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冰雪旅游市场发展研究

广东冰雪旅游市场发展研究

一、广东冰雪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颖[1](2021)在《辽宁冰雪旅游产业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辛晶瑶[2](2021)在《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5年7月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我国滑雪旅游产业链逐步升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滑雪旅游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黑龙江省凭借优越的滑雪资源与悠久的滑雪历史成为了我国滑雪旅游胜地之一。但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的号召,全国各地开始进军滑雪旅游产业,黑龙江省“一支独秀”的局面已被打破,所占滑雪市场份额已出现大幅度下滑。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黑龙江省必须打破产业壁垒,加快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本文以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政府规划不足,产业政策滞后;2.产业关联不强,产业集聚未成规模;3.产品量化竞争,品牌效应不明显;4.基础设施不足,服务意识缺乏;5.营销力度不够,缺乏市场动力;6.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育渠道单一。通过以上研究提出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1.加大政策扶持,推进政策红利落地;2.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3.增强特色经营,凸显冰雪文化底蕴;4.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供给能力;5.培育消费市场,加大营销整合力度;6.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育。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带动经济效益,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黑龙江省滑雪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整合,规范和健全滑雪旅游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促进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文化、经济等方面全面发展。

黄小纤[3](2021)在《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体育旅游业的兴起繁荣,在相关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相关标准的推动下,旅游度假区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已成为度假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体育旅游产品也正逐步成为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产品之一。基于此,对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目前,学术界对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较少,这与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的良好发展态势不相适应。本文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提出的“积极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旅游度假区等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问题研究出发点,对旅游度假区开发运营的体育旅游产品展开系统研究。本文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2015年—2020年评选出的4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范畴,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为研究对象,以产业融合理论、体验经济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首先,分析旅游度假区发展体育旅游产品的驱动因素;其次从旅游度假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产品类型、体育旅游产品发展模式及发展效应四方面,具体分析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出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优化路径。主要结论:旅游度假区现有的体育旅游产品类型可分为健身型、培训型、赛事型三种类型,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呈现出全民性特点。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有“体育+旅游”、“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康养”等四种融合发展模式。体育旅游产品的出现对完善旅游度假区内容体系、助推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提高旅游度假区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存在支持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的地方政策不完备、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利用度不高、旅游度假区现有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丰富以及旅游度假区不重视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等问题。对此,本文从标准与政策、体育旅游资源、“体育+”融合模式、市场调研、宣传营销等方面提出六个发展优化路径。

张瑞华[4](2021)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夜间经济发展的倡导,各地夜间旅游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显着成效。夜间旅游的开展对于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游客参与度、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较强的积极作用。目前哈尔滨夜间旅游整体开发程度和市场知名度有待提高,并且在产品种类和特色、游览线路开发设计、夜间基础设施配备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为了促进哈尔滨夜间旅游的发展,首先,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深入了解夜间旅游开发的意义和相关概念,总结梳理出哈尔滨本土文化特色和国内成功夜间景区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哈尔滨夜间游客人流量较大的几个景点,目的是能够客观评价哈尔滨夜间开发现状和问题。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对哈尔滨夜间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意见,获取更准确的游客偏好和满意度信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哈尔滨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在产品的选择上更倾向于民间地方特色夜间旅游产品、成熟的夜间旅游景点的游览;对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交通便利性、物价水平、旅游产品的参与度等方面满意度较低。最后,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第一,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突出景点特色,打造精品主题文旅线路,如教育主题旅游线路、松花江夜间旅游线路、冰雪旅游线路等;第二,全面拓展夜间文旅产品的广度,可以在夜间休闲购物产品、夜间节庆旅游产品、夜间娱乐产品的活动类型上下功夫;第三,提高夜间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和体验度,在开发文创产品、创新住宿环境、丰富饮食产品类型等方面做文章;第四,完善夜间旅游服务及设施功能,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提升配套设施、保障环境安全,做好社会服务和基础保障工作。

隋嘉奕[5](2020)在《“产业融合”视域下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冬季运动项目的快速普及,滑雪旅游逐渐成为了人们出游的选择。随着2022冬奥会的临近与相关红利政策的释放,我国滑雪旅游产业进入了增质提速期,滑雪旅游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滑雪旅游产业成为了冰雪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黑龙江是目前国内雪场数量最多、滑雪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气候条件优势及深厚的滑雪历史底蕴。但目前面临着国内滑雪旅游产业的白热化竞争,黑龙江省劣势凸显,需加快整合区域资源,推进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滑雪旅游产业定义及产业融合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以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用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了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政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2.差异化意识不足;3.资源整合与利用理念不足;4.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5.相关专业人才匮乏;6.滑雪旅游产品同质化;7.品牌影响力较低。并找出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1.外部环境的推进;2.消费需求的升级;3.技术创新的驱动。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1.在政策制度上进行多部门联合协作;2.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升研发能力来促进技术融合;3.产品方面应推出多元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4.在业务方面应加强与教育行业等关联产业的融合;5.在文化方面应注重融合民族文化和冬奥文化;6.在市场方面应多借助新媒体等媒介的力量来宣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融合能够推进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多方经济效益,能够形成“滑雪旅游+”的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杨晓燕[6](2020)在《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旅游产品与服务高端化、品质化、多样化、精准化的需求趋势凸显。游客对气候的偏好和需求不断增强,气候逐渐成为影响旅游需求和供给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尺度的气候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性开发,将会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也将有助于防范气候影响下的系统性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隐患对旅游业的冲击。当前针对气候对游客影响的宏观和中观研究居多,从微观视角出发剖析微气候对游客的影响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分析和解决,如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微气候和微气氛的时空性联动如何影响景区游客量?景区微气候是否存在时空性变化的规律?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是否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应该如何进行微气候资源的开发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景区空间尺度的微气候分析,重点聚焦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本研究按照“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开展相关研究。理论探索——主要分析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基础性理论支撑是什么?模型建构——展开系统的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知觉-行为模型,构筑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检验分析,验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规律特征。针对日、节气、月不同时序景区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为深化微气候在旅游场域中的研究与创新性发展进行积极探索。研究过程可概括为:第一,系统的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界定基本概念,梳理本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第二,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第三,运用ArcGIS地图分析法,进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各区域内A级景区为例,通过微气候适游指数分析区域内景区以及5A级景区的微气候适游度,剖析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共性特征与演化规律;第四,基于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变化的共性与差异性规律,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RL)分析方法,分别检验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进一步剖析当期和滞后期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对当期景区游客量的动态影响规律。第五,系统分析景区微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论阐述如下:(1)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福建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差异显着,时空性动态变化凸显各个区域内景区的共性特征,区域间亦存在微气候时序性渐变与空间性过渡现象。(2)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时空性差异,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类型和时空差异,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呈多时空和多景区差异化的互动影响关系,当期影响均为正向,滞后期多为负向。(3)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较低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纬度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日和节气多为正向影响,月多为负向影响。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纬度景区的节气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的日和月影响较大。景区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低纬度景区的影响在日和节气比较高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大,月影响则相反,滞后期效应显着。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4)景区日、节气起始日和月气温对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节气影响多呈正向,日和月影响多呈负向。风速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负向。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海拔景区的节气起始日和月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大,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日和节气累积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高海拔景区游的日和月影响大于较低海拔景区,节气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程度大。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本研究在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1)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化县域和省域内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的监测与分析;强化县域内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时序性联动与空间性互动管理;推进微气候旅游形象的共同塑造与时空性营销体系的构建;强化跨景区和跨区域微气候旅游合作政策引导;强化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文化旅游+气象”基础上的多部门和跨部门互动、协同、创新机制的形成。(2)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提出将微气候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景区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助推大数据与智慧化发展基础上的微气候旅游发展格局形成、服务提质增效、互补和创新;优化景区人力资源结构,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支撑景区微气候旅游深度发展与服务创新;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联动的营销模式创新。(3)针对景区行业协会,提出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标准的制定;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供给;驱动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的旅游供需互动研究的建议。(4)针对旅游运营商,提出强化景区微气候驱动的旅游产品开发;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下的旅游产品跨时空组合性开发与策划;强化线上线下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整合、互动性开发;强化线上日、节气、月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信息的发布、更新,引导游客日、节气、月当期或者潜在旅游需求。本研究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与贡献:(1)本研究建构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突破传统环境行为理论静态与单空间分析的局限,拓展了环境行为的时序性、空间性以及时空结合的互动机理,这是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借助ADRL模型,系统分析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当期和滞后期影响,这是本研究的方法应用创新。(2)本研究在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一定的贡献。理论层面,探索微气候-游客-微气氛互动机理,拓展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共性与差异性分析,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视角出发拓展了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建构微气候适游指数,在传统气候舒适度指数基础上,构建雨量舒适指数,提出综合反映景区微气候适游程度的景区微气候适游指数,形成反映微气候动态变化规律的25等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福建省景区微气候时空变化规律,为微气候资源的时空性优化配置提供重要支撑。

周冻梅[7](2020)在《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产业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冰雪旅游为核心的冬季旅游产品正在成为老百姓旅游的新选择,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冰雪旅游大国。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早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省份,应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开展冬季冰雪旅游项目,打造独具特色的冰雪旅游品牌,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但黑龙江省在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政府引导、支持和调控,而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杠杆和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科学的税收激励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然而,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许多困境。税收激励政策作为激励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享受政府给予的减免税等税收激励政策后,可以积累一定的资金投资开发新项目,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冰雪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激励政策,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因此,研究冰雪旅游产业的税收激励政策的优化,对冰雪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以上背景,从冰雪旅游产业及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相关理论入手,运用文献分析、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及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现状的分析,解释了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着税收激励政策与产业生命周期衔接不协调、税收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冰雪旅游产业人才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税收激励政策与实施效果尚未形成监管机制等问题,以及税收激励政策缺乏协调性、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方式单一、税收激励政策的覆盖范围较窄、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约束不足等问题的成因,在借鉴美国对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激励政策、瑞士形成了对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有效监管、日本采用了多元税收激励政策和我国吉林省定期开展税收激励政策落实效应分析、辽宁省开展相应配套措施的税收激励政策、北京市实施税收减免激励政策鼓励产业创新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调冰雪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的税收激励政策、调整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方式、拓宽冰雪旅游产业人才税收激励政策的范围、完善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规制以及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等对策。从而提高了论文的应用价值和时间价值。

刘立军[8](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李凤佼[9](2019)在《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冰雪旅游形象感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中国冰雪旅游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除占据资源优势的东北三省外,河北、新疆等30多个省市已相继推出冰雪旅游产品。在冰雪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旅游地形象塑造是制约冰雪旅游市场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想要在同质化冰雪旅游市场中冲出重围,塑造旅游地差异化形象,离不开对冰雪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研究。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有助于相关政府决策部门从众多旅游要素中识别最优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产品,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利于景区管理人员深入了解游客感知情况,进而做好服务反馈,提高游客满意度。因此,形象感知研究对旅游地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旅游地形象感知评估研究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研法。问卷调研法虽然可以较为深入的围绕主题展开研究,但容易受到研究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对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很高的要求。近年,随着在线旅行社(OTA)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真实有效网络评论和游记,为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于网络文本数据评估旅游地形象感知可更及时准确的捕捉游客对旅游地的认知、感知和满意度等信息,为形象感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选取哈尔滨市为研究案例地,首先,利用Python编程获取Baidu旅游、携程网、马蜂窝等多家OTA和旅游UGC平台上关于哈尔滨市冰雪旅游6大代表性景点的网络点评数据,建立冰雪旅游形象感知分析的文档数据集;其次,对文档数据集进行文本去重、机械压缩去词、分词等数据预处理工作,并将预处理后的文本数据进行TF-IDF关键词提取和LDA主题提取;最后,通过TF-IDF和LDA提取的结果,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总体形象三个维度探究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表明:(1)冰雪旅游认知形象要素可概括为相关地标类、旅游活动类、建筑和风景特色类、特色餐饮及住宿类、游玩价格类等5个群组,各认知形象要素在不同景点权重有所差异;(2)冰雪旅游情感形象以积极正面为主,除雪乡外,其余5个景点均具有强烈的推荐意愿,综合情感值的排序依次为亚布力滑雪场(30分)>冰雪大世界(23分)>中央大街(20分)>太阳岛(16分)>圣索菲亚大教堂(15分)>雪乡(4分);(3)哈尔滨市冰雪旅游的总体形象感知分为五种类型:饮食购物型、冰雪观光型、冰雪文化型、冰雪运动型和冰雪娱乐型。研究丰富了旅游大数据研究方法,为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形象塑造提供建议。

苏迪[10](2019)在《吉林省W旅游度假区冰雪旅游项目的SWOT分析》文中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此种情况下,对于冰雪旅游产业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吉林省是中国冰雪旅游产业大省,而W旅游度假区则是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的龙头项目。本文通过综合分析W旅游度假区在发展冰雪旅游项目中存在的优势条件和劣势因素,面临的发展契机与各方面威胁,帮助其寻求化解困难、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同时,也为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SWOT分析表明,W旅游度假区在发展冰雪旅游项目方面,既有自身优势,又有一定劣势;既存在发展机遇,又面临威胁挑战。具体来说,其存在的优势主要在于自然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劣势主要在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展机遇主要在于社会需求方面,而威胁则主要在于外部竞争和自身管理等方面。在参照中外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发展策略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考量,文章提出了改进现状和促进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一要加强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包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冰雪旅游活动、拓展冰雪旅游产业链条、注重活动项目开发等;二要提高服务质量,包括理念观念转变,加强人员管理和强化基础建设等;三要提升冰雪旅游项目品牌影响,包括挖掘人文底蕴、做强特色产品和强化宣传营销等;四要抢抓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包括紧跟政策导向、注重强强联合、遵循相关规律等。W旅游度假区冰雪旅游项目的发展经验对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要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强化特色旅游品牌打造、完善冰雪旅游产业体系。因受研究时间和个人精力等方面因素限制,本课题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二、广东冰雪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冰雪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4 基于旅游竞争力模型的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4.1 环境分析
    4.2 旅游资源
    4.3 旅游产品
    4.4 旅游地设施
    4.5 需求状况
    4.6 营销与服务
    4.7 管理与战略
    4.8 政府
5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5.1 政策支持:政府规划不足,产业政策滞后
    5.2 产业集聚:产业关联不强,产业集聚未成规模
    5.3 差异定位:产品量化竞争,品牌效应不明显
    5.4 设施完善:基础设施不足,服务意识缺乏
    5.5 营销整合:营销力度不够,缺乏市场动力
    5.6 人才培育: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育渠道单一
6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6.1 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扶持,推进政策红利落地
    6.2 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6.3 差异定位:增强特色经营,凸显冰雪文化底蕴
    6.4 设施完善: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服务供给能力
    6.5 营销整合:培育消费市场,加大营销整合力度
    6.6 人才培育: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育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4.1 旅游度假区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的驱动因素
    2.1 外部环境的推进
    2.2 产业发展的诉求
    2.3 消费需求的提高
3 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的资源条件
        3.1.1 体育旅游自然资源
        3.1.2 体育旅游人文资源
    3.2 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的类型分析
        3.2.1 健身型体育旅游产品
        3.2.2 培训型体育旅游产品
        3.2.3 赛事型体育旅游产品
    3.3 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的融合模式
        3.3.1 “体育+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3.3.2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3.3.3 “体育+科技”融合发展模式
        3.3.4 “体育+康养”融合发展模式
    3.4 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的效应分析
        3.4.1 完善了旅游度假区内容体系
        3.4.2 助推了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
        3.4.3 提高了旅游度假区经济效益
        3.4.4 提升了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
4 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支持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的地方政策不够
    4.2 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利用度不高
    4.3 旅游度假区现有的体育旅游产品不丰富
    4.4 旅游度假区不重视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
5 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优化路径
    5.1 将体育旅游产品纳入《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
    5.2 制定地方政策,促进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发展
    5.3 开展体育旅游资源认定,并引导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5.4 加强“体育+”融合模式,开发更多体育旅游产品
    5.5 市场调研体育旅游产品,并构建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5.6 加强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提高产品的品牌度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夜间旅游产品相关概念
        一、文旅融合
        二、夜间旅游
        三、夜间旅游产品
    第二节 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相关理论基础
        一、体验经济理论
        二、文化营销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旅融合与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文旅融合的发展历程与意义
    第二节 文旅融合背景下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内容
        一、挖掘本地特色资源
        二、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创新文化旅游产品
    第三节 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内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类型研究
        一、夜间演艺体验游
        二、夜间文化艺术休闲游
        三、街区夜间旅游
        四、景区夜间旅游
        五、夜间节事旅游
        六、夜间观光旅游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基础分析
    第一节 哈尔滨地理特征及旅游业发展概况
        一、哈尔滨地理特征
        二、哈尔滨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三、哈尔滨城市历史概况
    第二节 哈尔滨文化资源基础分析
        一、地域民俗
        二、地方饮食
        三、冰雪文化
        四、建筑文化
        五、音乐传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的游客偏好分析
    第一节 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游客偏好问卷调查设计与发放
        一、问卷调查实施依据
        二、问卷的内容构成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游客偏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二、受访者夜间旅游产品偏好
        三、哈尔滨夜间旅游(休闲)产品的满意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夜间演艺体验游
        二、夜间文化艺术休闲游
        三、街区夜间旅游
        四、景区夜间旅游
        五、夜间节事旅游
        六、夜间观光旅游
    第二节 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夜间精品旅游项目
        二、未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
        三、参与体验性旅游产品较少
        四、夜间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第一节 打造夜间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一、教育主题旅游线路
        二、松花江夜间旅游线路
        三、冰雪旅游线路
        四、其他旅游线路设计
    第二节 拓展夜间旅游产品文化广度
        一、夜间休闲购物产品
        二、夜间节庆旅游产品
        三、夜间娱乐产品
    第三节 提高夜间旅游产品文化创意和体验度
        一、开发文创纪念品
        二、创新住宿环境
        三、丰富饮食产品
    第四节 完善夜间旅游辅助设施功能
        一、延长营业时间
        二、提升配套设施
        三、保障环境安全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一 哈尔滨夜间旅游(休闲)活动调查问卷
附录二 哈尔滨“龙江老字号”餐饮企业及特色产品列举
参考文献
致谢

(5)“产业融合”视域下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1.3.1 相关概念
        1.3.2 产业融合理论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实地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相关政策支持
        3.1.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现状
        3.1.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1.4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人次和收入现状
    3.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差异化意识不足
        3.2.2 政策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3.2.3 资源整合与利用理念不足
        3.2.4 滑雪装备制造业基础薄弱
        3.2.5 相关专业人才匮乏
        3.2.6 滑雪旅游产品同质化
        3.2.7 品牌影响力较低
    3.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
        3.3.1 外部环境的推进
        3.3.2 消费需求的升级
        3.3.3 技术创新的驱动
    3.4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3.4.1 多措并举加快政策融合
        3.4.2 科技手段促进技术融合
        3.4.3 多元产品加强产品融合
        3.4.4 关联业态助力业务融合
        3.4.5 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融合
        3.4.6 媒介合作强化市场融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微气候
        2.1.2 微气氛
        2.1.3 微气候适游指数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行为相互渗透理论
        2.2.2 环境知觉-行为理论
        2.2.3 行为场景理论
        2.2.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借鉴
    2.3 文献综述
        2.3.1 微气候影响旅游供给环境的研究
        2.3.2 微气候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应激反应的研究
        2.3.3 微气候对旅游过程中微气氛的影响研究
        2.3.4 微气候要素和微气候综合状态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5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6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7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框架
    3.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微气候知觉-行为模型
        3.1.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理论分析
        3.1.3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
    3.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2.1 气温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2 相对湿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3 降水量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4 风速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5 太阳辐射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6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3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2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3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4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1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2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3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5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3.5.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2 日、节气和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3 微气候适游指数建构
        3.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5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6 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 区域内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1 案例地选取与说明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3 区域内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1.4 区域内景区节气微气侯时空性变化
        4.1.5 区域内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 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2.1 案例选取与说明
        4.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2.3 5A级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4 5A级景区节气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5 5A级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选取
        5.1.3 数据来源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5.2.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5.3.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单位根检验
        5.3.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单位根检验
        5.3.3 日微气候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3.4 日微气氛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4.1 日气温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2 日相对湿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3 日降水量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4 日风速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5 日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5 日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6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6.1.1 研究方法
        6.1.2 指标选取
        6.1.3 数据来源
    6.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景区节气起始日数据描述性统计
        6.2.2 景区节气累积数据描述性统计
    6.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6.3.1 景区节气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3.2 节气微气候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3.3 节气微气氛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4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4.1 节气气温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2 节气相对湿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3 节气降水量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4 节气风速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5 节气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6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6.5 节气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5.1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5.2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6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6.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6.2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7.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7.1.1 研究方法
        7.1.2 指标选取
        7.1.3 数据来源
    7.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景区月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7.2.2 景区月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7.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7.3.1 景区月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7.3.2 月微气候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3.3 月微气氛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4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4.1 月气温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2 月相对湿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3 月降水量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4 月风速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5 月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6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7.5 月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6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1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分布格局显着
        8.1.2 微气候对景区日、节气和月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3 气温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4 相对湿度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5 降水量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6 风速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7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8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9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效应显着
    8.2 管理启示与建议
        8.2.1 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启示与建议
        8.2.2 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的启示与建议
        8.2.3 针对景区行业协会的启示与建议
        8.2.4 针对旅游运营商的启示与建议
    8.3 研究贡献与创新
        8.3.1 研究贡献
        8.3.2 本研究创新之处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第4章区域内景区案例地选取说明
    附录B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日数据
    附录C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数据
        附录C1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起始日数据
        附录C2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累积数据
    附录D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月数据
    附录E 第5章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 第6章节气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1 第6章节气起始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2 第6章节气累积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G 第7章月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H 第 5、6、7 章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结果汇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2 冰雪旅游产业与税收激励政策理论基础
    2.1 冰雪旅游产业的内涵
        2.1.1 冰雪旅游产业的概念
        2.1.2 冰雪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
        2.1.3 冰雪旅游产业链和结构分类
    2.2 税收激励政策的内涵
        2.2.1 税收激励政策的概念
        2.2.2 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
    2.3 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理论依据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2.3.3 税收激励理论
        2.3.4 机制设计理论
3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
        3.1.1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3.1.2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3.2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现状
        3.2.1 冰雪旅游产业初创期的税收激励政策
        3.2.2 冰雪旅游产业成长期的税收激励政策
        3.2.3 冰雪旅游产业成熟期的税收激励政策
    3.3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激励政策与产业生命周期衔接不协调
        3.3.2 税收激励政策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
        3.3.3 冰雪旅游产业人才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
        3.3.4 税收激励过程与效果尚未形成监管机制
    3.4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问题的成因
        3.4.1 税收激励政策缺乏协调性
        3.4.2 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方式单一
        3.4.3 税收激励政策的覆盖范围较窄
        3.4.4 税收激励政策的法律约束不足
4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实证分析
    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4.2 计量数据的选取及数据分析
        4.2.1 计量数据的选取
        4.2.2 计量数据的分析
    4.3 回归结果分析
5 国内外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经验
        5.1.1 法国制定了一系列税收激励政策
        5.1.2 瑞士对税收激励政策进行有效监管
        5.1.3 日本采用人才税收激励政策
    5.2 国内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经验
        5.2.1 吉林省多元化的税收激励政策
        5.2.2 辽宁省开展相应配套措施的税收激励政策
        5.2.3 北京市实施减免税税收激励政策
    5.3 国内外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启示
        5.3.1 税收激励政策多元化
        5.3.2 税收激励政策专门化
        5.3.3 建设良性循环的人才激励机制
        5.3.4 税收监督机制规范化
6 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优化政策
    6.1 协调冰雪旅游产业发展阶段的税收激励政策
        6.1.1 完善初创期投资抵免和税收返还的税收激励政策
        6.1.2 健全成长期所得额加计扣除的税收激励政策
        6.1.3 完善成熟期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税收激励政策
    6.2 调整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方式
        6.2.1 增强税收激励政策的针对性
        6.2.2 完善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方式
    6.3 拓宽冰雪旅游产业人才税收激励政策的范围
        6.3.1 构建针对冰雪旅游产业人才的税收激励政策
        6.3.2 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6.4 完善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监管机制
        6.4.1 健全税收征管监督制约机制
        6.4.2 实施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机制
    6.5 其他相关配套措施
        6.5.1 实现东北三省冰雪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6.5.2 利用“互联网+”促进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冰雪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旅游地形象研究进展
        1.3.2 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进展
        1.3.3 冰雪旅游研究进展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1.7 课题来源
2 冰雪旅游形象感知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冰雪旅游
        2.1.2 旅游地形象
        2.1.3 感知形象
    2.2 形象感知理论基础
        2.2.1 传播学理论
        2.2.2 心理学认知理论
        2.2.3 旅游感知价值理论
        2.2.4 认知-情感理论
3 网络文本挖掘相关技术阐释
    3.1 网络爬虫技术
    3.2 中文分词
        3.2.1 分词算法
        3.2.2 Jieba分词
    3.3 TF-IDF算法
    3.4 LDA主题模型
        3.4.1 LDA主题模型介绍
        3.4.2 LDA参数求解
4 数据采集与数据预处理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采集
        4.2.1 采集平台
        4.2.2 采集内容
    4.3 数据预处理
5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5.1 分词结果可视化展示
    5.2 TF-IDF关键词提取结果
    5.3 LDA主题聚类结果
    5.4 冰雪旅游形象感知分析
        5.4.1 认知形象分析
        5.4.2 情感形象分析
        5.4.3 总体形象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哈尔滨市冰雪旅游形象塑造建议
    6.3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吉林省W旅游度假区冰雪旅游项目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旅游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冰雪旅游产业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基础理论
        2.1.1 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2.1.2 旅游和冰雪旅游的概念
        2.1.3 产业和项目的概念
        2.1.4 冰雪旅游产业和冰雪旅游项目的概念
        2.1.5 旅游业的作用及冰雪旅游产业对吉林省的重大意义
    2.2 研究方法
        2.2.1 SWOT的概念
        2.2.2 选择依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展环境分析
    3.1 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3.1.1 旅游业发展态势
        3.1.2 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3.1.3 吉林省发展冰雪旅游产业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分析
        3.1.4 吉林省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优势及劣势
    3.2 自身发展条件分析
        3.2.1 W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概况
        3.2.2 自然基础情况
        3.2.3 W旅游度假区冰雪旅游项目发展情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W旅游度假区冰雪旅游项目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2 劣势分析
    4.3 机遇分析
    4.4 威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策建议及启示
    5.1 W旅游度假区冰雪旅游项目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5.1.1 加强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做到“人无我有”
        5.1.2 提高旅游度假区服务质量,做到“人有我优”
        5.1.3 提升冰雪旅游项目品牌影响,做到“人优我特”
        5.1.4 抢抓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做到“人特我强”
    5.2 对吉林省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广东冰雪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冰雪旅游产业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贾颖. 辽宁大学, 2021
  • [2]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辛晶瑶.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旅游度假区体育旅游产品发展研究[D]. 黄小纤.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4]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夜间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张瑞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产业融合”视域下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隋嘉奕.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0)
  • [6]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D]. 杨晓燕. 华侨大学, 2020(12)
  • [7]促进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 周冻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8]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9]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冰雪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 李凤佼.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1)
  • [10]吉林省W旅游度假区冰雪旅游项目的SWOT分析[D]. 苏迪. 吉林大学, 2019(11)

标签:;  ;  ;  ;  ;  

广东冰雪旅游市场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