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2000下基于RS-485的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Windows 2000下基于RS-485的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一、Windows2000下基于RS-485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坤[1](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下,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与生态保护两大问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将是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太阳能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应用技术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运行维护不当等原因,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往往较低。因此,为促进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必要对太阳能利用过程中的系统性能及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展开了研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本文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可视化显示过程中,采用了云平台、物联网、数据库、无线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监测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终端和监测平台组成。数据采集终端以工业级的Edge Box-RPI作为硬件基础,采用高级编程语言Python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上传的程序设计。其中数据上传程序以“断点续传”的方式进行设计,以保障数据上传的完整性。数据存储采用Mysql数据库。在通信设计方面,数据采集终端采用“Rs485+Modbus”的通信方式与传感器设备进行通信,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采用“4G+HTTP”的通信方式与监测平台进行通信,以完成数据上传的工作。此外,数据采集终端还安装有远程控制软件,以方便用户对其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在监测平台的设计开发中,本文以Web应用程序开发的方式来建立监测平台,并将其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监测平台的服务器采用了B/S模式和“Flask+Nginx+gunicorn+Mysql”架构进行开发。在前端,监测平台基于Admin LTE模板进行Web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并使用了Bootstrap、Jquery、Ajax和Echarts等前端技术。监测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登录管理、实时数据显示、数据下载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最后,本文通过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验装置对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在应用过程中,对监测系统的设计功能以及长期运行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此外,还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来搭建光伏系统瞬时发电功率的预测模型,并将预测模型加入监测系统,实现光伏发电系统在线故障报警的功能。

何然[2](2020)在《变电站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广泛使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其作用是在交流电源失电时为继电保护、自动装置、信号回路、断路器控制回路等提供可靠的直流电源,蓄电池的可靠性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不同型号的蓄电池内部结构不同、维护要求各异、产品本身质量缺陷以及巡检人员经验不足、维护方法不当等诸多不利条件都会导致其性能降低、寿命缩短。传统的蓄电池监测方法耗时长,过程繁复且间隔周期长,现有的蓄电池在线监测装置无法对蓄电池进行实时远程监测,更不能形成综合诊断和评估系统。这些因素均不利于在早期发现蓄电池的失效情况,最终可能会导致故障范围扩大,引发电网事故。所以,优化当前的监测手段,实时准确地掌握蓄电池的状态信息,是提高蓄电池可靠性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了一套变电站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借助于安装在蓄电池上的传感器采集状态数据,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服务器,通过分析处理实时监测数据判断蓄电池性能,并辅助巡检人员完成蓄电池组巡检工作。既减轻了巡检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安全风险,又提高了蓄电池性能判断的准确性,有助于及时发现蓄电池异常情况,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蓄电池的结构、充放电工作原理、失效的主要原因及主要参数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单体蓄电池电压、电阻、温度及蓄电池组电压、电流作为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的主要监测指标;对蓄电池剩余电量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方法,作为蓄电池性能判断模型。(2)构建了一套基于4G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包含数据采集模块、主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和服务器的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用户可通过电脑Web客户端或手机客户端查看蓄电池的实时和历史状态数据,预测蓄电池剩余电量,接收告警信息,分发巡检任务,上传巡检数据并管理蓄电池基础数据。(3)从硬件、功能和性能三方面对本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构建方案的可行性。

王金[3](2020)在《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农业发展是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路的基础,是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基石。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智慧农业得到了发展,智慧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挺高了作物产量的同时节省了资源,因此智慧农业将是农业发展的必要趋势。本论文针对温室大棚种植环境,结合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设计并实现一套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在对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相关技术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采集与控制单元以及云端系统平台的设计,针对智慧农业中对环境监控的功能需求该单元采用了基于Modbus标准协议的环境参数传感器和继电器模块,并在Modbus-RTU协议和WiFi通信协议下开发设计了数据网关(DTU),DTU通过Modbus协议与物理层传感器相连,通过WiFi无线网络与云平台进行数据传输,部署的摄像头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云平台进行互联,该单元设计为系统提供了数据信息和视频信号等底层基础。云平台系统中包括了Web服务器、数据库以及第三方接入平台,实现农业现场采集数据的显示、控制操作以及数据存储查询等功能的云端操作实现,本文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采集与控制单元:空气环境参数传感器、土壤环境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控制器以及摄像头运行正常,数据信息以及视频信号采集准确,传输速率稳定;云平台系统:用户用过PC、移动端登录、数据信息和信号显示、控制操作、相关参数设置等各项功能运行正常。系统通过一系列功能的测试和现场应用调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各个部分单元,完全满足系统的功能运行要求,管理者可以通过PC网页或者移动客户端登录云平台系统,云平台提供的数据以及视频信息在线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环境参数的变化和农业作物培育、种植、生长状况等。可以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一份可行性的实际方案。

刘笑[4](2020)在《基于改进谱减法的机载语音通话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无论军用或者民用直升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普及,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机载语音通话系统作为航空领域重要的电子设备,其通话质量与可靠性、无间断通话至关重要,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飞机运行和任务执行。因此机载语音通话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采用意法半导体ST公司Cortex-M系列高性能处理器STM32H750作为微控制单元,其内置M7内核主频高达400 MHz能够满足实时语音传输的需求。采用低功耗立体声音频编解码器TLV320AIC3106-Q1作为音频处理芯片,其带有立体声耳机放大器以及可在单端或全差分配置中进行多个输入和输出,能够提供多路音频采集和播放,实现多方电话会议模式。机载语音通话系统工作流程为麦克风采集的音频经过音频编解码芯片传入微控制单元(MCU),在主处理器中对输入的语音进行降噪处理,增强后的语音通过RS-485网络传输到各个节点进行播放。降噪算法采用的是基于噪声加法模型的谱减法,具有实现简单、运算量小等特点。谱减法采用频谱相减的原理,将噪声频谱从含噪声语音频谱中相减,从而去除噪音,达到语音增强的目的。但是如果带噪语音的幅度谱与估计出来的噪声谱相减出现负值时,就容易产生“音乐噪声”。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对噪声谱进行过减处理,达到减小宽带谱峰的幅度的目的,有时甚至可以将其完全消除。为了解决组网传输的问题,设计了基于RS-485总线的分时复用四层通信协议。该通用多设备分时复用总线协议能够解决多个设备在一个信道中进行分时可靠的数据传输。采用动态组网链接和静态组网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解决因静态模式中单一主机一旦出现故障,使整个系统的通信陷入瘫痪状态的问题。本文设计的机载语音通话系统能够建立一个动态的同步机制,防止数据冲撞,使得在一个信道内的节点能够快速获取自己时间片,并将需要传输的语音数据在自己可靠的时间片内发送出去。通过测试得知,自定义通信协议能够满足各个节点收发数据的需求。语音通话质量和可懂度达到国军标的三级以上标准,信噪比显着提高。目前,该基于改进谱减法的机载语音通话系统已成功应用在某型军用直升机的机内通话系统上,能够实现机组人员间无障碍实时清晰高质量语音通话,取得了预期效果。

沈文[5](2020)在《基于边缘计算的自适应数据采集物联网关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智能终端的数据采集需求在不断增长。由于各类智能设备数据传输协议、格式各异,导致每种设备的数据采集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做适配开发,采集设备无法复用,造成二次开发的复杂性;数据采集量增长也会造成数据传输带宽增长,并增加云端压力。针对此类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自适应数据采集物联网关,实现数据的边缘自适应采集计算,将各种采集解析可配置化,让边缘物联网关对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转换,增强了网关采集的自适应性与通用性。本文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设计:首先,对物联网关边缘计算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以网关为核心节点的边缘计算参考架构,对存在网关系统的参考架构进行了设计;其次重点研究了边缘自适应采集,通过旋转门算法初步改进将其与数据平滑度自适应变频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门-数据平滑度(STD-DS)算法自适应策略,实现对采集转换后的数据的自适应采集,并通过仿真对其理论进行了验证;最后对网关中的可配置匹配解析、计算转换、阈值过滤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其次,对物联网关的软硬件系统进行了设计。完成了网关硬件、可配置系统、边缘采集软件、边缘计算应用与自启动检测方面的设计。硬件主要是以MT7620A为核心的开发板及其各输出外设的电路;可配置系统则以Openwrt系统Luci框架为基础设计采集配置模块;边缘采集则是通过采集软件实现物联网关的多模式数据上行传输与下行采集协议的适配,上行采用SOCKET、MQTT、数据库直写方式传输,下行采集为TCP、COM等模式的采集,通过Modbus TCP/RTU协议传输;最后将边缘计算相关理论应用在物联网关中,实现对传感设备的自适应采集与转换计算,并设计了网关自启动检测机制。最后,通过搭建数据采集实验环境对物联网关进行了采集验证,通过采集测试实例与应用实例,验证了本网关的功能性、准确性与自适应特性。结果表明该网关满足设计需求,具有实用性。

王智[6](2018)在《D工业园一卡通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D工业园一卡通系统是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IC卡作为媒介的先进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系统包括网络通讯架构的组织,控制设备的选型和管理软件的开发,是集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和IC卡射频技术于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处于局域网中的本系统,数据通过B/S和C/S结合的网络结构模式进行通讯,整个系统建有中央数据库和本地数据库,业务数据流唯有在发卡及注销时在中央数据库和本地数据库之间双向流动,其他条件下仅仅在本地库与本地库之间流动。控制数据流只在本地库和设备之间发生关系。系统选择使用DelphiVisual c++作为开发工具,能方便简洁操作数据库中的对象,满足相关数据的读取。本论文从国内外对智能卡的研究发展出发,以及市场上对一卡通的极大推广,结合D工业园系统设计前后勤保障服务状况,决定以此为契机,建设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的一卡通系统。系统设计通过对园区特征用户的需求、系统建设要求的梳理分析,从总体上构建一卡通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根据需要将系统划分为卡务中心、门禁通行、考勤打卡、食堂消费、在线巡检、停车场管理六个模块。选择TCP/IP协议通讯,采用基于B/S三层架构的网络模式,做好服务器数据库、工作站应用程序设计要求,从总体上规划出系统设计模型。之后,详细描述各模块软件即将实现的各类功能,卡务中心注册身份后,自动在其余模块的数据库中生成相关许可,从而实现相应的门禁、考勤、消费等方面的功能操作,达到系统数据共享,为用户提供了便利。最后,基于软件功能的设计,合理设置硬件设备的布局,在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系统的搭建,从实际上完成一卡通六个模块内容的建设。

王仁杰[7](2018)在《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定位技术不断被应用到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传统定位系统由于硬件限制、定位方法不合理,导致定位精度差,无法完成实时定位,监控困难。本文选取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技术,利用ZigBee技术组建井下无线网络,以CC2530芯片为核心,结合多种定位算法,创建了一套具有实时定位功能的高精度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系统实现了包括人员实时定位、人员考勤、人员报警、系统自检、数据压缩和存储等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定位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最新国家标准,根据新的功能要求,设计了一款新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硬件部分,设计了井下各类无线节点包括定位分站、移动节点和参考节点的电路系统;软件部分,开发了上位机以及各类无线节点的软件系统,完成了定位分站与上位机的通信协议。上位机软件支持多种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算法,包括RSSI位置指纹定位法、三边定位法和分级定位法,其中RSSI位置指纹定位法支持多种匹配算法,上位机软件允许同一时刻在不同定位区域使用不同的定位算法,以便系统管理人员根据环境灵活更改定位算法。(2)对三边定位法和RSSI位置指纹定位法进行改进,提出了新的定位算法,即分级定位法。分级定位法是三边定位法的替代算法,可利用无线电传播模型中的屏蔽模型进行基于信号强度的定位,不仅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还可以给出定位误差的估算值。(3)针对定位过程中系统随机误差难以消减的问题,引入卡尔曼滤波辅助定位,卡尔曼滤波可有效减少系统随机误差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系统定位精度。卡尔曼滤波最适合辅助分级定位法进行定位,分级定位法可估计定位误差,从而自动调整卡尔曼滤波参数完成滤波,可有效减少系统随机误差带来的定位错误。(4)对三边定位法、RSSI位置指纹定位法和分级定位法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级定位法与RSSI位置指纹定位法定位精度相当,但较RSSI位置指纹定位法灵活性好;分级定位法较传统三边定位算法定位精度提升约30%,平均定位误差为1.2米左右,恶劣环境下,比传统三边定位算法定位精度提升约60%,平均定位误差为2.3米左右。

龚英杰[8](2017)在《基于IPv6网络通讯技术的集群空调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空调产业的迅猛增长,如今无论是居家住户还是在各种公共场所,都能看到空调设备的身影。空调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空调设备的集中管控的功能需求也不断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急需处理的问题。空调管控系统主要为集群内若干空调设备提供各种实时的服务,并对空调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保证集群内空调设备的合理、安全运行,提高空调设备的运行质量和改善集群空调设备运行的经济性,为实现节约能源和降低损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出新贡献。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首先介绍了组建空调管控系统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以及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本论文着力于全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种创新型应用,主要针对目前集群内空调设备的集中管控的技术手段,详细讨论了整个集群空调管控系统的需求性分析和功能性分析,探讨足以能够取代IPv4网络的新一代IPv6网络技术在空调管控系统中的应用,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选择与确立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实现集群内空调设备的统一收发、节能减排与智能管理。(2)其次分析了空调管控系统的基本特点和所要实现的集群功能、场景控制功能、定时功能以及远程控制等基本功能。空调管控系统分别从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其中总体设计方案主要由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的IPv6软件技术设计和感知层的硬件电路设计组成。系统首先在集群内选定所需要管控楼宇,对楼宇内的空调设备进行线路铺设,将空调主控板与本文所设计的RS485转接板相连,再将转接板间进行手拉手相连接入工控机,工控机通过IPv6网络连接各类交换机与路由器传送空调指令。其中IPv6网络的使用需要进行相对较长的部署和实现,IPv6网络协议、IPv6路由设计与地址划分,将数据传入后台服务器中,服务器调取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3)最后通过web前端、Bootstrap和JS技术搭建框架,构建集群空调管控系统智能管理平台,将集群内的空调设备、IPv6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网页端对整个空调系统的管控,从而实现对集群内各个楼层的空调和具体每台空调设备的智能管控。本文集群空调管控系统设计的实现,可以使集群内空调设备的工作量大大降低,解放额外人力资源,让空调设备在无人的情况下运作,并设定出合适的室内温度,提高空调设备的使用效率,达到节约能源、提高运作效率的效果。在接口 IPv6应用方面,可以有效防止未来IP资源紧缺问题的出现,使空调管控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加强整个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总之,IPv6技术的应用能使集群内空调设备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也为社会的能源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唐春荣[9](2015)在《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办公楼宇能耗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办公楼宇能耗管理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办公环境,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办公成本。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调制技术、通信传输技术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简称PLC)得到飞速的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无需重新布线,通信性能稳定,成本较低廉,是解决物联网通信最后一公里的最佳方案,在办公楼宇智能化和智能家居等领域越来越受关注。PLC通信目前已经在国内外的电力抄表系统中被广泛的应用,主要实现电力系统主站平台对居民电表的用电数据采集、居民预付费控制等,但在办公楼宇能耗采集和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尚且处于研究阶段。本文针对PLC在办公楼宇电网系统中的通信特点、电力线信道模型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整套基于PLC的办公楼宇能耗采集与控制管理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了基于QPSK调制解调技术的PLC通信芯片MI200E的各类硬件设备,搭建了系统的硬件平台,用实物验证了PLC在办公楼宇能耗管理系统中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同时,系统中各类数据接入云平台,可以在电脑浏览器或手机APP客户端实现办公楼宇实时能耗数据的查询以及办公楼宇中各类设备的节能管理与控制,以实现一个舒适节能的办公环境。

张卫星[10](2014)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环境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在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了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警示我们对于环境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管理也是势在必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必要先行环节,是环境得以科学性管理的前提。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湖南省服务区为样本,对远程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做了以下研究工作。在对服务区的环境污染来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把公共厕所、空气质量、排污口这三个能够准确反映服务区环境质量的对象作为检测目标,并确定了环境监测系统的8项监测指标。结合国内外的环境监测研究现状,在目前环境监控平台优缺点和适用性的分析基础上,以建立高速公路环境质量信息化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三层网络结构的环境监测总体方案,三层结构分别是服务区环境检测基本站点,市级高速公路环境管理站,省高速公路环境监控指挥控制中心。对方案中的信息传递、各级通讯、站点硬件框架、系统各层级的功能结构以及系统工作流程做了详细设计,点线面三层结构的环境信息化系统方案能够实现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要求。根据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在远程控制原理比较基础上对实现环境监测的关键通讯技术进行了分析,先后对服务区站点监测基本单元内部上下位机之间的通讯和上层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通讯的实现进行了分析。本文最后二章对服务区的环境监测单元进行了详细设计和系统实现。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原理、软件设计、硬件设计、通讯协议等做了详细设计。在系统实现方面,以常德市桃花源服务区为例,搭建了排污口环境监测的4指标监测系统,并对上位机程序的详细设计,实现了系统的实时数据监测、历史数据查询、统计信息管理等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对改善当前环境污染现状、掌握环境保护规律和提高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整体服务水平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内容可以作为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参考资料。

二、Windows2000下基于RS-485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2000下基于RS-485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平台的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传输技术
        1.2.2 物联网技术
        1.2.3 云平台技术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2章 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1 监测需求与应用技术分析
    2.2 整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采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设计
    3.2 数据通信设计
        3.2.1 数据采集部分的通信设计
        3.2.2 数据上传部分的通信设计
        3.2.3 数据采集终端的远程控制设计
    3.3 程序设计
        3.3.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3.3.2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3.3.3 数据上传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监测平台的架构设计
        4.1.1 阿里云服务器
        4.1.2 监测平台服务器的搭建
        4.1.3 数据库设计
        4.1.4 网页页面设计
    4.2 监测平台的功能设计
        4.2.1 用户登录管理
        4.2.2 实时数据显示
        4.2.3 数据查询与下载
        4.2.4 进程守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
    5.1 监测系统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验装置
        5.1.2 实验台测量系统
        5.1.3 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5.2 光伏发电系统在线故障报警功能的设计与开发
        5.2.1 BP神经网络
        5.2.2 光伏发电瞬时功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5.2.3 实时在线故障报警功能开发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变电站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VRLA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剩余电量预测方法
    2.1 VRLA蓄电池的结构
    2.2 VRLA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2.3 VRLA蓄电池失效的主要原因
    2.4 VRLA蓄电池的主要参数及其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
    2.5 蓄电池剩余电量预测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3.1 总体结构
    3.2 基本功能
    3.3 硬件总体结构
    3.4 软件总体结构
    3.5 主要技术概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硬件系统
    4.1 数据采集模块
    4.2 主控制器
    4.3 4G无线通信模块
    4.4 服务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蓄电池组在线监测软件系统
    5.1 开发环境
    5.2 功能模块
    5.3 主控制器程序
    5.4 数据库
    5.5 功能实现界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的测试
    6.1 硬件测试
    6.2 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慧农业国外研究现状
        1.2.2 智慧农业国内研究现状
        1.2.3 智慧农业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物联网体系结构
        2.1.1 概述
        2.1.2 物联网体系结构
    2.2 智慧农业概念及其体系结构
        2.2.1 智慧农业概述
        2.2.2 智慧农业体系结构
    2.3 传感器技术
    2.4 Modbus现场总线技术
    2.5 无线通信技术
    2.6 云平台理论
        2.6.1 云平台概论
        2.6.2 云平台构架
    2.7 本章小结
3 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1 总体需求分析
    3.2 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3.3 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数据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采集与控制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4.1 采集与控制单元硬件整体方案设计
        4.1.1 采集与控制单元的部署
        4.1.2 采集与控制单元整体结构设计
    4.2 数据网关硬件设计
        4.2.1 数据网关硬件设计结构
        4.2.2 微处理器的选型与电路分析
        4.2.3 电源模块电路
        4.2.4 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4.2.5 WiFi通信模块设计
    4.3 传感器模块的选型
        4.3.1 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4.3.2 光照强度传感器
        4.3.3 土壤环境传感器
        4.3.4 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
    4.4 继电器控制模块
    4.5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5.1 系统软件设计总体设计方案
        4.5.2 系统初始化
        4.5.3 现场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4.5.4 WiFi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云平台系统设计
    5.1 第三方云平台的选择与实现
        5.1.1 云平台的选择
        5.1.2 OneNET云平台的功能架构
    5.2 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5.3 Web服务器运行环境搭建与配置
        5.3.1 Web服务器的交互需求
        5.3.2 Web服务器运行环境搭建
    5.4 MySQL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5.5 云平台服务器接入程序设计
    5.6 云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5.6.1 云平台软件功能框图
        5.6.2 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前台界面设计
    5.7 oneNET物联网平台的接入程序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系统现场测试
    6.1 传感器模块功能测试
    6.2 系统功能测试
    6.3 系统的现场安装调试
        6.3.1 网关及相关设备安装
        6.3.2 传感器设备的现场安装测试
        6.3.3 控制继电器设备安装
    6.4 温室大棚现场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实现
        6.4.1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6.4.2 现场控制实现
    6.5 历史数据查询功能实现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工作
    7.2 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改进谱减法的机载语音通话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谱减法语音增强算法研究现状
        1.2.2 机内通话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RS-485 串行通信技术与硬件设计
    2.1 RS-485 总线概述
    2.2 RS-485 布线规范
    2.3 RS-485 总线通信方式
    2.4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5 硬件设计
        2.5.1 主处理器电路设计
        2.5.2 音频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2.5.3 RS-232 转换电路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谱减法语音增强技术及其改进
    3.1 语音增强技术
    3.2 谱减法基础知识
    3.3 谱减法实现过程
    3.4 Matlab仿真结果
    3.5 谱减法改进及效果
        3.5.1 谱减法缺点
        3.5.2 谱减法的改进
        3.5.3 继续优化思想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协议实现机制
    4.1 协议栈概述
    4.2 RS-485 通信特点
    4.3 自定义四层模型
    4.4 协议文本格式
        4.4.1 数据帧格式
        4.4.2 同步帧格式
    4.5 主从机通讯机制
        4.5.1 同步的建立
        4.5.2 主同步建立
        4.5.3 从机获取序列号
        4.5.4 主机运行状态
        4.5.5 从机运行状态
        4.5.6 状态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性能测试与评估
    5.1 组网通信分析
    5.2 组网测试结果
    5.3 RS-485 组网通讯异常解析
    5.4 语音通话效果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主要工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基于边缘计算的自适应数据采集物联网关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网关研究现状
        1.2.2 边缘计算与自适应采集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架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需求分析
    2.1 网关边缘计算理论
        2.1.1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2.1.2 边缘自适应采集
    2.2 物联网关相关技术
        2.2.1 Openwrt系统
        2.2.2 Luci框架与MVC
    2.3 物联传输协议与现场总线
        2.3.1 物联传输协议
        2.3.2 工业控制总线协议
    2.4 总体需求分析与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联网关中的边缘计算研究
    3.1 物联网关的边缘计算参考架构
    3.2 边缘自适应采集算法原理
        3.2.1 旋转门算法原理
        3.2.2 数据变化平滑度策略
    3.3 边缘自适应采集算法改进
        3.3.1 STD-DS算法采集间隔调整方法
        3.3.2 STD-DS自适应变频采集算法实现
    3.4 边缘自适应采集仿真实验
    3.5 边缘数据计算与自适应匹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缘物联网关软硬系统设计
    4.1 物联网关总体设计
    4.2 物联网关硬件设计
        4.2.1 硬件总体结构
        4.2.2 各部分电路设计
    4.3 物联网关web可配置系统设计
        4.3.1 基础功能设计
        4.3.2 可配置模块设计
        4.3.3 界面展示与系统测试
    4.4 物联网关的边缘采集软件设计
        4.4.1 总体设计与开发环境
        4.4.2 多通道上传模块设计
        4.4.3 多模式下行采集模块设计
    4.5 网关中的边缘计算应用
    4.6 边缘采集自启动检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联网关应用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网关采集任务测试
        5.2.1 采集测试流程
        5.2.2 采集测试实例
        5.2.3 工业应用实例
        5.2.4 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D工业园一卡通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一卡通系统简介
        1.3.1 IC卡种类
        1.3.2 IC卡的优势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需求概述
    2.2 用户特征需求
    2.3 数据特点需求
    2.4 IC卡安全需求
        2.4.1 技术措施应对策略
        2.4.2 管理措施应对策略
    2.5 数据库安全需求
    2.6 软件功能需求
    2.7 硬件性能需求
    2.8 集成管理需求
    2.9 标准符合性
第三章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和设计原则
    3.1 一卡通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1 框架综述
        3.1.2 数据库
        3.1.3 数据库结构设计
        3.1.4 系统应用模块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资料管理设计
    3.4 系统选型设计
        3.4.1 操作系统选型设计
        3.4.2 前端开发工具选型设计
        3.4.3 网络通讯选型设计
    3.5 系统设计原则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发卡中心模块设计
    4.2 门禁管理模块设计
    4.3 考勤管理模块设计
    4.4 消费管理模块设计
    4.5 在线巡更模块设计
    4.6 停车场管理模块设计
第五章 一卡通系统模块功能和界面实现
    5.1 发卡管理中心模块功能和界面实现
    5.2 门禁管理模块功能和界面实现
        5.2.1 门禁系统功能实现
        5.2.2 下位机功能实现
        5.2.3 门禁系统的界面实现
    5.3 考勤管理模块功能和界面实现
        5.3.1 考勤管理系统功能概述
        5.3.2 下位机功能实现
        5.3.3 考勤管理软件界面实现
    5.4 消费管理模块功能和界面实现
        5.4.1 消费管理系统功能概述
        5.4.2 下位机功能实现
        5.4.3 消费管理软件界面实现
    5.5 在线巡更管理模块功能和界面实现
    5.6 停车场管理模块功能和界面实现
        5.6.1 系统功能概述
        5.6.2 系统设备功能实现
        5.6.3 系统的组成
        5.6.4 系统关键设备、重要技术指标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ZigBee技术
        1.3.1 ZigBee技术概述
        1.3.2 ZigBee协议的体系架构和拓扑结构
        1.3.3 ZigBee数据传输方式
        1.3.4 ZigBee的技术特点
    1.4 本论文的框架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要求
    2.2 系统设计理论
        2.2.1 煤矿井下无线传输特点
        2.2.2 煤矿井下通信频率选择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1 井下定位总方案
        2.3.2 系统工作原理
        2.3.3 有线网络模块
        2.3.4 电源供电模块
        2.3.5 核心芯片模块
        2.3.6 系统自检
    2.4 本章小结
3 井下无线网络定位方法设计
    3.1 系统定位技术选择
        3.1.1 基于信号到达角度定位
        3.1.2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定位
        3.1.3 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差定位
        3.1.4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定位
    3.2 RSSI测距算法分析和改进
        3.2.1 理论模型测距误差分析
        3.2.2 无线电噪声影响分析
        3.2.3 地形对测距的影响分析
        3.2.4 基于伪对数正态分布的测距模型
    3.3 三边定位法的分析和改进
        3.3.1 一维环境下的多节点定位
        3.3.2 二维环境下的定位
    3.4 卡尔曼滤波辅助定位
        3.4.1 用户运动模型的研究
        3.4.2 状态方程的建立
        3.4.3 观测方程的建立
    3.5 RSSI位置指纹定位法分析和改进
        3.5.1 位置指纹定位算法的研究
        3.5.2 朴素贝叶斯定位匹配算法的改进
        3.5.3 位置指纹定位算法的实现难点
    3.6 本章小结
4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硬件系统总设计
    4.2 无线节点通用电路
        4.2.1 芯片供电电路
        4.2.2 天线设计
        4.2.3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
        4.2.4 复位电路
    4.3 定位分站电路
        4.3.1 定位分站模块
        4.3.2 总线接口模块电路
        4.3.3 调试串口电路
        4.3.4 危险指示电路
    4.4 移动节点与参考节点电路
        4.4.1 移动节点模块
        4.4.2 参考节点模块
        4.4.3 调试电路
        4.4.4 移动节点警报电路
    4.5 本章小结
5 井下定位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定位试验
    5.1 开发环境
    5.2 定位分站软件设计
        5.2.1 有线通信流程设计
        5.2.2 无线通信设计
        5.2.3 无线通信数据包设计
    5.3 移动节点软件设计与程序实现
        5.3.1 移动节点软件总设计
        5.3.2 移动节点无线通信设计
    5.4 参考节点软件设计与程序实现
        5.4.1 参考节点软件总设计
        5.4.2 参考节点通信设计
    5.5 上位机主界面功能
        5.5.1 分级定位法的计算机实现
        5.5.2 主界面显示和警报功能
        5.5.3 历史记录储存与考勤系统
    5.6 管理员界面功能
    5.7 试验验证
        5.7.1 分级定位法测试与分析
        5.7.2 卡尔曼滤波使用效果分析
        5.7.3 三种定位方法综合测试与精度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IPv6网络通讯技术的集群空调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核心技术
        1.3.1 IPv6网络协议
        1.3.2 IPv6的网络部署技术
        1.3.3 空调管控技术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空调管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空调管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需求分析
        2.1.2 功能分析
    2.2 空调管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空调管控系统硬件设计
        2.2.2 空调管控系统软件设计
    2.3 关键技术
        2.3.1 IPv6基本介绍
        2.3.2 IPv6主要技术
        2.3.3 空调管控通信传输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调管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
        3.1.1 设计原理
        3.1.2 功能分析
    3.2 通信模块
        3.2.1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3.2.2 通信功能实现
    3.3 工控机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群空调管控系统中IPv6的网络部署
    4.1 IPv6协议总体部署
        4.1.1 拓扑图
        4.1.2 设备选型
    4.2 空调管控系统中IPv6网络的路由与地址设计
        4.2.1 路由设计
        4.2.2 地址划分
    4.3 IPv6网络配置
        4.3.1 安装IPv6协议与配置IPv6地址
        4.3.2 配置IPv6 DNS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Pv6网络的空调管控系统的构建与测试
    5.1 空调管控系统在IPv6网络中的搭建
        5.1.1 系统平台搭建的内容
        5.1.2 IPv6网络的拓扑结构
    5.2 空调管控系统管理方法
        5.2.1 网关功能与管理
        5.2.2 数据库管理
    5.3 空调管控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5.3.1 管控平台设计特点
        5.3.2 实时管控平台界面设计
        5.3.3 管控平台界面控制过程
        5.3.4 系统测试与实施现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办公楼宇能耗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现状
    1.3 课题意义
    1.4 课题内容
    1.5 本文结构
2 办公楼宇能耗管理系统设计
    2.1 系统定义
    2.2 发展现状
    2.3 系统设计
    2.4 关键技术
        2.4.1 以太网通信技术
        2.4.2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2.4.3 RS485通信技术
        2.4.4 云计算与存储技术
        2.4.5 WEB和APP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与技术
    3.1 低压电力线传输特性
        3.1.1 低压电力线输入阻抗特性
        3.1.2 低压电力线信道衰减特性
        3.1.3 低压电力线信道噪声特性
    3.2 低压电力线通信信道建模
        3.2.1 多径传输模型
        3.2.2 传输矩阵模型
    3.3 低压电力线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3.3.1 振幅键控
        3.3.2 相移键控
        3.3.3 频移键控
        3.3.4 扩频通信
        3.3.5 正交频分复用
    3.4 低压电力线调制解调方案选择
    3.5 办公楼宇内电力线接入系统
        3.5.1 室内电力线通信层次结构
        3.5.2 室内电力线通信拓扑结构
        3.5.3 室内电力线通信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能耗管理系统硬件设计
    4.1 PLC通信模块
        4.1.1 MI200E特点
        4.1.2 MI200E系统结构
        4.1.3 MI200E应用电路
        4.1.4 MI200E驱动设计
    4.2 智能网关
    4.3 电能计量表
    4.4 温湿度传感器
    4.5 空调控制器
    4.6 电动窗帘控制器
    4.7 光照度传感器
    4.8 智能墙面插座
    4.9 可调光灯控
    4.10 LED灯控制器
    4.11 本章小结
5 能耗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5.1 硬件设备固件设计
        5.1.1 数据链路层协议
        5.1.2 应用层协议
        5.1.3 协议固件实现
    5.2 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5.2.1 系统架构方案
        5.2.2 系统架构实现技术
        5.2.3 系统架构的设计与开发环境
        5.2.4 系统功能模块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与结果
    6.2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高速公路服务区环境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服务区环境监测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服务区环境监测内容需求研究
    2.1 服务区功能建设特点及使用分析
    2.2 服务区污染源检测需求分析
        2.2.1 卫生间检测指标分析
        2.2.2 排污口检测指标分析
        2.2.3 空气质量检测指标分析
        2.2.4 服务区站点的检测指标综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体系架构
        3.1.1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3.1.2 系统信息传递策略
        3.1.3 数据通讯方案设计
        3.1.4 服务区监测单元硬件框架设计
        3.1.5 传感器布置方式
        3.1.6 环境监测系统工作流程规划
    3.2 系统主要功能和结构组成
        3.2.1 系统功能结构
        3.2.2 服务区级环境质量监测单元
        3.2.3 市州级环境质量监测及分析子系统
        3.2.4 省级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中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程监测系统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4.1 远程控制的原理和网络模式
        4.1.1 远程控制的原理
        4.1.2 网络模式的比较
    4.2 数据通讯技术
        4.2.1 DCOM
        4.2.2 OPC
        4.2.3 通讯技术比较分析
    4.3 ASP.NET 技术
        4.3.1 Micorsoft.NET 平台
        4.3.2 ASP.NET 技术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控系统软硬件系统设计
    5.1 数据库设计
        5.1.1 数据库的选择
        5.1.2 E-R 模型
        5.1.3 数据库表的结构设计
        5.1.4 数据库访问技术
    5.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2.1 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5.2.2 下位机外围硬件设计
        5.2.3 数据通讯协议设计
        5.2.4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3 信号通讯抗干扰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监控系统的实现
    6.1 环境质量监测单元硬件系统搭建
    6.2 环境质量监测单元软件模块
    6.3 各功能模块的实现
    6.4 基于 ASP.NET 的网络监控模块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RS485 通讯及 ADC 关键程序代码

四、Windows2000下基于RS-485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平台的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 张晓坤.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变电站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D]. 何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智慧农业大棚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金. 中北大学, 2020(12)
  • [4]基于改进谱减法的机载语音通话系统研究与实现[D]. 刘笑. 安徽大学, 2020(07)
  • [5]基于边缘计算的自适应数据采集物联网关的研究与设计[D]. 沈文.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D工业园一卡通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智.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7]基于ZigBee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D]. 王仁杰.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基于IPv6网络通讯技术的集群空调管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龚英杰. 安徽大学, 2017(08)
  • [9]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办公楼宇能耗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唐春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10]高速公路服务区环境远程实时监控系统研究[D]. 张卫星. 湖南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Windows 2000下基于RS-485的工业数据采集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