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粕产业化探讨

菜籽粕产业化探讨

一、油菜饼粕产业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温权[1](2017)在《和政县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认真分析和政县油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效益情况,理清和政县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和政县油菜产业发展的方向,努力探索和政县油菜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和发展前景。

陈静[2](2014)在《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温光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非常适宜油菜生长,是我国最具油菜种植优势的区域之一。湖北省是我国最大的油菜主产省,一直以来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均占全国总量的1/6。近年来,湖北油菜籽加工业发展迅速,加工能力居全国前列,但现有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面临较大限制,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湖北菜籽油产品在国内的认同度较低,难以匹敌沿海及国外油脂加工企业。双低菜籽油的营养保健价值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被业界誉为“东方橄榄油”,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双低化率居全国第一位,但湖北优质菜籽油多被作为调和油的一种成分加以利用,未能被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充分认识,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市场价值。在湖北油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市场优势,探索出了产业化经营的多种组织形式,但仍存在着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易断裂等问题。“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作为国内油菜生产的“龙头”,探索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湖北油菜产业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潜力,期望能为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油菜产业区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希冀能为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案例。本文以湖北油菜的产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主线,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农业经济、产业经济、制度经济、博弈论、系统工程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层面对湖北油菜产业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剖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十个部分,各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言。本章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框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农业(油菜)产业的基本理论。这一章着重阐述文章研究的理论基础如分工协作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并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评判标准、局限性以及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概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第三章是湖北省油菜生产的历史变迁与基本事实。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湖北油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首先弄清湖北油菜生产的基本状况,本章着力阐述了当前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总量特征、地区分布、生产成本、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情况,重点分析了湖北省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状况。第四章是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的基本概况。首先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接着分析了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研究了小型加工厂的发展情况,最后研究了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情况。第五章是湖北省油菜产品市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湖北省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并对目标市场按照地理、人口、心理、行为特征进行了细分,最后分析了湖北油菜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第六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首先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接着从农户满意度的角度分析了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最后指出了当前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在分析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第八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油菜产业关系到政府、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民等多方利益主体,本章利用经济博弈模型,分析了油菜产业发展机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要在计划决策、服务机制、要素投入整合、利益分配、激励约束、组织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九章是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绩效评价。首先研讨了农业产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及构成,然后分析了衡量油菜产业水平的指标体系,最后评价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整体运行绩效。第十章是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一章主要阐述了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胥岚,李芝凡,汤天泽,蒙大庆,刘念,范其新[3](2013)在《四川省双低油菜籽深精加工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四川省是我国油菜生产大省,2010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1 400万亩,总产量近200万吨,油菜面积总产已进入全国前三位。在我国已全面进入双低油菜品种推广的时代,油脂加工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双低菜籽油优良的营养特性,对双低菜籽饼粕的精深加工,在宣传和认识上很不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将是人们的追求目标,一些普通油菜生

曾家玉,胡思明,喻盛莲[4](2013)在《金沙县实施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化的实践与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总结金沙县实施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化工程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产业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科学地提出了应对措施,为促进金沙县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化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胥岚,李芝凡[5](2012)在《四川省双低油菜精深加工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是我国油菜生产大省,2010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93.33万hm2,总产量近200万t,油菜面积总产已名列全国前三位。但在我国已全面进入双低油菜品种推广的时代,油脂加工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双低菜籽油优良的营养特性,对双低菜籽饼粕的精深加工的认识还很不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油菜生产出的菜籽油由于芥酸、硫甙含量偏高,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力宣传和推广双

周振亚[6](2012)在《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油产业不仅为我国居民消费提供植物油,也是我国的畜牧、水产饲料原料的主要供应者,植物油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定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具有重要作用。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油料和油脂进口量增长迅速,植物油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产业风险不断增加,研究制定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分析世界油料油脂生产、贸易和消费格局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我国油料种植、贸易、加工、消费及关联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对我国植物油产业利益相关者及其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功能进行了定位,确立了植物油产业的六大利益相关者。植物油产业不仅是植物油的生产者,更是饲料原料的供应者,饲料产业比植物油消费对植物油产业的影响更大。分析明确了国内油料种植户、植物油生产企业、植物油直接消费者、饲料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国外大豆生产者和贸易商是植物油产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大幅度提高菜籽油收购价格、扩大菜籽油进口和控制畜牧业发展规模等政策可以被植物油产业的利益相关者所接受。(2)大豆进口抑制了我国油料生产的发展。从生产格局来看,2000-2010年我国67%的大豆主产省、40%的油菜主产省和71%的花生主产省播种面积下降。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大豆加工厂密集的区域。(3)构建了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区域布局评价模型,并对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区域格局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植物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系数G=0.1506>0,表明我国植物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非常不合理。未来我国应该重点扶持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安徽、贵州、重庆、河南、甘肃、陕西、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等十五个省份的植物油加工企业。(4)构建了我国植物油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2011-2030年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现有的产业政策背景下2030年我国油菜籽、花生、大豆和棉籽的产量将分别达到1700万吨、2463万吨、1552万吨和1292万吨;2030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4600万吨;203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将会超过1亿吨;从2015年开始我国将变成大豆油净出口国。(5)提出了促进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在油料生产方面,大幅度提高油菜籽收购价格,加强油料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的科技投入,重视小品种油料的生产;在油料油脂贸易方面,放松对油菜籽进口的限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油料生产基地;在植物油加工方面,加大对中小型油料压榨的扶持,以国有粮油加工企业为核心打造菜籽油品牌;同时控制我国畜牧业发展速度,倡导居民健康用油、加大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执行力度。

陈国林[7](2010)在《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近红外模型创建及发育遗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菜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饼粕含有丰富的各类氨基酸。本研究通过创建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利用不同发育时期的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相应的发育遗传分析。从621份原始样品选出包括不同发育时期的226份油菜籽样品组成校正集、55份样品组成检验集,经过优化设置,确定了“标准正态变量转换(SNV)+去趋势变换法(D)/2,4,4,1/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最佳组合进行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定标方程的构建。结果表明,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等12种氨基酸校正方程的预测决定系数(RSQ)、交叉检验决定系数(1-VR)、外部检验决定系数(R2)、标准偏差与交叉检验标准误的比值(SD/SECV)和标准偏差与工作标准误差的比值(SD/SEP)分别达到0.877-0.976、0.861-0.971、0.840-0.953、2.678-5.901和2.490-5.532,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脯氨酸和蛋氨酸2种氨基酸校正方程的RSQ(0.812和0.800)、1-VR(0.782和0.784)、R2(0.814和0.706)、SD/SECV(2.142和2.154)和SD/SEP(2.311和1.851)较好,其预测精度比较高;丙氨酸和半胱氨酸的校正方程(RSQ=0.839和0.749;1-VR=0.821和0.728;SD/SECV=2.365和1.921;R2=0.623和0.573;SD/SEP=1.633和1.521)可以应用于育种材料的选择。缬氨酸校正方程的统计值(RSQ=0.620;1-VR=0.579;SD/SECV=1.537和SD/SEP=1.243)偏低,因其准确度偏低,尚未达到理想的预测程度。在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规律研究中,利用油菜601、双20-4、华双3号、高油605、中油821、鄂油长荚、中R-888、Tower和浙双72等9个油菜籽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按完全双列杂交法配置杂交组合,测定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发育时期亲本、F1和F2种子的饼粕品质性状。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及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花后不同发育时期油菜籽饼粕中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等品质性状受胚、细胞质、母体植株遗传主效应以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影响时的发育遗传规律、营养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分析了亲本育种值和杂种优势表现。研究结果表明,花后不同发育时期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品质性状的表现同时会受到二倍体胚核基因、细胞质基因和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等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非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赖氨酸含量在花后第15、22、29、36和43天,亮氨酸含量在花后第15、22和29天,异亮氨酸在花后第15、22、29天和36天,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花后第15、22和29天,甘氨酸含量在花后第15、22、29和43天的表现均是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说明这些饼粕品质性状在上述发育时期的表现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其他发育时期的表现则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在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效应上,花后不同时期的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是以母体植株遗传体系所表达的基因效应为主,其次为二倍体胚效应。甘氨酸含量花后第15、22、29和43天以母体效应为主,花后第36天则以胚效应为主。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花后不同发育时期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品质性状会同时受到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各遗传体系均有新表达的净遗传效应。对不同性状而言,基因表达量最大时期有所差异。如赖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花后第23-29天,亮氨酸含量花后第1-15天,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花后第16-22天等发育时期数量基因表达最为明显,但这些性状的表现在大多数发育时期主要是受到条件互作效应的影响。因此,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基因效应上,控制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等氨基酸含量表现的遗传效应是以加性效应为主,具有较高的狭义遗传率。对于这些性状,通过低世代单株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在遗传率分量中,赖氨酸含量花后第36天,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谷氨酸花后第36和43天是以普通遗传率为主,在其他发育时刻,互作遗传率大于普通遗传率。甘氨酸品质性状在花后不同时刻的遗传率均以互作遗传率为主。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7种氨基酸性状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普通杂种优势和互作杂种优势。在普通杂种优势中,赖氨酸性状的胚杂种优势和母体优势相近,谷氨酸性状是以胚杂种优势为主,亮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呈负向母体优势。异亮氨酸的互作杂种优势较为明显,且有稳定的正向优势。在互作杂种优势中,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的互作杂种优势变异大,表现不够稳定。不同发育时刻之间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油菜籽发育的延续,各发育时刻遗传效应间的相关性趋于明显,特别是花后发育时刻29与36、29与43和36与43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其中赖氨酸含量在花后36与43天之间,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在花后29与36、29与43和36与43天之间,存在正向的显着表现型相关(rp)和基因型相关(rG),而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在花后15与29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正向rp和rG。不同遗传体系的环境互作相关比主效应相关分量作用更为明显。在主效应相关分量中,胚和母体的显性主效应相关分量(rD、rDm)较为明显;而互作效应相关系数分量中,胚和母体显性互作相关系数分量(rDE、rDmE)呈显着的正值或负值,显性互作相关起着主要作用。成熟期的油菜籽必需氨基酸成对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多数氨基酸性状间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已达显着水平或极显着水平。其中赖氨酸与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苏氨酸间存在显着的正向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选择较高的赖氨酸含量的单株,可以同时提高饼粕中的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苏氨酸含量。蛋氨酸与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苏氨酸间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正值也已达显着水平,表明可以同时改良油菜籽饼粕中的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亮氨酸与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苏氨酸间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也表现为显着正值。缬氨酸与赖氨酸间表现型相关则为显着负值,故选择高的缬氨酸含量单株,饼粕中的赖氨酸含量会有所下降。甘蓝型油菜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结果表明,鄂油长荚能显着提高杂种后代油菜籽饼粕的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高油605对增加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有较好的作用;中油821对杂种后代油菜籽饼粕的苯丙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起增量作用;油菜601可用于改良杂种后代油菜籽的饼粕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华双3号有利于提高杂种后代油菜籽饼粕的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鄂油长荚在油菜籽饼粕的多数必需氨基酸品质改良中是一个较好的亲本材料。

郭贵生[8](2010)在《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菜籽壳(皮)中含有植酸、单宁、色素、芥子碱等有碍物质。传统的制油工艺采用带壳压榨,既降低油的质量、加重毛油色泽,造成精炼困难,也使菜籽饼粕的品质变差,影响进一步开发利用。所以油菜籽脱壳制油新工艺备受关注,其中,破壳(脱皮)、分选技术与设备的开发,成为新工艺的关键。本论文在研究了油菜籽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菜籽破壳的基本原理;设计试制了破壳机,并进行了破壳性能试验,分析了油菜籽含水率,转速等因素对破壳率、粉末率的影响;根据破壳油菜籽的物料组成及特性,分析了破壳油菜籽分选原理,设计试制了分选样机;采用二次正交旋转试验对影响分选机性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喂入量、前风道风速、后风道风速等因素与性能指标—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油菜籽的体积形状系数分别为0.493、0.468和0.513,接近0.5238球形的体积形状系数;三种油菜籽的粒径分布分别服从正态分布X~N(1.49,0.14832)、X~N(1.25,0.14832)和X~N(1.589,0.24172)。(2)单粒油菜籽在挤压过程的受力与变形关系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且第一次峰值具有脆性物料的特性;随着油菜籽粒径的增加,两个屈服点和破裂点的力值增加;随着油菜籽含水率的增加,屈服点的力值减小,第一屈服点的变形量减小,第二变屈服点的变形量增加;随着变形加载速度的增加,屈服点的力值增加。(3)随着油菜籽粒径增加,剪切力增加而剪切强度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剪切力和剪切强度均减小;随着剪切速度的增加,剪切力和剪切强度均增加。(4)两次撞击的油菜籽破壳方法,能够实现对油菜籽进行破壳加工,其脱壳率大于75%,粉末率小于5%。(5)给出了油菜籽颗粒在离心甩盘加速作用下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提出了油菜籽破裂所需功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所需功之和,得出了油菜籽破壳所需功的计算方程。(6)随着油菜籽含水率的增加,破壳率和粉末率均降低;随着破壳机喂入量的增加,破壳率和粉末率减少。(7)增加破壳机离心甩盘的转速,能增大破壳率,同时粉未率也增大,壳、仁分选的难度增加。(8)在破壳机离心甩盘下方安装复脱打板,能提高脱壳机的脱壳性能,但打板数量不应太多,应以两个为宜;复脱打板安装位置和高度最佳值分别为:15cm、5cm。(9)依据利用气流、振动和筛选相结合的原理设计了破壳油菜籽分选机,采用筛面前后段筛孔直径不等的方法,能够对破壳油菜籽进行有效分选。(10)给出了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的喂入量、前吸风道和后风道风速对分选性能指标影响的回归方程;影响壳中含仁率的主次因素为:前吸风道风速、后吸风道风速、喂入量;影响仁中含壳率的主次因素为:前风道风速、喂入量、后风道风速。(11)破壳油菜籽分选机操作参数的最佳组合为:喂入量:650~750kg/h、前风道风速:1.5m/s、后风道风速:5.14m/s。(12)喂入量、前风道风速、后风道风速对壳中含仁率和仁中含壳率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特别是后风道风速与前两者的交互作用明显。本论文的创新之处:(1)提出了两次撞击的油菜籽破壳原理;(2)提出利用气流,振动和筛选相结合的破壳油菜籽分选原理,且筛面采用前后段筛孔直径不同的方法能有效的对破壳油菜籽进行分选;(3)提出了油菜籽破裂所需的功计算方法;(4)建立了喂入量、前吸风道和后风道风速和壳中含仁率、仁中含壳率的回归模型。

张莉[9](2010)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油菜601、双20-4、华双3号、高油605、中油821、鄂油长荚、中R-888、Tower和浙双72)作亲本,按完全双列杂交配置组合。2007年和2008年分别测定5个发育时期(分别为花后第15d、22d、29d、36d和43d)亲本、F1和F2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以及粗灰分含量。采用包括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基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各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规律。主要分析结果如下:1.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花后第43天含量均达到最大。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36天时其值达到最高值。不同年份或不同世代的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非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的品质性状同时受到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并且不同发育时期控制油菜籽饼粕各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表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36d和43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和43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43d其表现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而其它发育时刻则主要受制于环境互作效应。在大多数发育时刻,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均表现为以母体主效应为主。环境条件可以明显影响油菜籽发育过程中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表达,其中多数时刻蛋白质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受母体互作效应的影响较大,而粗纤维含量则以胚互作效应为主。在不同的遗传效应上,各品质性状在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以加性效应为主,低世代选择育种可以取得明显效果。条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的多种遗传效应在各发育时期均有新的表达,以开花后第16~22d的表达量为最大。本研究还发现数量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新表达的净遗传效应有所不同,而且一些基因效应的表达存在着间断性表达的现象。油菜籽在多数发育时期具有明显的净环境互作效应,表明这些时期基因新表达的遗传效应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细胞质基因的表达在不同发育时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遗传率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粗灰分含量性状的总狭义遗传率较大,说明通过选择可以有效地改良这些饼粕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36d和43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和43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22d和43d以普通遗传率为主,其余发育时刻具有较高的互作遗传率;蛋白质含量和粗纤维具有较高的母体遗传率,而粗灰分含量在花后发育前期是以胚遗传率为主,后期以母体遗传率为主。故这些性状在花后43天的成熟期时选择较为稳定,根据母体植株性状的总体表现进行选择可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4.成熟期油菜籽饼粕各品质性状间不同遗传体系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与粗纤维含量间存在极显着负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粗灰分含量、粗纤维含量与粗灰分含量这两对性状虽呈正相关,但未达显着水平。同一品质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控制各品质性状表现的基因效应在各个发育时刻间的遗传相关性存在显着差异。胚显性相关和母体加性相关对于蛋白质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均有重要作用。而粗灰分含量不同发育时刻间则是以胚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为主。不同遗传体系的环境互作相关对于菜籽饼品质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整个发育阶段未检测到影响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间关系的胚加性相关和细胞质互作相关。5.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同时受到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三套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油菜饼粕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22d,粗纤维含量在花后第15d、22d和29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36d均表现为以胚优势为主,蛋白质含量在花后第15d和36d,粗灰分含量在花后第22d、29d和43d以细胞质优势为主,而粗纤维含量在多数发育时刻未发现细胞质优势,其余时刻各性状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母体优势。环境互作优势分析结果还表明,各性状在多数发育时期以母体互作优势为主。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均较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小。6.亲本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各性状在不同发育时刻的亲本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预测值差异较大,特别是各亲本的遗传效应在花后第15天和第22天时受环境的影响尤为明显。在不同亲本中,选用亲本中油821和鄂油长荚可提高后代蛋白质含量,油菜601的遗传效应可以明显降低杂种后代的粗纤维含量,亲本华双3号和中油821均可以用于提高粗灰分含量的品质育种。因此可以根据油菜品质育种的目标,分别选用合适的亲本用于改良菜籽饼粕的品质,可望取得更好的育种改良效果。

朱明,谢奇珍,吴谋成,师建芳,刘清,刘进[10](2008)在《油菜饼粕浓缩饲用蛋白的产业化实现及其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油菜饼粕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一种潜在的植物蛋白资源。由于油菜饼粕中含有硫甙、芥酸、植酸等有毒或抗营养物质,限制了其推广应用,而长期以来技术与工艺的原因又致使产业化的开发一直停滞不前。为了实现菜籽浓缩饲用蛋白的工业化生产,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水性溶剂脱毒的低成本方法,其成品中干基蛋白质含量≥60%,硫甙含量为5μmol/g,植酸与多酚的脱除率分别为52%和55%。在当前市场条件下,使用该方法生产线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5年。

二、油菜饼粕产业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饼粕产业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和政县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和政县农业基本概况
2 和政县油菜生产现状
    2.1 油菜生产发展迅速
    2.2 双低油菜制种和生产成效显着
    2.3 栽培技术比较精耕细作
    2.4 加工和销售情况
3 和政县油菜产业的发展优势
    3.1 气候适宜
    3.2 茬口好
    3.3 技术力量雄厚
    3.4 油菜是和政县的优势作物
    3.5 潜力较大
4 主要存在的问题
    4.1 双低油菜品种的种植尚未完全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
    4.2 资金投入不足, 影响油菜产业的发展
    4.3 资源利用不足
5 油菜产业发展之路

(2)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研究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农业(油菜)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2.1 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2.1.1 分工协作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交易费用理论
    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概况
        2.2.1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界定
        2.2.2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与发展
        2.2.3 农业产业化的评判标准
        2.2.4 农业产业化的局限性
        2.2.5 我国油菜产业概况
第3章 湖北省油菜生产现状分析
    3.1 湖北油菜生产的演变历程
        3.1.1 长期稳定增长,短期动态调整
        3.1.2 耕地面积减少,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
        3.1.3 油菜总产与单产呈强线性关系
    3.2 湖北油菜生产概况
        3.2.1 总量特征
        3.2.2 地区分布
        3.2.3 湖北油菜生产的主要特征
    3.3 湖北油菜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变量与数据
        3.3.2 理论与方法
        3.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4 湖北油菜生产成本状况分析
        3.4.1 生产成本构成
        3.4.2 生产成本变动及其结构变化
    3.5 湖北油菜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
        3.5.1 研究方法
        3.5.2 变量与数据
        3.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3.5.4 湖北油菜生产单要素贡献率分析
    3.6 湖北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需求分析
        3.6.1 油菜种植户样本特征
        3.6.2 油菜新品种的技术选择
        3.6.3 油菜新技术推广方式的选择
        3.6.4 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4章 湖北省油菜加工利用分析
    4.1 湖北油菜的加工现状
        4.1.1 油脂加工企业概况
        4.1.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湖北油菜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状况
        4.2.1 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4.2.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状况
        4.3.1 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发展现状
        4.3.2 当前湖北油菜小型加工厂存在的原因
    4.4 湖北油菜加工利用的技术需求分析
        4.4.1 油菜产业标准化和食用油安全技术
        4.4.2 油菜精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
        4.4.3 产业信息化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
        4.4.4 油菜加工节本增效技术
第5章 湖北省油菜销售市场研究
    5.1 湖北油菜的市场销售状况
        5.1.1 油菜籽市场销售状况
        5.1.2 加工产品市场销售状况
    5.2 目标市场细分
        5.2.1 地理细分
        5.2.2 人口细分
        5.2.3 心理细分
        5.2.4 行为细分
    5.3 市场结构分析
        5.3.1 市场集中度
        5.3.2 产品差异化
    5.4 市场行为分析
        5.4.1 投资策略
        5.4.2 研发策略
        5.4.3 产品经营策略
    5.5 市场绩效
        5.5.1 市场供需规模与供需缺口
        5.5.2 行业利润与企业盈利水平
        5.5.3 市场绩效的影响因素
第6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研究
    6.1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1.1 国家经济技术服务机构
        6.1.2 龙头企业兴办的服务机构
        6.1.3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的服务机构
        6.1.4 个人兴办的服务机构
        6.1.5 合作、入股模式构建的服务机构
    6.2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
        6.2.1 社会化服务需求程度分析
        6.2.2 社会化服务满意度分析
    6.3 湖北油菜产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7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发展模式
    7.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形式
        7.1.1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7.1.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横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7.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7.3 湖北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8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利益分配机制分析
    8.1 油菜产业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
        8.1.1 企业与农户的博弈
        8.1.2 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博弈
        8.1.3 政府与农户的博弈
        8.1.4 政府与龙头企业的博弈
        8.1.5 龙头企业之间的博弈
    8.2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8.2.1 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较为松散
        8.2.2 产业链主体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8.2.3 油菜产业支持体系不够完善
    8.3 油菜产业发展机制创新
        8.3.1 计划决策与服务机制创新
        8.3.2 要素投入整合机制创新
        8.3.3 利益分配与约束机制创新
        8.3.4 制度和组织机制创新
第9章 湖北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整体评价
    9.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9.2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9.2.1 规模体系
        9.2.2 产业一体化体系
        9.2.3 产业链体系
        9.2.4 效益体系
        9.2.5 社会化服务体系
        9.2.6 其他相关体系
    9.3 衡量油菜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9.3.1 油菜产业规模体系
        9.3.2 油菜产业一体化体系
        9.3.3 油菜产业链体系
        9.3.4 效益体系
        9.3.5 社会化服务体系
        9.3.6 其他相关体系
        9.3.7 油菜产业化水平变化值的度量
    9.4 湖北油菜产业化水平的绩效分析
        9.4.1 效率绩效分析
        9.4.2 交易成本绩效分析
        9.4.3 区域经济发展绩效分析
        9.4.4 信息化绩效分析
        9.4.5 城市化绩效分析
        9.4.6 乡镇企业活力绩效分析
第10章 加快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0.1 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10.1.1 发展原则
        10.1.2 总体思路
    10.2 加快湖北油菜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0.2.1 科学布局,推进板块基地建设
        10.2.2 落实惠农政策,推动冬闲耕地开发
        10.2.3 开展高产高效创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10.2.4 以品牌为导向,支持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
        10.2.5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3)四川省双低油菜籽深精加工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低油菜籽营养组成及综合利用现状
    1. 双低菜籽油的营养特性及综合利用
    2. 双低油菜水化油脚和脱臭馏出物的营养组成及综合利用
    3. 双低油菜饼粕的营养组成及综合利用
二、四川油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1. 油菜种植技术不到位, 科技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2. 双低、双高油菜混种, 优质油菜集中成片种植差, 优质优价难以体现
    3. 国家及省对油菜产业发展支持相对不足
    4. 定单农业的回收率较低
    5. 油菜籽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商品转化率低
    6. 食用油加工企业在改进工艺, 改造设备, 打造品牌上进展缓慢
    7. 龙头企业在收购季节融资困难, 严重影响企业油菜收购
    8. 油脂加工企业产品单一, 多数只有菜籽油和菜籽粕两个产品
三、四川省油菜籽加工与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优化种植业结构, 逐步扩大我省油菜种植面积
    2. 优化加工业结构, 对油脂加工企业加大建设力度
    3. 加速油脂加工一体化项目的建设, 构建五大工程体系和产品体系
    4. 加大科技投入, 开展油料产品的高层次精深加工和产业化研究
    5. 把工业专用高芥酸产品和优质低芥酸菜籽油作为四川省油菜产业化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

(4)金沙县实施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化的实践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金沙县实施双低油菜产业化取得的成效
    1.1 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发展迅速, 成为全县优势主导产业之一
    1.2 优质良种的不断推陈出新, 为双低优质油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3 栽培技术的不断更新, 油菜产量与质量得到同步提高
    1.4 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 双低优质油菜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1.5 行政推动, 市场运作, 充分发挥油菜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领军作用
    1.6 低芥酸油品和饼粕综合加工能力增强, 油菜产业链得到延伸
2 金沙县实施双低优质油菜产业的基本经验
    2.1 优质杂交良种是发展双低油菜产业的先决条件
    2.2 多学科、多专业密切配合是发展双低油菜产业的重要基础
    2.3 实施高产示范带动是发展双低优质油菜产业的重要举措
    2.4 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市场拉动个体加工是发展优质油菜的有力保障
3 制约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生产成本高、产投比低
    3.2 茵核病、根肿病的发生危害
    3.3 品种多、品质差异较大
    3.4 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3.5 油脂产品加工设施陈旧, 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撑
4 实现双低油菜产业跨跃发展的途径
    4.1 指导思想
    4.2 发展战略
    4.3 产业发展主要措施
        4.3.1 组织保障。
        4.3.2 政策扶持。
        4.3.3 资金投入。
        4.3.4 开展科技、生产、加工技术综合研发。
5 展望

(5)四川省双低油菜精深加工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双低油菜籽营养组成及综合利用现状
2 四川油菜产业化发展现状
3 四川省油菜籽加工与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植物油产业的研究
        1.2.2 植物油加工业的研究
        1.2.3 植物油贸易的研究
        1.2.4 植物油产业安全的研究
        1.2.5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植物油产业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植物油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植物油、油料作物和油源作物
        2.1.2 植物油产业的界定
    2.2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结构特征
        2.2.1 油源类型多样
        2.2.2 副产品对产业的影响大
        2.2.3 关联产业多
        2.2.4 油源作物兼用型强
        2.2.5 对外依赖性强
    2.3 基础理论
        2.3.1 战略管理理论
        2.3.2 系统动力学理论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世界油料油脂生产、消费和贸易分析
    3.1 世界油料种植和植物油加工概况
        3.1.1 世界油料生产分析
        3.1.2 世界植物油生产现状分析
        3.1.3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主产国分析
    3.2 世界油料消费现状
        3.2.1 世界油料油料消费现状
        3.2.2 世界植物油消费概况
    3.3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贸易现状
        3.3.1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贸易概况
        3.3.2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主要贸易国
    3.4 世界油料和植物油供需形势分析
第四章 我国油源作物种植及发展潜力分析
    4.1 我国油源作物种植业发展现状
        4.1.1 我国大宗油料作物生产现状
        4.1.2 我国非油料作物的油源作物生产现状
        4.1.3 我国小宗油料作物生产现状
    4.2 我国主要油源作物的种植效益分析
        4.2.1 我国油菜种植效益变化分析
        4.2.2 我国花生种植效益分析
        4.2.3 我国大豆种植效益分析
        4.2.4 我国棉花种植效益分析
    4.3 我国油源作物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1 我国大豆生产的区域布局分析
        4.3.2 我国油菜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3 我国花生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4 我国棉花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3.5 我国向日葵种植的区域布局分析
    4.4 我国各类油源作物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4.1 我国大豆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4.2 我国油菜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4.3 我国花生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4.4 其他油源作物种植的制约因素分析
    4.5 我国各类油源作物发展潜力分析
第五章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发展分析
    5.1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概况
    5.2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问题分析
        5.2.1 油料和油脂对外依存度高
        5.2.2 少量大型企业和数量众多的小企业并存
        5.2.3 油料加工能力过剩,加工企业集中度高
        5.2.4 外资对中国植物油产业垄断严重
        5.2.5 油料加工行业国进民退,中小企业生存困难
        5.2.6 除大豆油之外的其他植物油生产国内企业仍占优势
        5.2.7 菜籽油生产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5.3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区域布局分析
        5.3.1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区域布局评价
        5.3.2 我国植物油加工企业区域布局的优化方向
第六章 我国植物油消费与油料油脂贸易前景分析
    6.1 我国植物油消费分析
        6.1.1 我国植物油的消费结构分析
        6.1.2 我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的国际比较和合理性分析
        6.1.3 我国居民直接购买的食用植物油会减少,但高端油品会增加
        6.1.4 不同品种植物油消费的市场特征
        6.1.5 我国植物油零售市场价格变动分析
        6.1.6 我国植物油消费的区域特征
    6.2 我国油料和植物油贸易分析
    6.3 我国油料和油脂贸易前景分析
第七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关联行业分析
    7.1 饲料加工及畜牧业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影响分析
        7.1.1 畜牧业发展概况
        7.1.2 畜牧与饲料加工业对油料饼粕的需求分析
        7.1.3 畜牧与饲料加工业与植物油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7.2 食品加工及餐饮业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影响分析
        7.2.1 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发展概况
        7.2.2 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对植物油产业的影响
    7.3 粮食种植业与中国植物油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7.3.1 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种植概况
        7.3.2 粮食作物与油料作物争地现状分析
        7.3.3 粮食作物种植对植物油产业发展的影响
    7.4 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影响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系统模拟和预测
    8.1 我国植物油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8.1.1 模型结构
        8.1.2 模型结构分析及模型建立
    8.2 模型参数的设置
        8.2.1 国产油料生产加工系统参数设置
        8.2.2 油料油脂贸易系统参数设置
        8.2.3 油脂消费系统参数设置
        8.2.4 饼粕消费系统参数设置
    8.3 模型的检验
    8.4 预测结果
第九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9.1 我国植物油产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构成
        9.1.1 植物油生产企业
        9.1.2 国内油料种植户
        9.1.3 植物油直接消费者
        9.1.4 饲料加工企业
        9.1.5 餐饮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
        9.1.6 国外大豆生产者和贸易商
    9.2 我国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9.2.1 大幅度提高油菜籽收购价格
        9.2.2 扩大菜籽油进口
        9.2.3 控制畜牧业的发展规模
第十章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战略形势分析和政策设计
    10.1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战略形势分析
    10.2 我国植物油产业的政策设计
        10.2.1 促进我国油料生产的政策设计
        10.2.2 我国油料和油脂贸易政策设计
        10.2.3 我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宏观调控政策设计
        10.2.4 其他政策
第十一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1.1 饲料加工业是拉动我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11.1.2 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拉动了我国植物油消费的快速增长
        11.1.3 比较效益低和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油料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1.1.4 大豆加工业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油菜籽种植构成了冲击
        11.1.5 提高油菜籽产量是保证我国植物油产业安全的主要抓手
        11.1.6 我国植物油产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11.1.7 未来我国将变成植物油出口国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近红外模型创建及发育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油菜籽品质育种目标
    2.2 "双低"菜籽饼粕的开发
    2.3 谷物种子氨基酸性状的遗传
        2.3.1 谷物种子氨基酸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2.3.2 氨基酸性状的种子、细胞质和母体主效应及互作效应
    2.4 油菜籽氨基酸、蛋白质的遗传
    2.5 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发育遗传模型
    2.6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1
        2.6.1 近红外光谱的产生与特点
        2.6.2 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原理
        2.6.3 NIRS分析的特点
        2.6.4 建立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的工作流程
        2.6.5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2.6.5.1 光谱预处理方法
        2.6.5.2 近红外光谱的定量校正方法研究
        2.6.6 优化近红外光谱分析数学模型的措施与方法
    2.7 NIRS分析模型的评价
    2.8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油料作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2.8.1 NIRS在油菜籽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2.8.1.1 NIRS在油菜籽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2.8.1.2 NIRS在小样品及单粒油菜籽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2.8.2 NIRS分析在其它油料作物中的应用
3 材料与方法
    3.1 定标方程材料与方法
        3.1.1 光谱收集
        3.1.2 校正集的界定与样本选择
        3.1.3 饼粕氨基酸含量的化学法测定
        3.1.4 校正(Calibration)与检验(Validation)
        3.1.5 光谱数据预处理及统计方法
    3.2 遗传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发育遗传的研究材料与田间试验设计
        3.2.2 性状测定
        3.2.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定标方程构建
        4.1.1 校正集和化学分析
        4.1.2 校正集完整油菜籽的近红外光谱
        4.1.3 数学处理方法对模型校正及预测效果的影响
        4.1.4 氨基酸相对含量校正模型及预测效果
        4.1.5 氨基酸校正模型预测效果的验
    4.2 亲本及杂交后代氨基酸含量的平均表现
        4.2.1 油菜籽饼粕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平均表现
        4.2.2 油菜籽饼粕2种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平均表现
    4.3 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发育遗传分析
        4.3.1 油菜籽饼粕5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发育遗传分析
        4.3.1.1 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遗传分析
        4.3.1.2 油菜籽饼粕亮氨酸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遗传分析
        4.3.1.3 油菜籽饼粕异亮氨酸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遗传分析
        4.3.1.5 油菜籽饼粕苏氨酸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遗传分析
        4.3.1.7 油菜籽饼粕苏氨酸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遗传分析
        4.3.2 油菜籽饼粕2种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发育遗传分析
        4.3.2.1 油菜籽饼粕谷氨酸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遗传分析
        4.3.2.4 油菜籽饼粕甘氨酸含量的非条件和条件遗传分析
    4.4 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遗传率分析
        4.4.1 油菜籽饼粕5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遗传率分析
        4.4.1.1 赖氨酸含量遗传率
        4.4.1.2 亮氨酸含量遗传率
        4.4.1.3 异亮氨酸含量遗传率
        4.4.1.4 苯丙氨酸含量遗传率
        4.4.1.5 苏氨酸含量遗传率
        4.4.2 油菜籽饼粕2种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遗传率分析
        4.4.2.1 谷氨酸含量遗传率
        4.4.2.2 甘氨酸含量遗传率
    4.5 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1 油菜5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1.1 赖氨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1.2 亮氨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1.3 异亮氨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1.4 苯丙氨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1.5 苏氨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2 半必需氨基酸品质性状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2.1 谷氨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5.2.2 甘氨酸含量的亲本遗传效应预测
    4.6 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1 油菜籽饼粕5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1.1 赖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1.2 亮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1.3 异亮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1.4 苯丙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1.5 苏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2 油菜籽饼粕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2.1 谷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6.2.2 甘氨酸含量的杂种优势.
    4.7 氨基酸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
        4.7.1 5种必需氨基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1.1 赖氨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1.2 亮氨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1.3 异亮氨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1.4 苯丙氨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1.5 苏氨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2 2 种半必需氨基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2.1 谷氨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2.2 甘氨酸不同发育时刻之间的遗传相关
        4.7.3 必需氨基酸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7.3.1 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
        4.7.3.2 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
        4.7.3.3 显性相关分析
        4.7.3.4 间接选择与遗传改良
5 讨论
    5.1 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品质性状近红外建模与应用
    5.2 不同发育时期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油菜籽氨基酸品质性状的影响
    5.3 遗传相关与油菜籽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
    5.4 不同发育时期亲本遗传效应预测与品质性状的改良
    5.5 油菜籽品质性状发育遗传模型及统计方法
    5.6 油菜籽氨基酸营养品质发育遗传研究的意义
6 参考文献
7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油菜籽生产
    1.2 油菜籽脱壳的意义
        1.2.1 提高菜油的品质
        1.2.2 提高油菜饼粕蛋白的利用率
        1.2.3 扩大菜籽种壳的综合利用
    1.3 国内外油菜籽脱壳技术的研究动态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2.1 油菜籽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
        1.4.2.2 油菜籽破壳方法研究与破壳机试制
        1.4.2.3 油菜籽破壳机性能试验研究
        1.4.2.4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的设计与运动参数分析
        1.4.2.5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性能试验研究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目标和预期结果
第二章 油菜籽的物料特性研究
    2.1 油菜籽的生物学特性
        2.1.1 油菜籽的类型、形态和结构
        2.1.2 油菜籽的生化组成
    2.2 油菜籽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2.1 油菜籽的形状和尺寸
        2.2.1.1 油菜籽的形状
        2.2.1.2 油菜籽的粒径
        2.2.1.3 油菜籽颗粒粒径分布函数
        2.2.2 油菜籽的挤压力-变形特性
        2.2.2.1 油菜籽的挤压力-变形曲线
        2.2.2.2 油菜籽的粒径对挤压力-变形屈服点和破裂点的影响
        2.2.2.3 油菜籽粒径对屈服点Y1 和Y2 处变形量的影响
        2.2.2.4 含水率对油菜籽屈服点的影响
        2.2.2.5 压缩速度对挤压力—变形曲线屈服点Y1 和Y3 的影响
        2.2.3 油菜籽剪切变形特性研究
        2.2.3.1 试验装置及方法
        2.2.3.2 油菜籽剪切曲线
        2.2.3.3 粒径对剪切力和剪切强度的影响
        2.2.3.4 含水率对剪切力和剪切强度的影响
        2.2.3.5 剪切速度对剪切力和剪切强度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菜籽破壳机结构设计与破壳机理分析
    3.1 油菜籽破壳方法
        3.1.1 湿法破壳
        3.1.1.1 水浸压碎法
        3.1.1.2 电击法
        3.1.1.3 真空法
        3.1.2 干法破壳
        3.1.2.1 剪切式破壳
        3.1.2.2 搓碾破壳
        3.1.2.3 挤压破壳
        3.1.2.4 撞击破壳
        3.1.2.5 能量法破壳
        3.1.2.6 复合法破壳
        3.1.2.7 搓撕法破壳
        3.1.2.8 压力膨胀法破壳
        3.1.2.9 超声波法破壳
    3.2 影响油菜籽破壳的因素
        3.2.1 油菜籽壳的性质
        3.2.2 油菜籽壳的状态
        3.2.3 油菜籽壳的粒度
        3.2.4 破壳能力
    3.3 破壳方法比较
    3.4 油菜籽破壳装置设计
        3.4.1 方案的确定
        3.4.2 工作原理及主要零部件
    3.5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3.5.1 喂入量调节装置
        3.5.2 甩盘结构设计
    3.6 油菜籽的运动及力学分析
        3.6.1 喂料机构设计
        3.6.2 油菜籽在甩盘流道的运动分析
        3.6.3 油菜籽与齿板撞击运动分析
        3.6.4 油菜籽颗粒与复脱打板的撞击
    3.7 油菜籽破壳机理分析
        3.7.1 油菜籽的破坏、破碎和粉碎
        3.7.2 裂纹及其扩展条件
        3.7.3 被粉碎物料的基本物性
        3.7.3.1 物料强度
        3.7.3.2 强度随加荷速度而变化
        3.7.3.3 易碎性
        3.7.4 粉碎的三种假说
        3.7.4.1 雷廷智假说
        3.7.4.2 基尔壳切夫假说
        3.7.4.3 邦德假说
        3.7.5 油菜籽破壳所需功的计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菜籽破壳机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油菜籽含水率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2 喂入量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3 甩盘转速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4 复脱打板数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5 复脱打板位置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6 复脱打板高度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2.7 齿圈的齿距对破壳率和粉末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结构设计与运动参数分析
    5.1 破壳油菜籽的物料特性
        5.1.1 破壳油菜籽的组分
        5.1.2 破壳油菜籽各组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5.1.3 破壳油菜籽混和物的物理特性
    5.2 常见分选方法比较
        5.2.1 几何特性分选
        5.2.2 空气动力学特性分选
        5.2.3 重力特性分选
        5.2.4 表面特性分选
        5.2.5 电特性特性分选
    5.3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基本原理的确定
        5.3.1 总体方案的确定
        5.3.2 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5.4 振动筛的结构及运动分析
        5.4.1 振动筛的结构分析
        5.4.2 筛面上物料的运动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破壳油菜籽分选机的性能试验研究
    6.1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6.1.1 试验材料及设备
        6.1.2 实验方法
        6.1.3 试验设计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1 回归模型的检验与建立
        6.2.2 主效应分析
        6.2.3 单因素效应分析
        6.2.4 双因素效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油菜籽破壳分选机中试及结果分析
    7.1 中试公司概况
    7.2 设备中试过程及结果
    7.3 脱壳油菜籽饼粕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希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同环境条件下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品质及油菜品质育种
        2.1.1 品质的概念及品质性状的分类
        2.1.2 油菜品质育种的现状及意义
        2.1.3 目前油菜品质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油菜的分类
    2.3 油菜品质形成的物质及生态基础
        2.3.1 油菜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
        2.3.2 油菜品质形成的生态基础
    2.4 甘蓝型油菜籽饼粕的品质评价
        2.4.1 油菜籽饼粕的品质性状
        2.4.2 菜籽饼粕的品质评价
    2.5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2.5.1 油菜籽品质性状的遗传
        2.5.1.1 蛋白质含量的遗传
        2.5.1.2 粗纤维及粗灰分含量的遗传
        2.5.2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2.5.3 甘蓝型油菜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2.6 作物数量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及田间试验设计
    3.2 油菜籽饼粕的制备
    3.3 品质性状测定
        3.3.1 蛋白质含量
        3.3.2 粗纤维含量
        3.3.3 粗灰分含量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遗传方差
        3.4.2 遗传率
        3.4.3 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
        3.4.4 杂种优势
        3.4.5 亲本遗传效应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环境条件下各世代油菜籽粒发育过程中饼粕各品质性状平均值
        4.1.1 饼粕蛋白质含量
        4.1.2 饼粕粗纤维含量
        4.1.3 饼粕粗灰分含量
    4.2 不同发育时期品质性状遗传效应的方差分析
        4.2.1.蛋白质含量
        4.2.1.1 非条件方差分量的估算与分析
        4.2.1.2 条件方差分量的估算与分析
        4.2.2 粗纤维含量
        4.2.2.1 非条件方差分量的估算与分析
        4.2.2.2 条件方差分量的估算与分析
        4.2.3 粗灰分含量
        4.2.3.1 非条件方差分量的估算与分析
        4.2.3.2 条件方差分量的估算与分析
    4.3 不同发育时刻品质性状遗传率的估算与分析
        4.3.1 蛋白质含量
        4.3.2 粗纤维含量
        4.3.3 粗灰分含量
    4.4 相关性分析
        4.4.1 成熟期饼粕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4.4.2 饼粕品质性状不同发育时刻间的相关性分析
        4.4.2.1 蛋白质含量
        4.4.2.2 粗纤维含量
        4.4.2.3 粗灰分含量
    4.5 不同发育时刻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4.5.1 蛋白质含量
        4.5.2 粗纤维含量
        4.5.3 粗灰分含量
    4.6 不同发育时刻各品质性状的亲本遗传效应值的预测
        4.6.1 蛋白质含量
        4.6.2 粗纤维含量
        4.6.3 粗灰分含量
5 讨论
    5.1 "源库"理论与甘蓝型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
    5.2 甘蓝型油菜籽品质性状发育数量遗传模型和分析方法
    5.3 甘蓝型油菜籽品质性状发育数量遗传研究的意义
        5.3.1 遗传效应和遗传率分析
        5.3.2 相关性
        5.3.3 杂种优势及其应用在油菜育种中的重要性
        5.3.4 亲本效应
6 参考文献
7 作者简历

(10)油菜饼粕浓缩饲用蛋白的产业化实现及其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项目技术工艺路线及实施
    1.1 技术工艺路线
    1.2 菜籽粕产业化生产流程
2 结果与讨论
3 经济性分析
    3.1 生产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2 经济性分析
        3.2.1 成本情况
        3.2.2 销售情况
4 结论

四、油菜饼粕产业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和政县油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温权.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02)
  • [2]湖北省油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陈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3]四川省双低油菜籽深精加工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胥岚,李芝凡,汤天泽,蒙大庆,刘念,范其新. 四川农业科技, 2013(11)
  • [4]金沙县实施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化的实践与探讨[J]. 曾家玉,胡思明,喻盛莲.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06)
  • [5]四川省双低油菜精深加工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胥岚,李芝凡.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2(06)
  • [6]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振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近红外模型创建及发育遗传研究[D]. 陈国林. 浙江大学, 2010(07)
  • [8]油菜籽破壳分选技术与设备的研究[D]. 郭贵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9]不同环境条件下油菜籽饼粕品质性状的发育遗传研究[D]. 张莉. 浙江大学, 2010(08)
  • [10]油菜饼粕浓缩饲用蛋白的产业化实现及其经济效益分析[J]. 朱明,谢奇珍,吴谋成,师建芳,刘清,刘进. 农业工程学报, 2008(02)

标签:;  ;  ;  ;  ;  

菜籽粕产业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