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的深刻理解——读范戴克的《新闻作为话语》

对“新闻”的深刻理解——读范戴克的《新闻作为话语》

一、深刻理解"新闻"——读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晴[1](2021)在《《人民日报》新冠疫情报道的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何朋朋[2](2021)在《《人民日报》电子游戏报道的话语分析(1989-2019)》文中研究说明

王连柱[3](2021)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文中提出伴随“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与实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愈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欲解决好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讲述好“中国故事”,除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外,还应加强语言本体研究、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汉、印、阿、希四个民族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广泛的影响力,研究好他们的语言和文化,提出语言和文化沟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本研究选取汉、印、阿、希四种民族语言及其及物性系统作为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期增进人们对四种语言、四个民族的认识,让民族沟通之路更为通畅。纵观语言研究史可知,史上论及及物性这一重要且复杂语言现象的学者众多,总结来看,他们对及物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式和意义两个层面,即(形态)句法及物性和语义及物性。最先从意义层面探讨语义及物性的学者是Halliday,其将及物性视为小句经验功能的一部分,作用是把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各种经验用“过程”“参与者”以及“环境成分”表达出来。Halliday和Fawcett的及物性系统主要是基于英语建构的,而每种语言都需要一个特定的、与该语言特征相适应的及物性系统。多位学者如Caffarel、Teruya和何伟已相继建构起针对法语、日语和汉语的及物性系统。此外,有些学者如Lavid、Matthiessen和何伟已经尝试开展及物性系统的跨语言比较或对比研究,或者类型学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的数量还比较少,覆盖的语种和语料也不够丰富,且没有将语言比较或对比与文化、思维层面的阐释相结合,追问何以呈现此样不同。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并指出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本研究以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以及何伟关于及物性系统建构的研究为指导,借助比较和对比等研究方法,探究汉、印、阿和希四语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共性和殊性,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对殊异背后所隐伏的深层动因进行解释,以期补益于人们对四种语言,以及它们背后的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从及物性过程类型出发,本研究发现,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有五点共性特征:丰富性、层次性、张力性、隐喻性和抽象性。丰富性指四语的及物性系统均拥有丰富的过程类型和多样化的参与者角色,都能够有效表征发生在物质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和关系世界的认知经验。层次性指四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均可按照具化程度,区分为上层、基本层和下层过程,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人们可以选择基于上层、基本层甚至是下层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张力性指当受到使用语境、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主客观条件“牵制”时,小句从本应属的某种过程类型变成了另一种过程类型,或者小句的过程类型难以分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隐喻性指一种及物性过程会被隐喻化为另外一种过程,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的功能角色可能会随之出现变化。抽象性指四语及物性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过程之间存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出发,本研究发现,虽然四语及物性过程的语义配置结构均包含“过程”“参与者”和“环境”三种语义成分,但它们的相对序位、省略与凸显、整合程度等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呈现出:1)“参与者”前置,“过程”通常不居于小句句首,“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略多,有一定位置自由度;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较高比例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居中,语义整合程度稍高等显着特征。印地语呈现出:1)“过程”后置,“过程”的位置固定、单一,“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少;2)“环境”前置,位置集中;3)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省略;4)语义成分整合类型最少,语义整合程度最低等显着特征。阿拉伯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过程”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最多,位置自由度最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没有“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最高等显着特征。希腊语呈现出:1)“过程”和“参与者”均可前置,但以“参与者”前置为主,“过程”和“参与者”的位置关系种数较多,位置自由度较高;2)“环境”分散,位置自由度较高;3)有少量“参与者”省略;4)语义整合类型较多,语义整合程度较高等显着特征。四语在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上的殊异,是由四个民族不同的认知、思维直接导致的,但殊异产生的最终根源还在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理、自然和社会环境。汉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汉民族的农耕文化和儒道文化,及由其而生的事理逻辑思维、时间性思维、悟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顺序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非常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印地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印民族的多元文化、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论辩逻辑思维、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直觉证悟思维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背景到图形认知和较强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低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阿拉伯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阿民族的沙漠游牧文化、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非常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希腊语所呈现出的殊异,与希民族的商贸文化、科学文化,及由其而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空间性思维、理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突显象似性认知、由图形到背景认知和较弱的认知突显调控能力、较高的去范畴化努力程度紧密相关。探究不同语言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之间的异同,并从认知、思维及文化出发,阐释殊异产生的根源,不仅有助于语言教学,而且对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与理解大有补益。

冯天赐[4](2021)在《人民网“老漂族”报道的话语分析(2011-2020)》文中提出在国家对老年群体保持高度关注的今天,部分老年人为照顾子女和第三代选择放弃自己的生活,移居异地照顾后代,这对“老漂族”来说,不仅需要适应陌生的居住环境,而且产生了较强的漂泊感和孤独感。面对这样突出的社会议题,新闻媒体展开了与此相关的报道活动,其中人民网的相关报道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是由于报道数量不足,报道内容存在问题,导致社会大众对该群体的关注较少,甚至可能存在误解。因此对人民网“老漂族”报道进行话语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本文对2011-2020年人民网“老漂族”的170篇报道进行了量化统计,对报道的数量、体裁、来源以及内容进行了宏观描述,借助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宏观结构、微观结构、风格与修辞以及媒介形象四个向度对报道进行剖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选择,对专业人士言论的转述以及评论观点会受到传播者主观意向的影响;子女对父母精神需求的漠视以及异地居住带来的现实问题是导致“老漂族”群体精神上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报道形成的“老漂族”的媒介形象偏向负面,“老漂族”对所处城市缺乏归属感,对所处社区缺乏认同感,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与子女多有矛盾。通过分析人民网“老漂族”报道,本文发现其在话语结构方面存在过度突出单一主题,“老漂族”的真实诉求被忽视,报道刻意强调矛盾情节的问题;在认知模式方面存在负面消极的刻板印象,报道脱离群体真实生存状态的问题;在社会理解方面存在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影响报道句法结构,“老漂族”子女成为他方的问题。有鉴于此,人民网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坚持政策宣传与事实报道并重,解决问题与榜样引导并重,发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在前期采访过程中要推动采访作风不断深入:合理利用网络信息,深入社会生活进行实地采访;在报道行文过程中要继续落实新闻写作全面客观的原则:保持冷静客观的行文风格,平衡表达各方观点以及合理限制文学表现形式的使用。

罗雪菁[5](2021)在《新冠病毒溯源中《纽约时报》的话语建构 ——基于涉华报道的样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呈现出新趋势,中美关系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面对中国的崛起,在各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美国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对中国展开污名化。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世界公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自美国疫情开始恶化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在社交平台和媒体采访中,改口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其政治目的不言而喻,中美之间的舆论战拉开序幕。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是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之一《纽约时报》,通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以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0日为时间区间,抽取“新冠病毒溯源”主题相关报道,结合费尔克拉夫和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解读《纽约时报》新闻报道背后的话语建构特点、策略和影响因素,以期掌握美国媒体的态度,分析其“他者化”的媒介呈现方式,为中国应对国际舆论斗争提供参考。通过对《纽约时报》关于新冠病毒溯源整体报道样态的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纽约时报》根据不同时间阶段有侧重性地进行报道,试图影响公众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报道以通讯体裁为主,覆盖版面广,着重塑造冲突框架,大量报道内隐含偏见而忽略事实,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在具体的话语分析中,本研究从话语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在文本层面上,《纽约时报》有倾向性地选择负面主题试图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在词语和修辞的选择中将中国与新冠病毒相联系,以达到“甩锅”中国的目的;在话语实践层面上,《纽约时报》相关报道大多是议程预设下的污名化报道,利用“恐慌式”报道将中国与世界对立,遵循的是政治逻辑与商业逻辑;在社会实践层面上,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的话语建构,都是为自身所代表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服务的,受美国长期以来敌友意识的影响,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鲜明体现。此外,美国党派对立的影响也会导致美国媒体报道立场和态度存在差异。

李亚楠[6](2020)在《红网“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分析》文中认为新闻评论一向被视为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是媒体思想性和战斗性的具体表现。而融合了时代特征的网络新闻评论,在传统新闻评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时效性强、交互性强、开放性强等新的特征,在满足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亦满足了大众“指点江山”的话语需求,网络新闻评论俨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舆论引导最为有力的工具。“红辣椒评论”栏目在经济催生、政治指导及文化重塑等社会语境下顺势创立,为湖南省地方新闻门户网站“红网”的核心和灵魂,是目前湖南省内影响最大的网络新闻评论平台。“红辣椒评论”栏目始终坚持“反映民众声音、培育时评新人”的宗旨,注重打造思想盛宴的平台,分享、交流评论写作技巧,重视对大学生等群体中时评新人的培养,使之在学界和业界均广受好评,亦获得诸多奖项,这与其独特的栏目特色自然密不可分。在文本生产策略上,“红辣椒评论”栏目的文本词汇将说服意图外化;语法使说服意图合理化;而双重话语结构则强化了文本的劝服效果,从而将文本的意义清晰且有效地传达给话语阐释者。在话语实践层面,“红辣椒评论”栏目亦采取了多种策略,如话语生产者方面采取多元化策略,以广泛反映民众声音;话语议题方面采取广泛性策略,以贴合受众需求;而在话语风格方面则采取了多样性策略,以优化受众的阅读体验。由此形成了“红辣椒评论”栏目独特的话语特色,使之成为众多新闻网站及同行竞相学习借鉴的对象。但“红辣椒评论”栏目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本地新闻评论占比较低,在定位方面,地方与全国界限模糊;对立意见供应不足,意见输出过于明显;与受众互动的形式相对单一,有效互动相对欠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红辣椒评论”栏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明确自身定位,提高本地新闻评论的数量;增设辩论栏目,注重提供多种评论角度的评论文本;亦需发挥媒介优势,开拓更多的双向互动形式。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及渠道,不仅红网的“红辣椒评论”栏目如此,其他众多新媒体亦然,均应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不断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以促进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共同创造和谐社会。

王珍妮[7](2020)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文中认为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美国优先”思维的引导下,持续推进美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深刻调整,对华战略中的负面因素不断增强。尤其在中国贸易问题上,美国政府多次提出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认为中国政府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等领域损害了美国经济,并以此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从2018年至今,中美两国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贸易交锋,这场世界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和严重性等特征,成为了国际新闻中的热点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长时间和大面积的跟踪报道。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这一国际热点的报道中,国内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国际经济性议题,搭建报道框架、话语体系以及建构国家形象都直接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此次争端实质的看法和对中国声音的认知。《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具有典型性特征,形成了特定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从“进展-影响-立场”三大主题搭建了冲突、合作、责任归属、经济后果、领导力和历史六大报道框架,多方位地展现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全貌。关注受众,转变话语体系,坚持用权威话语和情感话语的双重表达来建构国家认同,发出中国最强音,实现情感共鸣,引领社会舆论。在扭转海外负面言论和传达中国立场的过程中,以客观主动的报道解构了外界舆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刚柔相济的双重叙事策略和全媒体矩阵式传播完成了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自我塑造。然而,“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我国国际经济议题报道的改进也具有启示意义。以受众思维来创新话语体系,以融媒体思维讲好中国故事都是今后主流媒体需要努力的方向。

马楠楠[8](2020)在《《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媒介话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以贸易逆差为缘由向中国发起贸易争端,这对两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且两国贸易摩擦波及范围较广、影响较深,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报道。本文选取《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文本为研究对象,借用荷兰学者梵迪克话语分析的理论,使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文本的词汇、句式、论据、论证逻辑和话语语境等进行研究,分析作为国家级英文媒体的《China Daily》在对外报道中是如何进行话语建构的;在话语建构过程中,话语所体现的特点、话语的成因;总结《China Daily》在对外报道中积累的经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荷兰学者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作为论文的研究视角,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视角研究样本:文本视角部分的分析主要从样本的微观结构,词汇、句式、修辞技巧、论证观点所需的论据和论证逻辑进行了量化的统计分析;语境视角的分析则是结合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和普通大众话语三个话语层的具体语境分析了不同话语层次的观点。通过分析可知,文本视角的研究结果:(1)高频词分析表明,《China Daily》使用了大量的正面积极词汇和不确定性词汇,凸显出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和经济全球化的认同。(2)态度差异词汇对比显示:《China Daily》在报道中方时倾向于使用公平、尊重、理性、冷静等相关词汇,报道美方时倾向于使用限制、欺凌、歧视、毁坏等相关词汇。(3)新闻标题句式分析表明祈使句所占比重大。(4)修辞分析显示,《China Daily》大量使用隐喻(如战争、道路、天气、植物、水流、孤岛等10种)、名言典故等修辞手法。(5)《China Daily》还采用了数据佐证等方式力图使报道更有说服力。语境视角的研究结果:(1)政治权力话语的对比显示,中美官方就贸易摩擦问题的解决存在异议。(2)知识精英层次的话语,倡议中美合作,保持理性。(3)普通大众的话语期许是中美共利益,同发展。在经过上述的研究后可知,《China Daily》在对外报道的话语建构中呈现如下话语特点:凸显美国不理智的行为、坚定宣扬中国的立场、倡议包容反对干涉。而对于《China Daily》形成上述话语的成因:从媒体自身的定位、一定时期国家政策的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现状的影响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总结了《China Daily》在对外报道中积累的经验:借助第三方言论、积极援引案例和引用多方话语增强信服力。指出了《China Daily》在对外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宣传色彩较为浓厚、情绪化表达明显、话语权的失衡问题。针对《China Daily》在对外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升策略。以期为今后媒体的对外报道提供借鉴意义。

孙瑞倩[9](2020)在《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尤其在经济建设领域和科技领域等,为记录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时代精神风貌,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播了一部大型财经人物报道专题片即《财经人物周刊》,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便是以该节目为话语分析案例,选取了自2018年1月8日节目开播到2019年10月14日播放结束,共87期节目作为语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大幕下分析财经人物媒体呈现的镜像特征、意义及其影响。本文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个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依据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再结合梵·迪克的新闻图示结构理论以及学者曾庆香的新闻叙事学理论对节目展开具体的话语分析。在对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中关于财经人物报道的主题选择、领域分布、话语时长进行宏观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再对话语的新闻图示结构、修辞策略、词汇选择和使用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鉴于是电视财经人物报道节目,本文还从视听视角和叙事视角对话语建构模式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财经人物周刊》在报道中呈现两大特色:一是节目于话语中强化精神引领作用,通过呈现财经故事,塑造精神偶像;通过建构“大国重器”形象,传递主流价值观;通过挖掘历史矛盾,记录时代精神;二是在报道中记者“隐退”,达到了以人为本,丰满展现采访对象、以退为进,增强节目纪实性、以虚为实,牢牢掌控话语权的效果。结合传播语境和话语语境发现节目在话语建构中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主流媒体需要彰显舆论引导功能,二是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三是满足高知受众群信息接收偏好。最后,论文就《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呈现的不足加以总结,并提出论者的反思,认为提高财经人物报道的传播价值和力度要从“一汲取”、“两转化”、“三贴近”策略入手,即要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财经智慧;注重专业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化、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牢牢坚守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期为其他媒体的同类报道提供有益借鉴,提高财经人物报道的表达力和传播力,引起社会各界对财经人物群体更多关注和重视,帮助受众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左娜娜[10](2020)在《新西兰孔子学院形象的媒介呈现 ——以新西兰主流媒体为例》文中提出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方网站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3月,全球已有162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作为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同时也饱受各方争议,由于其与中国政府的特殊关系,许多西方媒体、学者等对孔子学院也提出过不少质疑与批评,有的甚至极力反对。孔子学院在新西兰大众眼里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当地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是如何进行报道的?这些报道又会如何影响孔子学院的发展?本文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在已有“孔子学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新西兰主流媒体15年来对孔子学院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文本,具体分析孔子学院在新西兰的媒介形象及其在新西兰发展的舆论环境的变化特点,以期对孔子学院在新西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样本覆盖面、易得性和样本量等的考虑,以2005年到2019年为时间线,选取新西兰《新西兰先驱报》(New Zealand Herald);《新闻报》(The Press);《自治领邮报》(The Dominion Post)和《奥塔哥每日时报》(Otago Daily Times)这四主流媒体得到67篇有效样本。从舆论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类型、报道主题及报道态度倾向等方面对孔子学院在新西兰的舆论情况进行量化和质化的分析。探究孔子学院在新西兰的媒介形象。通过对新西兰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报道的量化和话语分析发现,新西兰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关注逐年增加,报道以中立和正面为主。新西兰孔子学院形媒介形象具体如下:互动与交流的民间传播使者;官方与精英的权威政治形象;独具特色的中国符号形象。

二、深刻理解"新闻"——读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刻理解"新闻"——读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3)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语种和语料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及物性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及物性
        2.2.1 句法及物性
        2.2.2 语义及物性
    2.3 及物性系统
        2.3.1 悉尼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2 加的夫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3 融合模式下的及物性系统
        2.3.4 其他及物性系统
    2.4 及物性系统的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4.1 双语比较或对比
        2.4.2 多语比较或对比及类型学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及物性理论及及物性、及物性系统的层次归属
        3.2.2 及物性和及物性系统的概念
        3.2.3 及物性系统的建构
    3.3 研究设计
        3.3.1 总体设计
        3.3.2 语料的处理与使用
        3.3.3 语言与认知、思维和文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共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4.1 引言
    4.2 丰富性
        4.2.1 及物性系统丰富性的世界经验基础
        4.2.2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2.3 及物性过程的丰富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3 层次性
        4.3.1 及物性系统层次性的生物学基础
        4.3.2 及物性系统的层次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3.3 及物性过程的层次性与语篇分析: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4 张力性
        4.4.1 何谓张力性
        4.4.2 及物性系统的张力性:一种跨语言共性
        4.4.3 一种认知经验与多种经验过程: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4.4 一种经验过程与多种认知经验: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5 隐喻性
        4.5.1 隐喻性的思维基础
        4.5.2 及物性隐喻:从“一致式”到“隐喻式”
        4.5.3 及物性隐喻的跨语言普遍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语篇为例
    4.6 抽象性
        4.6.1 何谓抽象性
        4.6.2 及物性系统的相对抽象性:以汉、印、阿、希四语的小句为例
        4.6.3 不同层次及物性过程的相对抽象性
    4.7 小结
第五章 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5.1 引言
    5.2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2.1 关于序位和语气
        5.2.2 汉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3 印地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4 阿拉伯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5 希腊语陈述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2.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陈述语气小句视角
    5.3 “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3.1 关于感叹语气
        5.3.2 汉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3 印地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4 阿拉伯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5 希腊语感叹语气小句中“过程”与“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3.6 “过程”与“参与者”序位的跨语言比较:感叹语气小句视角
    5.4 “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1 关于“环境”
        5.4.2 汉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3 印地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4 阿拉伯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5 希腊语小句中“环境”与“过程”和“参与者”的相对序位
        5.4.6 “环境”序位的跨语言比较
    5.5 “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与凸显
        5.5.1 关于省略
        5.5.2 汉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3 印地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4 阿拉伯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5 希腊语语篇中“参与者”或“过程”的省略
        5.5.6 “参与者”或“过程”省略的跨语言比较
    5.6 “参与者”“过程”等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1 关于语义成分的分立与整合
        5.6.2 汉、印、阿、希语中“复合参与者”现象
        5.6.3 汉、阿、希语中“过程”和“参与者”的重合
        5.6.4 阿、希语中“参与者”同“过程”的并合
        5.6.5 语义成分分立与整合的跨语言比较
    5.7 小结
第六章 从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及民族文化看殊性:以汉、印、阿、希四语为例
    6.1 引言
    6.2 民族认知、民族思维和民族文化
    6.3 从民族认知看殊性
        6.3.1顺序象似性(自然顺序)和突显象似性(规约顺序)
        6.3.2 由背景到图形和由图形到背景
        6.3.3 认知突显与不突显
        6.3.4 范畴化与去范畴化
    6.4 从民族思维看殊性
        6.4.1 事理逻辑(类比)思维(汉)、形式逻辑(演绎)思维(希、阿)和论辩逻辑(演绎+类比)思维(印)
        6.4.2 时间性思维(汉)、空间性思维(希、阿)和带有随意性的时间性思维(印)
        6.4.3 悟性(直觉)思维(汉)、理性(逻辑)思维(希、阿)和直觉证悟思维(印)
        6.4.4 整体性/综合性思维(汉)、分析性思维(希、阿)和整体—分析中介型思维(印)
    6.5 从民族文化看殊性
        6.5.1 农耕文化(汉)、商贸文化(希)、沙漠游牧文化和外来文化(阿)及多元文化(印)
        6.5.2 儒道文化(汉)、科学文化(希)和宗教文化(阿、印)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术语缩略表
    附录2 参与者角色术语缩写表
    附录3 英汉姓名对照表
    附录4 英汉术语对照表
    附录5 语言标注指南
    附录6 汉语文本语料
    附录7 印地语文本语料
    附录8 阿拉伯语文本语料
    附录9 希腊语文本语料

(4)人民网“老漂族”报道的话语分析(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老漂族”概念界定
        1.2.2 国内外关于“老漂族”的研究
        1.2.3 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媒介形象与“老漂族”报道的研究
        1.2.4 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
    1.3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概述
    2.1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数量统计
    2.2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体裁
    2.3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来源
    2.4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内容
第三章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内容分析
    3.1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的宏观结构
        3.1.1 “老漂族”报道新闻主题类目建构
        3.1.2 “老漂族”报道新闻图式范畴
    3.2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的微观结构
        3.2.1 “老漂族”报道命题的局部一致性
        3.2.2 “老漂族”报道命题的语义相关性
    3.3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的风格与修辞
        3.3.1 “老漂族”报道的风格类型
        3.3.2 “老漂族”报道的修辞表达
    3.4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形成的媒介形象
第四章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问题分析
    4.1 “老漂族”报道的话语结构问题
        4.1.1 宏观结构:过度突出单一主题
        4.1.2 微观结构:真实诉求被忽视
        4.1.3 叙事结构:刻意强调矛盾情节
    4.2 “老漂族”报道的认知模式问题
        4.2.1 形象建构:负面消极的刻板印象
        4.2.2 情景认知:脱离了真实生存状态
    4.3 “老漂族”报道的社会理解问题
        4.3.1 意识形态影响句法结构
        4.3.2 “老漂族”子女成为他方
第五章 人民网“老漂族”报道改进措施
    5.1 理性认识人民网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5.1.1 政策宣传与事实报道并重
        5.1.2 解决问题与榜样引导并重
        5.1.3 发挥新闻报道的建设性作用
    5.2 推动采访作风不断深入
        5.2.1 合理利用网络信息
        5.2.2 深入社会生活进行实地采访
    5.3 继续落实新闻写作全面客观原则
        5.3.1 保持冷静客观的行文风格
        5.3.2 平衡表达各方观点
        5.3.3 合理限制文学表现形式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冠病毒溯源中《纽约时报》的话语建构 ——基于涉华报道的样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东方主义和“他者”
        2.1.2 话语分析概述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3 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媒体涉华舆论态势
    3.1 全球权力转移下的中美关系
        3.1.1 中国的崛起与美国的“衰落焦虑”
        3.1.2 疫情冲击与舆情冲击
    3.2 美国的疫情政治攻势阶段性梳理
        3.2.1 疫情爆发初期:污名报道初步显现
        3.2.2 美国疫情恶化:改变涉华报道重心
        3.2.3 转移国内矛盾:强化责任偏见
4 《纽约时报》关于新冠病毒溯源报道的整体样态呈现
    4.1 类目建构
        4.1.1 类目建构种类
        4.1.2 信度检验
    4.2 具体分析
        4.2.1 报道数量及时间:媒体设置的“议事日程”
        4.2.2 报道体裁:以通讯体裁为主
        4.2.3 报道版面:覆盖面广以增强关注
        4.2.4 主题框架:以事实掩盖偏见,塑造冲突框架
        4.2.5 报道信源:深化主题框架,放大美方声音
        4.2.6 价值立场:以负面报道隐含自身偏见
5 《纽约时报》关于新冠病毒溯源报道的文本与语境分析
    5.1 《纽约时报》报道的话语文本分析
        5.1.1 宏观文本分析
        5.1.2 微观话语结构分析
    5.2 《纽约时报》报道的话语实践分析
        5.2.1 叙事与认知:立场和价值的释放
        5.2.2 报道逻辑: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失实
    5.3 《纽约时报》报道的社会实践分析
        5.3.1 媒介组织的议程设置
        5.3.2 美国媒体的话语体系构成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研究总结
        6.1.2 研究启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红网“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综述
        0.2.1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
        0.2.1 关于“红辣椒评论”的研究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0.3.1 研究方法
        0.3.2 样本说明
        0.3.3 创新之处
第1章 “红辣椒评论”的社会语境
    1.1 “红辣椒评论”的经济催生
        1.1.1 话语方式的转变
        1.1.2 消费主义的影响
    1.2 “红辣椒评论”的政治指导
        1.2.1 新闻思想的发展
        1.2.2 政策环境的优化
    1.3 “红辣椒评论”的文化重塑
        1.3.1 话语权力的下移
        1.3.2 话语秩序的重构
第2章 “红辣椒评论”的文本生产策略
    2.1 词汇:说服意图外化
        2.1.1 词汇的过度化表达
        2.1.2 隐喻机制的使用
    2.2 语法:说服意图合理化
        2.2.1 情态动词强化语气
        2.2.2 修辞:内化的说服意图
    2.3 双重话语结构强化劝服效果
        2.3.1 微观层面的连贯性
        2.3.2 宏观层面的语篇结构
第3章 “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实践策略
    3.1 话语生产者的多元化策略
        3.1.1 地域分布广阔,思想碰撞激烈
        3.1.2 职业身份多样,知识权力突出
    3.2 话语议题的广泛性策略
        3.2.1 全国性议题为主属地均衡
        3.2.2 社会民生类议题居多贴近生活
    3.3 话语风格的多样性策略
        3.3.1 议论式为主话语形式新颖
        3.3.2 批评建议类文本居多指向全面
第4章 “红辣椒评论”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
    4.1 “红辣椒评论”面临的挑战
        4.1.1 本地新闻评论较少地方与全国界限模糊
        4.1.2 对立意见供应不足意见输出过于明显
        4.1.3 互动形式相对单一有效互动相对欠缺
    4.2 “红辣椒评论”未来的发展
        4.2.1 明确自身定位加强本地新闻评论
        4.2.2 增设辩论栏目提供多种角度评论
        4.2.3 发挥媒介优势开拓双向互动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日期抽样
附录B “红辣椒评论”样本统计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整体架构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事件概述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整体样态
        一、报道量与事件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二、报道形式丰富多样
        三、报道信源以本报系统为主
        四、多主题呈现新闻事实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框架类型
        一、冲突框架
        二、合作框架
        三、责任归属框架
        四、经济后果框架
        五、领导力框架
        六、历史框架
第二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分析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文本分析
        一、标题:清晰简洁、形式多变
        二、词汇:客观中立、时代语感
        三、句式:情感充沛、立场鲜明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语境分析
        一、权威话语表达引领社会舆论
        二、内外融通叙事呼唤国家认同
        三、民间话语与“人情味”转向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话语的风格与修辞分析
        一、报道话语的语言风格
        二、报道话语的修辞特色
第三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第一节 “自我”建构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独立自主与爱好和平的中国
        二、不惧挑战与努力实干的中国
        三、积极主动与合作共赢的中国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一、以客观主动的报道解构“刻板印象”
        二、刚柔相济的双重叙事展现大国风范
        三、全媒体矩阵式传播放大中国声音
第四章 关于“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反思与启示
    第一节 以用户思维创新话语体系
        一、选用亲切自然的报道风格
        二、注重民间话语和情感叙事
        三、提升报道趣味性和可读性
    第二节 以融媒体思维讲好中国故事
        一、掌握报道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突出报道专业性和深度性
        三、加快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媒介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媒介话语分析
        二 中美贸易摩擦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 话语
        二 话语分析
        三 媒介话语分析
        四 中美贸易摩擦
    第五节 论文布局结构和创新点
        一 论文布局结构
        二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问题
    第一节 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样本选择和信度检验
        一 研究时间段选取
        二 目标媒体的选取
        三 信度检验
    第三节 样本库的量化统计
        1 报道数量分布
        2 稿件来源分析
        3 报道议题分布
第三章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词汇分析
        一 高频词汇分析
        二 态度差异词汇对比
    第二节 句式分布
        一 祈使句所占比重大
        二 感叹句和疑问句情感强烈
    第三节 新闻话语的修辞手法及技巧
        一、隐喻
        二 引用典故形象化佐证
    第四节 论据和论证逻辑
        一 精确的数据论据
        二 清晰的论证逻辑
第四章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语境分析
    第一节 政治权力话语空间:存在异议的中美政治话语场域
        一 中国政治话语场域
        二 美国政治话语场域
    第二节 知识精英的话语期许:倡议合作,保持理性
        一 倡议中美两国友好合作
        二 正确对待中国的崛起
    第三节 普通大众话语:共利益,同发展
第五章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研究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三个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特点
        二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形成原因
    第二节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对外传播的启示
        一 《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对外报道经验
        二 《China Daily》在报道中所存在的不足
        三 《China Daily》在对外报道中的提升策略
结语
引文标注与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话语与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二、电视节目话语分析文献综述
        三、财经人物报道研究现状
    第三节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宏观话语分析
    第一节 报道主题选择
    第二节 报道领域分布
    第三节 报道话语时长
第二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微观话语分析
    第一节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新闻图示结构
        一、《财经人物周刊》新闻图示结构
        二、新闻图示之概述
        三、新闻图示之故事情景
        四、新闻图示之故事评价
    第二节 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一、事实修辞—增强可信度
        二、设置悬念—增强趣味性
        三、细节修辞—增强可视性
        四、重复报道—深化议程
    第三节 词汇的选择与使用
第三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建构
    第一节 视听话语建构
        一、主持人形象与演播室设置
        二、多场景呈现建构人物形象
        三、“声音”对新闻话语的建构
    第二节 叙事话语建构
        一、多维度叙事视角分析
        二、话语角色叙事特点分析
第四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特色
    第一节 节目话语强化精神引领作用
        一、呈现创业故事,塑造精神“偶像”
        二、建构“大国重器”形象,传递主流价值观
        三、挖掘历史矛盾,记录时代精神
    第二节 记者采写巧妙凸显报道对象
        一、以退为进,极大地增强纪实性
        二、以人为本,丰满地展现采访对象
        三、以虚为实,牢牢掌控话语权
第五章 影响《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建构的因素
    第一节 主流媒体需要彰显舆论引导功能
    第二节 弘扬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担当
    第三节 满足高知受众群的信息接收偏好
第六章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不足和反思
    第一节 多重缺位:关于节目话语建构的不足
    第二节 转化、贴近、汲取:关于节目话语建构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央视《财经人物周刊》87 期节目样本统计表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西兰孔子学院形象的媒介呈现 ——以新西兰主流媒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流程
    (四)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话语分析理论的内涵
        2.国内有关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1.教学研究:孔子学院与汉语教育
        2.政治研究:孔子学院与国家软实力
        3.经济研究:孔子学院与经济效益
        4.文化研究:孔子学院与跨文化传播
        5.媒体报道研究:孔子学院的舆论环境
三.孔子学院在新西兰的发展现状
    (一)汉语在新西兰的传播历程
    (二)孔子学院在新西兰的发展现状
四.新西兰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报道量化分析
    (一)孔子学院报道量化分析设计
        1.选取样本
        2.选取分析单元
        3.建构分析类目
    (二)孔子学院报道量化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
        2.报纸篇幅分析
        3.报道类型分析
        4.报道主题分析
        5.报道态度倾向分析
五.新西兰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报道话语分析
    (一)孔子学院报道的宏观语义结构分析
    (二)孔子学院报道的微观结构分析
        1.词汇
        2.句法
六.新西兰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报道总结
    (一)新西兰孔子学院形象的媒介呈现
        1.互动与交流的民间传播使者
        2.官方与精英的权威政治形象
        3.独具特色的中国符号形象
    (二) 对孔子学院的发展建议
        1.建设师资队伍,强化传播主体
        2.提高网络利用率,丰富传播方式
        3.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持续跟进传播效果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深刻理解"新闻"——读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新冠疫情报道的话语分析[D]. 张晓晴. 河北大学, 2021
  • [2]《人民日报》电子游戏报道的话语分析(1989-2019)[D]. 何朋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及物性系统及其体现形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 ——以汉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为例[D]. 王连柱.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人民网“老漂族”报道的话语分析(2011-2020)[D]. 冯天赐. 河北大学, 2021
  • [5]新冠病毒溯源中《纽约时报》的话语建构 ——基于涉华报道的样本分析[D]. 罗雪菁.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6]红网“红辣椒评论”的话语分析[D]. 李亚楠. 湘潭大学, 2020(02)
  • [7]《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D]. 王珍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China Daily》关于“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媒介话语研究[D]. 马楠楠. 郑州大学, 2020(03)
  • [9]央视《财经人物周刊》节目话语分析(2018.1.8-2019.10.14)[D]. 孙瑞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新西兰孔子学院形象的媒介呈现 ——以新西兰主流媒体为例[D]. 左娜娜.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标签:;  ;  ;  ;  ;  

对“新闻”的深刻理解——读范戴克的《新闻作为话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