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鹤峰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鹤峰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名扬[1](202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涉及国有林区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与森林资源管理行政权力移交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天保二期工程即将结束。在此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探寻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问题,对于完善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改进天保工程宏观决策机制,提升下—步天保工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国有森工企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黑龙江省40个国有森工企业层面入手,综合考量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生态、经济、社会成效以及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可能对天保工程实施产生的影响,评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分析国有森工企业实施天保工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后续天保工程工作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根据研究背景,结合研究对象综述学术界的研究前沿动态,然后对本文相关研究范围进行阐述,梳理行文理论依据,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后续政策研究奠定可行性基础。其次,从自然资源、经济产业、社会民生三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查阅有关资料,从实施历程、投资概况、政策变动、实施成效四个方面阐述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概况;结合实地调研数据从体制改革、权力移交、资金结构、职工收入、政策标准等方面分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再次,综合多种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改革4个层面识别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在遵循全面相关、动态连续等原则基础上,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赋权,而后对得分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综合得分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准则层中社会效果所占权重排名第—,改革效果排名第二;指标层中年末在岗职工人数所占权重排名第—、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排名第二、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占比排名第三。最后,根据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定性及定量评价结果,结合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遇到的问题,从科学调整后续天保政策,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等3个层面提出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理论评价,深化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及下一步天然林资源修复工作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

杨柳[2](2016)在《湖北省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镇是现有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的健康发展,是整个省域城镇化的“基层力量”,对构建大中小城镇有机协调、均衡发展的城镇空间网络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作为“城之尾,村之首”的乡镇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很多地方的乡镇发展动力不足,正在走向衰败,可谓乡镇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类型也越发多元。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乡镇发展差异较大,如东、中、西部;不同类型乡镇发展差异也较大,如山地地区乡镇、平原乡镇、大城市城郊乡镇。本研究重点关注湖北省山地地区乡镇的发展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指引下,在湖北省“四化同步”示范乡镇建设的趋势下,乡镇在城镇化的深化进程中要起到怎样的作用?山地型乡镇现状如何,其在人口、产业、用地、社会等方面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性?如何精确把握山地地区乡镇的发展路径,是亟需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析山地地区乡镇的发展特征和问题,探讨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的动力机制,总结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发展路径,并由此探讨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的支撑体系。本文设置了“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特征与问题”、“山地地区乡镇发展动力机制”及“山地地区乡镇发展路径与支撑体系”三个板块进行研究。在第一个板块“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特征与问题”研究中,主要通过数据统计、比较研究,分析现阶段山地地区乡镇的发展特征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第二个板块“山地地区乡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中,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构建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的“三力”模型和“三力”发展机制。在第三个板块“山地地区乡镇发展路径与支撑体系”中,针对六种不同类型的山地地区乡镇,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总结山地地区乡镇的发展模式。并从人口引导、产业发展、空间集约、生态保育、交通优化、旅游发展等维度构建了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的支撑体系。

邓长宁[3](2013)在《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研究》文中指出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群众参与人数最多、涉及面最广、投资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其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当前林业科学的研究重点。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评价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揭示现有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及研究对象,以生态学、经济学、统计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及数学模拟等方式对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评价与研究,以期对武陵山区林业发展提供支撑,其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表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1.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3.6万亩、荒山造林42.2万亩、封山育林5.8万亩。随着退耕还林的实施,自然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趋缓。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2)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明确了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模式。其中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和干果经济兼用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造树已成为该区主要的退耕还林模式。并提出5点举措来优化退耕还林模式。(3)以构建的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进行评价研究,具体包括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和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张家界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于其经济效益。

邓婕[4](2012)在《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已为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工程的实施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天保工程实施后,国家、当地政府、林业企业、职工、林农等一些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负面影响上升到了冲突,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天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四川省天全县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析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入手,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调研,深入研究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了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指出了天全县天保工程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工程资金投入不足,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天保工程外部性带来的损失没有得到充分的补偿等,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的有关政策和具体措施,如建议对天全县重点生态公益林实行生态补偿金制度、提高天保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积极全面推进林区森工企业及国有林场体制的改革、国家提供林业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推进天全县的生态建设及天保二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宋志攀[5](2012)在《湖北省武陵山区消除贫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多维性的概念。贫困不仅仅是指经济收入低与物质匮乏,还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的权利的缺失,尤其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会的缺失。消除贫困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贫困是最大的环境问题:一方面,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可能互为因果,甚至会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贫困与社会公平的缺失有关。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是两个紧密关联、互不可分的问题。消除贫困需要协调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消除贫困。湖北省武陵山区是湖北省内比较贫困的地区,十个县市均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均财政收入、存贷款状况和农业条件等方面来看,武陵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在湖北省内都是相对落后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武陵山区十个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看,武陵山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全省来说不仅是偏低的,而且与全省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因此,武陵山区的贫困程度是比较深的。湖北省武陵山区内的贫困程度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十个县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存在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有缩小的趋势。武陵山区的贫困与当地自然环境因素有关,包括自然灾害频发,山区地形复杂多样、开发利用艰难,山区生态破坏较重、与贫困恶性循环等。武陵山区的贫困还与当地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包括区域位置偏僻,自然资源优势弱化,贫困人口受教育不足,医疗条件差,人口的观念落后等。湖北省武陵山区自建国以来的扶贫工作可分为五个阶段。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有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科教培训扶贫模式、搬迁扶贫模式和社会化扶贫模式。武陵山区以往的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扶贫的同时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对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对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对公平原则的重视不够等。研究认为,要使湖北省武陵山区实现可持续的消除贫困,需要防止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需要缩小人际(包括区际)之间的贫富差距,给予贫困人口更加公平的脱贫机会。所以,武陵山区可持续消除贫困,必须以协调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为原则。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要降低人口增长速度,维持合理的人口规模要,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这样可以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的自身能力,同时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此外,要在反贫困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要因地制宜发展武陵山区优势农业。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要协调城乡之间、区际之间的贫富差距,完善大扶贫格局;要协调贫富阶层之间的人际关系,在更加公平的环境中消除贫困。

刘宁[6](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鲍岱钦[7](2009)在《中国林业发展的小额贷款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林业发展及山区林业扶贫问题已得到我国政府、国际社会及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如何充分发挥支持林业发展的核心作用更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林农贫困的关键除了自然、历史原因外,缺乏信贷资金支持是重要原因。调查研究显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林区的中小企业和林户在贷款取得方面显得更为困难。金融机构没有能够很好地为林区和林农提供金融服务,林区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无法满足,成为形成当前林区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但是,大多数有关林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上,对林农及小型林业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只是浅尝而止,由于林业贷款机制必须与不同林业地区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相结合,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这是解决林农缺乏资金支持问题的重点,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加以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研究,找出林农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和融资需求的特点,为设计符合林农需要的信贷支持模式打好微观基础。二是在对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对林业贴息贷款、林业小额信贷、林权抵押贷款这三种最主要的中国休业信贷产品进行定义和剖析,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三种林业信贷产品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适用情况。三是从比较研究出发,研究尼泊尔、危地马拉、苏丹、秘鲁四个发展中国家对社会林业、森林经营认证、非木材林业产品的不同微型金融支持方式,研究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社会发展基金、贸易融资等不同融资形式在林农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中国林业发展的微型金融制度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措施及方法。四是对于中国最重要林业信贷形式——林权抵押贷款进行重点研究,从中国林权制度入手研究林权抵押贷款的一般特性,对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的实践进行分析,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分析的模型,从现金流分析入手,着重研究林权抵押贷款的价值(LEV),并通过建立蒙特卡罗模型对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进行风险分析。五是对以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缓解交易成本问题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切入点,对林业小额贷款中的联保贷款机制、动态激励制度、分期还款制度进行研究,剖析小额信贷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出发点,对社区基金这一小额信贷应用于林业生产的具体模式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安徽霍山社区基金发展案例。六是为国家制定针对性的金融业支持林农发展措施提供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如下:(一)从林业生产的微观单位——林农入手,研究了林农经济、社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融资困境,最后得出小额贷款业务具有解决林农融资困境创新作用的结论,为研究小额贷款业务应用到中国林业扶贫实践解决了微观分析的问题。(二)以比较经济学的方法,借鉴尼泊尔、危地马拉、苏丹、秘鲁四个发展中国家微型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经验,得出微型金融能以多种形式为林农及林业中小企业提供不同服务的结论,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中对不发达国家中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研究不足的缺陷。(三)以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现有三种主要林业贷款形式进行比较研究,从资源的有效配置角度得出结论:当市场环境处于中等完善的情况下,小额信用贷款是最优的林业贷款方法,当市场比较完善的情况下,林地抵押是最优的贷款方法,而当市场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扶贫贴息是最优的林业贷款方法。(四)为解决银行在林业贷款中价值与风险评估问题,以最大林地期望价值(Landexpectation value,LEV)为理论基础,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分析的模型。运用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蒙特卡罗模型,对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随机模拟测算,进行林权抵押贷款的VAR值分析。(五)从小额信贷业务的一般理论作用机制出发,对林业地区社区基金这一重要的小额信贷业务变种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

郑孝严,田丰登,姚胜海,张敏[8](2007)在《鹤峰县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定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天保工程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对鹤峰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森林资源变化情况、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等重要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与天保工程实施前比较,结果表明:5年来,鹤峰县天保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显着,折算总效益784 959.90万元。

沈月琴[9](2005)在《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天保地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天然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对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社会经济进行典型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就天保工程对当地的影响,尤其是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受损受益情况,以及他们的利益取向及其原因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能性,提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机制和措施。主要研究结论是: (1)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认为天保工程对国家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对天保地区的影响更为显着:①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正效应为主;②经济影响短期来看以负效应为主;③社会的影响:正效应与负效应并存。而这些影响集中在利益相关者方面,进而产生了冲突:天然林保护与森林经营者生产、生活之间,天然林保护与林业管理体制之间,天然林保护与林区干部、职工、农民观念之间等三方面。同时,认为包括政府、企业、职工、农民等多种利益群体在内的观念和利益冲突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从这一特定的工程和区域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的外部性是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天然林保护理念的绝对化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国家采取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冲突产生的制度原因;林业管理体制僵化和产权交易机制不健全则分别是国有和集体天然林地区冲突产生的关键。而缺乏对天保地区协调发展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则是冲突产生的主观原因。 (2)运用SWOT方法对天保地区所处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内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需求和基础分析以及现实借鉴,认为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从总体上看是可能实现的。 (3)根据天保地区实际,通过挑选核心要素(森林资源——主要资源、人——动力源泉)并加以强调和理论抽象,构建起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理想类型。即: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4)从协调发展模式的需要入手,认为关键的机制主要有:市场机制、多方参与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伙伴协作机制等,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框架。其中,市场机制是先导,多方参与机制是动员天保地区内部力量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天保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伙伴协作机制可以实现动员天保地区外部社会资源的目的。 (5)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得以实现,除了建立有效的机制保障体系以外,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是政策保障、体制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等。

缪光平[10](2005)在《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评价与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专注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少关心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政策评价也是我国林业政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投资一千多个亿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多年来取得了什么效果,政策的实际效益和效率如何,有无达到预期政策目标,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成为开展本研究的初衷。同时,在今天林业新政策大量出台和实施的情况下,也有必要科学诊断政策效果,为下一步政策走向提供依据。 由于政策评价在中国是个较新的学科,当前还没有评价林业政策所需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支撑,也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国外对政策评价的研究虽然比国内早,但大多集中于公共政策的评价领域,由于行业差异,其评价标准、模型、方法等还不适用于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林业政策评价;在与林业有关联的政策评价方面,因各学者的出发点、注重问题的角度以及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很大,其评价结果也大相径庭、悬殊很大。国内从事天保政策实际工作的同仁对天保政策的内容、运行过程、政策缺陷、运行效果等进行了一些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和分析基础,但总体上缺少严谨的分析、尤其缺少理论升华,所以对整个天保政策的运行情况就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本研究在借鉴政策评价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层面探讨了天保政策评价的理论基础,结合林业的行业特点和天保政策的实际,总结了天保政策评价的概念与作用,梳理了天保政策评价的不同类型。本研究分析了天保政策的评价目标,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并进一步系统地构建了天保政策评价的指标体系。本研究运用分层抽样方法,结合天保任务量和区域分布,抽取了35个国有森工企业和44个天保县作为样本单位进行数据的调查统计,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天保政策方案评价、政策运行评价、政策影响(生态、社会和经济影响)评价和政策可接受程度评价。 天保政策方案评价表明,天保政策实施方案虽然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划设计了政策框架以及具体内容,但其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如对各政策主体与对象之间缺乏协调其政策目标差异的相关机制,忽视了对天保区集体林林权主体和其经营者的补偿,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不够科学等。 天保政策执行评价表明,天保政策各方面均按政策方案规划顺利运行。天然林资源禁伐、限伐政策得到落实,天保区木材产量逐年下降;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情况落实良好,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按政策规划圆满完成,部分国有林业职工由“砍树人”变成“种树人”、“护林人”;企业富余职工安置已经完成政策方案规划任务,但安置计划存在较大缺口,国有林区集体混岗职工已经成为富余职工安置

二、鹤峰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鹤峰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范围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协调发展理论
        2.2.3 系统方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总体概况
        3.1.1 自然资源概况
        3.1.2 经济产业概况
        3.1.3 社会民生概况
    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现状分析
        3.2.1 实施历程
        3.2.2 天保工程投资分析
        3.2.3 天保工程实施内容与政策分析
        3.2.4 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分析
    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
        3.3.1 天保工程投资结构尚待优化
        3.3.2 企业职工收入及人员结构有待调整
        3.3.3 工程政策标准灵活性欠缺
        3.3.4 林区职能移交改革困难重重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识别
        4.1.1 主要影响因素识别方法
        4.1.2 生态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3 经济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4 社会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1.5 改革效果影响因素识别及指标选取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 评价方法选取、原理与步骤
    5.3 具体评价过程
    5.4 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权重结果排序分析
        5.4.2 历年综合效果得分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后续天保工程实施的政策建议
    6.1 创新天然林资源管理保护政策法规
    6.2 优化天保工程资金支出结构
    6.3 大力推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改革转型
        6.3.1 明确改革要素流向
        6.3.2 完善国有资源经营管理制度
        6.3.3 结合实际林情合理调整改革政策
    6.4 加大天然林保护工作认识与宣传力度
        6.4.1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工作认识
        6.4.2 加大天然林保护的宣传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湖北省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本文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趋势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研究框架
2 山地地区乡镇现状特征与问题
    2.1 人口分布特征
    2.2 产业发展特征
    2.3 空间格局特征
    2.4 设施支撑特征
    2.5 景观风貌特征
    2.6 山地地区乡镇现状问题
    2.7 本章小结
3 山地地区乡镇发展动力机制
    3.1 相关理论研究
    3.2 研究方法
    3.3 动力模型构建
    3.4 动力机制解释
    3.5 本章小结
4 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类型、模式与路径
    4.1 山地地区乡镇发展职能类型
    4.2 山地地区乡镇发展模式
    4.3 山地地区乡镇发展路径
    4.4 本章小结
5 山地地区乡镇发展支撑体系
    5.1 人口引导:输入输出,有序引导的人口集聚路径
    5.2 产业发展:依托政策资源,链接农工商,互为支撑、互为关联
    5.3 空间发展:点轴带动、板块联动、中心集聚,沟域整合
    5.4 交通优化:拒绝隔离、告别离散、有机生长、主动迎击
    5.5 生态保育:保山护水、退耕还林、低碳产业、安全防灾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课题创新点
    6.3 存在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表

(3)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退耕还林政策
        1.2.1 退耕还林简介
        1.2.2 退耕还林遵循原则
        1.2.3 退耕还林区特点
        1.2.4 退耕还林工程进展
        1.2.5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1.3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与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1.3.2 国外退耕还林效益评价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案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案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社会经济情况
    2.3 张家界市退耕还林现状
        2.3.1 武陵源区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2.3.2 永定区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2.3.3 慈利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2.3.4 桑植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3 退耕还林工程模式优化
    3.1 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模式现状
        3.1.1 工业用材林模式
        3.1.2 毛竹造林模式
        3.1.3 木本药材模式
        3.1.4 林草间作模式
    3.2 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模式优化建议
    3.3 本章小结
4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计算方法
    4.2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4.2.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评价
        4.2.2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4.2.3 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
    4.3 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4.3.1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2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创新
    5.1 结论
    5.2 创新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分析
        1.4.2 实证分析
        1.4.3 系统分析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1.6.1 国外相关研究与进展
        1.6.1.1 国外天然林保护情况
        1.6.1.2 国外天然林综合效益研究
        1.6.2 国内相关研究与进展
        1.6.2.1 关于天保工程实施概况的研究
        1.6.2.2 关于天保工程实施影响的研究
        1.6.2.3 关于天保工程后续情况的研究
        1.6.3 文献评述
2. 天保工程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参与式林业理论
    2.3 社会林业的相关理论
3.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回顾
    3.1 天全县概况
        3.1.1 天全县自然地理概况
        3.1.2 天全县社会经济概况
    3.2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的总体情况
        3.2.1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前概况
        3.2.2 天全县天保工程区概况
        3.2.3 天全县天保工程建设完成情况
4.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对社会经济及相关利益者的影响分析
    4.1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对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4.1.1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对社会经济的具体影响分析
    4.2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4.2.1 天保地区各利益主体的确定
        4.2.2 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5. 天全县天保工程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1 工程资金投入不足
        5.1.1 森林管护方面
        5.1.2 公益林建设方面
        5.1.3 职工保险方面
        5.1.4 工程管理费用
        5.1.5 政策性拖欠工资及其它费用
        5.1.6 职工培训费
    5.2 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5.3 关于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6. 天全县天保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国家方面
        6.1.1 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政策
        6.1.2 完善人员安置政策
        6.1.3 搭建森林碳汇交易平台
    6.2 当地政府方面
        6.2.1 将管理落实到位
        6.2.2 招商引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6.3 林业企业、职工方面
        6.3.1 改变粗放经营,发展木材深加工
        6.3.2 培育新兴产业
        6.3.3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致富林区职工
        6.3.4 向当地政府争取政策支持
    6.4 农户方面
        6.4.1 配合天保工程,减少木材采伐
        6.4.2 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湖北省武陵山区消除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理论背景
        1.1.1 关于贫困内涵及其演进的理论
        1.1.2 关于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1.1.3 关于湖北省武陵山区消除贫困的研究
    1.2 现实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湖北省武陵山区的贫困现状与贫困原因
    2.1 武陵山地区贫困现状分析
        2.1.1 湖北省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性
        2.1.2 湖北省武陵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贫困现状
    2.2 湖北省武陵山区贫困程度的空间差异分析
    2.3 湖北省武陵山区贫困原因分析
        2.3.1 湖北省武陵山区的自然环境因素与贫困
        2.3.2 湖北省武陵山区的经济社会因素与贫困
3 湖北省武陵山区的扶贫历程与扶贫模式
    3.1 湖北省武陵山区的扶贫历程
    3.2 湖北省武陵山区的扶贫模式
    3.3 湖北省武陵山区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4 湖北省武陵山区的可持续消除贫困
    4.1 湖北省武陵山区可持续消除贫困的原则
        4.1.1 协调人地关系与消除贫困
        4.1.2 协调人际关系与消除贫困
    4.2 湖北省武陵山区可持续消除贫困的模式
        4.2.1 在协调人地关系中消除贫困
        4.2.2 在协调人际关系中消除贫困
5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中国林业发展的小额贷款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森林资源的短缺及林农的贫困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动因
        1.1.2 充分发挥金融业在支持林农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直接动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2.2.3 学科建设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1.1 小额信贷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1.3.1.2 投资自然的新经济思想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2.1 农村金融研究
        1.3.2.2 中国小额信贷理论与政策
        1.3.2.3 林业在扶贫开发作用研究
        1.3.2.4 金融业支持林业发展研究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2.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4.2.3 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1.4.2.4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1.4.2.5 比较分析法
    1.5 创新之处
        1.5.1 选题上的创新
        1.5.2 方法上的创新
        1.5.3 内容上的创新
2 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价值决定理论
        2.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2.1.2 可持续林业的林地价值理论
    2.2 金融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2.2.1 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本的重要性
        2.2.2 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渗透
        2.2.3 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2.4 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成长的作用
    2.3 小额信贷理论及实践
        2.3.1 小额信贷的基本含义
        2.3.2 穷人信贷需求和小额信贷的基本特点
        2.3.3 国际范围内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
        2.3.3.1 微型金融的发展
        2.3.3.2 微型金融的发展趋势
        2.3.4 典型小额信贷机构
3 中国林业生产及林农融资困境
    3.1 中国林业发展与扶贫工作
        3.1.1 中国森林丰富地区贫困问题现状
        3.1.2 中国林业地区贫困问题的成因
        3.1.3 扶贫与林业发展
    3.2 中国林业制度安排对林业生产的影响
        3.2.1 分散经营导致的土地细碎化使林农成为林业生产实际主体
        3.2.2 林业税费负担过重阻碍林业生产发展
        3.2.3 木材采伐限额制度使林业贷款规律不同于一般农业贷款
        3.2.4 林业土地征用制度不规范
        3.2.5 林业产权制度的不确定性
    3.3 林农生产活动特点及其融资困境
        3.3.1 林农经济活动的特点
        3.3.1.1 林农生产活动的特点
        3.3.1.2 林农经济活动的特点
        3.3.1.3 林农社会活动的特点
        3.3.2 林农的融资困境
        3.3.2.1 陕西佳县——银行对生态脆弱地区抽血的典型案例
        3.3.2.2 对福建林农融资困境的调查
4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主要林业信贷产品
    4.1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1.1 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4.1.1.1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
        4.1.1.2 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4.1.1.3 农业发展银行是最主要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4.1.1.4 邮政储蓄是农村地区重要的资金来源
        4.1.1.5 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经济提供低成本、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
        4.1.1.6 农业保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4.1.2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1 农村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4.1.2.2 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4.1.2.3 农村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4.1.2.4 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4.1.2.5 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尚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4.2 中国林业信贷主要产品及创新
        4.2.1 林业贴息贷款
        4.2.1.1 林业贴息贷款的演变
        4.2.1.2 林业贴息贷款对象、利率和期限
        4.2.1.3 林业贴息贷款申报程序
        4.2.1.4 林业贴息贷款存在的问题
        4.2.2 林业小额信用贷款
        4.2.2.1 中国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4.2.2.2 林业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重要作用
        4.2.3 林权抵押贷款
        4.2.3.1 农地制度改革
        4.2.3.2 林权抵押贷款
    4.3 林业扶贫贴息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比较
        4.3.1 模型的参数介绍
        4.3.2 有关信贷资金供给技术的数理表述
        4.3.3 模型的解
        4.3.4 模型的结论
5 国外小额信贷支持林业发展经验借鉴
    5.1 尼泊尔社区林业地区的小额信贷业务
        5.1.1 尼泊尔 PARBAT 地区的社区林业
        5.1.2 林农发展计划
        5.1.3 林业发展计划
        5.1.4 结论
    5.2 危地马拉森林经营及采伐权系统的小额信贷支持
        5.2.1 危地马拉 PETEN 地区社区林业发展情况
        5.2.2 BANCAFE 银行的林业小额信贷服务
        5.2.3 BANRRAL 银行的林业小额信贷服务
        5.2.4 存在的问题
        5.2.5 结论
    5.3 苏丹由阿拉伯胶生产者协会提供的小额信贷融资
        5.3.1 苏丹的小额信贷
        5.3.2 苏丹 ELMIREHBIBA 地区阿拉伯胶生产融资活动
        5.3.3 阿拉伯胶生产协会的小额信贷服务
        5.3.4 结论
    5.4 秘鲁对巴西坚果生产的小额信贷服务
        5.4.1 秘鲁的小额信贷业务
        5.4.2 Madre DE DIOS 地区的小额信贷服务
        5.4.3 秘鲁 AGROBANCO 银行的小额贷款
        5.4.4 小结
    5.5 国外林业发展小额贷款支持的启示
6 林权抵押贷款及价值评估
    6.1 中国林权制度及林权抵押贷款的特征
        6.1.1 中国林权制度
        6.1.2 抵押在贷款中的理论作用
        6.1.3 林权抵押贷款的特征
        6.1.4 林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及防范
    6.2 福建省的林权抵押贷款实践
        6.2.1 福建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背景分析
        6.2.2 福建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做法
        6.2.3 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的主要模式
        6.2.4 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取得的成效
        6.2.5 当前"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分析
        6.3.1 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的关键参数
        6.3.1.1 林权抵押贷款所要考虑的林业投资成本与收益参数
        6.3.1.2 林权抵押贷款所需要考虑的风险参数
        6.3.2 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
        6.3.3 通过林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
7 小额信用贷款支持林业发展机制研究
    7.1 小额信用贷款的作用机制
        7.1.1 联保贷款模式缓解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机制
        7.1.2 联保贷款模式解决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机制
        7.1.3 检验性贷款和后续放款承诺
        7.1.4 分期还款制度的作用机制
    7.2 社区发展基金
        7.2.1 社区发展基金的产生背景及原因
        7.2.2 社区发展基金的基本特点及运作模式
        7.2.3 社区发展基金的作用及意义
    7.3 安徽霍山社区林业中的社区发展基金案例研究
        7.3.1 霍山社区发展基金的发展阶段和实施步骤
        7.3.2 社区发展基金项目的基本运作模式
        7.3.2.1 村组基金模式
        7.3.2.2 社区股份基金模式
        7.3.3 霍山社区林业及社区发展基金的成功借鉴
8 小额贷款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小额贷款业务支持林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8.1.1 构建清晰、稳定的林业产权制度
        8.1.2 强化林农和农户的信用道德建设
        8.1.3 努力改善林农所在地区的信用环境
        8.1.4 实现森林生态产品补偿制度,增加林农收入
        8.1.5 逐步降低林业税费,增加林业还款能力
    8.2 中国金融业支持林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2.1 银行提供符合林农和中小林业企业需求的低成本金融服务
        8.2.2 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实现金融机构与林业产业的双赢局面
        8.2.3 继续推进适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8.2.4 构建支持林业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8.2.5 积极探索林农和社区林业信用体系建设
        8.2.6 发展林业保险业务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鹤峰县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保工程建设成效
    1.1 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1.2 水土流失逐步得到控制
    1.3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明显减轻
2 天保工程建设效益定量分析
3 结语

(9)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
        1.1.2 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视角
    1.2 研究目标、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过程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诊断方法:PRRA方法
        1.3.2 设计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2.1 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协调发展理论
        2.1.2 区域经济理论
        2.1.3 制度创新理论
    2.2 协调发展的实践
        2.2.1 国外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
        2.2.2 中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
3 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的影响分析:基于典型案例的剖析
    3.1 典型案例剖析的方法和内容
    3.2 天保工程实施对当地的总体影响分析
        3.2.1 总体影响的一般认识
        3.2.2 总体影响的参与性分析
    3.3 天保工程实施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3.3.1 天然林保护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3.3.2 天保工程实施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3.4 天保工程实施的冲突分析
        3.4.1 天保工程实施的主要冲突
        3.4.2 天保工程实施过程冲突的成因分析
4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能性分析
    4.1 天保地区的类型特征及其SWOT分析
        4.1.1 天保地区及其差异分析
        4.1.2 天保地区的SWOT分析
    4.2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求分析
        4.2.1 外部需求分析
        4.2.2 内部需求分析
    4.3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分析
        4.3.1 自然资源物质基础分析
        4.3.2 制度创新的基础分析
        4.3.3 管理和技术基础分析
    4.4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借鉴:浙江临安
        4.4.1 临安市概况
        4.4.2 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和成效
        4.4.3 临安市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验
        4.4.4 结论
5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诸因素的一般分析
        5.1.1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诸因素的分析框架
        5.1.2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5.2 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构建
        5.2.1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主要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
        5.2.2 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5.2.3 小结:两类模式的综合分析
6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构建
    6.1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原则和框架
        6.1.1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原则
        6.1.2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构建的框架
    6.2 协调发展模式机制的内容
        6.2.1 市场机制
        6.2.2 多方参与机制
        6.2.3 利益协调机制:行为激励和博弈分析
        6.2.4 伙伴协作机制
7 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7.1 政策保障
        7.1.1 从非正式约束入手,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7.1.2 以正式约束为突破口,制订有效的政策
    7.2 体制保障
        7.2.1 世界林业经营类型和管理体制
        7.2.2 天保地区林业(国有林)管理体制现状
        7.2.3 改革林业管理体制的思考
    7.3 资金保障
        7.3.1 稳定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入数量
        7.3.2 调整投入方向,创新投入机制
        7.3.3 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和绩效评价机制
    7.4 科技保障
        7.4.1 科技投入保障
        7.4.2 创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保源头创新
        7.4.3 构建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的科技服务体系
8 案例分析
    8.1 选点依据
        8.1.1 问题的典型性
        8.1.2 类型的多样性
    8.2 宝兴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8.2.1 宝兴县自然资源概况
        8.2.2 宝兴县社会经济概况
    8.3 天保工程实施后对宝兴县的影响分析
        8.3.1 天保工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8.3.2 天保工程实施后利益相关者冲突分析
    8.4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8.4.1 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的生态资源经济化模式
        8.4.2 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转移和重构模式
    8.5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机制
        8.5.1 市场机制
        8.5.2 多方参与机制
        8.5.3 利益协调机制
        8.5.4 伙伴协作机制
    8.6 宝兴县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8.6.1 政策保障
        8.6.2 体制保障
        8.6.3 资金保障
        8.6.4 科技保障
    8.7 小结
9 结论与说明
    9.1 研究结论
    9.2 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提纲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评价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政策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
        1.2.2 关于天保政策评价的实践
        1.2.3 文献综述结论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2 天保政策评价理论基础
    2.1 政策及政策评价相关理论
        2.1.1 政策学
        2.1.2 新制度经济学
        2.1.3 福利经济学
    2.2 天保政策评价的理论认识
        2.2.1 天保政策评价的界定
        2.2.2 天保政策评价作用
        2.2.3 天保政策评价类型
    2.3 天保政策目标及主要内容
        2.3.1 天然林资源的重要作用及天保政策出台背景
        2.3.2 天保政策目标与主要内容
3 天保政策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3.1 天保政策评价方法
        3.1.1 定性评价方法
        3.1.2 定量评价方法
        3.1.3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
    3.2 天保政策评价指标体系
        3.2.1 本研究对天保政策开展评价的主要内容
        3.2.2 天保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3.2.3 天保政策评价指标体系
    3.3 数据来源及误差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样本的选择与分布
        3.3.3 样本的基础情况
        3.3.4 误差分析
4 天保政策评价
    4.1 天保工程政策方案评价
        4.1.1 缺乏对政策相关各方目标差异的协调
        4.1.2 忽视了对天保区集体林权主体及其经营者的补偿
        4.1.3 方案中相关技术标准不够科学
        4.1.4 天保政策方案评价小结
    4.2 天保政策执行评价
        4.2.1 森林资源管护与培育情况
        4.2.2 职工分流安置与基本养老保险情况
        4.2.3 天保资金的收支及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4.2.4 政策运行评价小结与分析
    4.3 天保政策生态影响评价
        4.3.1 森林资源与植被变化
        4.3.2 森林蓄积与林分质量变化
        4.3.3 水土流失控制情况
        4.3.4 涵养水源能力情况
        4.3.5 生物多样性明显增长
        4.3.6 生态影响评价小结与分析
    4.4 天保政策社会影响评价
        4.4.1 对社会各界生态环境意识的影响
        4.4.2 对林业建设主导任务的影响
        4.4.3 对促进林区和谐社会的影响
        4.4.4 对林区人口、群众生活方式和贫困问题的影响
        4.4.5 对林业职工数量和职工从业结构的影响
        4.4.6 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影响
        4.4.7 对社会投资林业积极性的影响
        4.4.8 社会影响评价小结与分析
    4.5 天保政策经济影响评价
        4.5.1 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变化情况
        4.5.2 对地方财政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4.5.3 对林区产业结构的影响
        4.5.4 对森工企业的影响
        4.5.5 对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4.5.6 对林区职工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4.5.7 对林区经济成分的影响
        4.5.8 对国内木材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4.5.9 经济影响评价小结与分析
    4.6 天保政策的可接受程度评价
        4.6.1 天保政策所提供的信息及其强度
        4.6.2 与政策影响对象协商的努力程度
        4.6.3 政策方案的选择余地
        4.6.4 政策手段的试行期
        4.6.5 与己有林业政策体系的协调性
    4.7 天保政策评价结论
5 天保政策问题分析及建议
    5.1 天保政策问题分析
        5.1.1 天保政策实施前沉淀下来的问题
        5.1.2 政策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5.1.3 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5.2 促进天保政策良性运行的思路
    5.3 政策建议
        5.3.1 彻底改革国有林管理体制,界定政府与企业的职责
        5.3.2 调整天保政策方案
6 结论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研究的贡献点
    6.3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个人简介
10 导师简介
11 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成果
12 致谢

四、鹤峰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实施效果评价及后续政策研究[D]. 李名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2]湖北省山地地区乡镇发展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D]. 杨柳.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1)
  • [3]武陵山区生态核心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与研究[D]. 邓长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S1)
  • [4]天全县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邓婕.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5]湖北省武陵山区消除贫困研究[D]. 宋志攀.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6]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7]中国林业发展的小额贷款支持研究[D]. 鲍岱钦.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8]鹤峰县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定量分析[J]. 郑孝严,田丰登,姚胜海,张敏. 湖北林业科技, 2007(01)
  • [9]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D]. 沈月琴.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 [10]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评价与分析研究[D]. 缪光平.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鹤峰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