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物的超声溶栓:一项随机研究 (ATLAS)

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物的超声溶栓:一项随机研究 (ATLAS)

一、超声溶栓治疗隐静脉搭桥移植物一项随机性研究(ATLAS)(论文文献综述)

鲁冬林[1](2018)在《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不同腔内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临床上的治疗经验。方法:此次项目是回顾性、非随机性、单中心的一项研究。选择对象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住院患者17例(共17条患肢)。所有患者中11例为男性,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71.82±8.85岁。患者因下肢疼痛、、发凉来院就诊,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或下肢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收入我科治疗。住院期间给予扩张血管、抗血小板、降脂、抗凝等药物治疗,术中根据个体情况应用不同的腔内治疗手段,如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机械血栓清除(PMT)、球囊扩张(PTA)、支架植入(SI)等。出院后定于术后3、6、12个月随访,以后每隔6个月随访。我们将应用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合并或不合并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的患者定义为A组(PMT组),其中A1:Angiojet组,A2:Straub组;将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合并或不合并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的患者定义为B组(CDT组);将应用球囊扩张合并或不合并支架植入的患者定义为C组(对照组)。对所有研究的患者入出院时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技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一期通畅率,截肢率,死亡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7例患肢中ISR发生于股浅动脉的有16例(94%),病变长度平均13.81±6.32cm,Tosaka分型以Ⅱ、Ⅲ型为主(88%)。A组均后续衔接了球囊扩张成形术,A2组还有1例因限流性夹层产生而植入了一枚支架;B组有2例单纯应用了导管接触性溶栓就达到了技术成功,3例辅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C组有3例单纯行PTA术,3例行PTA+SI术。A1组和A2组各有1例因远端流出道问题而行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其余组别远端有足够的血供则未处理。所有患者即刻技术成功率100%(17/17),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94.4%,辅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对Fontaine分期、症状评分系统、足背动脉搏动分级分析可见,所有患者经各组腔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而到术后3、6个月时总体上开始有缓慢恶化的倾向。对ABI变化情况分析可见,A、B、C三组治疗后都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改善(P值均≤0.05),但是各组之间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差别(P值均>0.05)。手术并发症方面,A组夹层1例(16.7%),血尿1例(16.7%),B组腹股沟血肿1例(20.0%),但是并发症的出现率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并没有显着差异(P值均>0.05)。随访方面,B组中支架内再次闭塞1例(20.0%),C组中支架内再次狭窄1例(16.7%),A组死亡1例(16.7%),B组高位截肢1例(20.0%)。结论: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植入术后的常见问题,多发生于股浅动脉,发病机制复杂,危险因素众多,治疗方式也呈多样化。应用机械血栓清除、导管接触性溶栓、球囊扩张合并或不合并支架植入治疗ISR均可收获很好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对于大多数ISR,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可能获得最佳的手术治疗效果。

周振宇[2](2018)在《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股神经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除继发于创伤或者某些自身疾病外,有相当一部分为医源性损伤。股神经损伤会导致同侧屈髋、伸膝障碍以及大腿内侧的感觉麻木,行走时步态不稳易跌倒,从椅子上站起、爬楼梯困难,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应予以及时修复。而在各种损伤类型中,股神经长段缺损无疑是修复难度最大的。临床上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相对少见,病因多为医源性,比如腹膜后的神经鞘瘤切除术中常误切股神经。特殊的致伤原因使得股神经长段缺损具有以下特点:1、股神经缺损比较长,通常为IV度缺损;2、股神经比较粗,需要多股腓肠神经移植,很难行带血管的神经移植;3、缺损局部多经历创伤或手术史,瘢痕黏连重,血液循环差。因此,长段的股神经缺损临床治疗非常困难,是创伤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目前临床报道的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股自体腓肠神经电缆式移植,一种是闭孔神经作为供体进行的神经转位。关于自体神经移植,顾玉东认为在大于10cm的长段周围神经干缺损者、神经移植床为瘢痕组织或无血供组织以及伴四肢主要血管损伤的神经缺损的情况应考虑用带血运的游离神经移植。但因为股神经与腓肠神经巨大的直径差异,通常需要三至四段腓肠神经移植于缺损处方能满足动力需求。即便用两根静脉动脉化的腓肠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动力也不足够。如果用多股腓肠神经移植修复,则移植神经仅靠组织液提供营养,建立自身血液循环的时间较长,会造成部分移植神经中心发生坏死,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寻求更好的显微修复方式,为移植神经提供稳定的血供,使得移植神经尽早建立自身的血液循环,以促进神经更好的再生,获得良好的功能愈后。在神经移植间隔距离太大或者神经近断端无法利用的情况下,神经转位成为修复缺损的良好选择。但相较于上肢较多的神经转位术式,下肢神经损伤的神经转位应用的还很少。因为闭孔神经具有与股神经来源相同、解剖位置相近、包含运动纤维等优点,股神经损伤修复的转位神经研究主要集中于闭孔神经。而多项解剖学研究也都证实了闭孔神经转位修复股神经的可行性。与腓肠神经移植相比,闭孔神经移位修复股神经轴突再生只需要通过一个吻合口,轴突再生距离也更短,理论上可以得到更佳的恢复效果。但利用闭孔神经主干转位修复会损失内收的功能,利用前支转位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轴突数量。所以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寻求最佳的神经转位方法,让有限的转位神经得以充分利用,获得最佳的修复效果。第一部分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时移植神经的血运建立和神经再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为临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成年大鼠股神经长段缺损实验动物模型,选择不同组织床进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A组(肌肉组织床),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于血运丰富的肌肉组织中,由肌肉组织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B组(空白组织床),不人为构建组织床,移植神经置于修复位置不做处理,依靠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C组(瘢痕组织床)将移植神经置于硅胶管中,模拟瘢痕组织,由组织液为移植神经提供营养支持。于术后的不同时间点(1周、2周、4周、12周)分别取材,对移植神经和股四头肌行组织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观察移植神经血运建立、神经再生及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对三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肌肉组织床组移植神经血液循环建立的时间较其他两组明显缩短,而大鼠的BBB运动功能评分、运动单位电位波幅、肌重恢复率、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以及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都要高于空白组织床组和瘢痕组织床组。两相比较,空白组织床组的各项指标又要优于瘢痕组织床组。结论:肌肉组织床可以为移植神经提供良好的血供和稳定的生长环境,大大缩短了移植神经建立血液循环的时间,较早进入轴突生长与髓鞘形成期,从而获得良好的神经再生效果。在进行长段神经移植时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进行修复,这既是神经移植方法的创新,也是理论的创新。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股神经长段缺损的修复,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第二部分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目的:在临床治疗两例股神经长段缺损的病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观察分析患者预后,为临床上自体神经移植修复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指导。方法:为两位股神经长段缺损患者施行腓肠神经移植手术,术中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术后观察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对患者进行肌电图、超声及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患者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满意,伸膝肌力恢复至M4+,步态接近正常。结论:在腓肠神经移植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的过程中,人为构建肌肉组织床,将移植神经埋入肌肉组织,可以促进移植神经再生,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在股神经及其他周围神经长段缺损的治疗中推广应用。第三部分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目的:评估股神经各肌支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肌支组合的修复效果,为临床上神经转位至股神经各肌支治疗股神经长段缺损提供优选方案。方法:动物实验研究分为两步。第一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仅保留一支股神经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来分析各肌支的重要性。第二步,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另一组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通过观察大鼠的膝关节功能变化对两种组合方式进行评估。结合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和临床病例以及文献资料来分析评估各种肌支修复组合。结果:股四头肌各肌支重要性依次为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和股中间肌支。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直肌支的功能要低于保留股内侧肌支和股外侧肌支,结论:动力足够的话可以选择修复三个肌支,其中的最佳组合是股外侧肌支+股直肌支+股内侧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两个肌支,最佳修复方案是股内侧肌支+股外侧肌支,其次是股内侧肌支+股直肌支;如果只能修复一个肌支,则选择股内侧肌支。

张愚,朱志强,郑鑫,马雪涛,刘建威,韩志友[3](2014)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节段植入挽救流出道狭窄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但长期血液透析常发生静脉流出道狭窄,导致血液透析通路闭塞,采用溶栓、介入及手术修复或重新造瘘等解决动静脉内瘘狭窄都有一定的缺点。目的:对比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节段性植入与单纯性手术修复挽救发生流出道狭窄动静脉内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血管通路静脉段狭窄患者80例,年龄22-80岁,其中试验组50例采用节段性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植入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手术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到再次发生内瘘失功时间及累积生存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随访10-28个月,其中9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血管通路失功,随访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2%,82%;对照组随访8-28个月,其中7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血管通路失功,随访6,12,18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3%,87%,77%。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试验组患者累积生存率较对照组略高,但log-rank检验两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44)。表明节段性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植入治疗在不破坏原有通路解剖结构、维持原吻合口位置、最大限度保留可穿刺血管资源的基础上,获得了与单纯手术修复相当的临床疗效。

王坚[4](2014)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通畅率和肺栓塞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术前连续使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我们的研究采用了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连续582例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前瞻性收集的数据以评估术前使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和术后院内不良事件风险的关联。全部患者于平均术后第5日(4-7日)行64排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移植血管通畅情况。主要终点为住院死亡和移植血管闭塞。次要终点为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及与出血相关的不良事件(二次开胸、输血及胸液引流量)。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无死亡。与术前停用阿司匹林的患者(n=182)相比,术前连续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n=400)有着较高的术后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和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8.8对97.3,P=0.02;98.2对96.1,P=0.02)。两组术后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及出血相关的不良事件无显着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停用阿司匹林治疗显着增加大隐静脉移植物闭塞的风险(OR=2.193,95%可信区间:1.023-4.701,P=0.043)。而随着移植血管平均流量的增加,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闭塞的危险显着降低(OR=O.969,95%可信区间:0.946-0.993,P=0.012)。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前连续阿司匹林治疗可以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血管总通畅率和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通畅率,而不增加术后的死亡、脑卒中、心肌梗死、肺栓塞及出血相关不良事件。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栓塞的发生率、治疗、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期间,连续582例接受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纳入本项前瞻性研究。患者年龄为16-86岁(平均年龄61.4±9.3岁),男性457人(79%)。全部患者于平均术后第5日(4-7日)行64排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移植血管通畅情况并观察有无肺栓塞,随访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结果11例患者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肺栓塞,发生率为1.9%。457例男性患者中发现7例(1.5%),125例女性患者中发现4例(3.2%)。肺栓塞患者年龄为56-71岁(平均年龄64.6±4.7岁)。(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在肺栓塞患者中比例较高(72.7%对38.7%,P=0.02),同时该组患者术前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偏低(54.9±8.6对60.2±9.4,P=0.04)。肺栓塞患者的术前住院时间(天)和术后ICU时间(小时)均较非肺栓塞患者长(分别为9(7,16)对5(3,7),P=0.031;65.0(22.5,115.8)对41.9(22.0,70.0),P=0.036)。(2)1:5匹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是发生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0R=6.011,95%可信区间:1.146-31.526,P=0.034)。9例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当INR达到2.0-3.0时,单独应用华法林3个月。其他2例患者因药物过敏未行抗凝治疗。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术后6-8个月复查多排CT显示肺栓塞消失。所有11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症状存活。结论本研究揭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第一周无症状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9%。建议术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作为常规检查去筛查肺栓塞,特别是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节段性左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华法林治疗肺栓塞有效,而且,在术后早期抗凝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以预防肺栓塞这一策略值得考虑。

谢丽娟[5](2011)在《血管腔内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附50例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总结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行血管腔内治疗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TASCII分级及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对50例患者(60条患肢)进行腔内治疗。分析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及经皮氧分压(TcPO2)进行对比并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针对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预防和处理的方法。结果:50例患者行腔内治疗总的开通率90.9%,技术成功率92.8%。本组行腔内治疗成功的56条肢体中,52条肢体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条肢体无明显变化;1例行膝下截肢;1例术后因急性心梗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8例,发生率16%。术后踝肱指数(ABI)0.71±0.21较术前0.28±0.13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经皮氧分压(TcPO2)45.12±13.43(mmHg)较术前25.11±8.70(mmHg)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3-30个月不等,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髂动脉病变肢体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2.8%、83.3%;股腘(股浅)动脉病变肢体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3.3%、71.4%、53.8%、44.4%,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6.7%、76.2%、69.2、55.5%。腘动脉以下动脉病变3个月、6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2.5%、50%。结论:1血管腔内术治疗髂动脉病变的疗效较好,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2血管腔内术治疗股腘动脉病变安全有效,可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效果,其远期疗效需长期观察,对高龄合并全身疾病的重症缺血患者应优先选择。3血管腔内术治疗腘动脉以下动脉病变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良好,治疗主要目的为提高救肢率和生存率,应当以单纯球囊扩张为主,尤其对合并糖尿病、重症下肢缺血患者。

魏成志[6](2009)在《髂股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髂股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通过回顾48个月的病例随访,评价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通过不同分组的近、中期通畅率对比,探讨联合治疗ASO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连续收集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在天津人民医院血管科诊断为ASO,并行近端动脉支架置入联合远端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83例患者(94条肢体)的完整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分析手术前后的合并危险因素、临床症状改善、患肢的踝肱指数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并按照联合手术方式、支架置入位置、转流手术方式不同进行病例分组。观察内容包括:(1)手术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2)所有病例术后随访48个月内的累积通畅率。(3)通过计算不同分组各自的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4)各种合并危险因素对累积通畅率的风险意义。结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22例,发生率为26.51%。术后85条肢体症状改善,临床成功率为90.43%。所有肢体ABI从术前平均0.41±0.14显着升高至术后平均0.85±0.16。(2)所有肢体均采取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及4年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3%、87%、79%、65%和45%。(3)各种分组比较中,同期手术1年、2年、3年、4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7%、82%、63%、42%,二期手术1年、2年、3年、4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7%、77%、67%、48%,二者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年累积通畅率为61.4%,股-腘动脉转流术4年累积通畅率为48.7%,两组累积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入髂动脉支架的肢体累积通畅平均时间为39.322月,而置入股动脉支架的肢体累积通畅平均时间为25.914月,两组累积通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Cox比例风险分析中年龄、糖尿病、吸烟史P值<0.05,提示与累积通畅率失败有关。结论:(1)髂股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完善,有可能成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规疗法。(2)在本研究中,同期或二期联合方式、人工血管转流方式的不同对术后积累通畅率无明显影响;支架位置的不同对术后积累通畅率有影响。(3)年龄、糖尿病、吸烟史在本研究中对术后累积通畅率失败有影响。

张华英[7](2009)在《腔内血管成形治疗膝下动脉缺血》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近几年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多数患者病情复杂,常存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不能耐受较大的手术创伤。虽然传统的外科手术对于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已经被认可,但是膝下动脉病变的处理一直是血管外科临床治疗的难题,特别是糖尿病合并膝下动脉病变和糖尿病足,血管病变广泛,治疗效果较差,截肢率较高。本文的研究目的为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通畅情况。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随机性、连续性病例分析,分析了2007年2月至2008年3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膝下动脉缺血患者共71例(101条下肢),按接受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PTA治疗组(Ⅰ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Ⅱ组)。将两组临床资料分别按照年龄、性别、病程、症状、跛行距离、治疗前合并症、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治疗后ABI增加值、治疗后临床疗效、动脉通畅率等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界限。结果:本组71例患者(101肢),其中Ⅰ组45例(52肢),Ⅱ组26例(49肢)。两组患者年龄39~86岁(平均70.39±1.09岁),分布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全组病例中,男性49例,女性22例,两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病程最短者1月,最长者20年,平均病程27.94±4.69月,两组间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保守治疗组患者病程较PTA治疗组病程长。Ⅰ组和Ⅱ组患者间歇性跛行各占100%。静息痛Ⅰ组中占48.08%(25/52),Ⅱ组占14.29%(7/49);缺血性溃疡和肢端坏疽Ⅰ组占17.31%(9/52),Ⅱ组占6.12%(3/4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x2=9.658,P=0.022)。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身各合并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吸烟史无明显差异(P>0.05)。Ⅰ组中临床治疗效果:显效者为55.77%,好转者为34.615%,无变化者为9.615%,恶化者为0;Ⅱ组:显效者为0,好转者为20.41%,无变化者为79.59%,恶化者为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4,P=0.000),Ⅰ组较Ⅱ组治疗效果好。Ⅰ组术前ABI平均值为0.34±0.04,术后2周ABI平均值为0.86±0.03,与术前ABI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治疗前ABI平均值为0.46±0.05,治疗后2周ABI平均值为0.50±0.04,与治疗前ABI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手术前、后ABI增加值平均为0.52±0.04,Ⅱ组治疗前、后ABI增加值平均为0.04±0.0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4,P=0.000)。6月后ABI值Ⅰ组0.80±0.03,Ⅱ组0.48±0.0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8,P=0.000)。Ⅰ组中,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占7.69%,其动脉累积通畅率6个月、1年、2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0.38%、88.46%、65.22%;二期通畅率96.15%、96.15%、83.33%;救肢率为100%。结论:1.PTA作为膝下动脉缺血的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有效的。2.PTA对于治疗膝以下小动脉闭塞性疾病和CLI的患者具有重要和确切的疗效,它可使流入道和流出道病变血管重建,并具有极低的病死率,可明显改善远端肢体的灌注压。在具有流出道病变的情况下,与旁路手术相比,可获得更完整的血流重建,患者静息痛消失,促进伤口愈合。3.膝下动脉PTA临床复发很少,可重复使用,推荐PTA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4.PTA作为低损伤性治疗,其应用于膝下小动脉病变的治疗有效,但长期通畅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刘震杰[8](2009)在《一种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血管外支架的制备及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文中指出虽然自体大隐静脉是最常用的动脉旁路术血管移植物,但是移植静脉的远期通畅率不甚理想。目前的一些干预方法,如药物、血管吻合口外支架等,已经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移植静脉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效果。内膜增生是移植静脉闭塞的主要病因之一,而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环境是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始发因素。在动脉环境中,移植静脉管壁的径向压力和轴向剪切力都比原静脉环境大幅增高。虽然轴向的剪切力能够抑制移植静脉的内膜增生,但是管壁压力的急剧升高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根据Laplace定律,静脉管壁承受的压力跟管壁的直径呈正相关。因此通过在移植静脉外使用血管外支架,则有助于防止移植静脉壁扩张导致的管壁径向压力过度升高促发的静脉内膜增生。目前研究认为能够抑制和拮抗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血管外支架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ⅰ)血管外支架的降解速率应该能够调节;(ⅱ)能够为移植静脉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ⅲ)不能影响组织活性和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的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oly(EC-CL),并通过静电纺织技术制作了用于包绕移植静脉含紫杉醇的Poly(EC-CL)血管外支架,最后我们通过动物实验评价了含紫杉醇的Poly(EC-CL)血管外支架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作用。第一部分可降解高分子共聚物Poly(EC-CL)的制备及性能测试目的:合成一种力学性能可调控的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Poly(EC-CL)。方法:通过稀土配合物Nd(DBMP)3催化碳酸亚乙酯和CL开环共聚合。1H NMR检测聚合物化学结构,XRD检测了共聚物的结晶度,DMA检测了共聚物的热学和力学性能。结果:1H NMR检测发现聚合物没有发生EC单体的均聚合和脱CO2副反应发生,所得共聚物为无规共聚物;XRD检测发现EC的含量越高Poly(EC-CL)的结晶度越低;较之聚己内酯,DMA检测发现Poly(EC-CL)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35.6℃,熔点44.5℃;拉伸测试检测发现随着EC含量的增加,Poly(EC-CL)刚性的模量和强度指标大幅下降,而断裂伸长率大幅增加。结论:Poly(EC-CL)是一种力学性能可调控的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第二部分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oly(EC-CL)生物相容性研究目的:评价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oly(EC-CL)的生物相容性。方法:Poly(EC-CL)薄膜和浸提液进行细胞粘附试验、细胞增殖实验、溶血试验、LDH释放实验、MTS细胞毒性试验和肌肉植入试验、皮下植入试验、全身毒性试验和犬主动脉植入试验。结果:细胞粘附试验提示Poly(EC-CL)薄膜细胞粘附性较聚苯乙烯差,EC含量高的Poly(EC-CL)细胞粘附性高。MTS细胞毒性试验,实验组吸光度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LDH释放试验,实验组LDH相对释放率<10%;溶血反应,浸提液溶血率<6%;肌肉植入试验和皮下植入试验,Poly(EC-CL)柱状物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微;主动脉植入试验,Poly(EC-CL)植入腹主动脉腔后6月,主动脉保持通畅。结论:Poly(EC-CL)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能够作为生物医用植入材料。第三部分可降解含紫杉醇Poly(EC-CL)血管外支架的制备及体外试验目的:制备适合用于体内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含紫杉醇Poly(EC-CL)血管外支架。方法:利用静电纺织技术制备不同紫杉醇含量的Poly(EC-CL)电纺膜。通过体外降解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oly(EC-CL)电纺膜的药物释放规律,并利用体外细胞试验评价不同紫杉醇含量的Poly(EC-CL)电纺膜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利用静电纺织技术能够成功地制备不同紫杉醇含量的Poly(EC-CL)电纺膜。5%和10%紫杉醇含量的Poly(EC-CL)电纺膜能够持续释放紫杉醇超过3月;含紫杉醇的Poly(EC-CL)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且与紫杉醇含量呈正相关。10%紫杉醇Poly(EC-CL)能够明显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率,P<0.05;而1%和5%紫杉醇Poly(EC-CL)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率跟阴性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5%紫杉醇含量的Poly(EC-CL)电纺膜能够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无明显诱导接触细胞发生凋亡,适合制备成移植静脉血管外支架。第四部分含紫杉醇Poly(EC-CL)血管外支架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目的:评价5%紫杉醇含量的Poly(EC-CL)血管外支架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利用毕格犬前肢浅静脉移植到后肢股浅动脉构建移植静脉模型,实验组用含5%紫杉醇的Poly(EC-CL)血管外支架包绕吻合口。于术后3月和6月行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测和扫描电镜检查以评价移植静脉的通畅率和管壁重塑情况。结果:术后6月彩超显示实验组6例移植静脉均通畅,管壁无明显扩张;对照组5例移植静脉保持通畅,管壁无明显扩张。术后3月,扫描电镜和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内皮修复已经完成。术后6月,对照组移植静脉内膜厚度较实验组明显增厚。组织学检查发现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弹力纤维都参与了移植静脉管壁的重塑。结论:5%紫杉醇含量的Poly(EC-CL)血管外支架具有抑制移植静脉再狭窄和提高移植静脉通畅率的作用。

胡立[9](2004)在《超声溶栓治疗隐静脉搭桥移植物一项随机性研究(ATLAS)》文中指出

二、超声溶栓治疗隐静脉搭桥移植物一项随机性研究(ATLA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溶栓治疗隐静脉搭桥移植物一项随机性研究(ATLAS)(论文提纲范文)

(1)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神经移植床对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临床研究
    前言
    病例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股神经各肌支神经转位修复方案的研究
    前言
    动物实验研究
    病例资料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股神经损伤的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致谢

(3)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节段植入挽救流出道狭窄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设计:
    时间及地点:
    对象:
        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
    材料:
    方法:
        试验组治疗方式:
        对照组治疗方式:
        术后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3 聚四氟乙稀人工血管植入后的生存分析
    2.4 术后感染发生率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Discussion
作者贡献:
利益冲突:
伦理要求:
学术术语:
作者声明:

(4)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通畅率和肺栓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术前连续使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大隐静脉移植血管通畅率的影响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肺栓塞的诊治和危险因素的初步探讨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微创冠心病外科的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肺栓塞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聿情况
致谢

(5)血管腔内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附50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分级
        2.2.1 临床症状分级
        2.2.2 TASC II 分级
    2.3 辅助检查
    2.4 治疗方法
        2.4.1 术前准备
        2.4.2 血管腔内治疗器材
        2.4.3 麻醉方式
        2.4.4 入路选择
        2.4.5 操作步骤
        2.4.6 术后处理
    2.5 疗效评估及随访
        2.5.1 技术评估
        2.5.2 临床疗效评估
        2.5.3 术后随访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技术成功率
    3.2 临床疗效
        3.2.1 临床症状
        3.2.2 ABI 及TcPO_2 值的变化
    3.3 手术并发症
    3.4 术后随访
第4章 讨论
    4.1 下肢ASO 的辅助检查
        4.1.1 踝肱指数(ABI)
        4.1.2 经皮氧分压(TcPO_2)
        4.1.3 多普勒彩色超声
        4.1.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
        4.1.5 CTA 或MRA
    4.2 下肢ASO 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
        4.2.1 主髂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治疗
        4.2.2 股腘(股浅)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治疗
        4.2.3 腘动脉以下动脉病变的血管腔内治疗
    4.3 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4.3.1 动脉夹层
        4.3.2 穿刺部位并发症
        4.3.3 急性动脉、静脉血栓形成
        4.3.4 心脑血管意外
    4.4 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髂股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腔内血管成形治疗膝下动脉缺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的历史背景
    研究目的、意义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缺血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一种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血管外支架的制备及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中英文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可降解高分子共聚物Poly(EC-CL)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oly(EC-CL)生物相容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含紫杉醇Poly(EC-CL)血管外支架的制备及体外试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含紫杉醇Poly(EC-CL)血管外支架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备注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移植静脉再狭窄机制及防治的现状及进展
综述二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附录
致谢

四、超声溶栓治疗隐静脉搭桥移植物一项随机性研究(ATLAS)(论文参考文献)

  • [1]腔内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D]. 鲁冬林. 山东大学, 2018(01)
  • [2]股神经长段缺损的显微修复研究[D]. 周振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3]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节段植入挽救流出道狭窄动静脉内瘘的效果分析[J]. 张愚,朱志强,郑鑫,马雪涛,刘建威,韩志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30)
  • [4]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通畅率和肺栓塞的临床研究[D]. 王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11)
  • [5]血管腔内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附50例病例分析[D]. 谢丽娟. 吉林大学, 2011(09)
  • [6]髂股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 魏成志.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7]腔内血管成形治疗膝下动脉缺血[D]. 张华英.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8]一种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血管外支架的制备及抗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D]. 刘震杰. 复旦大学, 2009(04)
  • [9]超声溶栓治疗隐静脉搭桥移植物一项随机性研究(ATLAS)[J]. 胡立. 天津医药, 2004(01)

标签:;  ;  ;  ;  

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物的超声溶栓:一项随机研究 (ATLAS)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