发展,需要在情感上多给予他们认可与肯定,多与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情感的沟通,以保持他们情绪稳定与心情愉悦。

闻明晶[3](2021)在《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恋是儿童与父母或其他直接监护人之间建立的深层的、坚固的、持续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影响幼儿的认知、语言、情绪情感、社会性和人格方面的发展。以往研究较多关注儿童的亲子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和干预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由于工作忙等原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幼儿是由祖辈和父辈共同养育的,这种由祖辈和父辈共同承担部分养育责任的家庭养育模式,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祖辈在看护孙辈的过程中,孙辈与祖辈结成的持久、强烈和亲密的情感联结,即形成了祖孙依恋。本研究在综述以往有关依恋和问题行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及问题行为的特点,考察了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关系,探讨了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并使用《视频反馈提升父母积极养育和敏感规则干预(VIPP-SD)》进入家庭对祖父母的养育行为进行干预,试图找到解决减少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问题行为的有效干预方案。本研究包含五个研究:研究一通过整群随机取样选取432名幼儿作为研究被试,检验《幼儿依恋关系量表》和《幼儿依恋量表》对祖父母的适用性程度。并使用这两个量表考察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特点,探讨幼儿的祖孙依恋的影响因素。研究二通过整群随机取样选取593名幼儿作为研究被试,使用《祖辈共同养育状况调查表》和《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考察不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探讨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检出率和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三中首先选取63名幼儿作为研究被试,使用《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考察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一致性,然后通过整群随机取样选取279名幼儿作为研究被试,使用《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幼儿依恋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考察正常家庭中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和母子依恋的关系,探讨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四通过整群随机取样选取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265名幼儿作为研究被试,使用《幼儿依恋量表》、《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失望礼物范式》对幼儿的祖孙依恋、问题行为和情绪调节进行测量,考察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研究五选取有问题行为的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70名作为研究被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实验组有幼儿32名,对照组有幼儿38名。使用《视频反馈提升父母积极养育和敏感规则干预(VIPP-SD)》进入家庭中对祖父母养育进行干预,考察这种干预方法对祖父母的适用性。本研究探讨VIPP-SD对提升幼儿的祖孙依恋水平和情绪调节能力,降低幼儿问题行为的有效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水平显着高于祖辈完全养育模式下的幼儿。相比周一到周五白天由祖辈养育的幼儿,周一到周五全天由祖辈养育的幼儿的逃避混乱型祖孙依恋水平更低。相比父母工作很忙的幼儿,父母外出打工幼儿的逃避混乱型祖孙依恋水平更高。(2)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外化问题行为显着高于内化问题行为的检出率。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的分数较低。随着祖辈生活压力的增大,幼儿的退缩行为越多。父母外出打工幼儿的退缩、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显着高于父母工作很忙的幼儿。(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父母依恋显着高于祖孙依恋的安全性水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父母依恋与祖孙依恋呈显着正相关,幼儿的父母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着负相关,幼儿的祖孙依恋与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着负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父母依恋正向预测幼儿的祖孙依恋,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父母依恋、祖孙依恋负向预测幼儿的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4)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和情绪调节呈显着负相关,幼儿的祖孙依恋与问题行为呈显着负相关,幼儿的情绪调节与问题行为呈显着正相关。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负向预测幼儿的情绪调节,幼儿的情绪调节正向预测幼儿的问题行为,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负向预测幼儿的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5)实验组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问题行为、退缩、体诉、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的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追踪测量之间均差异显着,对照组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问题行为、退缩、体诉、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的前测与后测、前测与追踪测量之间均差异不显着。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祖辈共同养育已经成为我国幼儿的主要养育模式之一,相比祖辈完全养育模式下的幼儿,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水平更高,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问题行为更少。(2)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母子依恋水平越高,幼儿的祖孙依恋水平越高,幼儿的母子依恋水平越高,幼儿的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越少。(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水平越高,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越强,幼儿的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越少。(4)VIPP-SD适用于祖父母的干预研究。VIPP-SD可以有效提升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水平和情绪调节能力,减少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社交退缩、体诉、抑郁/焦虑、违纪行为、攻击性问题行为。

叶雁珂[4](2021)在《“在家上学”课程建设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的发展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家长们更追求高质量的教育,以至于“在家上学”这种具有个性化的教育形式发展起来。即便我国“在家上学”存在合法性问题,但这种教育形式依旧方兴未艾,并且受到广大媒体的关注。本文以基础教育阶段“在家上学”的实践家庭为研究对象,介绍该教育形式出现的背景及因素,选取了十个“在家上学”的典型案例,运用个案研究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通过了解他们的课程建设,主要是遵循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理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笔者选择从教育个体社会化理论分析案例家庭的课程建设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由此提出更好完善“在家上学”的相应对策。笔者首先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在家上学”的产生背景及其成因;其次,通过对我国目前社会上已实行的“在家上学”典型案例的研究,探寻各家庭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对“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最后,在针对以上课程建设情况,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四方面以及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国家管理机制、社会支持、家庭方面为我国“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更好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对案例和访谈的归纳与总结,得出“在家上学”的课程目标遵循杜威自然主义理论基础;并将课程内容选择分为:倾向传统文化内容,注重面向社会、生活,强调知识多样、综合,满足儿童内需、兴趣四个类型;并分析其所在的问题有缺乏系统性、规划性、专业性,常忽视孩子劣势方面两点。将课程实施类型总结为:自然环境下的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和共同学习相结合,利用社会公共资源积极实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师生关系定位模糊和家长自身限度两点。在课程的评价上,主要有标准化考试、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的方式方法,不以学业成绩为目的,最重要的是“成人”。由以上结果分析对“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发展三个维度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是“在家上学”可参加更多更实质的社会活动,儿童更有形成自尊心与正确价值观的可能,具有更积极的社会化倾向。消极影响主要有“在家上学”的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的范围小、圈子单一,团结合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欠缺,面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差。通过对课程建设各方面的归纳分类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分析,笔者从课程目标设立、国家政府的管理指导机制、社会组织机构的支持和家长的意识态度方面提出促进“在家上学”儿童社会化发展的课程建设对策。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研究还存在些许不足,笔者还会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持续关注“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该领域,为“在家上学”做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凌琳[5](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杨海燕[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构成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本质上就有了领导力。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全面的领导力,它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对大学生群体的领导。大学生一方面接受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又通过自身的领导力去积极地影响他人,从而实现党的领导力的传递和传承。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大学生领导力。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领导科学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中国领导科学研究的学术成果,同时,也可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载体,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领导力是领导者施加于追随者的积极影响力。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在大学这个特定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等行为对周围的老师、同学等相关群体产生的积极影响力,并能够为未来职业生涯的健康持续成长成才奠定领导力的基石。大学生的领导力是自身努力和环境塑造内外两大因素影响的结果,既为大学校园这个小环境的塑造,又受新时代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本研究选择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构成与提升研究,分析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探讨影响大学生领导力的校内和校外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对策建议。本研究选择已经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大学毕业生20人,在校学生干部20人,有意愿担任学生干部的在校大学生20人作为被研究者,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研究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应用扎根理论对其深入分析挖掘。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全国4603份大学生领导力样本数据并进行验证,得出大学生领导力构成的五个要素:思想意识、品格作风、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通过探讨大学生领导力五个要素与校内外各类教育的影响机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思想意识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导向、政治素质的提升、日常行为的激励三个方面;专业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创新能力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注入、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平台的建立方面;学生干部实践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社交能力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方面;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品格作风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视野、胸怀和习惯塑造方面;社会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的认知能力要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际结合、社会情境的复杂性认知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五类教育因素对大学生领导力5个要素的积极影响。如果一旦过度或者不当,这些教育因素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根据影响机制,提出大学生领导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一是价值引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体系;二是创新擎托,构建学科专业教育创新体系;三是实践铸基,丰富学生干部实践锻炼体系;四是文明传承,完善社会家庭环境支撑体系。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三:一是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出发,构建以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维度为主导的大学生领导力结构体系,抓住了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的本质与关键;二是结合领导科学理论、焦点访谈和调查数据分析,尝试提出大学生领导力构成的五个要素;三是探讨校内和校外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形成和提升的影响机制。

张亚娟[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大学生是满怀自信、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认同的一代,同时他们也是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际国内大背景的一代。新形势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的关键所在,更是强健大学生思维、做出正确行为选择的现实需要。为进一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问题,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论文以13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980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为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目前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重难点。(2)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述。首先,阐述价值观的内涵,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新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提出的内在要求;其次,梳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对策的嬗变历程,阐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政策的总体特点;再次,表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3)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以及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要求,从消费观、交友观、择业观、婚恋观和审美观较为系统地概括了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4)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24.0对收集的980份有效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现状分析、信效度分析、显着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得出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5)针对影响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打造大思政格局、发挥同辈群体效应四个方面提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使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田偲睿[8](2020)在《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的一生取得了很多成就,虽一直饱受争议,但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其所倡导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和为事之道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利用和实践。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优良家风家教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两者的有效融合不仅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新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更是影响一个人能否成才以及一个人才能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可见,加强中华传统优良家风家教的教育能够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渠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成就,与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有着紧密联系,他以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博采众家之精华,同时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观念,兼收并蓄,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关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具体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的影响以及曾氏耕读家风的继承。其次,概括分析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法。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集中体现在:孝悌仁爱为兴家之本、读书明理为兴家之源、勤劳俭朴为兴家之宝、睦邻友好为兴家之基。通过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总结了典型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严爱相济四种主要的教育方法。接着,结合曾国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其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即继承性,开放性,实践性。最后,通过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客观评价,分析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分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一是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注重能力培养,明确读书目的;三是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四是转变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教育方法;五是传承优良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认识和发扬其思想中的精华,剔除糟粕,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珍贵的典史资料,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

李翔[9](2020)在《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K12辅导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能力也相应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许多中小学的常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多样化、高层次的教育需求,由此,各类商业性校外培训机构应运而生。然而,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准入门槛偏低、办学环境差、逐利性明显、师资力量良莠不齐、超范围办学、虚假广告宣传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处于政府管制与家长诉求的中间地带。因此,发现并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良性的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为研究对象,首先了解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国内外研究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然后以徐州市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简写)辅导市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法了解辅导机构面临的问题和需求,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小学生家长对辅导机构辅导的满意感和需求。调查样本涉及家长的性别、家长的年龄、家长的学历、家庭年均收入、子女的成绩、报班原因等基本信息,同时也涉及政策、经济、文化、区位四个环境认知因素的调研,以及家长对辅导机构辅导的满意感的调研。首先预调研200份问卷,对126份有效问卷进行信效度的检验,根据预调研的反馈和信效度检测的结果,完善相应题项后形成正式调研问卷。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503份,剔除子女没有参加辅导的问卷,正式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316份,然后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法、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如下: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子女参加的辅导的科目主要是数学和外语;子女参加辅导的原因主要是提高成绩;家长在选择辅导机构时,最看重机构的师资力量、学习效果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绝大部分家长在为子女选择辅导机构时存在困扰,同时认为有必要成立第三方平台引导培训市场良性发展。通过差异性分析法发现:家长的机构满意感在年龄、学历、家庭年均收入及子女成绩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因子女的学习兴趣、培养子女社交能力、时间限制这些报班原因上也存在显着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政策因素与总体机构满意感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经济因素,最后是文化和区位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政策因素对总体机构满意感影响最大,其次是经济因素。基于机构访谈和问卷分析结果,结合徐州市场的环境,分别从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和发展、师资和教学质量、收费和服务及教学环境方面提出关于提高家长机构满意感的策略建议。最后,从行业自治和政策引导角度提出关于优化市场环境的策略建议。该论文有图22幅,表44个,参考文献86篇。

刘宇晴[10](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特殊青少年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重庆市X特殊学校为例》文中认为情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生理的反应和认知的互动,情绪对心态的影响是很大的,良好的心态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个人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会存在情绪的困扰。特殊青少年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面对情绪问题时更容易受到影响。目前国内外针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儿童,关于特殊青少年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提升特殊青少年情绪管理方面的研究更少。因此提升特殊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对特殊青少年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及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以重庆市X特殊学校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大多是有智力缺陷或生理缺陷的,很多存在情绪不稳定的现象,对情绪的理解和表达有限,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本次小组活动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带领组员认知、表达、控制和管理情绪,小组活动中社工运用沟通与互动、间接干预法等方式间接的影响和改变组员,让特殊青少年正确认识情绪,针对不同情绪做出正确处理方式,促进特殊青少年对自己及他人有更清醒的认知,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也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本研究总结,小组工作介入特殊青少年的情绪管理是具体可行的,研究形成了相对较完整的实行方案,为社会工作介入到特殊青少年的领域提供了实务参考,也对情绪管理小组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评估和反思,以达到提升特殊青少年有效进行情绪管理的目标。

二、社交能力培养从家教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交能力培养从家教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中学生父亲在位量表
        2.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
        3.自编访谈提纲
    (三)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现状
        1.父亲在位现状
        2.社会交往能力现状
    (二)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的特点
    (三)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四)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回归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一)中学生父亲在位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
    (二)中学生父亲在位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特点分析
    (三)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关系分析
五、教育建议
    (一)家庭教育
        1.转变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父亲要更加主动参与家庭教育
        2.注重在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更加健康的父子父女关系
        3.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为孩子创设快乐成长的安全环境
        4.创造优质的家庭和亲子环境,努力培养和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二)学校教育
        1.加强父亲教育指导,培养更多合格的好父亲
        2.发挥多种途径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社会教育
        1.学习领会家风建设精神,营造重视父亲教育的社会环境
        2.弘扬优秀文化,汲取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六、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2)积极青少年发展视域下江苏省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调研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青少年运动员成长环境有待改善
        1.1.2 现有研究忽略了青少年运动员的积极发展
        1.1.3 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问题关乎国家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2 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积极青少年发展
        2.1.2 青少年
    2.2 文献综述
        2.2.1 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
        2.2.2 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2.3 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的实践研究
        2.2.4 研究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观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现状
        4.1.1 联结维度
        4.1.2 社交能力维度
        4.1.3 认知能力维度
        4.1.4 自我管理能力维度
        4.1.5 道德能力维度
        4.1.6 心理弹性维度
        4.1.7 明确积极认同维度
        4.1.8 执行能力维度
        4.1.9 自我决定维度
        4.1.10 自我效能维度
        4.1.11 亲社会规范维度
        4.1.12 未来信念维度
    4.2 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2.1 管理要素
        4.2.2 感情支持要素
        4.2.3 硬件要素
        4.2.4 软件要素
        4.2.5 个体要素
    4.3 应对策略
        4.3.1 学校层面
        4.3.2 运动队层面
        4.3.3 家庭层面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一 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笔记分析表
    附录四 实地观察记录表

(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祖辈共同养育
        1.1.1 祖辈共同养育的含义
        1.1.2 祖辈养育产生的原因
        1.1.3 祖辈共同养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1.4 影响祖辈养育质量的因素
        1.1.5 改善祖辈养育质量的措施
    1.2 幼儿的祖孙依恋
        1.2.1 依恋的含义
        1.2.2 祖孙依恋的含义
        1.2.3 依恋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1.2.4 幼儿依恋的测量
    1.3 幼儿的情绪调节
        1.3.1 情绪调节的含义
        1.3.2 幼儿情绪调节的特点
        1.3.3 幼儿情绪调节的测量
    1.4 幼儿的问题行为
        1.4.1 问题行为的含义
        1.4.2 幼儿问题行为的发展特点
        1.4.3 幼儿问题行为的测量
        1.4.4 祖辈共同养育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消极影响
        1.4.5 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
    1.5 理论基础
        1.5.1 依恋理论
        1.5.2 生态系统理论
        1.5.3 家庭系统理论
    1.6 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1.6.1 依恋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1.6.2 依恋和情绪调节的关系
        1.6.3 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1.6.4 情绪调节是依恋对问题行为影响的中介变量
2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1.1 缺少我国正常家庭中幼儿的祖孙依恋特点的研究
        2.1.2 祖辈参与养育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存在分歧
        2.1.3 幼儿的祖孙依恋和母子依恋的关系不明确,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2.1.4 幼儿的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路径有待研究
        2.1.5 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形式、对象和内容有待完善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实践意义
    2.4 研究创新之处
        2.4.1 研究理论的创新之处
        2.4.2 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3 研究一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特点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
        3.3.4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幼儿养育的基本情况
        3.4.2 养育模式和幼儿祖孙依恋的关系
        3.4.3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祖孙依恋类型的分布
        3.4.4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和祖辈养育时间的关系
        3.4.5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和祖辈养育原因的关系
    3.5 讨论
        3.5.1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已经成为现有家庭主要的养育模式之一
        3.5.2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中女性祖辈养育幼儿的数量多于男性祖辈
        3.5.3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祖孙依恋的影响因素
    3.6 结论
4 研究二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特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研究工具
        4.3.3 研究程序
        4.3.4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检出率
        4.4.2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检出率
        4.4.3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4.5 讨论
        4.5.1 幼儿问题行为的现状
        4.5.2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现状
        4.5.3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4.6 结论
5 研究三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
        5.3.2 研究工具
        5.3.3 研究程序
        5.3.4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4.2 幼儿的母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分析
        5.4.3 幼儿的母子依恋、祖孙依恋和问题行为分维度的相关分析
        5.4.4 幼儿的母子依恋对幼儿祖孙依恋的回归分析
        5.4.5 幼儿的母子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5.4.6 幼儿的祖孙依恋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5.5 讨论
        5.5.1 幼儿的母子依恋显着高于祖孙依恋的安全型依恋水平
        5.5.2 幼儿的母子依恋、祖孙依恋和问题行为的相关
        5.5.3 幼儿的母子依恋对祖孙依恋的预测作用
        5.5.4 幼儿的母子依恋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5.5.5 幼儿的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5.6 结论
6 研究四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方法
        6.3.1 被试
        6.3.2 研究工具
        6.3.3 研究程序
        6.3.4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6.4.2 幼儿的祖孙依恋对情绪调节的回归分析
        6.4.3 幼儿的情绪调节对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6.4.4 幼儿的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回归分析
    6.5 讨论
        6.5.1 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6.5.2 幼儿的祖孙依恋对情绪调节的预测作用
        6.5.3 幼儿的情绪调节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6.5.4 幼儿的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
    6.6 结论
7 研究五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设
    7.3 研究方法
        7.3.1 被试
        7.3.2 研究工具
        7.3.3 研究程序
        7.3.4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分析
        7.4.1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三次测量
        7.4.2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祖孙依恋的三次测量
        7.4.3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情绪调节的三次测量
    7.5 讨论
        7.5.1 VIPP-SD对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效果
        7.5.2 VIPP-SD对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祖孙依恋的干预效果
        7.5.3 VIPP-SD对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情绪调节的干预效果
    7.6 结论
8 总讨论
    8.1 祖辈共同养育模式成为主要的家庭养育模式,更有利于幼儿成长
    8.2 幼儿的祖孙依恋和祖辈养育时间、祖辈养育原因的关系
    8.3 幼儿的问题行为和祖辈生活压力、祖辈养育原因、家庭氛围的关系
    8.4 幼儿的母子依恋、祖孙依恋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8.5 幼儿的祖孙依恋、情绪调节和问题行为的关系
    8.6 VIPP-SD可以有效减少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问题行为
    8.7 研究不足与展望
9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在家上学”课程建设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关于“在家上学”相关研究
        1.3.2 国外关于“在家上学”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的局限性
    1.4 “在家上学”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相关理论分析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在家上学”兴起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2.1 “在家上学”兴起的背景
        2.1.1 “在家上学”认可度提升
        2.1.2 “在家上学”实践人群增多
        2.1.3 家庭和家长经济条件提高
        2.1.4 互联网越来越普及
    2.2 “在家上学”兴起的成因分析
        2.2.1 对学校教育模式的不满
        2.2.2 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不满
        2.2.3 孩子对学校教育的不适应
        2.2.4 教育选择权的诉求
第三章 “在家上学”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3.1 课程目标的选择及问题
        3.1.1 课程目标的选择
        3.1.2 课程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3.2 课程内容选择及问题
        3.2.1 多种课程内容选择的现状
        3.2.2 “在家上学”课程内容选择的缺失及分析
    3.3 课程实施及问题
        3.3.1 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3.3.2 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分析
    3.4 课程评价的方式与不足
        3.4.1 课程评价方式
        3.4.2 课程评价方式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 “在家上学”课程建设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4.1 “在家上学”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4.1.1 更多更实质的社会活动
        4.1.2 更有形成自尊心与正确价值观的可能
        4.1.3 具有更积极的社会化倾向
    4.2 “在家上学”的实施仍有其局限性
        4.2.1 参与集体活动的范围小、圈子单一
        4.2.2 团结合作能力缺失
        4.2.3 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欠缺
        4.2.4 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差
第五章 完善“在家上学”课程设置及实施对策
    5.1 设立定位准确的课程目标
        5.1.1 注重全面发展,统筹兼顾
        5.1.2 确定目标方向,避免游离
    5.2 健全课程管理和指导机制
        5.2.1 规范“在家上学”实践家庭资质
        5.2.2 提供课程规划的指导服务
        5.2.3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5.3 加强保障社会支持
        5.3.1 对接学校教育,共享教育资源
        5.3.2 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育科研
    5.4 引导家长的全面理解
        5.4.1 引导家长对课程建设的全面理解
        5.4.2 提升家长对课程建设的整体意识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对“在家上学”实践者的访谈提纲
附录B 选取案例家庭基本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6)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构成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领导力的本质特点
        一、领导力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力与大学生领导力
        三、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的构建
        一、领导力视角下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探讨
        二、基于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的分析
        三、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 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的探讨
        一、大学生领导力来源的理论分析
        二、大学生领导力与校内教育因素
        三、大学生领导力与校外教育因素
        四、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与影响因素的内在逻辑
第三章 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的模型验证与修正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大学生领导力要素构成的来源
        二、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量化分析的研究假设
        三、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量化分析的研究设计
    第二节 基本结论与讨论
        一、大学生领导力要素构成来源的研究结论与讨论
        二、大学生领导力构成要素量化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模型的验证与修正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模型拟合及模型评价
        三、模型修正
第四章 校内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思想意识要素的影响机制
        一、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
        二、培育大学生政治素质
        三、激励大学生日常行为
    第二节 学科专业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创新能力要素的影响机制
        一、强化大学生创新意识
        二、整合各类创新资源
        三、建立创新创业平台
    第三节 学生干部实践对大学生领导力社交能力要素的影响机制
        一、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二、强化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增强大学生沟通协调能力
第五章 校外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校外教育与大学生领导力
        一、校外教育与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领导力五要素模型与校外教育的意义构建
    第二节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品格作风要素的影响机制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品格作风的养成机制
        三、超越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教育对大学生领导力认知能力要素的影响机制
        一、社会教育的含义
        二、社会教育推动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三、社会教育塑造大学生对情境因素的复杂性认知
第六章 大学生领导力提升路径研究
    第一节 价值引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体系
        一、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第二节 创新擎托:构建学科专业教育创新体系
        一、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发展体系构建
        二、推进学科专业教育与专业竞赛培训相互促进体系构建
        三、促进学科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彼此融合体系构建
    第三节 实践铸基:丰富学生干部实践锻炼体系
        一、拓宽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调查研究视域
        二、延伸以服务为宗旨的社会服务工作手臂
        三、对接以网络为载体的O2O活动模式
        四、创新以发展为需求的学生干部工作实践
    第四节 文明传承:完善社会家庭环境支撑体系
        一、提高以家庭环境为“基”的家庭教育领导力
        二、弘扬以新时代社会领导文化精神为“核”的社会先进文化
        三、构建以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为“要”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生态圈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7)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价值观
        二、价值观教育
        三、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嬗变历程
        一、1978年—1991年:主体意识觉醒与固守传统价值观并存
        二、1992年—2005年:多元价值取向凸显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强化
        三、2006年—2011年:多元价值观并存与教育政策的主动整合
        四、2012年—至今:大学生价值观的不断拓展和教育政策的凝聚深化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以价值观助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及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一、以兴趣为主导,追求商品内在价值的精神性消费取向
        二、以社团实践活动为主,渴望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的交友观念
        三、以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奋斗为主,创业意愿较强的择业意向
        四、恋爱动机各异,个人本位强烈的婚姻态度
        五、以包容性强,个性化体验为主的大众化审美理念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消费观教育
        二、交友观教育
        三、择业观教育
        四、婚恋观教育
        五、审美观教育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及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研究过程
    第二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信度效度分析
        二、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影响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是价值观变化的外部诱因
        二、家庭变化是价值观形成的原生基础
        三、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有待改进
        四、朋辈群体是价值观变化的参照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第一节 完善价值观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充分运用新媒体,丰富价值观的大众化传播方式
        二、加强价值观的媒体宣传教育,打造清朗的社会风气
        三、提升消费文化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第二节 倡导民主教育模式,传承优良家风家教
        一、倡导民主型教育方法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挖掘和传承优良家风家教内含的价值观内容
    第三节 打造大思政格局,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一、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征
        二、改进价值观教育的叙事方式
        三、营造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节 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激发向上动力
        一、重视群体同化功能,建立积极团结的班集体
        二、关注成员之间的影响,重视培养意见领袖
        三、把握从众心理,侧重榜样示范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历史分析法
        3.理论联系实际法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二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
    (三)曾式耕读家风的继承
三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1.孝悌仁爱为兴家之本
        2.读书明理为兴家之源
        3.勤劳俭朴为兴家之宝
        4.睦邻友好为兴家之基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的主要方法
        1.典型示范法
        2.因材施教法
        3.循序渐进法
        4.严爱相济法
四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一)继承性
    (二)开放性
    (三)实践性
五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评析及启示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评析
        1.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
        2.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消极方面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当代启示
        1.加强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能力培养,明确读书目的
        3.树立新时代的教育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4.转变教育观念,灵活运用教育方法
        5.传承优良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K12辅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外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现状研究
    2.2 国内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现状研究
    2.3 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2.4 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的新态势
    2.5 相关理论基础
3 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调研设计
    3.1 市场问题发现
    3.2 市场认知机构访谈
    3.3 市场认知问卷调查
4 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差异性分析
    4.3 相关性分析
    4.4 回归分析
5 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机构层面
    5.2 市场层面
6 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发展策略建议
    6.1 提高机构满意感
    6.2 优化市场环境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内容
附录2 预调研问卷
附录3 正式调研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小组工作介入特殊青少年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重庆市X特殊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2.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方法
3.小组工作介入X学校特殊青少年情绪管理现状分析
    3.1 X特殊学校基本概况
    3.2 X特殊学校青少年情绪状况解析
    3.3 X特殊学校青少年情绪管理的影响因素
4.小组工作介入X学校特殊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的具体运用
    4.1 小组活动开展前的准备
    4.2 小组活动的方案设计
    4.3 建立关系阶段
    4.4 情绪认知阶段
    4.5 情绪管理阶段
    4.6 情绪运用阶段
    4.7 结束阶段
5.小组工作介入特殊青少年情绪管理小组的评估
    5.1 情绪管理小组过程评估
    5.2 情绪管理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6.结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社交能力培养从家教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生父亲在位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J]. 高书国,张卜琪.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11)
  • [2]积极青少年发展视域下江苏省青少年运动员积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调研数据的分析[D]. 董娜娜.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祖辈共同养育模式下幼儿的祖孙依恋对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干预[D]. 闻明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在家上学”课程建设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D]. 叶雁珂.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6]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构成及提升研究[D]. 杨海燕.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7]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及路径研究[D]. 张亚娟.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8]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D]. 田偲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2)
  • [9]徐州市商业性校外培训市场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K12辅导为例[D]. 李翔.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0)
  • [10]小组工作介入特殊青少年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重庆市X特殊学校为例[D]. 刘宇晴.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社交能力的培养从辅导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