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与改革

论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与改革

一、试论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谭佳智[2](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许宏悦[3](2020)在《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高校体育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中的专业博物馆,既构成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完整体系,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等体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等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也明显,国家和社会也广泛关注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内容、特点、实现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分析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和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出对策和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体育博物馆在辅助体育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2.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实现的,主要有参观讲解、博物馆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陈列展览和学生志愿者培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3.尽管高校体育博物馆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仍然存在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场馆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宣传力度不足;陈列手段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工作队伍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等问题。4.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创新展陈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张铭潭[4](2020)在《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为高校公共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各高校开始在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一定的“终身体育”理念的有效推广,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价值,激发参与热情,这也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结业阶段,高校体育有将为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奠定重要基础,可推进学生阶段实现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标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过渡。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使命,更是社会各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健康状况事关国家兴旺、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前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个体在学生阶段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更是大学生迈进社会前所能够接触到的体育教育的终极环节。在该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比较成熟,因此可以接受一定难度的体育锻炼,成为培养大学生发展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实现不教,即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的不断渗透,使学生能够领会教育的核心要义,从而能够在无形中养成继续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实现个体自我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更应该有效借鉴这种理念,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型发展模式,激发大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学习热情,推动国家终身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所必须正视的发展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然而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帮助学生在强化终身体育理念的同时,熟练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科学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难点问题。本文基于终身体育的发展视角,采用了资料查阅、访谈、实地调研、逻辑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终身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基本阐释,明确其与终身教育、高校体育及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关系,以奠定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论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并从高校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几方面进行了具体调查与分析,发现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的问题。最后,针对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希望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变革,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发展目标,推动终身体育事业的有效发展。

郭家骏[5](2019)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在“新常态”成为中央执政理念关键词的背景下,认识、判断和实现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框架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对于实现全人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强体健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师资水平的提升,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通过文献综述整理得知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水平较低、教育知识匮乏、教学能力单一、教学热情不足等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体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且无法满足新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实现人文性、社会性、生态性、制度性的需求。因此,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研究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研究内容,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采取混合研究设计,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阶段性特征、内容构成、实现路径和支持系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同时梳理分析了我国着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发展轨迹,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未来发展的价值选择。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旨在深切关照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呼吁为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支持策略与方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参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沿用“理论分析”到“实证调查”再到“理论分析”的总体思路确定培训迁移理论、终身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U-G-S”教师教育模式为研究的实践基础。以此,明确研究问题、规定了核心概念、呈现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和总结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第二,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发现: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教师年轻化、理论水平较低、职称分布失衡、整体研究能力低、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过大、薪资待遇相对弱势、业务水平后劲不足的现状。虽然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有专业发展的必要,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保障机制不健全、培训内容不恰当、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的问题。不过,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受到多元动机的驱动、获得多元内容支持,知识需求广泛、技能需求深入,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第三,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布鲁克菲尔德的成人学习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三维度分析模型,包括社会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层面和个体层面。基于这个分析模型,编制了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回收了400份面向教师的问卷和48份面向专家的问卷。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后表明,政府政策法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高校体育教师选拔晋升制度、高校体育教师招聘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培训管理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绩效考评制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监督机制、高校体育教师的薪金及保障体系、高校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四,在明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根据是职业社会化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理论视角梳理了新手、熟手、专家三个发展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这要求在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并统筹分层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求的分层培训模式。第五,详细的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构成,包括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理清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和明确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具体而言,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中美两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后,通过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本内容和维度,从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第六,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专业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内容构成的讨论,提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路径,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驱动分为问题驱动、目标驱动、责任驱动、创新驱动和资源驱动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从国家政策到教师自主发展、从外到内、从宏观到微观的专业发展驱动模型。本研究尤其强调了“自主—合作”型专业成长模式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七,为了让驱动力量更好地发挥实效、切实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专业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支持体系。这个支持体系的建设应秉持扩大支持广度、增强支持强度、净化支持纯度的思路,切实落实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和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的建设原则。这些思路与原则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可持续进行、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长效运转的有力武器。最后,从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马约翰先生的成长过程与实践智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马约翰先生的专业热情、运动精神、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立足本土鼓励科学锻炼的魄力是其成为卓越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马约翰先生的事迹体现出体育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能力、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严于律己和学生一同成长的能力品质。马约翰先生的精神提醒着当代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成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并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构建了我国当代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图景。在深入探讨从专业发展现状到专业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研究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机制、竭力营造可持续的动态发展环境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

程华东[6](2019)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2001-2018年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946篇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全部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刊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要内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期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数量变化趋势都呈波动变化的特征;2001-2009年间期刊文献总量呈急剧上升,随后稳定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且总量较大;2001-2006年间核心期刊数量在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攀升,2006-2012年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2012-2018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数量相对较少。(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较稳定且联系较密切的研究合作团体,但整体发文量较低,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作者或机构还处于“孤立”特征且合作较少,同时缺乏具有领军意义的研究作者与机构。(3)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动较大,研究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活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特征呈多方关注——集体狂热——理性回归的变化趋势。(4)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主题历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探索、体育运动方法探索、研究现状与对策探索、高职与高中体育教学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等演化过程。(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可分为逐步拓展与基础研究积累时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与理性回归时期三个研究阶段,而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为各阶段研究前沿。(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研究要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研究内容强调实证性研究,同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深化。

刘旭明[7](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马拾前[8](2019)在《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的日益更新完善,使得竞争形势更加激烈,每个人在这种发展环境中都面临着种种的挑战。因此,个体必须针对实际需求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为核心,对广大学习者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培养,并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强身健体的方法,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针对实际需求设计出一套科学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对于个体意志的磨练,完善人格与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技能等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性的促进作用。本文在具体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甘肃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施与拓展训练推广在当前的主要现状、其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需求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与实施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开展与推广,通过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等研究方面综合性的展开。1.拓展训练在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快速的发展,但在普通高校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至今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拓展训练在各大高校中所实施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差异,通常开设的是场地、野外以及水上等项目。2.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学习者则是被动式的接收知识。但新课程理念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重关注广大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新的教育模式除了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们精神层面的升华;将个体的社会视角定位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密切关联。需要针对时代发展中的需要进一步弥补与优化传统教育模式。3.拓展训练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全方位的满足,对于大学生自我管控、社交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拓展训练具有灵活的活动方式,且场地与器材是针对课程主题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的,结合相关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并有效的回归到实际生活中,这些教学目标也是传统体育教学中未能够有效实现的。4.高校进行拓展训练课程的开设,实际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发展需求相吻合,也充分的体现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真正需要,是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完善。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设相应的拓展训练课程,以此来带动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5.拓展训练作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改革与优化,将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效的完善,与现代化教学理念相符合且能够深入的挖掘个体的潜能,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与推广拓展训练是合理且必要的。6.欠缺一定的资金,缺少科学完善的专业培训场地,校级领导过度的考虑学生的安全因素,对于体育学科没有给予大力的支持,这门课程的推广力度远远不够,且欠缺可行性的教育发展策略与专业师资体系,大部分学生普遍对体育专业知识与理论缺乏深入了解,以上种种都属于制约拓展训练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深入实施与推广的重要因素。7.进一步进行观念的更新与思想意识的解放,大力的扩展师资并形成优势互补的模式,明确具体的目标,对各个环节的细节高度重视,全方位的保障安全,将场地科学有效的利用,针对实际需求大力的开展专业性的拓展训练,将相关的资源合理的使用是促进拓展训练在甘肃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和全面推广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与具体措施。

王自清[9](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常泽军[10](2018)在《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学界对于课程的研究方兴未艾。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学者从多个研究视角出发,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定义、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推动了体育课程研究不断深入和全面,同时也促进了体育教学甚至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为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用篇名以“体育”并含“课程”或含“体育课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1996年至2016年体育课程领域研究文献2361篇,采用文献资料、共现分析、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理论及观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了解体育课程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及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并对未来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理念、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主体和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改革是推动体育课程发展的直接因素;体育课程理念不断拓宽,“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课程理念中的作用得以体现;体育课程目标从“理想化设计”向“可操作性”转变,但对于学生道德、情感、兴趣的评价操作上仍有难度。体育课程目标评价仍存在争议,体质评价应该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仍然存疑,虽然体质评价在课程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对“改善青少年体质”作用不足。2.相关科研机构及学者合作研究较少,研究较为分散、协同效应发挥不明显,相关科研机构和学者应加强合作,聚焦研究视角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持续研究。3.体育课程研究范畴基本涵盖了课程论研究范畴,其研究与体育课程改革实践联系密切,初步形成了研究者群体规模。4.体育课程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仍不足,体育课程的研究范畴还待进一步明确,大部分研究成果停留于重复性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和群体合作。5.影响体育课程研究的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母学科课程发展、社会环境及相关政策导向作用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三个方便因素。6.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包括亟需厘清体育课程研究范畴,加强学术规范性,在研究中注重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进行合作式研究;体育课程研究方法更趋于多元。

二、试论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
    1.7 论文的局限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比较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3.3.1 基本概念
        3.3.2 基本理论
        3.3.3 研究假设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3.4.1 量表修订
        3.4.2 变量测量
        3.4.3 量表评价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4.1.1 初创阶段
        4.1.2 曲折发展阶段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4.2.1 进修培训制度
        4.2.2 考核制度
        4.2.3 职称晋升制度
        4.2.4 薪酬制度
        4.2.5 聘任制度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4.3.1 宏观制度分析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 结果分析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5.1 数据质量评价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5.8 分析讨论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6.1.1 职称情况
        6.1.2 学术成果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6.4 奖励制度比较
    6.5 薪酬制度比较
    6.6 结果分析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6.6.2 职称晋升受限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6.6.7 奖励“一刀切”
        6.6.8 薪酬偏低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7.2.5 完善薪酬制度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7.2.7 注重制度公平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初始量表
附录2:调查问卷
附录3:正式量表
附录4:访谈提纲
附录5:项目分析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博物馆
        1.3.2 高校博物馆
        1.3.3 体育博物馆
        1.3.4 教育功能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 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育博物馆基本概况
        4.1.1 中国武术博物馆
        4.1.2 乒乓球联合博物馆
        4.1.3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4.1.4 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
    4.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辅助体育专业教学
        4.2.2 进行科学研究探索
        4.2.3 开展素质教育
    4.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4.3.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
        4.3.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互动性
        4.3.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非强制性
    4.4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形式和途径
        4.4.1 参观讲解
        4.4.2 博物馆课程教学
        4.4.3 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
        4.4.4 陈列展览
        4.4.5 培养学生志愿者讲解员
    4.5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实现
        4.5.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学中的实现情况
        4.5.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科研中的实现情况
        4.5.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实现情况
    4.6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4.6.1 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实现
        4.6.2 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3 使用率和宣传力度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4 陈列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5 工作队伍不完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7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4.7.1 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
        4.7.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
        4.7.3 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4.7.4 创新展览和陈列方式
        4.7.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7.6 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4)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终身体育的基本内涵
        2.2.2 体育课程教学基本内涵
        2.2.3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内涵
        2.2.4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2.2.5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2.2.6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查阅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调研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认知情况调查
        4.1.1 终身体育重要性认识程度
        4.1.2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认知情况
        4.1.3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1.4 终身体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自发体育活动情况
    4.2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4.2.1 教学指导思想
        4.2.2 教学目标
        4.2.3 课程开设及课时分配情况
        4.2.4 课程教学设置情况
    4.3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培训及考核情况调查
        4.3.1 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4.3.2 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4.3.3 体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情况
    4.4 西安市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条件管理调查
        4.4.1 体育场地基本情况
        4.4.2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
    4.5 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终身体育指导思想的情况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尚未全面落实终身体育思想
        5.1.2 体育教学滞后影响体育兴趣及终身体育形成
        5.1.3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缺乏针对性及相关理论指导
        5.1.4 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主体性地位凸显不足
    5.2 建议
        5.2.1 强化终身体育认知,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5.2.2 优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增加新型体育项目
        5.2.3 健全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选择自编教材
        5.2.4 优化教学考核与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基本概念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基础
    六、研究设计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考察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
        一、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现状调查
        二、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
        一、专业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专业发展培训内容不恰当
        三、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低
        四、缺乏有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式的选择
        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技能的需求
第二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的构建依据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三、布鲁克菲尔德成人学习理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分析结构的三维度模型
        一、社会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工作场所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二、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节 教师发展阶段论的梳理
        一、职业社会化视角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二、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下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
        一、新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二、熟手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三、专家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征
    第三节 阶段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式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分层培训模式
        二、不同阶段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第四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构成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化建设
        一、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涵
        二、美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框架
        三、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特征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要求
        一、使命担当的思想素质
        二、阳光体健的身心素质
        三、促进健康的知识结构
        四、实践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五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问题驱动的战略路径
        二、目标驱动的战略路径
        三、责任驱动的战略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战略路径
        五、资源驱动的战略路径
    第二节 高校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开发与优化
        一、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路径
        二、高校体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路径
第六章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扩宽渠道,扩大支持广度
        二、激发活力,增强支持强度
        三、持续支持,净化支持纯度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建设原则
        一、多元开阔的支持渠道
        二、丰富多样的支持内容
        三、发展厚重的支持文化
        四、健全完善的协同机制
第七章 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个案分析
    第一节 马约翰先生的实践智慧
        一、用专业热情引导学生热爱运动
        二、用运动精神引导学生以道驭术
        三、用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四、立足本土融汇中西鼓励科学锻炼
    第二节 优秀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品质
        一、由内而外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二、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三、勤于反思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四、严于律己实现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三节 高校体育教师的未来
        一、紧跟时代共同构建终身学习型高校教师
        二、深刻理解体育价值培养后人类时代人才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2.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2.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2.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特征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运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发文量分析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4.2.1 研究文献作者特征
        4.2.2 研究文献机构特征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分析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分析
        4.4.1 研究主要内容特征
        4.4.2 研究主题演化特征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分析
        4.5.1 研究阶段划分
        4.5.2 研究前沿内容特征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4.6.1 研究将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4.6.2 研究主题将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
        4.6.3 中小学及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实证性研究将得到加强
        4.6.4 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方面研究将得到加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特征
        5.1.2 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特征
        5.1.3 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特征
        5.1.4 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特征
        5.1.5 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内容特征
        5.1.6 研究发展趋势特征
    5.2 建议
        5.2.1 加强理论成果深层次的探讨
        5.2.2 建立稳定且具有流转性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5.2.3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增加对自身功能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5.2.4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应适当增加对非体育影响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8)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拓展训练的概述
    2.2 拓展训练相关概念界定
    2.3 拓展训练的特点与功能
        2.3.1 拓展训练的特点
        2.3.2 拓展训练的功能
    2.4 国内外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况及研究现状
        2.4.1 国外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4.2 国内拓展训练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5 国内外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5.1 国外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5.2 国内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现状及研究现状
    2.6 拓展训练在国内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和推广的必要性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状况
        4.1.1 甘肃省高校拓展训练课程设置情况
        4.1.2 甘肃省高校拓展训练场地建设情况
        4.1.3 高校学生及老师对拓展训练的认知情况
        4.1.4 拓展训练对高校学生及老师的发展影响
        4.1.5 拓展训练在高校开展前后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对比
    4.2 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的价值
        4.2.1 改善高校师生关系
        4.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3 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4.3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的必要性
        4.3.1 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的直观体现
        4.3.2 拓展训练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4.3.3 拓展训练是体育发展的创新尝试
    4.4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课程的优势对比
        4.4.1 管理方式不同
        4.4.2 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不同
        4.4.3 学生参与环境的特点不同
        4.4.4 总结方式不同
    4.5 甘肃省高校推广拓展训练的课程体系构建
        4.5.1 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4.5.2 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设计
        4.5.3 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4.5.4 拓展训练课程的组织形式
        4.5.5 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方法
        4.5.6 拓展训练课程的课时安排
    4.6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推广的制约因素
        4.6.1 资金匮乏,完善的培训场地较少
        4.6.2 安全因素,出于谨慎和怕担待责任
        4.6.3 校级领导的支持力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够
        4.6.4 缺少相应教育发展策略,相关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
    4.7 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策略
        4.7.1 加大拓展训练宣传力度
        4.7.2 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扶持
        4.7.3 重视师资队伍引进建设
        4.7.4 加速传统体育项目融合
        4.7.5 整合利用社会企业资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体育课程
    2.2 体育课程研究综述
        2.2.1 关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2.3 关于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2.4 关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2.2.5 关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2.2.6 关于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
        2.2.7 关于体育课程管理的研究
        2.2.8 关于知识图谱软件在体育研究应用中的研究
3.研究对象、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共现分析法
        3.2.3 可视化分析法
        3.2.4 内容分析法
        3.2.5 访谈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分析
    4.2 体育课程研究关键词特征分析
        4.2.1 体育课程研究关键词特征描述
        4.2.2 体育课程研究的内容分析
    4.3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分析
        4.3.1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描述
        4.3.2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机构特征分析
    4.4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描述与分析
        4.4.1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描述
        4.4.2 体育课程研究成果作者特征分析
    4.5 对体育课程期刊论文研究的思考
        4.5.1 体育课程研究呈现的总体特征
        4.5.2 影响体育课程研究的外部动力
        4.5.3 对体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4.5.4 体育课程研究的趋势
5.结论与研究不足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试论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D]. 许宏悦. 苏州大学, 2020(03)
  • [4]基于终身体育视角的西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研究[D]. 张铭潭. 延安大学, 2020(12)
  • [5]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高等体育院校为例[D]. 郭家骏.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D]. 程华东.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8]拓展训练在甘肃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推广研究[D]. 马拾前.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基于知识图谱软件对1996-2016年体育课程期刊文献的研究[D]. 常泽军.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论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与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