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剧变”

第三只眼看“剧变”

一、第三只眼看“戏改”(论文文献综述)

俞思含[1](2019)在《春来兰苑发几枝 ——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剧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剧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博的文化价值。21世纪以来,剧坛涌现近170出新编昆剧剧目。本篇论文将通过文本研究,以新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新编昆剧为切入点,梳理其整体发展情况。全文由序论、正文四个章节、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序论部分对“新编昆剧”这一概念进行厘定,对新编昆剧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述,并梳理了关于新编昆剧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节论述了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阶段划分。根据不同时期剧目普遍的创作特点和发展情况,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承前启后,经典叠出(2000年—2006年)”、“凝眸传统,稳步发展(2007年—2011年)”和“多元语境,异彩纷呈(2012年—2018年)”。第二章节论述了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题材归类。从整理改编剧目、新编古装戏、现代戏及小剧场实验剧目四个方面详细陈述了不同题材的风格特色。第三章节论述了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典型人物形象。选取了帝王形象、文士形象和女性形象这三类进行重点分析。第四章节论述了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艺术风貌。从文本构建和舞台呈现两个方面探讨了新编昆剧创作的文学性和舞台性。结语部分根据对前四章的论述,得出结论:21世纪以来的新编昆剧,较之上世纪,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其在题材的多样化开拓、典型人物的塑造、艺术风貌的整体呈现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在文辞格律、情节结构、题旨理念、舞台形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创作的成绩、不足与前景,希望在前人及同辈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新编昆剧剧目的研究有所贡献。

丁盛[2](2017)在《当代昆剧创作的基本问题、观念与形态》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以来的当代昆剧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但创作、演出格局却是百年来所未有。2001年联合国教文组织认定昆剧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举国上下出现了一股昆剧热潮,传统剧目新创作、新编古代戏、现代戏与实验作品异彩纷呈,折子戏、单本戏、多本戏、全本戏层出不穷。不仅古典四大名剧悉数以全本戏或多本戏的方式搬上昆剧舞台,就连"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也在昆剧舞台上重现光彩。透过这些创作现象,我们会发现,当代昆剧创作的主轴是比较清晰的:一端是回

路晴[3](2017)在《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十七年间的戏剧发展历史被称为“十七年”戏剧,是中国戏剧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它代表着中国戏剧由“传统戏剧”到“现代戏剧”的一个阶段性转折。同时,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对解放战争以来戏剧的传承,也是后续戏剧发展的起点,因此,对这一时间段的戏剧演出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对于整体戏剧史的了解和未来戏剧的改革发展的探索借鉴。对山东省“十七年”间的传统戏剧改革和演出情况的研究的目的也在于此。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及《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等史志资料的研究,对山东1949年至1966年间的地方戏的戏改政策、戏改机构、戏改活动实施情况、剧团分布、演职人员培养、剧目改编创作、演出情况等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正文五章、结语。绪论部分根据此前山东地方戏的研究情况,分析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正文第一章分析戏改政策,对山东地方戏的戏改机构和戏改活动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以求客观展现山东戏改活动的实施情况。第二章主要以列表形式展现山东地方戏的剧团成立和分布情况,并对剧团在各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戏改前后演职人员的社会地位、培养方式和待遇问题进行论述。第四章以重点剧目为例,分析改编的传统剧目和创作的现代剧目(包括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小戏)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剧本结构和主题表达等,并将两类剧目与未经改编的传统剧目进行比较,分析剧目思想倾向的变化。第五章介绍山东的主要演出场所,并对山东地方戏现实主义演出风格从演员表演、舞台艺术和剧目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结语部分,通过对山东戏改活动的研究,总结山东戏改的得失与价值,探讨其对现代传统戏剧改革发展的借鉴意义。

阙艳华[4](2017)在《中国共产党的戏曲实践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主要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戏曲政策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党指导文化建设、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主要抓手。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中国戏曲实践与戏曲政策的思想基础。第二部分梳理了党的戏曲实践及政策的历史轨迹。第三部分总结了党的戏曲实践及政策的经验及启示,探索党指导戏曲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还对完善党的戏曲政策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部分(第一章)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党的戏曲政策提供直接理论来源: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戏剧观、戏剧艺术的阶级倾向性、戏剧艺术的实践性以及戏剧要坚持党性原则、为群众服务等思想。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涵养源泉,在批判继承历代戏曲政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制定了党的戏曲政策。在当代戏曲事业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扮演着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本文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具体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实践及政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戏曲指导的特点可总结为实践先于理论、客观需要决定戏曲作品。从建党初期对戏曲活动的初步指导,苏区时期党的戏曲政策的孕育,抗战时期党的戏曲政策的继续发展,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对戏曲发展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对戏曲发展一直比较重视,采取了辩证发展的指导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政党,成为执掌全国政权的政党,为戏曲政策的制定创造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时期的戏曲政策又可分为两个具体的时期:新中国“十七年”时期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新中国“十七年”,党的戏曲方针政策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总方针的指导下,大致经历了从“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政策到“两条腿走路”、“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演变历程,在实践中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戏曲政策评价需要紧密联系样板戏来分析。虽然当时样板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戏曲却遭到了整体性摧残:剧团被撤销、剧本被焚烧、艺人被迫害,大量传统剧目不得上演,导致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在“文革”十年出现文化断层,许多表演传统在这场十年浩劫中不复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戏曲政策的指导始于第四次文代会前后的拨乱反正。拨乱反正时期是新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赋予“二为方向”新的含义,拨乱反正结束后,文艺从属政治的口号被舍弃,并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为新时期戏曲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如,恢复了“双百方针”,实行民主艺术,建立健全了民主制度。随着文艺界拨乱反正的完成,戏曲进入恢复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党的戏曲政策提出了要尊重艺术规律的要求。这一时期的戏曲政策主要体现在振兴戏曲、剧目创作、体制改革等方面。然而,随着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出现,戏曲面临着巨大危机,如何使戏曲重返市场是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四大以来,党对戏曲工作的指导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在戏曲院团体制改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振兴戏曲被日益提上日程,如何释放戏曲艺术自身的魅力,如何创造适合戏曲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如何使戏曲的创作演出走向繁荣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戏曲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戏曲实践及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围绕着振兴戏曲,同时要求戏曲工作者增强文化自信。本文第三部分(第五章)重点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指导戏曲发展的主要经验和主要启示。主要经验包括:加强和改进党对戏曲的指导工作,要尊重戏曲自身的艺术规律,戏曲政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制定戏曲政策时要防止“左”右两种倾向。主要启示包括:在指导戏曲发展时要正确处理好戏曲与政治的关系,戏曲与经济的关系,戏曲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等。本文主要从党和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三个角度提出了构建新时期党的戏曲政策体系的几点建议:首先,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振兴戏曲计划,从而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加强党对文化政策制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主导作用,推动形成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工程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的地方特色重点发展。其次,在社会层面,要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营造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环境,社会要广泛支持戏曲的振兴。振兴戏曲,弘扬中华文化是一项社会事业,应该广泛借助社会力量,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协作。吸引关心中华文化发展的各界人士,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建立健全戏曲演出市场、消费市场、品牌打造等在内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在信息时代下,要充分利用宣传平台扩大影响,并采取贴合时代的方式吸引群众。最后,在个体层面,要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和其他个体的积极性。重点是名家传带“育”人才、搭建舞台“推”人才;要把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作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关键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收入水平相一致的高雅艺术消费观;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支持和参与戏曲发展,构建起党和国家关心、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戏曲艺术发展格局。总之,戏曲政策作为党指导戏曲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对它的研究应从政治的、应用的和艺术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党的戏曲政策,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政治性与学术性、党性与科学性并重的课题。党的戏曲政策是先进文化方向的集中体现,需要把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新时期的政策选择和根本出发点。

岳红[5](2014)在《建国初期“戏改”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建国初期,由于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需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因而党非常重视清除旧思想影响,构建新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于是,一场以意识形态整合为核心的破旧立新的伟大变革开始了。机缘际会,“戏改”被纳入这个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的文化改革大潮中。然而,建国初期戏曲界情况复杂,戏曲人思想跟不上革命步伐、戏曲内容低俗等种种不良现象严重,与新中国蒸蒸日上的革命进步潮流极不和谐。为了扭转戏曲界的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戏改”包括改人、改制、改戏。在“改人”方面,党用学习的方法对戏曲艺人进行了启蒙教育,比如办学习班,组织社会艺人参加庆典活动,引导他们投身社会实践来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广大艺人受到了教育,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在“改制”方面,党主要针对旧戏班的经营体制、旧的分配制度和艺人的培养制度等进行了合理改革。各项制度的改革,使党和政府将一般散沙状态的戏曲界整合为新中国的一支新文化力量,从此构建起了一个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部门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生力军。在“改戏”方面,为了使新戏符合新社会意识形态的诉求,党领导戏剧界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审定和修改,编创了新的历史剧,创作现代戏。“三改”不仅达成了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而且也为戏曲自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种路径选择,意识形态建设因“戏改”支撑而顺利推进,“戏改”则藉意识形态建设而成功展开。在对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得以整合。在对戏曲这一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和继承当中,意识形态整合也得以推进。同时,“戏改”也初步构建了借助文化路径来传播意识形态的模式。但是,由于“戏改”处于特殊时期,在复杂的环境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二者和谐互动的关系到后期己渐显疲态。

张莉[6](2009)在《红色神话演绎之路 ——17年(1949-1966)戏曲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40至60年代中期,即新中国建国后的“十七年”间(1949-1966),戏曲这一古老艺术样式受到空前重视,政府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展开全国范围内的“戏曲改革”运动,使得戏曲从供娱乐消遣的“把戏”一跃成为新政权推行意识形态的主要承载物。这一运动以其时间之久和力度之大,成为当时引人瞩目的文学事件之一。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改”运动在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戏创作三个题材同时展开。在不同的时段内,主流意识形态重点关注的题材各有不同:1949-1956年,传统旧剧“改编”最受瞩目;1958-1962年,新编历史剧成为重心所在;1963-1966年,现代戏跃为时代新宠。事实上,旧剧、历史剧、现代戏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新政权根据自身意识形态灌输的需求而进行的权衡与选择的过程。作为“戏改”成果的集中展示,1952年和1964年两次全国规模的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可谓盛况空前。然而,轰动的背后,两次大会上参演剧目由传统旧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向京剧革命现代戏一枝独秀的显着变化,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戏改”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经过对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戏创作的尝试与规约,最终选定并确立演绎红色政权合法性、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佳戏曲样式。鉴于此,本文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为切入点,以横纵结合的方式,研究“十七年”间新政权在戏曲领域建立自己合法性的探寻过程。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旧剧“改编”、历史剧“新编”和现代戏“创作”所依据的规则以及具体剧本进行剖析,阐明主流意识形态在三种不同戏曲题材内进行渗透与传播的不同手段与特色,同时,在对三种表述途径的优劣对比中,说明主流意识形态选择戏曲现代戏作为演绎无产阶级国家神话最佳戏曲样式的原因所在。

孟梅[7](2005)在《白蛇传说戏剧嬗变过程的文化研究》文中认为白蛇传说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四大神话传奇之一。从最初吸人精血、取人心肝的“蛇妖”,到被誉为“中国爱神”的“女仙”,白娘子的形象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妖怪”时期(《李黄》、《西湖三塔记》)——富有“人性美”时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戏曲《雷峰塔》)——勇敢多情的女性(田汉《白蛇传》)。随着当代大众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多元性造成人们对经典的质询与重构。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把白娘子塑造成温柔多情善良妩媚的女仙形象;而香港导演徐克从白蛇传说的母题中生发出电影《青蛇》,对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另外,地方剧种也纷纷推出各自的白蛇戏曲,如川剧电视连续剧《白蛇传》、锡剧《青蛇》等,以现代人不同的视角诠释这一古老传说。白蛇传说在嬗变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时代的作品中,白娘子、许宣(仙)、小青、法海的关系处理,代表着各种文化此消彼长的相互冲突。本文从纵深角度,对白蛇传说嬗变的各个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迂回延伸的脉络,以及大众文化语境下对白蛇传说这一古老母题的崭新阐释。

安葵[8](2004)在《戏曲变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中研究说明“五四”时期一些文化人否定戏曲的言论是片面的 ;然而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对中国戏曲变革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4 0年代的“解放区戏剧”和 5 0年代以后的戏曲改革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但在总体上继承发扬了“五四”精神并批判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 ,没有走“西方化”的道路 ,因而使戏曲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现在仍重复“五四”时期否定戏曲的论点 ,或者否定“五四”精神 ,认为戏曲不需要变革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简兮[9](2004)在《“一流舞美、二流表导、三流剧作”的局面何时了?》文中研究表明独立的批评,面对--三大剧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三大导演:林兆华、陈薪伊、田沁鑫三大剧目:两版《赵氏孤儿》和新版《商鞅》三种奖项:文华奖、曹禺剧本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三种概念:主流、非主流、主旋律

谢雍君[10](2003)在《衔来新枝翻旧曲——读傅谨《新中国戏剧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第三只眼看“戏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只眼看“戏改”(论文提纲范文)

(1)春来兰苑发几枝 ——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剧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论
    第一节 新编昆剧的概念厘定
    第二节 新编昆剧的历史背景
        一、“十七年”时期的新编昆剧(1949年—1966年)
        二、新时期的新编昆剧(1976年—2000年)
    第三节 新编昆剧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思路
        一、新编昆剧的研究现状
        二、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阶段划分
    第一节 承前启后,经典叠出(2000年—2006年)
    第二节 凝眸传统,稳步发展(2007年—2011年)
    第三节 多元语境,异彩纷呈(2012年—2018年)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题材归类
    第一节 整理改编剧目
        一、多本戏与全本戏的形式复归
        二、单本戏与折子戏的内容开掘
    第二节 新编古装戏
        一、历史题材的宏微叙事
        二、文人传奇题材的浪漫遐思
        三、民间故事题材的纯挚朴实
        四、神话宗教题材的东方气息
        五、名着改编题材的中西融汇
    第三节 现代戏
        一、现代历史题材的革命精神
        二、现代生活题材的观照当下
    第四节 小剧场实验剧目
        一、中西方剧目的改编融合
        二、“新概念昆曲”的前卫探索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典型人物形象
    第一节 帝王形象
        一、盛国君主的复杂心术
        二、末路帝王的悲凉萧瑟
    第二节 文士形象
        一、江湖文人的进退之惑
        二、庙堂臣子的仕隐之忧
    第三节 女性形象
        一、才女学者的刚毅寂寥
        二、名媛姝丽的温柔多情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文本构建
        一、文辞格律的严松之别
        二、情节结构的中西之争
        三、题旨理念的深俗之探
    第二节 舞台呈现
        一、演剧空间的古今之变
        二、综合艺术的交汇叠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当代昆剧创作的基本问题、观念与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昆剧创作的基本问题
    1. 古今问题:昆剧传统与现代化
    2. 中西问题:“戏曲化”与“话剧化”
    3. 主导问题:国家主导与民间倡导
二、当代昆剧创作的观念与形态
    1. 主流观念:传统与现代结合
    2. 非主流观念:整旧如旧与实验探索
    3. 艺术形态: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3)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论文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2.研究动态
    3.选题意义
    4.研究方法
    5.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的戏剧改革
    1.1 戏改政策的制定
    1.2 戏改机构的设立
第二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剧团
    2.1 剧团的成立与分布
    2.2 剧团的改革
第三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职人员
    3.1 演职人员的培养
    3.2 演职人员的待遇
    3.3 创作人才的网罗
第四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剧目
    4.1 传统剧目的改编
    4.2 现代剧目的创作
        4.2.1 新编历史剧
        4.2.2 新创现代小戏
    4.3 不同思想倾向
        4.3.1 摒弃低俗素材,适应大众审美
        4.3.2 剔除封建残余,展现人民情感
第五章 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出场所与风格
    5.1 主要演出场所
    5.2 现实主义演出风格
结语
    一、山东地方戏戏改的得与失
    二、对现代戏曲改革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中国共产党的戏曲实践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戏曲实践与政策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戏剧的主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戏剧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戏剧思想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政策
        一、古典戏曲思想中的人民性
        二、宋元明清时期戏曲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宋元明清时期戏曲政策对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的重要启示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戏曲实践与政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的戏曲思想
        一、陈独秀的戏曲思想
        二、瞿秋白的戏曲思想
        三、鲁迅的戏曲思想
    第二节 建党初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党指导戏曲发展的初步实践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指导戏曲的初步实践
        二、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的发展
        三、长征时期党领导下的戏曲实践
    第三节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戏曲实践与政策
        一、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戏曲实践与政策
        二、《讲话》是抗战时期党指导戏曲实践的核心文本
        三、国统区党的戏曲实践与政策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戏曲实践与政策
        一、中共戏曲政策指导下的解放区戏曲
        二、中共戏曲政策指导下的国统区戏曲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戏曲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戏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二、戏曲实践的社会属性
        三、戏曲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戏曲实践与政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的结构体系
        一、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的结构
    第二节 毛泽东的戏曲思想
        一、毛泽东戏曲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毛泽东戏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新中国头十七年的戏曲实践与探索(1949-1966)
        一、新中国头七年的戏曲实践与政策(1949-1956)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的戏曲政策与实践(1956-1966)
        三、新中国“十七年”党的戏曲政策的总体特征及启示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指导戏曲发展的失误(1966—1976)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戏曲政策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戏曲活动及评价
    第五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戏曲政策的概括及评价
        一、戏曲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四、党对戏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五、加强党对戏曲艺术的组织领导
第四章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时期戏曲实践与政策(1976-2017)
    第一节 第四次文代会前后戏曲领域的拨乱反正
        一、戏曲领域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
        二、拨乱反正时期的戏曲实践活动
        三、新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 戏曲方针政策指导下戏曲的恢复阶段(1980-1992)
        一、邓小平的文艺思想与戏曲观点
        二、恢复发展阶段党指导戏曲发展的实践及政策
        三、党的戏曲方针政策指导下的戏曲实践
    第三节 戏曲方针政策指导下戏曲的探索发展阶段(1992-2012)
        一、探索发展阶段党指导戏曲发展的思想
        二、探索发展阶段党指导戏曲发展的基本政策
        三、探索发展阶段党指导戏曲发展的实践
    第四节 戏曲方针政策指导下戏曲的繁荣发展阶段(2012-)
        一、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繁荣发展阶段党指导戏曲发展基本政策
        三、繁荣发展阶段党指导戏曲发展的实践
    第五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戏曲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根本方向
        二、“两个尊重”是基本原则
        三、社会效益是最高准则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指导戏曲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指导戏曲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加强和改进党对戏曲工作的领导
        二、党制定戏曲政策应遵循戏曲自身的艺术规律
        三、戏曲政策要为人民群众服务
        四、制定戏曲政策要防止“左”与右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指导戏曲发展的主要启示
        一、要正确处理戏曲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二、要正确处理戏曲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三、要正确处理戏曲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
        四、要正确处理戏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第三节 对发展新时期党的戏曲政策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党和国家的层面——加强对戏曲政策的宏观指导
        二、社会层面——营造有利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环境
        三、个体层面——发挥自身及全社会的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建国初期“戏改”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机缘际会:“戏改”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合流
    (一) 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建设概况
    (二) “戏改”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合流的历史必然
    (三) 亟待改造的戏曲界旧面貌
    (四) 党领导下 “戏改”运动的展开
二、 和谐互动:“戏改”与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共进
    (一) 加强艺人思想教育
        1.兴办学习班,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2.组织艺人参加社会庆典,提高其社会地位
        3.引导艺人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二) 改革戏剧旧体制
        1.旧戏班体制的民主改革
        2.旧分配制度的改革
        3.艺人培养制度的改革
    (三) 戏剧剧目的改旧创新
        1.改造旧剧
        2.编写新的剧目
三、 得与失:意识形态整合视角中的“戏改”
    (一) “戏改”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
        1.在满足艺人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实现意识形态的整合
        2.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中推进意识形态整合
        3.以文化路径传播意识形态模式初步形成
    (二) “戏改”的历史偏差
致谢
参考文献

(6)红色神话演绎之路 ——17年(1949-1966)戏曲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戏曲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契合
    1.2 “十七年”戏改进程
    1.3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及现状
2 戏改保障:权力护航下的戏曲之舞
    2.1 建构历史认知的“戏改”旨归
    2.2 戏改组织建构:作为实现政治领导的保障
3 旧剧改编:意识形态的时代阐释
    3.1 艺人思想改造: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
    3.2 戏班体制转变:由私到公
    3.3 剧目改编的意识形态化:从“民间性”到“人民性”
    3.4 “纠偏”:旧剧改革的限数
4 新编历史剧:在历史中突显意识形态
    4.1 回响时代强音的史剧范式
    4.2 新史观下的历史新质
    4.3 “古为今用”:虚构与真实的合谋
    4.4 审美启示:“人民”力量增强下的苦难“失重”
5 戏曲现代戏:建构国家神话
    5.1 “现代戏”:“国家神话”载体地位的确立
    5.2 革命历史记忆与“继续革命”:“神话”的建构
    5.3 “合谋”与消解:现代戏中的“民间”演义
    5.4 京剧与“革命”:封建主义堡垒的“坍塌”
6 结语激情燃烧的岁月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白蛇传说戏剧嬗变过程的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白蛇传说概述
    研究范围
第一章 白蛇传说的起源
第二章 闻说雷塔覆蛇怪——白蛇传说的成型与发展
    第一节 黄本《雷峰塔》与话本之比较
    第二节 方本《雷锋塔》与黄本之比较
    第三节 人物背后的文化象征
第三章 雷峰塔的倒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蛇传说
    第一节 《白蛇传》的产生
    第二节 《白蛇传》的文本分析
第四章 千年等一回——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白蛇传说
    第一节 怀旧与狂欢——《新白娘子传奇》
    第三节 彷徨与失重——《青蛇》
结论
参考文献

(8)戏曲变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五四”精神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戏剧进程的影响
三、解放区戏剧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及经验教训
四、50年代以后的戏曲改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9)“一流舞美、二流表导、三流剧作”的局面何时了?(论文提纲范文)

裂隙:批评的契机
    一曰,定位偏差:在大众艺术兴盛的当口,玩了一把精英游戏。
    二曰,策略偏差:离开自己熟悉的主流位置,玩了一把“非主流”。
同构:主流和非主流
疯狂:包装的时代
红灯:回眸神坛

四、第三只眼看“戏改”(论文参考文献)

  • [1]春来兰苑发几枝 ——21世纪以来新编昆剧剧目研究[D]. 俞思含. 中国戏曲学院, 2019(02)
  • [2]当代昆剧创作的基本问题、观念与形态[J]. 丁盛. 曲学, 2017(00)
  • [3]建国以来至“文革”前山东地方戏演出研究[D]. 路晴. 济南大学, 2017(03)
  • [4]中国共产党的戏曲实践及政策研究[D]. 阙艳华. 中央财经大学, 2017(09)
  • [5]建国初期“戏改”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D]. 岳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6]红色神话演绎之路 ——17年(1949-1966)戏曲改革研究[D]. 张莉. 浙江大学, 2009(08)
  • [7]白蛇传说戏剧嬗变过程的文化研究[D]. 孟梅. 中国传媒大学, 2005(07)
  • [8]戏曲变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 安葵. 艺术百家, 2004(03)
  • [9]“一流舞美、二流表导、三流剧作”的局面何时了?[J]. 简兮. 戏剧文学, 2004(04)
  • [10]衔来新枝翻旧曲——读傅谨《新中国戏剧史》[J]. 谢雍君. 中国京剧, 2003(09)

标签:;  ;  ;  ;  ;  

第三只眼看“剧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