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论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一、论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吕欣宇[1](2021)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郭霞[2](2021)在《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提出

孙少帅[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研究》文中指出

郑雪[4](2021)在《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当下节日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节日文化具有全民性,与群众的接触更直接,普及优秀节日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学习和总结学界研究中国节日文化成效的基础上,梳理出中国当下节日文化主要是由传统节日文化、政治性节日文化、外来性节日文化和新兴节日文化四类构成。传统节日文化起源于农业经济。在鸦片战争至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受西方思想的冲击较大,发展一度受阻;改革开放后,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境况慢慢变得好转。现如今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特征愈加明显,很多特色内容已经流失,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日趋淡化。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三方共同携手、相互配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发挥该节日文化对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政治性节日文化是自上而下性质的,多是为国家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而设立,具有强制性和宣传性,与其他类型的节日文化相比,吸引力不足。弘扬政治性节日文化,需要加大对此类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且要结合时代特征对政治性节日文化进行建设,从而使其对增强文化自信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所讲的外来性节日文化主要是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节日文化。外来性节日文化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备受年轻人的追崇。要理性对待外来性节日文化,防止不良文化的入侵,做好青少年群体的引导工作。努力让外来性节日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活力,为增强文化自信服务。新兴节日文化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而兴起,是一种自发性的节日文化,它过于追求个性,往往产生和传播的速度都很快,引发了争议。若想让新兴节日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起到推动作用,就要对其中的庸俗成分进行改造,需要用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将道德规范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引导其健康发展。在新时代,结合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对当下中国的节日文化进行研究是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意义重大,应该受到重视。

王光[5](2021)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由大向强,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当此之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如何担负好立德树人历史使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必须担当作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付的重大教育使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既是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使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立足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这一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回溯建国以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探究这一价值取向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特别是本着强烈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构建了现实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为本取向的理论图景和实践方案,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为其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本文由绪论和五章正文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研究缘起、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并在分析国内学术界就该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结合对已完成论文的总体把握,分析提炼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本章从解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构成入手,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并对其主客体关系、内容体系、载体和特点进行分析,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第二章,“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本章首先从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两方面考察中国历史上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脉络,之后重点解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后以建国以来几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为切入点,阐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理论支撑和合理性解释。第三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本章将建国以来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探索起步(1949—1956)、曲折前进(1957-1965)、遭遇挫折(1966-1976)、恢复调整(1977-1988)、改进深化(1989-2001)和创新发展(2002-现在)六个阶段,通过追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变探究其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异同与变迁。第四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本章首先解读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以人为本的现实表现和不利影响,进而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必要性,重点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发展的外部动因、内在动力,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地坚持以人为本取向提供具体化的理论指导。第五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本章主要阐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以进一步增强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选择,从确立科学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合理需要、融入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取向的实践方案。

展琪[6](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国家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属国家在情感、信念上的依附和归属,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伴随着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此同时,国家认同问题也日益凸显。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对国家的认同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当前复杂形势下,调查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其国家认同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紧随国家认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本次研究从五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为研究的引言部分,其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且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初步的介绍;第一章介绍的是国家认同的基本概念和对国家认同内涵进行全面的解释,介绍了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来源,为后续的发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国家认同内涵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诠释,四个方面,主要包括国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第三章介绍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得到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当今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一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第四章指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构建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多方相结合的联动教育机制来为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保驾护航。

韩小柯[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大学生能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能否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事关国家的政治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高度认同的,既有国家认知的理论学养、又有自觉奉献国家行为的青年大学生,成为新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目前,掌握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和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所需要进行的两项前期工作。认同就是指认知一致,行为趋同。国家认同是指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国家不仅在认知上能够达成一致,而且在行为上也能够自觉地与国家要求相趋同。大学生国家认同生成要经历三个环节:在国家认知方面要正确;在国家情感方面要浓烈;在国家行为方面要自觉。作者依据大学生国家认同生成的三个环节,编制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对苏北地区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状况的随机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状况总体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认知出现偏差;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情感趋向淡漠;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行为较为消极。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有国际上各种抹黑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思潮带来的影响,也有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由于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足;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考察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够全面。因此,对加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提出了如下对策:第一,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生命力”建设;第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第三,加强大学生多层次多面向的考察实践活动。该论文有图4幅,表17个,参考文献95篇。

王荣[8](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中,转化为社会大众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建设,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强支撑。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内在机理与整体方略设计、外化实践路径三大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文章主要从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与价值理想三个层次出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进行了创新性解释,形成了合理完备的三维系统理论建构。同时,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由知向行的过程中,本研究还构建起了“知”、“情”、“信”、“行”四位一体的大众认同和转化的整体方略设计与理论模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众认同提供了思想支撑与理论依据。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基本内涵与意义方面,本研究从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阐释清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大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认同等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出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需要从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以及价值理想三重维度重点着力,引导社会大众遵循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规范来推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与目标。在实现逻辑与内在机理方面,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例剖析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现状,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方面存在的认知、情感、信仰等问题,探索促进大众由知向行的整体方略设计。文章认为,要在认清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现状与挑战的前提下,从“知”、“情”、“信”、“行”四个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地从认知转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普遍认同。文章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认同需要在知上着力,强化价值认知;要在情上内化,激发情感共鸣;要在信上笃定,锤炼坚强意志;要在行上磨砺,融入生活实践,努力化解社会大众对价值认同的疑惑与挑战,不断引领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强基固本、培根铸魂作用。在具体的外化实施路径方面,本研究从教育体系、文化根基、舆论传播、制度保障四方面出发,设计了促进社会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整体方略。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教育需要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上下足功夫,从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到社会化再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推动形成全学段、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发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形成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文章提出,在舆论传播过程中,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与舆论宣传的同频共振,突出榜样典型的示范引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官方与民间的互促传播,真正构筑起智媒体时代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舆论传播新格局。同时,要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制度设计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辩证统一高度,通过制度化的形式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实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与认同,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其精神涵养与灵魂塑造的作用,才能不断地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思想引领力,才能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激荡的长河中挺起精神脊梁。

黄佳钰[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动力就源自于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大学生的教育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把热爱伟大祖国的信念深埋在他们心中。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置身新背景,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一些与不理性爱国言论甚至辱国言论时有发生,立足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理论探析。本部分首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含义、特征以及具体内容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接着梳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思想渊源,从古今中外的理论与思想宝库中探寻相关知识。最后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其现实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砥砺其强国之志,进而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践其报国行动。第二部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着,但在内容、路径及载体方面仍待完善的结论。接着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得出由于新的历史方位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的变化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相关问题的存在,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第三部分,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本部分结合目前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实教育内容、完善实现路径、丰富载体形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出热爱伟大祖国、听党话、跟党走的新时代大学生,使其把爱国的情怀、强国的志向、以及报效祖国的行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之中,从而通过不断的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阮玉婷[10](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主义是一个社会得以前进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国家用以发展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推动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系统深入的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演进历程,对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得出有针对性的当代启示,是在新时代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必然条件。根据历史阶段的演进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分三个阶段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49-1978):我国为了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开展包括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以及德育的爱国主义相关内容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我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组织广泛经常的群众运动,推动群众开展自我教育。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我国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围绕此任务,注重党的基本路线、现代化建设成就、历史、文化、政治、军事、外交等教育,注重开展学校教育,建设教育基地,开拓互联网平台,塑造有益的文化产品。在新时代(2012-至今):为了调动全国积极性,形成全国性的合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着力于培养具有爱国定力的“时代新人”,强调面向全民,采用更为多样的教育载体和形式,形成浓厚爱国氛围来培养人民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演进历程基础上,总结基本经验,形成当代启示。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实效性、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来归纳总结,得出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坚持了服务时代需要,坚持了国际主义,坚持了先进性和层次性结合,坚持了我党的领导等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系列之于当代的启示,即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明确中国梦主题,必须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二、论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4)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当下节日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关于当下节日文化构成的研究
        (二)关于当下节日文化形成与演变的研究
        (三)关于当下节日文化功能的研究
        (四)关于当下节日文化发展中的问题的研究
        (五)关于当下节日文化发展实现路径的研究
        (六)研究评析
    三、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框架
    四、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优秀节日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理论的相关概述
        (一)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概念阐释
        (二)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渊源
    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一)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文化自信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优秀的节日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优秀文化的普及
        (二)节日文化具有普适性,利于在群众中传播
第二部分 当下中国节日文化的构成、发展演变和发展特点
    一、节日文化的构成
        (一)传统节日文化
        (二)政治性节日文化
        (三)外来性节日文化
        (四)新兴节日文化
    二、节日文化的发展演变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演变
        (二)政治性节日文化的发展演变
        (三)外来性节日文化的发展演变
        (四)新兴节日文化的发展演变
    三、节日文化的发展特点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特点
        (二)政治性节日文化的发展特点
        (三)外来性节日文化的发展特点
        (四)新兴节日文化的发展特点
第三部分 当下中国节日文化的功能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功能
        (一)弘扬民族优良美德
        (二)强化民族认同感
        (三)推动文明社会建设
        (四)提高民众幸福感
        (五)促进经济发展
    二、政治性节日文化的功能
        (一)宣传意识形态
        (二)激发爱国情怀
        (三)动员社会力量
        (四)促进经济发展
    三、外来性节日文化的功能
        (一)满足娱乐需求
        (二)培养个体意识
        (三)开阔民众眼界
        (四)促进经济发展
    四、新兴节日文化的功能
        (一)提高国家的知名度
        (二)排解民众的负面情绪
        (三)提供情感交流的平台
        (四)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部分 当下中国节日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当下中国节日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节日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政治性节日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外来性节日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新兴节日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下中国节日文化发展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传统节日文化发展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政治性节日文化发展问题存在的原因
        (三)外来性节日文化发展问题存在的原因
        (四)新兴节日文化发展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五部分 弘扬优秀节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一)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扶持作用
        (二)社会组织要发挥好推广普及作用
        (三)民众要发挥好主体性作用
    二、弘扬政治性节日文化,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一)加大政治性节日文化的宣传力度
        (二)推进政治性节日文化的建设
    三、理性对待外来性节日文化,反对腐朽文化入侵
        (一)严控其中的宗教思想
        (二)寻找中外节日文化中的共同点
        (三)防范狂欢属性被无限扩大
        (四)做好对青少年的引导工作
    四、改造新兴节日文化中的庸俗成分,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
        (二)将道德规范和行政手段相结合
        (三)把群体心理的作用发挥出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依据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关于以人为本思想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以人为本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必要性的研究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内在根据的研究
        (五)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实践途径的研究
        (六)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分期与发展经验的研究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构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特点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理论解读
        一、相关概念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
第二章 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渊源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二、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
        二、邓小平: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
        三、江泽民:突出人民本位,关心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利益
        四、胡锦涛:关照人民利益,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
        五、习近平:体察民情,改善民生,保障民主
第三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探索起步(1949—1956)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始有效开展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萌芽
    第二节 曲折前进(1957—1965)
        一、“又红又专”培养目标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展开
        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
    第三节 遭遇挫折(1966-1976)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存在
        二、“教育革命”旗帜下的系列政治运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沦失
    第四节 恢复调整(1977-198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地位重新确立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逐步恢复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向趋于明确清晰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度陷入低徊迷惘
    第五节 改进深化(1989-2001)
        一、重新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二、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细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着力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五、优化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第六节 创新发展(2002-现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顶层政策设计系统清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明确呈现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务实有效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充分拓展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局面开始形成
第四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发展动因
    第一节 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缺失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的缺失
        二、以人为本的学校资源的缺失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虚空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外部动因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二、多元文化环境下大学文化创新的要求
        三、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模式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内在动力
        一、大学生的主体诉求与教育者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
        二、大学生主体需求与教育者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动力与自我教育能力的矛盾
第五章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确立科学理念: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前提
        一、“尊重人”:发挥大学生的价值主体作用
        二、“服务人”:发挥大学生的权益主体作用
        三、“发展人”:发挥大学生的发展主体作用
    第二节 贴近学生生活: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满足合理需要: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动力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要求
        二、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现状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融入人文关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情感支撑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内涵
        二、传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具体路径
    第五节 促进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的归宿
        一、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要求
        二、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发展目标要求的变迁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6)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家认同教育理论概述
    一、国家认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 认同
        (二) 国家认同
        (三)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四) 国家认同教育与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二、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及其教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祖国认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四) 国民身份认同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推动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
        (二)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需要
        (三)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需要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调查
        (一) 问卷调查
        (二) 访谈
    二、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
        (一) 大学生在认知和情感层面对国家的认同总体良好
        (二) 大学生国家认同发展不平衡
    三、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认同教育无明确目标和要求
        (二) 国家认同教育形式单一,学生缺乏真实体验
        (三) 教育评价过分侧重对于知识的考察
        (四) 国家认同教育路径未形成联动机制,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明确国家认同教育目标和实施要求
        (一) 明确国家认同教育总目标
        (二) 规范国家认同教育实施要求
    二、改革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实施方式和途径
        (一) 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协调性
        (二) 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突出实践性
        (三) 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突出现代性
    三、构建有效的国家认同教育评价体系
        (一) 制定结构多元的评价标准
        (二) 注重评价方法多样,强调跟踪性评价
        (三)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四、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一) 创设大学生国家认同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 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和谐社会环境
        (三) 积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期刊
    三、硕博论文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国家认同概述
    2.1 国家
    2.2 国家认同
    2.3 大学生国家认同
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现实考察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整体状况
    3.3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高校存在问题的现实分析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足
    4.2 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待加强
    4.3 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考察实践活动开展不够全面
5 加强高校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的对策
    5.1 加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生命力”建设
    5.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的主题教育
    5.3 加强大学生多层次多面向的考察实践活动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培育访谈记录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认同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意义与作用研究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体的研究
        (五)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与形成机理研究
        (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与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与形成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系统理论建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核心要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概念解析与基本内涵
        一、大众、认同及价值观认同的概念解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发展和过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价值根基
        二、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三、世界文化激荡中挺起精神脊梁的坚强支撑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内在机理与逻辑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四个维度
        一、以全面认知为前提基础
        二、以情感认同为内生动力
        三、以坚定信仰为明确方向
        四、以外化行为为最终目标
    第二节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主要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足与偏差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不够
        三、市场经济与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价值观信仰弱化
        四、助益价值观认同的机制不够完善
        五、网络与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促进大众由知转行的整体方略设计
        一、在知上着力,强化价值认知
        二、在情上内化,激发情感共鸣
        三、在信上笃定,锤炼坚强意志
        四、在行上磨砺,融入生活实践
第三章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教育体系
    第一节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挑战
        二、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阻力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教育体系
        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教育体系
        二、建立分众化的全覆盖教育体系
        三、健全大中小学阶段衔接的全过程教育体系
    第三节 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教育对策
        一、应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挑战的对策
        二、应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三、应对社会教育过程中出现阻力的对策
第四章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文化根基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立场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二节 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重要基础
        一、革命文化的重要内涵和主体内容
        二、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及其独特功能
        三、以革命文化为载体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路径
    第三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化育功能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促进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的培根铸魂作用
        三、拓展文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舆论传播格局
    第一节 构筑理论与舆论宣传同频共振格局
        一、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实力
        二、提升教育传播队伍素质
        三、打造媒体联动传播矩阵
    第二节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良好舆论环境
        一、突出榜样示范引领,激励大众效仿认同
        二、优化舆论引导传播,增进大众情感认同
        三、促进认同建构实践,引导大众自觉参与
    第三节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传播路径
        一、推进党政主导与民间互动共促结合
        二、综合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载体
        三、凸显新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保障
    第一节 价值观与社会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同构性
        二、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差异性
        三、价值观与社会制度的互动性
    第二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理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内在灵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建设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以制度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建设目标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制度建设途径
        三、推进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多重机制建设
结语
附录1: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证调查报告
附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9)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探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调查研究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状况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充实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路径
    (三)丰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2.1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2.1.1 建国初期:激发民众爱国情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1.2 过渡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教育,助力社会主义改造
        2.1.3 建设时期:提高理性爱国意识,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2.2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2.2.1 马克思主义爱国价值观教育
        2.2.2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2.3 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2.4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道德教育
    2.3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2.3.1 进行积极的理论宣传和教育
        2.3.2 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社会实践
        2.3.3 重视开展自我教育
第3章 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3.1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3.1.1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
        3.1.2 以改革开放促进民族振兴和国家统一
        3.1.3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维护和促进国家和民族利益
    3.2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3.2.1 基本路线和伟大成就教育
        3.2.2 民主法制和基本国情教育
        3.2.3 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教育
        3.2.4 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
        3.2.5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
        3.2.6 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
    3.3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3.3.1 以青少年为重点,抓好学校教育
        3.3.2 以教育基地为依托,加强社会实践
        3.3.3 以环境建设为桥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3.3.4 以互联网为载体,拓展教育平台
第4章 新时代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4.1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4.1.1 培养时代新人,适应“强起来”发展要求
        4.1.2 调动积极性,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4.1.3 形成合力,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4.1.4 增强爱国定力,防止被敌对势力动摇
    4.2 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正确历史观培养
        4.2.2 正确民族观培养
        4.2.3 正确国家观培养
        4.2.4 正确文化观培养
    4.3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4.3.1 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4.3.2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和方法
        4.3.3 营造浓厚社会氛围涵养国民心态
第5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启示
    5.1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
        5.1.1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确保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5.1.2 始终坚持服务时代发展需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
        5.1.3 始终坚持国际主义,体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先进性
        5.1.4 始终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力求实效性
    5.2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经验的当代启示
        5.2.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
        5.2.2 明确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
        5.2.3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5.2.4 与时俱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论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吕欣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郭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历程及启示研究[D]. 孙少帅. 石河子大学, 2021
  • [4]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当下节日文化研究[D]. 郑雪.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2)
  • [5]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取向研究[D]. 王光.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 展琪. 扬州大学, 2021(09)
  • [7]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及其培育研究[D]. 韩小柯.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研究[D]. 王荣. 东南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黄佳钰.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启示研究[D]. 阮玉婷. 南昌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论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