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改变与中医分型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韦祖猛[1](2021)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的客观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 EF)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以及组合规律,并结合HFp EF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以及合并症分析形成这一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阐明HFp EF中医证候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理化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客观化辨证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的HFp EF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且病历资料完整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集其人口学资料、既往史、现病史、中医四诊信息、诊断结果以及临床生化和超声心动图结果。中医证候属性判断由3名副主任中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根据证候诊断标准结合主、次症及舌脉进行判定。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HFp EF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根据数据资料的类型选择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HFp EF患者中医证候与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合并症以及超声心动图和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运用ROC曲线对各证候所对应的超声心动图和理化指标输出曲线下面积并得出诊断阈值。研究结果1.HFp EF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纳入的223例HFp EF患者中,女性患者居多,占比52.47%。平均年龄80.09±6.88岁,其中80~89岁年龄组117例(占比52.47%),以高龄老年患者为主。心功能分级上心功能Ⅲ级患者占比最大(69.95%),其次为心功能Ⅱ级(占比21.07%),心功能Ⅳ级少见。合并症上高血压病最为常见,其次为心律失常、贫血、高脂血症、房颤、冠心病等。中医单证候分布特征中,气虚证最为常见(213例),其次为水饮证144例,痰浊证98例,血瘀证92例,阳虚证75例,阴虚证36例。证候组合规律上,三证组合最为常见(103例),其次为二证组合57例,四证组合51例,五证组合少见。证候组合上整体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单纯虚证或实证少见,且本虚中,阳虚与阴虚相比较为突出。此外,证候的具体组合上,气虚证基础上合并有水饮证最为多见,三证组合中气虚水饮血瘀证占比最高,四证组合中气虚阳虚水饮血瘀证占比最高。2.HFp EF中医证候与性别、年龄、心功能、合并症相关分析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相较于女性,出现水饮证可能性大。气虚重证、阳虚证、水饮证、血瘀证与心功能分级间存在线性趋势,表现为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出现上述证候的可能性增大。合并症上,气虚重证与贫血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阳虚证与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水饮证与贫血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血瘀证与房颤及肺动脉高压相关。痰浊证与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相关。3.HFp EF中医证候与理化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经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及ROC曲线分析,NTpro BNP血浆含量水平与气虚重证、阳虚证、水饮证、血瘀证相关,但在诊断阈值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血瘀证(≥5295.36 pg/ml)>阳虚证(≥2374.90 pg/ml)>水饮证(≥5295.36pg/ml)>气虚重证(≥1429.00 pg/ml)。Ca125在气虚重证、阳虚证、血瘀证上存在关联性,诊断阈值上阳虚证(≥38.35 U/ml)>血瘀证(≥28.25 U/ml)>气虚重证(≥26.45 U/ml)。FT3的水平与气虚重证以及阳虚证存在关联,均表现为FT3的含量水平降低,但阳虚证的诊断阈值要显着低于气虚重证。炎症相关因子中,hs CRP与血瘀证相关,诊断阈值分别为≥7.50 mg/L;Hcy与水饮证和气虚重证相关,诊断阈值分别为≥17.15 umol/L、≥17.30 umol/L。另外在气虚重证中Hb显着下降、UREA以及Cr水平升高,痰浊证中TG偏高,表明上述指标与对应的证候亦存在关联。4.HFp EF中医证候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经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及ROC曲线分析,LAd与气虚重证、阳虚证、水饮证以及血瘀证相关,诊断阈值上,血瘀证(≥42.5 mm)>水饮证(≥40.5mm)>阳虚证(≥39.5 mm)=气虚重证(≥39.5 mm)。LVEDD与气虚重证、阳虚证、水饮证相关,诊断阈值上气虚重证(≥50.5mm)显着高于水饮证、阳虚证(≥46.5mm)。LVESD与气虚重证、阳虚证、水饮相关,但三者诊断阈值相近,不能很好作出区分。RVD与血瘀证、水饮证、气虚重证相关,诊断阈值上,血瘀证(≥34.5mm)明显大于水饮证(≥21.5mm)以及气虚重证(≥22.5mm)。RAd与气虚重证、阳虚证、水饮证、血瘀证相关,但在诊断阈值上差异不大。最后LVEF、EPSS、PV分别与阳虚证、痰浊证、血瘀证存在较好的关联性。结论1.HFp EF以高龄、女性患者居多为特点,心功能分级以Ⅲ级、Ⅱ级居多,高血压病为最常见合并症,其次为心律失常、贫血、高脂血症、房颤、冠心病等。2.HFp EF中医证候以本虚标实为主,气虚证为基本证候,气虚水饮证最为多见,本虚中除气虚外,阳虚较为突出。3.HFp EF中医证候与性别、心功能分级、合并症以及临床客观指标间均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1)男性相较于女性,出现水饮证可能性大。(2)气虚重证、阳虚证、水饮证、血瘀证与心功能分级间存在线性趋势,表现为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出现上述证候的可能性增大。(3)合并症上,气虚重证与贫血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阳虚证与心律失常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水饮证与贫血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血瘀证与房颤及肺动脉高压相关;痰浊证与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相关。(4)理化指标中,NTpro BNP、Ca125、FT3、hs CRP、Hcy、Hb、UREA、Cr、TG可为HFp EF中医客观化辨证提供参考。(5)超声心动图指标中,LAd、LVEDD、LVESD、RVD、RAd、LVEF、EPSS、PV可为HFp EF中医客观化辨证提供参考。
高崇阳[2](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心脏损害超声心动图差异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及左右心脏功能改变差异,分析其心脏损害规律及程度。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依据中医证型分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组。入选组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按统一标准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及功能指标,运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心脏结构: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心肌厚度增厚较明显,较其他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组左房增大明显,较其他3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内径、左心室内径4组间无显着差异。(2)左心功能:左室收缩功能比较,肝火亢盛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收缩期心肌运动速度均升高,与其他3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左室舒张功能比较,肝火亢盛组二尖瓣E峰降低,E/A峰比值减小,较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组二尖瓣E峰E/A峰比值4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ei指数比较,阴阳两虚组及痰湿壅盛组二尖瓣间隔侧瓣环Tei指数增高,与其他2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右心功能:右室Tei指数,阴阳两虚组右室三尖瓣环游离壁侧Tei指数增高,较其他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尖瓣E峰、A峰及E/A峰比值、收缩期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及三尖瓣环运动位移4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肝火亢盛证高血压心脏结构改变相对较轻,左心室收缩功能亢进,左室早期主动松弛功能受损;阴虚阳亢证高血压心脏结构改变较痰湿壅盛证及阴阳两虚证小,出现不同程度左室舒张顺应性减低;阴阳两虚患者心脏结构改变明显,以左室心肌厚度增加明显,左房增大次之,左室舒张顺应性减低,整体能受损,同时出现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受损;痰湿壅盛证高血压左室心肌厚度及左房内径增大,左房内径增大显着,左室舒张顺应性减低,左室整体功能受损。
朱鹏力[3](2021)在《肢体间血压差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中医证型关联性的探讨》文中提出背景:肢体间血压差主要包括臂间血压差(inter-ar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ASBP),即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差值、踝间血压差(inter-le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ILSBP),即双侧踝部收缩压差值的绝对值。指南推荐患者在首诊时应同步监测双侧肢体的血压。异常增大的踝、臂间血压差能增加患者心脏结构性改变发生的风险(如左心室肥大、相对室壁增厚,此外,有研究者基于心脏彩超,发现正常人群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明显优于肢体间血压差异常增大的群体。踝、臂间血压差尚能作为一项可靠的指标用于预测受试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心功能的心衰患者异常踝、臂间血压差的检出情况,探究肢体间血压差对于心衰患者心功能及其预后的提示意义。发现不同中医证型心衰患者踝、臂间血压差的分布情况,明确踝、臂间血压差是否能在传统四诊体系的基础上对阳虚血瘀证心衰患者存在辅助的辨证价值。方法:纳入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249名,其中NYHA Ⅲ-Ⅳ级的患者161名,NYHA Ⅱ患者88名,采用两台自动电子血压计(Omron HEM-7211),同步测取所有受试者的踝、臂间血压差,(臂、踝间血压差正常范围均定义为≤10mmHg);开展为期6-9个月的随访并记录受试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探究不同心功能的心衰患者踝、臂间血压差的异常检出率,明确肢体间血压差对于心功能及患者心血管预后的提示意义;通过问卷形式采集患者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肢体间血压差的分布情况,明确踝、臂间血压差是否能在传统四诊体系的基础上对于心衰病中医辨证分型有辅助价值。结果:(1)纳入的249名心衰患者中161名属于重症心衰患者(NYHA Ⅲ-Ⅳ),88名为非重症心衰患者(NYHA Ⅱ),重症心功能不全组的踝间血压差异常(≥10mmHg)患者的构成比为30.4%,远大于非重症心衰患者(8.0%)。(2)运用ROC曲线分析得出踝间血压差(ILSBP)和臂间血压差(IASBP)对于重症心衰(NYHA Ⅲ-Ⅳ级)都有一定的检验效能,二者用于评判重症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04和0.632。通过Cox回归分析得出ILSBP≥10mmHg能增加心衰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HR2.32,P<0.05)。(3)阳气亏虚兼血瘀证心衰患者ILSBP、IASBP≥10mmHg的构成比均明显大于气虚血瘀证患者(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ILSBP≥10mmHg能够增加心衰患者被辨证为阳虚血瘀证的风险。(4)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型视为状态变量,分为阳气亏虚兼血瘀证组和其他证型组;绘制ROC曲线后发现踝间血压差(ILSBP)评判阳气亏虚兼血瘀证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02,约登指数对应的最佳分割位点为9.5mmHg(敏感度0.38;特异性0.84)。结论:(1)重症心衰患者踝间血压差异常增大(≥10mmHg)的检出率高于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2)踝间血压差≥10mmHg是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HR2.321;P<0.05);踝间血压差(ILSBP)和臂间血压差(IASBP)对于重症心功能不全均拥有一定的检验效能。(3)与气虚血瘀证组的受试者相比,阳气亏虚兼血瘀证的心衰患者踝间血压差≥10mmHg、臂间血压差≥10mmHg的检出率均明显升高。随着ILSBP的增大,心衰患者发生阳虚血瘀证的风险随之上升;
许家伟[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补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网络药理学手段预测补气活血方改善心功能的治疗靶点。通过进一步的动物实验验证补气活血方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并以转录组学手段理清及验证补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心功能保护的作用机制,通过对该方的系统研究,为临床治疗心功能不全提供更多的健康食疗选择和思路。材料与方法:由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平台)中,获得补气活血方的有效成分及成分对应分子靶点;再由Disgenet数据库获得心功能不全相关靶点蛋白,两者取交集后,获得补气活血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靶点。以David数据库对上述靶点进行功能富集,获得其KEGG和GO富集信息,基于此,预测该方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潜在机制。选取雌雄各半的SPF级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补气活血方高、中、低三组。除空白组外,均以饥饿劳累寒冷的复合刺激法造模,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实验共进行60 d。测定实验过程中的大鼠体重,心脏形态、血液流变学及血项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治疗过程中,大鼠血清中心肌酶谱CK、CK-MB、α-HBD、LDH1、AST2的含量变化。最终获得补气活血方对于大鼠的病理形态及血液指数的改善情况。为了进一步获得补气活血方改善气虚血瘀型大鼠证候改善的机制。本研究进一步的对空白组、模型组、高剂量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四组的大鼠心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各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上述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后,从信号通路(KEGG)及生物学功能(GO)两个角度进一步确定补气活血方改善气虚血瘀证心功能不全的潜在机制。验证由网络药理学获得的研究结果,并为后续的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结果:1.网络药理学:由TCMSP数据库可获得补气活血方的有效成分141个,潜在治疗靶点共计2035个,唯一分子靶点289个,同疾病数据库内心功能不全靶点重叠的,共计86个公共靶点。对上述靶点的蛋白互作关系(以string数据库进行)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后,获得上述靶点的调控网络。其中,中心度较高的核心靶点9个,如MAPK14、FOS等。对上述靶点进行功能富集后推测,补气活血方可能通过作用HIF-1 signaling pathway、VEGF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改善心功能不全。2.动物学实验:由结果可知,在研究过程中,除空白组大鼠外其余各组大鼠的体重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在药物干预下,补气活血方组的大鼠体重高于模型组大鼠,然而,三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织血流量结果显示:给药前模型组相对于空白组,肾部和尾部血流量显着降低,给药后血流量逐渐上升(P<0.01或P<0.05)。肾部血流量:20d、40d、60d时模型组大鼠的肾部血流量相较于空白组大鼠有显着性下降(P<0.05);20d时,阳性对照组和补气活血方中低剂量组大鼠肾血流量相较于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补气活血方高剂量组大鼠肾部血流量相对于模型组大鼠有显着性提升(P<0.01);40d、60d阳性对照组和补气活血方高中低剂量大鼠肾血流量相对于模型组有显着提升(P<0.05)。肝部血流量:20d模型组大鼠肝脏血流量相对于空白组有上升趋势(P>0.05),阳性药物组大鼠和补气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肝脏血流量相较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40d、60d模型组大鼠肝脏血流量相对于空白组有明显提升(P<0.01)、补气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肝血流量相对于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尾部血流量:20d、40d、60d模型组大鼠尾血流量相对于空白组显着下降(P<0.01),40d、60d补气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除40d中剂量组外)和阳性对照组相较于模型组有显着提升(P<0.05)。4.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全血粘度:20d时,与模型组相较,方药高剂量组和空白组在高切变率和低切变率时血液粘稠度升高显着(P<0.05);40d、60d模型组相对于空白组下降显着(P<0.05),40d时各给药组在高切变率时相较于模型组升高显着(P<0.05),60d阳性对照组与方药中高剂量组在各切变频率下相对模型组升高显着(P<0.05),方药低剂量组在高切变率下相对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血浆粘度:20d各组间血浆黏度无明显差异(P>0.05),40d、60d模型组相对空白组有显着提升(P<0.05),方药高中低剂量组相对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药物组均对血液流变学有改善效果,效果随剂量增大改善也越明显。5.凝血四项结果表明: 20d时,各组间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40d时,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T显着延长(P<0.01),Fib含量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气活血方高剂量组PT显着缩短(P<0.05)。60d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PT和APTT指标都延长显着(P<0.01),Fib含量下降显着(P<0.01);阳性药物组和补气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相较于模型组,PT和APTT显着缩短(P<0.05),Fib除补气活血方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外均显着上升(P<0.05)。6.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40d和60d的模型组大鼠的EF、FS、SV都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40d时方药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的EF、FS、SV都显着上升(P<0.01),方药低剂量组的EF上升明显(P<0.05);60d时方药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相较于模型组EF、FS、SV都有显着上升(P<0.01)。药物组显着改善造模带来的心功能影响。7.生化指标心肌酶谱显示:40d和60d时,模型组相较于空白组,CK、CK-MB、α-HBD、LDH1、AST2的含量都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和方药中高剂量组CK、CK-MB、α-HBD、LDH1、AST2含量在40d和60d都显着下降(P<0.05);方药低剂量组在40d时CK、α-HBD、AST2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在60d时CK、CK-MB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模型组有朝心肌梗塞方向发展趋势,药物组有效的缓解心肌细胞的坏死。8.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心肌组织为正常结构心肌组织,心肌细胞排列横纹紧密清晰,细胞结构完整,间质内未见血管扩张及炎性细胞的浸润。而在模型组中,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结构紊乱,间隙明显纤维化明显;低剂量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细胞结构大体规整,有少量的纤维化改变,但无明显大片纤维化病灶形成;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纤维化程度进一步减轻,未见明显纤维化改变。9.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调控差异基因547个,上调156个,下调391个;模型组与方药组对比,调控差异基因共192个,上调48个,下调144个;模型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调控差异基因160个,上调40个,下调120个。模型组与药物组调控差异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后得到P<0.05的信号通路共27条,将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与调控差异靶点做打靶处理,取得交集靶点,共3个,分别为FOS、FASN、SPPZ1。其中FOS作为核心预测靶点,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核心KEGG通路与调控差异基因富集后的信号通路取交集得到9条信号通路,由FOS参与的通路有4条,分别为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麻疹(Measles)、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其中雌激素信号通路与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结论:本实验通过寒冷、疲劳、饥饿等多方面因素诱导下成功复刻出低凝状态下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并通过模型大鼠血流量的变化,对模型大鼠进行发掘,并成功由心肌酶谱指标上升发现由气虚血瘀引发大鼠的心功能不全模型。在补气活血方作用下,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组织血流量、心功能、心肌酶等指标都有明显改善,证明该方具有良好的药效作用。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前面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作对照,证明了预测的靶点FOS、FASN、SPP1在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推测补气活血方通过调控升高FOS、KRT14等信号蛋白在雌激素信号通路(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的表达量来调控雌激素的合成,以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通过FASN的调节,令新生脂质增多,使机体代谢功能恢复健康水平,再通过调节FOS、SPP1作用下的Toll样受体介导通路(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主要功能为免疫应答引起的炎症反应,其中CCL5下调明显,减轻了心肌细胞的炎症损伤,从而合力改善心功能不全。
姜岑[5](2020)在《基于核转录因子LXR研究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核转录因子LXR多靶点调控特点,从改善心功能及调节水液代谢等角度,探索经典方剂木防己汤治疗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的作用及机制,为该方治疗右心衰提供科学依据,丰富支饮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采用SD大鼠颈背部野百合碱注射建立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木防己汤低剂量组、木防己汤高剂量组、西药呋塞米对照组,分别实施相应干预。(1)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2)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压力相关指标:肺动脉压力(P)、肺动脉压力与速度比值(P/V)、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和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与射血时间比值(PA-AT/ET);(3)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基本指标:心率(HR)、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右心室内径(RV)、右心房内径(RA)、舒张期左心室内径(LVIDd)、收缩期左心室内径(LVIDs)、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4)ELISA检测血清神经内分泌因子BNP、Ang II、Ren水平;(5)HE染色观察大鼠心、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改变;(6)免疫组化法测肾集合管AQP2表达;(7)TUNEL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8)q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心脏组织LXRα、NF-κB、TNF-α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9)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差、反应迟钝、毛色晦暗、呼吸急促、进食较少、大小便少、胸腹部有积水等;经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在精神状态、食量摄入、皮毛色泽度、呼吸状态、胸腹部积水、排便次数与性状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其中木防己汤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2)肺动脉压力: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动脉压力(P)、肺动脉压力与速度比值(P/V)、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和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与射血时间比值(PA-AT/ET)改变明显(P<0.05),提示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呋塞米组肺动脉压力(P)显着降低(P<0.01);木防己汤高剂量组肺动脉压力与速度比值(P/V)、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和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与射血时间比值(PA-AT/ET)显着升高(P<0.05),作用优于呋塞米组。(3)心脏超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右心房内径(RA)和右心室内径(RV)显着增大(P<0.001),舒张期左室内径(LVIDd)增大(P<0.05),收缩期左室内径(LVIDs)、舒张末期容积(EDV)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和呋塞米组SV明显增大(P<0.01),木防己汤低、高剂量组以及呋塞米组RV、RA均明显减小(P<0.001);木防己汤低剂量组和呋塞米组EDV减小(P<0.05)。(4)血清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NP增高,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增高(P<0.05),肾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低剂量组和呋塞米组BNP、Ang II、肾素水平降低(P<0.05)。(5)心肌组织病理学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纤维出现自溶,肌纤维断裂、卷曲、排列紊乱、心肌细胞核固缩,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肌纤维排列较整齐,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心肌细胞核固缩、破裂减少,其中木防己汤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显着。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间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胶原沉积;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心肌间纤维胶原沉积均不同程度减少。(6)肾脏组织病理学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肾脏组织肾小球损伤,体积减少,肾小管部分上皮肿胀、坏死、脱落,肾小管内出现管型等;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不同程度改善,肾小管上皮肿胀、坏死等明显减少。(7)免疫组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AQP2阳性集合管数目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肾脏组织AQP2阳性集合管数目升高(P<0.01)。(8)心肌细胞TUNEL染色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01)。(9)心肌组织LXRα,NF-κB和TNF-α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q RT-PCR检测结果提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XRαm RNA表达降低、NF-κB m RNA和TNF-αm RNA较对照组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剂量、低剂量组模型大鼠LXRαm RNA的表达不同程度升高,而NF-κB m RNA和TNF-αm RNA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检测显示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XR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1),NF-κB和TNF-α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木防己汤高(P<0.01)、低剂量组(P<0.05)LXRα蛋白表达升高,NF-κB和TNF-α蛋白水平在木防己汤低剂组(P<0.05)木防己汤高剂量(P<0.001)显着降低。结论:1.本研究选用野百合碱成功复制大鼠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符合慢性右心衰急性加重心血管循环病理生理特征。2.木防己汤可改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大鼠心功能、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心脏组织损伤和纤维化,以及肾脏病理组织损伤,同时还可调节BNP、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水平的效应,整体作用优于呋塞米干预。3.木防己汤在蛋白水平上调心肌组织LXRα表达,进而抑制了NF-κB以及下游TNF-α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室肌重塑等,是木防己汤改善心衰作用效果的机制之一。
曾祥雨[6](2020)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心主血脉”理论指导下,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下肢ASO患者心功能与ABI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完善下肢ASO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且能够为佐证、阐释“心主血脉”这一理论提供相应的现代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下肢ASO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血脉瘀阻证40例,气血亏虚证40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0例。收集、整理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ABI、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NT-proBNP)、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水平,对观察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脉压差、总胆固醇、NT-proB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HDL、ABI、LV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NYHA分级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气血亏虚证组HDL、LVEF较血脉瘀阻证组降低,NT-proBNP较血脉瘀阻证组升高。观察组LVEF与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呈负相关,NT-proBNP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呈正相关。观察组中,ABI<0.4组与0.4≤ABI≤0.7组、ABI>0.7组比较,LVEF明显降低,NT-proBNP明显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有差异性。ABI>0.7组和0.4≤ABI≤0.7组LVEF、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L、LVEF、NT-proBNP在下肢ASO气血亏虚证和血脉瘀阻证中存在差异,下肢ASO患者心功能水平与AB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BI<0.4患者心功能明显低于0.4≤ABI≤0.7和ABI>0.7的患者,0.4≤ABI≤0.7与ABI>0.7的患者心功能差异不显着。
许秋雯[7](2020)在《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特征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或晚期阶段,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的提高,我国心衰患者的病因构成比发生着变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导致的心衰比例上升。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均寿命也在提高。老年人心衰的发病率高和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使得心衰的患病人数增多。据估计,我国现有心衰患病人数450万。面对庞大的心衰患病人群,快速、全面、准确甚至远程评估患者病情和给予有效治疗至关重要。中医中药在心衰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亦正积极进行。目前常用的心功能评价方法和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方法不外乎心功能分级、利钠肽、超声心动和血流检测等,皆具有其适用条件和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结合了现代传感技术的心冲击图进入医学物理研究者的视野,在已有的科学论文中,心冲击图可用于检测心率,其与心电图一起所得的RJ间期或可预测心衰患者预后。RJ间期亦与中医证型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旨在发现慢性心衰患者心冲击图的主要数据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候变化的规律,找到新的评估心功能和中医证候客观化的方法。研究目的:1.研究心衰患者与非心衰患者心冲击图主要数据(H值、I值、J值、K值、tHI值、tIJ值和tJK值)的差异,探索心衰患者的心冲击图数据规律。2.研究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心冲击图主要数据(H值、I值、J值、K值、tHI值、tIJ值和tJK值)的差异,找到一种新的中医证型客观化的指标。3.研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T-proBNP浓度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冲击图主要数据、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普通病房和监护室住院的病人。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收入111例确诊为心衰的病人。另收入同一时期住院的30例非心衰病人作为对照组。由科室两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对病人进行诊断,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病人纳入慢性心衰组和非心衰组。由两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业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对慢性心衰组病人进行中医证候分组,分为心肺气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阳虚水泛证组及痰饮阻肺证组等六种证型组。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浆NT-proBNP浓度、超声心动图和心冲击图,填好病例调查表。将得来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后,利用SPSS 20.0软件对不同组间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44例患者,其中慢性心衰组患者111例,非心衰组患者30例。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慢性心衰患者与非心衰患者的H值、tHI值和tJK值均有显着性差异。两组间I值、J值、K值和tIJ值无统计学差异。3.慢性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组间心冲击图的H值与证型变化相关,各证型间H值大小顺序为:心肺气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气阴两虚证组<阳虚水泛证组<痰饮阻肺证组,其中痰饮阻肺证组H值显着大于心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心肺气虚证组和心肾阳虚证组。中医证型与H值呈一般正相关关系(r=0.248,P<0.05)。不同中医证型组间I值、J值、K值、tHI值、tIJ值和tJK值均无显着性差异。4.不同心功能分级组间H值有显着差异。心功能Ⅰ级、Ⅱ级分别与Ⅳ级的H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值与心功能分级间有一般正相关关系(r=0.250,P<0.05),H值随心功能分级的递增而增大。5.不同心功能分级间,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心功能Ⅰ级主要为心肺气虚证;心功能Ⅱ级主要以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和心肺气虚证等虚证类;心功能Ⅲ级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心功能Ⅳ级主要为阳虚水泛证。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609,P<0.05)。6.不同中医证型组间NT-proBNP差异显着,各中医证型组间NT-proBNP浓度由低至高的变化顺序为心肺气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痰饮阻肺证组<阳虚水泛证组。中医证型与NT-proBNP呈正相关关系(r=0.457,P<0.05)。7.不同中医证型组间LVEF值差异显着,各证型组间LVEF值由高至低的变化顺序为心肺气虚证组>心肾阳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气虚血瘀证组>痰饮阻肺证组>阳虚水泛证组。中医证型与LVEF呈一般负相关关系(r=-0.262,P<0.05)。8.心功能分级各级间NT-proBNP浓度均具有显着性差异,NT-proBNP浓度随心功能分级的而增高。心功能分级与NT-proBNP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740,P<0.05)。9.不同心功能分级间LVEF值显着不同,心功能Ⅳ级与Ⅰ级、Ⅱ级、Ⅲ级比较时,均与LVEF值有显着性差异;心功能Ⅲ级与Ⅰ级比较时,LVEF值有显着性差异。心功能分级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r=-0.414,P<0.05)。10.心冲击图H值与LVEF呈一般负相关关系(r=-0.180,P<0.05),与NT-proBNP不存在相关关系。研究结论:1.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心冲击图H值、tHI值、tJK值均有显着性差异,但两组间I值、J值、tIJ值无明显差异。2.心冲击图H值与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3.心冲击图H值与NT-proBNP无相关关系。4.心冲击图H值、心功能分级、NT-proBNP和LVEF均与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或可成为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依据。
寿鑫甜[8](2020)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制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为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1.计算机检索有关慢性心衰的文献,挖掘相关症状、体征、理化指标,获得反映本病证候主要中西医学诊断的指标集合,形成文献条目池。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Apriori算法关联分析筛选条目,制定专家问卷调查表。2.通过德尔菲法开展专家问卷调查,具体为:(1)成立研究工作组;(2)遴选专家;(3)制定专家咨询问卷完成两轮调查;(4)统计分析各诊断指标的算术均数、满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和权重系数,确立诊断指标赋分及诊断总积分。初步拟定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草案。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文献6000篇,纳入161篇,提取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水饮6个主要病理因素诊断条目共175个。2.专家问卷筛选出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浊、水饮6个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条目分别有17、15、11、11、11、17个。宏观指标气虚有乏力、气短、心悸、脉无力、自汗、神疲、脉弱、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胸闷、面色淡白;阳虚有心悸、畏寒肢冷、苔白滑、气喘、四肢浮肿、小便短少、气短、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基础心血管疾病、面色青紫;阴虚有舌红、口渴、盗汗、脉虚数、手足心热、汗出、口燥咽干、烦躁、心烦、入睡困难;血瘀有舌质有瘀点瘀斑、面唇发绀、面色晦暗、舌暗/黯、脉涩、胸闷、颈静脉怒张、心功能分级Ⅱ~Ⅲ级;痰浊有咳吐稀白痰、苔厚、肢体沉重、形体肥胖、苔腻、脉滑、面色暗或浊暗或晦滞、咽中有痰(自觉)、咯吐泡沫痰;水饮有四肢浮肿、气喘、小便短少、面目浮肿、胸腹腔积液、咳吐稀白痰、苔白滑、烦躁、脉沉细、咯吐泡沫痰、不能平卧、基础心血管疾病、畏寒肢冷、苔白腻、胸闷、脉滑;而理化指标气虚有6分钟步行距离减少、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升高、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异常、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异常、舒张早晚期二尖瓣血流流速比(E/A?1);阳虚有LVEF下降、BNP升高、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升高;阴虚有心输出量(CO)异常;血瘀有X线心影大,肺瘀血水肿、6分钟步行距离减少、LVEF下降;痰浊有X线心影大,肺瘀血水肿、肺活量较其自身最大值降低1/3;水饮有BNP升高。结论:本研究以西医诊病,中医辨证的思路,以病理因素为研究要点,以量表形式研制了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草案。本量表通过文献研究和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经主观、客观综合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本量表为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并为治疗用药提供参考。
吴慧芳[9](2020)在《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冲击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进行性的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心、脑、血管以及肾等靶器官结构和(或)功能的损害,其具有高患病率、发病呈年轻化以及逐年上升趋势等特点,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稳定血压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也证实了中医药对于防治高血压病疗效显着,但一直未能形成完整的辨证体系。因此,为中医辨证探索客观的量化依据,对于提高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水平以及临床疗效意义重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将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与高血压中医证型联系起来成为新型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旨在完善中医证型辨证的规范化,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超声心动图是用于心脏以及大血管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对于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心冲击图是一种新型的心血管疾病检测仪器,既往研究证实其在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故本研究旨在将超声心动图与心冲击图这一新型仪器相结合,以进一步研究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冲击图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量化依据以及临床指导,也为心冲击图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持。目的:1.研究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在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冲击图主要指标方面的差异性,探索其研究高血压病的可行性。2.研究高血压组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冲击图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提高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水平和临床疗效。3.研究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与心冲击图的相关性,探索心冲击图对研究高血压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行性。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以及门诊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180例患者纳入高血压组,排除了冠心病、高血压、急慢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的50例患者纳入非高血压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医辨证分型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以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共分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血瘀证、阴阳两虚证5个证型。所有患者经由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根据纳排标准分别纳入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对高血压组患者再经两位副主任及以上职称中医医师根据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对符合条件者分别纳入相应的中医证型组。由研究者对入组患者进行心冲击图信号采集工作以及超声心动图等资料的记录与收集。将上述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组患180例,非高血组患者50例,组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高压血组与非高血压组在超声心动图主要指标IVS、LVM、LVMI、LVEF值分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高血压组IVS、LVM、LVMI值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而LVEF值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3.高压血组与非高血压组在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J、K、tHI、tIJ、tJK值分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即高血压组H、I、J、K波值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而tHI、tIJ、tJK值则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4.高血压组不同中医证型间超声心动图主要指标IVS、LVM、LVMI、LVEF值分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按照IVS值的减低,各证型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按照LVM、LVMI值的减低,各证型依次为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气虚血瘀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按照LVEF值的减低,各证型依次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血瘀证>阴阳两虚证。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血压组不同中医证型间在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J、K波值分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按照H、I、J、K波振幅波值的减低,各证型依次为: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气虚血瘀证>阴阳两虚证。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高血压组不同中医证型间心冲击图主要指标tHI、tIJ值分布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按照tHI值的减低,各证型依次为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按照tIJ值的减低,各证型依次为阴阳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组间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中医证型间tJK值分布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7.高血压中医证型与H、I、J、K、tHI、tIJ、LVM、LVMI、LVEF值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中医证型的变化,tHI、tIJ、LVM、LVMI值呈逐渐增大趋势,而H、I、J、K、LVEF值呈逐渐降低趋势。高血压中医证型与IVS未发现其相关性。8.超声心动图中用来评价高血压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客观指标(IVS、LVM、LVMI、LVEF)与心冲击图主要指标(H、I、J、K、tHI、tIJ、tJK)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在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IVS、LVM、LVMI、LVEF值分布上有明显差异,证明超声心动图有研究高血压病的可行性。2.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在心冲击图指标H、I、J、K、tHI、tIJ、tJK值分布上有明显差异,证明心冲击图有研究高血压病的可行性。3.高血压组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IVS、LVM、LVMI、LVEF)以及心冲击图指标(H、I、J、K、tHI、tIJ)有明显差异,可为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的量化指标。4.高血压中医证型与H、I、J、K、tHI、tIJ、LVM、LVMI、LVEF值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超声心动图与心冲击图相关指标可为中医虚实辨证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5.超声心动图中用来评价高血压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客观指标与心冲击图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心冲击图有研究高血压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行性。
彭菊琴[10](2019)在《HFpEF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合并症、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一目的:调查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患者中医症状、证素的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探索HFpEF规范化的中医证素辨证体系。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170例HFpEF患者人口学资料、心功能分级、合并病、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半定量方法进行中医证素辨证。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70例HFpEF患者女性居多(58.8%),平均年龄75.22士10.43岁,年龄≥80岁患者占42.9%。平均合并病个数为4.55±1.54个,心功能分级以Ⅲ级最多;常见合并病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血压(84.1%),心房颤动(52.4%),贫血(49.4%),冠心病(48.2%),高脂血症(46.5%),尤其以高血压最为常见;2.本研究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从大到小依次是胸闷(96.5%)、神疲乏力(78.8%)、气短(72.9%)、夜间不能平卧(57.6%)、气喘(52.9%)、下肢水肿(51.2%)、动则喘甚(50.6%);3.本研究病位证素分析涉及9个,由多到少依次为心、肾、肺、脾、胃、表、膀胱、肝、筋骨,其中出现频数最多为心(97.1%)、脾(31.8%);病性证素分析涉及12个,由多到少依次为气虚、水停、血瘀、痰浊、风寒、阴虚、血虚、阳虚、湿热、阳亢、燥、热,其中出现频数最多为气虚(97.1%),其次为水停(51.2%)、血瘀(41.2%)和痰浊(28.8%);4.分析病性证素组合规律:在证素虚实组合中,单纯虚证37例(21.8%),单纯实证5例(2.9%),本虚标实证占128例(75.3%);在证素个数组合中,两证素相兼最常见共71例(41.8%),其中又以气虚兼水停(18.2%)最多,其次为气虚兼血瘀(14.7%)、气虚兼痰浊(7.6%)、血瘀兼水停(1.2%);三个证素组合共47例(27.6%),从大到小依次为气虚、水停兼血瘀(13.5%),气虚、水停兼痰浊(9.4%)、气虚、血瘀兼痰浊(4.7%);四个证素气虚、水停、血瘀兼痰浊均出现频率7.1%。结论:1.H2pEF最常见症状是胸闷、神疲乏力、气短、夜间不能平卧、气喘、下肢水肿、动则喘甚。2.HFpEF病位在五脏,以心、脾为主,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水停、血瘀、痰浊为标,中医证型以气虚水停证为主。研究二目的:分析HFpEF中医证素与合并病以及临床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证素可能的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证素辨证的客观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研究一170例HFpEF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以证素轻重等级以及是否具有该证素进行分组,同时纳入60例非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中医证素与心功能分级,合并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单核细胞总数(MONO)、单核细胞总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等实验室指标,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二尖瓣环侧壁舒张早期最大速度(E/e’)、左室质量指数(LVMI)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HFpEF中医证素与心功能分级的研究分析:气虚重症组较气虚轻症组II级心功能出现频率更低,Ⅲ级和Ⅳ级心功能出现频率更高(P<0.05);水停证组与非水停证组、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痰浊证组与非痰浊证组三组心功能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HFpEF中医证素与合并病的研究分析:气虚重症较气虚轻症组和对照组贫血患病频率更高(56.1%vs 38.8%vs 8.3%,P=0.029,P=0.000);水停证组较非水停证组和对照组慢性肾脏病患病频率更高(50.6%vs30.1%vs6.7%,P=0.036,P=0.000),高脂血症患病频率更低(33.3%vs 60.2%vs 38.3%,P=0.000,P=0.001);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和对照组冠心病患病频率更高(80.00%vs26.0%vs36.7%,P=0.000,P=0.000);痰浊证组较非痰浊证组和对照组高脂血症患病频率更高(61.2%vs 40.5%vs 38.3%,P=0.036,P=0.000),肥胖患病频率更高(28.6%vs14.0%vs23.3%,P=0.031,P=0.023);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气虚证与贫血[B:0.214,95%CI(0.111,0.447),P=0.000]、糖尿病[B:0.054,95%CI(0.006,0.113),P=0.036]、慢性肾脏病[B:0.057,95%CI(0.001,0.114),P=0.046]呈正相关;水停证与慢性肾脏病呈正相关[B:0.152,95%CI(0.004,0.300),P=0.045],与高脂血症呈负相关[B:-0.277,95%CI(-0.423,-0.131),P=0.000];血瘀证与贫血[B:0.134,95%CI(0.008,0.259),P=0.037]、冠心病[B:0.525,95%CI(0.400,0.651),P=0.000]呈正相关;痰浊证与高脂血症[B:0.123,95%CI(0.029,0.274),P=0.002]、肥胖[B:0.133,95%CI(0.122,0.248),P=0.024]呈正相关。3.HFpEF中医证素与实验室指标的研究分析:①水停证组Hcy高于非水停证组和对照组(18.32±8.21 vs 14.92±8.89 vs12.97±4.62,P=0.029,P=0.000);②血瘀证组HsCRP高于非血瘀证组和对照组(7.70±7.59 vs 5.60±6.78 vs 4.63±4.09,P=0.034,P=0.001);③痰浊证组较非痰浊证组和对照组MONO更高(0.72±0.40vs0.51±0.22vs 0.44±0.14,P=0.033,P=0.006),MHR更高(0.67±0.54 vs0.51±0.25 vs 0.48±0.43,P=0.013,P=0.001)。4.HFpEF中医证素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研究分析:①气虚重症组较气虚轻症组EF值更低57.97±7.29 vs 62.33±7.81 vs 67.65±6.08,P=0.037,P=0.006),e’ 更低(4.37±1.08 v54.88±1.12 vs7.54±1.10,P=0.041,P=0.000),E/e’更高(-23.74±8.14 vs 19.09±9.12 vs 11.81±2.90,P=0.012,P=0.000);②水停证组较非水停证组和对照组 LAd 更高(49.51±7.75 vs 42.94±10.58 vs 37.10±4.54,P=0.035,P=0.000),LVMI更高(117.51±37.65 vs 97.43±25.74 vs 84.16±20.10,P=0.035,P=0.000);③痰浊证组较非痰浊证组E/A更低(0.90±0.28 vs 1.07士0.24,P=0.029),痰浊证组较非痰浊证组和对照组E/e’更高(23.86±10.12vs 18.30±8.00 vs 11.81±2.90,P=0.021,P=0.000)。结论:1.气虚证程度会随着心功能恶化而加重,提示心功能分级在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气虚证程度。2.气虚证与贫血、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呈正相关,水停证与慢性肾脏病呈正相关,与高脂血症呈负相关,血y瘀证与冠心病呈正相关,痰浊证与高脂血症肥胖呈正相关,提示合并病对HFpEF患者中医临床辨证有指导价值。3.水停证组Hcy更高,血瘀证HsCRP更高,痰浊证组MONO、MHR更高,提示机体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HFpEF患者的血瘀痰饮形成病理机制。4.气虚重证组EF值、e’更低,E/e’更高,痰浊证组E/A更低、E/e’更高,提示气虚证、痰浊证可能与心脏舒张功能受损有关;水停证组LAd、LVMI更高,提示水停证可能与心室重构有关,说明超声心动图指标可以为HFpEF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依据。
二、慢性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改变与中医分型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改变与中医分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的客观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1.现代医学对HFpEF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特征 |
1.2 临床诊断 |
1.3 病理生理机制 |
2.中医学对HFpEF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特征 |
2.3 HFpEF中医证候的客观化研究现状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调查方法 |
1.5 中医基本证候要素判定 |
1.6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临床资料 |
2.2 HFpEF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
2.3 HFpEF中医证候与人口学资料、心功能、合并症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HFpEF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HFpEF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
3.3 HFpEF中医证候与临床一般资料的相关分析 |
研究二 基于超声心动图及理化指标的HFp EF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观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证候与观测指标的相关分析 |
2.2 证候与观测指标的ROC曲线分析 |
3.讨论 |
3.1 HFpEF中医基本证候与理化指标 |
3.2 HFpEF中医基本证候与超声心动图指标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HFpEF基本证候要素判定表 |
个人简介 |
(2)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心脏损害超声心动图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分组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仪器 |
1.6 技术参数控制 |
1.7 测量方法与指标 |
1.8 结果分析 |
1.9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试验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心脏结构指标比较 |
2.3 左心功能指标比较 |
2.4 右心功能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果分析 |
3.1 高血压心脏损害西医病理机制探讨 |
3.2 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病理机制探讨 |
3.3 不同证型高血压病因机制及病理生理差异探讨 |
3.4 不同证型高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测差异探讨 |
3.5 结果分析 |
3.5.1 心脏结构差异分析 |
3.5.2 心脏舒张功能差异分析 |
3.5.3 心脏收缩功能差异分析 |
3.5.4 整体心脏功能差异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高血压心脏损害的认识及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肢体间血压差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中医证型关联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心衰患者的纳入、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3.1 心力衰竭患者诊断标准 |
1.3.2 糖尿病的定义 |
1.3.3 体重指数的计算 |
1.3.4 NYHA心功能分级 |
1.3.5 心衰病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4 研究分组 |
1.5 研究方法 |
1.5.1 血压的采集 |
1.5.2 血压参数 |
1.5.3 临床资料的采集 |
1.5.4 对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定义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研究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2.1.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本信息 |
2.1.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的构成情况 |
2.2 IASBP不同的心衰患者相关指标的对比 |
2.3 ILSBP 不同的心衰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
2.4 不同证型的患者异常踝、臂间血压差的检出情况 |
2.5 不同心功能的心衰患者异常肢体间血压差的检出情况 |
2.6 踝间血压差诊断阳气亏虚兼血瘀证心衰患者的ROC曲线 |
2.7 肢体间血压差诊断重症心功能不全患者的ROC曲线 |
2.8 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COX回归分析 |
2.9 心衰患者发生阳虚血瘀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2.10 不同证型心衰患者肢体间血压差值的比较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语 |
4.1 结论 |
4.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踝、臂间血压差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一 临床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表二 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Q)评分 |
附表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收集表 |
附表四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辨证表 |
科研经历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补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补气活血方对慢性心衰的治疗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补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及心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究补气活血方对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功能不全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基于核转录因子LXR研究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思路 |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心衰的认识 |
1.1 右心衰发病机制认识 |
1.2 右心衰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
1.3 右心衰临床检测指标 |
2 祖国医学对心衰的认识 |
2.1 心衰常见的病因病机 |
2.1.1 外感内伤导致心衰 |
2.1.2 阳虚是心衰的基本病理 |
2.1.3 “虚”“瘀”“水”是心衰的病理特点 |
2.2 心衰常见的治法 |
2.2.1 益气温阳 |
2.2.2 消饮利水 |
2.2.3 化瘀通络 |
3 痰饮病与右心衰 |
3.1 痰饮理论概述 |
3.2 “支饮”与右心衰 |
3.2.1 “膈间支饮”与右心衰 |
3.2.1.1 心肺脾是膈间支饮的主要病位 |
3.2.1.2 阳虚饮停夹热是膈间支饮的病变之一 |
3.2.1.2.1 阳虚饮停是膈间支饮的病机常态 |
3.2.1.2.2 夹热是膈间支饮的病机变态 |
4 木防己汤与右心衰 |
5 中西医治疗心衰的关联认识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2.3 主要溶液配制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大鼠模型建立 |
2.3 分组方法与给药方法 |
2.3.1 实验分组 |
2.3.2 给药方法 |
2.3.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4.1.1 大鼠死亡情况 |
2.4.1.2 大鼠心脏指数 |
2.4.2 超声心动图检查 |
2.4.3 血清BNP、AngⅡ、肾素含量测定 |
2.4.4 组织形态学检测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4.1.1 大鼠死亡情况 |
4.1.2 大鼠心脏指数变化 |
4.2 各组大鼠肺动脉压力观察 |
4.3 各组大鼠心脏彩超观察 |
4.4 各组大鼠血清BNP、ANGⅡ、肾素含量的影响 |
4.5 各组大鼠心脏组织损伤观察 |
4.6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观察 |
5 小结 |
实验二 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主要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分组方法与给药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给药方法 |
2.2.3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2.3.1 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测定 |
2.3.2 大鼠肾脏AQP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 |
2.3.3 大鼠心脏组织LXRα、NF-κB、TNF-α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3.4 大鼠心脏组织LXRα、NF-κB、TNF-αm RNA表达水平检测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
4.2 各组大鼠肾脏组织AQP2的表达情况 |
4.3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LXRα、NF-κB、TNF-αm RNA表达情况 |
4.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LXRα、NF-κB、TNF-α蛋白表达情况 |
5 小结 |
讨论 |
1 实验方案确立依据 |
1.1 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 |
1.2 阳性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1.3 实验各部分设计关联 |
2 木防己汤组方用药阐析 |
2.1 木防己汤配伍原理 |
2.2 木防己的临床运用探讨 |
2.3 石膏的作用解析 |
3 木防己汤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药效作用探讨 |
3.1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3.2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影响 |
3.3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纤维化的影响 |
3.4 木防己汤对右心衰模型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 |
4 木防己汤对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作用机制探讨 |
4.1 NF-κB与心衰 |
4.2 LXR与心衰 |
4.3 木防己汤对LXR介导的NF-κB-TNF-α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 木防己汤对AQP2的影响 |
5 木防己汤改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动物模型上述指标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脏X受体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学对心主血脉的认识 |
(一) 心主血 |
(二) 心主脉 |
(三) 心主血脉 |
二、现代医学对心主血脉的认识 |
三、心主血脉与下肢ASO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病例分组 |
(二) 观察指标 |
(三) 检测方法 |
(四) 统计学方法 |
三、统计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血压指标 |
(三) 血脂指标 |
(四) ABI |
(五) 心功能指标 |
(六) 观察组心功能指标相关性 |
(七) 观察组不同ABI区间心功能指标 |
讨论 |
一、下肢ASO |
(一) 中医学对下肢ASO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下肢ASO的认识 |
二、心功能不全 |
(一) 中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认识 |
三、下肢ASO与心功能不全的联系 |
(一) 中医学认识 |
(二) 现代医学认识 |
四、结果分析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血压指标 |
(三) 血脂指标 |
(四) ABI |
(五) 心功能指标 |
(六) 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与ABI相关性 |
五、课题意义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特征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与心功能评价现状分析 |
1. 慢性心衰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 心衰的患病率 |
1.2 心衰的病因构成 |
1.3 心衰的病死率 |
2. 慢性心衰的心功能评价现状 |
2.1 NYHA心功能分级 |
2.2 6分钟步行试验 |
2.3 利钠肽等实验室检查 |
2.4 超声心动图 |
2.5 血流动力学监测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冲击图与心衰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
1. 心冲击图的形成原理 |
2. 心冲击图检测心功能的研究进展 |
2.1 心冲击图检测心率 |
2.2 心冲击图检测各种常见心脏疾病 |
2.3 心冲击图检测中医证型 |
3. 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其他客观化研究 |
3.1 中医证型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
3.2 中医证型与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3.3 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数据的相关性研究 |
3.4 中医证型与6分钟步行试验的相关性研究 |
3.5 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
3.6 中医证型与中心静脉压的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心力衰竭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 心功能NYHA分级标准 |
2.3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退出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搜集并记录患者资料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分析 |
1.2 年龄分析 |
1.3 不同中医证型间年龄分析 |
2. 主要观测指标比较 |
2.1 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心冲击图数据比较 |
2.2 慢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NT-proBNP值、LVEF值、LVEDD值比较 |
2.3 不同中医证型组间心冲击图数据分析 |
2.4 不同心功能分级间心冲击图参数比较 |
2.5 不同中医证型间NT-proBNP浓度、LVEF值、LVEDD值比较 |
2.6 不同心功能分级间NT-proBNP浓度、LVEF值、LVEDD值比较 |
2.7 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分布分析 |
2.8 中医证型、心功能分级与心冲击图H值、NT-proBNP、LVEF值、LVEDD值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2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课题设计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现代文献研究 |
1 文献资料来源 |
2 文献检索策略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文献评价方法 |
6 资料提取与处理 |
6.1 资料提取并形成条目池 |
6.2 资料处理方法 |
7 资料分析结果 |
第二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诊断量表的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 |
1 成立研究工作组 |
2 遴选专家 |
3 问卷制定及内容 |
4 统计方法 |
4.1 专家积极系数 |
4.2 算术均数 |
4.3 等级和 |
4.4 满分率 |
4.5 变异系数 |
4.6 权重系数 |
5 结果 |
5.1 专家遴选结果 |
5.2 第一轮专家问卷结果 |
5.3 第二轮专家问卷结果 |
第三部分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拟定 |
1 诊断量表拟定依据 |
2 结果 |
讨论 |
1 研究过程探讨 |
1.1 文献研究 |
1.2 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 |
2 方法学探讨 |
2.1 通过“病-证-病理因素”新模式诊断慢性心力衰竭 |
2.2 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 |
2.3 诊断量表形式量化诊断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及敏感指标筛选 |
参考文献 |
(9)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冲击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诊断手段以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1.1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2 发病机制 |
2.1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 |
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
2.3 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
2.4 胰岛素抵抗 |
2.5 中枢调控 |
2.6 免疫系统的激活 |
2.7 其他发病机制 |
3 高血压的临床诊断评估方法 |
3.1 动态血压监测 |
3.2 常规心电图 |
3.3 超声心动图 |
3.4 实验室生化检查 |
3.5 心冲击图检查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的现代客观化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与肝有关 |
1.2 与肾有关 |
1.3 与心有关 |
1.4 与脾有关 |
1.5 与肺有关 |
2 中医对于高血压辨证分型的研究 |
2.1 辨证分型标准 |
2.2 辨证分型的现代研究 |
3 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3.1 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
3.2 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 |
3.3 中医证型与基因学的相关性 |
3.4 中医证型与代谢学的相关性 |
3.5 中医证型与血管内皮的相关性 |
3.6 中医证型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
3.7 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
2.2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
2.3 心血管风险分层 |
2.4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2.5 纳入标准 |
2.6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辨证分型 |
3.3 检查方法 |
3.4 观察指标 |
3.5 统计学方法 |
3.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病史资料分析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高血压组中医证型间血压情况分布 |
2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主要观测指标的比较 |
2.1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值的比较 |
2.2 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心冲击图指标的比较 |
3 高血压组中医证型间主要观测指标的比较 |
3.1 高血压组中医证型间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值的比较 |
3.2 高血压组中医证型间心冲击图指标的比较 |
4 高血压组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冲击图的相关性分析 |
5 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与心冲击图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性探讨 |
2 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心冲击图的相关性探讨 |
3 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与心冲击图的相关性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HFpEF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合并症、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心衰中医症候及其客观化研究现状 |
一、慢性心衰的中医认识 |
二、慢性心衰中医症候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三、慢性心衰中医症候客观化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HFpEF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一、HFpEF流行病学 |
二、HFpEF发病机制 |
三、HFpEF诊断 |
四、HFpEF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一 射血分数保留心衰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的人口学资料 |
2.2 主要症状及舌、脉分布情况 |
2.3 证素分布情况 |
2.4. 证素组合规律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小结 |
研究二 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中医症候与合并病及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HFpEF患者中医证素与人口学资料 |
2.2 HFpEF患者中医证素与心功能分级 |
2.3 HFpEF患者中医证素与合并病 |
2.4 HFpEF患者中医证素与合并病相关性分析 |
2.5 HFpEF患者中医证素与实验室指标 |
2.6 HFpEF患者中医证素与超声心动图指标 |
3. 讨论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流程图 |
HFpEF患者临床信息采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改变与中医分型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的客观化研究[D]. 韦祖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心脏损害超声心动图差异分析[D]. 高崇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肢体间血压差与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中医证型关联性的探讨[D]. 朱鹏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补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探讨[D]. 许家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基于核转录因子LXR研究木防己汤干预肺动脉高压右心衰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D]. 姜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6]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曾祥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慢性心衰不同中医证型心冲击图特征及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许秋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病理因素中西医结合诊断量表研制[D]. 寿鑫甜.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超声心动图以及心冲击图的相关性研究[D]. 吴慧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HFpEF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合并症、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彭菊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