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种植技术在北京某结构改造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钢筋种植技术在北京某结构改造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一、北京某结构改造工程中植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曌[1](2021)在《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既有建筑加层改造中,钢结构因其特有的多种优势被广泛应用,但由此形成的混合结构存在明显的竖向质量、刚度突变问题,上下结构连接节点对加层部分约束较小,存在明显的鞭梢效应,混合结构整体协同抗震性能差。对此,本文将课题组提出的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应用于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中,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该结构在单向荷载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验证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有限元模型,分析该节点在往复循环荷载作用下的传力路径、破坏机理等,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模拟的节点破坏现象与试验基本一致,均呈梁端塑性铰破坏,荷载-位移曲线吻合度较好,各特征点的荷载值和剩余刚度误差均小于10%,在合理范围内,有限元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验证传统植筋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建立传统植筋节点混合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的破坏特征和试验基本一致,均为混合铰破坏,最终均因一层柱脚塑性铰的形成导致结构失去承载力,在各特征点的荷载值和正、负向刚度退化率误差均小于10%,塑性铰形成顺序也基本吻合,有限元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用于后续研究。(3)采用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的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采用上述正确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模型,对该结构进行单向加载和水平循环加载,研究其非线性受力性能,并与传统植筋节点混合结构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表明:两榀试件均表现为混合铰破坏机制,最终因一层中柱柱底塑性铰导致结构破坏;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破坏时二层混合节点梁端塑性铰有所外移,有效保护了节点核心区不受破坏,下部混凝土框架的塑性应变较大,钢柱应力明显减小,该结构的初始刚度、承载力、耗能能力和抗倒塌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加层结构处的刚度突变和顶层的“鞭梢效应”程度更小,结构的整体协同工作性能更好,更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4)相关参数对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规律研究。通过改变上下结构质量比、刚度比参数进行扩展分析,结果表明:①增大上下质量比,对混合结构“薄弱层”位置基本无影响,但可小幅度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质量比越大,整体刚度退化越快,最终剩余刚度越小,结构承载力越低;质量比大于0.333时,混合结构顶层“鞭梢效应”程度明显减小,整体变形更加协调,但在未对下部结构进行加固的前提下,结构出现塑性铰后,混合结构破坏速度加快,承载力下降迅速,且形成的柱端塑性铰较多,混合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下降。②和H型钢柱混合结构相比,上部钢柱采用平面外稳定性能更好的箱型钢柱混合结构的滞回曲线更饱满,承载力、整体刚度、延性和耗能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结构整体侧向变形更加协调,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增设支撑方式增大了上部刚度,明显减小了顶层的“鞭梢效应”程度,混合结构的承载力、整体刚度、剩余刚度、延性、耗能能力有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改变了结构内力分布规律,使“薄弱层”位置下移,对下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没有达到改善混合结构整体协同工作性能的目的。

卞克俭,谭骞,叶永毅[2](2021)在《某建筑的加固改造流程和植筋注意事项》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越来越多。混凝土结构的常用加固方法有粘贴碳纤维(或钢板)法、加大截面法、外包型钢加固法等等。具体设计应按规范要求的加固改造流程,整体建模计算时输入恰当的材料参数,结合实际工程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加固方法。新增梁板柱以及加大截面法都需要用到植筋技术,使用植筋技术应熟悉其注意事项,确保设计及施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雷刚[3](2021)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无支架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建筑行业在建国以后高速发展,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及物质资源,且经过多年的运营,大量结构物需要进行改扩建工程,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改扩建工程体量庞大,常见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一般采用支架法进行施工,但很多改扩建工程受限于场地因素,面临无法搭设支架进行施工的难题。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工程中,因场地的限制使得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施工无法采用传统的支架法施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植筋技术为支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无支架施工技术,以此来应对施工空间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植筋拉拔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对该体系的植筋拉拔力相关影响因素和不同工况下模板及植筋参数的选择进行了模拟分析。首先介绍了该施工体系组成、传力机制和植筋技术相关理论,以及混凝土浇筑侧压力计算方法。并设计了以植筋钢筋直径、植筋深度、混凝土强度、植筋结构类型为变量的共计75个拉拔试验,对不同试件的破坏形态和拉拔力进行分析和统计,分析了上述四个因素对于植筋结构极限拉拔力的影响:植筋深度决定了植筋试件的破坏形态,植筋深度的增大可以较多地提升拉拔试件的拉拔力,且植筋钢筋直径越大,拉拔力的提升值越大;提升混凝土强度对于植筋深度较浅的试件影响明显;增大植筋钢筋直径对于植筋深度越大的构件,拉拔力的提升值越大。其次分别对植筋拉拔和模板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详细介绍了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的建立,分析了植筋拉拔各类破坏形态产生的原因,模拟结果与植筋拉拔试验较吻合;并对不同工况下钢模板的强度、刚度及整体的施工体系进行了验算,为不同施工情况提供了合适的模板参数及植筋参数的选择。最后,以京哈高速公路长春至拉林河段改扩建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桥台加固的工程实例为背景,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无支架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相应的施工工艺,解决了搭设支架场地不足等因素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问题。

詹闽研[4](2020)在《植筋技术在地基基础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对植筋连接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抗剪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例,探讨其在地基基础加固改造中的应用。在确定结合面抗剪承载力时可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和国外相应规范,选择适合的理论公式,在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要求的综合控制下进行植筋设计,并留有适当的富余量,以保证结构安全。

岳彤[5](2020)在《无砟道床层间植筋锚固体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无砟轨道以其高平顺性、高稳定性和少维修等特点成为高速铁路的主要轨道结构形式。随着轨道服役时间的增长,受外界复杂因素和列车荷载的影响,轨道结构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病害,如轨道板与CA砂浆层离缝、轨道板上拱、宽接缝破损等。植筋锚固技术是预防和整治这些病害的常用方法之一,效果较好。目前,针对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力学性能的研究仍存在一定欠缺,不能为植筋锚固技术在无砟轨道中的应用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在细观层面分析小尺度模型下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的力学性能,从而建立植筋锚固体的等效力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群锚条件下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的受力分析和轨道板植筋锚固方案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细观层面下对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的抗拔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植筋锚固体的抗拔作用机理,建立基于内聚力的植筋锚固体精细化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在荷载作用下植筋锚固体应力、应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及其破坏过程,并得到植筋锚固体的竖向荷载-滑移曲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抗拔作用下植筋锚固体的非线性弹簧等效力学模型。(2)在细观层面下对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的抗剪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植筋锚固体的抗剪作用机理,建立基于内聚力的植筋锚固体精细化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在荷载作用下植筋锚固体应力、应变的分布特征和发展规律及其破坏过程,并得到植筋锚固体的横向荷载-滑移曲线;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抗剪作用下植筋锚固体的非线性弹簧等效力学模型。(3)应用上述等效模型分析群锚条件下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的受力。针对不同植筋锚固工况,分析植筋锚固体抗拔力和抗剪力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沿轨道板纵向布置多排锚钉时,第一排锚钉与轨道板板端的距离宜在150-600mm之间,锚钉与轨道板纵向中心线的距离宜设置在200-1 100 mm之间。(4)应用上述等效模型对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的植筋锚固方案进行研究。对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上拱整治的植筋锚固方案进行设置,结合等效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植筋锚固方案,并提出合理的整治方案。

符雨萌[6](2020)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植筋梁力学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入钢筋技术的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植入钢筋技术理论将随着植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的应用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逐渐完善植筋技术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同时植筋技术的应用也将实现标准化和理论化。本文共设计并制作了8根植筋混凝土梁试件,并对6根植筋混凝土梁进行循环荷载试验,对2根植筋混凝土梁进行静载试验,进行循环荷载的6根植筋梁从加载频率和植筋深度方面进行对比,循环荷载试验与静载试验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静载试验中植筋深度为20d的植筋梁发生脆性破坏,植筋深度为25d的植筋梁发生延性破坏,说明增大植筋深度可有效使植筋梁的整体受力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在植筋深度为20d时循环荷载会使试验梁的破坏特征由脆性变为延性,说明循环荷载会使植筋梁的整体受力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2)在植筋深度为25d情况下加载频率越小对粘结滑移曲线的影响越明显;在植筋深度为20d情况下加载频率越大对粘结滑移曲线的影响越明显;在加载频率为5HZ和6HZ时植筋深度越大对粘结滑移曲线的影响越明显;在加载频率为7HZ时植筋深度越小对粘结滑移曲线的影响越明显。(3)在进行循环荷载试验的过程中,相同植入深度和不同加载频率下的混凝土应变将通过增加加载频率来减小混凝土应变。在不同植入钢筋的深度和相同加载频率下的混凝土应变将通过增加植入钢筋的深度来减小混凝土的应变。通过ANSYS软件进一步对植筋梁进行了模型进行力学分析,采用分离式有限元方法建立模型,使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加载频率分别为4HZ、5HZ、6HZ、7HZ、8HZ下,植筋深度为15d、20d、25d、30d时,植筋梁的跨中荷载—挠度曲线和植筋端头应变规律。根据有限元模拟可知:(1)在加载频率为4HZ—8HZ之间时,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植筋梁跨中的挠度越小;(2)在加载频率为4HZ—8HZ之间时,随着加载频率的增加,植筋梁植筋端头的应变越大。(3)建立了考虑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式,分析了粘结滑移曲线线性上升段、准滑移段和线性下降段的特点,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植筋粘结滑移模型。

赵军[7](2019)在《混凝土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化学植筋后锚固技术是我国建筑加固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后锚固技术措施,主要针对一些结构加固中梁、板、柱等结构部位的少筋、漏筋、补强等问题,通过在需要植筋处钻孔、注胶、植筋等步骤,使得植入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目前对植筋结构的研究大多是单筋植筋结构,并且是基于实际工程为目的,对植筋结构的锚固性能和机理研究关注较少,另一方面对多筋植筋研究较少,特别是单筋、双筋及多筋(三筋、四筋、五筋)。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以植筋埋深、钻孔直径(胶层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级、植筋钢筋形式(光圆钢筋和带肋钢筋)、锚固类型(预埋和植筋)为参数设置了22个植筋锚固试件;以植筋深度、钻孔直径、植筋间距为参数,设计制作了9个双筋植筋锚固试件;以植筋数量、锚固类型(预埋和植筋)为参数设计制作了6个多筋植筋锚固试件。对37组植筋试件进行拉拔试验,观察各个试件的破坏形态和破坏特征,量测各个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研究不同参数影响下植筋结构拉拔承载力的变化,探讨植筋深度、植筋间距等因素对植筋锚固性能的影响。2、分析植筋结构的粘结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试验数据和收集已有试验数据,考虑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折减,推导出不同破坏形态下的单筋拉拔承载力公式,同时在单筋承载力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双筋承载力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3、通过大型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模分析植筋结构试验的部分试件,验证植筋结构试件模拟分析本构关系及建模方式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下改变参数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

张淼[8](2019)在《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U448.22》文中研究指明石拱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早期最常用的一种桥梁型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现役石拱桥存在着承载力偏低、结构老化等病害,不能满足交通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石拱桥的加固理论与方法,对于确保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增大截面法广泛用于石拱桥的加固中,该方法可有效地增大主拱圈的受力截面,提高结构承载力,目前已有许多工程实例,但对新增混凝土与旧石拱圈形成的组合结构复杂的受力行为还缺少必要的试验与理论研究。本文针对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的剪切性能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Z型和套箍型两种试件,开展了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剪切性能力学试验。研究了两类试件混凝土和石材界面的受力过程、裂缝开展和破坏过程,发现了两种试件的抗剪强度的差异,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2)根据试验结果,结合混凝土和石材的微观结构特点,建立混凝土和石材“双界面三区-三层”粘结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粘结机理、抗剪机理和界面粘结滑移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种植筋试件发生混合破坏时混凝土-石材界面粘结滑移关系式的求解方法。(3)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选取带粘性行为的摩擦接触界面模型,建立试验试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在模拟试验的加载方式和边界条件下,进行非线性分析,验证计算表明,用文中建模方法的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二者差值在7%以内。进而通过有限元分析,深入了解了试件从加载到破坏试件各部位的全过程受力情况和界面荷载的传力机制。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套箍层厚度和试件尺寸对界面抗剪强度的影响。(4)基于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建立了混凝土-石材界面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提出了可考虑套箍效应增强作用的界面抗剪强度实用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差值在10%以内,进而提出了工程中界面抗剪强度复核计算的方法。(5)结合一座石拱桥维修加固的工程实例,对混凝土-石材界面剪切性能理论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运用本文研究成果,对实际桥跨结构中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的抗剪强度进行了复核计算,结果表明该桥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结合良好,抗剪强度满足要求。最后,用平面桥梁专业程序对加固后全桥结构进行计算分析,表明采用混凝土增大截面法对该桥进行维修加固,加固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加固设计标准。

庞玉松[9](2018)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植筋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筋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维修、加固与改造等建筑领域的先进技术。目前对植筋技术进行的静载试验居多,疲劳试验研究较少。随着植筋技术的逐渐发展,对植筋梁在疲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蠕变性能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本文设计制作了10根植筋混凝土梁进行试验研究,其中4根植筋混凝土梁进行静载试验,其余6根植筋混凝土梁进行疲劳试验,从植筋梁挠度、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变、承载力和蠕变性能方面进行对比、计算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植筋梁静载试验结果表明:植筋梁的开裂荷载随着植筋深度的增大而影响不大,极限承载力随着植筋深度的增大有显着增大,当植筋深度达到一定值后再继续增加植筋深度,极限承载力增加不明显;植筋梁加载过程中,新旧混凝土交界面处是一个薄弱面,同时由于剪应力的存在使得植筋端头处出现了斜裂缝。植筋梁疲劳试验结果表明:疲劳加载过程中,随着植筋深度的增大,疲劳加载对梁体变形和应力的不利影响减小。通过静载和疲劳试验的植筋梁破坏形态对比,疲劳加载使得植筋梁破坏形态出现变化,疲劳破坏试验发现植筋梁端头发生斜截面受剪破坏,疲劳加载使得植筋梁端头处发展成为另一薄弱位置;植筋混凝土梁蠕变变化规律说明了前50万次疲劳加载是植筋梁疲劳损伤和蠕变损伤较为严重的阶段;增大植筋深度同时在植筋端头加箍筋是限制植筋梁蠕变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建议合适的植筋深度为25d;在提出疲劳蠕变的定义上也给出了疲劳循环加载作用下计算植筋梁疲劳蠕变的基本公式,为植筋梁的破坏分析提供参考。

梁琛[10](2017)在《循环荷载下混凝土植筋梁的受力性能研究与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植筋技术是一项既简捷又有效的连接锚固技术。现阶段工程中,承受循环荷载作用的桥梁、吊车梁等结构采用植筋技术用于改扩建、加固等案例越来越多,但对其受力性能的研究尚不深入。目前对于植筋技术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植筋的拉拔机理方面,而对于植筋系统整体的受力机理的研究偏少。在实际工程中,受弯钢筋混凝土构件所植钢筋不再是单向的受力状态,而是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下。现阶段,植筋技术在工程上已被广泛应用,并且实际试验的局限性对混凝土植筋梁的性能分析有所影响,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有限元分析使研究更加完善。为研究循环荷载下混凝土植筋梁的各方面受力性能,制作3根植筋植入深度为20d、25d、30d(d为植筋直径)的植筋端头未加箍筋约束的植筋梁,对其静载破坏。制作4根植筋植入深度为20d、25d、30d的未加箍筋约束的植筋梁和3根植筋植入深度为20d、25d、30d的加箍筋约束的植筋梁,对其循环荷载破坏试验。并运用ANSYS软件模拟三种植筋深度的试验梁,进行静力受弯力学性能的模拟分析,绘制跨中荷载—挠度曲线、植筋随荷载的应力变化曲线,进而研究有无箍筋约束对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并模拟循环荷载试验增加静载数据采集节点验证试验,增加加载频率参数,研究频率对试验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循环荷载的植筋梁试验及ANSYS模拟表明:在植筋端头加箍筋约束可以缓解植筋端头应力集中现象并提高植筋梁的延性、开裂荷载、极限荷载,降低了植筋应变、残余变形;低频降低了试验梁的各方面受力性能。

二、北京某结构改造工程中植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某结构改造工程中植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2.1 试件介绍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2.2.2 单元类型
        2.2.3 分析步
        2.2.4 相互作用
        2.2.5 边界条件与加载制度
        2.2.6 网格划分
        2.2.7 破坏准则
    2.3 有限元模型的受力性能分析
    2.4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研究
        2.4.1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2.4.2 滞回曲线分析
        2.4.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2.4.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
    2.5 本章小结
3 传统植筋节点混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3.1 模型的几何尺寸及各项参数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材料性能数据
        3.2.2 分析步的设置
        3.2.3 相互作用
        3.2.4 边界条件和加载制度
        3.2.5 网格划分
        3.2.6 破坏准则
    3.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
        3.3.1 破坏现象对比分析
        3.3.2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3.3.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3.3.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分析
        3.3.5 塑性铰形成顺序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
    4.1 试件设计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 单向荷载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
        4.3.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4.3.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4.4 循环荷载作用下抗震性能分析
        4.4.1 应力、应变分析
        4.4.2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4.4.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4.4.4 刚度退化曲线对比分析
        4.4.5 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4.4.6 塑性铰形成顺序对比分析
        4.4.7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相关参数对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5+2”模型的建立
        5.1.1 试件原型介绍
        5.1.2 试件设计
        5.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 上下结构质量比的影响
        5.2.1 单向加载计算结果对比
        5.2.2 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
        5.2.3 工程建议
    5.3 上下结构刚度比的影响
        5.3.1 单向加载计算结果对比
        5.3.2 循环往复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对比
        5.3.3 工程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无支架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支架施工技术
        1.2.2 植筋技术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工法介绍及相关理论
    2.1 无支架施工技术
    2.2 植筋理论
        2.2.1 植筋粘结力
        2.2.2 植筋作用力传递机理
        2.2.3 植筋拉拔的破坏模式
    2.3 混凝土浇筑侧压力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结构植筋拉拔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材料性能
        3.3.1 混凝土
        3.3.2 钢筋
        3.3.3 植筋胶
    3.4 试件制作
    3.5 试验加载方案
    3.6 试验结果分析
        3.6.1 破坏形态分析
        3.6.2 拉拔力影响因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植筋拉拔及模板系统有限元模拟
    4.1 植筋拉拔模型
        4.1.1 混凝土及钢筋本构模型
        4.1.2 植筋拉拔模型建立
        4.1.3 植筋拉拔模型分析
    4.2 模板体系模型
        4.2.1 模板体系模型建立
        4.2.2 模板体系模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无支架施工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植筋及模板参数选取
    5.3 施工流程及施工工艺
        5.3.1 原台身凿毛
        5.3.2 钻孔清孔
        5.3.3 注胶植筋
        5.3.4 植筋拉拔试验
        5.3.5 钢筋焊接
        5.3.6 支设模板
        5.3.7 浇筑混凝土
        5.3.8 拆模养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植筋技术在地基基础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采用植筋技术连接的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抗剪切性能研究现状
2 工程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地基基础加固方案
    2.3 承台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植筋设计
    2.4 承台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承载力复核
        2.4.1 抗弯承载力复核
        2.4.2 抗剪承载力复核
    2.5 承台整体承载力复核
        2.5.1 抗弯承载力复核
        2.5.2 抗剪承载力复核
3 结语

(5)无砟道床层间植筋锚固体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植筋锚固体在无砟道床中的应用现状
        1.2.2 植筋锚固体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2.3 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抗拔力学性能的研究
    2.1 植筋锚固体抗拔作用机理的分析
    2.2 基于内聚力(CZM)的植筋锚固体模型的建立
        2.2.1 内聚力(CZM)模型的概述
        2.2.2 基于CZM的植筋锚固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无砟道床层间无粘结条件下植筋锚固体抗拔特性分析
        2.3.1 植筋锚固体的胶-混界面剪应力分布
        2.3.2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力分布
        2.3.3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变分布
        2.3.4 植筋锚固体破坏过程的分析
        2.3.5 植筋锚固体的竖向荷载-滑移曲线
    2.4 无砟道床层间有粘结条件下植筋锚固体抗拔特性分析
        2.4.1 植筋锚固体的胶-混界面剪应力分布
        2.4.2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力分布
        2.4.3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变分布
        2.4.4 植筋锚固体破坏过程的分析
        2.4.5 植筋锚固体的竖向荷载-滑移曲线
    2.5 植筋锚固体抗拔性能的等效力学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层间抗剪力学性能的研究
    3.1 植筋锚固体层间抗剪作用机理的分析
    3.2 基于内聚力(CZM)的植筋锚固体模型的建立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2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
    3.3 无砟道床层间无粘结条件下植筋锚固体层间抗剪特性分析
        3.3.1 植筋锚固体的剪应力分布
        3.3.2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力分布
        3.3.3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变分布
        3.3.4 植筋锚固体破坏过程的分析
        3.3.5 植筋锚固体的横向荷载-滑移曲线
    3.4 无砟道床层间有粘结条件下植筋锚固体层间抗剪特性分析
        3.4.1 植筋锚固体的剪应力分布
        3.4.2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力分布
        3.4.3 植筋锚固体的正应变分布
        3.4.4 植筋锚固体破坏过程的分析
        3.4.5 植筋锚固体的横向荷载-滑移曲线
    3.5 植筋锚固体层间抗剪性能的等效力学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锚条件下无砟道床植筋锚固体的受力分析
    4.1 群锚条件下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模型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2 无砟轨道的参数
        4.1.3 植筋锚固工况的设置
    4.2 植入2根锚钉工况下植筋锚固体的受力分析
        4.2.1 锚钉的布置
        4.2.2 植筋锚固体抗拔力分析
        4.2.3 植筋锚固体抗剪力分析
    4.3 植入4根锚钉工况下植筋锚固体的受力分析
        4.3.1 锚钉的布置
        4.3.2 植筋锚固体抗拔力分析
        4.3.3 植筋锚固体抗剪力分析
    4.4 植入多根锚钉工况下植筋锚固体的受力分析
        4.4.1 锚钉的布置
        4.4.2 植筋锚固体抗拔力分析
        4.4.3 植筋锚固体抗剪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植筋锚固方案研究
    5.1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轨道板植筋锚固方案的设计
    5.2 不同植筋锚固方案下轨道板变形情况
        5.2.1 轨道结构层间无粘结条件下轨道板变形情况
        5.2.2 轨道结构层间有粘结条件下轨道板变形情况
    5.3 不同植筋锚固方案下锚钉的受力
        5.3.1 轨道结构层间无粘结条件下锚钉的受力
        5.3.2 轨道结构层间有粘结条件下锚钉的受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循环荷载作用下植筋梁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尚待研究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植筋梁试验及试验研究
    2.1 试验概况
        2.1.1 试验梁的设计
        2.1.2 加载方案
        2.1.3 试验数据采集方案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1 试验现象
        2.2.2 试验结果分析
    2.3 试验研究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筋梁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3.1 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
    3.2 受弯植筋梁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2.1 受弯植筋梁有限元模型
        3.2.2 跨中荷载—挠度曲线比较
        3.2.3 植筋梁的承载力比较
        3.2.4 植筋应变分析
    3.3 植筋梁模型与试验梁的对比
        3.3.1 跨中荷载—挠度曲线比较
        3.3.2 植筋应变比较
    3.4 有限元模拟植筋梁模型分析
        3.4.1 植筋深度为15d的植筋梁模型比较
        3.4.2 植筋深度为20d的植筋梁模型比较
        3.4.3 植筋深度为25d的植筋梁模型比较
        3.4.4 植筋深度为30d的植筋梁模型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筋的粘结滑移分析
    4.1 植筋粘结滑移曲线分析
    4.2 植筋粘结滑移理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成果
致谢

(7)混凝土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筋技术简介
    1.2 国内外植筋技术研究概况
        1.2.1 国外植筋技术研究概况
        1.2.2 国内植筋技术研究概况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植筋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验目的
    2.2 试件设计
    2.3 试件材料性能
        2.3.1 植筋钢筋
        2.3.2 植筋胶
        2.3.3 混凝土
    2.4 试件制作
        2.4.1 混凝土基材
        2.4.2 植筋钢筋加工
        2.4.3 植筋
    2.5 试验装置和加载制度
        2.5.1 加载反力架
        2.5.2 荷载传感器
        2.5.3 加载制度
        2.5.4 测量内容及测量方式
    2.6 试件破坏现象描述
        2.6.1 预埋试件
        2.6.2 植筋深度6d试件
        2.6.3 植筋深度10d试件
        2.6.4 植筋深度12d试件
        2.6.5 植筋深度15d试件
        2.6.6 双筋植筋试件
        2.6.7 多筋植筋试件
    2.7 试验结果分析
        2.7.1 破坏类型分析
        2.7.2 拉拔试验破坏形态
        2.7.3 植筋粘结锚固性能因素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有限元分析
    3.1 ABAQUS模型验证和参数分析
    3.2 材料的本构关系
        3.2.1 混凝土基材的本构关系
        3.2.2 钢筋本构
    3.3 混凝土植筋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3.3.1 部件模块(part)
        3.3.2 特性模块(property)
        3.3.3 装配模块(Assembly)
        3.3.4 分析步模块(Step)
        3.3.5 相互作用模块(Interaction)
        3.3.6 荷载模块(Load)
        3.3.7 网格划分模块(Mesh)
        3.3.8 非线性弹簧编写
        3.3.9 分析计算模块(Job)
        3.3.10 可视化结果模块(Visualization)
    3.4 混凝土植筋结构本构模型验证
    3.5 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有限元分析
        3.5.1 植筋深度对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
        3.5.2 植筋间距对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
        3.5.3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粘结锚固承载力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植筋结构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粘结机理分析
        4.1.1 混凝土基材强度
        4.1.2 植筋深度
        4.1.3 植筋间距
    4.2 植筋的破坏模式及承载力计算
        4.2.1 单筋锥体破坏
        4.2.2 单筋粘结破坏
        4.2.3 单筋复合破坏
    4.3 多筋植筋抗拉承载力
        4.3.1 双筋锥体破坏承载力计算
        4.3.2 双筋植筋复合破坏承载力计算
        4.3.3 多筋植筋承载力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试验研究
        5.1.2 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分析
        5.1.3 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承载力计算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U448.2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石拱桥的发展
        1.1.2 石拱桥加固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相关试验研究概况
        1.2.2 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1.2.3 粘结机理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混凝土-石材Z型试件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目的及要求
        2.2.2 试件设计
    2.3 试件的制作
        2.3.1 石材的制作及表面处理
        2.3.2 石材界面植筋
        2.3.3 试件的成型和养护
        2.3.4 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2.4 加载程序及量测方案
        2.4.1 应变片布置及粘贴
        2.4.2 试验装置与仪器布置图
        2.4.3 试验加载程序与数据采集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试验结果
        2.5.2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2.5.3 荷载-应变曲线
        2.5.4 荷载-位移曲线
        2.5.5 开裂荷载、破坏荷载及其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凝土-石材套箍型试件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目的及要求
        3.2.2 试件设计
    3.3 试件的制作
        3.3.1 石材的制作及表面处理
        3.3.2 石材界面植筋
        3.3.3 试件的成型和养护
        3.3.4 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3.4 加载程序及量测方案
        3.4.1 应变片布置及粘贴
        3.4.2 试验装置与仪器布置图
        3.4.3 试验加载程序与数据采集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试验结果
        3.5.2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3.5.3 荷载-应变曲线
        3.5.4 荷载-位移曲线
        3.5.5 开裂荷载、破坏荷载及其关系
    3.6 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抗剪性能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
        3.6.1 混凝土强度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3.6.2 界面植筋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3.6.3 套箍作用对抗剪性能的影响
        3.6.4 界面粗糙度的对抗剪性能影响
        3.6.5 界面剂的对抗剪性能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土-石材界面粘结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混凝土和石材的粘结机理
        4.2.1 混凝土和石材的微观结构
        4.2.2 混凝土与石材的粘结模型
        4.2.3 混凝土-石材界面粘结机理
    4.3 混凝土-石材界面抗剪机理
        4.3.1 基本假设
        4.3.2 未植筋试件抗剪机理
        4.3.3 植筋试件抗剪机理
        4.3.4 植筋系统的破坏机理
    4.4 混凝土-石材界面粘结滑移性能分析
        4.4.1 未植筋试件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4.4.2 植筋试件界面粘结-滑移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凝土-石材界面抗剪强度有限元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模型
        5.2.1 单元的选取
        5.2.2 材料的本构关系
        5.2.3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5.3 混凝土-石材试件有限元计算结果
        5.3.1 极限承载力分析及验证
        5.3.2 试件整体应力分布
        5.3.3 界面荷载的传递
        5.3.4 植筋受力分析
        5.3.5 荷载-位移曲线
    5.4 有限元扩大参数分析
        5.4.1 套箍层厚度对抗剪强度影响分析
        5.4.2 试件尺寸对抗剪强度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凝土-石材界面抗剪强度计算分析
    6.1 引言
    6.2 界面抗剪强度的计算模式
        6.2.1 石材和混凝土界面的粘结力
        6.2.2 石材和混凝土界面的摩擦力
        6.2.3 植入钢筋的销栓力
    6.3 抗剪强度计算公式的参数确定
        6.3.1 无套箍作用界面未植筋混凝土-石材界面抗剪强度
        6.3.2 套箍型试件未植筋情况混凝土-石材界面抗剪强度
        6.3.3 植筋情况混凝土-石材结合面抗剪强度
        6.3.4 混凝土-石材界面抗剪强度通用计算公式
    6.4 混凝土加固石拱桥工程中界面抗剪强度的复核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混凝土-石材粘结理论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工程概况
    7.3 加固设计
        7.3.1 维修加固设计标准
        7.3.2 加固改造方案
    7.4 加固中混凝土-石材界面的粘结计算
    7.5 加固效果评价
    7.6 主拱圈加固施工工艺
        7.6.1 植筋的施工
        7.6.2 混凝土的施工
        7.6.3 界面处理施工
    7.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植筋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植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植筋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2.1 方案设计
        2.1.1 方案选取材料
        2.1.2 试验构件的设计与制作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内容
        2.2.2 试验破坏标志
        2.2.3 加载频率的确定
        2.2.4 疲劳试验上限和下限的荷载
        2.2.5 疲劳循环次数
        2.2.6 试验加载方案
        2.2.7 采集试验过程的数据
        2.2.8 安装试件
第三章 植筋梁静载试验现象与分析
    3.1 试验现象描述
    3.2 试验结果分析
    3.3 植筋梁挠度分析
    3.4 混凝土正截面应变分析
    3.5 植筋应变分析
    3.6 箍筋应变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筋梁疲劳试验现象与分析
    4.1 试验现象描述
    4.2 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分析
    4.3 植筋端头是否加箍筋的试验梁对比分析
        4.3.1 植筋应变分析
        4.3.2 箍筋应变分析
        4.3.3 植筋梁粘结界面的蠕变性能分析
    4.4 不同直径相同植筋深度的试验梁对比分析
        4.4.1 植筋梁挠度分析
        4.4.2 混凝土正截面应变分析
        4.4.3 植筋应变分析
        4.4.4 箍筋应变分析
        4.4.5 植筋梁粘结界面的蠕变性能分析
    4.5 不同直径不同植筋深度的试验梁对比分析
        4.5.1 植筋梁挠度
        4.5.2 混凝土正截面应变分析
        4.5.3 植筋应变分析
        4.5.4 箍筋应变分析
        4.5.5 植筋梁粘结界面的蠕变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疲劳循环荷载作用下植筋梁蠕变性能量化研究
    5.1 粘结应力-滑移基本理论模型
    5.2 混凝土的疲劳基本理论
        5.2.1 损伤基本理论
        5.2.2 蠕变损伤理论
        5.2.3 蠕变-疲劳交互损伤理论
    5.3 植筋梁静载和疲劳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疲劳循环荷载作用下植筋梁疲劳蠕变计算
        5.4.1 植筋梁疲劳试验过程中蠕变总量分析
        5.4.2 疲劳前静载时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位移分析
        5.4.3 疲劳过程中植筋相对于混凝土的位移分析
        5.4.4 疲劳循环结束后植筋梁残余蠕变分析
        5.4.5 疲劳循环荷载作用下植筋梁的疲劳蠕变量化分析
    5.5 疲劳循环荷载作用下植筋梁蠕变函数预测效果对比
        5.5.1 植筋梁疲劳试验过程中蠕变总量曲线预测对比
        5.5.2 植筋梁疲劳前静载试验植筋相对位移曲线预测对比
        5.5.3 植筋梁疲劳试验结束后残余蠕变量曲线预测对比
        5.5.4 植筋梁疲劳蠕变性能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循环荷载下混凝土植筋梁的受力性能研究与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钢筋混凝土植筋加固技术
    1.3 国内外关于植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 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循环荷载下混凝土植筋梁性能研究
    2.1 试验概况
        2.1.1 试验方法
        2.1.2 试验梁的设计
        2.1.3 试验梁的制作
    2.2 试验方案设计
        2.2.1 观测内容
        2.2.2 加载方案
        2.2.3 试验数据采集方案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试验梁的试验过程分析
        2.3.2 循环荷载裂缝发展特征
        2.3.3 不同植筋深度下植筋梁对比分析
        2.3.4 不同加载频率下植筋梁对比分析
        2.3.5 加箍筋约束与否的植筋梁对比分析
        2.3.6 循环荷载下试验梁综合分析
    2.4 试验研究的局限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植筋梁有限元模型
    3.1 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
        3.1.1 结构的非线性问题
        3.1.2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3.2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概述
        3.2.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
        3.2.2 混凝土本构关系与破坏准则
        3.2.3 钢筋的本构关系
        3.2.4 材料单元类型
        3.2.5 求解参数与收敛控制
    3.3 混凝土植筋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模型基本假定
        3.3.2 本构关系的选取
        3.3.3 混凝土植筋梁有限元模型
    3.4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1 混凝土植筋梁的承载力比较
        3.4.2 跨中荷载—挠度曲线比较
        3.4.3 植筋应力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加箍筋约束和频率对混凝土植筋梁影响研究
    4.1 加箍筋约束对混凝土植筋梁的影响研究
        4.1.1 试验植筋梁与模拟植筋梁的设计
        4.1.2 植筋端头加箍筋约束对混凝土植筋梁的力学性能分析
    4.2 混凝土植筋梁循环荷载模拟分析
        4.2.1 植筋钢筋混凝土梁模型
        4.2.2 混凝土植筋梁的破坏特征分析
        4.2.3 混凝土植筋梁的承载力分析
        4.2.4 混凝土的应变分析
        4.2.5 循环荷载次数—残余挠度曲线分析
        4.2.6 循环荷载次数-钢筋应变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北京某结构改造工程中植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外包锚固式节点钢结构加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 张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某建筑的加固改造流程和植筋注意事项[J]. 卞克俭,谭骞,叶永毅. 建筑结构, 2021(S1)
  • [3]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无支架施工技术研究[D]. 雷刚. 吉林大学, 2021(02)
  • [4]植筋技术在地基基础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 詹闽研.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0(08)
  • [5]无砟道床层间植筋锚固体力学性能研究[D]. 岳彤.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循环荷载作用下植筋梁力学性能分析[D]. 符雨萌.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7]混凝土植筋结构粘结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D]. 赵军.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混凝土—石材粘结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U448.22[D]. 张淼.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植筋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D]. 庞玉松.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10]循环荷载下混凝土植筋梁的受力性能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 梁琛.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钢筋种植技术在北京某结构改造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