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

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

一、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洪小平[1](2021)在《单细胞测序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及CD4+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文中认为单细胞测序是在单个细胞水平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的方法,其中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应用最广泛,结合单细胞T/B抗原受体V(D)J测序可揭示复杂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原发性干燥综合(pSS)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异常。近几年scRNA-seq已应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pSS中的应用却很少。本研究通过对5例pSS患者和5例健康对照组(H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scRNA-seq及单细胞V(D)J测序,发现pSS患者中有两个T细胞亚群扩增:一个细胞亚群高表达细胞毒性相关的基因为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4+CTL),另一个细胞亚群为CD4+TRAV13-2+T细胞群。与scRNA-seq一致,单细胞V(D)J测序发现pSS的CD4+CTL克隆特异性扩增。CD4+CTL是CD4+T细胞中一类独特的细胞亚群,有以下特点:1.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28的明显降低或丢失;2.表达和分泌颗粒酶B(GZMB)和穿孔素等细胞毒性颗粒;3.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巨细胞病毒(CMV)是感染人类常见的病毒。既往研究发现CMV感染与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RA)等存在关联。其中SLE作为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异常均有关。CMV感染可通过改变某些免疫细胞群从而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包括CMV感染后机体T细胞可分化出CD4+CTL,部分研究认为这群细胞为CMV病毒特异性细胞,在受感染者中异常扩增。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扩大样本量用流式细胞学验证单细胞测序的结果,进一步研究pSS患者及SLE患者抗CMV抗体与CD4+CTL的相关性,结合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临床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1.pSS患者和SLE患者的CD4+CTL较HC升高;2.pSS患者、SLE患者抗CMVIgG滴度较HC组明显升高;3.SLE患者的CD4+CTL与抗CMV IgG滴度有相关性;4.SLE患者的CD4+CTL与IL-2含量呈负相关;5.pSS患者的CD4+CTL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最后,本研究进一步探索了 CD4+ CTL表型、炎症因子等特征。我们发现,pSS和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TL的表面CD28表达降低或缺失;SLE患者趋化因子受体趋化因子C-X3-C-基元受体1(CX3CR1)和NK细胞激活受体(NKG2D)表达升高,pSS患者CX3CR1表达升高;两组患者均高表达转录因子T-bet、RUNX3;pSS患者CD4+CTL分泌炎性细胞因子TNF-α增多;SLE患者外周血CD4+CTL表面高表达OX40和4-1BB。综上所述,我们发现pSS患者和SLE患者外周血CD4+CTL扩增,这群细胞的扩增与CMV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CMV可能通过这群细胞参与pSS和SLE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群细胞表面CD28表达明显降低或缺失,可能存在其他共刺激分子调控其活化、扩增及功能,从而参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我们的研究揭示了疾病特异性的免疫细胞亚群,CD4+CTL的特异性扩增可能参与了pSS和SLE的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病的诊治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江龙[2](2019)在《分子印迹技术在血型鉴定和血型转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输血反应是由于血型不匹配导致的机体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严重的输血反应会导致死亡。准确的血型鉴定是血型匹配的前提,而对于难以保证血型匹配的情况,如紧急输血时某种血型血源尤其是稀有血型血源短缺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需要将血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除去或者“屏蔽”以提供所需血型细胞的替代品,即通过血型转化消除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所以血型鉴定和血型抗原免疫性的消除是避免输血反应的现有手段。常规的血型鉴定方法是观察红细胞是否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判断血型,但血型抗体尤其是稀有血型抗体的获取十分困难,而且蛋白质的保存运输成本较高,易受温度、pH等条件影响其活性;另一方面,采用聚乙二醇和聚多巴胺对红细胞进行包裹修饰的方法来消除红细胞的免疫原性取得了成功,这种包裹能消除所有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但是包裹的“严密性”可能会影响红细胞行使除携氧外的其它生理功能,如物质转运、信号接收等。目的:通过引入分子印迹技术突破上述血型鉴定和血型化学转化法中的限制,实现血型鉴定的非蛋白鉴定和红细胞由B型向O型的特异性转化。方法:本论文根据B型抗原与A及O型抗原决定簇结构仅一个糖基分子的差异,设计并成功合成了能特异性识别B抗原末端特有糖基的分子印迹微球和分子印迹水凝胶,将两种材料分别应用于血型鉴定和血型转化中。结果:将分子印迹微球吸附在玻璃纤维试纸上后,它表现出对B型红细胞较强的特异性吸附作用而对A及O型红细胞的吸附较小,吸附后的试纸还能通过联用智能手机进行三原色光谱分析实现B型红细胞的鉴定;分子印迹水凝胶修饰的B型红细胞则与B抗体发生较弱的凝集反应,但A型红细胞仍与A抗体发生较强凝集反应,表明利用分子印迹水凝胶在血型转化应用中的潜力。结论:上述实验说明分子印迹方法的引入成功地实现了B型红细胞的非蛋白鉴定和红细胞由B型向O型的特异性转化,并且由于分子印迹方法具有通用性,因此有望将该方法应用于其它血型的鉴定和转化,分子印迹技术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孙楠,温转,韩丽娜,彭华,李捷[3](2017)在《库存血加热对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温浴不同温度和时间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河北省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经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血液标本50份,每份均分成8段(A、B、C、D、E、F、G、H组)分别行(4℃保存,37℃加热10,20,30,60,120,180 min和40℃加热30 min)处理,并进行后续实验。采用红细胞免疫酵母菌花环法检测各处理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肿瘤红细胞花环率(TRR)。结果经过37℃加热30 min(D组)后,库存血的RBC-C3bRR、TRR逐渐升高,之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经过37℃加热60 min后,库存血的RBC-ICR逐渐升高。结论库存红细胞37℃温浴30 min以内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无明显影响,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库存红细胞37℃温浴30 min为最佳。

崔姣艳[4](2015)在《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的鉴定与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深入研究动物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分子基础,本试验以猪红细胞为研究对象设计实验,对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进行鉴定分析,以期为课题组后期试验提供理论数据。方法:运用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猪CR1-like分子;运用猪细胞免疫粘附新鲜血清或EDTA血清致敏的GFP-E.coli和乳胶颗粒复合物,及抗猪CR1-like单抗阻断免疫粘附的方法验证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分子CR1-Like的存在;采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纯化猪CR1-like抗原,利用还原和非还原SDS-PAGE电泳及WB实验,得出猪红细胞CR1-Like的分子大小及二硫键数量。结果: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猪CR1-like分子实验可观察到猪红细胞与抗猪CR1-like McAb及Goat anti-mouse IgG-FITC发生免疫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猪红细胞可以粘附新鲜血清致敏的GFP-E.coli;猪红细胞不粘附EDTA血清致敏和未致敏的GFP-E.coli;抗猪CR1-like单抗预孵育猪红细胞不粘附致敏的GFP-E. coli;同型抗体预孵育猪红细胞粘附致敏的GFP-E.coli。猪红细胞免疫粘附致敏乳胶颗粒及单抗阻断免疫粘附结果同GFP-E.coli实验结果一致。免疫共沉淀洗脱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及WB实验结果表明,猪红细胞CR1-like以135KD和200KD两种形式存在,CR1-like分子内部含有2或3个二硫键,二硫键断裂后裂解为70KD、50KD、15KD三种支链蛋白,其中以50KD和15KD的支链蛋白发挥免疫反应。结论:猪红细胞表面存在起免疫粘附作用的CR1-like分子;猪红细胞表面CR1-like以135KD和200KD两种形式存在,在还原条件下,CR1-like裂解为70KD、50KD、15KD三种小分子蛋白,CRl-like分子内部含有2或3个二硫键,在免疫反应中主要以50KD和15KD两个支链蛋白发挥作用。

周武[5](2011)在《成熟红细胞天龄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究成熟红细胞正常代谢过程中功能随细胞天龄增加而呈现的变化规律,明确红细胞天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红细胞在保存过程中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其功能变化规律、明确不同保存时间红细胞的功能剂量、实现红细胞量化输注、为提高红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提供实验数据。研究方法1.用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全血红细胞:通过正交设计和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分离效果的各因素,优化离心条件。2.用分光光度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天龄:用前面建立优化的方法将新鲜全血标本离心分离为6个不同密度层次(1.085,1.088,1.089,1.091,1.092,1.094g/ml)的红细胞部分,测定不同层次红细胞内丙酮酸激酶活性,通过各部分丙酮酸激酶活性与全血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的比值(Ratio)推测各部分红细胞平均天龄;测定各部分红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表达阳性率,来反映红细胞密度与衰老(天龄)的相关性。3.红细胞功能的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分层红细胞膜表面CR1受体的表达情况;用红细胞自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试验检测各分层红细胞膜CR1受体粘附肿瘤细胞的活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分层红细胞内2,3-DPG浓度来初步评价红细胞的携氧能力。研究结果1、结果表明离心力大小、离心时间、标本红细胞平均体积、待分离标本红细胞浓度、个体年龄等因素均对分离结果有影响,其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在离心条件的选择上,根据分离效果将分离条件定为3500g,20min,4℃。分离后的各分层红细胞,从低密度层至高密度层,其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逐渐减小(94.9±3.8fl-87.2+1.5fl),下降了8.1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呈递增趋势(282.5±17.9g/l-316.0±23.7g/l),增加了11.86%。2、数据提示随着红细胞密度的增加,PS表达阳性率也逐渐增高;结合红细胞PK比值评价,各分层红细胞平均天龄由低密度层至高密度层依次为11.5、46.0、63.8、74.6、80.5、102.2 d。3、各天龄段红细胞相关功能检测结果显示:1)各分层红细胞(从低密度层至高密度层)细胞膜上CRl受体表达阳性率从73.71±13.62%减少至49.13±21.40%;2)红细胞自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试验花环率从61.0±11.7%减至27.0±8.2%;3)100个红细胞中CD35分子表达阳性细胞数(CD35+)、CR1受体活性(Er%)及天龄(D)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具体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Er%=(61.691+0.11×CD35+-0.365×D)/100×100%。4)各分层红细胞2,3-DPG浓度从6.15±0.78下降至3.73±0.48(mmol/L erythrocytes)。研究结论1、红细胞的密度与天龄有着密切相关性。采用非连续密度梯度分离法与丙酮酸激酶活性评价相结合判断红细胞平均天龄,可作为红细胞天龄与功能相关性研究的参考方法。2、红细胞CR1受体表达和活性的变化以及2,3-DPG的变化与红细胞天龄有着密切相关性。3、红细胞天龄与其主要功能(携氧功能和免疫功能)呈负相关。

周武,汪德清[6](2010)在《红细胞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胡金川[7](2009)在《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1981年Siegel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打破了划分血细胞功能的传统界限。2004年郭峰提出了血液免疫反应路线图理论,认为血液中85%的免疫复合物被红细胞黏附后运送到吞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或通过递呈给T细胞等途径进行杀灭,红细胞免疫在血液免疫反应中起主干道作用.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中,补体受体1(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1)的免疫黏附功能和达菲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receptor for chemokines,DARC)的趋化因子受体功能最受关注,CD59则具有限制人补体系统溶细胞活性、介导红细胞.T细胞信号传递的作用.而具有辅助功能的CD4+T细胞和具有抑制及直接杀伤功能的CD8+T细胞共同行使T细胞特异性免疫功能。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率居世界首位,治疗属世界难题,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研究实践或理论推测表明,红细胞CR1、DARC、CD59和T细胞亚群在SLE和肝细胞癌(HCC)患者发生或可能发生表型改变,但缺乏综合、详尽研究,且红细胞免疫分子表型检测方法不规范,难以保证结果可靠性和可比性;目前缺乏这些分子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本研究探讨了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SLE、HCC的关联,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如下:1.红细胞CR1、CD59、DARC分子水平测定方法的建立及优化:采用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各分子水平,比较数据分析方法[阳性红细胞百分率、几何平均荧光强度(GMFI)和几何平均荧光强度比值(GMFIR)]的可靠性,以及抗凝剂(EDTA-K2、肝素锂、枸橼酸钠)、标本放置时间和抗体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M1界值选择对CR1阳性红细胞百分率结果有很大影响,且此指标不能反映样本间DARC、CD59水平的差异;CR1(CD59)-GMFI随荧光通道电压升高而增加,而其GMFIR不受电压影响;抗凝剂种类及标本放置72h内,测定结果组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O.05);取5×105个人红细胞时,测定CR1、CD59、DARC最佳抗体量分别为7μl、7μl和3μl.2.候选基因SNP位点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采用配对标志法挑选候选基因标签SNP,设计多重引物,单重PCR验证多重PCR引物质量,采用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91例健康人基因组DNA候选标签SNP,利用SNPstream(?)系统软件确定个体基因型,分型成功率>90%的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对46份DNA样本重复测定,计算各SNP位点分型结果符合率。结果:CR1、DARC、CD59、CD4、CD8A、CD8B等6个基因初选获得了38个标签SNP位点,电泳显示各单重PCR均可扩增出与目标片段大小一致的产物;有8个SNP位点基因分型成功率<90%,分型率>90%的30个SNP位点中,rs2707212、rs3829972、rs10200219等3个SNP位点分型符合率<90%,其余27个SNP位点分型符合率93.5%.100.0%,总符合率达98.4%.3.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位点特点:检测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和T细胞亚群水平以及CR1等6个基因30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的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利用Haploview V4.1软件对SNP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采用四配子法构建单体型域,推算单体型频率,分析各SNP位点基因分型及频率>5%的单体型与性别的关联;分析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指标间及其与性别、年龄和SNP分型之间相关性,采用单因变量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筛选各指标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红细胞CR1、DARC、CD59指标间及与CD4+、CD8+T细胞百分率间均无显着相关(P>0.05).rs2707212、rs3829972、rS10200219等3个SNP位点基因型频率不符合HWE(P>0.05),其余27个SNP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着性别差异(P>0.05)。利用各基因SNP位点构建了6个单体型域,各单体型频率无显着性别差异(P>0.05)。CR1-GMFIR与rs4844600(GG/GA/AA)、rs9429945(CC/CT/TT)、rs11118167(TT/TC/CC)呈负相关(P<0.05,P<0.01,P<0.01);DARC-GMFIR与性别(女/男)呈正相关(P<0.05),与rs863002(CC/CT/TT)呈负相关(P<0.05);CD4+T细胞百分率与rs11064404(TT/TC/CC)呈正相关(P<0.05);CD8+T细胞百分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上述相关因素中,除rs4844600外,其他因素均是对应免疫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或P<0.01)。4.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检测4℃保存悬浮红细胞及深、浅低温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红细胞CR1、CD59及T细胞亚群水平,比较3种复合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的影响趋势、程度。结果:4℃保存9周内各组红细胞CR1-GMF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CD59-GMFIR呈逐渐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CPB前至体温最低点或CPB末或术后1d,深、浅低温CPB患者红细胞计数,CR1-GMFIR、CD59.GMFIR、CD3+及CD4+T细胞百分率、CD4+T/CD8+T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之后逐渐回升,而淋巴细胞计数、CD8+T细胞百分率则于CPB前至CPB末上升,术后1d剧烈下降,然后再回升。深低温CPB患者CPB末红细胞计数较CPB前下降幅度与浅低温CPB接近,而CR1-GMFIR、CD59-GMFIR下降的幅度比浅低温CPB小,从CPB末或术后1d始其恢复速度较浅低温CPB快,至术后7d时,其红细胞计数、CD59-GMFIR相对CPB前水平上升的幅度较浅低温CPB大,CR1-GMFIR恢复至CPB前水平,而浅低温CPB远未恢复。CPB末时,浅低温CPB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较CPB前大幅升高,而深低温CPB患者轻度降低,深低温CPB患者CD3+和CD4+T细胞百分率、CD4+T/CD8+T比值降低程度大于浅低温,而CD8+T细胞百分率升高幅度大于浅低温:术后1d,深低温CPB患者CD8+T细胞百分率仍高于CPB前,而浅低温CPB却低于CPB前;多数指标于术后1d起开始回升,但深低温CPB恢复速度较浅低温CPB慢,且至术后7d时常不能恢复至CPB前水平。3种复合应激因素损害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程度依次为:4℃保存<深低温CPB<浅低温CPB。5.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SLE的关联:检测SLE患者及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T细胞亚群水平及27个SNP位点基因型,比较组间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和基因型、等位基因及频率>5%的单体型的分布差异,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SLE组CR1-GMFIR、DARC-GMFIR、CD4+T/CD8+T比值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1),而CD3+、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0.01)。有8个SNP位点和3个单体型与SLE发病关联(P<0.01或P<0.05),与非携带者比较,CR1-rs4844600/GG基因型(OR:8.672,95%CI:3.864-19.462)及G等位基因(OR:7.419,95% CI:3.425-16.073)、CR1-rs3818361/CC基因型(OR:1.872,95% CI:1.113-3.149)及C等位基因(OR:1.575,95% CI:1.067-2.325)、CR1-rs11118167/TT基因型(OR:2.083,95%CI:1.065-4.071)及T等位基因(OR:1.941,95% CI:1.050-3.588)、CD59-rs11585/TT基因型(OR:2.294,95% CI:1.226-4.293)及T等位基因(OR:1.975,95% CI:1.351-2.888)、CD59-rs12576440/AG基因型(OR:25.673,95% CI:10.440-63.137)及G等位基因(OR:32.571,95% CI:13.916-76.235)、CD4-rs1055141/CT基因型(OR:2.280,95% CI:1.261-4.123)及T等位基因(OR:2.210,95% CI:1.293-3.778)、CD8B-rs13400210/TT基因型(OR:8.661,95% CI:1.066-70.378)及T等位基因(OR:8.389,95% CI:1.041-67.613)、CD8B-rs4832054/AG基因型(OR:2.046,95% CI:1.055-3.967)、CR1-rs111118167-rs3818361-rs17048010/TCT单体型(OR:1.863,95% CI:1.288-2.693)、CD59-rs831629-rs12576440-rs1738548-rs2231454/TGTG单体型(OR:12.663,95% CI:4.959-32.336)和CD4-rs11064410-rs1055141-rs3213426-rs3213427/ATAT单体型(OR:2.478,95% CI:1.116-5.505)携带者患SLE风险增加。6.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SNP与HCC的关联:方法同SLE病例对照研究.结果:HCC组CR1-GMFIR、DARC-GMFIR、CD59-GMFIR、CD3+及CD4+T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DARC为,P<0.05,其余均P<0.01);有5个SNP位点与HCC发病关联(P<0.01或P<0.05),与非携带者比较,CR1-rs4844600/GG基因型(OR:2.458,95% CI:1.357-4.451)及G等位基因(OR:1.945,95% CI:1.183-3.199)、CR1-rs9429945/CC基因型(OR:1.76l,95% CI:1.006-3.084)、DARC-rs863002/CC基因型(OR:2-325,95%CI:0.990-5.462)及C等位基因(OR:2.191,95% CI:0.960-5.002)、CD8A-rs3020729/CT基因型(OR:1.936.95% CI:1.046-3.584)和CD8B-rs4832054/GG基因型(OR:2.354,95% CI:1.002-5.533)携带者患HCC风险增加。结论:1.成功建立并优化了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红细胞CR1、CD59、DARC水平及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候选基因标签SNP的方法。2.调查了健康人红细胞CR1、DARC、CD59、T细胞亚群水平,探讨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CR1等6个相关基因的27个标签SNP位点入选后续研究,构建了6个单体型域,各SNP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单体型频率均无显着性别差异。3.应激因素可损害红细胞、T细胞免疫.4℃保存悬浮红细胞对红细胞CR1-GMFIR影响小,对CD59-GMFIR影响较大。深低温CPB手术对红细胞免疫有轻度损害,而浅低温CPB损害较重;深低温CPB手术导致免疫抑制,浅低温CPB手术引发炎性反应。3种复合应激因素损害红细胞免疫的程度依次为:4℃保存<深低温CPB<浅低温CPB。4.SLE患者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R1-rs4844600、rs3818361、rs11118167,CD59-rs11585、rs12576440,CD4-rs1055141,CD8B-rs13400210、rs4832054等8个SNP位点以及CR1-rs11118167-rs3818361-rs17048010/TCT、CD59-rs831629-rs12576440-rs1738548-rs2231454/TGTG、CD4-rs11064410-rs1055141-rs3213426-rs3213427/ATAT等3种单体型与SLE发病关联。5.HCC患者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降低,CR1-rs4844600、CR1-rs9429945、DARC-rs863002、CD8A-rs3020729、CD8B-rs4832054等5个SNP位点与HCC发病关联。

罗琳[8](2006)在《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35的影响及服用灵芝提取物的作用》文中指出红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功能,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高住低训红细胞免疫研究才起步,关于高住低训中红细胞CD35数量的变化以及灵芝对红细胞CD35数量和活性变化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目的:一、本实验通过观察4周2500米高住低训中人体红细胞CD35的数量和活性的变化,探讨高住低训对人体红细胞CD35的影响;二、通过观察4周2500米高住低训过程中,人体红细胞CD35数量和活性变化,探讨不同剂量灵芝提取物对高住低训中人体红细胞CD35的影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以16名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足球专项男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高住低训组和低住低训组。高住低训组每晚入住低氧房(15.4%氧浓度相当于海拔2500米,常压)10小时,每周2次低氧房72%最大摄氧量强度的功率自行车训练30分钟,其余活动均在常氧下进行,连续4周;低住低训组在常氧(20.9%,常压)居住,每周2次常氧环境下8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功率自行车训练30分钟,连续4周。高住低训组和低住低训组平时的专项训练、学习、饮食、作息等活动基本一致。检测入住低氧房前、入住10小时、2周末、3周末、4周末红细胞CD35数量和活性;第二部分、以24名足球专项男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低剂量组(每日服药2.5g)、高剂量组(每日服药5g)和对照组,每组各8人,均为高住低训。每晚入住低氧房(15.4%氧浓度相当于海拔2500米,常压)10小时,每周2次低氧房72%最大摄氧量强度的功率自行车训练30分钟,其余活动均在常氧下进行,连续4周。检测吃药2周前,入住低氧房前、入住10小时、2周末、3周末、4周末红细胞CD35数量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高住低训和低住低训对人体红细胞CD35数量表达的影响不如对红细胞CD35活性的影响明显。2.高住低训比低住低训对红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更显着,高住低训暴露3周末运动员机体表现出临床上的继发性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暴露4周末有所好转。3.高剂量灵芝胶囊可以明显影响红细胞CD35数量的表达,并且高剂量灵芝胶囊比低剂量灵芝胶囊对红细胞CD35的活性的影响更明显,可以调节高住低训实验中出现的运动员红细胞继发性免疫低下的现象。

张乃红[9](2006)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机体的两大免疫系统,它们相辅相成,构成机体完整的免疫防御系统。天然免疫细胞成分除单核细胞、粒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DC外,还有红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相关,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对临床上疾病诊断、疗效观察、探讨发病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检测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并且对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以及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及对正常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与正常人均有显着差异。实验发现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调动红细胞和NK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最终克服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的测定目的:检测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数量的变化,与正常人进行对照。方法:采集静脉血,用FITC标记的鼠抗人CD35单抗标记红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24例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21例正常人红细胞CRl分子的数量。结果: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平均值为80.7±13.3个/红细胞,健康对照的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平均值为105.5±8.8个/红细胞。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每个红细胞平均CR1分子数量减少,差异有显着意义(t=7.234,p<0.0001)。结论: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数量较正常对照显着下降,可能是导致其免疫功能的下降的原因之一。

林森[10](2004)在《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ⅡAF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因出血多种原因常伴有贫血表现,许多患者需要输血治疗。但自从1973年Opelz G发现有输血史的患者肾移植成活率增加,提示输血可以抑制患者免疫功能以后,不少学者相继报告异体输血可导致肿瘤转移、复发,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降低,感染并发症增加等。输血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和承认。怎样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治疗,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一个问题。目前认为血液中引起免疫机能障碍的成分主要存在于血浆、白细胞及其产物之中,对于确实需要输血的肿瘤患者,一般采取红细胞成分输血以求减少对肿瘤患者免疫机能的抑制作用。但至今国内外尚缺乏有关红细胞成分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系统研究。红细胞作为一种非专职性天然免疫细胞,具有能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调控适应性免疫等作用,近来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变化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引起人们广泛注目。为了探讨红细胞成分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我们以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EIIAF,erythrocyte innate immune adhesion function)为主要指标观察:1.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EIIAF及其调节因子与健康对照的比较,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对EIIAF及其调节因子的体外影响。2.同种异体

二、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单细胞测序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及CD4+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 单细胞测序与自身免疫病
    3 CMV可能通过CD4~+CTL调控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
    4 CD4~+CTL的扩增、表型和相关功能
    小结
第一章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pSS中CD4~+CTL扩增和免疫细胞图谱
    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5 讨论
第二章 pSS患者T/B细胞抗原受体库多样性的单细胞测序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CMV可能通过CD4~+CTL调控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
    3.1 研究对象及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CD4~+CTL在pSS及SLE中扩增和相关功能的研究
    4.1 研究对象及材料
    4.2 研究方法
    4.3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
    4.5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2)分子印迹技术在血型鉴定和血型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
    1.3 分子印迹材料的表征
    1.4 分子印迹材料吸附性能研究
    1.5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血型鉴定研究
    1.6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血型转化研究
2 实验结果
    2.1 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
    2.2 分子印迹材料的表征
    2.3 分子印迹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2.4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血型鉴定研究
    2.5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血型转化研究
3 讨论
    3.1 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
    3.2 基于MIP试纸的血型鉴定研究
    3.3 基于MIPgel的血型转化研究
4 结论
5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库存血加热对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RBC-C3bRR测定
        1.2.2 RBC-ICR测定
        1.2.3 TRR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的鉴定与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文献综述
    1 红细胞免疫概述
        1.1 红细胞免疫的提出
        1.2 红细胞的免疫粘附分子
        1.3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1.4 红细胞免疫力的常用检测方法
    2 人CR1的研究进展
        2.1 人CR1研究概述
        2.2 人CR1的特征
        2.3 人CR1的研究意义及临床应用
    3 动物红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3.1 灵长类动物
        3.2 非灵长类动物
前言
试验材料及方法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与菌株
        1.2 试验主要试剂及材料
        1.3 试验仪器
        1.4 试验试剂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猪红细胞天然CR1-like分子检测
        2.2 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检测
        2.3 猪红细胞CR1-like免疫沉淀
试验结果
    1、猪红细胞天然CR1-like分子检测
    2、猪红细胞免疫粘附GFP-E.coli检测结果
    3、猪红细胞免疫粘附GFP-E.coli统计结果
    4、猪红细胞免疫粘附乳胶颗粒复合物镜检结果
    5、猪红细胞CR1-like免疫沉淀结果
分析和讨论
    1、荧光免疫化学验证猪红细胞膜表面存在CR1-like
    2、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复合物功能
    3、猪红细胞CR1-like分子量多态性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录

(5)成熟红细胞天龄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成熟红细胞的分离和天龄的评价
    第一节 不同密度(天龄)红细胞的分离
        1. 分离液的配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分离液的保存
        2. 不同密度红细胞的分离
        2.1 离心条件的选择
        2.1.1 材料和仪器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影响外周血红细胞分离效果的因素分析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不同密度红细胞的物理属性分析
        2.3.1 材料和仪器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密度红细胞天龄的评价
        1.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的测定
        1.1 材料和仪器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红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的测定
        2.1 材料和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二部分 红细胞相关免疫功能及2,3-DPG的测定
    第一节 红细胞CR1受体表达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不同密度红细胞CR1受体活性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2,3-DPG的测定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红细胞携氧功能测定
    第一节 混合气体配比柜的设计制作与调节使用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仪器的调节与改进
    第二节 红细胞携氧功能测定方法的条件摸索
        1. 材料和仪器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红细胞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红细胞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红细胞携氧功能的检测方法
    1.1 血气分析仪方法
    1.2 比色法和酶联免疫法
    1.3 新型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技术和显微生物医学图像分析技术 (fast
    1.4 激光镊子和显微拉曼光谱相结合的激光镊子拉曼光谱 (Laser
2 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方法
    2.1 CR1受体的定量测定
        2.1.1 酶联免疫法
        2.1.2 流式细胞仪法
        2.1.3 基因组密度多态性测定方法
    2.2 CR1受体调节红细胞免疫粘附活性
        2.2.1 红细胞C3受体花环和免疫复合物 (IC) 花环试验方法
        2.2.2 红细胞SPA混合花环试验
        2.2.3 单克隆抗体Coomb’s试验方法
        2.2.4 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的试验方法
        2.2.5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
    2.3 其它检测红细胞功能的方法
        2.3.1 红细胞促淋巴细胞与粒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的测定方法
        2.3.2 红细胞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的简易形态法
3 研究方向及展望

(7)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及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第一节 直标法流式细胞术测定人红细胞免疫分子水平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多重PCR-荧光标记单碱基延伸-标签微阵列杂交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健康人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特点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激因素对红细胞、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35的影响及服用灵芝提取物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高住低训对男子足球运动员红细胞 CD数量及活性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测试内容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灵芝提取物对高住低训中男子足球运动员红细胞 CD35数量及活性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测试内容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总结
创新点
综述一 红细胞天然免疫分子 CR1结构、功能及其在疾病、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综述二 中医药与红细胞免疫
参考文献
致谢

(9)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研究设想及意义
    二 主要实验方法
    三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 CR1 分子数量的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1
第二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 CR1 基因组密度多态性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2
第三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3
第四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对 NK 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图 4
结论与展望
综述
    红细胞免疫
    NK 细胞与白血病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ⅡAF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正文
    第一部分 消化道肿瘤患者红细胞促进EIIAF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异体红细胞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IIAF体外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IIAF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表
致谢
附: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学位论文及答辩情况表

四、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单细胞测序在干燥综合征的应用及CD4+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D]. 洪小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分子印迹技术在血型鉴定和血型转化中的应用研究[D]. 江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库存血加热对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J]. 孙楠,温转,韩丽娜,彭华,李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9)
  • [4]猪红细胞免疫粘附受体的鉴定与检测[D]. 崔姣艳. 山西农业大学, 2015(12)
  • [5]成熟红细胞天龄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周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1)
  • [6]红细胞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周武,汪德清. 中国输血杂志, 2010(08)
  • [7]红细胞免疫分子、T细胞亚群水平及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细胞癌的关联研究[D]. 胡金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9(10)
  • [8]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35的影响及服用灵芝提取物的作用[D]. 罗琳. 北京体育大学, 2006(03)
  • [9]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D]. 张乃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 [10]红细胞成分输血促进消化道肿瘤患者EⅡAF的实验研究[D]. 林森. 山东大学, 2004(06)

标签:;  ;  ;  ;  ;  

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在输血治疗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