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外敷治疗偏头痛

内服外敷治疗偏头痛

一、内服外敷治疗偏头风(论文文献综述)

黄顺梁[1](2021)在《血府逐瘀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州市第二医院骨科,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起开始服用血府逐瘀汤2周,随访2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VAS评分、JOA评分与腰背肌耐力,治疗后进行中医疗效评定,观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次试验中一共纳入60例患者,两组患者各脱落1例,最终完成了58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将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性别、突出节段、方位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间的术前VAS评分、JOA评分、腰背肌耐力等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组内对比,患者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VAS评分对比,在术后所有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对比,患者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在术后2周及之后的时间点,试验组JO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2个月的腰背肌耐力两组组间对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行中医疗效评定,所有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总治愈率91.4%:其中试验组治愈27(93.2%)例,好转2(6.8%)例;对照组治愈26(89.6%)例,好转3(10.4%)例,两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结合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可以缓解疼痛,加快腰椎功能恢复,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扶绍敏[2](2021)在《基于古代文献对哮病的常见中医外治法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搜集研究,整理出历代使用的防治哮病的常见中医外治法,为临床推广应用及现代研究提供基础。方法:由课题组导师及专家共同商议制定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通过《中华医典》,收集出古代文献对哮病的相关记载,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整理文献,并进行筛选和分类,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录入Excel表格,从而建立起相关数据库,运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 26.0进行分析。结果:1、针灸疗法总共总结出152个穴位,总应用频次为2101次,应用高频穴位包括天突、膻中、肺俞、足三里、气海、俞府、太渊、昆仑、廉泉、中脘、商阳、华盖、三间,总频率达37.79%;归经以任脉、胃经、肾经、肺经、膀胱经、大肠经较多;而督脉和胆经虽然频率偏低,但其涉及的穴位数量较多;分布部位以胸腹部为主,总频次达680次,包含41个穴位;特定穴总结,频次从高到低排列为募穴、八会穴、原穴、背俞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络穴,频次为798,占穴位总频次的37.98%;针刺工具有金针、火针、三棱针,频次分别为4、4、3次;艾灸的形式包括艾柱、隔物灸、麦粒灸,隔物灸又根据不同的疗效分为隔姜灸、隔盐灸、药物灸等;灸法有灸哮穴、崔氏四花穴、郁中、聚泉穴、胁堂、旁廷、尾骨尖、马脾风奇穴、手小指端、无名指头等特异性选穴,灸法又有时机以及壮数的不同。2、膏药、敷贴法膏药药物以威灵仙、蓖麻子、生姜、乳香、川乌、南星、没药、肉桂、乌药、草乌、白芥子、全蝎、皂角刺、赤芍、白芨、连翘、大黄使用较多。对单用药物敷贴进行频数统计,结果为生姜>南星>>细辛、皂角刺>白矾,涉及穴位有肺俞、膻中、膏肓、定喘、列缺、涌泉、风门、天突,归经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任脉、足少阴肾经、经外奇穴;有由多种药物研制成的直接外贴的膏药,如金丝万应膏、神异膏、万病无忧膏、万应紧金膏、三建膏、温肺膏、清肺膏;使用部位记载最多的是背心,其位置相当于肺俞穴处。3、推拿手法有推法、掐法、擦法、运法、分法、揉法、点按法及复合手法,用穴有肺俞、精灵穴、四横纹、肾俞、分阴阳、推三关、精宁穴、运八卦、飞经走气、脾俞、膏肓、板门、凤凰单展翅、脊中穴、肺经、脾经、赤凤摇头、肝记穴、建里穴、曲池、揉脐、水底捞明月、推下六腑、心经、运水入土、按弦搓摩。推拿经络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用穴有肺俞、脾俞、肾俞、膏肓穴;其次为手少阳三焦经,用穴为精灵穴;再者为任脉、督脉,任脉用穴为脐中、建里穴,督脉为脊中穴;手阳明大肠经较少,用穴为曲池穴。结论:1.古代文献中防治哮病针刺常用穴位有天突穴、膻中穴、肺俞穴、足三里穴等,归经以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为主。灸法的形式分为艾柱、麦粒灸、隔姜灸、隔盐灸、药物灸等;灸法有灸哮穴等特定穴;灸法的时间分布、艾灸的壮数均可根据患者表现各异选择合适的方法。2.膏药药物以威灵仙、蓖麻子、生姜等使用较多。单用药物敷贴主要药物为生姜、南星、细辛、皂角刺、白矾,穴位使用肺俞、膻中、膏肓、定喘较多,归经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任脉、足少阴肾经、经外奇穴。3.古代文献中防治哮病的推拿手法有推法、掐法、擦法、运法、分法、揉法、点按法及复合手法,用穴有肺俞、精灵穴、四横纹等,经络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任脉、督脉、手阳明大肠经。

金东炫(KIM DONGHYUN)[3](2021)在《柴胡舒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郁气滞是女性黄褐斑患者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本课题研究采取柴胡疏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MASI积分、中医症状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以期探讨柴胡疏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项目研究观察对象均选择为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采取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两组患者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评分(MASI),中医症状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1)在治疗6周和12周时,两组患者M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6周和治疗12周时,治疗组患者MAS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6周和12周时,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6周和治疗12周时,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6周和12周时,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治疗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善相当,在治疗12周时,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12周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基本治愈7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90%,对照组患者基本治愈4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6例,临床总有效率80%,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柴胡疏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12周结束时,柴胡疏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能够明显改善患者MASI积分、中医症状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在治疗12周结束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0%,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梁木子[4](2021)在《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文中指出本课题就古医籍中和现代共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其养生理论相关条文进行辨析收集、归纳整理,探讨茶叶的历史源流、茶叶养生的历史概况、茶叶的品种和分类、性味和功效、体质配伍、现代化学成分分析及合理饮茶等,以明确茶叶体质养生的内涵、理论基础、原则等,个性化指导茶叶养生。研究目的:归纳整理历代古籍文献中关于茶性、茶效的记载,探究茶叶体质养生的理论依据,从而指导茶叶体质养生的方法与应用。研究意义:1.可以进一步弄清茶叶的性、味、归经等问题。2.研究茶叶养生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健康用茶。3.研究茶叶体质养生理论有助于指导辨体用茶。4.研究茶叶养生是为了探究茶叶的有效成分对健康的影响。5.研究茶叶养生有助于茶产品的研发,有助于茶市场的发展。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古籍中包含性味功效涉茶文字。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以“茶与体质”、“茶”、“茶养生”、“茶与慢病”为主题或关键词,分别检索知网、维普、万方三大知识库中茶叶性味、药效、药理等相关内容,并结合历代医书、本草、茶书文献中含“茶”、“茗”、“荼”、“木荼”等内容进行整合分析茶叶对人体的影响。其中主治病证分类主要参照《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疾病分类方法,体质辨识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探讨茶叶的体质养生理论。建立excel表格,按成书年代、书名章节、茶名、茶性、茶味、归经、功效、宜忌,逐条整理、记录相关文献资料。后期分析其相关主治疾病、与适用体质。研究结果:按上述步骤查找,查找到相关文献约2k余篇。古籍中与茶相关记载共104处,其中红茶有21处,黄茶有8处,黑茶有10处,白茶有4处,青茶有9处,绿茶有52处。涉及茶或含茶药方约有87个,无论是组方还是单味用茶,凡涉及茶与疾病治疗相关的文献都算在其中。其中红茶有方17个,黄茶有7个,黑茶有7个,白茶有4个,青茶有8个,绿茶有42个,详见附表。茶叶的使用价值涉及到四个变化阶段:祭品、菜食、药用、饮用。茶叶的使用,始于周朝,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现代多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红茶味甘,有治眼疾(眼圈生泡)、消脂去腻、和胃消滞、下气利导、解暑疗烦、悦志、醒睡、清热解毒的功效,归经为肝、胃、胆。黄茶性略凉,有辟秽,行气化湿,固卫的功效,归肺胃两经。黑茶性多温,有消食解腻、化痰宽肠、清胃生津、辟瘴透邪、涩肠止痢、醒酒、温中化滞等多种功效,归肺胃经,络肠。白茶性凉,可以清热透疹,入肺经。青茶性平,可以清利头目,芳香避秽,入肝肺两经。绿茶性寒凉,有解表、清利头目、生津止渴解暑、杀菌消毒、去腻消滞醒酒、除烦、醒神醒睡的功效,入肝、肺、胃、肾,络肠、膀胱。平和质饮用各类茶皆可但不能饮用过多以免引起阴阳失衡,或者是饮用平性茶青茶。气虚体质选茶时要选择偏温阳性的茶,如红茶类。阳虚体质选择温热性茶,熟普洱茶或安化黑茶、西路边茶、六堡茶等黑茶。对于因实导致的瘀血体质,应当选择高品质的绿茶;而对于因虚导致的瘀血体质,可以选择平性茶比如轻发酵的青茶,黄茶,而不选择黑茶、红茶类。如果血虚严重的话,则不建议饮茶,防止因饮茶造成的贫血,从而加重病情。湿热体质选性质寒凉的绿茶、略凉的黄茶、凉润的白茶,或者是选择轻发酵青茶,慎喝红茶、黑茶、重发酵青茶。阴虚体质选择寒凉性茶,每类茶叶都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就是绿茶、白茶类,也可以选用黄茶、轻发酵青茶类,但是要慎重选择重发酵青茶类、红茶类、黑茶类。如果体质痰湿,则可以选择绿茶、白茶、黄茶。要注意不能饮用凉茶。气郁体质建议饮用温热性茶,如红茶。特秉体质不过量饮茶。研究结论:1.茶叶有不同的类别,茶叶有性味。2.茶叶性味有别,茶效有异。3.体质不同,选茶不同。4.合理饮茶,要三因制宜;健康饮茶,要适时适量适温;特殊情况,不宜饮茶

刘一霖[5](2021)在《刘一明《眼科启蒙》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刘一明《眼科启蒙》全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杂论篇的诊法理论、证治条文、方剂药物及药物制法服法部分,系统总结刘一明诊治用药的思想特点,以期对中医眼科的临床应用有所指导。方法:通过甘肃中医药大学馆藏图书和知网文献库查阅相关文献,依此整理对比《眼科启蒙》中刘一明的学术继承渊源,证治条文、方剂药物及制法等和《审视瑶函》等古籍的不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刘一明《眼科启蒙》的学术理论特色。结果:刘一明《眼科启蒙》的学术源流上可追述至《内经》时期,对各个朝代的眼科专着都有吸收。《眼科启蒙》在成书年代在清代,晚于《审视瑶函》,证治论述也多有相似。其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援引经典,明确眼睛集结一身经络,赖气血精气滋养;(2)重视玄府学说重用通散解瘀治法;(3)运用五轮、八廓诊法辨眼症病变部位关系,重局部辨证轻脉诊;(4)重视脏腑辨证,主要以全身症状辨证等;(5)药物剂型丰富,用不同服用方法加强药力,兼用针灸外治法;(6)养护慎忌的食物与方法;(7)用药配伍规律及眼科常用药对。结论:(1)刘一明以经典为基,立论以阐发从五轮、八廓、五脏、六腑治疗相关目疾的理、法、方、药;(2)辨证精确,注重标本缓急,对目病的诊断、症状及发展转归详述;(3)用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外治法明晰,药物剂型丰富;(4)饮食起居、养生调护注重固护正气,与时令、体质相契合。

徐晓梅[6](2020)在《从《老老恒言》看莲之于养生》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关于养生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养生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莲,既是中药材,又是饮食佳品,其特有的药性及功效使病者服之可疗疾,常人服之可益寿,是中医养生理念的完美体现。

李小兰[7](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心怡[8](2020)在《息痛贴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息痛贴剂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从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医院(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息痛贴剂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的VAS积分、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并做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结果:在VAS积分、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后7天、14天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14天后治疗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天后VAS积分疗效评定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临床症状疗效评定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中,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较好,均未见显着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患者,外用息痛贴剂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可有效改善VAS积分、头痛程度、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发作次数、临床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且未见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说明息痛贴剂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具有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李明珊[9](2020)在《眼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眼针疗法与体针疗法对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两者之间的疗效差异,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提供更好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选取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患者60例,符合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就诊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按就诊先后顺序,用spss24.0软件系统取得随机编码,随机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以眼针治疗,主穴取上焦区,配穴随证增加。对照组予以体针治疗,主穴取百会、头维、风池,配穴随证增加。每日针刺一次,确保24h左右针刺一次,每次针刺后留针20min,然后取针,连续针刺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头痛发作的次数、头痛持续的时间、伴随症状以及头痛总积分变化。然后将得出的数据录入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比较,从而探讨眼针疗法与体针疗法对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辨证分型方面组间基线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均有改善。3.治疗后,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降低VAS评分、减少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减少伴随症状等方面比对照组更优。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积分均有降低。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降低总积分方面比对照组更优。5.临床疗效相比,两组均有显着疗效。两组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表明试验组在有效率方面也更优于对照组。结论:1.眼针疗法与体针疗法对无先兆偏头痛均有疗效。2.眼针疗法能明显改善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且效果更优于体针疗法。3.眼针疗法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也更优于对照组。4.眼针疗法可以作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广泛运用于临床。

董臻[10](2019)在《腊茶的古代中医药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养生保健热潮当盛的今天,茶作为一种广为大众所接受的饮品扮演了日常保健的重要角色。中国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是大多数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腊茶,亦称为“蜡茶”“蜡面茶”,是一种唐朝出现的制作繁杂、品质精良的宫廷贡茶。在贡茶制度的大环境下,腊茶出现伊始只供皇亲国戚和其他社会上层人士享用。唐代的中医药文献中未见与腊茶相关的记载,到了宋代它开始作为一种中药出现在方书中。在自宋代以来的浩瀚的含茶方剂资料中,腊茶作为其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扮演了养生疗疾的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通过搜集整理两宋时期到1911年以前这段时间的中医古籍中与腊茶有关的方剂资料,探究腊茶的功效主治,以期重新挖掘它的利用价值,使其能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是现存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朝、清朝的中医古籍资料。以“腊茶”“蜡面茶”“北苑贡茶”“团茶”“建茶”等为关键字,搜集与腊茶相关的方剂资料。通过对古代中医药文献中含腊茶方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腊茶中医药方面的应用,发掘腊茶功效主治,探索其养生疗疾意义。资料搜集方法:明确腊茶的称谓,确定关键词。经考证后,以“腊茶”“蜡茶”“蜡面茶”“建茶”“北苑茶”为关键词,检索《中华医典(电子版)》中收录的1911年以前的所有中医古籍作为初步搜集材料,后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主要图书馆或其官方网站收录的相应古籍善本资料和影印本资料进行完善。经汇总整理后,收集到含腊茶中医古籍77部,方剂428首。其中两宋时期古籍17部,方剂182首;金元时期古籍6部,方剂18首;明朝古籍25部,方剂179首;清朝古籍29部,方剂49首。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整理所收集资料中所有与腊茶相关的方剂。将所收集到的含腊茶方剂按古籍出版顺序排序后进行去重整理。以较先出版的古籍资料为底本,检索后世古籍资料中与其相同的方剂将其去重删除。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方剂名称相同、药物组成相同的方剂视为重复,将后世所刊方剂删除。②药物组成以及药物剂量相同、方名不同的视为相同方剂,将后世所刊方剂删除。如《证治准绳·杂病》中记载的无名方剂“酸枣仁一两,腊茶二两……煎温无时服”与《圣济总录》中的“酸枣仁汤方”的药物组成及剂量完全相同,则将《证治准绳·杂病》中的方剂去重删除。③药物组成不同、方剂名称相同的方剂视为不同方剂,进行保留。如:《圣济总录》中的两首“芎劳散”。一首组成为:芎劳、石膏、细辛、荆芥穗、甘草、草乌、腊茶,另一首组成为:芎劳、莎草根、石膏、龙脑、荆芥、腊茶。两首方剂名称相同但组成不同,都保留。经去重整理后,收集到的含腊茶中医古籍34部,方剂220首。其中两宋时期古籍17部,方剂152首;金元时期古籍3部,方剂7首;明朝古籍10部,方剂52首;清朝古籍6部,方剂9首。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对中国知网、读秀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有记录以来与腊茶、蜡面茶、贡茶、北苑茶、建茶相关的论文以及着作进行收集整理,查看与腊茶相关的各领域的研究现状,整理本论文的研究基础,并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思路。第二部分,正文。1.对腊茶做简要描述。包括腊茶的界定、腊茶出现的年代、腊茶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腊茶的制作方法,考察腊茶在社会、文化等非医疗方面的应用发展。2.介绍腊茶在中医药古籍中的记载情况,分析其功效主治。主要以朝代为线轴,分为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朝、清朝四部分。(1)整理不同时期含腊茶方记载的情况。去重后收集到的古籍有两宋时期的《博济方》《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决》《幼幼新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洪氏集验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杨氏家藏方》《是斋百一选方》《普济本事方》《妇人大全良方》《宋本备急灸法》《类证活人书》《鸡峰普济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金元时期的《世医得效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卫生宝鉴》,明朝的《普济方》《卫生易简方》《伤寒六书》《奇效良方》《婴童百问》《丹溪心法治要》《医学入门》《医学纲目》《明目至宝》《幼科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清朝的《外科大成》《张氏医通》《冯氏锦囊秘录》《疡医大全》《杂病广要》《理瀹骈文》。(2)分析腊茶入方的形式。腊茶入方共有腊茶单药为方、含腊茶复方以及腊茶送服方三种形式。腊茶单用为方共4首,治疗泄痢、疮疡等疾病;含腊茶复方有59首,治疗目疾,头痛、疮疡、泄痢等疾病;腊茶送服方最多,共153首,治疗范围广泛,内外妇儿均有涉及,如瘴虐、疮疡、泄痢、惊风、中风、小儿天吊等。(3)含腊茶方复方及腊茶单用方的剂型特点。含腊茶复方和腊茶单用方的应用剂型有散剂、汤剂、丸剂、膏剂、丹剂、铤剂、饼剂等,十分多样。其中散剂最多,共28首,约占含腊茶复方和腊茶单用方总量(63首)占总量的44.4%;汤剂次之,14首,约占含腊茶复方和腊茶单用方总量(63首)占总量的22.29%。(4)梳理含腊茶方的治疗疾病的种类。腊茶的疗疾种类十分广泛,有噎膈、目疾、头目昏眩、头痛、中风、小儿惊风、伤寒夹惊、鼻塞、泄痢、疮疡、痰涎、癞病、咽肿咽痛、痔、瘫痪、身体疼痛、蛊虫、厥逆、瘴气、胆热多睡、喘嗽、呕逆、吐血、鼻衄、症瘕积聚、小便不通、鼻渊、瘿瘤、瘰疬痰核、大便下血、疳积、神仙服饵、疟疾、淋证、汤火伤、伤寒恶候、耳聋等30余种。(5)腊茶与其他中药配伍规律。在含腊茶方中,腊茶的主要配伍有腊茶配伍荆芥(荆芥穗)、腊茶配伍生姜、腊茶配伍薄荷、腊茶配伍葱(葱白)、腊茶配伍乳香等。(6)分析腊茶的具体功效。经分析,腊茶的功效主要有醒睡醒神、下气、解毒疗疮、消食、制约其他药物的毒性、清头目、利小便等。第三部分,讨论。1.讨论腊茶应用在中医药应用中的具体原因,分析其在唐朝时是否有药用的可能性。2.讨论腊茶在中医药应用方面由多变少尤其是在金元时期的中医药文献中呈直落式减少的原因。包括历史发展的社会文化原因以及中医药方面的原因。第四部分,结语。对文章进行总概括。分析腊茶重新生产并且运用的可能性,探究它的在现代社会中的养生疗疾的意义,探究腊茶在当代社会可有的发展前景。

二、内服外敷治疗偏头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服外敷治疗偏头风(论文提纲范文)

(1)血府逐瘀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对照组
        2.3 试验组
        2.4 观察方法
        2.5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基线资料比较
    2 两组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
    3 两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4 两组术前术后腰背肌耐力比较
    5 中医疗效评定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中医药治疗方法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认识
    3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减压术的认识
    4 血府逐瘀汤的方解与药理作用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参与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录B JOA评分
附录C 俯卧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附录D VAS评分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古代文献对哮病的常见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古代文献收入范围
    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针灸疗法
        1.1 针灸穴位
        1.1.1 穴位频次统计
        1.1.2 高中频穴位统计图
        1.1.3 穴位分布部位
        1.1.4 特定穴
        1.1.5 穴位归经
        1.2 针刺法特点
        1.2.1 针刺工具
        1.2.2 针刺体位
        1.2.3 针刺方向、深度
        1.2.4 行针手法
        1.2.5 针刺补泻
        1.2.6 禁针穴位
        1.3 灸法特点
        1.3.1 灸法的特异性选穴
        1.3.2 艾灸形式、时机及艾灸壮数
    2 膏药、敷贴法
        2.1 药物统计
        2.2 单用药物敷贴法
        2.3 特殊膏药
        2.3.1 频次统计
        2.3.2 药物组成
        2.3.3 应用部位
    3 推拿
        3.1 推拿用穴及手法
        3.2 推拿用穴及手法统计
        3.3 推拿用穴归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1 关于针灸疗法防治哮病的探讨
        1.1 从经络探讨针灸疗法防治哮病的机理
        1.2 从灸法的特异性选穴探讨针灸疗法防治哮病的规律
    2 关于膏药、敷贴法防治哮病的探讨
        2.1 概述
        2.2 天灸防治哮病探讨
        2.2.1 天灸防治哮病的源流及理论依据
        2.2.2 灸防治哮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3 关于推拿疗法防治哮病的探讨
        3.1 概述
        3.2 推拿穴位防治哮病的作用机理探讨
        3.3 推拿手法防治哮病的作用机理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3)柴胡舒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黄褐斑的古代文献研究
        1.2 黄褐斑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3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黄褐斑的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MASI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郁气滞与黄褐斑
    2. 治疗原则及组方原理
    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激光参数选择
    5. 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1 茶叶养生的概念
        1.1 茶的概念
        1.2 茶叶的概念
        1.3 养生的概念
        1.4 茶叶养生内涵
    2 茶叶的品种
        2.1 茶叶的种类及分类方法
        2.2 近现代中国名茶举隅
        2.3 域外茶叶的传播历程与名茶举隅
    3 研究茶叶养生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茶叶与茶叶养生的起源与发展
    1 远古至春秋时期
    2 秦汉时期
    3 唐及五代时期
    4 宋金元时期
    5 明清时期
    6 近代时期
第三部分 历代文献关于茶性、茶效记载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关键词选择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文献整理汇总
    2 茶叶的性味、功效分析
        2.1 红茶性味、功效分析
        2.2 黄茶性味、功效分析
        2.3 黑茶性味、功效分析
        2.4 白茶性味、功效分析
        2.5 青茶性味、功效分析
        2.6 绿茶性味、功效分析
第四部分 不同体质的茶叶养生
    1 中医体质学说
        1.1 体质与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1.2 中医体质学说的历史沿革
        1.3 体质的分类方法
        1.4 中医体质学说对茶叶养生的意义
    2 九种体质的茶叶养生方法
        2.1 平和体质的茶叶养生
        2.2 气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3 阳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4 血瘀体质的茶叶养生
        2.5 痰湿体质的茶叶养生
        2.6 湿热体质的茶叶养生
        2.7 气郁体质的茶叶养生
        2.8 阴虚体质的茶叶养生
        2.9 特禀体质的茶叶养生
    3 九种体质用茶分类表
第五部分 茶叶养生的现代研究
    1 茶叶的现代有效成分研究
        1.1 茶多酚的药理作用研究
        1.2 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
        1.3 茶氨酸的药理作用研究
        1.4 咖啡碱的药理作用
    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探究
        2.1 茶叶内的有害物质指什么?
        2.2 茶叶内有害物质的浸出规律
第六部分 合理饮茶与茶叶养生
    1 茶在养生中常用的方法
        1.1 茶叶的药用
        1.2 茶叶的食用
        1.3 茶叶的饮用
    2 三因制宜的茶叶养生
        2.1 不同人群的茶叶养生
        2.2 不同季节的茶叶养生
        2.3 不同地域的茶叶养生
        2.4 不同年龄、季节、地域用茶分类表(表一、表二、表三)
    3 健康的饮茶方式
        3.1 适时饮茶
        3.2 适量饮茶
        3.3 适温饮茶
    4 饮茶禁忌
        4.1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食物
        4.2 不适宜与茶同服的药物
        4.3 不适宜饮茶的特殊人群
总绪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刘一明《眼科启蒙》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刘一明生平与着作背景
    1.1 刘一明生平
    1.2 学术着作
    1.3 成书背景
2.刘一明学术思想讨论
    2.1《眼科启蒙》在中医眼科中的传承
    2.2刘一明眼科诊法特色
        2.2.1 对眼睛的生理认识
        2.2.2 玄府学说
    2.3 五轮诊病
    2.4 八廓诊法辨位
    2.5 脏腑辨证体系
    2.6 眼部和经络的关系
    2.7 脉诊法
    2.8 望神光
3.刘一明眼科证治特色研究
    3.1 继承审视瑶函完整的诊断体系
    3.2 重通散升阳,补血行气
    3.3 注重眼病的养生预防
    3.4 玄通宣府理论
    3.5 重视从肝论治
    3.6 以肾水制一身之火
4.《眼科启蒙》中药物剂型与治法特点
    4.1书中的特色剂型制备服用方法
    4.2 外用剂型
    4.3 古代药物剂型启发
    4.4 针灸外治
    4.5 针灸禁忌避人神法
    4.6 养护慎忌的食与物方式
5.《眼科启蒙》用药配伍规律研究
    5.1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内外热证眼病的用药规律解析
        5.1.1 录入方法
        5.1.2 结果
        5.1.3 讨论
    5.2 选药思想研究
        5.2.1 宜轻升,忌寒凉
        5.2.2 宜清润,忌助火
        5.2.3 宜消散,忌克伐
        5.2.4 补虚与散滞同用
    5.3 眼科临床常用药对
        5.3.1 解表散邪类药对在外障眼病的应用
        5.3.2补益类药对在内、外障眼病的应用
        5.3.3和解类药对在内、外障眼病的应用
        5.3.4利水除湿类药对的应用
        5.3.4.1上焦之提壶揭盖法药对
        5.3.4.2中焦之实土制水法药对
        5.3.4.3下焦之温阳通利法药对
    5.4 因时因地治宜用药
        5.4.1 结合地理及人群特质用药
        5.4.2 重视使用道地药材
6.现代医家对《眼科启蒙》的理论发挥
    6.1 基于八廓的眼针疗法
    6.2 玄府学说指导临床
7.病案
    7.1 病案一
    7.2 病案二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从《老老恒言》看莲之于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曹慈山与莲
2 莲的典故
3 莲与中医药
    3.1 莲子肉
    3.2 莲藕
    3.3 荷叶
    3.4 莲房、莲须、莲子心
4 小结

(7)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专着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第四节 特殊病种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第一节 蛇叹肿毒
        一、蛇叹肿毒概述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第二节 小儿疳积
        一、小儿疳积概述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四、小儿疳积现状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第三节 肚腹痛
        一、肚腹痛概述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第四节 心头痛
        一、心头痛概述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
    四、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息痛贴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椎
        2.1 西医诊断标椎
        2.2 中医诊断标椎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及处理
    7 中止试验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1 临床数据收集
        4.2 临床数据管理
        4.3 临床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基本病例资料的比较
        1.1 两组性别比较
        1.2 两组年龄比较
        1.3 两组病程比较
    2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比较
        2.1 两组VAS积分评定比较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评定比较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比较
    3 两组病例总体疗效分析
        3.1 VAS积分疗效分析
        3.2 临床症状积分疗效分析
        3.3 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4 安全性评定
第四部分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偏头痛的辨证论治
        1.2 偏头痛之“瘀血阻络证”
        1.3 偏头痛的中医外治法
        1.4 偏头痛之“穴位贴敷”背景及选穴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2.2 偏头痛的治疗现状
    3 息痛贴剂的制备及处方分析
        3.1 制备过程
        3.2 处方组成及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安全性分析
        4.2 VAS积分的疗效分析
        4.3 临床症状积分的疗效分析
        4.4 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附录 B:病例资料
        附件一: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二:病例报告表
    附录 C:VAS积分法
    附录 D:偏头痛临床症状积分标准
    附录 E: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附录 F:药物副反应表
综述 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9)眼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中医对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腊茶的古代中医药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腊茶的现有研究
        1.1 腊茶的界定
        1.2 腊茶的起源、发展及衰落
        1.3 腊茶的制作
        1.4 腊茶的药用的研究起源
    2 小结
1 前言
    1.1 选题思路与意义
    1.2 研究资料
    1.3 研究方法
2 腊茶的简要介绍
    2.1 腊茶的界定
    2.2 腊茶的制作
    2.3 腊茶药用的总体趋势
3 中医药文献中腊茶的有关记载
    3.1 两宋时期
        3.1.1 两宋时期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3.1.2 两宋时期腊茶的应用方式
        3.1.3 两宋时期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
        3.1.4 两宋时期腊茶的主治情况
        3.1.5 两宋时期腊茶的主要配伍
    3.2 金元时期
        3.2.1 金元时期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3.2.2 金元时期腊茶的应用方式
        3.2.3 金元时期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
        3.2.4 金元时期腊茶的主治情况
        3.2.5 腊茶的主要配伍
    3.3 明朝
        3.3.1 明朝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3.3.2 明朝腊茶的应用方式梳理
        3.3.3 明朝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梳理
        3.3.4 明朝腊茶的功效主治分析
        3.3.5 腊茶的主要配伍
    3.4 清朝
        3.4.1 清朝中医古籍中含腊茶方的有关记载
        3.4.2 清朝腊茶的应用方式
        3.4.3 清朝腊茶单用方及含腊茶复方的剂型
        3.4.4 清朝腊茶的功效主治分析
        3.4.5 腊茶的主要配伍
4 腊茶的功效分析
    4.1 解困醒神
    4.2 消食导滞
    4.3 解毒疗疮
    4.4 除瘴气
    4.5 制约其他药物的毒性
5 讨论
    5.1 腊茶药用起始的讨论
    5.2 金元时期以后含腊茶方记载量直落式减少的原因
6 结语
附录:含腊茶方剂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内服外敷治疗偏头风(论文参考文献)

  • [1]血府逐瘀汤联合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黄顺梁.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古代文献对哮病的常见中医外治法的研究[D]. 扶绍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柴胡舒肝散联合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D]. 金东炫(KIM DONGHYU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茶叶的体质养生文献研究[D]. 梁木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刘一明《眼科启蒙》学术思想研究[D]. 刘一霖.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从《老老恒言》看莲之于养生[J]. 徐晓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20(23)
  • [7]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8]息痛贴剂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心怡.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眼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李明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腊茶的古代中医药文献研究[D]. 董臻.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内服外敷治疗偏头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