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后脑水肿变化机制的研究

脑出血后脑水肿变化机制的研究

一、脑出血后脑水肿经时变化机制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树升[1](2016)在《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属中医“出血性中风”范畴。历史上,通腑法治疗中风渊源悠久,并曾经广为运用。在现代,以王永炎为代表的通腑化痰治疗急性期中风的学派影响深远。临床中,ICH病人常发病即有大便不通(常持续35天,甚至10余天)等腑实之象。此时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气机升降乖逆,中焦阻塞不通。腑不通则窍不开,热不去必风不熄,平肝潜阳降逆诸法扬汤止沸缓不济急,唯通腑泻热一途釜底抽薪最为适宜。应用通腑法治疗ICH时以大承气汤最为常见,但其对ICH作用的现代医学确切机制尚不很明了。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是ICH后脑损伤最重要的机制。其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并获得吞噬性,以清除血肿及脑组织和红细胞坏死时产生的碎片。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也表达和释放促炎性因子,从而加重脑损伤。对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究竟该抑制还是该促进的争议在持续。另外,对于如何有效地判断小胶质细胞是否激活及其程度,以及其形态、功能改变有否未尽知之规律等等问题,都值得学界研究。在ICH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Nrf2/Src/MAPKs通路被激活,并对ICH产生影响。那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此是否也有影响?影响如何?阐明这个问题势必将对大承气汤及大黄素作用机制做出深刻揭示。目的:对胶原酶VII诱导ICH模型大鼠给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灌胃治疗,研究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ICH的治疗作用,及对N 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及效应,并对ICH后小胶质细胞激活特点、规律进行探讨。方法:本实验对胶原酶VII诱导ICH模型大鼠给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灌胃治疗,采用组织化学、行为学检测、MRI、免疫组化、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免疫印迹等技术手段对ICH模型大鼠进行观察及评价。ICH模型复制及其评价:对3月龄SD雄性大鼠脑左侧CPU注射胶原酶VII 0.4U,以复制ICH动物模型。通过MRI结构像、TTC染色、行为学实验(平衡木实验、悬体扭转实验)及一般情况观察等方法来评价胶原酶VII注射后3 d时模型制作效果。大承气汤、大黄素对ICH治疗作用:对胶原酶VII注射大鼠给予大承气汤及大黄素灌胃治疗。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改变,评估其整体疾病状态及恢复程度;行为学实验(平衡木实验、悬体扭转实验)观察ICH后大鼠一侧肌力改变程度,评价其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MRI检测血肿体积以评估ICH后脑组织受损范围;普鲁士蓝染色评估ICH病理改变及恢复;MRI波谱检测出血区域脑组织乳酸水平。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其规律:免疫组化(Iba-1)观察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规律;免疫组化(IL-1β、IL-10)及多重免疫荧光标记观察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类型及水平;普鲁士蓝染色观察ICH后小胶质细胞对铁的吞噬及铁沉积,以评价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和铁沉积病理改变。大承气汤、大黄素对ICH后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免疫印迹观察Nrf2/Src通路的激活及其对下游MAPKs(ERK、JNK、p38)的作用,以及对促炎性因子(IL-1β、TNF-α)及抗炎性因子(Arg1、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ICH模型成功复制胶原酶VII注射后3 d,大鼠一般状况差,体重下降。TTC染色示造模后左侧CPU局部组织结构被破坏。MRI结构像示造模后3 d时,左侧CPU出现高信号区,提示出血。行为学实验示造模后3 d时,大鼠因一侧肌力减退而出现异常行为,表现为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下降,以及悬体摇摆时躯体扭转偏向于出血侧即左侧。无论是整体状态,还是行为异常,均提示大鼠在胶原酶VII注射后3 d时出现类似ICH后的临床表现,而MRI结构像及TTC染色则直接证实ICH的产生及脑组织结构的破坏。由此肯定,胶原酶VII诱导ICH模型成功。大承气汤、大黄素对ICH的治疗作用行为学实验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治疗后大鼠一侧肌力减退情况显着改善;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治疗后普鲁士蓝染色着色程度在ICH后14 d时达到峰值,并且其加重趋势在28 d时得到根本扭转(此时模型组大鼠着色程度加重趋势无改变);MRI出血灶体积测定结果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的治疗可以使ICH后出血灶体积减小(与模型组比较);一般情况的观察及体重增加表明大承气汤、大黄素治疗可以促进ICH后整体恢复。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Iba-1染色证明ICH后小胶质细胞激活,Iba-1/GFAP双标表明小胶质细胞更接近于病变位置,提示ICH后小胶质细胞的作用可能更早、更快及更重要。同时发现ICH后,小胶质细胞聚集于出血区域及其周围,并在出血及周围区域间形成条带。对小胶质细胞分支条数、胞体面积的分析发现两者均与离出血中心区域的距离呈负相关。通过设计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小胶质细胞激活系数分析方法(MAF),我们能对ICH出血中心及其周围连续区域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进行准确的定量测量。利用MAF,发现在ICH中心区域边缘外400μm范围内,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与其到出血中心区域边缘的距离呈直线负相关。ICH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变,且两者大致相适应,提示小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具有可塑性。小胶质细胞吞噬及分泌功能Iba-1染色及Iba-1/普鲁士蓝双重染色表明在ICH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对入脑的红细胞,以及坏死的红细胞和脑组织碎片进行吞噬。尤其是当小胶质细胞在出血区域周围密集形成条带时,这种吞噬功能可以限制血肿扩大,以及铁、血红素等神经毒性物质的扩散。吞噬铁后,小胶质细胞会出现铁过载,铁过载的小胶质细胞会出现特殊的细胞行为以实现铁卸载。多重免疫荧光标记证明ICH 3d时,出血中心区域周围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是M1型,且分泌IL-1β,但几乎不分泌TNF-α;在ICH后7 d以前,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占主导,而在7 d以后,M2型激活占主导。Nrf2/Src/MAPKs通路的激活、效应及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注射侧CPU促/抗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发现ICH后14 d时,大承气汤和大黄素能下调促炎性因子IL-1β,但不能下调TNF-α;能上调抗炎性因子Arg1和/或IL-10;通过检测MAPKs水平,发现大承气汤治疗后P-ERK/ERK处于高水平,P-JNK/JNK处于低水平,而P-p38/p38水平无变化;大黄素干预后此三者均处于高水平。上述效应由Nrf2/Src通路上调而引发,但在ICH后14 d时,Nrf2和/或Src呈低水平(其原因为p38对Nrf2的下调和促降解作用)。我们同时对注射侧海马作了观察,发现大承气汤、大黄素的治疗可以上调抗炎性因子Arg1、IL-10分泌水平,下调促炎性因子TNF-α水平,IL-1β水平无改变,并下调p38水平(vs Mod)。结果归纳:⑴ICH后,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治疗能加速行为异常的恢复(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小出血灶体积(使更多脑组织受到保护而幸存);使铁沉积病理改变更早开始恢复(从而缩短ICH的病理进程)。⑵通过Nrf2/Src信号通路的激活,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治疗可以上调抗炎性因子Arg1、IL-10(以促进ICH后脑组织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抑制MAPKs(JNK)而下调促炎性因子IL-1β(以降低ICH后炎症反应从而减少脑损伤);Src还促进ICH后小胶质细胞的迁移及吞噬(以限制血肿扩大,以及铁等神经毒性物质的扩散,从而保护周围脑组织)。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均发生明显改变。其吞噬功能可以限制ICH后血肿的扩大,以及铁、血红素等神经毒性物质的扩散(从而保护周围脑组织)。⑷MAF可以对ICH出血中心及其周围连续区域脑组织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进行准确的定量测量。⑸铁过载的小胶质细胞进行铁卸载时出现特殊的细胞行为。结论:⑴大承气汤和大黄素的治疗对ICH大鼠具有保护及促进恢复的作用;⑵该作用是经由Nrf2/Src/MAPKs信号通路而实现;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具有形态及功能可塑性,且形态与功能相适应;⑷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可以保护周围脑组织;⑸MAF以定量的方式准确判断小胶质细胞激活程度的高低。

朱刚毅[2](2014)在《自发性脑出血中红细胞对脑含水量的影响及与AQP4表达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后红细胞对脑含水量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表达的影响;SICH后脑水肿形成过程中,AQP4的表达与脑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G)、假手术组(SO)、全血组(WB)、红细胞组(RBC),其中SO、WB、RBC组按处死时间6h、1d、3d、5d再分为四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其中5只用于脑含水量、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的检测,另外5只用于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AQP4。使用立体定向技术向SD大鼠右侧尾状核位置注射自体尾动脉血或自体红细胞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采用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QP4蛋白的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AQP4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脑含水量在RBC组6h、1d、3d及5d的组内比较,RBC-3d组明显高于6h、1d、5d组,各组间比较RBC-6h后脑含水量开始增多(P<0.05),在出血后3天到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减少,在出血后5天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WB组与RBC组在各时间段的脑含水量变化规律相似,但是均低于RBC组;免疫组化结果WB组及RBC组3d均可见AQP4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或血管周边的神经胶质细胞足突,胞浆着色,呈棕黄色。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BC组内比较,RBC-3d组的AQP4蛋白量明显高于RBC-6h、1d、5d组,各组间比较RBC-6h后AQP4蛋白量开始增多(P<0.05),在出血后3天到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减少,在出血后5天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WB组与RBC组在各时间段的AQP4蛋白量变化规律相似,但是均低于RBC组。RT-PCR结果显示RBC组6h、1d、3d及5d的组内比较, RBC-3d组AQP4mRNA明显高于6h、1d、5d组,RBC-6h后血肿周围组织AQP4mRNA表达开始增高(P<0.05),在出血后3天到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在出血后5天仍高于正常水平(P<0.01),WB组AQP4mRNA表达水平与RBC组规律相似,但均低于RBC组;NG组、SO组的各时间段脑含水量、AQP4蛋白量及AQP4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1. AQP4在WB组和RBC组第3天时阳性表达最强,提示红细胞可刺激AQP4大量表达;2. WB组和RBC组在第3天时脑含水量最高,提示红细胞在SICH后脑水肿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即红细胞可能是SICH后第3天脑水肿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3.综合AQP4及脑含水量的结果,AQP4的阳性表达与脑含水量的变化相一致,即WB组和RBC两组在第3天时脑含水量最高,AQP4的阳性表达也最强,说明AQP4的表达与脑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提示SICH后第3天所形成的脑水肿可能是通过AQP4的表达上调来实现的。

李萍[3](2014)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于大鼠脑出血模型上应用ELISA、免疫组化、RT-PCR等方法,研究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是否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减轻脑出血后的继发损伤机制,以论证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可以减轻脑出血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功能,促进脑组织损伤修复的假说,探索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脑出血的机制。方法:1.选择正常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40g~26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模型组)、出血性中风方剂组(方剂组)、脑血康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自体尾动脉血注射方法制备稳定的脑出血模型。2.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HE染色法观察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脑含水量及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的干预效果。3.应用ELISA法检测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的IL-1、IL-6、TNF-的表达变化。4.应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NF-κB、TLR4、MyD88的蛋白表达及mRNA的变化。结果:1.假手术组Longa评分为0分,方剂组和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明显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其中方剂组功能恢复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2.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较假手术组增加明显(P<0.05),方剂组和对照组脑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下降明显,其中方剂组下降更为显着,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模型组与方剂组和对照组HE染色均显示脑组织病理变化明显,3d时病理较5d时改变更显着,但方剂组和对照组的脑组织破坏较模型组大鼠轻。4. ELISA法检测3d时血肿周围脑组织中IL-1、IL-6、TNF-含量,方剂组和对照组均低于模型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方剂组降低IL-1、IL-6、TNF-能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5.脑出血后3d,NF-κB、TLR4、MyD88的表达一致。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细胞表达最强,数目最多,着色最深,呈棕褐色;对照组与方剂组阳性细胞中等强度表达,数目较少,着色为棕黄色;假手术组阳性细胞阳性表达较弱,着色为淡黄色,数目最少。其灰度值检测,各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方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RT-PCR检测,NF-κB、TLR4、MyD88的表达一致。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NF-κBmRNA、TLR4mRNA、MyD88mRNA水平明显增高(P<0.01);方剂组和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NF-κB mRNA、TLR4mRNA、MyD88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者之间也有差异(P<0.05)。结论:1.证实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可以明显降低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减轻血肿周围损伤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IL-1、IL-6与TNF-的表达增多,受损脑组织细胞形态的病理变化与其密切相关,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可以抑制IL-1、IL-6与TNF-的表达,对抗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3. NF-κB、TLR4、MyD88可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受损脑组织中表达增多,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ICH的机制可能是调节NF-κB-TLR4-MyD88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而达到“解毒”目的,并且治疗由“毒损所致”的髓虚,既针对“诸毒”之标,又兼顾“髓虚”之本而发挥治疗脑出血作用。

林雪[4](2012)在《基于脑髓理论应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探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为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体尾动脉取血法建立脑出血大鼠模型。将1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破血化瘀法组,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高、中、低剂量组,分于1d、3d、7d、14d四个时间点断头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的含量。结果:各组大鼠造模后出现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模型组及各药物组大鼠的NDS在给药后明显下降。模型组及各药物组大鼠脑损伤区出现明显的血肿,7天后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脑出血大鼠脑内血肿消失(P<0.01);脑出血大鼠损伤脑区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阳性药及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各组大鼠脑水肿含量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 P<0.05, P<0.01)。给药后第1天,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高、中剂量组可明显增加脑内BDNF及TrkB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但中剂量组对于Trk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BDNF含量于用药后第七天达到高峰,高、中、低剂量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P<0.05)。十四天后含量下降(P<0.01,P<0.05),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TrkB在第三天高、中剂量组有显着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七天达到高峰(P<0.01,P<0.05),低剂量组未见相同效应。结论: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大鼠急性期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减轻脑血肿,促进脑水肿的吸收。其机制可能与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中药汤剂能促进BDNF表达,开通BDNF-TrkB通路,而达到神经元细胞的保护及修复有关。

粟栗[5](2011)在《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出血量与NSE、S100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在“八五”攻关课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急性ICH出血量在临界范围内(<50ml),中医内科保守治疗的依据及机制;通过研究中药干预前后NSE、S1OO血清、蛋白表达及基因调控的变化,及其与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初步确立脑出血实质发生损害时,血清发生敏感性、特异性变化的最佳临界点,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最佳出血量,及特异性、敏感性的诊断标准范围。方法:(1)建立稳定、可行的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中药干预前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变,应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2)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NSE、S100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SE、S100的蛋白表达;运用RT-PCR法观察脑组织局部NSE、S10O蛋白mRNA的动态改变。(3)与前期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不同出血量、不同出血时间与血清的动态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确立脑实质发生损害时,血清变化的临界点以及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最佳出血量,最佳诊断标准。结果:(1)造模后第5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出血量相同的情况下,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治疗组,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随出血量的逐步增加,模型组和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呈逐渐增高趋势。(2)镜下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及治疗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治疗组脑组织破坏情况远较模型组大鼠轻。(3)造模后5天,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血清NSE浓度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随出血量的逐渐增加,模型组和治疗组血清NSE浓度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模型组组内比较,出血量40μl、53μl、67μl组均与出血量27μl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40μl、53μl、67μl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别(p>0.05);应用中药治疗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血清NSE浓度已较模型组降低,不同血量的出血组相比,在出血量为27μl、40μl时,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出血量为53μl时,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出血量为67μl时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除治疗组27μl外,其余各组大鼠脑组织NSE光密度高于假手术组,NSE表达增强;出血量越高,NSE表达越明显;中药治疗后,治疗组NSE表达较模型组降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出血量为27μl、40μl时更为明显(P<0.01)。NSE半定量PCR结果提示脑出血后5天,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NSE的转录水平明显提高,且随着出血量的增多,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出血量相同的情况下,与相应模型组相比,中药治疗组NSE的转录水平有所下降。(4)血清S100显示造模后5天,模型组、治疗组均高于假手术组;随出血量的增加,模型组和治疗组血清S100浓度水平呈逐渐增高趋势;在中药干预之后,血清S100浓度水平下降,特别是小出血量(27μ、l40μl)时更为明显(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及模型组大鼠脑组织S100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随出血量的增加,S100表达越明显;应用中药治疗后,治疗组S100表达较模型组降低。S100半定量PCR结果提示脑出血后5天,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模型组S100的转录水平明显提高,且随着出血量的增多,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出血量相同的情况下,与相应模型组相比,中药治疗组S100的转录水平有所下降。(5)将出血后3天、5天的模型组大鼠血清NSE、S100浓度进行比较,发现大鼠血清浓度水平在出血量为27μl时,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或p<0.05),当出血量达到40μl后,血清浓度虽然上升但已趋于平缓,出血量为40μl、53μl、67μl各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治疗前后大鼠血清浓度比较,在出血量分别为27μl、40μl时,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出血量为53μl及67μl时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或无差异(p>0.05);对血清NSE及S100浓度水平分别做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NSE浓度水平范围为19.95ng/ml-21.65ng/ml,血清S100浓度水平范围为6.3ng/ml-8.16ng/ml。结论:(1)初步证实大鼠脑出血40μl(即人脑出血的出血量30ml)是脑实质发生损害时NSE、S100表达的突变临界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2)初步确立脑出血后3天是检测]NSE、S100的最佳敏感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最佳诊断时机。(3)初步确立中药干预脑出血的最佳疗效出血量应小于大鼠脑出血40μl(即人脑出血的出血量30ml),为临床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4)初步证实了当血清NSE浓度水平在19.95ng/ml-21.65ng/ml范围内,血清S100浓度水平在6.3ng/ml-8.16ng/ml范围内时,是中药治疗脑出血的安全有效区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化的诊断标准。

赵艳梅[6](2010)在《黄芩苷对脑出血大鼠脑损伤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mhage ICH)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尤其是重症病人,30 d内死亡率高达30%-50%,预后极差。中医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肯定,但缺乏科学性论证,且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甚少,使得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很难与世界接轨,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室的前期实验研究表明,黄芩苷能够提高SOD活性,抵抗自由基的损害,降低MDA含量,同时会抑制NOS活性,降低NO含量,抑制其产生的神经毒性,并能提高脑内抑制性氨基酸含量,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含量,进而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抑制性氨基酸GABA主要通过与三种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其生理活性:GABAAR、GABABR和GABAcR。其中GABAAR是哺乳类动物大脑中含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GABA受体。GABA转运体(GABA transporter, GAT)能够快速摄取细胞外液和突触间隙的GABA,终止GABA对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从而结束GABA的突触传递过程。研究发现,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脊髓侧索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等,以及一些神经系统损伤,如外伤,缺血,出血等均存在Caspase-3参与的细胞凋亡过程,抑凋亡蛋白Bcl-2在神经系统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和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胶原酶+肝素钠法诱导脑出血模型,按200 mg/kg剂量进行黄芩苷灌胃,于不同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观察脑出血后脑内的Y-氨基丁酸转运体GAT-1,γ-氨基丁酸受体GABAAR,促凋亡因子Caspase-3,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脑出血后脑内神经元的凋亡率,以及黄芩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黄芩苷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保护机制,为进一步了解脑出血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研制出血性脑损伤保护剂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1.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复制与其行为学及神经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脑出血后大鼠的行为以及脑组织神经元有明显的变化;黄芩苷给药后,大鼠的行为明显改善,在第三天基本恢复正常,脑出血状况得到缓解,神经元损伤也有明显改善。2.脑组织内的GAT-1和GABAAR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方法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2 h脑内GAT-1表达开始上调,24 h表达最高,72 h仍有一定强度表达,7 d后恢复到正常水平;GABAAR的表达在12 h有所上调,24 h开始下降,72 h降到最低,7 d时恢复到正常水平。黄芩苷给药后,各时间点的GAT-1阳性神经元数目都有明显下降;GABAAR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多。3.脑出血后脑内细胞凋亡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脑组织内的Caspase-3和Bcl-2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 d大脑皮质内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3 d呈现较强阳性表达,7 d开始下降;Bcl-2的表达在脑出血后1 d没有明显变化,3 d达到开始增多,7 d达到高峰。黄芩苷给药后Caspase-3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Bcl-2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反应增强。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水平上升;黄芩苷给药后,脑组织细胞凋亡率水平明显降低。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脑内的GAT-1和GABAAR可能参与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脑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也是加重脑损伤的一个重要机理。黄芩苷能够通过抑制脑出血后脑内GAT-1的表达,增加GABAAR的表达;以及抑制Caspase-3的活化,增强Bcl-2的表达,减少或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神经元的存活,进而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

王淑荣[7](2009)在《脑出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文中认为脑出血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脑出血的病理机制复杂,到目前为止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综合国内、外对脑出血的研究进展报告如下。一、脑出血的动物模型的制作:使用的动物有啮齿类、狗、猫、猪、兔、猴、猿、狒狒等。1、胶原酶注入法:在立体定位下用微量注射泵向脑组织中注入Ⅶ型胶原酶溶液,引导脑出血。注

张丽敏[8](2009)在《大鼠急性脑出血条件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粘附分子的表达》文中认为目的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微循环障碍,最终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异常作为机体重要的调节途径,可能在此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制作大鼠内囊出血模型,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出发,观察其在脑出血后的经时变化,总结内在规律,以探讨脑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同时拟从粘附分子——ICAM-1、VCAM-1水平阐述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这不仅让我们对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有崭新的认识,而且对于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脑出血组,根据术后观察时间每组又分为3 h、6 h、12 h、24 h、48 h、72 h、7 d七个哑组;上述每个时限点,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4只,脑出血组每组6只。2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内囊出血模型:大鼠麻醉后,固定于鼠脑立体定位仪上。根据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利用立体定位仪准确定位内囊后肢,于定位点利用牙科钻施行颅骨打孔术,断尾取血100μl,用微量注射器于内囊位置注入,建立内囊出血的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3大鼠造模后行为学评价:采用Bederson评分方法和触须诱发前肢放置检测法对大鼠进行造模后行为学评价。4大鼠脑组织病理标本制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在不同时限点迅速取脑,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石蜡包埋,于内囊出血区冠状面做脑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的改变。5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CAM-1、VCAM-1的表达:采用ICAM-1、VCAM-1试剂盒对脑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及血管表达情况并计数。6血液流变学检测:达到观察时限点后,麻醉大鼠,无菌操作下开胸,暴露心脏,无菌注射器自左心室采血4.5 ml,置于用肝素抗凝管中送生化室。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粘度(150s-1)、全血低切粘度(10s-1)、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比浊法测纤维蛋白原含量,离心沉淀法测红细胞压积。7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数据结果均用(?)±s表示,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均采用方差分析中的SNK法,α=0.05。结果1大鼠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复制大鼠内囊出血模型的行为学测试:Bederson评分:可见出血组大鼠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躯体功能障碍的表现,均发生了2分以上的偏瘫。触须诱发前肢放置检测法:脑出血组,出血对侧前肢放置正确率为23%,出血同侧放置正确率为89%,提示内囊出血模型建立后,动物出现明显的对侧运动功能障碍。2通过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确定出血部位正位于内囊后肢,光镜可见血肿区域及周边部染色较浅,血肿部位脑组织充满红细胞,血肿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并可见周围脑组织细胞间隙变大,细胞肿胀,提示有脑水肿发生。3 ICAM-1、VCAM-1免疫组化染色,对照组仅见少量阳性血管,各时限点表达水平相同。出血组各时限点出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血管和细胞。出血后3 h即有表达增强,24 h表达明显,72 h达高峰,此时阳性细胞和血管数量最多,而且染色均很强,持续至7 d仍有表达。4血液流变学检测显示出血后各参数都发生了异常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增高。全血高切粘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在24 h达高峰,至7 d水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全血低切粘度在48 h达高峰,7 d时接近对照组水平。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在出血后3 h即升高,24 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强出现在6 h,高峰时间从12 h持续到48h,7 d时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在6 h升高,48 h升高最显着,并持续至72 h,7 d时有所降低。结论1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及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可成功制作大鼠内囊出血模型。2脑出血后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改变,血液粘度升高、红细胞压积增加、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强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共同作用,导致红细胞聚集,变形能力降低,血液淤滞,脑血流量降低,微循环功能障碍,妨碍了血肿的消散吸收和缺血半暗带的转归,从而对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影响。3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在血肿周围组织大量表达,除了介导炎症反应,还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导致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许鑫[9](2009)在《脑出血后血浆凝血酶及MMP-9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脑出血占脑血管病的10%~15%,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均高于其他亚型卒中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脑出血后,很快即可出现脑水肿并于数天后发展至高峰,而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是导致脑出血患者病情加重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了解脑血肿周围水肿的发生、发展机制,有益于制定治疗血肿周围水肿的策略,对于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及病残率有重要意义。凝血酶在脑出血后除参与凝血外,还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毒性介质,它能引起脑水肿,破坏血脑屏障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引起神经元损伤。动物实验证实血浆中含有少量的凝血酶,脑出血后2小时血浆凝血酶即升高,1周达高峰,2周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脑出血后血浆、颅内血肿液凝血酶增高机制为脑出血后激活了外源性凝血途径,使血浆凝血酶产生增多,同时颅内血肿在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凝血酶,使血肿液凝血酶显着增高,同时凝血酶还被静脉吸收,增加了血浆凝血酶的含量。同时凝血酶的激活又启动了另一种脑水肿致病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是一组含Zn2+具有降解细胞外间质作用的蛋白酶,在正常成年人脑组织中,MMPs表达水平很低。其异常表达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被破坏直接相关,是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的另一关键因素。MMP-9是MMPs中的主要明胶酶,可特异性地降解基底膜的主要成分。目前国内外动物实验显示血浆MMP-9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呈正相关,即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越大,血浆MMP-9水平越高。这表明脑出血患者血浆MMP-9水平的变化与血肿周围水肿的发生和发展呈平行关系。目前国内外大量研究都是关于凝血酶,MMP-9与脑水肿关系的动物研究,没有系统研究作为脑出血水肿重要因素的凝血酶、MMP-9在脑出血急性期血浆水平动态变化及二者相关性的研究。通过本研究探明凝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脑出血急性期动态变化规律,指导临床治疗及合理选择应用药物时机判断患者预后以减轻脑水肿,降低病残率。研究条件:搜集2008年上半年至2009年初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45例,正常对照组15例。在发病后就诊的第一时间检查头部CT以确诊脑出血。研究方法:将搜集到的2008年至2009年脑出血患者(45例病例)在24小时内,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及MMP-9的含量,同时正常对照组采集15例健康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1次。将所有数据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凝血酶与MMP-9是否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凝血酶、MMP-9的异常表达在超早期,高峰期均同步,经相关性分析,考虑在脑出血后,凝血酶与MMP-9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凝血酶含量越高,MMP-9水平越高。凝血酶水平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性。后期凝血酶下降速度慢于MMP-9的下降速度。

彭宇明,安立新,王保国[10](2008)在《多次给予羟乙基淀粉或高渗氯化钠溶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多次给予羟乙基淀粉或高渗氯化钠溶液对实验性脑出血(ICH)大鼠脑水肿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167只,体重26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20)、ICH组(M组,n=38)、氯化钠组(N组,n=55)和羟乙基淀粉组(H组,n=54)。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右侧尾状核注入自体血50μl建立ICH模型,S组仅刺入基底节,但不注血。N组分别于ICH后2、24、48、72 h前5~10 min静脉输注7.5%氯化钠溶液5 ml/kg,H组分别于ICH后2、24、48、72 h前45~50 min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30 ml/kg,速率均为0.2 ml/min。S组和M组分别于ICH后2、24、48、72 h随机取5只大鼠断头处死,N组和H组则在上述各时点输液前、后随机取5只大鼠处死,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各组每天行行为学评分,观察大鼠生存情况。结果与M组比较,N组和H组ICH后2、24、48、72 h输液后注血侧皮层和基底节脑含水量、ICH后24、48 h时行为学评分降低,ICH后24、48、72 h时生存率升高(P<0.05);与N组比较,H组ICH后72 h时生存率升高(P<0.05)。结论多次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或7.5%氯化钠溶液可改善ICH后大鼠脑水肿。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经时变化机制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出血后脑水肿经时变化机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实验一部分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见 Table 3)
        1.1.3 实验动物
        1.1.4 药物制备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实验时间设计(见 figure 1)
        1.2.3 造模及处理
        1.2.4 组织化学
        1.2.5 活体动物MRI检测
        1.2.6 行为学实验
    2 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
        2.1 数据获取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ICH后脑组织结构改变
        3.2.1 MRI结构像
        3.2.2 TTC染色
        3.3 ICH后大鼠体重的改变
        3.4 行为学实验
        3.4.1 平衡木实验
        3.4.2 悬体摇摆实验
        3.5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出血中心区域乳酸浓度的影响
        3.6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出血灶体积的影响
        3.7 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的铁沉积病理改变
    4 讨论
        4.1 中医对ICH的认识
        4.2 中医对中风腑实证及其治疗的认识
        4.3 ICH模型的复制
        4.4 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ICH的治疗作用
        4.4.1 改善IC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4.4.2 促进ICH病理改变恢复,缩短病程
        4.4.3 促进ICH后体重增加
        4.4.4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出血灶体积的影响
        4.4.5 大黄素干预能使ICH中心区域乳酸浓度降低
    5 实验一部分结论
实验二部分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形态及功能改变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见 Table 6)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同实验一,但仅有 Con 和 Mod 的分组)
        1.2.2 实验时间设计(同实验一,但无 MRI 及行为学实验)
        1.2.3 造模及处理(同实验一)
        1.2.4 组织化学(指普鲁士蓝染色,同实验一)
        1.2.5 免疫组化
        1.2.6 免疫荧光
    2 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同实验一)
    3 结果
        3.1 ICH后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3.2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成条带及激活规律
        3.3 MAF分析方法及结果
        3.4 ICH后小胶质细胞形态改变
        3.5 普鲁士蓝着色的细胞即为小胶质细胞
        3.6 小胶质细胞对红细胞的吞噬
        3.7 小胶质细胞吞噬铁后铁沉积的规律
        3.8 铁在小胶质细胞内的分布
        3.9 铁过载的小胶质细胞的铁卸载
        3.10小胶质细胞条带的可能功能
        3.11 ICH中小胶质细胞的分泌功能
        3.11.1 ICH中M1型小胶质细胞促炎性因子的释放
        3.11.2 ICH 3 d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主要是M1型
        3.11.3 ICH中M2型小胶质细胞抗炎性因子的分泌
    4 讨论
        4.1 ICH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及判断
        4.2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形态与功能具可塑性,且相适应
        4.3 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功能
        4.4 普鲁士蓝染色仅可显示组织内三价铁
        4.5 ICH后小胶质细胞胞内铁的沉积,过载后的清除
        4.6 M1、M2型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5 实验二部分结论
实验三部分 大承气汤、大黄素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1.1 主要试剂及材料
        1.1.2 主要仪器设备(见 Table 10)
        1.1.3 实验动物
        1.1.4 药物制备(同实验一)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
        1.2.2 造模及处理
    2 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
        2.1 数据获取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ICH后 14 d时促炎性及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3.2 ICH后 14 d时Nrf2、Src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水平
        3.3 ICH后 14 d时MAPKs激酶家族表达水平的改变
    4.讨论
    5.实验三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ICH脑损伤及大承气汤机制总结(示意图)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综述一 中医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分析及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三十年来大承气汤(通腑法)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
    参考文献
支持材料
附录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自发性脑出血中红细胞对脑含水量的影响及与AQP4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自发性脑出血的研究概况
    1.2 SICH 后脑水肿形成的相关学说
    1.3 在脑水肿形成过程中 AQP4 作用的研究及进展
        1.3.1 AQP4 的发现
        1.3.2 AQP4 的分布
        1.3.3 AQP4 的功能
        1.3.4 AQP4 的代谢及调节机制
        1.3.5 AQP4 影响脑水肿进展的机制
    1.4 血肿增大的原因的研究
    1.5 展望
第2章 前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及相关设备
        3.1.1 动物分组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全血的制备
        3.2.2 红细胞的制备
        3.2.3 SICH 模型的制作
        3.2.4 动物模型神经功能缺失的观察
        3.2.5 标本采集
    3.3 检测方法
        3.3.1 脑含水量的检测
        3.3.2 HE 染色染色步骤如下
        3.3.3 免疫组化检测
        3.3.4 AQP4mRNA 的检测
        3.3.5 Western Blotting 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的 AQP4 蛋白的表达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脑含水量变化
        4.1.1 各组 6h 时脑含水量变化
        4.1.2 各组 1d 时脑含水量变化
        4.1.3 各组 3d 时脑含水量变化
        4.1.4 各组 5d 时脑含水量变化
        4.1.5 各组内 6h、1d、3d、5d 的脑含水量比较
    4.2 病理学检测
        4.2.1 肉眼观察
        4.2.2 光镜观察
    4.3 免疫组化检测 AQP4 蛋白
        4.3.1 WB 组在各时间段的 AQP4 阳性表达情况
    4.4 AQP4mRNA 表达的情况
        4.4.1 各组 6h 时 AQP4 mRNA 表达
        4.4.2 各组 1d 时 AQP4 mRNA 表达
        4.4.3 各组 3d 时 AQP4 mRNA 表达
        4.4.4 各组 5d 时 AQP4 mRNA 表达
        4.4.5 各组内 6h、1d、3d、5d 的 AQP4 mRNA 表达比较
        4.4.6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AQP4 蛋白表达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脑出血模型
    5.2 红细胞在 SICH 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5.3 AQP4 在 SICH 后脑水肿形成的作用
    5.4 在 SICH 后脑水肿形成中脑含水量与 AQP4 的关系
    5.5 结语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脑出血发病机制及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二:出血性中风中医药治疗概况
    综述三: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现状
实验研究
    实验一: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脑组织形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
    实验二: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 IL-1、IL-6、TNF- 的影响
    实验三: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 NF-κB、TLR4、MyD88 蛋白表达的影响
    实验四: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 NF-κB、TLR4、MyD88 基因表达的研究
讨论
    1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确立依据
    2 方剂解析
    3 结果分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4)基于脑髓理论应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中风脑病的研究
    2 西医脑出血的治疗
    3 髓虚毒损病机学说及破血化瘀、填精补髓的治疗原则
    4 展望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实验设备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讨论
    1 实验的理论依据
    2 实验中药的选择
    3 动物模型的选择
    4 检测指标的选择
    5 实验结果分析
    6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5)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出血量与NSE、S100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对神经功能缺损及脑组织形态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观察指标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对血清NSE、脑组织NSE表达及mRNA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观察指标
        实验结果
        讨论
    实验三 对血清S100、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及mRNA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观察指标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分析
分析
结论
致谢
附图

(6)黄芩苷对脑出血大鼠脑损伤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研究背景
一、文献综述
    综述一 GABA转运体研究进展
    综述二 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细胞凋亡机制
    参考文献
二、实验研究部分
    研究一 脑出血模型的复制与行为学及神经形态学观察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大鼠脑出血后及黄芩苷治疗后行为学变化
        1.2.2 大鼠脑出血状况及黄芩苷治疗后的变化
        1.2.3 HE染色一般组织病理学观察
        1.3 结论与讨论
    研究二 黄芩苷对脑出血后脑内GAT-1和GABA_AR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脑出血后脑内GAT-1表达变化及黄芩苷对其作用的影响
        2.2.2 脑出血后脑内GABA_AR表达变化及黄芩苷对其作用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研究三 黄芩苷对脑出血后脑内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第一部分 :脑内凋亡细胞的检测
        3.1.1 A材料
        3.1.2 A方法
        3.1.3 A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脑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3.1.1 B材料
        3.1.2 B方法
        3.1.3 B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黄芩苷对脑出血大脑内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2.2 脑出血后脑内Caspase-3表达变化及黄芩苷对其作用的影响
        3.2.3 脑出血后脑内Bcl-2表达变化及黄芩苷对其作用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己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大鼠急性脑出血条件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粘附分子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大鼠急性脑出血条件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粘附分子的表达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炎症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脑出血后血浆凝血酶及MMP-9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对脑出血血肿病理作用的重新认识
    2.2 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血流量变化
    2.3 脑水肿
    2.4 凝血酶
    2.5 MMPs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脑出血患者血浆凝血酶的动态变化:
    4.2 脑出血患者血浆MMP-9的动态变化
    4.3 脑出血患者血浆凝血酶与MMP-9变化的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5.1 脑出血后凝血酶动态变化
    5.2 脑出血后MMP-9的动态变化
    5.3 脑出血后凝血酶与MMP-9表达相关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脑出血后脑水肿经时变化机制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承气汤及大黄素对大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对Nrf2/Src/MAPKs通路的影响[D]. 杨树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2]自发性脑出血中红细胞对脑含水量的影响及与AQP4表达的关系[D]. 朱刚毅. 河南科技大学, 2014(02)
  • [3]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研究[D]. 李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4]基于脑髓理论应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D]. 林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10)
  • [5]实验性脑出血大鼠出血量与NSE、S100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的影响[D]. 粟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1(02)
  • [6]黄芩苷对脑出血大鼠脑损伤保护机制研究[D]. 赵艳梅. 安徽大学, 2010(11)
  • [7]脑出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A]. 王淑荣. 2009年全国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及论文集, 2009
  • [8]大鼠急性脑出血条件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粘附分子的表达[D]. 张丽敏.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9]脑出血后血浆凝血酶及MMP-9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D]. 许鑫.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多次给予羟乙基淀粉或高渗氯化钠溶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J]. 彭宇明,安立新,王保国.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10)

标签:;  ;  ;  ;  ;  

脑出血后脑水肿变化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