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微量元素对奶牛的影响

几种微量元素对奶牛的影响

一、几种微量元素对乳牛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志远[1](2021)在《牦牛舍饲育肥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牛种,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科学的饲养管理是解决牦牛传统养殖中生产性能低下等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高原地区草地管理方式的优化,牦牛的饲养及管理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语,新的管理方式需要新的营养理论及方法支撑。但是因牦牛所处生境的独特性,对其营养调控的研究相较于低海拔地区同类物种而言,明显具有滞后性。为此,本研究利用系统营养学原理,使用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策略,通过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系统研究了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作用下舍饲牦牛育肥性能,以期探寻较适宜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策略,为牦牛高效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合研究区(西藏那曲羌塘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牦牛生产实际,开展了饲养试验和屠宰试验。其中氨基酸营养调控研究选取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期公牦牛32头,分为4组、每组8头牛,分别为对照组[CON,不补充过瘤胃赖氨酸(RPLys)+过瘤胃蛋氨酸(RPMet)]、低水平组(L组,补充RPLys 30 g/头/d+RPMet 7.5 g/头/d);中水平组(M组,补充RPLys 50 g/头/d+RPMet 12.5 g/头/d);高水平组(H组,补充RPLys 70 g/头/d+RPMet 17.5 g/头/d);矿物质营养调控研究选择体况相近、健康的生长期公牦牛16头,分为2组、每组8头牛,分别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T组在试验开始时投喂矿物质缓释丸,C组不投喂。所有动物均饲喂相同的基础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在不同的过瘤胃氨基酸组合水平下,牦牛末体重没有显着差异(P>0.05);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干物质采食量(DMI)无影响(P>0.05),M组显着提高了平均日增重(ADG),降低了料重比(F/G)(P<0.05)。随着过瘤胃氨基酸水平的增加,瘤胃液丁酸和异丁酸浓度有二次或线性变化的趋势(P<0.10),H组显着提高了异戊酸浓度,降低了乙酸/丙酸比值(P<0.05),其他瘤胃液发酵指标均无显着影响(P>0.05)。2.在不同的过瘤胃氨基酸水平下,牦牛屠宰性能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p H值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肉色L*、a*和b*值影响显着(P<0.05);股二头肌肉色无显着影响(P>0.05)。背最长肌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有显着差异(P<0.05),股二头肌剪切力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间腰大肌熟肉率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纤维密度差异显着(P<0.05),股二头肌纤维直径和密度差异显着(P<0.05)。在不同的过瘤胃氨基酸水平下,M组显着提高了背最长肌中CP含量(P<0.05),其他牦牛肉常规营养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总氨基酸含量(TAA)、必需氨基酸(EAA)以及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无差异(P>0.05);背最长肌中甘氨酸(Gly)含量有显着影响(P<0.05);背最长肌中丝氨酸(Ser)和脯氨酸(Pro)含量随氨基酸添加水平的升高有线性和二次变化趋势(P<0.10)。3.T组ADG和DMI显着高于C组(P<0.05),F/G显着低于C组(P<0.05)。T组戊酸浓度较C组有降低的趋势(P=0.077),其他瘤胃发酵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4.T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屠宰率较C组分别提高了7.50%、12.93%和5.14%(P>0.05),且眼肌面积有升高的趋势(P=0.056)。T组肌肉p H较C组无显着影响(P>0.05)。T组肌肉的L*、b*值均显着低于C组(P<0.05);T组背最长肌a*值显着高于C组(P<0.05),股二头肌a*值有升高的趋势(P=0.091)。T组背最长肌滴水损失显着低于C组(P<0.05),股二头肌滴水损失较C组降低了4.52%(P>0.05)。T组背最长肌剪切力较C组降低了6.90%(P>0.05),股二头肌剪切力较C组降低了30.99%(P>0.05);T组和C组之间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纤维密度和面积差异不显着(P>0.05),T组背最长肌纤维直径较C组差异不显着(P>0.05),股二头肌纤维直径较C组有降低的趋势(P=0.077)。T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常规营养指标较C组无显着差异(P>0.05)。T组和C组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中矿物质Ca、Mg、Cu、Mn、Zn、P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T组背最长肌Fe含量较C组有升高的趋势(P=0.077)。T组和C组肌肉总氨基酸含量等无显着差异(P>0.05);T组较C组背最长肌丝氨酸(Ser)有升高的趋势(P=0.059),股二头肌苏氨酸(Thr)有升高的趋势(P=0.058)。综上,在氨基酸营养调控作用下,补饲过瘤胃氨基酸提高了牦牛生长性能,对其屠宰性能无显着影响,同时改善了牦牛肉的肉色、滴水损失及剪切力等肉品质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补充RPLys 50 g/头/d+RPMet 12.5 g/头/d为最优补饲推荐量。在矿物质营养调控作用下,补充矿物质缓释丸提高了牦牛的生长性能,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牦牛屠宰性能,具有改善牦牛肉质性状,提高养殖效益的应用潜力。

郁培义[2](2020)在《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强化马尾松修复污染土壤铅锌效应及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松科常绿乔木,中国南部主要材用及荒山绿化造林重要树种。该树种抗逆性强,根系发达,且易形成外生菌根,而外生菌根菌可通过多种作用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和对重金属的吸收,提高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使其成为重金属污染矿区植物修复的先锋树种。为了解马尾松—菌根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潜力、修复机制与机理,以期为植物-菌根菌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实践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指导,本文以马尾松及其重要共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为研究对象,从个体生长形态结构变化,生理生化特性及其分子水平探讨菌根菌、马尾松个体及其共生体系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规律及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原子吸收法等分析方法,测定分析重金属Pb、Zn胁迫下褐环乳牛肝菌菌丝体的生长、形态结构变化、对重金属Pb、Zn吸附和富集能力、菌体抗氧化能力以及有机酸分泌等内容。结果表明:褐环乳牛肝菌对Pb和Zn均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吸附富集能力,且对Zn耐受性强于Pb。Pb胁迫浓度为50、200、500 mg/L时,褐环乳牛肝菌丝体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 41.46%、51.22%和75.61%;相同浓度Zn胁迫下,菌丝体生物量较对照降低了 25%-60%。菌丝吸附和富集Pb和Zn后,菌丝体结构明显遭到破坏,利用X射线能谱仪(EDS)进行元素扫描发现,Pb和Z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6%和1.9%。不同浓度(50、200、500mg/L)Pb、Zn胁迫下褐环乳牛肝菌对Pb的富集量分别为35.56 μg/g,165.88 μg/g和188.57 μg/g;Zn的富集量分别为312.2μ g/g、343.2μg/g和425.56 μ g/g。同时,菌丝培养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总体抗氧化能力(ABTS)与不同浓度Pb浓度呈显着负相关(R=-0.74),不同浓度的Zn处理均明显提高了褐环乳牛肝菌菌体SOD、CAT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不同浓度重金属Pb和Zn处理下培养液pH值均明显低于对照,主要与酒石酸和草酸的分泌量有关。2、采用盆栽构建马尾松-外生菌根菌共生体系,观测分析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Zn胁迫下马尾松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及根际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1)褐环乳牛肝菌菌丝可以缓解重金属毒性,促进马尾松种子萌发。Pb浓度达到800mg/kg时,未接菌处理种子丧失萌发力,而接菌种子萌发率仍有36.67%;低浓度Zn有利于提高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Zn浓度为400mg/kg时,接菌处理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86.67%,而未接菌种子萌发率仅为60%左右;2)接种外生菌根菌能促进马尾松幼苗生长与根系发育。Pb胁迫浓度为0、50、200、500mg/kg时,菌根化幼苗的株高分别比不接菌幼苗增加了 10.27%、19.68%、4.67%和12.43%;不同浓度Zn胁迫下,接菌处理比不接菌增加16.86%、17.31%、8.57%和7.07%。接菌幼苗的地径、根冠比均较不接菌幼苗显着增加,同时,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如不同浓度Zn胁迫下,接菌幼苗侧根数较未接菌幼苗增加了 5.70%-107.1%,根系活力较未接菌幼苗提高23.74%-163.62%;3)接种外生菌根菌可以提高细胞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如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蛋白含量,提高POD和SOD氧化酶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而丙二醛含量与苗高、根系菌丝侵染率、类胡萝卜素含量、根系活力和POD活性之间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09,-0.784,-0.802,-0.699和-0.734;4)接种外生菌根菌后马尾松根际土壤重金属化学形态发生变化。与未接菌相比,菌根化马尾松幼苗根际土壤酸溶态Pb含量明显增加,可还原态和残渣态Pb含量降低;酸溶态Zn含量升高,可还原态Zn降低,可氧化态Z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b和Zn复合胁迫下以酸溶态和残渣态为根际土壤重金属主要形态。3、基于马尾松根系和叶的RNA-Seq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接菌与未接菌马尾松幼苗在重金属胁迫下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重金属胁迫下菌根化马尾松幼苗叶片和根系转录组测序产生了 606,276,306bp高质量clean reads,共得到309,172条Unigene,对其进行差异基因筛选,共发现28,414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1023条,下调基因17391条。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接菌马尾松幼苗叶片的DEGs主要参与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主要为离子结合和催化反应。接菌马尾松根系差异基因除了以上功能外,参与的生物过程还包括防御响应、胁迫信号的接收及传导和氧化防御酶系统等相关功能。差异基因通过KEGG代谢途径注释,综合分析菌根化马尾松Pb和Zn吸收转运、外排及抗氧化酶关键基因表达模式及其通路,初步确定了重金属在菌根化马尾松体内转运相关调控基因,即重金属跨膜运载蛋白家族ZIP、YSL、NRAMP和TGA相关的基因、参与调控重金属外排的ABC转运家族蛋白基因以及PCs、MTP和BIP3等代谢过程的关键基因、菌根化马尾松响应胁迫的抗氧化机制酶(SOD、POD和CAT)相关基因,以及渗透保护物质相关的基因PROT1,PERK13和HSP83等。RT-qPCR验证结果表明利用RNA-Seq技术对重金属胁迫下菌根化马尾松转录组测序以及差异基因的筛选是可行的。4、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采用高通量测序16 s rRNA和18s rRNA,综合分析铅锌尾矿区共生体系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富集迁移能力及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探讨共生系统对矿区重金属耐受机理及富集潜能以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环境的适应性。主要研究结果:1)接种外生菌根菌马尾松根际土壤总碳/总氮、水分含量、有效氮、磷、钾均显着高于未接种外生菌根真菌马尾松根际土(p<0.05),而土壤pH、容重以及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2)接种外生菌根菌马尾松根系中积累的重金属明显高于未接种处理,而在茎叶呈相反的趋势(p<0.05)。土壤细菌群落隶属于23门,70纲,115目,201科,363属。接种或不接种外生菌根菌以及裸土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无明显差异,LEFSe分析表明,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 和 Proteobacteria 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优势菌群。3)对接种和未接种外生菌根菌马尾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研究表明,根际土壤真菌隶属6个门,25纲,65目,115科,150属,其中,优势门为 Chytridiomycota(50.49%),Ascomycota(38.54%)和 Basidiomycota(9.02%),接种处理Suillus,Paraglomus,Agaricus和Tulasnella的相对丰度最高。接种外生菌根菌后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这与土壤含水量、碳氮比、容重、速效钾和土壤酶呈极显着的相关关系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以及吸附富集能力、促进了马尾松生长、生理生化抗性、重金属在植物体内转运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以及改善矿区植物根系土壤微环境,促进植物的生长适应性。为利用外生菌根-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在矿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冯万艳[3](2020)在《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是由ECM真菌侵染林木根系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共生体,对提高林木矿质营养和水分吸收,增强林木抗逆及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ECM真菌中有不少能够产生可食用子实体的类群,极具经济价值。目前,对ECM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对宿主植物的促生和抗逆效应方面,大多数ECM真菌与其宿主植物的共生特征(尤其是共生建立过程)还是未知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很多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ECM真菌的应用。本研究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及其林下优势ECM真菌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为材料,综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研究了两者共生体建立过程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调查分析了粘盖乳牛肝菌子实体的发生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从子实体分离到1株粘盖乳牛肝菌,其在PDA、MMN和Pach三种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其中以MMN为最优;该菌在MMN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菌丝有隔,少有锁状联合,不产孢;筛选了马尾松无菌苗的制备方法,即:马尾松种子表面消毒+基质促萌。其中,马尾松种子表面消毒的最优方法为0.01%吐温20清洗+0.5%KMn O4 2h+(0.01%吐温20+0.5%多菌灵)1h+抗生素(200mg/L硫酸链霉素+100mg/L庆大霉素)15min,其幼苗最佳生长基质为蛭石。(2)在无菌条件下,建立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体系,对两者菌根共生体形成过程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的共生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1)在预共生阶段,即物理接触之前,粘盖乳牛肝菌可通过释放挥发物和分泌物促进马尾松根系伸长和分枝;2)共生阶段,又可分为3个时期。接种后第4d,粘盖乳牛肝菌菌丝体开始与马尾松根系接触并形成附着胞进入接触期;接种后第7d菌丝开始侵入根系内部,侵入期开始;随后至接种第28d菌套和哈氏网形成,即菌套和哈氏网形成期。该时期菌根化根尖开始膨大,随后继续发育至二叉分枝状菌根形成。在发育顺序方面,哈氏网与菌套同步发育,但哈氏网成形早于菌套。(3)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接种粘盖乳牛肝菌7天的马尾松相对于未接种处理共检测到21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上调基因109个,下调基因104个。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胞质分区,涉及蛋白质代谢、细胞氮化合物生物合成和有机氮化合物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建立初期涉及苯丙烷类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植物—病原体互作途径和甘油酯代谢途径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4)粘盖乳牛肝菌与马尾松形成的菌根呈珊瑚状,其菌根表面光滑无根外菌丝但具有根外菌索;粘盖乳牛肝菌子实体在马尾松林下具有较长的发生期、产量较大,其子实体的发生受温度和降雨影响显着,产量随温度和降雨升高而增加,降低而减少。综上,本研究从形态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了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的共生特征,这为后续进一步揭示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机制提供基础,并对后续从子实体角度发展林下经济有一定指导意义。

陈洁[4](2019)在《点柄乳牛肝提高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东方红林场地处沙地上,樟子松普遍感染枯梢病。以其为样地对樟子松枯梢病(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shoot blight)立地条件调查。根据分级标准调查病害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同时记录立地条件。在对不同林分密度的调查中发现随着林分密度的缩小,土壤含水率越低,植株发病率逐渐增加,呈差异显着水平(P<0.05)。但当造林密度大于6 m×6 m时,造林密度与发病指数不显着性差异,当造林密度大于一定面积时,对于33龄左右的樟子松之间竞争压力不大,对林木自身影响差异不大。水分是樟子松枯梢病重要影响因素。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水分含量影响樟子松枯梢病。樟子松林内土壤真菌与菌根际真菌定出12、14个属,一共19个属。分布较为广泛的为青霉(Penicillium spp.)、木霉(Trichoderma spp.)、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p.)、曲霉(Aspergillus sp.)、毛霉属(Mucor spp.)、镰刀菌(Fusarium spp.)、枝顶孢属(Acremonium sp.)。在同样的前提下,樟子松菌根根际土壤真菌与非根际土壤真菌在数量上有较大的差别,在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为探究点柄乳牛肝菌的生长最佳条件、生长周期。对点柄乳牛肝菌进行分离,经鉴定(登记号MG027689.1)。培养基单碳、单氮、组合试验、温度筛选试验得到适合点柄乳牛肝菌生长的培养基。每5 d测定发酵液菌丝干重。测定结果表明:点柄乳牛肝菌丝体最大日生长量出现的时间在28~32 d。蔗糖和葡萄糖为最佳碳源,对于碳源利用率,二糖>单糖>多糖>无糖,并呈显着性差异(P<0.05)。酵母浸粉为最佳氮源。组合试验中,葡萄糖与酵母浸粉的组合菌丝体生长最好,最大直径达到58.75 mm。葡萄糖、酵母培养基为最佳培养基,且最适温度为25℃。发酵菌丝体生长量复合Logistic生长曲线,Logistic 曲线方程 Y=1108.9/[1+4.32559283×EXP(-0.136617433t)]。拟合度 R2 为0.975,拐点日龄(1nB)/K=10.7 d。因此,转折点存在于约10 d,菌丝生长进入快速生长期,这是发酵培养的重要时期。为了研究外生菌根菌提高寄主抗病性的机理,以3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实生水分是樟子松枯梢病重要影响因素。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水分含量影响樟子松枯梢病,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樟子松枯梢病原菌(Sphaeropsis sapinea)侵染对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SG×接菌组)与不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菌组)和单独接种点柄乳牛肝菌(接SG组)3个处理组的病情指数、叶绿素质量浓度、抗病相关酶(CAT、PPO、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点柄乳牛肝菌根可以有效提高樟子松叶绿素质量浓度、PPO和SOD活性,降低樟子松枯梢病的病情指数及CAT活性,且大部分指标达到差异显着水平(P<0.05)。在枯梢病病原菌的作用下,点柄乳牛肝菌根能够正向调节樟子松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而提高樟子松对枯梢病的抗病性。接种点柄乳牛肝菌能够提高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减少植株发病率,为防治枯梢病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尹大川,周洪敏,高慈元,王萍,秦世杰,薛莹[5](2017)在《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探究一种常见的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的生物学特性,为实现菌根菌剂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和提供便利,本研究拟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重点讨论褐环乳牛肝菌在不同的碳源、氮源、温度和酸碱度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接种菌株后,每5d测量一次菌落直径,通过试验结束时的菌落直径定性判断筛选适宜该菌生长的培养条件,并用相关软件对菌株生长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菌株的生长回归方程,定量描述该菌株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褐环乳牛肝菌在不同的碳源、氮源、温度和酸碱度培养条件下均可以生长(甲硫氨酸除外),但生长速率均较慢。通过培养观察和非线性拟合结果显示,菌株对淀粉和麦芽糖的利用率最高,试验结束时,菌落直径分别为20mm和22mm,通过本试验也说明,褐环乳牛肝菌的生长还需要一定种类微量元素的辅助作用;氮源方面,菌株对蛋白胨的利用最佳,菌落直径达到40mm,不能利用甲硫氨酸;温度方面,温度过高和过低都会对褐环乳牛肝菌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其适宜的温度为20℃;酸碱度方面,褐环乳牛肝菌生长需要适宜的酸碱度为pH=6,中性条件生长反而不佳。综合以上试验结果 ,褐环乳牛肝菌生长所需要的碳源相较于氮源种类要广,温度跨度较小,且需要一定的酸碱度。该结果可为开发提高植物生长势的植物根部保健剂提供基础数据。

张帆[6](2017)在《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旨在研究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年龄、胎次、产奶量和泌乳期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500头,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0头,并从两组中各选取产奶量、泌乳期一致的5头奶牛作为采样对象。在正常牧场生产管理条件下,试验组补饲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照组补饲普通舔砖,试验持续105 d,其中预饲期15 d和正式试验期90 d,预饲期和试验期的日常管理一致。自正式试验期第0 d开始每隔30 d采集一次日粮样品,用于饲料常规营养成分检测;每隔15d采集一次血液样品,用于测定血液中的相关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免疫、抗氧化及激素指标;每天早中晚分别采集两组奶牛的混合奶样,将早中晚采集的奶样按照3:3:4比例均匀混合后用于测定乳成分;每天记录两舍奶牛的产奶、采食、配种、流产、患病和病牛治愈等信息。结果表明:(1)奶牛补饲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后提高了其乳中的乳蛋白、乳脂、固形物的含量(P<0.01),减少了体细胞数的数量(P<0.01),但对其产奶量和DMI没有影响(P>0.05)。(2)试验组奶牛血清中CAT活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GSH-PX、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AOC无显着变化(P>0.05)。(3)试验组奶牛血清中ALB、IgG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TP、T4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ALB/GLB、IL-6、UREA、T3无显着影响(P>0.05)。(4)试验组血清中Ca、Co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P、Mg、Fe、Mn、Zn、Se、I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矿物质微量元素繁殖方面营养舔砖仅对配种次数有积极影响(P<0.05),而对流产率、配种率并没有显着影响(P>0.05)。(6)补饲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增强了奶牛的抗病能力及病后恢复能力,对奶牛的健康情况有所改善(P<0.05)。根据本试验的结果可知,补饲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可以提高奶牛乳品质,增强奶牛抗病和患病后的恢复能力,并能改善奶牛的繁殖性能。

孙景[7](2016)在《云茯苓矿质元素化学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真菌通常具有高含量对人体有益的元素,且一般不富集放射性元素,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在亚洲和非洲具有很长的传统利用历史,在西方国家也被作为民间药物使用。野生药(食)用真菌除含人体所必需的Ca、Cu、Fe、K、Mg、Mn、Na、P、Zn等元素外,部分物种还含有As、Cd、Hg、Pb等有毒元素,因此对药用真菌的元素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茯苓Wolfiporia extensa(Peck)Ginns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皮和白色菌核入药,作为重要的传统中药材,其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和药用历史。目前,茯苓中各元素含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和积累规律的研究尚未见系统报道。云南是我国野生茯苓的重要产地之一,不同部位,不同采集地点,茯苓的矿质元素含量是否存在差异,亟待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以云南采集野生和栽培茯苓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荧光光谱仪(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等现代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为茯苓的安全消费、合理开发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不同产地茯苓元素含量特征分析;第二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ICP-MS测定野生、栽培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第三部分(第四章)茯苓中As、Cd和Pb含量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估;第四部分(第五章)茯苓中矿质元素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采用ICP-MS测定了采自云南七个地区的茯苓样品中18种宏量和微量元素。茯苓皮中所测元素的含量分别为Fe:1660-13400 mg/Kg;Mn:29.6-710 mg/Kg;Cr、Cu、Rb、V和Zn的平均含量在10-20 mg/Kg之间;As、Co、Li、Ni、Pb、Se和Sr的平均含量在1-10 mg/Kg之间;而Ag、Cd和Cs元素含量均小于1 mg/Kg。白色菌核中的所测元素含量相对茯苓皮较低,分别为Fe:54.4-902 mg/Kg;Mn:1.55-48.6 mg/Kg;Ba、Cu、Rb和Zn的平均含量在1-10mg/Kg之间;而Ag、As、Cd、Co、Cr、Cs、Li、Ni、Pb、Se、Sr和V的平均含量均小于1mg/Kg。采用ICP-MS对云南省28个地区野生茯苓样品中15种矿质元素(Li、Mg、K、Ca、V、Cr、Mn、Fe、Cu、Zn、As、Rb、Sr、Cs、Pb)进行定量分析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茯苓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其中Ca、K、Mg和Fe的含量最高,有毒重金属As和Pb的含量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672-2012)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关于有毒重金属限量标准。前四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全部变量信息的77.55%,得出云南野生茯苓的特征元素为V、Fe、Li、As、Cs、Cr、Pb、Sr、Ca、Mn。不同产地茯苓样品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矿质元素均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是野生茯苓样品中矿质元素含量受云南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征影响的结果。采用ICP-MS测定云南13个地区栽培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研究栽培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特征。K元素含量最高,其次是Ca、Mg、Fe、Ba、Cu、Rb和Zn元素,Co、Cr、Ni、Pb、Sr、V、Ag、As、Cd、Cs和Li元素含量较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8.2%。栽培茯苓菌核中特征元素为Li、As、Fe、V、Ni、Cd、Co、Ca、Sr、K。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示,野生和栽培茯苓可以分开。建立ICP-MS测定茯苓中有毒重金属(As、Cd、Pb)含量与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茯苓中As、Cd、Pb含量均低于WHO的限量规定。以正常成年人每天食用50 g茯苓,计算从茯苓菌核中摄入有毒重金属的危害商数(HQ)和危害指数(HI),结果HQs和HI均低于1。表明正常成年人每天食用50 g茯苓的剂量,没有潜在的健康风险。采用ICP-AES测定茯苓中Ba、Cd、Cu、Fe、Mn、Ni、Pb、Sr、Zn元素含量,HG-AFS测定As和Se元素含量。标准物质的加标回收率为98.24%-111.8%,相关系数均在0.9990以上。有毒重金属As、Cd、Pb的含量分别为0.009-0.41mg/Kg、<0.266 mg/Kg、<2.6 mg/Kg,未超过WHO关于食品中重金属限量标准。主成分分析得分图表明,6个地区的茯苓样品均能很好的聚集在一起,表明同一地理区域茯苓样品中元素含量相似。

薛艳锋[8](2016)在《铜、锰、碘对牦牛瘤胃发酵、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完善牦牛饲养标准,本试验研究微量元素铜、锰、碘对生长期牦牛瘤胃发酵、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期筛选出牦牛日粮中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的适宜添加形式和适宜含量水平,合理地设计牦牛补饲日粮配方,防止牦牛出现冬季掉膘的现象,促进牦牛产业发展。利用体外产气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体外发酵总产气量、甲烷产量、pH、NH3-N浓度、MCP含量、DMD、AMS活力、LPS活力、TYS活力、CLS活力、VFA浓度作为测定指标,从甘氨酸铜、蛋氨酸铜、碱式氯化铜、氯化铜、甘氨酸锰、蛋氨酸锰、硫酸锰、氯化锰、碘化钾、碘酸钙中筛选出牦牛日粮中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的适宜添加形式和适宜含量水平的范围。试验结果表明,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的适宜添加形式分别为甘氨酸铜、甘氨酸锰、碘酸钙,推荐生长期牦牛日粮中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含量水平的范围分别是10.020.0 mg/kg、40.060.0 mg/kg、0.30.7 mg/kg。根据体外试验筛选出来的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的适宜含量水平的范围,对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进行组合,利用活体牦牛试验研究日粮中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的最适含量。选择18头体况接近的3岁阉牦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和1个空白对照组(3个重复),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30天预饲期,30天正试期)。处理组Ⅰ:铜含量为10.0 mg/kg、锰含量为40.0 mg/kg、碘含量为0.3 mg/kg;处理组Ⅱ:铜含量为15.0 mg/kg、锰含量为50.0 mg/kg、碘含量为0.5 mg/kg;处理组Ⅲ:铜含量为20.0 mg/kg、锰含量为60.0 mg/kg、碘含量为0.7 mg/kg。试验前后称重,计算各组牦牛日增重;试验前后采集血液,对比分析各组试验前后的血清能量指标、蛋白指标、矿物质含量、酶活性指标;试验结束后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推荐牦牛日粮中铜、锰、碘三种微量元素的最佳含量分别是15.0mg/kg、50.0 mg/kg、0.5 mg/kg。

栾竹青,梁丽琨,龚雪琴,刘传林,由翠荣,初洋[9](2016)在《组培条件下乳牛肝菌培养基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因素对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碳源种类、最适糖浓度、MS离子浓度和活性炭浓度等因素对乳牛肝菌的生长都具有显着影响。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适葡萄糖浓度为20 g/L、离子浓度为1/4MS、活性炭浓度为0.5 g/L、植物生长调节剂为0.40.6 mg/L NAA,菌丝最高日生长量可达2.45 mm。

刘瑞生[10](2008)在《有机微量元素在奶牛上的研究概况》文中认为有机微量元素是金属元素与蛋白质、小肽、氨基酸、有机酸、多糖衍生物等配位体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络合物或螯合物,被人们称为第三代微量元素添加剂。有机微量元素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有机微量元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我国一些企业已经研制生产出有机微量元素产品,在奶牛业上的研究与应用引起了普遍关注和重视。同时应尽快建立饲用有机微量元素的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制定有机微量元素质量检验与鉴别的确实有效方法,规范饲用有机微量元素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探讨有机微量元素的理想添加水平、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加强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二、几种微量元素对乳牛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微量元素对乳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牦牛舍饲育肥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 牦牛及其生产现状
        1.1 牦牛及其环境适应特性
        1.2 牦牛产肉性能及其肉质特性
        1.3 牦牛生产现状
    2 过瘤胃氨基酸的作用与应用
        2.1 过瘤胃氨基酸
        2.2 过瘤胃氨基酸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 缓释技术及矿物质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1 缓释技术
        3.2 矿物质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4 研究意义与方案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牦牛舍饲育肥氨基酸补饲调控对其生产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过瘤胃氨基酸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2.4 试验基础饲粮
        2.5 饲养管理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牦牛生长性能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4.2 牦牛瘤胃发酵性能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5 小结
第三章 牦牛舍饲育肥氨基酸补饲调控对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过瘤胃氨基酸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2.4 试验饲粮和饲养管理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3.2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育肥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3.3 补饲过瘤胃氨基酸对牦牛育肥经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牦牛屠宰性能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4.2 牦牛肉质性状对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响应
        4.3 牦牛育肥补饲过瘤胃氨基酸的经济效益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牦牛舍饲育肥矿物质补饲调控对其生产及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矿物质缓释丸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2.4 试验基础饲粮
        2.5 饲养管理
        2.6 测定指标及方法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牦牛生长性能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4.2 牦牛瘤胃发酵性能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5 小结
第五章 牦牛舍饲育肥矿物质补饲调控对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矿物质缓释丸
        2.3 试验动物和设计
        2.4 试验基础饲粮和饲养管理
        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屠宰性能的影响
        3.2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育肥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3.3 补充矿物质缓释丸对牦牛育肥经济效益的影响
    4 讨论
        4.1 牦牛屠宰性能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4.2 牦牛肉质性状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响应
        4.3 牦牛育肥对补充矿物质缓释丸的经济效益分析
    5 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体结论及展望
    1 结论
    2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经历及成果
致谢

(2)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强化马尾松修复污染土壤铅锌效应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
        1.1.1 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现状
        1.1.2 重金属的毒性
        1.1.3 Pb/Zn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及机理研究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1.2.1 物理修复技术
        1.2.2 化学修复技术
        1.2.3 生物修复技术
    1.3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
        1.3.1 外生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外生菌根强化植物重金属抗性的生理机制
        1.3.3 外生菌根菌提高宿主植物重金属抗性的分子机制
        1.3.4 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研究概况
    1.4 马尾松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应用概况
        1.4.1 马尾松生物学特性
        1.4.2 马尾松生态适应性及其重金属修复研究现状
        1.4.3 马尾松菌根化苗的研究应用现状
    1.5 RNA-Seq转录组技术研究进展
        1.5.1 RNA-Seq转录组技术简介
        1.5.2 RNA-Seq转录组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技术路线
2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Zn的耐受性与抗性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2 供试菌种
        2.2.3 菌种制备
        2.2.4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5 培养基配置
        2.2.6 褐环乳牛肝菌细胞提取液的制备与收集
        2.2.7 观测内容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重金属Pb和Zn对褐环乳牛肝菌菌丝体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2.3.2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的吸附富集作用
        2.3.3 Pb和Zn胁迫对褐环乳牛肝菌有机酸分泌的影响及pH值的变化
        2.3.4 Pb和Zn胁迫对褐环乳牛肝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5 Pb和Zn胁迫对褐环乳牛肝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与讨论
        2.4.1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的耐受性与富集
        2.4.2 褐环乳牛肝菌Pb/Zn胁迫下有机酸的分泌
        2.4.3 褐环乳牛肝菌对重金属Pb和Zn胁迫的抗氧化防御能力
3 褐环乳牛肝菌-马尾松共生体系对铅锌耐受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马尾松幼苗观测内容与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3.3.2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3.3.3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根系结构与活力的影响
        3.3.4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5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6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3.7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3.3.8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根际土壤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属的影响
        3.3.9 相关性分析
        3.3.10 主成分分析
    3.4 小结与讨论
        3.4.1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生长、根系构型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3.4.2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膜系统的影响
        3.4.3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4.4 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累积的影响
4 铅锌胁迫下菌根化马尾松幼苗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2 总RNA提取与测序文库构建
        4.2.3 库检及测序
        4.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4.2.5 差异基因筛选及功能注释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NA质量的检测结果
        4.3.2 转录组测序组装结果
        4.3.3 马尾松幼苗RNA-seq的de novo组装
        4.3.4 功能基因注释
        4.3.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3.6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4.3.7 重金属耐受性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3.8 RT-qPCR验证
    4.4 小结与讨论
        4.4.1 重金属胁迫对菌根化马尾松幼苗主要代谢途径的影响
        4.4.2 菌根化马尾松幼苗重金属转运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
        4.4.3 菌根化马尾松幼苗重金属外排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
        4.4.4 菌根化马尾松幼苗抗氧化酶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差异基因
5 褐环乳牛肝菌-马尾松共生对矿区污染土壤适应性及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设备
        5.2.2 样地概况
        5.2.3 实验设计及土壤采样
        5.2.4 马尾松共生系统构建
        5.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5.2.6 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5.2.7 测序序列分析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接菌对马尾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3.2 接菌对马尾松体内重金属迁移转运的影响
        5.3.3 马尾松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5.4.1 矿区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含量变化
        5.4.2 基于Illumina MiSeq测定细菌群落组成
        5.4.3 细菌优势菌种与生境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6 外生菌根菌接种对矿区马尾松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仪器设备
        6.2.2 样地概况
        6.2.3 实验设计及土壤采样
        6.2.4 马尾松共生系统构建
        6.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6.2.6 DNA提取和高通量测序
        6.2.7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稀释度曲线
        6.3.2 真菌群落结构丰富度
        6.3.3 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6.3.4 OTUs分类
        6.3.5 接菌对马尾松根际土壤真菌优势菌群的影响
        6.3.6 马尾松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6.4.1 根际真菌多样性
        6.4.2 关键优势种筛选
        6.4.3 真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7 结论
8 创新点及待解决的问题
    8.1 创新点
    8.2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外生菌根概述
    1.2 ECM共生特征
        1.2.1 ECM建立过程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1.2.1.1 ECM建立过程的形态特征
        1.2.1.2 ECM建立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1.2.2 ECM结构及功能
        1.2.3 ECM真菌子实体及其发生规律
    1.3 马尾松ECM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粘盖乳牛肝菌的分离培养及马尾松无菌苗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培养基
        2.1.3 试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粘盖乳牛肝菌的分子鉴定
        2.2.2 粘盖乳牛肝菌培养基筛选
        2.2.3 粘盖乳牛肝菌菌落及菌丝形态
        2.2.4 不同处理下马尾松种子萌发情况
    2.3 讨论
第三章 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建立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培养基
        3.1.3 试验方法
        3.1.3.1 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隔离共培养
        3.1.3.2 建立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菌根合成体系
        3.1.3.3 马尾松-粘盖乳牛肝菌菌根显微观测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隔离共培养
        3.2.2 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菌根形成过程
    3.3 讨论
第四章 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初期的转录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植株总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4.1.3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4.1.4 转录本拼接
        4.1.5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及分析
        4.1.6 差异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4.1.7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录组数据质控分析
        4.2.2 差异基因筛选
        4.2.3 差异基因GO分析
        4.2.4 差异基因KEGG代谢途径分析
        4.2.5 荧光定量表达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马尾松-粘盖乳牛肝菌ECM共生体形态特征及粘盖乳牛肝菌子实体发生规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子鉴定
        5.2.2 子实体特征
        5.2.3 菌根特征
        5.2.4 子实体发生特征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与特色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点柄乳牛肝提高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樟子松枯梢病
        1.1.1 分布与危害
        1.1.2 症状
        1.1.3 病原菌研究
        1.1.4 发病规律
        1.1.5 防治
    1.2 外生菌根菌
        1.2.1 外菌根菌研究进展
        1.2.2 菌根菌研究意义
    1.3 菌根根际及根际真菌
        1.3.1 根际
        1.3.2 根际真菌
    1.4 点柄乳牛肝菌
    1.5 外生菌根菌与植物病害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病情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发病指数调查与供试材料的采集
        2.1.3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1.4 ITS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林分密度对感病指数的影响
        2.2.2 林分密度与土壤含水率
        2.2.3 病原菌鉴定
    2.3 本章小结
3 点柄乳牛肝菌菌根根际真菌组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样本采集
        3.1.2 菌根根际真菌分离
        3.1.3 非菌根根际真菌分离
        3.1.4 菌种鉴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生菌根的形态学特征
        3.2.2 稀释平板法菌根根际真菌与非根际真菌数量情况
        3.2.3 根际与非根际菌落的种群组成
    3.3 本章小结
4 点柄乳牛肝菌分离及培养条件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分离与纯化
        4.1.2 ITS序列扩增和系统发育分析
        4.1.3 不同碳源的筛选
        4.1.4 不同氮源的筛选
        4.1.5 培养基配方优化
        4.1.6 不同温度的筛选
        4.1.7 发酵液的制备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种分离与鉴定
        4.2.2 不同碳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氮源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4 培养基配方优化
        4.2.5 不同温度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2.6 点柄乳牛肝菌液态生长曲线的测定
    4.3 本章小结
5 樟子松菌根苗对枯梢病的抗病能力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剂制备
        5.1.2 试验处理
        5.1.3 菌根苗构建
        5.1.4 樟子松枯梢病接种
        5.1.5 病情指数测定
        5.1.6 叶绿素质量浓度的测定
        5.1.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5.1.8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株病情指数的影响
        5.2.2 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株叶绿素的影响
        5.2.3 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株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5.2.4 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5.2.5 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株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5.2.6 点柄乳牛肝菌对樟子松枯梢病病株多种酶活交互效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温度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1.4 碳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1.5 氮源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1.6 p H值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1.7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培养条件对菌株生长速率的影响
3 讨论

(6)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舔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舔砖的国外研究现状
        1.1.2 舔砖的国内研究现状
    1.2 舔砖的种类、制作、应用及注意事项
        1.2.1 舔砖的种类
        1.2.2 舔砖的制作
        1.2.3 舔砖的应用
        1.2.4 舔砖选择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1.3 矿物质元素对反刍动物的作用
        1.3.1 矿物质元素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影响
        1.3.2 矿物质元素对反刍动物干物质采食量影响
        1.3.3 矿物质元素对反刍动物繁殖性能影响
        1.3.4 矿物质元素对反刍动物疾病防控的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试验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动物
    2.3 试验时间与地点
    2.4 试验设计
    2.5 饲养日常管理与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2.6 试验样品采集与测定分析
        2.6.1 试验期日粮采集与测定
        2.6.2 试验期生产、疾病数据记录
        2.6.3 试验期血清样品采集与测定
        2.6.4 试验期乳样品采集与测定
        2.6.5 试验数据整理及处理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舔砖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1.1 营养舔砖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1.2 营养舔砖对奶牛乳品质的影响
    3.2 营养舔砖对奶牛DMI的影响
    3.3 营养舔砖对奶牛健康情况的影响
    3.4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指标影响
        3.4.1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抗氧化指标影响
        3.4.2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免疫指标影响
        3.4.3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影响
    3.5 营养舔砖对奶牛繁殖能力的影响
4 总体讨论与结论
    4.1 营养舔砖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4.1.1 营养舔砖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4.1.2 营养舔砖对奶牛乳品质的影响
    4.2 营养舔砖对奶牛DMI的影响
    4.3 营养舔砖对奶牛健康情况的影响
    4.4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指标影响
        4.4.1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抗氧化指标影响
        4.4.2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免疫指标影响的讨论
        4.4.3 营养舔砖对奶牛血清矿物质含量变化影响
    4.5 营养舔砖对奶牛繁殖能力的影响
    4.6 总体讨论
5 论文创新点
6 有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云茯苓矿质元素化学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不同产地茯苓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样品准备
        1.1.2 样品前处理
    1.2 仪器与试剂
    1.3 仪器参数
    1.4 方法验证
    1.5 数据分析
    1.6 结果与讨论
        1.6.1 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
        1.6.2 茯苓中有毒重金属含量
    1.7 主成分分析
    1.8 结论
第二章 ICP-MS测定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仪器参数
    2.4 样品预处理
    2.5 建立标准曲线
    2.6 数据分析
    2.7 结果与讨论
        2.7.1 方法的精密度和检出限
        2.7.2 方法验证
        2.7.3 野生茯苓菌核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2.8 多元统计分析
        2.8.1 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
        2.8.2 野生茯苓中元素相关性分析
        2.8.3 野生茯苓中矿质元素聚类分析
        2.8.4 基于菌核元素含量野生茯苓产地聚类分析
    2.9 结论
第三章 ICP-MS测定栽培茯苓中矿质元素含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准备
    3.2 仪器与试剂
    3.3 仪器参数
    3.4 样品预处理
    3.5 数据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6.2 栽培茯苓菌核元素含量分析
    3.7 多元统计分析
        3.7.1 栽培茯苓中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
        3.7.2 茯苓(野生和栽培)矿质元素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3.8 结论
第四章 茯苓中砷、镉、铅含量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准备
        4.1.2 测试液准备
    4.2 仪器与剂
    4.3 仪器参数
    4.4 健康风险评估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方法验证
        4.5.2 砷
        4.5.3 镉
        4.5.4 铅
        4.5.5 健康风险评估
    4.6 结论
第五章 茯苓中矿质元素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待测液准备
    5.2 试剂
    5.3 仪器
    5.4 建立标准曲线
    5.5 数据分析
    5.6 结果与讨论
        5.6.1 分析光谱和检出限
        5.6.2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5.6.3 茯苓中元素含量
        5.6.4 主成分分析
        5.6.5 聚类分析
    5.7 结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铜、锰、碘对牦牛瘤胃发酵、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牦牛概况
    1.2 牦牛营养研究进展
    1.3 微量元素需要量研究方法
    1.4 铜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和应用
        1.4.1 铜与其它矿物元素的相互作用
        1.4.2 铜的生理功能
        1.4.3 反刍动物补饲铜源的选择
        1.4.4 铜在反刍动物体内的分布
        1.4.5 铜的吸收与排泄
        1.4.6 反刍动物体内铜的检测指标
        1.4.7 铜的需要量研究
    1.5 锰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和应用
        1.5.1 锰与其它矿物元素的相互作用
        1.5.2 锰的生理功能
        1.5.3 补饲锰源的选择
        1.5.4 锰在体内的分布
        1.5.5 锰的吸收与排泄
        1.5.6 锰的检测指标
        1.5.7 锰的需要量研究
    1.6 碘在反刍动物上的研究和应用
        1.6.1 碘与其它矿物元素的相互作用
        1.6.2 碘的生理功能
        1.6.3 碘缺乏的症状
        1.6.4 碘的分布
        1.6.5 碘的吸收与排泄
        1.6.6 碘的测定标准
        1.6.7 碘的需要量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铜的不同添加形式和含量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3 铜含量测定
        2.1.4 体外发酵技术
        2.1.5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甘氨酸铜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2.2.2 不同蛋氨酸铜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2.2.3 不同碱式氯化铜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2.2.4 不同氯化铜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2.2.5 不同含铜添加剂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甘氨酸铜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2.3.2 不同蛋氨酸铜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2.3.3 不同碱式氯化铜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2.3.4 不同氯化铜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2.3.5 不同含铜添加剂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锰的不同添加形式和含量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3.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1.3 锰含量测定
        3.1.4 体外发酵技术
        3.1.5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甘氨酸锰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2.2 不同蛋氨酸锰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2.3 不同硫酸锰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2.4 不同氯化锰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2.5 不同含锰添加剂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甘氨酸锰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3.3.2 不同蛋氨酸锰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3.3.3 不同硫酸锰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3.3.4 不同氯化锰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3.3.5 锰的不同添加形式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碘的不同添加形式和含量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4.1.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4.1.3 体外发酵技术
        4.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碘化钾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4.2.2 不同碘酸钙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4.2.3 不同含碘添加剂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碘化钾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4.3.2 不同碘酸钙的含量水平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4.3.3 碘的不同添加形式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铜、锰、碘对活体牦牛瘤胃发酵、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5.1.2 日粮设计
        5.1.3 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5.1.4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5.1.5 试验设计与处理
        5.1.6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测定方法
        5.1.7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活体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5.2.2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活体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5.2.3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活体牦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牦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5.3.3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牦牛血液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总体总结
    6.2 创新点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及基金
作者简历

(9)组培条件下乳牛肝菌培养基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2 试验方法
        1.2.1菌种获取
        1.2.2最适碳源及浓度的筛选
        1.2.3离子浓度的筛选
        1.2.4活性炭浓度的筛选
        1.2.5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的筛选
    1. 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1 碳源种类和浓度对乳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 2 离子浓度对乳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 3 活性炭浓度对乳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 4 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乳牛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 1 最适碳源及浓度对乳牛肝菌生长的影响
    3. 2 离子浓度对乳牛肝菌生长的影响
    3. 3 活性炭浓度对乳牛肝菌生长的影响
    3. 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乳牛肝菌生长的影响

四、几种微量元素对乳牛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牦牛舍饲育肥的氨基酸和矿物质营养调控效应研究[D]. 马志远. 兰州大学, 2021
  • [2]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强化马尾松修复污染土壤铅锌效应及机理[D]. 郁培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马尾松与粘盖乳牛肝菌共生特征研究[D]. 冯万艳. 贵州大学, 2020(04)
  • [4]点柄乳牛肝提高樟子松枯梢病抗病性研究[D]. 陈洁.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尹大川,周洪敏,高慈元,王萍,秦世杰,薛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6]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舔砖对奶牛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D]. 张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7]云茯苓矿质元素化学计量学研究[D]. 孙景.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8]铜、锰、碘对牦牛瘤胃发酵、血液指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D]. 薛艳锋. 青海大学, 2016(08)
  • [9]组培条件下乳牛肝菌培养基的优化研究[J]. 栾竹青,梁丽琨,龚雪琴,刘传林,由翠荣,初洋. 生物学杂志, 2016(02)
  • [10]有机微量元素在奶牛上的研究概况[J]. 刘瑞生. 中国动物保健, 2008(12)

标签:;  ;  ;  ;  ;  

几种微量元素对奶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