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改实验与中考命题关系的思考

对教改实验与中考命题关系的思考

一、教改实验与中考命题关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晶[1](2020)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二十一世纪课程变革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课程研究者们对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的质量问题尤为关注,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领域更为明显。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已成为了课程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本文以J省初中数学教师以及该省近五年的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采用“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探讨了J省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状况。具体问题如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三者之间的一致性水平如何等?在哪些维度是一致的,在哪些维度是不一致的?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一致性水平的相关建议。从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对于这些问题当前还未进行深度探究,研究此类问题,能够掌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状态,关键是可以建构本土化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框架,进而调查与分析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情况,详细检测基础教育领域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从而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本文首先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创新等。对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和学业考试以及课程领域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文献梳理和分析总结,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通过建构的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框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码、对J省T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查与编码、以及对本省近五年的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结果,采用“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作为检测工具,对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进行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初中数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一致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状况分析,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一致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的总体状况分析,具体分析了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以及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发现了包括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特征,三者之间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之间的一致性水平相对较高,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水平相对居中,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程度高于两者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把握高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关注的不多;不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提出了如下提升建议:加强对命题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消除学业考试的负面影响,回归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数学课堂;重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教学与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立足本土化,研制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工具。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能促进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促进命题人员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考试试卷,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优化学业考试设计。

赵耀[2](2020)在《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2015-2019年锦州地区语文中考模考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语文学习而言,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更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同时,也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并贯穿到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强调培养语感,注重积累;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关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并注重对其指导,从而形成有个性化的阅读,注重其阅读感受。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及锦州地区五年来模考试题状况表明,学生阅读时不善于思考,教师教授阅读课文时启发性、引申性不到位,那种靠简单的应试思维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现有材料去深入分析学生阅读能力问题,探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及初中生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最终总结提炼出一套操作性强、推广度高的阅读能力培养方法,从而构建相对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教学理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鉴赏和分析的能力。

姚姝兰[3](2020)在《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研究》文中提出在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中,以识记为主要考查目标的测试已无法满足素养培养的评估需求。中学生的阅读学习逐渐倾向于专业化阅读,专业的阅读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迁移一篇文本中的阅读专业知识去理解这一类的新文本,能运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国内试题在语文基础知识、写作板块均开始尝试情境化试题的编制探索,但是在阅读板块的推进较为缓慢。本文希望系统、深入地了解情境化试题,为评估高阶阅读能力寻求一定的评估方法。本研究基于素养导向的教育需求,通过梳理与真实阅读行为和阅读学相关的理论,分析整合现有情境化试题及其编制经验,具体探讨了为什么需要情境化试题、何谓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如何编写情境化试题这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章从心理学和脑科学方面分析了现实中的阅读行为,结合课程中有效阅读教学的经验,发现情境对阅读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以促进学习的评价目标下,情境是有效评估的重要载体,评价标准有利于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境化试题对阅读素养的评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章通过分析PISA、PIRLS、国内阅读情境化试题的编制经验,明确了情境化试题的编写原则是基于真实的阅读活动,其命题思路是建立知识和现实的联系。试题的特征还表现在情境类型、试题要素、组织结构等方面。而能够评估高阶能力和综合阅读素养的情境化试题,其情境任务需追求真实性和意义性,各试题要素需保持一致性。第三章通过梳理现有命题经验,以较为成熟的情境化试题编制经验为参考,结合我国课标要求、国内学情、试题案例,设计了一套情境化试题编制流程及方法。在编制试题中仍需将测评目标、情境任务、评分指南等具体要素与课标和学生真实阅读体验挂钩,第四章通过对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要素中认知要求的分析来寻找试题复杂度的控制方法。试题复杂度受情境、文本、问题三者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数量、新颖度的影响,命题人可通过调节这三个维度的难易度来把控试题的复杂度。

徐欣[4](2020)在《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动点问题作为中考数学中的压轴题,常以综合性强、方法灵活、知识点多着称,但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初中生解决动点问题时常会出现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变式教学作为中国传统的教学特色,为单一的课堂模式提供多样性。本文尝试将变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动点问题中,由复杂的条件变式逐步细化为简单的条件变式,以简驭繁,帮助学生提高动点问题解题能力的同时,为动点问题教学注入新的营养成分,使教学过程展现全新活力。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从理论的一致性、形式的互补性以及价值的趋同性三个方面对变式视角下初中动点问题的内在一致性进行分析,以验证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同时采用调查文本分析、自然观察法和访谈法,分别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的三个层次,对不同类型动点问题的教学核心、动点课堂使用变式的格局或视角、变式教学融入动点课堂的适当建议三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教学策略;最后根据所提策略,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动点问题设计完整的教学案例。通过研究发现,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存在如下问题:动点课堂中变式的使用情况较为混乱;未把握好动点与变式之间的“变化”尺度;变式教学融入动点课堂缺乏体系化;以定量和定性为视角展开变式。根据现状调查结果,针对变式视角下五种不同类型初中动点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教学措施。存在性问题中的单轨点:变更已知条件,确定分类依据;多轨点:分解动点个数,限制变化范围;最值问题中的和差最值:分离元素背景,探究和差最值;面积最值:多元表征互化,巧解面积最值;函数关系问题中函数上的动点:拓展变易维度,求解动点函数;线段、图形运动产生的函数动点:动静互相转换,找准临界状态;几何变换问题中的旋转问题:变形旋转模型,巧化几何图形;翻折问题:构造变易范式,找寻对称图形;计算推理问题中的几何证明问题:布局逆向变换,等量替换定值;代数计算问题:互译图形解析,优化代数计算。

张京京[5](2020)在《2010-2019年上海高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的功能体现在“牵制教育目的、引导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结果”等方面,研究高考试题对各项教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以上海市2010-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为研究工具,依教育教学所聚焦的方面,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在形式结构和内容上存在怎样的变化趋势?2.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如何?3.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渗透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和特点如何?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对比分析法,分析得到近十年上海高考数学试题的整体发展趋势:1.近十年试题对“图形与几何”(32.66%)内容的考查最多,对“函数与分析”(28.35%)和“方程与代数”(26.74%)内容的考查也较为重视,而试题对“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6.70%)和“数与运算”(3.83%)的考查较为忽视。试题内容考查全面,知识与能力并重;取消文理分科后仍凸显其导向功能,稳定与创新兼顾;彰显课程理念,应用与文化并举。2.试题与课程标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一致性。在“内容主题”上,“数与运算”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最好,“图形与几何”一致性最差,其余主题的考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吻合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方程与代数”、“函数与分析”、“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2015年与2016年试题的考查与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吻合,2017年试题则最不吻合,这是上海“新高考”的实施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此造成的巨大冲击。从“认知水平”上,“记忆水平”的考查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程度好,“解释性、探究性理解水平”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差,取消文理分科后试题增加了“解释性理解水平”的考查,降低了“探究性理解水平”的考查,说明高考试题降低了在认知水平上的考查难度,更加注重学生的数学素养。3.近10年上海高考试题均重视在6个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考查。其中,试题对“数学运算(48.37%)”、“逻辑推理(22.57%)”的考查最为注重,对“直观想象(13.02%)”和“数学抽象(8.91%)”的考查一般,对“数据分析(4.07%)”和“数学建模(3.07%)”的考查最低。试题对6个核心素养3个水平的考查整体呈现波浪式前进特点,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取消文理分科对数学核心素养在试题的考查趋势影响不甚明显。构成试题考查主成分的6个素养水平为M2、M3、I2、I3、C2、R2,试题对六素养三水平的考查存在较大分歧。由此可知,上海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虽重视但一直处于摸索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规律的命题体系,对数学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对如何划分和怎样合理评价核心素养及水平的认识还不一致。

李志伟[6](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府型学校课程建设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要求中学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导向。课程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载体,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探索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的课程建设,实现教育供给的服务升级,是新时代对中学教育的要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学府型学校的课程建设是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供给方式的变革探索。一则构建更灵活、具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整体面向所有集团成员校学生的分层课程体系;一则将学校内一切有助于学生全面而个性化成长的活动都视为课程,打造适合每个生命成长、发展和完善的教育生态园,实现课程化建设的整体效应。在实验校传统课程体系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建设符合教改精神和学校发展需要的课程,形成“三阶六翼”的课程结构;依托实验校课程管理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形成“三部九中心”的管理组织框架,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依托实验校教学系统的发展与完善,探索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堂文化,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托实验校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探索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依托作业、考试、核心素养评价量表、听评课等制度建设,形成学府型学校课程评价新路径。学府型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系列研究及成果,优化了课程体系,集团各成员校学生可以共享分层课程;阶段性实现了学段衔接,并打造了跨学科综合课程、德育课程、实践课程等特色课程,形成集团品牌效应;使课程资源供给满足大体量办学之下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需求;在集团内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适应了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要求,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改革队伍,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教学评价上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进一步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与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课程建设成果促进了集团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激发了不同层面学校教师发展的原动力,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了地方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并为区域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梁焕[7](2020)在《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的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课改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变。但目前,根据教学实践和调查发现,部分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这对学生素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不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对部分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通过检索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学程的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参考。国外关于学程的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制度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学生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程进行选择以完成学业;我国关于学程的研究主要是立足课堂教学进行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结合以上研究,对学程、课时学程概念进行阐释,即学程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路线指导与规划,是“教学合一”的载体;课时学程就是课时化的学程。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等,尝试在新授、复习、讲评三种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型中,对初中生物学的学程设计与学程应用进行相关的分析研究。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暂时没有关于学程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因此在建构主义、掌握学习等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立足初中生物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尝试对如何转变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探索。根据课时学程的设计原则,撰写初中生物学的新授课、单元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三种基础课型的学程案例并进行分析。即解读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学习目标进行制定,要体现课时学程的学习内容和过程方法,更要体现学科育人的培养目标;遵循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等原则对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的任务与活动进行程序式地设计与规划,注重对学科某一主题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的自学、合作、探究、质疑、展示创造条件,并体现科学的学法指导。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共用课时学程。教师以课时学程为载体,运用小组合作、讲练结合、多元评价等策略,在“明标自学”、“对标合学”、“达标省学”的模块化学习活动中实施初中生物学的教育教学;学生借助课时学程的程序式指导,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思自评等学习过程中完成相应主题下的生物学习。通过对学程的案例分析、课堂实施的教师自评、同行评课、学生反馈,以及学程应用前后师生的访谈情况进行汇总比较,发现课时学程的设计与应用注重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改进初中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语言表达、反思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曾威[8](2020)在《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建构》文中提出公平,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话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考试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考试公平性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当前对考试公平的主要关注点在高考,中考的相关研究缺失。但随着中招考改革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逐步实现“两考合一”,有关初中考试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和长江经济带上的直辖市重庆,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重庆市于2016年教育改革方案中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高中阶段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之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重庆市全面推广。关于如何评估和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然而相关评价和监测指标缺乏。因此,根据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现状建立系统科学的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本研究以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为研究对象,在教育公平的理论上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进行考察,分析其问题表征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初步建立了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为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缘起与背景,并对当前国家教育考试公平理论以及国家教育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和述评,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寻找立足点,并说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梳理,分析教育公平内涵与考试公平概念,梳理教育公平主要流派和思想,阐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第二部分是在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础上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概念阐述以及分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的问题表征和影响因素,为指标体系坚实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价值定位、基本原则和概念模式,运用德尔斐法、统计分析法进行实证调查,构建出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建构的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体系包括考试起点公平监测、考试过程公平监测、考试结果公平监测三个维度,不仅涵括了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区域差异、民族差异、校际差异、性别差异等结果公平指标,还设计了包括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实施、阅卷、成绩评定、分数的使用与解释等公平监测指标,详细说明了每个具体监测指标相应的权重和指标内涵解释以及指标体系的运用方法。第四章是为实现初中学业考试公平提供策略,从清晰定位“两考合一”考试机制、改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考试监督机制、重视运用考试技术手段四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五章是结语,列出本研究主要结论、创新点并反思存在的不足。

程思远[9](2020)在《中考视域下的时空观念培养研究 ——以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时空观念是学生探寻历史足迹、追溯历史进程的重要思维方式,历来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备受教师重视。尤其是教育部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而被视为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以至于在近几年的历史中考、高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突出,成为中高考的考查重点。而这种重要性也促使教师应该更加着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特别是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最初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培养时空观念更是重中之重。为此,本文立足于中考试题分析和实践调查,开展了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研究。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课标变动、教材更新以及中考考试要求的提升这三个角度阐述选题背景;论述了国内外有关时空观念的研究现状;明确界定了历史时间观、历史空间观和历史时空观的概念;点明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结合长沙中考中时空观念的考查形势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从知识、技能、思维三个层面揭露学生的时空观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三部分以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为参照,采用抽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方法,依据历史课标的具体要求划分问题层次,验证中考试题分析中得出的结论,进而补充学生和教师在时空观念的具体教学中显现的不足。第四部分在中考考情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多层次地提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的策略。最后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展示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培养、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

罗雪梅[10](2020)在《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4+4”中考新模式是应对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招生考试制度政策改革所做出的陕西方案。通过探索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提高历史教学与新教材、新中考模式的切合度,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应对措施,落实中考改革具体要求,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发挥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人文价值。同时对陕西一线历史教师教学提供思路,也为衔接高等教育入学考试“3+1+2”新模式下历史教学改革做铺垫。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影响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中,笔者在分析众多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与体会,通过探索和分析的方式,分四部分对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影响进行探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包括我国中考制度改革方面相关研究、初中历史教学的相关研究、中考改革对历史教学影响的相关研究、陕西中考历史改革与历史教学方面的研究)、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陕西“4+4”中考新模式的概述,包括对中考、“4+4”模式的概念界定,分析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目的、意义以及整理“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考试的变与不变。第三部分笔者针对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制作调查问卷,并对相应地区初中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考察该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第四部分针对调查结果仍然从师生两个角度分析应对“4+4”中考新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教师应分层次定位学科地位、多角度寻找职业幸福、全方位审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找准学习方法、缓减学习压力。

二、教改实验与中考命题关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改实验与中考命题关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推动
        (二)我国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
        (三)基于标准实施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基于标准的学业考试诉求
    二、研究的目的、问题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问题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价值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课程目标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课程目标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课程目标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实施问题的研究
        (二)基于标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状况的研究
    四、关于学业考试相关问题研究
        (一)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命题要求
        (二)基于标准的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现状的研究
    五、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课程领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教学
        (二)学业考试
        (三)一致性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分析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量化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质性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一)“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概述
        (二)课程标准的编码流程
        (三)课堂教学调查问卷的编码设计
        (四)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设计
        (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框架的确定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过程与方法
        (一)量化研究数据的统计过程与方法
        (二)质性研究资料的整理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一、课程标准的编码结果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主题维度的编码分析
        (二)课程标准中认知水平维度的编码分析
    二、课堂教学的编码结果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教师总体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施
        (一)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各内容主题的认识
        (二)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认识与实施
        (三)初中数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与实施
    五、本章小结
        (一)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
        (二)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实施情况分析
第五章 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一、课程标准中不含选学内容的编码结果
        (一)课程标准中内容主题维度的编码分析
        (二)课程标准中认知水平维度的编码分析
    二、学业考试的编码结果
    三、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系数
        (二)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四、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系数
        (二)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不同年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五、命题人员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六、本章小结
        (一)近五年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二)不同年度的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三)命题人员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情况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研究
    一、课堂教学的编码结果
    二、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分析
        (一)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的一致性系数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业考试的认识
    五、本章小结
        (一)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的一致性系数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总体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四)初中数学教师对学业考试的认识情况
第七章 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二)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同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一)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内容主题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在认知水平维度的一致性分析
    三、本章小结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二)不同职称教师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之间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
        (二)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的一致性程度高于两者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三)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课程内容要求的把握高于课程标准
        (四)课堂教学与学业考试对“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关注度不够
        (五)不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
    二、建议
        (一)加强对命题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水平
        (二)消除学业考试的负面影响,回归以数学素养为核心的数学课堂
        (三)重视“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教学与评价
        (四)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
        (五)立足本土化,研制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分析工具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课时及主题分布
    附录三 :初中数学教师、教研员、命题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四 :51名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编码的标准化表格
    附录五 :2015年——2019年J省学业考试试卷按主题分类
    附录六 :关于初中毕业生数学学业考试试卷的编码调查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2015-2019年锦州地区语文中考模考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1.访谈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锦州市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锦州市中考模考现代文阅读选文分析
        1.对记叙性文本的选取
        2.对说明性文本的选取
        3.对议论性文本的选取
    (二)锦州市中考模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1.记叙性文本阅读考点分析
        2.说明性文本阅读考点分析
        3.议论性文本阅读考点分析
    (三)锦州市中考模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规律分析
二、锦州市初中生现代文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失分情况调查分析
        1.教研员访谈
        2.教师访谈
    (二)学生现代文阅读存在原因剖析
        1.学生试卷问题剖析
        2.学生阅读现状剖析
        3.教师阅读教学剖析
三、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借助新教材“三位一体”设计,扩大阅读量
        1.多读书,以“量”增量
        2.爱读书,靠“趣”增量
        3.会读书,用“法”增量
    (二)结合新教材“单元教学”目标,内化阅读方法
        1.立足单元训练点“习得方法”
        2.整合教材关联点“梳理方法”
        3.勾连课外同考点“运用方法”
    (三)利用新教材“教读与自读”区别,培养阅读能力
        1.厘清“教读”“自读”体例的不同,扩大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2.抓住“教读”“自读”功能的不同,搭建学生自主阅读的桥梁
        3.根据“教读”“自读”课型的不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依据
    第一节 真实阅读行为研究成果
        一、基于意义建构的阅读理论
        二、基于脑科学的阅读理论
        三、专家——新手的阅读差异
    第二节 有效教学的原则
        一、基于课标的教学
        二、依托情境的教学
        三、理解为先的教学
    第三节 促进学习的评估
        一、从考试文化走向评价文化
        二、从双基测评到素养测评
        三、从标准化测验到真实性评价
第二章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的编制原则、类型及要素组织
    第一节 情境化试题的编制原则
        一、问题源于真实生活
        二、建立知识与情境的关联
    第二节 三类典型阅读情境
        一、为获得体验的阅读
        二、为获取信息的阅读
        三、为解决问题的阅读
    第三节 试题的编制要素
        一、测评目标
        二、阅读文本
        三、情境
        四、任务
        五、评分标准
    第四节 试题要素的组织思路及结构类型
        一、组织原则:按真实的阅读活动组织要素
        二、单位模块:单元组题和独立设问
        三、结构类型:要素的排列顺序
第三章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的编制流程与方法
    第一节 明确测评的目标
        一、基于阅读素养构建测评目标框架
        二、基于课程内容选择阅读测试内容
        三、基于追求理解的目标划分阅读过程
        四、基于语言实践活动确定阅读任务
    第二节 创设合宜的情境任务
        一、情境任务素材的来源
        二、利用角色锁定情境任务
        三、情境任务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选择适切的文本
        一、文本需与情境保持一致
        二、文本与测试点呼应
        三、文本的难易度应适中
    第四节 设计对标的关键问题
        一、设置追求理解的阶梯式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应答方式
        三、规范问题的表述
    第五节 制定评分标准
        一、描述评分标准要点
        二、选编答案示例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的复杂度控制
    第一节 情境的复杂度
        一、情境的熟悉程度
        二、情境的认知要求
    第二节 文本的复杂度
        一、读者的接受能力
        二、文本的认知要求
    第三节 问题的复杂度
        一、知识技能的数量
        二、知识和技能的新颖度
        三、知识技能与问题的关联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样例
致谢

(4)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学数学变式教学是中国的教学特色
        1.1.2 动点问题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
        1.1.3 动点问题在变式教学下展现新的活力
        1.1.4 动点问题教学在变式视角下存在诸多不足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变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2.1.1 变式教学的内涵研究
        2.1.2 变式教学应用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初中动点问题的研究综述
        2.2.1 动点问题的内涵研究
        2.2.2 动点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
        2.2.3 影响初中生解决动点问题因素研究
        2.2.4 动点问题教学的相关研究
    2.3 变式教学在动点问题教学中的应用述评
3 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3.1 变易理论
    3.2 认知负荷理论
    3.3 波利亚解题理论
4 变式教学和初中动点问题价值趋同性分析
    4.1 变式教学表现形式及功能分析
        4.1.1 变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4.1.2 变式教学的表现形式
        4.1.3 变式教学的价值功能
    4.2 初中动点问题表现形式及功能分析
        4.2.1 动点问题的表现形式
        4.2.2 动点问题的价值功能
    4.3 变式教学和初中动点问题内在一致性分析
        4.3.1 理论的一致性
        4.3.2 形式的互补性
        4.3.3 价值的趋同性
5 变式视角下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5.1 变式视角下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5.1.1 教案文本分析
        5.1.2 课堂观察设计
        5.1.3 访谈调查设计
    5.2 变式视角下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5.2.1 不同类型动点问题的教学核心
        5.2.2 动点课堂中变式的使用情况较为混乱
        5.2.3 未把握好动点与变式之间的“变化”尺度
        5.2.4 变式教学融入动点课堂缺乏体系化
        5.2.5 以定量和定性为视角展开变式
        5.2.6 教师对变式教学融入初中动点问题的自我评价
6 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策略
    6.1 存在性问题变式教学策略
        6.1.1 横向变更条件,明确分类依据
        6.1.2 分解动点个数,限制变化范围
    6.2 最值问题变式教学策略
        6.2.1 分离元素背景,探究和差最值
        6.2.2 多元表征互化,巧解面积最值
    6.3 函数关系问题变式教学策略
        6.3.1 拓展变易维度,求解动点函数
        6.3.2 动静互相转换,找准临界状态
    6.4 几何变换问题变式教学策略
        6.4.1 变形旋转模型,巧化几何图形
        6.4.2 构造变易范式,找寻对称图形
    6.5 计算推理问题变式教学策略
        6.5.1 布局逆向变式,等量替换定值
        6.5.2 互译图形解析,优化代数计算
7 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策略样例设计分析
    7.1 基于变式教学的动点问题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结合形式
    7.2 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教学案例研究
        7.2.1 《存在性问题》的教学设计
        7.2.2 《几何变换问题》的教学设计
8 结论和反思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变式视角下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现状教案调查提纲
附录 B:变式视角下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现状自然观察提纲
附录 C:变式视角下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5)2010-2019年上海高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课程标准
        1.4.2 上海市数学高考
        1.4.3 一致性
        1.4.4 核心素养相关概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高考试题的研究现状
        2.1.1 关于数学试题命题和特点的研究
        2.1.2 关于课程改革的试题趋势研究
        2.1.3 关于高考数学试题难度的研究
        2.1.4 对已有文献的评价与分析
    2.2 一致性的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对一致性研究的述评
    2.3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3.1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2.3.2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
        2.3.3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
        2.3.4 对核心素养研究的评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创新点
    3.3 研究过程
第4章 上海高考试题形式内容的研究
    4.1 确定研究对象及分类
    4.2 试题形式结构的描述与分析
    4.3 高考数学试题内容的分析
        4.3.1 试题知识单元的总体考查情况
        4.3.2 各知识单元下的具体分析
    4.4 高考试题形式内容的变化趋势分析
第5章 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
    5.1 课程标准与高考试题的编码统计
        5.1.1 确定编码框架
        5.1.2 编码及对资料的整理
    5.2 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总体一致性分析
        5.2.1 一致性系数情况
        5.2.2 图形表征分析
    5.3 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一致性分析
        5.3.1 一致性系数情况
        5.3.2 纵向比较分析
        5.3.3 横向比较分析
    5.4 高考试题与课程标准认知水平一致性分析
        5.4.1 一致性系数情况
        5.4.2 纵向比较分析
        5.4.3 横向比较分析
    5.5 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变化趋势分析
    5.6 试题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影响因素
第6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试题分析
    6.1 核心素养工具
        6.1.1 分析核心素养框架的设计
        6.1.2 分析指标的确定
    6.2 不同素养各水平的考查分析
        6.2.1 六个核心素养考查的数据分析
        6.2.2 数学运算各水平数据分析
        6.2.3 逻辑推理各水平数据分析
        6.2.4 直观想象各水平数据分析
        6.2.5 数学抽象各水平数据分析
        6.2.6 数学建模各水平数据分析
        6.2.7 数据分析各水平数据分析
        6.2.8 六素养三水平的数据分析
    6.3 核心素养权重整体相关检验
    6.4 不同素养不同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6.5 不同素养不同水平的差异分析
    6.6 数学核心素养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趋势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7.3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府型学校课程建设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流程图
    1.4 研究综述
        1.4.1 有关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1.4.2 有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理论研究
        1.4.3 有关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1.4.4 有关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
        1.4.5 有关学府型学校建设思想的研究
        1.4.6 有关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1.4.7 研究评价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学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建构
    2.1 学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人本主义理论
    2.2 学府课程建设的实践理论
        2.2.1 核心素养理论
        2.2.2 生命教育理念
        2.2.3 学府教育理念
    2.3 学府课程建设的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府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建设
    3.1 学府课程目标体系的提出
    3.2 学府课程内容体系的提出
        3.2.1 学府课程内容体系的提出过程
        3.2.2 学府课程内容体系的整体建设:三阶六翼体系
    3.3 学府课程内容体系的创新探索:特色课程
        3.3.1 跨学科综合课程
        3.3.2 德育课程
        3.3.3 实践课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府课程管理体系建设
    4.1 “三部九中心”管理组织框架
    4.2 项目式管理制度
    4.3 课程资源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府课程保障体系建设
    5.1 学府课程体系实践下的课堂文化
    5.2 课程体系的实践保障:教师学习共同体
        5.2.1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5.2.2 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建设
        5.2.3 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资源保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府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6.1 学府课程体系实施的特色评价体系
    6.2 学府型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研究
        6.2.1 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标准
        6.2.2 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需要优化学习方式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案例研究法
二、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1.问卷的编制
        2.问卷结构与项目
        3.问卷的发放
    (二)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1.数据统计
        2.存在问题
        3.原因剖析
三、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概述
    (一)概念辨析
        1.学程
        2.课时学程
    (二)课时学程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掌握学习理论
        3.多元智力理论
        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三)课时学程的基本内容
    (四)课时学程的特点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3.学习目标与任务明确,注重整合
四、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
    (一)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原则
        1.目标教学原则
        2.问题教学原则
        3.模块教学原则
        4.“教-学-评一致性”原则
        5.渗透STS教育思想原则
    (二)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步骤
        1.研读课标和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2.集中备课
        3.编写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
        4.把关审核
        5.二次备课
        6.反思整理
    (三)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要求
        1.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过程
        3.教师提升备课能力
五、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案例及分析
    (一)新授课学程案例及分析
    (二)复习课学程案例及分析
    (三)讲评课学程
六、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应用
    (一)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应用流程
        1.结合所学主题布置预习
        2.课前发放
        3.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4.明确学习目标
        5.引导明标自学
        6.开展对标合学
        7.指导达标省学
        8.收齐学程,批阅、反馈
    (二)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应用要求
        1.多途径有效解决学生内因问题
        2.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三)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应用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
        2.习题有效处理
        3.多元评价及时运用
    (四)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应用的评价标准
        1.学习目标的制定符合课标要求
        2.学习内容分层呈现,实现资源整合、共享
        3.学习过程的活动化、模块化
        4.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5.反馈评价及时有效
七、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应用过程及效果分析
    (一)新授课应用过程及效果分析
    (二)复习课应用过程及效果分析
    (三)讲评课应用过程及效果分析
    (四)访谈情况汇总
        1.学生访谈: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2.教师访谈:学程促进教与学的合理分工
八、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必然要求
        1.1.2 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表现
        1.1.3 监测体系是考试公平的有力保障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家教育考试公平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家教育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2.1 教育公平的理论审视
        2.1.1 公平的概念及实质
        2.1.2 教育公平的内涵解析
        2.1.3 教育公平的理论流派
        2.1.4 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
    2.2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探讨
        2.2.1 问题阐释:为什么要构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
        2.2.2 概念明晰:什么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
        2.2.3 理论探析:构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3章 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实证构建
    3.1 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3.1.1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价值定位
        3.1.2 构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3.1.3 构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式
    3.2 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
        3.2.1 研究定位及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过程
        3.2.4 指标的内涵解释与运用
第4章 促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的策略
    4.1 清晰定位“两考合一”考试机制
    4.2 改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4.3 建立健全考试监督机制
    4.4 重视运用考试技术手段
第5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科研获奖情况

(9)中考视域下的时空观念培养研究 ——以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空观念培养与长沙历史中考
    第一节 中考视域下时空观念的考查
        一、基于历史时间的史实判别
        二、借助历史空间的史实定位
        三、依托历史时空的史实对比
    第二节 中考考题与时空观念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纪年法的知识储备匮乏
        二、地图和图像的解读能力薄弱
        三、历史现象的时空定位不准确
        四、历史时序思维的模糊和混乱
第二章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现状—以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为例
    第一节 时空观念培养的现状调查
        一、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二、教师访谈结果反馈
    第二节 时空观念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多变难控的学情和低效的学法
        二、亟待更新的理念和机械的教法
        三、颇具挑战性的教材内容及编排
第三章 初中生时空观念培养策略与实施
    第一节 以时序贯穿时空主线
        一、传授时间表达法,搭建时序根基
        二、注重技巧教学法,强化时序框架
        三、巧用历史时间轴,联结时序线索
    第二节 以空间营造时空氛围
        一、善用地图,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
        二、组织研学,增强学生的空间体验
    第三节 以时空构造立体思维
        一、创设情境,回归特定的时空现场
        二、时空对比,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
    第四节 时空观念培养策略的具体实施——以《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为例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我国中考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2.初中历史教学的相关研究
        3.中考改革对历史教学影响的相关研究
        4.陕西中考历史改革与历史教学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价值
    四、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陕西“4+4”中考新模式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中考概念界定
        (二)“4+4”模式概念界定
    二、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背景、意义
        (一)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背景
        (二)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意义
    三、“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的变与不变
        (一)“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的变化
        (二)“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的不变之处
第二章 “4+4”中考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
        (一)问卷设计
        (二)数据统计
    三、“4+4”中考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师的影响
        (二)“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第三章 适应“4+4”中考新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一、教师角度应对策略
        (一)分层次定位学科地位
        (二)多角度寻找职业幸福
        (三)全方位审视教学过程
    二、学生角度应对策略
        (一)端正学习态度
        (二)找准学习方法
        (三)缓减学习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 :《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四、教改实验与中考命题关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业考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 许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 [2]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2015-2019年锦州地区语文中考模考情况分析[D]. 赵耀.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3]中学现代文阅读情境化试题编制研究[D]. 姚姝兰.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变式教学的初中动点问题教学策略研究[D]. 徐欣.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5]2010-2019年上海高考数学发展趋势研究[D]. 张京京.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学府型学校课程建设实践研究[D]. 李志伟.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7]初中生物学课时学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梁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公平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及建构[D]. 曾威. 西南大学, 2020(01)
  • [9]中考视域下的时空观念培养研究 ——以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洪塘学校为例[D]. 程思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D]. 罗雪梅.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对教改实验与中考命题关系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