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

一、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高敏[1](2020)在《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提高写作能力对初中生当下语文学习以及未来自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实际上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写作教学成效也不尽人意。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对“阅读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这一观点早已达成共识,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将目光更多地锁定于课内阅读资源,忽视了课外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外学习资源的浪费。青春文学作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类课外读物,其势头不但没有因为教师的“封杀”而消减反而愈演愈烈,如何巧妙引导青春文学的阅读是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之一。综合以上情况,本文尝试将青春文学作为写作教学资源,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将其引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落实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青春文学与写作能力相关学理阐释部分。在这一章中,首先界定青春文学概念并进行概念辨析,梳理青春文学发展历程,总结青春文学自身特点;其次对写作能力进行概念阐述,并整理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目标;最后阐释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心物同形理论”与“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阐述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从青春文学写作理念源头(“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青春文学文本内容以及青春文学读写个体三个层面出发,从理论上个分析得出青春文学确实能够有效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第三章为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部分。使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调查方法,对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和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部分初中生热衷于青春文学阅读并受其影响,从青少年亚文化、共时写作以及教师与家长这三个层面现状作进一步分析后得出,阅读青春文学顺应文化发展潮流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青春文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大多数教师与家长在缺乏深度考量的情况下就强行禁止学生阅读此类读物,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此外,通过调查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发现,教师写作教学观念陈旧、写作教学方式老套、写作教学资源稀缺、学生写作兴趣贫乏、学业压力大等都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水平低下的原因。第四章是本文研究重点,主要进行了写作教学原则及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三条教学原则: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写为本、精选青春文学文本——为写择读、解读青春文学文本——以写悟读;最后提出五条具体教学策略:触发情思,点燃写作欲望;品读文本内容,激活写作思维;组织比较评价,深化写作理解;揣摩文本形式,丰富写作表达;落实写作实践,精进写作能力。第五章为教学实践及思考部分。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择取蔡崇达《海是藏不住的》一文作为写作教学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深化本文研究,并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展望,为青春文学进入语文课堂总结经验。将青春文学引入语文写作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还对促进初中生青春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疏导不良影响等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初中生正确阅读观与人生价值观地形成,更实现了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两大研究领域巧妙地融合。

刘静坤[2](2018)在《基于学习分析的大学生阅读偏好研究 ——以X大学J学院为例》文中认为作为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阅读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已有调查普遍指出,当下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阅读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因此,把握大学生不断变化的阅读倾向与阅读特点,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已变得愈加重要。由于学生自我认知与现实行为间的差异,现有基于问卷、访谈等方法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基于此,本文结合学习分析,有效利用已有的教育数据,对大学生的阅读倾向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以X大学J学院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X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系统获取调查对象在2014、2015、2016三个学年的借阅数据。探究J学院大学生的借阅特点及阅读偏好,并提出相应的干预与引导建议。研究参照Clow的学习分析周期,运用了学习分析的分析方法。首先,对大学生在图书馆所产生的借阅数据进行捕获和预处理;其次,运用商业智能分析软件Tableau Public 10.4对所捕获数据进行分析与可视化;最后,得到研究结论并实现反馈。研究重点分析了学生的借阅现状,年级、专业等因素对被调查学生的借阅行为的影响,学生在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得出如下结论:(1)J学院的借阅人数占比稳增,但阅读数量有待提升;(2)阅读覆盖J学院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各年级、各专业的阅读情况略有差异;(3)学业及专业需求是影响J学院大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备考性阅读特征不显着;(4)J学院大学生课外阅读涉及书籍类别广泛,国内外文学经典最受追捧。为了实现对X大学学生的阅读干预与引导,根据所得结果,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阅读书籍种类;(2)营造和谐校园文化,带动学生自主阅读;(3)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优化学生阅读体验。此外,研究也就学习分析的运用与推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洪雪[3](2018)在《大学生阅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研究 ——以北京H大学2016年在校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接下来2014年至2017年,“全民阅读”连续4年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所以,倡导大学生阅读,建设书香校园,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让大学生通过阅读坚定文化自信。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资源触手可及,对大学生阅读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又带来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有怎么样的阅读观念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阅读,是发挥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该选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阅读是获取信息、解码信息的精神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阅读伴随,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人格塑造、能力的提升,需要阅读提供精神养料。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略了对大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不足,因此,极大地影响了阅读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本文先从不同学科出发阐述阅读含义,剖析大学生阅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何种关系,把大学生阅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寓于阅读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分析和综合阐述大学生阅读的目的、阅读的意义,以及大学生阅读的规律。阅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利用经典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的思想政治的内容,对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帮助大学生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的方式,研究当下大学生阅读现状,全方位地审视大学生的阅读现象及突出问题,围绕阅读倾向、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能力四方面,着重分析当下大学生如何阅读及其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其深刻根源,为下文增加策略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目前高校对大学生阅读缺乏有效的引导,没有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引导其坚定文化自信,是充分发挥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中之重。

李秀[4](201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主要解决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维护共产党合法执政、广大民众凝聚共识、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之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重要性愈益明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研究针对学界现有研究之不足,基于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包括导论及正文共六章内容。导论部分概述本研究的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在回应中现实问题、深化规律认识、探索新的实践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科学理论与其代表的实践力量相结合的过程。包括了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的过程。针对学界已有研究存在重微观视野少宏观研究、重历史经验少现实观照、多形式研究少实质内容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本研究遵循历史和现实相互联系、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研究思路,采取文献分析、经验总结、实证调查、模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第一章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社会道家道德教化思想、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墨家道德教化思想、法家道德教化思想体现了各家思想教化民众的内容和方法。西方社会统治阶级的理论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古希腊时期的美德教育思想、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教育思想、资产阶级近代和现代的理论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重要性、领导力量、基本要求、原则方法等方面思想。这三方面的思想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及其研究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西方思想借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第二章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及其经验。依据不同时间段宣传教育内容重点不同,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划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期间、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五大期间、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七大期间、党的十七大召开至今。从思想认识和实践行动方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要经验,即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工作、坚持理论武装紧跟理论创新发展。第三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现实状况。通过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展现现状: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息的情况显示,大众对思想理论信息关注度低,获取思想理论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但以传统渠道为主,更喜爱通俗易懂的理论形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看,宣传教育活动总体效果一般,生动性、组织性、实践性强的途径实施效果更好,传统载体、有组织的规范性载体、正式的权威载体效果更好,党的十八大以后创造的新方法、新载体效果好;从大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合情况看,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程度一般,但是认同度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程度并不稳固,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群体差异明显,在干部中实现效果相对较好,其次是教师,在民众和大学生中实现效果并不理想。需要着重加大对民众和大学生的理论宣传教育。第四章分析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运行机理。基于现状分析认为现存主要问题在于: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大众化重视不够,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与大众生活实际脱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不稳固。大众思想观念、宣传教育、西方社会思潮等因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影响显着,大众思想观念越积极、对宣传教育活动越认可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认同,但是大众越认同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越低。综合各项因素,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得到规律性认识:一是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影响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来作用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二是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影响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活动的认同来作用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三是大众思想观念通过影响自身政治观念的积极性从而能影响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第五章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和巩固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度为目标,针对现存主要问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运行的内在机理,提出如下对策建议:通过理论表现形式更加通俗、理论宣传话语简洁凝练、理论信息向大众生活渗透来促进理论形式的大众化,来提高大众对思想理论体系的知晓。通过提升大众对理论大众化的认知和兴趣程度,来提高理论大众化事业的亲和力。通过发挥传统途径载体的既有优势、加强对网络新途径新载体的开发管理和建设、提高不同群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来提高理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提升大众政治观念积极性、生活满意度、培育积极人生观以影响思想理论认识,批判引导社会思潮、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制度环境,多措并举,协同作用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殷明明[5](2016)在《新世纪外国文学引进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影响——以若干调研成果为基础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应当是文学阅读,特别是严肃文学阅读的主力。上世纪后期以来的多项调研表明,文学作品在大学生中有着较高的阅读率,但是他们阅读面较为狭窄,以古典文学和通俗文学为主,当代外国严肃文学没有受到关注。新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引进的成果没有能够充分影响大学生的阅读。

董一凡[6](2016)在《二十年来大学生阅读变迁的主要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1996年至2016年间,大学生的阅读形态和阅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迁,主要表现在阅读的类型、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倾向和阅读的过程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高校图书馆,分析研究其阅读变迁的特征和意义,对于掌握大学生的阅读规律,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传统导读工作水平,以及构建科学化、精确化的资源结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李建华[7](2016)在《新疆某高校医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新疆某高校医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为提高医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参考。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新疆医科大学临床、中医、维医、护理、口腔等专业4个年级的1053名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课外阅读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各专业和各年级的医学生课外阅读最感兴趣的书籍是文学类和休闲娱乐类,其次为科普类和医学专业类;除临床专业外,其他各专业医学生每天课外阅读1-2小时的人数最多,但还有41.4%的学生每天阅读1小时以下;各专业医学生每年阅读课外书1-3本者居多;医学生课外阅读获取图书的主要途径仍然是图书馆;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是提升自身修养、消遣娱乐、学习工作需要、专业考试等;76.2%的医学生都没有制定完善的课外阅读计划,53.7%的医学生不做读书笔记。医学生课外阅读喜好多因素分析,女生喜欢课外阅读的人数是男生的1.4倍,维吾尔族的医学生比较喜欢课外阅读,母亲职业为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医学生喜欢看书。结论:医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进行专业的阅读指导,提高医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董一凡[8](2016)在《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变迁及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大学生阅读形态与阅读方式从经典阅读到休闲阅读、从传统单一到灵活多样、从励志阅读到功利阅读、从深阅读到浅阅读等多重变化,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网络书目推荐和网络书评导读、健全"双微"平台及优化手机阅读的环境。

任艳妮[9](2015)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的一元主导的、带有浓郁政治气息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开放、自由、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对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大学生,传媒的影响力更加明显和深远。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要想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中发挥引导思想、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现状与问题的实证调研,提炼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与接受的内在机理和联系,并根据传播要素及传播过程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情况,构建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从以下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核心概念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为研究的展开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理论基础。任何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上进行和展开的。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问题研究主要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三个层面展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如何是评价有效性的最终标准。第三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本文以传播要素为横轴,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历史为纵轴,分析和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和路径依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自由、开放的大众传媒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固定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逐渐失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凸显。第四章,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行为,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本章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动态层面——传播过程环节对有效性的影响。当然,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环境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对传播要素、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而影响传播结果的有效性。第五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传播要素本身应该具备的积极属性及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如何继续提升和优化这些积极属性以实现有效传播。第六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的实现路径。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因此,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考察,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及提高有效性的路径问题。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视角。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鉴传播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无论是从理论创新还是实践需要,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同时,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突出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传播系统中,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众)都是传播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双方地位平等,关系紧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成败。因此,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就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第二,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研究多采用本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在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三者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效能发挥、运行过程和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传播障碍,寻找消除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和模式,由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有效展开,初步构建了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理论框架。第三,构建了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模式,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尝试和探索。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都倾向于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型的传播模式。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并不只是存在唯一一种传播模式,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传播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展现出所有的传播活动。因此,本文分别探讨了不同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耿雅津[10](2013)在《大学生阅读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对中文领域内的大学生阅读进行了综述,将相关研究分为大学生阅读外显行为的调查研究,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数量、阅读倾向、阅读影响因素等;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分析探究,包括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观念等,以期对现有的大学生阅读研究做出梳理。

二、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青春文学与写作能力相关学理阐释
    一、概念界定
        (一)青春文学
        (二)写作能力
    二、研究理论基础
        (一)心物同形理论
        (二)“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观
第二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一、青春写作理念源头:直指语文教学改革和写作能力培养
    二、青春文学文本内容:巧妙利用“双刃剑”
        (一)充分发挥作品优势
        (二)巧妙转化作品劣势
    三、青春文学读写个体:关照身心发展,推动初中生良性生态逆补
第三章 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与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二)初中生青春文学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二、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二)初中生写作能力发展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
    一、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一)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以写为本
        (二)精选青春文学文本——为写择读
        (三)解读青春文学文本——以读悟写
    二、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触发学生情思,点燃写作欲望
        (二)品读文本内容,激活写作思维
        (三)组织比较评价,深化写作理解
        (四)揣摩文本形式,丰富写作表达
        (五)落实写作实践,精进写作能力
第五章 青春文学对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及思考
    一、教学实录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展望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专着
致谢

(2)基于学习分析的大学生阅读偏好研究 ——以X大学J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的界定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样本
3 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
    3.1 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
    3.2 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可视化
4 结论与讨论
    4.1 研究结论
    4.2 讨论
5 结语
    5.1 研究的创新点
    5.2 研究的局限性
    5.3 研究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3)大学生阅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研究 ——以北京H大学2016年在校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
        1.3.2 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阅读研究
    2.1 对阅读的认识
        2.1.1 阅读的含义
        2.1.2 阅读的特性
    2.2 阅读的基本规律
        2.2.1 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2.2.2 符合个人兴趣点,以兴趣为先
        2.2.3 调动多感官感知,可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文本
    2.3 对阅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
        2.3.1 精神育人,塑造人格
        2.3.2 引领大学生重新定义文本,传承文明
        2.3.3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整体文明
    2.4 阅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1 阅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有效方式
        2.4.2 阅读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
        3.1.1 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现状
        3.1.2 非专业性阅读与专业性阅读
        3.1.3 经典着作的阅读状况
        3.1.4 非经典着作的阅读状况
        3.1.5 另类阅读
    3.2 大学生阅读目的
        3.2.1 为就业而阅读
        3.2.2 为提高自身素质而阅读
        3.2.3 为休闲而阅读
        3.2.4 为兴趣而阅读
    3.3 大学生阅读走势及其分析
        3.3.1 阅读方式多样化
        3.3.2 阅读阶段化
    3.4 大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3.4.1 大学生的浅阅读现象
        3.4.2 大学生的功利性阅读现象
        3.4.3 大学生阅读行为滞后现象
    3.5 引导大学生阅读面临的挑战
        3.5.1 网络和休闲娱乐挤占了大部分读书时间
        3.5.2 缺少阅读环境
        3.5.3 缺乏科学引导
        3.5.4 学习生活压力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阅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效果的反思
    4.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在弱化
        4.1.1 沉迷“三俗”阅读,弱化个体生存功能
        4.1.2 通识阅读匮乏,个体发展功能弱化
    4.2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在弱化
        4.2.1 红色典籍阅读匮乏,政治功能弱化
        4.2.2 阅读行为滞后,文化功能弱化
    4.3 大学生阅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
        4.3.1 阅读教育活动浮于表面
        4.3.2 数字平台未得到充分利用
        4.3.3 忽视对经典着作宣传与推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5.1 阅读红色经典,发挥政治功能
        5.1.1 加深大学生对党的认识,增强凝聚力、向心力
        5.1.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发扬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
    5.2 阅读传统文化典籍,发挥文化功能
        5.2.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5.2.2 修身养德,塑造理想人格
        5.2.3 弘扬民族文化,坚守民族精神
    5.3 阅读专业经典,发挥个体生存功能
        5.3.1 提升专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
        5.3.2 了解专科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
        5.3.3 教师指导,激发创新灵感
    5.4 阅读艺术经典,发挥个体享用功能
        5.4.1 提升审美情趣,丰富精神生活
        5.4.2 展开美学通识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5.5 阅读外国经典,发挥个体发展功能
        5.5.1 开阔认知视野,激发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进取意识
        5.5.2 培养科学理性之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5.5.3 减少交流障碍,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一) 有利于回应现实问题
        (二) 有利于探索内在规律
        (三) 有助于发展实践路径
    二、概念界定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主要观点
        (三) 主要问题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化思想
        (一) 道家道德教化思想
        (二) 儒家道德教化思想
        (三) 墨家道德教化思想
        (四) 法家道德教化思想
    二、西方统治阶级理论教育思想
        (一) 古希腊时期的美德教育思想
        (二) 中世纪时期的宗教教育思想
        (三) 近代资产阶级理论教育思想
        (四) 现代资产阶级理论教育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武装群众思想
        (一)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重要性
        (二)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领导力量
        (三)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基本要求
        (四) 关于理论武装群众的原则方法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经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践过程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期间
        (二) 党的十三大至党的十五大期间
        (三) 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七大期间
        (四) 党的十七大至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主要经验
        (一) 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
        (三)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心工作
        (四) 坚持理论武装紧跟理论创新发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现实状况
    一、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况
        (一)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注程度
        (二) 大众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渠道
        (三)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表现形式的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实施的情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总体效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施途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施载体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施方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大众结合的情况
        (一)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情况
        (二) 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情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群体差异
        (一) 各群体获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况不同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在各群体的实施情况不同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各群体的结合程度不同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运行机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现存问题
        (一) 大众化主体方面的问题
        (二) 宣传教育方式上的问题
        (三) 大众化成效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影响因素
        (一) 大众自身观念影响因素
        (二) 宣传教育影响因素
        (三) 思想环境影响因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内在机理
        (一) “宣传教育-理论知晓-理论认同”机理
        (二) “宣传教育-大众化认同-理论认同”机理
        (三) “思想认识-政治观念-理论认同”机理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理论形式的大众化
        (一) 理论表现形式更加通俗
        (二) 理论宣传话语简洁凝练
        (三) 理论信息向大众生活渗透
    二、提高理论大众化事业的亲和力
        (一) 提高大众对理论大众化的认知
        (二) 增强大众对理论大众化的兴趣
    三、提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一) 发挥传统途径载体的既有优势
        (二) 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建设
        (三) 提高对不同群体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四、拓展影响大众思想的生活路径
        (一) 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形势
        (二) 提高大众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三) 加强大众的积极人生观教育
    五、努力营造有利的思想环境
        (一) 批判引导各种社会思潮
        (二) 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结语
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新世纪外国文学引进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影响——以若干调研成果为基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世纪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的倾向
二、新世纪大学生外国文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三、新世纪文学引进与大学生当代外国严肃文学阅读

(6)二十年来大学生阅读变迁的主要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阅读文化的变迁及特征
    1.1 阅读文化与阅读媒介
    1.2 当代阅读方式的现状及特点
2 大学生阅读变迁的主要特征
    2.1“深阅读”不断淡化,“浅阅读”更加盛行
    2.2“纸质阅读”逐渐萎缩,“网络阅读”持续升温
    2.3“经典阅读”日渐趋冷,“休闲阅读”倍受青睐
    2.4“励志阅读”不断弱化,“功利阅读”势头不减
3 认识大学生阅读变迁特征的意义
    3.1 有利于阅读引导工作的不断创新
    3.2 有利于提升传统阅读引导的水平
    3.3 有利于馆藏资源结构更加科学化和精确化

(7)新疆某高校医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情况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样本含量计算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测量工具
        2.2 实施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逻辑构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大众传媒环境
        1.5.2 传播
        1.5.3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1.5.4 有效性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与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
        2.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结果的有效性
        2.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有效性
        2.1.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的有效性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2.2.1 社会标准:社会价值的实现
        2.2.2 传播者标准:传播者预期目标的满足和实现程度
        2.2.3 受众标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接受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2.3.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3.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3 传播学相关理论
第3章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
    3.1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
        3.1.1 以政治性、社会性目标实现为主的政治传播
        3.1.2 以专职传播者为主体的一元主导传播
        3.1.3 以政治教育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传播
        3.1.4 以课堂教育和政治运动为主要方式的单向传播
        3.1.5 以集体人格为主要特征的受众被动接受传播
    3.2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路径依赖的嬗变
        3.2.1 传播环境:从保守封闭到自由开放
        3.2.2 传播实施:从政治控制到利益导向
        3.2.3 传播主体:从话语权掌控到话语权受挑战
        3.2.4 传播渠道:从组织一元控制到网络多元开放
        3.2.5 传播模式: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
    3.3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存在的突出问题
        3.3.1 传播者的可信性有待于提高
        3.3.2 传播信息的价值性与实效性不足
        3.3.3 传统媒介的实效性降低
        3.3.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不佳
第4章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
        4.1.1 传播者:影响传播有效性的主导因素
        4.1.2 传播内容: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4.1.3 传播媒介:影响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4.1.4 受众: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4.2 动态层面——传播过程阶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
        4.2.1 信息发出阶段:影响传播有效性的首要阶段
        4.2.2 信息接受阶段:影响传播有效性的关键阶段
        4.2.3 信息反馈阶段:影响传播有效性的重要阶段
第5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
    5.1 提升传播者的素质和能力,掌握传播的主导权
        5.1.1 加强政治素质以增强传播的权威性
        5.1.2 提高理论水平以增强传播的专业性
        5.1.3 提升人格魅力以增强传播的吸引力
        5.1.4 提高“把关人”意识和能力以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5.1.5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增强传播的技能性
    5.2 优化传播内容,增强传播的可接受性
        5.2.1 主动激发和创设传播内容的特性
        5.2.2 灵活掌握传播内容的适量性
        5.2.3 积极创新传播内容的表达方式
    5.3 在媒介融合中提高传播的有效性
        5.3.1 课堂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融合
        5.3.2 大众传媒与新媒介的融合
        5.3.3 组织传播与新媒介的融合
    5.4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传播的有效性
        5.4.1 重视大学生的需求提高传播的价值性
        5.4.2 优化接受图式提高信息接受的主动性
        5.4.3 尊重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规律提高传播的针对性
第6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的依据和原则
        6.1.1 依据
        6.1.2 原则
    6.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向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2.1 内向传播的基本过程
        6.2.2 内向传播模式的构建
        6.2.3 内向传播模式的特点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际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1 面对面的直接人际传播模式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2 扩散式人际传播模式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3.3 间接式人际传播模式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4.1 正式组织传播模式构建及特征
        6.4.2 社团组织传播模式构建及特征
        6.4.3 组织传播模式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6.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5.1 传统大众传播模式的构建
        6.5.2 传统大众传播模式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6.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实现路径
        6.6.1 新媒体传播模式构建
        6.6.2 新媒体传播模式有效性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大学生阅读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阅读外显行为的调查研究
    1.1 阅读时间
    1.2 阅读内容
    1.3 阅读方式
    1.4 阅读数量
    1.5 阅读倾向
    1.6 影响阅读的因素
2 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分析探究
    2.1 阅读需求
    2.2 阅读动机
    2.3 阅读兴趣
    2.4 阅读观念
3 结语

四、对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青春文学阅读的初中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 高敏.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基于学习分析的大学生阅读偏好研究 ——以X大学J学院为例[D]. 刘静坤.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3]大学生阅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研究 ——以北京H大学2016年在校生为例[D]. 张洪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研究[D]. 李秀. 武汉大学, 2017(06)
  • [5]新世纪外国文学引进对当代大学生阅读的影响——以若干调研成果为基础的思考[J]. 殷明明. 理论观察, 2016(11)
  • [6]二十年来大学生阅读变迁的主要特征及意义[J]. 董一凡.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6(05)
  • [7]新疆某高校医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研究[D]. 李建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6)
  • [8]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变迁及应对策略[J]. 董一凡.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08)
  • [9]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D]. 任艳妮. 西北工业大学, 2015(01)
  • [10]大学生阅读研究综述[J]. 耿雅津. 图书馆学刊, 2013(09)

标签:;  ;  ;  ;  ;  

大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