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

一、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帅[1](2021)在《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技术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制造业得以飞速发展。制造大数据作为企业潜在的财富,是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制造大数据集成管理尤为必要。当前,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具有多源异构的特点,面临数据汇聚困难、数据缺乏统一表示、数据集成难度大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RDF元建模、网络化建模等)以及数据集成管理平台(EDM、PDM、Predix等)的发展,使得制造业对制造大数据的集成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现有的技术和平台主要针对特定场景,对不同场景下的制造大数据统一集成管理能力不足,导致企业缺乏足够有效的数据作为基础支撑。本文针对制造大数据多源异构的特点,在对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统一逻辑视图模型——Meta-Onto-M,该模型包括源数据汇聚模型、元模型、本体模型。然后开发数据空间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汇聚,提出制造大数据汇聚模型(NAP)。该模型通过对制造系统内部数据和制造系统外部数据处理,将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数据进行有机汇聚,能有效避免数据缺失与不足的问题,提高数据利用率。2.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统一表示,提出制造大数据元建模方案,从粗粒度到细粒度对“人-机-料-法-环”数据分类分层进行元数据表征。首先自底向上设计制造大数据元数据模型,并将该模型划分为实例层、模型层、元模型层;其次为数据建立粗粒度的统一资源描述,包括对基础数据、可扩展数据、数据路径、标识信息的描述;最后为“人-机-料-法-环”数据设计细粒度的元数据。本文提出的元建模能有效整合源数据,使得多源异构制造大数据能以统一的结构表示。3.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集成,提出制造大数据本体建模方案,通过可扩展的层次化三元组动态集成。首先采用“七步法”自顶向下分类设计本体,结合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构建领域本体;其次结合元建模,提出Meta-Onto-M模型,通过OWL语言对本体描述,获得OWL表示的领域知识文件;最后基于Pay-as-you-go演化集成机制集成各类数据及其关联关系。本文提出的本体建模使得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能以一种松耦合的方式集成,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查询效率。4.为了能对多源异构的制造大数据进行管理,基于B/S架构设计并实现数据空间系统。通过源数据汇聚、元建模、本体建模过程,采用OWL语言对领域本体统一描述,形成领域知识并导入Neo4j图数据。本文以四川长虹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例,开发数据空间系统,实现对四川长虹制造大数据统一集成管理。

兰娟妮[2](2021)在《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统一描述方法与模型设计》文中提出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近期涉险事故和较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必须大力防范化解冲击安全底线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基于“互联网+安全生产”提高信息化监管实效,对各生产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实现实时风险监测预警提供了基础。煤矿安全生产是矿山安全监管监察的重点领域,如何高效开展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是当前政府监管监察部门关注的重点。在建立的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流程基础上,针对执法流程中数据缺乏规范性的问题,提出了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统一描述方法。该方法包括监管监察信息的分类编码标识、煤矿监管监察统一描述方法及信息模型设计。煤矿监管监察信息分类包括了煤矿监管监察执法类目设置的执法分类的基本原则、主分类表类目设置、以及复分类表的类目设置,建立了煤矿监管监察执法基础数据集分类与编码的执法基础分类。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编码标识具体过程通过研究确定了基础数据集编码、基础编码基本原则,建立了管理层次的数据元分类编码。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统一描述方法的元数据总体模型包括:执法元数据、数据元与其他数据概念的关系、数据模式设计以及通用模式的数据库。执法元数据构建了执法核心元数据、执法数据元、执法数据集元数据;数据元与其他数据概念的关系建立执法数据元属性、执法数据元属性描述符;数据模式设计建立执法数据模式设计、类关系模式设计、本体模型设计、以及概念数据模型设计;通用模式的数据库是建立通用模式的应用场景、通用模式连接相关数据、数据库适配器的语法异构解决方案、不同源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迁移、以及处理查询请求的过程。构建了煤矿监管监察统一描述方法及模型设计云展示平台,结合软件工程方法,对研究成果在云平台的展示给出了功能模块设计、系统用例设计、数据库表设计、E-R模型、数据字典、原型设计、以及系统页面展示等,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总课题和其它子课题协调应用,论文研究和设计的煤矿监管监察统一描述方法及模型设计易于理解、便于应用,同时易于扩展。

高炜[3](2020)在《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滚磨光整加工技术是一种普适性很强的旨在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改善零件表面完整性的基础制造工艺技术,已在传统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广泛使用。国际权威专家Cariapa指出,机械零件中约有50%可以采用滚磨光整加工提高零件表面质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系统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存在工艺供需信息盲区,严重制约滚磨光整加工技术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发挥。以长期工艺研发实践积累的大量工艺实例和开放式汇集的典型实例为基础,研发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并探索工艺方案决策的智能化方法,助推有效加工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是全产业链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要而现实的课题,对进一步拓宽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一是研究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构建模式,满足现阶段全产业链企业对滚磨光整加工要素信息直接获取的实际要求。二是研究工艺方案决策智能化方法及应用策略,使不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通过数据库获得所期望的解决方案,包括使用的设备、磨块、磨剂及加工参数等方面的信息。首先,通过对滚磨光整加工流程分析,构建了加工过程信息资源及集成模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采用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定义(IDEF)和统一建模语言(UML)结合的图形化描述方法;由功能模型、组织模型、信息模型、知识模型和过程模型组成数据库建模方法体系,建立了以过程模型为核心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集成关系;建立了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方法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结构,能实现全产业链中企业加工环境和基础结构的集成,为数据库平台构建奠定了模型和体系基础。剖析加工实例,以加工对象和加工要求为主要特征对应加工工艺方案的思想构成案例并集合成案例库,实现了加工实例的案例化表征;提出采用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改进算法(S-FCM)寻找特殊案例并加以保存,以提高其聚类质量;将其余案例通过两两相似度对比,删除冗余案例,从而合理有效地优化案例库。采用自主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已有的合格案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合理筛选并删除案例库中的冗余案例,除节省案例存储空间外,使案例检索效率明显提高,可以满足对生产现场的实时调控。该方法原理简单、步骤清晰,可用于智能化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制订和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后续优选的数据库平台。为了智能化优选工艺方案,提出一种分级递进的融合决策理论。依据加工工艺数据库构建的工艺案例库,首先采用加权案例推理技术(WCBR),寻找与新问题匹配的原有案例,以便快速找到问题的解;如果没有找到匹配案例,则借助模糊专家系统(FES),充分挖掘已有案例中的知识,通过区间值模糊推理,寻找新问题的相似案例。其中,具体提出了一种变权重案例推理方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案例特征权重,明确了案例分级检索步骤和案例特征相似度计算办法,仿真研究了案例库中已有案例、相似案例及差异较大案例等情况,讨论了特征判断矩阵对优选结果的影响程度,仿真结果表明:采用WCBR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案例库中与新问题匹配的案例。另外,针对不能检索到匹配案例的情况,提出了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以滚抛磨块优选为例详细阐述了区间值模糊规则的构建,根据实际加工的成功案例确定各特征值等级范围及隶属区间,并与滚抛磨块参数建立联系,利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建立区间值模糊规则;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模糊规则中各特征属性的权重,并采用区间值模糊推理算法进行滚抛磨块参数优选推理机的设计;采用大量的测试案例进行了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模糊专家推理优选模型能够在案例推理的基础上提升新问题与旧案例之间的相似度,在满足加工要求的同时,能够快速、准确、合理地优选出待加工零件所需的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构建了包括物理资源层、虚拟资源层、数据管理服务层、应用接口层和用户层核心平台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开发总体框架和功能结构。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C#和Python开发语言、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集成开发环境和B/S网络结构模式,完成了数据库平台程序开发,多维度展示了平台的实用情况。从某大型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应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实际需求出发,实现了企业特殊的工序模板生成功能扩展,建立了与企业PDM系统的数据接口。生产应用表明,工序模板功能有助于工艺规范,整体数据库平台应用使企业专项工艺信息资源整合、积累并共享,对提质增效和信息化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研发的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全产业链企业的专项工艺决策及管理升级,为滚磨光整加工行业产业持续提质增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也为其他制造技术乃至工业领域构建数据库平台并进行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秦铎[4](2020)在《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路货运事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重载、提速的趋势,对货物运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专业全面的数据集成是实现货运安全的基本保障。货运安全涉及车、机、工、电、辆等多专业部门协作,信息系统分类繁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着数据异构等信息孤岛问题。由于列车是经编组产生的,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对货物运输过程管控,是围绕列车生命周期展开的,因此本文以货运列车为对象,开展安全数据集成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的确定、信息模型的构建以及元数据的管理方面,并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组成的一体化集成模型应用到集成平台的构建中。首先对列车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数据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管理辅助数据集成的需求。其次,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确定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并建立可以通用于各业务系统的货运列车对象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定义统一的数据视图,清晰展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规范数据之间的交互流转。同时,从数据本身的信息解释出发,构建元数据模型,通过元数据的管理为数据集成提供描述信息和统一标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结合形成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概念,通过一体化集成模型,确保集成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最后,构建实时动态显示的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将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理念应用于平台的设计中,利用信息模型指导集成过程及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型建设,并通过元数据的管理对数据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进行描述和规范,使得集成的数据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汇聚,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的含义以及属性约束的信息,在集成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理解、使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平台,促进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统一监测,从而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部门,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闫祥海[5](2020)在《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拖拉机是量大面广的重要农业动力装备,“中国制造2025”及“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对拖拉机产品创新发展提出了以智慧农业、精准农业为目标,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拖拉机新产品向大功率、高速、低耗、智能方向和高效复式的现代作业方式发展的新要求。动力换挡传动系(PST)是拖拉机的关键动力传动部件,可实现作业过程中动力不中断自动换挡,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拖拉机,使拖拉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及作业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试验验证作为先进产品开发研制的重要技术之一,贯穿于产品需求分析、设计、研制、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虚拟试验将计算机仿真技术、测控技术、通信技术相结合,为产品的性能试验、指标考核、品质评价提供了试验新技术,将试验环境、试验系统和试验产品转换为数字化模型,测试参数的修改、控制策略的优化、试验过程的控制等在计算机上运行,消耗少、周期短、零排放,可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效的先验指导。本研究为提高PST虚拟试验的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及实时性,设计了基于体系架构的PST虚拟试验系统。通过研究PST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发了涵盖模型构建、试验设计、试验运行、试验管理及试验结果评价功能的虚拟试验支撑平台,对开展拖拉机PST性能试验验证奠定了基础。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根据PST试验特征,分析了PST虚拟试验功能和性能需求,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在对比分析高层体系结构(HLA)与数据分发服务(DDS)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HLADDS复合体系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框架,开发了基于以太网的分布式虚拟试验系统支撑平台,为提高系统可扩展性、模型重用性、模型互操作性和实时性提供了框架支撑。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互连关键技术。在分析HLA、DDS数据交互机理及数据映射关系的基础上,对比了3种HLA与DDS互连方案,制定了基于桥接组件的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方案。基于元模型理论和Rational Rose平台建立了桥接组件元模型和组件UML模型,制定了模型映射规则。利用Rational Rose双向工程功能,对桥接组件UML模型进行了代码转换,生成了插件框架代码。提出了基于桥接组件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方式和基于最小时间戳下限(LBTS)的虚拟试验时间推进算法,完善了PST虚拟试验系统数据交互机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体系建模关键技术。分析了模型改造的体系建模方法,在PST多领域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PST机械组件、PST液压组件、PST控制组件和基于Access数据库的载荷组件。分析了组件间消息对应关系,对仿真组件和载荷组件进行了HLA封装。建立了PST试验台架组件和PST控制器组件,对其进行了DDS数据类型和主题封装。实现了PST仿真组件、载荷组件和物理组件与PST虚拟试验系统的融合。研究了PST虚拟试验管理与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分析了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对虚拟试验基本指令格式进行了定义,开发了试验流程基本指令集库,利用XML Schema语言定义了标准的虚拟试验流程文件格式。分析了PST虚拟试验结果数据特征及数据管理原理,利用实体-联系图(E-R图)描述了数据管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开发了基于数据库与版本控制系统(VCS)的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功能。利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建立了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和动态活动图,开发了界面友好的试验管理组件。对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基于Lab VIEW软件开发了试验监控组件。研究了PST虚拟试验验证关键技术。测取了拖拉机机组犁耕、旋耕和驱动耙3种作业田间实验的PST输出轴转矩载荷,采用经验模态分解软阈值降噪方法对载荷进行了预处理,采用边界局部特征尺度延拓算法抑制了载荷分解过程中出现的端点效应。通过对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建立了典型单工况、综合多工况下PST虚拟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对试验数据中隐含的PST挡位、作业工况和换挡信息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提取。研究了基于灰度关联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的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一致性检验方法。对桥接组件数据传输时延和传输吞吐量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桥接组件满足系统设计需求。对PST电控单元性能、换挡离合器接合规律、起步品质和换挡品质进行了虚拟试验,虚拟试验与台架试验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了PST虚拟试验系统的有效性。研发的虚拟试验系统具有可扩展、模型重用、模型互操作及实时的优势,为拖拉机新产品的开发验证提供了新方法与技术。

张云翼[6](2020)在《基于BIM的建筑运维期能耗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建筑运维期能源消耗量巨大,能耗管理却相对落后,主要针对单体建筑耗能量的监测和统计,无法支持准确的用能诊断和精细的能耗管理,更难以实现用能优化和节能控制。引入BIM、云、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可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现状。然而基于BIM和大数据的能耗管理是以数据驱动的,需要详细、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而建筑能耗管理涉及各种设施设备的静态数据和海量增长的动态监测数据,导致数据来源复杂、结构各异、动态增长、海量存储,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在多源异构数据集成融合、动态剧增的海量数据存储以及数据清洗、挖掘和应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因此建筑运维期能耗数据管理、分析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综合应用BIM、云、大数据、本体论等理论和技术,对基于BIM的建筑运维期能耗大数据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架构、关键技术和支撑平台展开了系统性研究。首先通过研究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内容、数据特点和模式,提出基于BIM的建筑运维期能耗大数据管理体系架构,为关键技术研究和平台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路径。针对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分类与特点,研究建筑能耗管理数据本体建模方法,构建了基于本体的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模型,实现了建筑、机电系统BIM模型与多源异构感知数据的融合。同时,提出了基于本体数据模型的分布式非关系型数据存储模式,实现建筑能耗大数据的存储和标准化管理,解决动态剧增海量数据的管理瓶颈。针对关键绩效指标评价和能耗预测两个主要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建立基于本体的能耗关键绩效指标自动推理机制和数据自动预处理与能耗预测方法,支持不同建筑的横向对比数据清洗的效果评价。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研发了建筑运维期能耗数据管理平台,为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的监测、管理、控制的完整流程提供支撑平台和工具。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提出的方法、技术和平台进行了应用验证。应用表明,本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平台,实现了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的标准化集成管理,支持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在监测、管理和控制各环节的应用,为建筑运维期能耗的城市区域级和精细智能化管控探索了可行的技术途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政[7](2020)在《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地理信息系统以其独特的空间观点和空间思维,从空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出发,揭示了各种事物与现象之间潜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随着GIS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时空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描述、管理、分析和表达时空对象间泛在的关联关系,有利于发现潜在的规律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实用价值。本文从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从“理论方法、技术实现、实验验证”的角度,研究了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管理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理论基础、数据生成与管理、数据可视化等角度分析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分析并总结了时空关联关系相关研究在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不足,由此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2)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概念、定义、特点及分类体系;研究了构成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数据模型的图模型、节点模型、连边模型、关系属性、关系强度及关系规则等;在研究现有时空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SIGM模型,以支持关联关系动态变化的描述。(3)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研究。阐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的基础上,给出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从基础数据生成、动态数据生成、强度数据生成以及方法适用性等方面论述了基本生成方法;针对基本生成方法存在的问题,分别研究了基于算子、基于规则和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方法,论述了各个方法的步骤、流程、算法以及方法的适用性。(4)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技术研究。论述了关联关系数据的现有存储策略及其不足,在综合关系型数据库和图数据库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混合模式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存储策略;对主从数据库进行了设计,并通过数据同步管道实现了主从数据库的数据同步;研究了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对访问框架、访问模式、访问接口和访问语句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了时空对象数据、关联关系数据、动态数据的数据组织问题。(5)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研究。论述了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体系,分析了关联关系可视化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算法,这些方法分别从选取和位移的角度缓解了大规模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地图可视化时造成的视觉混乱问题。(6)基于上述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搭建了微服务架构环境下的“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以“河南省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相关专题数据为例,通过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关联关系节点布局、关联关系连边布局等系统功能实验,验证了相关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郭佳迪[8](2020)在《面向REST接口模型的SSM框架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REST接口规范具有一致性与统一性的特点,只需要提供一套接口就可以无差别的为Web、Android与iOS应用提供服务。而SSM框架作为Java开发中的主流框架之一,因其配置简单、层次功能分离受到广大后端开发者的喜爱。但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数据访问的相关操作的代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并且跨越了持久层、业务层和控制器层等多个层次,开发人员首先需要定义REST接口,然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编写和维护数据访问服务。为了提高REST接口定义和SSM框架下服务端代码编写的效率,本文设计了一种面向REST接口模型的SSM框架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方法,后端开发者只需要使用UML语言按照既定规则建立数据模型,然后应用本文提出的形式化语言对所需实现的REST接口进行描述,即可按照本文方法实现最终REST接口定义文档及其底层代码的自动生成。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面向REST接口的建模语言,并提出了其解析规则,应用该语言可实现REST接口的增加、删除、修改以及查询功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关联查询、模糊查询和批量操作等复杂的数据访问功能。然后,本文提出了该语言到YAML语言的映射规则及其解析方法,解析结果将会与UML数据模型的解析结果一起作为输入,自动化生成基于YAML的REST接口定义文件。在SSM框架的多层代码自动生成阶段,本文提出了 REST接口建模语言到SSM框架中各层次代码的映射规则,通过该映射规则,可以在REST接口的基础上自动化生成SSM框架下基础功能的后端实现代码,形成可调用的REST接口服务,不仅可以节省后端人员的开发时间,也支持开发者在其基础上进行高效快速的二次开发。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面向REST接口模型的SSM框架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方法可以通过易理解的REST建模语言对接口功能进行描述,利用模型驱动与模板驱动的自动化代码生成技术,实现SSM框架的多层代码自动生成,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生成效率。

徐露[9](2020)在《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了《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开放合作协同高效,“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方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民航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以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进行整合应用,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应用等技术加速民航业信息化建设。随着政务工作模式不断转变,在民航信息的智能化、信息交互、共享等方面创新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论文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为研究背景,作为华东地区民用航空综合管理机构,其行业会议众多、辖区内管理监察工作业务繁杂,日常政务工作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导致一些紧急文件和事务无法及时签发和办理,以及传统行政的审批费时费力,所以仅仅通过PC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政务发展需求,需要依靠移动端进行政务办理。同时,各个行业由原先简单政务信息服务逐步发展延伸到各项管理活动环节。对于华东地区民航单位而言,目前辖区内各民航单位业务系统不互通,且政务工作无法实现辖区内协同,办理过程冗长复杂且需要人工跟踪。所以在辖区内需要建设一套基于移动端的民航政务协同系统。论文针对华东地区民航政务系统无法实现移动端政务协同办理、以及单位内部一些业务流程缺少全程电子化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设辖区内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政务系统研究综述以及民航华东管理局政务工作的实证研究,运用基于J2EE的技术架构、工作流等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设计;通过对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建模,对存在的业务流程问题进行分析,运用Petri网模型进行业务流程建模,并利用ECRSI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流程优化,确定建设新系统业务流程及需求,对系统用户角色进行分析建模,对系统公共政务中心、流程审批等功能性需求进行需求背景分析和UML用例建模,对系统安全性、身份统一认证、系统运行等性能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系统可定制化、可集成化等设计原则,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对移动架构进行分析设计,基于B/S结构、MVC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以及对系统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UML建模,以及基于工作流对系统协同进行设计,利用MD5加密算法对数据传输等系统安全性进行分析设计,以及利用用户名密码、动态密码方案对系统用户登录身份验证的设计,还通过对数据库进行结构设计及部分数据库表设计,基于聚合词树算法对信息敏感词过滤进行设计;最后对系统外部接口与通讯录、短信等进行对接,对内部的授权、认证、日志等模块进行对接实现,对系统用户登录和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进行实现。最终实现辖区内民航移动政务协同办理、以及对单位内部一些业务流程进行全程电子化管理。

王英英[10](2019)在《UML2OPCUA模型转换研究及在分布式建筑能耗管理系统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工业自动化及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OPC技术暴露出很多不足。因此,OPC基金会发布了一种跨平台、具有丰富且可扩展信息模型的OPC UA统一通信规范,能更加安全可靠的实现信息模型层次的互操作。但是,OPC UA信息建模本身非常复杂,并且OPC UA建模工具很少,也没有完全可操作的OPC UA建模开源项目。同时,UML已扩展到了OPC UA的应用领域,在同一领域中使用两种不同规范会导致兼容性问题。因此,UML到OPC UA信息模型的转换很有意义。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模型的UML到OPC UA模型转换方法。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OPC UA统一架构及模型转换方法的研究。针对OPC UA特有的信息建模能力,重点研究了相关的地址空间模型及信息模型规范。对当前主要的模型转换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基于元模型的ATL模型转换框架,为后续UML到OPC UA模型转换研究做铺垫。(2)UML到OPC UA模型转换的研究。针对OPC UA信息建模本身的复杂性及与UML在同一领域使用导致的兼容性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元模型的UML到OPC UA模型转换方法。重点研究了UML和OPC UA的元模型,严格分析它们在数据实体、数据类型及关联关系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基于映射关系定义了ATL模型转换算法。最后对算法进行了简单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可行性和重用性。(3)UML到OPC UA模型转换算法在建筑能耗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为了解决系统直接使用OPC UA建模的复杂性,首先对系统的设备空间关系进行了UML类建模。其次使用本文提出的UML2OPCUA模型转换算法将其UML模型转换为对应的OPC UA模型,再次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最后,基于生成的OPC UA信息模型,设计实现了OPC UA服务器地址空间主要功能,为系统底层能耗数据采集做准备。(4)基于OPCUA信息模型的分布式建筑能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首先,对系统的整体架构及技术架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其次,主要设计实现了系统底层数据采集服务、分布式海量能耗数据接收及存储模块功能。最后,对系统Web端的功能进行了设计实现,清晰友好的展示出具体建筑能耗信息,为本校节能优化提供有效参考。图65幅,表4个,参考文献65篇。

二、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1.2.2 制造大数据集成管理平台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元建模
        2.1.1 元建模相关概念
        2.1.2 元建模常用方法
        2.1.3 元建模实现流程
        2.1.4 CWM公共仓库模型
    2.2 本体建模
        2.2.1 本体相关概念
        2.2.2 本体构建常用方法
        2.2.3 本体建模实现流程
        2.2.4 本体相似度算法
    2.3 图数据库Neo4j
        2.3.1 Neo4j介绍
        2.3.2 Neo4j存储结构
        2.3.3 Neo4j查询语言Cypher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汇聚与处理
    3.1 制造大数据汇聚
        3.1.1 制造大数据来源
        3.1.2 NAP汇聚模型
    3.2 制造大数据处理
        3.2.1 数据填补
        3.2.2 数据去噪
        3.2.3 数据标识登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统一建模
    4.1 制造大数据的特征与分类
        4.1.1 制造大数据特征
        4.1.2 制造大数据分类
    4.2 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
        4.2.1 制造大数据源数据处理
        4.2.2 制造大数据元建模
        4.2.3 制造大数据本体建模
        4.2.4 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设计与实现
    5.1 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设计
        5.1.1 数据空间登录模块设计
        5.1.2 源数据导入模块设计
        5.1.3 元建模-本体建模模块设计
        5.1.4 数据空间查询模块设计
    5.2 开发环境及系统框架
        5.2.1 开发环境
        5.2.2 系统开发框架
    5.3 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实现
        5.3.1 登录与源数据导入模块实现
        5.3.2 元建模-本体建模模块实现
        5.3.3 数据空间查询模块实现
        5.3.4 制造大数据数据空间验证与分析
    5.4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统一描述方法与模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煤矿监管监察信息处理相关关键技术
    2.1 统一描述方法
        2.1.1 本体
        2.1.2 语义网技术
        2.1.3 基于“本体”的信息描述方法
    2.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2.1 分类法
        2.2.2 信息编码的基本方法
    2.3 元数据
        2.3.1 目录内容服务系统
        2.3.2 元数据形成与处理流程
    2.4 语义元数据
        2.4.1 本体类与表名元数据之间映射
        2.4.2 本体类属性与元数据中字段名元数据之间的映射
        2.4.3 通用模式
    2.5 WEB SERVICE技术
    2.6 统一建模语言UML
    2.7 本章小结
3 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的分类编码标识
    3.1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类目设置
        3.1.1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分类的基本原则
        3.1.2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主分类表的类目设置
        3.1.3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复分类表的类目设置
    3.2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业务数据集分类
        3.2.1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流程
        3.2.2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业务层次分类
    3.3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基础数据集编码
        3.3.1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数据集分类与编码
        3.3.2 煤矿监管监察管理层次的数据元分类编码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的元数据及其描述
    4.1 数据元的元数据总体模型
    4.2 煤矿执法元数据
        4.2.1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核心元数据
        4.2.2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数据元
        4.2.3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数据集元数据
    4.3 数据元与其他数据概念的关系
        4.3.1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数据元属性
        4.3.2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数据元属性描述符
    4.4 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的模型设计
        4.4.1 煤矿监管监察执法数据模式设计
        4.4.2 类关系模式设计
        4.4.3 本体模型设计
        4.4.4 概念数据模型设计
    4.5 通用模式的数据库
        4.5.1 通用模式的应用场景
        4.5.2 通用模式连接相关数据
        4.5.3 数据库适配器的语法异构解决方案
        4.5.4 不同源数据库系统的数据迁移
        4.5.5 处理查询请求的过程
    4.6 本章小结
5 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统一描述方法管理系统设计
    5.1 系统模块设计
    5.2 用例图设计
    5.3 数据库表关系
    5.4 E-R模型设计
    5.5 数据字典
    5.6 原型设计
    5.7 系统页面的展示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获奖
附录 A 数据字典

(3)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2.1 滚磨光整加工技术现状
        1.2.2 工业数据库技术概要
        1.2.3 数据库智能化应用原理与方法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和体系结构
    2.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流程分析
        2.1.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资源
        2.1.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过程信息集成
    2.2 面向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建模表示方法
        2.2.1 集成化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定义方法IDEF
        2.2.2 统一建模语言UML
        2.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建模方法需求
    2.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建模方法
        2.3.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功能模型
        2.3.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组织模型
        2.3.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信息模型
        2.3.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知识模型
        2.3.5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过程模型
    2.4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2.4.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视图层
        2.4.2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方法层
        2.4.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应用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参数优选案例库构建
    3.1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实例的数据分析
    3.2 基于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工艺案例表征
    3.3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3.3.1 基于减法聚类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改进
        3.3.2 基于减法聚类的FCM的工艺案例库优化
        3.3.3 仿真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参数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研究
    4.1 工艺优选的融合推理模型总体设计
    4.2 加工工艺优选的加权案例推理模型研究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案例特征权重确定
        4.2.2 案例的匹配
        4.2.3 案例处理
        4.2.4 加权案例推理的仿真研究
    4.3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模糊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4.3.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4.3.2 滚磨光整加工工艺优选的专家推理模型研究
        4.3.3 仿真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与应用
    5.1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的开发
        5.1.1 数据库的总体框架
        5.1.2 数据库的系统功能结构
        5.1.3 数据库的开发环境
        5.1.4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用户权限模型设计
        5.1.5 工艺优选融合推理模型的程序实现
    5.2 面向全产业链应用的数据库平台界面
        5.2.1 物料信息维护界面示例
        5.2.2 工艺实例维护界面示例
        5.2.3 案例智能优选界面示例
    5.3 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在典型企业的定制化应用
        5.3.1 企业定制化服务需求分析
        5.3.2 基于定制化服务的数据库功能设计
        5.3.3 实际生产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1.3.1 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1.3.2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2.1 数据集成理论相关研究
        2.1.1 数据集成的含义
        2.1.2 数据集成中的方法和技术
    2.2 信息模型方法概述
        2.2.1 信息模型定义及作用
        2.2.2 数据集成中信息模型的应用
        2.2.3 CIM模型设计思想和方法
    2.3 元数据技术
        2.3.1 元数据含义及作用
        2.3.2 数据集成中元数据的应用
        2.3.3 元模型
    2.4 系统开发技术及方法
        2.4.1 Spring MVC架构理论
        2.4.2 Echarts可视化技术
3 货运列车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业务范围界定
        3.1.1 货运列车对象生命周期过程
        3.1.2 货运主体角度的安全环境分析
    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来源相关系统分析
        3.2.1 货运列车安全相关信息系统
        3.2.2 货运列车安全系统特点分析
    3.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析
        3.3.1 货运列车安全管理数据梳理
        3.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特点分析
    3.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设计
    4.1 一体化集成模型定义
        4.1.1 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结构
        4.1.2 信息模型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4.1.3 元数据的作用及类别分析
    4.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类
        4.2.1 数据分类方法
        4.2.2 数据主题域划分
        4.2.3 数据实体划分
    4.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信息模型建立
        4.3.1 主题域信息模型
        4.3.2 细分主题域信息模型
        4.3.3 对象信息模型
    4.4 货运列车安全元数据模型建立
        4.4.1 元数据管理元模型
        4.4.2 技术元数据模型
        4.4.3 业务元数据模型
        4.4.4 管理元数据模型
    4.5 货运列车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及作用
        4.5.1 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
        4.5.2 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数据访问过程
    4.6 本章小结
5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5.1 系统设计
        5.1.1 总体架构
        5.1.2 系统功能架构
        5.1.3 系统实现环境
    5.2 信息模型的物理实现
        5.2.1 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映射
        5.2.2 信息模型的数据源表记录映射
    5.3 元数据模型的物理实现
        5.3.1 元数据采集标准化过程
        5.3.2 标准化后的元数据采集与存储
    5.4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4.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综合视图
        5.4.2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查询
        5.4.3 后台元数据管理功能
    5.5 本章小结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ST原理、结构及试验技术
        1.2.1 PST原理与结构
        1.2.2 PST性能与评价方法
        1.2.3 PST试验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PST虚拟试验原理、方法与现状
        1.3.1 虚拟试验概念与原理
        1.3.2 PST虚拟试验现状与发展趋势
        1.3.3 虚拟试验系统构建方法与特点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
    2.1 PST虚拟试验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性能需求
    2.2 PST虚拟试验系统构建原理
        2.2.1 功能实现模块
        2.2.2 数据传输模块
        2.2.3 运行管理模块
    2.3 PST虚拟试验系统设计
        2.3.1 支撑体系对比分析
        2.3.2 基于HLA的虚拟试验系统
        2.3.3 基于HLA-DDS的虚拟试验系统
        2.3.4 虚拟试验系统硬件支撑平台
    2.4 PST虚拟试验系统技术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桥接组件开发
    3.1 HLA与 DDS数据交互机理
        3.1.1 HLA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2 DDS体系数据交互机理
        3.1.3 体系间数据映射关系
    3.2 基于桥接组件的HLA与 DDS互连
        3.2.1 HLA与 DDS互连方案设计
        3.2.2 桥接组件结构原理分析
    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开发
        3.3.1 元模型理论
        3.3.2 桥接组件元模型
        3.3.3 基于元模型的桥接组件UML模型
        3.3.4 模型映射及桥接组件插件生成
    3.4 虚拟试验系统时间管理
        3.4.1 时间推进方式
        3.4.2 时间推进算法
    3.5 小结
第4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建模
    4.1 基于体系的多领域建模方法
        4.1.1 HLA多领域建模方法
        4.1.2 DDS多领域建模方法
    4.2 系统仿真组件建立
        4.2.1 PST机械组件
        4.2.2 PST液压组件
        4.2.3 PST控制组件
    4.3 系统载荷组件建立
        4.3.1 载荷数据库
        4.3.2 载荷组件SOM
        4.3.3 组件间消息映射关系
    4.4 系统物理组件建立
        4.4.1 PST试验台架组件
        4.4.2 PST控制器组件
    4.5 组件接口封装
        4.5.1 仿真组件HLA封装
        4.5.2 载荷组件HLA封装
    4.6 小结
第5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试验管理与监控
    5.1 试验管理组件运行原理
        5.1.1 试验管理组件架构
        5.1.2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基本指令
        5.1.3 试验管理组件流程文件
        5.1.4 试验管理组件数据管理
    5.2 试验管理组件设计
        5.2.1 试验管理组件静态类图
        5.2.2 试验管理组件动态活动图
        5.2.3 试验管理组件界面
    5.3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及设计
        5.3.1 试验监控组件运行原理
        5.3.2 基于LabVIEW的试验监控组件设计
    5.4 小结
第6章 PST虚拟试验系统产品试验验证
    6.1 试验验证载荷环境建立
        6.1.1 田间实验载荷获取
        6.1.2 EMD软阈值载荷降噪
        6.1.3 载荷统计特性分析
        6.1.4 载荷频次外推与合成
    6.2 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6.2.1 试验关键参数提取
        6.2.2 基于一致性检验的试验数据有效性评估
    6.3 系统桥接组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1 数据传输时延性能测试与分析
        6.3.2 数据传输吞吐量性能测试与分析
    6.4 虚拟试验系统试验验证分析
        6.4.1 电控单元虚拟试验分析
        6.4.2 离合器接合规律虚拟试验分析
        6.4.3 起步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4.4 换挡品质虚拟试验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I 桥接组件代码框架文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BIM的建筑运维期能耗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标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文献检索情况
        1.3.2 大数据
        1.3.3 云技术
        1.3.4 BIM
        1.3.5 本体技术
        1.3.6 建筑能耗大数据管理
        1.3.7 建筑能耗大数据分析
        1.3.8 建筑能耗大数据平台
        1.3.9 综述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关键技术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6.1 技术路线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构成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建筑运维期能耗大数据管理模式与架构
    2.1 概述
    2.2 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内容
    2.3 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及其特点
        2.3.1 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
        2.3.2 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的特点
    2.4 建筑运维期能耗数据管理模式
        2.4.1 分散管理型
        2.4.2 职能复用型
        2.4.3 统一管理型
    2.5 建筑运维期能耗数据管理架构
    2.6 建筑运维期能耗大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
        2.6.1 建筑能耗大数据管理关键技术
        2.6.2 建筑能耗大数据分析关键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本体的建筑运维期能耗管理数据建模
    3.1 概述
    3.2 建筑能耗运维管理的数据分类与关联关系
        3.2.1 运维期建筑能耗管理的数据需求
        3.2.2 运维期建筑能耗管理的数据分类与特点
        3.2.3 相对静态数据
        3.2.4 动态数据
    3.3 基于本体的建筑能耗管理数据建模方法
    3.4 BIM信息的本体建模
        3.4.1 建筑基本信息与几何拓扑信息的本体建模
        3.4.2 建筑系统与设备的本体建模
    3.5 监测数据的本体建模
        3.5.1 传感器网络的本体建模
        3.5.2 监测数据本体
        3.5.3 监测数据与BIM的本体融合
    3.6 实例验证
        3.6.1 本体建模与校核
        3.6.2 本体的实例化与自动推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能耗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分布式存储
    4.1 概述
    4.2 建筑能耗管理数据的存储模式
        4.2.1 BIM信息的存储模式
        4.2.2 能耗监测数据的存储模式
    4.3 建筑能耗管理数据的融合
        4.3.1 BIM信息与能耗监测数据的关联
        4.3.2 基于实体-联系的标准化存储模式
    4.4 基于非结构化数据库的建筑能耗管理数据存储模式实现
        4.4.1 数据库的类型与对比
        4.4.2 基于HBase的存储模式
        4.4.3 基于HBase的建筑能耗管理数据存储模式
    4.5 存储模式的标准化描述与应用
        4.5.1 HBase表结构的统一描述与自动生成
        4.5.2 数据接口的统一描述与校验
    4.6 实例验证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本体的建筑能耗性能指标自动推理
    5.1 概述
    5.2 建筑能耗性能指标分析
    5.3 能耗性能指标的本体建模
    5.4 基于本体的关键绩效指标自动推理
        5.4.1 能耗性能指标的本体实例化表示
        5.4.2 能耗性能指标的自动推理算法
    5.5 实例验证与测试
        5.5.1 数据准备
        5.5.2 公式定义与指标推理工具开发
        5.5.3 计算平均值KPI
        5.5.4 计算归一化KPI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建筑能耗预测的数据清洗及其评价
    6.1 概述
    6.2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的清洗技术
        6.2.1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的质量缺陷
        6.2.2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的异常检测
        6.2.3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的填补
    6.3 面向预测的建筑能耗监测数据清洗效果评价
        6.3.1 建筑能耗预测方法
        6.3.2 数据清洗效果评价指标
    6.4 实例验证
        6.4.1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的异常检测实例
        6.4.2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的缺失数据填补实例
        6.4.3 建筑能耗监测数据的预测与清洗效果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系统研发与应用验证
    7.1 概述
    7.2 系统研发
        7.2.1 逻辑架构设计
        7.2.2 功能设计
    7.3 应用验证
        7.3.1 平台部署与建设概况
        7.3.2 数据的接入与查询
        7.3.3 关键性能绩效指标的自动化计算
        7.3.4 能耗监测数据的预测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理论研究现状
        1.2.2 技术研究现状
        1.2.3 应用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基础理论
    2.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本问题
        2.1.1 关联关系的概念
        2.1.2 关联关系的特点
        2.1.3 关联关系的分类
    2.2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基础数据模型
        2.2.1 关联关系图模型
        2.2.2 关联关系节点模型
        2.2.3 关联关系连边模型
        2.2.4 关联关系的属性
        2.2.5 关联关系的强度
        2.2.6 关联关系的规则
    2.3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动态数据模型
        2.3.1 快照模型
        2.3.2 增量模型
        2.3.3 SIGM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方法
    3.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概述
        3.1.1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概念
        3.1.2 现有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3.1.3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方法体系
    3.2 关联关系数据生成的基本方法
        3.2.1 数据生成理念
        3.2.2 基础数据生成
        3.2.3 动态数据生成
        3.2.4 强度数据生成
        3.2.5 方法适用性分析
    3.3 基于算子的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3.3.1 筛选条件
        3.3.2 过滤器
        3.3.3 布尔算子
        3.3.4 元算子
        3.3.5 方法适用性分析
    3.4 基于规则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3.4.1 规则的结构定义
        3.4.2 规则集合的性质
        3.4.3 规则的提取方法
        3.4.4 规则的生成策略
        3.4.5 规则质量的度量
        3.4.6 方法适用性分析
    3.5 基于改进重力模型的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3.5.1 特征参数选择
        3.5.2 特征参数分析
        3.5.3 改进重力模型
        3.5.4 模型参数标定
        3.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6 方法适用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数据管理技术
    4.1 关联关系数据的存储策略
        4.1.1 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策略
        4.1.2 图数据库存储策略
        4.1.3 对比与分析
        4.1.4 混合模式存储策略
    4.2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存储
        4.2.1 主数据库存储设计
        4.2.2 从数据库存储设计
        4.2.3 主从数据库同步
    4.3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访问
        4.3.1 访问框架设计
        4.3.2 访问模式分析
        4.3.3 访问接口设计
        4.3.4 访问语句映射
    4.4 混合模式下的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4.4.1 时空对象数据组织
        4.4.2 关联关系数据组织
        4.4.3 动态数据组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可视化算法
    5.1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的可视化体系框架
        5.1.1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基本概念
        5.1.2 关联关系可视化的分类体系
        5.1.3 关联关系可视化存在问题分析
    5.2 顾及节点分布特征的关联关系图化简算法
        5.2.1 算法步骤
        5.2.2 节点重要性度量
        5.2.3 节点空间聚类
        5.2.4 节点选取
        5.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节点和连边的聚合可视化算法
        5.3.1 算法设计
        5.3.2 节点聚合
        5.3.3 连边聚合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空间位置耦合的关联关系节点布局算法
        5.4.1 相关工作
        5.4.2 算法设计
        5.4.3 算法改进
        5.4.4 算法评价
        5.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以节点为中心的关联关系连边捆绑算法
        5.5.1 边方向聚类
        5.5.2 边捆绑
        5.5.3 渲染处理
        5.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时空对象关联关系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总体设计
        6.1.1 体系结构
        6.1.2 功能组成
    6.2 实验数据
    6.3 系统功能实现及验证
        6.3.1 关联关系数据交互生成
        6.3.2 关联关系数据计算生成
        6.3.3 关联关系数据推理生成
        6.3.4 关联关系化简可视化
        6.3.5 关联关系聚合可视化
        6.3.6 关联关系节点布局
        6.3.7 关联关系连边布局
    6.4 实验结论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面向REST接口模型的SSM框架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
    1.4 研究生期间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背景知识与相关技术
    2.1 REST相关基础和技术
        2.1.1 REST概述
        2.1.2 REST开发工具—Swagger
    2.2 SSM框架
        2.2.1 Spring
        2.2.2 Spring MVC
        2.2.3 Mybatis
        2.2.4 SSM开发流程
    2.3 YAML语言
    2.4 UML语言
    2.5 FreeMarker代码生成技术
    2.6 代码自动生成技术
    2.7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面向REST接口的SSM框架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流程
    3.1 REST接口模型的自动化生成流程
        3.1.1 REST接口的自动化代码生成方法
        3.1.2 数据库表的自动化生成方法
    3.2 SSM框架的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流程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面向REST接口的建模语言设计及其映射方法
    4.1 面向REST接口的建模语言设计
        4.1.1 YAML语言分析
        4.1.2 SQL语句分析
        4.1.3 建模语言设计
    4.2 面向REST接口的建模语言映射方法
        4.2.1 定义
        4.2.2 映射规则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SSM框架的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方法
    5.1 目标文件分析
        5.1.1 Mapper映射文件解析
        5.1.2 SSM框架各层文件解析
    5.2 抽象模型
    5.3 映射规则
        5.3.1 Mapper文件映射规则
        5.3.2 SSM框架文件映射规则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生成系统的实现与验证
    6.1 系统设计
        6.1.1 REST框架的自动化生成系统设计
        6.1.2 SSM框架自动生成系统设计
    6.2 实验验证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
    2.1 民航政务协同系统概述
    2.2 UML建模语言
    2.3 系统相关技术简介
        2.3.1 系统B/S架构
        2.3.2 系统的MVC模型
    2.4 工作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需求分析
    3.1 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3.1.1 业务流程分析建模
        3.1.2 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3.1.3 业务流程优化
    3.2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建设目标
        3.2.1 系统目标
        3.2.2 可行性分析
    3.3 角色分析及建模
    3.4 民航政务协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建模
        3.4.1 公共政务中心
        3.4.2 单位门户
        3.4.3 审批流程
        3.4.4 合同管理
        3.4.5 档案管理
        3.4.6 会议管理
        3.4.7 辅助性功能
    3.5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性能需求
        3.5.1 系统移动性需求分析
        3.5.2 统一身份认证的需求分析
        3.5.3 安全性需求分析
        3.5.4 敏感信息过滤需求分析
        3.5.5 系统运行和操作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1 系统移动架构设计
        4.2.2 B/S技术架构设计
        4.2.3 MVC模式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4.3.2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4.4 系统性能设计
        4.4.1 工作流设计
        4.4.2 安全设计
        4.4.3 权限管理设计
        4.4.4 用户登录身份验证设计
    4.5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功能设计
        4.5.1 公共政务中心
        4.5.2 审批流程
        4.5.3 合同管理
        4.5.4 档案管理
        4.5.5 日程管理
        4.5.6 会议管理
        4.5.7 辅助性管理设计
    4.6 敏感词过滤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接口对接实现
        5.1.1 外部接口对接实现
        5.1.2 内部接口对接实现
    5.2 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实现
        5.2.1 系统的建设情况
        5.2.2 系统基本功能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UML2OPCUA模型转换研究及在分布式建筑能耗管理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2 关键技术综述
    2.1 OPC UA统一架构
        2.1.1 OPC UA规范概述
        2.1.2 地址空间模型和信息模型
        2.1.3 OPC UA服务
    2.2 ATL模型转换引擎
        2.2.1 ATL模型转换框架
        2.2.2 ATL语言
    2.3 相关中间件技术
        2.3.1 分布式消息队列Kafka
        2.3.2 分布式缓存Redis
        2.3.3 NOSQL数据库MongoDB
    2.4 本章小结
3 UML2OPCUA模型转换的研究
    3.1 元模型分析
        3.1.1 UML元模型分析
        3.1.2 OPC UA元模型分析
    3.2 UML与 OPC UA映射关系
        3.2.1 数据实体映射
        3.2.2 数据类型映射
        3.2.3 关系引用映射
    3.3 ATL模型转换算法定义
        3.3.1 元模型Ecore建模
        3.3.2 模型转换规则定义
        3.3.3 ATL模型转换算法实现
    3.4 模型转换实例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UML2OPCUA模型转换算法在建筑能耗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4.1 建筑能耗系统设备空间分析建模
        4.1.1 系统能耗设备空间分析
        4.1.2 设备空间数据库模型
        4.1.3 能耗设备空间UML模型
    4.2 设备空间UML2OPCUA模型转换
        4.2.1 UML源模型实例构建
        4.2.2 模型转换实现
    4.3 OPC UA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4.3.1 OPC UA服务器地址空间设计
        4.3.2 OPC UA服务器地址空间实现
        4.3.3 实例化设备空间信息模型
        4.3.4 服务器地址空间访问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OPC UA信息模型的分布式建筑能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整体架构及技术架构设计
        5.1.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5.1.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5.2 系统采集服务设计与实现
        5.2.1 OPC UA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5.2.2 多协议插件式驱动及采集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5.3 分布式海量数据的接收与存储
        5.3.1 Kafka接收能耗数据
        5.3.2 Redis缓存存储实时数据
        5.3.3 MongoDB存储海量历史能耗数据
    5.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5.4.1 在线实时监控
        5.4.2 能耗分析
        5.4.3 能耗报表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四、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领域本体的制造大数据统一建模技术研究[D]. 李帅. 四川大学, 2021(02)
  • [2]煤矿监管监察信息统一描述方法与模型设计[D]. 兰娟妮.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滚磨光整加工数据库平台研发及工艺方案决策方法研究[D]. 高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4]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D]. 秦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拖拉机动力换挡传动系虚拟试验关键技术研究[D]. 闫祥海.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BIM的建筑运维期能耗大数据管理与分析[D]. 张云翼. 清华大学, 2020(01)
  • [7]时空对象关联关系生成、管理与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 张政.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8]面向REST接口模型的SSM框架多层代码自动生成方法[D]. 郭佳迪.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民航移动政务协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徐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10]UML2OPCUA模型转换研究及在分布式建筑能耗管理系统的应用[D]. 王英英.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基于统一建模语言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