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O_3和螺旋藻Ca~(2+)动态控制与沉积模拟试验

CaCO_3和螺旋藻Ca~(2+)动态控制与沉积模拟试验

一、Ca~(2+)动态控制与CaCO_3及螺旋藻沉积的模拟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轲[1](2016)在《水源水体中藻类生长特性及光辐射对其混凝去除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水源水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水体的使用功能。然而,现有的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难以有效的表征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驱动作用,也难以表征水源水体中藻的生长特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富营养化驱动力因子的测量方法,并且通过驱动力因子的大小来表征藻在水源水体中的生长特性,得到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比较铜绿微囊藻、小球藻、栅藻分别在西安广运潭、西安汉城湖、西安曲江池中的生长情况,确定铜绿微囊藻为测定水体富营养化驱动力因子的最佳藻种,测定的最佳时间段为藻液接种后的前12 h。其在三种水源水体中的生长特征的相关性最高,线性相关系数R2均在0.9以上。(2)明确水质条件对水源水体中藻生长特性的影响。驱动力因子随TN、TP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碱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碱度为150 mg/L时,驱动力因子达到最大值。类似的,Ca2+、Mg2+、Na+及有机组分浓度对驱动力因子也有着相近的影响规律,这可能与营养组分的供给情况及金属离子对藻细胞的酶、色素及能量传输的影响有关。当水体的p H值增至9时,驱动力因子趋于稳定,为20左右,这说明弱碱性水体有利于藻的生长,水体爆发富营养化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水温为5℃、10℃、15℃的条件下,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力因子比较低,说明藻类的生长特性比较差;而在水温为25℃、30℃的条件下,水体的驱动力因子则比较高,达到了18左右,水体有爆发富营养化趋势。(3)考察了紫外辐射过程对藻类在后续混凝过程的影响,采用光辐射强化混凝来处理水源水体中的藻类。当PAC的投加量为5 mg/L时,辐射样的藻密度和浊度去除率分别达到最大值,而且各自比对照样分别高出20.1%和18%。p H值在6~9范围内,紫外辐射强化混凝效果的变化较小。溶液p H=8、紫外照射50 min,混凝后的除藻率和去浊率分别达到了93.5%和90.6%。此时,藻细胞Zeta电位最大,同时释放出藻粘液,有利于混凝沉降。而当紫外线辐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后,藻细胞膜会稍微破裂,细胞里的某种有机物渗漏出来,使混合液中的有机物含量陡升,不利于后续混凝的进行。

康福星[2](2009)在《水环境中微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细胞体所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在医药、制奶工业和环境废水处理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微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之间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逐级深入地解析了钙化微生物对重金属胁迫的生理响应、重金属诱导下微生物EPS性质变异和重金属与EPS结合机理3个层面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钙离子的存在能够使Cd对藻细胞的毒害作用减小,并保护其避免受到进一步损害。并且重金属Cd对藻体胁迫压力的减小是由于钙化层的保护作用。其次,微量Cu诱导下Synechocystis sp.能够产生大量分子量分布范围在14,000Da以上,且由苯环类蛋白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所构成的EPS;并且EPS腐殖质类物质并不是微生物细胞直接分泌的产物,而是细胞残体或EPS经历腐殖化过程后的残余物质。最后,针对重金属Cd与2种具有不同类型EPS类蛋白结合机理的研究表明,在Cd浓度低于1×10-4 mol·L-1、pH值为4的条件下,Cd对LB具有显着的猝灭效应;这种猝灭现象不仅与生色团的质子化效应有关,而且也与类蛋白与Cd结合位点的变化有关。同时,Cd与2种类蛋白物质三维光谱分析结果显示,LB内荧光生色团性质和结构相对单一;而TB类蛋白的性质、结构与LB相比更具有多样性的特点。pH值为10的条件下,LB和TB类蛋白荧光团的猝灭与2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与生成不产生荧光的EPS-Cd络合物有关,二是与分子之间的碰撞所导致的荧光猝灭有关。该研究不仅在针对EPS与重金属适时结合过程的技术工作上有理论创新,而且该研究结论还有助于理解在微生物参与作用下重金属污染水体的自净过程,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康福星,龙健,潘响亮,朱健,王倩,王立英[3](2008)在《集胞藻钙化对Cd胁迫的生理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在藻体钙化情况下Cd对集胞藻的胁迫作用,采用实验室模拟方法,通过不同浓度Ca2+、Cd2+配比下培养基中生物量、光合溶解氧、叶绿素等一系列生理指标的变化来反映钙化条件下Cd2+对集胞藻细胞的胁迫程度.结果显示,钙离子的存在能够使Cd2+对藻细胞的毒害作用减小并保护其受到进一步损害;二因素影响下交互试验,发现Ca2+、Cd2+分别与生物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FCa2+|>F0.05,|FCd2+|>F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与其呈显着正相关(FCd2+×Ca2+>F0.05).SEM和EDS观察到钙化层的产生.这说明重金属Cd对藻体胁迫压力的减小是由于钙化层的保护作用.

张道勇,潘响亮,张京梅[4](2008)在《环境因子对Synechocystis sp.钙化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蓝藻钙化普遍发生于淡水和盐水环境,对叠层石的形成和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模拟研究了pH值、光照强度、水动力、温度等环境因子对Synechocystis sp.藻类钙化动力学的影响。实验表明,pH值为7.5的弱碱环境和一定强度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Synechocystis sp.的钙化,过低或过高的水动力都不利于钙化;在5、15和25℃三个梯度范围内,温度为25℃时有利于钙化,且钙化速率与生物量密切相关;3000 lux的光照强度下,Synechocystis sp.钙化速率最大,更高的强度下钙化速率反而急剧下降,低浓度钙离子发生的钙化作用以生物钙化为主,高浓度下以生物引发的物理化学钙化为主。

张京梅[5](2007)在《环境因子对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钙华普遍存在于喀斯特地区,其中蓝藻的钙化在钙华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模拟蓝藻的自然生长条件,对五种蓝藻进行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细胞生物量、细胞生长速率、培养基pH值以及培养基Ca2+浓度,结合藻类细胞的电镜扫描研究,筛选出生长与钙化速率较好的两种藻类(Synechocystis sp.和Scytonema hofmanni Ag.),作为本文实验的研究对象,深入研究环境条件对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试验条件范围内,水动力为060rpm时,Synechocystis sp.和Scytonema hofmanni Ag.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较快。2.在实验条件范围内,培养基的pH值为6.5—8.5时,Synechocystis sp.和Scytonema hofmanni Ag.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较快,培养基的pH值为9.5时,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藻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3.在实验条件范围内,光照强度为3000lux时,Synechocystis sp.和Scytonema hofmanni Ag.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最快。4.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温度为25℃时, Synechocystis sp.和Scytonema hofmanni Ag.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最快,温度越低,藻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越慢。5.在实验条件范围内,Ca2+浓度越小, Synechocystis sp.和Scytonema hofmanni Ag.的生长速率越快;Ca2+浓度越大,Synechocystis sp.和Scytonema hofmanni Ag.的钙化速率越好。6.通过对河成石灰华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河成石灰华的水动力-生物成因观点。

程光平,吴庆余,缪晓玲,黄卫,汤娇雯[6](2004)在《Ca2+动态控制与CaCO3及螺旋藻沉积的模拟试验》文中提出在接种螺旋藻并富含NaHCO3的Zarrouk培养液中恒流输入CaCl2,观测Ca2+与培养液中的HCO-结合所产生的CaCO3对藻类生长及沉积的影响。试验表明,大于0.100mol/L的CaCl2浓度明显抑制甚至终止螺旋藻的生长;沉积物随CaCl2浓度升高而增加,但两者间非正比例关系,沉积量增加的最佳CaCl2浓度范围为0.001~0.100mol/L,当CaCl2浓度大于0.100mol/L时,沉积量虽有所增加,但增势趋缓;培养体系中悬液藻与沉积藻在CaCl2浓度0.037mol/L、钙盐比为0.0568时达到生长与沉积平衡,即悬液中和被沉积CaCO3埋藏的藻细胞生物量(干重)均为521mg/L(104mg/L·d);沉积藻对石油母质的贡献量为7.875kg/m3·a。

二、Ca~(2+)动态控制与CaCO_3及螺旋藻沉积的模拟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a~(2+)动态控制与CaCO_3及螺旋藻沉积的模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水源水体中藻类生长特性及光辐射对其混凝去除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1.2.2 藻类生长的影响因素
        1.2.3 藻类的强化混凝去除
    1.3 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的构成
2.水体富营养化驱动力因子测量方法的建立
    2.1 概述
        2.1.1 概念
        2.1.2 测定装置
        2.1.3 驱动力因子测量的技术方案
    2.2 水体富营养化驱动力因子测定方法
        2.2.1 藻种的选取
        2.2.2 时间优化
    2.3 本章小结
3.影响水体富营养化驱动力因子的因素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药剂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影响因素
        3.2.1 pH
        3.2.2 温度
        3.2.3 TOC
        3.2.4 TN
        3.2.5 TP
        3.2.6 Ca~+
        3.2.7 Mg~(2+)
        3.2.8 Na~+
        3.2.9 碱度
    3.3 本章小结
4.富营养化水体的光辐射去除机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剂与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紫外辐射时间对藻密度、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4.2.2 紫外辐射强化混凝除藻、去浊效果
        4.2.3 pH值对紫外辐射强化混凝的影响
        4.2.4 紫外辐射强化混凝的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附录

(2)水环境中微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胞外聚合物的产生意义
    1.2 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生化过程
        1.2.1溶解性有机质(DOM)与EPS的行为差异
        1.2.2 EPS去除重金属元素的环境生物化学行为
    1.3 环境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研究现状
        1.3.1 EPS的提取及其存在的问题
        1.3.2 EPS对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生物化学转化过程的影响
        1.3.3 EPS对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环境生化效应研究面临的问题
    1.4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创新点
        1.4.1 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创新点及其环境意义
第二章 钙化的集胞藻对Cd的生理响应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藻种培养
        2.1.2 含Ca~(2+)、Cd~(2+)培养基的浓度设置
        2.1.3 生物量的测定
        2.1.4 光合溶解氧的测定
        2.1.5 叶绿素的测定
        2.1.6 扫描电镜及其能谱分析
        2.1.7 数理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光合氧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及Ca、Cd交互性分析
        2.2.2 Ca~(2+)、Cd~(2+)对光合溶解氧的影响
        2.2.3 叶绿素的变化
        2.2.4 扫描电镜及其能谱分析
    2.3 结语
第三章 重金属Cu作用下集胞藻所产生的EPS特性
    3.1 研究方法
        3.1.1 藻体培养
        3.1.2 EPS分离
        3.1.3 荧光测定
    3.2 结果
        3.2.1 EPS的荧光特征及其腐殖质来源
        3.2.2 EPS分子量和性质的改变
        3.2.3 荧光强度
        3.2.4 质子化常数
    3.3 结语
第四章 重金属Cd与松散和紧密胞外聚合物类蛋白结合机理
    4.1 材料与方法
        4.1.1 EPS提取
        4.1.2 化学组分分析
        4.1.3 LB和TB的Cd滴定
        4.1.4 荧光测定
    4.2 结果
        4.2.1 LB与TB生色团组分
        4.2.2 荧光滴定
        4.2.3 Cd对LB和TB荧光光谱效应影响
        4.2.4 Stern-Volmer分析
    4.3 结语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经历和成果介绍
    1.科研经历
    2.参与和主持的课题
    3.硕士期间完成的主要论文
致谢

(3)集胞藻钙化对Cd胁迫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2 材料和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2.1 藻种培养
    2.2 含Ca2+、Cd2+培养基的浓度设置
    2.3 生物量的测定
    2.4 光合溶解氧的测定
    2.5 叶绿素的测定
    2.6 扫描电镜及其能谱分析
    2.7 数理分析方法
3 结果 (Results)
    3.1 光合氧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及Ca、Cd交互性分析
    3.2 Ca2+、Cd2+对光合溶解氧的影响
    3.3 叶绿素的变化
    3.4 扫描电镜及其能谱分析
4 结论 (Conclusions)

(5)环境因子对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藻类的生长及其钙化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藻种选择
        2.1.1 野外工作
        2.1.2 室内工作
        2.1.3 藻种选用
    2.2 蓝藻的培养及钙藻的筛选
        2.2.1 培养基
        2.2.2 钙藻的筛选
    2.3 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的测定
        2.3.1 参数的选择
        2.3.2 参数测定
        2.3.3 仪器设备
第三章 五种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的对比分析
    3.1 钙化试验原理
    3.2 试验结果
第四章 环境条件对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的影响
    4.1 试验方案
    4.2 试验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Ca2+动态控制与CaCO3及螺旋藻沉积的模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沉积原理
    1.2 实验装置
    1.3 氯化钙浓度梯度
    1.4 培养方法
    1.5 测定参数及方法
        1.5.1 藻细胞生长测定
        1.5.2 藻细胞生物量测定
        1.5.3 沉积物的测定
        1.5.4 藻细胞增长率的计算
        1.5.5 藻细胞总生物量 (干重) 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氯化钙输入浓度与藻细胞生长
    2.2 氯化钙浓度与混合物沉积量
    2.3 氯化钙浓度与培养体系藻细胞生物量 (干重) 关系
    2.4 沉积物中无机质与有机质丰度的关系
    2.5 CaCO3 及微藻沉积对油气母质形成的贡献
3 小结

四、Ca~(2+)动态控制与CaCO_3及螺旋藻沉积的模拟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源水体中藻类生长特性及光辐射对其混凝去除的影响规律研究[D]. 张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2]水环境中微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作用机理研究[D]. 康福星. 贵州师范大学, 2009(12)
  • [3]集胞藻钙化对Cd胁迫的生理响应[J]. 康福星,龙健,潘响亮,朱健,王倩,王立英. 环境科学学报, 2008(10)
  • [4]环境因子对Synechocystis sp.钙化动力学的影响[J]. 张道勇,潘响亮,张京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02)
  • [5]环境因子对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影响的研究[D]. 张京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07(05)
  • [6]Ca2+动态控制与CaCO3及螺旋藻沉积的模拟试验[J]. 程光平,吴庆余,缪晓玲,黄卫,汤娇雯.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4(04)

标签:;  ;  ;  ;  ;  

CaCO_3和螺旋藻Ca~(2+)动态控制与沉积模拟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